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Web的ICAI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田珊珊[1](2018)在《支持学习者知识评价的自适应测试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突出代表的新兴科技在教育中的普及,学生的个人诉求得到回应,推荐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当中,进而催生了“自适应测试系统”的兴起。在教育领域,测试作为比较重要的一环,自适应测试系统(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的出现为更准确高效地评估被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工具支持,通过被试所提供的信息,在获得测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之余,对知识结构、认知缺陷等更细节性内容进行考量,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自适应测试理论分别是项目反应理论和知识空间理论,这也是CAT领域主要的两个研究方向。前者指向被试的知识层次与知识断点,后者推断能力水平。本文即以这两种理论为抓手,分别设计开发了“知识状态诊断模块”以及“能力水平测试模块”,融合二者优点,对自适应测试系统中的测试、测评功能深挖,完善相关的核心组件模块,构建可行的自适应测试模型,以更好的定位学习者,体现个性化的思想。具体研究工作包括: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了国内外自适应测试系统的研究现状,了解现有发展趋势,明确本文研究的发力点,并汇总提炼知识空间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的核心思路,界定“知识评价”的具体概念。其次,主体部分首先分析了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典型模型,研究其设计理念、层次结构、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功能服务定位等,为类比推理自适应测试模型提供依据。而后测试模型的研究部分主要着重于系统架构方面的思考,并分析各个部分的交互关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自适应测试模型,对其核心组件进行详细分析。最后,以微信小程序+Tomcat+Java+Mysql作为开发工具,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具体依托课程,开发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自适应测试系统,从技术上对测试模型进行变现,并进行小范围的测试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基本达到了设计目标。
封贵平[2](2013)在《基于web的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校研究生中深造,随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这给高校的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难度。如何利用软件技术为高校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建立一套高效安全、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平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教务管理内容的特点,采用UML面向对象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设计基于WEB的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从软件工程角度对高校研究生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的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高校研究生的教务管理。通过对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教务管理的内容和流程的调研,开发一套完成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主要信息的管理,系统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管理,基础管理,成绩管理,选课管理和培养管理五个部分:1.基础管理;包括年级管理、班级管理、课程管理等,可以对年级、班级、课程等进行基本的操作。2.成绩管理:主要用户学生在本系统中只能查看自己的成绩信息,管理员可以查看、修改、删除所有学生的成绩信息。3.选课管理:给学生提供选课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选课,也可以退课。4.基本信息管理:主要用于学生查看、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5.培养管理。主要用于记录研究生的开题、答辩等信息。同时,在系统权限控制上,采用用户类型分权限方式,有力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在系统实现过程上,采用先进且流行的J2EE技术,运用MVC的设计模式,对系统进行分层开发和实现,全面提高系统的性能;在系统后台数据管理上,使用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的支撑,有效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设计实现的系统基本满足了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功能要求。本系统实际运行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郭长庚[3](2012)在《智能教学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兴起并日益普及,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网络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需要,因此研究具有智能技术的网络教学系统是目前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随着Web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研究受到更多的重视。在Web上构建智能教学系统,利用网络实现分布式教学,可以同时接受多个用户的并发访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智能教学系统已在Web技术的基础上,集成了智能代理、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目前,各种电子学习系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是,在通过虚拟社区支持共享和协作学习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研发一种教育中介软件,即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COBL框架,运用此框架可以弥补虚拟社区在支持共享和协作学习方面的不足。