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配电所蓄电池维护一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双莹[1](2020)在《W供电公司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智能变电站对全球能源供应有重要意义,目前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中国电力行业已经开始步入从传统变电站到智能变电站的更替进程。但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地区产业转型速度提升,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大,对项目管理的前瞻性要求提高。本文以高速发展的规划新区内新建智能电站的风险评估为研究核心,对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完整的生命周期的各阶段进行项目风险评估的问题研究。本文首先论述了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在时代趋势和新环境下对于项目风险评估的需求。然后对常用的风险识别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智能变电站的特殊背景予以分析。再后提出了完整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的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该方法通过将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拆解为科研初设、施工、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并使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三个阶段的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最后本文结合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的实际案例对上述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构建了 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可研初设阶段风险评估模型、新建项目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模型、新建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风险评估模型,对全阶段的项目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并给出应对项目风险的相关建议措施。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有着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供电公司项目管理者更好的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郁[2](2019)在《石家庄配电站房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配电网是电力系统最后一个馈送环节,配网设备运维水平直接影响电网高可靠性供电及电力用户的用电服务体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配电网已成为承载海量运行信息与庞杂供电设备的复杂聚合体,加之配电网建设覆盖面积广,时间跨度大,配网管理的复杂性导致在我国部分地区配电设备管理手段和效率,不能满足供电企业对提供承诺的高可靠性和优质服务需求。配电站房作为配电网中的重要供电枢纽,运维不能到位引起的问题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配网的发展与高效运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配电站房巡检主要采取人工模式,这种方式存在人力资源消耗大、巡检数据主观性强、巡检手段单一、数据管理分散等问题,无法满足配电设备高频高精、远程符控的运维管理需求,需研究将多元信息和物理实体有机融合的配电网一次设备远程无人化智能运维方式。目前,条形码识别、信息螺栓、信息按钮、巡检机器人、直接标识、周期性直升机检测等是国内外电站电网配电巡检的主要方法。对我国供电站的巡查有两种方法。(1)选择使用人工巡检和人工记录的方法,消耗大量人力。自动化程度低,准确性和效率较差,日常监督难度大。(2)使用设备读取信息钮、条形码等进行巡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但是依然存在人力成本偏高以及管理效果较差等问题。本文项目针对城市配电网一次设备无人化运维,构建了物理空间精确定位、多元信息集成感知的配电一次设备机器人化巡检技术体系,提出基于图像特征智能学习、关联信息综合研判的设备运行状态远程机器识别维护技术,实现配电站房的智能化、无人化运维(1)遵循信息物理融合的原则,针对无人化运维,研制了基于图像智能识别和多元信息综合研判的吊臂型配电站所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采用挂轨式行走,具有五个运动自由度,能够实现对检测面的100%覆盖,识别指针、数字、开关图像等各类多元信息,结合红外、局放等检测结果,实现对配电网各类设备状态综合研判。(2)在智能巡检的基础上,研究配电站所智能巡检管理平台,与机器人巡视相配合,实现运维信息的分类统计、风险预警和智能控制,分析并制定科学合理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3)对石家庄市多个供电站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该系统使用后的经济效果。最后通过总结与分析,提出了对应改进措施和未来发展趋势。
白杰[3](2017)在《综合交通枢纽施工阶段电气设备质量管理研究 ——以深圳北站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为研究背景,以深圳北站为实例,就其施工阶段的电气设备质量管理为对象展开研究。首先,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及综合分析项目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北站电气工程的特点及电气设备的质量管理过程,从电气设备的制造角度,分析了整个采购过程,包括供货单位的深化设计、质量保证措施、生产能力、监造过程,出厂检验等对电气设备质量的影响。其次,以电气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为重点,从人员、材料、施工机具、施工方法、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项目施工阶段影响电气设备质量的因素。然后,提出了电气设备质量管控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从电气设备的质量保证措施,设备材料采购过程、施工安装过程等方面加以管控。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电气设备质量控制的效果进行定量评判,研究分析得出,电气设备质量的评价结果为合格。最后,针对电气设备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进行归纳,给出了预防措施,并对电气设备质量管理过程进行经验总结。通过本案例的研究,目的是提升电气设备的质量管理水平,并为后续类似项目的电气设备质量管理提供经验和借鉴。
