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积极推进数字化(论文文献综述)
武艳,潘飞,雷喻捷,初云生,秦永胜[1](2021)在《大数据助推财务管理转型与创新——以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在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煤炭行业首当其冲。煤炭行业产业升级转型一直面临巨大压力,而数字化有助于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现,淮北矿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自身实践独立创造,建立财务管理大数据平台将财务部门打造成企业全域数据汇集的中心,为企业风险管理、经营预测、战略决策提供服务。该系统实现了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源的及时共享,并且将公司财务体系与客户、供应商、服务商等全产业链伙伴紧密联系起来,满足了公司合理配置资源的需求。公司不断创新管理会计工具,深刻体现了业财融合和战略的对接,对制造企业等其他企业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王浩然[2](2021)在《陕西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与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姣[3](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提出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秦涵祺[4](2021)在《中囯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研究 ——基于201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当前呈飞速之势,保持全球数字经济大国地位,已成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经济增长同时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的良好和谐关系,但是研究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之间的相关研究内容比较少,大部分学者都集中研究我国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测度、数字经济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等等。因此,研究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就成为当前急需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本文重点对数字经济的内涵及发展新态势进性阐述,解读国内外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其次,在构建指标原则的基础之上,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产业规模、数字创新能力、数字产业滞后值、经济总量、人均财富、经济增速等七个方面构建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熵值法赋权的评价模型、子系统功效系数模型、耦合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1各省市2010-2018年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做分析,最后通过构建障碍度模型,对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进行障碍度测算,所得结论如下:从中国整体层面来看:(1)中国数字经济指数与经济增长指数从2010年至2018年不断缓慢上升,趋势大体相同,且数字经济指数略高于经济增长指数。(2)中国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两系统间呈现高耦合现象,耦合度自2010年至2018年均趋于1,说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系统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关联性非常高,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3)中国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协调度0.5左右上升至协调度0.7左右,由勉强协调逐步变为初级协调。从中国各省市来看:(1)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水平在地域上失衡,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市分别为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以及浙江省。(3)天津市在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过程中,一直处于数字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状态,而山东省与广东省一直处于经济发展滞后数字经济发展的状态,其他省市均为两者同步协调发展。从诊断数字经济发展障碍因子的角度来看,数字经济指标障碍度较高的大都分别集中在6个指标上,它们分别是数字基础设施指标层下的互联网端口接入、CN域名数以及移动电话普及率,数字产业规模指标层下的R&D研发机构数,数字创新指标层下的ICT行业固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比例,以及数字滞后产业指标层下的工业增加值,说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受到这些指标的限制程度较高。
马彩霞[5](2021)在《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为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具备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7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提出,信息技术学科要增强学生信息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责任观念,信息技术学科要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调查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基于现状分析现状培养过程遇到的问题与成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有利于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社会适应力与创新力的发展。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方法,选取三所高中的学生和多位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问题较多,主要是学生的信息判断力与应用能力较低,学生对抽象的问题难以有效分解和迁移运用,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不足以及部分同学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不达标。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师的观念与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学设备不够完备和教育教学途径较为单一等多个方面。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培养策略。首先引导教师重视信息意识的培养,利用传统教材与数字教材,丰富关于信息意识的课程内容。其次倡导教师开展项目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与其他学科积极融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者呼吁学校创设优质数字化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组织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并建立基于网络的培训制度,提高教师数字化胜任力。最后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对话交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积极探索多种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途径。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综述了核心素养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界定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三部分对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展开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当前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第四部分根据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了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根据现状分析了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成因。第六部分针对以上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第六部分是结论。
