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其药物抗性频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苑贺英[1](2011)在《妇科Ⅱ号方治疗雌性小鼠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阴道内接种感染解脲支原体血清型8(UU8)菌株,建立雌性小鼠生殖道UU感染的模型,观察UU感染后小鼠的整体状态和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病理形态学变化特点,以及中药制剂妇科Ⅱ号方对小鼠生殖道UU感染的治疗作用,探讨UU的致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女性生殖道UU感染提供行之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采用D. Taylor-Robinson等介绍的造模方法,选取7周龄BALB/c小鼠适应环境一周后开始实验,每周注射雌激素预处理,共4周,于第2次注射完雌激素3天后阴道接种UU8感染液,连续3天接种3次,感染的第7天加强接种1次。感染3周后确认造模成功与否,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并开始给药治疗,三组分别妇科Ⅱ号方、阿奇霉素、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用药两周后观察治疗结果。检测方法包括:液体培养法:用以检测阴道分泌物UU清除率;采用PCR定性检测小鼠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组织的UU清除率,并利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形态学检查:观察小鼠整体状态、毛色以及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组织的外观、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对细胞粘附分子(ICAM-1)进行测定。结果:1.通过阴道接种UU8型菌株,成功建立小鼠生殖道UU感染模型。2.下生殖道UU感染上行蔓延至子宫、输卵管,模型组小鼠整体状态较差。3.治疗后支原体清除率检测,包括液体培养法及PCR定性分析检测法。培养法结果示模型组小鼠全部为阳性,西药组小鼠全部为阴性,中药妇科Ⅱ号方治疗组小鼠UU转阴率可达到80%。PCR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西药组治疗后生殖道支原体转阴例数较中药组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PP6测量ICAM-1平均光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示:阴道部位:中药组阴道部位ICAM-1平均光密度低于模型组,即中药组输卵管组织ICAM-1含量低于模型组。但两两比较,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卵管部位:中药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输卵管组织ICAM-1平均光密度值低于模型组,说明中药组输卵管组织ICAM-1含量低于模型组。其他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利用UU8型菌株阴道接种可以成功建立BALB/c小鼠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模型,其上行蔓延感染可引起盆腔炎性疾病,可为以后建立盆腔炎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提供相关依据。2.中药制剂妇科Ⅱ号方能够明显改善生殖道UU感染小鼠活动状态,治疗组整体病理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如炎细胞浸润程度、腺体扩张程度,间质疏松水肿范围及程度等方面。西药治疗组同中药治疗组总体差别不大,西药组阴道及宫颈内炎性分泌物较少,子宫内膜组织疏松水肿及腺体扩张程度较轻,输卵管偶有纤毛倒伏及皱襞融合现象。中药组子宫腺体扩张表现不明显,以疏松水肿为主。3.妇科Ⅱ号方可以降低UU培养阳性率,但是与西药阿奇霉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太少所致。4.妇科Ⅱ号方并且能够降低输卵管组织细胞粘附分子(ICAM-1)的含量,说明妇科Ⅱ号方应用治疗女性生殖道UU感染,能够调整生殖道局部免疫状态,有助于减轻炎性反应,为进一步研究UU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中药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提供切入点。
聂磊[2](2009)在《女性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变迁》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妇科门诊及性传播疾病(STD)门诊女性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变迁。方法:使用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剂盒对2002及2007年719例泌尿生殖道的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进行检测,并对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7年与2002年比较,支原体感染阳性率、Uu和Mh阳性率以及两者合并感染阳性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纯Uu感染对交沙霉素的敏感性(χ2=6.43,P<0.05)有显着性差异,而耐药性相比交沙霉素(χ2=9.19,P<0.01)、阿奇霉素(χ2=4.38,P<0.05),差异有显着性,Uu合并Mh感染对除交沙霉素之外的其他药物的敏感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交沙霉素的敏感性则有显着增高(χ2=10.54,P<0.01),而耐药性相比交沙霉素(χ2=9.19,P<0.01)、阿奇霉素(χ2=4.38,P<0.05)、罗红霉素(χ2=5.031,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论:重视STD门诊支原体的培养与药敏检测,对指导临床用药、控制其传播、防止耐药性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小明[3](2008)在《宫颈分泌物支原体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支原体鉴定药敏试剂盒,对598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598例患者中检出Uu阳性229例(38.2%),Mh阳性8例(1.3%),Uu+Mh阳性49例(8.2%),总检出率47.8%(286例);药敏结果表明,Uu与Mh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等较为敏感,对氧氟沙星耐药率高。结论女性泌尿生殖道Uu和Mh感染率高,主要以Uu为主,Uu和Mh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其中以氧氟沙星为最高,单纯Uu、Mh和Uu+Mh的耐药率存在一定差异,治疗支原体感染以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最好。
