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起疑似仔猪伪狂犬病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廖少山[1](2020)在《PRV激活三叉神经节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名Aujeszky’s disease,AD),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包括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伪狂犬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中的α疱疹病毒亚科,在PRV的潜伏感染期,动物体内检测不到病毒粒子,也不向外排毒,但在相应应激因素的刺激下,潜伏感染的PRV可被激活,可重新产生感染性病毒粒子,导致动物发病,并向外排毒。关于PRV潜伏感染的建立、维持及激活机制尚不明确,控制和根除伪狂犬病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PRV的潜伏感染问题。现有报道显示,猪体外接种PRV可导致神经节细胞的激活,猪神经节细胞的活化主要表现为形态的变化、炎症因子的分泌以及细胞的增殖,而NF-кB信号通路是病原感染引起神经节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关键信号通路,病毒激活NF-κB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会启动很多炎症因子的表达,继而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细胞因子方面,病毒感染免疫细胞后造成细胞死亡,导致很多细胞因子的释放,如IL-1、IL-6和IL-8以及TNF-α、INF-α和INF-β。PRV通过何种信号通路激活TG细胞,其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为了进一步帮助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开展了PRV激活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TG)NF-кB信号通路的探究,其相关研究内容如下:1、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胰蛋白酶、DNA酶、胰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的组合消化成年小鼠三叉神经节制备TG细胞,培养1~3 d贴壁,5~6 d生长成熟,TG细胞尼氏染色为蓝色,第7~8 d开始衰老死亡,11~12 d全部死亡。通过分离培养观察鉴定,小鼠TG细胞的正常形态是个体较大,边缘有许多的类似神经元细胞突触的结构,但突触的形状、大小各有不同,细胞边缘成不规则的齿轮状,细胞核一般在细胞的中心位置,TG细胞衰老的过程是呈现出细胞先出现周边逐渐变亮、变小,核的颜色变深,最后是突触断裂、消失和细胞变圆变亮而死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培养方式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出小鼠TG细胞,而且生长良好,形态稳定,但不能消化传代和冻存,只能原代培养。用PRV感染TG细胞,观察发现TG细胞被PRV感染后期均能出现相应的细胞病变效应(CPE),研究发现:在接毒PRV 48 h后开始出现CPE,72 h内细胞开始死亡,与对照组的正常TG细胞相比较,接毒组死亡时间提前2~3 d,而对照组Vero细胞接毒后24 h后就出现CPE现象,48 h内细胞几乎全部死亡,而TG细胞出现CPE和死亡的现象要晚约36 h,而且病变时间较长,这个可能与TG细胞的自我潜伏、复制保护机制有关,与实验预期结果相符。病变开始是TG细胞的突出结构断裂、消失,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核变大、核颜色变深、位置边移,细胞的轮形逐渐变圆,随后出现细胞周边变亮和逐步死亡的现象。采用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研究发现:使用两种荧光观察同一个位置,然后两个荧光图片合并,两种荧光所显示的位置相同,分别在第24 h和第48 h都检测到了相应的荧光,在接毒后第48 h比第24 h的荧光明亮更明显,说明PRV感染TG细胞后,PRV能迅速进入TG细胞,而且能在TG细胞内快速复制增殖。进一步通过检测TG细胞培养液中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的含量来检测PRV对TG细胞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对照组中的BrdU含量在生长期间持续升高,达到峰值7.85 pg/m L后逐渐下降,BrdU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是156 h,是TG细胞培养第6~7d的样子,与TG细胞成熟时期相符合。而接种PRV病毒液的实验组的BrdU含量在接毒120 h时立刻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大,接毒PRV后的第12 h,实验组检测值从6.67 pg/mL突然下降到2.81 pg/mL,说明此时的TG细胞分裂速度迅速减慢,甚至有可能是停止分裂,当到达144 h时,BrdU含量降到最低,同时又开始迅速增加,原因可能是TG细胞接毒后期,TG细胞受到PRV的破坏,TG细胞通透性增加或破裂,BrdU陆续释放到细胞外而导致BrdU在感染PRV的后期又有升高的现象。对照组的后期(第8~11 d细胞死亡时)也检测到含量BrdU有反弹上升的现象。2、PRV对三叉神经节细胞NF-кB通路影响的研究将小鼠TG细胞培养至第5 d后接PRV,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接毒感染后3 h、6 h、9 h、12 h、24 h、36 h、48 h、60 h、72 h取样,用IL-Valukine TMM ELISA方法检测IL-1和IL-6的含量变化,IL-1和IL-6都是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下游因子,特别IL-1是该通路的标志性炎症因子,通过测量IL-1的含量来推知NF-κB信号通路激活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接毒36 h时,IL-1的含量开始明显升高,在感染60 h时IL-1的含量达到峰值10.55 pg/mL,实验组IL-6的含量在24 h就达到了峰值165.109 pg/mL,而且对照组中的IL-1和IL-6含量基本没有变化,同时也设计Vero细胞接毒实验进行比较,Vero细胞接毒后24 h IL-1的含量达到峰值9.161 pg/mL,说明TG细胞感染PRV以后产生的IL-1的反应较慢,大约晚36 h,可能是与PRV病毒在神经元细胞的潜伏机制有关,IL-1是细胞炎症因子,IL-1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与细胞开始大量凋亡时间相吻合。实验证明PRV能在感染后期激活TG细胞的NF-κB信号通路,并能通过激活该通路来调节细胞的凋亡。通过合成MyD88和TRIF的siRNA,再利用脂质转染法分别把siRNA转染到培养好的小鼠TG细胞内,分别沉默MyD88和TRIF基因,同时设计空转染组进行对照,转染后24~36 h开始接毒PRV,接毒后第3 h、6 h、9 h、12 h、24 h、36 h、48 h、60 h、72 h取样,直至接毒细胞大部分细胞死亡,取完后用IL-1 ValukineTMELISA方法检测IL-1的含量变化,以峰值为参考比较沉默效果,MyD88基因沉默效果分别为21.67%、18.60%和39.52%,TRIF基因沉默效果分别是9.55%和5.86%。进一步进行MyD88基因和TRIF基因同时沉默实验,双沉默效果为27.12%和33.08%。实验结果显示:MyD88基因沉默效果要比TRIF基因的沉默效果好,平均沉默效果高出18.89%,说明MyD88是NF-кB通路激活的途径,NF-кB通路激活是通过MyD88活化途径来激活的。3、PRV对细胞NF-кB通路影响研究的体内验证选择成年小鼠12只,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6只,实验组小鼠一次性脑内接活PRV病毒液10μL,同时对照组脑内注射PRV神经元细胞培养液10μL,脑组织接毒后第24h和48 h分别取3只小鼠脑组织,测量脑组织中IL-1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脑组织的IL-1含量变化不大,实验组中小鼠脑组织的IL-1含量明显升高。按照上述方法取样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实验,每个样品分别做3个复孔,根据公式2一△△ct计算每个样本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0 h的结果为参照,对照组24 h转录上调2.35倍,对照组48 h上调4.78倍,接毒组24 h及48 h分别上调了5.82倍和11.61倍,接毒组的p65转录因子含量明显升高,说明PRV感染TG细胞后对p65转录因子的产生起到了直接作用。按照上述方法取样进行Western Blot实验,待测样品上样量均为10μL,总蛋白上样量在20~50μg/孔,通过WB实验得到化学发光图,再利用photoshop软件读出各个印迹的平均灰度值,根据内参蛋白和p65表达蛋白之间的灰度值比例关系计算出p65表达蛋白的相对含量,接活PRV组24 h、48 h时,p65蛋白灰度值/内参蛋白灰度值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接毒前组的值,比值分别是接毒0 h为1.386、对照组24 h为1.381、对照组48 h为1.379、实验组24 h为1.277、实验组48 h为1.141,接毒组的曲线斜率明显变化,可以说明接毒组中的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小鼠体内验证实验结果与体外实验一致,更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PRV感染TG细胞后,能够迅速进入TG细胞内增殖,并能够使TG细胞产生相应的CPE,同时对TG细胞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该研究进步一证实了该TG细胞的病变与PRV感染有直接的关系。PRV能在感染TG细胞后期激活NF-κB信号通路,而且NF-кB通路激活途径是通过MyD88途径而实现的,该研究不仅可以为深入阐明PRV致病与免疫机理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揭示猪伪狂犬病病毒潜伏感染及其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线索,也可为其它疱疹病毒类似科学问题的揭示提供借鉴。
