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蛋国家标准即将出台(论文文献综述)
罗金玲[1](2019)在《梅州典型富硒农产品质量分析及标准化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硒(Selenium,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膳食硒的摄入量为60μg/d。本文从广东省梅州市富硒农产品生产区选定了几种梅州主要的农产品,依据国家标准《GB 5009.93-2017》测定了硒含量,结果表明,梅州市富硒大米样品的硒含量为0.18mg/kg,富硒红茶样品的硒含量为0.055mg/kg,富硒绿茶样品的硒含量为0.14mg/kg,富硒鸡蛋样品全蛋的硒含量为0.18mg/kg,蛋清的硒含量为0.057mg/kg,蛋黄的硒含量为0.52mg/kg。测定的主要营养素结果显示:富硒大米样品的脂肪含量为(0.83±0.06)g/100g、赖氨酸含量为(9.91±0.38)μg/mg、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0.64±0.04)mg/g、可溶性糖含量为9.65%±0.24%和淀粉含量为79.74%±1.14%。富硒红茶样品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茶多酚含量、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茶汤pH值分别为3.29%±0.29%、13.18%±0.23%、(8.64±0.32)mg/g、1.85%±0.06%和5.23±0.01,富硒绿茶样品的同类指标分别为2.26%±0.05%、19.57%±0.68%、(9.49±0.49)mg/g、3.52%±0.22%和5.82±0.01。富硒鸡蛋样品的脂肪含量为(10.06±0.24)g/100g,水分含量为(74.33±1.03)g/100g,蛋白质含量为(12.10±0.08)g/100g,蛋黄胆固醇含量为(1321.08±27.84)mg/100g,蛋黄卵磷脂含量为1.08%±0.07%。富硒大米样品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比较高,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富硒大米样品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即赖氨酸,且含量较高,食用富硒大米200300g/d,可以为人体提供赖氨酸约20003000mg/d。富硒红茶与富硒绿茶中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均较高,表明具有较好的品质基础,日常适量冲泡富硒红茶和富硒绿茶,是人体摄入氨基酸、茶多酚及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途径。每枚富硒鸡蛋蛋黄可以提供约250mg的胆固醇,每周食用富硒鸡蛋280350g,可以为人体提供脂肪约45g/d,提供水分,提供蛋白质约56g/d,提供卵磷脂约0.40.5g/d,表明富硒鸡蛋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胆固醇含量较低,有利于人体健康。根据梅州地区的土壤生态环境,结合科学富硒生产的基本规律,拟定了几种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谢海赟[2](2016)在《饲料添加砷在蛋鸡-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砷(Arsenic)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常见的形态有无机砷(As(V)和As(III))和有机胂(甲基胂(MMA)和二甲基胂(DMA))。有机砷制剂因能显着促进禽类的生长、抵抗肠道寄生虫疾病以及提高产蛋率,被广泛应用于禽类养殖中,但其在禽类体内较少被吸收,大部分随排泄物作为肥料而进入土壤等环境中,随后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进行迁移转化。本论文对上海郊区35个规模养鸡场的鸡饲料、鸡组织、鸡粪及养鸡场周边土壤和蔬菜(上海青,Brassicachinensis L.)中砷的形态、浓度进行分析,对施加不同浓度鸡粪土壤中砷形态的迁移转化机制及砷对蔬菜发芽率以及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基于总砷和基于砷形态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为科学地评价砷在饲料-蛋鸡-土壤-蔬菜体系的健康风险积累基础资料,为我国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科学指导。论文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鸡的不同组织中,砷的残留规律表现为:鸡肠(1.84±0.57)>鸡肝(1.11±0.57)>鸡肉(0.70±0.29)>鸡肺(0.61±0.29)>鸡蛋(0.08±0.03),mg/kg。除鸡蛋外,其他组织砷浓度均超过我国食品中砷限量卫生标准值中总砷浓度≤0.5mg/kg标准。对某品牌不同鸡龄段饲料的检测结果表明,产蛋期饲料有洛克沙砷检出。(2)厌氧条件下,施入鸡粪土壤中的砷在老化过程中的表现为:开始7d,无机砷浓度在厌氧组10%的处理(AN10)和厌氧组60%的处理(AN60)中均不同程度的减少,而有机砷DMA的浓度表现为上升趋势;从第30d到第110d各形态砷均保持相对稳定。好氧条件下,表现为:最初6d,好氧组10%的处理(AE10)和好氧组60%的处理(AE60)中的As(V)分别下降了65.13%和51.55%,并在730d时间段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机形态砷(MMA和DMA)在015d时间内,经历了稳步的上升趋势,在好氧环境下生物与非生物作用共同对砷形态的迁移转化产生了影响。老化结束时,在厌氧和好氧环境下土壤总砷含量分别减少了7.45%和19.05%,表明施入鸡粪土壤存在砷的气态挥发。对气相和液相中砷甲基化反应的Gibbs自由能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有机形态砷形成的ΔG<0,表明反应可以自发进行。各形态砷在甲基化-还原过程中的Gibbs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甲基化程度的加深,砷的甲基化Gibbs自由能呈下降趋势,表现为As(V)>MMA(V)>DMA(V)>TMA(V),这可能与其受原子结构的空间斥力有关。各种形态砷在甲基化-氧化过程中的Gibbs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砷自发进行的难易程度总体上表现为As(III)<MMA(III)<DMA(III)。(3)鸡粪施加对油菜籽的发芽及油菜的生长均具有较为显着的抑制作用,发芽率与MMA的浓度呈负相关关系(r=-0.63,p<0.05)。