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调素对巨噬细胞在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组织局部浸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宇[1](2021)在《小鼠Kupffer细胞的转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KCs是肝脏长期驻留的巨噬细胞,在慢性肝损伤期间KCs被激活并分泌促炎症和促纤维化细胞因子,作用于HSCs转分化形成肌成纤维细胞,最终产生胶原沉积,学术界广泛认可,HSCs是肝脏中胶原沉积的主要来源,也是肝纤维化病理过程的核心环节,而KCs除了能辅助HSCs参与纤维化以外,是否有其他途径产生胶原沉积尚未阐明。HSCs转分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是肝纤维化的关键步骤,除了HSCs转分化以外,肝脏中还存在大量其他细胞转分化的现象,例如有实验研究证明了动物模型中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相互转化。在肝外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例如皮肤、心肌、肾脏等组织中巨噬细胞可更进一步转分化为纤维细胞并分泌胶原蛋白,和伤口损伤愈合修复密切相关。通过上述类比,提出KCs可以发生转分化的猜想,KCs转分化为类成纤维细胞后可能产生胶原沉积,甚至有可能参与肝组织损伤修复乃至肝纤维化形成。KCs的转分化理论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纤维化理论着眼于HSCs的不同视角,把肝硬化的过程视为河流,HSCs的转分化可视作主干道,而KCs则可作为支流,提供了未来肝纤维化治疗的新思路和新靶点,同时给成纤维细胞提供了新的来源,完善了对肝纤维化的认识。材料和方法:首先本研究在两个不同的体外实验模型中进行平行实验:体外肝脏非实质细胞培养和精密肝切片培养。具体步骤如下:(1)构建特异性追踪KCs谱系的动物模型Emr1Cre+/-::Ribo Tag+/-的小鼠追踪KCs谱系。(2)分离KCs后进行体外培养。(3)使用精密肝切片培养技术进行精密肝片培养。(4)使用免疫荧光成像分析培养后的KCs表达的蛋白。(5)利用多聚体免疫共沉淀富集KCs,提取RNA,合成c DNA。(6)实时定量PCR(Fludigm)。其次在小鼠肝切片中进行胶原沉积研究,使用氯膦酸盐脂质体耗竭KCs,进行精密肝切片培养,对肝切片进行Masson三色染色和RT-PCR基因表达分析。最后使用IL1r敲除小鼠和Nlrp3基因敲除小鼠,使用精密肝切片培养技,实时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使用LDH检测套盒定量分析肝片中细胞死亡情况。结果:(1)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推移,体外非实质细胞培养和精密肝切片培养两种模型中均发生:KCs的特征基因以及调控其表达的转录因子表达下调。(2)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推移,体外非实质细胞培养和精密肝切片培养两种模型中均发生:KCs中纤维化相关的基因以及调控其表达的转录因子表达上调。上述效应在非实质细胞培养和肝组织切片培养之间是高度一致的。(3)清除KCs后肝切片中胶原沉积减少。(4)Il-1r敲除小鼠的肝片中细胞死亡相关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5)Nlrp3敲除小鼠肝片中细胞死亡相关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结论:KCs转分化在体外非实质细胞培养和精密肝切片培养两种模型中均有发生。KCs的转分化在体外培养中相对保守反应,转分化为类似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可以分泌胶原沉积相关蛋白。
向鹏[2](2021)在《Zhx2促进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参与NAFLD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又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fatty liverdisease,MAFLD),包括单纯脂肪变性和脂肪性肝炎,可进展为肝脏纤维化及不可逆的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NAFLD近年发病率逐年升高,是最常见的肝病,也是二十一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NAFLD的发病机制复杂,一方面,肝细胞内大量脂质沉积,引发代谢失调,肝细胞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增加,释放IL-1β、IL-6、IL-18和TNF-α等细胞因子,介导肝脏炎症和肝细胞损伤。另一方面,由于肝脏微环境的变化,肝脏局部多种免疫细胞活化,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作用于肝细胞,加重肝脏炎症,导致NAFLD的进一步发展。巨噬细胞是肝脏内含量最丰富的非实质细胞,在NAFLD进展及肝脏炎症损伤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巨噬细胞作为可塑性最强的免疫细胞,在不同环境中呈现不同的极化状态,包括经典活化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替代活化的抗炎(M2)型巨噬细胞及其它多种过渡状态。抑制巨噬细胞的促炎功能可以显着减轻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和胆碱-蛋氨酸缺乏饮食(Methionineandcholine-deficient,MCD)诱导的NAFLD。靶向巨噬细胞的药物成为治疗NAFLD的潜在手段,如抗CD163-lgG-地塞米松通过CD163受体递送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到巨噬细胞显着减轻高脂引起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巨噬细胞极化受到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等多种体内外因素影响,寻找确定新的调控巨噬细胞的关键因子,对于NAFLD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转录因子Zhx2(Zinc fingers andhomeoboxes 2)是锌指蛋白与同源框蛋白家族中的一员,通过转录调控生长代谢相关基因抑制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生物信息学研究显示,Zhx2是巨噬细胞转录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调控因子。我们及其他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Zhx2明显减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并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败血症,提示Zhx2在巨噬细胞调控及相关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然而Zhx2能否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影响NAFLD,迄今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以髓系Zhx2敲除小鼠(LysMcre+,Zhx2f/f;MKO)和对照小鼠(LysMcre-,Zhx2/f;WT),通过MCD、HFD和高脂高胆固醇饮食(High-fat/high-cholesterol diet,HFHC)构建NAFLD模型,明确Zhx2调控巨噬细胞参与NAFLD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与结果一、脂质刺激促进巨噬细胞表达Zhx2巨噬细胞感受高脂微环境及其他炎性因素介导炎症反应是NAFL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研究脂质刺激对巨噬细胞中Zhx2表达的影响,我们首先利用油酸(Oleic acid,OA)及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western lot检测结果显示,OA、TG均显着促进RAW264.7细胞表达Zhx2。同样,OA刺激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和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后Zhx2表达升高。为验证上述体外实验结果,分离HFD及正常饮食小鼠的BMDM、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PEM)和肝脏来源的巨噬细胞,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RT-qPCR结果显示,高脂饮食小鼠巨噬细胞Zhx2表达明显升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5例肝癌患者脂肪变癌旁组织和5例未脂肪变癌旁组织进行Opal多色染色Zhx2和CD68,StrataQuest软件统计分析证实,人脂肪变肝组织巨噬细胞中Zhx2表达明显高于未脂肪变肝组织巨噬细胞。上述结果表明脂质明显促进巨噬细胞Zhx2表达。二、Zhx2调控巨噬细胞促进小鼠NAFLD进展为进一步明确巨噬细胞Zhx2对NAFLD发生发展的影响,分别对髓系Zhx2敲除小鼠(MKO)和对照小鼠(WT)进行MCD、HFD和HFHC喂食,构建NAFLD模型。(一)髓系敲除Zhx2明显抑制MCD诱导的小鼠NAFLD6周龄雄性MKO小鼠和WT小鼠,MCD饮食3周诱导小鼠NASH模型。两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肝组织HE染色显示MKO小鼠肝组织空泡化减少,油红O(Oil red O,ORO)染色及肝组织匀浆上清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检测发现,与WT小鼠相比较,MKO小鼠肝脏脂质沉积明显减轻。进一步RT-qPCR结果显示,MKO鼠肝组织促炎因子Il-1b、Il-6、Tnf-α和趋化因子Ccl2、Ccl5和Cxcl10表达明显减少。血清检测结果发现,MKO小鼠肝损伤指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均显着低于WT小鼠。以上结果均表明MKO小鼠MCD饮食后肝脏炎症和损伤减轻。(二)髓系敲除Zhx2明显抑制HFD和HFHC诱导的小鼠NAFLD相较于MCD模型,HFD和HFHC模型与人NAFLD发病的病理过程更为相似。为验证Zhx2调控巨噬细胞参与NAFLD的作用,进一步构建HFD及HFHC诱导的小鼠NAFLD模型。1.髓系敲除Zhx2后明显减轻HFD和HFHC诱导的小鼠肝脏脂质沉积和胰岛素抵抗取6周龄雄性MKO小鼠和WT小鼠,HFD和HFHC饮食17周构建小鼠NASH模型,两组小鼠体重增加无明显差异。同上对肝组织切片进行HE和ORO染色,并检测肝匀浆上清中TG和T-CHO。结果显示,MKO小鼠肝脏脂质沉积较WT小鼠减少。与此对应,RT-qPCR结果证实,MKO小鼠肝组织中脂肪酸摄取和合成相关基因(Cd36、Scd1和Pparg)以及代谢相关基因Ppara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WT小鼠。处理小鼠前一周进行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实验,结果发现MKO小鼠较WT鼠葡萄糖耐量增高,胰岛素抵抗缓解。2.