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砖的选用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柯承亮[1](2021)在《论建筑工程楼地面装饰细目施工技术要点》文中提出建筑工程楼地面装饰作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饰质量决定了整体装饰的水平和档次;本文以建筑工程楼地面装饰细目施工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楼地面装饰材料选用及设计原则,对比了不同楼地面装饰材料的特点,重点阐述了楼地面地砖铺设施工工艺;对楼地面装饰的设计及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罗新梅,王霁月,麻宏强,古家安,丁瑞祥,朱烈忠,陈海亮[2](2021)在《毛细管辐射供暖地板材料对表面传热的影响规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毛细管辐射供暖地板的传热特性,基于热传导理论,建立了毛细管辐射供暖地板模型,模拟了辐射地板供暖传热过程。采用实验数据验证数值模拟误差小于2%,针对10 mm管径,不同管间距、饰面层材料及填充层材料的分析,得到了地板表面热流密度与地板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管径、管间距下,饰面层材料选用地砖时的表面平均温度高于选用木地板的表面平均温度;10 mm管径的系统在供回水平均温度为30℃时,3种管间距的地板表面平均温度均没有超过上限温度29℃,且地板表面温度波动较小。
刘杰珂,周宇,陈淑美[3](2021)在《饰面墙地砖开裂、空鼓以及脱落的成因及防治方法》文中认为文中分析了饰面墙地砖开裂、空鼓以及脱落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张柏行[4](2021)在《基于高光特征的表面粗糙程度检测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光照射物体时,物体表面一定区域会生成大小形状不一的亮斑,该亮斑区域称为高光区域。高光的存在会使图像局部产生颜色畸变导致信息丢失,因此高光通常会被当作噪声筛除。在使用非接触类检测方法检测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时,强光环境会使物体表面产生高光区域,从而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但高光区别于过曝,能通过亮度震荡的形式反映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本文将高光定义为一种可以反映物体表面凹凸不平信息的局部特征,记为高光特征。对比三种经典的光照模型,建立针对高光特征这一局部特征的高光光照模型记为Highlight模型。通过Highlight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和小波变换结合的方法提取高光特征。并分析高光特征与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光特征的表面粗糙程度检测方法,使高光特征应用于表面粗糙程度检测。本文对瓷砖的检测实验表明了基于高光特征的表面粗糙程度检测的有效性,并且基于不同材料的高光特征有较为明显的区分度。高光特征对于物体识别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应用价值。本文搭建了高光图像采集平台,调整光照环境与图像采集装置的相关参数,确保能准确清晰地采集到高光图像,且图像不会过曝。对采集的高光图像提取高光特征,基于高光特征检测物体表面粗糙程度以及物体识别。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Lambertian模型、Phong模型、Rendering Equation模型三种经典光照模型的原理与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暗室且光源为唯一直射光源环境下的Highlight模型,通过该模型突出高光特征这一局部特征。2、针对提出的Highlight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和小波变换结合的方法提取高光特征,使高光特征表征为一种频域上的明暗振荡趋势,并选用几种材料测试高光检测算法。3、对高光特征做进一步描述,取得高光特征值Z。通过高光特征值Z检测不同瓷砖的表面粗糙程度;基于不同材料样本的高光特征值Z区分度较高,搭建卷积神经网络(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基于高光特征识别瓷砖,识别率达到了82%。
王树国[5](2021)在《铺砖用平沙机关键结构优化与平沙精度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地砖铺贴过程中人工铺贴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设计一款铺砖用平沙机,本文以铺砖用平沙机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元法的基本理论,采用EDEM仿真、ABAQUS仿真及试验研究等方法,对铺砖用平沙机关键结构及作业精度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沙子物理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实验确定沙粒尺寸、沙粒密度、沙子含水率、沙堆静止角等参数;基于沙堆动力学特性,设计平沙机悬臂梁及举升机构,并完成结构计算,制定找平控制策略;建立空间全局坐标系和局部坐标系对离散单元进行标定并对颗粒间接触进行力学分析,根据平沙机作业环境选取选用JKR接触模型。同时,基于EDEM对平沙机直刮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不同因素下刮板受到切向阻力和法向阻力变化,并将数据进行六次多项式拟合,得到对应的拟合函数;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不同因素对两向力的影响并得到最优的刮沙厚度、速度分别为h=10.0mm,v=250.0mm/s,刮沙角为垂直沙面方向。通过对比试验结果发现:刮沙角度对精度影响显着,刮沙厚度其次。