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毛竹林土壤肥力变化规律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胡琳[1](2020)在《不同海拔梯度下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实施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白夹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Munro f.nidularia)因其成材早、生长更新速度快、产量及竹笋营养价值高、附加值多等特点成为木材的重要替代品。梁平区现有竹林资源35.87万亩,其中白夹竹13万亩,而白夹竹低效林达10万余亩(占整个重庆白夹竹低效林的66.7%),无法满足当地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白夹竹低效林改造可有效缓解竹资源的供需矛盾。本文以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分水岭不同海拔白夹竹低效林为对象,通过实施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包括劈山、松土、二次施肥、竹林结构调整、病虫害防治等)2年后,调查研究低效林改造技术对不同海拔梯度下(750m、850m、950m)白夹竹林下土壤、竹材生长、产量、发笋、上林率的影响,并对改造技术实施后带来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拔梯度对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有显着影响(P<0.05),对土壤容重、土壤p H、土壤孔隙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影响较明显,但未达到显着水平。总体而言,海拔升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田间持水量、温度均呈不同程度降低,土壤p H升高,土壤容重、土壤湿度、土壤孔隙度则变化无一致规律。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实施对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显着影响(P<0.05),对土壤容重、土壤p H、土壤孔隙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有较明显的影响,但未达到显着水平。改造技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涨幅度范围介于7.46%~13.49%、26.09%~151.95%、5.35%~107.65%、16.93%~153.74、0.57%~6.36%、24.12%~27.13%,降低土壤容重,降幅范围介于1.12%~11.96%,土壤温度、湿度、p H则无一致变化规律。海拔梯度与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温度、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影响显着(P<0.05),对土壤容重、土壤p H、土壤孔隙度和湿度影响均不显着(P>0.05)。(2)随着海拔升高,白夹竹平均胸径逐渐降低,平均株高、立竹密度、发笋总数、退笋总数、上林总数则先增加后降低,白夹竹单株竹全重、单株竹杆产量、单株稍产量、单株竹叶产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显着增加白夹竹平均胸径、平均株高、立竹密度、发笋总数、退笋总数、上林总数、单株竹全重、单株竹杆产量、单株稍产量、单株竹叶产量(P<0.05),涨幅范围介于17.78%~51.72%、20.09%~30.17%、10.33%~31.33%、22.50%~41.44%、-6.17%~14.75%、83.17%~95.98%、61.71%~136.07%、85.22%~137.00%、32.36%~124.41%、19.62%~147.99%。海拔梯度和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的交互作用对白夹竹平均单株竹全重、白夹竹发笋总数、退笋总数、上林总数均有显着影响(P<0.05),对白夹竹平均单株竹稍产量、平均单株竹杆产量、上林率平均单株竹叶产量影响不显着(P>0.05)。(3)白夹竹竹材经济净收益随海拔升高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幅度介于4.45%~21.06%;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的实施大幅增加竹材经济效益,提升幅度介于112%~162.1%,其中以海拔750m处、850m处改造效果最佳。随着海拔升高,白夹竹种群生命期望值由I龄级向IV龄级过度;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使白夹竹种群年龄结构由衰退型向增长型转变。(4)白夹竹生长和产量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白夹竹胸径与株高、SOM、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呈显着/极显着正相关,株高与立竹密度、碱解氮、速效磷呈显着/极显着正相关,白夹竹产量与胸径、株高、SOM、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呈显着/极显着正相关。
何相宜[2](2019)在《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大岗山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和室内补充实验的方法,描述了不同林分土壤性质的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两种林分土壤的主要肥力指标,进一步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其它性质对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影响,同时综合评价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肥力状况。结果表明:(1)两种林分土壤均属壤土,呈微酸性或中性。不同性质表现出不同的变异特征,多数属中等强度变异,而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pH、速效钾含量等指标,属弱变异强度。真菌数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变异相对较强烈,达到强变异程度。(2)两种林分同层土壤性质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变化,土壤密度、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pH均未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速效磷含量在0-40cm内均达到差异显着。土壤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以及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速效钾分别在0-20cm和20-40cm 土层达到差异显着。(3)两种林分土壤剖面垂直变化规律相似,表现为:毛竹林土壤密度和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其它土壤性质则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达到差异显着;杉木人工林除土壤密度外,其它土壤指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差异显着。(4)土壤有机质含量、纤维素酶活性、总孔隙度、放线菌数量、土壤密度是土壤肥力主控因素,土壤有机质和纤维素酶彼此发生强烈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总孔隙度受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间接影响最大;放线菌主要受纤维素酶、全氮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密度主要受蔗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大岗山两种林分土壤肥力高低排序为:毛竹林>杉木人工林。
