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流池立体养鱼高产新技术

半流池立体养鱼高产新技术

一、半流水式池塘立体养鱼高产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1](2021)在《草鱼产业发展报告》文中认为草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产量占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产量的1/5。一直以来,草鱼以其养殖技术成熟、投入成本低、管理难度小、养殖成活率高、消费市场稳定而备受生产者青睐,并据此形成了一条从育种、养殖、饲料、病害防控到加工、流通和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近年来,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渔业绿色发展等政策影响,草鱼产业经历转型调整的过程,一批草鱼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张智一[2](2020)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水鱼类作为能为人类提供高级蛋白质的食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捕捞资源持续衰退的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业作为海水鱼类生产供应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使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及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但使用比例较低,大部分养殖生产活动仍处于较为粗放的传统养殖阶段。同时,由于此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度较高,往往容易产生产业集聚,这种集聚也衍生出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的养殖模式发展难以为继,为使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产业亟待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的革新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革新的基础在于对现存海水鱼类养殖业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途径在于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进行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革新。摸清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模式应用和产业集聚现状是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革新的基础,研究产业集聚区域各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其生态经济绩效是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使用海水鱼类养殖主要生产区域相关数据,分析和测度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主要养殖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使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产业集聚区域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两个方面(生态经济效率和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以两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其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博弈模型推演与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大菱鲆主要在辽宁省和山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辽宁省集聚更为明显;池塘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海鲈鱼在广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普通网箱养殖模式下大黄鱼产量最高,其在福建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深水网箱模式主要生产品种为卵形鲳鲹,其在海南省与广西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广西省养殖专业化程度更高。(2)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发现:(1)养殖相关技术领域和企业的资金扶持以及税收减免政策的增加,能够通过降低养殖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但养殖生产、鱼药和饵料投放以及各类资源应用的增加能够使化学成分排放增加;(2)政策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新增养殖场建设投资对养殖生产收益、化学成分排放、地下水资源损失、土地占用面积、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区域捕捞资源衰退造成影响;(3)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的增加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的养殖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能够促进产业养殖模式革新,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降低养殖生产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养殖生产实际,对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系统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进行分析,发现:(1)养殖阶段饲料投喂是造成各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受到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因养殖模式特性,受此类影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工厂化养殖养殖面积受政策影响较大,养殖尾水的排放以及高浓度矿物质反冲地下水均会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3)普通池塘养殖模式在土地租用周期内受到影响较小,其养殖排放在区域水环境吸收富营养物质超出环境修复能力的情况下,会对下期养殖产品质量和价格造成影响;(4)普通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直接在水环境中进行,养殖尾水的排放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5)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在建造时有国家资金支持,因主要在距岸较远的海域分布,造成的环境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3)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如下:(1)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测度中53.13%的样本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在不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山东省的生态经济绩效表现在三省中为最佳,尽管在规模效率方面表现较差,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均为最高;辽宁省位列第二,河北省表现排名最低。在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小规模养殖户整体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尽管小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率较高,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较低。(2)普通池塘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48.72%高于平均值,样本纯技术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小规模养殖户尽管生态经济效率较高,但在考虑成本利润率和边际贡献率时,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3)普通网箱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22.58%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规模养殖户生态经济绩效表现显着优于小规模养殖户。(4)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不仅在生态经济效率测度中体现出了较其他模式而言的优势,还在生态经济绩效的评价中表现优越。但需要看到的是,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率受到高昂建造费用和运营费用的影响,在生态经济效率受到了一定制约,总体绩效虽呈现较好的综合表现,但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4)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现状来看,促进其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存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阻碍为其对地下水的严重依赖严重依赖和威胁以及极高的自然资源消耗,其养殖投喂饵料多为鲜活饵料,不仅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还极易影响产品品质。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否进行养殖尾水无害化处理,以尽量减少养殖尾水中氮、磷和COD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成分的排放。