(2)基于最优工作参数的研究结论,对沙堆内部应力与密度分布进行研究,并开展沙堆平整仿真实验,沙堆平整仿真实验表明:随着沙堆深度的增加,沙粒受到的压应力随之增大,且水平分布均匀。堆刮沙粒速度变化演示结果表明:刮板在行进中程时,上表面的沙粒速度快,最先开始运动,中层沙粒速度低。当刮板行进到沙堆最前方时,由于原有的沙堆内部应力被破坏,低速沙粒较少;根据最优参数的刮沙拟合函数对平沙机悬臂梁结构进行拓扑优化,对比优化前后悬臂梁最前端位移变化量,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悬臂梁最大位移量由原来的4.21mm减小到了 1.45mm,最大应力由原来的20.04MPa减小到了 6.82MPa,体积从原来的9.23e-3 m3减小到了5.41e-3m3,在悬臂梁质量减少41.4%的情况下,悬臂梁的1阶固有频率增加2.48Hz,2阶固有频率增加2.60Hz,固有频率高于外界激励频率,满足固有频率要求,提高了悬臂梁抗干扰能力。(3)开展实地试验。悬臂梁最前端位移试验结果表明:最前端位移变化量为1.48mm,接近于仿真数值1.45mm,且小于工况要求的1.50mm,满足悬臂精度要求。平沙机精度试验结果表明:平沙系统作业前后最大高程差从作业前的40.10mm降低到5.70mm,标准偏差从作业前的7.41mm下降到1.37mm,绝对差值不大于2.00mm的平整度采样点由作业前的35.94%提高到86.45%。平沙系统作业效果明显,基本符合生产要求。
伍晨阳[6](2021)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院建筑是我国投资建设的重要公共建筑类型,其使用率逐年递增,医院建筑建设数量不断增加。随着人口结构、医疗体系、相关法律以及社会观念的不断改变,如何使医院建筑适应社会各类群体的现状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门诊部是综合医院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弱势群体数量最多且流动量最大的场所,医院门诊部的无障碍化是当前医疗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我国无障碍设计的概念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但因很多患者具有身体弱势与社会弱势的双层特征,其对空间特殊需求难以受到重视。弱势群体由于外部环境障碍与身体状况不佳导致的空间移动能力不足,这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使“无障碍就医”难以落实,患者难以实现空间行动自由,长期处于“想而不能”的空间移动状态。为实现门诊内各类患者的空间共享以及提供与其生理、心理、行为需求适配的空间供给,针对部分患者难以“无障碍就医”这一社会现象,笔者引入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采用现场调研、一对一访谈及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采用对比、研究和整理的手段总结西安市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的现状问题及分析产生现状问题的原因;根据目前西安市综合医院门诊部无障碍设计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能够提升弱势群体空间移动能力的无障碍设计原则及策略,实现弱势群体在空间使用方面的公平与正义,以期为建筑设计师在进行综合医院无障碍设计过程中提供一定参考。基于上述内容,本论文分为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探讨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述,从而发现其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可以获得预期结果的研究方法,最后对研究对象及范围进行界定。第二章概述了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环境行为学可以引入综合医院门诊部无障碍设计的原因,以及总结了基于行为学视角关于使用空间的无障碍人群分类以及其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需求,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要素的分类,进而从通行类无障碍设计要素、空间类无障碍设计要素、服务类无障碍设计要素、信息类无障碍设计要素这四方面对无障碍设计细则进行具体梳理分类。第四章选取西安地区典型案例,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研、跟踪调研、访谈法等直接与间接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料获取,之后分析了西安市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使用现状问题及其起因。第五章基于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要素分析及对西安医院门诊部无障碍设计公共空间现状问题的调研与分析,提出了安全性原则、通用化原则、系统性原则、精细化原则、弥补性原则、高标准原则六项原则及应对身体障碍的安全性策略、针对障碍程度的补偿性策略、提升空间感知的识别性策略、布局空间设施的高标准策略、承担多种行为的复合化策略五项策略。第六章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创新点以及对未来医院门诊部无障碍设计的研究展望。