詹美春[3](2019)在《苏南带状采伐毛竹林林分恢复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劳动力资源紧缺、竹材采伐成本上升、经营利润连年下滑、竹农经营积极性下降,毛竹林经营管理日渐困难。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实现增产减投,本文从改变传统毛竹林采伐、管理方式出发,在江苏国有宜兴市林场内开展五种宽度(3m、5m、8m、12m、15m)带状采伐毛竹林林分恢复特征研究,为未来开展毛竹林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控制采伐宽度及采伐面积,观测样地内生物多样性特征、新生竹特征、土壤变化特征,阐明了带状采伐毛竹林恢复机制。研究表明:(1)带状采伐降低了新生竹林质量,促进了发笋数量及成竹数量,具体表现在:相较于参考样地出笋及新生竹状况,带状采伐样地出笋数量及新生竹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大,退笋率高且成竹率低;新生竹平均胸径及平均枝下高降低一个等级,但3m保留样地平均胸径比S1、S2样地分别大0.15cm、1.23cm,12m保留样地平均枝下高比S2样地大0.32cm。单位面积内,3m保留样地(9.86cm)及8m保留样地(9.47cm)新生竹平均胸径较其余类型带状样地大,12m保留样地新生竹平均枝下高(6.04m)最高,15m采伐样地新生竹数量(2789)最多。3m采伐样地和15m保留样地数量-胸径等级曲线及数量-枝下高等级曲线能同时模拟到高精度,8m采伐样地、12m保留样地和15m采伐样地数量-胸径等级曲线模拟精度高,5m采伐样地数量-枝下高等级曲线模拟精度高。8m和12m宽度带状样地新生竹林拟合的线性方程及新生竹径-高特征(DBH≥8cm或者CH≥4m)与参考样地类似,表现最为合理。建议在8~12m宽度范围内做深入研究。(2)研究区林下物种共计53科95属110种(灌木计37科64属76种,草本计18科30属34种),以蔷薇科、菊科、大戟科、茜草科、百合科、唇形科、禾本科、马鞭草科等为主。物种丰富度随着毛竹林郁闭度增加而降低,但人为采伐对物种丰富度(特别是木本植物)有显着促进作用;相较于参考样地,带状样地物种增加,但12m保留样地物种减少5种。五种宽度采伐样地内,8m和15m宽度带状样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Gleason物种丰富度表现优于参考样地,但物种均匀度却不及。3m、5m、8m带状样地生物量集中分布于茎部及叶部,S1、S2样地及12m、15m带状样地生物量集中分布于根部及叶部;采伐作业对8m和15m宽度采伐样地林下植被生物量具促进作用,对其余带状样地无明显影响。(3)带状采伐后,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变化剧烈,由于复杂毛竹地下系统及地上林窗条件影响,不呈现明显规律;林下土壤温湿度随地表覆盖物而变化,地表覆盖率高,则温度低湿度高,地表覆盖率低,则温度高湿度低。从一月至五月,土壤养分变化剧烈,土壤含水量增大,土壤容重减少,全N、全P、全K分解转化速率增大,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增多,土壤有机质、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呈减少趋势。脲酶、蔗糖酶与土壤p H值呈显着负相关;5月份土壤数据分析表明有机质与全N、全P、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在出笋前后及新生竹生长旺季,8m带状样地的土壤温度条件均优于其余样地。出笋前(1月份)各类型样地土壤湿度相差不大,出笋后(5月份)8m样地及15m样地土壤湿度比其余样地低;植物生长旺盛期(9月份)8m样地土壤湿度高于其余样地,15m样地土壤湿度最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以毛竹为主体的毛竹林群落在带状采伐干扰之后,地上部分以8m带状样地毛竹林结构最优,12m带状样地毛竹林结构与8m带状样地类似,但更为离散;林下植被以8m带状样地、15m带状样地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指标最优;林地土壤养分变化以8m带状样地、15m带状样地最为剧烈,8m带状样地土壤温湿度变化表明该样地更适宜发笋、成竹、林下植被生长。因此,8m宽度带状采伐样地恢复效果最好。但从毛竹林结构角度考虑,建议在8~12m宽度做深入研究。
刘丹[4](2019)在《赣南红壤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研究 ——以南丰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本文以“中国蜜桔之乡”南丰县为研究区,选取南丰县东南部太和镇丹阳村的小流域作为采样区。基于2003和2016年两期高清遥感影像并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太和镇近14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在采样区选择水田、桔园、稻田桔园(由水稻田转化的桔园)、人工杉树林、湿地松林、灌木林、毛竹林、脐橙园作为样地,研究8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探讨土壤侵蚀对土壤养分流失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2003-2016年间,因南丰蜜桔的品牌效应及经济效益的驱动,太和镇桔园种植面积不断扩张,主要表现为林地及耕地向桔园种植用地的转换,桔园增加面积达57.25km2;同时,研究时段内,太和镇水域面积显着增加,因太和镇也是全国着名的鳖镇,区内甲鱼养殖规模较大,有4.759km2的耕地转换为甲鱼养殖基地;此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太和镇的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面积也呈显着增加趋势。(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湿地松林、毛竹林、灌木林、脐橙园、桔园均受侵蚀作用的影响,侵蚀模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湿地松林>毛竹林>灌木林>脐橙园>桔园。而水田、稻田桔园因位于小流域谷地受沉积作用,人工杉树林因其梯级种植模式,加之郁闭度高,也受到沉积作用。总体表现为耕作地侵蚀量小或受到沉积,非耕地侵蚀量大的特点。桔园、人工杉树林、湿地松林、毛竹林4种坡地土地利用方式均呈现出上坡位侵蚀较严重,下坡位侵蚀小或受沉积作用,表明泥沙随流水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汇集。(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水田>稻田桔园>人工杉树林>桔园>湿地松林>毛竹林>脐橙园>灌木林。总体而言,耕地土壤肥力指数大于非耕地土壤肥力指数。桔园、人工杉树林、湿地松林、毛竹林4种坡地土地利用方式中,湿地松林以及毛竹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元素及综合土壤肥力指数在不同坡位受流水侵蚀的影响均表现出向下坡位汇集的趋势,桔园、人工杉树林受梯级种植模式及人为施肥的影响各养分元素没有明显向下坡汇集的趋势。(4)相关分析表明小流域坡地的耕地和非耕地中137Cs与养分元素相关性有显着差异,耕地养分元素受人为施肥的影响与137Cs不相关,而非耕地土壤的137Cs与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均呈显着相关;此外小流域谷地土壤137Cs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pH也有显着相关关系;137Cs示踪土壤侵蚀量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质量受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壤侵蚀的加重会引起土壤肥力质量的退化。