王楠[4](2016)在《西安市某高校实训楼建筑电气与能耗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学校是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的重点,尤其高等学校是耗能大户,建筑节能潜力巨大。随着我国建筑节能的工作思路逐步由“怎么做”向“耗能多少”转变,国家提出了以能耗数据为基础的“能耗总量控制”节能路线,而能耗监控系统的建立是获取建筑能耗数据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新建建筑设计阶段,将建筑电气设计与能耗监控系统进行同步一体化设计。相对于传统的二者分离的设计形式,这种设计方式具有前瞻性,既整合优化了设计资源,能够从初始阶段对系统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又保证了系统的可实施性,保证了能耗监控系统监控点与监控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充分利用准确的能耗数据,实现科学管理用能奠定坚实的基础。论文以西安市某高校实训楼为工程实例,该实训楼属于一类高层建筑,是集教学、实验、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大楼,在高校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总建筑面积26517m2,建筑物高度48.8m,地下1层,地上12层;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能耗监控系统的设计必须基于建筑电气施工图的设计,两者同步完成。合理完善的建筑电气设计为建筑能耗监控系统的设计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首先,针对该实训楼,设计了将高压l0kV降到低压380/220V的一级降压系统,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低压配电系统、配电变压器以及柴油发电机组的负荷计算,以及低压竖向配电系统,配电箱系统,高压配电系统和变配电所的设计。其次,对该实训楼的能耗进行分类与分项。根据实训楼的实际需求,对其能耗监控系统的方案进行了设计,包括能耗监控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相关硬件配置和软件要求。最后,确定了该实训楼电能监测数据采集点和其他分类能耗监测数据采集点,完成了硬件设备选型和布置。对能耗监测数据采集点进行规范性编号以及对所需监测的能耗数据进行规范性编码。完成了能耗监控的软件配置,实现了能耗监控系统的监测和数据分析。本次设计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体现,而且在实现陕西省公共机构建筑能耗的科学监控和有效节能监管方面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并且在同类建筑能耗监控系统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周惠贤[5](2014)在《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夏官营至广元段西秦岭隧道防灾救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线路中特长山岭隧道拥有着非常多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特长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方面的新问题,因此对铁路隧道防灾救灾工作的研究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由于铁路隧道内火灾的众多特点,隧道内的防灾救援主要针对以火灾为主的灾害。本文以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夏官营至广元段西秦岭隧道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设计规范》相关规范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工程条件,对西秦岭隧道的防灾救援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通过分析研究西秦岭隧道概况、沿线自然概况和正线主要技术标准,并参考国内外其他特长铁路隧道的防灾救援方案,再结合相关规范,最终选定西秦岭隧道防灾救援系统中应设置包含的具体子系统。在分析研究设计西秦岭隧道防灾救援系统各子系统过程中,根据相关规范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方案,各方案中再设若干子方案,之后通过对比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投资方案、实际需求等方面,从中选择一个最优设计方案。主要设计结论为:(1)全隧道在罗家理斜井设置1个救援紧急救援站,采用避难所+加密横通道的紧急救援站结构,紧急救援站长度600m;(2)通风采用正洞轴流风机送风,罗家理斜井排风的模式,避难所防灾送风量取为160m3/s,排风风量为264m3/s,泄压阀开启面积设计为23.54m2;(3)设计采用水成膜泡沫消火栓灭火、固定式自动高压细水雾灭火、水幕灭火三种灭火系统构成西秦岭隧道防灾水消防灭火系统。
孔祥允[6](2014)在《某医院综合楼电气及智能化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医院建筑和医疗设备的功能满足不了现代化医院的需求,工程设计人员对现代化医院建筑电气及智能化系统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医疗建筑领域,电气系统的合理设计和智能化系统的优化组合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传统的供电模式满足不了大型医疗设备对供电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多的手术室医疗设备对手术室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具有人员流量大、物资流量大、信息流量大的特点,为保证人员安全、建筑安全、信息安全,提出了建设智能化系统的要求。根据医院的特点和现状,对医院建筑的供电方案和智能化系统方案进行了研究。本文选题直接来源于工程实践,以滕州市中医医院住院综合楼设计为依托,从医院的使用功能和特点出发,进行医院建筑的电气及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本文提出了医院综合楼电气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对医院手术室的电气系统的供电和照明要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医院综合楼智能化系统的需求分析,提出整体设计方案;通过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的设计,明确了今后报警平面设计的重点;对智能照明系统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等等。