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角度展现英语阅读中的美(论文文献综述)
姚丽婷[1](2021)在《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小学生在毕业时其阅读理解水平须达到二级标准:即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读懂不仅是明白文本符号的字面含义,还要能够明晰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即理解。理解是英语阅读的本质,英语阅读理解就是透过语言符号表层,通过运用推理、比较等思维方法对语言符号进行解码与编码,构建意义的心理认知过程。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深化学生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本研究的问题起源于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观察与自己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兴趣。首先,研究者梳理了与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相关的文献,理清了英语阅读理解的基本内涵及思维过程,明晰了现有研究的进程,反思了其不足之处,明确了本研究的出发点。其次,分析小学英语教学与阅读理解的相关理论,结合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理清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认知思维过程与教师引导策略路径,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通过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师引导、深化学生阅读理解的策略与方法、并就有关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相关问题对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作为课例分析的补充资料。从实践的角度来验证笔者构建的理论推导。最后,本研究结合语言学理论中英语学习的本质特点,从学生阅读理解的思维过程出发,反思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深化学生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三个方面的引导策略,即输入:认知引导策略;内化:方法引导策略;以及产出:表达引导策略。希望通过以上的研究,为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
李东莹[2](2021)在《活动理论视域下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语言发展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学术语言是个体学习学科知识,参与学术团体内部实践的必备语言资源,也是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体现,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Bailey et al.,2007;Flowerdew,2013;Schleppegrell,2004;Uccelli et al.,2020 等)。因此,学术语言发展一直是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Gee,2015)。这一点在母语和外/二语教育语境中同样凸显(Snow&Uccelli,2009)。近年来,相关二语习得和发展研究进入社会文化转向时期,语言发展被视为一项社会文化实践(Block,2016)。其中一个基本共识是,个体通过参与真实语境下的社会实践,不断获取、丰富和内化自身语言、意义资源,以完善、提高自身参与实践的方式和能力,获得学术语言发展(Duff,2010)。本研究依托国内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基础段写作教学改革,探寻学科实践驱动的学术写作教学中,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语言发展过程、结果及教学调节机制。本研究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性抽样和便利性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进行一学期跟踪研究。研究数据包括学生学术写作评述短文及期末论文、学习者访谈、学习者反思日志、学习者选题日志、师生一对一或小组面谈实录和课堂观察等。数据分析与讨论显示,在EFL语境下,1)个体学术语言发展是一个能动的扩展性学习过程。该过程充满挑战,能激发个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矛盾、化解矛盾,探索有利环境资源。个体过往学习经历、二语水平、语言意识和写作策略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对外在环境资源的感知与利用。2)学科实践驱动的写作教学能调节学生学术语言发展,例如词汇和句法复杂度的提升,语篇衔接和连贯意识和能力增强等。但个体学术语言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层级性。相比词汇复杂度发展,句法层面的名词化和语法隐喻及语篇层面的衔接与连贯发展更具长期性。3)高效学术写作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提供多元中介机制和丰富环境资源,设置一系列系统、连贯的学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超越自身当前水平的语言表现。上述结论提示:1)个体学术语言发展兼具变异性和规律性特征。一方面,学术语言发展是个体、语境和实践等因素复杂、多维互动的结果,具有一定变异性。另一方面,不同学术语言维度的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和层级性,对教学调节机制的敏感度也各不相同。相关学术写作教学应兼顾学生在词汇、句法、语篇各层面的发展。2)学术语言发展兼具认知性和社会性,相关学术写作教学应关注学生写作中的个体差异,不断丰富其实现具体写作目标的语言和认知资源,树立其自我调节、规约自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是完善并丰富了活动理论关于扩展性学习方式的定义和阐释。具体表现在:1)明确了个体扩展性学习成效是个体因素(如语言、认知、元认知资源)与环境因素(如教学调节机制)在具体社会文化实践中复杂、动态互动的结果;2)确认了心理认知和社会文化特质在扩展性学习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即个体在具体社会文化实践中知识的内化与发展,离不开心理认知机制的调节。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1)确认了通过设计高认知负荷,且真实、有意义的学术写作实践活动对有效调节学生学术语言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但学生过往学习经历、语言水平和认知基础的差异会影响调节的效果;2)提出优质外语课程不能抹去个体差异,应兼顾个体学习目标和团体学习机制,探索二者的兼容性,为不同语言水平、学习经历的个体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这些观点为优化国内EFL环境下学术写作课程提供了重要启示。