曾宪礼[5](2019)在《皖南毛竹林带状采伐恢复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竹种,由于其典型的异龄结构,传统的竹材收获方式通常采用人工择伐,劳动力需求量大且效率低,而当前竹林经营正面临着原材料价位下跌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导致效益空间被持续压缩,大量优质竹材无法采伐利用,成为当前竹林经营乃至整个竹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此背景下,带状采伐以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得到了极大关注,而该采伐方式改变了毛竹的生长发育规律,伐后竹林是否能正常恢复及主要影响因子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皖南毛竹林为对象,设置4个采伐带宽梯度,以传统择伐林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强度采伐带毛竹林的初期恢复特征,分析恢复过程中毛竹内在生长和竹林环境因子的差异,旨在研究伐后毛竹林的恢复规律,探索采伐的适宜强度,进而为评价带状采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带状采伐毛竹林初期恢复特征与采伐强度关系密切,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系统研究了3 m(D1)、6 m(D2)、9 m(D3)和12 m(D4)四个采伐强度毛竹林春笋、新竹的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特征。(1)时间特征:各处理发笋、退笋和成竹均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均在第2周(3月26日~4月1日)达到峰值;(2)空间特征:6 m采伐带和对照林分的春笋和新竹在所有尺度均呈现随机分布,而9 m和12 m采伐带春笋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新竹在部分尺度呈均匀分布;(3)数量特征:带状采伐方式单位面积发笋数量均大于对照,表现为D3>D1≈D2>D4>CK,成竹数量表现为D3>D4>CK≈D2>D1;(4)质量特征:随采伐强度增加,新竹平均胸径呈规律性下降趋势,分别为8.9 cm、8.5 cm、7.2 cm和6.6 cm,均低于对照新竹(9.6 cm),且9 m和12 m采伐带新竹胸径与采伐带边距呈显着的负相关,新竹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表现为CK>D3>D4>D2>D1。综合来看,以6~9 m采伐宽度毛竹林恢复状况较好。2、带状采伐新竹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等内在生长因子和器官生物量格局有变化,且在不同径级新竹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研究分析了带状采伐(12m)林分新竹水分、光合色素、光合产物等内在生长因子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变化,同时比较了三个径级新竹的差异。(1)采伐带春笋水分含量低于择伐林分新竹,而新竹地上器官水分含量则大于对照,说明带状采伐影响了新竹的水分利用能力;(2)新竹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带状采伐大于对照;(3)春笋和新竹光合产物NSC含量表现为带状采伐均低于对照,但小径级新竹竹叶和竹鞭NSC含量较高,表现出克隆植物较强的适应性;(4)地上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在不同径级新竹间差异明显,大径级新竹生物量格局表现为竹秆(76.5%)>竹枝(14.1%)>竹叶(9.4%),与对照一致,而中、小径级新竹光合器官竹叶比重明显增加,分别为28.6%和45.1%,表现出较强的形态可塑性。带状采伐新竹通过提高水分和光照利用效率,改变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来最大程度地适应环境。3、带状采伐改变了林分小气候、林下植被和土壤等环境因子,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后者对竹林恢复又有一定影响。系统研究了带状采伐一个生长季内林分小气候、林下植被和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1)带状采伐林分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幅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均大于对照,而大气温度差异较小;(2)林下草本盖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D1>D4>D2>D3>CK,草本种密度、个体密度和平均高最大值出现在3 m采伐带,对照最小;(3)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随采伐强度增加而增加,湿度日变化幅度差异较小;(4)带状采伐一个生长季后,土壤有机质、容重、酸性磷酸酶活性、C:N、C:P和非毛管空隙度等6个因子与土壤质量关系最大,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为D4>D2>D3>D1>CK,说明带状采伐对土壤质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带状采伐干扰了毛竹正常的水分和养分代谢过程,同时改变了林分结构而导致环境因子的变化,毛竹通过生理整合和形态改变来适应这一干扰,并对不同采伐强度做出响应,表现出规律性的恢复特征,综合来看,以6~9 m采伐带宽毛竹林恢复的短期效应和土壤潜力较好。研究可为优化毛竹林采伐方式、调整适应新采伐作业的抚育技术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樊星火,葛红艳,张参参,邓文平,陈伏生,卜文圣[6](2018)在《江西省生态公益林典型林分土壤肥力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探讨生态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及生态公益林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文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中选取6种处于发育中期阶段的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湿地松和针阔混交林) 33块样地,测定其土壤化学性质,并用方差分析(ANOVA)探索林分类型和土壤层次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同时比较同一林分类型内不同土壤层次和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土壤指标进行降维,计算各林分类型的PCA综合得分进而排序土壤肥力状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而p H值、全氮和全磷均无显着变化。同样,除常绿阔叶林A层的有效磷和针阔混交林A层的速效钾分别显着地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外,其余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轴(35.9%)主要代表速效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其中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碳的因子载荷值较大;第2主轴(15.4%)主要代表全量养分和p H值的变化;土壤肥力状况排序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结论】从保育土壤的角度来看,不同林分类型的肥力状况将为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此外,相对于人工针叶纯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因而建议针对人工针叶林进行补植改造,朝向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方向转变,从而提升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李翀[7](2018)在《毛竹林碳积累特征与碳汇功能经营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类型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可以隔年连续采伐及永续利用等特点,在森林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毛竹林增汇减排包括造林增汇和经营增汇两种方式,不同栽植方式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碳汇能力具有显着的影响,不合理的经营措施还可能导致部分竹林生态系统成为碳净排放源。本研究以毛竹为对象,采用固定样地长期连续监测的方法,分别对新造毛竹林(2008~2018年)碳积累过程以及经营毛竹林(2010~2016年)植被碳库、土壤碳库、碳排放与碳泄漏和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着眼于提高生态系统碳封存潜力,探索兼顾多种效益的毛竹林生态经营方式。系统掌握不同栽植方式毛竹林从造林至成林期间碳积累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净碳动态变化的影响及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响应。经营试验对三个施肥量(F)水平(大量施肥,900 kg ha-1 yr-1;中等施肥,450 kg ha-1 yr-1;不施肥,0 kg ha-1 yr-1)和三个采伐(H)水平(强度采伐,]00%;中度采伐,50%;弱度采伐,0%,择伐对象是3度竹)进行3k正交。