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分胁迫下白杨双交杂种无性系苗木生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涛,樊军锋,高建社,周永学[1](2019)在《11个白杨派无性系抗旱性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5个I-101(Populus alba)×84K(P.alba×P.glandulosa)的优良杂种无性系(秦白杨1号、秦白杨2号、秦白杨3号、‘02-21-13’、‘02-3-32’)、6个I-101(P.alba)×毛白杨(Poplus tomentosa)的优良杂种无性系(‘03-4-22’‘04-14-15’‘04-17-12’‘07-17-18’‘07-23-23’‘07-30-11’)和3个对照无性系(84K、I-101、毛白杨)为供试材料,在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对各无性系生长、生理差异进行分析。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适宜的指标,对各无性系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各无性系的大部分指标间存在显着差异,以叶片脯氨酸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净光合速率、苗高、单叶面积、生物量为抗旱性综合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采用TOPSIS法评价各无性系的抗旱能力,抗旱能力较强的为‘02-21-13’‘02-3-32’‘03-4-22’‘04-14-15’‘07-17-18’秦白杨1号秦白杨3号。
郑涛[2](2019)在《白杨、美洲黑杨无性系抗旱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11个白杨无性系、10个美洲黑杨无性系为试材,测定不同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100%土壤含水量、60%土壤含水量、30%土壤含水量)各无性系苗木苗期的各项生长指标及生化指标,测定各无性系对干旱适应能力:根茎比、叶片蒸腾速率、相对电导率、叶片脯氨酸含量,在干旱条件下的生产力:净光合速率、生物量、株高、地径等指标,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选取适宜指标利用TOPSIS法对各无性系的抗旱性作综合评价,为白杨、美洲黑杨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 11个白杨无性系水分胁迫条件下,苗高、地径生长量受到抑制,根、茎、叶各部分干物质积累也相应呈减少趋势。秦白杨1号、秦白杨2号、秦白杨3号、秦白杨4号、秦白杨5号、‘04-14-15’均大于对照品种84K、I-101、毛白杨30号。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呈现下降趋势,秦白杨1号、秦白杨4号、秦白杨5号、‘03-4-22’‘04-17-12’‘07-23-23’下降幅度较小,呈现出较好的抗旱生产力。秦白杨2号、秦白杨3号、‘04-17-12’的蒸腾速率最小,说明抗旱能力较强;秦白杨1号、秦白杨2号、秦白杨3号、秦白杨5号、‘04-17-12’相对电导率变化较小,细胞膜的稳定性较强。各无性系叶片的脯氨酸含量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2 10个美洲黑杨无性系干旱胁迫对美洲黑杨无性系的生长影响较为显着,尤其是在生物量的积累上,说明水分的亏缺严重限制了无性系的生长,表现在株高、地径较CK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秦黑杨1号、秦黑杨2号、14-苏1、14-苏3、田纳西美1、田纳西美2、田纳西美3的生物量要大于对照品种陕林3号、69杨,其中14-苏5的生长量最小;秦黑杨2号、田纳西美3在不同处理下净光合速率下降较小,在生产力上表现较好。干旱胁迫对生理物质也出现显着的影响,叶片的蒸腾速率下降,秦黑杨1号、秦黑杨2号、14-苏8的蒸腾速率最小,表明能耐受水分逆境;St-123在不同干旱处理下其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变化最小,说明干旱胁迫对其细胞膜的损伤最小,表现出良好的干旱忍耐力;其叶片脯氨酸的积累上升幅度较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比较敏感,积累渗透物质来抵御干旱。3无性系抗旱能力综合评价对11个白杨、10个美洲黑杨无性系的生长、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适宜的评价指标。11个白杨无性系的抗旱评价指标为净光合速率、单叶面积、苗高、生物量、渗透调节能力和细胞质膜透性;10个美洲黑杨无性系的评价指标为光合速率、地径、苗高、生物量、渗透调节能力和细胞质膜透性。经试验研究与分析,大部分白杨无性系的抗旱能力要强于对照品种毛白杨30号;大部分美洲黑杨无性系的抗旱能力要强于对照品种陕林3号、69杨,说明大部分无性系能够适应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栽植。利用TOPSIS法对各无性系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初步得到的研究结果为:(1)11个白杨无性系综合抗旱能力较强的无性系秦白杨1号、秦白杨3号、秦白杨4号、秦白杨5号、‘03-4-22’‘04-14-15’‘07-17-18’;(2)10个美洲黑杨无性系综合抗旱能力较强的无性系秦黑杨1号、秦黑杨2号、田纳西美3、14-苏8、St-123。
刘学良[3](2018)在《接骨木无性系苗期抗旱耐盐性研究》文中提出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系忍冬科(Caprifoliaceae)接骨木属(Sambucus Linn.)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接骨木在药用、油用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对接骨木属3个种的7个无性系进行抗旱耐盐试验并对其抗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是确定其抗性能力,筛选抗旱耐盐性强的优良无性系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为揭示接骨木无性系的抗性能力,确定接骨木对干旱和盐渍环境的适应能力。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运用持续干旱胁迫法和NaCl胁迫法进行试验。比较不同处理下各无性系的生长、生理多个指标的变化,进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如下:1、在干旱胁迫处理下,接骨木无性系PT-1的生物量增量最大,呈显着性差异。无性系XY-1和XY-3的苗高增量最大。地径增量最大的无性系为PT-3和JY-1,呈显着性差异。根冠比最大的无性系为PT-2,呈显着性差异。细胞膜透性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显着性差异。当干旱达到中度、重度时,无性系PT-2和PT-1的细胞膜透性最小,无性系PT-2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在轻度干旱时叶绿素含量有升高趋势,随着干旱时间持续延长,叶绿素含量出现降低趋势;当达到重度干旱时,无性系XY-3和XY-1的叶绿素含量最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随干旱胁迫的程度增加而增大,直到重度干旱时SOD活性出现降低趋势。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无性系JY-1和XY-3的SOD活性最大。随着干旱时间持续延长,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均随之增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无性系PT-1的可溶性糖含量最大,无性系JY-1、XY-3和XY-2的脯氨酸含量最大,达显着性差异水平。2、在盐胁迫下,7个接骨木无性系的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量、生物量随盐浓度的增加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受盐分胁迫的影响,接骨木的生长指标受到较为严重的生长抑制。其中,无性系XY-2受盐胁迫影响最小,表现较强的耐盐性。根冠比和细胞膜透性随盐胁迫程度的增加出现升高趋势。无性系JY-1和XY-3的根冠比增幅最大;无性系PT-3和XY-1的细胞膜透性增幅最小,PT-3的细胞膜透性最小。7个无性系的叶绿素含量不断下降。在盐胁迫最大的环境下,无性系XY-3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呈显着性差异水平。7个无性系SOD活性均不同程度的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4个盐胁迫处理下,无性系PT-3的SOD值均是7个接骨木无性系中最大。渗透调节物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随盐胁迫浓度增加而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的无性系为XY-3和XY-1。在盐分浓度6‰溶液(T3)环境下,7个接骨木无性系中脯氨酸含量最大的是无性系XY-1,脯氨酸含量最小的无性系为PT-1。无性系XY-1的脯氨酸含量是PT-1的3.28倍。3、通过主成分分析分别对接骨木无性系抗旱性和耐盐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发现,在抗干旱试验中,对第一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指标有苗高增量、细胞膜透性、脯氨酸、SOD、叶绿素等5个指标。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无性系XY-2、JY-1、XY-1、XY-3、PT-1、PT-3、PT-2。在耐盐性试验中,影响主成分较大的指标有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株高、地径增量等5个指标,以上各指标可以作为评价接骨木无性系耐盐性的重要指标。耐盐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XY-2、XY-3、XY-1、JY-1、PT-1、PT-3、PT-2。
邱兴,吕小锋,李晓东,樊军锋,赵文木,史禹博[4](2015)在《4个杨树新无性系的抗旱性研究》文中提出以1年生杨树新无性系06-57×川1、07-69×青1、06-69×卜1、07-西大寨×卜1以及2个对照品种陕林4号、中绥12杨扦插苗为材料,通过人工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6个杨树无性系(种)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6个杨树无性系(种)幼苗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净光合速率、叶片相对含水量显着下降;叶片中游离脯氨酸显着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着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基本呈升-降的变化趋势,但是水分胁迫下的酶活性始终高于正常水分。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6个杨树无性系(种)的抗旱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07-69×青1>陕林4号>06-57×川1>06-69×卜1>中绥12>07-西大寨×卜1。