普通网箱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鲜活饵料的使用和近岸区域高密度网箱分布,这两者不仅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及鱼病高发风险,还使得近岸底泥集聚加剧,危害近岸水体环境。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虽对环境危害较小,但高昂的养殖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限制了模式应用和推广。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前人对我国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发展、大菱鲆养殖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与成因等方向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创新性地对我国海水鱼类各主要养殖品种以及主要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展开研究,拓展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2)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研究往往针对养殖业的某个具体部分展开,研究缺乏整体性,本文创新性地以系统的视角对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部分进行研究,将海水鱼类养殖生产活动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生态经济领域的分析研究,拓宽了海水鱼类养殖经济领域研究的角度。(3)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生态经济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区域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分析中,不仅扩展了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范围,还创新性地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基于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有:(1)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以政策资金扶持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的方式促进工厂化循环水模式推广利用;(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降低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使用成本;(3)加强配合饲料的研发,提高配合饲料使用率;(4)引导健康消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对池塘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加强饲料研发及应用指导,降低饵料投喂引起的养殖富营养化成分;(2)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尾水处理设施的推广使用;(3)提高天气观测水平,保障产业发展;(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产业运行风险。(3)对网箱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持续扶持深水网箱建设,鼓励中小型养殖户进行合作投资;(2)引入正规金融服务,保障产业稳健发展;(3)创新养殖经营模式,引导产业绿色转型;(4)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以市场带动模式推广;(5)科学合理规划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加强扶持绿色生态深水网箱建设;(6)着力开发特种渔业保险,切实帮助养殖户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仓萍萍[3](2019)在《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2年中国开创“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以来,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北到辽宁省南到福建省,尤其在黄渤海地区有了大规模养殖,其中山东、辽宁两省集聚程度较高。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养殖年产量4.1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83.73%。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以流水养殖为主,养殖水体占养殖总水体99%,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94.5%,循环水养殖不足1%,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5.5%。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主要区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污染排放方面。基于物料平衡法,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流水养殖的氮排放量为0.136千克,磷排放量为0.018千克。以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年养殖量4.17万吨计,氮磷量排放量分别5660吨和749吨。该估算结果基于全程投喂配合饵料的假设。实际情况是冰鲜饵料投喂量是配合饵料的3.5倍左右,故上述氮磷排放的估算值小于实际值。冰鲜饵料能导致更高的“二次污染”。2019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虽然目前多数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备性能还不太完善,不能做到完全“零排放”,但污染物排放低。第二是资源消耗方面。流水养殖资源消耗大。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水资源消耗分别30立方米/千克和17立方米/千克。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年用水量8.29×108立方米。假设采用循环水养殖,用水总量2.52×107立方米,水资源耗用前者是后者33倍。随着竞争加剧,养殖规模扩大,工厂化流水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1)资源高开采低使用。地下水资源无序开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污染高排放低治理。养殖尾水排放缺乏标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造成局部水域氮磷污染超标,“二次污染”的水源对养殖产生严重危害。大菱鲆流水养殖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线性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堪忧。鉴于此,本文以大菱鲆养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选择“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为研究课题。采用完全成本法、数据包络法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负外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后用生态足迹指数法论讨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生态足迹指数法的研究结论,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总结并提出转型机制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全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论文的观点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及评价启示。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基础理论和经济模型。第四章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阐述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模式推广存在的主要障碍。第五章中国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一,负外部性外因分析,核算体系需优化,资源环境要素未纳入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水产品价格未体现所有要素的价值,低估成本高估收益,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二,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效率需提高,饵料、人工、设备等要素投入过多,降低了经济效益,饵料过度投入会加重“二次污染”。第六章中国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对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的可持续性展开评价,结论认为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为弱可持续发展,流水养殖已超出生物容量,环境压力较大,表现为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上述结论,结论一致。本章节研究为养殖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完全成本和效率问题的研究旨在说明流水养殖的不足和转型的必要,定性说明流水养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接着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定量研究,说明流水养殖环境压力较大,呈生态赤字,不可持续,大菱鲆流水养殖转型势在必行,之后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结论一致,循环水养殖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七章转型机制与主要结论。