付南燕[4](2008)在《门诊性病就医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及其耐药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某市门诊性病就医者泌尿生殖系支原体感染率及耐药性的现状。方法:采用IST试剂盒对730例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730例标本中支原体培养阳性386例(52.8%),并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其中对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耐药率较低,其次为克拉霉素和交沙霉素;对红霉素耐药率较高。结论:支原体是泌尿生殖系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治疗应参考培养及药敏结果,临床应首选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
周潘梅[5](2008)在《妇科疾病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支原体是引起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的病原体之一。支原体最为常见的是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1]。近年来,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
王莉平,资捷,易辉[6](2007)在《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支原体与人支原体培养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支原体(Uu)和人支原体(Mh)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支原体鉴定药敏试剂盒,对813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813例患者中检出Uu阳性296例(36.4%),Mh阳性13例(1.6%),Uu+Mh阳性71例(8.7%),总检出率46.7%(380例);药敏结果表明,Uu与Mh对交沙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较为敏感,对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结论女性泌尿生殖道Uu和Mh感染率很高,主要以Uu为主,Uu和Mh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其中以氧氟沙星为最高,单纯Uu、Mh和Uu+Mh的耐药率存在一定差异,治疗支原体感染以交沙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最好。
张红[7](2007)在《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在导师王秀霞教授诊治解脲支原体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基础上,运用自主研发的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临床及相应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系统的提出了本病的中医病名、致病机理,并以此提出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科学依据。临床研究采用随机阳性对照药研究,结果显示:痊愈率50%:显效70%;总有效率为80%。与对照药曼舒林(环丙杀星栓)的疗效相一致。实验研究初步证实黄连总生物碱对uu体外抑制的最低浓度(MIC)为0.2—1.6mg/ml,MIC50(能抑制50%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4mg/ml,MIC90(能抑制90%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6mg/ml。首次运用Balb/c小鼠生殖道解脲支原体的感染动物模型探讨中药的药效,并证实了黄连总生物碱能抑制uu对离体兔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同时能减少uu对细胞的受损程度。并有抑制解脲支原体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能保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为今后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奠定了填补中药新药外治本病空白的坚实基础,有学术价值、社会和经济意义。
王春梅[8](2007)在《消抗灵Ⅱ号对解脲支原体体外抑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实验背景: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微生物。既可做为正常菌群寄居于人体的阴道、尿道等部位,不引起临床症状,也可侵袭泌尿、生殖道的粘膜,引起多种疾病。导师韩延华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自拟消抗灵Ⅱ号方,旨在一方面抑制Uu生长,一方面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目的:本实验探讨消抗灵Ⅱ号治疗Uu感染的作用机制,证明其与常用的抗生素阿奇霉素相比所存在的优势;优化方中的药物组成,为消抗灵Ⅱ号广泛应用于临床及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药基法,以培养液倍比稀释中药药液及抗生素药液,使其共含有10个稀释度,并设立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药液培养基对照组。经培养24~48h后,阳性对照组发生颜色改变时观察结果。比较消抗灵Ⅱ号全方、方中各药物及阿奇霉素的抑菌效果,优化方药组成。结果:①消抗灵Ⅱ号组成药物的抑菌效果依次如下:鱼腥草(MIC50:7.81g/l,MIC90:62.5g/l,敏感率:80.00%)、垂盆草(MIC50:7.81g/l,MIC90:62.5g/l,敏感率:70.00%)、黄柏(MIC50:7.81g/l,MIC90:62.5g/l,敏感率:53.33%)、连翘(MIC50:7.81g/l,MIC90:125.00g/l,敏感率:53.33%)、黄芪(MIC50:31.25g/l,MIC90:250.00g/l,敏感率:23.33%)、甘草(MIC50:31.25g/l,MIC90:250.00g/l,敏感率:16.67%)、土茯苓(MIC50:31.25g/l,MIC90:125.00g/l,敏感率:10.00%)、党参(MIC50:62.5g/l,MIC90:250.00g/l,敏感率:0)。②全方、阿奇霉素对Uu抑菌效果如下:全方:MIC50:7.81g/l,MIC90:62.5g/l,敏感率:73.33%,耐药菌株数:0;阿奇霉素:MIC50:0.078g/l,MIC90:1.25g/l,敏感率:53.33%,耐药菌株数:8(26.67%)。③精简后药方:MIC50:7.81g/l,MIC90:31.25g/l,敏感率:83.33%,耐药菌株数:0。结论:①消抗灵Ⅱ号在体外对Uu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精简药物组成后,最小抑菌浓度没有明显的改变,但对Uu的敏感率增强。②阿奇霉素在体外对Uu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耐药菌株较多,提示:用中医药治疗Uu感染可能成为代替、或协助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方法。