董雯怡[5](2011)在《毛白杨苗期水肥耦合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S86号为材料分别于北京林业大学和河北威县进行盆栽和大田试验,对水分和肥料进行控制,研究不同土壤水分、不同肥料与施肥水平耦合对毛白杨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植株酶活性、养分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实现节水、省肥、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产量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1)对毛白杨生长影响最大的是土壤水分,其中土壤水分对苗高、整株叶面积和生物量的影响居于首位,且有显着的正效应;其次是氮肥和磷肥,影响小于土壤水分。不同水氮磷耦合下,生物量与各生长指标呈正相关,其中和整株叶面积相关性最大,其次为苗高,最低的是地径,但各生长指标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据此可以通过各个生长指标来预测盆栽毛白杨苗期生物量的生长情况。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水分和氮肥对毛白杨生物量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而土壤水分和磷肥、氮肥和磷肥交互关系未达到显着。对水氮进行田间耦合试验表明,水氮耦合处理下毛白杨苗木各部位干重大小为茎>根>叶,茎干重约占总生物量的59.48%,根干重占总生物量的22.13%,叶干重约占总生物量的18.38%。低水条件下,低氮能促进毛白杨生物量的累积,中氮和高氮均使生物量下降;中水条件下,中氮处理较利于毛白杨生长,生物量达到最大;高水条件下,中氮处理能获得较大的生物量。不施氮和低氮条件下,水分增加不利于生物量积累,此时水分胁迫对生物量积累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中氮和高氮条件下,水分增加促进生长,水分供应越充足,获得的生物量越大。(2)毛白杨苗木叶片净光合速率(Pn)对环境条件中的水肥变化较敏感,7月到9月,毛白杨苗木Pn逐渐升高,其峰值出现9月。不同月份蒸腾速率(Tr)的变化规律与Pn有所不同,叶片Tr在苗木生长的过程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8月达到峰值。毛白杨苗木Pn与气孔导度(Gs)、Tr和胞间CO2浓度(Ci)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呈极显着负相关。WUE与Pn、Gs、Ci、Tr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而与Ls呈极显着正相关。不同水肥处理下,导致毛白杨苗木光合速率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孔限制因素,同时也存在由于叶片营养和水分失衡导致的叶片自身光合能力下降等非气孔限制因素。低水条件下,增施氮肥不利于Pn的升高,高氮条件下,Pn值最低;中水条件下,施用氮肥对Pn的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氮肥施用过多,Pn值同样下降,低氮下Pn最高;高水条件下,高氮水平下Pn值高于中低氮水平,不施氮肥处理Pn值最低。无论将氮固定在何种水平下Pn随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分别在高水下达到最大值。当氮肥固定在一定水平时,光补偿点(LCP)随着土壤水分水平的升高而成下降趋势,表明苗木在弱光下光合能力越来越弱,不能很好的利用弱光。当土壤水分固定在一定水平时,LCP在低氮和中氮下较高,表明这些处理光合能力较强,低氮和中氮处理较利于毛白杨苗木弱光下的光合作用。(3)水肥互作效应对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吸收有显着的影响,水肥耦合存在一定的阈值。各时期毛白杨苗木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9月>7月>8月。6-10月,毛白杨叶片全N量呈现降-升-降的总体趋势,叶片含P、K量呈升-降-升的趋势。低水条件下,增施氮肥能提供植株的养分吸收能力;中高水条件下,氮肥的施入对植株养分吸收也有促进作用,但是氮肥施入量过大,会抑制养分的吸收。土壤水分与植株吸收养分密切相关,充足的土壤供水能显着提高植株养分吸收能力。中低水条件下,低氮处理毛白杨苗木叶片WUE较大,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大,WUE降低,水分胁迫下,施入较多的氮肥会降低苗木叶片WUE;而土壤水分较充足时,不施氮处理叶片WUE最高。另一方面,水分对叶片WUE影响较大,其中,低氮条件下,中水WUE较高;中高氮条件下,水分越充足,WUE越高,高水时达到最大。(4)盆栽条件下,构建多目标决策模型,对目标函数应用计算机寻求最优解可得,当各因素水平编码值分别为:X](土壤水分)=1.27,X2(氮肥)=1.33,X3(磷肥)=0.56时,即相当于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3.9%,施氮量为4.48 g·plant-1,施磷量为1.67 g·plant-1时各响应变量能达到最优。田间条件下,综合水氮处理对毛白杨生长、生理特征、经济效益、水分利用率和肥料吸收量的综合评价可看出,W3N2处理即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70-75%,施氮肥为300kg·hm-2处理在毛白杨苗期田间管理中综合评价最好,有利于毛白杨生长,同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而W1N0处理在生产中应该被淘汰。
江锡兵[6](2011)在《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树是我国和世界有关国家的重要造林树种,也是工业用材林和生态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因此对杨树进行遗传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通过人工杂交、苗期选择获得的27个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为材料,经过无性繁殖并于2006年在河北平泉建立田间测定林,对其连续5年生长性状、表型性状、光合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同时,以无性系1年生扦插苗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测定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对27个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生长性状、表型性状、光合生理以及抗寒性生理指标进行遗传变异分析,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绘制无性系指纹图谱。主要结果如下:1.杂种树高、胸径、地径和材积无性系间以及不同年份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生长各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57-21.82,无性系重复力均在0.620及以上。进一步对无性系生长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性以及增长趋势综合分析得出,135、136、141、146、147、153、163、177、181、183、190、191、192、193共14个杂种无性系生长各性状显着大于对照北京杨(P<0.05)。2.杂种冠高等21个表型性状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各性状变异系数在3.30-19.17,重复力在0.558-0.989。利用21个表型性状对无性系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留前两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主要表示“冠高、冠幅、侧枝长度和叶面积”的综合因子,第二主成分主要表示“叶缘齿数”的因子,基于此,绘制包括对照在内的28个无性系的二维排序图,28个无性系被分为两组。3.杂种净光合速率等17个光合生理指标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各性状变异系数在0.64-10.84,重复力在0.843-0.998,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发现,146等7个杂种无性系的P。等14个光合生理指标大于对照北京杨,且差异显着;杂种无性系Pn、Tr、Gs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在10:00和16:00出现高值,且10:00的峰值大于16:00,而Ci日变化呈现“V”形曲线,最低点出现在14:00;光饱和曲线中,杂种无性系Pn随着光强的升高而增大,达到各自的饱和光强后,Pn达到最大并保持基本不变。4.杂种可溶性糖等8个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5℃低温胁迫72 h前后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各指标变异系数在3.05-10.48,重复力在0.738-0.991,各指标值在低温胁迫后均显着升高,分析得出146、147、183、190、191、192和193共7个杂种无性系具有较强的抗寒性。不同温度低温胁迫时,在10℃和5℃低温胁迫24 h后,无性系各生理生化指标值相比对照(25℃)均不同程度升高,当温度降至0℃、-5℃、-10℃以及-15℃时,除MDA外,其余7个抗寒性生理指标逐渐降低;连续5℃低温胁迫过程中,可溶性蛋白、MDA含量及CAT、APX、GR活性在3h后开始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及SOD、POD活性在胁迫刚开始时出现小幅降低,随后上升且处于波动状态,之后又逐渐下降。5.采用AFLP标记技术,利用Mse I+2/EcoR I+3引物组合对12个杂种无性系进行分析鉴定。从32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0对扩增条带较多的引物组合,10对引物组合多态性水平为23.5%-41.6%;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12个无性系的系谱关系一致,表明亲本相同的无性系具有较高的相似系数;利用6个引物组合的9条多态性条带绘制了12个无性系的指纹图谱,可以为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鉴别以及品种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揭示了27个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生长性状、表型性状、光合生理以及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的遗传变异情况,并利用这些性状及指标对杂种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7个生长、表型以及抗性等表现优良的无性系,同时采用AFLP标记技术绘制了包括表现优良无性系在内的12个杂种无性系的指纹图谱,为进一步选择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优良无性系以及新品种审定、保护奠定了基础。