在学生模型领域,许多建模途径已经得到了尝试,贝叶斯网络模型是其中发展较快的。本文基于贝叶斯网络建模过程,提出贝叶斯学生建模,体现出个性化知识教学。为了扩大教师转变模型的范围,提出基于交互论和建构主义的观点整合社会文化。因此模型的重点放在了文化和情境因素、与社会互动过程、以及在个人层面的发展上。本文首先研究了角色、状态、期望在由学生、教师组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形成,然后构建了一个合作、交互的教师转变模型来整合社会文化因素。基于早期的COBL系统原型,本文利用IBM Agents、Java和XML语言实现了其功能,并对COBL系统共享数据的功能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并分析研究了COBL原型中会话用户的相互作用。
周潇潇[4](2011)在《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在二级(VFP)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所研究的是基于Internet的智能化的二级VFP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为力求尊重合理的教学过程和科学的认知学习过程,提出了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来进行设计该系统。该系统突出了学生自学的特点,可根据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并智能的给出学习建议,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形成了一个教学、自学、学习评价为一体的教学学习环境。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过程。首先分析了本课题的开发背景、国内外发展现况和系统的研究目标,然后对系统中用到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系统开发初期,首先通过详细深入的系统分析,明确了用户需求,得到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结论,并提出了系统的逻辑模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系统总体设计,确定了系统总体功能模块,全面分析所需数据对象及其存取方案和结构,完成后台数据库设计。根据提出的设计方案,叙述了实现系统前台、后台部分功能的详细过程,经过测试系统运行基本稳定。本系统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前台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相关网页,用ASP实现动态交互;后台用SQL Server2000建设数据库,从而构建了可以在线学习的辅助教学系统。该系统包括用户注册登录、教学资源、公告栏、在线学习和在线考试等功能。操作简单快捷、界面友好清晰,是传统教学的很好的补充,我们应该在这一领域中不断探索开发,使其能尽快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
任剑洪[5](2011)在《基于Web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种新的教学系统——网络智能教学系统正在蓬勃兴起。网络智能教学系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机会、优良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人们的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网络智能教学是服务于终生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技术基础,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研究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以及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并针对其不足设计了一个基于Web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本文主要围绕该教学系统的功能实现以及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并予以实现。该系统以“数据结构”课程的网络教学为例,并针对该门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设计。依据模块化设计方法,此系统划分为注册登录,课件及录像点播,自我测试和网上交流4大模块。本文研究了几种基于Web的数据库交互技术,从各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选择了ISAPI技术实现了本系统的数据库交互。本系统把研究重点放在自我测试这个模块,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智能组卷算法,根据“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算法主观题区别于纯文字主观题的明显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则表达式的算法题自动评分技术。本系统使用Visual C++6.0和SqlSever 2000进行开发,主要实现了课程简介、授课录像、网络课件、资源共享、自我测试和师生交流等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点播授课录像及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把学习环境进一步扩大,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这两个模块可以寻求帮助。通过自我测试的智能组卷和自动评分,学生可以及时把握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根据系统提出的学习建议,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本文的研究工作使得众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随时随地获取一份为自己度身定做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学习型社会中让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目标。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扩展到其他相关学科实践中去,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实用价值。
