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与脑复康穴位注射为主治愈超早期重度脑瘫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慧[1](2018)在《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评价电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文献的计量特征、取穴规律;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的整体质量及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利用数据库检索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关于小儿脑瘫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分析国内外对于脑瘫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文献计量特征及取穴规律的研究。研究方法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检索建库到2017年12月30日,中文主要检索词:“电针”、“脑瘫”等,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最终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行预处理,建立数据库,导入NoteExpress统计文献的计量特征及取穴规律。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关于电针治疗小儿脑瘫共词聚类分析研究。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利用meta分析评价文献质量及电针治疗脑瘫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为将纳入数据库的研究文献导入Rev.Man5.2评估文献质量,并以总有效率、MAS、GMFM智商、肌力、膝过伸角度等评价电针治疗脑瘫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共纳入文献178篇,文献研究类型以临床研究居多,2015年文献数量最多,达到32篇;分别收载于54种期刊,平均载文3.18篇。《中国中医药科技》《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时珍国医国药》、《中医儿科杂志》、《中医中药》、《中医临床研究》、《中国妇幼健康研究》、《陕西中医》载文量排名前十;共使用关键词384个,使用频次为691次,平均每篇文献为3.9个。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五的为电针、小儿脑瘫、脑瘫、脑性瘫痪、综合康复;共涉及423名作者、署名593人次。其中3人署名6次,5人署名5次,9人署名4次,16人署名3次,23人署名2次,250人署名1次。58篇文献仅有1名作者,46篇文献有2名作者,28篇文献有3名作者,32篇文献有4名作者,11篇文献有5名作者,6篇文献有6名作者;共涉及作者机构136个,其中院校有18个,占单位总数的13.24%。累计发文21篇,占文献总数的11.79%;医院115个,占单位总数的84.56%,累计发文152篇,占文献总数的85.39%;研究所3个,占单位总数的2.21%,发文5篇,占文献总数的2.81%。发文大于4篇的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文大于3篇的有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脑病医院、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共涉及省份26个,其中发文数量排名前五的是广东、河南、陕西、山东、福建。其中,来自广东省的文献总共有29篇,占全部文献的16.29%。河南有21篇,占全部文献的11.80%。陕西有15篇,占全部文献的8.43%。山东有11篇,占全部文献的6.18%。福建有9篇,占全部文献的5.06%。研究纳入的文献共涉及疗法108种,单独使用电针37个,联合治疗71个,包括大于5次的治疗方法为电针、电针+传统针刺、电针+康复训练、电针+运动训练、电针+言语训练;共涉及脑瘫类型22个,排名前十的为痉挛型、肌张力低下型、早产儿低体重者、手足徐动型、混合型、缺氧缺血性脑病者、围产期窒息、共济失调型、弛缓型、外伤脑瘫;共涉及穴位72个,腧穴共使用1087频次,每个腧穴平均使用6.62次。其中以百会穴出现频次最高,出现68次。使用频次的排名前十的腧穴是:百会68次,占总频次的6.25%;四神聪59次,占总频次的5.42%;足三里58次,占总频次的5.33%;三阴交46次,占总频次的4.23%;合谷46次,占总频次的4.23%;曲池42次,占总频次的3.86%;阳陵泉38次,占总频次的3.49%;伏兔38次,占总频次的3.49%;风池36次,占总频次的3.31%;外关35次,占总频次的3.21%。共涉及经络15条,累计使用频次排名前5名的经络是:足阳明胃经、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显示使用关键词364次,高频关键词6个,关键词穴位埋线、电针、华佗夹脊穴、运动训练、头针、阳陵泉、智力低下、脑瘫、尖足聚成一类;临床疗效、康复训练、粗大功能、肌张力低下聚成一类;传统针灸、中药、手术、推拿按摩、躯干控制、靳三针、痉挛性、语言训练、肾俞、四神针、穴位贴敷、穴位点注射、脾俞等聚成一类。纳入的25篇:文献中,有16篇文献中电针治疗脑瘫结局指标采用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脑瘫总有效率方面,电针为主要干预措施比较其他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0,95%CI =(0.32,0.51),P<0.05]。且各文献研究结果之间无异质性,说明电针治疗对于脑瘫患儿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纳入的25篇文献中,有6篇文献中电针治疗脑瘫结局指标采用MAS评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MAS评分方面,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明显异质性,异质性可能主要来源于各研究不一致的干预措施和MAS评分标准,故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提示电针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均较其他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的MAS评分更高。从漏斗图的分布来看,大部分研究处于“倒漏斗”的上部,且左右数量大致对称,处于底部的研究较少,提示本研究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可能性比较低,结果可信。纳入的25篇文献中,有6篇文献中电针治疗脑瘫结局指标采用GMFM评分,其中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GMFM评分方面,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明显异质性,异质性可能主要来源于各研究不一致的干预措施和GMFM评分标准,故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提示电针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均较其他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的GMFM评分更高。从漏斗图的分布来看,大部分研究处于“倒漏斗”的上部,且左右数量大致对称,处于底部的研究较少,提示本研究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可能性比较低,结果可信。纳入的25篇文献中,有5篇文献中电针治疗脑瘫结局指标采用肌张力评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肌张力评分方面,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明显异质性,分析可能因为样本量较少,个体差异较大,再加上肌张力评分无统一标准,个研究对于肌张力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会造成研究之间评分不一致的情况。