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铜蓝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血清铜蓝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一、血清铜蓝蛋白和a1酸性糖蛋白的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琳[1](20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T1DM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患者进行性的胰岛功能下降导致其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鉴于其逐年增长的发病率和随之出现的多系统并发症,T1DM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T1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细胞相关的研究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除了CD4+T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家族(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ed molecular family,SLAMF)被报道在多种免疫异常疾病中表达异常,并显着影响包括CD8+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功能。然而对T1DM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的表达情况未被报道,且对于T1DM中SLAMF分子如何通过影响CD8+T细胞功能仍不明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课题通过对T1DM患者及非肥胖的糖尿病小鼠模型(non-obese diabetic,NOD)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及SLAMF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mRNA测序及相关的体外细胞实验,以期探讨T1DM免疫系统异常分化及SLAMF分子表达对T1DM免疫微环境下CD8+T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影响。研究方法:(1)对T1DM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例进行分析,并检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的表达情况;(2)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T1DM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SLAMF4分子与细胞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进行体重、随机血糖监测及小鼠尾静脉采血,对小鼠胰腺组织留取病理,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炎细胞浸润情况;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外周血、胰腺引流淋巴结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4)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得到纯化的T1DM患者的SLAMF4+CD8+T细胞和SLAMF4-CD8+T细胞,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及临床意义;(5)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脐带血细胞中CD8+T细胞,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进行培养,检测作用不同时间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6)采用磁珠分选联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正常健康人SLAMF4阳性CD8 T细胞和SLAMF4阴性CD 8 T细胞分别进行分选,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刺激下进行体外扩增,用CFSE标记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于Day6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比例与HCs比较存在异常,表现为CD4+T细胞和B细胞比例增多,Treg细胞的比例降低,总NK细胞及其CD56dim亚群的NK细胞比例减低,CD56bright亚群的NK细胞比例升高。与HCs相比,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SLAMF4阳性的总T细胞百分比降低,且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明显降低;SLAMF3分子表达在B淋巴细胞比例有所降低,SLAMF5在NK细胞表面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且与SLAMF4阴性CD8+T细胞相比,SLAMF4阳性CD8+T细胞具备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IFN-γ和TNF-a的能力;在与T1DM相关的一般临床指标的分析中,发现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1DM病程呈负相关。(3)与同周龄的Balb/c小鼠相比,NOD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的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mRNA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中SLAMF4作用后的CD8+T细胞表现出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也有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说明SLAFM4在1型糖尿病中调控CD8+T细胞的活性与命运。(5)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血CD8+T淋巴细胞发现,一定程度的抗原刺激可促进SLAMF4在脐带血na?ve CD8+T细胞表面上调表达,随着免疫活化的时间延长,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调。(6)通过SLAMF4阳性CD8+T细胞和SLAMF4阴性CD8+T细胞经CFSE标记后体外培养,发现SLAMF4阴性CD8+T细胞对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TCR刺激更敏感、更易扩增,增殖能力强,而SLAMF4阳性CD8+T细胞更容易凋亡。研究结论:(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分化比例与HCs相比存在异常,且外周血T细胞及B细胞表面多种SLAM分子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结合课题组前期结果,这在T1DM及T2DM之间存在一定共性和不同之处。(2)与HCs相比,T1DM患者SLAMF4阳性CD8 T细胞百分比显着下降,且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有关。在T1DM患者中,SLAMF4+CD8+T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1型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3)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发现NOD小鼠也存在外周血T细胞异常分化状态。且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百分比逐渐下降,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患者CD8+T细胞功能调控及凋亡显着相关,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增殖能力较差且更容易凋亡,故体内持续抗原刺激会导致表达SLAMF4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降低,使其发挥类似调定点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分析了T1DM疾病模型中的SLAMF分子家族的表达谱,为SLAMF分子与T1DM免疫细胞的调控提供了实验证据,证实了在1型糖尿病免疫微环境中SLAMF4表达对CD8+T细胞的功能影响和命运的调控及SLAMF4阳性CD8+T细胞比例变化的具体机制,提示SLAMF4分子可能为T1DM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或免疫干预提供新靶点。

徐学文[2](2021)在《糖基化标志物在肝胆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常见第四位恶性肿瘤和第二位肿瘤致死病因,主要组织学类型有三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及混合型肝癌(HCC-ICC)。胆道肿瘤(Biliary tract cancers,BTC)包括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是由胆道或是胆囊上皮的胆管细胞分化形成的一组异型性肿瘤,两者都属于消化系统肿瘤中致死率极高的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可极大程度地改善肝胆肿瘤患者预后。随着检测技术和影像学技术等的飞速发展,肿瘤诊断取得很大进步,但是由多因素、多阶段以及多种生物学行为共同作用形成的恶性肿瘤,异质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目前尚没有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满足临床需求的肝胆肿瘤标志物。目前临床使用的肿瘤标志物大部分都是糖蛋白,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但是常规的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检测不能对糖蛋白糖链部分进行分析。糖链通过共价结合的方式连接在蛋白多肽骨架的特定氨基酸上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糖基化。N-糖基化和O-糖基化是两种主要的糖基化类型。人体内约70%的蛋白质为糖蛋白,糖基化是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主要发生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大量研究表明:生命体内存在活跃的蛋白质糖基化过程,并与多种疾病(如急慢性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恶性肿瘤中糖基化改变以及寻找肿瘤中的糖基化标志物,对肿瘤的早期诊断、疾病进程监测、预后评估和寻找治疗靶点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组前期采用凝集素印迹(Lectin Blot)、凝集素芯片(Lectin microarray)以及糖蛋白电泳等技术对肝胆肿瘤的异常糖基化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系列研究与探索。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从N-糖组和特定糖基化糖蛋白两个方面,探讨糖基化标志物在肝胆肿瘤临床辅助诊断、动态随访及疗效监测中的价值。第一部分:基于血清N-糖指纹图谱检测技术的肝内胆管癌(ICC)与肝细胞癌(HCC)鉴别诊断模型的构建ICC是PLC的组织学类型之一,仅次于HCC。但ICC与HCC相比,进展更快,对放化疗不敏感,ICC患者预后较差。临床上一般采用影像学方法对ICC进行诊断,但准确性不足,存在被误诊为HCC的可能。因此,ICC与HCC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可帮助临床做出精准的治疗决策。本部分研究纳入本院2014年-2019年间行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确诊为ICC患者210例和HCC患者210例,采用高通量血清N-糖指纹图谱检测技术(N-Glycan Finger Print,NGFP技术)进行血清蛋白N-糖谱分析,试图寻找ICC与HCC的N-糖谱特征性差异。经差异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结果,基于6个N-聚糖结构[NGA2FB(Peak2),NG1A2F(Peak3),NA2(Peak5),NA2F(Peak6),NA3(Peak8)和NA4(Peak11)]建立nomogram模型用于鉴别ICC与HCC。其在训练组ROC曲线下面积(0.845,95%CI:0.788-0.902)优于AFP、CEA和CA 19-9(AFP:0.793,95%CI:0.732-0.854;CEA:0.592,95%CI:0.496-0.687;CA19-9:0.674,95%CI:0.582-0.767)。在验证组亦达到同样效果(AUC:0.810,95%CI:0.728-0.891),可见模型对ICC与HCC的鉴别诊断展示了良好的诊断效能。此外,本部分研究于2014年-2020年对53例ICC与263例HCC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研究,并根据术前血清N-糖指纹图谱计算nomogram模型得分,分析模型对ICC患者术后预后评估价值。结果显示:nomogram模型可对ICC患者术后生存期、复发风险进行预测,高危组患者(术前nomogram大于238.31)术后总生存期比低危组(术前nomogram小于238.31)短,更易复发,提示临床需要积极监测与强化治疗,以提前预防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综上,我们建立的基于NGFP技术的nomogram诊断模型,可有效鉴别诊断ICC与HCC,并对ICC患者术后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为临床ICC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基于凝集素捕获技术的唾液酸化Fetuin 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本部分研究基于抗体-凝集素双夹心技术原理,在前期课题组系列异常糖基化特定蛋白研究的基础上,按课题组承担的2018年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2018ZX10302205-003)研究计划,聚焦唾液酸化的胎球蛋白A,利用乏唾液酸化的胎球蛋白A抗体与识别糖蛋白唾液酸糖型的黑接骨木凝集素(Sambucus nigra lectin,SNA)自建Lectin-ELISA检测方法,检测血清中唾液酸化的胎球蛋白A水平。