刘丹[6](2011)在《基于Web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代表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ntelligence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ICAI)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传统CAI模式化、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双向式教学环境。ICAI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分开,根据学习资源库提供的学生模型,通过智能系统的搜索与推理,动态生成适合于个别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提供合理的改进方案,同时修改原来的学习策略,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改进提供依据。本文从ICAI系统实际需求出发,首先阐述了智能教学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原理,然后在基于Web的ICAI系统基础上,研究了系统的教师模块、学生模块、管理模块等各个模块模型的构建,在上述三大模块及相关基本数据模型基础上,给出了系统的总体和具体的框架结构设计方案,系统在设计实现上主要采用了Scorm数据标准,集合多媒体、网络和Web技术,综合运用了Prolog语言、浏览器/服务器、Internet信息服务等众多现代软件设计方法、开发模型模式、技术技巧和最新的开发工具。本文最后深入讨论并解决了系统的重点难点:基于可信度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的使用;Scorm数据模型的应用;用概念图的知识表示实现知识诊断;认知型学生模型的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学生水平;教师教学策略的正反向推理以及使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实现智能组卷。该系统对于突破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性,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时互动性和协作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互动、开放、智能、自适应的特点。
姚旭[7](2008)在《基于知识点库的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Internet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通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学生模型三方面的智能化设计,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基于知识点库的智能学习系统正是运用此技术,将其应用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开发中,实现本课程的远程、多样化学习等功能。本论文主要以软件工程这门课程为基础介绍基于知识点库的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首先介绍了ICAI技术的特点、应用领域及该领域发展现状,讨论了基于该技术的智能学习系统的整体结构、数据结构组织以及相关的开发技术。提出了软件工程学习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管理模块、添加模块、导航模块和测试模块,并针对功能实现对系统中模块的需求分析、数据库的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对处于核心层的知识点库的分析,确定知识点间关系,从而实现知识网络导航功能,用以提供适合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知识点库。对数据库的处理采取课件库和知识点库两级存储结构,通过添加知识点页面使软件工程各知识点录入数据库中。最后在系统实现部分分别对系统接口和界面的实现(包括添加用户、添加知识点、添加多媒体)和导航模块功能实现中的关键算法、知识点库的分析进行了详细介绍。
陆青[8](2007)在《基于WEB的ICAI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Internet网络的发展开创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新纪元,远程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适应性教学观念由此产生了深刻的变革。WWW系统和数据库是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基础。把数据库同WWW服务器相结合这种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将成为下一代Internet开发的新领域。基于此,本文就是研究如何实现基于WEB的且带有一定智能性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的。本文从ICAI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具体设计入手,构建了基于WEB的ICAI系统。ICAI包括知识库、教学策略和学生模型三部分。该系统将课程划分为多个知识点,用知识图来表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并用超文本页面来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成绩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利用学生的初始登录信息和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构建学生模型,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系统在B/S方式下,设计该ICAI系统,充分利用SQL Sever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势,实现对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整个网络内部数据库信息的完整和一致;对Visual C++的数据库访问技术(MFC ODBC,DAO,OLE DB和ADO),HTML技术、ASP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应用;重点解决了教学策略算法的设计、测试策略算法的设计和诊断策略算法的设计。本文的突出特点是:系统通过数据库来存放知识点的内容和教学法规则,做到知识和策略相分离,使其不局限于一门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刘江平[9](2007)在《基于Web的ICAI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Web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迅速发展而新兴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复杂系统,其研究的目的是由计算机系统负担起人类教育的责任,即赋予计算机系统以智能,由计算机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教师实现最佳教学。