加入10%鸡粪的实验组中,油菜的根和茎叶长度分别减少了44.27%和24.35%;加入40%鸡粪的实验组中,根和茎的生物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3和1/4。油菜茎中的总砷浓度和土壤中As(III)浓度和DMA浓度分别呈显着(r=0.516,p<0.05)和极显着(r=0.601,p<0.01)正相关。对照组和加入5%实验组的根部对砷的累积系数分别为0.61±0.34和0.79±0.24,且当加入比例超过5%,砷的转运系数大于1。油菜的茎的转运系数小于0.1,根的转运系数是茎的24-37倍。表明植物吸收的砷更易于在根中停滞积聚,只有少部分的砷会被运转到地上部分。(4)基于土壤中不同形态的砷浓度,对其造成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并与基于总砷的生态风险模型(内梅罗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基于不同形态砷评价的生态风险更加准确,可识别性和灵敏度更高。(5)以每周摄入鸡肉0.5kg,鸡肺、鸡肝和鸡肠为0.01kg,鸡蛋为0.35kg的暴露量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膳食摄入致使成人的非致癌风险大小的依次为:鸡肉(1.19±0.50)>鸡肠(0.31±0.10)>鸡肝(0.19±0.10)>鸡蛋(0.19±0.07)>鸡肺(0.10±0.05)。在致癌风险中,经膳食摄入鸡肉、鸡肺、鸡肝、鸡肠和鸡蛋造成的风险平均值分别为5.35E-05±2.23E-05、4.66E-06±2.23E-06、8.49E-06±4.37E-06、1.40E-05±4.37E-06和8.68E-06±3.26E-06,均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1.0E-061.0E-04)之间。其中,膳食摄入鸡肉的风险值明显高于摄入鸡的其它组织造成的风险。以每周膳食摄入1kg上海青、1kg油菜计算其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膳食摄入上海青造成的非致癌风险值在成人与青少年群体中较低,平均值分别为0.29±0.23和0.36±0.29均小于健康标准值1;但是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平均值为1.36±1.10,可能超过健康标准值1。摄入油菜的根造成的非致癌风险值约比摄入油菜茎的风险值大2个数量级,且随着鸡粪加入土壤中比例的增加,种植出的油菜造成的风险值也显着的增加。对于致癌风险,膳食上海青导致成人、青少年与儿童的风险平均值分别为1.31E-05±1.06E-05、1.61E-05±1.30E-05和6.12E-05±4.93E-05,均超过了风险值的下限标准1.0E-06,表明长期摄入此类上海青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摄入油菜的茎造成的致癌风险值显着低于摄入根造成的风险,约为摄入根风险值的1/4。对饲料中添加单位浓度砷后因膳食摄入鸡肉及其组织的健康风险变化情况以及土壤中生态风险的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表明:当饲料中砷浓度大于10mg/kg时,人因摄入鸡肉及其组织将会造成非致癌风险的显着增加;当饲料中总砷浓度处于325mg/kg时,将会对当地土壤造成轻微污染。
刘建华[3](2010)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丰富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实施成效,从体系微观运行和宏观发展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确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概念、管理原则和功能作用,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运用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丰富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模型和无公害农产品物品属性等理论。在体系认识的研究方面,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和发展入手,提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标准或规范、生产主体及制度与体系队伍三个不可或缺要素。运用实例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取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等成果进行总结,对其引领中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及形成典型模式、维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等成效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作用。在体系运行评价研究方面,对标准体系、生产主体的实施和市场三个方面的体系微观运行层面进行评价;运用SWOT原理从优势、劣势、机遇、制约四个方面在体系宏观发展层面进行评价。其中,体系运行层面分析产地环境和产品标准制定、生产主体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制度建设等方面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体系发展层面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劣势,外部发展的良好机遇及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在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方面,从科学优化标准体系、培育生产主体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提出以SO战略为核心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为补充战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促使主体承担农产品可追溯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服务监管能力、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探索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带动-科学技术的保障体系,完善体系发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目标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及保障措施。