罗震[6](2021)在《“哪吒”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文中提出“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及文化部相关文件指出,传统文化产业,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快其业态的发展,把文化创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指明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要守正创新,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中影视创作一直备受关注,其中IP概念在影视创作中很受欢迎,不仅拥有有价值的内容,而且有较稳定的群众基础,经过改编创作可以获得持续的经济价值。由于这种利益的驱使,IP的概念也运用到动画、游戏等领域。“哪吒”作为耳熟能详的改编对象,以自身为载体,经历了很多领域的再创作,成功地建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有很高的识别度。自故以来,“哪吒”有很多精彩的改编作品,是成功且受欢迎的“经典 IP”。本文以“哪吒”的经典动画改编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并收集整理,再结合动画改编方法和IP的价值研究,分不同时期对哪吒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其主要工作如下:第一,IP的特征及经典“哪吒”再改编创作的条件。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互联网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很多拥有群众基础和能创造价值的文化资源正在被不断的改编创作。而优质和经典的IP则需要具备跨媒介广泛,有牢固且雄厚的群众基础,以及可观的价值回报这些条件。通过对“哪吒”各种艺术形式的整理,它经历了不同艺术形式的改编和各种媒介的发展和演变,获得了大众的认可,满足改编高频跨媒介领域广泛,群众基础稳定的条件,具有IP改编的价值,是一个高质量的经典IP,适合走IP开发的道路。第二,经典动画“哪吒”形象改编研究。整理分析现有的哪吒相关改编动画作品,梳理其动画改编的策略,包括思维动机,题材类型和改编策略。分析其为迎合时代发展和受众需求,在改编创作中做的调整,明确IP开发的可行性。结合动画改编方法和IP价值研究理论,研究国产动画不同发展时期所对应的哪吒相关典型动画代表,分析其动画改编的策略,动画改编的影响价值,思考新时代语境下动画改编的策略和方法。第三,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原则与策略。针对国产动画产业题材陈旧单一性的特点和国外先抢去的中国本土的IP,提出国产动画IP走动画改编创作之路具有可行性,但是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改编创作原则以及策略,也要结合时代背景,避免在改编创作中进入误区,运用新思维多角度考虑,继续改编创作新作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除此之外,也遵照动画改编的原则和策略,完成了一些有关“哪吒”形象的再设计。
王翠[7](2021)在《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精神需求,而是更多地追求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强烈体验感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正是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出现了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现象。其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因为呈现出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高品味与高质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形成了具有生机与活力的新业态。山东省淄博市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拥有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齐文化资源,通过发挥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推动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淄博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而如何具体地实现这两大产业的融合,使之能够满足消费需求和文化需求,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因此,对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便有了理论意义与社会价值。文章从五大部分共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理论,重点阐述了产业融合理论及其与产业边界的关系,阐明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边界及互动发展机制,总结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和效应,提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前者分析了齐文化适宜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精髓,总结了淄博市齐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第四章在梳理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齐文化特色资源进行整合与提炼,为后续融合路径的选择提供支撑;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与第五、六章相对应,第五章是最核心的一章,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从资源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五个方面分析了适合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第六章则从政府、企业和市场三个角度提出保障措施,确保产业融合路径有效推进;最后一部分是第七章,从整体上总结本文的研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以期更好地促进两大产业的融合。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学、旅游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效应与路径,以齐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为核心,提出适合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二者的共赢发展。
王建伟,高超,董是,徐晟,袁长伟,张驰,黄泽滨,卜杉杉,常青,王越[8](2020)在《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为进一步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核心合集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TM、IEEE等英文数据库中与主题相关的文献(中文229篇,英文2 395篇),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对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并结合现有研究中的技术领域与工程应用场景,对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做出了定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的技术架构,包括:感知获取层、集成处理层、业务应用层、标准与规范体系以及安全与管控体系;此外重点介绍了数字道路信息感知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全生命周期工程应用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景。最终通过梳理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展望。结果表明: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是由特定的检测与感知技术、数据传输与通讯网络、信息平台与安全系统构成,具有多元智能性。在路面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传感器在耐久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仍需进一步解决;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信息物理系统、数字孪生、大数据驱动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在道路基础设施性能监测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贠靖,任匆匆[9](2020)在《抢抓市场 厚植能力 提升效能 陕西联通以全面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文中认为今年以来,中国联通陕西公司(以下简称"陕西联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集团公司工作会议部署,以政治建设统领全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定聚焦创新合作战略定力,围绕"提价值、谋发展、重基础、有激情"总要求,加快产品、渠道、创新三个转型,提升网络、IT、治企