利用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学习者可以突破传统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的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约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时间情况去进行个性化学习。本文从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了智能教学系统模型,对系统所具备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讨论,然后构建了基于WEB的ICAI系统。该系统将课程划分为多个知识点,用知识树来表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点的特点,采用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以及面向对象表示法等多种知识表示方法表达了系统的知识信息。同时利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认知型学生模型,并且采用逐步逼近法实现了该模型,提升了系统的个性化教学能力,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最后,通过对智能考试系统的核心——组卷算法的重点研究,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整数编码和自适应遗传算法的组卷策略,大大地提高了试卷生成的有效性和速度。并且通过建立试卷范围、试卷难度、试题数量以及题型种类四个因素的评判和专家水平可信度集合,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利用遗传算法所组的试卷进行了质量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B/S模式,运用JSP技术和MySQL数据库,实现了一个在线智能考试系统。本系统的实现能有效地改善原有认知结构,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提供更智能化、更方便和更高效的网络学习环境。对其他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徐勇俊[10](2007)在《基于WEB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与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相结合产生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ntelligence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ICAI)改变了传统CAI课件模式化、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双向式教学环境,代表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ICAI是智能化的CAI。它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分开,根据学生资料库提供的学生模型,通过智能系统的搜索与推理,动态生成适合于个别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提供合理的改进方案,同时修改原来的学习策略;对于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或具有共同性的问题,ICAI能进行分布统计分析,形成教学指导方案,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改进提供依据,为教务人员提供对任课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参考意见,为家长提供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查询。本文结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分析并实现了基于Web网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Web-based Intelligent English Tutoring System,WBIETS)的设计方案,论文的具体研究和实现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传统CAI课件的缺陷和目前国内外ICAI教学软件的特点,提出了开发WBIETS系统的动机和意义;(2)阐述了ICAI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开发原理,针对Authorware软件平台,采用Prolog语言和SCORM标准等相关技术为开发工具,对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模型和使用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3)设计出了WBIETS系统的基本模型和结构方案,对系统进行了总体架构设计与功能模块分析;(4)论述了WBIETS系统的实现过程,开发出了能支持学生、教师、教务人员和管理员四种用户在Web网上完成各种教学、评估和管理活动的整体框架和应用模块;(5)总结了WBIETS系统的特色,创造性地解决了传统CAI课件缺乏网络支持、缺乏智能性、缺乏教师指导、缺乏教务人员监督和缺乏家长参与的“五缺乏”问题。
二、基于Web的ICAI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eb的ICAI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支持学习者知识评价的自适应测试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小结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概念明析 |
一、测试与评价 |
二、知识评价 |
第二节 项目反应理论 |
一、核心思想概述 |
二、基于IRT的自适应测试 |
第三节 知识空间理论 |
一、核心思想概述 |
二、知识空间理论在CAT中的应用 |
第三章 支持学习者知识评价的自适应测试系统参考模型的设计 |
第一节 自适应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
一、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模型研究 |
二、自适应测试模型的设计框架 |
第二节 自适应测试系统的模型研究 |
第三节 自适应测试系统的通用模型设计 |
一、用户模型与领域模型的设计 |
二、测评模块的设计 |
第四章 自适应测试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第一节 前期分析阶段 |
一、课程及其知识层次分析 |
二、学习者的分析 |
三、需求分析 |
第二节 系统总体设计 |