李仁,莫言[4](2006)在《让“糊涂蛋”变“透明蛋”》文中研究指明本报12月8日讯(记者 李仁 通讯员 莫言 摄影报道)近日,“红心蛋”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如何吃到放心鸡蛋成为很多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记者今天从市质监局了解到,我国首部鸡蛋国家标准草案制定完成,目前已上报国家标准委。该标准出台后,产地和生产日期将被直接喷涂在鸡蛋上,
源正[5](2005)在《好蛋坏蛋国标说了算》文中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也可通过鸡蛋传播!这一消息让不少消费者对餐盘中常见的小小鸡蛋也关注起来。为了让消费者放心吃鸡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召开《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蛋安全要求》、《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蛋产地环境要求》国家标准审定会,据透露,首部鸡蛋国家标准明年将出台。
王雪娟,张惠[6](2005)在《鸡蛋进市场 先带“身份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在市场上买水果,可凭其外观判别好坏,而市民几乎每日必吃的鸡蛋,却很难一眼看出好坏。记者昨日获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日前召开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蛋安全要求》、《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蛋产地环境要?
朱宏,梁克红,洪翊棻,杜莉,毕晓宇,贾安[7](2021)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强化鸡蛋》农业行业标准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加快蛋鸡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居民膳食中脂肪酸摄入平衡,农业农村部立项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强化鸡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地解读,包括:制定背景、标准技术内容、国际国内标准对比、与其他标准协调性以及标准实施的意义。本文旨在进一步宣贯此项标准。
张小平[8](2021)在《JW公司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任晓琳[9](2021)在《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主体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属乡村生产性建筑的一类。笔者聚焦于安徽省无为县乡村地区,基于大量实地调研、走访,记录当地乡村生产建筑独特性,并通过研究当地气候、地质地貌、家禽习性、生产流程、经济现状、政策趋势等因素,深度剖析乡村生产建筑与生产工艺、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基于产业发展的营建策略,并从建筑学视角提出基于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设计策略。本文主体分为基础资料收集、发展研究、生产工艺研究、设计研究四部分。基础资料收集部分: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资料搜集,对我国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营建技术进行深度田野调查并进行记录。发展研究部分:基于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在研究背景下的发展优劣势、面对机遇及挑战并绘制SWOT矩阵图尝试提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发展策略:构建乡村生产性景观、构建多产融合的生产容器、构建保障动物权利的生产容器;构建乡村鸡舍建设材料清单、构建生态循环的生产容器,并在不同发展目标下对鸡舍设计与建造提出不同要求。生产工艺研究:基于田野调查的见闻与访谈记录整理无为县乡村养殖业的生产主体和生产流程的相关资料,如养殖品种和生活习性和生产中的工作内容等;据此抽象出生产中的各项功能要素,并依据相关工艺流程整合成功能气泡图;设计研究部分: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方向和工艺流程研究,探索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设计方法。本文尝试依据生态要求和鸡群的行为学特征进行选址,在当前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营建的基础上优化舍内的排粪和和舍外的排水设计;依据产业升级的功能需要进行场地的总体设计;在鸡舍的空间设计上则从鸡舍空间尺度的基本要求出发,采用空间单元组合和空间要素限定两种不同的手法创造多元丰富的鸡舍空间形式,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营建时提供设计参考。在产业、科技、建造技术高速变更的当今时代,本研究试图对乡村生产与乡村生产建筑有机结合的模式进行探索,为乡村生产建筑如何立足自身产业特色、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段实现自然环境与乡村产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多样性可能。