通过对560例样本(健康对照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124例、肝硬化组36例、肝细胞癌组300例)的检测发现HCC组血清SNA-Fetuin A水平显着高于非患癌组(1.362±0.31 vs 1.152±0.38)(p<0.001),提示胎球蛋白A的唾液酸化结构改变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潜在的联系。将SNA-Fetuin A与AFP通过逻辑回归构建诊断模型Logist SNA-F1=-2.884+2.675×SNA-Fetuin A+0.034×AFP。诊断模型Logist SNA-F1用于HCC与非患癌组的鉴别诊断,其ROC曲线下面积达0.860(95%CI:0.815-0.915),显着高于AFP(0.809,95%CI:0.763-0.854)与SNA-Fetuin A(0.790,95%CI:0.731-0.850)单项指标。此外,我们还发现AFP阴性的HCC患者SNA-Fetuin A水平同样显着高于非患癌组(1.364±0.305 vs 1.146±0.381)(p<0.001)。进一步结合临床实验室指标构建AFP阴性的HCC诊断模型Logist SNA-F2=-13.674+2.594×SNA-Fetuin A+0.161×年龄-0.013×TBIL+0.091×ALB-0.011×ALT+0.009×AST。该诊断模型在AFP阴性的HCC患者与非患癌者的鉴别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力,其ROC曲线下面积达0.919(95%CI:0.886-0.952)。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基于血清SNA-Fetuin A水平构建的两个诊断模型Logist SNA-F1、Logist SNA-F2对HCC及AFP阴性HCC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综上两部分的研究,基于NGFP技术nomogram模型对于临床原发性肝癌ICC和HCC的鉴别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本研究自建的Lectin-ELISA检测SNA-Fetuin A,可补偿临床AFP敏感性不足,为AFP阴性的HCC患者提供了新的辅助诊断指标。

赵昱[3](2021)在《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免疫与感染小鼠模型及其免疫和转录组应答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一种引起婴幼儿和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感染患者出现咳嗽、发热和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少数情况下可致患者死亡,对全球卫生健康安全构成威胁,给家庭造成巨大负担。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RSV疫苗上市。上世纪60年代,福尔马林灭活RSV(Formalin-inactivated RSV,FI-RSV)临床试验表明,免疫接种婴幼儿在RSV自然感染后出现称为疫苗增强性疾病(vaccine enhanced disease,VED)的更严重下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发热、气喘、支气管炎和肺炎,导致部分接种婴幼儿死亡。长期以来,VED发病机制不详及担心RSV疫苗接种出现VED现象,极大地妨碍了RSV疫苗的创制。为了加深对RSV疫苗引起VED机制理解,我们制备了紫外线灭活的RSV疫苗(Ultraviolet-inactivated RSV,UV-RSV)。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用UV-RSV进行初免与加强免疫,随后用RSV感染,研究检测了免疫和非免疫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和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RNA-seq测序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比较了免疫和非免疫小鼠基因转录表达差异和调控动态特征,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采用人喉癌上皮(Human larynx epidermoid carcinoma cells,Hep-2)细胞扩增RSV,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制备纯化RSV。纯化RSV经紫外线照射灭活制备了灭活RSV疫苗(UV-RSV);用UV-RSV对BALB/c小鼠初免和加强免疫,感染RSV后检测免疫与非免疫小鼠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建立了RSV疫苗免疫和病毒感染小鼠模型。2.采用RSV疫苗免疫和病毒感染小鼠模型,分别在RSV感染后第1、2、4和6天测定免疫和非免疫小鼠肺组织RSV滴度,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流式细胞检测分析肺组织T细胞亚类和细胞因子ELISA测定肺组织细胞因子浓度。结果表明,UV-RSV免疫小鼠在RSV感染后第2和4天肺组织中显示低水平病毒复制,第6天病毒完全清除。非免疫(PBS对照)小鼠RSV感染后第1天肺组织中出现高水平病毒复制,至第6天仍维持高水平病毒复制;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RSV感染后第1天,免疫和非免疫小鼠肺组织均能观察到明显的组织病理损伤。然而,非免疫小鼠随后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逐步减轻;而疫苗免疫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持续加重,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分离肺组织淋巴细胞经细胞表面分子和胞内分子特异性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小鼠肺组织CD25+Foxp3+CD4+T(Treg)细胞亚类在RSV感染后第1~6天的应答维持在低水平;在非免疫小鼠肺组织中,IL-4+CD4+T(Th2)细胞亚类在RSV感染后第1~6天应答维持在低水平,IFN-γ+CD4+T(Th1)细胞应答在第1~6天呈动态变化,Treg细胞应答在感染后4和6天显着升高(p<0.01和p<0.001);相反,在RSV感染后4和6天,免疫小鼠肺组织Th1和Th2细胞亚类应答均显着高于非免疫小鼠(p<0.05~p<0.001);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小鼠在RSV感染后第1~6天,肺组织细胞因子IL-2、IL-4、IL-5、IL-10和TGF-β持续高水平表达,均显着高于非免疫小鼠(PBS组)(p<0.05~p<0.001);相反,在RSV感染后第1~6天,免疫小鼠细胞因子IL-6和IL-17浓度均显着低于非免疫小鼠(p<0.05~p<0.001);然而,在RSV感染后第1~4天,免疫小鼠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浓度显着高于非免疫小鼠(p<0.01~p<0.001);在感染后第6天,该两种细胞因子浓度在非免疫小鼠中显着高于免疫小鼠(p<0.05~p<0.001)。我们第一次报道了RSV灭活疫苗免疫与非免疫小鼠感染RSV后第1~6天CD4+T细胞亚类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水平。3.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UV-RSV免疫与非免疫小鼠感染RSV后第1、2、4和6天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基因表达和转录调控进行分析,首先从RNA-seq数据中鉴定出5582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ion genes,DE genes)。与非免疫小鼠相比,RSV感染后第1、2和6天免疫小鼠差异表达基因明显减少;相反,RSV感染后第4天免疫小鼠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明显增多。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和功能注释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免疫和炎症应答、细胞粘合、血管生成和信号传递等功能。应用STRING和Bio-GRID数据库比对分析构建了差异表达基因时序动态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采用Cluster-ONE算法进一步从PPI网络中识别出11个高影响模块(High influential modules,HMs)。这些高影响模块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和发育,信号转导及免疫和炎症应答等功能。我们对涉及胶原纤维形成、细胞粘合、ECM受体相互作用的代表性高影响模块HM5和涉及MHC抗原呈递及免疫应答调节的HM8进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UV-RSV免疫小鼠HM5中的基因在RSV感染后第4和6天调节关联增加;HM8的基因在免疫小鼠RSV感染早期(第1天)具有紧密调节关系。通过选择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RT-q PCR检测,RNA-seq数据与RT-q PCR结果相符,验证了RNA-seq数据的可靠性。这些RNA-seq数据可用于后续研究。我们的结果有助于加深对RSV感染与免疫和疫苗增强性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对于促进RSV疫苗创制有重要意义。

李韬[4](2021)在《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脊髓损伤有着极高的致残率,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继发于脊柱外科手术的医源性脊髓损伤是一个灾难性事件,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是一个可能改变患者及医生一生的重要事件。而脊髓血流灌注的变化在脊髓损伤的原发损伤和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脊柱短缩可以降低脊柱矫形手术的神经并发症,同时脊柱短缩会影响正常脊髓组织的血流灌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犬动物模型,对脊柱成角前或脊柱成角后进行脊柱短缩,以模拟临床PVCR矫形操作中的脊柱位移,探讨脊柱短缩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对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测定,以全景式地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再在临床应用PVCR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探讨脊柱短缩对临床患者损伤脊髓的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 法]1.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后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43只实验犬共纳入本研究,其中3只为空白对照组为0组,仅行PVCR手术而不施加任何干预。其余40只按实验设计和实验目的分为A、B两个大组。A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再行脊柱成角40°。其中A1组:未行脊柱短缩,再成角40°;A2组:先行脊柱短缩达椎节高度1/4组,再成角40°;A3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组,再成角40°;A4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3/4组,再成角40°。B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脊柱成角造成脊髓损伤后采取不同干预治疗。其中B1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单纯脊柱复位;B2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单纯脊柱复位并甲强龙冲击治疗;B3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B4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并甲强龙冲击治疗;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各组中实验干预各时相的脊髓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脊髓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2.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取不同干预下的各组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组织总一氧化氮浓度(NO);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组织内皮素-1(ET-1)浓度。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及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3.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取A1组与A3组,及B1组与B3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TMT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间的蛋白数量,取差异倍数>1.3鉴定差异上调及下调蛋白。查阅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的功能、定位及信号通路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4.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纳入在本单位接收PVCR并脊柱短缩和单纯减压的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信息、影像学资料和术前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AISA分级。同时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行PVCR并脊柱短缩组患者术中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量,分析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变化。