李荣胜[10](2020)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经济社会格局,关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从整个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历程来看,信息技术进步不断激发新产业的形成,驱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看,各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和升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引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快速信息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期,我国在5G、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进步中,能否紧扣信息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信息产业、非信息产业以及产业生态能否跟得上信息技术升级的步伐,能否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率,这一系列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而现有研究成果无法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激发了作者的研究兴趣,特以“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为题,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这不仅对丰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实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对信息技术、产业升级以及二者之间关系方面最新、重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借鉴,接受启迪。二是在理论上,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一方面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中,归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考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与特点,将二者对比分析,揭示“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本质。三是在实证上,选取能够反映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产业升级及其经济效应的指标体系,构建熵值法权重模型(Entropy Weighting Method)、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 Model)等计量模型,采用中介效应逐步法(Causal Steps Approach)以及超效率DEA包络分析等分析方法,测度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验证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产业间和产业生态化升级,分析居民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考察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运营效率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四是揭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稳步上升。本文通过构建“二步三级”指标体系,在熵权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基础上合成了信息技术水平发展指数,并且该指数显示2001-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数稳步上升。二是验证了信息技术水平对产业升级具有较显着影响。从60个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信息技术发展对产业升级有显着影响的实证结果有48个,其中具有正影响的43%,负影响的占37%,二者占所有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的80%。三是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有一定中介效应。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升级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在60个模型中,人均消费支出在其中的48个模型中起到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占比80%,说明人均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大部分指标均起到一定的中介效应。这也验证了信息技术直接或者通过消费间接驱动产业升级的基本论点。四是总体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相对稳定。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2002-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运营效率的均值为1.0239。按照模型效率判断标准,该经济效率值大于1,反映该期间全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整体上有效率。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着眼信息技术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供给侧同时,把信息类和非信息类产品的需求侧也考虑在内,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中实现了供给侧和需求侧在分析上的有机结合。第二,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5G、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实践中,归纳新兴产业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结合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实践阶段,对比分析了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特点和本质。第三,本文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结合,不仅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促进作用,证明了消费在该作用过程中起部分或完全的中介作用,而且还发现了我国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却伴随着某些年份、某些省份、某个阶段缺乏经济效率的问题。这对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深刻、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陕西积极推进数字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积极推进数字化(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助推财务管理转型与创新——以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大数据财务化体系助推煤炭行业财务转型的理论基础 |
(一)我国煤炭行业财务转型面临的重要挑战 |
1. 去产能任务压力大 |
2. 去库存任重而道远 |
3. 降杠杆需要打持久战 |
4. 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仍需努力 |
5. 一体化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
6. 安全环保管理难度不断提升 |
(二)以财务数字化推动煤炭行业财务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
1. 数字化有利于加快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转型升级步伐 |
2. 财务数字化支持业务数字化,助推实现煤炭企业战略目标 |
三、案例背景及介绍 |
(一)淮北矿业财务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历程 |
(二)淮北矿业财务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动机 |
1. 淮北矿业现有内部财务核算方式已不能支持日常运作 |
2. 现有财务运作模式无法开展具有“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工作,不能充分、高效地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