研究表明:(1)毛竹成林生长期新竹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和累积地上碳储量增长速率都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趋势。新竹碳储量由新竹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和平均立竹度共同决定。丛栽更有利于新竹立竹度的增加,累积地上碳储量显着高于匀栽。线性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新竹平均胸径、平均高和地上碳储量随造林年限的递增状况。(2)经过6年的经营,施肥、采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产生了显着影响,但是对土壤碳储量影响不显着。只有大量施肥和强度采伐的交互(我们称之为集约经营措施)导致了 0-50cm 土层土壤碳储量的下降,为-4.48 Mg C ha-1。而优化的经营措施(大量施肥中度采伐)0-50 cm 土层土壤碳储量增加最多,增加了 59.94 Mg C ha-1,达到 112.15 Mg C ha-1。(3)施肥、采伐和时期以及施肥×采伐和采伐×时期的交互作用对毛竹碳储量影响效应显着。毛竹碳储量变化2010~20]2年显着增加,处理F3H3增加最多,达到34.06 Mg C ha-1,处理 F2H1增加最少,为 12.26 Mg C ha-1。2012~2014 年不同经营处理都不同程度降低,处理F1H3降低最多,达到21.52 Mg C ha-1,处理F2H1降低最少,为2.51 MgCha-1。经营6年后,毛竹碳储量变化值处理F2H2增加最多,增加了18.23 Mg C ha-1,处理F3H3增加最少,只增加了 3.91 Mg C ha-1。(4)无论2010年还是2013年,新竹平均胸径、株数和碳储量与3、5年生老竹的相关性均高于2、4年生老竹。不同经营措施的实施对新竹的平均胸径、株数和地上碳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度采伐最有利于提高毛竹林新竹的发育质量。(5)经营6年后,大量施肥中度采伐(69.137 Mg C ha-1)和大量施肥强度采伐(-0.476 Mg C ha-1)生态系统净碳变化量差异显着。土壤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70.50±12.30%,毛竹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26.17±1 1.24%,林下植被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0.52土0.37%,运输泄漏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0.33±0.16%,施肥排放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2.47±4.85%。(6)采伐方式对林下灌木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影响较大,中度采伐显着高于弱度采伐,有利于林下灌木物种丰富度的增加,优势物种的生长和均匀分布。与灌木不同,施肥方式对林下草本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影响显着,中等施肥毛竹林下草本丰富度和多样性显着高于不施肥。
麻泽宇[8](2017)在《江西大岗山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江西大岗山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主要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并在相关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性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在12.98g/kg-56.17g/kg之间,属于中等变异水平,且存在较大的差异;土壤密度变化范围在0.73g/cm3-1.31g/cm3之间,土壤孔隙度范围变化范围在52.31%到62.69%之间,孔隙情况良好,田间持水量范围在33.23%到68.37%之间,土壤水分状况较好。三者的变异系数低于10%,均属于弱变异水平,但样地间差异性较大;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水平较高,但其它营养元素如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低。土壤化学性质中大部分属于中等变异强度,样地间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具有显着的差异性,但其他性质差异不显着;几乎所有土壤酶的活性变化都表现出与有机碳含量变化相同的趋势。变异程度属中等变异到强变异水平,且样地间土壤酶活性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性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机理各不相同。土壤碱解氮量、田间持水量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对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产生促进作用;β-葡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主要通过碱解氮的作用间接影响有机碳含量;土壤密度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较低,但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其成为抑制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总孔隙度对有机碳含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作用相当,且均较为强烈,但正负效应相抵消,整体来说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大。研究所选择的土壤因子可以解释毛竹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性的90.36%。
吴珍花,杜禹妍,江斌,张文元,郭晓敏[9](2015)在《不同种类的肥料对不同年龄毛竹根际土壤氮形态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江西省永丰县官山林场4种不同肥料类型处理(45%矿渣肥、39%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和对照)下不同年龄毛竹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施肥后毛竹根际土壤p H、有机质和氮素组分(包括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探讨施肥对毛竹根际土壤氮素成分变化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增加毛竹根际土壤有机质和不同形态氮含量,降低根际土壤p H。不同年龄毛竹根际土壤氮含量无显着差异(除碱解氮外),肥料种类对毛竹根际土壤氮形态含量有显着影响,但对各形态氮对土壤氮组成的贡献无显着影响。不同肥料处理,不同形态氮与p H和有机质的相关性有所差别。对照处理中,p H与碱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均呈负显着相关;而在45%矿渣肥处理和39%矿渣肥处理中,p H分别与硝态氮和铵态氮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不同肥料种类引起土壤酸化由不同形态氮导致。施肥改变了毛竹根际土壤不同形态氮的相关性,毛竹专用肥处理存在显着相关的成对指标个数最少,可能由毛竹专用肥养分配比最适合毛竹的生长需求引起。