林明辉,王惠萱,褚兆昌,严芳[9](2007)在《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检测及药敏结果485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昆明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状况,以及支原体对不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对485例门诊泌尿外科和妇产科就诊患者,同时行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和沙眼衣原体(CT)检测。结果:485例样本中Uu阳性128例,占26.4%,Mh阳性37例,占7.6%,CT阳性36例,占7.4%。134株支原体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美满霉素(73.9%)、交沙霉素(67.1%)和强力霉素(61.1%)。结论:Uu分离率最高,Mh位居第2;若常规检测只做单项Uu,将对Mh造成一定的漏检;CT分离率仅比Mh稍低,也应重视对CT的检测。支原体对常用的四环素、克林霉素、氧氟沙星等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及时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高效药物、实施足剂量和足疗程用药,对降低支原体耐药株的产生、防止复发和提高治愈率将起到重要作用。
王蓓[10](2007)在《支原体在性传播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耐药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支原体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的能在体外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人类,已确定的对人类有致病性的支原体主要有7种,它们是肺炎支原体(Mp)、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支原体(Mg)、发酵支原体(Mf)、穿通支原体(Mpe)和梨支原体(Mpi),除Mp以外,其余6种支原体均可通过性传播而导致男女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后3种因与AIDS的发展和结局有关而被称为艾滋病相关支原体。随着研究手段和检测方法的发展,人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支原体“正常携带”现象,尤其是Uu和Mh,因此近年来,人们对支原体的致病性提出了疑义,并在临床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与此同时,在对支原体感染进行必要的治疗时,支原体不断产生和变化着的耐药性则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同时,我国对HIV/AIDS人群的支原体感染状况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种状况,研究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预防医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1、全面了解Uu、Mh、Mg、Mf、Mpe和Mpi等6种支原体在HIV阳性者、AIDS患者、其他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妇科生殖道炎症患者、健康女性和男性等多种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特征;2、在女性人群进一步探讨Uu和Mh的致病性;3、研究Uu和Mh的耐药现状并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4、探讨Uu对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5、研究支原体与淋病奈瑟菌的合并感染状况及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对象分别来自江苏省南京、南通(苏中地区)、无锡(苏南地区)以及徐州(苏北地区)的性病监测医院或/和门诊就诊者,某综合性医院妇科门诊患者,部分单位健康体检者,以及省内几个主要地区的HIV阳性者和AIDS患者。2、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在上述各人群中开展问卷调查、采集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或/和首段尿,并对每个个体进行医学检查和临床诊断。3、用法国梅里埃支原体培养及鉴定试剂进行Uu与Mh的初步分离和鉴定,并进一步经过滤培养和特异性PCR试验进行确认,对其中部分Uu菌株采用PCR为基础的限制性酶切多态分析(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生物1型和生物2型);对艾滋病相关支原体Mg、Mf、Mpe和Mp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其他生殖道常见致病病原体按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方法进行。4、比较HIV阳性者、AIDS患者、其他性病患者及其性病高危人群、健康体检者、妇科生殖道感染者等人群6种支原体检出情况,并分析其流行特征。5、在性病女患者、妇科炎症患者及女性健康体检者分析Uu、Mh的检出情况、比较其感染浓度(CCU),分析支原体的致病性与感染浓度、基因分型的关系,并通过随访观察正常人群中支原体的自然消长情况及临床患者在实施抗支原体治疗前后,其临床症状和支原体感染浓度的变化。6、采用叉生分析法分析Uu、Mh与其它妇科生殖道常见病原体之间的交互作用。7、先期采用法国梅里埃支原体药敏试剂盒(内含强力霉素、交沙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原始霉素等8种抗生素)定性检测Uu、Mh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后