王瑶瑶[10](2020)在《生食鸡蛋杀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蛋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中占有较高比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改善,饮食向多元化发展,日韩料理在我国发展迅速,生食鸡蛋的消费量因此大大增加。鸡蛋受饲养环境影响,存在被致病菌污染的风险,影响消费者食用安全,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采用热杀菌、紫外杀菌技术对鸡蛋进行杀菌处理。热杀菌在国内外已经相对成熟,但主要应用于液态蛋杀菌;紫外杀菌广泛应用于蛋壳表面杀菌,但其穿透性差,难以对鸡蛋内容物有效杀菌。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鸡蛋内容物的杀菌方法,确保鸡蛋生食的安全性。本文探索了单一热杀菌、热-超声波联合杀菌在鸡蛋杀菌中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确定了杀菌工艺参数。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探索了单一热杀菌应用于带壳鸡蛋杀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单一热杀菌难以满足鸡蛋中大肠杆菌的杀菌要求。通过实验首先建立了带壳鸡蛋在加热过程中的蛋白质变性临界曲线,再借鉴液态蛋巴氏杀菌条件,参考鸡蛋中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致死温度,选择时间1~5 min、温度60~65℃,设计Central Composite中心组合实验,用全蛋液进行二因素五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得出单一热杀菌最优条件为:64.8℃,4.5 min,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的理论灭菌对数值分别为Nk1=2.22,Nk2=4.57,Nk3=5.24。用带壳鸡蛋进行验证试验,实测灭菌对数值分别为Nk1=1.034±0.046,Nk2=2.216±0.089,Nk3=0.768±0.022,未达到美国FDA提出的5个对数的灭菌要求。2、针对单一热杀菌存在的不足,引入超声波产生空化效应,建立了基于热-超声波联合杀菌的生食鸡蛋杀菌方法。选取温度、时间及超声波功率三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时间3~7 min,温度45~65℃,超声波功率600~840 W,设计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用全蛋液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优杀菌条件为7 min,62℃,840 W,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理论灭菌对数值分别为Nk2=5.685,Nk3=5.550。用带壳鸡蛋进行验证试验,实测灭菌对数值分别为Nk2=5.278±0.170,Nk3=5.034±0.189,满足美国FDA提出的5个灭菌对数的要求,结果表明热-超声波联合杀菌可以对鸡蛋内容物有效杀菌。3、研究了不同加热条件下鸡蛋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情况,为综合考虑蛋白质变性、微生物指标、风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杀菌工艺参数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由于强化方式、养殖方式等多重差异,不同品牌鸡蛋中脂肪酸含量相差较大。与鲜全蛋液相比,温泉蛋的加热过程对鸡蛋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最小,PUFA含量减少0.08%,EFA含量减少0.14%,DHA含量减少1.15%;溏心蛋次之,PUFA减少1.01%,EFA减少0.55%,DHA减少4.23%;全熟蛋脂肪酸组成变化最大,PUFA减少1.22%,EFA减少1.29%,DHA减少5.77%。结果表明,从生蛋、温泉蛋、溏心蛋到全熟蛋,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鸡蛋中脂肪酸的损失率逐渐变大,但总体上损失量较小,说明加热对ω-3鸡蛋中脂肪酸的影响不大。4、本研究建立的热-超声波联合杀菌方法,不仅可以增强热杀菌的效果,降低所需杀菌温度,还可以克服紫外线穿透性差的缺点,达到对鸡蛋内容物杀菌的目的。该方法与高压脉冲电场杀菌、高密度二氧化碳杀菌等其他新兴杀菌技术相比,设计简单,造价低、耗能低、易推广,可用于日韩料理店的鸡蛋杀菌处理,保障鸡蛋生食的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鸡蛋国家标准即将出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蛋国家标准即将出台(论文提纲范文)
(1)梅州典型富硒农产品质量分析及标准化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硒元素 |
1.2 硒与人体健康 |
1.3 硒与长寿 |
1.4 富硒农产品 |
1.4.1 天然富硒农产品 |
1.4.2 人工富硒的富硒农产品 |
1.5 富硒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
1.5.1 国外的富硒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
1.5.2 国内的富硒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
1.5.3 广东省的富硒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
1.6 富硒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现状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2 梅州典型富硒农产品的硒含量 |
2.1 相关农产品简介 |
2.1.1 大米 |
2.1.2 茶叶 |
2.1.3 鸡蛋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富硒大米的硒含量 |
2.3.2 富硒茶叶的硒含量 |
2.3.3 富硒鸡蛋的硒含量 |
2.4 讨论与结论 |
2.4.1 富硒大米的硒含量 |
2.4.2 富硒茶叶的硒含量 |
2.4.3 富硒鸡蛋的硒含量 |
3 梅州典型富硒农产品的营养成分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富硒大米的营养成分 |
3.2.2 富硒茶叶的化学品质 |
3.2.3 富硒鸡蛋的营养成分 |
3.3 讨论与结论 |
3.3.1 富硒大米的营养成分 |
3.3.2 富硒茶叶的化学品质 |
3.3.3 富硒鸡蛋的营养成分 |
4 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
4.1 富硒大米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
4.1.1 范围 |
4.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1.3 产地环境 |
4.1.4 品种选择 |
4.1.5 浸种、育秧 |
4.1.6 定植 |
4.1.7 水肥管理 |
4.1.8 田间打理 |
4.1.9 病虫害治理 |
4.1.10 收获、晾晒、贮藏、加工 |
4.1.11 硒含量检测 |
4.2 富硒茶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
4.2.1 范围 |