[结 果]1.A组各亚组实验犬在进行不同程度短缩及成角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干预前均有下降,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A4组和A1组血流灌注较A3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A2组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A4组和A1组两组间血流灌注无统计学差异(p>0.05)。A3组脊髓血流灌注下降最少,仅下降10.6%。B组在给予4个亚组分别行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前均有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不同干预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后均有明显回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间脊髓血流灌注回升存在差异,B3组和B4组回升最为明显,较B1组和B2组两两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B3组和B4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B1组和B2组两组间回升后的脊髓血流灌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无论在A组或B组实验动物,脊柱短缩2/4下组织学观察脊髓损伤程度最轻。0组NO值为29.3±3.3mmol/L。以0组为对照组,A组4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3组与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3组与0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A4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5.3±4.2 mmol/L;其次为A1组,NO为41.6±4.1 mmol/L,两组NO值较A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0组ET-1值为2.4±0.3 ug/g。与0组比较,除A3组ET-1下降外(2.3±0.2 ug/g),其他3组ET-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A4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4.8±0.3 ug/g,其次为A1组,ET-1为3.9±0.2 ug/g。两组均较0照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0组相比,B组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升高。B1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1.4±4.8 mmol/L;其次为B2组NO,为38.7±4.1 mmol/L,两组NO值与0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以B3组和B4组NO升高较少,分别为为33.4±3.8 mmol/L和32.1±4.2 mmol/L,两组NO较0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0组相比,B组各亚组ET-1均升高,且较0组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B1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 4.5±0.6 ug/g;B4 组 ET-1 升高最少,为 3.2±0.4 ug/g。B1 组和 B2组ET-1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3组和B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3组ET-1较B1组ET-1有统计学差异(p<0.05);B4组较B1组及B2组ET-1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A1组与A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99个,下调蛋白有48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纤维蛋白、糖蛋白、触珠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胶原蛋白、氨基酸转运蛋白、纤颤蛋白等。根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补体和凝血级联和血小板激活等信号通路。B1组与B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72个,下调蛋白有175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蛋白聚糖连接蛋白、膜联蛋白、脂蛋白和组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乳转铁蛋白、膜联蛋白、载脂蛋白和髓磷脂碱性蛋白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紧密链接和补体和凝血级联等信号通路。4.PVCR并短缩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7例,单纯减压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机制,损伤类型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AISA分级等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单纯减压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及固定融合节段均较PVCR短缩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脊椎切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水平平均上升约123%,之后每次短缩均会伴有脊髓血流灌注的上升,第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0%,最后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59%。当终末固定手术结束时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9%。对比两组恢复率仍然可发现其差异有临床意义:PVCR短缩组平均恢复1.65级,而单纯减压组平均恢复1.25级。PVCR短缩组82%的患者至少1级恢复,而单纯减压组至少1级恢复的患者仅为75%。PVCR短缩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占比29.4%;单纯减压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仅占比18.8%。[结 论]1.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保护矫形过程中脊柱成角状态下的脊髓血流灌注;同时在发生脊柱成角导致的脊髓损伤时,除常规操作外可通过增加适当的脊柱短缩来改善脊髓血流灌注,以减轻脊髓缺血损伤。2.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以限制矫形中脊柱成角下脊髓局部NO和ET-1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的继发病理生理过程而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3.未短缩脊柱与缩短相比在脊柱成角情况下脊髓有明显的差异蛋白表达,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铁死亡信号通路和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这提示我们适当的脊柱短缩有益于避免脊髓神经细胞发生铁死亡,从而对脊髓起到保护作用。4.PVCR并脊柱短缩有利于改善胸、腰椎骨折损伤脊髓术中的血流灌注,同时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曹翠岩[5](2020)在《N-糖链/糖肽纯化与免疫球蛋白G Fc糖基化定量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蛋白质N-糖基化是糖链在糖基转移酶和糖苷酶作用下与特定的天冬酰胺侧链共价结合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糖链一方面通过调节所连接蛋白质自身性质(如构象)发挥间接功能,另一方面可与受体蛋白结合发挥直接识别功能,包括细胞黏附、信号转导和免疫反应等。目前,N-糖基化研究集中于糖链结构表征、功能研究以及疾病相关异常糖基化分析,而构建结构明确且种类丰富的糖链和糖肽标准品库分别是结构功能糖组学研究和异常糖基化准确定量分析的基础。本论文基于课题组自主研发亲水色谱固定相,发展了 N-糖链/糖肽二维色谱分离纯化方法,结合串联质谱分析,实现天然N-糖链/糖肽标准品的纯化制备与结构表征。在结构明确的糖链/糖肽标准品基础上,开展糖链的芯片制备与基于质谱的人血清和单抗药物中糖肽的准确定量分析研究。首先,发展了非衍生化天然中性N-糖链的二维色谱分离纯化方法,结合串联多级质谱分析,实现了鸡卵清蛋白中31个中性N-糖链(质量范围1.3-254.3 μg)的纯化制备与结构表征。其中,包括7对糖链异构体,5种未报道N-糖链结构。最终,通过拟糖脂技术,将纯化制备N-糖链固定至糖芯片上。平分型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的混合型糖链与小麦胚芽凝集素间具较高亲和力,表明纯化制备N-糖链在结构功能糖组学中应用潜力。其次,发展了人免疫球蛋白G(IgG)Fc-糖肽的二维亲水色谱分离纯化方法,结合串联质谱分析,实现了 1 1个IgG-1和9个IgG-2 Fc-糖肽的纯化制备与结构表征。并根据糖肽摩尔浓度与其去糖基化肽段摩尔浓度相等的原则,利用内标曲线法测定去糖基化肽段摩尔量,从而实现了微量糖肽含量的测定,质量范围为1.07-335.69 μg。基于纯化制备的IgG-1 Fc-糖肽标准品,发展了人血清中11个高丰度IgG-1 Fc-糖肽的绝对定量分析方法,实现了小样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健康人血清中1 1个高丰度IgG-1 Fc-糖肽的含量测定。与直接采用峰面积归一化的相对定量方法相比,引入糖肽校正标准品的方法克服了不同糖型糖肽质谱响应差异的影响,定量结果更准确。为了进一步丰富Fc-糖肽标准品库,发展了单抗特异性Fc-糖肽的二维亲水分离纯化方法,结合串联质谱,实现了 IgG1融合蛋白中15个Fc-糖肽的纯化制备与结构表征。基于26个Fc-糖肽校正标准品,系统比较了引入Fc-糖肽标准品前后不同质谱策略在曲妥珠单抗Fc-糖肽含量测定中的差异。并采用糖肽校正标准品的HILIC-MRM方法,实现了 6种IgG1型单抗药物每种糖型Fc-糖肽含量、糖基化水平以及糖基化位点覆盖率的准确测定。与此同时,也实现了该法在不同平台不同仪器间的转移。

五且昆·吐尔逊[6](2020)在《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成员在流感病毒诱导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中的表达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感病毒感染可诱发急性肺损伤(ALI)与其介导的大量I型干扰素(IFN-I)产生关系密切。干扰素调节因子(IRF)是负责IFN-I产生的转录因子家族,包括IRF1-9。尽管IRF3和IRF7被普遍认为是调控IFN-I产生的主要转录因子,IRF家族所有成员都能识别/结合其靶基因启动子上富含GAAA序列元件的特征提示可能都对流感病毒感染应答。本文以流感病人鼻咽上皮细胞和流感模型小鼠肺组织作为局部应答组织、流感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及其他组织如心、肠、肝、肾、脾、胃作为全身应答组织,观察了IRF家族成员对流感病毒应答的表达谱变化,并用专职产生IFN-I的人p DC样CAL-1细胞研究了流感病毒诱导IRF家族表达谱的变化规律及可能调控机制。本研究为流感病毒诱发急性免疫损伤如ALI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分子靶标。

刘思[7](2020)在《IgG N-糖基化在不同疾病中的变化研究》文中认为糖基化作为生物体内最为广泛的翻译后修饰形式,它参与细胞黏附、细胞通讯、细胞增殖与分化等几乎所有重要的生理生化活动。免疫球蛋白G(IgG)在机体免疫和疾病诊断中作用重大,其糖基化的改变显着影响本身的结构与效应功能。结合高通量的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以及高灵敏度的纳流液相色谱联用的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nano LC-ESI-MS/MS),我们首次全面解析了IgG N-糖组谱。针对不同类型的质谱数据,本文提供了自主编写的自动化高通量的处理程序应用于目标数据的快速筛选与整合。考虑到IgG糖基化在精准医学中的重大意义,本研究运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探索IgG N-糖基化在不同疾病中的变化,旨在揭示IgG糖基化对诸多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的广泛作用。结直肠癌(CRC)是消化道中最常见的癌症(实体瘤),但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检测或诊断手段存在诸多缺陷。结合正交的MALDI-MS和LC-MS,我们系统性地鉴定了CRC患者血清中的IgG N-糖组谱,包括N-聚糖、聚糖异构体和N-糖肽。数据显示,CRC与IgG中上调的非半乳糖基化,下调的半乳糖基化、酸性核心岩藻糖基化以及唾液酸化关系密切。IgG1唾液酸化与IgG2半乳糖基化在CRC的IgG糖基化变化中占主导地位,说明CRC的发生与发展很可能受到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或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的调控。此外,特异性的IgG N-聚糖和聚糖异构体以及糖肽可作为潜在的CRC早期检测与诊断的标记物,且聚糖异构体与N-糖肽较聚糖本身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多发性骨髓瘤(MM)是第二大血液恶性肿瘤(非实体瘤),然而我们对MM发展中IgG糖基化的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从IgG N-糖组角度揭示MM发展的潜在分子机理,并纵向分析MM患者服药过程IgG N-糖基化的变化。我们发现MM的发生与上调的IgG非半乳糖基化,和下调的N-乙酰葡糖胺化、核心岩藻糖基化以及半乳糖基化水平密切相关。MM中IgG半乳糖基化的变化主要源于IgG1和IgG2,而IgG1和IgG3/4中N-乙酰葡糖胺化是总体IgG N-乙酰葡糖胺化变化的主要原因。IgG核心岩藻糖基化的变化可能主要来源于IgG2,而IgG3/4唾液酸化具有亚型特异性。针对MM,亚型特异性的IgG N-糖肽比总体的IgG N-聚糖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准确度。因此,MM的发生涉及IgG N-糖基化的变化,其中主要依赖于亚型特异性的糖基化的调控。此外,MM患者在服药的不同阶段IgG N-糖基化水平呈现起伏性变化,尤其是核心岩藻糖基化,表明对IgG糖组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药理并为后期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哈夫病(HD)是一种病原学不明的表现出横纹肌溶解症状的疾病(罕见病),一般发生于进食烹饪过的淡水鱼类或甲壳类食物24 h后。本文从全血清和IgG N-糖基化两个层面探究HD的发生与糖基化的关系,旨在揭示潜在的分子机理。数据显示,血清中的高甘露糖基化、非半乳糖基化以及N-乙酰葡糖胺化在HD中明显下调,而双半乳糖基化和唾液酸化水平显着上调。并且,特定的N-聚糖能够准确区分HD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IgG浓度在HD中明显降低,其诊断准确度高达90%,表明血清IgG浓度可能是重要的监测指标。IgG中酸性双分N-乙酰葡糖胺化、中性岩藻糖基化和双唾液酸化水平在HD中显着下调,而总的单半乳糖基化明显上调。IgG1半乳糖基化与IgG2唾液酸化的改变具有亚型特异性。IgG双分N-乙酰葡糖胺化的变化由IgG1和IgG2两种亚型主导。结果表明,HD的发生可能受到Wnt或DC-SIGN介导的信号通路或抗体依赖的ADCC与CDC的调控。总之,本文在建立基于质谱的分析方法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三种不同类别的代表性疾病的IgG N-糖组。研究表明,IgG糖基化的差异性表达与结直肠癌、多发性骨髓瘤以及哈夫病的发生与发展紧密相关。并且,不同疾病之间IgG糖基化变化不同,而同种疾病中某些糖基化的改变具有亚型特异性。重要的是,特异性的IgG N-聚糖、聚糖异构体或糖肽是潜在的疾病标记物。因此,揭示IgG糖基化在疾病中的变化有助于阐释病理机制并发掘新型生物标记物,为其他疾病的临床研究、精准医疗与药物研发奠定了实验基础。

