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特点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林,刘云刚[1](2021)在《近代以来日本地理学发展历程回顾及其经验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梳理近代以来日本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知识生产特征,探讨其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应用的关系,以期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日本地理学注重区域知识的生产,良好的学术生产分工促进了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的相互融合。大学评价体系鼓励年轻学者生产基于区域调查的研究成果,对中坚地理学者注重原创性学术理论体系形成和地理学知识的代际传承。日本地理学的区域知识生产在政策制定、市民时空间观形成和地理学终生学习等社会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代日本地理学在欧美地理学影响下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地理学研究,然而近年与国际地理学界的交流放缓所引起的诸多问题也值得中国地理学借鉴。
阎家玉[2](2021)在《留学生多样化背景下日本大学留学生支援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元[3](2021)在《日本“高大衔接”一体化改革的研究》文中提出
马婷婷[4](2021)在《《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11月2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承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特色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举行。会议中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等学校体制改革面临的迫切任务。为响应高校体制改革的需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用的文本是《大学IR标准指标集》。大学IR(Institutional Research)(制度研究)是指为了改善大学的经营、支援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所进行的收集、分析校内数据、制定改善措施、实行验证措施等广泛的活动。本书由玉川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由关东地区IR研究会的20名成员共同编着而成。本书详细介绍说明了139个大学IR的指标或指标群,通过对教学、财务、研究和经营的相关指标进行解说,并举例介绍了指标的应用和计算方法。本书对日本高校改革各项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译者希望通过对本书的翻译实践,能够对国内的大学各个方面的改革有所借鉴和参考价值。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参考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对等来指导翻译实践的: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同时要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通顺,符合译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读者反应相似。本次翻译实践,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加译、减译、意译、借译等具体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文本的动态对等的最优化。从理论、方法到具体实践,一步步体验翻译的过程,解决遇到的翻译问题。在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文本的作者以及教学IR的内容,文本的特点。在简单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之后,以其相关理论及原则为基准,运用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去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句子、篇章翻译的各种问题,并展开分析。翻译词汇部分非常考察译者的严谨性,要注意查阅好资料,以防出现中日表达不对应的情况。在句子翻译中,要注意句子逻辑关系、前后文的联系,注意中日文句子表达方式的不同。通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体会各种翻译方法在具体的事例中带来的不同翻译结果。用符合译文本身的语法构造,尽最大可能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达到相似的理解。这对译者来说是翻译中最大的困难,也是最检验译者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的途径。
陈元元[5](2021)在《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发展历程及特点模式各不相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者居上、私学主导、发展速度快且影响巨大等独特性,在路径发展上独树一帜。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等方法追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剖析不同发展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探究高等教育变革规律及大众化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于1963年迈入大众化阶段,经过一系列调整及变革,至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在整个大众化进程中,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在整体上都呈现扩张趋势,如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及各类短期职业院校等均所有扩充,但私立高校担当了主力军角色,发展迅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皆占主导作用,院校及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国立、公立高校,且影响至今,现如今日本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占总数的70%以上。在国际及国内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量化指标”和“质的规定性”不完全同步的现象,高等教育正是围绕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基本点进行变革的。在以私学主导为中心,规模与质量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经了快速扩张期、集约发展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1963年至1970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规模扩展为主的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发展的黄金期,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论盛行,日本社会中等阶层扩大。结合中等教育普及多样化,人才需求旺盛的社会现状,日本政府提出了“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修订并放宽了大学设置基准。