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AMjet 发动机进气口/隔离器的计算

SCRAMjet 发动机进气口/隔离器的计算

一、Computations of Inlet/Isolator for SCRAMjet Engine(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1](2020)在《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高灵敏度测量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体浓度的在线检测在环境保护、能源高效利用、工业生产安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快速、免标定、高灵敏度、非接触的光学气体检测技术已成为当前气体浓度在线检测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光学气体检测技术中两种常用的光谱技术(直接吸收光谱(DAS)和扫腔的连续波腔衰荡光谱(S-CRDS))及其应用来展开。1)针对传统DAS中基线拟合误差较大、三角波或锯齿波扫描频率较低导致测量光谱信噪比较低的问题,基于波长调制光谱(WMS)谐波分析思想,提出了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WM-DAS)方法。该方法采用正弦扫描、傅里叶级数复现吸收率函数和基线与吸收率同步拟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光谱信噪比,吸收率函数拟合的残差标准差相比传统DAS减小一个数量级。大气痕量气体CH4和CO2在线监测、CO谱线物理常数标定和平面火焰CO温度测量实验表明该方法与高灵敏的S-CRDS测量结果相一致,并具有测量速度快、稳定性高的优点。2)针对宽量程气体浓度检测需求,提出了宽量程、免标定的气体浓度检测方法。该方法结合WM-DAS和CRDS技术的优点,可测量的CO气体量程跨越4个数量级,并利用WM-DAS测量结果来校准CRDS的基线衰荡时间,实现了基线衰荡时间免标定。3)针对传统S-CRDS中激光波长抖动导致的谱线两翼噪声问题,基于谐波分析与傅里叶变换思想,提出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波长扫描腔衰荡光谱(FWS-CRDS)。该方法采用波长连续扫描和快速扫腔的方式,利用傅里叶特征频谱重构吸收光谱,能够有效减小谱线两翼处噪声(尤其是周期性噪声)的影响。CO和CO2谱线参数标定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S-CRDS测量结果一致但减小了不确定度,光谱信噪比提升了4倍以上,且平面火焰中OH浓度测量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抗干扰、高灵敏、操作简单的优点。本文提出的WM-DAS能有效减小传统DAS吸收率函数拟合的残差标准差,FWS-CRDS方法能有效减小传统S-CRDS中激光波长抖动噪声进而提升测量灵敏度及稳定性,并基于上述方法提出了宽量程、免标定的气体浓度高灵敏度检测方法,为高灵敏、免标定及宽量程气体检测仪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杨润涛[2](2020)在《基于光纤传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温度、应变及压力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属于未来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而超高温环境下的温度、应变和压力等参数的原位、实时测量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通过耐高温光纤传感技术,评估其在地面高温试验及实际飞行中机体热防护结构的温度分布、力学特性及压力分布情况,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及性能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主要针对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温度、应变和压力传感监测开展研究工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基于光纤光栅的高温传感特性。从光纤光栅原理入手,分析了光纤光栅的布拉格条件、诱发的折射率变化和光栅的反射率计算,研究了RFBG、Ⅱ型FBG和ⅡA型光纤光栅三种不同类型的耐高温光纤光栅,分别从成栅机理、制备方法及耐温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光纤光栅中心波长与温度、应变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及对比分析了RFBG、掺锗纤芯Ⅱ型FBG和纯石英纤芯Ⅱ型FBG的高温传感特性。结果表明,再生光栅和Ⅱ型FBG都能够满足1000℃的温度传感测试需求。其中,RFBG通常需要光纤载氢、去涂覆及后续的高温热退火处理,从而降低光栅的机械强度;而Ⅱ型FBG无需上述步骤,当温度高于800℃时,相比纤芯掺锗Ⅱ型FBG,纯石英芯Ⅱ型FBG具有更优异的温度稳定特性。2.建立了光纤光栅高温应变测试系统,对再生光纤光栅和Ⅱ型光纤光栅的高温应变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再生光栅和Ⅱ型光栅均能实现600℃以下的应变测量;当温度高于700℃时,温度和应变的共同作用导致光纤粘度降低,导致光纤光栅的波长稳定性变差。实验证实了纯石英芯Ⅱ型光栅的高温应变性能明显优于锗芯Ⅱ型光栅。从光纤光栅与被测结构结合方式出发,对比分析了表贴式光纤光栅、基片式光纤光栅和夹持式光纤光栅三种不同封装方式对应变传递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保偏再生光栅的温度应变解耦技术,实现了温度和应变的同时测量。3.研究基于蓝宝石腔非本征型法珀干涉结构的耐高温光纤压力的传感器的传感理论、结构设计和制备方法。研究分析了压力敏感元件的传感机理以及蓝宝石晶片的设计参数与压力灵敏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蓝宝石腔的非本征型光纤法-珀压力传感器,研究基于光纤与蓝宝石热膨胀系数差异的温度减敏封装方法,实现了蓝宝石腔的非本征型光纤法珀压力传感器的制备。4针对制备及封装后的光纤温度传感器、表贴式光纤应变传感器和蓝宝石腔的光纤压力传感器,分别构建了相应的实验系统并进行了传感特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纯石英-刚玉陶瓷管封装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能够实现上限达1000℃的温度测量,测量精度优于±3℃;表贴式封装光纤应变传感器400℃时的应变测量结果与引伸计测量结果一致;建立了针对蓝宝石腔光纤法珀传感器的压力测试系统,在室温至800℃范围内,对传感器静态压力灵敏度、分辨率等参数特征进行了测试,能够满足800℃以下的压力传感需求。