归纳总结上述章节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大菱鲆养殖模式的转型机制提出思路。第八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后续科学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地域养殖优势存在差异。电力成本方面:辽宁省4.45元/千克,山东省6.00元/千克,辽宁是山东的74.17%;水资源耗用方面:辽宁省17立方米/千克,山东省30立方米/千克,辽宁是山东56.67%,辽宁省资源使用效率高于山东省。山东、辽宁两省地下水资源价值分别:0.08 RMB/m3,0.11 RMB/m3,资源价值不等,体现了资源稀缺性。按传统成本核算,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略低于辽宁省,纳入资源环境因素之后,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比辽宁省高2.35元/千克。说明: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后,辽宁省大菱鲆养殖存在较强优势。(2)不同养殖模式资源消耗存在差异。工厂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2.52立方米,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养殖耗用量0.6立方米。工厂化流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17立方米以上。不同养殖模式水资源耗用差异较大,流水养殖是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7倍,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30倍。半封闭循环水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4倍。(3)流水养殖规模不经济。虽然有些养殖户生产规模较大,但距规模经济仍有差距。诸多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流水养殖面积均值4116平方米,有效养殖面积3636平方米,养殖水域投入过度,饵料过度投放、人工使用不足、固定资产部分闲置,距离帕累托最优有一定差距,有较大改进空间。(4)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显着。随着对养殖资源环境逐步重视,水土资源成本和污染处理成本不可回避,当外部成本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后水产养殖成本会有显着提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工艺完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运营成本与目前相比会进一步下降。两者成本差距逐步缩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突显。循环水养殖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使用率高。养殖周期缩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快;二是养殖风险低。盈亏平衡结果显示,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安全边际率39.23%,流水养殖安全边际率26.27%,说明循环水养殖经营风险低于流水养殖。因为水质稳定,管理科学,鱼病发生率低,养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食品安全性高。科学监控养殖环境,严格消毒、清池等环节,产品质量达标品质好,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四是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平衡水产养殖结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少受自然资源约束,可以平衡水产养殖结构性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5)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属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生态足迹指数(EFI=13%),属于弱可持续养殖。饲料、能源、基建生态足迹指数贡献最大,循环水养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既降低养殖经济成本又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大菱鲆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菱鲆产业经济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大菱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市场贸易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经济收益及效率研究等方面。对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2)养殖水资源的价值研究鲜有涉及,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养殖水资源的定价问题研究。资源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自然资源,水资源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必要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利用。(3)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的定量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生态足迹小尺度领域研究。2011年,近十年前有学者倡议大菱鲆养殖转型,但没有展开这方面的定量研究。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的环境压力有多大?有没有超出生态承载范围?有没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达到什么程度?尚未有定量研究。

刘定发[4](2017)在《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以多个供港猪场为对象,通过前期研究,在已有单项新成果、新技术的基础上,以“调查与资料查阅-试验研究-技术集成—工程示范—技术推广”为主线,系统地对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论文通过对国内供港澳活猪饲养场开展各种调查和实地调研,摸清供港澳活猪饲养场类型、数量、出栏情况、清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等,总结供港澳活猪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成绩及其问题。本课题按“传统养猪模式”和“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对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归类,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以找出两种不同生产模式下的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差异,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在猪场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进了深入研究,针对规模化养猪废水氮磷含量高、固液混杂、有机质高、碳氮比失调等特点,以已有的单项新成果、新技术为基础,以技术突破-工艺组合—参数优化—工程应用为主线,重点突破催化剂负载、淀粉基絮凝剂强化絮凝等缺口技术,并将突破成果与设备进行试验组合、筛选设计等环节的联合攻关,使之配套;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性试验并完善工艺参数,形成规模化养猪废水处理回用的能源生态型成套技术。开展猪-沼-茶(果)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发酵后的沼液用作有机肥,通过补充相关营养元素后泵提升到生态园高处的沼液暂存池,然后通过喷滴灌系统进入茶园或其它作物种植区。连续12个月,每月取同一区域内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样品,检测其中的总氮、总磷和钾的含量以及pH值,评价有机肥对土壤元素平衡的作用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果)”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生产大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还可实现污水零排放。通过生态园区内规模猪场的场址选择、全封闭猪舍和双层玻璃棉墙体设计,采用垂直通风模式进行舍内环境自动控制,制定饲料配方、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降低氨氮等污染物排放,通过采用密闭管道输送有机营养液体肥料并采用微喷灌方式精准施肥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有机营养液体肥料的浪费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分作物设计配方补充微量元素,避免使用作物不需要的元素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有效解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规模猪场的关键共性问题。通过上述技术集成,进行示范工程建设。示范工程大力推动现代化养殖和规模化经营,完善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实行“养猪-沼气-养鱼-种茶-种果蔬-种名贵林木”的立体农业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养猪为主,利用沼渣和沼液作为有机肥,配套养鱼、制茶、果蔬生产和名贵木材种植的生态循环农业。论文还对推广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规模化生态猪场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生猪的质量安全控制,提升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技术水平,达到引领养殖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或创新:1、国内供港猪场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的许多不足,必须采取措施弥补不足,本论文也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2、供港猪场一定要走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之路,“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态养猪是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3、本论文通过实验利用氢氧化钠对淀粉中的多羟基进行苛化改性,制得淀粉基复合絮凝剂,这在技术有一定创新。4、本论文通过实验制备得到集污染物吸附与催化消毒功能于一体的催化剂,该催化剂不含氯,不会产生有机氯化物等致癌物,这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5、构建了以厌氧发酵为核心的资源化利用工艺,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和能量生态链。6、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果)”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生产大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还可实现污水零排放。7、示范工程的建设是通过猪场科学选择和合理布局、全封闭猪舍和双层玻璃棉墙体设计、测土配方等相关技术,有效解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规模猪场的关键共性问题。

