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设计教育现状与发展透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爱明[1](2021)在《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是调查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饮食依从性行为现状及其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分析各变量之间相关性;探讨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延缓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病情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便利抽样法,从威海市某所三级甲等医院肾病内科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38名60岁以上的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一般人口学调查问卷、饮食知识问卷、慢性肾脏病饮食自我效能量表、家庭功能量表、饮食依从性行为量表进行量化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26.0中文版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知识总分为(8.42±2.61),处于较低水平。饮食知识得分在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疾病分期、病程、年就诊次数和自理能力方面上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自我效能总分为(56.25±8.80),处于中等水平。饮食自我效能得分在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病程、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家庭功能总分(135.73±12.33),处于一般水平。家庭功能得分在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行为总分(72.66±7.54),处于中等水平,饮食依从性行为得分在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就诊次数、自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饮食依从性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家庭功能与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饮食依从性行为之间呈负相关。(6)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饮食知识总分、饮食自我效能总分、家庭功能总分、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文化程度、病程7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共同解释了因变量饮食依从性行为总分变异的52.7%。结论:(1)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知识水平偏低,饮食自我效能和饮食依从性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其家庭功能处于一般水平。(2)一般资料上,年龄60~70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退休前国家公职人员、月收入≥5000元、病程10年以上、年就诊≥12次、自理能力无需依赖的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较好。(3)饮食知识越丰富,饮食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家庭功能越好的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其饮食依从性行为越好。(4)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文化程度、病程为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士红[2](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经历、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经历、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明确三者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分析三者的相关性;探讨症状经历、心理一致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议。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以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7月11月期间吉林省两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血液净化科253名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总体幸福感量表、透析症状评估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应用SPSS 26.0软件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经历总均分为(79.43±37.17)分,其中发生频率平均值为(25.68±12.17)分、严重程度平均值为(23.25±1.56)分,困扰程度平均值为(30.50±14.80)分。生理维度各条目均分为(2.78±1.22)分,心理维度各条目均分为(1.97±2.02)分。每位患者平均经历症状为(10.87±4.66)个。症状经历在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透析龄、每周透析次数上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一致感总均分为(52.60±11.29)分,处于较低水平。三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可控制感(16.03±4.62)分,可理解感(19.94±4.86)分,意义感(16.24±3.36)分。心理一致感在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居住地上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73.44±13.57)分,处于中等水平。六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对健康的担心得分为(8.58±2.23)分;精力得分为(15.72±4.30)分;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得分为(6.12±2.12)分;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得分为(14.20±3.41)分;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得分为(11.46±2.60)分;松弛与紧张得分为(17.36±3.52)分。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居住地上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经历与心理一致感呈负相关(r=-0.535,P<0.01),症状经历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556,P<0.01),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525,P<0.01)。(5)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根据P值对影响变量大小排序: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离异或独居、心理一致感、症状经历具有预测作用,方程解释率为41.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心理一致感处于较低水平,症状经历复杂,大多数患者同时经历多个症状。(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经历与心理一致感呈负相关关系;症状经历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关系;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症状经历、心理一致感、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
