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体系中单元课时的探讨

体育教学体系中单元课时的探讨

一、对体育教学系统中单元教学时数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程曦[1](2021)在《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发展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突出共享、协作、创新成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比新课程标准,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学生作品完成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学生学习方式未转变,创新能力不足等教学问题。大单元教学是落实高中信息课程改革、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但目前大单元教学研究中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较少,没有可推广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作参考,且现有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缺乏清晰的教学环节指引将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各教学活动紧密联系。SCS创客教学法的出现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新选择,其教学环节清晰、环环相扣,且契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许多科目有成功的实践。基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和大单元教学研究现状,笔者选择将SCS创客教学法和大单元教学教学设计相结合,构建全新的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框架,并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和完善。本研究具体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大单元教学设计、SCS创客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其次,基于研究现状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分析了基于SCS创客教学法大单元教学的可行性;第三,基于大单元主题与目标分析、学情分析、SCS创客教学法的教学活动设计、大单元评价设计,构建了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框架;第四,将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应用于L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过程运用项目评价表、课堂观察量表、学生创新能力量表等测量工具,收集并分析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实验数据,并从学生的作品质量、课堂表现、创新能力三个维度,检验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假设基本成立。“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够提升学生作品质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荣俊杰[2](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袁大威[3](2020)在《TPSR模式融入高中篮球专项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体育的德育价值,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我国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把“体育品德”作为构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大内容之一。品德教育一直是体育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国外对体育品德教育已多有研究。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教学模式正是为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而发展并兴起的体育教学模式。迄今为止,TPSR教学模式已被西班牙、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引进,并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就国内而言,关于该教学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探寻体育课堂中的德育因素和德育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对TPSR教学模式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进行整合,并结合我国上海市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实验。从学生的体育品德变化、学生体能发展、专项技能水平三个方面来探究TPSR教学模式在融入我国高中体育专项化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TPSR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整理,并对他国学者在实验研究中的实验操作、学生学习任务卡以及个人与社会责任量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大纲内容,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对实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实验流程进行建构。其次,采用访谈法对一线体育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进行的访谈,制定专项水平测试标准。最后,结合高中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选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篮球专项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教学实验、半结构访谈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为尽可能减少先前学习差异对学习效果影响,更好对比学生在两种课程模式中的学习效果,分别选取两个在篮球技能、身体素质方面均等的篮球专项班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周期为一学期,共20周,36次课,每次课80分钟。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并对比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TPSR模式融入专项化教学对学生耐力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对爆发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发展无显着差别。实验班学生1000M成绩提升较为明显。在50M、立定跳远、实心球体能测试成绩中并未有显着性差异;2)TPSR教学模式的融入能够促进学生篮球技能的提高。尤其在投篮命中率等方面,实验班篮球专项测试成绩在三步上篮、传切上篮、突分投篮(进球数)方面高于对照班。3)TPSR模式的融入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发展。实验班在实验后PSRQ问卷方面与对照班有显着差别,在PSRQ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维度中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班。经过学生访谈以及问卷分析发现学生对体育品德认识导致了问卷分值的降低。4)TPSR模式融入专项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多重契合点,在相互结合后更能够促进学生专项技能以及体育品德的发展。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合理有效的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以及评价标准进行整合和设计。体育品德的培养需要教师设定互动式的教学情景。在教授单个技术教学单元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合作、配合以及相互帮助,是体育品德培养和教师课程整合的着力点。2)深入挖掘体育隐性资源,运用赛季制度使学生自行参与比赛、组织比赛、裁判执裁、赛后总结。让学生在各种问题和矛盾之中培养体育品德。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解决此类矛盾,是对学生在尊重、关心与帮助他人、努力合作以及自我努力等体育品德的有效培养。3)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正确引导小组之间、同伴之间的尊重与合作。发挥小组核心成员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4)合理设置课堂时间,精简讲解内容。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性,增加练习时间。5)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合理安排训练内容。避免只注重技术忽略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邓宏[4](2020)在《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历经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改变了以往学校课程单一化发展的局面。