一、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心血管药理作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罗艳群,沈小兰,蔡三金,梅志刚,冯知涛[1](2022)在《青风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青风藤主要含有生物碱、挥发油、脂和甾体等活性成分。以青藤碱为代表的异喹啉类生物碱目前研究居多,其在风湿痹痛、关节肿痛、麻痹瘙痒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青风藤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质量评价方法亟需建立。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新概念,从植物亲缘学和化学成分特有性、有效性、药性相关性、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青风藤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青藤碱、木兰花碱、蝙蝠葛任碱、左旋千金藤啶碱、千金藤宁碱、去甲乌药碱、尖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及挥发油、甾醇、蒽醌、菲及酚类物质可作为青风藤的主要Q-Marker,为青风藤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和相关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张翔宇,曹世杰,王小莹,丁丽琴,李巍[2](2022)在《汉防己甲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汉防己甲素是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是粉防己中主要的生物碱,也是其质控成分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汉防己甲素在抗肿瘤、抗纤维化、肺部保护、心血管保护等方面具有显着作用,目前已有上市药物汉防己甲素片。近年来汉防己甲素及其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修饰获得衍生物,以便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汉防己甲素的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对其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李旭[3](2021)在《蝙蝠葛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干燥根茎的化学成分,并初步探讨其抗乙酰胆碱酯酶和抗肿瘤活性。方法:本实验从天然药物化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典的回流提取法,用95%乙醇对蝙蝠葛的干燥根茎进行提取,利用生物碱在不同p H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将生物碱类成分从其醇提物中分离出来,利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液对其进行萃取得到总生物碱,再利用现代天然产物的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所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理化性质的对照,再经过各种波谱学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以加兰他敏为对照,利用ELLman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试验;运用MTT法初步测试部分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毒活性。结果:本研究从蝙蝠葛的干燥根茎中纯化得到1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Pecrassipine B(1),Menidaurine A(2),Thalifoline(3),尖防己碱(4),O-甲基黄堇碱(5),青藤碱(6),杏黄罂粟碱(7),蝙蝠葛苏林碱(8),蝙蝠葛碱(9),Pycnarrhine(10),O-甲基蝙蝠葛碱(11),Amurolin(12),N-methylcorydaldine(13),黄堇碱(14),蝙蝠葛米定(15),木兰花碱(16),(R)-6-Methoxy-1-(4-methoxybenzyl)-2-methyl-1,2,3,4-tetrahydroisoquinolin-7-ol(17);部分生物碱对乙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值的范围在25.8-64.8μΜ。所测试的生物碱显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的范围在20.0-68.5μΜ。结论:从蝙蝠葛根茎中共分离得到七种结构类型的生物碱:化合物10为简单异喹啉类,化合物8、9、11属于双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1、2、7、17属于单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5、14属于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3、13属于异喹啉酮类,化合物4、6、15属于吗啡烷类,12、16属于阿朴菲类。其中化合物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从蝙蝠葛干燥根茎中分离得到的部分生物碱通过体外酶活性实验,表明均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分离得到的部分生物碱进行了抗肿瘤细胞毒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表明部分生物碱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肿瘤细胞毒活性。