医院综合楼电气及智能化系统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通过分析、探讨、总结,为将来从事建筑电气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何剑军[7](2011)在《地区电网配电自动化最佳实践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配电网作为输配电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其自动化的实现程度与供用电的质量、可靠性密切相关。国外的配电自动化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电网现代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升用户服务质量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展了配电自动化工作以来,多数早期建设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介绍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在国内外发展历程,并就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目标,以及对系统技术及性能的要求。随后从实际应用出发,探讨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还阐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设计目标,并深入探讨分析组成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配电主站、子站/终端等,与此同时,还探讨了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相关的馈电自动化设备、故障指示器、对通信技术要求等。最后,以中山供电局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为例,全面介绍了前述探讨内容在实际工程案例中的应用,并用实际的运行数据介绍了该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效益体现。本文的研究希望有助于推进我国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实用化进程,对智能配电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继永[8](2011)在《朔黄铁路肃宁分公司供电设备运行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中国各地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前一直受国家计划控制的中国铁路系统也正经历着一场巨变,整个铁路系统越来越市场化、商业化。因为未来五年国家将投资3万亿进行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的改造,电化率将达到80%以上。随着铁路电化率的提升,以及铁路建设的发展,也必然使得牵引供电设备运行管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神华集团公司控股,铁道部、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参股的合资铁路公司,主要承担着神东矿区的煤炭外运任务,是我国继大秦铁路之后的第二大能源通道。自2009年3月起,又开展反向运输业务,把天津港、黄骅港的矿石矿粉运至山西、河北。公司本着“绿色、高效、数字化”铁路的建设理念,在搞好公司运营的基础上,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路地和谐共同发展。论文运用PDCA循环理论和SWOT分析方法,从公司的机制、供电的管理情况、人力劳动组织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探讨和改进,主要研究结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就公司的外部环境而言,随着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和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竞争将成为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目前的劳务技术力量会逐步撤离或人力资源成本进一步提高。解决的办法是提前培养和储备自管员工,规避智力风险。第二,就公司的内部环境而言,虽然公司体制机制新、用人精干、劳动效率高,但部分管理人员仍不能树立少用人的思路,劳动组织仍可进一步优化,部分设备已经跟不上了运量的发展需升级改造,干部管理需进一步科学化等问题仍很突出。第三,公司的愿景定位于:最终实现在行业内用人最少,效率最高,效益最好,把公司建设成为国有企业的示范点,为企业创造高价值、为股东提供高回报、为员工创造高收入。供电专业实现的目标是:为铁路运输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供电。第四,为了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公司持续不断地开展贯标和流程再造活动,供电设备的运行管理更是不断地从管理理念、维修思路和方法、设备升级改造、劳动组织优化、干部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改进。
刘洁[9](2011)在《工程造价数据库管理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各地建筑业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在我国建立工程造价积累及管理机制迫在眉睫。本论文对传统的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基本方法、程序、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收集整理工程造价数据资料,建立工程造价数据库的重要性,并且给出数据库中要包括的造价指标及技术指标的概念,对同种类型且建设年限相近的建筑物的各指标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各指标的规律。本文通过对已建立的工程造价数据库中各技术及造价指标的分析,提出有效管理工程造价数据库的方法,寻找能够根据己建工程推算拟建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1)对收集到的2006年—2008年期间各教学楼的技术指标进行整理,总结其规律性,验证了建设年限相近,同种类型建筑物所消耗材料的单位工程量相接近,即其技术指标相接近;(2)提出特征管理的方法,结合模糊数学的概念,通过运用智能查询软件计算相似度从工程造价数据库中寻找与拟建工程相似的已建工程的资料,作为快速计算拟建工程造价的依据;(3)分析了建材价格变化速度快,导致对数据库中造价指标产生影响,在运用已完工程中的造价指标时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采用价格调整系数法计算拟建工程造价,给出了价格调整系数方法,提出代表材料的概念,并且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了案例计算:将南方医科大学教学楼作为相似工程,机电学院教学楼作为拟建工程,快速计算拟建工程的造价指标,结果发现由于代表材料在选取上的缺陷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4)为减小时间因素对数据库指标的影响,提出消耗量指标法计算拟建工程造价,给出了消耗量指标计算方法,本课题所研究的数据库消耗量指标主要分为建设项目中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及分项工程的人工消耗量指标、材料消耗量指标等内容。采用消耗量指标的方法主要是指要用到数据库中的各种人工、材料的技术指标,运用此方法计算的拟建工程造价与其实际造价相比误差较小,精度符合要求。
