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混合机混合质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21)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工艺、包装的现状研究》文中认为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不同生产工艺、包装进行对比和分析,为生产企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生产工艺分为干法和湿法。干法工艺的关键工艺是混合工艺,关键工艺参数是混合时间、组分添加顺序、装载系数进行。湿法工艺的关键工艺是均质、喷雾干燥。均质工艺的关键参数是均质压力、均质后粒径;喷雾干燥工艺关键参数是高压泵压强、进风温度、浓缩牛奶浓度。本文比较了不同包装材质,在变化的贮存条件下,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评价半成品质量,对工艺优劣势进行分析,得出铝塑复合膜包装有利于产品贮存的结论。
邱睿,邱建成[2](2020)在《中空吹塑机生产线的辅助设备与智能化生产线构成(上)》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中空吹塑机生产线的主要辅助设备。
谈灵操[3](2020)在《基于拉伸流变的多孔微灌带一步法连续成型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持续下降,微灌技术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节水灌溉器的研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依然存在制造过程复杂、成型效率低、维护与回收再利用困难等缺陷。针对该问题,本文在团队自行研制体积拉伸流场主导的偏心转子挤出机基础上,采用挤出发泡吹塑一步法,在较短热机械历程下制造出新型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基与全生物降解的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基多孔微灌带,并对其微观结构与水力性能等关键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分析了偏心转子挤出机输送特性及原理,并基于体积拉伸流变主导的塑料挤出特性制备了LDPE基发泡材料,通过在LDPE2426H基体中加入纳米炭黑(Carbon black,CB)、LDPE2520D、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过氧化二异丙苯(Dicumyl peroxide,DCP)交联剂等不同材料,提高熔体强度及泡孔成核密度进行挤出发泡以改善泡孔结构,探究复合、共混与交联对聚合物泡沫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相多组分物料在体积拉伸流场下挤出发泡实现了良好混合分散,显着降低泡孔尺寸、提高泡孔密度与孔隙率,从而改善泡孔结构,明显提高泡沫性能。其次,利用偏心转子挤出机挤出发泡吹塑过程的双向拉伸破孔机制,构建微灌带内部的多孔多通道微观形态,制造出具有不同孔隙率与开孔率的多孔微灌带,研究了其综合性能与开孔机理。实验表明:拉伸或吹胀作用均可对泡沫进行良好地破孔,两者协同作用可实现更高的破孔效率,且开孔更为均匀,过高的拉伸比与吹胀比均会降低孔隙率与开孔率;拉伸比为2.0、吹胀比为1.2时,孔隙率与开孔率达到最高值;添加相容或不相容的第二相、交联或纳米复合可有效提高微灌带的孔隙率与开孔率,但不同材料体系在拉伸与吹胀过程中的开孔效率与机理有所差异,含有不相容硬相PS的LDPE基发泡材料开孔效率最低。接着,研究所成型的LDPE基多孔微灌带的水力性能,以及拉伸比与吹胀比、泡沫微观结构与水力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剖析了微灌带渗流特性。结果表明:多孔微灌带的压力与流量关系符合指数关系,流态指数x介于0.9~2.0间,在很低压力下实现了微流量灌溉,具有良好的水力性能,且流量调节范围大;开孔率越高,流态指数x与渗透率K越大,渗水均匀度越高;拉伸与吹胀协同破孔可提高开孔均匀度,降低多孔微灌带的流态指数;适当的开孔率与灌溉压力可提高灌水均匀度。最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挤出发泡吹塑一步法成型工艺,制备出全生物降解的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succinate,PBS)/有机蒙脱土(Organic montmorillonite,OMMT)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多孔微灌带,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微观结构、水力性能等综合性能,探究PBS与OMMT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PBS形成原位亚微米级纤维,有利于材料的强韧化;OMMT在拉伸流场中实现了良好的分散、插层和剥离,并主要分布于PBS中和PBS/PLA界面上,其余以剥离态分布于PLA中,大幅提高了泡孔密度与孔隙率,降低了泡孔尺寸与表观密度;其水力性能与LDPE基多孔微灌带类似,压力与流量间符合指数关系,流态指数x介于0.9~1.7之间。本文所制备的多孔微灌带具有加工热历程短、成型过程简单、制造成本低、渗流特性好与流量调节范围大等优点,有望在使用过程中实现自适应的微流量节能灌溉,对推动多孔微灌带大范围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岳进峰[4](2020)在《基于含能材料的同向双螺杆挤出大型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推进剂是具有特定性能的含能复合材料,作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需求正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加大对含能材料用大型双螺杆挤出机的研究力度刻不容缓。基于双螺杆数值模拟和实验样机代料实验,本文按照实验样机设计模拟-实验样机实验验证-相似放大-大型机设计模拟的思路进行研究,以探究实验样机和大型机混合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混合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保证螺杆混合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混合性能,对双螺杆挤出实验样机螺杆的各功能段进行设计,确定实验样机螺杆的主要参数。根据螺杆各功能段的局部功能设计用于实验样机混合排气计量段的SE元件和KB元件,利用这两种螺杆元件组成四种不同的螺杆构型。为探究四种螺杆构型的安全性和混合性能,对四种螺杆构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获得混合过程流场的压力、最大剪切应力、最大粘性耗散功率、加权平均剪切应力、累积最大剪切应力、平均回流系数以及累积停留时间。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安全性和混合性能优良的T2螺杆构型以用于后续代料实验研究。(2)使用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螺杆转速对混合排气计量段流场的影响,采用平均回流系数以及累积停留时间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价,采用测试AL含量法对代料实验挤出样品进行质量评价,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都表明三种不同螺杆转速流道中药浆的分布混合性能关系为:30 rpm>40 rpm>20 rpm,验证了实验样机性能达到设计要求。(3)为实现实验样机到大型机的相似放大,使用几何相似放大、容积相似放大及恒定剪切速率相似放大建立了相似放大模型,得到了大型机放大后的螺杆构型、螺杆间隙及螺杆的主要参数。为探究放大后大型机的安全性和混合性能,对大型机三维建模、网格划分后进行等温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与实验样机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似放大后的大型机相较实验样机拥有相当的安全性能和分布混合性能,大型机分散混合性能明显好于实验样机。(4)为探究工艺参数对螺杆混合过程中安全性和混合性能的影响程度,选用大型机放大后的混合排气计量段螺杆构型,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使用正交试验进行探究。正交试验选用螺杆间隙、螺杆转速和加料量作为试验因素,选取的每个因素对应3个水平,采用了 L9(33)正交表。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对螺杆安全性和混合性能的影响程度为:螺杆转速>螺杆间隙>加料量,螺杆转速对螺杆的安全性及混合性能影响最大。
