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薏苡仁甘草汤防治尖锐湿疣复发68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何佳[1](2020)在《肛肠坐浴一号方对于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肛肠坐浴一号方熏洗坐浴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疼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肛肠坐浴一号方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疼痛的机制,验证肛肠坐浴一号方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共观察90例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皆来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肛门外科住院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使用肛肠坐浴一号方熏洗坐浴肛门部,对照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使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坐浴肛门部,两组均于坐浴后予肛泰栓、痔疮消炎软膏常规换药处理,上午和下午各一次。于治疗后第3、7、14天进行比较,并于出院后门诊及电话随访,观察两组水肿、疼痛程度及创面愈合时间,收集数据,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对记录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临床研究共有87名患者纳入观察,其中治疗组44例给予肛肠坐浴一号方坐浴,对照组43例给予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治疗前对两组性别、年龄、内痔分期、手术时长、术中处理外痔数量、术后当天即治疗前的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术后肛缘水肿、肛门疼痛、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整体疗效,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肛缘水肿评分:治疗后第3天,两组肛缘水肿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第7、14天,两组肛缘水肿评分比较,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治疗后第3、7、14天,两组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整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8.6%,对照组总有效率83.7%,两组整体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肠坐浴一号方熏洗坐浴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水肿、疼痛疗效均优于高锰酸钾溶液。结论:肛肠坐浴一号方熏洗坐浴在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水肿、疼痛疗效优于高锰酸钾溶,且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孟胜男[2](2020)在《四妙丸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sis,SD)又称脂溢性湿疹,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鳞屑,好发于头面、躯干等皮脂腺丰富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成年人的发病率为2%-5%。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暂不明确,现代研究认为与马拉色菌感染、激素水平异常、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免疫调节失衡等因素相关,其中对马拉色菌的研究最多,是目前最主要的发病机制。马拉色菌分泌的酯酶可分解皮脂,产生的炎症因子可引起皮肤角化异常及炎症反应,从而破坏皮肤屏障功能。本病诊断容易,短期治疗效果较好,但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是一种难治的复发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物理治疗包括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强脉冲光(IPL)、射频(RF)、光动力疗法(PDT)等。药物治疗手段单一,且副作用参差不齐,不适合长期使用;物理治疗的应用范围局限,治疗效果尚未明确。故寻找安全有效防治SD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价值。中医药治疗脂溢性皮炎的历史悠久,有内服及外用中药、针刺、埋线等多种治疗方法,疗效安全可靠,副作用少,易被患者接受。脂溢性皮炎属中医“面游风”、“白屑风”范围,胃肠湿热是本病最主要的发病病机,红斑、丘疹常常是湿热流于皮肤的表现。此外,脂溢性皮炎患者还经常合并大便黏或便秘、小便黄、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等一系列湿热内蕴的证候。我们通过临床的不断探索,发现中药四妙丸在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湿热证)时临床疗效较好。四妙丸源自《成方便读》,由二妙散加味而成,组方有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有清热利湿之功效,尤善治疗下焦湿热。应用四妙丸治疗湿热型的头皮脂溢性皮炎,不仅可使局部皮肤症状得到改善,也可以改善患者其他与“湿热”相关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减轻患者痛苦,达到“上湿下治”的目的。该研究将为探寻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新方法提供思路,对现代中医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研究目的:探索四妙丸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其作用机理做探索性研究,为四妙丸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予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35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口服四妙丸治疗8周,通过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皮损症状评分、中医湿热证候群评分、头皮定点皮脂率、外周血细胞炎症因子浓度及影像学资料,进行自身前后对比来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经口服中成药四妙丸治疗8周后,受试者临床皮损症状评分和中医湿热证候群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前额发际线中点、头顶百会穴皮脂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受试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受试者外周血中尿酸、肌酐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达70.97%。研究结论:中成药四妙丸可以显着改善湿热证的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皮损症状及与中医湿热相关症状;可以降低患者头皮皮脂率,减少头皮油脂溢出;降低患者外周血中IL-8因子、尿酸、肌酐水平,并提示IL-8因子、尿酸、肌酐可能是与中医“湿热”相关的客观指标。且该药物在治疗周期内安全性较高,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四妙丸是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机理可能是减少油脂分泌、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且四妙丸能显着改善患者湿热症状。