一、体系结构设计 |
二、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 |
第三节 数据库的设计 |
第五章 自适应测试系统的实现与验证 |
第一节 测试系统的具体实现 |
一、题库建设 |
二、系统页面展示 |
第二节 具化测试过程 |
一、选择测试范围 |
二、知识状态测试 |
三、能力水平测试 |
第三节 测试系统效果的验证 |
一、系统测试 |
二、测试效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A:学生自适应测试系统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学生自适应测试系统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结果 |
致谢 |
(2)基于web的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概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概述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
1.3 本人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方法及相关技术介绍 |
2.1 数据库技术 |
2.1.1 数据库范式 |
2.1.2 数据建模 |
2.1.3 数据完整性 |
2.2 UML介绍 |
2.3 相关技术介绍 |
2.3.1 java |
2.3.2 JSP技术 |
2.3.3 B/S模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 |
3.1.1 业务描述 |
3.1.2 业务流程 |
3.2 功能需求 |
3.3 数据需求 |
3.4 非功能需求 |
3.4.1 环境需求 |
3.4.2 性能需求 |
3.4.3 安全需求 |
3.5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体系结构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年级管理 |
4.2.2. 班级管理 |
4.2.3 课程管理 |
4.2.4 个人基本信息 |
4.2.5 成绩管理 |
4.2.6 选课平台 |
4.2.7 培养管理 |
4.2.8 登录和退出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关系设计 |
4.3.2 数据表设计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智能教学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智能教学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智能教学系统支撑技术 |
2.1 Web技术 |
2.2 智能代理技术 |
2.3 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技术 |
2.4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
2.5 虚拟现实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ulti-Agent的群体学习框架 |
3.1 相关技术 |
3.2 COBL系统的特性 |
3.2.1 学习者空间组件 |
3.2.2 知识空间构成 |
3.2.3 空间构成体现 |
3.2.4 COBL中代理的控制结构 |
3.3 Agent构建 |
3.4 以社区为基础的Multi-Agent学习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学生模型 |
4.1 学生模型的类型及建模技术 |
4.1.1 学生模型 |
4.1.2 学生模型的类型 |
4.1.3 建模技术与对象 |
4.2 贝叶斯网络 |
4.2.1 定义 |
4.2.2 推理 |
4.2.3 建模 |
4.2.4 实际的贝叶斯网络:一个实例 |
4.3 学生模型的建立 |
4.3.1 变量 |
4.3.2 一个简单的学生模型 |
4.3.3 常用连接 |
4.3.4 数据的学习 |
4.3.5 复杂的学生模型 |
4.4 贝叶斯学生模型求解线性规划的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合作、互动的教师转变模型 |
5.1 教师转换模型的发展 |
5.2 理论框架 |
5.2.1 角色、状态、期望、规范 |
5.2.2 身份和数学身份 |
5.3 早期的教师转变模式 |
5.4 研究方法 |
5.4.1 研究问题 |
5.4.2 研究的情景设置 |
5.4.3 研究对象 |
5.4.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5.5 研究结果 |
5.5.1 实习教师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 |
5.5.2 实习教师数学身份的改变 |
5.5.3 谈判准则 |
5.5.4 教师转变的协作互助模型 |
5.6 进一步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Multi-Agent的群体学习系统的实现 |
6.1 COBL系统的应用 |
6.2 COBL中的数据表示 |
6.3 改进的COBL框架 |
6.4 COBL的用户界面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在二级(VFP)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
1.2.1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
1.2.2 CAI 存在的不足 |
1.3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 ICAI |
1.3.1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 ICAI |
1.3.2 ICAI 的发展 |
1.3.3 ICAI 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ICAI 系统的体系结构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4.2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1.4.3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第二章 ICAI 系统理论依据 |
2.1 ICAI 理论的发展 |
2.2 ICAI 系统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理论依据 |
2.2.1 ICAI 的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ICAI 的教学论依据:个别化教学理论 |
2.2.3 ICAI 的“双主”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 |
2.2.4 人工智能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难点及解决方法 |
3.1 教学策略 |
3.1.1 教学序列的产生 |
3.1.2 教学法规则 |
3.2 推理机设计 |
3.2.1 自动推理方法 |
3.2.2 推理方法的选用 |