王露莹[3](2021)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管理体验及服务需求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通过混合性研究的方式,探索CKD患者营养管理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感受及服务需求,了解CKD患者对于营养管理情感体验,调查CKD患者对营养服务使用与需求现状,分析不同分期CKD患者的不同营养服务相关使用、需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性质性研究部分:通过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CKD患者进行访谈至资料饱和,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法中的传统内容分析法,对全部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探索CKD患者营养管理过程中,真实体验、感受及服务需求。第二部分:CKD患者营养服务需求问卷编制部分:在质性研究访谈的基础上,广泛相关查阅文献,初步拟定问卷条目;通过15名临床、护理、营养领域的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确定问卷条目;通过对30名CKD患者进行小规模的预调查,对问卷语言、难度进行调适;最终确定了 CKD患者一般资料表、CKD患者营养服务需求相关问卷。第三部分:现场调查部分: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使用问卷对251名CKD患者的营养服务使用与需求现状进行调查,双人整理核对录入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第一部分:描述性质性研究分析提取出4个主题分别为:1、饮食营养知识复杂,难以掌握;2、坚持营养管理困难,难以应对;3、常变心情,情绪易受影响;4、期待多种营养服务。第二部分:问卷共分为2个维度,即CKD患者营养服务使用现状与营养服务需求现状部分,共涵盖了 17个条目。第三部分:71.3%的患者接受过营养服务,47.8%的患者对于营养服务存在需求。CKD营养服务使用现状总体平均得分为(3.78±0.166);CKD1-2期患者平均得分为(2.60±2.822),CKD3-5期(非透析)患者平均得分为(4.37±2.252),CKD5期(透析)患者平均得分为(4.60±2.335);CKD1-2期接受过营养服务的患者显着少于CKD3-5期患者。CKD患者营养服务需求现状总体平均得分为(7.40±3.929),CKD1-2 期患者平均分约(8.56±4.507),CKD3-5 期患者平均分约(7.38±3.494),CKD5期透析患者平均分约(6.18±3.186),CKD1-2期患者对于营养服务的需求显着高于CKD5期透析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患病年数、CKD分期、是否透析是影响患者对于CKD营养服务需求的单因素;经回归模型分析得到,职业、文化程度、CKD分期、是否透析是影响患者对于营养服务需求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1、在营养管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关注CKD患者的个人体验,了解患者在生活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情绪变化及其应对方式,科普正确的饮食营养知识,给予积极的引导与心理支持,树立患者CKD营养管理的信心,开展多元化的营养服务以满足患者对于营养服务的需求。2、大部分CKD患者接受过营养服务,CKD1-2期患者对于营养服务的了解及使用程度远远低于其他期的患者。职业、文化程度、CKD分期、是否透析是影响患者对于需求营养服务的主要因素,CKD透析患者对于营养服务的需求程度更低。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特征的CKD患者展开“1对1”个体化的营养服务。
武文贤[4](2021)在《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鳞血症的非疾病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的现状;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的非疾病性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发现易患病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辅助临床治疗方案、降低患者血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患者180例,调查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hronic Disease Self-Efficacy Scale,CD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知识行为(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Knowledge and Behavior,CKD-MBD-KB)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所有数据均由双人录入,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腹膜透析患者血磷值为(1.97±0.57)mmol/L,58.9%的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2.腹膜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总得分为(6.81±0.93)分,按照各维度得分降序排序为:症状管理自我效能(6.81±1.02)分,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6.79±1.08)分;社会支持总得分为(37.88±6.47)分,其中主观支持(23.32±4.33)分,客观支持(8.63±1.82)分,对支持的利用度(5.94±2.21)分;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知识行为总得分为(120.88±10.48)分。在知识领域中,各维度均分降序排序为:服药知识(1.11±0.49)分,疾病知识(0.75±0.23)分,饮食知识(0.70±0.45)分;在行为领域中,各维度均分降序排序为:治疗态度(4.78±0.22)分,治疗依从性(3.96±0.44)分。3.单因素分析显示,高磷血症组和非高磷血症组腹膜透析患者在不同年龄、教育程度、腹膜透析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效能各维度、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饮食知识、服药知识、治疗依从性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高磷血症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腹膜透析龄、饮食知识、服药知识、治疗依从性及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是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1.腹膜透析患者高磷血症发生率较高,血磷控制情况不理想;腹膜透析患者的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度、高磷血症相关知识和行为有待提高及改善。2.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的非疾病性因素主要包括:腹膜透析龄、饮食知识、服药知识、治疗依从性、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医护人员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善于发现并重点关注易发生高磷血症的危险人群,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健康宣教,实施个性化的心理社会认知干预措施,以有效辅助临床治疗方案,更好地维持血磷水平。
余丹[5](2020)在《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对于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以及对使用移动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延续护理的态度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的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以期利用新兴移动信息技术,依托医联体区域内的卫生资源,为MHD患者提供全程、实时和专业化的延续护理服务,并为今后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有关MHD患者延续护理相关文献资料,为平台模块内容构建提供理论来源。2.质性研究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探索分析MHD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同时探讨MHD患者对不同延续护理形式的偏好,获取患者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和使用建议。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在文献指南查阅、质性访谈研究、软件功能荟萃分析和课题组讨论等的基础之上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模块内容进行论证和修订。分别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肾病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卫生信息学和社区卫生服务6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函询。第一轮和第二轮分别发出专家咨询问卷20份和18份,要求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4.统计分析方法:课题组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6.0统计分析两轮专家函询指标评分的均数、标准差、满分比、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课题小组根据指标的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讨论确定两轮指标的增减或修改,最终确立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结果:1.通过质性研究剖析MHD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和平台使用态度、建议等,共得出6个主题:(1)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知识的需求;(2)健康指导需求;(3)医患沟通需求;(4)社会或家庭支持的需求;(5)延续护理方式需求多样化,以电话和网络方式为主;(6)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使用意愿较高,希望信息平台符合需求。2.在前期文献回顾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指南和相关成果对比以及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77个。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82个。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00%、100%,给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27.78%,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5;两轮函询后各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1.22%,可行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4.77%,kendal1和谐系数波动在0.3010.46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需求,合理利用医院、社区等卫生资源,借助信息平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无缝隙式延续护理服务,以期延长MHD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82项。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代表性和权威性,且专家积极性较好,专家意见也较为协调集中,由此构建的模块内容是科学可靠的,为下一步信息平台的开发和研发成果的推广提供了依据。
