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干预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可龙[1](2021)在《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障碍及脑白质完整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2018年4月的最新数据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患病率已上升至1/59。急速上升的ASD发病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社交障碍是ASD的核心症状之一,可导致其学业成绩低下、焦虑、刻板行为、攻击行为等问题,同时还使其建立同伴和家庭关系的能力受到限制,所以社交障碍一直是孤独症康复训练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合理高效的干预和治疗ASD儿童的社交障碍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改善ASD儿童的社交障碍,但是仍缺乏全面的科学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主要表现为尚未揭示运动干预改善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目的:考察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障碍和脑白质完整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运动干预导致脑白质完整性的改变与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改善的关系,以期揭示小篮球运动改善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的可能神经机制。研究方法:从扬州市雏鹰儿童发展中心和星航教育机构招募30名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扬州市雏鹰儿童发展中心的被试被选为对照组(N=14),星航教育机构的被试被选为实验组(N=15)。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小篮球运动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日常生活。采用社交反应量表第二版(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 Second Edition,SRS-2)评估小篮球干预前后ASD的社交障碍的变化,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和基于全脑的Atlas分析法考察小篮球运动干预前后学龄前ASD儿童白质完整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12周小篮球对学龄前ASD儿童SRS-2总分(P<0.01,partialη2=0.305)、社交认知(P<0.05,partial η2=0.305)、社交沟通(P<0.05,partial η2=0.272)和行为方式(P<0.05,partial η2=0.189)得分有显着改善。(2)12周小篮球显着提高了学龄前 ASD 儿童胼胝体体部(Body of corpus callosum,bCC)(P<0.05,partial η2=0.154),穹窿(Fornix)(P<0.05,partial η2=0.206),右侧大脑脚(Right Cerebral peduncle,CP)(P<0.05,partial η2=0.157),左侧内囊后肢(Left Pos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PLIC)(P<0.05,partial η2=0.147),右侧内囊豆状核后部(Right Retrolenticular part of internal capsule,RIC)(P<0.05,partial η2=0.204),左侧前放射冠(Left Anterior corona radiata,ACR)(P<0.05,partial η2=0.144),左侧上额枕束(Left Superior fronto-occipital fasciculus,SFOF)(P<0.05,partial η2=0.181)的FA值;降低了右侧皮质脊髓束(Right Corticospinal tract,CST)(P<0.05,partial η2=0.181),左侧皮质脊髓束(Left Corticospinal tract,CST)(P<0.05,partial η2=0.157),左侧前放射冠(Left Anterior corona radiata,ACR)(P<0.05,partial η2=0.135)的MD 值。(3)采用聚类分析将所有被试进行聚类得到白质完整性改善组和白质完整性未改善组,然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改善组和未改善组之间社交障碍表现的变化值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两组之间社交认知子维度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t(27)=2.473,P<0.05,d=0.932]。研究结论:(1)12周小篮球运动干预对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有积极改善作用,具体表现为社交认知、社交沟通和行为方式。(2)12周小篮球运动干预对学龄前ASD儿童白质完整性具有积极改善作用,具体表现为胼胝体体部、穹窿、右侧大脑脚、左侧内囊后肢、右侧内囊豆状核后部、左侧前放射冠和左侧上额枕束的FA值升高;右侧皮质脊髓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和左侧前放射冠的MD值降低。(3)小篮球运动改善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可能涉及到白质完整性的改善。
单文顶[2](2020)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文中认为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伴随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持续关注,加强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共识。由是,世界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发展,有效维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益。虽然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均要求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但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起步较早,历经近九十年的发展,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本研究将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教育公平为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追溯与诠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剖析其演进的影响因素、历史经验与现存不足,以期为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是一个逐步发展与深化的过程。根据教育公平取向的变化,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1933年至1963年,突出权利公平的肇始滥觞期。大萧条的冲击、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儿童科学的发展共同促成了权利公平取向的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产生,同时实现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在权利公平的价值导向下,联邦政府围绕紧急保育学校项目出台了系列政策,有效保障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利。联邦政府的初次干预既确认了其发展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责任,也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2)1964年至1987年,聚焦机会公平的确立发展期。受反贫困战争、民权运动、智力变化论与贫困文化理论影响,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得以确立和发展,并把重心定位于教育机会公平,即让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公平入学机会的同时对他们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和补偿,使他们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前儿童处于平等的起点。为此,联邦政府通过《经济机会法》、《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提前开始计划法》等法案创建了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针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补偿教育项目。一系列法案的颁布,既实现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有法可依,也推进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的进程。然而,因过度追求平等和资源投入,教育质量在该阶段受到了忽视。(3)1988年至2001年,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的调整延伸期。面对陷入质量危机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联邦政府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出调整与修正,转向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之路。就兼顾机会而言,为覆盖所有符合资格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联邦政府一是加大了对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原有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推出了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等新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就质量公平而言,为让每个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有质量的教育,联邦政府通过设置质量改进资金、明确教师最低要求、修订绩效执行标准等强化了质量管理。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取得了较大成效,保证了学位的有效供给和质量的稳步提升。(4)2002年至2019年,追求结果公平的深化转型期。进入世纪之交,困囿于悬殊的学业成就差距以及居高不下的学前儿童贫困率,联邦政府再次提高了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要求,并把目光转向结果公平,以达到入学准备要求。为此,联邦政府构建了“蜘蛛网式”的政策干预体系,涉及课程、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如制定学习结果标准、实施专项家访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质量评级与提升系统、创新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气候的变化、学前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推进、问题源流的持续建构、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是影响政策演进的主要因素,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则是政策演进的主要历史经验。