髓系敲除Zhx2后减轻HFD和HFHC诱导的肝脏炎症巨噬细胞浸润在NASH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观察髓系敲除Zhx2对肝脏巨噬细胞浸润的影响,肝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CD68+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F4/80+巨噬细胞,同时分离HFHC饮食小鼠肝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F4/80+cd11b+巨噬细胞,三种结果均表明MKO组肝脏巨噬细胞浸润显着低于WT小鼠。进一步RT-qPCR检测小鼠肝组织中促炎因子(Il-1b、Il-b和Tnf-α)及趋化因子(Ccl2、Ccl5和Cxcl10)mRNA,结果显示MKO小鼠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表达明显降低。同样,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MKO组肝组织炎症关键信号通路蛋白p65明显下调,且p65和JNK的磷酸化水平降低。3.髓系敲除Zhx2后减轻HFD和HFHC诱导的肝脏纤维化和肝损伤为进一步比较小鼠NASH进展情况,我们利用天狼星红染色分析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同时RT-qPCR检测肝组织α-SMA和Collal水平。发现MKO小鼠肝纤维化明显较WT小鼠减轻。小鼠血清检测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较,MKO小鼠ALT和AST水平明显降低,提示MKO组肝脏损伤减轻。以上结果均表明,髓系敲除Zhx2后能明显改善小鼠NASH。(三)Zhx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促进小鼠NAFLD进展为了排除MKO小鼠中其他髓系细胞的影响,进行如下骨髓回输实验:分离纯化WT或MKO小鼠BMDM,回输至辐照后的WT小鼠,并进行MCD饮食,2周后处理小鼠。ORO染色和肝匀浆上清中TG、T-CHO检测结果均显示,回输MKO来源BMDM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减轻。肝组织HE染色及血清ALT和AST检测发现,回输MKO来源BMDM明显改善小鼠肝损伤。进一步RT-qPCR检测结果证实,与对照小鼠相比较,回输MKO来源BMDM的小鼠肝组织中促炎因子(Il-1b、Il-6和Tnf-α)表达显着降低。三、Zhx2促进巨噬细胞p65表达并调控巨噬细胞功能1.敲除Zhx2降低巨噬细胞的促炎活性对WT和MKO小鼠来源BMDM的RNA-seq数据进行GSEA分析,结果显示,与MKO来源BMDM相比较,WT组的BMDM炎症相关基因明显富集。分别用LPS和小鼠脂肪肝组织匀浆上清刺激WT组和MKO组的BMDM,RT-qPCR检测促炎因子(Il-1b,Il-6和Tnf-α)和趋化因子(Ccl5和Cxcl10)表达。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MKO组BMDM中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显着降低。2.Zhx2通过NF-κB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炎症反应LPS刺激WT和MKO组BMDM,Western blot检测炎症相关通路分子。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较,MKO组BMDM的p65和JNK的磷酸化水平均显着下降,且p65总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提示Zhx2促进p65表达。为明确Zhx2是否通过p65调控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以p65抑制剂QNZ预处理不同来源的BMDM后进行LPS刺激,RT-qPCR结果显示,QNZ抑制剂消除了 WT及MKO巨噬细胞促炎因子(Il-1b,Il-6和Tnf-α)mRNA对表达差异。为明确p65激活在Zhx2调控巨噬细胞影响肝细胞脂肪变中的作用,将不同来源的BMDM与原代肝细胞共培养,p65抑制剂QNZ或对照DMSO预处理后加入OA刺激。ORO染色下层培养肝细胞的脂质沉积情况。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较,MKO组BMDM共培养的原代肝细胞脂质沉积明显减轻;QNZ预处理后差异消失。3.敲除Zhx2抑制巨噬细胞的迁移但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我们的动物实验发现高脂饮食后MKO小鼠肝脏中巨噬细胞数量减少。为研究Zhx2对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t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来源巨噬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显示,MKO组巨噬细胞迁移能力显着低于WT组,且趋化因子Ccr2表达明显减少。此外,有文献报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能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我们进一步用荧光微球进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查发现MKO组的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较WT组增强。研究结论与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Zhx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功能促进NASH发生发展的作用。我们的结果显示,高脂环境促进巨噬细胞表达Zhx2,敲除巨噬细胞Zhx2明显改善小鼠NASH。体外研究发现,Zhx2调控巨噬细胞多种功能,包括炎性反应、迁移及吞噬能力。初步机制研究发现,Zhx2通过上调p65表达促进NF-κB活化进而加强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Zhx2通过何种机制促进p65表达,其调控巨噬细胞迁移及吞噬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我们的研究揭示了NASH的新机制,为临床干预提供了的新的靶点。
刘云[3](2021)在《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篇文章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临床调查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四部分探讨了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知。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近十年文献报道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收集CNKI及万方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结果:共纳入病例处方320份,涉及中药216味,主要证型6种,常见治法9种,总结出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物的关联及配伍。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剂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组方以祛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并进一步总结组方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目的:通过收集临床数据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以98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辨证及相关指南意见为基础将纳入患者辨证分型,并采集每位患者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临床检查指标、量表评分等,从而总结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在98例NAFLD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均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40.8%)、高血压(41.8%)、糖耐量异常(31.6%)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内蕴证28例、痰湿内阻证19例、痰瘀互结证13例、脾肾两虚证7例。出现次数最多的10种症状为四肢乏力(66)、胁肋胀满(61)、食欲不振(54)、脘腹痞闷(48)、大便不爽(36)、口干(31)、入睡困难(31)、恶心欲呕(30)、口腻(29)、胁痛(28);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与其他证型相比ALT升高;痰瘀互结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热内蕴证空腹血糖水高于其他证型;在PRO量表评分方面,痰瘀互结证在生理领域评分最高,肝郁脾虚证在心理领域评分最高,痰瘀互结证总得分最高。结论:NAFLD男性发病率高,且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是各证型中最常见证型;四肢乏力、胁肋胀满、食欲不振、脘腹痞闷等为常见症状;不同证型的AL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PRO量表评分具有差异,但这些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进行验证。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检索葱白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再利用Gene Cards网络数据库搜索NAFLD关键靶点,运用Perl语言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通过R语言软件、Cytoscape软件以及String网络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结果:葱白提取物的β-谷甾醇和NAFLD共同基因靶点有17个;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共同基因靶点的功能涉及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基因靶点涉及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信号通路、脂肪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预测PPARγ可作为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的重要作用靶点。4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葱白组、葱白加抑制剂组、吡格列酮组、抑制剂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脂饮食造模12周,实验结束称取大鼠体重及肝脏湿重;采集血清标本检测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采集骨骼肌标本,进行HE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lut4、CD6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F4/80、i NOS、TNFα、Arg-1、IL-10表达。