5项研究中实验组较对照组的肌张力评分低,说明试验组的肌张力改善得更好,电针治疗在改善肌张力方面疗效优于其他疗法。纳入的25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中电针治疗脑瘫结局指标采用智力发育评分,2项研究采用膝过伸角度评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肌张力评分和膝过伸角度评分方面,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明显异质性,分析可能因为样本量偏少,个体差异较大。结论:1.电针治疗脑瘫现代期刊文献以临床研究居多,发文数量于2015年达到最多,文献研究的主体为国内各省医院,广东省最多,形成《中国中医药科技》《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时珍国医国药》等为代表的载文期刊,于雪峰、樊祥伟、高晶为代表的核心研究团队。2.电针治疗脑瘫方法以电针配合其他治疗较多,电针+传统针刺、电针+康复训练、电针+运动训练、电针+言语训练等。多取足阳明胃经、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经络穴位,以百会、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阳陵泉、伏兔、风池、外关等腧穴使用频次较高。3.meta分析表明电针结合其他方法治疗脑瘫的整体疗效优于其他方法治疗,对患儿的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智力发育、膝过伸角度等都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马勇鹏[2](2016)在《脑性瘫痪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指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阶段大脑受到非进行性、永久性损害,形成以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损害原因可能是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因素,可以是原本正常发育的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也可能由于神经系统本身发育异常。脑瘫在我国的总体发病率尚缺少精确的统计,综合各地流行病学报道得出约在2-4‰。其主要高危因素可总结为早产、难产、缺氧、黄疸,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和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脑瘫常合并癫痫和智力、视觉、听力、语言等各方面障碍等,较大年龄患儿还可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行为及情绪异常。这些合并症使得本就缺乏运动能力的脑瘫患者的生存质量雪上加霜,因此关注并积极处理这些合并症具有重要意义。脑瘫的治疗需要内科、外科与康复医学全面、系统地配合,早期干预,对患儿运动功能的发育和改善具有重要价值。我国的传统医学也在脑瘫治疗领域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历代医家都有关于发育迟缓以及肌肉拘挛、僵硬或瘫软等脑瘫典型表现的散在记载。近年来,推拿按摩、针灸、药物熏蒸、穴位注射等中医疗法与Vojta法、Bobath法等现代医学康复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值得肯定。随着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发病率日益减少,脑性瘫痪成为儿童肢体致残的最主要疾病,其所需的治疗、康复、护理等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脑瘫患儿来说更好的运动功能就意味着更美好的人生前景,因此对于脑瘫的治疗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引入我国后,为脑瘫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吸引了大量学者投身于相关的研究,于是让脑瘫的外科治疗、康复治疗、中医药配合治疗等临床研究以及病因学、病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等基础研究都进入到一个蓬勃迅猛发展的时期。在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学者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SPR术不但可以应用于脑瘫痉挛,还可以有效解除痉挛性截瘫、脑外伤后遗症等疾病的肢体痉挛,让更多患者得到了SPR术的帮助。同时,学者们也在术式改进方面作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不断作出创造性的尝试。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关于脑性瘫痪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对比,系统地整理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工作者提炼兼顾临床价值、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诊疗思想作出铺垫。通过对脑瘫合并症、SPR术改进历程的探讨与思考,认为脑瘫合并症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3岁至学龄前是SPR术介入的最佳时机,SPR术的改进应首先考虑术野、缓解痉挛和脊柱稳定性三方面影响。
陈词[3](2014)在《输合配穴针刺疗法对缺血缺氧鼠S100B、Nogo-A脑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术联合缺氧的方法,建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大鼠的模型。运用输合配穴针刺法干预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大鼠,以大鼠脑组织中S100B和Nogo-A的表达为指标。分别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组化法研究S100B和Nogo-A的表达情况,探讨输合配穴针刺法在改善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能力方面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患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1.材料:(1)实验动物:SPF级雌性SD孕鼠8只,体重300±30g(购自辽宁长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动物合格证号:SCXK2010-0001)(2)实验药品:4%多聚甲醛,无水氯化钙,钠石灰等。2.方法:(1)分组和建立模型:8只孕鼠共分娩仔鼠79只,将79只新生仔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n=26)、非干预组(n=27)和正常组(n=26)。于生后第4天对干预组和非干预组进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并将仔鼠放入充有8%氧气和92%氮气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2小时。术后第3天,干预组取双侧曲池穴、三间穴、后三里穴、陷谷穴进行针刺干预,每日一次,持续14天,每日对3组仔鼠进行神经行为能力检测,同时于生后第4、7、21天对大鼠脑组织中S100B表达进行测定,第7、14、21天对大鼠脑组织中Nogo-A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1.本实验共有8只孕鼠,分娩仔鼠79只,实验过程中干预组死亡3只,非干预组死亡8只,正常组无一只死亡。2.