岳俊生[5](2017)在《基于能值理论的湿地生态工程评估研究 ——以长江中上游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从流域视角审视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治理,是当前生态恢复与保护的主要策略。本研究基于湿地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原则、思想等,针对长江中上游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面源污染问题(以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为主)、城市化问题、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库湾养殖问题以及退耕还湿盲目性问题等,提出了生态恢复、环境治理、湿地保护等的生态工程设计模式,并选择典型区域进行示范;在工程示范的基础上,构建不同湿地生态工程类型体系的能值评价模型,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更全面的对不同类型湿地生态工程进行系统定量的评价,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工程的能值评价结果及相关工程对比分析,最后对湿地生态工程模式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重点提出针对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生态工程设计思路,并利用当前较为成熟的能值理论,构建相应的能值模型进行湿地生态工程的可持续性的评价,同时对能值模型在小尺度工程示范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从流域角度对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提出可行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于三峡库区消落区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基于桑基鱼塘的传统智慧,本研究在总结基塘工程设计思路基础上,选择在澎溪河支流白夹溪河口附近进行示范,并进行适应性能值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本研究根据消落区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特殊条件,在缓坡区构建基塘系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构建25块阶梯状串-并联复合的“塘-田”模式。基塘系统的湿地农产品产生的经济价值(40441.92¥/hm2)较周围传统农作物的利润更高。基塘系统产出的经济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未使用化肥、除草剂、杀虫剂,其经济效益潜力更高。通过比较基塘系统与传统农业耕作系统能值模型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发现二者总的能值产出密度基本一致(3.99E+16 SEJ/year/ha,4.00E+16 SEJ/year/ha),但总的能值投入,传统耕作系统高于基塘系统,基塘系统的可再生资源投入高于传统耕作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中基塘系统的可持续性(2.4)高于传统耕作系统(0.5);与稻鸭共生等可持续性较强的系统比较,基塘系统同样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和资源利用率,具有相对低的环境负载率,相比较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基塘系统不使用农药、化肥、杀虫剂为农民减少经济投入,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基塘系统为缓坡消落区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2)针对城市发展带来城市雨洪、路面硬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提出生物沟、雨水花园设计等海绵体结构设计思路,并在重庆开州区进行工程示范,进行为期2年的生态监测,构建能值模型进行可持续评价与分析。本研究认为生物沟、雨水花园等“海绵体”结构设计,依据地形条件,适当设计管道收集屋顶、硬化路面的高污染负荷雨水,经过生物沟、雨水花园的滞留、拦截、消纳、下渗等,一方面使污染物质在单元体中得到拦截、净化,另一方面雨水能够在系统储水结构层中保留,为城市水资源的再利用和地下水补给提供条件。在构建的生物沟复合系统能值模型中,可再生资源利用比率为8%,不可再生资源投入所占比例较高,外来投入资源小于本地资源利用;工程可持续性中等。雨水花园系统能值模型中,系统能值产出大于投入,且系统产出增加(主要为水资源保护);环境负载率值为3.35,工程实施对原有环境系统产生的负荷影响较小;评价系统可持续性指数大于1,总体可持续性为中等。与国外类似生物沟、雨水花园系统设计和评价相比,本研究设计旨在对城市原有绿地系统进行微地貌结构设计,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设计更加完整,能值产出均高于国内外同类系统的能值产出。由于能值评价在生物沟、雨水花园具体案例的评价研究较少,本文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案例参考。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生物沟、雨水花园这类城市湿地单元是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的有效措施。(3)针对长江中游退耕还湿盲目性的问题,选择朱湖农场示范区为典型的退田还湿发展模式,进行工程实践和相关生态监测,并构建能值模型进行评价。本研究对原有农田改造,构造浅滩、洼地水塘、林泽、岛屿、圩田、泻湖、曲岸等要素,形成退田还湖、退田还塘、退田还圩、退田还泽4个大结构单元。工程系统的能值模型中,能值产出大于投入;与其他系统比较,退田还湿工程生境支持值远高于海岸湿地系统,资源供给和文化服务文化值高于海岸湿地系统,功能调节值低于海岸湿地系统。能值的生态服务价值具体表现为:文化服务>初级产品供给>废物处理>生境维持>释放O2>固定CO2>气候调节。工程系统能值可持续指数为5.58。随着湿地工程系统的逐步演替,可持续性慢慢增强,效益逐步增加。同时,退田还湿为流域增加湖泊数量及湖泊面积,是对长江中游洪水的调蓄能力不断提高。(4)针对长江中上游库湾养殖的生态威胁,以湖北宜都天龙湾为典型库湾养殖代表,结合地形地貌,总结其生态发展模式,并进行监测,构建能值模型进行评价。本文研究的鱼菜共生系统是由浮床体和网箱两部分组成。浮床体浮于水面上,床体上栽种花卉或水生蔬菜,网箱沉于水中养鱼。植物根系透过浮床体分散在水中,将水体上、下空间联系在一起。系统在立体空间内实现多层结构、互利共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本研究根据工程示范特点,构建适应于库湾鱼菜共生系统的能值评价模,结果表明:鱼菜共生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购置资源中不可再生资源大于可再生资源;模型产出中,没有单一研究水产品产出,而是对系统内其他物质流动、能量分配及服务反馈进行分析。反馈指标反映系统在生态恢复和生态服务方面的价值,大约是系统产出的1/10,且植物/动物比值为45.19:1,水上部分/水下部分比值为16.08:1。能值模型中的能值密度为3.73E+17 SEJ/yr/ha。系统能值产出率3.964,环境负载率为5.623,可持续性指数0.705。系统能值产出大于投入。本文的鱼菜共生系统更接近自然化的系统,人工管理干扰相对较少。(5)针对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形成的具有点-面污染特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复合型农家乐人工湿地设计思路,并在典型流域支流上游区域开展适应性工程实践,通过工程后期水质、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构建能值评估模型,进行可持续评价与分析。该项设计针对农业生活污水高污染、高颗粒物等特征,采用阶梯多级潜流型人工湿地,在山地条件下利用自然坡降产生水流动力,末端设计生物塘,其既净化水质,也是系统储水结构,还是灌溉菜地的水源。通过能值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本研究认为单一的人工湿地设计与本研究中的复合系统相比,复合系统总投入能值略大于人工湿地系统,可再生资源利用率相差不大,且对于两个系统而言,购买的不可再生资源均是主要投入。人工湿地系统的能值产出率略大于复合系统。两个系统产出大于投入,且环境负载率小于3,表明对环境影响较小。系统可持续性指数与类似系统比较,其高于沼气农业复合系统,低于“猪-沼-鱼”系统。系统的能值反馈高于“猪-沼-鱼”系统。系统的可持续性指数小于传统农业系统。通过水质监测,人工湿地单元可拦截、净化进入流域系统的水体,为流域水体污染物质削减发挥应有的功效。农家乐人工湿地系统的多功能效益明显,“生态肾”形式的人工湿地系统是解决地形分散且覆盖面广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难题的有效途径。(6)流域湿地系统构建模式。基塘系统、生物沟复合系统、雨水花园系统、退田还湿系统、鱼菜共生系统和农家乐人工湿地复合系统是为应对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社会发展情势下所产生的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的适应性湿地生态工程模式。