但是,回顾和总结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状况,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多、质量低、效果差”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和阐述了PDCA模型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应用;阐释了校本课程质量提升的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L小学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运用PDCA模型理论,通过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以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系统层面,即宏观层面的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中观层面的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开发、微观层面的跳绳运动课堂教学,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进四个环节要素,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一是课程计划阶段(PLAN),涉及到课程方案研制工作的质量和课程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两大方面,其一,提升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是前提,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五大方面:1.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增强研究的实力;2.增强团队研究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3.建立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持续提升《方案》研制质量;4.加强课程审议制度建设,提升《方案》审议工作质量;5.增加研制工作时间,保证《方案》内容质量。其二,是提升《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它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六大方面:1.明确课程开发理念,理清课程设计思路;2.立足体育核心素养,构建跳绳运动课程目标体系;3.立足基础性和发展性,构建学段跳绳运动内容体系;4.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5.明确课程评价标准,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方法;6.建立课程管理机制,保障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二是课程实施阶段(DO),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建立教师共同体,协同提升单元教学质量;2.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培养教师工匠精神;3.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4.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单元教学质量。三是课程评价阶段(CHECK),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质量监控制度体系,具体来说,1.建立监督组织机制,明确职责分工;2.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3.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的力度,具体包括:1.建立课程评价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2.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发展;3.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发展。四是课程改革阶段(ACTION),主要涉及到如下两大方面:一是检查与评价报告,完善标准和制度;二是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阶梯上升的过程;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三是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四是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最后通过总结反思,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一是运用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管理体系;二是基于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机制;三是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策略。

焦德宇[5](2019)在《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排球教学计划设计》文中指出教育部于2018年初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和关键要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的主线。《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而课程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普通高中高二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的背景下,围绕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高中排球学期教学计划进行设计,通过整合运动教育模式(sports education model,SEM)、个人和社会责任教育模式(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PSR)、领会式体育教学模式(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TGFU)三大教育模式优势,提出了“模拟竞技教学模式”,并将此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期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从学习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与评价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具体设计。与此同时,本研究对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和实施过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给出了详细的单元与课时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学期计划的实施过程提出了相关注意事项,以期通过教学设计来发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在“模拟竞技教学模式”理论框架下设计出的排球学期教学计划能有效发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对学校体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同时,基于本文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对体育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1)提升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下的教育教学水平,让国家课程标准在基层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2)提升体育教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能力,同时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3)增强体育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关注意识,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4)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计划的设计水平。

肖尔盾[6](2018)在《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文中提出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作为中国历史上曾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满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肃慎、女真、再至满洲的历史沉淀,创造出了绚丽多彩、富具浓郁民族特色的满族文化,也创造了其他民族不曾有过也无法替代的文化繁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辉煌灿烂的满族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传承渠道受阻是造成满族文化流失的关键所在,在家庭、社会作为满族文化传承场的作用日趋减弱之下,学校传承具有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满族传统体育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身体为表征的文化符号,满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负载着满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并以外显文化的形式成为满族最重要的民族标记。特别是在满族文化外显性符号日趋淡化的今天,满族传统体育内隐的满族文化特色和外显文化的特性,让它成为了当下满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也成为了学校传承满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以一所满族中学为研究个案,以满族传统体育为载体,以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视角,对学校内满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化”及藉此实现满族文化传承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作为基本研究范式,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作为研究策略,具体使用了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研究方法展开综合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近三年的“实地介入式”研究,本论文以研究者及其团队的两轮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为主线,呈现了W满族学校“满族特色体育课程”从开发设计到实践再到改进完善的全过程,探索出一条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路径。