徐骏[6](2020)在《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可逐步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给国家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血液透析是我国对终末期肾脏病采用的最常规的治疗方式。由于我国综合医院所属的血液透析中心床位日趋饱和,导致血液透析服务供不应求。为改善这一状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区医院建设血液透析中心和社会办独立血液透析中心建设。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的精神,扬州市政府支持区域中心根据当地患者分布和需求,建设血液透析中心。随着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的执行,扬州市社区透析已渐成规模和趋势。在此背景下,总结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的执行现状,探索社区血液透析中心发展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扬州市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扬州市执行社区血液透析服务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中的四要素,从理想化政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发现扬州市在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面临如下问题:政策设计存在审批周期时间长、服务主体较单一、配套政策不健全等不足;政策执行机构存在政策宣传效果欠佳、专业人才储备短缺、合作协议执行较难、运营管理实力偏弱、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目标群体对政策不太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等导致认识不足;政策环境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障碍,上述表现造成了该类政策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其次进行原因分析,主要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执行主体的复杂性、目标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政策环境的限制等因素的相互和共同作用有关。再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开办血液透析中心的发展经验,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策略。最后,针对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四要素,提出理想化政策视角下政策优化对策、执行主体视角下执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措施、目标群体视角下社区血液透析中心自身建设措施、政策环境视角下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措施等对策建议,期望为完善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提供经验借鉴。
蔡利[7](2020)在《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的构建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究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并探析其影响因素;2.以中层转换理论和行为改变轮(Behavior Change Wheel,BCW)理论为基础,构建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干预方案,并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1.现况调查阶段: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3月在郑州某3家三甲医院首次置管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为问卷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应对效能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析其影响因素。以IBM 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为基础,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t检验等方法分析数据,检验水准为α=0.05。2.质性研究阶段:基于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的深度访谈资料,分析总结出患者出院准备阶段现存的问题及需求。3.干预方案构建阶段:结合前期研究初步拟定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通过专家咨询对干预方案进行论证,借助预试验发现干预方案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及可操作性。4.干预方案实施阶段:采用类实验性研究对干预方案进行评价,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肾脏内科一病区和二病区中符合纳入标准且自愿参加的89名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为干预对象,以病区为单位依据抽签法进行分组,干预组共干预45例,对照组干预44例。对照组接受透析操作的知识及技能、健康指导等常规教育内容,干预组在科室常规健康指导基础上实施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采用以团体活动为主、个体干预为辅的方式,针对患者出院前的个人状态、家庭状况及社会适应问题实施干预。以分批次的干预形式进行,每批患者干预3周,干预总时长为5个月。干预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肌酐水平,干预后即时收集其出院准备度得分、出院指导质量得分、自护能力得分及血肌酐水平,干预后1月、干预后3月均收集其应对效能得分、生活质量得分、血肌酐水平及非计划性再入院率。以IBM 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为基础,主要采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广义估计方程等方法分析数据,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现况调查阶段本研究共获得有效问卷240份,筛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率高达97.1%。(1)初置管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范围56~113分,平均得分(81.14±12.35),条目均分(6.76±1.02)分,其中个人状态维度得分最低(6.29±1.21),预期性支持维度得分最高(6.92±1.32)分;出院指导质量得分(124.82±15.34),应对效能得分(45.56±6.64),社会支持得分(33.52±3.49)分。(2)通过相关分析、t检验及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症数、居住地、血肌酐水平、出院指导质量、社会支持及应对效能水平为其出院准备度的重要影响因素。2.质性研究阶段共选取13名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质性访谈,提取的主题依次为:①生理问题异常(生理指标超标、生理适应性弱)、②心理问题突出(负性情绪、逃避应对、自我效能感低)、③家庭角色弱化、④家庭照顾与支持缺乏、⑤专业人员支持需求(疾病知识需求、疾病技能需求)、同伴支持需求、⑥社交功能退缩。3.干预方案构建阶段构建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①干预设计:类实验性研究;②干预方式:团体活动为主,个体干预为辅;③干预实施者:研究者、专科护士、心理医生等;④干预时长:每批患者干预3周,共干预4次;⑤干预内容:以患者在由医院过渡到家庭过程的问题为干预的核心内容,通过针对性干预提升其出院准备度水平;⑥评价时间及指标:干预前(患者基线资料、应对效能得分及生活质量得分)、干预后即时(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自护能力、血肌酐水平)、干预后1、3月(应对效能得分、生活质量得分、血肌酐水平及非计划性再入院率)。4.