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N肥对杉木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尤佳,郑吉,康宏樟,刘春江[1](2021)在《应用模型模拟施肥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文中认为以中亚热带(湖南和江西)杉木林分为研究对象,应用FORECAST模型,探讨了连续4个轮伐期的好中差3种立地杉木林分生长和生态系统过程对N、P、N+P混合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与N肥相比,使用P肥对杉木林分生长(如树高、胸经)和生态系统过程(土壤腐殖质、林分凋落物、土壤N和P储量等)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与较好立地相比,在较差立地林分施肥具有更好的效果;在4个轮伐期中,前一个轮伐期施肥后一个轮伐期林分仍具有明显影响,显示了施肥效果的累积性。这些结果对杉木人工林经营、低效林改造具有指导作用。
周磊[2](2021)在《施肥对细叶桢楠苗木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叶桢楠(Phoebe hui)是我国珍贵的用材与观赏树种,但资源非常稀少。本文以一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配置15种配方进行常规施肥,以T10的配方及施肥总量设置氮素指数施肥组T16,以不施肥CK为对照,共17个处理组,测定各组生长、根系、元素、光合、荧光及生理指标,并运用苗木质量指数、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等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探讨不同施肥对一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生长与生理的影响,以期找出适合一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生长的施肥方案。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科学合理的施肥能明显促进一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的生长,与不施肥CK相比,施肥处理组的苗高、地径、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值基本均高于CK,常规施肥T10与指数施肥T16指标值达到最大。T10与T16的苗高分别比CK高25.36%和37.46%;地径分别比CK高34.15%和44.72%;叶面积分别比CK高67.48%和72.70%;地上生物量分别比CK高62.50%和95.83%;地下生物量分别比CK高60.00%和115.00%;总生物量分别比CK高59.09%和104.55%。在施肥配方相同的情况下,指数施肥优于常规等量施肥。(2)施肥对一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根系5个指标都有明显的影响,施肥能提高根尖细胞活力,增大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总根体积,促进根系的生长,5项根系指标中的最小值均为CK。T10的根系活力与总根表面积分别比CK高22.05%和70.49%,达到组内最大值;T16的总根长、根平均直径和总根体积分别比CK高109.47%、79.17%和165.91%,达到组内最大值。(3)营养元素N、P、K、Ca、Mg因不同施肥在各处理组叶、茎、根中的含量也有所差异,叶中N、P、K、Ca、Mg元素的总含量LE值最大处理组为T10(g/株 N:1.6/P:1.6/K:0.9),比最小的 CK 高 43.48%;茎中 N、P、K、Ca、Mg元素的总含量SE值最大处理组为T8(g/株N:1.6/P:0.0/K:0.9),比最小的CK高41.60%;根中N、P、K、Ca、Mg元素的总含量RE值最大处理组为T9(g/株N:1.6/P:0.8/K:0.9),比排序在第14位的CK高44.18%,施肥整体提高了一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含量。(4)合理施肥能有效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开放程度,提高苗木在单位蒸腾水分条件下对光能的吸收利用,并提升光系统Ⅱ中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光合活性和实际光能转换效率,提高净光合速率Pn,改善增强一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的光合性能,其中T10和T16的光合能力最强,CK光合能力最差。各组6、8、10月净光合速率Pn的总平均值中最大的T10和T16分别比最低的CK高43.48%和 39.51%。(5)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下各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比CK高,施肥能有效提高一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叶片内含营养物质,减少MDA含量,提高苗木抗性。6、8、10月可溶性蛋白SP含量总平均值最大的T16和T10分别比最小的CK高185.63%和163.26%;可溶性糖SS含量总平均值最大的T10和T16分别比最小的CK高32.51%和30.17%;丙二醛MDA含量总平均值最小的T11和T16分别比含量第2高的CK低44.52%和41.98%。(6)根据生长状况及综合得分排序可知,添加N肥不加P肥的处理组(T4、T8、T12)长势整体优于添加P肥不加N肥的处理组(T1、T2、T3),说明本试验中N肥在促进苗木生长的作用上高于P肥。(7)较低和较高的施肥量均不利于苗木的生长,本研究中,中量施肥的T16和T10的生长状况和苗木质量最好,且T16优于T10,最适宜的施肥配方为N2P2K(g/株N:1.6/P:1.6/K:0.9),最佳的施肥方法为指数施肥法。
蒋华,梁乃鹏,吴宏扬[3](2021)在《间伐强度和施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探讨间伐和施肥措施对杉木中龄林生长的影响程度,对实施不同间伐强度和施肥处理后3年的杉木生长效果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强度对杉木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杉木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间伐强度对平均树高的影响不显着;林分蓄积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呈现递减的趋势;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径阶分布逐渐偏离正态分布曲线而向右偏移,即大径阶所占株数百分比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而小径级所占总株数百分比表现趋于下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对杉木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显着,而磷肥对杉木生长的促进作用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用显着,建议在红壤的立地条件下多施用磷肥。