张晓阳[2](2020)在《山东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状况调查及阳性猪场的安全生产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称奥耶斯基氏病(Aujeszky’s Disease,AD),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引起猪、牛、羊等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烈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疫病。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伪狂犬病的净化,但是在非洲猪瘟存在的大背景下,猪价暴涨,国内规模化猪场都舍不得淘汰野毒感染母猪,并且许多猪场将三元商品猪转为母猪饲养,这大大增加了PRV gE抗体的阳性占比数量。为了探究通过优化免疫程序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阻断PRV传播商品猪,实现PRV野毒阳性种猪场商品猪的安全生产。首先对山东省部分规模化猪场PRV感染状态,自山东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各阶段猪群采集了血清5038份,跟踪了2018年山东省各地区规模化猪场不同猪群的PRV 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gE抗体阳性数量为2267份,总体阳性率45.00%;其中6胎次以上母猪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0.09%;其次为3-4胎次母猪,阳性率为59.14%;阳性率最低的是16周龄育肥猪,阳性率为18.99%。表明山东省各地区规模猪场普遍存在PRV野毒感染,PRV感染压力较大。本研究选择母猪PRVgE抗体全为阳性、公猪PRVgE抗体全为阴性的某二元母猪场作为试验场,通过对试验场疑似病例剖检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PR典型病例的病变,通过病毒分离得到一株PRV病毒,命名为“SD-H”;通过gE基因测序,与参考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SD-H株与欧美毒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较小,与国内毒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较高;通过建立遗传进化树发现SD-H株为变异毒株。该场生产母猪群gE抗体阳性率为100%,通过对日常流产猪的检测发现,存在4.5%异常母猪排毒的情况,占大群比例的0.05%;而通过对哺乳仔猪睾丸液检测发现大约有4.16%的窝次存在PRV垂直传播的情况,和试验批次脐带血的带毒情况检测基本一致,将抗原阳性的母猪和初生仔猪剔除猪群单独隔离饲养。采取两点式生产方式,对生产母猪、公猪、哺乳仔猪及保育育肥猪全阶段实施合理的疫苗免疫和生物安全措施。通过隔离抗原阳性猪、调整优化免疫程序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尽管PRVgE抗体阳性母猪群生产的商品仔猪因母源抗体的缘故前期PRVgE抗体全为阳性。但从30日龄至160日龄PRVgE抗体逐渐转为阴性,可以免于商品猪的PRV野毒感染。这说明,优化免疫程序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阻断商品猪感染PRV,使本批商品猪最终以阴性状态出栏。
刘雨琦[3](2020)在《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圆环病毒2型是世界上公认的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的致病菌之一,可与多种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引起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和增生和坏死性肺炎等多种疾病,对各国养猪业造成巨大的影响。猪圆环病毒3型是一种2016年在美国发现的新型病毒,之后在世界各养猪国均有PCV3感染的报道,对未来养猪业会造成不容小觑的影响。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同属于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类似,在我国7个省市均有混合感染的报道,在湖南、湖北和江苏等地,二者混合感染率可达42.9%。目前已建立PCV2和PC V3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其中包括常见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 R,q PCR)等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大多存在耗时长、灵敏度低、易污染等缺点。本实验旨在利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Droplet Digital PCR,dd PCR)建立一种快速、高效、可同时对PCV2和PCV3定量的检测的方法,可对猪的病料组织或者血清等低浓度样本进行特异性定量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单重PCV2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单重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选择PCV2和PCV3中目的基因的保守序列片段(Gen Bank No.KC823059.1和KY778776)与载体p UC59合成质粒,并利用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引物。通过引物筛选、优化退火温度和引物探针浓度比建立PCV2和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通过特异性实验探究建立的反应体系的特异性,并比较了所建立的PCV2和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与PCV2和PCV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引物探针浓度比为400 n Mv:200 n M和退火温度为56℃时,阳性液滴集中,扩增效果最好,对其他核酸样本无特异性扩增,灵敏度均能达到0.1 fg/μL,dd PCR最低可检出1.1 copies/μL的p UC59-PCV2和1.03 copies/μL的p UC59-PCV3。其中PCV2的q PCR和dd PCR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41和0.9762,dd PCR的扩增效率为83.41%;PCV3的q PCR和dd PCR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5和0.9575,dd PCR的扩增效率为80.75%。PCV2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与PCV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组内组间实验CV(%)值均小于5,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与PCV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组内组间CV(%)值均小于6.06,说明本实验所建立的四种检测方法其可重复性好,稳定性强。2.双重PCV2和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让每个微反应体系都含有两套引物探针,分别用含有FAM和VIC两种不同的报告基团探针进行检测,实现PCV2和PCV3能同时高效的准确定量,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本实验建立的双重PCV2和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和的双重PCV2和PCV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均能达到0.1 fg/μL,其中双重dd PCR检测检出0.1 fg/μL的p UC59-PCV2和p UC59-PCV3的拷贝数为1.1 copies/μL和1.32 copies/μL,双重q PCR检测PCV2和PCV3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07和0.9682,双重dd PCR检测PCV2和PCV3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51和0.9638,扩增效率分别为83.9%和78.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个F值均小于其F crit值,则F值在a=0.05的水平上不显着差异。说明本实验建立的双重微滴式数字PCR和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单重检测之间结果无显着差异,且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3.实际样本检测和试剂盒研发。利用已建立的q PCR和dd PCR两种检测方法对95份疑似感染PCV2的病猪样本进行检测,其中q PCR的阳性检出率为60%(57/95),dd PCR的检出率为62.10%(59/9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kappa系数为0.9766,说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dd PCR对q PCR检测出的疑似结果,能够通过具体拷贝数做出阳性或阴性的判断,在低浓度的检测样本中发挥出独特优势。本章实验也研发了两种双重检测试剂盒,其中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满足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检测要求,且节约了成本,缩短了检测时间,在一次反应过程种能对PCV2和PCV3同时检出,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苗灵燕[4](2020)在《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和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virus,PR)分别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是我国当前规模化猪场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红茴香注射液(Honghuixiang Injection,HHXI)是由木兰科八角属植物红毒茴(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根皮提取制备而成的无菌水溶液,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腰肌劳损,关节损伤或肌肉韧带拉伤及风湿性疼痛等疾病。