日本高等院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及私立巨型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展,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多,学部及学科种类也大幅扩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以量化规模扩展为主要特点的飞速扩展期。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目标偏向功利性,入学考试选拔标准较为片面,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质量下降的问题。此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呈现私立高等院校发挥主力、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职业院校发展突出及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较大的特点。整体来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标准,但“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971年至1983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质量调控为主的集约发展阶段。在石油危机经济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以及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关于高学历问题意见书》等政策相继被提出,日本政府颁布了系列法案援助与控制私立高校,挽救前一阶段因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质量危机。在高等教育目标上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并改进了师资教学及课程内容,强化了高校的内外部管理。日本高校数量增速放缓,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出现间歇性回落,学科及专业结构走向融合。呈现高校纵向多层次化发展、应用型人文社科类学科比重增加的特点。1984年至1999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量质兼顾、并重发展的稳定增长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加强。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有序增长,国立、公立高校平稳发展,高校入学人数稳定回升,学科种类走向交叉与融合。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也进一步完善及提升,高等教育理念趋向个性与创新,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综合,高校师资队伍力量提升,管理及评估机制更专业精细化,呈现数量与质量发展协调兼顾,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加深,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至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要求”上,都达到了大众化标准,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日本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私立各类高校发挥主力作用,构建非传统型多层次高等教育,使大众与精英教育并存的大众化发展路径颇具特色。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然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教育水平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学位含金量变低等遗留问题仍需解决。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高校在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国家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特色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既满足大众化的量化指标,又达到质的规定性,进而顺利衔接至普及化阶段,并稳步发展。
程敏[6](2021)在《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推进机制研究 ——以“全球顶尖大学计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逐渐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各国都将高等教育视为科学技术进步和先进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支柱。日本政府为改善大学的教育与研究功能,提高日本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2014年,提出了为期十年的竞争性资助项目“全球顶尖大学计划”。并为了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建立了完善的项目评价制度。我国近年来推出的“双一流”建设在项目性质、实施形式、建设目标等方面,与日本“全球顶尖大学计划”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所以,本研究通过对日本“全球顶尖大学计划”项目评价推进的研究,分析日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如何利用评价机制推动项目的调整与发展,以期为我国建设“双一流”评价制度提供借鉴。日本“全球顶尖大学计划”以外部机构评价为主、大学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入选的37所大学改革进展状况和项目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全球顶尖大学计划”从项目实施初期就建立了完善的遴选评审制度,采用自上而下的评审方式,进行项目选拔。项目正式实施后,分别采用年度评价、阶段评价和终期评价相结合的三阶段评估模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项目建设过程监控。其中,2017年和2020年两次阶段评价作为推进项目改革的重要手段,及时反馈项目问题、提出意见,项目主体及时改进,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日本“全球顶尖大学计划”评价机制具有目标清晰、指标明确、多元参与、公开透明、持续改进等特点。具体表现为以大学自我评价为基础,第三方评价为主体,注重多元评价相结合;评价委员会成员构成多样、稳定,成员所属主要来自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为拓展评价视角奠定基础;评价指标构建实行项目共同发展与分类评价的原则,确立了共性要求与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注重量化指标的构建;评价过程公开,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按照评价规则开展项目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利用评价结果,建构项目评价的应用与公开反馈机制,推动项目的持续改进。总体而言,日本“全球顶尖大学计划”评价推进机制上,强调多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发挥政府、评价机构、大学三者的作用,形成合力。政府为评价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保障评价机构有序实施评价活动,建设大学积极配合,持续推动项目改进。各建设主体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用,共同推进项目的发展。