刘静[4](2021)在《莲不同组织药效成分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莲(Nelumbo nuiifera Gaertn)为莲科(Nelumbonaceae)莲属(Nelumbo)的多年生药食两用兼具观赏价值的经济作物。莲的各组织器官均可入药且具有不同的药效,其中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荷叶和藕节等都是收入中国药典的中药。莲不同药用部位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文献报道其所含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各组织中均存在的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其中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该类生物碱成分在莲生长过程中的代谢变化是否与莲不同组织的药效分化相关未见报道。因此,对该类生物碱成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可为揭示莲不同组织同源异效的物质基础提供参考。另外,荷花的黄酮类成分与花色息息相关,然而黄酮和花色表型的相关性如何尚不清晰,荷花中类黄酮的组成和分布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莲中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与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MS)的代谢组学分析手段,研究莲不同品种的不同组织中药效成分的代谢差异,并进一步推导其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形态学特征,对荷叶不同发育时期及成熟期不同发育时间点的阿朴啡类生物碱进行代谢积累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随着荷叶的生长发育,荷叶中阿朴啡类生物碱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不同阶段生物碱含量差异显着,表明荷叶中阿朴啡类生物碱的积累受到荷叶生长发育的调节。在荷叶完全展开时生物碱产量最高,且成熟期荷叶中阿朴啡类生物碱含量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确定最适采收阶段提供依据。此外,不同品种、不同基因型的荷叶中的生物碱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提示遗传背景是影响荷叶中生物碱代谢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实验结果揭示了荷叶中阿朴啡类生物碱在荷叶生长发育中的代谢积累的变化。这些发现将有助于在整个植株水平上阐明荷叶中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和调控,以及为进一步推进莲药效成分的代谢组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2.针对莲子心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莲心碱、异莲心碱和甲基莲心碱),首次对莲子心的155个测序品种中的生物碱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莲子心的上胚芽和下胚轴两部分中的生物碱成分分别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莲子心上胚芽中的总生物碱约是下胚轴中总生物碱的2至3倍,但上胚芽和下胚轴两部分各对应生物碱的含量占比相似,表明莲子心在临床应用时不需要分为上下两部分,可整体入药,既可保证药效,又省时省力且避免资源浪费,实验结果为临床更好的应用莲子心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在155个不同莲品种中,莲子心生物碱的含量具有显着差异,其中品种122(藕莲“SZO”)的总生物碱含量最高(997.25 ug/g),而品种103(花莲“JLD”)的总生物碱含量最低(322.73 ug/g)。3.针对荷叶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阿朴啡类生物碱(N-去甲基荷叶碱、O-去甲基荷叶碱、番荔枝碱、荷叶碱和莲碱),首次对成熟期荷叶的155个不同测序品种中的生物碱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品种间荷叶生物碱的含量具有显着差异,荷叶总生物碱的整体变化范围在181.72 ug/g-3304.58 ug/g。在绝大部分品种中,荷叶碱和N-去甲基荷叶碱是最主要的生物碱类化合物。从各品种中生物碱的含量来看,品种121(藕莲品种“SLH1”)、品种142(子莲品种“XFR2”)、品种56(花莲品种“ZGGDL”)和品种23(花莲品种“SN”)等是研究莲中阿朴啡类生物碱的优选材料。4.对155个不同测序品种的莲子心和荷叶中的生物碱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荷叶总生物碱和莲子心总生物碱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荷叶总生物碱、N-去甲基荷叶碱和荷叶碱均和莲心碱呈显着负相关,和异莲心碱呈显着正相关(P<0.01),表明N-去甲基荷叶碱和荷叶碱等生物碱和莲心碱的生物合成途径可能是同源竞争的关系。对莲子心和荷叶中生物碱的相关性的分析为进一步推导莲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探究生物碱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和培育高生物碱含量的莲栽培品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5.荷叶和莲子心中的生物碱的差异表明其在整个莲植株中的合成和积累具有组织特异性。莲乳汁主要存在于荷梗中,荷梗切面和莲子心下胚轴切面相似的管状结构提示荷叶、乳汁和莲子心中的生物碱的代谢积累在整个莲植株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组织相关性。通过UPLC-Q-TOF-MS/MS的代谢组学技术手段尽可能多的定性了荷叶和莲子心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并且首次对莲乳汁中的生物碱成分进行鉴定分析,以期对莲中的生物碱成分的代谢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结果共鉴定了 43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荷叶有27种,莲子心中有29种,乳汁中有30种。并且有16种生物碱为首次在莲中鉴定得到,包括去甲基衡州乌药碱异构体、3’-羟基-N-甲基衡州乌药碱、4’-(O-Methylarmepavine、(S)-网状番荔枝碱、nuciferine-O-methanol、甜菜碱、N-苯亚甲基甲胺、油酰单乙醇胺、tyramine、对羟基扁桃腈、酪氨酸、葫芦巴碱、Vasconine、多巴胺、五羟色胺和tryptophan。莲中的这些生物碱多数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为莲生物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比较莲不同组织中的生物碱成分,发现乳汁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与莲子心中的成分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尤其是都具有较高含量的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此外,进一步推导了莲中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通路,结合植物自身的结构特点,我们认为莲的叶柄可能充当了一个桥梁的作用。由于植物中不同酶的作用以及不同外在环境的差异,在植物不同组织合成的生物碱具有不同的结构,这造成了不同植物组织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药效。