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科病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艳[1](2018)在《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医院感染暴发社会影响较大,不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较重精神和肉体痛苦,也让医疗机构蒙受了经济和名誉的损失,导致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给国家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众多,目前,研究者一般是从单科室、某一病种的医院感染影响因素或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很少从多个科室或多病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宏观研究。基于此,期望通过本研究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并基于Copula理论宏观分析出部分科室感染率的动态相关程度及影响因素,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为建立针对医院层面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预警模型做前期准备,为采取前瞻性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1.对2010年至2016年内住院病人开展回顾研究。住院病人的相关资料由医院感控科的专职工作者利用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系统逐份调查并录入模版表格,全部数据由三人独立进行录入,并由第四人进行校验。利用EXCEL表按各科室、各感染部位统计每月感染率、感染例次,并对每年度数据进行科室排名、感染部位排名。2.收集2015年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等三个科室住院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医院感染相关信息等数据,采集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降维处理优选获得三个科室各科医院感染的核心风险因素。3.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胸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各月度医院感染率,运用Copula理论研究两两科室间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多元Copula函数刻画两两间的相关性包括两个主要步骤:一是选取适合的边缘分布函数和Copula函数。二是对估计所选Copula函数的参数并刻画两两科室间医院感染率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在2010年-2016年期间,研究共查该院住院病人663331人,总医院感染率为3.21%,总医院感染例次率为4.04%,各年医院感染率波动在2.66%3.61%。医院感染率排名显示,ICU、血液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7年来医院感染率排名多在前5位,其中ICU连续6年排名第1位。在外科科室中,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连续7年医院感染率排名在前15位,且医院感染率均高于年平均水平。各年各部位医院感染率排名发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血液感染均排名在前5位,其中肺部感染连续7年感染排名均在首位,且占总医院感染例次都在35%以上。各年各科术后感染率排名显示,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连续7年手术后医院感染率排名在前5位;各年各部位术后医院感染率排名发现,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在手术后医院感染中均排名在前5位,其中肺部感染连续7年感染排名均在首位,且占总医院感染例次都在35%以上。初步选定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作为下一步重点研究对象。2.2015年肝胆外科医院感染率为6.25%,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肺部、血流和切口;术后感染率为10%,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4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抗生素的使用,使用的呼吸机数量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等。2015年,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为8.57%,感染部位多是肺部、血液;术后感染率为16.19%,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2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是否使用特殊级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以及使用呼吸机的次数等。2015年胸外科医院感染率为9.61%,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和血液;术后感染率为26.88%,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2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危险因素是是否使用抗生素、有无糖尿病和有无恶性肿瘤等。3.采用KS检验和Q-Q图估计分布函数的效果检验表明,胸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率较好的被非参数核密度函数刻画,结果均通过了均匀分布的检验,符合Copula函数对样本数据的边缘分布的要求。采用两阶段方法对Copula函数的参数进行估计显示,动态Copula比静态Copula更优。根据极大似然函数和AIC最小值选取准则,最终选择时变SJC Copula分别刻画肝胆外科和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胸外科和神经外科两两间的感染率的相依结构,结果为三个科室两两间感染率低的相关性均远远高于其高的相关性,而只有肝胆外科和胸外科在感染率高时有相关性,但感染率低时相关性较高。结论通过收集某大型三甲医院医院近7年医院感染数据可知,该院目前医院感染整体情况较平稳,未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也满足国家对于大于500张床位医院感染率低于10%的要求。医院需对重点科室包括ICU、血液科、胸外科和神外科和肝胆外科等进行重点把控,着重加强肺部感染的防控。医院应当加强医院感染内外部因素的防控,尤其是环境、手部卫生和抗生素等因素的监测。运用Copula刻画了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等三个科室感染率两两间的相依结构实证结果表明Copula对三个科室感染率的拟合度较好,三个科室所得到两两间感染率相关性的影响因素为各科室病种分布特征、环境因素、手术操作、护理情况、抗生素管理及感控科干预等,尤其是在感染率控制方面。采用Copula方法从宏观上建模研究科室间医院感染率发生的相关性,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量化证据,也在方法上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预警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