孙媛姣[4](2020)在《不同施肥方式对蒙古栎容器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是东北天然林中重要优势树种,可用于防风固土,涵养水源等生态保护方面。其叶、果实、枝干等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研究蒙古栎容器苗施肥技术,对于改善幼苗品质,提升移栽造林成活率,培育优质蒙古栎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蒙古栎当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施肥时间(春季、秋季)、不同施肥量、不同施肥方式方面对蒙古栎容器苗生长、生理及养分含量等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日后蒙古栎容器苗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秋季施肥(A)处理中,苗高、地径及增长量、生物量均随肥量的增加而降低,在A1(低肥量)处理(N:56 mg/株、P:24 mg/株、K:48 mg/株)达最大值,且苗木质量指数最大(9.83)。春季施肥(S)处理中,苗高、地径及增长量、生物量最大值均在S3(高肥量)处理(N:112 mg/株、P:48 mg/株、K:96 mg/株),苗木质量指数最大(8.01)。在低肥量下,秋季施肥对蒙古栎容器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显着高于春季施肥处理。秋季施肥各处理中的生物量及苗木质量指数均高于CK和春季施肥处理。2.秋季施肥处理中,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总量最大值在A3(高肥量)处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全株可溶性糖、淀粉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大值均在A2(中肥量)处理(N:84 mg/株、P:36 mg/株、K:72 mg/株)。春季施肥处理中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总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苗木整株淀粉及NSC含量最大值均在S3(高肥量)处理。全株最大的可溶性糖含量在S2(中肥量)处理。相同施肥量下,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总量、苗木整株的淀粉、NSC含量均为秋季施肥处理大于春季施肥处理,春季施肥仅在高肥量下整株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大于秋季施肥处理。3.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各施肥处理的苗木整株全N、全P和全K浓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秋季施肥处理下,蒙古栎整株全N浓度和含量分别在A2、A1处理达到最大。整株全P和全K的浓度与含量最大值均在A2处理。春季施肥处理下,S2处理的苗木整株全N、全P和全K的浓度与含量均最高。对比相同施肥量,秋季施肥处理的苗木整株全N和全P的浓度与含量均高于春季施肥处理,在低肥量下差异显着。而整株全K浓度在低肥量下为春季施肥处理较高,整株全K含量均为秋季施肥处理大于春季施肥处理。在高肥量下,秋季施肥处理的整株K浓度与含量大于春季施肥处理,且差异显着。4.指数施肥试验设置6个不同N素处理,分别为CK(0 mg/株)、E1(25 mg/株)、E2(75 mg/株)、E3(125 mg/株)、E4(175 mg/株)和E5(225 mg/株)。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N量的增加,蒙古栎容器苗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养分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E3处理,苗高、地径、地上及整株生物量、各组织可溶性糖含量以及NSC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地下生物量、各组织淀粉含量均在E2处理最大;以上指标均高于未施肥处理。叶绿素含量随时间变化而增加,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在9月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时间变化而减少,各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在9月最小。适宜的施N肥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叶、茎、根及整株的全氮含量、茎、根与整株的全磷和全钾含量最大值均在E3处理,叶中的全磷和全钾含量最大值在E2处理。各养分含量均显着高于CK。综上,从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污染浪费,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秋季施肥对蒙古栎容器苗促进作用大于春季施肥处理,在秋季每株施用氮、磷、钾分别为56 mg、24 mg、48 mg时对蒙古栎容器苗生长发育最有利,能够显着促进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指数施肥施氮量范围在75 mg/株~125 mg/株,对蒙古栎容器苗生长及养分积累促进效果显着,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较高。
宋政凯,李惠通,赖慧捷,任衍敏,苏铁,刘爱琴[5](2020)在《二代杉木良种苗木的施肥配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满足二代杉木良种生长的养分需求,筛选出二代杉木良种苗木的最佳施肥配方,以经遗传改良的半年生二代杉木良种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试验设计进行配方施肥盆栽试验,通过综合营养诊断施肥法(DRIS)和肥料效应函数进行配方施肥研究。结果表明:DRIS分析得出,氮(N)、磷(P)、钾(K)的最优养分浓度比例是2.06∶1∶1.76;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得出,无微肥处理的N、P、K理论最佳施肥量分别为0.407、0.193和0.262 g·kg-1,有微肥处理的N、P、K理论最佳施肥量分别为0.474、0.214和0.273 g·kg-1。施微肥对杉木苗体内养分含量的平衡和苗木生长有重要作用。
黄恒[6](2020)在《基于立地条件的黄河下游刺槐林施肥效应》文中提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作为用材林经济效益显着。目前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非常高,生态环境脆弱,人工林地力衰退现象严重,而刺槐因其具有耐干旱瘠薄,更新萌芽能力强,生长迅速,保持水土性能良好等特点成为该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先锋树种,营造固氮树种刺槐可极大的改善土壤环境。因此,阐明施肥对黄河下游盐碱地刺槐人工林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林木和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分生长与土壤特性相互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营造刺槐速生丰产林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研究以2a生皖刺一号刺槐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盐碱地和非盐碱地进行正交试验,采用4因素4水平的正交设计,以不施肥作空白组(CK),旨在探讨无机肥和有机肥混施对两地刺槐林分的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并综合试验结果筛选出最适宜实际生产的施肥组合,建立黄河下游刺槐人工林的平衡施肥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次试验中,两块试验地的最优施肥水平有所不同,盐碱地为:N125g、P145g、K85g、FA55g;非盐碱地为:N175g、P145g、K185g、FA55g。