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张声生,周强[3](2018)在《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学认为"脾"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结合体,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谷精微之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虚无以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乏源,气机升降失司,则百病皆生。脾虚当以健脾为大法,健脾方为主方施治,其中代表方药为参苓白术散(颗粒、丸)和补中益气方(颗粒、丸)。二者是中医传统的经典方药,强调经典方的原方剂量,在临床上运用广
鄢小君[4](2017)在《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探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研究现状,通过典型病例回顾,探讨中医药治疗机理,以期待能指导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的治疗。方法:采用文献回顾、临床回顾、对比分析、理论研究法,了解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研究现状,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病例,分析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结果:回顾分析国内关于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与临床疗效报道的文献,所涉及的病种集中在皮肤瘙痒及带状疱疹。中医药疗效是肯定的,但研究成果不多,研究质量总体不高。在此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医家各有所长,均有明确治疗效果。在治疗方式上,广泛运用了中医特色疗法,如中药内服、外治、针灸、民族医药等。病因主要为正虚邪侵,病机主要是不同阶段正邪交争,脾气亏虚贯穿病程始终,辨证以本虚标实为主。在治疗规律上,辨证论治、扶正祛邪仍是基本大法,同时内治外治相结合能加速病情好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的临床研究文献较少,研究质量不高。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效果虽然显着,但未总结出系统的辨证论治规律。从临床病例总结出病机特点为毒邪侵袭、正气亏虚、多兼湿邪等。临床证明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切实有效,具有内外结合、精准治疗、正邪两治等优势。治疗过程要把握必须补托、辨证、合治的要点。
宋丽芬[5](2014)在《疣毒净系列制剂治疗肛门和阴道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易复发,并可导致癌变等特点,尤其是肛门和阴道(包括宫颈)。CA的高复发率仍然是当今世界的难题。本课题旨在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中药疣毒净胶囊和疣毒净栓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其治疗肛门和阴道CA激光术后的临床疗效,寻求减少CA的复发以及降低CA的治疗成本是此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10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皮肤性病科,符合肛门或阴道尖锐湿疣诊断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5例。所有患者治疗前检查血清RPR、TPPA和HIV抗体,结果阴性者均采用901C-IIC02激光治疗仪气化或切除肉眼可见的疣体及醋酸白试验阳性的皮损,气化深度为1~2m,治疗范围为皮损面积向周围扩大2~3m,术后予抗炎药治疗以预防感染,局部用稀释为1:8000浓度的高锰酸钾液泡洗,创面结痂后停用。试验组口服中药疣毒净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术口愈合后予疣毒净栓塞肛(肛门CA患者)或塞阴道(阴道CA患者),用药前先用肥皂洗手并清洁患处,隔日晚上睡前1次,每次1枚。疣毒净胶囊和疣毒净栓均由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制备提供。对照组除术后予抗炎抗感染以外无口服及外用药,为空白对照组。两组均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随访1个月后判定临床疗效。嘱患者在治疗和观察期间注意个人卫生,禁止不洁性生活。治疗期间如实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疣毒净胶囊由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制备,批准文号:粤药制字E0302004。主要成分为龙胆、板蓝根、土贝母、虎杖、薏苡仁、莪术、紫草、黄芪、白术、甘草,每粒胶囊含生药量1.49g。疣毒净栓由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制备,主要成分:黄连、紫草、细辛、苦参、柴胡,含生药量2g/枚。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共9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5例在试验过程中脱落,共83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的比较P=0.829;试验组的年龄为29.36±8.863岁,对照组的年龄为28.04±7.255岁;试验组治疗前的疣体个数为4.11±2.259个,对照组治疗前的疣体个数为3.96±1.580个;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干预前疣体总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临床疗效的比较:(1)3个月的临床观察结束后,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愈率60.5%:对照组治愈率32.5%),且试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复发率67.5%,试验组复发率39.5%,),两组间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对多发疣体(>4个)的干预效果与对照组无差别,其复发率较高,而对单发或散在(≤4个)效果明显。(3)性别、年龄等影响因素不影响临床疗效。(4)试验组在复发患者中可减少疣体个数,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5)远期疗效(大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3.不良反应记录:试验组有1例在使用栓剂过程中出现局部的轻度瘙痒感,停止使用后上述症状自然消失;其余试验组患者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无外用栓剂及口服胶囊,无不良反应记录。结论:本试验通过临床观察显示,疣毒净栓联合疣毒净胶囊治疗激光术后肛门和阴道尖锐湿疣临床疗效优于单纯C02激光治疗组,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发患者中尖锐湿疣的疣体个数,用药期间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故认为以上治疗方案疗效可、耐受性、安全性好、使用方便,而且价格适中,值得临床应用。