刘侃[7](2021)在《新型铺贴机器人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建筑行业,机器人取代人工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劳动产业不断升级改造,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年轻人从业占比下降。若干年后,尤其在建筑行业,将会出现劳动力断层现象。同时为实现建筑工业化,国家大力支持机器人在建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为此本课题将根据公司实际需求设计一款新型铺贴机器人,该机器人可模仿人工按照铺贴工艺铺贴瓷砖,同时对该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稳定性,瓷砖空间定位技术以及铺贴轨迹规划等关键性技术进行研究,为该公司对铺贴机器人的产品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技术指标与功能要求对铺贴机器人总体设计,提出多种设计方案,通过比较,选择最合理设计方案完成铺贴机器人总体设计,并详细设计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其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铺贴机器人结构中受力较多的支撑架、滚轮传动轴、吸盘支架及铺贴机器人工作极限位置进行静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分析支撑架在铺贴过程中受到的振动情况,以此设计振动源振动频率。通过对机械结构稳定性分析,可优化结构设计,提高机器人使用性能。然后,根据瓷砖不同铺贴状态,分析待铺贴瓷砖和已铺贴瓷砖定位方法,并设计和搭建瓷砖空间定位系统,以此研究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内的瓷砖定位算法。通过该算法可计算出瓷砖在空间的位姿状态,提高铺贴机器人的瓷砖铺贴精度。接着,针对本课题研究的瓷砖铺贴机器人,分析其铺贴路径,并根据路径要求,分别在笛卡尔空间坐标系和关节坐标系下合理规划运动轨迹。规划后的运动轨迹更加平滑,速度更加连续,减少了冲击。最终,搭建铺贴机器人样机,包括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以样机作为实验对象,对以上研究内容及铺贴机器人的各项功能进行实验,包括瓷砖空间定位实验,瓷砖吸附实验,瓷砖铺贴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样机满足各项功能要求。
邱均沐[8](2021)在《缓解室内地面结露的调湿地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南方湿热地区在每年的2、3月份冬春换季期间常常出现“回南天”现象。回南天现象是在天气回暖过程中湿度趋于饱和的高温空气遇到室内温度较低的表面后,在表面凝结产生水珠的现象。结露现象会导致室内地面湿滑、易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目前主要通过机械除湿的方法来进行室内除湿,这会消耗大量能源,因此使用被动式的方法来缓解南方湿热地区回南天室内地面结露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尚无针对南方湿热地区回南天期间缓解室内地面结露现象的调湿材料。本文运用多孔调湿材料的调湿机理,针对南方湿热地区冬春换季时出现的室内地面结露现象,研发一种适用于室内地面并且具有调湿功能的多孔釉面地砖来缓解南方地区回南天期间的室内地面结露现象。以南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回南天期间室内地面出现结露现象时的气象数据(空气室外温度、室外相对湿度、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和室内地面温度)对所研发的调湿地砖的调湿性能进行实测研究,测定所研发的调湿地砖在回南天的实际调湿效果。主要对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研究。(1)对制备调湿地砖的原料从化学成分、组成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制备原料及制备方法。调湿地砖基体选取粘土、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压制后高温烧制形成;多孔釉面则采用现成釉料烧制,烧成温度为800~900℃;造孔剂选用可溶性淀粉。(2)通过对比实验分析造孔剂含量对调湿地砖的调湿性能、耐磨性能和抗压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调湿地砖基体的含湿量、吸湿率、孔隙率随造孔剂含量的增大而增加,而调湿地砖基体的破坏强度随造孔剂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调湿地砖多孔釉面层的吸湿速率随造孔剂添加量增加而增大,但是其光滑性和耐磨性却随造孔剂添加量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后分别选定含量为7.5%和10%的造孔剂来制备调湿地砖的基体及透湿釉面。(3)对研制的调湿地砖在不同湿度环境中的调湿能力、持续调湿时长及放湿能力开展了实验,结果验证本调湿地砖在相同环境中放湿能力与吸湿能力接近,具有较好的调湿能力;在保持高湿度一定的环境下其持续调湿时长在一天以上,满足开发目标。(4)通过模拟结合实测的方法探讨了调湿地砖在实际回南天气象条件下的调湿效果。使用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得到南宁市三月份回南天期间室内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和地面表面温度等数据,然后根据此数据利用恒温恒湿箱营造回南天的气象环境并将调湿地砖放置其中测试调湿地砖的实际调湿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调湿地砖在再现的回南天环境中连续24小时没有出现结露现象,且调湿效果仍在持续。本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发的调湿地砖在南宁回南天气候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调湿效果,可以缓解该地区回南天在地面出现的结露现象,同时其推广应用会对我国建筑建设绿色化、节能化、健康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丁俊[9](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郭睿坤[10](2021)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迅速,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承担着书籍的收藏、借阅和为广大市民提供阅览空间的功能,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当下,在我国部分图书馆