本课题评价HHXI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1.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的抗病毒作用以MTT法测定HHXI对非洲绿猴胚胎肾Marc-145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PRRSV感染Marc-145细胞模型,通过细胞病变(CPE)观察、MTT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HHXI对PRRSV的体外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HHXI不仅能直接杀灭PRRSV、阻断PRRSV吸附Marc-145细胞以及抑制PRRSV在Marc-145细胞中复制,还可降低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的凋亡率,呈现显着的抗PRRSV作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范围为生药浓度0.1-0.571 mg/mL,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同时,HHXI可显着下调感染Marc-145细胞中PRRSV 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降低PRRSV感染细胞中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这些结果显示:HHXI可以通过直接与病毒作用以及干预PRRSV诱导的炎症反应发挥保护细胞的作用。2.红茴香注射液对PRV的抗病毒作用以MTT法测定HHXI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PRV感染Vero细胞模型,通过CPE观察、MTT法以及流式细胞术,评价HHXI对PRV的体外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HHXI不仅能显着直接杀灭PRV、阻断PRV吸附Vero细胞、抑制PRV在Vero细胞中复制,降低PRV感染Vero细胞的坏死率,而且可下调PRV感染Vero细胞中PRV gD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呈显着的抗PRV作用,其EC50范围为生药浓度0.1-0.508 mg/mL。同时,鉴于PRV的神经嗜性,采用小鼠神经小胶质BV2细胞模型,研究HHXI对PRV诱导BV2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HXI可显着降低PRV感染BV2细胞产生NO,下调IL-1β、IL-6、TNF-α、MCP-1、COX-2、iNOS和IFN-β等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抑制NF-κB、细胞外信号相关激酶(ERK)、p38和c-Jun N-末端激酶(JNK)磷酸化,说明HHXI可以通过NF-κB和MAPKs通路抑制PRV诱导BV2细胞产生的炎症反应,从而起到保护细胞作用。最后,以PRV感染小鼠模型评价HHXI对PRV的体内抗病毒作用。结果显示,HHXI可显着提高PRV感染小鼠的存活率以及延长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效果优于阿昔洛韦(ACV)。脑组织检测结果显示:HHXI可显着减轻PRV感染小鼠脑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脑组织病毒载量,下调脑组织中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从小鼠体内的角度证明了 HHXI对PRV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作用。综上所述,HHXI对PRRSV和PRV具有显着的抗病毒作用,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叶科[5](2019)在《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疾病的防控及疫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猪伪狂犬疾病(Pseudorabies,PR)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在猪一般呈地区性的暴发性流行。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其病原为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其临诊症状因猪只周龄不同而异,成年猪只一般呈隐性感染,而怀孕母猪则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公猪不育等综合症候群。2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而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40%,死亡率可达20%左右;而对20周龄以上的育肥猪,一般只引起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症状,致死率几乎没有。伪狂犬病的发生同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零星发生。针对规模化猪场对伪狂犬疾病的防控,本文通过不同的防控免疫方案和不同厂家疫苗效果的对比,分析得出规模化猪场对伪狂犬病的防控、疫苗选择和免疫方案的指导意见。在2018年3-12月期间,通过对辽宁省沈阳境内某大型养殖场的3—25周龄的保育-育肥猪进行试验,单批次保育育肥群体数不少于500头,试验对4个批次中随即挑选3栏(50头/栏)进行对比试验。试验时间为每组对比试验时间为22周(从断奶到出栏)。严格按照批次生产、全进-全出的理念进行生产管理。每批次进猪前,对猪舍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和隔离,且同一猪场使用的消毒药物、隔离时间均统一。同一猪场的试验猪群,确保来自同一母猪场,且同一猪舍内猪群日龄差异度不大于7天。通过对不同疫苗厂家免疫效果的试验结果分析,得出其疾病防控合理的免疫程序和疫苗厂家及品类。整个试验周期持续22周,共进行了四批次的免疫效果的监测,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的疫苗在不同批次呈现不同的免疫抗体水平。A批次的抗体水平为疫苗1>疫苗2>疫苗3,B批次的抗体水平为疫苗2>疫苗3>疫苗1,C批次的抗体水平为疫苗3>疫苗1>疫苗2,D批次的抗体水平为疫苗1>疫苗3>疫苗2。其中A批次采用了二次免疫,B批次采用了三次免疫,C和D批次采用了四次免疫,其中B批次的免疫平均效果要高于CD,CD的效果高于A。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大规模养猪场的伪狂犬病疫免疫效果较好,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对于三次的免疫具有较好的效果。在疫苗选择方面,不同的疫苗需要根据不同的免疫策略来进行选择,但是对于养殖人员的管理经验具有较高的要求,对于防疫策略和疫苗型号的关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进行验证。
方铃[6](2019)在《2018年湖南省猪伪狂犬病血清学调查及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文中认为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最早在1813年于美国被发现,目前该病已广泛蔓延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一些国家通过采用基因缺失疫苗结合野毒株抗体ELISA检测方法,已控制或根除了PR。我国大多数猪场现也广泛使用该法将该病由区域流行控制为散发流行,发病率大幅降低,但近几年该病又有增长趋势,说明其野毒感染的情况依然严峻。为了解湖南省各地市规模化猪场中PR野毒感染情况,本研究从湖南省14个地市的PR免疫规模猪场共采集4288份猪血清,采用ELISA方法分别对PRV gE和gB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208个规模猪场中,PRV gE抗体场阳性率为21.0%(81/208),个体阳性率为38.9%(901/4288);在157个PRV免疫猪场中,PRV gB抗体场阳性率为64.6%(102/157),在所检测的免疫血清样品中,gB抗体阳性率为78.1%(2233/2858);从养殖规模来看,存栏量在1000头以上的大型猪场PRV 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2.9%;在季节分布上,夏季猪群的PRV 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5.1%;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中,以母猪PRV 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36.2%。以上数据表明PR在湖南地区仍广泛流行,野毒感染情况较为普遍。另外,针对部份猪场提供的临床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和解剖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PR病例,采集病死猪的脑组织、肝脏、淋巴结等病料,通过PCR检测、病原分离进行确诊;并进一步通过分离培养获得两株PRV野毒株,分别命名为HN-YY和HN-NX,其病毒滴度分别为10-7.7/0.1 mL和10-7.75/0.1 mL。对这两株PRV野毒株的gB、gH、gL、gI、gM、gG、gE、TK和PK共9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通过比对其核苷酸序列,通过绘制基因进化树,进一步了解这两株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发现PRV分离株HN-YY的gE基因氨基酸序列在第491位发生了天冬氨酸(Asp,D)的缺失;gG基因氨基酸序列在第177位的谷氨酸(Glu,E)突变为甘氨酸(Gly,G),以及在第329-366位有一段氨基酸的插入(SPAAPVEGAGDGEEGHGDEEDEELTSSDLDNIEIEVVG)。