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交感神经有功能调节

肝交感神经有功能调节

一、肝脏交感神经具有功能调控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伯菊[1](2021)在《积雪草及其主要三萜成份干预肥胖小鼠体重增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积雪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草药。据报道积雪草对肥胖有积极作用,并且尚未有人从下丘脑-交感神经-BAT轴的角度阐明积雪草抑制体重增加的具体机制。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基于转录组学技术评估了积雪草对肥胖糖尿病小鼠下丘脑-交感神经-BAT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积雪草的主要三萜成份-羟基积雪草苷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6周龄SPF级雄性db/db小鼠16只,待动物适应一周后,测随机血糖,将随机血糖>11.1 mmol/L的小鼠随机抽取8只为模型组(db/db group),8只为积雪草组(db/db+C group),10只正常组(db/m group)雄性小鼠选择野生型db/db小鼠。所有小鼠均正常饲料饮食,它们可以随时自由摄食水,仅在实验过程中才取出食物。正常组给予小鼠去离子水灌胃,积雪草组小鼠的灌胃剂量为100mg/kg/day,每周灌胃6天,每天测定体重。干预6周后,对所有小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用异氟烷将小鼠麻醉后,通过腹主动脉取血处死所有小鼠,并迅速分离小鼠的肝脏,棕色脂肪组织,附睾脂肪,称重,计算相应的脏器重量指数。快速收集小鼠的下丘脑组织,放入4%的多聚甲醛溶液中,以备后续分析。分离后的血清检测血清中的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酸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水平。对肝脏进行油红O染色和HE染色,对棕色脂肪组织进行HE染色。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分析db/db小鼠各组之间的下丘脑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探索积雪草抑制db/db小鼠体重增加的作用机制。2.16只体重为35~40g的雄性KKay/TaJcl雄性糖尿病肥胖小鼠适应性喂一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羟基积雪草苷组8只,其中模型组每日以去离子水灌胃,羟基积雪草苷组以40mg/kg/天的剂量灌胃,持续干预8周后结束。在第8周结束时,对所有小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然后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BIA)(ImpediVET,ImprdiMed Ltd.,布里斯班,澳大利亚)测量每只小鼠的体重指数(BMI)。用异氟烷麻醉小鼠,并通过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小鼠,随即分离小鼠组织(附睾脂肪,肠系膜脂肪,褐色脂肪,腹部脂肪,脑,心脏等)并称重,将其置于RNALaterTM溶液中,保存于在-80℃下进行下一步分析。分离后的血清检测血清中的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酸酯(TG),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水平。结果:1.6周干预实验结果显示:与db/db组相比,积雪草水提物可以有效降低db/db小鼠的体重,降低小鼠棕色脂肪组织、肝脏和附睾脂肪组织的重量,明显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对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也具有积极意义,对肝脏功能无明显损伤作用。小鼠的脂肪组织形态结果表明积雪草对db/db小鼠的附睾脂肪和肠系膜脂肪无明显影响,但是可以有效改善小鼠的棕色脂肪组织形态。上述结果说明积雪草对db/db小鼠的脂肪代谢具有积极意义,可能是通过影响棕色脂肪组织的功能起作用,对糖代谢无明显积极影响。2.积雪草可以显着促进db/db+C组小鼠棕色脂肪特异性功能基因和线粒体标记基因(如UCP-1,Cidea,Cox8b,Cox7a和PPARα)的表达,并且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也显着高于db/db组。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db/db组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和TH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db/m组,但是在积雪草干预6周后,db/db组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和TH的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转录组学结果显示积雪草干预6周后,db/db组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的转录组结果发生了明显变化。与db/db组小鼠相比,db/db+C组小鼠的差异基因中上调111个,下调431个。这些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显示积雪草可以显着调节代谢相关功能。这些结果表明积雪草抑制db/db小鼠体重增加的机制可能和增加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相关,并且可能是通过激活代谢相关信号传导途径进而促进棕色脂肪组织功能增加的途径。3.下丘脑组织的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积雪草干预6周后,与db/db组小鼠相比,下丘脑组织中有131个转录因子上调,有51个转录因子下调。并且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均与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下丘脑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在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信号通路,脂质代谢信号通路和能量代谢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中富集,差异基因的气泡图结果显示,它们主要富集分布于多巴胺能突触的代谢途径。