王苏炜[5](2020)在《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文中指出木塑复合材料(WPC)作为一种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绿色环保复合材料,其在建筑装修、包装运输、汽车内饰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非常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资源紧缺的问题,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为了解决传统木塑复合材料存在的密度大,抗冲击韧性差等问题,本论文通过挤出发泡技术在复合材料内部引入微孔结构来抑制制品内部微裂纹的扩张,从而克服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的脆性大、延展性和抗冲击应力低等缺点。本论文首先通过设计新型螺杆结构、引入腔穴传递式动态混合器和熔体泵来搭建单阶式螺杆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然后开展了原料配方体系组分优化、成型工艺参数选择以及挤出过程泡孔形态结构探索等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比较了木塑复合材料的微发泡成型要求,通过引入分离螺棱、屏障螺杆头来改善螺杆的混炼塑化能力,并依次与腔穴传递式动态混合器和熔体齿轮泵串联以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分散混合以及稳压、建压能力,从而搭建适用于木塑复合材料的单阶式螺杆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2、分析比较了 PP/POE、PP/HDPE及PP/微晶蜡三种树脂基体的结晶特性及其木塑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并研究了不同材料体系下试样的泡孔结构、力学强度以及耐热性能的变化规律,从而探索物料特性、微观结构及制品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3、分析了木粉含量、木塑界面相容性、成核剂形态及发泡剂配比等不同原料配方体系对材料发泡行为及其他性能的影响。此外,通过调节模具温度、螺杆转速等工艺参数来控制挤出过程中的熔体压力和熔体粘度,进而影响气体溶解度及扩散速率、调节气泡成核起始点及成核密度等,从而进一步优化和改善试样的泡孔形态和力学性能。4、分析了不同分子链结构的聚丙烯树脂及其木塑复合材料的特性,研究了其对后续气泡成核、生长和定型过程的影响,探明聚丙烯分子链结构对试样泡孔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5、通过观察试样轴向和径向的泡孔结构,探明了不同工艺条件下流动熔体中气泡“成核-生长-约束-限位”过程的演变机理,制备了具有高抗冲击强度、高耐热性能的聚丙烯基天然纤维复合材料。
李航[6](2020)在《加工条件对软质聚氯乙烯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软质聚氯乙烯(Soft PVC)材料通过向PVC基体中添加大量增塑剂以降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并实现柔韧性。但是,出于成本考虑,软质PVC材料工业生产中通常在配方里引入无机填料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无机填料还可以改善软质PVC材料的适用和加工性能。无机填料与PVC组成的二元复合材料体系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但是,关于无机粒子对含有大量增塑剂的软质PVC体系的研究报道却鲜见报端。软质PVC的工业化产品是由PVC树脂、增塑剂、无机填料、润滑剂和稳定剂等其他助剂组成的复杂体系。该体系中,增塑剂与PVC以及PVC和其他组分间的相容性,对其实际应用性能非常重要。塑化后的软质PVC材料一般被认为是通过微晶交联的橡胶材料。增塑剂与PVC基体之间的相分离是导致材料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PVC与其他组分的相容性对软质PVC材料的性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加工工艺条件的改变则会影响这些组分的相行为。众所周知,制备PVC材料的工业加工条件会影响其内部结构。然而,如何评价工业加工条件对内部结构的影响却是一个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加工条件对软质PVC材料的影响。使用经典的工业配方和加工方法,我们制备了3组具有不同增塑剂含量的软质PVC材料,每组包含5个具有不同加工条件的样品。加工条件包括添加碳酸钙(CaCO3)粉末的两个步骤(一步法或两步法),两个放料温度(110℃或120℃)和两个混料频率(35Hz或45Hz)。玻璃化转变温度是表征聚合物材料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反映了材料的制品性能和加工性能。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动态力学分析(DMA)以及与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联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系统研究了加工条件对软质PVC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一步法而非两步法添加CaCO3粉末,提高放料温度或使用更高的混料频率可使被碳酸钙填充的软质PVC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这一发现有助于在不改变配方的基础上,制备具有较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软质PVC材料。