汪婷[7](2021)在《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研究:成因、制度与实践》文中提出迈入新世纪,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劳动雇佣制度变化,日本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展开了重大变革,即“专门职业大学”的制度化。日本政府意图通过“专门职业大学”更新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以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展开高水平实践型职业教育,培养兼具实践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确立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日本产业界对劳动力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雇佣流动化,企业内教育弱化。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阶段,社会对于更高层次的实践型职业教育需求强烈。但是,除了市场化的专门学校,日本原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无论内容还是方法均偏重理论,“实践性”能力培养往往依赖企业内教育。企业内教育弱化后,劳动力“实践性”能力培养出现断裂。日本原有的“学校职业教育+企业内教育”培养具备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力的模式难以延续。经济社会发展、劳动雇佣制度变迁、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日本现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是突出“实践性”能力培养的专门职业大学制度化的成因。本研究通过对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相关审议会报告、法律法规的解读展开文献研究,分析专门职业大学从构想到实现的过程,以及专门职业大学的制度设计框架,包括专门职业大学的功能定位、设置标准和外部质量保障机制。通过与日本现有高等教育机构的比较分析,归纳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特征,凸显专门职业大学的“实践性”价值取向。专门职业大学制度实际上是试图通过融合大学的学历教育和专门学校的实践型技能教育,创设新的高等教育机构类型,以突出高层次的“实践性”能力培养为逻辑起点,推动原来具有产教融合特点但缺乏有效规制、学校教育体制之外的专门学校向新型高等教育机构转型,提高专门学校的地位,同时促进大学功能分化,构建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本研究通过典型案例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展开案例研究,在分析该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对设置该校的学校法人日本教育财团展开分析,发现该学校法人同时拥有多所专门学校及关联企业,且与相关产业界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为专门职业大学实现实践型职业教育提供了条件与发展空间。论文认为,日本专门职业大学制度与实践的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发展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办学定位,确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层次“实践性”能力培养;第二,建设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完善多元化的考试招生制度、构建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制度、确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健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三,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实现具有高层次“实践性”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必须坚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产教融合模式引领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选择,才能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李想[8](2021)在《日本箱根驿传赛事的电视报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媒体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现如今体育赛事传播最重要的媒介。为使国内电视媒体报道赛事符合当前电视发展趋势,为体育受众细分群体建立更多优质且专业性强的节目,对国外一些重大体育赛事电视报道的研究和借鉴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箱根驿传作为日本拥有百年历史的公路接力赛事,每年的实况直播长达八小时以上。如何在长时间的电视直播中通过画面及解说实现竞技性与观赏性的融合,吸引受众观看对我国一些大型赛事电视直播具有充分借鉴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内容分析法,以箱根驿传赛事的电视直播及相关报道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从赛前赛后报道、赛时直播及其摄像、画面、镜头、字幕、解说等方面分析目前箱根驿传电视报道的具体情况。论文第一部分对箱根驿传的办赛历史及电视报道历史进行回顾。第二部分对电视报道的策划从主题安排、频道安排、人员安排和时间安排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则是对赛事电视报道方式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具体讲赛前,赛时以及赛后内容进行归类与汇总,提炼出报道特点。最后则对报道优势进行总结,分析目前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得出结论如下:箱根驿赛事的电视报道规模不断升级,技术逐渐完善;报道策划清晰,主题明确;报道方式多样,个性与深度并存;报道内容及镜头语言丰富,节目包装效果出色;报道优势显着,故事性及悬念感强,解说语言清晰流畅,专业性强且围绕竞赛核心展开较为吸引受众。由于驿传赛事电视报道本土化程度较高,和马拉松及传统长跑赛事有一定区别,因此我国赛事在电视报道借鉴经验时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具体情况分析。最后本文针对我国马拉松赛事电视报道可以借鉴箱根驿传赛事的部分提出建议,包括提升电视报道的专业性;打造个性化和差异化报道内容和方式以及完善节目包装和制作。而我国马拉松也不能一味效仿箱根驿传的解说方式即以竞赛内容为核心,需要在充分考虑受众水平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报道方式与解说风格。