采集大鼠肝脏组织,用以HE和油红O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CD163、TNFα、IL-10、TLR4、My D8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IRS-1、IRS-2、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Arg-1、TNFα、IL-10表达。结果:葱白提取物和吡格列酮能控制NAFLD体重,降低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增加骨骼肌Glut4、CD68免疫荧光强度;上调骨骼肌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上调骨骼肌基因Arg-1、IL-10表达,下调基因F4/80、i NOS、TNFα表达;减弱肝组织中CD68、TNFα、TLR4、My D88蛋白荧光强度,并增加CD163、IL-10蛋白荧光强度;上调肝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下调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上调肝组织基因Arg-1、IL-10、IRS-2表达,下调基因IRS-1、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TNFα表达。葱白加抑制剂组和模型组在上述各指标检测结果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葱白提取物可改善NAFLD胰岛素抵抗,诱导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从而减轻免疫炎性反应。同时PPARγ是葱白提取物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分子靶点之一。
卫博文[4](2021)在《雷公藤甲素对ConA诱导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中药雷公藤中预测具有治疗肝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初步验证;以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诱导的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hepatitis,AIH)模型为研究对象,探究雷公藤甲素对小鼠AIH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雷公藤的临床应用及深度开发提供更多研究资料。研究方法网络药理学:基于TCMSP数据库检索并筛选雷公藤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PubMed和OMIM数据库中搜索疾病靶点,并通过Uniprot数据库标准化。提交至jvenn网站筛选二者共有靶点,经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s network),应用R软件绘制Degree值直方图。将共有靶点信息上传至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做可视化处理,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模型。选取雷公藤活性成分-靶点网络中Degree前5名的化合物和 PPI 网络中 Degree≥60 的靶点分子,用 PYMOL、AutoDockTools 和 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处理。动物实验:以雄性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尾静脉注射ConA(20mg/kg)建立AIH小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A模型组、雷公藤甲素治疗组(0.4mg/kg),每组10只,注射ConA 12h后,摘眼球取血检测并摘取肝脏,应用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肝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Real-Time PCR和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以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网络药理学:(1)雷公藤和肝炎共有靶点网络构建结果:发现了雷公藤中5个高连接区化合物,依次为山柰酚、雷公藤甲素、β-谷甾醇、诺比列汀、豆甾醇;PPI网络中Degree≥60 的节点包括:AKT1、TNF、TP53、VEGFA、JUN、CXCL8、STAT3、PTGS2。(2)共有靶点富集分析结果:经KEGG富集分析,前20个关键信号通路涉及代谢、凋亡、炎症等相关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NF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和 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3)分子对接结果:雷公藤中5种主要活性成分与肝炎关键靶点蛋白之间可以形成多种共价键,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动物实验:(1)雷公藤甲素可显着抑制ConA诱导的小鼠AIH。(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nA模型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增加;经雷公藤甲素治疗后,ALT和AST较ConA模型组均降低,但较正常对照组高。(3)肝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小鼠肝组织着色均匀、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索排列整齐、肝细胞形态完好,未见明显异常变化;ConA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着色深,肝细胞排列紊乱、界限模糊,肝血窦充血,以肝细胞肿胀和少量坏死为主,局部区域出现炎性细胞浸润;雷公藤甲素治疗组小鼠肝细胞排列整齐、界限清晰,肝细胞肿胀和坏死程度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4)肝组织CD4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有少量细胞呈棕黄色阳性反应;ConA模型组则出现大量阳性反应细胞,多位于中央静脉周围和肝损伤区,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雷公藤甲素治疗后阳性反应细胞明显减少(P<0.05)。(5)肝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检测: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小鼠肝组织中与炎性反应、CD4+T细胞分化相关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nA模型组Th1,Th2和Th17型炎症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雷公藤甲素治疗后炎症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6)液相芯片技术在蛋白水平检测了小鼠肝组织和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nA模型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显着增高(P<0.05),雷公藤甲素治疗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显着降低(P<0.05)。研究结论1.雷公藤对肝炎有潜在治疗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为山柰酚、雷公藤甲素、β-谷甾醇、诺比列汀、豆甾醇,可能的机制与AKT1、CXCL8和PTGS2等靶点及PI3K-Akt、TNF、Toll等信号通路有关;2.雷公藤甲素对ConA诱导的小鼠AIH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3.雷公藤甲素发挥对AIH的治疗作用,其初步药理机制与抑制CD4+T细胞向肝脏募集,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陈思宇[5](2021)在《橙皮素衍生物靶向PTP1B抑制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文中研究说明急性肝损伤(ALI)是各种病因造成的肝脏急性炎症性疾病,包括肝炎、药物和毒素引起的肝损伤,急性肝损伤以突发性的肝脏功能异常以及炎症反应为主要特点。目前,急性性肝衰竭的治疗仍然是临床医学中极其重要的挑战性问题,对于急性肝损伤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治疗药物和手段。相关研究表明,在肝损伤期间,被称为Kupffer细胞(KCS)的驻留巨噬细胞在初始应激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化的Kupffer细胞(KCS)被广泛认为是导致ALI的主要细胞类型之一,释放引起细胞损伤的各种代谢物,有一氧化氮等代谢物。因此,调节巨噬细胞的活性为减轻严重的肝脏炎症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治疗策略。本实验室前期相关研究表明,橙皮素衍生物14号化合物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来抑制急性肝损伤。我们从芸香科柑橘属果实的果皮中提取出橙皮素(hesperitin),提取出的是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类。过往的研究结果显示橙皮素具有诸如抗、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同样的实验室前期对橙皮素结构修饰后合成的橙皮素衍生物2号化合物(HD-2)进行实验,发现橙皮素对LPS处理的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有减轻作用,实验还发现,HD-2可促进PTP1B的表达。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s)属于一个超家族,它可以将其蛋白底物上酪氨酸去磷酸化,在许多生物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英文名是Protein tyrosinephosphatase 1B,简写为PTP1B,它是细胞内PTPs的一种,参与许多细胞信号分子的调节,其对肝再生和肝癌等疾病有多种调节作用。根据实验得到的PTP1B在细胞中的调节作用,实验显示经过PTP1B来实现HD-2对急性肝损伤的作用。上述内容没有明显文献报道,为此这次实验重点探讨橙皮素及其衍生物对CCl4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和机制。这次实验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来进行。体内实验部分使用8-10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先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水飞蓟素组,高剂量药物组。每组共有10只小鼠,HD-2治疗组、模型组和水飞蓟素组通过腹腔注射1%CCl4(10ml/kg橄榄油)来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后来HD-2治疗组和水飞蓟素组小鼠在7天前通过灌胃不同浓度的HD-2和水飞蓟素。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橄榄油。