吴浩[7](2020)在《拉伸形变支配的固体推进剂模拟浆料连续混合技术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固体推进剂混合工艺的发展受制于其固含量,固含量越高推进剂能量就越大,比冲也就越高,而较高的固含量使固体推进剂浆料黏度大、不易分散,导致剪切生热明显、加工困难,从而限制了固体推进剂向高能量化发展。传统的固体推进剂混合工艺以间歇混合为主,存在生产效率低、混合时间长、安全隐患大等缺点,无法满足高固含量固体推进剂大批量生产的要求。以双螺杆挤出机为主的固体推进剂连续混合工艺虽然具有柔性化、连续化、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基于剪切形变的加工机理,具有混合分散效果差、剪切生热大的缺点,导致混合过程存在潜在危险性,同样不利于生产高固含量固体推进剂。瞿金平教授提出的以体积拉伸形变为主导的新型聚合物加工理论,颠倒了剪切形变和拉伸形变之间的主次关系,具有传质传热效率高、混合分散效果好、热机械历程短、剪切生热低等优势,如将其应用到固体推进剂浆料的生产中,可有效解决剪切生热大、分散效果差等加工难题。本文创新性地将体积拉伸形变塑化输运技术应用到固体推进剂的混合加工中,提出了体积拉伸形变支配的固体推进剂连续混合理论和方法,并由此自主研制了体积拉伸形变支配的固体推进剂连续混合设备,成功实现了体积拉伸形变支配的固体推进剂模拟浆料的连续高效混合。基于合理假设,建立了固体推进剂浆料在双轴偏心转子塑化输运系统内混合输运过程中的物理和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双轴偏心转子塑化输运系统中固体推进剂浆料的混合输运是由拉伸形变作用支配的,首次揭示了转子转速、浆料固含量对拉伸形变作用的影响机制,为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采用实验研究手段验证了体积拉伸形变支配的固体推进剂浆料在混合输运过程中的理论模型,探索了转子转速、浆料固含量对双轴偏心转子挤出机输运特性和固体推进剂模拟浆料混合物性能之间的影响规律,证实了体积拉伸形变支配的固体推进剂模拟浆料连续混合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得到了合适的工艺参数。研究表明:本文自主研制的固体推进剂连续混合设备所生产的浆料混合物密度均匀性优异,其产量、能耗、输运效率、浆料温升以及在线混合物料量与转子转速和浆料固含量均呈正相关作用,停留时间则与之呈负相关作用。当浆料固含量为86%、转子转速为120 r/min时,浆料单位能耗低至0.04 kw·h/kg,停留时间仅为70 s,输运效率高达99.06%,而浆料温升只有2℃,同时在线混合量仅为0.837 kg,浆料混合物的密度波动值低至0.021 g/cm3,密度标准差小于0.007 g/cm3,并依然保有良好的固体粉料级配关系。由此可见,体积拉伸形变支配的固体推进剂连续混合设备具有产量高、能耗低、停留时间短、输运效率高、浆料温升低、在线混合物料量少以及混合分散效果好等优势。体积拉伸形变支配的固体推进剂连续混合设备的成功研制,实现了高固含量固体推进剂模拟浆料混合物的低能耗、连续、高效挤出,且浆料混合物具有良好的混合分散效果和密度均匀性,为连续、安全化生产高固含量固体推进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帅[8](2018)在《金属粉末涂料邦定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粉末涂料是一种新型的不含溶剂的固体粉末状涂料。其主要优点为:无溶剂、零污染、环保、可回收使用、节省能源,在涂料行业占有量逐年升高。近年来具有金属闪光效果的金属粉末涂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可以应用于汽车、家电、金属门等,也可以满足高档工艺品的装饰效果。工业上金属粉末涂料生产的关键工艺是金属粉与粉末涂料的邦定(bonding),即使金属颜料颗粒与粉末涂料颗粒相互粘结,以保证喷涂过程中金属颜料不与粉末涂料发生分离,实现涂膜中金属颜料的均匀性、一致性和过喷粉的可回收性。目前工业上主要的金属粉末涂料邦定是热邦定法,该法需要相当精确的邦定温度控制和时间控制。操作中若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容易结块报废;若温度过低或时间过短,则达不到所需的邦定效果。为克服热邦定法的缺点,本文以粉末涂料、金属颜料铝粉、聚乙烯醇PVA为主要原料,研究一种新型邦定工艺,使粉末涂料颗粒与金属铝颜料颗粒在室温下相粘结,即在室温下制备金属粉末涂料,可避免传统工业上遇到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相对于现行的热邦定,我们称其为冷邦定。本研究实验了四种不同冷邦定方法制备金属粉末涂料,分别为:高速搅拌混合法、改良搅拌混合法、气流分散法和流化床湿空气法。前三种方法类似,三种方法中,气流分散法邦定效果最好。进一步对气流分散法进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不同胶水配方(胶水原液量及额外加水量)对邦定效果均有影响。当PVA原液量为0.75 g,无额外加水时,沉积到测试板上的样品与初始样品中金属铝粉含量差值最小(4.29%),邦定效果最好。流化床湿空气法将金属铝粉粉末涂料邦定工艺分为两步。第一步预制带胶铝粉,第二步带胶铝粉与粉末涂料在流化床中通入湿空气流化,润湿金属铝粉表面的PVA胶,粘结粉末涂料,完成邦定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了流化气体相对湿度、流化时间和流化气体流量对邦定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流化气体相对湿度较大(饱和湿空气),流化时间适度(10 min),流化气体流量较小(0.5 L/min)时,邦定效果最好。本文研究的冷态邦定法,可将邦定粉喷涂后和喷涂前金属铝粉含量差值缩小到5%左右,达到和超过了热邦定效果,能够大大提高金属效果粉末涂料产量,满足市场增长需求,拓宽应用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李利桥[9](2018)在《滚筒式日粮混合机混合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反刍动物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得到推广使用,配置日粮混合机是实施日粮饲喂技术的关键。中国研究日粮混合机的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集中在几种成熟机型的研发与试验研究上,基于日粮混合机理的混合机创新性研究较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基于中国反刍动物养殖业的实际需求以及日粮混合机的研究现状,提出一种滚筒式日粮混合机,并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分析、高速摄像分析和试验研究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其混合机理和混合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试验日粮各物料组分特性研究。根据反刍动物所需日粮各物料组分的不同性质,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物料组成试验日粮,并对各物料组分的特性进行测定,获得了物料组分的湿基含水率、几何特征、密度、剪切模量、泊松比、碰撞恢复系数和摩擦因数等主要特性参数,为建立离散元仿真分析时试验日粮各物料组分的颗粒模型、以及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研究提供支持。(2)滚筒式日粮混合机试验平台设计。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空正十棱柱型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的设计方案,并对其主混合工作机构、辅助系统等关键结构进行了设计与参数分析,依此设计了滚筒式日粮混合机试验平台,以进行具有代表性的无抄板和有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的综合研究分析,进而开展深入的创新研究。(3)无/有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的混合机理分析与混合性能试验研究。借助理论分析、仿真分析、高速摄像技术对无抄板和有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的混合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按无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筒体内物料颗粒群运动特征可将物料分布区域划分为随动区、扰动区、滚落区,其中随动区内物料颗粒群的混合运动方式以较弱的剪切混合为主,扰动区内物料颗粒群的混合运动方式以较弱的剪切混合与扩散混合为主,滚落区(主混合区)内物料颗粒群的混合运动方式以小范围的剪切混合与扩散混合为主。