干预方案实施阶段(1)干预组出院准备度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得分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出院指导质量、出院前实获知识维度、内容差维度、出院指导技巧及效果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得分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出院前需获知识维度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自护能力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效能总分及胜任力维度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其交互效应、组间效应及时间效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将认知水平及自信程度维度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显示认知水平得分在交互效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时间效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自信程度得分在交互、组间及时间效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总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将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维度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分析,显示生理健康得分在交互、组间效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效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健康得分在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客观指标比较,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肌酐水平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组间效应无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性再入院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可得干预后1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月无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不同年龄、居住地、血肌酐水平、合并症数的患者出院准备度有差异;患者的出院指导质量、社会支持及应对效能是其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2.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的质性访谈结果确定干预方案的核心内容,使其更具针对性,专家咨询及预试验能发现干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以确保干预方案的顺利进行。3.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对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生活质量及应对效能水平具有增益作用,增强其自护能力,同时可降低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及非计划性再入院率。
鲁美苏[8](2020)在《正念减压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适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并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包括两个阶段:1.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构建:在前期研究、文献回顾、正念训练的三轴模型及小组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干预方案初稿,进一步开展专家咨询进行修订,并选取研究对象开展预试验,最终形成干预方案的施测稿。2.评价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预效果。选取2019年3~8月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两个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以血液净化中心为单位,抛硬币法分为两组,一组为干预组,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8周的正念减压疗法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美国 12条目简明健康测量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12)及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透析前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评价正念减压疗法的干预效果,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收集资料。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分析数据,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等,使用Process 3.3插件运用bootstrap法等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构建的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主要内容:每周1次的2小时小组会议,含授课0.5小时,个人练习1小时,讨论交流0.5小时,布置家庭练习;同时每天通过微信群指导患者自己应用“睿心冥想”进行30~60分钟的家庭练习,微信群交流练习心得体会,上传练习视频;连续进行8周。2.干预方案阶段共计纳入84例研究对象,失访3例,最终有效样本量对照组41例,干预组40例。①正念减压疗法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的影响: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焦虑总分和抑郁总分的差值上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睡眠质量得分的影响:干预前两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总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总分的差值上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影响: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维度、社会功能、生理健康总分及心理健康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变量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功能和精力维度的差值上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客观指标的影响:干预前两组患者透期间期体重增长(%)、透析前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后:透析前舒张压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透析前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透期间期体重增长(%)差值低于对照组而血清白蛋白差值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基线期焦虑水平作为MBSR改善MHD患者睡眠质量的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大小为-0.0059,95%CI(-0.2809,0.1874),推论并不成立,基线期抑郁水平作为MBSR改善MHD患者睡眠质量的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大小为-0.0008,95%CI(-0.1608,0.1332),推论也并不成立,但是通过检验发现,通过MBSR干预可以显着提升APSQI得分,直接进行检验的效应量为2.1916。结论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可操作性强,易于患者接受和操作,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焦虑水平,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容量负荷并改善其营养状况。