陈颖[10](2015)在《蜀南竹海核心景区毛竹林土壤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土壤肥力是土壤化学、物理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从本质上说,真正代表土壤质量,表示其对植物生长有直接关系的是土壤肥力。毛竹作为国内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重要经济竹种,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人为和自然等原因,毛竹林生态系统并未达到理想的生长和生产力状态,尤其是土壤肥力质量不断退化,对毛竹的正常生长造成了影响。在众多土壤肥力质量研究中,专门针对毛竹林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较少。因此,对毛竹林土壤肥力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为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四川省宜宾市蜀南竹海核心景区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1:1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按照公里网格布点,采用等距离规则抽样。选择容重、有机质、酸性磷酸酶等21个指标作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土壤肥力质量指标,构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典统计法和地统计法对土壤肥力质量指标进行了分析。运用Krigiging插值法绘制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空间分布图。绘制了土壤肥力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图。将毛竹长势与土壤肥力质量等级进行吻合度分析,分析毛竹林C、N、P养分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提出相应的营林措施与对策。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主成分分析表明,0-20cm和20-40cm土层的前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各是81.986%和81.429%,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容重、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酸性磷酸酶等8个评价指标对土壤肥力质量的贡献率最大,为影响土壤肥力质量的相对独立的关键因素,可作为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统计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20-40cm土层速效钾含量略高于0-20cm土层,不够稳定;有效磷的含量在两层平均值不超过2.3mg/kg,整个研究区土壤中有效磷十分缺乏;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在不同土层分别为59.30%和57.13%,土壤通水透气性能较好,有利于毛竹等植物的生长,但随土层深度增加,通透性略微降低;最大持水量为66.89%和60.1%,最小持水量变化范围为48.64%和44.73%;酸性磷酸酶0-20cm和20-40cm土层均值都为0.17mg*g-1*h-1,且变化范围不大,土壤酶活性较为稳定。(3)经正态分布检验,各指标基本呈正态分布。在不同土层,评价指标的偏态检验正负均有;20-40cm土层酸性磷酸酶不满足地统计学分析的假设条件,其余指标经检验或转化后Pw值均大于0.05,基本符合正态分布。(4)半方差和空间变异性分析表明,同一评价指标在不同土层的理论半方差函数模型基本一致,速效钾用指数模型拟合最佳,容重、最小持水量、有机质、有效磷采用高斯模型拟合最佳,最大持水量在0-20cm为球状模型拟合,在20-40cm采用高斯模型拟合,总孔隙度在0-20cm土层为高斯模型拟合,在20-40cm土层指数模型拟合,酸性磷酸酶在0-20cm土层为高斯模型拟合;容重、有机质拟合程度较好,酸性磷酸酶在0-20cm土层模型拟合度较好;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等指标随机变异性较大,有机质、速效钾、总孔隙度等指标在不同土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空间变异;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具有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有效磷在不同土层以及酸性磷酸酶在0-20cm土层中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容重在两个土层表现为中等变异,速效钾在0-20cm土层为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而在20-40cm土层表现为较强空间自相关性;变程在1042-1687m之间,均大于1000m的网格间距。满足Kriging插值要求。(5)不同土层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呈斑块状分布,表现出西低东高,中心或北部各肥力因子的含量高于周边地带,中部到东部整体较高的趋势。(6)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划分为五个等级。总体上,二级地面积最大,一级地其次,再次是三、四、五级地。0-20cm土层中,一级地、二级地肥力较高区域均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三级地及三级地以下的区域从中部向东部和西部分布;20-40cm土层中,一级地、二级地肥力较高区域均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三级地及三级地以下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东南部。(7)土壤肥力质量高,毛竹胸径较粗,竹龄结构中I度竹和II度竹所占比例较大,III度竹占比较小,出笋量大,立竹数量多;土壤肥力质量较低,毛竹胸径减小,竹龄结构中I度竹和Ⅱ度竹所占比例较小,而III度竹占比较多,出笋量小,新生竹少,立竹数量少。(8)研究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肥力等级密切相关,0-20cm和20-40cm土层的出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总体上随土壤肥力质量等级的降低而降低,在个别肥力质量等级中,比值有所变化;区域内C、N含量相对较高,P元素含量普遍不高,C、N、P元素含量变化规律相对稳定,具有内在的稳定性。(9)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土壤母质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干扰是造成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等级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注意合理施肥,注重补充磷肥;调整林分结构;控制游客人数、规划旅游线路和区域景点。
二、江西毛竹林土壤肥力变化规律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毛竹林土壤肥力变化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海拔梯度下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实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白夹竹概述 |
1.2 白夹竹低效林形成原因及类型 |
1.3 白夹竹低效竹林改造技术 |
1.4 海拔对土壤性状、竹材生长影响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主要研究的内容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及竹林资源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简称“改造技术”) |
2.4 试验样地设置及调查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海拔梯度和改造技术对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海拔梯度和改造技术对竹材生长及发笋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白夹竹生长和产量与土壤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海拔梯度和改造技术对竹林综合效益的影响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森林土壤肥力评价的研究 |
1.2.1 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 |
1.2.2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
1.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3 森林土壤性质的研究 |
1.3.1 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 |