岳冬梅,王忻,李崇,刘畅[2](2018)在《儿科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我院儿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儿科脓毒症感染的治疗提供诊治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儿科住院患者的各类送检标本,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744株,其中检出最多的是血液标本,其次是痰液和尿液标本,分别占48.52%、31.59%、10.49%;患儿科室分布以NICU和PICU为主,分别占63.04%、20.83%。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耐药严重,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药物、阿米卡星均敏感。结论儿科住院患者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均较高,尤其是ICU患儿,医生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管理,合理、规范地使用,预防肺炎克雷伯菌的医院感染的暴发。
于宏伟[3](2018)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检测及同源性分析目的:通过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及同源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感染此类细菌是否存在院内感染因素。方法:1应用WHONET5.6软件,对2012年至2017年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进行统计,以掌握耐药率的变化趋势。2对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临床中分离的部分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及同源性分析。结果:1.2014年中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1%、1.0%;2015年中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1%、3.4%;2016年耐药率可达7.0%、6.7%;2017年有所下降,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1%、3.4%。2.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流行菌株的出现时间为2015年6月到2016年7月,相关性较强,认为可能存在相关流行菌株,出现科室以ICU为主;大肠埃希菌中,所有菌株Dice系数<90%,相关性相对较低。第二部分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危险因素分析目的:为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掌握此类耐药细菌感染的人群特征,以加强相应科室、重点人群的预防措施,最终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住院情况、治疗措施及临床用药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以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可能的危险因素为转院(OR=6.043)、住院次数超过2次(OR=4.104)、入住ICU(OR=14.368)、携带其它多重耐药菌(0R=4.536)及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OR=2.998)。第三部分降钙素原在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为了解肠杆菌科细菌的感染特征,并探究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秩和检验和ROC曲线分析,对肠杆菌科细菌所致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进行分析。结果:降钙素原可用于鉴别肠杆菌科细菌所致的血流感染与其他部位感染。在非血流感染患者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组降钙素原水平稍高于敏感组;血流感染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组降钙素原水平与敏感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2015年到2016年中,部分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菌株存在较强同源性,但时间跨度较大,是否存在院内感染应结合流行病学情况。2.转院、住院次数超过2次、入住ICU、携带其它多重耐药菌可能为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危险因素。3.降钙素原在肠杆菌科细菌所致感染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可用于肠杆菌科细菌所致血流及局部感染的鉴别,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血流感染菌属,有助于临床中全面了解患者感染状况。
樊华,刘丽,左晶晶,白光锐[4](2017)在《呼吸病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脉冲场电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临床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同源性进行了研究,探讨其流行特点。方法收集2014-2015两年的呼吸病房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15株,按照NC-CLS/CLSI推荐的确诊试验方法进行产ESBLs的菌株筛选。用纸片扩散(K-B)法,用常见的26种抗生素纸片对分离的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敏检测(操作及结果判断参照NCCLS/CLSI2015年标准)。采用凝胶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产ESBLs菌株进行染色体DNA分型。结果115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60株,药敏结果产ESBLs 60株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对氨曲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及一到四代头孢菌素类基本均耐药。PFGE将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分14个型(AN),其中A型为流行菌株(35%,21/60)。结论在呼吸病房中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比例较大,耐药性严重,并存在着同源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株的流行,应给予足够的重视。PFGE是一种稳定、精确的基因分型方法,适合用作院内感染的同源性分析。
