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巩膜瓣燕尾切口的临床观察

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巩膜瓣燕尾切口的临床观察

一、青光眼滤过术中巩膜瓣燕尾状切开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任新军[1](2019)在《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文中认为目的:观察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巩膜外垫压原理和微创观念,本研究采用特制微导管系统将Healaflow作为一种新型内垫压材料注射于脉络膜上腔,引起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观察研究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操作的可重复性,为推广临床采用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提供依据;以此为契机,基于Healaflow特性,将其应用于其他眼科疾病,开发新的、更符合临床述求的粘滞性材料,尤其是玻璃体腔填充物,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经验,拓展其眼科应用。方法:(1)体外实验:空气状态下,将0.05ml的Healaflow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爱尔康,美国)分别注射于培养瓶内的上壁、侧壁和下壁,遂将培养瓶内充满平衡液,置于37℃温箱中,定期观察和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粘弹剂溶解和移位情况。(2)设计前瞻性研究,收集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A、B级)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27G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无菌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等。(3)收集就诊于我院并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 C1级以下)纳入第二部分研究。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裂隙灯检查、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眼B超检查等。患眼行27G套管穿刺巩膜制作光纤切口,全视网膜镜下定位视网膜裂孔位置,冷冻裂孔和变性区,必要时引流视网膜下液。角膜缘后3.5-4.0mm制作平行角膜缘长度约2mm全层巩膜切口,用15度刀平行于角膜缘垂直切开全层巩膜,暴露睫状体平坦部。将特制钝性针头经巩膜切口插入脉络膜上腔,全视网膜镜下于靶点位置注射0.1-0.4ml Healaflow。拔出导管,缝合巩膜和结膜切口。术中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常规光谱抗生素点眼,详细记录术后1周、1月、3月、6月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情进展情况。(4)Healaflow用于其他眼部疾病:1)Healaflow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气液交换,彻底吸除视网膜下液后Healaflow覆盖黄斑裂孔,术毕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2)Healaflow用于治疗严重PDR,气液交换后将Healaflow覆盖于视网膜裂孔上,空气填充,术后自由体位;3)前房注入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结果:(1)体外实验:不同时间点(包括1天、3天、1周和2周),Healaflow组始终保持贴壁黏附无溶解,直径和大小无改变。然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3天后全部溶于平衡液中。(2)37例38眼入组患者中,女性16例(43.2%),男性21例(56.8%),平均年龄为59.5±9.5岁,平均随访时间8.9±3.8个月,单一视网膜裂孔患者21例(55.3%),介于2-5个视网膜裂孔患者17例(44.8%),黄斑受累及患者25眼(65.8%),13眼(34.2)黄斑未受累及。37眼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97.4%),最终复位率为100%。仅一例首次视网膜未复位,与术前接受大量视网膜光凝后,裂孔周围视网膜僵硬、瘢痕形成有关,二次手术时,将裂孔周围视网膜放射状切开后仍使用Healaflow覆盖裂孔,最终成功复位视网膜。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02±0.82和0.23±0.17(LogMAR视力),一过性眼压升高28眼(73.7%),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7例7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入组,男性3人(42.9%),女性4人(57.1%),右眼3眼(42.9%),左眼4眼(57.1%),平均年龄33.7±10.0岁(19-43岁),平均随访时间7.6±3.4个月,黄斑受累及患者5眼(71.4%),2眼(28.6%)黄斑未受累及。7例入组患者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100%),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0.5和0.1±0.1(LogMAR视力,P=0.093),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4.3%),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4)Healaflow在其他眼部疾病中的应用:成功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和严重PDR各一例,术后空气填充,无体位限制,裂孔闭合良好,术后视功能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3例,眼压维持在6-11mmHg之间。维持时间6个月以上,减少了重复注射次数。结论:(1)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Healaflow在培养瓶中不同位置贴壁后,水浴下持续存留时间至少两周。(2)27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术后不需限制体位,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持久的手术方式。(3)Healaflow半衰期长,粘滞性和内聚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脉络膜上腔内填充材料,在保障视网膜复位高成功率和微创前提下,大大缩短了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时间。特制脉络膜上腔导管系统为微创手术治疗其他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提供了入路和可行性,为开发新的脉络膜上腔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积累。(4)基于Healaflow特性,拓展其应用于眼科其他疾病,如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低眼压综合征等。