虽然联邦政府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上倾注诸多努力,且成就可观,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如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基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经验,结合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秉持公平取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钟洪雨[3](2020)在《新生期干预对自闭症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发生缺陷及自闭症样行为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神经系统弥漫性发育障碍疾病,其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重复刻板样行为以及限制或狭窄的兴趣与爱好。根据临床资料,在美国每59名儿童中就有一名ASD患儿,每年对ASD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的估计成本高达115-609亿美元,对ASD的干预已然成为非常紧迫的公共卫生需求。基于行为疗法的社交技能干预和针对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已被运用于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高功能自闭症患者,但由于该疾病病理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及现有研究模拟该疾病实验动物模型的局限性,目前尚未证实能够改善ASD核心症状的有效药物。根据现有研究,与ASD病理发生相关的主要脑区包括前额叶皮层、杏仁核、海马和下丘脑等。在哺乳动物(包括灵长类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的颗粒下区(Subgranular zone,SGZ)和侧脑室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是生后及成年持续存在神经发生的区域。在海马DG的形态发生过程中,放射状胶质细胞(Radial glia cells,RGCs)对DG的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初级RGCs决定胚胎期DG的发育,一方面作为干细胞产生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一方面RGC由胞体伸出的长突起跨越从海马伞到软膜表面的距离介导NPCs迁移。而次级RGCs由DG的初级RGCs转化而来,是DG后期结构形态发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前体细胞。小鼠的次级RGCs的放射状支架在生后10天至14天左右完全发育,定位于海马DG的SGZ,决定生后及成年DG内干细胞池内NPCs的数量。在小鼠DG中绝大多数颗粒细胞是在生后第一周末的增殖高峰产生,因此,生后早期NPC库的大小可能是决定终生神经发生和海马功能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海马SGZ产生的新生神经元能够整合入海马环路中,参与认知等脑的高级功能与情绪调节,而海马神经发生受损与成瘾、抑郁、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等精神疾病都紧密相关。已有证据表明,与神经发生受损相关的齿状回体积减少和自闭症患者的自闭样行为有关。在不同的自闭症动物模型中证实,旨在恢复受损的海马神经发生的治疗对改善自闭症相关行为均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挽救受损的海马神经发生可作为一可能的干预策略改善自闭症样行为。不同于成年期急性给药导致的短期治疗效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后早期治疗可以对自闭症症状的改善产生更加持久的作用。自闭症的病理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导致胚胎期和生后早期的神经发育异常。临床上自闭症患儿的诊断最早可提前至生后6个月,使生后早期干预成为可能。人类大脑的快速生长期开始于妊娠晚期,持续至生后前两年,在出生前后达到高峰;对于小鼠,生后3-4周是大脑快速生长期,并在生后10天(Postnatal day 10,P10)左右达到高峰。在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和母体免疫激活的自闭症模型小鼠中证实生后早期干预可减轻自闭症样行为。我们前期研究亦发现,生后早期采用肝脏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激动剂TO901317进行干预可改善特发性自闭症模型小鼠(BTBR T+tf/J,BTBR)和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诱导的自闭症模型小鼠的社交缺陷和重复理毛行为,并观察到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两种模型小鼠中受损的海马神经发生。提示基于改善海马DG发育关键期海马神经发生的策略,能够持续改善自闭症样行为。二甲双胍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双胍类药物,亦可以用于调节多种神经精神疾病中受损的认知功能。已有证据表明,在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模型中,二甲双胍有助于促进其空间记忆修复,并且有效地挽救海马中的神经元死亡,从而促进AD小鼠海马神经发生。临床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可以显着改善FXS患者的社交缺陷。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P7到P14采用二甲双胍干预能显着改善成年BTBR小鼠的社交缺陷和重复刻板行为。我们推测,二甲双胍修复BTBR小鼠的行为缺陷,可能与挽救受损的海马神经发生有关,而其作用途径仍需进一步阐明。由于二甲双胍是一种化学合成药物,其生后早期使用风险有待评估,而姜黄素是从姜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多酚类物质,已被证明对神经疾病和精神障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在VPA诱导的自闭症大鼠模型中已被证实生后早期补充姜黄素没有神经毒性,并且可以挽救发育迟缓和体重异常。同样,在AD大鼠模型中证实,P28到P49的姜黄素治疗可显着改善其认知障碍的同时亦增强了海马神经发生。体外实验亦发现姜黄素在NPCs的增殖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姜黄素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符合自闭症异质性的治疗要求。姜黄素能否通过改善海马神经发生,进而减轻自闭症样行为,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由于自闭症是遗传和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发育障碍疾病,相比于单一疗法,系统干预被认为更符合自闭症全面治疗的需求。研究发现,系统疗法具有更加持久的全面调节作用。已有研究报道,通过与年轻小鼠并联共生或者注射年轻小鼠血浆可以增强老年小鼠和AD小鼠海马神经发生和突触可塑性,逆转该小鼠的认知缺陷,表明系统干预对大脑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新生期野生小鼠血浆对自闭症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发生和行为改善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方法:1.雄性C57BL/6J(C57)和BTBR小鼠在P7至P14腹腔注射二甲双胍(200mg/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P14收取脑组织样本。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小鼠DG内NPCs增殖情况,以及NPCs和新生神经元的数量。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和Ki67标记DG增殖的细胞,Sox2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共同标记RGCs,Prox1标记海马DG颗粒神经元,用以明确新生期二甲双胍治疗对BTBR小鼠DG神经发生的改善效果。2.雄性C57和BTBR小鼠在P6至P8腹腔注射姜黄素(20mg/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0.1%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为了评估DG中的NPCs增殖情况,于P8给予单次BrdU腹腔注射后收取脑组织样本。采用BrdU和Sox2的免疫荧光标记DG中增殖的NPCs,Sox2和GFAP共同标记RGCs来衡量干细胞库的容量。为了评估细胞分化和成熟情况,于P8至P10每日注射1次BrdU,共计3次,于P24收取样本。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和BrdU共同标记未成熟的新生神经元,NeuN和BrdU共同标记来检测神经元的成熟情况,明确新生期姜黄素治疗对小鼠DG神经发生的影响。采用行为学方法来检测小鼠的社交、重复刻板样行为以及认知能力,探索姜黄素对自闭症相关行为的改善效果。3.雄性BTBR小鼠从P7到P13腹腔注射野生小鼠血浆(5μl/g),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隔天1次,收取P14脑组织样本。采用BLBP/Nestin免疫荧光标记DG中RGCs,DCX标记未成熟神经元,并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海马中DCX蛋白表达量,以观察新生期野生小鼠血浆对自闭症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发生的作用。于成年期通过三箱社交、理毛和埋珠实验明确血浆治疗对BTBR小鼠社交缺陷和重复刻板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1.新生期二甲双胍治疗改善BTBR小鼠海马神经发生缺陷(1)与P14的C57小鼠相比,BTBR小鼠海马DG内BrdU标记的增殖细胞明显减少,二甲双胍治疗可显着增加BTBR小鼠DG内BrdU阳性细胞数;Ki67同样是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其统计结果亦表明于生后早期进行二甲双胍注射能够有效增加BTBR小鼠的海马DG内NPCs数量;(2)采用Sox2以及Sox2与GFAP双标分别标记DG内的NPCs和RGC,发现在P14时BTBR小鼠海马DG内NPCs和RGC数量相较于C57小鼠显着减少,二甲双胍干预后,BTBR小鼠海马DG内NPCs和RGC数量可显着扭转;(3)Prox1用以特异性标记海马DG颗粒神经元,在P14时BTBR小鼠海马颗粒细胞层(Granule cell layer,GCL)内Prox1阳性细胞数量与C57小鼠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提示NPCs分化成颗粒细胞受到阻滞;新生期二甲双胍治疗可有效增加BTBR小鼠颗粒层Prox1标记的颗粒神经元数量。2.新生期姜黄素治疗改善BTBR小鼠自闭样行为及海马神经发生缺陷(1)三箱社交实验结果显示,BTBR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社交缺陷。新生期姜黄素干预后,C57小鼠的社交表现没有显着变化,而BTBR小鼠探索陌生小鼠及其箱体的时间明显增多。在雄雌鼠交互实验中,姜黄素治疗对BTBR雄鼠与C57雌鼠间的嗅探时间并无明显改变,提示本实验中姜黄素治疗主要改善BTBR小鼠在三箱社交中的社交行为。