非盐碱地土壤相对肥沃,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不大,过量施肥可能会对植株生长发育产生负面作用。施肥对于刺槐树木个体的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尤其是N有利于刺槐树高和生物量的增长,P对于刺槐叶面积的增加效果显着,单施肥对于土壤肥力的提高作用不明显。(2)施肥更能够改变盐碱地刺槐树木个体生理特性和营养物质的再分配机制。N、P在植株体内更为稀缺,N、P的高施肥水平和K的低施肥水平,更能够促进刺槐植株体内营养元素的积累,而林木体内的生理代谢活动旺盛,相应的生长发育能力也会提高,同时林木的生理指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其生长环境的条件。(3)在盐碱地上,N对刺槐树木个体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影响最大,K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最大,当土壤中养分含量较低时,适量的有机肥更能有效促进根系活力提升,但当施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根系活力指数不再增加,林木生长也趋于稳定;对于非盐碱地,N对刺槐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影响最大,N肥在提高了全氮含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植物的光合速率,而过量施肥对林木的生长无益。(4)施肥能够显着促进盐胁迫下林地土壤环境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对P更为敏感,适当施加P肥能有效改良土壤,而N、K肥的施用并没有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较大影响,土壤酶活性更依赖N、P在土壤中的质量分数。(5)有机肥能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无机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效改善土壤环境。(6)黄腐酸对于刺槐树木个体根系的发生与表达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非常显着,尤其是在盐碱地上的表达效果更好。而施肥对盐碱地刺槐树木个体生理特性和生长状况表现出负相关现象。
刘姗[7](2020)在《南方地区优良行道树种猴樟施肥效应与营养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 Levl.)是一种适应力强,观赏性高的园林绿化树种,也是一种优良的经济树种,其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工业领域。目前关于猴樟栽培繁育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人们对于其生长发育习性及肥料需求特征仍不甚了解。合理的施肥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猴樟苗木质量、缩短其生长周期,促进猴樟苗木快速生长。本研究以猴樟一年生盆栽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三元二次回归旋转设计对其进行了氮磷钾配比施肥实验,从猴樟幼苗生长、生理等方面探究其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规律,并运用DRIS图解法与指数法对猴樟幼苗进行营养诊断,筛选出适于猴樟幼苗生长的最佳配方。同时,还以猴樟多年生容器大苗进行了不同供镁水平(0 g·株-1、8.7g·株-1、17.4 g·株-1、43.5 g·株-1)的实验,以期探寻对猴樟生长、生理有最佳影响的镁肥施用量。研究的结果如下:(1)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猴樟一年生幼苗的苗高、地径及生物量都有极显着的影响,且N、P、K对各生长指标影响的主次顺序皆为:N>P>K。在不同配比施肥中,处理6(氮0.6 g·盆-1,磷2.4 g·盆-1,钾0.6 g·盆-1)的猴樟幼苗苗高、地径以及生物量的增值均为最大,是促进猴樟幼苗生长的最佳配方。(2)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下,猴樟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叶绿素含量受N的影响最大,且低水平(0.6 g·盆-1)的N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随着N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受P的影响最大,P不足或过量均会使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N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着水平,随着N的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中等水平(1.5g·盆-1)的N最有利于可溶性糖的形成。(3)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下,处理6(氮0.6 g·盆-1,磷2.4 g·盆-1,钾0.6 g·盆-1)使猴樟幼苗的各叶绿素荧光参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使最大荧光(Fm)、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均有显着增加,提高了猴樟叶片的光合能力。(4)运用DRIS图解法与指数法相结合,对各施肥处理下的猴樟幼苗进行N、P、K营养诊断分析,发现猴樟幼苗植株中N、P、K养分含量最适宜的比值范围为:N/P:12.465~16.161、N/K:1.348~1.854、P/K:0.094~0.136。且从整体来看,猴樟幼苗对P的需求最大,其次是N,而对K的需求相对较少。(5)不同供Mg水平下,当Mg肥施用量为8.7 g·株-1时,猴樟容器大苗的地径增长量、高径比均达到最大值。而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均随着Mg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Mg肥施用量为8.7 g·株-1时,达到最大值。(6)不同供Mg水平对猴樟容器大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存在不同影响。当Mg肥施用量为8.7g·株-1时,对猴樟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Fv/Fo的促进作用最佳,极大的提高了猴樟光合转化效率,促使猴樟养分积累,有利于其快速生长。