邵李刚[3](2019)在《基于TDLAS的调制光谱技术及其在气体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激光技术的发展,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因其具有光谱分辨率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势,所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燃烧诊断、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监测、工业过程控制以及医学诊断等领域。而调制光谱技术和多光程吸收池常用于提高TDLAS系统的检测灵敏度及测量稳定性。本文主要对TDLAS的调制光谱技术及其在气体检测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首先研究了波长调制理论,实验搭建了一套波长调制气体吸收光谱测量系统,实现了燃烧中的CO2和CO的单激光器同时测量;其次,研究了免校准波长调制光谱理论,并从实验上验证了免校准技术对探测光强及外界干扰的免疫能力,并采用免校准波长调制光谱技术搭建了小型化TDLAS系统,实现了单个激光器对空气中CO和CH4的实时监测;最后,研究了频率调制光谱技术,实验测量了NO分子b4(50)ˉ-a4(47)系统(3,0)带跃迁谱线,并研究采用频率调制技术抑制光谱系统中的干涉噪声,实现频率调制光谱系统的小型化及快速测量。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主要包括:1.研究了波长调制理论,并实验搭建了一套波长调制气体吸收光谱测量系统,使用单个分布反馈式(Distributed Feedback,DFB)激光器实现了对通信波段(1.58μm)附近的CO2和CO的同时测量,并在1 s的积分时间内选取最佳平均次数为10次来进一步减小随机噪声的影响。通过Allan方差分析,系统对CO2和CO的最低探测极限可分别达到7.5 ppm(10-6)和14 ppm。此外,实验通过控制空气进量对蜡烛不同燃烧程度时产物中的CO2和CO浓度进行了实时测量。2.实验验证了通过一次谐波归一化二次谐波信号实现的免校准波长调制光谱对激光光强变化及气流影响、系统震动等外界干扰的免疫能力。基于免校准波长调制理论搭建了小型化的多光程TDLAS系统,用于空气中CO和CH4的实时监测。系统尺寸为60?30?25 cm3,采用集成化的FPGA控制系统和新型Herriott多光程吸收池,选择中心频率为2.3μm的DFB激光器作为光源,排除空气中复杂气体成分的干扰,同时考虑空气中实际含量选择合适吸收线,实现对CO和CH4的同时测量。通过Allan方差分析,该系统能实现对CO和CH4的最低探测极限分别为0.73 ppb(10-9)和36 ppb,并对空气中的CO和CH4连续测量了48小时,结果与附近环境监测站报道较吻合。3.研究了频率调制(光外差)光谱技术,搭建了基于光外差-浓度调制光谱系统,实验测量了NO分子b4(50)ˉ-a4(47)系统(3,0)带跃迁谱线。实验搭建小型化多光程频率调制光谱系统,测量了1.5μm附近C2H2气体吸收谱线,通过选择合适的调制频率实现对多光程池中干涉噪声的抑制,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发现,当调制频率为干涉自由光谱区的整数倍或半整数倍时,干涉噪声得到有效抑制。且采用频率调制技术的光谱系统可以实现快速测量,测量周期可缩短至10μs。通过Allan方差分析,该系统的最低探测极限可达18 ppb。

韦冬冬[4](2019)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微型涡喷发动机测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微型涡喷发动机(Micro Turbine Engine,MTE,或简称微发)试验台架作为涡喷发动机研发和改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发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微发燃烧室的研究是微发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微发燃烧室燃烧特性实验研究,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的微发测控系统平台,包含测试台架与虚拟仪器测控平台两大部分,可完成对微发燃烧室燃油、空气流量的测量与控制、燃烧室出口温度的测量以及微发燃烧室状态参数的实时显示、分析与存储,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首先,分析测控系统基本需求,完成测控系统硬件实验平台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燃油流量测量与控制系统的设计、空气流量测量与调节系统的设计、燃烧室出口温度测量系统设计以及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其次,针对燃油流量在控制过程中容易受到燃烧室压力、油泵特性、电源电压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流量控制精度下降的问题,重点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简称PSO)的PID型模糊控制器用于提高燃油流量的控制精度。与传统PID控制器相比,PID型模糊控制器能够有效克服因燃油控制系统特性改变而引起的控制精度下降问题。另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模糊PID控制器的控制精度,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模糊PID控制器控制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利用LabVIEW开发工具开发完成微发测控系统虚拟仪器平台建设并通过试验验证其有效性,仪器平台主要功能包括:燃油流量实时显示与控制、空气温度、压力、燃烧室出口温度的实时显示以及空气流量的实时显示与控制。

王瑶瑶[5](2021)在《基于同轴腔体的微波等离子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波等离子体因粒子活性大、温度低、密度高和体积大等优点,且容易控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汽车发动机的微波点火(微波点火)、等离子体冶金、等离子炬化学元素探测、有机物表面处理和医学杀菌消毒等领域。但目前实验室常见的微波等离子体设备,绝大部分都是基于连续波磁控管的微波源(平均功率千瓦级)技术,因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难以得到规模化的应用。为了解决的这一技术难题,本文对微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以实现微波等离子体设备小型化和轻量化。微波同轴传输线因结构简单、损耗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同轴谐振器的等离子体放电装置,可以以很低的馈入功率在其开口端获得较高的电场强度。为了与日趋成熟的微波固态源技术相配合,本文基于传输线理论,设计了新型调频和调谐结构的微波装置,一方面可以在腔体的开口端产生较高的电场强度,灵活地调整其谐振频率和反射系数;另一方面可以与微波固态源配合构建全自动的微波等离子体系统。本文设计了汽车发动机的微波火花塞装置和大气常压下小型微波等离子体炬装置,完成了样品的加工,搭建了测试系统并完成了相关实验,探索了微波等离子体技术的实用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微波点火:(a)独立设计了电、磁两种耦合方式馈电的微波火花塞,系统地对影响微波火花塞性能(谐振频率和电场强度)的结构参数(介质的厚度、介电常数、馈电的位置以及中心导体的直径)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影响谐振频率的参数;(b)首次发现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等离子体火核与中心导体结构直接相关,中心导体越大,等离子体火核越大,但对燃烧强度的影响有限,电场强度越高,模拟气缸内产生的峰值压力越高;(c)首次发现在微波等离子体点火中,当φ=0.6,0.7时,燃烧最剧烈,提高了稀薄条件下的燃烧性能,这一结果初步表明微波点火有希望实现汽油机的高效运行模式--稀薄燃烧。2.微波等离子体炬:首次在谐振腔条件下研制了超宽带宽(30MHz)的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CMPT)装置,这一突破使对谐振器的认识从单频点进入到宽带宽,从而与固态微波源匹配,搭建了全自动微波等离子体炬系统;另外,CMPT具有分别调节频率与反射系数的结构。