神经行为能力检测:翻正反射,第7天时正常组比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所用时间明显偏少,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无明显差异;第14天时干预组所用时间少于非干预组。悬吊实验、斜坡实验14天时正常组比干预组、非干预组时间长,而干预组比非干预组时间长;21天时,干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但比非干预组时间长。旷场实验正常组得分高于其他2组,干预组得分高于非干预组。3.仔鼠脑组织中S100B和Nogo-A的表达:各时间点干预组、非干预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S100B和NOGO-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100B的表达第4、7天,非干预组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非干预组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ogo-A的表达各个时间点非干预组均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运用右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缺氧的造模方法可以成功复制脑损伤大鼠的模型。2.输合配穴针刺法可以改善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行为能力发育。3.输合配穴针刺法可以减少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S100B和Nogo-A的表达,减轻大鼠脑损伤的程度,促进脑损伤的修复。
安美平[4](2013)在《155例脑性瘫痪患儿常见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常见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提供辨证论治依据。方法:通过统一问卷调查,搜集符合小儿脑性瘫痪中西医诊断标准的155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同时搜集155例在保健门诊进行健康查体的非脑性瘫痪儿童的相关资料作为对照,将研究组与对照组所获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脑性瘫痪不同发病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调查的155例脑性瘫痪的患儿中肝肾亏损证51例,脾虚肝亢证37例,心脾两虚证33例,脾肾虚弱证28例,痰瘀阻滞证6例。因痰瘀阻滞证患儿病例太少,无法参加相关性比较,故予以剔除。经统计学分析,孕母孕期生病、早产、难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颅内出血均可影响中医证型的分布,这些因素与脑瘫的中医证型之间有相关性(P<0.05);而性别、年龄、宫内缺氧、多胎、羊水浑浊、先兆流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中医证型的分布无显着影响,这些因素与脑瘫的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孕母孕期生病、早产、难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影响脑性瘫痪中医证型的分布,上述因素可作为中医证型的影响因子,为脑性瘫痪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
王寒雪[5](2013)在《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比较该方法与西医常规治疗加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儿的综合功能、发育情况、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分析,为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确定方法标准并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取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加康复训练,针刺每日1次,每周6次,2周为一疗程,‘康复训练采用Bobath疗法及Vjota疗法,每日各训练1次,每次各30min,每周各6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康复训练,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NS2ml im qd,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注射液,40mg+NS100ml ivgtt qd,上述两种药物分别为10日一疗程。康复训练操作同治疗组。两组在治疗三个疗程后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综合功能、发育情况及肢体痉挛状态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7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发育商DQ分值:两组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sell发展诊断量表》:两组患儿在各项数据上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肢体痉挛状态: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异常脑电波改善不明显,其中治疗组仅有4例,对照组仅有2例,由异常恢复到边缘状态。结论:治疗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显示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确实。
许嘉犇[6](2011)在《针康法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康法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提供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其生活能力以回归家庭和社会。方法:按随机表将符合标准的59例患者分为针康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针康组选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后分别对两组粗大运动功能、儿童独立功能、GESELL量表进行评测。从而观察针康法对上述三项观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观察表明针康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儿童独立功能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康组优于对照组(P<0.05)。2.针康组患儿治疗后GESELL量表中语言,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等主要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康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康法能有效的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