高剂量药物组仅使用高浓度橙皮素灌胃治疗7天。为检验各组小鼠肝脏组织损伤程度,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等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对取出的肝组织做病理学组织检查,使用ALT、AST、TG、T-CHO、T-BIL试剂盒检查出相关肝损伤指标水平;用Western blot和RT-q PCR检测TNF-α、IL-1β、IL-6在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实验结果发现,HD-2对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体外实验:首先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HD-2对RAW264.7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从而判断HD-2对RAW264.7细胞的细胞毒性;再用LPS和不同浓度的HD-2作用细胞48h,采用MTT法筛选出最大的对细胞无毒性的浓度。采取MTT方法来检测HD-2对RAW264.7细胞的影响。然后转染si RNA和p EX3-PTP1B;经过24h的适宜培养后,提取蛋白及总RNA,WB实验检测PTP1B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QPCR实验检测PTP1B及炎症因子的基因水平表达。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HD-2能够明显抑制RAW264.7的活化和增殖。综上所述,HD-2是通过下调PTP1B的表达,最终对急性肝损伤产生影响。因此,HD-2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抗炎单体化合物用于治疗急性肝损伤。
周义文[6](2021)在《Bmal1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酒精性肝病中巨噬细胞极化》文中指出肝脏是机体的主要代谢器官,长期过量饮酒,乙醇及其代谢物乙醛引起肝脏发生脂肪变性、肝细胞坏死和再生,进一步诱发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ALD是多种肝脏疾病的集合,其中包括早期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ASH),以及晚期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C)。多数患者处于症状轻微的早期阶段,少数发展到晚期加重阶段。ALD作为一种潜在的病理状态,以肝细胞损伤、脂肪沉积和组织炎症浸润为典型特征。炎症反应若是继续加重,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肝功能进一步破坏。相关研究发现,ALD的炎症反应与巨噬细胞极化密切相关,而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Protein-1,Bmal1)又能参与多种疾病过程中的巨噬细胞极化。但是,Bmal1是否涉及ALD疾病进程中巨噬细胞极化目前仍未有报道。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Bmal1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改善ALD的潜在机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EtOH-fed小鼠肝组织和乙醇刺激RAW264.7细胞中巨噬细胞表型改变体内实验主要采用Gao-Binge模型模拟酒精性肝病疾病状态,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eosin stain,H&E)、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EtOH-fed组小鼠肝组织中出现大面积脂肪空泡、明显的脂滴沉积。酒精喂养后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s,AST)的水平明显升高。Western blot和q RT-PCR结果表明M1、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TNF-α,IL-1β,IL-10,ARG-1)都显着升高。这些结果提示酒精性肝病小鼠模型构建成功,伴有巨噬细胞表型改变。体外实验采用25m M乙醇刺激RAW264.7细胞24h,western blot和q RT-PCR结果显示乙醇刺激RAW264.7细胞后,M1、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TNF-α,IL-1β,IL-10,ARG-1)都明显升高,上升幅度在加入LPS后进一步提高。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CD86)和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M1、M2型巨噬细胞所占比例有所不同。2.Bmal1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免疫组化分析显示EtOH-fed组小鼠肝组织中Bmal1阳性区域明显少于CD-fed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也说明在EtOH-fed小鼠肝组织中Bmal1与巨噬细胞共表达,且表达明显降低。EtOH-fed组小鼠肝组织和酒精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Bmal1蛋白和m RNA表达都明显下降。小鼠体内注射腺病毒过表达Bmal1,21天后开始酒精性液体饲料喂养小鼠进行造模。H&E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注射腺病毒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脂肪空泡明显减少,脂滴沉积得以改善。注射AAV8的小鼠酒精喂养后,肝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表达有所升高。体外转染质粒构建Bmal1过表达的RAW264.7细胞模型,然后用乙醇刺激24h。Western blot和q RT-PCR分析表明,乙醇刺激组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水平在过表达Bmal1后明显下降,M2型标记物却显着上升。3.Bmal1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巨噬细胞极化3.1在EtOH-fed小鼠肝组织和乙醇刺激RAW264.7细胞中糖酵解途径的改变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表明,EtOH-fed组小鼠肝组织中糖酵解关键酶(HK2,PFKP)表达升高,血清中乳酸分泌也同步升高。体外,糖酵解关键酶蛋白和m RNA水平出现上升趋势,细胞上清乳酸含量也明显增长。LPS刺激的M1型巨噬细胞中糖酵解明显上升,M2型无明显改变。3.2 Bmal1对EtOH-fed小鼠肝组织和乙醇刺激RAW264.7细胞中糖酵解的影响小鼠尾静脉注射腺病毒过表达Bmal1,western blot和乳酸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Bmal1后,糖酵解关键酶蛋白表达降低,乳酸分泌也减少。体外,western blot和XF-24 Extracellular Flux Analyzer检测结果表明Bmal1过表达后,糖酵解关键酶和乳酸水平都明显下降,糖酵解速率也受到显着抑制。3.3 Bmal1通过糖酵解途径改变M1型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利用化学抑制剂2-DG阻断糖酵解通路,western blot和q RT-PCR分析表明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明显减少。过表达Bmal1导致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表达下降,在加入糖酵解激动剂寡霉素后出现明显上调。结果提示Bmal1对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负向调控,是通过糖酵解途径发挥作用。3.4 Bmal1与S100A9蛋白结合,抑制糖酵解对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体外Co-IP结果表明在M1型巨噬细胞中Bmal1与S100A9蛋白能发生结合,进一步调控糖酵解途径。当S100A9沉默时,M1型巨噬细胞糖酵解速率明显下降,糖酵解关键酶表达也减少。在过表达Bmal1的基础上过表达S100A9,被抑制的糖酵解关键酶蛋白表达又重新上调。结果提示,Bmal1直接抑制S100A9来阻断糖酵解对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正向调控作用。结论在酒精性肝病进程中,低表达的Bmal1与S100A9结合,通过阻断糖酵解途径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从而改善酒精性肝病炎症反应。
李悦[7](2020)在《热打击诱导肝细胞释放外泌体并通过其内含物组蛋白激活巨噬细胞向M1表型转化》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暑(HS)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肝脏是重症HS常见的主要损伤靶器官,大约31.9%的HS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而严重的HS-肝功能衰竭(ALF)死亡率>70%。然而,HS的肝损伤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肝细胞的原发物理化学损伤为后,启动肝脏中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继发的失衡的炎症反应,扩大损伤。外泌体是一种新的细胞间通讯机制,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中,肝细胞分泌外泌体数量增加,其含有独特内含物并具有促炎作用,能活化巨噬细胞,促使M1表型转化,进一步加重肝脏炎症反应。目的探讨热打击后肝细胞外泌体的释放,其是否能被巨噬细胞摄取并介导其向促炎的M1表型转化,在体内是否也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炎症表型介导肝损伤及肝脏炎症。另外通过蛋白质谱筛选HS肝细胞外泌体感兴趣的内含物,验证其在介导外泌体促炎功能的作用,及在供体细胞的富集机制与在受体细胞的作用机制。最后在临床研究中验证血浆外泌体中目标蛋白对中暑合并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效能。方法1.通过超高速梯度离心法分离HepG2肝细胞上清、动物及中暑患者血浆的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NTA鉴定外泌体形态及直径分析,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上特征性表面标记物CD9、CD63、CD81、Tsg-101及内质网指标gp96的表达。2.用PKH67荧光标记外泌体,通过直接吸收实验验证肝细胞外泌体被巨噬细胞的摄取。3.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巨噬细胞M1/M2表型表面标记物的表达。4.PCR方法测定巨噬细胞M1/M2相关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5.ELISA方法测定HS肝细胞外泌体、血浆外泌体、细胞上清及血浆中组蛋白H3水平,细胞上清及血浆中巨噬细胞M1/M2相关炎症因子水平。6.通过尾静脉注射外泌体(40ug)构建外泌体回输模型。7.尾静脉注射PKH-67标记的外泌体后取各脏器行冰冻切片,观察外泌体体内摄取;在肝脏中与F4/80标记的巨噬细胞共定位。6.肝组织的HE/MPO/F4/80染色检测肝损伤。