梁娇娇[3](2021)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期,是培养思维的好时机,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有助学生形成敢质疑、有理由和会评价的,具有良好批判性能力的人,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主要以上海市某初中的英语阅读课堂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情况,观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然后将观察和访谈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总体现状,从而提出优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所以,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这几个方面:(1)确定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内容和培养目标;(2)编制课堂观察表和访谈提纲,分析现状;(3)基于对现状的分析,优化初中英语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通过分析现状发现:(1)从教的方面来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都会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但是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记忆、理解等低阶思维发展,缺少培养高阶思维;教师处理阅读材料浅显,过多关注学生对表面信息的理解;(2)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缺少质疑和反思性精神,思维灵活性不够;访谈中,部分教师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迫于考试制度和有限的教学时间等原因,很难在实际课堂中实施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活动。大部分教师会使用预测、分析、推理、评价等阅读技巧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但自我反思技能和评价技能的培养比较弱。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一是教学设计部分,教学目标要除了阅读知识与技能、阅读情感与价值观,也要设立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包括敢质疑、有理由、会评价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既包括解读文本信息,也包括批判性阅读技巧。教学过程三阶段;作业设计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二是教学实施部分,提出批判性思维教学三阶段,读前启动先知激发思维、读中梳理信息推动思维、读后拓展内涵发展思维,同时遵循思维发展的层次性,分层设计教学问题,巧用思维工具,营造宽松阅读环境。
张楠[4](2021)在《微信读书APP用户使用动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移动阅读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阅读选择,受众也因移动阅读的普及改变以往传统阅读的阅读方式,在移动阅读终端上进行阅读。移动阅读市场发展日益壮大,随之阅读理念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由腾讯集团出品的微信读书APP于2015年打着“社交+阅读”的旗号推出社交型阅读,所标榜的独特阅读理念——“让阅读不再孤独”,正是这种新型的社交模式,深受广大读者朋友的追捧。当然,在线为用户营造轻松舒适的阅读氛围、不断挖掘并提供用户需要的阅读资源、建立极佳的阅读体验感以及为用户推荐合适的书籍。本研究选取微信读书这一读书类移动阅读APP,研究对象是微信读书的用户,从使用情况,用户的基本特点等方面对微信读书用户使用动机进行探究。通过探究,来明确微信读书用户的使用动机、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否会对微信读书用户使用动机产生影响、影响微信读书用户使用行为的主要动机有哪些、影响微信读书用户好友数量的主要动机又有哪些。本研究采用动机理论、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究以下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用户的使用动机、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用户使用动机差异以及用户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共由六大部分组成,绪论包括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第一章文献梳理阅读动机、网络环境下用户的媒介使用动机等。第二章是研究设计与方法。首先提出关于微信读书用户使用动机的问题和假设,接着对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和测量,最后阐释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第三章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19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因子、相关性以及回归的分析方法对用户的使用动机、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用户使用动机差异以及用户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第四章是研究结论与讨论。说明并总结上述通过问卷分析得出的数据结论,并对数据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进而得出本论文的最终研究结果。结合本论文的最终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研究启示。最后,指出此次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赵园[6](2020)在《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由《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并且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承接的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这一理念也为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指明了方向。小学英语教师应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融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为一体的活动。由于各学段课程内容的衔接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应确保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因此,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在整个英语课程中举足轻重。教师应更新理念,在语篇教学方面,形成符合英语学习活动观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篇整体性教学策略。本研究运用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在梳理与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理解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地位,并编制课堂观察表和访谈提纲。然后,以Z市两所小学为田野调查的对象,通过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分析得出当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现状。