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对于读者阅读行为和心理的因素考虑较少,对公共图书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关注不足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这一现象,对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进行研究:调查比对了三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实例,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总结,找出了其中对环境心理学考虑不足的部分;通过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室内设计相融合,分析出图书馆室内设计对读者使用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空间行为和场景与场所的相关理论,总结出室内环境中对学习行为有促进作用的设计元素;通过对各个设计元素的综合讨论,得出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的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最后根据以上的理论,以邯郸图书馆为例,对公共图书馆的室内公共空间提出相关设计策略,并对未来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相结合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地砖的选用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砖的选用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论建筑工程楼地面装饰细目施工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楼地面装饰材料选用及设计原则 |
2.1 楼地面装饰材料选用原则 |
2.2 楼地面装饰设计原则 |
3 建筑工程中不同楼地面装饰材料特点概述 |
4 建筑工程楼地面地砖铺设施工技术要点 |
4.1 楼地面地砖铺设前施工准备 |
4.2 楼地面地砖铺设施工工艺 |
4.3 楼地面地砖铺设质量验收标准 |
5 结语 |
(2)毛细管辐射供暖地板材料对表面传热的影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理模型建立 |
1.1 物理模型简化 |
1.2 数学描述和地板传热数学模型 |
1.3 边界条件 |
2 网格无关性及模型验证 |
2.1 网格无关性 |
2.2 模型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3)饰面墙地砖开裂、空鼓以及脱落的成因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饰面墙地砖缺陷处治的必要性 |
2 饰面墙地砖开裂、空鼓和脱落的成因 |
2.1 饰面墙地砖质量问题 |
2.2 外在环境变化 |
2.3 施工操作不规范 |
3 防治方法 |
3.1 选用高质量地砖材料 |
3.2 定期清理修补 |
3.3 规范施工工艺 |
4 结语 |
(4)基于高光特征的表面粗糙程度检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光 |
1.2.2 检测表面粗糙度 |
1.2.3 模式识别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光照模型 |
2.1 光照模型概述 |
2.2 经典光照模型 |
2.2.1 理想漫反射模型——Lambert光照模型 |
2.2.2 理想镜面反射模型 ——Phong光照模型 |
2.2.3 全局光照模型与Rendering Equation |
2.3 高光光照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光特征提取 |
3.1 成像装置 |
3.2 高光特征提取方法 |
3.3 高光特征提取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高光特征的表面粗糙程度判断以及物体识别 |
4.1 基于高光特征检测表面粗糙实验 |
4.1.1 高光特征值Z |
4.1.2 验证 |
4.2 基于高光特征的物体识别实验 |
4.2.1 数据集构建 |
4.2.2 搭建CNN网络结构 |
4.2.3 训练与验证 |
4.2.4 实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铺砖用平沙机关键结构优化与平沙精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铺砖配套设备 |
1.2.2 沙土堆积特性研究 |
1.2.3 拓扑优化设计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平沙机作业对象物理特性研究及其关键部件设计 |
2.1 沙子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2.1.1 沙粒的尺寸 |
2.1.2 沙粒的密度 |
2.1.3 沙子含水率 |
2.1.4 沙堆静止角 |
2.2 平沙机关键部件设计 |
2.2.1 平沙机总体方案设计 |
2.2.2 调平策略设计 |
2.2.3 升举机构设计 |
2.2.4 测距机构设计 |
2.2.5 感知系统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离散元法的平沙机直刮过程仿真研究 |
3.1 离散元法简介 |
3.2 沙粒颗粒离散元法运动学分析 |
3.2.1 离散元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
3.2.2 颗粒接触检查 |
3.2.3 接触力学模型的选择 |
3.2.4 沙粒颗粒动力学分析 |
3.3 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3.3.1 沙粒模型及参数设置 |
3.3.2 几何模型 |
3.3.3 步长设置 |
3.3.4 仿真方案 |
3.3.5 刮沙过程 |
3.4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3.4.1 不同刮沙厚度结果分析 |