孙觊[8](2020)在《癫痫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及相关基因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癫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起病年龄跨阈大,以发作形式多样、反复发作为特点,对患者身体、精神、智力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上可表现为多种癫痫综合征,也可演变为癫痫持续状态,甚至引起癫痫性猝死。癫痫的致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阐明,由相关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可能为其致病原因之一。此外,近年来,组学技术在医学领域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蛋白质组学的迅速发展为临床上疾病标志物的识别、疾病的早期诊断、靶向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目前对癫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多集中于动物模型或人脑组织标本,对于癫痫血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仍不多见。本研究一方面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联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癫痫患者血浆差异蛋白进行筛选,一方面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对癫痫致病基因CACNA1A扩增突变引起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共分6章,主要内容在第3、4章,具体工作如下:⒈儿童Rolandic癫痫血浆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第3章)目的:应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儿童Rolandic癫痫患者血浆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同时联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筛选、可视化,以寻求癫痫患者血浆中的可能生物标志物。方法:对儿童Rolandic癫痫患者(病例组5例)及儿童偏头痛患者(对照组5例)的血浆分别进行收集,之后进行蛋白提取及胰蛋白酶酶解消化,酶解后的肽段用TMT试剂进行标记,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级,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分析,使用Maxquant(v1.5.2.8)进行检索,检索数据库为Swiss Prot Human,进行差异蛋白鉴定。在质谱数据质控检测合格的基础上,选取fold change>1.2或fold change<0.83,P value<0.05,且同时在二组或以上均表达上调/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DE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GO分析、KEGG通路分析、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差异表达蛋白的核心基因筛选。结果:共鉴定到752个蛋白(670个定量蛋白)。其中217个差异表达蛋白存在于二组及以上的样本中,其中上调差异表达蛋白46个,下调差异表达蛋白111个。这些蛋白多与免疫或炎症反应、补体级联反应的活化、脂质及糖酵解代谢、纤维蛋白原及纤溶系统的调节异常、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共筛选出20个核心差异表达蛋白,其中纤连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家族(AGP1、AGP2)、血清淀粉样蛋白P、纤维蛋白原γ链、纤维蛋白原α链、补体C9、补体C8β、补体C4B、补体因子I表达上调;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磷酸丙糖异构酶(TIM)、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ALDOA)、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岐化酶1(h Sod1)、热休克蛋白90β1、α稀醇化酶、载脂蛋白A1表达下调。α-1酸性糖蛋白(AGP)、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在儿童Rolandic癫痫患者血浆中表达上调属首次报道。⒉PME基因CACNA1A中CAG扩增突变引起SH-SY5Y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第4章)目的:我们课题组前期在一个进行性肌阵挛癫痫(PME)伴有进行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退及认知功能下降的三代家系中发现二例CACNA1A基因纯合突变,为47外显子c.69756976ins CAG。本章是探讨PME致病基因CACNA1A的3′端CAG扩增突变对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而为PME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⑴构建表达Cav2.1wt(Q13)、Cav2.1mt(Q26)、截短突变(Cav2.1dm)中的Cav2.1N、Cav2.1dm1、Cav2.1dm2、Cav2.1C、Cav2.1dm3、Cav2.1dm4、Cav2.1dm5的DNA分子,并将相应的DNA分子克隆到带有Bam H I和Xba I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的pc DNA3.1 neo vector中。再利用Lipofectamine 3000进行SH-SY5Y细胞转染。⑵48小时后采用WST-1细胞增殖试剂盒进行细胞增殖检测,并利用流式细胞学进行细胞周期及凋亡检测,并观察细胞凋亡形态。⑶用GFP标记Cav2.1dm3构建Cav2.1dm3G融合基因,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Cav2.1wt、Cav2.1mt、Cav2.1dm3G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免疫荧光及DAPI染色观察Cav2.1wt、Cav2.1dm3G表达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⑷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Cav2.1wt、Cav2.1mt、Cav2.1dm3各组中Bcl-2、Bax、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PAR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⑴与Cav2.1wt(Q13)及EV对照组相比,Cav2.1mt(Q26)显着降低了细胞的增殖水平,**P<0.01。Cav2.1N、Cav2.1C与EV对照组相比,未见对细胞增殖产生显着性影响。Cav2.1dm3与Cav2.1dm1、Cav2.1dm2组分别相比较,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Cav2.1dm4、Cav2.1dm5与EV对照组相比,未见对细胞增殖产生显着性影响。Cav2.1dm3与EV对照组、Cav2.1dm4、Cav2.1dm5组分别相比较,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⑵Cav2.1mt、Cav2.1dm3与EV对照组、Cav2.1wt组相比,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⑶Cav2.1dm3与Cav2.1wt、EV对照组相比,引起细胞凋亡百分比的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Cav2.1dm3与Cav2.1mt组之间相比较,引起细胞凋亡百分比的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⑷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av2.1wt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膜(87.0%,**P<0.01),Cav2.1mt蛋白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核(46.7%vs53.3%,**P<0.01),而Cav2.1dm3G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85.9%,**P<0.01),与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一致。⑸与Cav2.1wt组相比,Cav2.1mt和Cav2.1dm3组Bcl-2/Bax比值的下降、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PARP水平的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Cav2.1dm3组与Cav2.1mt组相比,Bcl-2/Bax比值的下降、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PARP水平的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⑴应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从儿童Rolandic癫痫患者血浆中筛选出的蛋白,多数与免疫或炎症反应、补体级联反应的活化、脂质及糖酵解代谢、纤维蛋白原及纤溶系统的调节异常、氧化应激反应有关。⑵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共筛选出20个核心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与免疫或炎症反应、补体级联反应的活化、纤维蛋白原活化相关的蛋白表达上调;与脂质及糖酵解代谢、纤溶系统调节异常、氧化应激反应相关的蛋白表达下调。α-1酸性糖蛋白(AGP)、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在儿童Rolandic癫痫患者血浆中表达上调属首次报道。⑶癫痫致病基因CACNA1A中CAG扩增突变所编码的C端含有延长的poly Q序列的突变型Cav2.1蛋白可能由于结构不稳定发生酶解,产生截短突变蛋白,其中包含有C端的截短蛋白更倾向于发生核转移,并可通过Bcl-2/Bax/caspase-3/PARP通路诱导SH-SY5Y细胞凋亡。

郑文斌[9](2020)在《犬弓首蛔虫感染对比格犬血液代谢组、蛋白组及肺脏全转录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犬弓首蛔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蠕虫,是弓首蛔虫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人体内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眼幼虫移行症(Ocular larva migrans,OLM)或神经型弓首蛔虫病(Neurotoxocariasis,NT)等。我国人口弓首蛔虫感染的血清学阳性率为12.14%-44.83%,我国犬的犬弓首蛔虫感染率为17.34%。包括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在内的“组学”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犬弓首蛔虫的研究。但是,关于犬弓首蛔虫与宿主互作的研究很少。本实验通过对犬弓首蛔虫感染比格犬后不同感染阶段的血清代谢组、血浆蛋白组和肺脏全转录组的分析,揭示犬弓首蛔虫感染对终末宿主的影响。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犬弓首蛔虫感染比格犬后24小时(L3幼虫阶段)、10天(L4幼虫阶段)和36天(L5成虫阶段)的血清代谢谱进行了分析。通过ROC分析,鉴定到了5个生物标志物。在不同感染阶段,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及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通路中的多种中间代谢产物发生明显地改变,包括牛磺胆酸、雌二醇、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等代谢物。通过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对犬弓首蛔虫感染比格犬后的血浆蛋白组进行了分析。在感染后24小时(肝脏幼虫期),维甲酸受体应答蛋白2(Retinoic acid receptor responder protein 2,RARRES2)表达量的上调及WD重复结构域1(WD repeat domain 1,WDR1)、膜突蛋白(Moesin)和细丝蛋白-A(Filamin-A)表达量的下调,可能参与宿主的促炎反应或促进幼虫移行;在感染后96小时(肺脏幼虫期),蛋白C(Protein C)和纤维介素蛋白2凝血酶原酶(Fibrinogen-like protein2/Fibroleukin,FGL2)表达量的上调,可维持幼犬凝血系统的稳定性,保护幼犬肺脏;在感染后36天(肠道成虫期),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5(Complement factor H-related protein 5,CFHR5)表达量的上调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纤维胶原素(ficolin-1,FCN)和其他多种补体成分表达量的下调,可影响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和旁路途径。通过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对犬弓首蛔虫感染比格犬后24小时(感染早期)、96小时(幼虫到达肺脏)和36天(幼虫发育为成虫)肺脏转录组的研究,发现幼犬肺脏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RNAs转录本在感染后发生了变化。在这三个感染阶段中,分泌球蛋白家族1A成员1(Secretoglobin family 1A member 1,SCGB1A1)的转录水平均被显着性地上调100倍以上,表明其可能在肺脏抵抗犬弓首蛔虫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染后24小时,叉头框J1(forkhead box protein J1,FOXJ1)转录水平的上调、及感染后96小时IL-1B和IL-21转录水平的下调可能影响幼犬的体液免疫,促进犬弓首蛔虫幼虫的移行和发育。此外,多种miRNAs,如miRNA-150、miRNA-28、miRNA-423a和miRNA-493等,参与了犬弓首蛔虫与宿主间的互作。对这些由犬弓首蛔虫感染引起的差异代谢物、蛋白或RNAs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揭示犬弓首蛔虫感染对终末宿主的影响,并进而研发弓首蛔虫病新的治疗策略及诊断靶标。