吴洪[9](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疾病不确定感以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疾病不确定感及社会支持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M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疾病不确定感及社会支持三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护理措施,达到减轻自我感受负担和疾病不确定感,提高其社会支持及生存质量的目的。方法:本研究是一项横断面调查研究,运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四川省内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2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利用Excel2016进行数据录入和备份,SPSS17.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各量表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M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疾病不确定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运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运用Pearson统计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发放问卷共278份,回收278份,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100.00%;M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均分为(28.61±5.35)分,条目均分为(2.89±1.08)分。不同年龄(F=5.671,P=0.004)、家庭人均月收入(F=4.495,P=0.027)、医疗费用支付方式(F=7.193,P=0.002)、自理能力(t=2.239,P=0.035)、照顾者健康状况(t=2.592,P=0.014)的M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MH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均分为(88.89±6.78)分,条目均分为(2.86±1.43)分。不同受教育程度(F=6.350,P=0.001)、家庭人均月收入(F=4.520,P=0.034)、工作现状(F=3.270,P=0.041)、透析时间(F=3.820,P=0.021)的MH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MHD患者社会支持总均分为(36.85±6.35)分,条目均分为(3.67±1.12)分。不同年龄(F=4.640,P=0.005)、婚姻状况(t=2.432,P=0.016)、受教育程度(F=3.560,P=0.021)、家庭人均月收入(F=5.612,P=0.004)、居住情况(t=2.578,P=0.013)、透析时间(F=3.501,P=0.047)的MHD患者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earson统计分析结果认为,MHD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不确定感为正相关关系(r=0.437,P<0.01),与社会支持为负相关关系(r=-0.326,P<0.01),且MH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为负相关关系(r=-0.383,p<0.01)。结论:本研究的M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理能力及照顾者健康状况。本研究的MHD患者均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其中,不明确性维度的得分最高,数据分析显示,不同MHD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程度与其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工作现状、透析时间有关。本研究的MHD患者社会支持情况普遍为中等水平,经统计学结果所得,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情况及透析情况。本研究的M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与其疾病不确定感呈正相关关系,与社会支持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疾病不确定感程度与其社会支持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自我感受负担越重、疾病不确定感越重,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反之亦然。
罗丽敏[10](2020)在《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医护患三方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证据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的诊疗效果。方法1.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医护患进行质性研究,了解目前郑州市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对管理的需求;2.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系统检索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有关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及相关文献,并对所得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分析;3.依据“JBI证据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6版)”对上述证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质性访谈研究结果,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在相同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相关专家组织专家会议,对构建的管理方案初稿进行完善,形成终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利用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对郑州市四家三级医院肾脏内科2019年5月入院的动脉瘤患者进行干预,并设置对照组,评价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医护人员动脉瘤知识掌握率、护理人员规范穿刺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指标。所得研究数据双人录入核对,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对12名肾脏内科医护人员的质性访谈,提炼出4方面的主题:重视不足,执行率低,知识缺乏及其他因素;通过对12名患者的质性访谈,提炼出3方面主题:动脉瘤管理及维护知识的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支持及建议。质性访谈的结果为下一步循证研究提供依据;2.通过成立方案小组成员对文献进行检索,最终汇总纳入25篇文献,包括8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7篇随机对照实验、3篇观察性研究及2篇类实验研究,对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分析,汇总有关血透患者动脉瘤的管理最佳证据;3.在质性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检索文献最佳证据形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肾脏内科、血液净化、超声科、营养科等13名专家进行专家会议法对制定的方案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共修改内容删除4项,增加4项,形成最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通过管理方案的应用,干预组评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由56%提高到96.8%、医护人员动脉瘤管理知识由10.70±4.85分提高到19.85±1.28分、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有49%提高到94.5%、瘤体缩小率由5.6%提高到68.4%等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目前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不理想,有必要开展对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健康行为的干预和管理,观察动脉瘤的动态变化,改善动脉瘤临床结局。2.基于质性访谈、循证研究及专家会议成功构建适合临床现状及患者管理需求的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3.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评价指标,为临床医护人员管理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国内设计教育现状与发展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设计教育现状与发展透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依据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性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
3.2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及饮食依从性行为数据分布特点 |
3.3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4 研究对象饮食自我效能现状及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5 研究对象家庭功能现状及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6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现状及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7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与饮食依从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
3.8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现状分析 |