朱熠冰[5](2016)在《2010-2014年山东省重症医学科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统计2010-2014年度山东省34家重症医学科临床分离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建立区域性病原菌耐药性流行病学资料,监测及分析病原菌耐药性变迁,引导临床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法:采用扩散法或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以CLSI标准判读。应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2010-2014年度收集临床分离病原菌50219株,来自49946个标本。其中呼吸道标本最多(78.28%,n=38958),其次为血培养(9.87%,n=4929),尿液(7.63%,n=3810),创口渗液(2.40%,n=1198),静脉导管(1.19%,n=594),脑脊液(1.16%,n=579)。50219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80.50%,n=40427),革兰氏阳性球菌(12.79%,n=6424),真菌(6.71%,n=3368)。40427株革兰氏阴性菌中,不动杆菌属(32.1%,n=12977),铜绿假单胞菌(28.2%,n=11400),肺炎克雷伯杆菌(14.6%,n=5902),大肠埃希菌(10.7%,n=4326),嗜麦芽寡养单胞菌(5.6%,n=2263),奇异变形杆菌(3.3%,n=1334),肠杆菌属(1.9%,n=768),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0%,n=405),其他(2.4%,n=970)。6424株革兰氏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3.7%,n=3449),肠球菌属(23.2%,n=1490),表皮葡萄球菌(9.8%,n=629),溶血葡萄球菌(8.0%,n=514),其他(5.5%,n=353)。肠球菌属1490株分离菌中,屎肠球菌(67.9%,n=1012),粪肠球菌(32.1%,n=478)。3368株真菌中,曲霉菌属(6.0%,n=202),假丝酵母属(94.0%,n=3166)。3166株假丝酵母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44.7%,n=1614),非白色假丝酵母菌(55.3%,n=1752)。1752株非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41.7%,730),光滑假丝酵母菌(32.0%,n=56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9.4%,n=165),克柔假丝酵母菌(5.5%,n=96)。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阿米卡星有较好敏感性。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呈下降趋向。非发酵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30.0%,但对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保持相对较低耐药性。2010年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78.7%和80.0%,鲍氏不动杆菌整体耐药水平较高且呈升高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小于30.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30.0%,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相对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且总体耐药水平明显低于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小于30.0%。真菌分离菌株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假丝酵母属中白色假丝酵母菌与非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比例基本持平,真菌对抗真菌药的耐药率均较低,对两性霉素B保持高水平敏感率。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所有抗真菌药耐药率在10%以下,且近年近耐药率呈现下降趋势。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所有抗真菌药耐药率均在25%以下,对伊曲康唑耐药率相对偏高,对两性霉素B保持敏感。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所有抗真菌药耐药率均在25%以下,对三唑类抗生素耐药率呈现上升趋势。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属细菌、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非发酵菌十分常见。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仍葆有很好的抗菌活性。结论:多重耐药、泛耐药及全耐菌株的流行播散对临床构成严峻威胁,重症医学科病原菌耐药率显着高于同期全科病房监测水平,流行病学调查卓有意义,感控措施及优化抗生素治疗亟待重视。
刘海红[6](2016)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及感染危险因素研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山东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背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感染的治疗,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以及血流感染等,而且常用于术前预防用药。由于其具有杀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和副作用小等特点成为人类抵御细菌感染的临床一线用药。然而,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urm β-lactamases, ESBLs)是其耐药的主要机制。基于诸多文献对ESBLs的研究和定义,ESBLs主要指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可水解灭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但其活性可被舒巴坦、克拉维酸和他巴唑坦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因其水解底物比广谱β-内酰胺酶(TEM-1、SHV-1和TEM-2)广泛,所以称其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目前,世界各地已经发现数百种ESBLs,主要流行的基因型有TEM、SHV、 CTX-M和OXA等,各地流行的ESBLs基因型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总的来说其流行特点有以下几点:(1)大部分地区流行的基因型型主要来源于TEM-1、TEM-2和SHV-1基因的点突变导致的氨基酸顺序改变;(2)不同地区流行的基因型不同,同一地区可检出多种基因型和基因亚型;(3)近年,CTX-M基因型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并不断有新的基因亚型检出,它们与TEM型和SHV型ESBLs不同,各亚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低;(4)不同基因型抗药活性不同,TEM和SHV型对头孢他啶水解活性强,而CTX-M型对头孢噻肟的水解活性明显高于头孢他啶;(5)产ESBls菌株常常是多重耐药菌株(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MDR)。不同地区和国家ESBLs的流行基因型和耐药特点不同,诸多国家对当地ESBLs流行情况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欧洲国家。尽管如此,国内尚缺少系统性研究,特别是山东地区尚无产ESBLs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对当地ESBLs流行的基因型和细菌耐药情况资料缺乏,此研究基于山东样本,不仅完善了我国北方地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揭示了其耐药性特点,为明确本地区ESBLs流行特点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我们于2010年7月到2014年8月期间在山东省三家大型医院(患者来自于全省各地)的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分离的临床标本中共收集到578株大肠埃希菌。