最后运用CMPT对有机玻璃(PMMA)表面进行改性处理,效果明显。向大气压等离子炬的实用化迈出关键一步。3.首次系统地从宏观上将等离子体阻抗等效为串并联谐振电路,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微波与等离子体耦合问题:这一问题一直是阻碍实现微波等离子体规模化应用的难题,因为等离子体产生以后,整个谐振腔体的负载性能发生改变,随着微波源与等离子的耦合变差,系统效率下降;本文创新地把等离子体看成一种有损耗的介质负载,作为等离子体炬整体的一部分,通过仿真计算得出同轴谐振器频点的漂移规律,其结果与实验数据整体趋势一致。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实现微波等离子体装置的小型化和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刘畅一[6](2019)在《二冲程煤油发动机爆震识别与抑制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二冲程发动机是我国一些军用特种车辆和中小型航空无人机上常用的动力装置,而在我军燃料单一化的背景下,便于储存和运输的航空煤油常作为这些动力装置的燃料。但航空煤油由于其独特的理化特性容易发生爆震,而爆震的发生会导致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恶化,更严重者会对发动机机体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所以发动机爆震的识别和抑制是二冲程煤油发动机研究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某型二冲程煤油发动机项目为基础,通过对煤油发动机机体振动信号的分析设计了一套煤油发动机爆震电控系统和相应的爆震抑制策略。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搭建了二冲程煤油发动机试验台架,采集了台架试验中的缸压信号和机体振动信号,通过对不同工况下的机体振动信号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提取出爆震时发动机机体振动信号的特征。结果表明煤油发动机爆震主要发生在上止点后10°CA到80°CA范围内,发动机的爆震特征频率在11.3kHz附近。(2)设计了二冲程煤油发动机爆震电控系统,对爆震电控系统中硬件电路的设计原理和软件设计流程进行了梳理。最后对HIP9011的输出电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HIP9011的输出电压是前10个循环输出电压平均值的1.12倍以上时就可以判定煤油发动机出现了爆震。(3)利用GT-POWER搭建了一维数值计算模型,同时对空燃比、压缩比和点火提前角三个参数进行变参数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冲程煤油发动机在理论空燃比附近爆震倾向最大,而空燃比远离理论空燃比时可以抑制爆震的产生。压缩比在一定范围内的提高可以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但会增大爆震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推迟点火提前角可以消除爆震的发生,且在特定工况下存在着一个最佳点火提前角使得发动机获得良好的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所以在设计爆震抑制策略时要考虑到点火提前角的改变对发动机的性能和排放指标的影响。(4)采用循环占有率的方法定义了爆震强度,并设计了爆震抑制策略,同时搭建模拟试验台对本文设计的爆震电控系统进行了功能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二冲程煤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可以实现点火正时控制,能够通过对发动机机体振动信号的处理识别出煤油发动机的爆震,并在爆震发生后能按照爆震抑制策略推迟点火提前角,从而使二冲程煤油发动机工作在爆震边缘工况下。

周超[7](2016)在《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及产品电气化、智能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控制系统开始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设计出成本低廉、开发周期短、性能优良的控制系统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尽管,近年来各种设计方法开始运用到控制系统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设计方法不成熟,设计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依然突出。综合控制系统作为车辆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传动系统的功能实现和性能提升,研究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及流程对于提高综合控制系统研制效率、提升控制效果、实现系列化产品研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机电复合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综合控制系统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流程研究以及综合性能评价分析。文中首先详细对比分析了传统电控系统开发方法、基于模型开发方法、系统工程设计方法以及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的原理及特点。针对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特点,运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对控制系统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功能设计、系统集成与测试及系统标定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科学的设计方法及细致完善的设计流程。其中架构设计包括硬件架构设计、软件架构设计及控制策略架构设计;功能设计则囊括了硬件功能设计和软件功能设计。根据提出的设计方法与流程,在45吨级机电复合传动及基于规则控制策略框架下,进行了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需求分析、控制策略架构设计、功能设计及系统集成与标定流程验证。提出了机电复合传动车辆多工况需求分析的驾驶员意图解析模型,提高了综合控制系统对驾驶员驾驶需求的响应精度,保证了车辆动力性与驾驶性能。研究了综合控制系统多性能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在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灰色关联度法等评价算法原理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建立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动力性、经济性、动力电池供电性能及舒适性多性能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该评价模型展开对14.5吨机电复合传动系统基于规则控制策略与基于动态优化控制策略方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评价模型的适用性。