宋晓昱[10](2009)在《大庆炼化公司电网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本论文来自于大庆炼化公司电力技术攻关项目“电网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建设“电网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目的,是为了使电力调度能够实时掌握全电网各种的电气设备实时运行状态、数据、信息和有人值守的变配电所的值班人员能够实时监控到管辖区域内无人值守变配电所的电气设备实时运行状态、数据、信息,使电网运行处于可控状态,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本论文提出了炼化企业电网集控站监控系统概念、给出了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三种设计模式。依据电网集控站监控系统和电力系统有关自动化设计原则和功能要求,设计了公司集控站监控系统软硬件、网络拓扑结构,厂站RTU和ISA301C网络连接模式、物理接口、通信规约。并针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网络故障进行了分析和改进。开发了用于实现变电站内用户配置、系统参数定义、一次设备配置、网络节点配置、二次设备定义、四遥信号定义等集控站监控系统数据库配置工具软件。开发了常规报表和特殊报表制作、管理报表的程序软件,开发了集控站后台监控人机界面软件,按照设计方案和开发的软件包建设了公司2号动力站电网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大庆炼化公司电网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投入运行两年来,运行稳定可靠,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优于设计要求,实现了无人值守变电所运行状态、数据和信息的集中监控,全面提升炼化企业电力系统安全和经济运行水平,取得了显着安全和经济效益。
二、变配电所蓄电池维护一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配电所蓄电池维护一法(论文提纲范文)
(1)W供电公司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创新点 |
第2章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
2.2 利益相关方理论 |
2.2.1 利益相关方理论 |
2.2.2 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利益相关方权力利益分析 |
2.3 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风险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总体框架 |
3.1 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特征及全生命周期 |
3.1.1 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特征 |
3.1.2 新建智能变电站新项目全生命周期 |
3.2 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风险识别原则及方法 |
3.2.1 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风险识别原则 |
3.2.2 常见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
3.2.3 基于德尔菲法的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
3.3 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分阶段风险评估方法 |
3.3.1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可研初设阶段风险管理. |
4.1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概况 |
4.1.1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目标 |
4.1.2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方案 |
4.2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可研初设阶段风险识别 |
4.3 建立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可研初设阶段风险评估模型 |
4.3.1 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3.2 总权重分析 |
4.3.3 结果分析 |
4.4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可研初设阶段风险应对措施 |
4.4.1 设计变更风险应对措施 |
4.4.2 地理位置风险应对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施工阶段风险管理 |
5.1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施工阶段风险识别 |
5.2 建立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模型 |
5.2.1 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5.2.2 总权重分析 |
5.2.3 结果分析 |
5.3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施工阶段风险应对措施 |
5.3.1 施工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
5.3.2 合同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风险管理 |
6.1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风险识别 |
6.2 建立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风险评估模型 |
6.2.1 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6.2.2 总权重分析 |