此外,对不同低温胁迫下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的抗寒冻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今后杨树乃至林木抗寒冻生理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方晓娟[7](2010)在《毛白杨杂种无性系苗木生长和生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8个1(2)—0型毛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的生长及生理特性,主要包括苗高、地径、比叶重、生物量、叶解剖结构特点、耗水特性、叶片水分生理特性、气孔交换特性、碳同位素组成、保护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等指标,选择出优良无性系为毛白杨育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1)毛白杨1(2)—0型无性系苗木的生长规律是:6月~8月份是速生期,8月中旬后进入生长后期,高生长与径生长规律相似,比叶重随生长呈逐渐增大趋势,5-6月份是促进苗木生长、培育优质壮苗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应做好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无性系BL5、S86生长较快,其苗高分别达149.30、161.50cm,地径分别达1.24、1.12cm,10月,比叶重分别达99.44、95.80g·m-2,生物量分别达62.96g、59.739g,均较其他无性系大,可作为在水分充足地区营造毛白杨速生丰产林的优良无性系。(2)无性系42、50在三个研究时期叶片含水率都比较大,BT17、BL5含水率比较小。无性系S86、83、42叶片失水率较小,以离体8-12h时失水率鉴定叶片保水力最佳。毛白杨杂种无性系苗木耗水量和耗水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峰值均出现在12:00-14:00,无性系S86、83、42白天耗水速率较低;对8个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的研究表明,最大耗水速率是白天平均耗水速率的1.62-1.78倍。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不同无性系单株蒸腾耗水速率的差异越来越小,在严重干旱胁迫时各无性系单株蒸腾耗水速率相当接近。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无性系83抗旱性较其他无性系强。(3)无性系83、1316叶片、小枝δ13C值较高,其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不同时期毛白杨无性系叶片δ13C值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766(7月)、0.872(8月)、0.675(9月),说明利用δ13C判断毛白杨WUEi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在苗木生长旺盛时期8月选育能得到更为可靠的结果。(4)供试8个毛白杨无性系的光饱和点(LSP)均在1200μmol·m-2·s-1以上;无性系83、42叶片的光合同化潜能较大;净光合速率较大的为S86、50,蒸腾速率较小的是1316、BT17。在干旱胁迫下,无性系26、S86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小,无性系42、S86蒸腾速率下降幅度较大。(5)随着叶水势的下降,干旱胁迫程度加剧,8个毛白杨无性系叶片MDA含量逐渐增加,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片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3种保护酶活性都较正常水分条件下高。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3种保护酶的活性变化在不同干旱胁迫时期有所不同,3种保护酶协同作用。
崔晓涛[8](2009)在《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耐干旱和耐盐碱能力研究》文中认为新西伯利亚银白杨(Populus bachofenii×P.pyramidalis ROZ)是以光皮银白杨为母木,新疆杨为父本,经过俄罗斯西伯利亚植物园几代科学家辛苦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寿命长、树形和叶形优美、材质优良、极抗寒(耐—50℃的低温)及耐干旱、耐盐碱的特性,是适于城市绿化和用材林培育的优良品种。该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引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寒带,具备可靠的极耐寒特性,并且我们已经进行过当地田间越冬试验,4月初全部发芽成活,该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的耐寒性得到了验证。但是其耐旱、耐盐能力及适生范围还不了解。要使得该新品种能够在我国北方干旱寒冷及盐碱地区得到推广,我们需要了解其抗旱和耐盐碱能力和具体指标。本研究以1年生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和盐水灌溉的方法,对苗木在干旱胁迫和盐碱胁迫下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光合作用、膜透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SOD、POD、CAT等生长、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对干旱胁迫及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以期为其推广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干旱胁迫和盐碱胁迫均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高生长、地径生长及生物量增量产生了显着的抑制,且随着胁迫加重和胁迫时间延长而抑制加大。但是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的根冠比变化有所区别,干旱胁迫下,各处理组的新西伯利亚银白杨根冠比均高于对照,而盐碱胁迫抑制了根系的生长,各处理组的根冠比均比对照低。土壤相对含水量60%~65%,绝对容积含水量为27.6%~30.0%可能是新西伯利亚银白杨最适生长土壤含水量,土壤盐碱度低于0.2%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生长影响较小。干旱胁迫和盐碱胁迫均使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苗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着降低,降低幅度随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加大。重度干旱胁迫和重度盐碱胁迫下的净光合速率最低,与对照相比下降了91.70%和61.67%。关于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因素,干旱胁迫和盐碱胁迫均表现为: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40%,土壤盐碱度低于0.4%,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由于气孔因素引起,而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0%,土壤盐碱度高于0.4%时,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在胁迫初期主要由气孔因素引起,但在胁迫中期和后期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在干旱胁迫和盐碱胁迫过程中,表现为细胞膜透性大大提高,细胞受损程度加大。SOD、POD活性随胁迫程度加重和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2种胁迫处理下始终未出现因长时间胁迫导致的酶活性下降现象,这说明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三种保护酶可以有效协作其同阻止自由基的毒害。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在受到干旱、盐碱胁迫后能够迅速启动渗透调节机制,利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来使细胞渗透势的下降,保证植物可从外界水势降低的环境中继续吸水并保持一定的膨压,以维持细胞内各种生理生化代谢的正常进行。在胁迫初期,2种胁迫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但是胁迫后期尤其是重度胁迫下的苗木可溶性糖含量出现下降,这与该时的细胞质膜透性大幅增加导致细胞质大量外泄有关。而可溶性蛋白都出现了先降低后升高现象,说明无论是干旱胁迫还是盐碱胁迫都影响到了蛋白质合成,且都能够激活新西伯利亚银白杨体内抗旱基因和抗盐碱基因的表达,从而胁迫中后期2种逆境胁迫下的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叶片内可溶性蛋白都出现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在18.4%土壤容积含水量以上可以较好的生存生长,27.6%~40.0%的土壤容积含水量最适宜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生长;在土壤盐碱度0.2%以下可以较好的生存生长,0.2%~0.4%之间可以生存,0.4%以上无法生存。
杜克兵[9](2008)在《杨树杂交育种及杨树耐涝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树(Populus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速生用材树种。杨树的遗传改良和推广对于解决木材产品需求不断扩大与木材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我国,杨树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用材林和生态防护林树种之一。本研究以杨属资源中经济价值最大的黑杨派杨树为主要试材,以培育速生、高抗性杨树新品种为目标,围绕杨树的杂交育种和抗涝性开展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离体培养基法研究了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杨树花粉生活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贮藏1~2 a后用于杂交育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培养基固定成分包括0.7%琼脂+300 mg/L CACl2+200 mg/L MgSO4+100 mg/L KNO3时,1-63杨、辽宁杨花粉萌发的最佳蔗糖、硼酸浓度分别为20%、100 mg/L和15%、100 mg/L。1-63杨和辽宁杨花粉于-20℃贮藏1 a后生活力分别为23.77%和34.19%,与新鲜花粉相比,其生活力分别降低48.51%和62.23%,花粉管长度分别减少48.9%和48.45%。用4℃条件贮藏1 a或-20℃条件贮藏2 a的花粉授粉后仍可以得到正常发芽的种子,尤以-20℃下贮藏的效果为好。2.通过室内发芽试验研究了杨树种子的耐贮性。