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包括:1.满族学校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是可行的且势在必行可行性表现在,作为民族学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人文环境,前者为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后者则提供了必要的群众基础和民族文化氛围。此外,满族传统体育同样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无论是体育学科特性,还是《课程标准》没有做以具体规定,都说明体育课上不存在非学不可的项目,也说明学校对体育课程内容有较大选择性。必要性表现在,满族文化在当代家庭、社会传承中的断裂,使满族学校成为传承满族文化最重要的阵地。而满族文化的整体衰落,让满族传统体育也步入衰微,除少数经由整理得以完整保存的经典项目外,很多已处于半遗失乃至遗失的状态。所以,满族学校需要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这既是传承满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护满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是满族特色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特色”即满族传统体育内容,因此满族传统体育“课程化”及被学校接受是重要的前提,这其中主要涉及两方面关系。首先要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现代化改造之间的张力平衡。前者是满族传统体育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否则满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无异,既无法实现传承满族文化,也失去开设此课的意义。后者则关乎“特色内容”能否实施,否则满族传统体育中与学校教育原则相悖的内容无法剔除,也无法实现由无序的民间自发性活动向有序的学校教育内容的转换。其次,应合理安排满族特色内容与国家推荐内容的比例。特色内容是构成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核心,但并非说其他体育项目都要排除在特色课程之外。无论是满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局限性,还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都决定了不仅不能排斥国家推荐内容,而且因其在某些方面的特殊作用必须给予重视。3.实施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相关支持任何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改革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虽然在形式上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只是改变了课程内容,但实则却涉及课程政策、课程管理、课程设置等多方面问题。在纵向关系上,作为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它需要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协调关系。在横向关系上,作为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它必然要涉及学校教育、体育教育、民族教育三者相融合的问题。所以,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支持,外部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扶持、校外专家的指导,而内部环境则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合作、学生的认同,以及必备软硬件设施的支持等。4.行动研究是当前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有效的途径不知道怎样改变是困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最大难题,所以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不是缺少指导实践的理论,而是缺少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作为一种以“改进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根植于教育实践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校外专家的介入、指导、参与、合作等,疏通了理论与实践相疏离的关系,弥补了当前基层体育教师难以独立开展研究的不足,也帮助学校找到了一条通过实践反思实践发展实践的体育课程改革之路。此外,行动研究为体育教师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研究之路。教学过程即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即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行动研究“草根式”的研究方式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同时也实现了体育教师从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向“研究者”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需要的。

王献英,刘晋[7](2017)在《承上启下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文中认为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制订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无论是小学阶段的主题单元,还是初中阶段的项目单元或高中的模块单元,都是由若干技术环节组成,因为学习任何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过程,都要有学习、掌握、改进、巩固、提高、运用的过程,通过一节课是很难完成整个过程。只有按照单元计划系统地、有计划地开展本单元各课时的教学活动,才能完整地去构建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只有制订了单元

陈璐[8](2016)在《体育学理视角下的单元体育教程研究 ——以普通高校街舞和排球单元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学校体育至今已经走过113年,在这百多年的历程中,几十万体育人为之奋斗,学校体育的先驱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当年为抗击外寇、保国强兵的“把式”和“拳脚功夫”现在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部分、成为了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各种思想、理论、模式和方法,为我国学校体育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中国的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我们学生部分体质指标连续30年下降,我们的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我们的老师想上好课但苦于没有好的模式和方法,我们的体育教学理论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还有很多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问题比比皆是,需要我们去一个个的攻破。单元教学的改革是体育教学一种中间环节的改革,它上会牵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下会影响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本研究从体育学理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单元体育教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单元体育教程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1)单元体育教程的指导思想是:发展学生运动技能,让学生了解参与运动的重要性,掌握运动礼仪、提升运动素养,通过适宜教材化的运动竞赛,让全员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各种乐趣。(2)单元体育教程的宏观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单元内容的学习,在发展体能的同时,能够掌握特定的运动技战术和理论知识;能够参与此项运动适合层次的竞赛,并在团队中能与同伴配合制定相关策略;具备团队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自己担任的角色负责;具备欣赏所学运动项目仪式的能力,了解相关裁判知识;养成自觉参与课余运动的习惯。(3)单元体育教学过程结构包括:运动单元教学过程、课题单元教学过程和混合单元教学过程。(4)单元体育教程倡导的教学方法是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流,与传统的直观教学相融合,其中包括:小组合作的策略、角色扮演、组织比赛、庆祝活动等具体策略。(5)单元体育教程的评价体系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体育学理是指体育学习过程中教与学的原理与规律。主要包括体育教材排列的原理与规律;运动技能学会的标准和程度;教学方法的运用规律;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情境学习理论和运动教育理论。3.本研究从体育学理视角将单元的规模划分为微型单元、小单元、中单元、大单元和超大单元。4.本研究从体育学理视角将单元类型划分为运动单元、课题单元和混合单元。5.通过教学实验发现,在普通高校的街舞和排球教学中,采用单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达标的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成就动机、运动中学生目标定向水平、理论水平、学生的锻炼效果和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6.