高佳[2](2016)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手术方法的疗效及适应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87例(93眼)分别进行三种手术处理:A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32例36眼;B组-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晶体囊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24例25眼;PHACO+IOL+Viscogoniosynechialysis);C组-青白联合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晶体囊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trabeculectomy+IOL),31例32眼。比较三种术式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视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房角和滤过泡,以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和抗青光眼药物使用等。结果A组术后视力提高者占33.3%,B组术后视力提高者占88.0%,C组术后视力提高者占81.2%,三组术后视力提高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57,P<0.05);其中B组、C组视力提高率优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降眼压幅度大于B组。UBM示A组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及房角变化不明显;B组、C组术后前房较术前明显加深,房角明显加宽,部分房角重新开放。三组均未出现严重术中并发症,B组术后炎症最轻,C组较重,A组较C组略轻。结论三种术式均对PACG治疗有效,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可用于青光眼早期治疗,青白联合术适应症更广,成功率高,视力恢复快,手术安全、经济、有效。

李海燕[3](2014)在《巩膜咬切术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远期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巩膜咬切术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5例(29只眼),施行巩膜咬切术联合小梁切开术,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眼压及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追踪观察3684个月,平均眼压为(14.32±3.43)mm Hg,低于术前的(38.33±5.3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术后5只眼发生角膜内皮线状混浊,前房少量出血,3只眼前房形成迟缓,2只眼术后28个月发生白内障,未发现低眼压、脉络膜剥离、黄斑囊样水肿、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巩膜咬切术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不切除小梁,组织损伤少,术后并发症少,能维持正常眼压,提高视力。

赵春梅[4](2013)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唐山市眼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58例66眼随机分为试验组(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30例33眼)和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28例33眼),其中试验组4例5眼因经济条件较差未同意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而转入对照组,对照组3例3眼因经济条件较好要求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而转入试验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均切除深层巩膜瓣并应用可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术后1天、7天、1月、3月及6月观察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成功率、滤过泡、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并发症及术后应用降眼压药物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月试验组有22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中2眼发生虹膜阻塞引流管口,1眼经毛果芸香碱点眼缩瞳解除虹膜阻塞眼压恢复正常,1眼于术解除虹膜阻塞。有6眼需加用1种或1种以上局部降眼压药,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总成功率为84.8%;术后随访6月对照组病例有14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5眼需加用1种或1种以上局部降眼压药,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总成功率为57.6%,术后1月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经药物治疗恢复正常。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与术前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各时期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眼压比较:术后1天及7天两组眼压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两组眼压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眼压低于对照组。