(2)重复刻板样行为的相关检测显示,BTBR小鼠表现出高水平的重复刻板样行为,理毛时间和埋珠数量均明显多于C57小鼠,而新生期姜黄素治疗可减弱BTBR小鼠的理毛和埋珠行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3)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BTBR小鼠短期记忆缺损。BTBR小鼠对新物体的识别系数(Discrimination index,DI)显着低于C57小鼠,姜黄素干预可有效改善BTBR小鼠受损的认知能力,DI明显增大。(4)开场实验结果显示,BTBR小鼠的运动能力强于C57小鼠。新生期姜黄素干预后,C57小鼠和BTBR小鼠的运动能力和焦虑水平均没有显着变化。(5)BTBR小鼠自闭样行为与海马神经发生受损有关。P8时BTBR小鼠海马DG区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Sox2标记的NPCs以及Sox2与GFAP双标记的RGC数量显着减少,姜黄素早期干预可显着增强BTBR小鼠海马NPC增殖,并维持海马DG内干细胞库的容量。(6)BTBR小鼠海马的NPC分化成熟受到抑制。于P8-P10进行BrdU注射后,在P24时BTBR小鼠GCL(包括SGZ)BrdU阳性细胞、DCX与BrdU标记的未成熟新生神经元以及NeuN与BrdU标记的成熟神经元数量显着减少。而生后早期姜黄素处理后的BTBR小鼠上述细胞数量显着增多。结果提示,生后早期姜黄素治疗可显着改善BTBR小鼠NPC的分化与成熟。3.新生期野生小鼠血浆注射改善BTBR小鼠自闭症样行为及海马神经发生缺陷(1)在三箱社交实验中,新生期经C57小鼠血浆治疗后,BTBR小鼠社交缺陷得到显着改善。(2)在理毛和埋珠实验中,新生期经C57小鼠血浆治疗减弱了BTBR小鼠的高频理毛和埋珠行为。(3)P14时,BTBR小鼠海马DG区BLBP和Nestin双标记的RGCs和DCX标记的未成熟神经元较C57小鼠显着减少,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到BTBR小鼠海马中DCX蛋白表达也明显低于C57小鼠;新生期C57小鼠血浆治疗可显着增加BTBR小鼠海马DG区上述两种细胞数量和海马内DCX的蛋白表达。研究结论:上述结果表明:生后早期是自闭症干预的关键时期,采用二甲双胍、姜黄素两种药物以及C57小鼠血浆注射进行关键期干预均可显着改善BTBR小鼠DG区干细胞库的容量,促进海马神经发生;进而可以改善BTBR小鼠社交缺陷、重复刻板样行为以及认知能力。
孙雪松[4](2020)在《单亲家庭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干预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同伴交往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社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同伴交往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同伴交往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背景,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方面,在同伴交往的背景下,儿童自身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儿童会带着自身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特征进入同伴群体,影响着儿童与同伴的交往。而与同伴交往的成败或优劣,又会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发展状况,这是一个双向循环的过程。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了其功能缺失,这给单亲家庭儿童,尤其是年幼儿童的成长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相对于完整家庭儿童而言,绝大多数离异家庭儿童会表现出许多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的情绪情感状态阻碍了单亲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本研究选取Y市某幼儿园中班的一名个案幼儿小X,以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及家庭功能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游戏为主要干预手段的综合性干预方案,通过五个层层递进的阶段对个案幼儿小X加以干预,从而使其建立起和谐的同伴关系,提高其同伴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化发展。通过对个案幼儿小X干预前后同伴交往观察情况的对比及与其家长、班级教师的交谈,证实了小X的社交主动性、语言与非语言交往技能及亲社会性均有所提高,社交障碍有所减弱,表明该综合性干预方案对提高单亲家庭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有着显着效果。
武欣[5](2020)在《美国学前教育早期干预项目的基本要素与项目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佩里计划、初学者项目和芝加哥亲子中心项目》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发起的佩里计划、初学者项目和芝加哥亲子中心项目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证明了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干预在教育、经济、健康、减少犯罪等方面具有诸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尤其是对处境不利家庭幼儿具有更为突出的效果与效益。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学前教育发展对儿童早期智力与学业成就的影响逐年减弱,但是幼儿社会技能与学习品质的提升产生了更加长远的效益与可持续性影响。其中,学前教育干预项目的持续时长、质量要素及科学的衡量标准是确保学前教育有效的重要因素。虽然既有研究基本呈现了学前教育干预项目影响与收益的全貌,但由于学前教育影响的不确定,学前教育项目干预效果的对比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仍有待进一步循证论证。
李菲[6](2020)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及分析早产儿体重、身长以及神经心理发育评价结果,探讨早期干预对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神经心理发育的相关因素。方法: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保健中心体检的10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早期干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交流、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分为干预组(n=54)与对照组(n=52)。两组早产儿分别在纠正月龄为3月、6月龄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在纠正月龄为2月、3月、4月龄时行神经运动20项检查。在纠正月龄为6月、12月龄时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在纠正月龄为6月龄时行神经心理发育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出生体重、胎龄、性别、围产期并发症、带养人学历、家庭月收入、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贫血、新生儿低血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纠正月龄3月和6月龄时,干预组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值、体重Z评分值、身长Z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纠正月龄为2月、3月、4月龄时,干预组通过神经运动20项检查的人数构成比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纠正月龄为6月、12月龄时,干预组儿童的Gesell五个能区发育商较对照组儿童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纠正月龄为6月龄时,粗动作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与GA呈正相关;精细动作DQ值与GA呈正相关;适应性行为DQ值与GA、带养人学历呈正相关,语言DQ值与带养人学历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胎龄越小,神经心理发育相对落后。2.早产儿给予营养、喂养指导,可以促进体格发育。3.早产儿给予强化训练和异常姿势干预,可以改善神经心理发育。4.带养人较高学历可以促进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
马古兰丹姆[7](2020)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60年代起,舞蹈/动作治疗在国外被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与治疗中,并形成—套相应的治疗模式。国外研究表明,DMT治疗的形式与内容使自闭症儿童拥有愉悦的身体体验,同时对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国内在此领域则起步较晚,尤其在治疗流程、内容、具体实施、整体性评估等各个环节仍处于探索阶段,少数研究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个别训练进行了报告,涉及团体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效果研究的几乎属于空白。本研究在非临床环境下,立足于国内外学者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的研究成果,在身心范式的背景下研究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有效性,旨在探究自闭症儿童接受舞蹈/动作治疗干预后在身心领域的发展变化,归纳并总结出针对适合我国自闭症儿童的舞蹈/动作治疗干预模式、实施流程和方法,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与展望。本研究在上海彩虹雨儿童智能康复中心的支持下,分别采取以下方案:1、选取28名自闭症儿童分为舞蹈/动作治疗组17人和对照组11人进行为期12个月的DMT干预实验,探讨干预前后在身体机能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大动作能力测试、ABC量表、CBCL量表、SRS量表、SCQ量表RBS-R量表、情绪识别测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2、选取17名自闭症家长进行深度访谈,从质性研究角度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探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影响效果。3、选取1名自闭症儿童进行凯斯腾伯格动作KMP侧写分析,量化分析5次视频录像中视频动作,了解个案的动作风格及情绪障碍,探讨其动作模式与心理活动的内在联系,为舞蹈/运动治疗评估提供—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得出: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在社会交往领域和身体动作领域具有显着疗效。尤其是对自闭症儿童核心症状中的社交退缩及身体动作笨拙、协调性不佳等具有积极的提高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以其丰富的干预内容和健康、绿色的干预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身体感知、音乐律动、情感体验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情绪管理、认知等方面地发展。