在普通高校街舞和排球单元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对单元教学持肯定的态度;对单元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和真实场景中的竞赛非常认可,认为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对单元教学中多种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高度赞扬,认为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蒋宏宇[9](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芦慧霞[10](2014)在《豫北县城初中体育课教学准备规范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豫北地区县城初中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准备规范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现场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法,结合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于2012年10月推出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与基本质量要求(征求意见稿)>及<地方体育教育与健康课程方案>推荐案例》中提出的课堂教学准备规范,将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准备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与《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发现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准备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根据《征求意见稿》和备课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出,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准备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规范现象。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多数教师认为体育课堂准备非常重要,但是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中做的并不好。2.教学计划的制定存在着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有少数学校制定有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多数学校存在教学计划制定不完善的现象。尤其表现在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的缺失上。3.场地器材准备不充分。学校场地现状不能完全满足体育课堂的需要,体育场地面积方面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存在损耗器材更新不及时、器材数量够但损毁严重等问题,大多数教师可以做到课前事先准备器材,能做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场地资源的教师并不多。4.多数教师能做到在课前进行课堂教学准备但不充分。近半数教师没有进行课前预练。针对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准备规范提出以下对策:1.提高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准备的重视度,加强教师业务能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建立系统的区域化教师管理与学习平台,通过微信、飞信、QQ、网络教研等软件平台,加大区域(县城)内教师的管理与学习。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集体备课的力度加强。2.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加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钻研、加大教学计划的体系化研究,使教学计划的研究得到实践应用。以县城教育主管部门为发起人,制定出合适区域内县城初中合适的水平教学计划。在每学期开学之前,采取教师全员参加的方式,召开研讨会或教研活动,根据水平教学计划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安排和各校场地器材的实际现状,确立本学期区域范围内各初中的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可以将各校的特色课程共同分享经验提出不足并加以改进。在集体教研的过程中能使水平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做的比较详尽,突出各教学计划的整体性、连贯性,使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增加,从而加大教学计划的执行力度。3.通过国家层面推出系列的规范制度,使课堂教学准备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以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规范性的标准或制度,让学校、教师去执行,起到监管督促的作用。4.加大新建学校的规划与建设力度,以缓解县城初中教育压力。优化教育制度,强化教育资源均衡,逐步消灭择校与大班额现象。加强政府投入,改善学校场地器材的现状,使场地器材的配备能达到国家标准,能够基本上满足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

二、对体育教学系统中单元教学时数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体育教学系统中单元教学时数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问题的提出
        1.1.1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
        1.1.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1.3 创客教学法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新选择
        1.1.4 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
        1.1.5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以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客教学法
        2.1.2 SCS创客教学法
        2.1.3 大单元教学
        2.1.4 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杜威“做中学”理论
        2.2.2 体验教育理论
        2.2.3 创新教育理论
        2.2.4 单元教学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大单元教学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SCS创客教学法研究现状
第3章 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研究
    3.1 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可行性分析
        3.1.1 2017 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3.1.2 大单元教学特征分析
        3.1.3 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特征分析
        3.1.4 SCS创客教学法对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活动的支持
    3.2 大单元主题确定与目标分析
        3.2.1 教材内容分析
        3.2.2 大单元主题与目标
    3.3 学情分析
    3.4 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大单元教学活动设计
        3.4.1 SCS创客教学法在大单元教学中的教学步骤分析
        3.4.2 基于SCS创客教学法大单元任务分解以及活动设置
        3.4.3 基于SCS创客教学大单元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3.5 大单元教学评价设计
第4章 “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被试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假设以及变量
        4.1.5 测量工具
    4.2 实验实施
        4.2.1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及实验对象确定
        4.2.2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
        4.3.1 作品评价结果分析
        4.3.2 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情况分析
        4.3.3 学生创新能力后测结果分析
    4.4 实验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多媒体作品参考评标准表
    附录二 作品互评表
    附录三 《VB程序设计》学生技能实训评价表
    附录四 作品评分总表
    附录五 项目自评表
    附录六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七 学生创新能力量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布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TPSR模式融入高中篮球专项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
        1.1.2 体育品德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1.1.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实际需求
        1.1.4 TPSR模式为专项化教学中品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品德
        2.1.2 体育专项化教学模式
        2.1.3 TPSR教学模式
        2.1.4 学习效果
        2.1.5 体育教学模式
    2.2 “TPSR模式”与“上海市体育专项化”的基本特征和对比
        2.2.1 美国TPSR模式的基本特征
        2.2.2 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特征
        2.2.3 “TPSR模式”与“上海市体育专项化”比较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3.1 TPSR模式的梳理与课程建构
        2.3.2 TPSR模式的实施与应用