结果表明:干燥方法、种子含水量、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均对辽宁杨和I-72杨种子的发芽率、成苗率、苗高、胚根长度等活力指标有极显着影响。对于杨树种子贮藏,室内阴干等缓慢脱水的干燥方法较硅胶干燥等快速脱水的方法好,尤以室内阴干1 d为最好,此时辽宁杨种子的含水量为10.16%。低温条件可提高种子的耐贮性,辽宁杨种子贮藏温度越低效果越好,其中以-70℃最好,贮藏110 d后种子的生活力比新鲜种子下降19.73%;I-72杨种子以4℃的低温贮藏效果最好,贮藏110 d后种子的生活力比新鲜种子下降65.02%。在各种贮藏温度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各项活力指标均明显降低。对于杨树种子贮藏而言,贮藏温度比干燥方法和种子含水量更重要。3.选取湖北省广泛栽培的黑杨优良品种(辽宁杨、I-63杨、I-69杨、I-72杨)为亲本进行室内切枝水培杂交育种,以期选育适宜于湖北地区栽培的杨树优良新品种。结果表明:杂交子代遗传变异丰富,杂种优势显着。苗高、地径生长均属于高遗传力性状。一年根一年杆苗木的苗高、地径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76.74%、85.22%;苗高的一般配合力变量、特殊配合力变量分别为21.56%、78.44%,地径的分别为61.39%、38.61%。二年根一年杆苗木的生长表现与一年根一年杆苗木一致。杨树对锈病、溃疡病、天牛的抗性均受多基因控制,子代遗传变异丰富。子代的锈病抗性与亲本关系显着,而溃疡病和天牛抗性与亲本无显着相关性。以现有主栽杨树品种的苗高生长为标准进行苗期选择后,杂交子代可获得显着的超亲优势和遗传增益。部分杂交子代的生长量比当前主栽品种有较大提高,其中最高杂种子代的一年根一年杆苗木的苗高、地径比南林895杨分别提高14.98%和18.86%;二年根一年杆苗木的苗高、地径比南林895杨分别提高13.87%和41.38%,并具有优良的病虫害抗性。4.采用盆栽淹水试验研究了20个杂交子代和亲本的抗涝性,以估算杨树抗涝性的遗传参数,并初步选择抗涝杨树新品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显着抑制了杨树的苗高、地径、叶面积、根系的生长,从而导致生物量显着下降。20个无性系均在淹水6~14 d后形成了膨大皮孔和不定根。与正常条件相比,淹水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显着降低。淹水结束后,所有植株均快速恢复。即使在淹水胁迫下,杂交子代仍然具有显着的杂种优势,但小于正常条件下的杂种优势。淹水胁迫下,子代的苗高和地径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最大超亲优势分别为68.63%和20.83%。以提高抗涝性为目标的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标准与正常条件下有所不同。亲本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和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比其自身的耐涝性更重要。以耐涝性较差的无性系做杂交亲本,仍然可以得到高抗涝性的子代。就育种目标而言,淹水胁迫下,苗高生长性状最重要,地径生长性状次之。依据试验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法可以将20个无性系明显分为3类:无性系Lu、E4、E9、E29、A2、A8、A9、B1、B3、B4和D8聚为一类,耐涝性最强:无性系Lf、Ha、Lm、D1、D7、F9和F21聚为一类,耐涝性次强;无性系Sm和F13聚为一类,耐涝性最差。5.采用盆栽淹水试验研究了2个耐涝性具有显着差异的杨树无性系对淹水胁迫的响应,以探索杨树的耐涝机理。结果表明:I-69杨的抗涝性强,而小叶杨对淹水胁迫敏感,两者抗涝性的差异体现在形态、解剖、生理等多方面。I-69杨与小叶杨抗涝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淹水后期(8~22 d),而后期差异的形成与前期(1~8 d)两者对淹水胁迫响应的不同密切相关。生理方面,I-69杨在淹水前期即大幅度降低叶片水势,诱导气孔快速关闭,以减少水分散失,并保持较高的自由水含量和水分利用率,从而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同时,I-69杨还通过迅速、大量分解叶绿素以减少对光能的吸收,降低光能过剩和光氧化对光合系统的破坏作用,并分解蛋白质以合成其它抗逆物质,提高植株抗性。小叶杨则缺乏相应机制,在淹水胁迫前期,叶片水势降低缓慢,气孔关闭迟缓,水分大量散失,导致植株水分平衡破坏,且大量自由水转变为束缚水,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同时,小叶杨叶绿素分解缓慢,造成光能过剩和光氧化作用严重,导致PSⅡ的光合性能受损,光合速率大幅降低。形态方面,I-69杨膨大的皮孔在淹水胁迫过程中一直保持正常,而小叶杨膨大的皮孔在淹水后期易受细菌感染,大量腐烂。I-69杨的根系可忍受长期淹水胁迫,能够形成并保持较大的孔隙度,而小叶杨的根系虽然可形成较大孔隙度,但淹水后期大量腐烂,孔隙度迅速变小。淹没处理下,I-69杨的叶片可保持完整结构,而小叶杨的叶片则表皮破裂,结构严重受损。解剖方面,I-69杨的叶片能够在长期淹水胁迫下保持较完整的超微结构,而小叶杨叶片的超微结构在淹水后期损伤严重,细胞器大量解体。作者认为,耐涝杨树品种兼具避缺氧性与耐缺氧性机制,而敏感品种则缺乏相应机制。淹水胁迫下,迅速皮孔膨大并保持正常活性、快速降低水势并关闭气孔、保持高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快速分解叶片叶绿素和蛋白质、增大并保持根系孔隙度、提高叶片超微结构稳定性等响应对杨树的存活与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耐涝杨树品种选择的参考和指标。
何茜[10](2008)在《毛白杨抗旱节水优良无性系评价与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以19个毛白杨无性系苗木为材料,采用干旱胁迫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生长规律、叶解剖结构特点,不同时期叶水分生理特性、光合和蒸腾耗水特性,以及毛白杨无性系在土壤干旱及复水过程中的生长与生理生化反应;并以40个毛白杨无性系5年生林木为研究对象,与苗木对比,研究了林木的形态、生长及生理特性,筛选出了速生且抗旱性和节水性都较强的毛白杨无性系,进而为毛白杨育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毛白杨是高耗水且抗旱性较强的阳生树种,光补偿点(19~37μmol·m-2·s-1)和光饱和点(多为1800μmol·m-2·s-1)均较高;无性系间耗水量差异显着,单株蒸腾耗水量为92~269 g·d-1,白天耗水速率为112.1~218.8 g·m-2·h-1。在土壤逐渐干旱过程中,无性系46、83和BL1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BL8、42和28号表现出较强的节水能力,它们的叶水势、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下降较慢,耗水量减少较大,SOD、POD和MDA含量大幅上升。但在重度干旱胁迫时期,无性系30和50号表现出很强地忍耐饥饿的能力(水合补偿点低,分别为-3.38±0.29 MPa、-3.50±0.40 MPa),BL1、83和BL5的忍耐饥饿能力则较弱(水合补偿点较高,为-1.37~-1.05 MPa)。建立毛白杨抗旱节水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的所有指标进行筛选得出:林木冠高、冠幅和分枝角度对衡量林木生长量的作用不大,上、下表皮厚度和比叶重对抗旱性的影响较小,SOD和MDA在不同水分条件下表现不稳定,在测定的时要慎重选择。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毛白杨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毛白杨无性系幼苗BL2he BL8的表现最佳,生长迅速(苗高、地径分别为122.2~139.3 cm、1.109~1.261 cm)、抗旱性强(角质层厚1.26~1.28μm,栅海比值分别为2.05和4.85)、节水能力强(叶片蒸腾速率和耗水量较小,分别为4.09~4.36 mmol·m-2·s-1和169.09~226.55 g·d-1,气孔阻力较大,为3.64~4.66 mmol·m-2·s-1,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δ13C较高,分别为2.87~3.05μmolCO2·mmolH2O-1和-30.629~-30.099‰),且在干旱来临时,能保持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节水能力(水合补偿点低-2.66 to -1.75 MPa),是造林的首选优良无性系;无性系林木64、30、26和69号不仅成活率高(88~94%)、生长快(胸径、树高分别为4.0~4.5 cm、6.0~6.5 m),抗旱能力(叶厚60~91μm、角质层厚0.83~1.33μm、净光合速率18.2~20.0 mmol·m-2·s-1)和节水能力(瞬时水分利用效率5.8~6.5μmolCO2·mmolH2O-1、叶片和枝条δ13C -27.2‰~-25.5‰)都较强,它们也是造林的优良无性系。
二、水分胁迫下白杨双交杂种无性系苗木生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分胁迫下白杨双交杂种无性系苗木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1个白杨派无性系抗旱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 |
1.3.1 苗高、地径 |
1.3.2 生物量 |
1.3.3 光合特性测定 |
1.3.4 细胞膜透性 |
1.3.5 渗透调节 |
1.4 数据分析方法及数学模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杨派无性系抗旱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2.1.1 无性系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
2.1.2 抗旱生产力 |
2.2 白杨派无性系抗旱能力的综合评价 |
3 结论与讨论 |
(2)白杨、美洲黑杨无性系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杨树资源概况 |
1.1.1 我国杨树资源概述 |
1.1.2 我国杨树育种研究现状 |
1.1.2.1 天然杂种的选育 |
1.1.2.2 人工杂交育种 |
1.2 植物抗旱性研究综述 |
1.2.1 抗旱机理 |
1.2.2 植物抗旱的生理机制 |
1.2.2.1 干旱胁迫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2.2 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1.2.2.3 对保护酶POD、SOD活性的影响 |
1.2.2.4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1.2.2.5 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1.2.2.6 对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1.2.3 植物抗旱性评价方法 |
1.2.3.1 田间评价法 |
1.2.3.2 人工气候室法 |
1.2.3.3 盆栽评价法 |
1.2.3.4 间接评价法 |
1.2.4 植物抗旱的研究指标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干旱胁迫对白杨、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测定指标 |
2.1.3.1 生长量 |
2.1.3.2 生物量 |
2.1.3.3 光合特性测定 |