PRV分离株HN-NX的gE基因氨基酸序列在第562位的苏氨酸(Thr,T)突变为色氨酸(Trp,W)。基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的两株PRV与国内大多数参考株处于同一个分支,而国外的参考株处于另一分支,这说明这两株PRV变异较小,与国内流行的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以上结果可为湖南省PR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刘霞[7](2019)在《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文中提出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名奥耶斯基病(Aujeszky’s,AD),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多种动物共患、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可感染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奇痒和脑脊髓炎等。猪是PRV唯一的储存宿主,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但是会长期带毒并排毒,成为主要的传染源;妊娠母猪感染主要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等;仔猪感染症状最为严重,常出现发热、呕吐以及明显的神经症状等现象,发病猪呈急性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猪伪狂犬病疫情,不同的养猪场采取的防控策略不同,防控效果差异也较大,但免疫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配合检测淘汰法是当前规模猪场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贵州对该病流行病学的相关报道较为匮乏,本研究通过对贵州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在规模猪场中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的情况以及分布特点,掌握不同猪群进行猪伪狂犬病的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完善生物安全、优化免疫程序,研究防制技术模式,提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全省净化提供依据,并得以推广。首先,为全面了解贵州地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gE-ELISA方法对全省155个规模化猪场不同猪群进行猪伪狂犬野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猪场阳性率为75.48%,总样品阳性率为22.38%,其中种猪场场点阳性率64.29%,样品阳性率30.81%;免疫猪场场点阳性率61.9%,样品阳性率36.30%。另外,我们对来自26个免疫猪场的1061份样品同时进行gE-ELISA和gB-ELISA检测,猪场场点阳性率分别为46.15%和100%,样品阳性率分别为5.75%和60.79%;对来自屠宰场的179份扁桃体进行荧光PCR检测,阳性率为0.56%。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隐性带毒情况较为严重,确实存在猪伪狂犬野毒感染。免疫猪场均能检测到gB免疫抗体,但个体免疫抗体阳性率不高,一方面可能是隐性带毒影响免疫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病毒株发生变异,从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其次,本研究对贵州地区猪伪狂犬抗体的消长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期通过跟踪监测猪群免疫抗体水平,探讨疫苗合理的免疫程序,为贵州地区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母猪受野毒感染后,仔猪体内的高母源抗体水平会大大降低仔猪的主动免疫效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母源gE和gB抗体均为阴性背景下,初生仔猪活疫苗滴鼻免疫后,15日龄时对仔猪进行基因缺失疫苗注射免疫,45日龄再用基因缺失疫苗进行一次加强免疫,首次注射免疫后15天检测到有效保护免疫抗体且逐渐升高,45日龄加强免疫后1个月免疫抗体水平达到顶峰,此后逐渐下降,持续到120日龄仍达到70%有效保护率,适合商品育肥猪免疫程序,免疫有效保护抗体可以持续整个育肥期直至出栏;在母源抗体为gE阴性背景下,产前40天免疫母猪,产后对新生仔猪进行活疫苗滴鼻免疫,母源抗体持续到45日龄时,保护率下降到70%,50日龄首次活疫苗注射免疫后,70日龄免疫抗体持续升高,80日龄用基因缺失疫苗加强注射免疫1次,120日龄免疫抗体达到顶峰,150日龄开始下降,持续到185日龄免疫抗体保护率下降到50%,适合种猪或后备母猪。结论,本研究摸清了贵州省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规律,同时通过对不同猪群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为本地规模化猪场的免疫程序制订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对本地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为贵州省乃至全国范围内PR的净化以及根除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胡哲[8](2019)在《丹东市某猪场流行性腹泻诊断及防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PED广泛流行,已成为制约全球养猪业发展的顽疾和难题。本课题通过丹东市某猪场2013-2017年度连续6次爆发流行性猪腹泻疫病发病规律、病原检测和防制措施的探索研究,为规模化猪场PED的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快速扑灭与有效防制提供重要思路、科学依据和宝贵经验。本试验于2013-2017年度采用临床检查、发病统计、病理剖解、PEDV胶体金试纸条检查、PEDV的RT-PCR对954头病猪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本病流行特点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各种猪只都发病,但仔猪缺少抗体最易感,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治疗效果不尽理想;仔猪典型症状为拉黄白色或灰褐色水样粪便,迅速脱水衰竭而亡;特征病变为小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胃黏膜充血或出血、肾脏有出血点、脾脏边缘梗死;p H试纸检测为弱酸性,PEDV胶体金试纸条检测564头为强阳性;RT-PCR检测PEDV为阳性,S1基因测序确诊为2011年PEDV流行毒株感染,与AJ1102同源率97.5%,KDGG13-2013同源率97.2%,与CH-LNC-2012S、USA2014、South Korea-2008同源率97.0%,与PEDV4-S-3同源率96.6%。本课题于2015年度进行仔猪药物治疗对比试验:将受试10日龄以内腹泻仔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头。1组为西药治疗组,2组为中药治疗组,3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组为补液盐+干扰素诱导剂治疗组,5组为致病不治疗对照组。结果4组效果最好,治疗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56.7%、30%。于2016年度进行母猪返饲防制对比试验:试验分3个组,1组返饲对象是临产前15d以内的妊娠母猪,2组返饲对象是临产前15~30d的妊娠母猪,对照组母猪不作任何处理。结果试验2组效果最好,腹泻率和死淘率分别为43.77%、34.74%,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于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进行综合防制改进方案实施效果对比试验:采用母猪返饲+自家组织苗接种+配套生物安全综合措施,母猪和仔猪抗原阳性率均明显降低,抗体阳性率提高19%~34%,母猪产仔和仔猪成活数显着提升;仔猪腹泻发病率、死淘率分别降至4.7%、0.37%,有效防止了PED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快速科学诊断是防制PED的前提条件,(口服补液盐+干扰素诱导剂)+隔离消毒+母猪返饲+自家组织苗接种+配套生物安全综合措施是防制PED的有效措施。
范龙敏[9](2017)在《山东地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感染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毒感染的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神经症状、搔痒,母猪出现返情、不孕以及木乃伊胎、流产、死胎等一系列繁殖障碍,引起新生仔猪的神经症状或腹泻。此外,PRV极易与病毒、细菌及寄生虫混合感染,影响PRV的诊治及防控,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疫苗接种是防控该病的主要措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规模化猪场广泛使用PRV疫苗,基本控制了猪场伪狂犬病的发生。然而,2012年以来,我国东北、华北、华南、西南等广大地区不断有猪场爆发PR,甚至接种了 Bartha-K61弱毒疫苗的规模化猪场也出现了 PR的发病,流行趋势愈演愈烈。为了解山东地区PRV野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现状,本研究以山东省淄博、禹城、潍坊、济阳、济南、昌乐和泰安等地区疑似感染PRV的规模化猪场为研究对象,收集2014-2015年期间的438份疑似感染病料和1482份血清样本,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两方面入手,研究山东地区PR的流行情况,为该地区PR防控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首先建立了 PRV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gE基因406bp大小的特异性目的条带。