贺欣[9](2021)在《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以太原市高校为例》文中提出2021届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909万人,再次刷新了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最高水平,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幅增加,大学生就业也逐渐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即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而在返乡就业的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农村籍大学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殊不知城镇籍大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也不容小觑,因此吸引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对山西省太原市六所目标高校的城镇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高校城镇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探究影响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因素,深入剖析多数城镇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对策,以期对城镇地区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政策或人才吸引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共三种研究方法,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和影响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因素,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呈现出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具体调查结果。接着随机选取了参加问卷调查的9名学生作为被访谈对象,运用访谈法对这9名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根据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城镇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的原因:政府出台的与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有关的政策较少;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父母和城镇大学生自己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返乡就业的理解存在偏差。最后针对城镇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从政府、高校、家长和个人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政策,加大返乡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高校应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积极引导城镇大学生了解当地的返乡就业政策;家长应转变传统观念,为返乡就业的城镇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城镇大学生应当对返乡就业保持积极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并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Hayama Kikue[10](2021)在《日本现行初级汉语教材练习题型统计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日本有相当多的汉语学习者,汉语教材种类与数量也不少,但对日本汉语教材的研究依然匮乏,特别是对日本汉语教材练习的研究,数量与内容两方面都有较大的空白。因此,本文对日本现行的初级汉语教材练习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借鉴以往研究成果从学习者、教师和有效性三个角度进行考察。首先,论文通过统计、分析与考察整理出如下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练习的特征。(1)统计数据显示以下特征:认读、日汉翻译题与词汇排序成句三种题型是日本初级汉语教材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模仿记忆型练习/理解运用型练习/交际型练习的三种中前两种练习占绝大部分,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练习在输入到输出的环节中更重视前者;使用最多的技能是“写”,学习策略是认知策略,但不同教材之间存在具体比例的不同。(2)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练习符合一部分日本学习者的特征,即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的练习符合日本学习者认知方式特征,但不符合日本学习者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上的特征。(3)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练习给教师带来帮助与困难。(4)练习效果有限,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的练习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一些效果,但其程度很有限并且不同教材的有效程度有所不同。数量的有效性从日本大学的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课堂使用来看不是很理想。上述结论有助于教材使用者更好地了解日本初级汉语教材及其练习题型,也提供使用上的帮助。其次,基于对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练习题型的统计、分析与考察,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为了能更好地兼顾本土化教材与对外汉语教材的要求,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编写者需关注练习的开发与创新。第二,教材的说明及使用建议应更具体、清晰,以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第三,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教师应该更加注意教材练习的目的。第四,教师应该了解日本汉语教材的特征和中国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特征,同时也要关注教材使用者的使用情况和他们的建议。作者希望以上建议有助于提高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练习的质量,为提高日本汉语教学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日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特点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以来日本地理学发展历程回顾及其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近代以来日本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2.1 欧美地理学知识的导入 |
2.2 本土地理学知识的生产 |
3 独立的学术知识生产体系形成 |
3.1 学术知识生产特征 |
3.2 地理相关学会和会员结构 |
3.3 研究经费体系 |
3.4 人才培养体系 |
4 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与学术论文生产 |
4.1 学术评价体系 |
4.2 学术论文的生产 |
5 学术研究与社会应用的互动 |
5.1 地理学的社会应用 |
5.2 学会法人化与应用知识生产 |
5.3 地理学者的社会贡献 |
6 老龄少子化后的日本地理学新动向 |
6.1 终生教育 |
6.2 开门办学与国际化 |
6.3 日本地理学的新体制 |
7 结语 |
(4)《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翻訳実践の绍介 |
1.1 翻訳の背景と意义 |
1.2 起点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