发现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实践中,缺乏各要素的相互整合,欠整体性。在对语篇整体性教学引入小学英语课堂必要性的阐述之后,以“全国第九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大赛”中的优秀示范课作为分析样本,以质性分析软件NVivo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整理,将质性与量性相结合分析师生互动行为,总结出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特征,即在主题语境方面,生活导向,各教学环节主题整体呈现;在语篇类型方面,视听先行,多模态呈现;在语言知识方面,以加强互动为主,辅以教育技术,促成语言运用;在文化知识方面,发现留白课程资源,灵活渗透文化知识;在语言技能方面,语言输出和输入交替综合;学习策略方面,重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解决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基石,以语篇整体性教学的必要性为抓手,总结出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改进策略:在主题语境层面上,着眼于情境的连贯性与内容的真实性;在语篇类型层面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多模态呈现多体裁语篇;在语言知识层面上,与情景相融通,指向语用能力;文化知识层面上,注重移情性理解和德育的渗透;在语言技能层面上,关注“来龙”“去脉”一贯整体性;在学习策略层面上,明确目标,层层递进,互助共享。
甘世玲[7](2020)在《学科阅读理念下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民阅读的推广,儿童阅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针对广大青少年儿童的阅读推广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潮流。中小学阅读是全民阅读之基础,是促进终身学习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点。班级图书角与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的阅读生活密切相关,是中小学生进行海量阅读的重要平台。学科阅读理念下班级图书角的建设是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重要途径。学科阅读理念下的班级图书角具有开拓学生阅读视野、促进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实现全员阅读、还学生以阅读主体地位的育人价值。但是,现实中一线学科教师是如何建设班级图书角的呢?学科阅读理念在图书角的建设中是否有体现呢?出于这种疑虑,本研究走访十二所小学,通过对十二所学校的观察和调研,以期了解小学班级图书角现状,以学科阅读理念来分析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深层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本研究在系统梳理有关课外阅读、学科阅读以及班级图书角的学术文献的基础上,阐明了学科阅读理念下班级图书角的应然特征与价值。通过对十二所小学内的18名学科教师(包括班主任)以及14名学生的访谈,以及对100间教室的图书角的图书资源的分析,获取一手资料,了解小学班级图书角的现状。结果显示在小学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中并没有体现出学科阅读理念,并存在以下四种问题:1.图书资源普遍单一,未能体现学科的多样性;2.图书角形式化严重,未能体现教学辅助功能;3.阅读活动主体单一,未能体现阅读主体的全员性;4.阅读活动指导缺失,未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此,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改进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的策略:一是树立学科阅读理念,增强一线教育工作者理论修养,尤其是要深化认识学科阅读理念涵义,深入把握学科阅读的教育价值;二是践行学科阅读理念,提升班级图书角建设实践效能,既要构建学科阅读的校本环境、引领班级图书角建设,又要构建学科阅读的班本环境、落实班级图书角建设。
关琳[8](2020)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尤其重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思维品质首次出现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就被确定为学生通过英语学科教育必须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核心素养,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那么如何在课程教育教学中提升思维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作为最常用的,帮助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主要的一个目标技能,阅读教学看似得到了教师的许多重视,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对阅读理解一般停留在表面,关注更多的是事实和细节,词汇和语法。而不是主旨大意、作者意图、文章的逻辑关系、批判性视角等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的内容,缺乏思维训练,那么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现状如何呢,是否存在问题,原因何在,有何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通过初步的研究和调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本应最能反映学生思维品质素养的阅读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思维品质的培养既得不到重视,又发展不平衡。因此本文在林崇德、朱智贤教授等人实证研究得到思维品质可以通过培养得以提升结论的基础上,通过解读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以建构主义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心理学以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为指导,调查作为英语阅读教学中重点之一的思维品质的培养现状,找出主要问题,分析产生原因,针对思维品质中培养不完善的方面,提出一些培养建议。本研究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及其解读中思维品质相关内容作为《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的编制依据;以2019年新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以及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题作为《高中英语思维品质测试题》编制依据;以相关论文中教师角度的调查问卷结合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作为《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的编制依据;选取公主岭市某高二学生、该校以及其他学校的高中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与测试题,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通过访谈,了解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梳理,本研究最终形成五条结论:(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逻辑性培养不完善,概括与建构能力有待提高。