4.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2.3 茶园基地选址与规划 |
4.2.4 茶树种植 |
4.2.5 茶园管理 |
4.2.6 茶树采摘 |
4.2.7 茶树修剪 |
4.2.8 病虫草害防治 |
4.2.9 硒含量检测 |
4.3 富硒鸡蛋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
4.3.1 范围 |
4.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3.3 鸡场选址 |
4.3.4 鸡场环境质量 |
4.3.5 鸡场布局 |
4.3.6 引种 |
4.3.7 饲养 |
4.3.8 饲养管理 |
4.3.9 鸡蛋收集、储存 |
4.3.10 卫生消毒 |
4.3.11 免疫、疾病防治 |
4.3.12 无害化处理 |
4.3.13 硒含量检测 |
4.4 讨论与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硒含量检测报告 |
附录B 梅州市各区、县、市富硒土壤分布图 |
附录C 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饲料添加砷在蛋鸡-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环境中的砷 |
1.1.1 砷的存在 |
1.1.2 砷的赋存形态与毒性 |
1.2 砷与禽类饲养业 |
1.2.1 有机砷制剂在禽类饲料中的使用 |
1.2.2 砷在禽类体内的分布 |
1.2.3 粪便中砷向环境的排放 |
1.3 砷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 |
1.3.1 砷形态转化的影响因素 |
1.3.2 砷形态转化的动力学模型 |
1.3.3 砷形态转换的热力学研究现状 |
1.4 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4.1 植物对砷的吸收 |
1.4.2 砷对植物的毒性 |
1.5 砷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1.6 风险评价方法 |
1.6.1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
1.6.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选题依据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砷分析方法的确定与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溶液配置 |
2.3 土壤和食品中总砷的测定 |
2.3.1 样品的预处理 |
2.3.2 样品消解 |
2.3.3 HG-AFS工作条件 |
2.3.4 校准曲线 |
2.3.5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QA/QC) |
2.4 饲料中有机砷的分析测定 |
2.4.1 样品的预处理 |
2.4.2 样品消解 |
2.4.3 HPLC-HG-AFS工作条件 |
2.4.4 校准曲线 |
2.5 土壤中不同形态砷的分析测定方法研究 |
2.5.1 提取方式的选择 |
2.5.2 提取试剂的选择 |
2.5.3 HPLC-HG-AFS工作条件 |
2.5.4 校准曲线 |
2.5.5 土壤中砷形态提取方法的优化和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饲料中的砷在鸡体内的累积 |
3.1 引言 |
3.2 饲料和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测定 |
3.2.1 样品采集 |
3.2.2 样品的分析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养殖方式下饲料及鸡组织器官中砷含量 |
3.3.2 蛋鸡规模养殖场鸡肉及组织器官中总砷含量及残留规律 |
3.3.3 蛋鸡规模养殖场某品牌不同阶段饲料中砷含量及形态特征 |
3.3.4 蛋鸡规模养殖场饲料途径的砷排放估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鸡粪中的砷在土壤环境中的形态转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鸡粪与土壤的采集与预处理 |
4.2.2 土壤施加鸡粪的种植实验 |
4.2.3 土壤施加鸡粪的老化实验 |
4.2.4 理化性质、砷总量及形态的分析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供试鸡粪和土壤中砷形态及含量 |
4.3.2 土壤施加鸡粪种植植物后砷的形态转化 |
4.3.3 土壤施加鸡粪老化过程中砷的形态转化 |
4.3.3.1 厌氧条件下不同形态砷的转化 |
4.3.3.2 好氧条件下不同形态砷的转化 |
4.3.3.3 不同形态砷与土壤p H的相关性分析 |
4.3.3.4 总砷的挥发 |
4.3.4 砷形态转化的热动力学机制初步探讨 |
4.3.4.1 砷形态转化的动力学机制 |
4.3.4.2 砷形态转化的热力学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壤施加含砷鸡粪后对油菜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土壤及鸡粪的采集 |
5.2.2 油菜籽发芽率与生长实验 |
5.2.3 油菜样品收集与分析 |
5.2.4 累积系数与转运系数的计算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施加鸡粪对油菜籽发芽率的影响 |
5.3.2 施加鸡粪对油菜生长长度的影响 |
5.3.3 施加鸡粪对油菜生物量的影响 |
5.3.4 油菜中总砷及其与土壤中砷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
5.3.5 砷在在油菜的累积系数和转运系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砷在蛋鸡-土壤-植物体系中的风险评价 |
6.1 引言 |
6.2 风险评价方法 |
6.2.1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
6.2.2 基于不同形态砷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
6.2.3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6.2.3.1 危害识别 |
6.2.3.2 毒性评估 |
6.2.3.3 暴露评估 |
6.2.3.4 风险表征 |
6.2.4 不确定性分析 |
6.2.5 敏感性分析 |
6.2.6 模型参数数据来源 |
6.3 膳食摄入鸡肉及组织器官的健康风险评价 |
6.3.1 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
6.3.2 健康风险概率分布 |
6.3.3 健康风险概率分布拟合图 |