钟平[7](2008)在《针灸疏经调脏法对脑梗塞偏瘫病人康复疗效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针灸疏经调脏法对脑梗塞偏瘫病人康复疗效影响。方法:将150例脑梗塞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疏经组、调脏组及治疗组(疏经调脏组),三组按1:1:1比例,因脱落4例,最后入组为疏经组48例、调脏组49例、治疗组49例。疏经组取穴:四关穴、忠侧肩髃、孺俞、外关、内关、环跳、髀关、阳陵泉、丰隆、三阴交;调脏组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横(双)、滑肉门(患)、外陵(患)、上风湿点(患)、下风湿点(患);治疗组取穴:综合疏经组及调脏组穴位。所有病人均进行针对中风的一般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脱水、活血化瘀及主被动功能锻炼等。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发病3个月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表及残障率评定、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中风病人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及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nstrom)评定,从而判定疗效。结果:自身前后比较: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提高患者BI指数评分、降低残障率、提高患侧肢体(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级别、提高患者SS-QOL评分、促进患肢向Brunnstrom正常模式转变,且疗效能维持至发病后3个月(P<0.05),但停止治疗后,并无增效作用(P>0.05)。三组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及发病3个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BI指数记分、降低残障率、提高患侧肢体(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上优于调脏组及疏经组(P<0.05),在提高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级别上优于疏经组(P<0.05),在改善患者SS-QOL评分上优于调脏组(P<0.05)。治疗组与调脏组在提高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级别上疗效相当(P>0.05),与疏经组在改善患者SS-QOL评分上疗效相当(P>0.05)。调脏组在提高患者BI指数评分、降低残障率、提高患者SS-QOL评分、提高患侧肢体(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级别上与疏经组疗效相当(P>0.05)。三组在促进患肢向正常模式转变上疗效相当(P>0.05)。结论: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脑梗塞偏瘫,其综合疗效优于单纯疏经法或调脏法。它能全面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降低残障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脑梗塞偏瘫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对脑梗塞偏瘫的治疗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李可建[8](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陈秋帆[9](2007)在《针刺、活血化瘀中药对脑梗塞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机对照观察针刺、活血化瘀中药对脑梗塞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化的方法,把患者分为针刺组(治疗组)、活血化瘀中药组(对照组)、基础治疗组(对照组)3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评分的变化。结果1.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针刺组、活血化瘀中药组、基础治疗组的手评分、脚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自身的手评分、脚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提示三组治疗后的手评分、脚评分及总分均有提高;基础治疗组、活血化瘀中药组分别与针刺组比较手评分、脚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针刺组手评分、脚评分及总分的均数都高于其他两组;活血化瘀组与基础治疗组分别比较手评分、脚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2.疗效评价针刺组26例,痊愈2例,显着有效4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活血化瘀中药组28例,痊愈0例,显着有效0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57.1%;基础治疗组28例,痊愈1例,显着有效0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4.3%。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在FMA的手评分、脚评分、总分,以及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活血化瘀中药组及基础治疗组,但其疗效评价问题还有待做更深入的研究。
曾庆云[10](2006)在《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回顾了历代中医药治疗偏瘫的主要成就,并对中、西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偏瘫综合康复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吸纳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功能评价方法、保留中医证候和辨证康复的观点、保持和丰富中医独特的综合康复技术等,是发挥中西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建立偏瘫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中、西医不同康复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分析中、西医康复方案临床疗效的异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对两种康复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控制康复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缺血性脑卒中(证属中风病中经络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分为中康组27例和西康组28例。中康组采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西康组采用规范的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治疗4周后,从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查两个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临床疗效评定包括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等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康复训练依从性和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部分包括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免疫学指标等的改变。两组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结果:中康组和西康组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相若(P>0.05)。与西康组相比,中康组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好,对提高中医综合疗效、改善中医主要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调节免疫系统的紊乱等方面的作用均有显着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显示中康组显着低于西康组。结论: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均有确切的疗效。与西医康复方案相比,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可明显提高中医综合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而且成本-效果比最低,因此可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偏瘫康复治疗方案。