(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培养较为不足,判断相关信息能力以及解决问题/作出结论能力亟需加强。(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创新性培养较为不足,逆向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需要加强。(4)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思维品质培养不到位,各能力之间培养不均衡。(5)高中英语阅读学习中学生对于思维品质学习效果不佳,思维品质发展不均衡。基于以上结论,从总体和具体需要加强能力的两个部分,分别提出四条建议。总体来讲:(1)教师需要加强思维品质的学习与培养,一方面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与思维品质的相关教学活动、练习等。(2)学生需要加强对于阅读学习中思维品质的重视和认识,并积极思考、参与其中。具体来讲(针对培养不足的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建构思维导图,开展读后整理,提高学生的概括与建构能力。(2)通过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判断相关信息能力。(3)通过读后续写、情境创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作出结论能力。(4)通过情境提问、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5)通过辩论、头脑风暴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李林奉[9](2020)在《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阅读语篇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化知识,而且以其内在逻辑、文化形式和语言特征传递着特定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然而,现今的阅读学习普遍停留在知道与了解的浅层学习上,学生难以触及语篇的深层涵义,语言学习和意义探究相割离,英语学科育人价值被忽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近年来,随着学习科学研究的兴起和深化,深度学习逐渐演变为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心。深度学习注重培养心智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摒弃投入程度低、较为机械的浅层学习,走向主动、积极探究的深度学习,改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在理清深度学习的基本表征及其与教学设计的内在关联基础上,提出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应然样态,结合高中生英语阅读深度学习存在的阻碍因素,对教学设计的实然样态进行问题归纳与反思,构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改进策略,并结合具体语篇展开教学设计案例举样。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基本意蕴阐释。研究从本质上探究深度学习的基本表征,分析深度学习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内在关联,进而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五个要素层面出发,提出深度学习对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第二部分是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现状调查。研究首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了解高中生英语阅读深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教师访谈与阅读教学设计案例两方面,分析教师在教学设计认知与行为层面的现状。最后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阻碍因素,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深度学习过程中存在关联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水平较低,阅读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不强,阅读学习投入不足等问题。基于此,研究指出,教师在教学设计层面存在整体性认识不足、学情分析主观、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教学方法死板、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阅读学习的浅层化。第三部分针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深度学习,教师应重新认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学情分析提高科学性、关注阅读“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兼顾多维度、指导阅读“三高”教学,教学内容注重整合、搭建阅读学习“三支架”,教学方法凸显情境与对话、构建阅读深度学习场域,教学评价彰显发展性、促进阅读学习“三感”生成。第四部分基于深度学习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教学设计层面存在的不足和相关的改进建议,分别从记叙文和说明文中选取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阅读语篇,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举样。本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深度学习的基本表征,结合深度学习与教学设计的内在关联,提出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应然样态。接着从实践层面分析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与策略。最后以具体的高中英语阅读语篇展开阅读教学设计的案例举样。研究融合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力图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体现创新,为实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建言献策,以指导教学实践。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理论分析尚待深入,研究方法尚待加强,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待提升,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这些不足为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冯旭[10](2020)在《美国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公司于2006年出版小学《阅读》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在美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其科学性、有效性已经通过专业组织的研究验证。