使用该方法对PRV核酸进行病料检测,结果表明:山东各地区疑似阳性病料的PRV总阳性率为46.80%,某些地区如禹城地区、潍坊地区和泰安地区阳性率均在50%以上,提示山东地区存在着PRV野毒感染的现象。为进一步确认该结果,随机选取了山东潍坊、禹城、淄博和济南四份PRV病料PCR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这4株PRVgE基因与Genbank上的其他PRV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6%~100%之间;序列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这4株病毒处在同一进化枝上,提示它们具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随后,本研究使用爱德士 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猪血清样本中gE和gB抗体水平。其中,gE抗体水平可衡量猪群PRV野毒感染状况。结果显示:山东各地区PRVgE抗体总阳性率为33.67%,各地区的PRV gE抗体阳性率在6.45-63.29%之间,提示山东地区的猪场仍然存在着PRV野毒感染的现象。对PRVgB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山东各地区PRV gB蛋白ELISA检测阳性率均为100%,提示山东地区的猪场对猪伪狂犬病毒疫苗的免疫免疫覆盖率较高。综合本研究所进行的PRV分子流行学调查和血清学调查结果,山东地区的发病猪场的PRV阳性率较高,我省依然存在着PRV野毒感染的现象,某些地区感染情况较严重,需要引起养殖场及兽医主管部门的重视。
乔涵[10](2017)在《PEDV河南株的遗传进化分析及S基因中和表位区重组PRV的研究》文中提出猪流性腹泻病毒(PEDV)是引发猪流行性腹泻病(PED)的主要病原之一。2010年末,PED在中国多省市暴发,引发数以百万计的仔猪死亡,同时,该病同样在亚洲其他国家、美洲国家及欧洲国家广泛流行,其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同时,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即使在疫苗免疫猪场,仍呈现了高水平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为了解河南地区当前PED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根据GeneBank中PEDV经典CV777株的全序列设计了20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对采集自河南省开封某猪场的PEDV流行株CH-HNKF-15的全基因组进行分段扩增、克隆和测序,并获得了CH-HNKF-15基因组的完整序列,其基因组中除去Poly(A)共有28038bp。进一步对本研究毒株进行全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除ORF3基因外,其余各编码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本研究毒株与经典毒株CV777、中国早年分离株CH-S、LZC及韩国DR13弱毒株均不处于一个进化分支。从全基因核苷酸相似性来看,本研究毒株与CV777株存在3.3%的差异,其中以S基因突变最为显着。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笔者对20142015年间采自河南省16地市不同猪场的30株疑似PEDV阳性病料样品进行RT-PCR鉴定,得到阳性率为73.3%(22/30)。进一步对此22株河南流行株的S基因进行了克隆及序列分析,其中,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经典毒株CV777相比,同源性分别为93.5%94.0%、92.7%93.5%。同时,22株流行株在S1区域第5962位插入4个氨基酸(QGVN),在140位插入N,在第160位有一个G氨基酸的缺失,表明目前中国PEDV流行株已经发生了变异,且比对2010年以来的PEDV新毒株的S基因,其变异情况较为稳定。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毒株整体独立成支,与日本株、美国株亲缘较近,而与中国早年分离株、韩国早年分离株及经典CV777株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PEDV目前在猪群中普遍免疫失败的原因。前期研究表明,S蛋白基因的第636789氨基酸的S1D区域能够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且制备的免疫血清能够中和PEDV的S天然蛋白。为此,笔者克隆了PEDV CH-HNKF-15株S1D区域,通过pET-28a原核表达系统进行截短表达。用猪源PEDV全病毒血清作一抗,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表达出分子量约为16 kDa的目的蛋白。对重组表达菌的诱导条件进行优化,重组蛋白经镍柱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收取血清,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融合蛋白和血清多抗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表明本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本研究为后续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PEDV变异毒株S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有力参考。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除了引发新生仔猪出现神经症状之外,还常常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是当前制约中国养猪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病原体。PRV基因组全长150 kb左右,含有多个与其复制无关的非必需基因,是常用的病毒活载体之一。因此,为了构建可以表达出PEDV S1D蛋白的重组PRV弱毒株,本试验用上游和下游引物均引入BamHI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扩增S1D,纯化回收,且将该目的基因插入到了PRV通用转移载体pG中gG启动子的下游,构建了重组伪狂犬转移质粒pGS1,并与PRV弱毒株基因组通过脂质体共转染ST细胞,经细胞内同源重组,获得了表达PEDV S1D基因的重组PRV弱毒株,命名为rPRV-pGS1株。结合绿色荧光观察、蚀斑纯化和PCR方法对重组病毒进行鉴定。经过5轮的蚀斑纯化,获得了纯化的重组PRV弱毒株rPRV-pGS1。经RT-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表明PEDV S1D基因在重组病毒中获得了表达,表达出大小约为16 kDa的目的蛋白,并保持了其固有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重组病毒rPRV-pGS1株构建成功。本研究为PEDV和PRV联合防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一起疑似仔猪伪狂犬病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疑似仔猪伪狂犬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PRV激活三叉神经节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猪伪狂犬病概述 |
1.1 猪伪狂犬病主要流行病学特征 |
1.2 伪狂犬病毒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1.3 病毒对信号通路的影响在致病机理中的作用研究 |
1.4 伪狂犬病毒感染细胞的信号通路研究 |
2 伪狂犬病毒对NF-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进展 |
2.1 信号通路和NF-кB信号通路简介 |
2.2 NF-κB通路活化途径分类和正负调节 |
2.3 病毒调节NF-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2.4 PI3K/Akt/NF-кB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2.5 TLRs信号转导途径与NF-кB信号通路的关系 |
2.6 NF-кB信号通路在PRV激活三叉神经节细胞中的作用有待揭示 |
2.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的研究 |
1 材料 |
1.1 病料与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PRV增毒培养 |
2.2 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培养 |
2.3 PRV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的病变观察 |
2.4 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PRV在TG细胞内的增殖情况 |
2.5 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感染PRV以后的增殖情况 |
3 结果 |
3.1 PRV增毒培养结果 |
3.2 成年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的分离培养结果 |
3.3 TG细胞接毒PRV后出现的CPE现象 |
3.4 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PRV在TG细胞内的增殖结果 |
3.5 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感染PRV以后的增殖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PRV对三叉神经节细胞NF-кB通路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 |
1.1 病料与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利用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样本中IL-1的含量 |
2.2 MyD88和TRIF基因沉默实验 |
3 结果 |