对ESBLs产生情况、以及它们的耐药性及其基因型进行了分析。明确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主要基因型和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室证据,提高经验治疗的有效性,减轻病人的负担。[研究目的]1.调查山东省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流行情况。2.研究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效果。3.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中的p-内酰胺酶进行基因分型,明确本地区基因型流行情况。[材料与方法]1.收集三家大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标本主要来自住院患者,患者来自全省各地),共578株,采用Micro scan 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菌株进行重新鉴定。2.用KB纸片圆盘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对2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3.经ESBLs初步筛选试验和表型确认试验筛选出产ESBLs的菌株。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 ratoy Standard Institute, CLSI) 2013年的指导标准进行检测。4.设计TEM、SHV、CTX-M的引物,利用PCR技术对产ESBLs菌株扩增。5.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然后进行测序分析,用BLAST对比工具进行比对,为美国NCBI在线工具(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研究结果]1.菌株来源:(1)菌株主要取自泌尿内科和ICU病房。其中从泌尿内科收集到220株大肠埃希菌,有148株(67.27%)产ESBLs菌株;ICU病房收集到128株,其中108株(84.38%)为产ESBLs菌株:(2)标本来源以尿液为主,共收集到252株大肠埃希菌;其次是创面分泌物(84株)、痰液(76株)、生殖道分泌物(56株)、胸水和腹水(52株)、血液(40株)和胆汁(18株)。2.耐药情况:(1)360株被确证为产ESBLs的耐药菌株,四年平均检出率达62.28%,每年检出率有差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产ESBLs菌株中多重耐药菌株多见,不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还对其他一线用药(如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以及氨基糖苷类等)也耐药;(4)产ESBLs菌株比非产ESBLs菌株表现出更强的抗药性:环丙沙星产ESBLs组耐药率为79.4%,非产ESBLs组耐药率为49.5%(P<0.05),庆大霉素(73.6%:39.9%,P<0.05),复方新诺明(81.7%:54.6%,P<0.05),氨曲南(81.4%:15.1%,P<0.05),左氧氟沙星(91.9%:59.2%,P<0.05)。大多数菌株对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产ESBLs组:非产ESBLs组为89.4%:96.3%,P<0.05),所有菌株均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3.基因型:(1)360株产ESBLs菌株中有303株产CTX-M型β-内酰胺酶,159株产SHV型β-内酰胺酶,有254株产TEM型β-内酰胺酶;(2)大多数菌株产两种及以上基因类型的β-内酰胺酶;(3)TEM型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TEM-1型β-内酰胺酶占绝大部分,仅发现12株TEM-135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SHV型基因测序分析发现SHV-12和SHV-2a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CTX-M型基因测序分析发现主要为CTX-M-14型和CTX-M-15型,还发现少量CTX-M-3, CTX-M-98, CTX-M-142, CTX-M-65, CTX-M-55, CTX-M-27,和CTX-M-123型超广谱p-内酰胺酶。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8株TEM型基因序列位点发生突变,可能是新的TEM基因亚型,与TEM-135有99%同源性,我们需经进一步试验,检测这一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点。[研究结论]1.样本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高,达到62.28%,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应提高对耐药菌管理的重视程度。2.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主要基因型为CTX-M型,其次为TEM型。大多数菌株携带两种及以上基因型。3.DNA序列结果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产β-内酰胺酶主要酶型为TEM-1、CTX-M-14和SHV-12。4.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多为MDR,不仅对头孢等β-内酰胺酶类耐药,而且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应该慎重选择抗生素。5.未发现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菌株,头霉素(头孢西丁)和β-内酰胺酶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对于轻度感染可以选用头霉素或β-内酰胺酶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抗感染治疗,而对于严重感染或危重患者适合选用碳青霉烯酶类抗生素治疗。第二部分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背景]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是社区和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分离率。其耐药基因常由质粒介导,不仅可以把耐药基因传给子代,也可以通过水平传播把耐药基因传给其他细菌,所以容易导致社区和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基于此点,各地对ESBLs的研究成为热点,除了研究其耐药机制,其感染的危险因素也是研究的焦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ESBLs的检出率在世界各地区增长趋势较快。有些地区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欧洲,SMART分析2009-2010年尿路感染的菌株中发现ESBLs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7.6%和38.9%,在美国这一比率为8.5%和8.8%,新西兰地区产ESBLs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中检出率为5%和0%,而在中国却达到67%和61%。在中国抗生素使用较频繁,一方面是管理相对比较松,另一方面是人们已经习惯应用抗生素来对抗疾病。