(三)大数据助推财务管理转型之“转”在何处? |
1. 智慧财务管理系统 |
2. 资金专题分析 |
3. 财务专项智能报告 |
四、淮北矿业数字化财务管理转型升级成效 |
(一)智慧财务管理系统,提升公司财务管理创新水平 |
1. 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
2. 三费持续降低,人力资源价值凸显 |
3. 精准控制毛利,放大优势 |
(二)资金专题分析驾驶舱,充分挖掘利用信息价值 |
1. 资金存量与预算分析:保持现金流充裕,有效盘活资金 |
2. 有息负债分析:债务结构优化,财务杠杆水平继续下降 |
3. 应收账款分析:精准对接客户,及时跟踪风险债权 |
(三)财务专项智能报告,推进管理改革创新发展 |
1. 实现公司内部产能置换,达成去产能目标 |
2. 集中采购降本增效 |
3. 创造安全价值,推动安全生产高质量发展 |
4. 充分利用外部支持,增量价值不断凸显 |
五、未来展望 |
(3)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
1.1.2 研究范围 |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述 |
1.3.3 小结 |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
2.1 藏品价值体系 |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
2.2 本体价值利用 |
2.2.1 陈列展览 |
2.2.2 科学研究 |
2.2.3 文物复制、仿制 |
2.2.4 藏品着书出版 |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
2.3 情感价值利用 |
2.3.1 社会教育活动 |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
2.3.3 新媒体传播 |
2.4 发展价值利用 |
2.4.1 数字化利用 |
2.4.2 文创产品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
4.1.1 广度问题 |
4.1.2 深度问题 |
4.1.3 频率问题 |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
4.2.1 藏品研究不足 |
4.2.2 展览场地限制 |
4.2.3 利用方式单一 |
4.2.4 利用观念狭隘 |
4.2.5 藏品的同质化 |
4.2.6 专业人才缺乏 |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
4.3.1 法规尚待完善 |
4.3.2 利用资金不足 |
4.3.3 缺少馆际交流 |
4.3.4 外界参与性低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
5.1.2 文物登录制度 |
5.1.3 重视科学研究 |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
5.3.3 文创产品开发 |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
6.1.2 技术系统 |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
6.2.1 人工智能概述 |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7.2.1 技术背景 |
7.2.2 模块设计 |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
7.2.4 具体工作流程 |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
7.3.1 研究背景 |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
7.3.3 损失函数 |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4)中囯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研究 ——基于201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 |
1.5.2 不足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数字经济 |
2.1.1 数字经济的内涵 |
2.1.2 数字经济的特征 |
2.2 经济增长 |
2.3 耦合度及协调度理论 |
2.4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耦合机理 |
2.5 区域经济发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经济指数的测度 |
3.1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新态势 |
3.1.1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
3.1.2 数字经济发展新态势 |
3.2 数字经济测度方法 |
3.3 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2 指标的选取与确定 |
3.3.3 数字经济指数综合测算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4.2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指数测算与分析 |
4.2.1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子系统权重测算 |
4.2.2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子系统综合指数测算 |
4.2.3 中国各省市数字经济指数分析 |
4.2.4 重点省市数字经济政策层面分析 |
4.3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建立 |
4.3.1 子系统功效系数模型 |
4.3.2 耦合度函数 |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4.4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结果 |
4.4.1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耦合度的实证结果 |
4.4.2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协调度的实证结果 |
4.4.3 中国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总体结果分析 |
4.4.4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协调度结果分析 |
4.5 数字经济发展障碍度诊断与分析 |
4.5.1 障碍度模型构建 |
4.5.2 障碍度诊断 |
4.5.3 障碍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核心素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学科核心素养 |
三、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情境主义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展开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问卷结构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结果分析 |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四节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
一、高中生信息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
二、高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现状分析 |
三、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现状分析 |
四、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
五、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高中生信息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生信息意识素养成因分析 |
一、教师观念陈旧,忽视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
二、教材更新较慢,学生需求难以满足 |
第二节 高中生计算思维素养成因分析 |
一、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培养效果不佳 |
二、学生机械学习,思维形成定势 |
第三节 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成因分析 |
一、数字化学习设备缺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
二、培养途径单一,阻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提升 |
三、教师数字化学习能力欠缺,培养制度不合理 |
第四节 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成因分析 |
一、教师培养目标容易偏移,内容安排不合理 |
二、培养途径单一,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难以协调 |
第六章 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
第一节 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信息意识培养对策 |
一、转变教师观念,重视信息意识素养 |
二、纸质教材与数字教材相融合,丰富信息意识教学内容 |