本研究中对舞蹈/动作治疗核心理念的正确把握、动作评估的实施、团体治疗方案的制定、干预内容、强度和时间的合理安排以及家长及时的反馈对治疗效果起关键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中的创造性舞蹈、镜像、模仿、双人合作动作和同步动作以及团体融合的音乐舞蹈/动作形式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影响。拉班芭特尼夫动作体系从身体教育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身体能力具有重要的改观。KMP动作观察工具可以了解、反映和扩展非言语的表达,并可以通过动作评估建立可行的动作处方,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社交和沟通,建立身体意识。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是有效和可行的,舞蹈/动作治疗可以积极影响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和身心健康。本研究是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中国本土化推广应用的先行者,成果转化的“星希望”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公益项目,分别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等奖项。编写的《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康复手册》以及六级电视教学片,让更多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受益。此外,本研究成果还得到上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多次报道。
陈欢[8](2019)在《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期保教是保障儿童身心安全与健康、奠定儿童终身学习基础的社会公益事业,让所有儿童接受高质量早期保教是促进社会公平、培养未来人才的重大民生工程。但是,囿于公共财政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约束,如何实现早期保教优质普惠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我国在过去的30年里推进了学前教育市场化,依靠社会力量实现了供给规模的快速扩大和普及水平的稳步提升。但同时也要承认,我国学前教育底子薄、欠账多,在市场化过程中又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和部分私立幼儿园价格虚高、过度营利等市场失灵的问题。在党和国家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全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耦合路径,是实现公办民办并举、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的必然诉求。英格兰0-5岁早期保教虽然也主要由社会力量供给,但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已经基本普及了优质的服务。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学前教育市场失灵的困境,基于市场参与者有机联动的微观经济学视角,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的史料收集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的史料分析方法,对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进程进行了历史研究。研究发现,英格兰政府从参与市场和塑造市场两个维度,构建了以直接供给、委托代理、规制管理、市场支持和市场信息五大干预杠杆为主轴的市场失灵干预框架。本研究根据该框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与保教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将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并通过对三大历史阶段的比较分析和对干预成效的评鉴,为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治理提出了启示与借鉴。全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对英格兰政府早期保教市场干预框架进行了学理分析。本章阐述了市场失灵的一般原因、表现以及政府干预的一般策略,并基于对早期保教服务私人与社会价值的分析,说明了早期保教市场失灵的特殊性、必然性和可采取的应对举措。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框架的目的是通过建设“有为政府”实现“有效市场”,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规避市场失灵。第二章描绘了1948年至1997年,英格兰政府有限干预致使早期保教市场粗犷扩张的历史阶段。本章分别追溯了英格兰公立、私立早期保教服务的产生缘起,说明了公立供给兜底功能的由来,以及私立供给多样性的原因。英格兰政府为了保护儿童的安全,对私立早期保教强制注册和督导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由于规制管理十分有限而且不成系统,原生早期保教市场呈现学位供给地域均衡性差、保教质量稳定性低的特征。第三章呈现了1997年至2007年,英格兰政府全面干预促进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在市场参与方面,儿童中心和早期卓越中心赋予了公立保教全新的时代意义,免费学位政策则通过购买私立部门的服务刺激了私立供给的增长。在市场塑造方面,初步建成了以法定质量标准、师资从业标准和注册督导制度为内容的规制体系,并确立了市场支持结构的基本形态。地方治理是这一阶段在中央统筹下产生的新事物,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历经了从伙伴关系成员到民主战略领导的转变。全面干预取得了卓越成效,推动了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实现了质量的基本稳定和供需的基本平衡。第四章追溯了2008年至2018年,英格兰政府深化改革但引发早期保教市场发展困境的历史阶段。在市场参与方面,强化了公立部门的兜底功能,扩大了学位购买的范围并提高了拨款透明性,但整体参与程度因财政紧缩而降低。在市场塑造方面,不断修订以儿童为中心的法定质量标准及其配套的监管制度和师资要求,不断扩大家庭保教支出补偿范围。在地方治理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协同委托市场管理流程,加强了保教信息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但解除了地方政府质量支持的法律责任。继承既有干预框架、深化市场作用的改革思路引发了早期保教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第五章对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进行了评鉴,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本章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1948年以来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政策工具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虽然英格兰政府基本有效应对了市场失灵,但只有超越市场话语体系、深化政府才能突破当前的困境。基于英格兰经验,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在宏观治理层面应协调三大政策目标间的冲突、把握五大干预杠杆间的平衡;在中观治理层面,应注意坚守公办学前教育的价值归属、研发儿童中心的过程质量实践标准、健全注册督导制度、建设质量信息公共平台;在微观治理层面,地方政府应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切实推动供需平衡和有效支持质量提升。
王广帅[9](2019)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社交缺陷量化评估与个性化干预》文中提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起源于儿童早期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的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障碍及狭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且严重程度由轻度到重度不等,其个体特征和表现在语言、行为和社会性发展上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据201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儿童自闭症发病率为1:59,并呈持续增长趋势,全球发病率约为1%~1.5%,我国超过千万的自闭症家庭同时面临干预费用高昂与技术手段不足的危机,已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由于病因复杂,自闭症核心症状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可显着改善自闭症的不良预后已成为专家一致 共识。而目前,自闭症评估与干预仍停留在“主观、粗放、低效”的初级阶段。在评估方面,传统评估方法多采用量表、行为观察、家长报告等方法,专家依赖性强,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并且耗时费力,难以做到精细化、智能化;在干预方面,传统干预方法多采用回合式强化训练,操作流程复杂且专业化要求高,固定、单一的干预方式,难以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及动机,干预效果欠佳。因此,在自闭症评估和干预方面迫切需要理念、方法和技术的突破。近年来国际领先研究成果与实践不断表明,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的智能化评估和干预方法为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自闭症研究及实践领域不断崭露头角,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第一,技术应用于儿童教育需要慎之又慎,但目前缺乏支持人机交互技术适宜性应用的策略与框架,导致应用不够规范化和程序化;第二,自闭症儿童在情绪社交缺陷涉及认知、共同注意、情绪理解等多个范畴,而当前的评估方法依赖于量表评估及行为观测,缺乏客观可量化指标,难以做到精细评估;第三,情绪社交缺陷是自闭症的核心表现,但其背后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仍然不明,以致于干预效果差强人意;第四,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性显着,固定、单一的学习活动及干预形式无法满足自闭症儿童的发展轨迹多样性的需求,个性化干预不足。面对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日益严峻的形势及以上问题与挑战,亟待发展融量化评估和个性化干预于一体的新一代自闭症儿童人机交互技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情绪社交缺陷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最核心、最复杂、最显着的症状之一,表现在情绪理解与表达、社会观点选择、社会线索加工及信息整合和社会互动与分享等多方面质的困难,并构成了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最重要的依据。