这一套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共分为六个年级,合计12本。在梳理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关于语言艺术标准基础之上,本研究对这套《阅读》教科书做全面研究,力求发现其主要特点及其独特价值。鉴于这套《阅读》教科书的策略运用较为灵活,并且通过比较阅读提升思维品质的特点较为突出,所以本研究将研究重点聚焦在这套教科书编制过程中的策略运用,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素养提升的部分。本研究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阅读策略编写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对于有效使用教科书开展好阅读教学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方法上,通过查阅文献,比较后选定具有创新意义的基于功能-系统的教科书评价框架(CIR-FS系统框架)加以分析。依据CIR-FS框架,对该套教科书的分析从课程内容编制、教学支持和文本呈现三方面进行,其中对教学支持的统计分析更为深入。首先对这套美国《阅读》教科书进行全文翻译,并分别以单元主题和选文为单位对其中数据进行整理,分别统计了单元主题、选文题目、课内练习题、每篇课文的各类各种阅读策略。其中阅读策略包括了单元阅读策略、选文前提示的阅读策略、课内练习题的阅读策略以及比较阅读中特别指出的阅读策略。教学支持的分析中将这套《阅读》教科书中不同策略的定义进行了翻译、解释,并就其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制成表格,依据不同年级,不同策略占比进行了深入分析。另外,对于这套书中促进思维发展的策略指导和习题巩固进行了挖掘和提炼,试图寻找其提升思维品质的方式方法。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阅读》教科书所具有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提供具体的策略指导,合理拆分课程目标为策略技能。(二)推动学生能力提升,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发展。(三)彰显育人价值,突出重点传递的价值观,不同主题、文体衔接形成完整价值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启示是:(一)教科书的策略指导将大目标拆分成为小目标,具体细化为策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二)教科书借助问题规划、文本组织,帮助学生适应新的问题情境,提供策略解决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性的材料。(三)教科书通过合理规划加强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彰显育人价值。另外,这套教科书中还反映出良好的整体观,十分重视学科融合,且加强教科书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帮助学生合理地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
二、多角度展现英语阅读中的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角度展现英语阅读中的美(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英语阅读理解对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1.2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基于小学英语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研究有待加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理解”的研究 |
1.3.2 英语阅读理解的内涵与过程 |
1.3.3 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相关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理解 |
1.4.2 阅读理解 |
1.4.3 英语阅读理解 |
1.4.4 引导策略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理论依据 |
2.1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分析 |
2.1.1 英语阅读理解的理论基础及思维过程 |
2.1.2 英语阅读理解思维过程的语言表征 |
2.2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构建 |
2.2.1 基于语言学习本质特点的引导策略分析 |
2.2.2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框架 |
3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教学实践调研 |
3.1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表征 |
3.1.1 课例的来源与记录 |
3.1.2 课例的分析过程 |
3.1.3 课例分析的结果 |
3.2 小学英语教师的阅读理解引导策略分析 |
3.2.1 访谈数据的来源与记录 |
3.2.2 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引导的策略与方法 |
4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引导策略 |
4.1 输入:认知引导策略 |
4.1.1 充分挖掘阅读文本,扩展学生认知 |
4.1.2 多模态呈现目标语言,高频度输入 |
4.2 内化:方法引导策略 |
4.2.1 问题引导,层层深入 |
4.2.2 思维导图,方法渗透 |
4.3 产出:表达引导策略 |
4.3.1 多种活动方式,精确语言表达 |
4.3.2 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产出 |
5 基于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研究反思 |
5.1 深化理解,课程的人文性体现 |
5.2 构建意义,在情景的交互过程中 |
5.3 促进表达,建构学生的言语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活动理论视域下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语言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定义学术语言及其发展 |
2.2 写作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
2.2.1 二语写作中的语言发展 |
2.2.2 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 |
2.2.2.1 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特征研究 |
2.2.2.2 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过程研究 |
2.2.3 基于学科实践的学术写作教学 |
2.2.3.1 基于学科实践的学术写作教学与学生语言发展 |
2.2.3.2 基于学科实践的学术写作教学与学生语言意识培养 |
2.3 活动理论视域下的学术写作教学与语言发展 |
2.3.1 活动理论与扩展性学习 |
2.3.2 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学术语言发展 |
2.4 前人研究启示与研究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场域 |
3.3 研究对象 |