贾知锋[10](2020)在《蒙药巴特尔-7对腹泻病犊牛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功能的调控》文中认为肠道微生物(包括益生菌和致病菌)通过调节益生菌参与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引起的腹泻病。蒙药巴特尔-7(Baatar seven powder,BSP)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所收录的蒙药复方,由于其清瘟解毒、镇痛、止痢和提高免疫力等特性,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治疗腹泻的有效药物。因此,本研究深入探讨了 BSP早期干预形成的肠道微生物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犊牛腹泻的影响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为BSP的临床推广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4个试验:试验1为了研究BSP如何调控腹泻犊牛胃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功能,选择60头健康荷斯坦犊牛,分别为对照组(NC)、感染组(EC)、阳性对照组(CIP)、蒙药巴特尔-7高(BSP.H)、中(BSP.M)、低(BSP.L)剂量组。利用16S rRNA对以上6组不同时间点不同区域进行微生物测序。结果表明:(1)给药7d后,在盲肠、结肠和瘤胃内容物中,与NC组相比,EC组犊牛大肠杆菌和变形菌门的水平显着升高;与EC组相比,BSP.M和BSP.H组显着降低盲肠、结肠和瘤胃中变形菌门和大肠杆菌的水平,BSP.M和BSP.H组显着增加盲肠和结肠中柔嫩梭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的丰富度。(2)与NC组相比,给药第3d、5d和7d以及停药第15 d、30 d、60 d和90 d,EC组犊牛直肠粪便中大肠杆菌、变形菌门和产气荚膜杆菌的丰度显着增加;而BSP.L和BSP.M组显着增加直肠粪便中柔嫩梭杆菌属和乳杆菌属的丰富度。试验2为了研究BSP早期干预形成的肠道微生物如何调控感染致病性E.coli O1犊牛肠黏膜屏障相关指标,分别采用H&E染色法评估组织形态,共聚焦自显影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及淋巴细胞因子,ELISA法检测抗炎、免疫因子。结果表明,(1)与NC组相比,EC组犊牛小肠肠绒毛脱落和萎缩;与EC组相比,巴特尔-7尤其以BSP.M组显着提高犊牛回肠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显着降低CD8+和CD11c+蛋白的表达。(2)BSP.M组显着增加犊牛血清中 IL-2、IL-4,IFN-γ,SIgA、IgA 和 IgG,显着降低 IL-6,TNF-α,五羟色胺(5-HT)和乙酰胆碱(Ach)的表达。(3)BSP干预后显着增加的乳酸杆菌、柔嫩梭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与CD8+和IL-6显着负相关;显着增加的柔嫩梭杆菌属与CD4+显着正相关。试验3利用牛-鼠粪菌移植手段作为干预健康无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有效定植和减少致病菌排放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16S rRNA和RT-PCR法检测小鼠结肠内容物中微生物和大肠杆菌,结果表明,BSP显着增加小鼠结肠中Akkermansia和拟杆菌门的丰度,显着降低大肠杆菌的含量,此外,显着增加肠道中水通道蛋白3(AQP-3)蛋白的表达,降低腹泻率。试验4:基于蒙药是多水平,多靶点作用药物:(1)通过正交筛选出最佳配伍的蒙药巴特尔-7有效成分复方(BSEC)发现,其中BSEC.M组对小鼠保护率最高(88.89%),其效果与环丙沙星相当。(2)采用转录组和RT-PCR法检测BSEC对大肠杆菌体外抑菌途径的影响,结果发现,BSEC通过显着上调硫代谢途径和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信号通路中基因,从而起到抑菌作用。(3)为了研究BSEC对腹泻模型小鼠肠道结构和机械屏障的影响,采用16S rRNA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检测小鼠结肠内容物微生物和色氨酸代谢通路相关生化指标,ELISA法检测抗炎、免疫因子。结果表明,给药7 d后,①与EC组相比,BSEC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结肠内容物中变形菌门的丰度和大肠杆菌的水平,显着增加普雷沃氏菌和紫单胞菌的丰度。②与NC组相比,EC组小鼠小肠肠绒毛脱落和水肿。与EC组相比,BSEC.M组可提高十二指肠黏膜中Occludin的含量,增加空肠黏膜中Claudin-1和回肠黏膜中ZO-1的含量。(4)与EC组相比,BSEC.L、BSEC.M和BSEC.H组降低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增加IL-2、IL-4和IFN-γ的表达,增加SIgA、CD4+、CD3+、CD19+的含量以及CD4+/CD8+T 比值。(5)为研究BSEC对腹泻模型小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血液生化仪检测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EC组相比,BSEC.M组显着降低谷草转氨酶(AST)和白蛋白(ALB)的含量。(6)与EC组相比,BSP.M显着增加CYPIA1、吲哚胺-2,3-二氧合酶(IDO1)、SLC6A4蛋白、芳香烃受体(AhR)的配体、犬尿氨酸(KP)的水平,显着降低TPH1蛋白、5-HT和五羟色氨酸(5-HTP)的水平。此外,BSEC早期干预显着增加紫单胞菌和普雷沃氏菌属与色氨酸和芳香烃受体及其配体正相关。结论:蒙药巴特尔-7及其有效成分复方早期干预形成的胃肠道菌群环境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善了腹泻动物的肠黏膜结构,增强了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功能,维持了机体的生理生化机能,增强了色氨酸代谢和机体的抗炎免疫功能。

二、血清铜蓝蛋白和a1酸性糖蛋白的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铜蓝蛋白和a1酸性糖蛋白的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异常概述
        2.1.1 适应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2.1.2 先天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2.1.3 免疫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2.2 SLAM分子家族在免疫系统异常疾病中的表达
        2.2.1 SLAM分子家族概述
        2.2.2 SLAM分子家族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
    2.3 SLAMF4(CD244)研究现状综述
        2.3.1 SLAMF4(CD244)的结构与功能
        2.3.2 SLAMF4(CD244)的异常表达与疾病
        2.3.3 SLAMF4(CD244)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第3章 T1DM患者免疫系统变化及SLAM分子家族表达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人外周血来源
        3.2.2 材料和试剂
        3.2.3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3.3.2 生化的测定
        3.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3.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3.3.5 细胞内Foxp3 染色
        3.3.6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T1DM患者及HCs基线指标及生化检测结果
        3.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T细胞表达
        3.4.3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B细胞表达
        3.4.4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NK细胞表达
        3.4.5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髓系细胞表达
        3.4.6 各免疫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表达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 分子表达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人外周血来源
        4.2.2 材料和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4.3.2 生化及一般临床资料的测定
        4.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4.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4.3.5 细胞内IFN-γ/TNF-a染色
        4.3.6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
        4.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亚群SLAMF4分子表达
        4.4.3 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
        4.4.4 T1DM患者外周血SLAMF4分子表达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NOD小鼠免疫细胞分化及SLAMF4分子表达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动物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2.4 垫料与饲料
    5.3 实验方法
        5.3.1 NOD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
        5.3.2 NOD小鼠血糖的测量
        5.3.3 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血清分离
        5.3.4 胰腺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制备
        5.3.5 小鼠尾静脉采血及血清分离
        5.3.6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5.3.7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5.3.8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
        5.3.9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
        5.4.2 NOD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5.4.3 NOD小鼠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异常表达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SLAMF4调控CD8~+T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2.1 人脐带血来源
        6.2.2 正常人外周血来源
        6.2.3 T1DM患者外周血来源
        6.2.4 材料与试剂
        6.2.5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6.3.2 磁珠分选脐带血CD8~+T细胞
        6.3.3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的CD8~+T细胞
        6.3.4 流式分选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转录组测序
        6.3.5 磁珠分选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CD8~+T细胞
        6.3.6 流式分选正常人SLAMF4~+CD8+T细胞及SLAMF4~-CD8+T细胞
        6.3.7 细胞凋亡检测
        6.3.8 细胞增殖检测
        6.3.9 统计分析
    6.4 结果