3.4.2 不同刮沙速度结果分析 |
3.4.3 不同刮沙角度结果分析 |
3.5 参数优化与数值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平沙机悬臂梁结构优化 |
4.1 沙堆内部应力与密度分布 |
4.2 平沙机直刮沙堆仿真分析 |
4.2.1 单堆直刮仿真分析 |
4.2.2 双堆直刮仿真分析 |
4.3 平沙机悬臂梁拓扑优化设计 |
4.3.1 平沙机悬臂梁初始结构设计 |
4.3.2 拓扑优化基本理论 |
4.3.3 拓扑优化过程 |
4.3.4 优化后结果分析 |
4.3.5 优化后平沙机悬臂梁的动态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平沙机平沙试验研究 |
5.1 平沙机悬臂梁位移试验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效果分析 |
5.2 平沙机精度试验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3 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曲线函数拟合公式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导向: 无障碍法律建设受到重视 |
1.1.2 社会需求: 弱势群体数量逐步攀升 |
1.1.3 现状问题: 医院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亟待完善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环境行为学理论综述 |
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1.1 环境行为学概念 |
2.1.2 环境行为学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3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
2.1.4 环境行为学应用理论 |
2.2 浅析环境行为学引入无障碍设计中的应用 |
2.3 基于行为学视角的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人群分类 |
2.3.1 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患者分类 |
2.3.2 患者生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
2.3.3 患者心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
2.3.4 患者行为特征及需求分析 |
2.3.5 障碍类别、行为表现及患者需求汇总 |
2.4 本章小结 |
3 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要素分析 |
3.1 无障碍设计要素分类 |
3.1.1 选取依据 |
3.1.2 要素具体分类 |
3.2 无障碍设计要素细则梳理与分类 |
3.2.1 通行类无障碍设计要素细则梳理分类 |
3.2.2 空间类无障碍设计要素细则梳理分类 |
3.2.3 服务类无障碍设计要素细则梳理分类 |
3.2.4 信息类无障碍设计要素细则梳理分类 |
3.3 本章小结 |
4 西安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现状问题分析 |
4.1 调研概况 |
4.1.1 调研对象概述 |
4.1.2 调研对象选取 |
4.1.3 研究对象分析 |
4.1.4 调研方法概况 |
4.1.5 行为流线分析 |
4.2 无障碍设计要素现状问题 |
4.2.1 通行类无障碍设计要素现状问题 |
4.2.2 空间类无障碍设计要素现状问题 |
4.2.3 服务类无障碍设计要素现状问题 |
4.2.4 信息类无障碍设计要素现状问题 |
4.3 无障碍设计现状问题原因探究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安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改造提升原则及策略 |
5.1 |
5.1.1 安全性原则 |
5.1.2 通用化原则 |
5.1.3 系统性原则 |
5.1.4 精细化原则 |
5.1.5 弥补性原则 |
5.1.6 高标准原则 |
5.2 应对身体障碍的安全性策略 |
5.2.1 疏散安全 |
5.2.2 细部安全 |
5.2.3 预防性安全设计 |
5.3 针对障碍程度的补偿性策略 |
5.3.1 视觉障碍补偿 |
5.3.2 肢体障碍补偿 |
5.4 提升空间感知的识别性策略 |
5.4.1 易知的服务设施 |
5.4.2 简明的空间组织 |
5.4.3 直观的标识系统 |
5.5 布局空间设施的高标准策略 |
5.5.1 空间设施布局合理 |
5.5.2 电梯数量尺度适宜 |
5.5.3 自动扶梯容错率高 |
5.5.4 卫生设施多样便捷 |
5.5.5 候诊座椅舒适安全 |
5.5.6 标识系统设计个性 |
5.6 承担多种行为的复合化策略 |
5.6.1 空间合理开发利用 |
5.6.2 具有儿童卫生设施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在校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新型铺贴机器人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铺贴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铺贴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
1.3.1 本体结构设计 |
1.3.2 瓷砖定位技术 |
1.3.3 铺贴轨迹规划 |
1.4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1.4.1 存在问题 |
1.4.2 发展方向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铺贴机器人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功能要求及技术指标 |
2.2.1 工况分析 |
2.2.2 功能要求 |
2.2.3 技术指标 |
2.3 铺贴机器人总体设计 |
2.3.1 铺贴机器人基本组成 |