通过研究本地区社区和院内产ESBLs大肠埃希菌流行情况,可以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医疗人员对广谱抗菌药物的青睐,特别是头孢菌素的不合理应用,耐药菌迅猛增加。研究人员发现入院前是否使用抗生素是社区和院内ESBLs流行和感染与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的使用。除此之外,诸多研究发现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还包括:侵入性操作、入住ICU、手术等。由于人群差异性和医疗环境的不同,诸多文献对ESBLs感染的危险因素描述也不同。我们通过对本地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弥补了省内此类研究的空缺,明确ESBLs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控制ESBLs在社区和院内传播感染有重要意义。产ESBLs大肠埃希菌所致的感染,是临床治疗的的难点。因为ESBLs耐药基因常由质粒介导,质粒常携带其他耐药基因,对常用药物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等一线药物耐药率较高,使临床医生常常在选择抗生素上陷入困境,选择广谱抗生素容易导致细菌耐药的传播,选择窄谱抗生素可能对感染无效,常导致经验治疗的失败。如严重血流感染的患者,如果是耐药菌的感染,如果用无效的抗生素治疗可能是致命的。许多研究表明,不合适的经验治疗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许多时候明确的诊断结果需要较长时间,这就需要医生经验用药,所以当地的流行病学资料非常重要。本研究收集齐鲁医院社区和院内获得ESBLs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病例318例,分析其流行情况;探究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可以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措施来减少ESBLs的产生和传播;了解患者治疗和转归情况,对指导临床医生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有重要帮助。[研究目的]本部分通过对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病人的资料回顾性研究分析,明确ESBLs在社区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评估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实施恰当的感染控制措施,为国家制定抗生素使用政策提供依据。评价各药物对ESBLs感染临床疗效,并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死亡率。[材料与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5年12月至2015年12月大肠埃希菌血培养阳性的病例共318例,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所住病房、用药情况、基础疾病、临床转归情况等,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产ESBLs大肠埃希菌在社区和院内感染各自的检出率;分别对社区和院内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各患者抗感染治疗情况,对临床转归作出评价,分析各药物临床疗效。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为χ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设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人口学分布特征318份大肠埃希菌血培养阳性的病例中,包括20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患者和116份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患者。1.1年龄和性别分布男性140例(44%),女性178例(60%);其中15至60岁154例(48.43%),60岁以上164例(51.57%);平均年龄为59.78±17.82岁,男性的平均年龄为58.57±18.07岁,女性的平均年龄为60.72±17.04岁。1.2科室分布所收集患者资料主要来自泌尿科58例(18.24%)、内分泌48(15.09%)、ICU40例(12.59%)和老年保健病房37(11.64%)。各病房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都较高,平均为63.5%(202/318),其中以ICU病房ESBLs检出率最高为82.5%(33/40)。1.3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在本研究的318例病人中,医院感染共104例(104/318,32.7%),社区感染214例(214/318,67.3%)。其中医院感染病例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74(74/104,71.2%),社区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128例(128/214,59.8%),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ESBLs检出率比较,71.2%vs59.8%,P<0.05,有显着差异。2.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2.1社区感染ESBLs大肠埃希菌危险因素分析社区感染ESBLs大肠埃希菌者共214例,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病例数为128例(59.8%),对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应用药物等因素应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有2个因素:三个月内住院史和三月内抗生素使用与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显着相关。通过对单因素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三个月内住院史(P=0.001, OR=5.272,95%CI:2.072-13.415)和三月内抗生素使用(P=0.001, OR=5.957,95%CI:2.187-16.227)为独立危险因素。2.2院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引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入住ICU (P=0.021, OR5.185)、引流管(P=0.035,OR2.605)和应用头孢菌素(P=0.024,OR2.949)这三个因素是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应用头孢菌素(P=0.036, OR2.944,95% CI:1.075-8.067)是产ESBLs的独立危险因素。3.治疗情况和转归3.1治疗情况大多数病例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临床大夫已经选用抗生素治疗。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治疗274例(86.16%),药敏结果报告后,有179例(63.93%)经验治疗应用抗生素是敏感抗生素,剩余95例应用抗生素为耐药或中介药物。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86例,有9例患者未及时调整用药。44例未经验用药的病例有38例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仍有6例未用任何抗生素。3.2转归情况3.2.1经验治疗ESBLs组好转94例,非ESBLs组好转85例,两者有显着差异(94/174 vs 85/100,P=0.000)。