第二节 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计算思维培养对策 |
一、开展项目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
二、与其他学科积极融合,发散学生思维 |
第三节 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对策 |
一、创设优质数字化环境,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
二、组织多样信息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
三、建立基于网络的培训制度,提高教师数字化胜任力 |
第四节 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对策 |
一、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合理安排内容 |
二、探索多种信息社会责任培养途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教师访谈)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哪吒”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思路框架 |
2 IP的基本概念及国产动画经典IP |
2.1 IP的基本概念 |
2.2 国产动画中的经典IP |
2.3 动画改编创作中的经典IP分析 |
2.3.1 跨媒介领域广泛改编高频 |
2.3.2 群众基础稳定 |
2.3.3 具有IP改编的价值 |
2.4 本章小结 |
3 “哪吒”经典IP动画改编的影响因素和可行性分析 |
3.1 “哪吒”经典IP动画改编的影响因素 |
3.1.1 时代背景 |
3.1.2 受众需求 |
3.2 “哪吒”经典IP动画改编的可行性分析 |
3.2.1 动画改编的策略 |
3.2.2 动画改编的特点 |
3.3 本章小结 |
4 “哪吒”经典IP不同时期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 |
4.1 国产动画的复苏时期 |
4.1.1 民族风格浓厚尊重原着式改编 |
4.1.2 案例分析——《哪吒闹海》 |
4.2 国产动画的转型时期 |
4.2.1 脱离原着重构式改编 |
4.2.2 案例分析——《哪吒传奇》 |
4.3 新时代背景下“哪吒”经典IP改编分析 |
4.3.1 颠覆原着符合新时代气息的改编 |
4.3.2 案例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 |
4.4 新时代新思维新改编 |
4.4.1 依托数字化技术陌生化改编 |
4.4.2 案例分析——《新神榜:哪吒重生》 |
4.5 本章小结 |
5 “哪吒”IP研究对国产动画发展的新思考 |
5.1 国产动画走向IP开发的道路 |
5.2 IP走动画改编之路的可行性 |
5.3 改编策略迎合时代革新 |
5.4 守正创新避误区 |
5.5 本章小结 |
6 “哪吒”造型分析及设计实践 |
6.1 “哪吒”造型分析 |
6.2 基于新时代语境下“哪吒”造型设计实践方案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创作草图 |
附录B: 哪吒动画改编作品汇总表 |
附录C: 哪吒影视剧改编作品汇总表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 |
1.3.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 |
1.3.3 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2.1.1 文化资源 |
2.1.2 文化产业 |
2.1.3 旅游产业 |
2.1.4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关系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产业融合与产业边界 |
2.2.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产业边界 |
2.2.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
2.3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与效应 |
2.3.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 |
2.3.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效应 |
2.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 |
3 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分析 |
3.1 淄博市概况 |
3.1.1 自然地理环境 |
3.1.2 社会人文环境 |
3.2 齐文化的界定及价值 |
3.2.1 齐文化的界定 |
3.2.2 齐文化宜于旅游开发的价值精髓 |
3.2.3 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价值 |
3.3 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现状分析 |
3.3.1 淄博市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3.3.2 淄博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
3.4 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现状 |
4 淄博市齐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提炼 |
4.1 淄博市齐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 |
4.1.1 淄博市齐文化资源 |
4.1.2 淄博市齐旅游资源 |
4.2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4.2.1 调查目的 |
4.2.2 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
4.2.3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
4.3 淄博市齐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
4.4 淄博市齐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分析与提炼 |
5 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
5.1 资源融合路径 |
5.1.1 根植齐文化资源,实现源头融合 |
5.1.2 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实现协同发展 |
5.2 技术融合路径 |
5.2.1 两大产业技术融合,实现创新性发展 |
5.2.2 借助数字化技术,增强游客体验感 |
5.3 产品融合路径 |
5.3.1 齐都文化观光体验产品融合 |
5.3.2 足球文化与体育旅游产品融合 |
5.3.3 稷下学宫研学旅游产品融合 |
5.3.4 乡村文化休闲旅游产品融合 |
5.4 业务融合路径 |
5.4.1 打造齐文化IP,扩大业务融合程度 |
5.4.2 重视文旅服务体验,加深业务融合质量 |
5.5 市场融合路径 |
5.5.1 找准市场定位,实现品牌构建 |
5.5.2 细分文旅市场,实现精准营销 |
6 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
6.1 强化政府主导,创新体制机制 |
6.2 优化企业战略,构建发展共同体 |
6.3 培育消费市场,提倡全民参与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对淄博市齐文化认知度与影响旅游体验度要素的调查 |
附录B: 关于对淄博市齐文化认知度与影响旅游体验度要素的调查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统计与分析 |
1.1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工具 |
1.2 文献年度分布分析 |
1.3 期刊分布分析 |
1.4 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
1.5 研究实力分析 |
2 现有研究领域特征及技术应用 |
2.1 道路基础设施基本特征 |
2.2 BIM相关技术的技术特点 |
2.3 BIM相关技术助推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 |
3 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 |
3.1 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技术架构 |
3.2 采集感知层 |
3.3 集成处理层 |
3.3.1 道路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 |
3.3.2 模型互操作与多源数据融合 |
3.3.3 快速自动化三维重建技术 |
3.3.4 路面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
3.3.5 多网融合传输与通信技术 |
3.4 业务应用层 |
3.4.1 勘察设计阶段 |
3.4.2 施工建设管理阶段 |
3.4.3 运维养护管理阶段 |
3.4.4 出行即服务阶段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展望 |
5 结语 |
(9)抢抓市场 厚植能力 提升效能 陕西联通以全面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转危为机,加快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 |
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
推进营销模式转型,企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