这些结果表明积雪草对下丘脑中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具有明显影响,可能是通过影响下丘脑中激素相关信号传递途径起作用的,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研究。4.下丘脑和棕色脂肪组织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显示,积雪草可以显着影响下丘脑组织中与激素相关的信号通路,棕色脂肪组织中的KEGG信号通路的功能富集分析显示积雪草可以显着影响棕色脂肪组织中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下丘脑组织中P-AMPK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也显示积雪草可以显着抑制下丘脑中P-AMPK的表达。这些结果反映了积雪草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中激素相关信号通路,抑制下丘脑中P-AMPK的表达,进而影响棕色脂肪组织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对db/db小鼠的体重产生影响。5.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肝脏无明显负担,病理染色结果显示积雪草可以有效改善db/db小鼠肝脏的脂质沉积,抑制小鼠的肝脏形态损伤,对肝脏的脂质代谢紊乱的调节具有积极影响。PCR结果显示积雪草可以显着促进db/db小鼠肝脏中MCAD和PPARα转录因子的表达。因此,这也表明积雪草可能是通过影响肝脏的脂肪酸氧化,改善肝脏的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对db/db小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6.羟基积雪草苷可以显着促进肠系膜脂肪中SIRT1,P-AMPK和P-ACC的表达(P<0.05),可以激活附睾脂肪中的SIRT1-AMPK-HSL信号传导途径,显着增强以下三个转录因子在附睾脂肪(PGC-1α,PPARα和CPT-1a)中的表达。并且,我们发现羟基积雪草苷可以显着促进棕色脂肪组织以及肠系膜脂肪组织中UCP-1的表达并对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Cidea,Cox7a和Cox8b)。结论:1.积雪草水提物对抑制db/db小鼠的体重增长具有积极作用,LC-MS结果显示主要作用成份可能是其中的三萜成份。2.积雪草水提物可以显着促进db/db小鼠棕色脂肪特异性功能基因和线粒体标记基因(如UCP-1,Cidea,Cox8b,Cox7a和PPARα)的表达,并且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积雪草水提物可以显着促进db/db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和TH蛋白的表达,转录组学结果提示可能是通过激活下丘脑中激素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激活交感神经活性,促进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而起作用。3.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肝脏没有明显负担,并且可以有效改善db/db小鼠肝脏的脂质沉积,修复小鼠的肝脏形态损伤,PCR结果显示积雪草可能是通过促进肝脏脂肪酸氧化从而对肝脏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4.羟基积雪草苷对KKay小鼠具有明显的抑制体重增加的作用,具体的作用机制与积雪草水提物类似,都可以明显激活棕色脂肪组织功能,可能是积雪草的有效作用成份之一。

高焕佳[2](2021)在《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复制DOCA-salt高血压大鼠模型,研究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的影响,研究丹参酮ⅡA对于DOCA-salt高血压大鼠心脏和肾脏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作用,为丹参酮ⅡA治疗盐敏感性高血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1)中枢给予TNF-α对SD及Dahl大鼠PVN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实验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g-280g,及周龄相同的Dahl大鼠,大鼠分为两组,予以侧脑室注射250ng TNF-α,对照组注射2.5μL的生理盐水,注射完成3h后处死大鼠,分别用于冰冻切片染色和real-time PCR检测,real-time PCR 检测 PVN 区 IL-6,IL-1β;CCL5、CCL12;iNOS;NF-κB1 的 mRNA 水平。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VN区IL-1β,CCL5,iNOS及NF-κB1的表达情况。(2)丹参酮ⅡA对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培养SD大鼠的原代神经细胞,20ng/ml的TNF-α处理原代神经细胞,进行了不同时间(3h、6h、24h)的时间依赖研究;不同剂量(0.2ng/ml,2ng/ml,20ng/ml)的TNF-α处理6h的剂量依赖研究,检测IL-6、IL-1β、CCL5、CCL12、iNOS、P65 的 mRNA 水平。培养Dah1大鼠的原代神经细胞,使用20ng/mL的TNF-α处理6h,对比Dahl大鼠与SD大鼠的对照组基线水平及TNF-α处理6h后炎症介质基因的表达差异。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10uM、20uM、50uM)预处理Dah1大鼠原代神经细胞30min,而后用20ng/ml TNF-α处理,进行了 real time PCR检测,检测IL-6、IL-1β、CCL5、CCL12、iNOS、P65 及 NADPH 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水平。使用50uM丹参酮ⅡA预处理SD大鼠原代神经细胞30min,而后用20ng/ml TNF-α处理,固定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L-1β、CCL5、iNOS、pp65的蛋白表达水平。