3.4 数据收集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3.5.1 语言发展特征量化分析方法 |
3.5.2 学习过程质性分析方法 |
3.6 研究可信度 |
3.7 研究伦理考量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发现 |
4.1 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过程个案分析 |
4.1.1 阳光学术语言发展过程 |
4.1.2 蓝天学术语言发展过程 |
4.1.3 白云学术语言发展过程 |
4.2 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过程跨个案分析 |
4.2.1 个体学术写作学习目标与语言发展 |
4.2.2 文献阅读方式与学术语言发展 |
4.2.3 个体写作策略、语言意识与学术语言发展 |
4.2.4 学术写作语言学习方式的收获与挑战 |
4.2.5 三名个案参与者化解矛盾与张力的关键性因素 |
4.3 学术写作教学调节机制 |
4.3.1 学术写作教学调节机制个案分析 |
4.3.2 学术写作教学调节机制跨个案分析 |
4.4 学术语言历时发展结果 |
4.4.1 学术语言发展个案文本量化分析 |
4.4.2 学术语言发展个案文本质性分析 |
4.4.3 学术语言发展特征跨个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个体学术语言发展过程 |
5.2 个体学术语言发展结果 |
5.3 学术写作课程语言学习机制 |
5.4 学术写作课程设计理念和学习方式再思考 |
5.5 研究发现与主要创新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贡献和启示 |
6.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术写作课程大纲 |
附录二 学生选题日志模板 |
附录三 学术写作评述短文话题 |
附录四 学术写作师生一对一辅导时间表示例 |
附录五 学术写作课前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六 个案参与者学术写作访谈提纲 |
附录七 学术写作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八 阳光写作课程反思日志 |
附录九 蓝天期末论文引言写作示例 |
附录十 白云评述短文写作示例 |
(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对新时代人才的要求 |
(二)各国教育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
(三)中考英语对阅读本身的要求 |
(四)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英语阅读教学 |
(二)批判性思维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
(二)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
(三)关于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
第三章 批判性思维与英语阅读教学 |
一、批判性思维概述 |
(一)批判性思维的本质 |
(二)批判性思维的内容 |
(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 |
二、批判性思维与英语阅读教学的融合 |
(一)融合批判性思维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 |
(二)融合批判性思维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学理价值 |
(三)融合批判性思维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思路 |
第四章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现状 |
一、研究工具设计 |
(一)课堂观察工具的设计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观察结果分析 |
(一)总体情况分析 |
(二)教的方面 |
(三)学的方面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一)阅读中学生的评价、反思的能力还比较弱 |
(二)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和评价不足 |
四、总结现状概述 |
(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总体状况一般 |
(二)批判性思维各子技能培养不均衡 |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
第五章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设计与实施 |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阅读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方面 |
(二)教学内容方面 |
(三)教学过程方面 |
(四)作业设计方面 |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阅读教学实施 |
(一)读前启动先行认知,激活思维 |
(二)读中梳理文本信息,推动思维 |
(三)读后拓展文本内涵,发展思维 |
(四)具体一课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微信读书APP用户使用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 |
第一节 阅读动机的相关研究 |
一、传统阅读动机的相关研究 |
二、移动阅读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用户的媒介使用动机的研究 |
第三节 移动阅读APP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微信读书APP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模型建构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变量定义与测量 |
一、自变量的定义及测量 |
二、因变量的定义及测量 |
三、控制变量的定义及测量 |
第四节 问卷设计 |
第五节 数据分析方法 |
一、描述性分析 |
二、信度分析 |
三、因子分析 |
四、相关性分析 |
五、回归分析 |
第三章 研究分析与发现 |
第一节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一、性别特征 |
二、用户构成特征 |
三、受教育水平程度 |
四、职业构成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自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二、因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三、控制变量与因变量的交叉分析 |
第三节 因子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因子结果探索 |
三、因子提取 |
四、因子命名 |
第四节 使用动机影响分析 |
一、相关分析 |
1.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相关分析 |
2.使用动机与好友数量的相关分析 |
3.控制变量对使用动机的影响 |
二、回归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微信读书用户的使用动机 |
二、微信读书用户的使用行为 |
三、微信读书用户的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一、内容建设和推送的改进策略 |
二、社交功能的探讨 |
三、阅读模式探究 |