7.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及血浆中ALT、AST和LDH的含量。8.iTRAQ蛋白质谱分析HS后肝细胞外泌体蛋白表达谱的差异。9.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分析组蛋白在肝细胞的核转位、与TLR4、EEA1、Rab5、Rab7的共定位,PKH-67标记的外泌体与巨噬细胞EEA1、Rab5、Rab7、Lamp1的共定位。10.通过Western-blot分析肝细胞胞浆Alix、Tsg101、组蛋白H3,胞核组蛋白H3的表达。11.慢病毒构建组蛋白H3过表达的肝细胞株。12.siRNA敲低肝细胞组蛋白H3、TLR4、caspase-3、巨噬细胞网格蛋白、TLR9,及在体内敲低TLR9。13.全capase抑制剂抑制肝细胞凋亡,Nacrostatin抑制坏死性凋亡,TLR9激动剂(ODN1688)、TLR9抑制剂(ODN2088)、阴性激动剂(CpG-ODN)分别处理巨噬细胞,体内进行腹腔注射。外泌体抑制剂GW4869作用于巨噬细胞,体内尾静脉注射。14.体外THP-1细胞加入PMA刺激向巨噬细胞分化。15.氯磷脂质体腹腔注射清除体内巨噬细胞。17.HS肝细胞模型:肝细胞置于43℃、湿度60%孵箱中热打击1h,随后分别复温0、3、6、9小时;HS小鼠模型:C57小鼠置于42.5℃、湿度60%孵箱中热打击1h,随后分别复温0、3、6、9、12、24小时。18.结果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以百分比(%)、平均值±标准差(x±s)或中位数±25~75百分位数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检验。统计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热打击诱导肝细胞释放大量外泌体,其通过内吞途径被巨噬细胞摄取并诱导巨噬细胞向M1表型转化1.1经超高速梯度离心法分离的肝细胞外泌体,无论从形态、直径分布,或是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均符合外泌体典型特征,且纯度较高;1.2热打击后肝细胞分泌外泌体数量增多,与肝细胞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性;1.3肝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被巨噬细胞摄取,体内回输的外泌体也可被肝脏原位巨噬细胞摄取;1.4热打击后肝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激活巨噬细胞向M1表型的转化,在体内回输HS肝细胞外泌体可通过巨噬细胞的M1表型转化诱导肝脏损伤及肝脏炎症。2.热打击后肝细胞释放的外泌体中富含组蛋白,热打击诱导肝细胞内组蛋白核转位并通过结合内体系统上的TLR4受体装配至外泌体2.1通过iTRAQ技术分析,发现热打击显着改变了肝细胞释放外泌体中蛋白质内含物的组成,其中组蛋白H3为高表达前10位的蛋白质,并具有较强疾病相关性,筛选作为目标蛋白;2.2进一步验证了热打击后肝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组蛋白H3的富集,并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2.3热打击后肝细胞外泌体中的组蛋白来源于细胞核,HS后组蛋白先从细胞核转位到细胞浆中,随后没有被降解而是释放到胞外,这一过程不依赖细胞的死亡;2.4胞浆中组蛋白通过结合内体系统上的TLR4受体被转运至MVB中,随后装载到外泌体中而释放;2.5外泌体中的组蛋白H3位于内部。2.6 HS后肝细胞外泌体组蛋白水平升高早于上清中游离态,小鼠HS模型血浆外泌体H3升高也早于游离H3。3.热打击后肝细胞将外泌体中组蛋白H3水平传递给巨噬细胞并通过TLR9受体激活其向M1表型转化3.1 HS肝细胞外泌体可将其内的组蛋白H3传递给巨噬细胞,体内回输的HS肝细胞外泌体中的组蛋白H3也可被肝脏摄取;3.2肝细胞与巨噬细胞间组蛋白的传递是直接通过蛋白传递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外泌体传递H3 mRNA或激活巨噬细胞内H3 mRNA转录的方式;3.3 HS肝细胞外泌体在体外促进巨噬细胞向M1表型转化及体内诱导肝损伤及炎症主要通过其内含物组蛋白H3所介导;3.4 HS肝细胞外泌体中组蛋白H3在体外及体内均通过TLR9受体介导促进巨噬细胞向M1表型转化及诱导肝损伤及炎症。4.重症中暑伴肝损伤患者血浆外泌体高表达组蛋白H3,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具有预后评判价值4.1重症中暑合并肝损伤(ALI)的发生率高达45.45%,其中虽大部分为轻度ALI,但严重ALI的发生率也不低,严重ALI的死亡率显着增高,住院时间延长,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其他脏器损害的发生率显着增加;4.2重症中暑患者血浆外泌体中组蛋白H3水平存在肝损伤的患者高于无肝损伤患者,重度肝损伤患者又高于轻度肝损伤患者;死亡患者显着高于存活者,且死亡患者随时间升高,而存活者降低;血浆游离组蛋白的变化不如外泌体组蛋白显着;4.3血浆外泌体中组蛋白H3水平与肝损伤评分(MELD)、疾病严重程度评分(APACHE Ⅱ)及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均有显着正相关性;4.4血浆外泌体中组蛋白H3水平诊断重症中暑合并肝损伤或严重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高,辨别死亡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也高,与传统指标ALT/AST/LDH相仿,且优于血浆游离组蛋白H3。结论1.热打击诱导肝细胞释放大量的外泌体,通过网格蛋白诱导的内吞途径被摄取并促进巨噬细胞向M1表型转化,其作用主要通过富集的内含物组蛋白H3所介导。2.热打击诱导肝细胞内组蛋白核转位到胞浆,通过内体系统上的TLR4受体进入MVB,转运到外泌体中,是不依赖细胞死亡的主动富集过程。3.HS肝细胞外泌体中组蛋白在体外及体内均通过TLR9介导促进巨噬细胞向M1表型转化,诱导肝损伤及炎症。4.重症中暑患者血浆外泌体富含组蛋白H3,是肝损伤潜在的良好预后标记物。
陈龙庆[8](2020)在《MiR-7def CD4+T细胞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MiR-7敲减的CD4+T细胞(MiR-7defCD4+T cells)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野生型(WT)小鼠腹腔注射30 mg/kg ConA建立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组织、肝细胞、肝浸润淋巴细胞中MiR-7表达变化,以及脾细胞中CD4+T细胞MiR-7表达变化;野生型(WT)小鼠利用抗CD4抗体腹腔注射,清除CD4+T细胞,7天后小鼠腹腔注射30 mg/kg ConA建立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模型小鼠体重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变化;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获取CD45.2+MiR-7def和CD45.2+WT小鼠的CD4+CD62Lhii T细胞,按1×106个细胞/只经尾部静脉分别过继转输给CD45.1 WT小鼠,12 hrs后,按照30 mg/kg ConA腹腔注射小鼠,构建CD45.2+MiR-7defCD4+CD62Lhii T细胞的过继转输急性肝损伤模型;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及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清中ALT水平;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肝脏组织中CD4+T细胞(CD45.1+CD4+T细胞和CD45.2+CD4+T细胞)、CD45.2+CD4+T细胞的比例及其相关的淋巴细胞活化膜分子CD62L和CD69的水平、细胞增殖标志分子Ki67、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构建MiR-7和MAPK4双敲除转基因小鼠MiR-7defMAPK4-/-小鼠;MACS分选获取MiR-7defMAPK4-/-小鼠的CD4+CD62Lhii T细胞,按1×106个细胞/只经尾部静脉过继转输给Rag1-/-小鼠,12 hrs后,腹腔注射30mg/kg ConA建立MAPK4-/-MiR-7def双转基因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清中ALT水平;FACS检测肝脏组织中CD4+T细胞的比例及其相关的淋巴细胞活化膜分子CD62L和CD69的水平、以及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7的表达水平在急性肝损伤的WT小鼠肝脏组织中明显上升(p<0.05);在急性肝损伤的WT小鼠的肝细胞中MiR-7的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而在肝脏组织浸润淋巴细胞和脾细胞中MiR-7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ALI模型小鼠脾脏中CD4+T细胞中MiR-7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清除了CD4+T细胞的MiR-7def小鼠的体重降低率明显减低(p<0.05)、血清AL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肝脏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病理损伤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过继转输了CD45.2+MiR-7def小鼠CD4+CD62Lhii T细胞组的CD45.1+WT ALI模型小鼠体重明显降低(p<0.05)、肝脏病理损伤更加严重、且血清中ALT的水平明显增加(p<0.05);CD45.2+CD4+T细胞的比例显着增加(p<0.01)、CD45.2+CD4+T细胞增殖标志分子Ki67的表达比例显着增加(p<0.05)、CD45.2+CD4+T细胞中细胞因子IFN-g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及其表达CD62L细胞的比例显着降低(p<0.05),而表达CD69细胞的比例却显着上调(p<0.01);同时,脾脏中总的CD4+T细胞(CD45.1+CD4+T细胞和CD45.2+CD4+T细胞)比例亦是明显增加(p<0.01)、CD4+T细胞(CD45.1+CD4+T细胞和CD45.2+CD4+T细胞)中Ki67的表达比例亦是明显上调(p<0.05)、CD4+T细胞(CD45.1+CD4+T细胞和CD45.2+CD4+T细胞)中IFN-g的表达水平亦是明显增加(p<0.05)及其表达CD62L细胞的比例亦是明显降低(p<0.05),而表达CD69细胞的比例也明显增加(p<0.01);最后,过继转输MAPK4-/-MiR-7def小鼠CD4+CD62Lhii T细胞组小鼠血清中ALT水平明显降低(p<0.01)、小鼠肝脏组织中CD4+T细胞表达细胞因子IFN-g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小鼠肝脏组织中CD4+T细胞表达活化标志CD62L的水平明显增加,而CD69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结论:MiR-7敲减可显着增强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等生物学功能,并促进急性肝损伤的发生,其机制与MiR-7的靶分子MAPK4有关。