针对情绪社交缺陷的精细化评估与个性化干预,对于改善和提高自闭症儿童情绪认知及社会功能发展,适应复杂社会生活与环境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将围绕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核心症状-情绪社交缺陷,开展基于行为实验、问卷调查及眼动追踪技术的人机交互技术支持的量化评估和个性化干预研究,着力构建面向自闭症儿童的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支持的“策略-评估-机理-干预”四位一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倡导多学科同理合作,科学干预的理念,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及全方位发展。本研究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文献梳理,系统阐述了自闭症相关概念、病因、筛查、诊断及早期教育干预方法,进一步厘清了自闭症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发展现状;对人机交互技术在自闭症儿童评估和干预中的应用,以及自闭症儿童情绪社交缺陷和表情识别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和总结,把握研究前沿及趋势,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采用SWOT态势分析法,探究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人机交互技术教育应用存在的机会与挑战,并提出指导建议;基于Pedagogy Wheel模型构建自闭症儿童技术应用的PWA模型(Pedagogy Wheel for Autism),为技术支持的自闭症儿童有效教学设计提供框架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机交互技术应用于自闭症儿童教育需遵循发展适宜性原则,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基于PWA模型的人机交互技术的教育应用以自闭症儿童的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丰富学习活动及情境,积极采用做、看、听、说、想、触等不同教学形式,增强自然交互方式;统筹兼顾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复杂环境因素,使得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注重学习的迁移和泛化,并提供持续不断的支持与服务,为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构建自然、和谐的数字教育新生态。第三,基于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及PWA模型设计并实现人机交互技术支持的情绪社交能力评估游戏,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人机交互游戏评估自闭症儿童情绪社交缺陷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实现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多维度游戏评估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自闭症儿童在情绪社交方面的能力发展水平,并且基于量化评估结果可以有效区分自闭症和典型发展儿童;人机交互游戏应用于自闭症儿童情绪社交评估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精细化、多指标评估可以为个性化教育干预计划制定提供必要依据。第四,采用多因素混合设计心理行为实验、眼动追踪技术及问卷调查探究自闭症儿童情绪面孔识别特点、影响因素及加工模式,以及睡眠紊乱和情绪行为问题与自闭症儿童情绪社交缺陷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实现情绪社交缺陷作用机理的准确理解。研究结果表明,情绪面孔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与表情强度、表情类别、儿童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共同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面孔识别能力;自闭症儿童存在特异性情绪面孔注视模式和加工方式,多回避眼神,具有“嘴部注视”的优势效应;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睡眠紊乱及情绪和行为问题,并伴随严重的多动和同伴关系问题,亲社会行为能力不足;睡眠紊乱及情绪和行为问题与自闭症儿童情绪社交缺陷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并且影响其情绪面孔加工过程。研究结果不仅揭示自闭症儿童情绪社交缺陷的作用机理,并且为情绪社交有效干预提供有益参考,为自闭症早期识别提供客观生物指标。第五,构建融合心理理论、执行功能、中央统合功能及相互主观性理论的学习活动创建理论框架及方法;创建面向镜像、相互关系、互动交流等多阶段情绪社交学习活动;基于游戏化学习活动构建表情识别教学案例,为个性化教育干预实践的开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人机交互的游戏化学习活动可以为自闭症儿童情绪社交干预提供有效支持,系统全面提升儿童的情绪社交能力,促进自闭症儿童个体的全面、协调及健康发展。本研究针对自闭症儿童情绪社交缺陷基础性研究问题,从“策略-评估-机理-干预”四个方面展开了系统性、原创性研究,各内容之间关系紧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自闭症儿童评估和干预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参考意义。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用科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是本研究的初衷,也是对未来研究的期盼。
杨静[10](2019)在《绘本阅读促进农村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情绪社会性作为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健康人格和良好适应性形成的重要基础,婴幼儿与外界的情绪互动在早期人际关系建立与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并会延续至青少年时期甚至伴随幼儿的一生。为了探索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地区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路径,本研究以Y镇2-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30份《中国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由照顾者填写完成,了解农村地区幼儿的情绪社会性发展现状。结果显示,30名幼儿中,幼儿外显域、内隐域和失调域的阳性(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7.9%、25.5%、71.4%,能力域则为正常。外显域、内隐域以及失调域三个问题域中,P值均小于0.05,可以认为外显域、内隐域、失调域的测试结果和全国水平(常模值63分)有差异,农村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社会性问题。为提升农村地区幼儿情绪社会性能力,本研究综合运用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的专业方法,以绘本为媒介,针对农村地区幼儿情绪社会性问题较为突出的外显域和失调域两个层面,以负性情绪、同伴攻击、反抗性、冲动性四个维度进行介入。结果显示,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干预后幼儿外显域前后测在显着水平P<0.05上有差异;失调域前后测在显着水平P<0.05上有差异。因此,可得出本次社会工作的介入提升了幼儿的情绪社会性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首先,社会工作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幼儿情绪社会性能力,尤其是在外显域和失调域两个层面效果较为显着,改善了幼儿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习惯:其次,社会工作促进了农村地区家庭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重视,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最后,在以幼儿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绘本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和破冰形式,与幼儿建立关系并产生有效互动,因此社工可将绘本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在实务中加以高效、灵活的运用。
二、早期干预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干预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障碍及脑白质完整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孤独症谱系障碍概述 |
1.1.2 体育运动改善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研究 |
1.1.3 体育运动改善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探索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ASD概述 |
2.1.1 ASD的定义、病因和患病率 |
2.1.2 ASD社交障碍概述 |
2.1.3 ASD的干预手段 |
2.2 体育运动对ASD儿童社交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
2.2.1 研究证据 |
2.2.2 研究理论 |
2.2.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2.3 体育运动影响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
2.3.1 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 |
2.3.2 体育运动影响ASD儿童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探索 |
2.4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实验对象 |
3.2.2 实验设计 |
3.2.3 实验分组 |
3.2.4 小篮球运动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
3.2.5 行为学测量 |
3.2.6 弥散张量磁共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3.2.7 实验程序 |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两组ASD儿童人口统计学和干扰变量的同质性检验分析结果 |
3.3.2 小篮球运动干预前、后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表现变化 |
3.3.3 小篮球运动干预前后学龄前ASD儿童脑白质完整性变化结果分析 |
3.3.4 小篮球运动干预所致ASD儿童社交障碍改善与脑白质完整性改善的关系探索 |
3.4 讨论 |
3.4.1 小篮球运动干预对学龄前ASD儿童社交障碍的影响 |
3.4.2 小篮球运动干预对学龄前ASD儿童脑白质完整性的影响及其与社交障碍改善的关系 |
3.5 结论 |
附录 |
附录一: 小篮球运动干预方案每个阶段的课时教案示例 |
附录二: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
附录三: 儿童睡眠习惯问卷 |
附录四: 儿童饮食行为量表 |
附录五: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 |
附录六: 社交反应量表第二版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
(二)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