2.1.3.4 细胞膜透性 |
2.1.3.5 渗透调节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对白杨、美洲黑杨苗高和地径的影响 |
2.2.2 对白杨、美洲黑杨生物量的影响 |
2.2.3 对白杨、美洲黑杨根茎比的影响 |
2.2.4 对白杨、美洲黑杨光合特性的影响 |
2.2.5 对白杨、美洲黑杨叶片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2.2.6 对白杨、美洲黑杨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三章 白杨、美洲黑杨无性系抗旱鉴定指标分析及综合评价 |
3.1 构建抗旱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
3.2 数据统计分析 |
3.2.1 指标分析 |
3.2.2 抗旱能力的综合评价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无性系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
3.3.2 无性系的抗旱生产力 |
3.3.3 无性系抗旱指标鉴定分析 |
3.3.4 无性系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
3.4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接骨木无性系苗期抗旱耐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林木抗旱性研究进展 |
1.2.1 生长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2.2 叶片水分、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2.3 生物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2.4 细胞膜透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2.5 植物激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2.6 渗透调节机制 |
1.3 林木耐盐性研究进展 |
1.3.1 生长指标对盐渍胁迫的响应 |
1.3.2 叶片水分、光合作用对盐渍胁迫的响应 |
1.3.3 生物酶对盐渍胁迫的响应 |
1.3.4 细胞膜透性对盐渍胁迫的响应 |
1.3.5 渗透调节机制 |
1.3.6 离子的选择吸收及离子区域化机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接骨木无性系苗期抗旱性研究 |
2.3.2 接骨木无性系苗期耐盐性研究 |
2.4 测定指标 |
2.4.1 土壤质量含水量测定 |
2.4.2 田间持水量测定 |
2.4.3 土壤相对含水量测定 |
2.4.4 生长指标测定 |
2.4.5 细胞膜透性测定 |
2.4.6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4.7 酶液的制取 |
2.4.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2.4.9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4.10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接骨木无性系抗旱性指标分析 |
3.1.1 土壤干旱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2 土壤干旱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1.3 土壤干旱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4 土壤干旱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1.5 土壤干旱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1.6 土壤干旱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1.7 抗旱性综合评价 |
3.2 接骨木无性系耐盐性指标分析 |
3.2.1 NaCl胁迫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高增长量的影响 |
3.2.2 NaCl胁迫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地径增长量的影响 |
3.2.3 NaCl胁迫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根冠比的影响 |
3.2.4 NaCl胁迫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生物量的影响 |
3.2.5 NaCl胁迫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2.6 NaCl胁迫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7 NaCl胁迫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SOD活性的影响 |
3.2.8 NaCl胁迫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9 NaCl胁迫对接骨木无性系苗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10 相关性分析 |
3.2.11 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接骨木无性系抗旱性 |
4.2 接骨木无性系耐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4个杨树新无性系的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测定方法 |
1.2.1 生长量测定 |
1.2.2 净光合速率测定 |
1.2.3 叶片相对含水量 |
1.2.4 叶片相对电导率 |
1.2.5 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
1.2.6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1.2.7 叶片丙二醛 (MDA) 含量测定 |
1.2.8 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 |
1.2.9 叶片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旱胁迫下杨树无性系 (种) 的生长量变化 |
2.2 干旱胁迫下杨树无性系 (种) 的净光合速率变化 |
2.3 干旱胁迫下杨树无性系 (种) 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变化 |
2.4 干旱胁迫下杨树无性系 (种) 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变化 |
2.5 干旱胁迫下杨树无性系 (种) 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变化 |
2.6 干旱胁迫下杨树无性系 (种) 叶片的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2.7 干旱胁迫下杨树无性系 (种) 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2.8 干旱胁迫下杨树无性系 (种) 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变化 |
2.9 干旱胁迫下杨树无性系 (种) 的综合抗旱能力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干旱胁迫对杨树无性系 (种) 生长、光合和水分的影响 |
3.2 干旱胁迫对杨树无性系 (种) 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3.3 干旱胁迫对杨树无性系 (种) 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4 干旱胁迫对杨树无性系 (种) 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5)毛白杨苗期水肥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水肥耦合理论研究依据 |
1.1.1 水肥耦合概念 |
1.1.2 水肥耦合效应原理 |
1.1.3 水肥交互作用影响机制 |
1.2 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
1.2.1 水肥耦合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 |
1.2.2 水肥耦合对植株生理代谢的影响研究 |
1.2.3 水肥耦合对环境影响研究 |
1.3 毛白杨水肥管理研究进展 |
1.3.1 毛白杨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1.3.2 毛白杨水分管理研究 |
1.3.3 毛白杨施肥管理研究 |
1.4 水肥耦合研究当前存在问题及展望 |
1.5 本研究立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2 试验区概况、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1.1 北京林业大学校内生物中心苗圃试验区 |
2.1.2 河北威县苗圃试验区 |
2.2 试验材料 |
2.2.1 盆栽苗木 |
2.2.2 田间苗木 |
2.2.3 土壤理化性质 |
2.2.4 试验肥料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2.4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4.1 盆栽试验试验设计 |
2.4.2 田间试验试验设计 |
2.4.3 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3 水、氮、磷耦合对毛白杨苗期生长性状的影响效应 |
3.1 盆栽毛白杨苗木苗高水氮磷耦合生长动态 |
3.1.1 苗高生长水肥模型建立 |
3.1.2 苗高主因素效应分析 |
3.1.3 苗高生长单因素效应分析 |
3.1.4 苗高生长耦合效应分析 |
3.2 盆栽毛白杨苗木地径水氮磷耦合生长动态 |
3.2.1 地径生长水肥模型建立 |
3.2.2 地径主因素效应分析 |
3.2.3 地径生长单因素效应分析 |
3.2.4 地径生长耦合效应分析 |
3.3 盆栽毛白杨苗木单叶展叶面积和比叶重水氮磷耦合变化规律 |
3.3.1 展叶面积 |
3.3.2 比叶重 |
3.4 盆栽毛白杨苗木整株叶面积水氮磷耦合差异比较 |
3.4.1 整株叶面积生长水肥模型建立 |
3.4.2 整株叶面积主因素效应分析 |
3.4.3 整株叶面积单因素效应分析 |
3.4.4 整株叶面积耦合效应分析 |
3.5 盆栽毛白杨苗木生物量水氮磷耦合差异比较 |
3.5.1 生物量水肥模型建立 |
3.5.2 生物量主因素效应分析 |
3.5.3 生物量单因素效应分析 |
3.5.4 边际生物量效应分析 |
3.5.5 生物量耦合效应分析 |
3.6 盆栽毛白杨苗木苗高、地径、整株叶面积和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
3.7 小结 |
4 水、氮、磷耦合对毛白杨苗期生理性状的影响效应 |
4.1 水氮磷耦合处理毛白杨苗木叶片水分生理特征 |
4.1.1 叶片含水量 |
4.1.2 叶片持水力 |
4.2 水氮磷耦合处理毛白杨苗木叶片光合生理特征 |
4.2.1 叶片净光合速率月变化 |
4.2.2 净光合速率水肥模型建立 |
4.2.3 净光合速率主因素效应分析 |