流域内每项适应性的湿地生态工程都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和适用环境,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为解决流域内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使已经受损或是遭受破环的生态系统得到自我恢复和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刘常标[6](2011)在《福建省设施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探讨设施渔业定义的基础上,从陆基设施渔业和海基设施渔业两方面深入总结剖析了福建省设施渔业的发展现状和不足,提出在巩固提高原有水产设施养殖水平的基础上,从节水减排、节地高产、节时高效、抗风消浪四个方面进一步促进福建省设施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福建省新时期设施渔业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杨东辉[7](2006)在《中华圆田螺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我国中华圆田螺为实验材料,对其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体重等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在不同pH条件下对中华圆田螺的生存和生长进行了试验,并利用稻田对中华圆田螺的繁殖、生长、病害防治等生态养殖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我国田螺的生态养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圆田螺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体重的相互关系分别是,壳宽(y)与壳高(x)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008+0.7347x(r2=0.9048);壳口高(y)与壳高(x)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5099+0.5581x(r2=0.9396);壳口宽(y)与壳口高(x)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9220+0.9280x(r2=0.9336);体重(y)与壳高(x)为幂函数相关,回归方程为y=0.000992x2.5575(r2=0.9175)。2、不同pH条件下中华圆田螺生存、生长实验的结果表明,中华圆田螺生活适宜的pH值为5.5~7.5,其中最适pH为6.0~7.0,偏酸性。在最适pH范围内,pH升高或下降,其生长率均下降,且存活率下降。3、中华圆田螺稻田生态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殖田螺、稻螺混养,技术简单易行,投入少,见效快,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优化了产业结构,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稻田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王国富[8](2005)在《曲靖市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以稻田养鱼为主的各项稻田综合利用技术,已成为一项提高水稻产量、质量和生态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近年新发展的稻鸭共生互养,实现稻鸭双丰收的模式也被试验结果所证实;而稻田养鱼和鸭的复合种养共生模式也于1990—1994年在重庆市试验成功并进行示范推广。但在稻田进行露宿养鸭的同时,进行稻田养鳝鱼和养绿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文通过对稻田养鸭、稻田养鳝、稻田养鸭鳝和稻田养鸭鳝萍四种生态种养模式与本地常规栽培稻(对照)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稻鸭、稻鳝、稻鸭鳝、稻鸭鳝萍模式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0.03g/cm3、0.02g/cm3、0.04g/cm3、0.05g/cm3;>0.25mm团聚体的数量分别增加了2.49%、0.89%、3.37%、5.07%;<0.001mm微团聚体的数量分别降低了1.76%、1.20%、1.89%、2.26%;分散系数分别减少了4.93%、3.51%、6.43%、6.61%;结构系数分别增加了4.93%、1.53%、6.43%、8.96%;有机质分别增加0.69g/kg、0.34g/kg、0.91g/kg、1.01g/kg;全N分别增加了0.43g/kg、0.26g/kg、0.60g/kg、1.03g/kg;速效N分别增加16.09mg/kg、8.29mg/kg、25.34mg/kg、33.12mg/kg;速效P分别增加2.63mg/kg、1.88mg/kg、4.39mg/kg、6.21mg/kg;速效K分别增加了29.41mg/kg、17.77mg/kg、35.99mg/kg、43.50mg/kg。经显着性分析显示,除稻鳝模式外,其余均达显着水平,其中以稻鸭鳝萍模式效果最好。 2、在稻田生态方面,稻鸭、稻鳝、稻鸭鳝、稻鸭鳝萍模式的杂草鲜重分别降为51.3g/m2、365.4g/m2、11.3g/m2、51.8g/m2;与对照的370.8g/m2相比,除稻鳝模式不显着外,其余均达显着水平;平均虫害分别降为1.3只/m2、9.7只/m2、0.9只/m2、0.4只/m2,与对照的16.2只/m2相比,除稻鳝模式不显着外,其余均达显着水平;平均病害分别降为0.1%、1.4%、0.1%、0,与对照的3.2%相比,除稻鳝模式不显着外,其余均达显着水平,其中以稻鸭鳝萍模式效果最好。 3、在对水稻生长状况的影响方面,每丛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精米率、腹白率均有所提高。其中,与对照的74.3%相比,稻鸭、稻鳝、稻鸭鳝、稻鸭鳝萍模式的精米率分别提高到78.5%、76.1%、81.6%、83.7%,均达显着水平,其中以稻鸭鳝萍模式效果最好。 4、在经济效益方面,与对照相比,稻鸭、稻鳝、稻鸭鳝、稻鸭鳝萍模式每667m2的纯收入分别增加了110.43元、184.69元、235.7元、552.75元,均达显着水平,其中以稻鸭鳝萍模式效果最好。 5、从产投比看,稻鸭鳝萍模式最好,其排列顺序为稻鸭鳝萍(2.00)>稻(1.97)>稻鸭(1.88)>稻鳝(1.82)>稻鸭鳝(1.74)。 6、在社会效益方面,丰富了市场上农产品的品种供应,提高了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上述结果表明,各种模式综合效益排列顺序为:稻鸭鳝萍>稻鸭鳝>稻鸭>稻鳝,所以,稻鸭鳝萍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着,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的优化稻田生态种养模式。

铁凌,陈玲[9](2001)在《半流水式池塘立体养殖高产新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半流水式池塘立体养鱼饲养密度大、成活率高、易管理,十分有利于精养,一般每667m2净产1000千克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颇佳。现将这一高产新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建造 半流水式池塘立体养鱼面积以667—667m2、水深1.5—2.5米为宜,同时常年要有一定流量的水源保证(最好是自然

刘鹰[10](2001)在《高密度水产养殖生态工程设计及循环水流转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复杂过程,在土地处理系统中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得到转化和去除,最终实现废水的稳定化和无害化,并能使废水转变为水资源予以再用,是一种低费用、低能耗、高效率的废水净化方法。“水产养殖废水生态工程土地处理”以甲鱼养殖温室排放的富含营养物的养殖废水和连栋塑料种植温室内利用废水栽培蔬菜的综合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了甲鱼养殖池内水化学因子的季节变化规律,养殖池氮的收支。研究表明:养殖池水质无明显的季节变化,为弱碱性,废水中含有氮、磷、钙、钾、镁等矿质营养。选取了四种土壤(红壤、未改良潮土、改良潮土、水稻土)和四种基质(E.珍珠岩、煤渣、砂混合基质;F.珍珠岩、煤渣、砂、锯末混合基质;G.珍珠岩、煤渣;D.珍珠岩、砂、锯末),用商品营养液作对比进行了养殖废水生菜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对养殖废水中的氨氮和磷都有良好的净化作用,土壤中红壤的净化效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5.3%和96.8%,四种基质中珍珠岩+煤渣+砂混合物对水中总磷的去除率最高,达96%;但土壤和基质栽培试验中,淋失水中硝氮浓度较进水提高了许多。土壤和混合基质对甲鱼养殖废水显示了不同的适应性,综合比较栽种生菜的各项试验指标,以改良潮土和煤渣+珍珠岩基质的适应性最好。甲鱼养殖废水能够提高红壤的pH值,提高土壤中有效态钾、钙含量。在选取的两重红壤上进行了四种不同灌溉水处理的生菜栽培试验,两种土壤对养殖废水氨氮的净化率达到90%,对硝氮的去除率较低,用甲鱼养殖废水处理的植株成活率要显着大于对照组。凤眼莲对养殖废水的静态净化研究表明,凤眼莲能同时去除甲鱼废水中的氨态氮、亚硝氮和硝氮、COD、磷等,其净化率分别为71.5%、88.1%、68.5%和90.7%,具有对养殖废水降解、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对氨氮的净化模型为指数函数。 “高密度循环水养殖工程”设计研究论述了高密度循环水养殖工程的主要设施和原理,研究确定了系统处理模式及工艺流程,比较了不同池形高密度循环水养鱼池特点,对鱼池排污管、滤水管、鱼池进水管及喷嘴、沉淀池、系统pH控制和脱氮系统进行了设计,讨论了养殖池中悬浮物及固体颗粒物的形成和控制,开发了布袋式机械过滤器、除泡器、气水混合装置等设施和设备,对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滤池进行了重点研究和设计。系统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投资小、自动化程度较高、在某些关键技术或设计上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对环境无污染、健康养殖并且养殖不受地域、时空、季节限制,可实现全天候生产。

二、半流水式池塘立体养鱼高产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流水式池塘立体养鱼高产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草鱼产业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殖情况
        1.规模布局
        2.产业效益
    (二)加工及贸易情况
        1.规模布局
        2.产业效益
    (三)市场及消费情况
        1.市场及价格变动情况(包括市场变化、价格变动)
        2.消费意愿及结构分析
技术研发进展
    (一)年度技术进展
        1.育种方面
        2.养殖方面