2.3.2 功能方案对比及确定 |
2.4 铺贴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
2.4.1 总体机械结构设计 |
2.4.2 底座移动平台模块设计 |
2.4.3 铺贴机械手模块设计 |
2.4.4 瓷砖涂料模块设计 |
2.5 铺贴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
2.5.1 铺贴机器人系统分类 |
2.5.2 涂料控制模块 |
2.5.3 铺贴控制模块 |
2.5.4 运动控制模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铺贴机器人结构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关键零部件静力分析 |
3.2.1 支撑架静力分析 |
3.2.2 传动轴静力分析 |
3.2.3 吸盘支架静力分析 |
3.3 极限位置静力分析 |
3.3.1 机器人结构预处理 |
3.3.2 机器人静力分析结果 |
3.4 支撑架模态分析 |
3.4.1 分析理论 |
3.4.2 分析步骤及结果 |
3.4.3 振动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瓷砖空间定位研究 |
4.1 引言 |
4.2 瓷砖空间定位方法 |
4.2.1 已铺贴瓷砖定位 |
4.2.2 待铺贴瓷砖定位 |
4.3 空间定位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
4.3.1 空间定位系统组成 |
4.3.2 目标检测模块 |
4.3.3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
4.3.4 定位系统的工作流程 |
4.4 空间定位算法分析与计算 |
4.4.1 定位算法原理 |
4.4.2 二维平面定位求解 |
4.4.3 三维空间定位求解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铺贴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 |
5.1 引言 |
5.2 运动学建模与分析 |
5.3 铺贴任务轨迹 |
5.3.1 任务路径分析 |
5.3.2 规划方式确定 |
5.4 铺贴轨迹规划 |
5.4.1 吸附及搬运轨迹规划 |
5.4.2 铺贴轨迹规划 |
5.4.3 空载回程轨迹规划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铺贴机器人功能实验 |
6.1 引言 |
6.2 铺贴机器人整机搭建 |
6.2.1 机械本体搭建 |
6.2.2 电气控制系统研制 |
6.2.3 软件系统设计 |
6.3 铺贴机器人功能实验 |
6.3.1 瓷砖空间定位实验 |
6.3.2 瓷砖吸附实验 |
6.3.3 瓷砖铺贴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缓解室内地面结露的调湿地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室内调湿材料研究现状 |
1.2.2 室内釉面陶瓷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调湿地砖研发思路及制备方法 |
2.1 调湿地砖的研发思路及制备流程 |
2.1.1 调湿地砖的研发思路 |
2.1.2 调湿地砖的制备流程 |
2.2 调湿地砖基层制备及性能测试方法 |
2.2.1 实验原料及其化学成分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2.2.3 调湿地砖基层制备工艺 |
2.2.4 调湿地砖基层的性能测试方法 |
2.3 调湿地砖面层制备及性能测试方法 |
2.3.1 实验原料 |
2.3.2 主要仪器设备 |
2.3.3 实验工艺流程 |
2.3.4 调湿地砖面层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湿地砖的制备及调湿性能测试 |
3.1 调湿地砖基体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3.1.1 调湿地砖基体的制备 |
3.1.2 调湿地砖基体性能测试 |
3.1.3 小结 |
3.2 调湿地砖透湿釉面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3.2.1 调湿地砖透湿釉面的制备 |
3.2.2 调湿地砖透湿釉面层的性能测试 |
3.2.3 小结 |
3.3 透湿釉面调湿地砖的调湿特性 |
3.3.1 透湿釉面调湿地砖的吸放湿性能 |
3.3.2 透湿釉面调湿地砖的持续调湿时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回南天气象条件下调湿地砖吸湿性能测试 |
4.1 回南天现象的发生机理 |
4.2 南宁市回南天气候特征 |
4.2.1 南宁市气候特征 |
4.2.2 南宁市回南天期间气象特征 |
4.3 回南天室内气象条件模拟 |
4.3.1 模拟软件 |
4.3.2 模拟方法与建筑模型 |
4.3.3 模拟结果 |
4.4 透湿釉面调湿地砖吸湿性能测试 |
4.4.1 实验设备 |
4.4.2 实验方法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1 回南天气象条件下调湿地砖实验结果 |
4.5.2 回南天气象条件下调湿地砖调湿效果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3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南宁市夏季典型气象日气象参数 |
附录B 南宁市三月份典型气象年日平均气象参数 |
附录C 图表索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专利授予情况 |
(9)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环境心理学相关概念 |
1.3.2 层次分析法(AHP) |
1.4 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5.2 调研对象的选取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1.7 论文框架 |
1.8 未尽事宜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