4.2.4 净光合速率单因素效应分析 |
4.2.5 光合生理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4.2.6 叶片蒸腾速率月变化 |
4.2.7 气孔调节月变化 |
4.2.8 光响应特征曲线 |
4.2.9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与碳同位素组成 |
4.2.10 叶绿素含量 |
4.2.11 叶绿素荧光参数 |
4.3 水氮磷耦合处理毛白杨苗木叶片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变化 |
4.3.1 叶片丙二醛含量 |
4.3.2 叶片保护酶酶活性 |
4.4 水氮磷耦合处理毛白杨苗木养分特征 |
4.4.1 毛白杨苗木N养分动态 |
4.4.2 毛白杨苗木P养分动态 |
4.4.3 毛白杨苗木K养分动态 |
4.5 构建多目标决策模型,求出水氮磷耦合最优解 |
4.6 小结 |
5 水氮耦合对毛白杨苗期生长性状的影响效应 |
5.1 毛白杨苗木苗高水氮耦合效应 |
5.1.1 苗高生长月动态 |
5.1.2 水氮耦合对苗高生长的影响 |
5.2 毛白杨苗木地径水氮耦合效应 |
5.2.1 地径生长月动态 |
5.2.2 水氮耦合对地径生长的影响 |
5.3 毛白杨苗木叶面积水氮耦合效应 |
5.3.1 比叶重月动态 |
5.3.2 功能叶叶面积月动态 |
5.3.3 水氮耦合对整株叶面积的影响 |
5.4 毛白杨苗木生物量水氮耦合效应 |
5.4.1 毛白杨苗木各部位干重 |
5.4.2 水氮耦合对生物量的影响 |
5.5 小结 |
6 水氮耦合毛白杨苗期生理性状的影响效应 |
6.1 毛白杨苗木叶片水分水氮耦合效应 |
6.1.1 叶片含水量月动态 |
6.1.2 水氮耦合对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6.2 毛白杨苗木水氮耦合光合作用效应 |
6.2.1 毛白杨光合生理参数 |
6.2.2 水氮耦合对Pn影响 |
6.2.3 水氮耦合对Tr的影响 |
6.2.4 水氮耦合对WUE的影响 |
6.2.5 水氮耦合对Gs和Ci的影响 |
6.2.6 水氮耦合对光响应的影响 |
6.3 毛白杨苗木养分含量水氮耦合效应 |
6.3.1 毛白杨叶片全N量月变化 |
6.3.2 白杨叶片全P、K量月变化 |
6.3.3 毛白杨N素在各器官的分配 |
6.3.4 毛白杨P素在各器官的分配 |
6.3.5 毛白杨K素在各器官的分配 |
6.4 小结 |
7 水氮耦合经济效益分析与最佳水氮组合的建立 |
7.1 经济效益分析 |
7.2 水氮耦合最佳组合确立 |
7.2.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及方法 |
7.2.2 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
7.3 小结 |
8 结论与讨论 |
8.1 毛白杨水肥耦合的生物量效应 |
8.2 毛白杨水肥耦合的光合效应 |
8.3 毛白杨水肥耦合的水分利用和养分吸收效应 |
8.4 采用多目标决策模型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水肥效应 |
本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1.1.1 育种策略上的转变 |
1.1.2 亲本选择上的转变 |
1.1.3 育种目标上的转变 |
1.1.4 消除杂交不亲合的研究 |
1.1.5 杂种优势研究 |
1.1.6 重视育种资源的研究 |
1.1.7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遗传图谱构建 |
1.2 杨树生长及表型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选择 |
1.2.1 杨树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选择 |
1.2.2 杨树表型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分析 |
1.3 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
1.4 抗寒性生理生化研究 |
1.4.1 植物抗寒性生理生化研究 |
1.4.1.1 膜脂成分及膜脂过氧化作用 |
1.4.1.2 植物抗寒性相关抗氧化酶 |
1.4.1.3 渗透调节物质 |
1.4.1.4 内源激素在植物抗寒中的作用 |
1.4.2 杨树抗寒性生理生化研究 |
1.5 分子水平鉴定无性系及指纹图谱的构建 |
1.6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
2 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田间试验设计 |
2.1.4 生长性状调查方法 |
2.1.5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无性系生长性状方差及遗传变异分析 |
2.2.2 无性系生长性状多重比较分析 |
2.2.3 无性系不同年份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
2.2.4 无性系连续5年生长性状增长趋势分析 |
2.3 小结 |
3 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表型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田间试验设计 |
3.1.4 表型性状调查方法 |
3.1.5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无性系表型性状方差及群体统计特征值分析 |
3.2.2 无性系表型性状多重比较分析 |
3.2.3 无性系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3.2.4 无性系生长与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
3.3 小结 |
4 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田间试验设计 |
4.1.4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4.1.5 统计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无性系光合生理指标方差及群体统计特征值分析 |
4.2.2 无性系光合生理指标多重比较分析 |
4.2.3 无性系生长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
4.2.4 杂种无性系光合作用日变化进程 |
4.2.5 杂种无性系Pn-光响应曲线 |
4.3 小结 |
5 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抗寒性生理生化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处理方法 |
5.1.3 可溶性糖及蛋白含量测定 |
5.1.4 丙二醛含量测定 |
5.1.5 抗氧化酶系统测定 |
5.1.6 统计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无性系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方差及群体统计特征值分析 |
5.2.2 无性系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低温胁迫前后多重比较分析 |
5.2.3 不同低温胁迫下杂种无性系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分析 |
5.3 小结 |
6 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指纹图谱绘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样品DNA提取纯化 |
6.1.3 酶切和接头连接 |
6.1.4 预扩增 |
6.1.5 选择性扩增 |
6.1.6 电泳及银染 |
6.1.7 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引物筛选 |
6.2.2 聚类分析 |
6.2.3 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
6.2.4 指纹图谱构建 |
6.3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讨论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硕博期间发表及投稿文章 |
致谢 |
(7)毛白杨杂种无性系苗木生长和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概述 |
1.1 毛白杨生长特性 |
1.2 毛白杨水分生理特性 |
1.2.1 毛白杨蒸腾耗水特性 |
1.2.2 毛白杨水分利用效率 |
1.3 毛白杨气孔交换特性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生长特性 |
3.1 苗高和地径 |
3.2 比叶重 |
3.3 生物量 |
4 毛白杨无性系苗木水分生理 |
4.1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片解剖结构比较 |
4.2 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片水分生理 |
4.2.1 叶片含水率 |
4.2.2 叶片保水力 |
4.3 毛白杨无性系苗木耗水特性 |
4.3.1 白天耗水量 |
4.3.2 耗水量和耗水速率日变化 |
4.3.3 叶水势 |
4.3.4 各胁迫阶段环境因子比较 |
4.3.5 干旱胁迫下耗水量日变化 |
4.3.6 干旱胁迫下耗水速率日变化 |
5 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光合生理 |
5.1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 |
5.2 毛白杨无性系光合速率月变化 |
5.3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光合速率的影响 |
5.4 毛白杨无性系蒸腾速率月变化 |
5.5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蒸腾速率的影响 |
5.6 光响应曲线特征 |
6 毛白杨无性系苗木水分利用效率与碳同位素组成 |
6.1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
6.2 碳同位素组成 |
6.3 碳同位素组成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7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片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7.1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杂种无性系苗木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7.2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7.2.1 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7.2.2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7.2.3 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耐干旱和耐盐碱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植物耐干旱性研究现状 |
1.3.1 植物耐干旱性研究 |
1.3.2 干旱胁迫对林木生长生理影响的研究 |