(3)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将30只8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低剂量组(10mg/kg.d)、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中剂量组(15mg/kg.d)、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高剂量组(25mg/kg.d),每组各6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大鼠皮下植入DOCA片剂,同日予以1%NaCl+0.2%KCL饮水。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每日进行腹腔注射给药。采用智能无创尾动脉血压计测量血压,每周两次。每周测量1次体重。共连续处理21天。第22天使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每组1只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取大鼠肾脏用于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形态,其余的各组大鼠麻醉后首先称体重,取出大鼠两侧肾脏及心脏,并迅速进行称重,得到肾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心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分别对心脏左心室和肾脏进行real-time PCR 检测 IL-6、IL-1β、CCL5、CCL12、p65、TNF-α及 NADPH 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TNF-α中枢给药增加成年SD及Dahl大鼠PVN区炎症介质的mRNA水平,并且Dahl大鼠的炎症反应更为显着TNF-α中枢给药,SD 大鼠和 Dahl-S 大鼠的 CCL5、CCL12、IL-1β、IL-6、iNOS和NF-κB1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与SD大鼠相比,Dahl-S大鼠中CCL12的增加更加显着(Dahl:115倍SD:24倍P<0.05)。与SD大鼠相比,Dahl-S中IL-1β的增加也更高,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7),其他的基因未见显着差异。2.TNF-α处理引发SD及Dahl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炎症介质基因水平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增加,并且在Dahl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炎症反应更为显着。不同浓度(0.2ng/mL,2ng/mL,20ng/mL)处理 6h 及不同时间(3h,6h,24h)20ng/mL TNF-α处理明显增加 SD 大鼠 IL-1β、IL-6、CCL5、CCL12、iNOS 和 NF-κB1的mRNA水平;TNF-α(20ng/ml)处理6h对比SD及Dahl大鼠的炎症介质基因显示两者的IL-1β、CCL5、iNOS、NF-κB1的基线水平差异即存在统计学意义,6h处理后IL-1β、CCL5、iNOS仍存在统计学差异;TNF-α(20ng/ml)孵育6小时,固定细胞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TNF-α处理显着增加IL-1β、CCL5和iNOS的免疫反应性并促进p65的活化。3.TanⅡA处理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可以降低由TNF-α处理引发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TanⅡA可以降低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由TNF-α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不同浓度的TanⅡA(10uM、20uM、50uM)预处理可以抑制TNF-α处理引起的p65活化,下调IL-1β、IL-6、CCL5、CCL12,iNOS等炎症介质及NADPH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结果表明TanⅡA可以一定程度减弱由TNF-α处理引发的IL-1β、CCL5和iNOS的免疫反应性的增强并抑制p65的活化。4.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以降低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并减轻心脏及肾脏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模型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各剂量Tan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均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平均动脉压。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心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及肾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降低,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以减轻DOCA-salt大鼠左心室及肾脏的扩张,并且降低心脏左心室及肾脏IL-1β、IL-6、TNF-α、CCL5、CCL12炎症介质的mRNA水平,降低P65的mRNA水平,及NADPH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水平,说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以抑制DOCA-salt高血压大鼠心脏左心室及肾脏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肾脏HE染色及离体照片显示治疗组较模型组的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减轻。结论:1.中枢给予TNF-α可以同时激发SD大鼠和Dah1大鼠PVN内炎症反应,且在Dahl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PVN炎症反应更加显着。