二、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其药物抗性频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其药物抗性频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妇科Ⅱ号方治疗雌性小鼠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中西药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对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认识 |
2 西医对女性生殖道UU感染的认识及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UU感染动物模型建立 |
桂枝茯苓丸及其加减方治疗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的认识 |
3 桂枝获答丸方义分析及实验研究 |
4 桂枝获答丸及其加减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
5 小结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UU菌株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UU感染液的制备及浓度测定 |
2.2 造模方法 |
2.3 造模确认 |
2.4 分组与治疗 |
2.5 治疗结果检测方法 |
结果 |
1 大体形态肉眼观察结果 |
2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及分析 |
3 液体培养法检测阴道分泌物UU清除率 |
4 nPCR定性分析检测结果 |
5 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 |
讨论 |
1 实验检测结果分析 |
2 ICAM-1指标意义及其与女性生殖道UU感染的关系 |
3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
4.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门诊性病就医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及其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试剂和操作 |
2 结果 |
2.1 感染情况 |
2.2 药敏情况 |
3 讨论 |
(6)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支原体与人支原体培养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标本采集 |
1.3 试剂及方法 |
2 结 果 |
2.1 阳性率 |
2.2 药敏率 |
3 讨 论 |
(7)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一、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现代研究现状 |
二、中医学对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研究现状 |
三、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实验研究 |
一、黄连总生物碱体外抑制解服支原体的药效学观察 |
二、Ba1b/c小鼠生殖道uu的感染及黄连总生物碱干预试验的观察 |
三、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对离体兔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 |
四、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的细胞毒作用及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五、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对细胞的凋亡作用 |
讨论 |
一、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中医理论探讨 |
二、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临床研究 |
三、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脉支原体感 染的作用机制研究 |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消抗灵Ⅱ号对解脲支原体体外抑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学对解脲支原体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解脲支原体的研究 |
三、中西医结合对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1.中医对Uu感染所致疾病的相关认识 |
2.导师韩延华教授对Uu感染所致疾病的认识 |
3.国内外对Uu的研究进展 |
4.Uu的培养及检测方法 |
5.解脉支原体的药敏实验 |
6.消抗灵II号的组方依据 |
7.Uu感染的预防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9)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检测及药敏结果48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方法与结果判断 |
2 结果 |
2.1 支、衣原体的分离 |
2.2 134株支原体对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
3 讨论 |
(10)支原体在性传播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耐药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注释表 |
前言 |
第一章 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特征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问卷调查 |
1.1.3 临床标本采集 |
1.1.4 Uu 和Mh 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1.1.5 Mg、Mf、Mpe 和Mpi 的检测 |
1.1.6 资料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HIV 阳性者及AIDS 人群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特征 |
1.2.2 其它人群中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特征 |
1.2.3 性病门诊患者Uu 和Mh 感染的影响因素 |
1.3 讨论 |
1.3.1 HIV/AIDS 人群中支原体感染状况 |
1.3.2 其他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健康体检者中支原体感染状况 |
1.3.3 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 |
1.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致病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1.3 标本采集方法 |