6.2.3 结果分析 |
6.3 W供电公司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竣工阶段风险应对措施 |
6.3.1 运行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附录 110kV九龙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风险识别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石家庄配电站房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配电站房机器人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外智能巡检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配电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研究与实现 |
2.1 配电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配电巡检机器人主要构造 |
2.2.1 悬挂式配电巡检机器人吊轨结构研究 |
2.2.2 悬挂式配电巡检机器人本体结构研究 |
2.3 配电巡检机器人系统功能研究 |
2.3.1 带电检测 |
2.3.2 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
2.3.3 多样化运行模式研究 |
2.3.4 一机多站扩展功能 |
2.3.5 配电巡检机器人通信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电所智能巡检管理系统研究 |
3.1 配电所智能巡检管理平台研究 |
3.1.1 总控平台 |
3.1.2 核心服务 |
3.2 控制处理与数据采集 |
3.2.1 轨道式配电网设备定点巡检技术研究 |
3.2.2 配网设备状态关联数据分析技术 |
3.2.3 配电网数字型仪表智能识别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巡检机器人管理制度研究 |
4.1 配电站所运维流程研究 |
4.1.1 巡检模式研究 |
4.1.2 异常处理流程研究 |
4.2 配电站所巡视等级分类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石家庄配电站房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 |
5.1 石家庄市区配网巡检环境分析 |
5.2 石家庄市区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的应用 |
5.2.1 项目概括 |
5.2.2 项目实施 |
5.2.3 应用实例分析 |
5.3 运营效益分析 |
5.3.1 智能巡检机器人巡检效果分析 |
5.3.2 巡检策略分析 |
5.3.3 实际经济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与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综合交通枢纽施工阶段电气设备质量管理研究 ——以深圳北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文献评述 |
1.6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项目质量管理概念 |
2.2 项目质量管理过程 |
2.3 项目施工阶段设备质量管理组成 |
2.3.1 材料与设备的质量控制 |
2.3.2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
2.3.3 设备的变更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圳北站项目施工阶段电气设备质量因素分析 |
3.1 深圳北站概况 |
3.2 北站电气工程的组成 |
3.3 北站电气工程的特点 |
3.4 北站施工阶段影响电气设备质量的因素 |
3.4.1 北站电气设备的采购方式 |
3.4.2 北站电气设备的采购因素 |
3.4.3 北站施工过程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圳北站项目施工阶段电气设备质量管理措施 |
4.1 北站施工阶段电气设备质量保证 |
4.1.1 确定质量目标 |
4.1.2 成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4.1.3 明确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 |
4.1.4 制定质量保证措施 |
4.1.5 制定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相关的管理办法 |
4.2 北站施工阶段电气设备质量控制措施 |
4.2.1 电气设备及材料采购的质量控制 |
4.2.1.1 甲购设备的质量控制 |
4.2.1.2 乙购材料的质量控制 |
4.2.2 电气设备及材料的进场检验 |
4.2.3 电气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点 |
4.2.4 电气设备安装过程质量控制 |
4.2.5 电气设备变更控制 |
4.3 北站施工阶段电气设备质量控制的定量评价 |
4.3.1 电气设备质量因素评价指标 |
4.3.2 电气设备质量控制效果的模糊评价 |
4.4 北站电气设备质量检验 |
4.4.1 检验标准及规范 |
4.4.2 质量文件的归档 |
4.5 北站施工阶段电气设备质量通病的预防及建议 |
4.5.1 质量通病的预防 |
4.5.2 电气设备质量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经验归纳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西安市某高校实训楼建筑电气与能耗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2 实训楼电能负荷计算 |
2.1 负荷等级及供电要求 |
2.1.1 负荷等级分类 |
2.1.2 各级负荷的供电要求 |
2.1.3 应急电源 |
2.1.4 本工程负荷等级及供电电源的确定 |
2.2 配电箱负荷计算 |
2.2.1 三相负荷计算 |
2.2.2 本工程配电箱的负荷计算 |
2.3 配电变压器装机容量计算 |
2.3.1 变压器的类型与台数和容量的选择 |
2.3.2 无功功率补偿计算 |
2.3.3 本工程变压器的容量计算与选型 |
2.4 柴油发电机组容量计算 |
2.4.1 柴油发电机组容量的选择计算 |
2.4.2 柴油发电机组台数的选择 |
2.4.3 本工程柴油发电机的负荷计算与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实训楼高低压变配电系统的设计 |
3.1 低压配电系统设计 |
3.1.1 常用的低压配电方式 |
3.1.2 低压配电系统竖向配电 |
3.1.3 低压配电系统电气设备 |
3.1.4 本工程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
3.2 高压配电系统的电气设计 |
3.2.1 高压配电网络 |
3.2.2 高压配电系统主接线 |
3.2.3 本工程高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
3.3 变配电所的设计 |