1.2.1 着者の绍介 |
1.2.2 起点テキストの绍介 |
1.2.3 起点テキストの特徴 |
第二章 ナイダの动的等価理论と翻訳方法 |
2.1 ナイダの动的等価理论の绍介 |
2.2 翻訳方法の绍介 |
第三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
3.1 语汇の翻訳 |
3.1.1 外来语の翻訳 |
3.1.2 职名の翻訳 |
3.1.3 ほかの语汇の翻訳 |
3.2 文の翻訳 |
3.2.1 受身文の翻訳 |
3.2.2 使役文の翻訳 |
3.2.3 长文の翻訳 |
3.3 文章の翻訳 |
第四章 翻訳実践报告のまとめ |
4.1 翻訳実践についてのまとめ |
4.2 成果と不足点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録Ⅰ |
附録Ⅱ |
(5)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一)历史分期依据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一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 |
第一节 大正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一、大正时期的社会形势 |
二、《大学令》等相关法令的推进与实施 |
三、帝国大学的规模扩展 |
四、专门学校的升格 |
五、公立、私立大学的初创 |
第二节 昭和前期及战时日本高等教育的强化与扩充 |
一、昭和前期的社会变革 |
二、国家主义高等教育政策的强化与推进 |
三、帝国大学的增设与发展 |
四、私立及官立、公立大学的扩展 |
五、专门学校的扩充 |
第三节 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建及大众化的前奏 |
一、战后初期的社会发展 |
二、高等教育民主新法令的颁布与落实 |
三、旧制大学改组升级为新制大学 |
四、私学扩展及巨型私立大学的出现 |
五、短期大学的制度化与发展 |
第二章 规模扩展: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扩张(1963-1970 年)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扩张的背景 |
一、经济超热化高速增长 |
二、社会中等阶层的扩大 |
三、人力资本及教育投资理论的盛行 |
四、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多样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提出 |
一、实施“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 |
二、修订并放宽《大学设置基准》 |
三、落实《关于改善大学教育》报告 |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
一、私立高校及私立巨型大学大幅增设 |
二、私立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剧增 |
三、学部及学科种类的快速扩充 |
四、国立及公立高等院校的显微发展 |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显现 |
一、高等教育目标偏向功利性 |
二、大学入学考试受传统学力观束缚 |
三、教学大课堂化及课程设置批量化一 |
四、高校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 |
五、“大学纷争”学生运动的爆发 |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张的特点 |
一、私立高校发挥主力作用 |
二、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 |
三、职业高等院校发展突出 |
四、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大 |
第三章 质量调控: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集约发展(1971-1983 年)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背景 |
一、石油危机与经济增速下降 |
二、少子化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
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启动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 |
一、《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提出 |
二、《大学设置基准》与咨询报告的修改与完善 |
三、振兴与援助私立高校法案的实施 |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集约发展 |
一、各类高校数量增速放缓 |
二、高校学生人数阶段性回落 |
三、学科专业数量增速下降 |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调控 |
一、教育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
二、大学统一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 |
三、兼职教授的选聘与课程教学的创新 |
四、高等院校内外部管理的相互制衡与加强 |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特点 |
一、私学转向集约化节制发展 |
二、高校类型纵向多层次优化 |
三、应用型人文社科类专业增加 |
第四章 量质兼顾: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定增长(1984-1999 年)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稳定增长的背景 |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增强 |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
三、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化 |
四、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增强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成熟 |
一、“大学开放方针”的实施 |
二、大学自由化政策的制定 |
三、大学自我评价机制的导入 |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平稳增长 |
一、私立高校数量有序增长 |
二、国立及公立高校的平稳发展 |
三、高校学生人数稳定回升 |
四、学部学科的新增及改组 |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优化 |
一、教育理念趋向个性及创新 |
二、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 |
三、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多元 |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 |
五、管理运营及评估机制规范 |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平稳增长的特点 |
一、量质并重趋向均衡发展 |
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加强 |
三、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
第五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及特点 |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发展路径 |
(一)美国:公立为主,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发展 |
(二)英、法等欧洲国家:公立为主,倚重政府 |
(三)日本:私立为主,政府引导 |
(四)中、俄等转型国家:前期倚重国家,后期民间发力 |