3.1 Vero细胞接PRV后IL-1含量检测(浓度pg/mL)结果 |
3.2 TG细胞接毒PRV后IL-1检测(浓度pg/mL)结果 |
3.3 TG细胞接毒PRV后IL-6检测(浓度pg/mL)结果 |
3.4 沉默MyD88和TRIF后IL-1检测结果(浓度pg/mL)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PRV对细胞NF-КB通路影响研究的体内验证 |
1 材料 |
1.1 病料与细胞 |
1.2 主要试剂和配方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小鼠脑内接毒PRV实验 |
2.2 小鼠脑组织中IL-1含量检测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65转录因子 |
2.4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p65表达蛋白量 |
3 结果 |
3.1 小鼠接毒PRV到脑组织后出现的瘙痒症状 |
3.2 PRV接毒到小鼠脑组织后IL-1的含量检测结果 |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F-кB p65 转录因子含量的结果 |
3.4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p65 表达蛋白量的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三 本文用到的部分英文缩写及含义说明 |
致谢 |
(2)山东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状况调查及阳性猪场的安全生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猪伪狂犬病概述 |
1.2 病原学 |
1.2.1 猪伪狂犬病毒形态和理化性质 |
1.2.2 猪伪狂犬病毒基因组结构 |
1.2.3 gE的蛋白结构及功能 |
1.3 PRV的致病机制 |
1.3.1 病毒入侵 |
1.3.2 病毒转录 |
1.3.3 DNA合成与病毒的释放 |
1.4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
1.5 猪伪狂犬病的检测方法 |
1.5.1 病原学检测方法 |
1.5.2 血清学检测方法 |
1.6 伪狂犬疫苗的使用情况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试验研究 |
2.1 材料 |
2.1.1 样品信息 |
2.1.2 主要实验材料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1.5 引物的设计 |
2.2 方法 |
2.2.1 病原学检测 |
2.2.2 血清学试验 |
2.2.3 组织病理学检测 |
2.2.4 病毒分离 |
2.2.5 PRVgE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
2.2.6 病毒gE全长基因序列的分析 |
2.2.7 试验场猪群疫苗免疫及抗体检测 |
2.2.8 试验场猪群免疫程序优化及生物安全措施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临床病例剖检病变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3.2 病理组织学观察 |
3.3 试验场PCR检测结果 |
3.4 试验场PRV分离与鉴定 |
3.5 PRV分离毒株gE基因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 |
3.5.1 同源性比对结果 |
3.5.2 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
3.5.3 gE基因推导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 |
3.6 gE抗体检测结果 |
3.6.0 山东地区规模猪场各阶段猪群PRVgE抗体检测结果 |
3.6.1 试验场gE抗体检测结果 |
3.6.2 试验场伪狂犬抗原检测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PCV的病原学特征 |
1.1.1 形态及理化性质 |
1.1.2 PCV基因结构特征 |
1.2 PCV的复制方式 |
1.3 PCV的分类 |
1.3.1 PCV1的基因结构 |
1.3.2 PCV2的基因结构与分型 |
1.3.3 PCV3的基因结构 |
1.4 PCV2和PCV3引起的相关综合征和疾病 |
1.4.1 PCV2引起的相关综合征和疾病 |
1.4.2 PCV3引起的相关综合征和疾病 |
1.5 PCV2和PCV3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 |
1.5.1 PCV2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 |
1.5.2 PCV3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 |
1.5.3 PCV2与PCV3的混合感染 |
1.6 研究进展 |
1.6.1 免疫学诊断方法 |
1.6.2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1.6.3 PCV2和PCV3的双重检测 |
1.7 微滴式数字PCR |
1.7.1 数字PCR的简介 |
1.7.2 数字PCR的分类 |
1.7.3 ddPCR的优点 |
1.7.4 ddPCR的应用 |
1.8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8.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8.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猪圆环病毒2型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样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菌的培养 |
2.2.2 核酸的提取与反转录 |
2.2.3 标准品的制备 |
2.2.4 标准品的制备 |
2.2.5 PCV2的qPCR和dd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2.2.6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特异性实验 |
2.2.7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灵敏度实验及标准曲线绘制 |
2.2.8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最低检测限实验和重复性实验 |
2.3 实验结果 |
2.3.1 引物的筛选和体系的优化 |
2.3.2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特异性实验 |
2.3.3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灵敏度实验及标准曲线绘制 |
2.3.4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最低检测限实验和重复性实验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微滴式数字PCR检测猪圆环病毒3型方法的建立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样品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引物的筛选和体系的优化 |
3.3.2 qPCR和ddPCR检测PCV3的特异性实验 |
3.3.3 qPCR和ddPCR检测PCV3的灵敏度实验及标准曲线绘制 |
3.3.4 qPCR和ddPCR检测PCV3的最低检测限实验和重复性实验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方法的建立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样品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标准品的制备 |
4.2.2 引物与探针的设计合成 |
4.2.3 双重qPCR检测PCV2和PCV3反应体系的建立 |
4.2.4 双重dd PCR检测PCV2和PCV3反应体系的建立 |
4.2.5 双重qPCR检测PCV2和PCV3的灵敏度实验及标准曲线绘制 |
4.2.6 双重dd PCR检测PCV2和PCV3的灵敏度实验及标准曲线绘制 |
4.2.7 方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双重qPCR和双重dd PCR检测PCV2和PCV3反应体系的建立 |
4.3.2 双重qPCR和双重dd PCR检测PCV2和PCV3灵敏度实验 |
4.3.3 方差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实际样本检测和实际应用 |
5.1 实际样本检测 |
5.1.1 实验样本 |
5.1.2 提取方法 |
5.1.3 实际样本检测结果 |
5.2 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
5.2.1 简介 |
5.2.2 试剂盒组成 |
5.2.3 具体操作步骤 |
5.2.4 结果判读 |
5.2.5 注意事项 |
5.3 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
5.3.1 简介 |
5.3.2 试剂盒组成 |
5.3.3 具体操作步骤 |
5.3.4 结果判读 |
5.3.5 注意事项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和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4)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红茴香及红茴香注射液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 |
2. 药理作用 |
3. 临床应用 |
4. 结语 |
第二章 PRRSV及中药抗PRRSV活性相关研究进展 |
1. PRRSV病原学 |
2. 中药体外抗PRRSV作用 |
3. 结语 |
第三章 伪狂犬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
1. PRV病原学 |
2. 伪狂犬病流行病学 |
3. 伪狂犬病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
4. 伪狂犬病的诊断 |
5. 伪狂犬病的防控 |
6. 抗伪狂犬病毒的药物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红茴香注射液抗PRRSV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供试药品 |