        2.3.3 TPSR模式效益研究
        2.3.4 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分析
        3.2.2 问卷调查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访谈法
        3.2.5 统计分析法
4 “TPSR”融入“体育专项化”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思路与结构
    4.2 教学内容设计
    4.3 教学策略设计
        4.3.1 单元整合——问题导向、结合实际
        4.3.2 课时设计——合理手段、有效实施
    4.4 测试项目选取
5 研究结果
    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的结果比较
        5.1.1 实验前体能结果比较
        5.1.2 实验前技能结果比较
        5.1.3 实验前责任水平调查结果比较
    5.2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后的结果比较
        5.2.1 实验后体能结果比较
        5.2.2 实验后技能结果比较
        5.2.3 实验后责任水平调查结果比较
    5.3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实验后的结果比较
        5.3.1 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能结果比较
        5.3.2 对照班实验前、后技能结果比较
        5.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责任水平调查结果比较
6 讨论与分析
    6.1 TPSR模式融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体能发展的影响
    6.2 TPSR模式融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篮球技能发展的影响
    6.3 TPSR模式融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教学单元设计流程(选案)
    附件2:传切配合教案(选案)
    附件3:篮球传切配合(1)任务卡(选案)
    附件4: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高一年级篮球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表
    附件5:《高二年级》一般身体素质单项指标评分表
    附件6:《高二年级》专项技能测试评分表
    附件7:PSRQ问卷对应个人责任层级
    附件8:中学生责任行为调查问卷
    附件9:半结构访谈纲要

(4)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效度和信度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开发
        (二)PDCA模型
        (三)质量提升策略
        (四)跳绳运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一)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状况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状况
    三、PDCA模型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
        (二)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改革研究
        (三)运用PDCA模型探索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四)PDCA模型在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
    四、跳动运动的研究状况
        (一)关于跳绳运动的定位研究
        (二)关于跳动运动的功能研究
        (三)关于跳绳运动的类型研究
第三章 PDCA模型理论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理论
        (一)PDCA模型的内涵
        (二)PDCA模型的特点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范围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设计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
        (一)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二)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方案(PLAN)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学校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二、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单元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第五章 L小学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实施(DO)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小绳王·反摇争霸赛”单元课程实施过程及分析
        (一)第一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第二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实施质量提升策略
        (一)建立教师共同体,培养团队工匠精神
        (二)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建立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
        (三)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第六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评价(CHECK)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单元课程实施质量的监控策略
        (一)建立监控组织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二)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
        (三)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
    二、单元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策略
        (一)建立课程评价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二)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状况
        (三)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状况
第七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改进(ACTION)策略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形成制度和标准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的方式
        (二)形成标准和制度
    二、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
        (一)立足常态化机制建设,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二)加强电子课程资源包建设,形成可推广的成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循环上升的过程
        (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
        (三)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
        (四)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按姓氏首字母先后排序)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其他
    二、外文文献(按首字母的顺讯排列)
后记

(5)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排球教学计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1.1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1.3.1.2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期教学计划
        1.3.2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1.3.2.1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1.3.2.2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1.3.2.3 国外关于体育素养(physically literate)的研究
        1.3.2.4 国内关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1.3.3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
        1.3.3.1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期教学计划的研究
        1.3.3.2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排球教学设计的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3 排球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
    3.1 相关要素分析
        3.1.1 教材分析
        3.1.2 学情分析
        3.1.3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学期教学计划的组成要素分析
    3.2 理论框架设计
    3.3 教学设计的内容
        3.3.1 教学目标的确立
        3.3.2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3.3.3 教学方法的选用
        3.3.4 评价方式的选择