        6.4.1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CD8~+T细胞SLAMF4表达情况
        6.4.2 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的RNA测序
        6.4.3 SLAMF4与CD8+T细胞凋亡
        6.4.4 SLAMF4与CD8+T细胞增殖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T1DM免疫损伤机理及SLAMF分子异常表达的思考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糖基化标志物在肝胆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基于N-糖指纹图谱检测技术的肝内胆管癌和肝细胞癌鉴别诊断模型的构建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凝集素捕获技术的唾液酸化Fetuin 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工作小结
文献综述 异常糖基化糖蛋白在肝癌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及参研课题情况
致谢

(3)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免疫与感染小鼠模型及其免疫和转录组应答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生物学与感染性疾病
        1.1.1 呼吸道合胞病毒概述
        1.1.2 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
        1.1.3 病毒感染与复制
        1.1.4 RSV致病性与疾病治疗
    1.2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免疫
        1.2.1 RSV感染诱导的免疫应答
        1.2.2 疫苗研究与疫苗增强性疾病
    1.3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和材料
        2.1.1 实验设备
        2.1.2 病毒、细胞、质粒、抗体、试剂与实验动物
        2.1.3 细胞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和冻存
        2.2.2 RSV的扩增、浓缩纯化和滴度测定
        2.2.3 动物实验
        2.2.4 小鼠肺组织RSV载量测定和组织病理分析
        2.2.5 免疫检测
        2.2.6 小鼠肺组织RNA测序和转录组分析
        2.2.7 差异表达基因PPI网络构建和模块筛选
        2.2.8 基因表达量的RT-qPCR
第三章 感染RSV小鼠模型的炎症与免疫应答特征
    3.1 概述
    3.2 实验结果
        3.2.1 纯化病毒效价和UV-RSV灭活效率的检测
        3.2.2 免疫小鼠RSV攻毒感染后肺组织RSV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
        3.2.3 免疫小鼠RSV攻毒感染后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的动态特征
        3.2.4 免疫小鼠攻毒感染后血清抗体IgG的应答
        3.2.5 免疫小鼠RSV攻毒感染后肺组织T细胞亚类的动态变化
        3.2.6 免疫小鼠RSV攻毒感染后肺组织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3.3 讨论
第四章 感染RSV小鼠模型基因差异表达和调控网络
    4.1 概述
    4.2 RSV感染免疫小鼠肺组织RNA-seq和差异基因表达
        4.2.1 肺组织样本RNA提取质量检测
        4.2.2 RNA-seq clean data的产出与质量分析
        4.2.3 Reads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
        4.2.4 转录本的鉴定和基因表达定量
        4.2.5 重复样本的相关性及PCA分析
        4.2.6 免疫小鼠攻毒感染后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与分布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和功能富集分析
    4.3 RSV感染免疫小鼠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与模块分析
        4.3.1 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的构建
        4.3.2 高影响模块的筛选识别和功能注释
        4.3.3 高影响力模块的基因表达动态分析
        4.3.4 高影响模块HM5和HM8的网络分析
        4.3.5 HM5和HM8筛选基因的RT-qPCR验证
    4.4 讨论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4)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血流灌注与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N-糖链/糖肽纯化与免疫球蛋白G Fc糖基化定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蛋白质的糖基化
        1.1.1 蛋白质糖基化类型
        1.1.2 蛋白质糖基化的修饰过程
        1.1.3 蛋白质N-糖基化的生物学功能
        1.1.4 蛋白质N-糖基化与疾病
    1.2 蛋白质N-糖基化定性分析技术
        1.2.1 N-糖链/糖肽的释放
        1.2.2 N-糖链/糖肽的富集
        1.2.3 N-糖链的衍生化
        1.2.4 N-糖链/糖肽的结构表征
        1.2.5 糖芯片的制备
    1.3 蛋白质N-糖基化定量分析
        1.3.1 糖链水平的定量分析
        1.3.2 糖肽水平的定量分析
    1.4 免疫球蛋白质G的N-糖基化定量分析
        1.4.1 免疫球蛋白质G结构与功能
        1.4.2 免疫球蛋白质G糖基化与疾病
        1.4.3 血清/单抗中免疫球蛋白质G Fc-糖基化的定量分析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2 鸡卵清蛋白N-糖链的纯化制备、结构表征与糖芯片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鸡卵清蛋白N-糖链的释放
        2.2.3 鸡卵清蛋白N-糖链的富集
        2.2.4 鸡卵清蛋白N-糖链的二维分离纯化
        2.2.5 鸡卵清蛋白N-糖链的纯度分析与结构表征
        2.2.6 鸡卵清蛋白N-糖链的芯片制备与验证分析
        2.2.7 糖链的命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鸡卵清蛋白N-糖链的二维HILIC×PGC纯化
        2.3.2 鸡卵清蛋白N-糖链的纯度分析与结构表征
        2.3.3 鸡卵清蛋白N-糖链的芯片制备以及与凝集素结合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人免疫球蛋白G Fc-糖肽的纯化制备与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人免疫球蛋白G的酶解
        3.2.3 人免疫球蛋白G Fc-糖肽的反相分段富集
        3.2.4 人免疫球蛋白G Fc-糖肽的二维亲水纯化制备
        3.2.5 人免疫球蛋白G Fc-糖肽的纯度分析与结构表征
        3.2.6 人免疫球蛋白G Fc-糖肽的去糖基化分析
        3.2.7 人免疫球蛋白G Fc-糖肽的含量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人免疫球蛋白G Fc-糖肽的反相分段
        3.3.2 人免疫球蛋白G Fc-糖肽的二维HILIC×HILIC纯化制备
        3.3.3 人免疫球蛋白G Fc-糖肽的纯度分析与结构表征
        3.3.4 人免疫球蛋白G Fc-糖肽的含量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人血清中高丰度IgG-1 Fc-糖肽的绝对定量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人血清的胰蛋白酶酶解
        4.2.3 人血清中IgG-1 Fc-糖肽的反相分段富集
        4.2.4 人血清中1 1种高丰度IgG-1 Fc-糖肽的绝对定量分析
        4.2.5 人血清中IgG-1 Fc-糖基化位点覆盖率的测定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人血清中11种高丰度IgG-1 Fc-糖肽的绝对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4.3.2 人血清中11种高丰度IgG-1 Fc-糖肽的绝对和相对定量分析比较
        4.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11种高丰度IgG-1 Fc-糖肽的绝对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单克隆抗体药物Fc糖基化的绝对定量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融合蛋白中IgG-1 Fc-糖肽的释放
        5.2.3 融合蛋白中IgG-1 Fc -糖肽的反相分段
        5.2.4 融合蛋白中低丰度IgG-1 Fc-糖肽的二维纯化制备与表征
        5.2.5 纯化制备IgG-1 Fc-糖肽的含量测定
        5.2.6 单克隆抗体药物中Fc-糖肽的定量分析
        5.2.7 单克隆抗体位点覆盖率的测定
        5.2.8 单克隆抗体Fc-糖链的HILIC-FD相对定量分析
        5.2.9 单克隆抗体Fc-糖肽的MALDI-MS定量分析
        5.2.10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IgG1 Fc融合蛋白中低丰度IgG-1 Fc-糖肽的二维纯化制备与表征
        5.3.2 曲妥珠单抗中Fc-糖基化定量分析
        5.3.3 采用校正标准品的HILIC-MRM策略在其他IgG1型单克隆抗体药物Fc-糖基化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纯化制备糖链负离子Nano-ESI-MS质谱图
附录B 纯化制备糖链负离子ESI-MS/MS质谱图
附录C 纯化制备糖链D系列离子负离子MS~3质谱图
附录D 高丰度IgG-1 Fc-糖肽负离子ESI-MSMS质谱图
附录E 高丰度IgG-1 Fc-糖肽正离子ESI-MSMS质谱图
附录F 高丰度IgG-2 Fc-糖肽负离子ESI-MSMS质谱图
附录G 低丰度IgG-1 Fc-糖肽负离子ESI-MSMS质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成员在流感病毒诱导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中的表达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一)流感病毒感染与其相关免疫应答
        1.1 流感病毒简介
        1.2 流感病毒与固有免疫
        1.3 干扰素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1.4 Ⅰ型干扰素与炎症反应
    (二)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成员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2.1 IRF家族成员的结构特征
        2.2 IRF家族成员的生物学功能
        2.3 IRF3、IRF5和IRF7是TLR及 RLR信号传导中Ⅰ型 IFN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
    (三)寡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s,ODN)的研究进展
        3.1 免疫刺激性寡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 免疫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课题设计思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流感病毒感染后对局部和全身IRF家族成员表达水平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流感病毒感染人局部组织中IRFs的表达水平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患者鼻咽拭子标本采集
        1.1.2 鼻咽拭子标本的病毒检测和分类
        1.1.3 IAV、IBV和非呼吸道感染者临床指标采集
        1.2 实验试剂与器材
        1.3 实验方法
        1.3.1 IAV、IBV和非呼吸道感染患者鼻咽拭子标本的收集及研究流程图
        1.3.2 鼻咽拭子标本的处理和病毒检测
        1.3.3 Trizol法提取IAV、IBV和非呼吸道感染者鼻咽上皮细胞内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
        1.3.4 RT-qPCR法检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鼻咽拭子标本中IRF家族成员的m RNA表达水平
        1.4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的鼻咽上皮细胞分类
        2.2 IAV、IBV和非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3 流感病毒感染患者鼻咽上皮细胞中IRF家族成员的m RNA水平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局部和全身组织中IRFs的表达水平变化及GAAA ODN对其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1.2 流感病毒
        1.3 寡脱氧核苷酸
        1.4 实验试剂与器材
        1.5 实验方法
        1.5.1 流感病毒的扩增和血凝效价的测定
        1.5.2 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上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50)的检测
        1.5.3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LD50的检测