高盈[6](2013)在《ALA-PDT联合中药对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CO2激光术后复发的干预》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 (human papilloma virus)感染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其中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male urethra condyloma acuminatum MUCA)是发生在特殊部位的类型,目前其临床治疗方法大都存在复发率高、损伤大、易感染、易导致瘢痕形成和尿道口狭窄等严重问题,且HPV感染与阴茎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更易传染给女性内生殖道,致使女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癌等严重恶性病变发生率增加,危害性极大。祖国医学认为尖锐湿疣病机为湿热内蕴,外感邪毒,复发多因正虚邪恋,余毒不清导致。故治宜益气扶正,托毒外出。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很多中药具有治疗尖锐湿疣的功用。其中包括大青叶、板蓝根、木贼草、薏苡仁、白术、黄芪等,它们具有明显的抗病毒、诱生干扰素、抗增殖和抗肿瘤的作用。中医药在尖锐湿疣的治疗及预防复发等方面临床应用潜力巨大。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a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 ALA-PDT)是临床治疗CA的新兴方法,特别是在针对MUCA的治疗中,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等明显优点。通过选择性杀伤HPV感染的细胞和阻止病毒复制,清除存在的潜伏感染和亚临床感染,从而有效的提高MUCA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研究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内服中药对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C02激光术后复发率干预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此法对于预防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复发的作用。研究方法:本文观察随访了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确诊并治疗的40例MUCA的病例,按其在CO2激光后,应用ALA-PDT单独治疗及应用ALA-PDT联合中药验方扶正祛疣汤治疗而将病人分为两组,ALA-PDT组(对照组)和ALA-PDT联合扶正祛疣汤组(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各收集病例20例。分别在治疗后第7天、第15天、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观察其复发率,及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从而做出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20例,痊愈18例(90.00%),有效2例(10.00%),无效0例(0.00%);对照组治疗20例,痊愈14例(70.00%),有效1例(5.00%),无效5例(25.00%)。经行列资料的x2x检验,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47≤0.05)。2.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到3个月内复发2例,复发率为10.00%;而对照组治疗后7天到3个月内复发6例,复发率为30.00%。对两组间不同时间段的复发率比较,采用wilcoxom秩和检验,P=0.046<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7天、前15天、2个月及三个月内两组的复发率,经列联表x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前7天、前15天P=1.000,2个月及3个月内P=0.083>0.05);但1月内两组的复发率,经列联表x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27<0.05)。3.复发天数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到3个月内共复发2例,平均复发周期为57.5天;对照组治疗后7天到3个月内复发6例,平均复发周期为17.5天。两组复发间隔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复发时间较对照组延长。4.中医症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结果显示,在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中,治疗组改善体弱肢倦、声低食少、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溏粘、小便黄赤等方面症状均优于对照组。在中医症候疗效比较中,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中,治疗后治疗组的平均积分为较对照组的治疗后平均积分低,且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不良反应及口服中药的安全性观察ALA-PDT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局部有轻微的疼痛感和烧灼感,但程度大都可忍受。疼痛明显者,予20%盐酸丁卡因外喷患处,可在5分钟内减轻或消失。未有发生系统不良反应者。1例患者在第1次ALA-PDT治疗结束后次日出现尿道口水肿,排尿不畅,经口服头孢呋辛钠3.0g/d共一周,症状消失。治疗组中2例患者服用中药初期出现排便次数增多,便质变稀,偶有腹痛,继续服药一周后症状减轻可耐受,即不需处理,可继续治疗。治疗组口服扶正祛疣汤联合治疗,其中安全性1级即无任何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8例(90%),2级即有不良反应,但不需处理,不影响继续治疗的有2例(10%),有不良反应,且影响继续治疗(即3级或4级)的病例为0例。即扶正祛疣汤口服治疗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安全性可靠。结论:研究证实了中药扶正祛疣汤联合ALA-PDT疗法比起单纯ALA-PDT治疗,能有效降低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C02激光后的复发率,延长复发间隔,改善临床中医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夏俊杰[7](2010)在《中药内服联合光动力疗法对尖锐湿疣CO2激光后复发率的影响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主要介绍了中医对尖锐湿疣的认识,主要包括三部分:1.对病的认识;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3.中医治疗方法。第二篇综述了尖锐湿疣的现代研究,介绍了国内外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研究成果,由于尖锐湿疣的发病、治疗、复发机理、预防纷繁复杂,对其认识各有不同,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展开,同时彼此之间又相互交叉。文中将这些零碎的文献进行总结介绍。文中认为目前较有效的办法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临床研究部分观察了三联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并初步探讨中药方剂的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17例,两组均用C02激光祛除疣体。于术后第2天起,治疗组予光动力加中药内服;对照组仅进行光动力治疗。治疗后第7天、15天、1个月、2个月和3个月观察其复发率,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91.30%),复发2例(8.70%);对照组治愈12例(70.59%),复发5例(29.41%)。结论:中药联合ALA-PDT疗法比起单纯ALA-PDT治疗,能有效降低尖锐湿疣C02激光后的复发率。