方洪[8](2016)在《热电发电模块拓扑结构优化及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汽车尾气热电发电技术在提升汽车能源利用率,减少尾气排放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热电模块作为热电发电系统基本单元,对热电模块串并联拓扑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模块性能,提升热电发电系统整体输出功率。本文以汽车尾气热电发电装置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热电模块串并联拓扑结构优化算法和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分析了温差发电原理,设计了汽车尾气热电发电系统整体结构。为了实时获取热电发电系统各模块电压数据,运用PIC芯片设计了可以实时采集60路电压信号的电压巡检系统,运用Access建立数据库,存储各模块全生命周期电压数据。提出了一种优化多个热电模块串并联拓扑结构的迭代算法。运用汽车尾气发电试验台架测试了真实工况下模块的开路电压,结合模块等效阻抗,进行了热电模块串并联结构对整体输出功率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Matlab计算得到最优模块串并联拓扑结构。台架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经过优化串并联的热电器箱输出功率相比全串联方式提升了2.91%。为了保证汽车尾气热电发电系统实时以最大功率输出,提出了以干扰观测法和二插值曲线拟合法相结合的新型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运用Matlab软件建立了MPPT仿真模型,针对干扰观测法和新型MPPT算法的实现方式以及优缺点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对比。在硬件平台DC-DC变换器中编程实现MPPT算法,通过实测结果表明,新型的MPPT算法跟踪时间仅需200ms,最大功率跟踪精度可达98.91%。

姚路,刘文清,阚瑞峰,许振宇,阮俊,王辽,冮强[9](2015)在《小型化TDLAS发动机测温系统的研究及进展》文中指出在吸气式发动机研究中,需要监测其进气道气流流场分布、燃烧室温度分布和燃烧产物浓度来验证燃烧室内的燃烧理论模型并最终改进发动机设计;同时,这些参数的实时获取还可以用来控制发动机工作状态以实现燃烧效率优化。TDLAS(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具有结构紧凑、响应快速、灵敏度高和非入侵式测量等优点,在高温、高速和剧烈振动等恶劣工作环境下可实现随机飞行的发动机测量,因此被国外多家研究机构采用。调研了高超声速燃烧发动机研究项目HIFiRE及其在传感器小型化方面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介绍已有的小型化设计思路和取得的进展。已集成的小型化系统体积为30×15×10cm3,重量<5kg,功耗<10W。经验证,该系统可在发动机地面试验条件下稳定工作,给未来随发动机飞行的小型化测温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赵卓云[10](2013)在《基于PLC和组态技术的柴油机单轨吊电控系统的研发》文中提出防爆柴油机单轨吊是煤矿辅助运输的重要设备之一,他具有爬坡能力强,运动机动灵活,不受煤矿底板限制等优点。目前我国煤矿使用的防爆柴油机单轨吊主要依赖于进口,国内尚未有成熟样机在井下工作。防爆柴油机单轨吊主要由动力系统、电控系统、液压系统和机械结构四部分构成,其中电控系统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防爆柴油机单轨吊的电控系统进行设计研发。首先介绍了防爆柴油机单元和液压传动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防爆柴油机单元和液压系统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介绍,明确了防爆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功能,其主要完成防爆柴油机运行保护,液压系统的监控和对整车的控制。其次确定了防爆柴油机单轨吊电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电控系统是以PLC为控制核心,包括触摸屏、传感器、电磁阀等多种防爆电气元件构成的集中监测和控制系统。接着介绍了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硬件设计又包括硬件电路设计、电气元件选型设计和隔爆箱体的设计;软件设计可分为PLC程序设计和触摸屏程序设计两部分。最后对设计完成的电控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和实验分析。通过模拟和实验分析,验证了电控系统设计所要完成的监测、控制和保护的功能及其设计的合理性,为防爆柴油机单轨吊国产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Computations of Inlet/Isolator for SCRAMjet Engi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mputations of Inlet/Isolator for SCRAMjet Engine(论文提纲范文)

(1)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高灵敏度测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学气体检测技术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直接吸收光谱(DAS)
        1.3.2 腔衰荡光谱(CRDS)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DAS和 CRDS原理及实验设计
    2.1 直接吸收光谱(DAS)
        2.1.1 基本原理
        2.1.2 谱线加宽和线型函数
        2.1.3 多次反射池原理及设计
    2.2 腔衰荡光谱(CRDS)
        2.2.1 基本原理
        2.2.2 腔体设计和模式匹配方案
        2.2.3 扫腔的腔衰荡光谱(S-CRDS)实验系统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WM-DAS)
    3.1 WM-DAS原理
    3.2 WM-DAS基线表达式建立
    3.3 WM-DAS吸收率函数拟合方法
    3.4 基于WM-DAS的大气痕量CH_4和CO_2浓度在线监测
        3.4.1 实验系统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3.4.2 测量结果与分析
    3.5 基于WM-DAS的 CO分子弱吸收谱线物理常数标定
        3.5.1 实验系统设计
        3.5.2 测量结果与分析
    3.6 基于WM-DAS的火焰CO温度高灵敏测量
        3.6.1 双谱线测温方案及实验系统设计
        3.6.2 火焰CO温度测量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宽量程、免标定的气体浓度高灵敏检测方法
    4.1 CRDS和 WM-DAS联合实验系统设计
    4.2 宽量程、免标定方法原理
    4.3 量程及灵敏度分析
    4.4 基于宽量程、免标定方法的CO浓度测量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波长扫描腔衰荡光谱(FWS-CRDS)