康娟[8](2020)在《叶面施肥对闽楠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闽楠(Phoebe bournei)为樟科(Lauraceae)楠属(Phoebe)常绿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因其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而被列入了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是山地造林的优选用材树种,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因此,近几年来闽楠苗木供不应求。目前,叶面肥在水稻、苹果、葡萄、棉花等作物上应用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叶面施肥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中施肥措施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于闽楠叶面施肥试验的研究少见。因此,本试验特以2年生闽楠苗为试验材料,通过N、P、K和浓度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N、P、K和浓度4因素3水平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闽楠幼苗叶面肥最优的N、P、K及浓度的理论组合,为闽楠叶面肥研发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以期更好更快的培育出健康茁壮、发育良好的优质闽楠种苗。主要研究的结果如下:(1)与清水对照组CK相比,各叶面施肥组的株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鲜重、干重、叶面积、根长、侧根数都有显着的提高。施肥组S3(N1P3K3(浓度)3),即尿素34.783g,磷酸二氢钠15.210g,硫酸钾7.405g,浓度5%是各处理组中整体促进效果最好的处理组。闽楠苗木生长旺盛期在6月和9月,各施肥组的生长趋势与CK一致,表明叶面施肥没有改变其株高生长规律。N对株高的影响最大,K对地径、生物量、叶面积、侧根数的影响最大,P对根长的影响最大。(2)喷施叶面肥显着提高了闽楠的Pn、Gs、Tr、WUE、LUE以及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了Ci。通过拟合得到的闽楠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和CO2-光合响应曲线,Pnmax、AQY、LSP、CE以及CSP都较CK有提高,LCP、CCP有所降低。处理S4的Pn、LUE最大,处理S3的Gs、Tr、叶绿素a+b含量最大,S2具最低Ci和最大WUE。除K对Gs、Tr、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最大外,N对其余光合指标影响最大。(3)叶面肥显着提高了闽楠叶片的酶活性,促进Pro含量的增加,降低了 MDA含量。S1的MDA含量最低,S7的Pro含量最大,S3最有利于提高SOD活性、CAT活性,S1最有利于提高POD活性。N对SOD活性、CAT活性影响最大,P对MDA含量、Pro含量、POD活性影响最大,K对MDA含量和CAT活性无显着影响。(4)相关性分析表明:闽楠苗各生长指标之间、各光合指标之间、各生理指标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而生长、光合、生理指标之间的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度,但不如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显着。(5)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模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S3(N1P3K3(浓度)3)的综合得分都最高,对闽楠苗期苗木生长促进作用效果最好,为最适宜促进2年生闽楠生长的叶面肥组合。
陈本学[9](2020)在《氮磷添加对低地次生雨林棕榈藤及伴生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棕榈藤是热带森林的主要伴生种之一,也是珍贵的非木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过度采伐利用使棕榈藤的生长环境受到破坏,棕榈藤伴生林的生态稳定性降低,棕榈藤资源供给能力下降,限制了棕榈藤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棕榈藤伴生林的生态稳定性,增加棕榈藤资源供给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氮(N)和磷(P)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关键营养元素,合理的N、P养分调控是改善棕榈藤伴生林生长状况,提高棕榈藤更新生长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海南甘什岭地区自然分布的黄藤、白藤及其伴生林分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林分为对照,系统开展树冠与地面不同氮添加方式(树冠低氮TN50、树冠高氮TN100、地面低氮GN50、地面高氮GN100),以及地面氮磷不同添加量(低氮GN50、高氮GN100、低磷GP50、高磷GP100、低氮低磷GN50+P50、高氮高磷GN100+P100)对2种棕榈藤及其伴生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拟阐明棕榈藤对不同氮添加方式和氮磷添加数量的响应规律,揭示其对棕榈藤更新幼苗生长、功能性状、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机理,以期为棕榈藤高效培育提供科学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适当的树冠和地面氮添加对棕榈藤及其伴生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以TN50和地GN100为佳,地面氮添加促进作用优于冠层氮添加。TN50添加下,黄藤更新幼苗叶片生物量、投影面积和比叶面积比地面氮添加低48.66%、44.14%和13.03%,白藤低40.19%、31.62%和17.54%;TN100添加下,黄藤根际土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碳含量比地面氮添加低29.88%、31.23%和15.86%,白藤根际土铵态氮和有机碳低29.36%和20.92%。树冠和地面氮添加数量对棕榈藤伴生林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同氮添加方式下棕榈藤伴生林分生产力的大小顺序为:TN50>GN100>GN50>TN100;其中,TN50和GN100添加方式均提高棕榈藤伴生林生产力,而TN100降低林分生产力。2、适量地面氮磷添加显着促进棕榈藤幼苗及其伴生林生长,尤以氮磷共同添加效果最好,但随着养分添加量的增多,促进效果反而降低。(1)地面氮磷添加显着促进黄藤和白藤伴生林分生产力,氮磷共同添加促进效果最显着。GN50+P50处理下,棕榈藤伴生林分乔木层和全林生产力最大,分别为26.113 t/ha/a和29.05 t/ha/a,比对照高228.59%和235.06%;草本层生产力对氮磷添加最敏感,短期内氮磷添加能显着提升草本层植物生长能力;GN50+P50处理下,草本层植物苗高增长量和生物量最高分别为56.2cm/a和24.21 g/m2/a,比对照显着提高143.29%和157.28%。(2)地面氮磷添加促进了林分养分循环与周转速度,改变了棕榈藤伴生林分凋落物的养分含量和凋落物量最低值的出现时间;氮磷共同添加对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作用大于单一元素(氮或磷)添加。氮磷共同添加处理下,林分凋落物量在生长季(4~8月份)大于对照,且最低值出现的时间(4月份)比对照(6月份)提前2个月,凋落物中N、P养分含量增加。GN50+P50处理下,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最高,比对照分别提高44.35%、72.33%和39.02%;表层土壤含水量、容重和土壤通气度分别比对照显着提高55.17%、20.47%和50.51%。(3)地面氮磷共同添加显着促进白藤和黄藤更新幼苗的地径、株高、叶片数,提高幼苗的生物量和存活率。