        3.加工方面
        4.病害防控方面
        5.饲料营养方面
    (二)主要推荐模式
        1.池塘“零排放”绿色高效圈养技术与模式
        2.“回”型池种青养鱼模式
        3.鱼菜共生养殖模式
        4.山涧流水养殖模式
        广西浦北县官垌镇地处六万山区腹部。该镇农民利用山涧溪流终年不断、水源充足、草料丰富等自然优势,在沟沿路边、房前屋后、田头地角或一些低洼田开挖小鱼窝,引来山泉水养鱼,鱼窝面积小至几平方米,大到50m2~60m2,每个鱼窝投放二三十尾甚至上百尾五六寸长的草鱼种,平时投喂青草、瓜叶、木薯叶等。洁净的山泉、纯天然的青饲料和自然流水式养殖,产出了绿色生态、品质上佳的“官垌草鱼”。
    (三)发展趋势分析
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育种方面
        2.养殖方面
        3.加工方面
        4.病害防控方面
        5.营养与饲料方面
        6.市场与消费方面
    (二)发展建议
国际产业发展现状
国际技术研发进展

(2)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进展
        2.1.1 海水鱼类养殖国内外研究进展
        2.1.2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国内外研究进展
        2.1.3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经济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2.1.4 海水鱼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国内外研究进展
        2.1.5 小结
    2.2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第三章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产业集聚现状研究
    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业发展概况
    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2.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2.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2.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2.4 小结
    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3.4 小结
    3.4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4.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4.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4.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4.4 小结
    3.5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产业集聚分布测度
        3.5.1 研究方法
        3.5.2 主要养殖品种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3 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4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5 网箱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6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4.1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4.1.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概述
        4.1.2 研究问题
        4.1.3 研究方法
    4.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3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分析
        4.3.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3.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3.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1.1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5.1.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2.1 数据来源
        5.2.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效率
        5.2.3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
        5.2.4 讨论与小结
    5.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3.1 数据来源
        5.3.2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3.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3.4 讨论与小结
    5.4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4.1 数据来源
        5.4.2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4.3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4.4 讨论与小结
    5.5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5.1 数据来源
        5.5.2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5.3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5.4 讨论与小结
    5.6 本章小结
        5.6.1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5.6.2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对比
第六章 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绿色养殖发展路径研究及对策建议
    6.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1.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转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6.1.2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6.2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2.1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政府与养殖户间的博弈
        6.2.2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养殖户之间的博弈
        6.2.3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6.3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3.1 风险共担的深水网箱模式经营模式探索
        6.3.2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1.4 研究方法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结构
    1.3 论文观点及创新
        1.3.1 论文观点
        1.3.2 论文创新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回顾
        2.1.1 水产养殖成本收益研究
        2.1.2 水产养殖生产效率研究
        2.1.3 水产养殖生态经济研究
    2.2 评价与启示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2 基础理论
        3.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3.2.2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经济模型
        3.3.1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及运用
        3.3.2 生产效率理论及运用
        3.3.3 生态足迹理论及运用
        3.3.4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运用
第4章 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
    4.1 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
    4.2 大菱鲆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
        4.2.1 规模布局
        4.2.2 主要问题
    4.3 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的障碍
    4.4 本章结语
第5章 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
    5.1 环境负外部性外因分析-基于完全成本分析
        5.1.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5.1.2 研究方法
        5.1.3 研究结果
        5.1.4 研究结论
        5.1.5 讨论
    5.2 环境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基于DEA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研究结果
        5.2.3 研究结论
        5.2.4 讨论
    5.3 本章结语
第6章 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3 研究结论及验证