    5.1 S-CRDS中谱线两翼抖动噪声来源、类型及幅度分析
    5.2 FWS-CRDS原理
    5.3 基于FWS-CRDS的 CO和 CO_2分子弱吸收谱线物理常数标定
        5.3.1 实验系统设计
        5.3.2 CO分子谱线物理常数标定结果
        5.3.3 N_2和Ar干扰气下CO_2谱线物理常数标定结果
    5.4 基于FWS-CRDS的平面火焰OH浓度测量
        5.4.1 基于开放腔FWS-CRDS的平面火焰测量系统设计
        5.4.2 火焰OH浓度测量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研究工作总结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光纤传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温度、应变及压力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温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1 光纤高温测量技术
        1.2.2 光纤高温应变测量技术
        1.2.3 光纤高温压力测量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纤光栅高温传感特性研究
    2.1 光纤布拉格光栅原理
        2.1.1 布拉格条件
        2.1.2 诱发的折射率变化
        2.1.3 布拉格光栅反射率
    2.2 几种主要类型高温光纤光栅制备及成栅机理
        2.2.1 种子光栅的制备及再生退火机理
        2.2.2 Ⅱ型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制备及机理
        2.2.3 ⅡA型光纤光栅制备及机理
    2.3 温度、应变传感测量原理
        2.3.1 光纤光栅温度灵敏度
        2.3.2 光纤光栅应变灵敏度
        2.3.3 高温光纤光栅温度与应变交叉敏感性分析
    2.4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2.4.1 种子光栅热再生及再生光栅温度响应特性
        2.4.2 Ⅱ型光纤光栅温度响应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光栅高温应变传感技术研究
    3.1 光纤光栅高温应变传感特性研究
        3.1.1 再生光纤光栅
        3.1.2 Ⅱ型光纤光栅
    3.2 高温应变加载条件下光纤光栅稳定性研究及分析
        3.2.1 Ⅱ型光纤光栅
        3.2.2 再生光纤光栅
    3.3 高温光纤光栅与被测结构的结合方式
        3.3.1 表贴式光纤光栅应变传递机理分析
        3.3.2 基片式光纤光栅应变传递机理分析
        3.3.3 夹持式传感器应变传递规律
    3.4 光纤光栅温度、应变解耦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高温压力传感技术研究
    4.1 光纤法珀压力传感理论
        4.1.1 压力敏感元件设计方法及仿真分析
        4.1.2 传感器工作原理与信号理论分析
        4.1.3 压力敏感元件固有频率分析计算
    4.2 光纤高温压力传感器结构设计方法
    4.3 光纤高温压力传感器的制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状态下的温度、应变及压力的光纤传感实验研究
    5.1 光纤温度传感器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5.1.1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结构设计方法
        5.1.2 温度传感器高温测试系统及实验
    5.2 光纤高温应变传感实验及响应特性分析
        5.2.1 高温应变试样件和夹具的设计、制备
        5.2.2 光纤应变传感器封装实验
        5.2.3 高温测试系统的建立
        5.2.4 高温应变特性分析
    5.3 光纤高温压力传感实验及响应分析
        5.3.1 高温压力传感实验系统的搭建
        5.3.2 高温压力传感特性实验
        5.3.3 高温压力测量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基于TDLAS的调制光谱技术及其在气体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
    2.1 Beer-Lambert定律与吸收线型
    2.2 直接吸收光谱
    2.3 波长调制光谱
    2.4 频率调制光谱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波长调制光谱的燃烧中CO和CO_2同时测量
    3.1 吸收谱线的选择
    3.2 实验系统的搭建
    3.3 最佳实验条件的选择
        3.3.1 最佳压强与调制幅度
        3.3.2 最佳平均次数
    3.4 系统评估
        3.4.1 线性响应
        3.4.2 Allan方差分析
        3.4.3 系统响应时间
    3.5 蜡烛燃烧产物中CO_2和CO浓度的测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免校准波长调制光谱的空气中CO和CH4监测
    4.1 免校准波长调制理论
    4.2 WMS-2f/1f干扰免疫能力
        4.2.1 测试系统搭建
        4.2.2 WMS-2f/1f免疫能力
    4.3 空气中CO和CH_4同时监测
        4.3.1 吸收谱线的选择
        4.3.2 实验系统的搭建与优化
        4.3.3 系统评估
        4.3.4 外场测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频率调制光谱的应用
    5.1 FMS用于测量(3,0)带b~4Σ~ˉ-a~4Π系统NO吸收谱线
    5.2 FMS用于抑制干涉噪声
        5.2.1 理论基础
        5.2.2 实验系统搭建及优化
        5.2.3 实验验证与结果讨论
    5.3 FMS系统的小型化及快速测量
        5.3.1 系统小型化设计
        5.3.2 系统最佳条件
        5.3.3 系统性能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4)基于虚拟仪器的微型涡喷发动机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虚拟仪器技术
        1.3.1 虚拟仪器的优势
        1.3.2 LabVIEW简介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微发测控系统设计
    2.1 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2.1.1 测控系统基本需求分析
        2.1.2 测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2 测控系统硬件系统设计
        2.2.1 燃油测量与控制系统设计
        2.2.2 气流测量与调节系统设计
        2.2.3 燃烧室出口温度测量系统设计
    2.3 数据采集
        2.3.1 测量参数
        2.3.2 数据采集卡选型
        2.3.3 NI-DAQmx