按有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筒体内物料颗粒群运动特征可将物料分布区域划分为提料区、抛落区、回料区,其中提料区内物料颗粒群的混合运动方式以剪切混合为主,抛落区(主混合区)内物料颗粒群的混合运动方式以剪切混合与扩散混合为主、以对流混合为辅,回料区内物料颗粒群的混合运动方式以较弱的剪切混合为主。上述各个运动区域的位置、大小、形状受日粮混合机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的影响很大。利用滚筒式日粮混合机试验平台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各试验因素对变异系数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物料装载率、混合时间、筒体转速,各试验因素对净功耗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混合时间、筒体转速、物料装载率;最佳参数组合方案为筒体转速22 r/min、物料装载率51%、混合时间12 min,此时变异系数、净功耗分别为5.86%、39.75 kJ。有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各试验因素对变异系数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抄板安装角、筒体转速、物料装载率、混合时间、抄板高度,各试验因素对净功耗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混合时间、筒体转速、物料装载率、抄板安装角、抄板高度;最佳参数组合方案为筒体转速23.5 r/min、物料装载率65%、混合时间4 min、抄板安装角11°、抄板高度109 mm,此时变异系数、净功耗分别为2.09%、33.73 kJ。有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的混合状况总体优于无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4)组合桨叶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的混合机理与试验研究。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桨叶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并借助理论分析、高速摄像技术对其混合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筒体旋转过程中既由筒体托带物料颗粒群实现筒体局部小范围的循环混合,同时通过筒体与桨叶组合托送物料颗粒群实现筒体上部大范围的循环混合,如此反复循环而较快地实现物料颗粒群的均匀混合。利用组合桨叶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试验装置与测试系统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变异系数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物料装载率、筒体转速、混合时间、桨叶回转半径,各试验因素对净功耗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混合时间、筒体转速、物料装载率、桨叶回转半径;最佳参数组合方案为混合时间3.5 min、物料装载率66%、筒体转速29 r/min和桨叶回转半径236 mm,此时变异系数、净功耗分别为7.02%、32.62kJ。组合桨叶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的混合状况总体优于有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研究内容在完善滚筒式日粮混合技术理论方面上具有实际意义,且将为滚筒式日粮混合机的研究、优化设计和参数选择提供依据。
鄢启平[10](2017)在《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装量稳定性的改进研究》文中认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验证与确认要求生产工艺的验证应贯穿产品的生命周期,应对生产工艺进行持续的验证,在持续工艺验证中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评估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必要时进行改进以持续提高产品质量。评估生产工艺稳定性的统计方法采用过程能力分析技术,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k值,当Cpk≥1.0,认为工序过程能力处于正常的可接受水平,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适当监测;当Cpk≥1.33,说明工序过程能力充足,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监测频率;当Cpk<1.0过程能力不足,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对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进行持续工艺验证,统计分析胶囊填充过程装量(即粒重)数据,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k值为0.80<1.0,说明其过程控制能力不足,需要对其进行改进以提高其填充工序装量控制的过程能力。本文目的是提高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填充过程装量控制的过程能力(Cpk值)即提高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填充过程装量的稳定性。采用波士顿矩阵和四象限分类进行分析和决策,确定研究方向为改进原辅料的物理性质以提高胶囊填充工序粒重控制的过程能力。使用不同密度的盐酸雷尼替丁原料进行试验,对比分析其对装量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使用0.50-0.70g/ml密度范围原料(重粉)较使用小于0.50g/ml密度原料生产的胶囊其粒重控制的稳定性具有显着提高。使用3个不同批次的原料进行3批盐酸雷尼替丁胶囊中试批量的生产,进一步验证了试验结果,统计3批中试生产的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粒重的Cpk值分别为1.12、1.10、1.05,均≥1.0,达到预期目的。对变更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原料密度的中试批次产品进行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原料密度变化后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变更后的原料来自新的供应商,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新供应商进行资质确认,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新增供应商进行补充申请。注册批准后进行商业化生产并同步进行生产工艺的验证,生产工艺验证结论为通过。验证3批产品胶囊粒重Cpk值分别为1.00、1.17、1.24,均≥1.0,生产批量放大后胶囊粒重的控制与中试结果一致。最终结果显示变更盐酸雷尼替丁原料密度后胶囊装量的过程控制能力Cpk值显着提高,达到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二、塑料混合机混合质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混合机混合质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工艺、包装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艺 |
1.1 干法工艺 |
1.1.1 干法工艺的关键点 |
1.2 湿法工艺 |
1.2.1 湿法工艺的关键点 |