        6.3.1 研究结论
        6.3.2 结论验证
    6.4 本章结语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转型机制
    7.1 主要结论
    7.2 转型机制
    7.3 本章结语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件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4)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养猪现状与发展预测
        1.1.1 养猪现状分析
        1.1.2 市场发展空间分析
        1.1.3 养猪清洁生产
    1.2 我国猪病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猪病现状
        1.2.2 未来猪病防控的趋势
    1.3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进展
        1.3.1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背景
        1.3.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目的及意义
        1.3.3 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
        1.3.4 今后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供港猪场的现状调查研究
    2.1 调查研究方法与内容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传统养猪模式与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的对比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饲养管理
        3.1.3 工艺流程
        3.1.4 两种模式划分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升级基础设施和改善饲养环境
        3.2.2 生产性能指标结果
        3.2.3 财务经济指标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3.1 关于标准化养猪生产
        3.3.2 关于猪舍的通风模式
        3.3.3 关于漏缝板的研究与设计
        3.3.4 关于饲料营养水平
    3.4 结论
第四章 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检测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淀粉基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机理
        4.2.2 类Fenton法杀菌消毒研究
    4.3 讨论
        4.3.1 技术重点与适用范围
        4.3.2 项目研制淀粉基复合絮凝剂的创新作用
        4.3.3 项目研制类Fenton杀菌消毒法的创新作用
        4.3.4 单项技术与组合工艺与国内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4.4 结论
第五章 猪-沼-茶(果)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场地
        5.1.2 粪污处理流程
        5.1.3 种植区几种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及pH值变化
        5.1.4 有机肥的土壤改良效果
        5.1.5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H值变化情况
        5.2.2 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5.2.3 氮、磷、钾的含量变化
        5.2.4 营养元素的平衡
        5.2.5 效益分析
    5.3 讨论
        5.3.1 从养殖源头采取清洁生产是关键
        5.3.2 实施精准供水供肥是生态循环的保证
        5.3.3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是必要的
    5.4 结论
第六章 示范工程建设
    6.1 建设内容与规模
    6.2 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
    6.3 示范工程建成后的效果
        6.3.1 猪舍设计和布局等科学合理
        6.3.2 源头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应用
        6.3.3 实现了水和饲料的平衡
        6.3.4 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第七章 实际示范推广情况与推广工作总结
    7.1 推广方案
        7.1.1 推广的内容
        7.1.2 推广项目的技术水平
        7.1.3 推广范围
        7.1.4 推广难易程度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
    7.2 示范推广工作的组织管理
        7.2.1 建立良种猪及养猪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体系
        7.2.2 制订实施方案,保证推广工作有条不紊
        7.2.3 依靠社会力量,实现推广工作多方合作
        7.2.4 保证资金投入和基础条件建设
        7.2.5 加强横向合作与技术交流
    7.3 推广的措施
        7.3.1 技术示范
        7.3.2 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
        7.3.3 技术服务
        7.3.4 技术交流
    7.4 推广情况与效益测算
        7.4.1 推广情况与经济效益
        7.4.2 社会效益
        7.4.3 生态效益
    7.5 推广工作小结与建议
第八章 论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与奖励

(5)基于能值理论的湿地生态工程评估研究 ——以长江中上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背景
    1.2 长江中上游典型湿地生态环境问题
        1.2.1 农业面源污染
        1.2.2 城市化
        1.2.3 三峡水库消落区
        1.2.4 库湾养殖
        1.2.5 盲目退耕还湿
    1.3 湿地生态工程设计及评价研究
        1.3.1 生态工程概述
        1.3.2 湿地生态工程的发展
        1.3.3 湿地生态工程效益评价
    1.4 能值理论及能值评价方法
        1.4.1 能值理论
        1.4.2 能值模型评价方法基本过程
        1.4.3 能值模型基线的确定
        1.4.4 模型能值分析表制作
        1.4.5 模型能值流动图构建
        1.4.6 模型能值指标体系建立
    1.5 能值模型评价生态工程效益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
    2.1 研究区概述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1.5 土壤
    2.2 示范工程区简介
        2.2.1 广元山区乡村生态工程示范点
        2.2.2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工程示范点
        2.2.3 湖北宜都天龙湾区域生态工程示范点
        2.2.4 湖北孝感朱湖农场生态工程示范点
3 基塘系统能值评价
    3.1 基塘工程介绍
    3.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5.1 基塘工程的可再生能值资源及其影响
        3.5.2 基塘工程的形态结构与水文功能
        3.5.3 基塘工程的产出、投入模式分析
        3.5.4 基塘工程设计及系统运行的不足
4 生物沟复合系统能值评价
    4.1 生物沟复合工程介绍
    4.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4.3 数据收集与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5.1 生物沟复合工程能值资源及设计使用年限
        4.5.2 生物沟复合工程结构设计及功能分析
        4.5.3 生物沟复合工程的生境构造及其效益
        4.5.4 生物沟复合工程的不足与优化建议
5 雨水花园系统能值评价
    5.1 雨水花园工程介绍
    5.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5 讨论
        5.5.1 能值模型在雨水花园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5.5.2 雨水花园系统设计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5.3 雨水花园植物设计及微调功能
        5.5.4 雨水花园的管理与维护
6 退田还湿系统能值评价
    6.1 退田还湿工程介绍
    6.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6.3 数据收集与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5 讨论
        6.5.1 退田还湿环境恢复中的多重生态效益的发挥
        6.5.2 退田还湿系统的整体系统设计及其洪水调蓄功能
        6.5.3 圩田模式
        6.5.4 退田还湿的可持续性
7 鱼菜共生系统能值评价
    7.1 鱼菜共生工程介绍
    7.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7.3 数据收集与处理
    7.4 结果与分析
    7.5 讨论
        7.5.1 能值评价方法的优势
        7.5.2 鱼菜共生系统多级利用模式效益
        7.5.3 相关政策的影响及系统维护中的不足
8 农家乐人工湿地能值评价
    8.1 人工湿地工程介绍
    8.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8.3 数据收集与处理
    8.4 结果与分析
        8.4.1 农家乐人工湿地系统能值
        8.4.2 沼气-人工湿地复合系统能值
        8.4.3 两系统能值指数
    8.5 讨论
        8.5.1 乡村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的能值评价