        1.5.4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1.5.5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及其他重要脏器组织中IRF家族m RNA水平的检测
        1.5.6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经GAAA ODN M1 干预处理后,小鼠肺及其他重要脏器组织中IRF家族m RNA水平的检测
        1.6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H1N1流感病毒的扩增和血凝效价的测定
        2.2 H1N1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上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的测定
        2.3 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LD50测定
        2.4 H1N1感染小鼠肺等脏器中IRF家族的m RNA表达谱及GAAA ODN M1对IRFs表达的调控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后对IRFs,TLR3/7,RIG-Ⅰ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IRF-IFN-Ⅰ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
        1.2 流感病毒
        1.3 实验试剂与器材
        1.4 实验方法
        1.4.1 流感病毒H1N1 感染不同时间对人pDC样 CAL-1 细胞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1.4.2 流感病毒H9N2 感染不同时间对人pDC样 CAL-1 细胞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1.4.3 流感病毒H1N1 感染不同时间对IRFs上游PRR受体信号通路(TLR3、TLR7、RIG-Ⅰ)和下游IFN-Ⅰ及炎症因子表达影响
        1.4.4 分别用人重组干扰素(rIFN-α2b)和重组rIFN-γ处理CAL-1 细胞对IRFs及ISGs表达的影响
        1.4.5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流感病毒H1N1 感染对人pDC样 CAL-1 细胞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2.2 流感病毒H9N2 感染不同时间对人pDC样 CAL-1 细胞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2.3 流感病毒H1N1 感染不同时间对IRFs上游PRR受体信号通路(TLR3、TLR7、RIG-Ⅰ)和下游IFN-Ⅰ及炎症因子表达影响
        2.4 分别用人重组干扰素(rIFN-α2b)和重组rIFN-γ处理CAL-1 细胞对IRFs及 ISGs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流感病毒对CAL-1 细胞IRF家族及其上下游信号分子表达调控的可能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
        1.2 流感病毒
        1.3 寡脱氧核苷酸
        1.4 实验试剂与器材
        1.5 实验方法
        1.5.1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用人重组干扰素(rIFN-α2b)处理对IRF家族表达水平的影响
        1.5.2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用人重组干扰素(rIFN-α2b)处理对TLR3/7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1.5.3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同时用不同浓度的氯喹处理对IRF家族表达水平的影响
        1.5.4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同时用不同浓度的氯喹处理对TLR3/7 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1.5.5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同时用不同浓度的GAAA ODN A1 处理对IRF家族表达水平的影响
        1.5.6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同时用不同浓度的GAAA ODN A1 处理对TLR3/7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1.5.7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重组rIFN-α2b,氯喹和GAAA ODN A1对H1N1感染的CAL-1 细胞中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2.2 重组IFN-α2b,氯喹和GAAA ODN A1对H1N1感染的CAL-1 细胞中TLR3/7 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流感病毒感染CAL-1 细胞后对IRF3、IRF5和IRF7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
        1.2 流感病毒
        1.3 寡脱氧核苷酸
        1.4 实验试剂与器材
        1.5 实验方法
        1.5.1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及用GAAA ODN A1 处理对IRF3,IRF5,IRF7 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1.5.2 GAAA ODN A1对H1N1感染CAL-1细胞中IRF5核转位的影响
        1.5.3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流感病毒感染人pDC样 CAL-1 细胞及用GAAA ODN A1 处理对IRF3,IRF5,IRF7 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2.2 GAAA ODN A1对H1N1感染CAL-1细胞中IRF5核转位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单链RNA病毒对人pDC样 CAL-1 细胞中IRFs、TLR3/7和RIG-Ⅰ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
        1.2 不同ssRNA病毒
        1.3 实验试剂与器材
        1.4 实验方法
        1.4.1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CAL-1 细胞中TLR3、7和RIG-Ⅰ及其下游信号分子m RNA水平动态变化
        1.4.2 不同ssRNA病毒对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1.4.3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CAL-1 细胞中TLR3、7和RIG-Ⅰ及其下游信号分子mRNA水平动态变化
        2.2 TNF-和 IFN-m RNA表达水平有可能是决定流感病毒致病性强弱和炎症强弱的重要指标
        2.3 不同ssRNA病毒对IRF家族表达谱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7)IgG N-糖基化在不同疾病中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1 绪论
    1.1 三种代表性疾病的现状
    1.2 糖基化的生理意义
    1.3 IgG糖组学
    1.4 IgG糖组学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全面表征结直肠癌发生与发展中的IgG N-糖组
    2.1 引言
    2.2 涉及的仪器与试剂
    2.3 解析CRC患者IgG N-糖组
    2.4 MALDI-MS分析IgG N-聚糖在CRC中的变化
    2.5 nanoLC-ESI-MS/MS分析IgG N-聚糖异构体在CRC中的变化
    2.6 C18-nanoLC-ESI-MS/MS分析CRC不同IgG亚型N-糖基化
    2.7 小结
3 多发性骨髓瘤与IgG N-糖基化的关系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IgG N-聚糖在骨髓瘤中的变化
    3.4 不同亚型IgG糖基化在骨髓瘤中的变化
    3.5 评估IgG N-聚糖和N-糖肽对于骨髓瘤的临床诊断效果
    3.6 小结
4 哈夫病中IgG N-糖基化的变化
    4.1 引言
    4.2 使用设备与分析方法
    4.3 哈夫病与血清N-糖基化的关系
    4.4 哈夫病患者血清中IgG的N-糖组变化
    4.5 哈夫病患者血清中各个IgG亚型的糖基化变化
    4.6 病理建模
    4.7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后期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MATLAB原代码
附录Ⅱ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癫痫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及相关基因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癫痫概况
    1.2 本文工作
第2章 综述
    2.1 癫痫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
        2.1.1 蛋白质组学技术简介
        2.1.2 人类癫痫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
        2.1.3 儿童Rolandic癫痫概述
    2.2 癫痫相关基因功能鉴定
        2.2.1 进行性肌阵挛癫痫病因学研究概况
        2.2.2 CACNA1A基因突变引起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概况
        2.2.3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蛋白突变引起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
第3章 儿童Rolandic癫痫血浆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3.1 本章提要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纳入标准
        3.3.2 排除标准
        3.3.3 血浆采集
        3.3.4 蛋白提取
        3.3.5 胰酶酶解
        3.3.6 TMT标记
        3.3.7 HPLC分级
        3.3.8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分析
        3.3.9 数据库搜索
        3.3.10 质谱质控检测
        3.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12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初始数据分析及蛋白鉴定
        3.4.2 差异表达蛋白(DEP)的筛选
        3.4.3 差异表达蛋白(DEP)的GO分析
        3.4.4 差异表达蛋白(DEP)的KEGG通路分析
        3.4.5 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3.4.6 差异表达蛋白的核心基因筛选
    3.5 讨论
        3.5.1 主要上调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3.5.2 主要下调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PME基因CACNA1A中CAG扩增突变引起SH-SY5Y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4.1 本章提要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系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质粒及序列合成
        4.3.2 细胞培养
        4.3.3 质粒及GFP融合蛋白基因构建
        4.3.4 蛋白结构预测
        4.3.5 细胞转染
        4.3.6 RNA提取、逆转录反应及实时定量PCR(q PCR)
        4.3.7 细胞增殖检测
        4.3.8 细胞周期及凋亡检测
        4.3.9 蛋白提取
        4.3.10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3.11 免疫荧光及DAPI染色
        4.3.12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4.1 Cav2.1mt(26 poly Q)抑制SH-SY5Y细胞增殖
        4.4.2 Cav2.1 各种截短突变型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4.4.3 Cav2.1wt、Cav2.1mt、Cav2.1dm3 对SH-SY5Y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4.4.4 Cav2.1 截短突变促进SH-SY5Y细胞凋亡
        4.4.5 Cav2.1 截短突变在SH-SY5Y细胞内的核转移
        4.4.6 Cav2.1 截短突变通过Bcl-2/Bax-Caspase3-PARP信号途径诱导SH-SY5Y细胞凋亡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点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犬弓首蛔虫感染对比格犬血液代谢组、蛋白组及肺脏全转录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犬弓首蛔虫及弓首蛔虫病
    1.2 弓首蛔虫病的临床表现
    1.3 犬弓首蛔虫病的诊断
    1.4 犬弓首蛔虫病的治疗
    1.5 犬弓首蛔虫免疫学
    1.6 犬弓首蛔虫“组学”进展
        1.6.1 犬弓首蛔虫基因组研究进展
        1.6.2 犬弓首蛔虫转录组研究进展
        1.6.3 犬弓首蛔虫蛋白组研究进展
    1.7 弓首蛔虫与宿主互作的“组学”进展
    1.8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犬弓首蛔虫感染比格犬后血清代谢组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感染性虫卵