二、日本私学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 |
(一)私立高等院校占据主体地位 |
(二)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 |
(三)构建非传统型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 |
(四)大众与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互促并存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 |
二、充分挖掘并发挥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 |
三、高校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 |
四、政府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
五、高等教育应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分类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推进机制研究 ——以“全球顶尖大学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世界一流大学 |
(二) 全球顶尖大学计划(Top Global Universit Project) |
(三) “全球顶尖大学计划”项目评价机制分析 |
二、理论基础 |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 系统评价学理论 |
第二章 日本“全球顶尖大学计划”政策的提出 |
一、21世纪以来日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发展历程 |
二、“全球顶尖大学计划”政策出台背景 |
(一) 国内背景 |
(二) 国际背景 |
三、“全球顶尖大学计划”政策解读 |
(一) 项目性质与实施目的 |
(二) 项目财政资助体系 |
(三) 项目建设总体发展规划 |
第三章 日本“全球顶尖大学计划”项目评价机制的建立 |
一、“全球顶尖大学计划”项目评价的提出 |
(一) 项目评价要素分析 |
(二) 项目建设评价实施的主体 |
二、“全球顶尖大学计划”项目遴选评审的实施 |
(一) 评审的方针与标准 |
(二) 遴选评审的实施过程 |
三、“全球顶尖大学计划”建设期间评价活动的实施 |
(一) 年度评价 |
(二) 两次阶段评价 |
(三) 终期评价 |
(四) 三段式评价模式的内在关系 |
第四章 日本“全球顶尖大学计划”项目评价机制的效用 |
一、运用评价体系,提出建设发展问题 |
(一) 项目评价活动的运行机制 |
(二) 评价效能的发挥 |
二、利用评价结果,调整改革发展规划 |
(一) 修改大学规划的必要性 |
(二) 大学改革构想目标的调整 |
三、结合项目发展现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
(一) 构建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 |
(二) 推进大学建立自主化发展规划 |
(三) 调整第二次阶段评价指标 |
第五章 日本“全球顶尖大学计划”建设评价机制评析 |
一、日本“全球顶尖大学计划”评价机制的特征 |
(一) 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实施基础 |
(二) 评价机构负责,促进评价实施 |
(三) 大学积极配合,推动项目改进 |
二、日本“全球顶尖大学计划”建设评价存在的问题 |
(一) 过于注重量化指标 |
(二) 规范性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大学间的差异化发展 |
(三) 大学评价任务繁重,改革建设缺乏独立性 |
三、思考与启示 |
(一) 注重多主体间的相互协作,发挥评价的效用 |
(二) 引入多元评价方式,注重大学特色发展 |
(三) 提高大学自评意识,建立大学自评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研究:成因、制度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概念辨析 |
1.2.1 高等职业教育 |
1.2.2 专门职业大学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2章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制度化成因 |
2.1 经济社会发展 |
2.1.1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 |
2.1.2 劳动雇佣制度的变迁 |
2.2 高等教育发展 |
2.2.1 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学生需求多样化 |
2.2.2 现有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桎梏 |
第3章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制度设计 |
3.1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制度化历程 |
3.2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功能定位 |
3.3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设置标准 |
3.3.1 招生政策 |
3.3.2 教育课程 |
3.3.3 学位授予 |
3.3.4 师资队伍 |
3.4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外部质量保障 |
3.4.1 认定审查 |
3.4.2 评价 |
3.4.3 信息公开 |
3.4.4 财政补助 |
3.5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与现有高等教育机构的比较 |
3.5.1 关于功能定位的比较分析 |
3.5.2 关于设置标准等的比较分析 |
3.5.3 小结 |
3.6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价值取向——突出“实践性” |
第4章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案例分析 |
4.1 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的基本情况 |
4.2 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教育的“实践取向” |
4.2.1 产学合作下的课程开发 |
4.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
4.2.3 注重探索与实践的教学方法 |
4.2.4 突出实务家教师的师资结构 |
4.3 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的学校法人及分析 |
第5章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
5.1 明确办学定位,确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
5.2 建设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
5.2.1 完善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 |
5.2.2 构建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 |
5.2.3 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制度 |
5.2.4 确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
5.2.5 健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
5.3 坚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道路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日本箱根驿传赛事的电视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理论基础 |