2.1.4 Uu 和Mh 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2.1.5 Uu 和Mh 感染浓度CCU 的检测 |
2.1.6 Uu 菌株的生物型检测 |
2.1.7 其它妇科常见病原体的检测 |
2.1.8 资料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采样部位支原体检出情况比较 |
2.2.2 不同女性人群Uu 和Mh 的感染状况 |
2.2.3 Uu、Mh 的感染浓度CCU 检测及随访结果分析 |
2.2.4 Uu 生物型与疾病的关系 |
2.2.5 Uu、Mh 与其它妇科常见病原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不同部位支原体的检出情况 |
2.3.2 Uu、Mh 对女性生殖道的致病性 |
2.3.3 Uu、Mh 与其他病原体的交互作用 |
2.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耐药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Uu 和Mh 临床分离菌株 |
3.1.2 支原体的定性药物敏感性试验 |
3.1.3 支原体的定量药物敏感试验 |
3.1.4 Uu 菌株的生物型检测 |
3.1.5 资料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Uu 与Mh 的定性药敏试验结果 |
3.2.2 Uu 的MIC 药敏试验结果 |
3.2.3 Mh 的MIC 药敏试验结果 |
3.2.4 Uu 药敏结果与菌株生物型的关系 |
3.3 讨论 |
3.3.1 Uu 与Mh 定性药敏情况 |
3.3.2 Uu 与Mh 的抗生素MIC 分析 |
3.3.3 Uu 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
3.3.4 Uu 生物型与其抗生素MIC 的关系 |
3.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解脲脲原体的耐药机理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Uu 菌株 |
4.1.2 耐药基因检测 |
4.1.3 资料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四环素耐药相关tetM 基因检测结果 |
4.2.2 gyrA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4.2.3 parC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4.2.4 23SrRNA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4.3 讨论 |
4.3.1 tetM 基因与四环素耐药的关联性 |
4.3.2 gyrA 和parC 基因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联性 |
4.3.3 23S rRNA 基因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关联性 |
4.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支原体与淋球菌的合并感染及淋球菌的耐药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标本采集方法 |
5.1.3 淋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5.1.4 菌种保存 |
5.1.5 淋球菌的药敏试验 |
5.1.6 淋球菌的耐药基因检测 |
5.1.7 数据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
5.2 结果 |
5.2.1 性病门诊患者淋球菌感染状况 |
5.2.2 淋球菌与支原体的混合感染 |
5.2.3 淋球菌的药物敏感性 |
5.2.4 淋球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5.2.5 gyrA 基因突变类型与氟喹诺酮类药物MIC 的关系 |
5.2.6 parC 基因错义突变数量与氟喹诺酮类药物MIC 的关系 |
5.3 讨论 |
5.3.1 支原体与淋球菌合并感染情况 |
5.3.2 江苏省部分地区淋球菌耐药情况 |
5.3.3 淋球菌的耐药基因 |
5.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综述之一:解脲脲原体致病性研究进展 |
综述之二:解脲脲原体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之三:淋病奈瑟菌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研究进展 |
作者简介 |
学习期间发表及已录用的相关论文 |
致谢 |
四、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其药物抗性频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妇科Ⅱ号方治疗雌性小鼠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实验研究[D]. 苑贺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2]女性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变迁[J]. 聂磊. 中国医药导报, 2009(24)
- [3]宫颈分泌物支原体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周小明. 职业与健康, 2008(18)
- [4]门诊性病就医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及其耐药性研究[J]. 付南燕. 宜春学院学报, 2008(04)
- [5]妇科疾病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J]. 周潘梅. 浙江医学, 2008(05)
- [6]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支原体与人支原体培养及耐药性分析[J]. 王莉平,资捷,易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05)
- [7]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D]. 张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
- [8]消抗灵Ⅱ号对解脲支原体体外抑制的实验研究[D]. 王春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
- [9]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检测及药敏结果485例分析[J]. 林明辉,王惠萱,褚兆昌,严芳. 实用医学杂志, 2007(01)
- [10]支原体在性传播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耐药机理研究[D]. 王蓓. 东南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