精准协同,网络对市场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提升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用户服务和扶贫工作 |
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彰显央企担当 |
(10)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 |
2.1.1 信息技术及其测度 |
2.1.2 信息技术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
2.2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 |
2.2.1 产业升级的概念 |
2.2.2 产业升级的测度 |
2.2.3 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和后续影响 |
2.2.4 产业升级路径 |
2.3 关于信息技术和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 |
2.3.1 信息化、工业化和工业结构升级 |
2.3.2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产业升级 |
2.3.3 智能化和产业升级 |
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论与研究启示 |
2.4.1 研究成果评论 |
2.4.2 几点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
3.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
3.1.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媒介延伸 |
3.1.2 信息媒介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
3.2 信息、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 |
3.2.1 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路径 |
3.2.2 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趋势 |
3.2.3 信息革命浪潮与经济形态新概念的叠现 |
3.3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
3.2.1 直接动力机制 |
3.2.2 间接动力机制 |
3.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 |
3.3.1 基本传导机制 |
3.3.2 互动传导机制 |
3.3.3 时序传导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分析 |
4.1 从语言到AI:全球信息技术的产业应用及特点 |
4.1.1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 |
4.1.2 信息技术产业应用的特点 |
4.2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和特点 |
4.2.1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阶段 |
4.2.2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
4.3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的本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构建与测度研究 |
5.1 构建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1 常见的信息技术水平测度方法 |
5.1.2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求解 |
5.2.1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2 模型的计算和求解 |
5.3 信息技术水平的测度分析 |
5.3.1 确定原始数据矩阵 |
5.3.2 利用熵值法计算权重 |
5.3.3 时间分异特征 |
5.3.4 空间分异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
6.1 模型构建 |
6.1.1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
6.1.2 变量设计 |
6.2 计量分析 |
6.2.1 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6.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
6.2.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
6.3 实证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分析 |
7.1 经济效应分解及其测度模型 |
7.1.1 经济效应的核心:效率 |
7.1.2 经济效应的总括与分解:运营效率、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 |
7.1.3 经济效应的测度:超效率DEA模型及变量设定 |
7.2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总经济效率分析 |
7.2.2 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3 信息技术对产业间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4 信息技术对产业生态化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特征分析 |
7.3.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效率具有差异性 |
7.3.2 区域之间需要加强效率平稳性和均衡性 |
7.3.3 时间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效率趋于稳定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问题 |
8.1.1 信息技术过于依赖规模扩张和非均衡发展 |
8.1.2 互联网信息技术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
8.1.3 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中介作用有待挖潜 |
8.1.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伴随着低经济效率问题 |
8.2 政策建议 |
8.2.1 给予信息制造业技术R&D适度政策倾斜 |
8.2.2 加大对信息化水平较低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
8.2.3 把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产业升级新机遇 |
8.2.4 充分发挥消费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中的催化作用 |
8.2.5 激发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 |
8.2.6 鼓励信息产业优先开发新产品、打造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陕西积极推进数字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助推财务管理转型与创新——以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 武艳,潘飞,雷喻捷,初云生,秦永胜. 中国管理会计, 2021(04)
- [2]陕西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与测评研究[D]. 王浩然. 西安邮电大学, 2021
- [3]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4]中囯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研究 ——基于201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D]. 秦涵祺.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 马彩霞.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6]“哪吒”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D]. 罗震.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7]淄博市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王翠.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8]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建伟,高超,董是,徐晟,袁长伟,张驰,黄泽滨,卜杉杉,常青,王越.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1)
- [9]抢抓市场 厚植能力 提升效能 陕西联通以全面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J]. 贠靖,任匆匆. 通信企业管理, 2020(08)
- [10]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D]. 李荣胜. 西北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