    3.4 教学案例分析
        3.4.1 一个单元教学案例的分析
        3.4.2 一个课时教学案例的分析
    3.5 教学计划的实施要求
        3.5.1 赛季前阶段的实施要求
        3.5.2 比赛季阶段的实施要求
        3.5.3 赛季后阶段的实施要求
4 研究总结
    4.1 针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模拟竞技教学模式”
    4.2 以“模拟竞技教学模式”为理论框架进行了排球教学设计
    4.3 对“模拟竞技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出了实施要求
5 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5.1 提升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下的教育教学水平
    5.2 提升体育教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
    5.3 增强体育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关注意识
    5.4 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计划的设计水平
6 研究不足及拟解决方案
    6.1 本研究不足之处
    6.2 拟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问题
    五、核心概念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校本课程开发类型的研究
        (三)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研究
        (四)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研究
        (五)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现状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三、满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满族传统体育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满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二、研究范式
        (一)质化的个案研究
        (二)行动研究
    三、研究对象
        (一)W满族中学基本概况
        (二)选择W满族中学为个案的理由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二)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过程
        (一)初入研究现场
        (二)意外退场
        (三)再进研究现场
        (四)离开研究现场
    六、研究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二)研究的效度
        (三)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满族文化:渐行渐远的历史记忆
    一、历史记忆下的满族文化——满族民族性格与形象
        (一)满族独特的文化社会环境
        (二)满族的特色文化
    二、满族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
        (一)满族文化是强化满族民众民族认同意识的重要保障
        (二)满族文化是保持满族族群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满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借鉴
    三、满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现状
        (一)历史发展趋势下的自然消亡
        (二)外力强制下的被迫消亡
    四、学校——当代满族文化重要的传承场
        (一)当代满族文化在家庭、社会传承中的断裂突显学校传承重要性
        (二)学校传承是当代满族文化传承的应然选择
    五、满族传统体育——学校传承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满族传统体育蕴含鲜明的满族文化特征
        (二)满族传统体育拥有丰富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
第四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设计
    一、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论解读
        (一)何谓校本化课程实施与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
        (二)体育课程为何要校本化实施
        (三)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模式
        (四)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路径
    二、W满族中学前期满族传统体育实践探索:学校情境分析
        (一)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的缘由
        (二)学校满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
        (三)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践设计
        (一)确定研究问题与研究形式
        (二)组织建立与分工
        (三)集体审议
        (四)编制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施方案
第五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实践
    一、实施行动:考察与解释
        (一)行动前的准备
        (二)第一套课程方案的实施
        (三)第一套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的考察
        (四)第一套课程方案实施效果的反思——诊断与分析
    二、反思行动:改进与重建
        (一)第二次集体审议
        (二)第二套课程方案
        (三)第二套课程方案的实施
第六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效
    一、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成为学校构建满族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支撑点
        (一)多元化开展形式成为体现学校满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二)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学校满族特色学校文化“亮点”
    二、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实践中的“对撞”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二)实践中的“要求”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获得发展
        (一)掌握了满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实现满族文化的传承
        (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形成满族民族认同感
第七章 研究结论
    一、结论
        (一)民族学校开展民族特色体育课程是可行的
        (二)满族学校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势在必行
        (三)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是满族特色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四)实施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相关支持
        (五)行动研究是当前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有效的途径
    二、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探寻
        (一)引发关于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标准的反思: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更有价值”
        (二)引发对体育课意义的反思:回归“游戏”与“生活”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体育学理视角下的单元体育教程研究 ——以普通高校街舞和排球单元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学校体育工作作出新部署
        1.1.2 国民体质喜忧参半,学生体质部分指标连续30年下降,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带来新压力
        1.1.3 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广泛存在,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出新挑战
        1.1.4 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结束后无运动特长和锻炼意识,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出新课题
        1.1.5 体育学理的模糊是造成学生学不会、学不懂的重要原因
        1.1.6 单元体育教学研究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的科学化进程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4.1 从体育学理视角构建单元体育教程
        1.4.2 体育学理视角下的单元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比较的实证研究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理论创新
        1.5.2 视角创新
        1.5.3 方法创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的体育学理基础
    3.1 体育教材排列的原理与规律
    3.2 运动技能“学会”的标准和程度