不同氮磷添加处理下黄藤幼苗生产力的大小顺序为:GN50+P50>GP50>GN50>GN100>GN100+P100>GP100;在GN50+P50处理下,黄藤地径、株高、叶片数增长量分别为1.935 mm/a、3.728 cm/a和1.24片/a,存活率高达92%,显着高于对照;不同氮磷添加处理下白藤幼苗生产力的大小顺序为:GN100+P100>GN50+P50>GP50>GN50>GN100>GP100;在GN100+P100处理下,白藤地径、株高年增长量分别为1.516 mm/a和2.277 cm/a,显着高于对照。3、棕榈藤幼苗生长及性状与环境因子间有较强相关性,氮磷添加通过对棕榈藤伴生林林分环境因子的影响,起到对棕榈藤幼苗生长及其性状的影响。黄藤苗高的主要影响因子是草本层植物苗高和土壤最小持水量,地径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硝态氮含量和草本层生物量,存活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而白藤幼苗株高主要受土壤p H值和草本层植物苗高的影响,地径主要受土壤硝态氮含量和草本层生物量的影响,存活率主要受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综上所述,在海南甘什岭地区,当前大气氮沉降量或有利于提高棕榈藤伴生林林分生产力;氮磷共同添加对黄藤、白藤及伴生林生产力作用明显;伴生林的环境因子与棕榈藤幼苗生长密切相关。因此,在棕榈藤伴生林的培育过程中,可采取增施氮磷肥、人工除杂等抚育措施,增加养分供应,改善土壤性质,调整林下萌生植物的密度与高度,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棕榈藤生长和伴生林分质量提高。
张家君,许珊珊,曹光球,林思祖,潘彦名,叶义全[10](2020)在《不同氮形态对杉木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个月生杉木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硝态N、铵态N和铵硝混合(NH4+∶NO3-=3∶1)态N对杉木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下植株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大小表现为铵硝混合处理>全硝处理>全铵处理,但不同处理间杉木植株生物量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2)铵硝混合处理下可变荧光强度(Fv)和最大荧光强度(Fm)显着高于全硝和全铵处理,而非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显着低于全铵处理。3)铵硝混合处理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o/Fv)、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值(QY)均显着高于全硝处理,但与铵硝混合处理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4)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全硝处理下部分叶绿体膨大隆起,基粒片层排列松散,且数量明显少于全铵和铵硝混合处理,全铵处理显着增加了叶绿体中淀粉粒的数量,而铵硝混合处理中淀粉粒则完全消失,但显着增加了嗜锇颗粒的数量。综上所述,铵硝混合处理一方面能通过增强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效率和光能的利用能力,促进光合同化产物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抑制淀粉粒的形成,减轻淀粉粒对光合作用的抑制,同时促进光合同化产物的输出,促进杉木幼苗的生长。
二、浅析N肥对杉木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N肥对杉木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模型模拟施肥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用N肥对杉木林分生长和生态系统过程影响 |
3.2 施用P肥对杉木林分生长和生态系统过程影响 |
3.3 施用N和P混合肥对杉木林分生长和生态系统过程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杉木林分对P肥的敏感性及其机制 |
4.2 施肥对杉木林分生长效果的累加性及其机制 |
4.3 N和P复合肥对杉木林分影响 |
4.4 较差立地林分对施肥响应的敏感性 |
(2)施肥对细叶桢楠苗木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细叶桢楠研究进展 |
1.1.1 细叶桢楠简介 |
1.1.2 细叶桢楠研究现状 |
1.2 苗木施肥研究进展 |
1.2.1 容器育苗及苗木施肥 |
1.2.2 营养元素对苗木生长与发育的影响 |
1.2.3 施肥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1.2.4 施肥对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5 施肥对苗木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1.2.6 施肥对苗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
1.2.7 苗木常用施肥方法与适宜施肥量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图 |
2.2 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指标测定与分析 |
2.4.1 苗高、地径 |
2.4.2 叶面积 |
2.4.3 生物量 |
2.4.4 根系形态指标 |
2.4.5 根系活力 |
2.4.6 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 |
2.4.7 光合指标 |
2.4.8 荧光指标 |
2.4.9 叶绿素 |
2.4.10 可溶性蛋白 |
2.4.11 可溶性糖 |
2.4.12 丙二醛 |
2.4.13 苗木质量指数Qi |
2.4.14 苗木质量隶属函数法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
3.1.1 施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苗高、地径、叶面积和生物量的影响 |
3.1.2 施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3.1.3 施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影响 |
3.2 施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生理的影响 |
3.2.1 施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2 施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3.2.3 施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施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5 施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6 施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 不同施肥下细叶桢楠容器苗质量与各指标的综合分析 |
3.3.1 不同施肥下对细叶桢楠容器苗生长指标主成分分析 |
3.3.2 不同施肥下对细叶桢楠容器苗苗木质量指数分析 |
3.3.3 不同施肥下对细叶桢楠容器苗各指标隶属函数分析 |