二、针刺与脑复康穴位注射为主治愈超早期重度脑瘫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与脑复康穴位注射为主治愈超早期重度脑瘫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1 脑瘫病因病机分析 |
1.1.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
1.1.2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
1.2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1.2.1 药物治疗 |
1.2.2 手术治疗 |
1.2.3 运动疗法 |
1.2.4 物理疗法 |
1.2.5 支具或矫形器的应用 |
1.2.6 心理疗法 |
1.2.7 神经干细胞移植 |
1.3 中医治疗方法 |
1.3.1 传统针灸 |
1.3.2 推拿按摩 |
1.3.3 穴位注射疗法 |
1.3.4 电针疗法 |
1.3.5 靳三针治疗 |
1.3.6 中药治疗 |
第二章 文献计量特征及取穴规律研究 |
2.1 文献纳入 |
2.1.1 文献检索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检索结果 |
2.2 数据库建立 |
2.3 文献计量特征研究 |
2.3.1 分析内容 |
2.3.2 计量分析方法 |
2.3.3 研究结果 |
2.3.4 总结与讨论 |
2.4 取穴规律研究 |
2.4.1 分析类目 |
2.4.2 分析方法 |
2.4.3 研究结果 |
2.4.4 分析与总结 |
第三章 电针治疗脑瘫的共词聚类分析 |
3.1 文献研究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2.1 高频关键词 |
3.2.2 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 |
3.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电针治疗脑瘫的META分析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数据提取 |
4.1.2 质量评价 |
4.1.3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纳入流程 |
4.2.2 文献一般情况 |
4.2.3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移评估 |
4.2.4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4.3 结论 |
4.4 讨论 |
4.4.1 系统评价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
4.4.2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脑性瘫痪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概念 |
1.1 历史 |
1.2 分型 |
1.3 流行病学研究 |
2 病因学 |
2.1 产前因素 |
2.2 围生期因素 |
2.3 产后因素 |
3 影像学 |
3.1 脑部超声 |
3.2 头颅CT |
3.3 头颅MRI |
4 病理学 |
4.1 颅内出血 |
4.2 脑缺血 |
4.3 胆红素脑病 |
4.4 肌肉骨骼的继发性改变 |
5 诊断 |
5.1 高危因素 |
5.2 早期症状 |
5.3 早期诊断 |
6 常见合并症 |
6.1 合并智力低下 |
6.2 合并癫痫 |
6.3 合并视觉障碍 |
6.4 合并听力障碍 |
6.5 合并语言障碍 |
6.6 合并泌尿障碍 |
6.7 合并心理障碍 |
7 治疗 |
7.1 康复治疗 |
7.2 内科治疗 |
7.3 外科治疗 |
8 国外研究进展 |
9 总结 |
综述二 传统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历史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3.1 肝肾亏损证 |
3.2 心脾两虚证 |
3.3 痰瘀阻滞证 |
3.4 脾虚肝亢证 |
3.5 脾肾虚弱证 |
4 治疗 |
4.1 推拿按摩 |
4.2 针灸 |
4.3 中药 |
4.4 穴位注射 |
综述三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研究进展 |
1 历史 |
1.1 国外发展历程 |
1.2 国内发展历程 |
2 机制 |
2.1 γ-环路理论 |
2.2 “外周—皮层—外周”理论 |
2.3 γ-环路理论和“外周—皮层—外周”理论的结合 |
3 应用范围 |
3.1 痉挛型脑性瘫痪 |
3.2 痉挛性截瘫 |
3.3 脑炎后遗症 |
3.4 脑外伤后遗症 |
3.5 脊髓损伤后遗症 |
3.6 卒中后遗症 |
3.7 顽固性疼痛 |
4 术式演进 |
4.1 切断神经节段及比例的选择 |
4.2 脊柱稳定性的保留与重建 |
4.3 手术部位选择 |
5 国外研究进展 |
讨论 |
1 脑瘫合并症 |
2 SPR术介入时机 |
3 SPR术式的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输合配穴针刺疗法对缺血缺氧鼠S100B、Nogo-A脑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155例脑性瘫痪患儿常见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三) 中医辨证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一) 资料采集 |
(二) 调查内容 |
(三) 统计方法 |
三、 调查结果 |
(一) 病例资料及与相关因素分析 |
(二) 脑性瘫痪患儿中医证型分布及与临床分型的对应性分布 |
(三) 脑性瘫痪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分析 |
讨论 |
一、 祖国医学对小儿脑性瘫痪病名的认识 |
二、 祖国医学对小儿脑性瘫痪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先天不足 |
(二) 后天失养 |
(三) 肝风内动 |
(四) 心气不足 |
三、 祖国医学对小儿脑性瘫痪辨证论治的认识 |
(一) 古代医籍的相关记载 |
(二) 现代医家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辨证及治疗 |
(三) 现代中医研究 |
四、 现代医学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的认识 |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针康法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
1.1 脑瘫的中医病名 |
1.2 脑瘫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脑瘫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病因病理 |
2.3 临床表现 |
2.4 治疗与现代康复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及纳入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方法及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统计方法 |