1.3.2 森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 |
1.3.3 森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的研究 |
1.4 森林土壤性质作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
1.5 森林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试验地概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
2.1.2 水文气候及土壤类型 |
2.2 研究样地基本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与补充 |
3.2 土壤性质的测定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3.1 通径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3.3.2 数据处理 |
4 两种林分土壤基本性质 |
4.1 土壤物理性质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两种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 |
4.2.1 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 |
4.2.2 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 |
4.2.3 两种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 |
4.3 土壤化学性质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两种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分析 |
4.4.1 杉木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分析 |
4.4.2 毛竹林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分析 |
4.4.3 两种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分析 |
4.5 土壤生物学性质描述性统计分析 |
4.6 两种林分土壤生物学性质差异分析 |
5 两种林分土壤肥力特征 |
5.1 土壤肥力因子主成分分析 |
5.2 主要肥力因子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5.2.1 主要肥力指标与土壤性质相关分析 |
5.2.2 主要肥力指标与土壤性质通径分析 |
5.2.3 土壤性质对主要肥力指标的决定程度分析 |
5.3 两种林分森林土壤肥力评价 |
6 讨论与结论 |
6.1 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 |
6.2 土壤有机质 |
6.3 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和放线菌数量 |
6.4 其他土壤性质对土壤肥力主控因素的影响 |
6.4.1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6.4.2 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6.4.3 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
6.4.4 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6.4.5 对土壤密度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附录H |
附录I |
附录J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3)苏南带状采伐毛竹林林分恢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传统竹林经营方式 |
1.2.2 基于干扰理论的森林环境研究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1.2 地形与气候条件 |
2.1.3 植被类型 |
2.1.4 毛竹林经营类型 |
2.2 带状采伐样地设置 |
2.3 数据处理与软件运用 |
第三章 带状采伐毛竹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特征 |
3.1 样地设置与数据处理 |
3.1.1 样地设置 |
3.1.2 生物多样性统计分析 |
3.1.2.1 α多样性指数 |
3.1.2.2 林下植被生物量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 |
3.2.2 林下植被重要值 |
3.2.3 物种多样性分析 |
3.2.4 林下植被生物量 |
3.3 讨论 |
3.3.1 林下植被与毛竹郁闭度相关性讨论 |
3.3.2 采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3.3.3 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及采伐作业相关性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带状采伐毛竹林恢复特征 |
4.1 新生竹生长指标分级 |
4.1.1 胸径分级 |
4.1.2 枝下高分级 |
4.1.3 成竹率与退笋率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位面积毛竹林特征 |
4.2.2 新生竹特征 |
4.3 讨论 |
4.3.1 单位面积毛竹林带状样地差异及相关性 |
4.3.2 采伐作业与新生竹林相关性 |
4.4 小结 |
第五章 带状采伐毛竹林林地土壤变化特征 |
5.1 土壤取样与测定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土壤物理性质 |
5.2.2 土壤化学性质 |
5.2.3 温湿度变化规律 |
5.3 采伐因子与土壤肥力相关性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4)赣南红壤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研究 ——以南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
1.2.2 ~(137)Cs在土壤侵蚀中的研究与应用 |
1.2.3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研究 |
1.2.4 ~(137)Cs示踪土壤侵蚀与土壤养分关系研究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 |
2.3 土壤 |
2.4 植被 |
2.5 南丰蜜桔概况 |
第三章 数据来源和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试验方法 |
3.3 研究方法 |
3.3.1 土地利用数据 |
3.3.2 ~(137)Cs面积活度计算 |
3.3.3 ~(137)Cs示踪土壤侵蚀模型 |
3.3.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
第四章 小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4.1 2003 -2016 年太和镇土地利用现状 |
4.2 2003 -2016 年太和镇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速率的估算 |
5.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137)Cs的垂直分布特征 |
5.1.1 背景值点的垂直分布规律 |
5.1.2 桔园与湿地松林~(137)Cs垂直分布 |
5.1.3 水田、稻田桔园~(137)Cs垂直分布 |
5.1.4 人工杉树林、毛竹林~(137)Cs垂直分布 |
5.1.5 灌木林、脐橙园~(137)Cs垂直分布 |
5.2 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坡位土壤~(137)Cs分布特征 |
5.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坡位下土壤侵蚀特征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肥力特征 |
6.1 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土层深度下土壤养分指标分布 |
6.1.1 土壤有机质 |
6.1.2 土壤pH值 |
6.1.3 土壤氮元素的分布特征 |