1.4 植物耐盐碱性研究现状 |
1.4.1 植物耐盐碱机理研究 |
1.4.2 盐碱胁迫对林木生长生理影响的研究 |
1.4.3 林木抗盐碱的自身调节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来源及培养 |
2.2 试验设计 |
2.2.1 干旱胁迫 |
2.2.2 盐碱胁迫 |
2.3 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
2.3.1 生长指标测定 |
2.3.2 光合气体参数的测定 |
2.3.3 质膜透性的测定 |
2.3.4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2.3.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2.3.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侧定 |
2.3.7 可溶性蛋白含量侧定 |
2.3.8 可溶性糖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生长的影响 |
3.1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高生长的影响 |
3.2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地径的影响 |
3.3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生物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叶片光和特性的影响 |
4.1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4.2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4.3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4.4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胞间CO_2浓度(Ci)的影响 |
4.5 讨论 |
4.5.1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光合机制的影响 |
4.5.2 干旱胁迫下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光合作用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的判定 |
4.6 本章小结 |
5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抗氧化系统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5.1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
5.2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5.2.1 干旱胁迫对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5.2.2 干旱胁迫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5.2.3 干旱胁迫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干旱胁迫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
5.3.2 干旱胁迫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6.1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可溶性糖含量影响 |
6.2 干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盐碱胁迫对生长的影响 |
7.1 盐碱胁迫对高生长的影响 |
7.2 盐碱胁迫对地径的影响 |
7.3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生物量的影响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叶片光和特性的影响 |
8.1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8.2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8.3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8.4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胞间CO_2浓度(Ci)的影响 |
8.5 讨论 |
8.5.1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光合机制的影响 |
8.5.2 盐碱胁迫下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光合作用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的判定 |
8.6 本章小结 |
9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抗氧化系统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9.1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
9.2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9.2.1 盐碱胁迫对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9.2.2 盐碱胁迫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9.2.3 盐碱胁迫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9.3 讨论 |
9.3.1 盐碱胁迫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
9.3.2 盐碱胁迫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9.4 本章小结 |
10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0.1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可溶性糖含量影响 |
10.2 盐碱胁迫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 |
10.3 讨论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杨树杂交育种及杨树耐涝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杨属种质资源概况 |
1.2 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1.2.1 杨树杂交育种的发展史 |
1.2.2 中国杨树杂交育种进展 |
1.2.2.1 派内种间杂交 |
1.2.2.2 派间杂交 |
1.2.3 杂交育种策略的发展 |
1.3 植物花粉贮藏研究进展 |
1.3.1 影响花粉生活力的因素 |
1.3.1.1 自身遗传特性 |
1.3.1.2 外界因素 |
1.3.2 花粉生活力的检测方法 |
1.3.2.1 染色测定法 |
1.3.2.2 萌芽测定法 |
1.3.2.3 田间授粉测定法 |
1.3.2.4 其他方法 |
1.3.3 花粉贮藏 |
1.3.3.1 花粉采收、干燥 |
1.3.3.2 花粉贮藏方法 |
1.4 植物种子贮藏研究进展 |
1.4.1 种子的采集与脱水 |
1.4.2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方法 |
1.4.3 种子的贮藏方法 |
1.4.4 影响种子贮藏期的主要因素 |
1.4.4.1 遗传特性 |
1.4.4.2 外界因素 |
1.4.5 种子贮藏物质的变化 |
1.4.6 种子劣变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
1.5 植物抗涝性研究进展 |
1.5.1 涝害对植物的危害 |
1.5.2 植物的耐涝机理 |
1.5.2.1 植物对淹水胁迫的形态学适应 |
1.5.2.2 植物对淹水胁迫的代谢适应 |
1.5.2.3 植物对低氧预处理的反应 |
1.5.3 植物抗涝性育种研究进展 |
1.5.3.1 抗涝性评价指标的研究 |
1.5.3.2 植物抗涝性育种的方法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不同贮藏条件下杨树花粉活力变化及隔年杂交授粉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植物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2.1 花粉萌发最佳培养基的选择 |
2.2.2.2 贮藏期间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
2.2.2.3 贮藏前后花粉管长度观察 |
2.2.2.4 花粉贮藏后用于杂交育种的可行性 |
2.2.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杨树花粉离体萌发的条件 |
2.3.2 杨树花粉贮藏过程中的活力变化 |
2.3.2.1 贮藏期间花粉萌发率的变化 |
2.3.2.2 贮藏期间花粉管长度的变化 |
2.3.3 花粉贮藏后用于隔年杂交育种的可行性 |
2.4 讨论 |
第三章 贮藏温度、含水量、干燥方法对黑杨派杨树种子耐贮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2.1 种子的低温贮藏 |
3.2.2.2 种子的干燥处理及贮藏 |
3.2.2.3 种子含水量测定 |
3.2.2.4 种子发芽试验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贮藏温度对杨树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3.2 贮藏温度对杨树种子成苗率的影响 |
3.3.3 贮藏温度对杨树幼苗高生长的影响 |
3.3.4 贮藏温度对杨树种子胚根生长的影响 |
3.3.5 贮藏温度对杨树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
3.3.6 含水量对杨树种子耐贮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杨树杂交子代的遗传分析及苗期选择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植物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2.1 切枝水培杂交 |
4.2.2.2 杂种苗繁殖及造林 |
4.2.2.3 试验地概况 |
4.2.2.4 田间数据调查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苗高生长 |
4.3.2 地径生长 |
4.3.3 扦插成活率 |
4.3.4 抗病虫害的能力 |
4.3.4.1 锈病抗性 |
4.3.4.2 溃疡病抗性 |
4.3.4.3 天牛抗性 |
4.3.5 杂交子代的苗期选择 |
4.3.6 造林地生长量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杨树耐涝性遗传变量的估算及耐涝F1代的选择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植物材料 |
5.2.2 试验仪器 |
5.2.3 试验方法 |
5.2.3.1 试验材料的获得与培养 |
5.2.3.2 试验地概况 |