3.3.4 单施N或P肥对细叶桢楠容器苗各分析排序评价 |
3.3.5 不同施肥下对细叶桢楠容器苗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5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指标意义 |
致谢 |
(3)间伐强度和施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杉木林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 |
2.2 间伐强度和施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的影响 |
2.3 间伐强度对杉木中龄林林分结构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不同施肥方式对蒙古栎容器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容器苗研究概况 |
1.3 苗木施肥研究概况 |
1.3.1 不同元素配比与施肥量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1.3.2 不同施肥时期对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3 苗木指数施肥研究概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不同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对蒙古栎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5 试验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施肥时间及施肥量对蒙古栎容器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2.2.2 不同施肥时间及施肥量对蒙古栎容器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3 不同施肥时间及施肥量对蒙古栎容器苗养分浓度与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施肥时间及施肥量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
2.3.2 不同施肥时间及施肥量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3 不同施肥时间及施肥量对营养元素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指数施肥对蒙古栎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5 试验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指数施肥对蒙古栎容器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指数施肥对蒙古栎容器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3 指数施肥对蒙古栎容器苗养分浓度及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指数施肥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2 指数施肥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3 指数施肥对营养元素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不同施肥时间及施肥量对蒙古栎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
4.2 指数施肥对蒙古栎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二代杉木良种苗木的施肥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苗期管理 |
1.5 测定方法 |
1.5.1 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的测定 |
1.5.2 综合营养诊断施肥法分析 |
1.5.3 肥料效应函数分析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
2.2 不同施肥处理的综合营养诊断施肥法诊断参数 |
2.3 不同施肥处理的综合营养诊断施肥法分析 |
2.4 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 |
2.5 肥料效应回归方程与理论施肥量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6)基于立地条件的黄河下游刺槐林施肥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林木施肥研究现状 |
1.2.1 林木施肥的重要性 |
1.2.2 施肥对盐碱地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
1.2.3 施肥对林木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2.4 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2.5 施肥对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1.1 盐碱试验地概况 |
2.1.2 非盐碱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指标与测定法 |
2.4.1 生长指标 |
2.4.2 林木养分含量 |
2.4.3 生理指标 |
2.4.4 土壤物理性质 |
2.4.5 土壤化学性质 |
2.4.6 土壤酶活性 |
2.4.7 土壤微生物 |
2.5 数据统计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肥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树木个体生长规律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1 施肥对刺槐树木个体生长的影响 |
3.1.2 施肥对刺槐林树木个体养分含量的影响 |
3.1.3 施肥对刺槐林树木个体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 施肥对不同立地条件刺槐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1 施肥对刺槐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2.2 施肥对刺槐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3 施肥对不同立地条件刺槐林地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3.1 施肥对刺槐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2 施肥对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4 施肥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各指标的综合分析 |
3.4.1 盐碱地刺槐树木个体生长指标和林地土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2 非盐碱地刺槐树木个体生长指标和林地土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刺槐树木个体生长变化规律 |