        2.1.2 实验动物及伦理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4 血液样本的制备
        2.1.5 不同感染阶段组织和肠道幼虫的回收
        2.1.6 犬弓首蛔虫基因组DNA的提取与鉴定
        2.1.7 血清代谢物的提取
        2.1.8 LC-MS/MS分析
        2.1.9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感染模型的成功建立
        2.2.2 血清代谢谱的鉴定
        2.2.3 不同感染阶段代谢物的改变
        2.2.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2.2.5 不同感染阶段代谢通路的改变
    2.3 讨论
第三章 犬弓首蛔虫感染比格犬后血浆蛋白组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感染性虫卵
        3.1.2 实验动物及伦理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4 血液样本的制备
        3.1.5 不同感染阶段组织和肠道幼虫的回收
        3.1.6 犬弓首蛔虫基因组DNA的提取与鉴定
        3.1.7 血浆蛋白的制备及酶解
        3.1.8 LC-MS/MS蛋白信息采集
        3.1.9 血浆蛋白的分析及差异蛋白的验证
    3.2 结果
        3.2.1 感染模型的成功建立
        3.2.2 血浆蛋白表达谱及差异表达蛋白的PRM验证
        3.2.3 所有鉴定到的蛋白的KOG、GO和 KEGG富集分析
        3.2.4 差异性表达蛋白的GO和 KEGG分析
    3.3 讨论
        3.3.1 血浆蛋白的变化:犬弓首蛔虫感染比格犬的早期阶段
        3.3.2 血浆蛋白的变化:犬弓首蛔虫感染比格犬后96 小时
        3.3.3 血浆蛋白的变化:犬弓首蛔虫感染比格犬的后期阶段
第四章 犬弓首蛔虫感染比格犬后肺脏全转录组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感染性虫卵
        4.1.2 实验动物及伦理
        4.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4.1.4 血液样本的制备
        4.1.5 不同感染阶段组织和肠道幼虫的回收
        4.1.6 犬弓首蛔虫基因组DNA的提取与鉴定
        4.1.7 总RNA提取与鉴定
        4.1.8 LncRNA和小RNA测序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4.1.9 LncRNA的鉴定
        4.1.10 microRNA的鉴定
        4.1.11 Lncrna-mRNA-microRNA的差异表达
        4.1.12 LncRNA的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
        4.1.13 LncRNA-mRNA-microRNA的 ceRNA网络的构建
        4.1.14 高通量测序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4.2 结果
        4.2.1 感染模型的成功建立
        4.2.2 幼犬肺脏总RNA的提取与鉴定
        4.2.3RNA-Seq数据的总体特征
        4.2.4 LncRNA-mRNA-microRNA的差异表达
        4.2.5 LncRNA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
        4.2.6 差异性表达mRNAs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4.2.7 lncRNA-miRNA-mRNA相关的ceRNA网络的构建
    4.3 讨论
        4.3.1 不同感染阶段差异性表达的lncRNA的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
        4.3.2 不同感染阶段共有的差异性表达的mRNA
        4.3.3 不同感染阶段差异性表达的mRNA的功能
        4.3.4 lncRNA-miRNA-mRNA相关的ceRNA网络的构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果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蒙药巴特尔-7对腹泻病犊牛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功能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肠道菌群
        1.1.1 肠道菌群研究概况
        1.1.2 肠道菌群与免疫
        1.1.3 肠道菌群与疾病
    1.2 胃肠菌群结构及其与宿主互作概述
        1.2.1 胃肠微生物构建
        1.2.2 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宿主互作
    1.3 粪菌移植概述
        1.3.1 粪菌移植基本概念与原理
        1.3.2 粪菌移植的应用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概述
    1.5 肠黏膜屏障功能与肠道健康有重要的关系
        1.5.1 肠黏膜屏障和肠道炎症关系的概述
        1.5.2 肠黏膜微生物屏障的概述
        1.5.3 肠黏膜机械屏障的概述
        1.5.4 肠黏膜免疫屏障的概述
    1.6 犊牛的肠道菌群
        1.6.1 犊牛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
        1.6.2 犊牛的腹泻与肠道菌群
    1.7 色氨酸在肠道代谢通路中的应用
        1.7.1 色氨酸代谢通路
        1.7.2 微生物对Trp的直接代谢
        1.7.3 犬尿氨酸代谢途径
        1.7.4 血清素代谢途径
    1.8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研究进展
    1.9 腹泻病的药物治疗研究概况
        1.9.1 腹泻病的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
        1.9.2 蒙药巴特尔-7的历史、功能、作用及研究进展
        1.9.3 蒙医对腹泻病的认识
    1.10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0.1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1.10.2 技术路线
2 蒙药巴特尔-7复方对犊牛初期共生菌的有效定植的作用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生物信息分析与统计
        2.2.1 序列预处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2.2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SP早期干预对犊牛直肠粪便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2.3.2 BSP对犊牛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2.3.3 BSP对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犊牛腹泻率、体重以及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2.4 讨论
        2.4.1 BSP对腹泻犊牛胃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2.4.2 BSP对腹泻犊牛胃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
    2.5 小结
3 BSP干预形成的肠道微生物对腹泻犊牛肠黏膜紧密连接和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BSP对腹泻犊牛小肠组织形态的研究
        3.3.2 BSP对犊牛小肠紧密连接蛋白含量的影响
        3.3.3 BSP对犊牛血清和小肠黏膜中淋巴细胞含量的影响
        3.3.4 BSP对犊牛血清和肠道黏膜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3.3.5 BSP对犊牛肠黏膜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3.3.6 BSP对犊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7 细菌、紧密连接蛋白、体重增加和免疫力相关性研究
    3.4 讨论
        3.4.1 BSP对腹泻犊牛紧密连接蛋白含量的影响
        3.4.2 BSP对腹泻犊牛抗炎、免疫机制的影响
        3.4.3 BSP对腹泻犊牛营养状况的影响
        3.4.4 微生物组与紧密连接蛋白和免疫力相关性的研究
    3.5 小结
4 通过牛-鼠粪菌移植了解BSP阻断犊牛排放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生物信息分析与统计
        4.2.1 序列预处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4.2.2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牛-鼠粪菌移植对小鼠结肠微生物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4.3.2 对小鼠腹泻率的影响
        4.3.3 对小鼠体重增加的影响
        4.3.4 粪菌移植对小鼠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4.3.5 对小鼠AQP-3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牛-鼠粪菌移植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影响
        4.4.2 牛-鼠粪菌移植对小鼠肠道形态、腹泻率以及水通道蛋白的影响
    4.5 小结
5 蒙药巴特尔-7有效成分复方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体内外作用机制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2 生物信息分析与统计
        5.2.1 序列预处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蒙药巴特尔-7有效成分复方的筛选
        5.3.2 BSEC对致病性E.coli O_1体外抑菌机制的研究
        5.3.3 BSEC对腹泻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5.3.4 BSEC对模型小鼠保护率的影响
        5.3.5 BSEC对腹泻模型小鼠体重和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5.3.6 BSEC对腹泻模型小鼠紧密连接蛋白含量的影响
        5.3.7 BSEC对腹泻模型小鼠抗炎和免疫的影响
        5.3.8 BSEC对小鼠小肠黏膜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5.3.9 BSEC对模型小鼠营养状况的影响
        5.3.10 BSEC对模型小鼠色氨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5.3.11 微生物组与细胞免疫、紧密连接蛋白和色氨酸相关性的研究
    5.4 讨论
        5.4.1 蒙药巴特尔-7有效成分复方的筛选
        5.4.2 BSEC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抑菌作用机制的研究
        5.4.3 BSEC对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影响
        5.4.4 BSEC对模型小鼠紧密连接蛋白含量的影响
        5.4.5 BSEC对模型小鼠抗炎、免疫的影响
        5.4.6 BSEC对模型小鼠血液中血常规的影响
        5.4.7 BSEC对模型小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4.8 BSEC对模型小鼠色氨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5.5 小结
6 总体讨论
7 结论
8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血清铜蓝蛋白和a1酸性糖蛋白的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D]. 孙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糖基化标志物在肝胆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徐学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免疫与感染小鼠模型及其免疫和转录组应答特征[D]. 赵昱. 武汉大学, 2021(02)
  • [4]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D]. 李韬.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N-糖链/糖肽纯化与免疫球蛋白G Fc糖基化定量分析研究[D]. 曹翠岩.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6]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成员在流感病毒诱导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中的表达模式[D]. 五且昆·吐尔逊. 吉林大学, 2020(01)
  • [7]IgG N-糖基化在不同疾病中的变化研究[D]. 刘思.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8]癫痫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及相关基因功能鉴定[D]. 孙觊. 吉林大学, 2020(08)
  • [9]犬弓首蛔虫感染对比格犬血液代谢组、蛋白组及肺脏全转录组的影响[D]. 郑文斌.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10]蒙药巴特尔-7对腹泻病犊牛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功能的调控[D]. 贾知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血清铜蓝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