6.1.4 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分布特征 |
6.2 不同坡位下土壤养分元素分布特征 |
6.3 土壤养分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6.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
6.5 小结 |
第七章 ~(137)Cs示踪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关系 |
7.1 坡耕地土壤~(137)Cs含量与养分元素的关系 |
7.2 坡林地土壤~(137)Cs含量与养分元素的关系 |
7.3 小流域谷地~(137)Cs含量与养分元素的关系 |
7.4 ~(137)Cs示踪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皖南毛竹林带状采伐恢复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毛竹生长特性及经营技术研究 |
1.2.2 森林采伐对林分影响研究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标准地选择及设置 |
2.2.2 春笋调查、取样与分析 |
2.2.3 新竹调查、取样与分析 |
2.2.4 林下草本调查与取样 |
2.2.5 林分小气候数据采集 |
2.2.6 土壤温湿度数据采集 |
2.2.7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
2.2.8 空间点格局分析 |
2.2.9 土壤质量最小数据集及评价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带状采伐毛竹林恢复特征研究 |
3.1.1 毛竹林恢复的时间特征 |
3.1.2 毛竹林恢复的空间特征 |
3.1.3 毛竹林恢复的数量特征 |
3.1.4 毛竹林恢复的质量特征 |
3.1.5 小结 |
3.2 带状采伐毛竹林恢复的内在生长因子研究 |
3.2.1 春笋和新竹水分因子 |
3.2.2 新竹叶片叶绿素因子 |
3.2.3 春笋和新竹光合产物因子 |
3.2.4 新竹生物量分配格局 |
3.2.5 小结 |
3.3 带状采伐毛竹林恢复的环境因子研究 |
3.3.1 林分小气候因子 |
3.3.2 林下植被因子 |
3.3.3 土壤温湿度因子 |
3.3.4 土壤物理性质 |
3.3.5 土壤化学性质 |
3.3.6 土壤酶活性 |
3.3.7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
3.3.8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3 创新点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6)江西省生态公益林典型林分土壤肥力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地概况 |
1.2 土壤样品采集 |
1.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壤层次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2.2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p H和有机碳的剖面分异特征 |
2.3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全量养分的剖面分异特征 |
2.4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速效养分的剖面分异特征 |
2.5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
3 讨论 |
3.1 不同土壤层次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3.2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4 结论 |
(7)毛竹林碳积累特征与碳汇功能经营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固碳增汇 |
1.1.2. 竹林固碳增汇 |
1.1.3. 毛竹林碳汇效益和非碳效益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1.2.1. 毛竹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
1.2.2. 毛竹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
1.2.3.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
1.2.4. 毛竹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创新 |
1.3.2. 研究目标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毛竹新造林试验区 |
2.1.2. 毛竹林经营试验区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数据采集和计算 |
2.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不同栽植方式对新造毛竹林碳积累动态的影响 |
3.1. 结果与分析 |
3.1.1. 不同栽植方式林分生长年际变化特征 |
3.1.2. 不同栽植方式新竹地上碳储量的影响因子 |
3.1.3. 不同栽植方式不同立地条件平均胸径、竹高和累积地上碳储量变化 |
3.2. 讨论 |
3.2.1. 不同栽植方式对新竹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的影响 |
3.2.2. 不同栽植方式对新竹平均立竹度和地上碳储量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土壤碳动态的影响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的动态变化 |
4.1.2. 不同经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 |
4.1.3. 不同经营处理对土壤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
4.2. 讨论 |
4.2.1. 施肥、采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
4.2.2. 不同经营措施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 |
4.2.3. 土壤碳储量对交互作用的响应和毛竹林碳封存潜力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植被碳动态的影响 |
5.1. 结果与分析 |
5.1.1.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
5.1.2. 不同经营措施对灌木和草本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
5.2. 讨论 |
5.2.1. 施肥、采伐、时期及其交互作用对毛竹碳储量的影响 |
5.2.2. 施肥、采伐、时期及其交互作用对灌木和草本碳储量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老竹质量和经营措施对新竹发育质量的影响 |
6.1. 结果与分析 |
6.1.1. 不同经营措施实施前后新老竹间的关系 |
6.1.2. 不同经营措施对新竹的影响 |
6.2. 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生态系统净碳汇能力的影响 |
7.1. 结果与分析 |
7.1.1. 不同经营措施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泄漏 |
7.1.2. 不同经营措施对2010-2013年净碳汇能力的影响 |
7.1.3. 不同经营措施对2010-2016年净碳汇能力的影响 |
7.2. 讨论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
8.1. 结果与分析 |
8.1.1. 不同经营措施对灌木多样性的影响 |
8.1.2. 不同经营措施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 |
8.2. 讨论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讨论与展望 |
9.3.1. 对毛竹新造林空间竞争与碳储量关系的研究 |
9.3.2. 找出最优的施肥量使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达到最大 |
9.3.3. 进一步研究林下植被多样性与毛竹碳库、土壤碳库和林下植被碳库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江西大岗山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森林概况 |