1.3 工艺的适用性和工艺比较 |
1.3.1 适用不同原料 |
1.3.2 适用不同设备 |
1.3.3 优劣势分析 |
1.4 工艺质量的控制 |
1.4.1 抽样选取依据 |
1.4.2 工艺质量控制指标 |
1.4.3 工艺质量的评价 |
1.5 粉体输送方式 |
2 包装 |
2.1 包装材料的筛选 |
2.2 充氮包装 |
2.3 贮存条件的影响 |
3 小结 |
(2)中空吹塑机生产线的辅助设备与智能化生产线构成(上)(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原料混合、计量、上料系统与干燥系统 |
1.1 原料混合设备 |
1.1.1 塑料混合机用途: |
1.1.2 塑料混合机结构特征: |
1.1.3 塑料混合机的构造说明: |
1.1.4 塑料混合机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
1.1.5 塑料高速混合机保养说明: |
1.2 原料计量装置 |
1.2.1 称重式计量机计量步骤: |
1.2.2 称重式计量机自动控制原理: |
1.3 原料上料系统 |
1.3.1 塑料上料机的分类 |
1.3.1. 1 真空吸料式自动上料机的工作原理: |
1.3.1. 2 螺旋管式自动上料机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
1.3.2 塑料原料集中供料设备 |
1.3.3 塑料上料机的选择 |
1.4 原料干燥系统 |
1.4.1 塑料原料干燥机的分类 |
1.4.2 高速混合机 |
1.4.3 除湿干燥机。 |
1.4.3. 1 除湿干燥机的种类 |
1.4.3. 2 除湿干燥机的工作原理 |
1.4.3. 3 除湿干燥机的优点如下: |
1.5 塑料原料干燥机的选择 |
(3)基于拉伸流变的多孔微灌带一步法连续成型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微灌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滴灌灌水器 |
1.2.2 滴灌带制造 |
1.2.3 渗灌技术 |
1.3 多孔聚合物制备方法 |
1.3.1 发泡法 |
1.3.2 其他方法 |
1.4 PE与PLA发泡研究现状 |
1.4.1 PE发泡 |
1.4.2 PLA发泡 |
1.5 现状总结与问题分析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第二章 拉伸流变主导的挤出发泡特性及实验方案 |
2.1 连续体积拉伸流场 |
2.2 拉伸流变主导的塑化输运装置 |
2.2.1 偏心转子挤出机结构与原理 |
2.2.2 体积拉伸流场下的发泡特性 |
2.3 实验方案 |
2.3.1 实验原材料 |
2.3.2 设备及仪器 |
2.3.3 样品的制备 |
2.3.4 测试与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拉伸流场主导的LDPE基发泡材料结构与性能 |
3.1 LDPE发泡 |
3.1.1 泡孔结构 |
3.1.2 结晶性能 |
3.1.3 力学性能 |
3.2 LDPE/CB发泡 |
3.2.1 复合材料 |
3.2.2 泡孔结构 |
3.2.3 结晶性能 |
3.2.4 力学性能 |
3.2.5 发泡过程 |
3.3 LDPE/PS发泡 |
3.3.1 共混材料 |
3.3.2 泡孔结构 |
3.3.3 结晶性能 |
3.3.4 力学性能 |
3.3.5 LDPE/PS/CB发泡 |
3.4 LDPE/LDPE/CB发泡 |
3.4.1 泡孔结构 |
3.4.2 结晶性能 |
3.4.3 力学性能 |
3.5 LDPE/DCP/CB发泡 |
3.5.1 泡孔结构 |
3.5.2 结晶性能 |
3.5.3 力学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工工艺对LDPE基多孔微灌带结构与性能影响 |
4.1 挤出工艺的影响 |
4.1.1 转速的影响 |
4.1.2 温度的影响 |
4.2 吹塑工艺的影响 |
4.2.1 拉伸破孔 |
4.2.2 吹胀破孔 |
4.2.3 吹拉协同破孔 |
4.3 各材料体系比较 |
4.3.1 基本属性 |
4.3.2 破孔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DPE基多孔微灌带水力性能及渗流特性 |
5.1 压力与流量关系 |
5.2 渗水均匀度系数 |
5.3 各材料体系比较 |
5.4 渗流特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拉伸流场主导的PLA基多孔微灌带结构与性能 |
6.1 PLA/PBS共混物 |
6.1.1 微观形貌 |
6.1.2 结晶性能 |
6.1.3 冲击韧性 |
6.2 PLA/PBS/OMMT复合材料 |
6.2.1 微观形貌 |
6.2.2 剥离机理 |
6.2.3 溶解实验 |
6.2.4 DSC分析 |
6.2.5 DMA分析 |
6.2.6 热稳定性分析 |
6.2.7 力学性能测试 |
6.3 PLA/PBS/OMMT发泡材料 |
6.3.1 微观结构 |
6.3.2 力学性能 |
6.4 PLA基多孔微灌带性能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含能材料的同向双螺杆挤出大型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固体推进剂简介及制备 |
1.1.1 固体推进剂简介 |
1.1.2 HTPB固体推进剂制备 |
1.2 混合设备研究进展 |
1.2.1 混合挤出设备 |
1.2.2 固体推进剂用双螺杆挤出机 |
1.3 混合设备相似放大理论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双螺杆挤出实验样机混合排气计量段的研究 |
2.1 实验样机混合排气计量段螺杆设计 |
2.1.1 实验样机整体结构 |
2.1.2 实验样机螺杆功能分段与主要参数 |
2.1.3 实验样机螺杆元件设计 |
2.1.4 实验样机螺杆构型组合设计 |
2.2 模拟软件介绍及分析方法 |
2.3 模型建立 |
2.3.1 数学模型 |
2.3.2 本构模型 |
2.3.3 几何模型 |
2.3.4 有限元模型 |
2.3.5 边界条件 |
2.4 螺杆构型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
2.4.1 压力场 |
2.4.2 最大剪切应力 |
2.4.3 粘性耗散功率 |
2.4.4 加权平均剪切应力 |
2.4.5 累积最大剪切应力 |
2.4.6 平均回流系数 |
2.4.7 累积停留时间分布 |
2.5 实验样机安全和混合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螺杆转速对混合流场影响的模拟分析及实验验证 |
3.1 螺杆转速对混合排气计量段流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
3.1.1 模型建立 |
3.1.2 混合能力分析 |
3.2 不同螺杆转速下的实验样机代料实验 |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2 实验原料及配方 |
3.2.3 实验方案设计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3.1 安全性分析 |
3.3.2 混合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螺杆挤出大型机混合排气计量段相似放大模型 |
4.1 大型机混合排气计量段几何相似放大 |
4.2 大型机混合排气计量段容积相似放大 |
4.2.1 方法选择依据 |
4.2.2 计算流程的优化 |
4.2.3 计算结果 |
4.3 大型机混合排气计量段恒定剪切速率相似放大 |
4.3.1 实验样机平均剪切速率的计算 |
4.3.2 大型机不同转速下平均剪切速率计算 |
4.3.3 大型机转速拟合放大结果 |
4.4 大型机混合排气计量段相似放大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螺杆挤出大型机混合排气计量段的研究 |
5.1 大型机混合排气计量段螺杆构型设计及模型建立 |
5.1.1 螺杆构型设计 |
5.1.2 模型建立 |
5.2 混合排气计量段模拟结果分析 |
5.2.1 压力场 |
5.2.2 最大剪切应力 |