    2.4 STM32 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
        2.4.1 串口通信
        2.4.2 步进电机控制
        2.4.3 燃油泵控制
        2.4.4 中断数据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发测控系统燃油流量控制算法设计
    3.1 传统模糊PID控制器原理与结构
        3.1.1 模糊控制概述
        3.1.2 PID控制概述
        3.1.3 模糊PID控制器
    3.2 基于PSO的 PID型模糊控制器设计
        3.2.1 PID型模糊控制器结构
        3.2.2 整定参数计算
        3.2.3 粒子群算法优化参数
    3.3 基于PSO的 PID型模糊控制器仿真
        3.3.1 传递函数识别
        3.3.2 模糊控制器设计
        3.3.3 模糊规则设计
        3.3.4 PID型模糊控制器参数计算
        3.3.5 PID型模糊控制器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发测控系统虚拟仪器平台开发
    4.1 测控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4.1.1 数据采集
        4.1.2 数据存储
        4.1.3 燃油流量控制
        4.1.4 步进电机控制
        4.1.5 配置参数存储与调用
    4.2 测控系统试验验证
        4.2.1 运行主界面
        4.2.2 燃油流量控制
        4.2.3 步进电机控制
        4.2.4 燃烧室点火试验
        4.2.5 测控系统整体性能测试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同轴腔体的微波等离子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等离子体理论及其应用
    1.2 微波等离子体
    1.3 微波等离子体技术
        1.3.1 微波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
        1.3.2 微波点火研究背景
        1.3.3 微波点火的研究历史
        1.3.4 微波等离子体炬的研究背景
        1.3.5 微波等离子体炬研究历史
    1.4 微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面临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微波与等离子体理论介绍
    2.1 谐振腔基本理论
        2.1.1 谐振腔的特性和参数
        2.1.2 谐振腔及其等效电路
        2.1.3 四分之一波长谐振腔
        2.1.4 谐振器的耦合方式
    2.2 传输线理论
        2.2.1 传输线等效电路和方程的解
        2.2.2 传输线的特性参数
        2.2.3 传输线的状态参量
        2.2.4 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
        2.2.5 阻抗匹配
    2.3 等离子体参数介绍
        2.3.1 等离子体温度和密度
        2.3.2 等离子体的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微波点火技术研究
    3.1 电耦合微波火花塞
        3.1.1 微波火花塞结构与等效电路
        3.1.2 不同参数对微波火花塞性能的影响
        3.1.3 不同形状外导体对微波火花塞场强的影响
        3.1.4 中心导体电极结构对微波火花塞场强的影响
    3.2 实验系统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电极结构对火核发展趋势的影响与分析
        3.3.2 电场强度对羟基(OH)浓度变化的影响
        3.3.3 电场强度对燃烧压力曲线的影响
        3.3.4 电极结构与电场强度对燃烧效率影响与分析
    3.4 磁耦合微波火花塞
        3.4.1 微波火花塞结构与等效电路
        3.4.2 内外导体间距对电场强度的影响
        3.4.3 内导体顶端形状对放电的影响
    3.5 磁耦合微波火花塞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磁耦合与电耦合的燃烧效果对比分析
        3.6.1 燃烧峰值压力曲线对比
        3.6.2 燃烧效率对比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等离子体炬研究
    4.1 微波等离子体炬模型与等效电路分析
    4.2 不同放电端结构对离子炬场强的影响
        4.2.1 内外导体间距对电场强度的影响
        4.2.2 介质层厚度对顶端电场强度的影响
    4.3 微波等离子体炬全自动实验系统简介
    4.4 不同等离子炬射流实验研究
    4.5 全自动系统实验
        4.5.1 全自动模块简介
        4.5.2 全自动系统验证(不同微波功率下等离子体形态)
    4.6 亲水性测试
        4.6.1 不同气体离子炬
        4.6.2 接触角测量
        4.6.3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
        4.6.4 不同氩气等离子体炬(CMPT 1,2,3)处理结果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与等离子体的耦合研究
    5.1 等离子体参数对耦合的影响
        5.1.1 等离子体等效为良导体(金属性质)
        5.1.2 容性电抗(鞘层性质)
        5.1.3 感性电抗
        5.1.4 等离子体等效为纯电阻(辐射阻抗)
        5.1.5 等离子体等效为介电常数不断变化的介质
    5.2 实验结果分析(谐振频率漂移)
        5.2.1 等离子体负载特性分析
        5.2.2 微波源效率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1.1 微波点火
        6.1.2 微波等离子体炬
        6.1.3 微波与等离子体耦合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二冲程煤油发动机爆震识别与抑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爆震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爆震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爆震试验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2.1 发动机试验台架的搭建
        2.1.1 传感器的选型与布置
        2.1.2 数据采集系统介绍
        2.1.3 上位机监测界面的设计
    2.2 爆震信号的测量与研究
        2.2.1 爆震试验数据的采集
        2.2.2 信号分析与处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动机爆震电控系统的设计
    3.1 爆震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3.2 主控制模块介绍