梅长松[8](2009)在《中药联合电离子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联合电离子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治疗组用电离子灼烧疣体,10 d后待创面脱痂再联合中药泡洗,对照组单纯用电离子灼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用电离子治疗有效率均为100%,在治疗后1、2、3个月复发率分别为8.20%、9.84%、11.48%和27.27%、30.10%、3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联合电离子治疗尖锐湿疣可有效降低其复发率。
鲍希静[9](2009)在《黄甘颗粒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12水平的影响及抗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黄甘颗粒剂和斯奇康注射液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研究,观察患者复发情况及患者外周血清IL-12水平变化,以判断黄甘颗粒剂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防治尖锐湿疣复发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黄甘颗粒,对照组给予斯奇康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30天为一个疗程,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中IL-12的含量及同时观察局部皮损的复发情况。结果:黄甘颗粒能显着提高患者血清中的IL-12水平,其作用优于斯奇康注射液(P<0.05);黄甘颗粒能显着降低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P<0.05)。结论:黄甘颗粒明显地减少了尖锐湿疣患者的复发次数,其疗效优于斯奇康。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中IL-12水平,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防止尖锐湿疣复发。
王铃芳[10](2007)在《黄甘颗粒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FN-r、IL-2水平影响及抗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复发尖锐湿疣(CA)已取得可喜成绩,尤其在降低复发率方面取得肯定疗效,但有关中药治疗复发CA的机理尚无深入的研究报道。从免疫学调节机制角度出发,以阐明中药治疗复发CA的免疫学方面的作用机理,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促进治疗复发CA新药的开发。本课题就是应用黄甘颗粒剂和对照药物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IFN-r(r-干扰素)、IL-2(白细胞介素2)的水平以及临床皮损情况等,以判断黄甘颗粒剂的临床疗效,验证中草药防治尖锐湿疣复发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选用60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药:黄甘颗粒;对照组用药:斯奇康。治疗组、对照组均连续用药30天为一个疗程,并于用药前及用药期后测定患者血中IFN-r、IL-2的含量以及评定局部皮损情况,来评价黄甘颗粒的临床疗效。结果:(1)黄甘颗粒能显着提高患者血清中的IFN-r及IL-2水平,其作用优于斯奇康(P<0.05);(2)黄甘颗粒能显着促进尖锐湿疣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其作用优于斯奇康;(3)黄甘颗粒能显着降低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P<0.05)。结论:黄甘颗粒对尖锐湿疣患者的复发有明显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提高血清中IFN-r及IL-2水平,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防止尖锐湿疣复发。
二、薏苡仁甘草汤防治尖锐湿疣复发68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薏苡仁甘草汤防治尖锐湿疣复发6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肛肠坐浴一号方对于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痔的认识 |
1.1 中医古籍对痔的认识 |
1.2 中医对痔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西医对痔的病因的认识 |
2 痔的治疗 |
2.1 痔的中医治疗 |
2.2 痔的西医治疗 |
3 痔术后水肿疼痛的认识 |
3.1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水肿疼痛原因的认识 |
3.2 西医对痔术后水肿疼痛原因的认识 |
4 痔术后水肿疼痛的预防和治疗 |
4.1 术中预防 |
4.2 中医治疗 |
4.3 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式 |
2.4 治疗方案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脱落情况 |
3.2 一般情况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药熏洗的作用和机理 |
2 肛肠坐浴一号方的方药分析 |
3 肛肠坐浴一号方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4 肛肠坐浴一号方的作用机制 |
5 高锰酸钾的药理学分析及临床应用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术后评分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疼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四妙丸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脂溢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2.1 微生物环境失调 |
2.2 皮脂腺分泌增多 |
2.3 激素水平异常 |
2.4 免疫调节失衡 |
2.5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
2.6 其他 |
3 治疗进展 |
3.1 药物治疗 |
3.2 物理治疗 |