2.TNF-α激发SD大鼠和Dah1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并且在Dahl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内炎症反应更加显着,TanⅡA预处理可以抑制由TNF-α诱发的p65的活化,抑制IL-1β、IL-6、CCL5、CCL12、iNOS等炎症介质和Cyba、Cybb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并可以抑制氧化应激水平。3.Tan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以降低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抑制DOCA-salt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及肾脏p65的表达,抑制IL-1β、IL-6、TNF-α、CCL5、CCL12等炎症介质及Cyba、Cybb的表达,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起到保护作用。

郭一帆[3](2021)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2型糖尿病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早期死亡率,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健康经济负担。运动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五架马车”之一,可通过诱导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来改善机体代谢,但其机制尚未阐明。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中交感神经和巨噬细胞在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运动可调控交感神经支配作用和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对其进行为期8周的高强度间歇性训练,阐明运动对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诱导作用,探索交感神经和巨噬细胞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二者间是否存在联系,将加深我们对运动改善2型糖尿病的理解。研究方法:40只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10)和高脂膳食组(HFD,n=30)。CON组喂养普通饲料;HFD组进行12周高脂膳食喂养后腹腔注射小剂量STZ,然后随机分为糖尿病安静组(SED,n=8)和糖尿病运动组(HIIT,n=8)。HIIT组接受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期间各组膳食保持不变。运动干预前后分别检测小鼠的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最后一次运动干预结束36h后取小鼠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并称重。HE染色观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形态及细胞尺寸大小;免疫组化观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UCP1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产热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和RT-PCR检测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总巨噬细胞、M1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交感神经标志物TH的分布位置及蛋白含量;免疫荧光结合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与TH的共定位情况。研究结果:1.高脂膳食联合小剂量注射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12周高脂膳食喂养后,HFD组小鼠体重显着高于CON组(P<0.01)。此时进行腹腔小剂量注射STZ,一周后HFD组小鼠空腹血糖和GTT、ITT曲线下面积均显着高于CON组(P<0.05),且HFD组小鼠空腹血糖均高于16.7mmol/L,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2.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体成分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结束后,HIIT组小鼠体重、脂肪组织重量及肥胖指数均显着低于SED组(P<0.05)。3.HIIT对2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的影响8周运动干预结束后,HIIT组与SED组小鼠间空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IT组的GTT和ITT曲线下面积显着低于SED组(P<0.05)。4.HIIT对2型糖尿病小鼠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HFD组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尺寸显着增大(P<0.01),棕色脂肪组织中空泡增多;而HIIT组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尺寸显着低于SED组(P<0.01),大脂肪细胞的数量占比减少,且棕色脂肪组织中空泡减少。5.HIIT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ON和SED组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UCP1蛋白几乎不表达,而HIIT组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观察到大片阳性染色呈棕黄色颗粒,且积分光密度值显着高于CON和SED组。