5.2.3 粘性耗散功率 |
5.2.4 加权平均剪切应力 |
5.2.5 累积最大剪切应力 |
5.2.6 平均回流系数 |
5.2.7 累积停留时间分布 |
5.3 大型机安全和混合评价 |
5.4 影响安全混合性能的工艺参数正交仿真试验 |
5.4.1 正交试验设计 |
5.4.2 正交试验模拟结果 |
5.5 极差分析 |
5.5.1 安全性极差分析 |
5.5.2 分散混合极差分析 |
5.5.3 分布混合差分析 |
5.6 大型机最优工艺参数方案确定及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5)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塑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
1.2.1 木塑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分 |
1.2.2 木塑复合材料的成型设备及工艺 |
1.2.3 木塑复合制品性能的影响因素 |
1.3 微发泡成型技术 |
1.3.1 微发泡成型过程 |
1.3.2 气泡成核机理 |
1.3.3 微发泡成型设备及工艺 |
1.4 聚丙烯木塑复合材料发泡性能及其应用现状 |
1.4.1 聚丙烯发泡性能 |
1.4.2 木塑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课题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手段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1.3 发泡试样的制备 |
2.2 试样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
2.2.1 流变测试 |
2.2.2 熔融指数测试(MFR)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2.2.4 差示量热扫描测试(DSC) |
2.2.5 热失重曲线测试(TGA) |
2.2.6 抗冲击强度测试 |
2.2.7 拉伸强度测试 |
2.2.8 弯曲强度测试 |
2.2.9 表观密度测试 |
2.2.10 维卡软化温度测试 |
2.2.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
第三章 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的搭建 |
3.1 单螺杆挤出机 |
3.2 塑化螺杆 |
3.2.1 分离螺纹 |
3.2.2 屏障螺杆头 |
3.3 混合元件 |
3.3.1 混合元件类型 |
3.3.2 动态混合器尺寸 |
3.4 稳压装置 |
3.5 发泡模具 |
3.5.1 发泡工艺选择 |
3.5.2 机头模具尺寸 |
3.5.3 模具内熔体的流动状态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共混体系对材料熔体强度及泡孔结构的影响 |
4.1 实验方案 |
4.2 弹性体对木塑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
4.2.1 POE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
4.2.2 POE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4.2.3 POE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
4.2.4 POE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5 POE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
4.3 HDPE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
4.3.1 HDPE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
4.3.2 HDPE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4.3.3 HDPE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
4.3.4 HDPE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
4.4 微晶蜡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
4.4.1 微晶蜡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
4.4.2 微晶蜡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4.4.3 微晶蜡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
4.4.4 微晶蜡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材料各组分对发泡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5.1 实验方案 |
5.2 木粉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
5.2.1 木粉含量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
5.2.2 木粉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
5.2.3 木粉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4 木粉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
5.2.5 木粉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
5.3 MAH-g-PP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
5.3.1 MAH-g-PP对木粉和树脂界面结合效果的影响 |
5.3.2 MAH-g-PP含量对复合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
5.3.3 MAH-g-PP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
5.3.4 MAH-g-PP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5 MAH-g-PP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
5.3.6 MAH-g-PP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
5.4 成核剂类型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
5.4.1 成核剂类型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
5.4.2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
5.4.3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4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
5.4.5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
5.5 成核剂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
5.5.1 成核剂含量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
5.5.2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