(三)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具有借鉴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研究 |
(二)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学前儿童 |
(二)处境不利学前儿童 |
(三)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突出权利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与滥觞(1933-1963年) |
一、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嚆矢 |
(一)个人慈善与公共支持:昙花一现的幼儿学校 |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作母亲:短暂辉煌的日托所 |
(三)社会改良与公民培养:异军突起的免费幼儿园 |
二、权利公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 |
(一)经济危机促使国家干预理念兴起 |
(二)新政立法实现联邦政府权力扩张 |
(三)儿童科学蓬勃发展激发干预动力 |
三、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权利 |
(二)厘定具体事项管理以及教师培训 |
(三)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
四、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兴建紧急保育学校,精准保障不利儿童 |
(二)构建师资培训体系,有效破解供给困境 |
(三)建立专人监督制度,强化政策执行体系 |
五、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确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政府责任 |
(二)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聚焦机会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发展(1964-1987年) |
一、社会危机与“伟大社会”改革 |
(一)贫困战争奠基教育平等改革运动 |
(二)民权运动下社会公众认知的转变 |
(三)智力变化论和贫困文化论的指引 |
二、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教育机会公平的核心旨趣 |
(二)制定项目运行与实施具体事项 |
(三)关照师资队伍培育与建设 |
三、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建立提前开始中心,打破贫困代际传递 |
(二)借助增量资金支持,激励增加学位供给 |
(三)应对教师数量挑战,保障基本师资水平 |
(四)出台绩效执行标准,推进保教规范运行 |
四、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促使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有法可依 |
(二)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进程 |
(三)忽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质量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延伸(1988-2001年) |
一、危机呼唤教育改革 |
(一)质量危机催生教育优异改革运动 |
(二)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新进展推进干预理念转型 |
(三)女性独立意识崛起促进学前教育需求再增长 |
二、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确立提升质量的核心目标与纲领 |
(二)明晰扩大教育机会的发展方向 |
(三)扩大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年龄范围 |
三、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落实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保教需求供给 |
(二)低龄延伸扶助对象,科学破解贫困危局 |
(三)设立专项改进资金,探寻质量突围路径 |
(四)明确教师最低资格,多举提升师资质量 |
(五)修订绩效执行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
四、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实现保教质量的稳步提升 |
(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追求结果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深化与转型(2002-2019年) |
一、弥合差距与新世纪蓝图设计 |
(一)理想现实鸿沟推动改革再出发 |
(二)社会投资理论引领治理新战略 |
二、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强化学前教育的地位属性 |
(二)明确学习结果的政策指向 |
(三)推进政策间的协调与整合 |
三、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强化学习内容要求,制定学习结果框架 |
(二)推进专项家访计划,构建良好家庭生态 |
(三)应对入学准备挑战,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
(四)建立质量评级系统,助力缩小学业差距 |
(五)创新联邦地方关系,强化区域治理能力 |
四、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推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走向实质公平 |
(二)实现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体系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审思与启示 |
一、探根究底: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
(一)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的形塑 |
(二)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 |
(三)价值理论研究推进的牵引 |
(四)问题源流建构的本源诉求 |
二、规律寻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
(一)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 |
(二)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 |
(三)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 |
(四)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 |
(五)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 |
三、透视现实: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现存问题 |
(一)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 |
(二)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 |
(三)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 |
(四)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 |
四、经验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
(一)秉持公平导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 |
(二)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三)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 |
(四)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 |
(五)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新生期干预对自闭症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发生缺陷及自闭症样行为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生期应用二甲双胍对BTBR小鼠海马神经发生缺陷的改善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新生期姜黄素治疗改善BTBR小鼠自闭样行为及海马神经发生缺陷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新生期野生小鼠血浆注射改善BTBR小鼠海马神经发生缺陷及其自闭症样行为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自闭症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单亲家庭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选题缘由 |
(一)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
(二)单亲家庭儿童教育问题突出 |
(三)单亲家庭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受到影响 |
二、概念界定 |
(一)单亲家庭儿童 |
(二)同伴交往能力 |
(三)早期干预 |
三、研究综述 |
(一)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关研究 |
(二)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三)单亲家庭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干预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基础 |
(一)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
(二)社会学习理论 |
(三)家庭功能模式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 |
(五)研究工具 |
六、研究过程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
(二)干预方案的建构 |
(三)干预活动的实施 |
(四)个体发展的追踪 |
七、研究结果 |
(一)综合性干预方案促进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 |
(二)游戏活动推动儿童同伴交往模式的形成 |
(三)家庭教育活动协调家庭功能的平衡 |
八、讨论与建议 |
(一)单亲家庭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成因 |
(二)教育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美国学前教育早期干预项目的基本要素与项目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佩里计划、初学者项目和芝加哥亲子中心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前教育早期干预项目的基本要素 |
(一)目标定位:提升入学准备与后续学业水平,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 |
(二)样本选择:严格的样本筛查,针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幼儿 |