        3.2.1 STM32 单片机
        3.2.2 单片机开发过程
    3.3 硬件电路设计
        3.3.1 爆震信号处理电路
        3.3.2 转速信号调理电路
        3.3.3 点火驱动电路
        3.3.4 电压转换电路
        3.3.5 节气门开度测量电路
    3.4 程序设计
        3.4.1 转速测量程序
        3.4.2 点火驱动程序
        3.4.3 爆震判定程序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二冲程煤油发动机爆震的数值模拟
    4.1 二冲程煤油机整机建模
        4.1.1 主要模块的建立
        4.1.2 爆震数学模型
        4.1.3 发动机GT-POWER模型的验证
        4.1.4 爆震模型的调试
    4.2 煤油机爆震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
        4.2.1 爆震的影响因素
        4.2.2 煤油发动机爆震的变参数研究
        4.2.3 点火提前角的数值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爆震抑制策略研究及电控系统功能验证
    5.1 爆震抑制策略研究
        5.1.1 爆震强度的定义
        5.1.2 爆震抑制策略
    5.2 模拟实验台的搭建
    5.3 功能验证
        5.3.1 点火正时验证
        5.3.2 爆震的策略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研究意义
        1.1.2 控制系统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控制系统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背景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2.1 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原理分析
        2.1.1 传统电控系统开发方法
        2.1.2 基于模型开发方法
        2.1.3 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2.1.4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
    2.2 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对比分析
    2.3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2.3.1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与设计方法概述
        2.3.2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内容
        2.3.3 基于模型系统工程方法所需不同复杂度模型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流程研究
    3.1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流程研究
        3.1.1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3.1.2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3.1.2.1 硬件架构设计
        3.1.2.2 软件架构设计
        3.1.2.3 控制策略架构设计
        3.1.3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3.1.3.1 硬件功能设计
        3.1.3.2 软件功能设计
        3.1.4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集成与测试
        3.1.5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标定
        3.1.5.1 标定系统概述
        3.1.5.2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标定流程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控制系统综合性能评价
    4.1 控制系统评价方法概述
        4.1.1 评价系统指标权重算法研究现状
        4.1.2 评价系统综合评价算法研究现状
    4.2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多层次灰色关联度法综合性能评价
        4.2.1 机电复合传动控制系统综合性能评价指标选取及权重值计算
        4.2.2 机电复合传动控制系统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与最优值关联度计算
        4.2.3 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与评价实例
    5.1 基于规则策略综合控制系统设计实例
        5.1.1 45 吨级机电复合传动系统概述
        5.1.2 综合控制系统需求定义与架构设计
        5.1.3 综合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5.1.4 系统集成与测试
    5.2 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综合性能评价实例
        5.2.1 机电复合传动控制系统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权重值计算
        5.2.2 机电复合传动控制系统关联度计算
        5.2.3 机电复合传动控制系统关联度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计算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多层次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Matlab程序

(8)热电发电模块拓扑结构优化及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汽车尾气热电转换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汽车尾气热电发电系统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车尾气热电发电系统结构及信息采集系统设计
    2.1 热电发电基本原理
    2.2 汽车尾气热电发电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2.2.1 汽车尾气热电发电系统整体结构
        2.2.2 热交换气箱设计
        2.2.3 冷源水箱设计
        2.2.4 热电发电模块及装置
    2.3 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2.3.1 电压巡检系统设计
        2.3.2 温度检测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电模块串并联拓扑结构试验与优化研究
    3.1 热电模块发电特性主要参数分析