3.3 植物治疗及替代疗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内治法 |
2 外治法 |
3 其他疗法 |
3.1 穴位埋线 |
3.2 梅花针 |
3.3 针刺疗法 |
3.4 中医护理 |
4 联合治疗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四妙丸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测指标 |
2.3 疗效判定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完成情况 |
3.2 一般临床资料 |
3.3 临床资料 |
3.4 药物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四妙丸方药讨论 |
1.1 组方探析 |
1.2 药理研究 |
1.3 四妙丸与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关系 |
2 疗效分析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药物临床疗效 |
2.3 药物安全性 |
3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医证候量表 |
附录2 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 |
个人简历 |
(3)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系统疾病 |
2 呼吸系统疾病 |
3 肿瘤相关疾病 |
4 代谢性疾病 |
5 肾脏相关疾病 |
6 儿科疾病 |
7 皮肤病 |
8 妇科疾病 |
9 男科疾病 |
1 0 其他 |
(4)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西医关于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的发病机制 |
1.3. 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表现特点 |
1.3.1 发生率高,病情严重 |
1.3.2 皮肤病变不典型,病变复杂 |
1.3.3 皮肤病变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
1.3.4 治疗效果欠佳,预后较差 |
2.中医关于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的认识 |
2.1.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
2.2.中医对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病因的认识 |
2.3.中医对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病机的认识 |
2.3.1 正邪交争 |
2.3.2 脾气亏虚 |
2.3.3 本虚标实 |
2.4.中医治疗 |
2.4.1 辨证论治 |
2.4.2 外治 |
2.4.3 针灸治疗 |
3.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31年文献研究 |
3.1.资料和方法 |
3.1.1 文献来源 |
3.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3 检索方法 |
3.1.4 文献筛选 |
3.2.主要结果 |
3.2.1 文献发表信息比较 |
3.2.2 文献涉及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种类 |
3.3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
3.3.1 研究方法 |
3.3.2 文献质量评分 |
3.3.3 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 |
3.3.4 盲法的运用 |
3.3.5 诊断、纳入、排除和疗效评判标准 |
3.3.6 依从性、退出脱落病例、依从性分析 |
3.3.7 随访、卫生经济学、不良反应情况 |
3.4.临床疗效报道文献研究 |
3.4.1 治疗措施分析 |
3.4.2 内服高频次中药分类统计 |
3.4.3 外用中药统计 |
3.4.4 病名、中医证型、治则、方剂统计 |
3.5.讨论 |
3.5.1 临床对照试验研究讨论 |
3.5.2 临床疗效报道文献研究讨论 |
4.典型病例 |
4.1.病例来源 |
4.2.细菌性皮肤病 |
4.2.1 病例 1 |
4.2.2 病例 2 |
4.2.3 病例 3 |
4.3.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
4.3.1 病例 4 |
4.3.2 病例 5 |
4.3.3 病例 6 |
4.3.4 病例 7 |
4.3.5 病例 8 |
4.4.红斑鳞屑型疾病 |
4.4.1 病例 9 |
4.5.真菌感染 |
4.5.1 病例 10 |
4.5.2 病例 11 |
4.5.3 病例 12 |
4.6.脂溢性皮炎 |
4.6.1 病例 13 |
5.讨论 |
5.1. 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病机特点 |
5.1.1.毒邪侵袭 |
5.1.2.正气亏虚 |
5.1.3.多兼湿邪 |
5.2.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的优势 |
5.2.1 内外结合 |
5.2.2 精准治疗 |
5.2.3 正邪两治 |
5.3.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的辨证论治规律 |
5.4. 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的治疗要点 |
5.4.1 必须补托 |
5.4.2 必须辨证 |
5.4.3 必须合治 |
6.结论 |
7.展望与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Jadad评分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疣毒净系列制剂治疗肛门和阴道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尖锐湿疣的流行病学 |
二、尖锐湿疣的病因病机 |
(一) 现代医学对尖锐湿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中医对尖锐湿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尖锐湿疣的治疗研究概况 |
(一) 尖锐湿疣的西医治疗概况 |
(二) 中医药辩证治疗尖锐湿疣的概况 |
(三) 尖锐湿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
四、问题与发散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研究方案 |
一、纳入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案 |
三、疗效判定标准 |
四、栓剂制备 |
五、数据处理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剔除病例 |
三、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
四、安全性分析 |
五、依从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ALA-PDT联合中药对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CO2激光术后复发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尖锐湿疣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1.1 对尖锐湿疣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尖锐湿疣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复发机制 |