最终死亡患者ESBLs组45例,非ESBLs组25例,两者无显着差异(45/202 vs 25/116, p=0.881)。分析结果说明对于非ESBLs感染组,经验治疗效果较好,而ESBLs组经验治疗失败率高。然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后的最终治疗结果和死亡率两组无明显差异。及早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治疗产ESBLs菌株感染的关键。3.2.2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8.54±11.00天,产ESBLs组为19.86±12.41天,非产ESBLs组为16.25±7.45天。两者住院时间T检验计算P值为0.003,有显着差异。转归:治疗失败70例,其中用碳青霉烯类治疗失败3例(3/48),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8例(8/79),三代头孢21例(21/50),喹诺酮类11(11/72),起始抗感染治疗21(21/44)。应用头孢菌素治疗死亡率要比应用其他药物治疗死亡率高,统计学有显着差异(21/50 vs 28/224, P=0.000),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比应用头孢类药物治疗死亡率低,统计学有显着差异(3/48 vs45/226,P=0.024)。3.2.3在2005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们未发现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菌株;而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们发现5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下一步我们将重点研究其分子生物学特点和耐药机制。[研究结论]1.社区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三个月住院史和三个月内抗生素使用史。因此,我们在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也应该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控制ESBLs的传播,如加强医院环境管理、接触隔离、器械消毒隔离和注意手部卫生等,这样可以有效减少ESBLs的产生和传播。2.院内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头孢菌素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上应该慎重选择抗生素,尽量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3.临床治疗结果分析发现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而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比应用其他抗生素死亡率低,因此对于严重感染患者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于轻度感染患者可选用头霉素或者β-内酰胺酶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并根据药敏报告及时作出调整。
周红岩[7](2014)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滨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常见病原菌种类及分布,并分析其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院ICU住院患者各类标本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培养,应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细菌菌种,K-B法检测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年共收集3449份标本,检出非重复病原菌1802株,阳性分离率为52.25%。其中,革兰阴性菌1399株占77.64%(1399/1802),分离率最高的鲍曼不动杆菌占33.74%(472/1399),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3.02%(322/1399),肺炎克雷伯菌占17.16%(240/1399),大肠埃希菌占10.72%(150/1399);革兰阳性菌占15.26%(275/1802),其中葡萄球菌占59.27%(163/275),肠球菌占23.27%(64/275);真菌占7.10%(128/1802),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3.13%(68/128)。主要致病性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而对替卡西林、头孢他啶及哌拉西林均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利奈唑胺及氯霉素敏感,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1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1.47%、74.19%及56.26%。结论:我院ICU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应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李维香[8](2013)在《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耐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的构成、对药物敏感度及耐药性情况,总结经验性抗生素使用效果,指导临床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正确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减少耐药菌发生。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ICU病房细菌耐药的发生。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咸水沽医院(二级甲等医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131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痰培养细菌敏感性及耐药性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统计检验结果。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结果,对痰培养出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经验性抗生素使用的规范性。结果131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1086例行痰涂片及痰培养检查,送检率82.8%。送检的1086例中痰涂片结果为革兰氏阳性菌450例,占41.4%;革兰氏阴性菌628例,占57.8%;酵母样菌50例(其中42例为合并其它细菌感染),占4.6%。痰培养结果中,500例无致病菌生长,占46.1%;痰液标本共分离病原菌58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占2.0%,革兰氏阴性菌574株,占98%,真菌50株,占4.6%。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莫西林/棒酸、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的耐药性较高,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44.1%,对头孢唑林耐药率为28.6%,对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率为28.4%,对阿莫西林/棒酸耐药率20.9%。