1.4.2 关于电视体育报道的研究 |
1.4.3 驿传赛事概况 |
1.4.4 关于箱根驿传的赛事研究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案例分析法 |
2.2.3 内容分析法 |
3.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箱根驿传赛事概况 |
3.1.1 日本学生体育赛事发展历程 |
3.1.2 箱根驿传的发展及历程 |
3.1.3 箱根驿传历届冠军成绩 |
3.2 箱根驿传的电视报道历程 |
3.2.1 初始阶段:赛时直播在摸索中前进(1979 年-2000 年) |
3.2.2 发展阶段:赛事进入高清化时代(2000 年-2013 年) |
3.2.3 成熟阶段:顶级直播规模与解说团队(2013 年-至今) |
3.3 箱根驿传的电视报道策划 |
3.3.1 主题策划:正月的风物诗,打造高水平与高对抗性赛事 |
3.3.2 频道安排:日本电视台信号制作,电视联播网传播 |
3.3.3 人员安排:解说员配置稳定,嘉宾为原选手专业性强 |
3.3.4 时间安排:8 小时以上全程直播,赛前预热赛后分析 |
3.4 箱根驿传的电视报道方式 |
3.4.1 主持人报道形式 |
3.4.2 现场直播形式 |
3.4.3 深度报道形式 |
3.5 箱根驿传的报道内容 |
3.5.1 赛前报道内容 |
3.5.2 赛时报道内容 |
3.5.3 赛后报道内容 |
3.5.4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画面与摄像 |
3.5.5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节目包装 |
3.6 箱根驿传的电视报道优势分析 |
3.6.1 转播方赛事资源丰富 |
3.6.2 转播方运营资金雄厚 |
3.6.3 转播方技术部门完善 |
3.6.4 直播中融入综艺元素 |
3.6.5 赛事由报社主办新闻报道更加灵活 |
3.6.6 赛事的国际传播 |
3.7 箱根驿传为我国马拉松电视报道带来的启示 |
3.7.1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借鉴基础 |
3.7.2 我国赛事电视报道的启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箱根驿传赛事历史悠久,参赛运动员水平较高 |
4.1.2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规模不断升级,技术逐渐完善 |
4.1.3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策划清晰,主题明确 |
4.1.4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方式多样,个性与深度并存 |
4.1.5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内容丰富,摄像与节目包装出色 |
4.1.6 箱根驿传电视报道优势显着,综艺感强 |
4.2 研究建议 |
4.2.1 减少对拍摄主体及字幕的遮挡 |
4.2.2 减少广告数量 |
4.2.3 加强媒介融合,促进赛事发展 |
4.2.4 对我国马拉松赛事电视报道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箱根驿传赛事转播频道 |
附录二 第96届箱根驿传第一区间赛事报道情况 |
附录三 第96届箱根驿传第五区间赛事报道情况 |
附录四 第96届箱根驿传第九区间赛事报道情况 |
(9)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以太原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
(二)高校层面的原因 |
(三)家长层面的原因 |
(四)个人层面的原因 |
四、提高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对策 |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 |
(二)高校层面的对策 |
(三)家长层面的对策 |
(四)个人层面的对策 |
五、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问卷 |
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日本现行初级汉语教材练习题型统计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汉语教材练习的研究 |
1.2.2 日本汉语教材与其练习的研究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日本现行初级汉语教材练习题型统计 |
2.1 概述 |
2.1.1 统计方法 |
2.1.2 统计对象教材基本情况 |
2.2 题型数量统计 |
2.3 模仿记忆型练习/理解运用型练习/交际型练习的数量统计 |
2.4 听说读写各技能练习数量统计 |
2.5 练习采用的学习策略统计 |
第3章 对日本学习者特征的符合性 |
3.1 学习策略 |
3.1.1 分析与考察 |
3.1.2 小结与建议 |
3.2 学习动机 |
3.2.1 分析与考察 |
3.2.2 小结与建议 |
3.3 认知方式 |
3.3.1 分析与考察 |
3.3.2 小结与建议 |
第4章 对教师需求的符合性 |
4.1 非母语教师 |
4.1.1 非母语教师的特征及教材练习的看法 |
4.1.2 分析与考察 |
4.2 母语教师 |
4.2.1 母语教师的特征及教材练习的看法 |
4.2.2 分析与考察 |
第5章 有效性 |
5.1 有效性的定义 |
5.2 内容有效性 |
5.2.1 分析与考察方法 |
5.2.2 分析与考察 |
5.2.3 小结 |
5.3 形式有效性 |
5.3.1 分析与考察方洼 |
5.3.2 题型种类的分析与考察 |
5.3.3 题型选择的分析与考察 |
5.3.4 练习顺序的分析与考察 |
5.3.5 题目编写的分析与考察 |
5.3.6 小结 |
5.4 数量有效性 |
5.4.1 分析与考察方法 |
5.4.2 分析与考察 |
5.4.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练习题型总体分析 |
6.1.1 统计数据显示的特征 |
6.1.2 符合一部分日本学习者的特征 |
6.1.3 给教师带来帮助与困难 |
6.1.4 练习效果有限 |
6.2 建议与展望 |
6.2.1 对日本初级汉语教材与教材练习设计的建议 |
6.2.2 对日本初级汉语教材练习使用的建议 |
6.2.3 未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四、日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特点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以来日本地理学发展历程回顾及其经验借鉴[J]. 陈林,刘云刚. 人文地理, 2021(04)
- [2]留学生多样化背景下日本大学留学生支援体系研究[D]. 阎家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日本“高大衔接”一体化改革的研究[D]. 郑元.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D]. 马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5]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D]. 陈元元. 河北大学, 2021(09)
- [6]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推进机制研究 ——以“全球顶尖大学计划”为例[D]. 程敏. 扬州大学, 2021(09)
- [7]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研究:成因、制度与实践[D]. 汪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日本箱根驿传赛事的电视报道研究[D]. 李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9]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以太原市高校为例[D]. 贺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日本现行初级汉语教材练习题型统计分析与研究[D]. Hayama Kikue.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