2.1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研究 |
2.1.1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 |
2.1.2 适用于室内设计的环境心理学主要理论 |
2.2 历史上图书馆室内设计的发展 |
2.2.1 国外图书馆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 |
2.2.2 国内图书馆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查问卷设计 |
3.1 问卷的内容设计 |
3.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
3.1.2 问卷内容的设计 |
3.1.3 问卷指标分析 |
3.2 问卷处理与分析 |
3.2.1 调查问卷 |
3.2.2 问卷样本量确定 |
3.2.3 问卷效度分析 |
3.2.4 问卷信度检验 |
3.3 权重的确定 |
3.3.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3.3.2 层次分析法 |
3.3.3 计算指标权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实例分析 |
4.1 首都图书馆 |
4.1.1 问卷数据分析 |
4.1.2 现场调研及观察 |
4.1.3 亟待改进指标 |
4.2 天津市图书馆文化中心分馆 |
4.2.1 问卷数据分析 |
4.2.2 现场调研及观察 |
4.2.3 亟待改进指标 |
4.3 河北省图书馆 |
4.3.1 问卷数据分析 |
4.3.2 现场调研及观察 |
4.3.3 亟待改进指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
5.1 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
5.1.1 环境知觉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
5.1.2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
5.1.3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
5.2 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
5.2.1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
5.2.2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
5.2.3 场景和场所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
5.3 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
5.3.1 环境知觉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
5.3.2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
5.3.3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
5.3.4 场景场所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
5.4 室内设计原则及设计理念 |
5.4.1 设计原则 |
5.4.2 设计理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邯郸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再设计策略 |
6.1 邯郸图书馆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现状分析 |
6.1.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现状分析 |
6.1.2 阅览空间现状分析 |
6.1.3 交通空间现状分析 |
6.2 邯郸图书馆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改造构思 |
6.2.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改造构思 |
6.2.2 阅览空间改造构思 |
6.2.3 交通空间改造构思 |
6.3 邯郸图书馆的室内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
6.3.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改造策略 |
6.3.2 阅览空间改造策略 |
6.3.3 公共共享空间改造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四、地砖的选用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建筑工程楼地面装饰细目施工技术要点[J]. 柯承亮. 绿色环保建材, 2021(10)
- [2]毛细管辐射供暖地板材料对表面传热的影响规律[J]. 罗新梅,王霁月,麻宏强,古家安,丁瑞祥,朱烈忠,陈海亮. 暖通空调, 2021(S1)
- [3]饰面墙地砖开裂、空鼓以及脱落的成因及防治方法[J]. 刘杰珂,周宇,陈淑美. 江西建材, 2021(08)
- [4]基于高光特征的表面粗糙程度检测及其应用[D]. 张柏行. 广西大学, 2021(12)
- [5]铺砖用平沙机关键结构优化与平沙精度控制研究[D]. 王树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伍晨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新型铺贴机器人设计与研究[D]. 刘侃. 江南大学, 2021(01)
- [8]缓解室内地面结露的调湿地砖研究[D]. 邱均沐. 广西大学, 2021(12)
- [9]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10]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D]. 郭睿坤.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