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比较术后1天、7天及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多于对照组。术后1天及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少于对照组。术后1月、3月及6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均未见低回声暗区。术中试验组4眼,对照组6眼出现前房出血,术后7天内血液均自行吸收。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7天内各4眼发生暂时性高眼压,经促进出血吸收药物治疗及拆除可调节缝线处理均降至正常。试验组5眼(15.2%)出现浅前房,其中4眼伴有低眼压,1眼术后早期发生Ⅲ度浅前房。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8眼(24.2%)出现浅前房,其中5眼伴有低眼压,无Ⅲ度浅前房发生。对照组术后1月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药物治疗恢复正常。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方法;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可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中切除深层巩膜瓣对减少滤过道瘢痕化及更有效地降低眼压有积极作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后减少浅前房发生、减少引流管口阻塞及保持滤过道通畅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所以术后早期应密切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

董敬民,张金嵩,张效房,王卫群,孔令训[5](2011)在《眼球筋膜囊切除小梁切开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眼球筋膜囊切除、小梁切开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83眼)先天性青光眼行眼球筋膜囊切除、小梁切开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结果术后1周眼压(13.50±4.50)mmHg,较术前的(33.50±5.50)mmHg为低(P<0.05);术后6~12个月随访,眼压控制理想。前房出血是常见并发症共35眼(42.17%),均于术后1~3 d吸收。结论眼球筋膜囊切除、小梁切开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敖芸其其格[6](2009)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次研究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 NVG)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五年来共100例100眼NVG的不同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4例(4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B组4例(4眼),行小梁切除术+虹膜周切术;C组1例(1眼),行小梁切除术+虹膜周切术+丝裂霉素;D组36例(36眼),行睫状体激光光凝术;E组40例(40眼),行睫状体冷凝术;F组7例(7眼),行玻璃体腔注药术;G组7例(7眼)房水引流物植入术;H1例(1眼),眼球摘除术。结果:将各组术前眼压及出院时眼压进行统计学分析H=2.262,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以上各种手术方式均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意义。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危害极大,是常见的致盲眼病。应重在早预防、早诊断、正规治疗。对于不同的NVG患者,采取不同的且最适宜患者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尽可能的挽救患者的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蒋建伟[7](2009)在《两种不同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对住院的27例3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组行以穹窿部为基底保留角膜缘部分结膜的球结膜切口,对照组行以角巩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切口,比较两种不同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的优缺点。结果:术前两组眼压、年龄等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耗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与自身术前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相同时间点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两组的视力、滤过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浅前房的发生率及房角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以穹窿部为基底保留角膜缘部分结膜的球结膜切口具有操作较简单、手术野暴露好、组织损伤少及省时等优点,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杨立东,杨云东,李京,张歆,贾洪强,徐深[8](2007)在《全周Schlemm管线性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全周Schlemm管线性切开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25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成功行全周Schlemm管线性切开术,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滤过泡、并做前房角镜检查。结果术后随访4.6~13个月,平均(7.5±3.1)个月。术前平均眼压(28.5±9.6)mmHg(1mmHg=0.133Kpa),术后(15.4±4.2)mmHg;差异有非常显着性(t=5.765,P<0.001)。术前平均用药(2.5±0.69)种,术后(0.68±0.59)种,差异有非常显着性(t=8.101,P<0.001),随访期间眼压≤21mmHg者24只眼(96.0%),其中13只眼(52.0%)不用抗青光眼药物,11只眼(44.0%)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下降≥10mmHg者14只眼(56.0%),其中不加药者7只眼。术后17只眼无任何眼内反应;6只眼有轻微房水闪光,2~4d消失;2只眼有少量前房积血,3~7d消失。3只眼术后出现局限性滤过泡,2~4周消失。房角镜下观察25只眼小梁网处均见裂隙带。结论全周Schlemm管线性切开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并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术后并发症少,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新手术。