5.5.3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
5.5.4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
5.5.5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
5.6 复合发泡剂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
5.6.1 发泡剂分解温度 |
5.6.2 复合发泡剂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
5.6.3 复合发泡剂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
5.7 发泡剂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研究 |
5.7.1 发泡剂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
5.7.2 发泡剂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树脂类型及工艺参数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研究 |
6.1 实验方案 |
6.2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6.2.1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
6.2.2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6.3 模具温度对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6.3.1 模具温度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
6.3.2 模具温度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3 模具温度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
6.4 螺杆转速对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6.4.1 螺杆转速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
6.4.2 螺杆转速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
6.4.3 螺杆转速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木塑复合材料挤出过程中泡孔形态的演变机理与模型初探 |
7.1 挤出实验中发泡过程初探 |
7.2 泡孔形态演变机理的探索 |
7.3 本章总结 |
第八章 总结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发表及已接收的论文 |
研究成果及专利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6)加工条件对软质聚氯乙烯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氯乙烯概述 |
1.2 PVC树脂的颗粒形态 |
1.3 软质PVC材料 |
1.3.1 增塑剂对PVC的塑化作用 |
1.3.2 无机填料对性能的影响 |
1.3.3 PVC热稳定剂 |
1.3.4 PVC润滑剂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加工条件对软质PVC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 |
2.2.2 软质PVC材料的制备 |
2.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aCO_3粉添加次序对软质PVC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 |
2.3.2 放料温度对软质PVC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 |
2.3.3 混料频率对软质PVC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增塑剂含量对软质PVC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 |
3.2.2 不同增塑剂含量的软质PVC材料的制备 |
3.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aCO_3添加次序对不同增塑剂含量的软质PVC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 |
3.3.2 放料温度对不同增塑剂含量的软质PVC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 |
3.3.3 混料频率对不同增塑剂含量的软质PVC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7)拉伸形变支配的固体推进剂模拟浆料连续混合技术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固体推进剂概述 |
1.2.1 固体推进剂发展历程 |
1.2.2 固体推进剂配方组成 |
1.2.3 固体推进剂流体结构 |
1.2.4 固体推进剂流变特性 |
1.2.5 固体推进剂混合要求 |
1.3 固体推进剂混合工艺概述 |
1.3.1 间歇混合工艺 |
1.3.2 连续混合工艺 |
1.3.3 新型混合设备 |
1.4 拉伸流变混合原理与设备 |
1.4.1 拉伸流变混合原理 |
1.4.2 拉伸流变混合设备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固体推进剂连续混合设备研制及实验方案 |
2.1 固体推进剂连续混合设备研制 |
2.1.1 固体推进剂连续混合方案 |
2.1.2 固体推进剂连续混合设备 |
2.2 固体推进剂模拟浆料制备实验 |
2.2.1 实验目的 |
2.2.2 实验材料 |
2.2.3 实验设备 |
2.2.4 实验方案 |
2.2.5 测试与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轴偏心转子塑化输运系统运动学模型 |
3.1 转子物理模型 |
3.2 转子数学模型 |
3.2.1 转子几何关系 |
3.2.2 混合腔室面积 |
3.2.3 混合腔室容积 |
3.2.4 转子运动速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拉伸形变的浆料连续混合输运机理 |
4.1 浆料连续输运过程解析 |
4.1.1 基本假设 |
4.1.2 速度分布 |
4.1.3 输运产量 |
4.2 浆料拉伸形变混合机理 |
4.2.1 拉伸形变作用 |
4.2.2 拉伸形变速率 |
4.2.3 拉伸形变指数 |
4.2.4 混合分散原理 |
4.3 浆料混合输运能耗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拉伸形变支配的浆料连续混合与输运特性 |
5.1 双轴偏心转子挤出机输运特性 |
5.1.1 浆料输运产量 |
5.1.2 浆料停留时间 |
5.1.3 浆料排料温度 |
5.1.4 浆料在线混合量 |
5.1.5 浆料输运能耗 |
5.2 双轴偏心转子挤出机混合特性 |
5.2.1 浆料微观形貌 |
5.2.2 浆料流变性能 |
5.2.3 浆料密度均匀性 |
5.3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金属粉末涂料邦定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粉末涂料概述 |
1.1.1 粉体及颗粒分类 |
1.1.2 粉末涂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1.1.3 粉末涂料的组成与制造 |
1.2 金属粉末涂料概述 |
1.2.1 金属粉末涂料简介 |