6.3.4 敏感性分析 |
6.4 施加含砷鸡粪后土壤的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 |
6.4.1 基于总砷的生态风险评价 |
6.4.2 基于不同形态砷的生态风险评价 |
6.4.3 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
6.4.4 健康风险概率分布 |
6.4.5 健康风险概率分布拟合图 |
6.4.6 敏感性分析 |
6.5 膳食摄入蔬菜的健康风险评价 |
6.5.1 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
6.5.2 健康风险概率分布 |
6.5.3 健康风险概率分布拟合图 |
6.5.4 敏感性分析 |
6.6 饲料中砷浓度变化引起的风险变化 |
6.6.1 膳食摄入鸡肉及其组织的健康风险变化 |
6.6.2 施入鸡粪土壤的生态风险变化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摄入含砷饲料后鸡肉及组织器官中砷的残留情况 |
7.1.2 施加鸡粪后土壤中砷在厌氧和好养环境下的形态变化 |
7.1.3 施加含砷鸡粪对油菜籽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7.1.4 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 |
1.2.2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
1.2.3 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
1.2.4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来源 |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分析 |
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
2.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
2.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管理原则 |
2.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功能作用 |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2.4 环境外部性理论 |
2.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发展 |
2.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
2.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系统 |
2.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模型 |
2.3.4 无公害农产品的物品属性 |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
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3.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探索和形成 |
3.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发展 |
3.1.3 中国农产品主导生产方式的分析 |
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分析 |
3.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
3.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
3.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
3.2.4 产品的质量标准 |
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组成结构分析 |
3.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
3.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比例构成及发展趋势 |
3.4 制度和体系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 |
3.4.1 工作制度建设 |
3.4.2 体系队伍建设 |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绩效分析 |
4.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取得的成果 |
4.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点的形成 |
4.1.2 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 |
4.2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
4.2.1 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分析研究 |
4.2.2 市场化发展的分析 |
4.2.3 产业化发展成效的实例分析 |
4.3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的形成 |
4.3.1 都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2 综合农场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3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4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4 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 |
4.4.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基本概况 |
4.4.2 红兴隆分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
4.4.3 取得的成效 |
4.4.4 红兴隆分局产地环境评价 |
第五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评价分析 |
5.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运行分析 |