4.2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现状 |
4.3 研究对象饮食自我效能现状 |
4.4 研究对象家庭功能现状 |
4.5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现状 |
4.6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与饮食依从性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7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附录 C 综述 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经历、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依据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考虑 |
2.8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情况 |
3.2 研究对象症状经历的现状 |
3.3 研究对象心理一致感现状 |
3.4 研究对象主观幸福感现状 |
3.5 研究对象症状经历、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
3.6 研究对象主观幸福感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4.2 研究对象症状经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 研究对象心理一致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4.4 研究对象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5 研究对象症状经历、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
4.6 MHD患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
4.7 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调查问卷 |
附录 C(已发表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症状经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管理体验及服务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概述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 |
1、CKD营养管理现状 |
2、CKD营养服务开展现状 |
3、CKD营养服务需求现状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回顾法 |
(二) 质性研究 |
(三) 专家咨询法 |
(四) 预调查 |
(五) 现场调查 |
(六) 统计学方法 |
(七) 质量控制 |
(八) 道德伦理 |
(九)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CKD患者营养管理真实体验与需求 |
(一) 前言 |
(二)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4.1 加强营养管理相关知识指导,减少患者知识盲区 |
4.2 提供针对性指导,引导患者正确应对 |
4.3 开展多元化营养服务,满足患者不同需求 |
4.4 提升营养服务质量,建立患者营养管理正确观念 |
(五) 小结 |
第二部分 CKD患者营养服务需求问卷编制 |
(一) 前言 |
(二) 研究目的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预调查 |
(三) 结果 |
3.1 专家一般情况 |
3.2 专家积极性 |
3.3 专家权威程度 |
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5 专家咨询后问卷修改 |
3.6 预调查结果 |
(四) 讨论 |
4.1 问卷的科学性与重要性 |
4.2 问卷编制的可靠性 |
4.3 问卷的创新性 |
第三部分 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服务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前言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调查工具 |
(四) 结果 |
4.1 CKD患者基本资料 |
4.2 CKD患者营养服务使用现状 |
4.3 CKD患者营养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
4.4 CKD患者营养服务需求单因素分析 |
4.5 CKD患者营养服务需求的多因素分析 |
(五) 讨论 |
5.1 CKD患者营养服务使用现状分析 |
5.2 CKD患者营养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
5.3 CKD患者营养服务使用与需求的影响因素 |
(六) 结论与建议 |
创新之处 |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
附录2 调査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
致谢 |
文献综述 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管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鳞血症的非疾病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3 相关概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
4 伦理原则 |
5 技术路线 |
6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腹膜透析患者一般资料 |
2 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的现状 |
3 腹膜透析患者自我效能、社会支持、高磷血症知识行为现状 |
4 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的非疾病性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 腹膜透析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 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的现状分析 |
3 腹膜透析患者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度、高磷血症知识行为现状分析 |
4 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的非疾病性影响因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透析患者低磷饮食依从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现状 |
1.2.2 移动医疗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
1.2.3 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相关概念 |
1.3.1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
1.3.2 延续护理(Transitional Care,TC) |
1.3.3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模式 |
1.3.4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m-Health) |
1.3.5 信息平台(Information Platform) |
1.4 理论依据 |
1.4.1 奥马哈系统(Omaha System) |
1.4.2 慢性病保健模型(Chronic Care Model,CCM) |
1.4.3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
1.4.4 信息论 |
第2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2.1 成立课题小组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2.3.2 访谈结果 |
2.4 讨论 |
2.4.1 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2.4.2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
2.4.3 增强家庭、社会支持力度,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
2.4.4 对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启示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 |
3.1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初步形成 |
3.1.1 前期研究结果分析 |
3.1.2 理论应用 |
3.1.3 相关指南参考 |
3.1.4 软件功能荟萃 |
3.1.5 小组讨论法 |
3.2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
3.2.1 选择函询专家 |
3.2.2 编制函询问卷 |
3.2.3 专家函询流程 |
3.2.4 模块指标筛选标准 |
3.2.5 统计分析方法 |
3.3 偏倚及质量控制 |
3.3.1 研究设计阶段 |
3.3.2 研究实施阶段 |
3.3.3 数据处理阶段 |
3.4 研究结果 |
3.4.1 专家基本情况 |
3.4.2 专家积极性 |
3.4.3 专家权威程度 |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3.4.6 指标的筛选与修改结果 |
3.4.7 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的最终确立 |
3.5 讨论 |
3.5.1 研究方法的评价 |
3.5.2 专家构成分析 |