3.3.1 变配电所的形式与位置选择 |
3.3.2 变配电所的结构与布置 |
3.3.3 本工程变配电所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实训楼能耗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公共建筑用能分类与分项 |
4.1.1 分类能耗 |
4.1.2 分项能耗 |
4.1.3 本工程能耗分类与电能分项 |
4.2 能耗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
4.2.1 能耗监控系统的组成 |
4.2.2 能耗监控系统的结构 |
4.2.3 能耗数据采集 |
4.2.4 能耗监控系统主机及能耗数据管理软件 |
4.3 本章小结 |
5 实训楼能耗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能耗监控系统监测点的确定 |
5.1.1 低压配电系统电能监测点的确定 |
5.1.2 高压配电系统电能监测点的确定 |
5.2 能耗监控系统的硬件选型与安装 |
5.2.1 低压配电系统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安装 |
5.2.2 变配电系统的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安装 |
5.2.3 能耗监控系统管理平台 |
5.3 能耗监测数据采集点编号 |
5.3.1 能耗监测数据采集点的统计 |
5.3.2 能耗数据采集点编码规则 |
5.3.3 本工程能耗数据采集点识别编码 |
5.4 能耗数据编码 |
5.4.1 能耗数据编码规则 |
5.4.2 本工程能耗数据编码 |
5.5 能耗监控系统软件配置与实现 |
5.5.1 能耗监控系统的软件功能 |
5.5.2 能耗监控系统软件流程与配置 |
5.5.3 能耗监控系统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5)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夏官营至广元段西秦岭隧道防灾救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概述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隧道防灾救援技术现状 |
1.2.1 青函超长隧道(日本) |
1.2.2 英法海峡隧道 |
1.2.3 德国新干线隧道 |
1.2.4 秦岭隧道 |
1.2.5 乌鞘岭隧道 |
第2章 隧道防灾救援系统介绍 |
2.1 隧道灾害种类、原因及特点 |
2.1.1 隧道灾害种类、原因介绍 |
2.1.2 隧道火灾特点 |
2.2 隧道防灾救援系统介绍 |
2.2.1 隧道防灾救援系统目标 |
2.2.2 隧道防灾救援系统功能 |
2.2.3 隧道防灾救援系统组成 |
第3章 西秦岭隧道介绍 |
3.1 工程概况 |
3.2 西秦岭隧道正线主要技术标准 |
3.3 沿线自然概况综述 |
3.3.1 沿线地形、地貌 |
3.3.2 地质 |
3.3.3 地震 |
3.3.4 气象概述 |
第4章 西秦岭隧道防灾救援设计 |
4.1 主要设计原则 |
4.2 防灾救援点基础设施 |
4.2.1 “紧急救援站”位置的选择 |
4.2.2 “紧急救援站”的结构形式 |
4.2.3 “紧急救援站”方案结构的确定 |
4.3 防灾救援通风系统 |
4.3.1 设计思路 |
4.3.2 通风计算 |
4.4 隧道照明、疏散指示及标识 |
4.4.1 隧道内照明 |
4.4.2 紧急救援站照明 |
4.4.3 主要工程数量 |
4.5 消防系统 |
4.5.1 火灾报警系统(FAS) |
4.5.2 气体灭火设施 |
4.5.3 水消防系统 |
4.6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BAS) |
4.7 通信系统 |
4.8 行车、信号系统 |
4.8.1 行车系统 |
4.8.2 信号系统 |
4.9 车体温度监测系统 |
4.9.1 车体温度监测功能及系统构成 |
4.9.2 车体温度监测设置技术要求 |
4.9.3 与隧道防灾系统接口 |
4.10 视频监控系统 |
4.10.1 系统构成 |
4.10.2 系统功能 |
4.11 广播系统 |
4.11.1 系统构成 |
4.11.2 系统功能 |
4.12 风监测系统 |
4.12.1 系统构成 |
4.12.2 系统功能 |
4.13 隧道内一氧化碳浓度探测系统 |
4.14 综合监控系统 |
4.14.1 系统构成 |
4.14.2 系统功能 |
4.15 供电方案 |
4.15.1 初步设计本段供电方案 |
4.15.2 防灾负荷分布 |
4.15.3 负荷等级 |
4.15.4 防灾救援设备供电方案 |
4.16 灾害模式下的防灾系统运行控制 |
4.17 机构设置及定员 |
4.17.1 运营机构 |
4.17.2 管理、维修机构设置 |
4.18 隧道内列车火灾事故的报警及隧道防灾系统的启动 |
4.18.1 隧道内列车火灾事故的报警方式 |
4.18.2 隧道防灾系统的启动 |
4.19 事故救援 |
4.19.1 救援列车 |
4.19.2 救援机构及功能 |
4.19.3 设计方案的总体工作流程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技术简历 |
一、个人简历 |
二、攻读硕士期间参加学术活动及取得的技术成果 |
附图 |
(6)某医院综合楼电气及智能化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医院综合楼电气系统 |
2.1 负荷分级 |
2.2 照明系统 |
2.3 供配电系统 |
2.4 防雷、接地和安全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手术室电气系统 |
3.1 手术室的供电及负荷等级 |
3.2 手术室照明 |
3.3 手术室配电系统 |
3.4 手术室的电气安全与接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院综合楼智能化系统 |
4.1 医院综合楼智能化系统需求分析 |
4.2 医院综合楼智能化系统 |
4.3 智能化子系统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
5.1 系统概述 |
5.2 系统设置 |
5.3 系统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照明系统 |
6.1 系统概述 |
6.2 系统设置 |
6.3 系统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经济效益分析 |
7.1 电气设计节能 |
7.2 系统投资维护综合分析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7)地区电网配电自动化最佳实践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配电自动化在国内外应用情况综述 |
1.3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地区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 配电网运行管理现状描述 |
2.2 地区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目标 |
2.3 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及性能需求 |
2.3.1 配网自动化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