四、阅读体验感的提升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微信读书APP用户使用动机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 B 用户访谈提纲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6)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
(二)论文选题的目的 |
(三)论文选题的意义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关于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三)对现有研究的总评 |
三、本论文的研究问题、重难点、创新之处及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本论文的研究问题 |
(二)本论文研究的重难点 |
(三)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论文核心概念界定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一)访谈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一章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路向 |
一、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现状——基于2所小学的田野调查 |
(一)进入现场 |
(二)课堂观察实录 |
(三)师生访谈 |
二、Z小学和D小学的英语语篇教学评价 |
(一)积极的方面 |
(二)存在的问题 |
三、现状问题的成因分析 |
四、语篇整体性教学及其引入小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
(一)何谓语篇整体性教学 |
(二)小学英语课堂施行语篇整体性教学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特征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一)个案的选择 |
(二)个案课例的基本情况 |
(三)课堂互动分析系统简介 |
(四)课堂互动分析系统的确定 |
(五)编码方式 |
(六)编码分析 |
二、研究过程:NVivo.11 软件分析流程 |
(一)准备阶段 |
(二)编码阶段 |
(三)编码密度分析 |
(四)行为比率分析 |
(五)创建编码矩阵 |
三、个案课堂结构分析 |
(一)导入 |
(二)呈现和练习 |
(三)巩固和总结 |
(四)作业布置 |
四、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
(一)行为密度表分析 |
(二)行为频度分布特征 |
(三)编码矩阵分析 |
五、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中具体教学行为分析 |
(一)教师行为分析 |
(二)学生行为分析 |
(三)沉寂行为分析 |
(四)技术行为分析 |
六、研究结果: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特征 |
(一)主题语境:生活导向,各环节主题整体呈现 |
(二)语篇类型:视听先行,多模态呈现 |
(三)语言知识:加强互动为主,辅以教育技术,促成语言运用 |
(四)文化知识:发现留白课程资源,灵活渗透文化知识 |
(五)语言技能:语言输出与输入交替综合 |
(六)学习策略:重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第三章 基于六要素整合论的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改进策略 |
一、在主题语境层面上,着眼于情境的连贯性与内容的真实性 |
二、在语篇类型层面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多模态呈现多体裁语篇 |
三、在语言知识层面上,与情景相融通,指向语用能力 |
四、在文化知识层面上,注重移情性理解和德育的渗透 |
五、在语言技能层面上,关注“来龙”“去脉”一贯整体性 |
六、在学习策略层面上,明确目标,层层递进,互助共享 |
七、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学科阅读理念下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课外阅读 |
2.学科阅读 |
3.班级图书角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现状 |
1.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涵 |
2.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
3.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改进策略 |
4.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评析 |
(二)学科阅读的研究近况 |
1.学科阅读的内涵 |
2.学科阅读的教育价值 |
3.学科阅读研究评析 |
(三)班级图书角的研究进展 |
1.班级图书角的内涵 |
2.班级图书角的教育价值 |
3.班级图书角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
4.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与使用现状 |
5.班级图书角研究现状评析 |
(四)相关文献的综合评析 |
三、学科阅读理念下小学班级图书角的应然特征与教育价值 |
(一)学科阅读理念下班级图书角的应然特征 |
1.图书资源应具有学科多样性 |
2.图书资源应具有教学辅助性 |
3.服务对象应具有全员参与性 |
4.阅读活动应具有独立自主性 |
(二)学科阅读理念下班级图书角的教育价值 |
1.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多学科阅读策略 |
3.打破传统阅读观念,实现师生的共同阅读 |
4.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
四、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设计 |
2.调查实施 |
(二)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现状 |
1.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概况 |
2.师生对小学班级图书角的态度与使用情况 |
3.教师对学科阅读理念的认知和实施概括 |
(三)学科阅读视野下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1.学科阅读视野下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的主要问题 |
2.学科阅读视野下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
五、学科阅读理念下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策略 |
(一)树立学科阅读理念,增强一线教育工作者理论修养 |
1.深化认识学科阅读理念内涵与教育价值 |
2.深入把握学科阅读理念下班级图书角教育价值 |
(二)践行学科阅读理念,提升班级图书角建设实践效能 |
1.构建学科阅读的校本环境,引领班级图书角建设 |
2.构建学科阅读的班本环境,落实班级图书角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语言与思维相互论 |
2.2 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理论 |
2.3 建构主义理论 |
2.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5 课程标准的要求 |
2.6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品质实验研究 |
第三章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思维品质培养现状调查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假设 |