1.4 实验细胞 |
1.5 实验病毒 |
2. 实验方法 |
2.1 Marc-145细胞的复苏 |
2.2 Marc-145细胞的传代及培养 |
2.3 细胞接种与培养 |
2.4 PRRSV CH-1R株TCID_(50)测定 |
2.5 HHXI对Marc-145细胞毒性测定 |
2.6 HHXI对PRRSV的杀灭作用 |
2.7 HHXI对PRRSV的阻断作用 |
2.8 HHXI对PRRSV的抑制作用 |
2.9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2.11 免疫荧光分析(IFA) |
2.12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
2.13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PRRSV毒力测定 |
3.2 HHXI对Marc-145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HHXI对PRRSV的杀灭作用 |
3.4 HHXI对PRRSV吸附细胞的阻断作用 |
3.5 HHXI对PRRSV增殖的抑制作用 |
3.6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
3.7 HHXI对感染Marc-145细胞PRRSV N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
3.8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PRRSVN蛋白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3.9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0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4.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红茴香注射液抗PRV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设备 |
1.2 主要 |
1.3 供试药品 |
1.4 实验细胞 |
1.5 实验病毒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的复苏、传代及培养 |
2.2 细胞接种与培养 |
2.3 PRV的TCID50测定 |
2.4 HHXI对Vero细胞和BV2细胞增殖的影响 |
2.5 HHXI对PRV的杀灭作用 |
2.6 HHXI对PRV的阻断作用 |
2.7 HHXI对PRV的抑制作用 |
2.8 流式细胞术(FCM) |
2.9 HHXI对PRV诱导产生的NO的影响 |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2.11 免疫荧光分析(IFA) |
2.12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
2.13 HHXI体内抗PRV作用评价 |
2.14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PRV对Vero细胞和BV2细胞的毒力 |
3.2 HHXI对Vero细胞和BV2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HHXI对PRV的杀灭作用 |
3.4 HHXI对PRV吸附细胞的阻断作用 |
3.5 HHXI对PRV增殖的抑制作用 |
3.6 HHXI对PRV感染Vero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
3.7 HHXI对PRV gD基因表达的影响 |
3.8 HHXI对PRV感染Vero细胞病毒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3.9 HHXI对PRV感染Vero细胞病毒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0 HHXI对PRV诱导BV2细胞产生NO的影响 |
3.11 HHXI对PRV感染BV2细胞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3.12 HHXI对PRV感染BV2细胞MAPK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3 HHXI对小鼠的毒性反应 |
3.14 HHXI体内抗PRV作用 |
3.15 HHXI对PRV感染小鼠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3.16 HHXI对PRV感染小鼠脑组织病毒载量的影响 |
3.17 HHXI对PRV感染小鼠脑组织中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4.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疾病的防控及疫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伪狂犬病概述 |
1.1.1 伪狂犬病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2 伪狂犬病流行病学 |
1.1.3 伪狂犬病病毒生物学特性 |
1.2 伪狂犬病诊断技术 |
1.2.1 病原学诊断 |
1.2.2 血清学诊断 |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3 伪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1 弱毒疫苗 |
1.3.2 基因工程缺失疫苗 |
1.3.3 亚单位疫苗 |
1.3.4 重组伪狂犬病毒载体疫苗 |
1.4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
1.4.1 通风控制因素 |
1.4.2 料线和水线的因素 |
1.4.3 粪污处理的因素 |
1.5 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用苗 |
2.1.2 检测器材和试剂 |
2.1.3 分析软件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对象的分组与样品采集 |
2.2.2 环境因素控制 |
2.2.3 免疫程序 |
2.2.4 疫苗免疫抗体水平的测定 |
3 结果 |
3.1 应激反应结果 |
3.2 各种类疫苗抗体水平的测定 |
3.2.1 不同环境因素下免疫抗体水平的影响 |
3.2.2 不同生长阶段免疫抗体效果检测 |
3.3 防疫次数、剂量对于疫苗效果的研究 |
3.3.1 试验内容描述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不同养殖管理分析抗体检测水平 |
4.2 不同的月份来分析免疫抗体水平 |
4.3 不同日龄猪分析免疫抗体检测水平 |
4.4 不同免疫剂量和次数分析免疫抗体检测水平 |
4.5 伪狂犬病的防控 |
4.5.1 伪狂犬病防控措施 |
4.5.2 疫情处置措施 |
4.5.3 疫苗免疫的预防 |
4.6 伪狂犬病高发原因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2018年湖南省猪伪狂犬病血清学调查及病原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病原学 |
1.1.2.1 病毒的分类 |
1.1.2.2 病毒粒子的基本特征 |
1.1.3 流行病学 |
1.1.3.1 传染源 |
1.1.3.2 传播途径 |
1.1.3.3 易感动物 |
1.1.3.4 流行特征 |
1.1.4 临床症状 |
1.1.5 诊断方法 |
1.1.5.1 临床诊断 |
1.1.5.2 病原学诊断 |
1.1.5.3 血清学诊断 |
1.1.5.4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1.6 国内外流行与防控状况 |
1.1.6.1 国外流行与防控 |
1.1.6.2 国内流行与防控 |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2018年湖南省猪伪狂犬病血清学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血清样品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待检血清中PRV抗体水平的检测 |
2.1.5 结果计算 |
2.1.6 结果判定 |
2.1.7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2018 年湖南省规模猪场PRV gB和 gE抗体检测结果 |
2.2.2 不同地区规模猪场PRV gB和 gE抗体检测结果 |
2.2.2.1 不同地区规模猪场PRV gB抗体检测结果 |
2.2.2.2 不同地区规模猪场PRV gE抗体检测结果 |
2.2.3 不同季节规模猪场PRV gB和 gE抗体检测结果 |
2.2.4 不同养殖规模猪场PRV gB和 gE抗体检测结果 |
2.2.5 不同生长阶段规模猪场PRV gB和 gE抗体检测结果 |
2.3 讨论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伪狂犬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病料与细胞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病料的处理 |
3.2.2 病料的接种 |
3.2.2.1 PK15 细胞的复苏 |
3.2.2.2 PK15 细胞的传代 |
3.2.2.3 病料的接种 |
3.2.3 PCR鉴定 |
3.2.3.1 提取病毒DNA |
3.2.3.2 荧光PCR检测 |
3.2.4 病毒空斑纯化 |
3.2.5 病毒滴度的测定 |
3.2.6 PRV相关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
3.2.6.1 引物的合成 |
3.2.6.2 PCR扩增与测序 |
3.2.7 PRV相关基因序列分析 |
3.3 结果 |
3.3.1 PRV毒株分离和鉴定 |
3.3.1.1 病料接种PK-15 细胞CPE的出现 |
3.3.1.2 荧光定量PCR鉴定 |
3.3.2 PRV分离株相关基因的扩增 |
3.3.3 病毒空斑纯化 |
3.3.4 病毒滴度 |
3.3.5 PRV分离株各毒力基因的测序比对与进化树分析 |
3.3.5.1 gB基因分析结果 |
3.3.5.2 gH基因分析结果 |
3.3.5.3 gI基因分析结果 |
3.3.5.4 gL基因分析结果 |
3.3.5.5 gM基因分析结果 |
3.3.5.6 gG基因分析结果 |
3.3.5.7 gE基因分析结果 |
3.3.5.8 TK基因分析结果 |
3.3.5.9 PK基因分析结果 |
3.4 讨论与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伪狂犬病毒的病原学 |