5.1.1 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
5.1.2 标准体系运行作用和效果的分析 |
5.2 生产主体的实施效果分析 |
5.2.1 生产主体实施的现状分析 |
5.2.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材料现状分析 |
5.2.3 实证分析2——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评价分析 |
5.3 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 |
5.3.1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
5.3.2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六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 |
6.1 科学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
6.1.1 深入研究,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 |
6.1.2 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增强标准针对性应用 |
6.2 培育生产主体,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 |
6.2.1 因地制宜,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
6.2.2 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 |
6.2.3 加强引导,促使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
6.3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
6.3.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监管能力 |
6.3.2 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 |
6.3.3 推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 |
第七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构想 |
7.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SWOT 分析 |
7.1.1 优势(Strengths) |
7.1.2 劣势(Weaken) |
7.1.3 机遇(Opportunities) |
7.1.4 制约(Threats) |
7.2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保障 |
7.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 |
7.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保障要求 |
7.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构想 |
7.3.1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阶段 |
7.3.2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 |
7.3.3 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的发展阶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强化鸡蛋》农业行业标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定背景 |
2 标准技术内容 |
3 国际国内标准对比 |
3.1 欧盟《关于食品营养和健康声称》 |
3.2 加拿大《食品药品条例》 |
3.3 团体标准《DHA营养强化鸡蛋》(T/SDAS1 9 8-2020) |
4 与其他标准的协调性 |
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蛋与蛋制品》(GB 2749—2015) |
4.2《包装鸡蛋》(GB/T 39438—2020) |
4.3《蛋与蛋制品中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NY/T 2068—2011) |
5 标准实施的意义 |
5.1 引导蛋鸡产业营养型转变 |
5.2 促进我国居民膳食脂肪酸结构平衡 |
5.3 推动亚麻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9)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从传统农业到生态农业 |
1.1.2. 鸡禽产业的现状 |
1.1.3. 课题的提出: 中等规模的乡村鸡舍设计研究 |
1.2. 研究对象 |
1.2.1. 乡村鸡舍的概念界定 |
1.2.2. 中等规模的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综述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区域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2.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生产营建现状 |
2.1.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养鸡的生产概况 |
2.1.1.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养殖对象概况 |
2.1.2.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生产活动 |
2.2.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建设现状 |
2.2.1. 鸡舍选址 |
2.2.2. 鸡舍场地 |
2.2.3. 鸡舍类型 |
2.2.4. 鸡舍平面布局 |
2.2.5. 鸡舍结构形式 |
2.2.6. 鸡舍剖面形式 |
2.3. 本章小结 |
3.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方向探析 |
3.1.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态势分析 |
3.1.1.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优势分析 |