推导的莲生物碱合成通路图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莲生物碱的代谢和生物合成的理解,对于研究莲整体植株中生物碱的代谢流的变化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但莲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代谢通路仍有待深入研究。后续将结合转录组和基因组的关联分析,挖掘莲生物碱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关键功能基因。6.对荷花中的药效成分黄酮及其花色表型进行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一种在25min内可以同时检测花青素类和黄酮醇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具有高灵敏性和稳定性,还大大缩短了分离时间,准确且高效。并且采用UPLC-ESI-QTOF-HRMS”技术同时定性了荷花花瓣中5种花青素类化合物和18种黄酮醇类化合物,其中有4种黄酮醇类化合物为首次在莲中鉴定得到,分别为槲皮素3-O-葡糖醛酸基-吡喃鼠李糖苷,槲皮素7-O-葡糖苷,西伯利亚落叶松黄酮3-O-己糖苷和西伯利亚落叶松黄酮3-O-葡糖醛酸苷。此外,对207个不同品种的荷花花瓣中的类黄酮化合物及其颜色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莲花瓣中类黄酮化合物的定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中的花青素类化合物和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和组成有很大的区别。荷花207个不同品种的颜色参数的统计结果表明黄色和白色品种的荷花具有更高的明度,紫红色品种具有更高的饱和度。对不同品种莲花的颜色参数、花色苷含量和黄酮醇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颜色参数间具有显着相关性,颜色参数与大多数类黄酮化合物也显着相关,如花青素类化合物与L*,b*和CI值均呈显着负相关(P<0.01),但与a*,C*和h值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大多数黄酮醇类化合物与a*,C*和h值呈负相关,但与L*,b*和CI值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减少总花色苷含量并增加Myr-3-GlcA的含量会使花瓣变浅变亮;增加总花色苷和Kae-3-Rut的含量并减少Qc-3-Sam和总黄酮醇的含量会使花瓣变红;而增加Qc-3-Neo,Myr-3-GlcA,和 Syr-3-GlcA 的含量并减少 Pn-3-Glc 和 Syr-3-Hex 的含量会使花瓣变黄。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进一步推导了荷花中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基于mGWAS技术推测与化合物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探究荷花中类黄酮的成分与花瓣颜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莲花瓣着色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科学理论的基础。这些发现也将促进我们对类黄酮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理解,并为开发莲花瓣作为花青素和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天然来源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后期将基于mGWAS的结果对预测的候选基因进行分子生物的相关验证。
赵雪妍[5](2021)在《防己科植物黄藤与金果榄、青风藤与防己中生物碱类成分轮廓谱的建立及其差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中药资源丰富,临床上使用的中药饮片品种繁多,有许多中药饮片性状相似,但药理作用不同。药用植物所含的活性物质的差异是导致它们的药理活性不同的根本原因。使用准确的药用植物种类是用药安全和发挥疗效的保证。在中国药典收录的防己科药用植物中,黄藤是金果榄的易混品,青风藤是防己的易混品。金果榄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黄藤的功效与金果榄相似。防己具有清热祛风、消肿止痛、等功效。青风藤具有通络、止痛、祛风湿等功效。根据现有文献,金果榄与黄藤主要成分为原小檗碱类生物碱(包括原小檗碱类生物碱和四氢原小檗碱类生物碱);防己的主要成分为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阿朴菲类生物碱;青风藤中主要为吗啡烷类生物碱、阿朴菲类生物碱、原小檗碱类生物碱。目前为止,仅存在少量对单个药用植物中的成分进行分析的研究,相关研究均未对黄藤与金果榄、青风藤与防己中的主要成分的差异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因此,本课题基于靶标性代谢组学策略,运用UPLC-QTOF-MS/MS技术,对金果榄与黄藤、防己与青风藤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全面表征,并对其差异性进行研究。本课题首先建立了基于靶标性代谢组学的分析策略,通过对文献中已报道的存在于黄藤、金果榄、防己和青风藤中的生物碱进行汇总,确定其母核结构和可能的取代基种类及位置,然后将母核与取代基进行排列、组合,对理论上可能存在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预测,构建了原小檗碱类、双苄基异喹啉类、吗啡烷类以及阿朴菲类生物碱潜在化合物的数据库。同时,对标准品化合物的具体裂解规律和特征碎片进行了研究、总结,建立了有效鉴定生物碱的定性方法。然后,对金果榄、黄藤、防己以及青风藤中的主要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建立了黄藤与金果榄、青风藤与防己中生物碱类成分轮廓谱,并探究了金果榄与黄藤、防己与青风藤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定性分布的差异。在金果榄与黄藤中,对共46个原小檗碱类生物碱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其中,5个化合物仅存在于金果榄,16个化合物仅存在于黄藤,25个化合物同时存在于金果榄和黄藤中。对于防己与青风藤,共鉴定出78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仅存在于防己中的有34个(23个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9个阿朴菲类生物碱和2个原小檗碱类生物碱);仅存在于青风藤中的有39个(22个吗啡烷类生物碱、4个阿朴菲类生物碱和13个原小檗碱类生物碱);同时存在于二者中的仅有5个(3个阿朴菲类生物碱和2个原小檗碱类生物碱)。最后,对金果榄与黄藤中的25个共有化合物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进一步揭示它们的差异性。结果显示,金果榄中有4个化合物的含量显着高于其在黄藤中的含量,4个化合物的含量显着低于其在黄藤中的含量。本课题为区分黄藤与金果榄、青风藤与防己这两组易混药材提供了技术手段,为相关药材及含有这些药材的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所采用的方法也可用于其他药用植物的研究。