王影[9](2007)在《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临床观察联合动物实验两个方面,系统归纳总结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对青光眼的治疗效果,观察该手术降眼压作用机制以及对眼部组织病理学影响,从而为规范手术方法提供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依据,并使其逐步完善。本研究旨在从不同角度探索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及机制,为临床手术应用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进而为青光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兔慢性高眼压模型的研究:对比复方卡波姆、a—糜蛋白酶两种兔慢性高眼压模型眼压及眼部情况,建立与临床相近的兔慢性高眼压模型。2.实验动物的研究:以卡波姆慢性高眼压兔作为动物模型,利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光镜、电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B型超声等方法,观察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术后睫状体、巩膜瓣、结膜瓣、视神经等组织形态、超微结构变化;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示踪剂标记房水途径方法,观察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房水引流途径。3.临床研究:归纳总结2005年4月至2007年1月我院行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住院青光眼患者31例(34只眼),观察临床睫状体平坦部术对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眼压、视力变化及对手术部位的影响,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兔慢性高眼压模型的实验研究卡波姆组:10只眼术后第1天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压升高,平均24.1±6.2mmHg;第2、3天眼压下降,随后升高;第7天,平均眼压32.0±9.0mmHg,高眼压状态持续30余天;术后45天,部分兔眼压开始下降,平均25.5±10.2mmHg;术后60天,平均18.6±4.9mmHg。本组眼压最高达51.6mmHg,1只眼超过23mmHg水平持续2个月。1只眼术后第1天升高后未再升高,本组造模成功率90%。糜蛋白酶组:10只眼术后各时间段平均眼压均未超过23mmHg。3只眼眼压自术后15天开始升高,术后30天超过23mmHg,持续15天后,术后60天时下降至正常,高眼压状态平均持续20天左右。本组眼压最高达32mmHg,7只眼术后眼压未升高,造模成功率30%。2.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实验性高眼压模型的临床观察2.1眼压对比结果:手术组与卡波姆模型组各10只兔眼对比。手术组于卡波姆注射后7天行手术。结果手术后9只眼眼压控制在18mmHg以下;1只眼术后1个月内眼压在26.5-36.0mmHg之间,术后2个月眼压下降至17.1mmHg,术后3个月10.3mmHg。各时间段手术组与卡波姆组相应眼压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2.2手术组兔眼临床表现:术后第3天,球结膜充血水肿,创口闭合良好,缝线在位,可见扁平滤过泡;角膜混浊水肿;前房内可见絮状混浊,前房周边深约1CT;虹膜表面血管扩张;晶状体清;玻璃体及眼底窥不清;眼球轻度扩张,平均眼压15.4mmHg。随着时间推移,手术眼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术后2个月,球结膜轻度充血,未见明显滤过泡;角膜混浊,水肿减轻;前房内混浊明显减轻;平均眼压11.4mmHg。1只兔可见玻璃体混浊。术后90天,球结膜充血消失,结膜缝线全部脱落,滤过泡弥散;角膜混浊,水肿消失;前房内混浊消失,瞳孔直径约5mm,对光反射弱;晶状体清,眼底变化不明显。平均眼压11.9mmHg。玻璃体混浊兔眼底镜下观察变化不明显。术后半年,各兔眼部状况同术后90天。平均眼压10.4mmHg。2.3手术组超声检查结果:UBM显示,手术组至术后180天,有9只眼滤过口通畅;90天时有1只眼滤过瓣口粘连包裹。B超显示,手术组9只兔眼无明显异常。有1只眼在术后1个月发生轻度玻璃体混浊,至90天时玻璃体混浊加重,但未见明显增殖条索,术后180天与术后90天比较变化不明显。3.实验性高眼压兔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组织形态学观察3.1光镜结果:①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术后第1天,球结膜高度水肿,手术切口周围球结膜、巩膜、睫状体断端等组织炎症细胞浸润。部分组织切片可见手术切口有少量出血附着;术后1周,球结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结膜上皮增生,血管充血;角膜水肿;睫状体断端水肿、色素脱失。视神经部分脱髓鞘、血管周围间质水肿;术后15天,球结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角膜周边血管翳,角膜水肿,未见巩膜壁变薄、眼球扩张;至术后2个月时,球结膜无明显充血水肿,局部仍有炎症细胞浸润,结膜下滤过通道存在;角膜上皮细胞间间隙扩大,角膜基质间隙增加,前弹力层界限模糊;1只兔眼睫状突表面可见睫状膜、增殖膜,并对睫状上皮细胞产生牵拉;手术内切口周围色素颗粒植入到巩膜表面,切口周围睫状体平坦部组织被色素微粒和色素条块包绕;巩膜无明显变化。视神经脱髓鞘反应轻;术后90天,球结膜无充血水肿,结膜下滤过通道存在,有局限粘连;角膜变化同术后60天;睫状突局部无色素上皮与色素层间隙疏松,部分脱离;睫状体断端色素微粒增多。视神经损伤不明显;术后135天,球结膜无充血水肿,结膜瓣下结膜与巩膜局限粘连,中间可见血管,创口附近有色素微粒植入;角膜上皮层微囊肿,角膜基质层纹理不均;睫状突正常;巩膜瓣下可见植入的上皮细胞;视神经大致同前;术后180天,结膜瓣下结膜与巩膜局限粘连;巩膜瓣上方断端融合,仍可间巩膜瓣下局限滤过通道,巩膜内切口处纤维增殖粘连阻塞滤过口;睫状突组织结构完整。视神经纤维未见萎缩。②高眼压模型组:卡波姆注射后1天,卡波姆与前房内房水混合形成胶冻样物质;结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卡波姆注射后1周,球结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角膜基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房角闭塞。