(三)干预方式:以系统化课程为载体,家访、营养健康服务、社区支持多元举措并举 |
(四)组织与人员:保障教师的资格与待遇,保持较高的师幼比 |
二、学前教育干预项目的影响比较 |
(一)教育方面:初学者项目影响最为显着,但各项目在IQ和学业水平等方面的影响逐年缩小 |
(二)经济方面:佩里计划效果最好,芝加哥亲子中心项目的影响相对较小 |
(三)减少犯罪方面:佩里计划效果最为显着,初学者项目没有显着影响 |
(四)健康方面:在吸烟、吸毒、酗酒等方面具有长期、显着的影响 |
(五)其他方面:对被试的父母及其子女配偶产生了积极的代际影响 |
三、学前教育干预项目的收益比较 |
(一)学前教育成本与收益的对比 |
(二)成本收益的主要构成分析 |
(三)成本收益的可对比性、可复制及推广性 |
四、小结 |
(6)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早产儿的救治现状 |
1.1.2 新生儿疾病与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预后 |
1.2 早产儿早期干预的研究现状 |
1.2.1 早产儿早期干预的国内现状 |
1.2.2 早产儿早期干预的国外现状 |
1.3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
1.4 研究方法介绍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本研究的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本研究的方法 |
2.2.2 体格测量方法 |
2.2.3 营养与喂养 |
2.2.4 早期干预和训练 |
2.3 体格生长评价 |
2.4 20项神经运动检查 |
2.5 Gesell 发育量表 |
2.5.1 Gesell 发育量表测试内容 |
2.5.2 DQ 的计算及 Gesell 发育诊断量表的分级标准 |
2.6 问卷调查 |
2.7 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标准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干预组和对照组基本资料及围产期资料比较 |
3.1.2 干预组和对照组新生儿期间的主要并发症资料 |
3.1.3 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资料比较 |
3.2 纠正月龄3月及6月时,干预组和对照组体重、身长值比较 |
3.3 纠正月龄3月及6月时,干预组和对照组体重、身长Z评分比较 |
3.4 20项神经运动评估结果 |
3.5 纠正月龄6 月龄时的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 |
3.6 纠正月龄12 月龄时的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 |
3.7 纠正月龄6月龄时,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
4.2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
4.3 影响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中英文对照表 |
(7)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闭症人数的剧增 |
1.1.2 国家对特殊人群的重视 |
1.1.3 舞蹈/动作治疗的独特效果 |
1.1.4 舞蹈/动作治疗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的亟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假设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创新 |
1.5.2 研究成果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自闭症 |
2.1.2 舞蹈/动作治疗 |
2.1.3 身心健康 |
2.1.4 干预 |
2.1.5 评估 |
2.1.6 具身化 |
2.2 关于自闭症 |
2.2.1 自闭症的病因 |
2.2.2 自闭症儿童身心特征 |
2.2.3 自闭症的主要疗法 |
2.3 DMT概述 |
2.3.1 DMT的发生 |
2.3.2 DMT的先驱者们 |
2.3.3 DMT的基本特点 |
2.3.4 心理学对DMT影响 |
2.4 DMT与自闭症 |
2.4.1 自闭症儿童的动作感觉 |
2.4.2 DMT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
2.4.3 动作分析与自闭症儿童DMT |
2.5 研究现状 |
2.5.1 DMT相关研究 |
2.5.2 自闭症儿童DMT相关研究 |
2.5.3 研究现状评述 |
2.6 本研究理论基础 |
2.6.1 拉班芭特尼芙动作体系(LBMS) |
2.6.2 凯斯滕伯格动作侧写(KMP) |
2.6.3 具身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干预设计与实施 |
3.3.1 干预目标 |
3.3.2 干预阶段 |
3.3.3 干预强度、频率、时间 |
3.3.4 干预内容 |
3.3.5 处方设计 |
3.3.6 实施过程描述 |
第4章 DMT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
4.1 所有身体指标的变化 |
4.1.1 身体机能指标的变化 |
4.1.2 身体素质指标的前后变化 |
4.1.3 大动作能力的变化(TGMD量表) |
4.1.4 分析小结 |
4.2 心理指标的变化 |
4.2.1 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干预前后的变化 |
4.2.2 社会反应量表SRS干预前后的变化 |
4.2.3 智商水平干预前后的变化干预方法 |
4.2.4 表情识别能力的变化 |
4.2.5 社交沟通能力SCQ量表的变化 |
4.2.6 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变化CBCL社会能力 |
4.2.7 重复刻板行为(RBS-R)的变化 |
4.2.8 分析小结 |
第5章 家庭成员反馈 |
5.1 身体维度的反馈 |
5.1.1 开放式编码 |
5.1.2 主轴式编码 |
5.1.3 选择式编码 |
5.1.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
5.2 心理维度反馈 |
5.2.1 开放式编码 |
5.2.2 主轴式编码 |
5.2.3 选择式编码 |
5.2.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动作观察视角下的个案分析 |
6.1 情况与动作诊断 |
6.2 干预描述 |
6.2.1 第一次描述 |
6.2.2 第五次描述 |
6.2.3 第十次描述 |
6.2.4 第十五次描述 |
6.2.5 第二十次描述 |
6.3 数据分析 |
6.3.1 预力效Pre-Efforts |
6.3.2 力效Effort |
6.3.3 形体流Shape Flow |
6.4 KMP动作分析结论 |
第7章 总结论 |
7.1 DMT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身体重建 |
7.2 DMT助长或增进自闭症儿童人际间的交流 |
第8章 分析与讨论 |
8.1 “圈”的力量 |
8.2 镜像、模仿、同步动作和动作合作 |
8.3 自信与领导力 |
8.4 具身化认知 |
8.5 团体的节奏性 |
8.6 音乐与道具 |
8.7 “缺陷动作”的利用 |
8.8 身体动作能力 |
8.9 动作观察分析 |
第9章 不足与建议 |
9.1 不足 |
9.2 建议 |
9.2.1 提升对DMT的认知 |
9.2.2 建立健康的安全的治疗 |
9.2.3 治疗前全方位评估的重要性 |
9.2.4 亟需适合特殊人群的动作评估方法 |
9.2.5 中国本土化推广的价值 |
9.3 研究前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博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8)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政府有效干预早期保育教育市场是多国难题 |
(二)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具有典型意义 |
(三)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一)早期保教 |
(二)早期保教市场 |
(三)政府干预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早期保教市场的研究 |
(二)关于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研究 |
(三)关于英格兰早期保育教育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意义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方法 |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政府干预框架的学理分析 |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表现与早期保教市场失灵 |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原因与常见表现 |
(二)早期保教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表现 |
二、政府干预的一般策略与早期保教市场政府干预 |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一般性策略与工具 |
(二)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策略解析 |
三、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路径选择与框架建构 |
(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耦合视角下的路径选择 |
(二)提供购买与监管引导:互动关系中的框架建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政府有限干预致使早期保教市场粗犷扩张(1948-1996) |
一、战后英格兰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女性的觉醒 |
(一)福利国家的全面建立与新自由主义改革 |
(二)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与保教需求的增长 |
二、界定福利的边界:原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直接提供 |
(一)公立小学幼儿班教育取向及其历史溯源 |
(二)公立幼儿学校的保育取向及其历史溯源 |
三、守护安全的底线:原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规制监管 |
(一)原生早期保教市场萌芽发展的历史溯源 |
(二)私立保教供给强制注册制度的艰难探索 |
(三)保教督导制度从无到有从分权走向集权 |
四、有限干预的结果:保教市场供给不均衡质量不稳定 |
(一)多元供给应需而生,地域分布均衡性差 |
(二)保教实践多样,质量缺乏标准稳定性低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政府全面干预促进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1997-2007) |
一、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布莱尔的“新英国” |
(一)第三条道路推行的政治经济背景 |
(二)第三条道路指引新工党治国方略 |
(三)第三条道路关照下的保教新战略 |
二、革新公平的定义: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政府提供与购买 |
(一)成立早期卓越中心,树立保教质量典范 |
(二)推广综合儿童中心,打破贫困代际循环 |
(三)购买私立部门服务,强制增加保教供给 |
三、塑造有效的市场: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政府监管与引导 |
(一)明确注册督导责任主体与最低质量标准 |
(二)出台法定质量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
(三)改革专业发展路径,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