佘波[6](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乌药炮制前后异喹啉型生物碱的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乌药是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ea(Sims)Kosm-term的干燥块根。主要作用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在2020版《中国药典》中以去甲异波尔定作为乌药含量测定的成分,但单一含量的测定不足以反映乌药整体的质量情况。乌药的炮制品研究主要集中在醋制,对乌药及其炮制品的物质基础差异研究一般只涉及到几个有效成分,不够系统全面,对乌药的炮制机理方法研究就更少,故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乌药炮制前后的异喹啉型生物碱差异,对于研究乌药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提升乌药质量标准,扩大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一.研究乌药中异喹啉型生物碱的裂解规律。二.筛选乌药炮制前后的差异代谢物。三.研究乌药炮制前后的异喹啉型生物碱的差异。方法:1.液相使用Waters ACQUITY UPLC REH C18色谱柱(1.7um,2.1×100mm),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Waters Xevo G2-XS QTOF飞行时间质谱仪。采用时间依赖型质谱扫描模式(MSE)采集模式,对异喹啉生物碱对照品分析,结合参考文献和数据库,同时依据一级质谱精确质荷比和二级质谱碎片,研究异喹啉生物碱的裂解规律。2.对乌药进行炒制、醋制、酒制和盐制,每一种制法重复10次,分别进行液质分析,利用markerlynx提取分子离子峰匹配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有保留时间、分子离子峰归一化之后的峰强度的表格,再将表格数据导入SIMCA-P 14.1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行模式识别和分析。3.结合1中研究总结的裂解规律,鉴定混合样品中两类异喹啉生物碱,用质谱自带软件quanlynx对生品和炮制品中两类生物碱的峰面积进行提取,比较生品与炮制品生物碱含量差异。结果:1.根据一级、二级质谱,结合参考文献,乌药中主要的阿朴菲类生物碱可以分为三类,去甲异波尔定型,六驳碱型,紫堇碱型,由于含有相同的结构骨架,可以产生共有的碎片离子177.0704,再结合碎片离子297.1227、311.1283、295.0970可以对这三类主要阿朴菲类生物碱进行鉴定。苄基异喹啉型生物碱可以分为网脉碱性,乌药碱型,Karakorine型,N-甲基去甲乌药碱-7-o-β-D-吡喃葡萄糖苷型,苄基异喹啉型生物碱的部分裂解规律与阿朴菲类生物碱类似,由于可以发生α裂解,可以产生143.0497的特征离子,结合碎片离子299.1289、269.1178、391.1545、255.1021可以对这四类主要的苄基异喹啉型生物碱进行快速的鉴别。2.利用非靶标性代谢组学,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炮制品各组与生品均有很好的区分,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设置VIP值大于1.5,共鉴定出48个差异性化合物,其中含有39个异喹啉型生物碱,占绝大多数。3.利用靶标性代谢组学,结合裂解规律,共鉴定出68个化合物,其中生品中含有59个异喹啉生物碱,炒乌药含有61个异喹啉生物碱,醋乌药含有62个异喹啉生物碱,酒乌药含有42个异喹啉生物碱,盐乌药含有44个异喹啉生物碱,对含量进行t检验,大部分生物碱含量有显着差异。通过实验结合文献总结了乌药中异喹啉型7类生物碱的裂解规律。首次运用UPLC-QTOF-MS/MS技术,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结合靶标性代谢组学的策略,鉴定乌药炮制前后4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异喹啉型生物碱占绝大多数。首次建立乌药及其炮制品所含异喹啉生物碱的特征轮廓谱,对乌药及其炮制品所含异喹啉生物碱进行了全面表征,首次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比较了乌药生品与不同炮制品异喹啉型生物碱成分的差异,为乌药炮制机理方法研究和乌药及含乌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乌药不同炮制方法引起的药效差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琦爽[7](2020)在《粉防己碱生物合成途径候选功能基因筛选及去甲乌药碱-6-O-甲基转移酶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中药防己是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现代研究表明,防己的活性成分为粉防己碱,具有抗尘肺、抗高血压、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但随着需求的增长和野生资源的破坏性挖掘,逐渐出现粉防己价格上涨、供不应求的局面。粉防己碱属于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目前,包括吗啡在内的多种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已经得到完全解析并实现了工程化生产,但粉防己碱等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仍然鲜有报道。为了实现粉防己碱生物合成途径的完全解析及粉防己碱的异源生产,本研究对粉防己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通过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获得了一系列可能参与粉防己碱生物合成的功能基因;在BIAs生物合成上游途径中,6OMT是一个关键酶,所以本研究对获得的St6OMTs基因进行克隆和异源表达,并通过体外酶促反应验证了基因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比较转录组学分析筛选粉防己碱生物合成途径候选功能基因对粉防己根皮、根、茎、叶四个组织部位进行相关生物碱相对含量测定,发现相关生物碱在地下部分的含量远高于地上部分。接着采用二代联合三代测序技术对以上四个组织部位进行转录组测序,从转录组数据中获得38条NCS基因,12条6OMT基因,64条CNMT基因。再结合生物碱积累模式,筛选出在地下部位表达量较高的可能参与粉防己碱粉防己碱生物合成下游途径的基因,其中包括12条O-甲基转移酶基因,23条CYP450基因。获取的这些转录组数据将为上游基因的功能验证和下游途径的完全解析提供前提。本研究对粉防己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化合物相对含量和转录组联合分析筛选出粉防己碱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为后续功能基因的验证打下基础。2.粉防己6OMT基因的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根据转录组测序获得的6OMT基因设计引物,以根皮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4条St6OMTs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分析。