    3.2 热电模块单模块性能测试
        3.2.1 单模块性能测试实验台
        3.2.2 单模块典型输出特性测试
        3.2.3 单模块额定工况最大功率测试
    3.3 四模块串并联拓扑结构试验研究
        3.3.1 热电气箱台架实验——额定工况模块开路电压测试
        3.3.2 四模块串并联试验研究
    3.4 最大功率拓扑结构最优解迭代算法设计
        3.4.1 迭代算法公式推演与实现
        3.4.2 Matlab算法实现及结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研究与仿真
    4.1 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
    4.2 最大功率点跟踪基本算法分析
        4.2.1 恒定电压法
        4.2.2 干扰观测法
        4.2.3 电导增量法
    4.3 基于干扰观测法和二插值曲线拟合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
        4.3.1 二插值曲线拟合法
        4.3.2 插值节点的判断条件
    4.4 MPPT算法的Matlab仿真
        4.4.1 类热电模块输出特性仿真模型的建立
        4.4.2 经典干扰观测法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4.4.3 基于干扰观测法和曲线拟合法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实现与实验测试
    5.1 主拓扑电路
    5.2 主控制电路
        5.2.1 控制电路最小系统
        5.2.2 信号检测及调理电路
        5.2.3 IGBT驱动电路
    5.3 MPPT算法的软件实现
        5.3.1 主程序
        5.3.2 子算法程序
    5.4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情况

(9)小型化TDLAS发动机测温系统的研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国外研究进展
2 小型化设计方案及进展
    2.1 小型化激光器驱动
    2.2 激光器波长稳定技术
    2.3 线性频率扫描技术
    2.4 光强自适应放大技术
    2.5 实时数据处理系统
    2.6 系统集成
3 实验结果
4 结 论

(10)基于PLC和组态技术的柴油机单轨吊电控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柴油机单轨吊防爆柴油机单元
    2.1 防爆柴油机总成
    2.2 防爆柴油机进气系统
        2.2.1 进气系统的作用
        2.2.2 进气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2.3 阻火器的设计
    2.3 防爆柴油机排气系统
        2.3.1 排气系统的作用
        2.3.2 排气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4 防爆柴油机冷却系统
        2.4.1 冷却系统的作用
        2.4.2 冷却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柴油机单轨吊液压传动系统
    3.1 液压系统主要元件的选型介绍
        3.1.1 液压马达的选型设计
        3.1.2 液压缸的选型介绍
        3.1.3 液压主泵选型介绍
    3.2 液压系统各部分功能实现
        3.2.1 行走驱动回路
        3.2.2 制动松闸回路
        3.2.3 挤压回路
        3.2.4 启动、熄火控制回路
        3.2.5 辅助回路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4.1 电控系统电路的设计
        4.1.1 电控系统的电源单元
        4.1.2 电控系统信号采集单元
        4.1.3 中央控制单元
        4.1.4 指令执行单元
        4.1.5 自动灭火单元
        4.1.6 视频监控单元
    4.2 电控系统电气元件选型设计
        4.2.1 中央控制器的选型设计
        4.2.2 安全栅的选型设计
        4.2.3 传感器的选型设计
        4.2.4 电磁阀与电磁铁的选型设计
    4.3 隔爆箱体设计
        4.3.1 隔爆箱体设计要求
        4.3.2 隔爆箱体的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5.1 电控系统控制流程设计
    5.2 PLC 程序设计
        5.2.1 PLC 程序编写环境介绍
        5.2.2 PLC 程序编写
    5.3 触摸屏程序设计
        5.3.1 触摸屏功能介绍
        5.3.2 触摸屏程序编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控系统仿真模拟以及实验验证
    6.1 PLC 和触摸屏联合仿真模拟
    6.2 实验验证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Computations of Inlet/Isolator for SCRAMjet Engine(论文参考文献)

  • [1]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高灵敏度测量方法及应用研究[D]. 王振. 清华大学, 2020(01)
  • [2]基于光纤传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温度、应变及压力监测技术研究[D]. 杨润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TDLAS的调制光谱技术及其在气体检测中的应用[D]. 邵李刚.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4]基于虚拟仪器的微型涡喷发动机测控系统设计[D]. 韦冬冬.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5]基于同轴腔体的微波等离子体技术研究[D]. 王瑶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6)
  • [6]二冲程煤油发动机爆震识别与抑制策略的研究[D]. 刘畅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7]机电复合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D]. 周超.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8]热电发电模块拓扑结构优化及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研究[D]. 方洪.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9]小型化TDLAS发动机测温系统的研究及进展[J]. 姚路,刘文清,阚瑞峰,许振宇,阮俊,王辽,冮强. 实验流体力学, 2015(01)
  • [10]基于PLC和组态技术的柴油机单轨吊电控系统的研发[D]. 赵卓云.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SCRAMjet 发动机进气口/隔离器的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