3.3 调查工具的设计 |
3.4 调查工具的实施过程 |
3.5 调查结果 |
第四章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
4.1 思维品质总体水平一般的原因分析 |
4.2 思维品质具体能力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对策 |
5.1 思维品质总体水平提高的培养对策 |
5.2 思维品质具体能力的培养对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英语思维品质测试题 |
附录B 调査问卷(学生版) |
附录C 访谈提纲 |
附录D 调査问卷(教师版) |
附录E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9)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基本意蕴 |
(一)深度学习的基本表征 |
(二)深度学习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内在关联 |
(三)深度学习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
二、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问卷编制与信效度分析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问题总结与反思 |
三、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改进策略 |
(一)重新认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二)学情分析提高科学性,关注阅读“最近发展区” |
(三)教学目标兼顾多维度,指导阅读“三高”教学 |
(四)教学内容注重整合,搭建阅读学习“三支架” |
(五)教学方法凸显情景与对话,构建阅读深度学习场域 |
(六)教学评价彰显发展性,促进阅读学习“三感”生成 |
四、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举样 |
(一) 《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教学设计案例 |
(二)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教学设计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美国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 教科书发展的重要意义 |
二 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科书革新 |
三 《阅读》教科书的价值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内容 |
一 研究对象:《阅读》系列教科书 |
二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借助CIR-FS框架形成研究思路 |
二 四种研究方法的运用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 教科书 |
二 阅读教学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研究 |
第二章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概述 |
第一节 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的总体特点 |
一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制定 |
二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总体特点 |
第二节 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的制定及其特点 |
一 目标设置 |
二 框架及内容的安排 |
三 具体呈现特点 |
第三章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特征及《阅读》教科书编制 |
第一节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一般特征 |
一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编制特点 |
二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内容特点 |
第二节 《阅读》教科书编制 |
一 《阅读》教科书的编制特点 |
二 《阅读》教科书的构成体系 |
第四章 《阅读》教科书的内容建构 |
第一节 《阅读》的课程内容规划 |
一 文化选择:范围广、价值选择明确、建构方式多样 |
二 知识规划:展现学科要素、重视联系 |
第二节 《阅读》的教学支持 |
一 教学支持的意义 |
二 教学支持的构成及联系 |
第三节 《阅读》的文本呈现 |
一 文本呈现的意义:表意清晰有趣、符合审美 |
二 文本呈现的结构及特点 |
第五章 《阅读》教科书的特征与启示 |
第一节 课程内容规划中文化选择与知识规划的特征 |
一 课程内容规划中文化选择的特征 |
二 课程内容规划中知识规划的特征 |
第二节 教学支持的特征 |
一 连接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兴趣 |
二 教学支持帮助促进思维发展 |
三 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
第三节 文本呈现的特征 |
一 结构清晰,呈现方式多样 |
二 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同部分联系密切 |
第四节 《阅读》教科书的启示 |
一 提供策略指导 |
二 促进思维发展 |
三 彰显育人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阅读》一至六年级课文题目统计 |
附录B 《阅读》一至六年级各单元主题统计 |
附录C 《阅读》一至六年级各单元活动、策略分布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多角度展现英语阅读中的美(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研究[D]. 姚丽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活动理论视域下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语言发展个案研究[D]. 李东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D]. 梁娇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微信读书APP用户使用动机研究[D]. 张楠.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研究[D]. 赵园. 江苏大学, 2020(05)
- [7]学科阅读理念下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策略研究[D]. 甘世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关琳. 延边大学, 2020(05)
- [9]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D]. 李林奉. 西南大学, 2020(01)
- [10]美国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分析[D]. 冯旭.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思维品质论文; 英语论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论文; 英语阅读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