3.4 疗效观察指标 |
4 技术路线 |
5 结果 |
讨论 |
1 针康法治疗方案的选择 |
2 评定指标的选择 |
3 针康法临床应用的价值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针灸疏经调脏法对脑梗塞偏瘫病人康复疗效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梗塞偏瘫的认识 |
一、定义 |
二、病因和病理 |
三、病理生理 |
四、特殊检查 |
五、预防 |
六、治疗 |
第三节 中医学对脑梗塞偏瘫的认识 |
一、古代文献研究 |
(一)中风(脑梗塞偏瘫)的症状论述 |
(二)中风(脑梗塞偏瘫)的病因学说 |
(三)中风(脑梗塞偏瘫)的治疗原则梗概 |
(四)中风不遂(脑梗塞偏瘫)的针灸治疗 |
二、现代研究 |
(一)中风的辨证分型 |
(二)针灸治疗脑梗塞偏瘫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分组及盲法 |
(三)治疗方案 |
(四)疗效指标 |
(五)评定时点 |
(六)统计方法 |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
(一)一般情况比较 |
(二)Barthel指数及残障率评定比较 |
(三)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比较 |
(四)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定比较 |
(五)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nstrom)评定比较 |
(六)脱落病例及不良反应观察 |
三、讨论 |
(一)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脑梗塞偏瘫的理论探讨 |
(二)本课题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既往史积分 |
附录2 伴发病积分 |
附录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BI)记分法 |
附录4 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nstrom) |
附录5 患侧肢体运动功能选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ual—Meyer motor scale,FMMS)评定 |
附录6 SS-QOL评分 |
致谢 |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9)针刺、活血化瘀中药对脑梗塞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古代文献研究 |
(一)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二) 针灸治疗中风的古代文献研究 |
(三) 活血化瘀中药的古代文献研究 |
二、现代文献研究 |
(一) 针刺治疗脑梗塞的现状 |
(二)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梗塞的现状 |
三、总结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脱落标准 |
二、一般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三组病人一般情况分析 |
三、研究方法 |
(一) 随机方法 |
(二) 纳入对象的治疗方法、流程 |
(三) 观察指标及观测方法 |
(四) 疗效评价标准 |
(五) 病人依从性保证 |
(六) 统计学处理 |
(七) 临床观察表 |
(八) 技术路线 |
四、观察结果与分析 |
(一) 病例脱落情况 |
(二) 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疗效评价 |
(三) 不良反应观察 |
五、讨论 |
(一)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
(二) 针刺、活血化瘀中药对脑梗塞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对比 |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四) 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随机分配表 |
附录二 基础治疗方案 |
附录三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简式) |
致谢 |
(10)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
第一节 历代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认识的源流 |
一、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唐宋以前,以正虚邪中为主要病因病机 |
(二) 金元时期,倡火、风、气、痰内因为患 |
(三) 明清时期,主虚、风、瘀致病说 |
二、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治法的探讨 |
(一) 中药汤剂疗法 |
(二) 偏瘫其他疗法 |
第二节 现代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的研究概状 |
一、缺血性脑卒中中药临床研究概况 |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则治法研究 |
(二) 缺血性脑卒中辨证论治研究 |
(三) 缺血性脑卒中辨病论治研究 |
(四) 缺血性脑卒中经方研究 |
(五) 缺血性脑卒中自拟方研究 |
(六) 缺血性脑卒中中成药静脉制剂研究 |
二、缺血性脑卒中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
(一) 头针疗法 |
(二) 体针疗法 |
(三) 电针疗法 |
(四) 择时取穴针刺法 |
(五) 其他 |
(六) 针刺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 |
(七)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机理探讨 |
三、缺血性脑卒中推拿治疗研究概况 |
(一)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的治疗 |
(二) 推拿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 |
(三)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合并症的治疗 |
(四) 推拿与现代医疗技术结合 |
(五) 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探讨 |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熏洗疗法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一)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
(二)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本质的认识 |
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和措施概述 |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 |
(二)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措施 |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 |
(一) 卒中后大脑皮质功能的重建——神经可塑性理论 |
(二) 卒中后脑内的生理生化改变——神经可塑性机制与影响因素 |
(三) 卒中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康复 |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研究 |
(一) 康复治疗的原则 |
(二) 康复训练的时间 |
(三) 康复治疗的方法 |