5.2.3.3 淹水试验 |
5.2.3.4 数据收集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形态变化 |
5.3.2 苗高生长 |
5.3.3 地径生长 |
5.3.4 叶面积生长 |
5.3.5 生物量生长 |
5.3.6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
5.3.7 叶片叶绿素荧光 |
5.3.8 耐淹能力分析 |
5.4 讨论 |
第六章 杨树耐涝机理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植物材料 |
6.2.2 试验方法 |
6.2.2.1 试验材料培养 |
6.2.2.2 试验地概况 |
6.2.2.3 淹水试验 |
6.2.2.4 数据收集 |
6.2.3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形态变化 |
6.3.2 苗高和地径生长 |
6.3.3 生物量 |
6.3.4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
6.3.5 叶绿素荧光 |
6.3.6 叶绿素含量 |
6.3.7 叶片水势和含水量 |
6.3.8 叶片电导率 |
6.3.9 叶片和根系蛋白质含量 |
6.3.10 根系孔隙度 |
6.3.11 叶片超微结构 |
6.4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附录1: 杨树花粉萌发图片 |
附录2: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附录3: 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
附录4: 叶片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附录5: 叶片和根系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附录6: Measurement of root porosity(Buoyancy-based method) |
(10)毛白杨抗旱节水优良无性系评价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从“生物节水”到“林业节水” |
1.2 树木节水生理 |
1.2.1 稳定碳同位素与水分利用效率 |
1.2.2 树木蒸腾耗水 |
1.3 树木抗旱生理 |
1.3.1 生长 |
1.3.2 形态解剖结构 |
1.3.3 叶片水分生理 |
1.3.4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气孔调节 |
1.3.5 叶绿素荧光 |
1.3.6 抗氧化保护系统与膜脂过氧化 |
1.3.7 内源激素代谢 |
1.4 树木抗旱节水性的综合评价 |
1.4.1 树木抗旱节水性评价指标 |
1.4.2 树木抗旱节水性评价方法 |
1.5 毛白杨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 |
1.5.1 生长性状 |
1.5.2 生理特性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苗木部分 |
2.1.2 无性系林木 |
2.2 试验地概况 |
2.2.1 山东冠县苗圃试验区 |
2.2.2 河北威县苗圃试验区 |
2.2.3 北京林业大学校内生物院苗圃试验区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方法 |
2.4.1 苗木部分 |
2.4.2 无性系林木 |
2.5 数据处理 |
2.5.1 主成分分析法 |
2.5.2 聚类分析法 |
2.5.3 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 |
3 毛白杨无性系的苗木生长规律及其生理特性 |
3.1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解剖结构比较 |
3.2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年生长规律 |
3.2.1 苗高和地径生长 |
3.2.2 叶生长 |
3.3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片水分生理特征 |
3.3.1 叶片含水量 |
3.3.2 叶片保水力 |
3.4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耗水规律 |
3.4.1 不同无性系日蒸腾耗水量及耗水速率比较 |
3.4.2 耗水量及耗水速率日变化规律 |
3.5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光合生理特性 |
3.5.1 光响应曲线特征 |
3.5.2 光合作用 |
3.5.3 蒸腾作用 |
3.5.4 气孔调节 |
3.5.5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
3.6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 |
3.7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片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水分利用效率 |
3.7.1 碳同位素组成比值(δ~(13)C)的比较 |
3.7.2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的比较 |
3.7.3 碳同位素比值(δ13C)及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3.8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生物量 |
3.9 小结 |
4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4.1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苗木叶片生长的影响 |
4.2 毛白杨苗木对干旱胁迫的水分生理响应 |
4.2.1 叶水势对干旱胁迫及恢复浇水的响应 |
4.2.2 毛白杨无性系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
4.3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苗木耗水特性的影响 |
4.3.1 依据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对干旱胁迫时期的划分 |
4.3.2 干旱胁迫对耗水量的影响 |
4.3.3 干旱胁迫对耗水速率的影响 |
4.3.4 干旱胁迫对耗水量日变化的影响 |
4.3.5 干旱胁迫对耗水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
4.4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苗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4.4.1 对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4.4.2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4.4.3 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
4.4.4 对气孔调节的影响 |
4.4.5 对水分利用效率(WUEi)的影响 |
4.5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苗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6 干旱胁迫对毛白杨苗木酶活性的影响 |
4.6.1 对丙二醛(MDA)的影响 |
4.6.2 对超氧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4.6.3 对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
4.7 小结 |
5 毛白杨无性系林木生长规律及生理特性 |
5.1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叶解剖结构特征 |
5.2 毛白杨无性系林木生长及形态特征 |
5.2.1 胸径和树高生长 |
5.2.2 树冠特征(冠高和冠幅) |
5.2.3 第一分枝角度 |
5.2.4 树皮形态 |
5.3 毛白杨无性系气体交换与气孔调节 |
5.3.1 净光合速率(Pn) |
5.3.2 蒸腾速率(Tr) |
5.3.3 气孔调节 |
5.4 毛白杨无性系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水分利用效率 |
5.4.1 水分利用效率(WUE) |
5.4.2 碳同位素比值δ~(13)C 与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 |
5.4.3 碳同位素分辨力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5.5 小结 |
6 毛白杨抗旱节水优良无性系筛选 |
6.1 毛白杨抗旱节水指标体系的建立 |
6.2 毛白杨抗旱节水优良无性系的综合评价 |
6.3 林木抗旱节水指标的定量化分析及检验 |
6.4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毛白杨无性系差异 |
7.2 指标之间的重要关系 |
7.3 毛白杨幼苗与田间林木差异 |
7.4 筛选结果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点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水分胁迫下白杨双交杂种无性系苗木生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1个白杨派无性系抗旱性综合评价[J]. 郑涛,樊军锋,高建社,周永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04)
- [2]白杨、美洲黑杨无性系抗旱性研究[D]. 郑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3]接骨木无性系苗期抗旱耐盐性研究[D]. 刘学良.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7)
- [4]4个杨树新无性系的抗旱性研究[J]. 邱兴,吕小锋,李晓东,樊军锋,赵文木,史禹博.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04)
- [5]毛白杨苗期水肥耦合效应研究[D]. 董雯怡.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6]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遗传变异研究[D]. 江锡兵.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7]毛白杨杂种无性系苗木生长和生理特性研究[D]. 方晓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1)
- [8]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耐干旱和耐盐碱能力研究[D]. 崔晓涛.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 [9]杨树杂交育种及杨树耐涝性的研究[D]. 杜克兵.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4)
- [10]毛白杨抗旱节水优良无性系评价与筛选[D]. 何茜.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