将St6OMTs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后与已验证功能的6OMT进行多序列比较发现4条St6OMTs均具有6OMT特征性保守序列,在进化树分析中,St6OMT1更多的与已知功能的其他植物中的6OMT聚集在一起。在基因表达分析中,St6OMT1和St6OMT2在地下部分的相对表达量远高于地上部分,而St6OMT3和St6OMT4在各组织部位的相对表达量均较低。本研究克隆得到粉防己的6OMTs并进行了序列分析,为基因功能的体外验证指明方向。3.粉防己6OMT基因的表达及功能验证利用无缝拼接技术将克隆得到的St6OMTs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并且成功转化到BL21(DE3)菌株表达出相应可溶性蛋白,然后以(S)-norcoclaurine为底物,以S-adenosyl-L-methionine为甲基供体进行体外酶促反应以验证基因功能。结果表明St6OMT1可以催化(S)-norcoclaurine生成预期产物(S)-coclaurine。在St6OMT2的反应体系中则检测到一个m/z为300的未知色谱峰,推测其为连续甲基化的产物,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St6OMT3和St6OMT4则没有表现出对底物(S)-norcoclaurine的催化活性。本研究验证了粉防己碱生物合成途径中6OMT的功能,为完全解析粉防己碱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异源生产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生物元件。
李红丽[8](2020)在《异莲心碱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常见女性恶性肿瘤,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与90%以上宫颈癌发生相关。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能高度活化宫颈上皮细胞中AKT,高度活化的AKT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最终诱导肿瘤的发生。异莲心碱是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子中的胚芽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研究发现异莲心碱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但是异莲心碱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并不明确。因此,阐明异莲心碱的抗宫颈癌细胞增殖作用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将为传统中药资源的开发提供新思路以及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方向与理论指导。本研究采用CCK8测宫颈癌细胞(C33A、CaSki及SiHa)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宫颈癌细胞的周期分布;RT-PCR检测周期调控蛋白p21、p27、p15、CDK2、CDK4、Cyclin D、Cyclin E、GSK3α/β以及PTEN等蛋白的RNA水平表达情况;QRT-PCR定量分析周期调控蛋白p21、CDK2及Cyclin E的RNA水平的表达趋势;Western blot检测p21、CDK2、Cyclin E、AKT、p-AKT及GSK3α表达差异;计算机分子对接预测异莲心碱与AKT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发现异莲心碱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的降低宫颈癌细胞系活性;剂量依赖性的将宫颈癌细胞周期组织在G0/G1期阻滞;剂量依赖性上调p21,下调CDK2和Cyclin E;剂量及时间依赖性下调p-AKT、GSK3α,但是对AKT总蛋白表达不影响。以AKT抑制剂AKTi-1/2为对照,分子对接显示异莲心碱与AKT有相互作用位点,并且,异莲心碱协同AKTi-1/2通过下调p-AKT、GSK3α和上调p21诱导宫颈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总的来说,异莲心碱通过抑制AKT的活化下调GSK3α、CDK2和Cyclin E,上调p21诱导宫颈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且,AKT可能是异莲心碱的直接作用靶分子。因此,异莲心碱有望成为靶向AKT治疗宫颈癌的潜在药物,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方向与科学依据。
李敏[9](2020)在《蝙蝠葛的化学成分研究&狼毒大戟中松香烷二萜绝对构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中的化学成分,重点是其中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狼毒大戟中松香烷二萜的绝对构型。方法:1.将蝙蝠葛干燥根茎用95%乙醇进行醇提,得到醇提物后用“酸溶碱沉、有机萃取”的方法富集得到总生物碱部位,借助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分析手段,结合硅胶柱色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色谱(ODS)、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P-HPLC)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后再通过光谱分析及理化性质对照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2.将狼毒大戟根部的95%乙醇提取物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通过重复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对所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然后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CD、ECD等方法确定其绝对构型。结果:本实验共从蝙蝠葛的根茎中分离得到1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蝙蝠葛苏林碱(1),青藤碱(2),杏黄罂粟碱(3),O-methylcorypalline(4),pecrassipine B(5),蝙蝠葛碱(6),黄堇碱(7),(R)-6-methoxy-1-(4-methoxybenzyl)-2-methyl-1,2,3,4-tetrahydroisoquinolin-7-ol(8),蝙蝠葛米定(9),O-甲基蝙蝠葛碱(10);确定了狼毒大戟中松香烷二萜化合物17-Hydroxyjolkinolide A(1)的绝对构型为(5R,8S,9S,10R,14R)、17-Hydroxyjolkinolide B(2)的绝对构型为(5R,8S,9R,10R,11R,12R,14R)。结论:1.从蝙蝠葛根茎中共分离得到四种结构类型的生物碱:化合物1、6、10为双苄基异喹啉型结构的生物碱,化合物3、5、8为单苄基异喹啉型结构的生物碱,化合物2、9为吗啡烷型结构的生物碱,化合物4、7为四氢异喹啉型结构的生物碱。另外,化合物3、5、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CD、ECD等方法研究了一系列松香烷二萜类化合物12位碳的绝对构型,为同类松香烷二萜类化合物12位碳绝对构型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和判定准则。