3.1.2.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劣势分析 |
3.1.3.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机会分析 |
3.1.4.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威胁分析 |
3.2.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策略及要求 |
3.2.1.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策略 |
3.2.2.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要求 |
3.2.3. 乡村鸡舍的相关案例 |
3.3. 本章小结 |
4.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工艺流程设计 |
4.1. 依据生产流程抽象功能要素 |
4.1.1. 鸡为主体 |
4.1.2. 人为主体 |
4.2. 结合生产动线的功能融合 |
4.2.1. 以养殖业为主 |
4.2.2. 养殖业+加工业 |
4.2.3. 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 |
4.3. 本章小结 |
5.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设计研究 |
5.1. 乡村鸡舍的选址设计 |
5.1.1. 面积要求 |
5.1.2. 位置要求 |
5.2. 乡村鸡舍的总体设计 |
5.2.1. 场地功能分区 |
5.2.2. 场地交通组织 |
5.3. 生产区鸡舍的空间形式设计 |
5.3.1. 空间尺度的基本要求 |
5.3.2. 由小到大:空间单元组合 |
5.3.3. 由大到小:空间要素组合 |
5.4. 生产区鸡舍的通风设计 |
5.4.1. 调节环境温度的通风设计 |
5.4.2. 保障空气质量的通风设计 |
5.5. 生产区鸡舍的卫生设计 |
5.5.1. 舍内环境设计:清粪洗消 |
5.5.2. 舍外环境设计:雨污排水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主要研究价值 |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表录 |
图录 |
附录1:调研对象资料整理 |
附录2:乡村鸡舍选址的相关要素分析 |
附录3:乡村鸡舍平面布局汇总表 |
致谢 |
(10)生食鸡蛋杀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鸡蛋的营养价值 |
1.1.2 国内外鸡蛋产业现状 |
1.1.3 鸡蛋常见的污染类型及致病菌 |
1.1.4 研究意义 |
1.2 杀菌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热杀菌技术 |
1.2.2 紫外杀菌技术 |
1.2.3 高静压技术(HHP) |
1.2.4 高压脉冲电场技术(PEF) |
1.2.5 臭氧杀菌技术 |
1.2.6 高密度二氧化碳杀菌技术(DCPD) |
1.3 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图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单一热杀菌工艺参数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试剂耗材及实验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蛋白质变性临界条件 |
2.3.2 Central Composite中心组合实验回归方程建立与分析 |
2.3.3 单一热杀菌对菌落总数的作用效果 |
2.3.4 单一热杀菌对大肠菌群的作用效果 |
2.3.5 单一热杀菌对沙门氏菌的作用效果 |
2.3.6 最佳灭菌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
2.4 小结 |
第三章 热-超声波联合杀菌工艺参数研究 |
3.1 热-超声波联合杀菌技术概述 |
3.1.1 引言 |
3.1.2 影响热-超声波联合杀菌效果的因素 |
3.1.3 热-超声波联合杀菌技术的应用 |
3.2 实验平台搭建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实验材料、试剂耗材及实验设备 |
3.3.2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单因素试验 |
3.4.2 响应面回归试验 |
3.5 小结 |
第四章 加热对鸡蛋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试剂耗材及实验设备 |
4.2.2 鸡蛋加热及处理方法 |
4.2.3 脂肪酸检测方法 |
4.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鲜鸡蛋脂肪酸组成差异 |
4.3.2 脂肪酸组成分析 |
4.3.3 加热对带壳鸡蛋脂肪酸的影响 |
4.3.4 加热对全蛋液脂肪酸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鸡蛋国家标准即将出台(论文参考文献)
- [1]梅州典型富硒农产品质量分析及标准化生产研究[D]. 罗金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2]饲料添加砷在蛋鸡-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及风险评估研究[D]. 谢海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
- [3]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 刘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4]让“糊涂蛋”变“透明蛋”[N]. 李仁,莫言. 烟台日报, 2006
- [5]好蛋坏蛋国标说了算[J]. 源正. 福建质量管理, 2005(06)
- [6]鸡蛋进市场 先带“身份证”[N]. 王雪娟,张惠. 成都日报, 2005
- [7]《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强化鸡蛋》农业行业标准解读[J]. 朱宏,梁克红,洪翊棻,杜莉,毕晓宇,贾安. 中国标准化, 2021(19)
- [8]JW公司品牌建设研究[D]. 张小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9]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设计研究[D]. 任晓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生食鸡蛋杀菌技术研究[D]. 王瑶瑶.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