3.5.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3.5.4 平台模块修订说明 |
3.5.5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
3.5.6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
3.5.7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意义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性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尝试与研究难点 |
1.5.1 创新尝试 |
1.5.2 研究难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血液透析中心 |
2.1.2 社区血液透析中心 |
2.1.3 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失灵理论 |
2.2.2 福利多元化理论 |
2.2.3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 |
第3章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现状 |
3.1 政策梳理: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发展历程 |
3.1.1 我国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演变 |
3.1.2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现行政策分析 |
3.2 质性访谈: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机构现状 |
3.2.1 中心建设和合作情况 |
3.2.2 中心规模和工作人员情况 |
3.2.3 中心运营和监管情况 |
3.3 问卷调查: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目标群体现状 |
3.3.1 调查问卷设计 |
3.3.2 问卷调查过程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3.4 宏观视野: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外部环境现状 |
3.4.1 政治环境 |
3.4.2 经济环境 |
3.4.3 社会环境 |
第4章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问题的表现 |
4.1.1 政策设计存在不足 |
4.1.2 政策执行机构存在问题 |
4.1.3 目标群体对政策认识不足 |
4.1.4 政策环境存在障碍 |
4.2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政策本身的缺陷 |
4.2.2 执行主体的复杂性 |
4.2.3 目标群体的特殊性 |
4.2.4 政策环境的限制 |
第5章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完善对策 |
5.1 国内外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的经验和启示 |
5.1.1 美国DaVita公司 |
5.1.2 德国费森尤斯集团 |
5.1.3 山东威高集团 |
5.1.4 启示 |
5.2 完善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的对策 |
5.2.1 理想化政策视角下政策优化对策 |
5.2.2 执行主体视角下执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措施 |
5.2.3 目标群体视角下社区血液透析中心自身建设措施 |
5.2.4 政策环境视角下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措施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透析患者对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认知及接受状况调査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框架(对象:扬州市社区血液透析中心监管人员) |
附录三 访谈框架(对象:扬州市社区血液透析中心负责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的构建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研究现状 |
1.2 出院准备度的护理干预研究现状 |
1.3 中层转换理论的研究现状 |
1.4 行为改变轮理论的研究现状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资料收集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研究结果 |
2.1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一般资料 |
2.2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情况 |
2.3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指导质量得分情况 |
2.4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应对效能得分情况 |
2.5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
2.6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2.7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与应对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
2.8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
2.9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
3.2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现况研究结果对构建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的思考 |
第二部分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体验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初稿来源基础 |
3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初稿 |
4 专家咨询 |
5 预试验 |
6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施测稿 |
7 讨论 |
第四部分 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的实证研究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与指标 |
2.3 干预方案实施过程 |
2.4 资料收集与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样本流失情况 |
3.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3.3 干预对两组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水平 |
4.2 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可提升患者的出院指导质量 |
4.3 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可促进患者的应对效能的提高 |
4.4 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
4.5 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可提升患者的自护能力 |
4.6 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对患者客观指标的影响不显着 |
4.7 干预方案的效果评价及思考 |
结论 |
1 研究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2.1 研究的创新性 |
2.2 研究局限性 |
2.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外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概述与实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正念减压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现状 |
1.2 正念减压疗法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框架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3.3 理论框架 |
4 技术路线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正念减压疗法方案构建 |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现状调查 |
1.2 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
1.3 专家咨询 |
1.4 预试验 |
1.5 形成最终干预方案 |
2 正念减压疗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中的应用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及测量指标 |
2.4 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 |
2.5 资料收集 |
2.6 资料的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样本流失情况 |
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资料的比较 |
3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对两组相关指标的影响 |