王俐钧[9](2020)在《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茵杞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中西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NAFLD历史渊源、流行病学、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LXRα通路及其相关靶点在NAFLD中的作用,基于“肝郁生浊”理论阐述了NAFLD的病因病机,在此理论指导下以清肝化浊法为治疗原则,论述了茵杞调脂饮的组方依据。临床研究:将73例NAFLD湿热蕴结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引导改变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茵杞调脂饮煎剂,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3个月后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参数CAP值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变化,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41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从两组中分别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完成后,正常组剩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水飞蓟宾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或西药灌胃。8周治疗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Lee’s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水平,RT-PCR法检测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CAP值、临床综合疗效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P?0.01),无不良反应。在改善血清ALT、AST、TG、T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改善血清GGT、ALP及HDL-C水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部分:经12周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NAFLD模型大鼠。在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血清ALT、AST、TC、TG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显着改善(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体重、Lee’s指数、ALT、AST、TC、TG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中剂量组在降低FFA方面效果显着(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TC、TG、FFA、MDA、SOD、TNFα、IL-6指标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TC、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和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P?0.01),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失疏泄、郁浊内生是NAFLD发生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以清肝化浊法为基本原则契合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茵杞调脂饮能缓解NAFLD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疗效确切,安全可靠。3.茵杞调脂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机制可能与调控LXRα通路有关,进而改变下游脂代谢相关靶点SREBP-1c、FAS、DGAT2的表达,减轻肝脏脂质堆积,缓解肝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提示较高浓度的茵杞调脂饮能更好地调节LXRα通路,缓解病变。
张配配[10](2020)在《番茄红素补充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糖脂代谢和铁过载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模型,分析不同剂量番茄红素(Lycopene)补充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糖脂代谢及铁过载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60只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在180220 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番茄红素20mg/(kg·d)组,番茄红素60mg/(kg·d)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组以高脂高果糖饲料喂养4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继续高脂高果糖饲料喂养,给予等体积橄榄油灌胃;番茄红素20mg/(kg·d)组:高脂高果糖饲料喂养,并给予20mg/(kg·d)番茄红素灌胃;番茄红素60mg/(kg·d)组:高脂高果糖饲料喂养,并给予60mg/(kg·d)番茄红素灌胃,空白对照组继续普通饲料喂养,并给予等体积橄榄油灌胃。番茄红素共干预8周,最后一次灌胃后,禁食12 h,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冻存,并留取肝脏制作病理切片,剩余肝组织用液氮速冻后转-80℃冰箱保存。2.血脂与肝功能指标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3.血糖、胰岛素水平检测:分别采用血糖试纸法、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4.检测炎症因子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5.肝组织病理学观察: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6.铁水平检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铁和肝组织铁含量。7.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脏铁调素调节蛋白(Hemojuvelin,HJV)、铁调素(Hepcidin)、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 R1)基因表达水平。8.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肝脏Hepcidin、TfR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建立:高脂高果糖饲料喂养4周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G、LDL-C水平显着升高(P<0.05),提示出现脂代谢紊乱;空白对照组大鼠的肝脏边缘较薄,颜色鲜红,表面光滑;模型组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边缘稍钝,颜色呈浅黄色,切面有油腻感。光镜下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索排列整齐,几乎无脂肪空泡;而模型组大鼠肝脏可见单位面积超过1/3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肝细胞发生明显肿大。2.血脂与肝功能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DL-C、TG、TC和ALT含量分别升高83.78%、93.02%、38.58%和34.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0、60mg/(kg·d)番茄红素干预8周后,两组大鼠血清TG、AL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LDL-C、AST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糖、胰岛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BG、INS、HOMA-IR指数分别升高了6%、36%、3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20、60mg/(kg·d)番茄红素干预组FBG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S水平、HOMA-IR指数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炎症因子: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6、IL-1β、IL-18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20、60mg/(kg·d)番茄红素干预组大鼠血清IL-6、IL-1β水平显着下降(P<0.05),IL-18水平无显着性降低(P>0.05)。5.HE染色:光镜下,空白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肝索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肝脏细胞体积变大,大部分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肝索排列紊乱,伴有大量的脂肪空泡和炎性细胞浸润。20、60mg/(kg·d)番茄红素干预组大鼠肝脏细胞的脂肪变性程度有所减轻,炎性细胞减少,胞浆内脂肪空泡的数量明显减少,且60mg/(kg·d)番茄红素干预组肝组织改善效果更为显着。6.铁水平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铁水平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铁水平升高77.06%(P<0.05);与模型组相比,20、60mg/(kg·d)番茄红素干预组肝铁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7.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HJV、Hepcidin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Tf R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值均小于0.05);与模型组相比,20、60mg/(kg·d)番茄红素干预组肝组织Tf R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60mg/(kg·d)番茄红素干预组HJV及Hepcidin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值均小于0.05)。8.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Hepcid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Tf R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值均小于0.05);与模型组相比,20、60mg/(kg·d)番茄红素干预组肝组织Tf R1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Hepcid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值均小于0.05)。结论:1.番茄红素补充可有效改善NAFLD大鼠糖脂代谢和肝损伤,减轻炎症反应,且高剂量的番茄红素改善效果更为显着。2.番茄红素补充对NAFLD大鼠铁过载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肝脏Hepcidin,HJV,Tf R1等的表达有关。