4.2 刺槐树木个体生理特性变化规律 |
4.3 刺槐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 |
4.4 刺槐林地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变化规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南方地区优良行道树种猴樟施肥效应与营养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猴樟研究现状 |
1.1.1 猴樟的生物学特性 |
1.1.2 猴樟的抗性研究 |
1.1.3 猴樟的栽培繁育技术研究 |
1.1.4 猴樟的观赏及经济价值 |
1.2 苗木施肥研究 |
1.2.1 矿质营养元素在苗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
1.2.2 国内外苗木施肥研究进展 |
1.3 植物营养诊断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配比施肥对猴樟幼苗生长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地点概况 |
2.1.2 实验材料 |
2.1.3 施肥方法 |
2.1.4 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
2.1.5 植株生理指标测定 |
2.1.6 植株叶绿素荧光测定 |
2.1.7 植株养分含量测定 |
2.1.8 DRIS营养诊断法 |
2.1.9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苗高的影响 |
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地径的影响 |
2.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生物量的影响 |
2.2.4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叶绿素的影响 |
2.2.5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2.2.6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可溶性糖的影响 |
2.2.7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2.2.8 不同施肥处理下猴樟生长最佳施肥量研究 |
2.2.9 猴樟苗期的DRIS营养诊断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配比施肥对猴樟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2.3.2 配比施肥对猴樟幼苗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 |
2.3.3 猴樟苗期营养诊断标准 |
3 镁肥对猴樟苗木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研究地点概况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处理 |
3.1.4 猴樟容器大苗生长指标测定 |
3.1.5 猴樟容器大苗生理指标测定 |
3.1.6 猴樟容器大苗叶绿素荧光测定 |
3.1.7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苗高的影响 |
3.2.2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地径的影响 |
3.2.3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高径比的影响 |
3.2.4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5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2.6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可溶性糖的影响 |
3.2.7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3.2.8 猴樟容器大苗主成分分析 |
3.2.9 猴樟容器大苗综合评价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施镁处理对猴樟容器大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3.3.2 施镁处理对猴樟容器大苗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叶面施肥对闽楠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闽楠概述 |
1.2 叶面施肥概况 |
1.2.1 叶面肥简介 |
1.2.2 叶面肥喷施的原则 |
1.2.3 氮、磷、钾肥对植物的影响 |
1.3 闽楠叶面肥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试验种苗 |
2.2.2 试验叶面肥 |
2.2.3 试验试剂 |
2.2.4 试验仪器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方法 |
2.4.1 生长特性指标的测定 |
2.4.2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
2.4.3 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
2.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生长特性的影响 |
3.1.1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株高的影响 |
3.1.2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地径的影响 |
3.1.3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生物量的影响 |
3.1.4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叶面积的影响 |
3.1.5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
3.2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1 环境因子日变化 |
3.2.2 光合参数日变化特征 |
3.2.3 光合-光响应曲线 |
3.2.4 CO_2-光合响应曲线 |
3.2.5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生理特性的影响 |
3.3.1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2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3.3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4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3.3.5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4 叶面施肥处理下对闽楠各指标间的综合分析 |
3.4.1 叶面施肥处理下闽楠生长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3.4.2 叶面施肥处理下闽楠生长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3 叶面施肥处理下闽楠质量影响隶属函数模糊综合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叶面施肥对闽楠生长特性的影响 |