社区获得性肺炎痰涂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部分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与本院检验科痰培养仪器及方法条件有限有关);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痰涂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痰培养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不动杆菌属为主,尤其ICU内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对所选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并呈现多重耐药性。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抗生素使用方面,普通病房经验性用药以第二代头孢菌素及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为主,ICU中轻症患者与普通病房抗生素使用基本相同,重症、机械通气支持呼吸及免疫力功能低下的患者以美洛培南为主,合并真菌者以伏立康唑为主。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基层医院条件有限,痰培养对临床指导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本组设计表现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医院获得性肺炎以革兰阴性菌感染占大多数,ICU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耐药率较高且表现为多重耐药。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合理有效,本院普通病房细菌耐药率低,但ICU中细菌耐药率较高。
张伍,周勇军[9](2013)在《产ESBLs和AmpC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文中提出目的对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和AmpC的流行情况及其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谱特征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测定ESBLs,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1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129株,标本分布主要为痰标本检出90株(69.7%)、血液23株(17.8%)和尿液7株(5.4%),科室分布主要为ICU28株(21.7%),呼吸内科57株(44.2%),烧伤科17株(13.2%);129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产ESBLs酶菌82株(63.56%),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比非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明显严重,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头孢他啶均大于31.7%;82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产AmpC菌45株(54.87%),所有菌株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AmpC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远低于AmpC阴性菌株。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ESBLs和AmpC检出率高,合并产AmpC酶和ESBLs肺炎克雷伯菌比单产AmpC酶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低,应加强监测产ESBLs和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治疗相关菌感染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吡肟为首选。
苏小燕[10](2012)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我院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及其同源性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为我院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及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筛选了2009年11月~2011年4月全部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共34株。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药敏检测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常规药敏检测及MIC值测定;先把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用改良Hodge实验做筛选;PCR扩增常见耐药基因和Ompk35/36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细菌外膜蛋白是否缺失依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Int1、Int2和Int3整合酶基因;质粒接合和消除试验研究细菌耐药基因的传播方式。ERIC-PCR对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从1876株临床肠杆科细菌中共检测出34株,全部对厄他培南不敏感,合并对亚胺培南不敏感的有8株。19株细菌MHT阳性。常见耐药基因扩增结果显示,携带ESBLs耐药基因的有30株,耐药基因blaTEM、blaSHV、blaCTX-M-3和blaCTX-M-14都有阳性菌株存在;各检测出携带blaDHA和blaACTl两种AmpC耐药基因的细菌3株;8株携带blaIMP基因,14株携带blaOXA基因。5株肺炎克雷伯菌都携带Ompk35/36基因,不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三株菌,Ompk35/36基因表达量下调。8株大肠埃希菌、1株阴沟肠杆菌和3株肺炎克雷伯菌有外膜缺失现象。27株菌Int1整合酶基因扩增阳性,包括6株大肠埃希菌、17株阴沟肠杆菌和4株肺炎克雷伯菌。未扩增出Int2和Int3整合酶基因。除骨科一株阴沟肠杆菌外,其余33株细菌质粒消除和接合试验均成功。ERIC-PCR结果表明,12株大肠埃希菌分为3个基因型,17株阴沟肠杆菌分为6个基因型,5株肺炎克雷伯菌为一个基因型。结论:厄他培南为底物的筛选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效果优于亚胺培南。我院耐药菌所产碳青霉烯酶以金属酶IMP-8和丝氨酸蛋白酶OXA-1为主,不产碳青霉烯酶的菌株主要耐药原因是外膜蛋白缺失合并产ESBLs酶和AmpC酶。细菌耐药基因主要存在于第一类整合子上,并通过质粒进行传播。本院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非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产生在外科各科室。我院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肺炎克雷伯菌及泌尿外科的大肠埃希菌存在流行趋势。