    3.3 教学方法的运用规律
    3.4 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
    3.5 情境学习理论
    3.6 运动教育理论
        3.6.1 运动教育的起源
        3.6.2 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
        3.6.3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念
        3.6.4 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
        3.6.5 运动教育的特点
        3.6.6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法
        3.6.7 运动教育模式的评价
4 体育学理视角下的单元体育教程构建
    4.1 体育学理视角下的单元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4.2 体育学理视角下的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4.3 体育学理视角下的单元体育教学特征
        4.3.1 系统性
        4.3.2 整体性
        4.3.3 整合性
        4.3.4 比较性
        4.3.5 真实性
    4.4 单元的类型
        4.4.1 运动单元
        4.4.2 课题单元
        4.4.3 混合单元
    4.5 单元的规模
    4.6 单元体育教学的过程结构
        4.6.1 混合单元宏观单元体育教学过程
        4.6.2 微观视角的体育课教学过程
        4.6.3 课题单元的教学过程
    4.7 单元体育教学倡导的教学方法
        4.7.1 指导法
        4.7.2 合作学习
        4.7.3 自主学习
        4.7.4 探究学习
    4.8 单元体育教程的评价
        4.8.1 教学评价的本质
        4.8.2 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
        4.8.3 单元体育教程的评价内容与分类
        4.8.4 单元体育教程的评价方法
5 单元体育教学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街舞班”、“排球班”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5.1.1 “街舞班”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5.1.2 “排球班”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5.1.3 “街舞班”和“排球班”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5.1.4 “街舞班”和“排球班”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运动动机变化的结果与分析
        5.1.5 “街舞班”和“排球班”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运动成就动机变化的结果与分析
        5.1.6 “街舞班”和“排球班”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目标定向与自我定向变化的结果与分析
    5.2 实验班学生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5.2.1 学生对单元体育教学的态度
        5.2.2 学生对单元体育教学中角色扮演的态度
        5.2.3 学生对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的看法
        5.2.4 学生对单元教学评价的看法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学生运动动机量表
    附录2:运动成就动机量表
    附录3: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
    附录4: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5:实验班学生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4.1.1 社会背景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1.1 社会背景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1.5 总体评价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2.1 社会背景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2.5 总体评价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1 社会背景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2.5 总体评价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3.1 社会背景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3.5 总体评价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10)豫北县城初中体育课教学准备规范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2 与体育课堂教学准备相关的研究
        2.1.3 体育课堂教学准备的研究
        2.1.4 《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体育课堂教学准备规范的说明
    2.2 国外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准备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查法
        3.2.3 现场观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课教学准备规范概念的界定
    4.2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课基本情况的调查
        4.2.1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分布、数量的调查与分析
        4.2.2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班设置、班额、体育课时安排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3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课堂的学时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4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课堂场地器材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5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师资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3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准备现状调查与分析
        4.3.1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准备的认识和态度现状
        4.3.2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教师了解与分析教学对象现状
        4.3.3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学校体育课使用教材和对课程改革理解现状
        4.3.4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现状分析
        4.3.5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课前体育骨干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3.6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课前场地器材布置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3.7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课前教师预练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4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准备规范存在的问题分析
    4.5 豫北地区县城初中体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准备规范的对策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对体育教学系统中单元教学时数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CS创客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程曦.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3]TPSR模式融入高中篮球专项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例[D]. 袁大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D]. 邓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排球教学计划设计[D]. 焦德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D]. 肖尔盾.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7]承上启下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J]. 王献英,刘晋. 中国学校体育, 2017(06)
  • [8]体育学理视角下的单元体育教程研究 ——以普通高校街舞和排球单元教学为例[D]. 陈璐.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9]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10]豫北县城初中体育课教学准备规范现状与对策研究[D]. 芦慧霞. 河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体育教学体系中单元课时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