第三章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近况研究 |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
一、辨证口服中药与静脉中药制剂合用 |
二、中药与针灸合用 |
三、中药加手法推拿 |
四、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疗法综合应用 |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
一、脑梗死西医内科治疗 |
二、西医内科加康复训练 |
三、西医内科治疗加理疗 |
四、西医内科加外科及介入治疗 |
五、卒中单元治疗模式 |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
一、中西药物结合康复方案 |
二、中西药物配合中医推拿针灸等康复治疗方法 |
三、中西药物配合西医康复、理疗等治疗方法 |
四、中西药物配合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 |
小结与体会 |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病例纳入标准 |
(三) 病例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随机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一般资料分析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三) 中康组与西康组患者治疗前可比性检测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临床疗效比较 |
(一)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二) 中医综合疗效评定及主要症状、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
(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
(三) 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比较 |
(五) 认知障碍水平(MMSE 积分)及3 个月后血管性痴呆(VD)发生率比较 |
(六) 生存质量比较 |
(七) 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病率比较 |
(八) 卫生经济学指标分析 |
(九) 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
(十) 实验室指标及安全性监测 |
第三节 研究结论 |
第四节 讨论 |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因病机探讨 |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治则治法探讨 |
三、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思路的确立 |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建立 |
(一)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口服汤药的选用 |
(二)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静脉用中药制剂的选用 |
(三)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熏洗方药分析 |
(四)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针灸方案的确立 |
(五)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推拿康复方案的制定 |
(六)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中医特色心理康复方案的确立 |
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调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探讨 |
六、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及其意义 |
七、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两种综合康复方案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
八、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中医康复原则探讨 |
(一) 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引入中医证候学指标 |
(二) 以辨证论治和整体康复作为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指导思想 |
(三) 发挥中医独特康复疗法的优势 |
(四) 将现代康复医学的有关理论作为脑卒中康复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
九、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
附录Ⅱ 中风病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Ⅲ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 |
附录Ⅳ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
附录Ⅴ 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SFMA 量表) |
附录Ⅵ Barthel氏指数法(BI) |
附录Ⅶ 简明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 量表) |
附录Ⅷ WHO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表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针刺与脑复康穴位注射为主治愈超早期重度脑瘫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D]. 王嘉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2]脑性瘫痪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研究进展[D]. 马勇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输合配穴针刺疗法对缺血缺氧鼠S100B、Nogo-A脑损伤机制的研究[D]. 陈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06)
- [4]155例脑性瘫痪患儿常见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安美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3)
- [5]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D]. 王寒雪. 山西中医学院, 2013(12)
- [6]针康法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的临床观察[D]. 许嘉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7]针灸疏经调脏法对脑梗塞偏瘫病人康复疗效影响[D]. 钟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9]针刺、活血化瘀中药对脑梗塞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对比研究[D]. 陈秋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10]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D]. 曾庆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