3.3 学生评价集生成算法 |
3.3.1 常见试题生成算法 |
3.3.2 遗传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ISUALFOXPRO 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系统的功能需求 |
4.1.2 系统性能的需求 |
4.1.3 系统运行环境 |
4.2 系统总体结构图 |
4.2.1 系统总体结构功能描述 |
4.2.2 系统各功能模块描述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准则 |
4.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ISUALFOXPRO 辅助教学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实现 |
5.1 系统前台部分功能的实现 |
5.1.1 网站主页 |
5.1.2 用户登录界面 |
5.1.3 考生找回密码的实现过程 |
5.1.4 课堂学习的实现 |
5.1.5 在线考试的实现 |
5.2 系统后台教师管理部分功能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和分析 |
6.1 软件测试概述 |
6.1.1 设计软件测试的目的 |
6.1.2 软件测试的原则 |
6.1.3 软件测试的方法 |
6.2 系统测试 |
6.2.1 系统测试的环境 |
6.2.2 系统测试用例设计 |
6.3 测试结果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价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Web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 Web 的数据库交互技术 |
2.1 公共网关接口(CGI) |
2.1.1 CGI 的工作原理 |
2.1.2 CGI 编程 |
2.1.3 CGI 的不足之处 |
2.2 JAVA 数据库接口(JDBC) |
2.2.1 JDBC 访问数据库的工作原理 |
2.2.2 JDBC 连接数据库过程 |
2.2.3 数据库连接池技术 |
2.3 活动服务器页面(ASP) |
2.4 ISAPI |
2.4.1 ISAPI 概述 |
2.4.2 ISAPI 组成 |
2.4.3 ISAPI 工作流程 |
2.4.4 用 MFC 开发 ISAPI 服务器扩展应用程序 |
2.4.5 ISAPI 服务器扩展应用程序的调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组卷算法 |
3.1 常用的智能组卷算法 |
3.1.1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智能组卷算法 |
3.1.2 基于随机化启发式搜索法的智能组卷算法 |
3.1.3 基于模糊矩阵技术的智能组卷算法 |
3.2 遗传算法 |
3.2.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3.2.2 遗传算法基本步骤 |
3.2.3 遗传算法的主要特点 |
3.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智能组卷算法 |
3.3.1 遗传算法的改进 |
3.3.2 算法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算法题自动评分技术 |
4.1 正则表达式 |
4.1.1 基本概念 |
4.1.2 正则表达式与有限自动机之间的等价性 |
4.1.3 使用正则表达式的可行性分析 |
4.2 正则表达式描述算法的方法 |
4.2.1 正则表达式的基本符号 |
4.2.2 正则表达式的量词符号 |
4.2.3 正则表达式的其他语法规则 |
4.3 算法题自动判分的实现 |
4.3.1 C++中正则表达式的用法 |
4.3.2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Web 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网络运行模式 |
5.2.1 C/S 模式 |
5.2.2 B/S 模式 |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5.3.2 SQL Server 数据库 |
5.3.3 数据库访问技术 |
5.3.4 系统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
5.4 系统总体设计 |
5.4.1 设计目标 |
5.4.2 系统框图 |
5.5 各部分详细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 Web 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的实现 |
6.1 登录界面 |
6.2 首页 |
6.3 课程概述 |
6.4 电子课件 |
6.5 教学录像 |
6.6 自我测试 |
6.7 师生交流 |
6.8 资源共享 |
6.9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Web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传统CAI 的不足 |
1.3 ICAI 系统的优点 |
1.4 国内外ICAI 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组织形式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组织形式 |
第二章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
2.1 ICAI 系统的基本概念 |
2.2 ICAI 系统的理论基础 |
2.3 ICAI 系统的实现原理 |
2.3.1 知识库 |
2.3.2 学生模型 |
2.3.3 教师模型 |
2.3.4 诊断模型 |
2.3.5 人机接口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Web 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开发模式 |
3.3 系统开发工具与实现技术 |
3.3.1 Prolog 语言特点及基本结构 |
3.3.2 SCORM 标准 |
3.4 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
3.4.1 教师模块的构建 |
3.4.2 学生模块的构建 |
3.4.3 管理模块的构建 |
3.5 相关主要数据库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 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
4.1 基于可信度的不确定性推理 |
4.2 SCORM 数据模型应用 |
4.2.1 基于SCORM 规范的教学资源组织 |
4.2.2 SCORM 标准数据模型 |
4.3 知识诊断 |
4.3.1 概念图知识表示 |
4.3.2 构建概念关系图 |
4.3.3 诊断算法 |
4.4 模糊综合评价 |
4.5 改进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eb 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实现 |
5.1 认知学生模型 |
5.1.1 构造认知学生模型 |
5.1.2 认知型学生模型的实现 |