4.2.2 叶面施肥对闽楠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3 叶面施肥对闽楠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氮磷添加对低地次生雨林棕榈藤及伴生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概述 |
1.2.1 棕榈藤伴生林研究现状 |
1.2.2 氮磷添加对棕榈藤伴生林分生产力的影响 |
1.2.3 氮磷添加对棕榈藤伴生林分凋落物的影响 |
1.2.4 氮磷添加对棕榈藤伴生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2.5 氮磷添加对棕榈藤幼苗功能性状的影响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主要目标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项目支撑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研究样地设置 |
2.2.1 样地选择 |
2.2.2 试验设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氮磷添加的时间和实施方法 |
2.3.2 取样及测试方法 |
2.4 数据整理与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氮添加方式对棕榈藤及伴生林分生长的影响 |
3.1.1 对棕榈藤伴生林分植物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 |
3.1.2 对棕榈藤伴生林分凋落物的影响 |
3.1.3 对棕榈藤伴生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4 对棕榈藤更新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
3.1.5 氮添加对棕榈藤更新幼苗功能性状的影响 |
3.1.6 氮添加对棕榈藤更新幼苗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3.1.7 氮添加对棕榈藤更新幼苗根际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
3.2 地面氮磷添加对棕榈藤及伴生林生长的影响 |
3.2.1 对棕榈藤伴生林分植物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 |
3.2.2 对棕榈藤伴生林分凋落物的影响 |
3.2.3 地面氮磷添加对棕榈藤伴生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4 地面氮磷对棕榈藤更新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
3.2.5 地面氮磷添加对棕榈藤更新幼苗功能性状的影响 |
3.3 棕榈藤幼苗生长性状与伴生林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3.3.1 棕榈藤幼苗生长性状与其伴生林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3.3.2 棕榈藤幼苗生长性状与其伴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3.3.3 棕榈藤幼苗生长性状与其伴生林林分环境因子的偏相关性分析 |
3.3.4 棕榈藤幼苗生长性状与其伴生林林分环境因子的随机森林分析 |
4 讨论 |
4.1 氮添加方式对棕榈藤及伴生林生长的影响 |
4.2 氮磷添加对棕榈藤及伴生林生长的影响 |
4.2.1 氮磷添加对棕榈藤伴生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
4.2.2 氮磷添加对棕榈藤伴生林凋落物的影响 |
4.2.3 氮磷添加对棕榈藤伴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2.4 氮磷添加对棕榈藤更新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4.3 棕榈藤幼苗生长性状与林分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
5 研究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10)不同氮形态对杉木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与培养条件 |
1.2 杉木植株生物量测定和表型拍照 |
1.3 杉木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1.4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N素形态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N素形态对杉木幼苗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N素形态对杉木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4 不同N素形态对杉木幼苗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四、浅析N肥对杉木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模型模拟施肥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 尤佳,郑吉,康宏樟,刘春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1(12)
- [2]施肥对细叶桢楠苗木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D]. 周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间伐强度和施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的影响[J]. 蒋华,梁乃鹏,吴宏扬.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2)
- [4]不同施肥方式对蒙古栎容器苗生长的影响[D]. 孙媛姣.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5]二代杉木良种苗木的施肥配方研究[J]. 宋政凯,李惠通,赖慧捷,任衍敏,苏铁,刘爱琴.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0(04)
- [6]基于立地条件的黄河下游刺槐林施肥效应[D]. 黄恒.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7]南方地区优良行道树种猴樟施肥效应与营养诊断研究[D]. 刘姗.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8]叶面施肥对闽楠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D]. 康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9]氮磷添加对低地次生雨林棕榈藤及伴生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D]. 陈本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10]不同氮形态对杉木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 张家君,许珊珊,曹光球,林思祖,潘彦名,叶义全.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