2.3 男性尿道口CA的特点 |
2.4 现代医学对男性尿道口CA的治疗 |
3. 联合治疗的趋势及优势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年龄比较 |
1.2 病程比较 |
1.3 治疗前皮损积分比较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分析 |
3. 治疗结果 |
3.1 疾病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复发率及复发间隔比较 |
3.3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4 不良反应及口服中药的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MUCA的特殊性 |
2. MUCA复发的相关因素 |
2.1 男性尿道的解剖特点 |
2.2 局部潜伏感染和亚临床感染的存在 |
2.3 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 |
3. ALA-PDT |
4. 扶正祛疣汤 |
4.1 方解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5. 结论 |
5.1 两组疾病疗效评定 |
5.2 两组复发率比较 |
5.3 两组复发天数比较 |
5.4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5.5 不良反应及口服中药的安全性观察 |
6. 研究中的不足 |
7. 发展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中药内服联合光动力疗法对尖锐湿疣CO2激光后复发率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篇 尖锐湿疣的中医研究概况 |
1. 历代医家对疣的认识 |
2. 对尖锐湿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辨证论治 |
4. 治疗方法 |
5. 小结 |
第二篇 尖锐湿疣的现代医学概况 |
1. 病因病机 |
2. 物理治疗 |
3. 药物治疗 |
4. 联合治疗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6. 发展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的选择 |
2. 一般资料 |
3. 一般比较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评定标准 |
7. 统计学分析 |
8.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CA复发原因 |
2. 基础治疗 |
3. 中药立法与组方探讨 |
4. 现代药理研究 |
5. 疗效与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药联合电离子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复发判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9)黄甘颗粒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12水平的影响及抗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辫证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病例分组 |
6. 治疗方法 |
7. 观察指标 |
8. 疗效评定标准 |
9.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 |
2. 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2的水平 |
3.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观察结果 |
5.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尖锐湿疣的认识 |
2. 西医对尖锐湿疣的认识 |
3. 中医正气与免疫学的关系 |
4. 黄甘颗粒的组方依据 |
5. 黄甘颗粒对尖锐湿疣治疗结果分析及机理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附表 |
(10)黄甘颗粒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FN-r、IL-2水平影响及抗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标准 |
3.病例排除标准 |
4.病例分组 |
5.治疗方法 |
6.观察指标 |
7.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临床资料 |
2.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西医对尖锐湿疣的认识 |
2.中医正气与免疫学的关系 |
3.黄甘颗粒的组方依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四、薏苡仁甘草汤防治尖锐湿疣复发68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肛肠坐浴一号方对于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疼痛的临床研究[D]. 何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四妙丸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孟胜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J]. 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张声生,周强. 北京中医药, 2018(07)
- [4]中医药治疗HIV/AIDS相关皮肤病变探微[D]. 鄢小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5]疣毒净系列制剂治疗肛门和阴道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D]. 宋丽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ALA-PDT联合中药对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CO2激光术后复发的干预[D]. 高盈.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中药内服联合光动力疗法对尖锐湿疣CO2激光后复发率的影响观察[D]. 夏俊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8]中药联合电离子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J]. 梅长松. 临床医学, 2009(11)
- [9]黄甘颗粒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12水平的影响及抗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D]. 鲍希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8)
- [10]黄甘颗粒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FN-r、IL-2水平影响及抗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铃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7(04)
标签:对照组论文; 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论文; 宫颈尖锐湿疣论文; 甘草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