5.1.3 模糊综合评价的实现 |
5.2 教学策略推理实现 |
5.2.1 产生式规则 |
5.2.2 教学策略算法 |
5.3 智能组卷的实现 |
5.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5.3.2 智能组卷算法 |
5.4 系统主要界面 |
5.4.1 登录界面 |
5.4.2 学生界面 |
5.4.3 教师界面 |
5.4.4 管理员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知识点库的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发展及现状 |
1.1.3 课题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开发技术设计 |
2.1 JSP |
2.1.1 JSP与其它动态网页技术的比较 |
2.1.2 JSP的优势 |
2.1.3 Jsp发展前景 |
2.2 Cloudscape |
2.3 Tomcat |
2.4 J2EE |
2.4.1 J2EE容器 |
2.4.2 J2EE的优势 |
2.5 软件工程 |
2.5.1 软件工程的基本目标 |
2.5.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
2.5.3 软件工程的原则 |
第3章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3.1 ICAI系统体系结构 |
3.1.1 ICAI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
3.1.2 ICAI设计中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 |
3.2 系统整体功能架构设计 |
3.2.1 教师对智能学习助理的管理功能 |
3.2.2 智能学习系统的学生学习功能 |
3.2.3 教学测试功能 |
3.3 智能学习系统的数据结构组织 |
3.4 软件工程课程知识点体系分析 |
3.4.1 软件工程概述 |
3.4.2 软件计划 |
3.4.3 软件需求分析 |
3.4.4 软件设计 |
3.4.5 程序编码 |
3.4.6 软件测试 |
3.4.7 软件维护 |
第4章 系统功能与设计 |
4.1 功能模块设计 |
4.1.1 系统管理模块 |
4.1.2 基本信息添加模块 |
4.1.3 知识点库导航模块 |
4.1.4 测评模块 |
4.2 数据库及表设计 |
4.2.1 知识库架构 |
4.2.2 ER图 |
4.2.3 数据表设计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本系统接口与界面实现 |
5.1.1 添加用户 |
5.1.2 添加知识点 |
5.1.3 添加多媒体 |
5.2 导航模块功能的具体实现 |
5.3 测评导航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WEB的ICAI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
1.1.1 教育改革的意义 |
1.1.2 普通CAI课件的缺陷 |
1.1.3 基于WEB的智能CAI展望 |
1.1.4 网络远程教育成为发展趋势 |
1.2 网络远程教育的状况 |
1.2.1 网络远程教育的状况 |
1.2.2 CAI的发展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成果及特色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取得的成果 |
1.3.3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 |
第2章 基于WEB的ICAI教学系统分析 |
2.1 CAI简介 |
2.1.1 CAI的产生与发展 |
2.1.2 网络智能学习系统 |
2.2 CAI到ICAI的发展历史 |
2.3 CAI的智能特征 |
2.4 ICAI的理论基础 |
2.5 ICAI的技术基础 |
2.5.1 计算机技术 |
2.5.2 多媒体技术 |
2.5.3 网络技术 |
2.5.4 基于"虚拟现实"的虚拟仿真技术 |
2.6 ICAI的体系结构原理和系统形式 |
2.6.1 ICAI的功能介绍 |
2.6.2 ICAI的体系结构原理 |
2.6.3 ICAI系统的形式和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WEB的ICAI相关技术研究 |
3.1 领域知识库 |
3.1.1 领域知识的定义 |
3.1.2 领域知识的特点 |
3.1.3 知识的表示 |
3.2 教学策略库 |
3.3 学生模型 |
3.3.1 为什么要建立学生模型 |
3.3.2 认知结构 |
3.3.3 认知能力的分层 |
3.3.4 学生模型的体系结构 |
3.4 ICAI系统中知识库的实现 |
3.4.1 知识库的设计 |
3.4.2 知识库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EB的ICAI系统设计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1.1 系统硬件环境需求 |
4.1.2 系统软件平台 |
4.2 系统设计 |
4.2.1 系统功能设计 |
4.2.2 教学方法设计 |
4.2.3 系统结构设计 |
4.3 系统实现技术 |
4.3.1 Internet技术 |
4.3.2 WWW技术 |
4.3.3 HTML语言 |
4.3.4 因特网信息服务器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
4.3.5 SQL Server数据库 |
4.3.6 Visual 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 |
4.3.7 动态服务器主页ASP(Active Server Pages)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难点及解决方法 |
5.1 教学策略 |
5.1.1 教学序列的产生 |
5.1.2 教学法规则 |
5.2 测试策略 |
5.2.1 测试的作用 |
5.2.2 测试试题的选取 |
5.2.3 试题呈现策略 |
5.2.4 测试评价 |
5.3 诊断策略 |
5.3.1 诊断的作用 |
5.3.2 诊断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Web的ICAI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智能教学系统的发展回顾 |
1.3 智能教学系统研究综述 |
1.3.1 学生模型分析 |
1.3.2 教师模型分析 |
1.3.3 知识库 |
1.3.4 人机接口 |
1.4 智能教学系统的未来预测 |
第二章 ICAI系统的研究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和构成 |
2.3 知识库 |
2.3.1 知识概述 |
2.3.2 知识点间的关系 |
2.3.3 知识树结构 |
2.3.4 知识表示 |
2.3.5 本系统的知识表示形式 |
2.4 学生模型 |
2.4.1 常见学生模型的分类 |
2.4.2 学生认知能力的有关理论 |
2.4.3 认知型学生模型的构建 |
2.4.4 认知学生模型的数据库组成 |
2.4.5 认知能力的实现 |
第三章 基于WEB的ICAI系统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思想 |
3.1.1 需求分析 |
3.1.2 设计思想 |
3.2 系统开发模式 |
3.3 实现技术及开发环境 |