郭鹏,岳云,高颖,刘姗姗,冷佳蔚[10](2019)在《苄基异喹啉类主要生物碱的药理活性和代谢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广泛分布于防己科、番荔枝科、罂粟科、芸香科、樟科、小檗科等植物中。根据其化学结构的特点,分为阿朴啡类、苯菲啶类、苄基四氢异喹啉、吗啡烷类、普罗托品类、双苄基异喹啉类等。本文对苄基异喹啉各类型中主要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及体内代谢特点进行综述。
二、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心血管药理作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心血管药理作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青风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生物碱 |
1.2 挥发油 |
1.3 其他 |
2 药理作用 |
2.1 抗炎 |
2.2 镇痛 |
2.3 免疫抑制 |
2.4 抗心血管系统疾病 |
2.5 抗肿瘤 |
2.5.1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
2.5.2消化系统肿瘤 |
2.5.3 呼吸系统肿瘤 |
2.5.4 其他肿瘤 |
2.6 抗神经系统疾病 |
2.7 其他 |
3 毒性研究 |
4 Q-Marker预测分析 |
4.1 基于植物亲缘性与化学成分特有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2 基于有效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2.1基于祛湿功效 |
4.2.2 基于通经络功效 |
4.2.3 基于利小便功效 |
4.3 基于与药性相关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4 基于化学成分可测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5 结语 |
(2)汉防己甲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汉防己甲素的合成 |
2 汉防己甲素衍生物的合成 |
2.1 C-5位衍生化反应 |
2.2 C-14位衍生化反应 |
2.3 其他位置衍生化反应 |
3 汉防己甲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 |
3.1 肺部保护作用 |
3.2 抗肿瘤作用 |
3.3 心血管保护作用 |
3.4 神经保护作用 |
3.5 免疫调节作用 |
3.6 抗肝纤维化 |
4 结论与展望 |
(3)蝙蝠葛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蝙蝠葛的化学成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溶液的配制 |
1.3 提取与分离 |
2 结果 |
2.1 蝙蝠葛中分离鉴定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
2.2 结构鉴定 |
3 讨论 |
3.1 选择提取方法 |
3.2 流动相等系统的选择 |
3.3 工作难点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蝙蝠葛中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研究 |
第一节 蝙蝠葛中生物碱的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AchE抑制活性的测定结果 |
2.2 分子对接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蝙蝠葛中生物碱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蝙蝠葛的生物碱类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莲不同组织药效成分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植物代谢组学及莲药效成分研究进展 |
1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
2 莲药效成分研究 |
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2.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二章 荷叶生长发育中特征代谢产物的时空分布规律 |
1 前言 |
2 材料和试剂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和试剂 |
3 研究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4 液相和质谱条件 |
3.5 数据统计分析 |
4 结果和分析 |
4.1 色谱条件考察 |
4.1.1 线性关系考察 |
4.1.2 精密度试验 |
4.1.3 重复性试验 |
4.1.4 稳定性试验 |
4.2 UPLC-Q-TOF-MS/MS技术定性荷叶生物碱成分 |
4.3 不同发育时期荷叶生物碱的积累变化规律 |
4.4 不同发育时间点荷叶生物碱的积累变化规律 |
5 小结 |
第三章 荷叶和莲子心药效成分生物碱的积累差异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试剂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和试剂 |
3 研究方法 |
3.1 样品的采集 |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4 液相和质谱条件 |
4 结果和分析 |
4.1 荷叶和莲子心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
4.2 155个不同品种中荷叶生物碱的积累差异 |
4.3 155个不同品种中莲子心生物碱的积累差异 |
4.4 荷叶和莲子心药效成分生物碱的相关性分析 |
5 小结 |
第四章 代谢组学技术探究莲不同组织生物碱成分 |
1 前言 |
2 材料和试剂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和试剂 |
3 研究方法 |
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 液相和质谱条件 |
4 结果和分析 |
4.1 UPLC-Q-TOF-MS/MS技术定性莲不同组织生物碱类化合物 |
4.1.1 单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