2.3.2 配网自动化系统性能要求 |
2.3.3 配网自动化系统架构要求 |
2.3.4 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要求 |
2.3.5 配网自动化系统接口技术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区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法探讨 |
3.1 地区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
3.1.1 配电自动化发展趋势 |
3.1.2 配电自动化的五种建设模式 |
3.1.3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思想 |
3.2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目标探讨 |
3.2.1 配电主站设计 |
3.2.2 配电子站及终端设计 |
3.2.3 配电通信设计 |
3.3 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设计方法探讨 |
3.3.1 设计原则 |
3.3.2 系统结构 |
3.3.3 功能设计 |
3.4 配电子站/终端设计方法探讨 |
3.4.1 配置基本原则 |
3.4.2 数据采集原则 |
3.4.3 终端功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支持 |
4.1 馈线自动化设备 |
4.1.1 基本原则 |
4.1.2 建设方案 |
4.2 故障指示器 |
4.2.1 短路故障指示器 |
4.2.2 接地及短路故障指示器 |
4.2.3 面板型故障指示器 |
4.2.4 高压线路故障指示器 |
4.2.5 有信号源故障检测系统 |
4.2.6 电力线路智能监测系统 |
4.2.7 建设方案 |
4.3 配电自动化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
4.3.1 可靠性高且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
4.3.2 经济性 |
4.3.3 通信速率 |
4.3.4 双向通信能力及可扩展性 |
4.3.5 建立备用通信通道 |
4.3.6 确保在电网停电或故障时不影响通信 |
4.3.7 通信设备便于操作与维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最佳实践案例——中山供电局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 |
5.1 概述 |
5.1.1 行政区划及用电情况 |
5.1.2 配电自动化建设历程 |
5.2 系统结构及特点 |
5.2.1 OPEN3200 系统结构 |
5.2.2 配网通信结构 |
5.2.3 配电自动化系统特点 |
5.3 系统功能 |
5.3.1 OPEN3200 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
5.3.2 馈线自动化和故障定位功能介绍 |
5.3.3 配网自动化建设创新点 |
5.4 应用特色 |
5.4.1 多种方式实现配网自动化 |
5.4.2 完善一次网架 |
5.4.3 馈线自动化和故障定位的应用 |
5.4.4 对工业级以太网交换机的应用 |
5.4.5 制定101 平衡式规约实施细则 |
5.4.6 在线模型拼接和数据转发技术的使用 |
5.4.7 红黑图机制的应用 |
5.4.8 解合环操作功能的应用 |
5.4.9 无控件WEB 应用 |
5.4.10 在线统计功能 |
5.5 运行情况及效益体现 |
5.5.1 运行情况 |
5.5.2 效益体现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表 |
(8)朔黄铁路肃宁分公司供电设备运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章 肃宁分公司基本概况与战略定位 |
2.1 朔黄铁路整体情况分析 |
2.1.1 基本概况 |
2.1.2 发展模式 |
2.1.3 组织结构 |
2.2 肃宁分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
2.2.1 基本概况 |
2.2.2 供电专业概况 |
2.3 肃宁分公司供电专业的战略定位 |
2.3.1 SWOT矩阵总结 |
2.3.2 肃宁分公司供电专业的战略定位 |
2.3.3 肃宁分公司供电专业发展方向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肃宁分公司供电设备维护思路与方法 |
3.1 总体的维护思路与方法 |
3.2 具体的维护思路与方法 |
3.2.1 供电专业技术人员分配 |
3.2.2 接触网设备运行维护 |
3.2.3 变配电设备运行维护 |
3.2.4 电力设备运行维护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电设备运行管理状况的检查和验证 |
4.1 PDCA管理方法 |
4.2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供电运行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 |
4.3 供电设备运行管理的优化和提高 |
4.3.1 树立正确的用人思想 |
4.3.2 优化检修模式和劳动组织 |
4.3.3 转变管理思维,并加强与相关专业的协调与沟通 |
4.3.4 改造供电设备,提高供电设备的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 |
4.3.5 完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动态管理 |
4.3.6 加强员工的教育与培训 |
4.3.7 完善和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干部考核档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5.2.1 创新点 |
5.2.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工程造价数据库管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工程造价数据库管理方法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工程造价数据库指标的分析 |
2.1 我国现行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的分析 |
2.1.1 两种计价模式的共存状态 |
2.1.2 清单计价模式介绍 |
2.1.3 清单计价模式在工程造价数据库中的应用 |
2.2 工程造价数据库指标的介绍 |
2.2.1 工程造价数据库指标的构成 |
2.2.2 工程造价数据库指标的分类 |
2.3 数据库技术指标的归纳 |
第三章 相似工程的查找方法研究 |
3.1 模糊数学的相关知识 |
3.1.1 模糊数学的概念 |
3.1.2 模糊数学的应用介绍 |
3.1.3 模糊数学在查找相似工程中的应用 |
3.2 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智能查询软件介绍 |
3.2.1 智能查询软件的开发流程 |
3.2.2 智能查询软件的使用方法 |
3.2.3 智能查询软件的不足之处 |
第四章 数据库管理方法研究——价格调整系数法 |
4.1 工程造价指数法介绍 |
4.1.1 工程造价指数法的研究背景 |