3.4 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
3.4.1 注册子系统 |
3.4.2 在线智能作业子系统 |
3.4.3 在线智能学习子系统 |
3.4.4 在线智能答疑子系统 |
3.4.5 在线智能考试子系统 |
3.5 基于WEB的ICAI系统具有的特点 |
第四章 智能组卷 |
4.1 算法提出 |
4.2 遗传算法 |
4.2.1 遗传算法的结构 |
4.2.2 基本遗传算法的原理 |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组卷策略 |
4.3.1 组卷思路 |
4.3.2 组卷约束条件 |
4.3.3 遗传组卷算法 |
4.4 试题库结构的设计 |
4.5 试卷评估 |
4.5.1 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 |
4.5.2 建立专家可信度集合 |
4.5.3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
4.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5.5 实例分析 |
第五章 基于WEB的智能考试系统 |
5.1 设计原则 |
5.2 系统架构 |
5.2.1 系统开发环境和工具 |
5.2.2 采用JSP+Servlet+JavaBean系统架构 |
5.3 总体设计 |
5.3.1 系统结构 |
5.3.2 模块设计 |
5.3.3 数据库结构设计 |
5.3.4 相关技术介绍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基于WEB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ICAI 简介 |
1.1.1 ICAI 的发展 |
1.1.2 ICAI 的现状 |
1.1.3 ICAI 的特点 |
1.1.4 ICAI 的价值 |
1.2 课题的内容及其设计目标 |
1.2.1 本课题的提出 |
1.2.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2.3 系统设计目标 |
1.3 课题的意义及创新 |
1.4 本论文内容组织安排 |
第2章 ICAI 基本理论与原理 |
2.1 ICAI 系统的概念 |
2.2 ICAI 系统的开发原理 |
2.2.1 现代教学理论 |
2.2.2 专家系统原理 |
2.3 ICAI 系统的理论设计模型 |
2.3.1 学生模型 |
2.3.2 教师模型 |
2.3.3 领域模型 |
2.3.4 诊断模型 |
2.3.5 推理规则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开发工具及其实现技术 |
3.1 AUTHORWARE 平台 |
3.1.1 Authorware 与数据库 |
3.1.2 Authorware 流技术 |
3.1.3 Authorware 网络发布 |
3.2 PROLOG 语言 |
3.2.1 Prolog 语言特点 |
3.2.2 Visual Prolog 软件特点 |
3.3 SCORM 标准 |
3.3.1 SCORM 组成部分 |
3.3.2 SCORM 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WBIETS 系统的设计 |
4.1 WBIETS 的系统组成 |
4.2 WBIETS 的系统设计 |
4.2.1 体系结构 |
4.2.2 系统功能 |
4.2.3 系统框图 |
4.3 WBIETS 系统的关键技术 |
4.3.1 构造认知型学生模型 |
4.3.2 基于概念图模型的知识表示 |
4.3.3 基于框架的智能教学策略库 |
4.3.4 基于可信度的不确定性推理 |
4.3.5 基于SCORM 数据模型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WBIETS 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程序结构图 |
5.2 实现管理员子系统 |
5.2.1 客观题库设计和制作 |
5.2.2 主观题库设计和制作 |
5.3 实现学生子系统 |
5.3.1 数据库技术 |
5.3.2 使用知识对象 |
5.3.3 创建学生认知模块 |
5.4 实现教师子系统 |
5.4.1 程序设计 |
5.4.2 启发式规则 |
5.4.3 教学策略推理 |
5.5 实现教务人员子系统 |
5.5.1 程序设计 |
5.5.2 实现家长查询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WBIETS 系统的测试 |
6.1 测试目标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流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7.1 本论文所做工作及其获得的成果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工程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基于Web的ICAI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持学习者知识评价的自适应测试模型研究[D]. 田珊珊. 天津大学, 2018(07)
- [2]基于web的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封贵平. 云南大学, 2013(01)
- [3]智能教学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郭长庚.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4]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在二级(VFP)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 周潇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5]基于Web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任剑洪.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基于Web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D]. 刘丹.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1(04)
- [7]基于知识点库的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姚旭. 东北大学, 2008(S1)
- [8]基于WEB的ICAI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陆青. 南昌大学, 2007(06)
- [9]基于Web的ICAI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刘江平. 太原理工大学, 2007(05)
- [10]基于WEB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徐勇俊. 苏州大学, 2007(03)
标签: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论文; 自适应算法论文; 测试模型论文; 计算机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