1.1 伪狂犬病毒的形态结构 |
1.2 伪狂犬病毒的理化特性 |
1.3 伪狂犬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
1.4 PRV的致病机理 |
1.5 病毒复制 |
2 猪伪狂犬病毒的感染 |
2.1 临床症状 |
2.2 病理变化 |
3 流行病学 |
3.1 传染源 |
3.2 易感动物 |
3.3 传播途径 |
3.4 我国的PR流行动态 |
3.5 PR的流行影响因素 |
4 伪狂犬病毒的检测方法 |
4.1 临床诊断 |
4.2 病理学检测 |
4.3 动物接种及病毒分离 |
4.4 病原学检测 |
4.5 血清学检测 |
5 猪PR的主要防治措施 |
5.1 猪伪狂犬疫苗研究进展 |
5.2 PR防治措施 |
5.3 突发疫情防控措施 |
6 讨论 |
6.1 PRV新疫情分析 |
6.2 疫苗的有效保护期在缩短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贵州省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感染情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ELISA检测血清样本 |
1.2 组织样本中病原核酸的检测 |
2 检测结果与分析 |
2.1 规模化猪场伪狂犬g E-ELISA检测结果 |
2.2 免疫猪场伪狂犬g E-ELISA和 g B-ELISA检测结果 |
2.3 组织样品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贵州地区猪伪狂犬病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 |
2 检测结果及分析 |
2.1 母A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2.2 B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2.3 C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1 本研究结论 |
2 防控建议 |
2.1 免疫程序建议 |
2.2 逐群净化 |
2.3 饲养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丹东市某猪场流行性腹泻诊断及防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猪流行性腹泻病原学 |
2 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特点 |
3 猪流行性腹泻传播途径 |
4 猪流行性腹泻发病机理 |
5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 |
5.1 感观诊断与鉴别诊断 |
5.2 实验室诊断与鉴别诊断 |
6 猪流行性腹泻常规防制措施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发病猪场流行性腹泻的诊断 |
1 材料 |
1.1 目标猪场 |
1.2 用品、药品及设施 |
1.3 PEDV试剂与器材 |
1.4 PEDV、RT-PCR样品 |
1.5 PCR检测设备 |
2 方法 |
2.1 临床检查 |
2.2 发病统计 |
2.3 病理解剖 |
2.4 PEDV胶体金试纸条检查 |
2.5 PEDV的RT-PCR检查 |
3 结果 |
3.1 临床症状 |
3.2 发病情况(发病率、死淘率) |
3.3 剖检病理变化 |
3.4 PEDV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结果 |
3.5 RT-PCR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生猪抗体水平低是爆发PED的直接原因 |
4.2 猪舍设施陈旧老化是爆发PED的客观原因 |
4.3 生物安全体系缺失是爆发PED的主观原因 |
4.4 人员和饲养管理不到位是爆发PED的重要原因 |
5 小结 |
第三章 仔猪流行性腹泻防制方法研究 |
1 材料 |
1.1 仔猪药物治疗效果对比试验材料 |
1.2 母猪人工返饲效果对比试验材料 |
1.3 综合防制改进方案实施效果对比试验材料 |
2 方法 |
2.1 仔猪药物治疗效果对比试验方法 |
2.2 母猪人工返饲预防效果对比试验方法 |
2.3 综合防制改进方案实施效果对比试验方法 |
3 结果 |
3.1 仔猪药物治疗效果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
3.2 母猪人工返饲效果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
3.3 综合防制改进方案实施效果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口服补液盐和干扰素诱导剂的治疗作用 |
4.2 返饲母猪的选择对PEDV免疫抗体的影响 |
4.3 病料选择、处理和使用对返饲效果的影响 |
4.4 疫苗选择与接种对PEDV免疫效果的影响 |
4.5 免疫抑制性疫病对PED免疫效果的影响 |
4.6 建立生物安全屏障对防控PED至关重要 |
4.7 霉变饲料饲喂母猪对PED发生的影响 |
5 小结 |
5.1 10日龄以内发病仔猪无特效药物 |
5.2 临产前15~30d的妊娠母猪返饲好 |
5.3 母猪返饲+自家组织苗接种效果好 |
5.4 隔离消毒是防制PED的重要手段 |
5.5 综合防制改进方案可有效防止PED发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9)山东地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伪狂犬病毒的病原学 |
1.1.1 分类地位 |
1.1.2 病毒粒子的基本特征 |
1.1.3 病毒特性 |
1.1.4 伪狂犬病毒的培养特性 |
1.1.5 猪伪狂犬病毒的毒力 |
1.2 伪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2.1 伪狂犬病毒gB糖蛋白主要作用 |
1.2.2 伪狂犬病毒gC糖蛋白主要作用 |
1.2.3 伪狂犬病毒gD糖蛋白主要作用 |
1.2.4 伪狂犬病毒gE糖蛋白主要作用 |
1.2.5 伪狂犬病毒gG糖蛋白主要作用 |
1.2.6 伪狂犬病毒其他糖蛋白的主要作用 |
1.3 伪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 |
1.4 伪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学 |
1.4.1 伪狂犬病毒的易感动物 |
1.4.2 伪狂犬病毒的传染源 |
1.4.3 伪狂犬病毒的传播途径 |
1.4.4 猪伪狂犬病毒的流行过程 |
1.4.5 猪伪狂病毒的流行特点 |
1.4.6 猪伪狂犬病毒的临床症状 |
1.4.7 猪伪狂犬病毒的疫情调查 |
1.4.8 猪伪狂犬病毒的调控策略 |
1.4.9 猪伪狂犬病毒的疫苗研究 |
1.4.10 诊断技术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与毒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溶剂的配置 |
2.2 方法 |
2.2.1 PRV特异性PCR鉴定方法的建立 |
2.2.2 PRV血清抗体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地区PRV-gE基因PCR检验结果分析 |
3.2 山东各地区伪狂犬病毒-gE基因的ELISA检验结果分析 |
3.3 山东各地区伪狂犬病毒-gB基因的ELISA检验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PRV-gE基因PCR检测结果分析 |
4.2 PRV gE抗体ELISA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
4.3 PRV gB抗体ELISA检测结果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PEDV河南株的遗传进化分析及S基因中和表位区重组PRV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文献综述一 |
文献综述二 |
试验一 PEDV CH-HNKF-15 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试验二 2014~2015年PEDV河南流行株S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试验三 PEDV中和表位区基因S1D的截短表达及多抗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试验四 PEDV中和表位区S1D重组PRV的构建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作者读研期间已发表文章 |
四、一起疑似仔猪伪狂犬病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PRV激活三叉神经节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探究[D]. 廖少山. 贵州大学, 2020(01)
- [2]山东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状况调查及阳性猪场的安全生产措施[D]. 张晓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3]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刘雨琦. 暨南大学, 2020(03)
- [4]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D]. 苗灵燕. 浙江大学, 2020(01)
- [5]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疾病的防控及疫苗效果分析[D]. 叶科.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6]2018年湖南省猪伪狂犬病血清学调查及病原的分离与鉴定[D]. 方铃.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D]. 刘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5)
- [8]丹东市某猪场流行性腹泻诊断及防制研究[D]. 胡哲.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9]山东地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 范龙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7)
- [10]PEDV河南株的遗传进化分析及S基因中和表位区重组PRV的研究[D]. 乔涵.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