视神经部分脱髓鞘、血管周围间质水肿。卡波姆注射后15天,球结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角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角膜周边血管翳形成;睫状突无色素上皮层呈堆状,表面形成结缔组织;眼球扩张,巩膜壁变薄。直至卡波姆注射后60天,球结膜水肿消失,局部仍可见炎症细胞;角膜血管翳消退,角膜云翳;前房内卡波姆类物质不明显;巩膜壁变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萎缩。视神经纤维排列稀疏、与周围间质分界不清,可见散在的空泡。卡波姆注射后90天,角膜瘢翳形成,视网膜萎缩变薄,视锥、视杆细胞层局部消失,内、外核层互相融合、排列紊乱,脉络膜萎缩,视神经纤维排列稀疏、散在空泡增多。卡波姆注射后4.5个月及180天,眼部组织学检查大致同90天。180天时视神经束部分消失,被胶质支架组织所代替,支架内有很多不规则空腔。3.2电镜结果:①正常兔眼:睫状体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排列整齐,细胞膜完整,神经上皮胞浆丰富,内含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色素上皮细胞核圆,胞浆内含有丰富的圆形色素颗粒。睫状体基质内含有睫状肌纤维,以及毛细血管。视神经髓鞘结构规则、排列紧密。②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术后第1天,睫状体色素细胞散在空泡,部分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样变性,组织变化与对照组术后1周无明显差异;术后15天,无色素细胞核皱缩,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基质呈无结构样改变;部分轴突肿胀、髓鞘有空泡,毛细血管充血;术后1个月至90天,睫状上皮细胞间连接疏松,色素上皮细胞色素颗粒减少,基板内较大的空泡,散在色素颗粒及线粒体,偶见脱入后房的色素颗粒,基板内偶见吞噬细胞吞噬色素颗粒及皱缩细胞核;视神经轴索排列整齐,可见微管、微丝及线粒体;至术后半年,散在色素细胞色素颗粒播散,胞浆内粗质内质网疏松,散在皱缩的细胞核;视神经内偶见视神经髓鞘增厚,视神经束排列整齐。③高眼压模型组:卡波姆注射后1周,睫状体色素细胞可见空泡,部分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变性;视神经轴突与髓鞘之间出现空泡,轴突缩小不均部分变成网状;卡波姆注射后15天,无色素细胞线粒体肿胀,微血管扩张;视神经髓鞘水肿,有洋葱样小体生成,胶质增生;卡波姆注射后1个月至90天,睫状体散在色素颗粒脱失后遗留的空泡,肿胀线粒体减少,偶见空泡样变;视神经损伤呈加重趋势,轴突颗粒状变性,轴索消失,轴突部分萎缩,幸存轴突髓鞘结构较完整,厚度增加,轴膜较少脱离,轴浆电子密度增高,颗粒状变性明显减少;卡波姆注射后半年时,色素细胞色素颗粒丰富,无色素细胞胞膜完整,胞浆内细胞器丰富;视神经髓鞘结构松散分离,幸存轴突髓鞘结构较完整,厚度增加,轴浆电子密度增高,颗粒状变性明显减少。4.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房水引流途径的实验研究FITC—BSA注射后,根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织荧光表现,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房水经由三个途径回流:①房水经滤过口引流至结膜下,结膜血管将房水吸收;②房水经前房角,进入睫状体外侧和巩膜内侧之间的Fantana间隙,被海绵状组织所吸收;③房水经葡萄膜巩膜途径,自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前巩膜、后巩膜、脉络膜排出。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房水主要经由第①条途径排出,这是该手术降眼压的主要机制。5.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临床研究5.1术中情况:34只眼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偶有不适感5只眼,有玻璃体溢出26只眼。余未见异常情况。5.2术后眼压情况:术后第1天,29只眼眼压5-11mmHg,平均6.54mmHg,2只眼因角膜水肿不能测,3只眼眼压20-33mmHg;术后1周,30只眼眼压5-12mmHg,平均6.88mmHg;4只眼22-25mmHg之间。随访期:术后1个月,20只眼5-12.8mmHg,平均8.36mmHg;1只眼眼压24mmHg。术后90天14只眼6-21.5mmHg,平均15.21mmHg;1只眼26mmHg。术后180天,13只眼6-21mmHg,平均14.56mmHg:1只眼25mmHg;1只眼测不出。1年以上,11只眼10.2-18mmHg,平均13.35mmHg;1只眼偶尔胀、充血、但无疼痛症状,未到当地医院就诊。术后2周,眼压超过21mmHg的4只眼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闭角型青光眼2只眼。其中3只眼行滤泡粘连分解术,1只眼于外院行白内障手术。5.3术后视力情况:19只无光感眼视力无变化;有视力15只眼中,视力提高4只眼,不变8只眼;下降3只眼。5.4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前房加深;前房有浮游物9只眼,纤维素样渗出2只眼,全部在术后3天内完全吸收;前房积血5只眼,术后3天吸收2只眼,其余3只眼分别在6天、10天、15天完全吸收;视网膜浅脱离3只眼,在术后1个月左右恢复;局部脉络膜脱离2只眼,分别术后1个月、90天恢复;眼球萎缩1只眼。结论:1.复方卡波姆前房注射可形成较好的慢性高眼压模型。2.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可成功降低慢性高眼压兔模型眼压,该手术无明显并发症,对兔眼组织结构无明显损害。滤过泡纤维粘连因素对该手术有影响。3.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主要从三个途径降低眼压,即结膜血管、前房角、葡萄膜巩膜途径。4.临床观察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眼压效果明显,无明显并发症,可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是治疗该病有效、安全、简便手术方法之一。