二、呼吸科病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吸科病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2010 年至2016 年某三甲医院医院感染近况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部分科室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我国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控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儿科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标本来源分布特点 |
2.2 肺炎克雷伯菌的科室分布情况 |
2.3 耐药性、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3)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型检测及同源性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危险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降钙素原在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呼吸病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脉冲场电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菌株鉴定 |
1.3 ESBLs表型确证试验 |
1.4 药敏试验 |
1.5 脉冲场电泳 (PFGE) |
1.5.1 步骤 |
1.5.2 判断标准 |
2 结果 |
2.1 ESBLs筛检结果 |
2.2 药敏结果 |
2.3抗生素图谱分型 |
2.4 PFGE结果 |
2.5 PFGE图谱与药敏图谱比较 |
3 讨论 |
(5)2010-2014年山东省重症医学科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病原菌耐药监测操作 |
1.1 材料 |
1.1.1 病原菌 |
1.1.2 培养基与抗菌药物纸片 |
1.1.3 质控菌株 |
1.2 方法 |
1.2.1 病原菌鉴定 |
1.2.2 药敏试验 |
1.2.3 数据获得 |
1.2.4 数据汇总 |
1.2.5 统计分析 |
第2章 病原菌耐药监测结果 |
2.1 病原菌及分布 |
2.1.1 标本 |
2.1.2 病原菌 |
2.2 药敏试验结果 |
2.2.1 革兰氏阴性杆菌 |
2.2.2 革兰氏阳性球菌 |
2.2.3 真菌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综述 |
3.1 全国性病原菌耐药数据监测现状 |
3.2 区域性病原菌耐药数据监测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 |
(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及感染危险因素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山东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调查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社区及院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结果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2 标本 |
1.2.1 菌株的来源 |
1.2.2 标本的采集、送检 |
1.3 细菌接种培养 |
1.4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
1.5 质控菌株 |
1.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病原菌的种类及分布 |
2.2 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病例入选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1.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 |
1.3.2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 |
1.3.3 重症肺炎诊断标准 |
1.3.4 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 |
1.3.5 支气管扩张症诊断 |
1.4 痰培养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比 |
2.2 病原菌的耐药率 |
2.2.1 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 |
2.2.2 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 |
3. 讨论 |
3.1 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 |
3.2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
3.3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耐药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词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科细菌同源性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肠杆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四、呼吸科病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D]. 周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2]儿科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J]. 岳冬梅,王忻,李崇,刘畅.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8(06)
- [3]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于宏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1)
- [4]呼吸病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脉冲场电泳分析[J]. 樊华,刘丽,左晶晶,白光锐. 实用医学杂志, 2017(20)
- [5]2010-2014年山东省重症医学科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与分析[D]. 朱熠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及感染危险因素研究分析[D]. 刘海红. 山东大学, 2016(11)
- [7]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周红岩. 青岛大学, 2014(05)
- [8]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耐药分析[D]. 李维香.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9]产ESBLs和AmpC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 张伍,周勇军. 实用预防医学, 2013(04)
- [10]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析[D]. 苏小燕. 重庆医科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