4.1.2 工程造价指数的分类 |
4.2 价格调整系数管理方法的研究 |
4.2.1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 |
4.2.2 本文建立的价格调整系数方法 |
4.3 价格调整系数方法的应用 |
4.3.1 代表材料的选取 |
4.3.2 价格调整系数法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库管理方法研究——消耗量指标法 |
5.1 消耗量指标法介绍 |
5.1.1 消耗量指标的来源 |
5.1.2 消耗量指标方法的研究 |
5.2 消耗量指标法的案例计算应用 |
5.2.1 工程概况 |
5.2.2 消耗量指标法计算过程 |
5.2.3 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10)大庆炼化公司电网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集控站的概念 |
0.1.1 集控站系统的发展及其重要地位 |
0.1.2 调度中心、集控站和所辖变电站的区别 |
0.2 大庆炼化公司电网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发展历程 |
0.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一章 电网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功能要求 |
1.1 系统设计依据的技术规范 |
1.2 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结构 |
1.3 集控站的主要组成部分 |
1.4 集控站的主要功能 |
1.4.1 SCADA 功能 |
1.4.2 PAS 功能 |
1.5 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要求 |
1.5.1 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
1.5.2 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模式 |
1.5.3 集控站监控系统配置典型结构 |
1.5.4 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主要设计要求 |
1.6 建设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基本要求 |
1.6.1 基本要求 |
1.6.2 注意事项 |
1.6.3 集控站自动化监控范围 |
第二章 炼化公司电网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的整体构成 |
2.1.1 系统硬件配置 |
2.1.2 系统软件配置 |
2.2 电网集控站自动化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2.3 厂站网络连接 |
2.3.1 厂站RTU 网络连接模式 |
2.3.2 厂站ISA301C(通信管理机)网络连接 |
2.3.3 各站物理接口及通讯规约 |
2.4 网络通信中断故障分析 |
2.4.1 数据通信的工作方式 |
2.4.2 故障现象 |
2.4.3 处理过程 |
第三章 集控站监控系统数据库配置工具软件设计 |
3.1 开发工具 |
3.2 系统概述 |
3.2.1 设计思想 |
3.2.2 数据存储策略设计 |
3.2.3 配置策略设计 |
3.2.4 系统界面组织 |
3.3 系统模块设计 |
3.3.1 模块划分 |
3.3.2 模块数据加载存储接口设计 |
3.4 模块详细设计 |
3.4.1 CDocument 类的设计 |
3.4.2 用户配置模块 |
3.4.3 二次设备模板配置模块 |
3.4.4 厂站配置模块 |
3.4.5 网络节点配置模块 |
3.4.6 二次设备配置模块 |
3.4.7 间隔配置模块 |
3.4.8 一次设备配置模块 |
3.4.9 四遥信号配置模块 |
3.4.10 系统参数配置模块 |
3.4.11 剪切、拷贝和粘贴模块 |
第四章 报表程序软件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ISARPTADDIN 设计 |
4.2.1 功能 |
4.2.2 IsaRptAddin 静态模型 |
4.2.3 IsaRptAddin 壮态模型 |
4.2.4 COM Addin 连接器设计 |
4.2.5 主窗口设计 |
4.2.6 报表管理功能设计 |
4.2.7 单元格编辑设计 |
4.2.8 查询条件设计 |
4.2.9 报表刷新 |
4.3 REPORTAPI 设计 |
4.3.1 ReportApi 静态模型 |
4.3.2 GetHostServer 动态模型 |
4.3.3 报表刷新动态模型 |
4.4 ISARPTSHELL 设计 |
第五章 集控站后台监控人机界面设计 |
5.1 开发工具 |
5.2 系统概述 |
5.2.1 功能 |
5.2.2 架构 |
5.2.3 系统构件图 |
5.3 程序启动过程 |
5.4 系统静态结构 |
5.4.1 系统类图 |
5.4.2 主要类设计 |
5.5 系统动态模型 |
5.5.1 数据流设计 |
5.5.2 画面刷新设计 |
5.5.3 命令处理逻辑设计 |
5.5.4 输出信息管理逻辑设计 |
5.5.5 告警管理逻辑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变配电所蓄电池维护一法(论文参考文献)
- [1]W供电公司新建智能变电站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 张双莹. 山东大学, 2020(10)
- [2]石家庄配电站房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研究[D]. 张郁.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3]综合交通枢纽施工阶段电气设备质量管理研究 ——以深圳北站为例[D]. 白杰. 深圳大学, 2017(07)
- [4]西安市某高校实训楼建筑电气与能耗监控系统设计[D]. 王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3)
- [5]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夏官营至广元段西秦岭隧道防灾救援技术研究[D]. 周惠贤.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1)
- [6]某医院综合楼电气及智能化系统研究与设计[D]. 孔祥允. 山东建筑大学, 2014(03)
- [7]地区电网配电自动化最佳实践模式研究[D]. 何剑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8]朔黄铁路肃宁分公司供电设备运行管理研究[D]. 刘继永.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9]工程造价数据库管理方法的研究[D]. 刘洁. 广东工业大学, 2011(11)
- [10]大庆炼化公司电网集控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D]. 宋晓昱.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计算负荷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环境监控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