高志卓[10](2007)在《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治疗方法探讨》文中提出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是一种先天性小梁网及前房角发育不良,阻碍房水排出,导致眼压升高的疾病。多数在出生时已存在异常,通常在3岁以前发病。目前,国际上公认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法是小梁切开术和房角切开术。小梁切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是通过形成内引流和外引流双重作用来引流房水,降低眼压,所以比较符合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病理特点。丝裂霉素C作为一种抗代谢药物能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阻止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物质,减少滤过口的瘢痕形成;祖国医学研究表明针刺法可以缓解视神经萎缩,改善视野缺损。基于以上原理,为观察我院自2002年12月以来采用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合并应用丝裂霉素C敷贴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追踪随访。结果发现: 19例28只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出院时全部患者眼压均<21mmHg,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26只眼的眼压得到控制,成功率为92.85%;术后患者畏光和流泪症状消失,角膜中央部渐变透明。术中14只眼发生前房出血,占50%, 1-2周内均吸收。术后浅前房者8只眼,占28.57%,给与及时处理,最终形成前房。随访发现2只眼压未控制者中1只C/D值未有明显变化,但视力由原来的0.1降至0.06;眼压控制良者中有5只眼眼术后C/D值缩小,视乳头颜色逐渐变淡红,其余未见明显变化。眼压控制良好的患儿角膜横径均维持与术前相同,未见缩小者。有1例患儿(2只眼),术后联合中医针灸患儿视力得到明显改善。2个患儿(4只眼)术后,及时给予双眼交替遮盖、弱视训练仪及配戴矫正镜等治疗方法,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青光眼滤过术中巩膜瓣燕尾状切开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光眼滤过术中巩膜瓣燕尾状切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
    1.1.3 手术材料
    1.1.4体外实验
    1.1.5 手术步骤
    1.1.6 研究指标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Healaflow体外实验结果
    1.2.2 患者一般情况
    1.2.3 术中情况
    1.2.4 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
    1.2.5 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
    1.2.6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脉络膜上腔填充Healaflow内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1.3 术后观察和随访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眼部情况
    2.2.2 术后主要观察指标
    2.2.3 并发症
2.3 讨论
    2.3.1 评估Healaflow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2.3.2 在巩膜外垫压基础上改进为脉络膜上腔垫压的优势体现
    2.3.3 评估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对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2.3.4 对比分析本研究与传统外路手术成功率
    2.3.5 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手术时间和术后眼压变化
    2.3.6 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2.3.7 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潜在并发症
2.4 小结 三、Healaflow在眼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3.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
    3.1.1 病例基本情况
    3.1.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PDR治疗
    3.2.1 病例基本情况
    3.2.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3 Healaflow应用治疗低眼压
    3.3.1 病例基本情况
    3.3.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4 病例总结与讨论
    3.4.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3 Healaflow应用于低眼压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青光眼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巩膜咬切术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远期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眼压的比较
    2.2 手术前后视力的比较
    2.3 并发症
3讨论

(4)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青光眼类型
        1.1.3 术前眼压
        1.1.4 术前视力
        1.1.5 角膜内皮细胞数
    1.2 设备和材料
        1.2.1 检查设备
        1.2.2 手术设备
        1.2.3 术中药物
        1.2.4 植入材料
    1.3. 手术治疗过程
        1.3.1 术前检查
        1.3.2 术前准备
        1.3.3 手术方法
        1.3.4 术后处理
        1.3.5 随访时间
        1.3.6 滤过泡分型
        1.3.7 手术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附图
3 讨论
    3.1 难治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
    3.2 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
    3.3 手术疗效评价
    3.4 手术方法的创新
        3.4.1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
        3.4.2 深层巩膜瓣的切除
        3.4.3 雷珠单抗(Lucentis)的应用
        3.4.4 氩激光超全视网膜光凝术
        3.4.5 丝裂霉素C的应用
    3.5 并发症
        3.5.1 术中并发症
        3.5.2 术后早期并发症
    3.6 展望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知情同意书(样本)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诊断过程