1.2.1 森林的功能 |
1.2.2 森林的现状 |
1.3 毛竹的研究概述 |
1.3.1 毛竹的概述 |
1.3.2 毛竹的生长动态 |
1.4 土壤有机碳 |
1.4.1 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意义 |
1.4.2 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
1.5 土壤其它性质的研究 |
1.5.1 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 |
1.5.2 森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 |
1.5.3 森林土壤酶学性质的研究 |
1.6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貌 |
2.3 土壤 |
2.4 气候 |
2.5 水文条件 |
2.6 植被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3.2 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
3.2.1 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3.2.2 毛竹林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3.3 数据处理 |
3.4 技术路线 |
4. 结果分析 |
4.1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性质变化特征 |
4.1.1 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
4.1.2 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
4.1.3 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 |
4.1.4 土壤酶活性特征 |
4.2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 |
4.2.1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4.2.2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性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
4.2.3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10)蜀南竹海核心景区毛竹林土壤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土壤质量概念与内涵 |
1.2.2 土壤肥力质量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3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 |
1.2.4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 |
1.2.5 毛竹林土壤特性及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及实施办法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点设置 |
2.3.2 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 |
2.3.3 指标选择与样品测定分析 |
2.3.4 数据分析及处理 |
2.3.5 统计分析方法 |
2.3.6 生态化学计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肥力质量指标主成分分析 |
3.1.1 主成分分析必要性 |
3.1.2 土壤肥力质量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 |
3.2 土壤肥力质量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1 0-20cm层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统计特征 |
3.2.2 20-40cm层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统计特征 |
3.2.3 比较分析 |
3.3 土壤肥力质量指标地统计分析 |
3.3.1 土壤评价指标正态分布检验 |
3.3.2 土壤肥力质量指标半方差分析 |
3.4 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空间分布状况 |
3.4.1 容重空间分布 |
3.4.2 土壤持水量空间分布 |
3.4.3 总孔隙度空间分布 |
3.4.4 有效养分空间分布 |
3.4.5 有机质空间分布 |
3.4.6 酸性磷酸酶空间分布 |
3.5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
3.5.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2 评价因子隶属度计算 |
3.5.3 土壤肥力质量指数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 |
3.6 小结 |
4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实践意义 |
4.1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与毛竹长势的吻合度 |
4.1.1 毛竹林长势 |
4.1.2 调查结果分析 |
4.2 毛竹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4.2.1 不同土壤肥力质量等级样点分布 |
4.2.2 不同肥力质量等级土壤C、N、P含量变化 |
4.2.3 不同肥力质量等级化学计量比变化 |
4.3 提高土壤肥力质量的营林措施与对策 |
4.3.1 土壤肥力质量差异原因分析 |
4.3.2 营林措施与对策 |
4.4 小结 |
5 结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2 特色与创新 |
5.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江西毛竹林土壤肥力变化规律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海拔梯度下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实施效果分析[D]. 胡琳. 西南大学, 2020
- [2]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素[D]. 何相宜.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苏南带状采伐毛竹林林分恢复特征研究[D]. 詹美春.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4)
- [4]赣南红壤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研究 ——以南丰县为例[D]. 刘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5]皖南毛竹林带状采伐恢复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D]. 曾宪礼.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6]江西省生态公益林典型林分土壤肥力状况研究[J]. 樊星火,葛红艳,张参参,邓文平,陈伏生,卜文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8(11)
- [7]毛竹林碳积累特征与碳汇功能经营调控研究[D]. 李翀.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江西大岗山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麻泽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不同种类的肥料对不同年龄毛竹根际土壤氮形态含量的影响[J]. 吴珍花,杜禹妍,江斌,张文元,郭晓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04)
- [10]蜀南竹海核心景区毛竹林土壤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D]. 陈颖. 四川农业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