二、骨调素对巨噬细胞在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组织局部浸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调素对巨噬细胞在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组织局部浸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小鼠Kupffer细胞的转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肝脏概述 |
1.2 肝脏纤维化 |
1.2.1 肝细胞的死亡与凋亡 |
1.2.2 肝纤维化发展 |
1.2.3 肝纤维化中肌成纤维细胞的组成 |
1.3 KCs在肝脏学中的研究进展 |
1.3.1 KCs的起源 |
1.3.2 KCs在肝脏结构中的定位 |
1.3.3 KCs的免疫作用 |
1.3.4 KCs的异质性 |
1.3.5 KCs的可塑性 |
1.3.6 KCs与肝脏疾病 |
1.4 细胞谱系追踪技术 |
1.4.1 细胞谱系追踪技术的基本原理 |
1.4.2 细胞谱系追踪的标记方法 |
1.4.3 细胞谱系追踪在肝脏研究中的应用 |
1.4.4 细胞谱系追踪的未来 |
1.6 细胞的转分化 |
1.6.1 细胞转分化概述 |
1.6.2 自然发生的转分化 |
1.6.3 实验性转分化 |
1.6.4 肝脏中的转分化 |
1.6.5 转分化应用于再生医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2章 KCs在体外非实质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和表型变化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主要实验耗材与设备 |
2.2.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非实质细胞分离 |
2.3.2 收集培养的非实质细胞 |
2.3.3 多聚体免疫共沉淀 |
2.3.4 RNA提取 |
2.3.5 基因表达分析 |
2.3.6 免疫荧光成像 |
2.3.7 统计学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精密肝切片培养实验过程中,KCs特征性基因表达下调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主要实验耗材与设备 |
3.2.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在精密肝切片培养和体外非实质细胞培养实验中,KCs中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动物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4.2.3 主要实验耗材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KCs在培养过程中转录因子基因表达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试剂 |
5.2.3 主要实验耗材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4 结果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KCs与肝片中胶原沉积的初步探索研究 |
6.1 引言 |
6.1.1 实验动物 |
6.1.2 实验试剂 |
6.1.3 主要实验耗材与设备 |
6.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6.2 实验方法 |
6.2.1 KCs耗竭 |
6.2.2 肝片培养、基因分析等方法同前所述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 |
本实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Zhx2促进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参与NAFLD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一、脂质促进巨噬细胞表达Zhx2 |
1. 脂质促进不同来源巨噬细胞中Zhx2表达升高 |
2. HFD饮食促进小鼠巨噬细胞Zhx2表达升高 |
3. 高脂促进人肝脏巨噬细胞ZHX2表达升高 |
二、Zhx2调控巨噬细胞促进小鼠NAFLD进展 |
1. 髓系敲除Zhx2减轻MCD诱导的小鼠NAFLD |
2. 髓系敲除Zhx2减轻HFD和HFHC诱导的小鼠NAFLD |
3. 特异性敲除巨噬细胞Zhx2缓解MCD诱导的小鼠NAFLD |
三、Zhx2参与调控巨噬细胞功能 |
1. 组学研究证实,敲除Zhx2降低巨噬细胞的促炎能力 |
2. Zhx2通过p65参与巨噬细胞促炎反应且增加肝细胞脂沉积 |
3. Zhx2影响巨噬细胞迁移和吞噬功能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巨噬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中医“通阳理论”的研究进展 |
1 “通阳理论”的起源 |
2 “通阳理论”的发展 |
3 “通阳理论”的完善 |
4 “通阳法”在NAFLD中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样本量计算 |
6 质量控制 |
7 调查内容 |
8 统计分析 |
9 结果 |
10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与胰岛素抵抗 |
1 肝脏中的巨噬细胞 |
2 NAFLD中的巨噬细胞 |
3 巨噬细胞极化 |
4 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 |
5 巨噬细胞极化激活机制 |
6 脂肪组织与脂肪肝之间的联系 |
7 巨噬细胞与胰岛素抵抗 |
8 巨噬细胞的临床意义 |
9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NAFLD中医PRO量表 |
附录三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与科研 |
致谢 |
(4)雷公藤甲素对ConA诱导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ConA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
1 ConA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特点 |
2 ConA肝损伤模型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综述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 |
5 现代医学对AIH的治疗 |
6 中医对AIH的认识及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雷公藤治疗肝炎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实验二 雷公藤甲素对ConA诱导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橙皮素衍生物靶向PTP1B抑制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细胞 |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4 实验试剂及材料 |
2.5 部分实验试剂的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急性肝损伤小鼠及给药模型的建立 |
3.2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 |
3.3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测定(微板法) |
3.4 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测定(微板法) |
3.5 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测定(微板法) |
3.6 血清总胆固醇(T-CHO)含量测定(微板法) |
3.7 血清总胆红素(TBIL)含量测定(微板法) |
3.8 ELISA |
3.9 RAW264.7 细胞培养及刺激 |
3.10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
3.11 SiRNA沉默与质粒过表达 |
3.12 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 |
3.1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的表达 |
3.14 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HD-2 在体内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
4.2 HD-2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株炎症反应的作用 |
4.3 HD-2对PTP1B体内和体外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 HD-2 联合PTP1B抑制剂PTP1B-IN-2 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
4.5 沉默PTP1B后 HD-2 对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4.6 过表达PTP1B后 HD-2 对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橙皮素及其衍生物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Bmal1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酒精性肝病中巨噬细胞极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与细胞 |
2.2 药品与试剂 |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实验方法 |
3.1 小鼠酒精性肝病模型的构建 |
3.2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 |
3.3 细胞培养 |
3.4 流式细胞术 |
3.5 糖酵解压力检测 |
3.6 免疫共沉淀(Co-IP) |
3.7 免疫荧光 |
3.8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和细胞中蛋白表达水平 |
3.9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
3.10 统计学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酒精性肝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
4.2 酒精性肝病小鼠肝组织和乙醇刺激的RAW264.7 细胞中巨噬细胞表型改变 |
4.3 Bmal1 在酒精喂养小鼠肝组织和乙醇刺激的RAW264.7 细胞中的表达 |