        2.2 手术治疗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两种不同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9)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目的
    方法
    结果
    结论
    关键词
Abstract
    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ulsion
    Key words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基础性研究
    第一章 慢性高眼压模型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备矫正与原理
        2.2 正常眼压范围观察
        2.3 模型制作方法
        2.4 高眼压模型眼压观察
        结果
        1.眼压计矫正结果
        2.兔正常眼压范围
        3.模型眼眼压情况
        4.模型眼眼部情况
        讨论
        参考文献
        慢性高眼压模型图片
    第二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实验性高眼压模型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模型制备
        1.2 主要手术器械
        2.手术方法
        3.观察指标
        3.1 眼压
        3.2 物理指标观察
        结果
        1.手术组与高眼压模型组眼压情况
        2.手术组兔眼临床表现
        3.超声检查结果
        讨论
        手术组术后UBM及B超图像
    第三章 实验性高眼压模型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组织形态学观察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2.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取材
        2.3 光镜标本制备
        2.4 透射电镜标本制备
        结果
        1.光镜结果
        1.1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A组)
        1.2 高眼压模型组(B组)
        2.电镜结果
        2.1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A组)
        2.2 高眼压模型组(B组)
        讨论
        1.睫状体的组织形态学
        2.炎症反应
        3.睫状体损伤与组织反应
        4.滤过泡的纤维粘连
        5.高眼压状态下视神经损伤
        参考文献
        手术组与高眼压模型组光镜观察典型图片
        手术组与高眼压模型组电镜观察典型图片
    第四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房水引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分组
        2.示踪剂(FITC—BSA)配置方法
        3.造模方法
        4.FITC—BSA注射方法
        5.冷冻切片方法
        6.荧光等级判定标准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临床研究
    第一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手术方法
        3.随访
        结果
        1.术中情况
        2.术后眼压情况
        3.术后视力情况
        4.术后眼部情况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临床典型病例
综述一 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综述二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历史沿革
致谢
个人简历

(10)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治疗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 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青光眼滤过术中巩膜瓣燕尾状切开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D]. 任新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D]. 高佳. 郑州大学, 2016(03)
  • [3]巩膜咬切术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远期效果观察[J]. 李海燕. 中国当代医药, 2014(11)
  • [4]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D]. 赵春梅. 天津医科大学, 2013(12)
  • [5]眼球筋膜囊切除小梁切开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临床研究[J]. 董敬民,张金嵩,张效房,王卫群,孔令训.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04)
  • [6]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D]. 敖芸其其格.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7]两种不同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D]. 蒋建伟.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 [8]全周Schlemm管线性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J]. 杨立东,杨云东,李京,张歆,贾洪强,徐深.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10)
  • [9]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王影.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06)
  • [10]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治疗方法探讨[D]. 高志卓. 吉林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巩膜瓣燕尾切口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