3.1 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的影响 |
3.2 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睡眠质量得分的影响 |
3.3 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影响 |
3.4 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客观指标的影响 |
3.5 基线期焦虑、抑郁水平对正念减压疗法改善睡眠质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
讨论 |
1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评价 |
1.1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形成的评价 |
1.2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实施的关键 |
2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效果 |
2.1 正念减压疗法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
2.2 正念减压疗法可以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质量 |
2.3 正念减压疗法可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
2.4 正念减压疗法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负荷并改善其营养状况 |
2.5 基线期焦虑、抑郁水平对改善睡眠质量的中介效应需进一步探讨 |
3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应用分析 |
3.1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可实施性分析 |
3.2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可推广性分析 |
结论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正念减压疗法在睡眠障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1 正念减压疗法概述 |
2 正念减压法操作过程 |
3 正念减压疗法对睡眠障碍的作用机制 |
4 正念减压疗法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研究 |
4.1 国外相关应用研究 |
4.2 国内相关应用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疾病不确定感以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技术路线图 |
伦理问题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调查问卷 |
(10)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动静脉内瘘在慢性肾病血液透析的作用 |
1.2 动脉瘤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 |
1.3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现状 |
1.4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目前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存在的管理问题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 |
4 理论基础 |
4.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
4.2 循证医学“6S”金字塔证据模式 |
5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
1 管理实践现状质性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访谈资料结果 |
1.2.2 提炼主题 |
1.3 讨论 |
1.3.1 医护人员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有待改善 |
1.3.2 加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监测操作执行 |
1.3.3 明确医护人员在动脉瘤患者管理中的职责,保障人力配置 |
1.3.4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瘦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 |
2 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访谈资料结果 |
2.2.2 提炼主题 |
2.3 讨论 |
2.3.1 关注血透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及家属需求 |
2.3.2 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健康教育 |
2.4 访谈小结 |
3 文献分析 |
3.1 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 |
3.2 证据资源检索 |
3.2.1 文献检索策略 |
3.2.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3 文献的质量评价及证据等级的划分 |
3.2.4 文献质量的评价过程 |
3.3 结果 |
3.3.1 文献的筛选流程 |
3.3.2 纳入指南证据的一般情况 |
3.3.3 纳入系统评价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3.4 纳入文献研究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4 小结 |
4 构建方案 |
4.1 研究方法 |
4.1.1 成立构建方案研究小组 |
4.1.2 明确拟解决的临床问题 |
4.1.3 评审方案 |
4.1.4 构建方案初稿 |
4.1.5 方案修订 |
4.1.6 资料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专家的基本资料 |
4.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2.3 专家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
4.3 讨论 |
4.3.1 管理方案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
4.3.2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
4.3.3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可行性 |
4.3.4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科学性 |
4.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应用研究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5 干预内容 |
2.6 评价指标 |
2.7 统计学处理 |
2.8 质量控制 |
2.9 研究遵循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医护人员层面 |
3.3 患者层面 |
4 讨论 |
4.1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医护人员执行力的影响 |
4.2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的影响 |
4.3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代偿率的影响 |
4.4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瘤体及血管通路安全性的影响 |
4.5 管理方案对增强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国内设计教育现状与发展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爱明. 延边大学, 2021(02)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经历、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研究[D]. 高士红. 延边大学, 2021(02)
- [3]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管理体验及服务需求研究[D]. 王露莹.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鳞血症的非疾病性因素研究[D]. 武文贤.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D]. 余丹. 南昌大学, 2020(08)
- [6]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研究[D]. 徐骏. 扬州大学, 2020(05)
- [7]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方案的构建及评价[D]. 蔡利. 郑州大学, 2020(02)
- [8]正念减压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D]. 鲁美苏. 郑州大学, 2020(02)
- [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疾病不确定感以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吴洪.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10]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D]. 罗丽敏.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