        8.5.2 乡村污水处理模式“沼气池-人工湿地-生物塘”
        8.5.3 新型模式处理效率和复合多功能效益
        8.5.4 新型模式的管理和环境限制
9 总结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图
    B. 工程能值计算具体过程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6)福建省设施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设施渔业定义
    1.1 基本概念
    1.2 主要分类
2 福建省设施渔业发展现状
    2.1 陆基设施渔业发展情况
        2.1.1 标准化池塘养殖
        2.1.2 工厂化养殖
        2.1.2.1 可控生态水产养殖新技术
        2.1.2.2 人工湿地生态水产养殖技术
        2.1.3 现代水产苗种繁育
    2.2 海基设施渔业发展情况
        2.2.1 网箱养殖
        2.2.1.1普通网箱养殖
        2.2.1.2 深水网箱养殖
        2.2.1.3 塑胶网箱养殖
        2.2.2 浮筏式消波设施养殖
3 福建省设施渔业的发展方向
    3.1 节水减排——是现代设施渔业的技术关键
    3.2 节地高产——是现代设施渔业的根本出路
    3.3 节时高效——是现代设施渔业的发展方向
    3.4 抗风消浪——是拓展海上养殖空间的技术保障
        3.4.1 开展海水养殖网箱设施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3.4.2 重点推广新型网箱设施

(7)中华圆田螺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田螺增养殖研究进展
        1.1.1 田螺的生物学
        1.1.2 田螺的池塘养殖
        1.1.3 田螺的稻田养殖
        1.1.4 田螺的围栏养殖
        1.1.5 以田螺为活饵进行稻田养鳖的立体开发
        1.1.6 田螺增养殖的发展趋势
    1.2 福寿螺增养殖研究进展
        1.2.1 福寿螺的生物学
        1.2.2 福寿螺的养殖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材料和方法
    3.1 田螺形态度量分析
        3.1.1 参试材料
        3.1.2 形态指标与测定
        3.1.3 数据分析处理
    3.2 PH对田螺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田螺的稻田生态养殖试验
        3.3.1 田螺种质选择
        3.3.2 稻田的选择与改造
        3.3.3 稻田生态养殖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华圆田螺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体重的相互关系
        4.1.1 壳宽与壳高的关系
        4.1.2 壳口高与壳高的关系
        4.1.3 壳口宽与壳口高的关系
        4.1.4 体重与壳高的关系
    4.2 PH值对田螺生存的影响
    4.3 PH对田螺生长的影响
    4.4 田螺稻田生态养殖试验结果
        4.4.1 繁殖
        4.4.2 生长
        4.4.3 产量效益
        4.4.4 分析
5 讨论
    5.1 PH对田螺生存和生长的影响
    5.2 关于田螺的繁殖习性
    5.3 田螺的稻田生态养殖
参考文献
致谢

(8)曲靖市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国内外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概况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2.2.试验材料
    2.3.试验设计
    2.4.技术规范
    2.5.试验数据观测及标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各处理土壤物理性状研究
    3.2.各处理土壤化学性状研究
    3.3.各处理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
    3.4.各处理对水稻生长状况及米质的影响
    3.5.各处理经济效益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4.2.高效益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关键
    4.3.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综合效益分析
    4.4.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中绿萍的控制
    4.5.其它
第五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SPSS方差分析

(10)高密度水产养殖生态工程设计及循环水流转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论文研究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研究意义
        1.2.3 课题设计研究预期结果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密度水产养殖水体的处理
        2.1.1 养殖水资源化处理
        2.1.2 养殖水的净化处理
    2.2 高密度循环水养鱼类工程
        2.2.1 传统养鱼业的问题
        2.2.2 高密度养鱼的兴起
        2.2.3 高密度养鱼的特点
        2.2.4 高密度循环水养殖工程的主要工艺环节
    2.3 论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1 研究内容
        2.3.2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3 研究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三章 甲鱼养殖池水质变化规律
    3.1 温室甲鱼养殖池主要水化学因子变化规律和氮的收支
        3.1.1 引言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4 结论
第四章 养殖废水在土壤(基质)—植物系统的处理与利用
    4.1 甲鱼废水用于土壤栽培的利用与净化
        4.1.1 前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1.4 结论
    4.2 甲鱼废水用于无土(基质)栽培的利用和净化
        4.2.1 引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4 结论
第五章 不同栽培形式处理养殖废水的应用分析
    5.1 不同红壤利用甲鱼废水蔬菜栽培试验
        5.1.1 引言
        5.1.2 材料与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1.4 结论
    5.2 凤眼莲对养殖废水的静态净化
        5.2.1 引言
        5.2.2 材料与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结论
第六章 高密度循环水养鱼工程系统模式及工艺流程设计研究
    6.1 引言
    6.2 设计采用的处理模式及工艺流程
第七章 鱼池设计
    7.1 引言
    7.2 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池总体设计
    7.3 鱼池排污管及循环水管设计
    7.4 鱼池进水管及喷嘴设计
第八章 高密度循环水养鱼工程水处理系统设计研究
    8.1 引言
        8.1.1 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8.1.2 循环水养鱼系统悬浮颗粒物的控制
        8.1.3 去除水溶性有害物质
    8.2 沉淀池及过滤器设计
        8.2.1 沉淀池设计
        8.2.2 布袋式过滤器设计
    8.3 生物滤池设计
    8.4 臭氧消毒池设计
第九章 高密度循环水养鱼工程增氧系统和pH控制及脱氮系统设计
    9.1 高密度循环水养鱼工程增氧系统设计
        9.1.1 引言
        9.1.2 系统设计
    9.2 pH控制及脱氮系统设计
        9.2.1 引言
        9.2.2 pH调控设计
        9.2.3 脱氮系统设计
第十章 全文总结
    10.1 本文主要试验结果
    10.2 本文主要设计研究结果
    10.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有关试验图片
附录Ⅱ 有关标准摘录
附录Ⅲ 龙山无土栽培肥料的使用方法
附录Ⅳ 有关设计图纸
附录Ⅴ 有关设备图片

四、半流水式池塘立体养鱼高产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草鱼产业发展报告[J].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水产, 2021(02)
  • [2]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D]. 张智一.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3]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D]. 仓萍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D]. 刘定发.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基于能值理论的湿地生态工程评估研究 ——以长江中上游为例[D]. 岳俊生. 重庆大学, 2017(12)
  • [6]福建省设施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 刘常标. 福建水产, 2011(05)
  • [7]中华圆田螺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D]. 杨东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4)
  • [8]曲靖市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研究[D]. 王国富.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9]半流水式池塘立体养殖高产新技术[J]. 铁凌,陈玲. 渔业致富指南, 2001(20)
  • [10]高密度水产养殖生态工程设计及循环水流转机理研究[D]. 刘鹰. 浙江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半流池立体养鱼高产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