4.1.2 阿朴啡类生物碱 |
4.1.3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
4.1.4 其他类生物碱 |
4.2 莲生物碱成分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分析 |
4.3 莲生物碱类化合物合成通路推导 |
4.3.1 单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代谢的生源途径推测 |
4.3.2 阿朴啡类生物碱代谢的生源途径推测 |
4.3.3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代谢的生源途径推测 |
5 小结 |
第五章 莲花药效成分类黄酮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试剂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和试剂 |
3 研究方法 |
3.1 样品提取方法 |
3.2 花色表型测量统计 |
3.3 液相条件 |
3.4 质谱条件 |
3.5 数据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分析条件的优化 |
4.1.1 提取方法的优化 |
4.1.1.1 料液比的考察 |
4.1.1.2 提取次数考察 |
4.1.1.3 超声时间考察 |
4.1.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4.1.2.1 线性关系考察 |
4.1.2.2 精密度试验 |
4.1.2.3 重复性试验 |
4.1.2.4 稳定性试验 |
4.2 UPLC-ESI-Q-TOF技术鉴定莲花类黄酮化合物 |
4.2.1 花青素类化合物的鉴定 |
4.2.2 黄酮醇类化合物的鉴定 |
4.3 莲花不同品种中类黄酮化合物的积累差异 |
4.4 莲花类黄酮主成分分析 |
4.5 莲花花瓣颜色表型与类黄酮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
4.6 莲花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推导 |
4.7 mGWAS分析 |
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防己科植物黄藤与金果榄、青风藤与防己中生物碱类成分轮廓谱的建立及其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靶标性代谢组学策略的建立 |
1.技术路线 |
2.潜在生物碱类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 |
2.1 原小檗碱类生物碱 |
2.2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
2.3 吗啡烷类生物碱 |
2.4 阿朴菲类生物碱 |
3.生物碱裂解规律的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标准品裂解规律 |
4.讨论 |
第二章 金果榄与黄藤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差异性研究 |
1.材料与仪器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配置 |
2.2 色谱与质谱条件 |
2.3 数据采集与统计 |
3.金果榄与黄藤中生物碱的定性分析 |
3.1 原小檗碱类化合物的分析 |
3.2 四氢原小檗碱类化合物分析 |
4.金果榄与黄藤中原小檗碱类生物碱的差异 |
5.讨论 |
第三章 防己与青风藤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差异性研究 |
1.材料与仪器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配置 |
2.2 色谱与质谱条件 |
2.3 数据采集与统计 |
3.防己与青风藤中生物碱的定性分析 |
3.1 防己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定性分析 |
3.2 青风藤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定性分析 |
4.防己与青风藤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差异 |
5.讨论 |
防己科植物黄藤与金果榄、青风藤与防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结语与创新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代谢组学技术乌药炮制前后异喹啉型生物碱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乌药中异喹啉型生物碱裂解规律的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基于非靶标性代谢组学对乌药炮制前后活性成分的分析 |
1.乌药炮制的文献研究与代谢组学 |
2.仪器与试药 |
3.方法与结果 |
4.讨论 |
第三章:基于靶标性代谢组学乌药炮制前后的异喹啉型生物碱的差异分析 |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附图 |
乌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炮制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创新与结语 |
附录 |
致谢 |
(7)粉防己碱生物合成途径候选功能基因筛选及去甲乌药碱-6-O-甲基转移酶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粉防己研究概况 |
1.1 粉防己药用概述 |
1.2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 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2.1 BIAs生物合成途径 |
2.2 BIAs代谢酶的研究 |
2.3 BIAs途径中甲基转移酶的研究 |
3 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现状 |
4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粉防己碱生物合成途径候选功能基因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不同组织部位生物碱相对含量检测 |
2.2 粉防己总RNA提取及检测 |
2.3 粉防己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组织部位生物碱相对含量测定 |
3.2 粉防己总RNA提取及检测 |
3.3 全长转录组测序与组装结果 |
3.4 全长转录本功能注释与分类 |
3.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3.6 粉防己碱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粉防己6OMT基因的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St6OMTs全长c DNA克隆 |