4.4 体外Bmal1 调控M1/M2 型巨噬细胞表型转变 |
4.5 Bmal1 通过抑制糖酵解调控M1 型巨噬细胞极化 |
4.6 Bmal1与S100A9 结合阻断糖酵解途径,从而调节M1 型巨噬细胞极化 |
4.7 肝脏特异性过表达Bmal1 改变巨噬细胞表型特征 |
5.讨论 |
6.结论 |
7.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肝脏巨噬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热打击诱导肝细胞释放外泌体并通过其内含物组蛋白激活巨噬细胞向M1表型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热打击诱导肝细胞释放大量外泌体,其通过内吞途径被巨噬细胞摄取并诱导巨噬细胞向M1表型转化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热打击后肝细胞释放的外泌体中富含组蛋白,热打击诱导肝细胞内组蛋白核转位并通过结合内体系统上的TLR-4受体装配至外泌体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热打击后肝细胞将外泌体中组蛋白H3水平传递给巨噬细胞并通过TLR9受体激活其向M1表型转化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材料和方法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重症中暑伴肝损伤患者血浆外泌体高表达组蛋白H3,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具有预后评判价值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成果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抗体列表 |
耗材/仪器列表 |
试剂列表 |
致谢 |
(8)MiR-7def CD4+T细胞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
1.2 LXRα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
2.肝郁生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2.1 历史渊源 |
2.2 肝郁生浊概论 |
2.3 从肝郁生浊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2.4 治疗方法及遣方用药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不良事件 |
1.9 质量控制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疗效比较 |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4 讨论 |
4.1 清肝化浊法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 |
4.2 茵杞调脂饮的用药特色 |
4.3 试验指标的选择 |
4.4 茵杞调脂饮治疗NAFLD的疗效评价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的变化 |
3.3 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的变化 |
3.4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
4 讨论 |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
4.2 水飞蓟宾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4.3 疗效探讨 |
5 结论 |
实验二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标本采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TC、TG、FFA水平的影响 |
3.2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MDA、SOD、GSH水平的影响 |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肝脂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4.2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4.3 炎性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
5 结论 |
实验三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标本采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AS、DGAT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LXRα通路与肝脂代谢 |
4.2 LXRα通路与氧化应激 |
4.3 LXRα通路与炎性因子 |
4.4 茵杞调脂饮对LXRα通路的作用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登记表 |
附录三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10)番茄红素补充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糖脂代谢和铁过载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仪器 |
2 主要试剂 |
3 实验动物 |
4 实验方法 |
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5.1 NAFLD大鼠模型病理诊断标准 |
5.2 肝脏指数 |
5.3 血脂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
5.4 血清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的检测 |
5.5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 |
5.6 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
5.7 血清铁和肝组织铁含量检测 |
5.8 q RT-PCR检测肝脏组织Hepcidin、HJV和 Tf R1 的基因表达 |
5.9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肝组织Hepcidin蛋白和Tf R1 蛋白的表达量 |
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
1.1 高脂高果糖饲料建立模型大鼠体重、肝重及肝指数的变化 |
1.2 高脂高果糖饲料建立模型大鼠血清学指标的变化 |
1.3 肝脏大体观及组织形态学观察 |
2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一般情况及肝脏指数的影响 |
3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血清HDL-C、LDL-C、TG、TC水平的影响 |
4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血清ALT、AST水平的影响 |
5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
6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6、IL-18、IL-1β水平的影响 |
7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肝组织形态病理改变的影响 |
8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血清铁和肝组织铁含量的影响 |
9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肝组织Hemojuvelin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10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肝组织Hepcidin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11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肝组织Tf R1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12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肝组织Hepcid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13 番茄红素对NAFLD大鼠肝组织Tf R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四、骨调素对巨噬细胞在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组织局部浸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鼠Kupffer细胞的转分化研究[D]. 李昕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2]Zhx2促进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参与NAFLD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向鹏. 山东大学, 2021(12)
- [3]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D]. 刘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雷公藤甲素对ConA诱导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及机制[D]. 卫博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橙皮素衍生物靶向PTP1B抑制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D]. 陈思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Bmal1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酒精性肝病中巨噬细胞极化[D]. 周义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热打击诱导肝细胞释放外泌体并通过其内含物组蛋白激活巨噬细胞向M1表型转化[D]. 李悦.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8]MiR-7def CD4+T细胞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D]. 陈龙庆.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9]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王俐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番茄红素补充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糖脂代谢和铁过载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配配.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