1.2.2 金属粉末涂料制造 |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PVA胶水制备 |
2.4 邦定样品制备方法 |
2.4.1 高速搅拌混合法 |
2.4.2 改良搅拌混合法 |
2.4.3 气流分散法 |
2.4.4 流化床湿空气法 |
2.5 邦定样品测试分析 |
2.5.1 ASTM D5630-13 灰分含量测试 |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2.6 喷涂固化成膜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原料粉灰分测试结果分析 |
3.1.1 透明粉末涂料灰分测试结果分析 |
3.1.2 金属铝粉灰分测试结果分析 |
3.1.3 邦定粉灰分测试结果分析 |
3.2 PVA胶水粘结性强弱研究分析 |
3.3 三种不同邦定方法筛选对比 |
3.4 气流分散法分析 |
3.4.1 PVA胶水原液量和额外加水量对邦定效果的影响 |
3.4.2 邦定效果的SEM检测与分析 |
3.4.3 邦定效果的数学统计分析 |
3.4.4 气流分散法小结 |
3.5 流化床湿空气法分析 |
3.5.1 预制带胶铝粉分散工艺的选择 |
3.5.2 流化气体相对湿度的影响 |
3.5.3 流化时间的影响 |
3.5.4 流化气体流量的影响 |
3.5.5 流化床湿空气法小结 |
3.6 与商业邦定粉对比 |
3.7 邦定粉喷涂固化成膜效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9)滚筒式日粮混合机混合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试验日粮的组成与各物料组分的特性测定 |
2.1 试验日粮的组成 |
2.2 各物料组分的特性测定 |
2.2.1 基本物理参数的测定 |
2.2.2 流变力学特性的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3 滚筒式日粮混合机试验平台设计 |
3.1 试验平台总体方案 |
3.2 试验装置关键结构设计 |
3.2.1 主混合工作机构 |
3.2.2 辅助系统 |
3.3 测试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无/有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 |
4.1 高速摄像技术及其在混合机研究中的应用 |
4.2 无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 |
4.2.1 混合机理分析 |
4.2.2 混合性能试验研究 |
4.3 有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 |
4.3.1 混合机理分析 |
4.3.2 混合性能试验研究 |
4.4 无/有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组合桨叶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 |
5.1 总体方案与关键结构设计 |
5.1.1 总体方案 |
5.1.2 关键结构设计 |
5.2 混合机理分析 |
5.2.1 混合过程中物料颗粒群的运动分析 |
5.2.2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的混合过程分析 |
5.3 混合性能试验研究 |
5.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3 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 |
5.4 组合桨叶/有抄板的滚筒式日粮混合机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装量稳定性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背景介绍及研究策略 |
2.1 影响胶囊装量稳定性的因素 |
2.1.1 物料流动性对装量的影响 |
2.1.2 生产设备对胶囊装量稳定性的影响 |
2.1.3 生产环境对胶囊装量稳定性的影响 |
2.1.4 胶囊装量控制方法分类 |
2.2 胶囊装量控制范围及稳定性的评估 |
2.2.1 胶囊装量的控制范围 |
2.2.2 生产过程装量稳定性的评估 |
2.3 研究依据及研究策略 |
2.3.1 研究依据 |
2.3.2 研究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料变更及产品质量研究 |
3.1 盐酸雷尼替丁的筛选及标准的制定 |
3.1.1 试验处方 |
3.1.2 试验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1.5 试验结论 |
3.2 中试生产 |
3.2.1 生产批量和处方 |
3.2.2 中试生产设备 |
3.2.3 中试生产方法 |
3.2.4 中试生产数据汇总和结果分析 |
3.2.5 结论 |
3.3 质量对比研究 |
3.3.1 原料的对比研究 |
3.3.2 制剂质量对比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应商资质确认 |
4.1 供应商的资质评估 |
4.2 供应商审计 |
4.3 试验批次样品检验及稳定性考察 |
4.4 变更供应商的注册批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增原料供应商的注册 |
5.1 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
5.2 注册流程 |
5.3 注册资料(CTD格式) |
5.4 注册批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商业生产 |
6.1 生产工艺规程 |
6.2 工艺风险分析 |
6.3 生产工艺验证 |
6.3.1 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生产工艺验证方案 |
6.3.2 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生产工艺验证报告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7.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塑料混合机混合质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工艺、包装的现状研究[J]. 李鑫. 中国乳业, 2021(05)
- [2]中空吹塑机生产线的辅助设备与智能化生产线构成(上)[J]. 邱睿,邱建成. 塑料包装, 2020(05)
- [3]基于拉伸流变的多孔微灌带一步法连续成型及其性能研究[D]. 谈灵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基于含能材料的同向双螺杆挤出大型机的研究[D]. 岳进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D]. 王苏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6]加工条件对软质聚氯乙烯材料玻璃化转变的影响研究[D]. 李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8)
- [7]拉伸形变支配的固体推进剂模拟浆料连续混合技术及机理研究[D]. 吴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金属粉末涂料邦定工艺研究[D]. 董帅. 天津大学, 2018(06)
- [9]滚筒式日粮混合机混合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D]. 李利桥.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10]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装量稳定性的改进研究[D]. 鄢启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