2.2 St6OMT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St6OMTs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3 结果 |
3.1 St6OMTs全长c DNA克隆 |
3.2 St6OMT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St6OMTs基因表达分析 |
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粉防己6OMT基因的表达及功能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载体和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St6OMTs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 St6OMTs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2.3 酶促反应 |
2.4 反应产物的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St6OMTs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 诱导表达 |
3.3 酶促反应产物检测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8)异莲心碱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宫颈癌流行病学及治疗方式 |
1.2 PI3K/AKT信号通路 |
1.2.1 AKT活化 |
1.2.2 AKT的底物蛋白 |
1.2.3 AKT磷酸化调节 |
1.3 AKT抑制剂 |
1.4 生物碱类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抗肿瘤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异莲心碱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1.1 细胞系 |
2.1.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主要试剂配制 |
2.1.2.2 细胞培养 |
2.1.2.3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1.2.4 CCK8测增殖 |
2.1.2.5 流式细胞仪测周期 |
2.1.2.6 QRT-PCR分析 |
2.1.2.7 Western-blot分析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异莲心碱对宫颈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2.2.2 异莲心碱剂量及时间依赖性抑制宫颈癌细胞活力 |
2.2.3 异莲心碱通过上调p21诱导宫颈癌细胞G0/G1期陷入 |
2.2.3.1 异莲心碱诱导宫颈癌细胞G0/G1期陷入 |
2.2.3.2 异莲心碱在宫颈癌细胞中调控G0/G1期相关蛋白表达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异莲心碱通过抑制AKT活化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1.1 细胞系 |
3.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细胞加药 |
3.1.2.2 细胞周期检测 |
3.1.2.3 PCR分析 |
3.1.2.4 Western-blot分析 |
3.1.2.5 分子对接 |
3.1.3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异莲心碱抑制AKT/GSK3α信号通路 |
3.2.2 异莲心碱联合AKTi-1/2 诱导细胞周期G0/G1 期阻滞 |
3.2.3 异莲心碱联合AKTi-1/2 抑制AKT/GSK3α通路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9)蝙蝠葛的化学成分研究&狼毒大戟中松香烷二萜绝对构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蝙蝠葛的化学成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3 提取与分离 |
2 结果 |
2.1 蝙蝠葛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
2.2 结构鉴定 |
3 讨论 |
3.1 提取条件的选择 |
3.2 流动相的选择 |
3.3 工作难点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狼毒大戟中松香烷二萜绝对构型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提取与分离 |
2 结果 |
2.1 结构鉴定 |
2.2 17-Hydroxyjolkinolide A(1)和17-Hydroxyjolkinolide B(2)绝对构型的确定 |
2.3 17-Hydroxyjolkinolide B(2)的CD谱和ECD谱的测定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心血管药理作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风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J]. 罗艳群,沈小兰,蔡三金,梅志刚,冯知涛. 中草药, 2022
- [2]汉防己甲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 张翔宇,曹世杰,王小莹,丁丽琴,李巍.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22(01)
- [3]蝙蝠葛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D]. 李旭.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莲不同组织药效成分的代谢组学研究[D]. 刘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防己科植物黄藤与金果榄、青风藤与防己中生物碱类成分轮廓谱的建立及其差异性研究[D]. 赵雪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基于代谢组学技术乌药炮制前后异喹啉型生物碱的差异性研究[D]. 佘波.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粉防己碱生物合成途径候选功能基因筛选及去甲乌药碱-6-O-甲基转移酶的功能研究[D]. 李琦爽. 江苏大学, 2020
- [8]异莲心碱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及机制探讨[D]. 李红丽.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蝙蝠葛的化学成分研究&狼毒大戟中松香烷二萜绝对构型的研究[D]. 李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10]苄基异喹啉类主要生物碱的药理活性和代谢研究进展[J]. 郭鹏,岳云,高颖,刘姗姗,冷佳蔚.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