(四)实行供需双侧投入,支持市场参与主体 |
四、创新地方的治理: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
(一)作为伙伴关系关键成员,探索地方自治 |
(二)成为民主战略领导,管理当地保教市场 |
五、全面干预的成效:保教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且质量趋于稳定 |
(一)供需基本实现平衡,资本盈利能力触顶 |
(二)保教实践开始融合,保教质量趋于稳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深化改革引发早期保教市场发展困境(2008-2018) |
一、政党更迭与财政紧缩的危机时代 |
(一)金融危机以后英国“消失的十年” |
(二)保育教育成为社会流动重要工具 |
二、强化市场的作用: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提供与购买 |
(一)重申儿童中心干预功能,转向结果公平 |
(二)规范公立学位分配,精准扶持弱势儿童 |
(三)扩大服务购买范围,刺激供需二次增长 |
(四)免费学位拨款改革,不同部门公平竞争 |
三、维护市场的运转: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监管与引导 |
(一)忠实儿童中心取向,持续修订质量框架 |
(二)健全注册督导制度,有效落实质量框架 |
(三)应对师资数量挑战,博弈质量提升路径 |
(四)补偿保教支出,鼓励家长延长就业时间 |
四、规范地方的治理: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
(一)升级协同委托系统,完善市场管理流程 |
(二)构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 |
(三)支持质量提升的经验与解除责任的争议 |
五、深化改革的影响:保教市场供需平衡质量稳定但成本高昂 |
(一)供给波动平稳,灵活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
(二)供给成本高昂,威胁质量提升可持续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评析与启示 |
一、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
(一)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工具的演变分析 |
(二)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工具的成因分析 |
二、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成就、困境与展望 |
(一)成就:有为政府有效应对保教市场失灵 |
(二)困境:质量提升以及供给可持续性受阻 |
(三)展望:深化政府主导超越市场话语体系 |
三、英格兰政府干预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的启示 |
(一)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宏观治理的启示 |
(二)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中观治理的启示 |
(三)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微观治理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社交缺陷量化评估与个性化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实施方案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研究综述 |
2.1 自闭症概念、病因、筛查、诊断及早期教育干预 |
2.1.1 自闭症相关概念 |
2.1.2 自闭症的病因及风险因素 |
2.1.3 自闭症筛查与评估 |
2.1.4 自闭症诊断标准及方法 |
2.1.5 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方法 |
2.2 人机交互技术在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及评估中的应用综述 |
2.3 自闭症儿童情绪社交缺陷及表情识别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第3章 生态系统论视野下人机交互技术教育应用SWOT分析及策略 |
3.1 理论及方法 |
3.1.1 生态系统理论 |
3.1.2 SWOT分析矩阵 |
3.2 人机交互技术应用的SWOT分析 |
3.3 人机交互技术支持的自闭症儿童教育 |
3.3.1 Pedagogy Wheel轮模型 |
3.3.2 PWA模型构建及应用 |
3.4 讨论及建议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人机交互游戏的自闭症儿童情绪社交缺陷量化评估 |
4.1 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人机交互游戏评估效果分析 |
4.2.3 自闭症儿童及典型发展儿童游戏化评估差异性分析 |
4.2.4 人机交互游戏评估的有效性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多源数据视角下自闭症儿童情绪面孔识别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5.1 自闭症儿童情绪面孔识别与加工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及分析 |
5.2 睡眠紊乱与情绪社交缺陷:关系、特点及作用机理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及分析 |
5.3 讨论 |
5.3.1 影响ASD儿童情绪面孔识别的主要因素及作用 |
5.3.2 ASD儿童面孔注视模式 |
5.3.3 ASD儿童情绪面孔识别及加工模型 |
5.3.4 ASD儿童的社交、睡眠紊乱及情绪和行为问题 |
5.3.5 睡眠紊乱及情绪与行为问题对ASD儿童情绪社交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的自闭症儿童情绪社交缺陷干预活动设计与实现 |
6.1 学习活动设计 |
6.1.1 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
6.1.2 学习活动设计框架 |
6.1.3 学习活动范畴及实例 |
6.2 人机交互学习环境实现 |
6.2.1 学习环境创建 |
6.2.2 学习活动实现 |
6.3 教学案例设计 |
6.4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1.1 人机交互技术的特殊教育应用策略 |
7.1.2 人机交互技术支持的量化评估与个性化干预 |
7.1.3 情绪社交缺陷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7.2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7.2.1 创新性 |
7.2.2 局限性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10)绘本阅读促进农村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资料收集方法 |
(四)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1. 核心概念界定 |
2. 文献综述 |
3. 研究述评 |
(五) 理论依据 |
1. 认知发展理论 |
2. 社会学习理论 |
3. 生态系统理论 |
一、Y镇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现状及需求评估 |
(一) 服务对象需求评估 |
(二) 情绪社会性发展现状 |
1. 活动度过量 |
2. 易产生冲动行为 |
3. 攻击性行为频发 |
4. 普遍的对抗性行为 |
5. 易产生负性情绪 |
二、提升农村地区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实务开展 |
(一) 实施方法 |
(二) 小组工作实施阶段 |
1. 准备阶段 |
2. 实施阶段 |
3. 结束阶段 |
(三) 个案工作实施阶段 |
1. 个案资料的收集 |
2. 个案资料的分析 |
3. 个案社会工作的工作过程 |
(四) 幼儿园教师能力提升 |
三、研究发现 |
1. 幼儿失调域中的负性情绪以及外显域中的不良行为有所减少 |
2. 同伴交往能力提升,攻击行为减少 |
3. 活动度有所降低,能够专注于感兴趣的事物 |
4. 反抗性行为有所控制,照顾者能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 |
5. 负性情绪有所控制,能够进行情绪对话 |
四、总结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反思 |
1.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地区幼儿情绪社会性能力提升的不足与局限 |
2. 绘本在提升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优势与局限 |
3. 以幼儿作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
4. 幼儿情绪社会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指标与其未来人生发展指标的相关性 |
(三) 研究建议 |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幼儿的早期发展 |
2.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在农村幼儿早期发展中的作用 |
3. 促进农村幼儿早期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 |
附录 |
附录一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单节活动反馈表(幼儿——照顾者对幼儿参与过程的观察) |
附录三 小组活动过程评估问卷(照顾者) |
附录四 问卷 |
附录五 小组活动计划书 |
附录六 个案服务计划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早期干预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障碍及脑白质完整性的影响[D]. 蔡可龙. 扬州大学, 2021
- [2]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D]. 单文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新生期干预对自闭症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发生缺陷及自闭症样行为的作用研究[D]. 钟洪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单亲家庭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干预的个案研究[D]. 孙雪松.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美国学前教育早期干预项目的基本要素与项目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佩里计划、初学者项目和芝加哥亲子中心项目[J]. 武欣. 外国教育研究, 2020(04)
- [6]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对照研究[D]. 李菲. 兰州大学, 2020(01)
- [7]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D]. 马古兰丹姆.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1)
- [8]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D]. 陈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社交缺陷量化评估与个性化干预[D]. 王广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绘本阅读促进农村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D]. 杨静. 云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