RT-PCR结果显示,除NRF-1和PRDM16外,CON和SED两组小鼠间产热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相比SED组,HIIT组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COX8B、PGC1α、COX4、TMEM26等产热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而Cidea、NRF-1、PRDM16等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6.HIIT对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交感神经的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CON和HIIT组相比,SED组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TH阳性神经元密度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荧光结果一致,CON组与HIIT组中TH蛋白表达较SED组显着增加(P<0.05)。7.HIIT调控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双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相比CON和HIIT组,SED组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双染阳性面积在总巨噬细胞中的占比显着增加(P<0.05),而M2型巨噬细胞双染阳性面积在总巨噬细胞中的占比则显着降低(P<0.05),SED组中M1/M2细胞比值也显着高于CON和HIIT组(P<0.01)。此外,RT-PCR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SED组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CD11b与CD206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1c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SED组相比,HIIT组CD11b、CD11c及CD206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8.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交感神经与巨噬细胞共定位免疫荧光三标结合共聚焦检测发现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TH与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共定位。阳性染色面积统计显示,相比CON与HIIT组,SED组中TH-Mac2-iNOS三标阳性染色占比显着增加(P<0.05),TH-Mac2-Arg1三标阳性染色占比显着减少(P<0.05)。此外,CON和HIIT组中TH-M1+/TH-M2+细胞比值显着低于SED组(P<0.01)。研究结论:1.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可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并改善葡萄糖摄取和胰岛素敏感性。2.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诱导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机制与增强交感神经支配作用和促进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有关,且交感神经与巨噬细胞在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共定位,交感神经激活可能与巨噬细胞表型调控有关。

张连英[4](2021)在《下丘脑BCL6对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BCL6在下丘脑内侧基底部(mediobasal hypothalamus,MBH)对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首先,将8周的C57BL/6J小鼠,分成4组,每组6只,分别进行12周的普通饮食(ND)和高脂饮食(HFD)造模。然后将两组C57小鼠进行脑立体外科定位术,于下丘脑第3脑室定点注射腺病毒Ad-GFP或Ad-BCL6,小鼠外科手术后2天,测定小鼠体重、摄食、肛温、氧耗量、呼吸商等指标。同时测定小鼠的胰岛素耐量实验(ITT)和葡萄糖耐量实验(GTT)。取小鼠的肝脏,WAT和BAT。HE染色观察肝脏、WAT和BAT形态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的脂肪沉积情况。对BAT进行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解偶联蛋白1(UCP1)表达。瘦素刺激后,取小鼠的下丘脑,进行Western-blot检测下丘脑相关信号通路因子p-mTOR/mTOR、p-FOXO1/FOXO1、p-ERK/ERK、p-STAT3/STAT3及POMC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下丘脑p-STAT3和POMC因子表达变化。再次,在模型细胞N2A中分别转染Ad-BCL6和sh RNA-BCL6干扰质粒,葡萄糖胺造模,瘦素刺激后,Western-blot检测相关信号通路p-mTOR/mTOR、p-FOXO1/FOXO1、p-ERK/ERK、p-STAT3/STAT3及POMC的表达。结果:C57小鼠的下丘脑MBH区过表达BCL6后,在高脂饮食下小鼠均出现体重增加,摄食增多。小鼠氧耗量减少,RER减少,肛温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下丘脑过表达BCL6后,高脂饮食诱导肝脏脂肪变性,脂质沉积增加;促进WAT体积增大;BAT空泡化明显,UCP1表达减少。下丘脑过表达BCL6降低了ARC区p-STAT3的表达水平,同时也降低了POMC的表达。而普通饮食下,下丘脑过表达BCL6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体重、摄食、肛温、RER等等差异不明显。在高脂饮食下,下丘脑过表达BCL6的小鼠,下丘脑内的p-ERK/ERK、p-mTOR/mTOR和p-FOXO1/FOXO1蛋白表达无变化,但p-STAT3和POMC蛋白表达均降低。普通饮食下,下丘脑BCL6过表达小鼠的p-mTOR/mTOR、p-ERK/ERK、p-FOXO1/FOXO1、p-STAT3和POMC蛋白表达均无变化。N2A模型细胞转染Ad-BCL6后,Western-blot检测p-mTOR/mTOR、p-ERK/ERK、p-FOXO1/FOXO1蛋白表达无变化,p-STAT3和POMC表达减少。转染sh RNA-BCL6后同样p-ERK/ERK、p-mTOR/mTOR和p-FOXO1/FOXO1蛋白表达无变化,p-STAT3和POMC表达增加。结论:下丘脑过表达BCL6降低了能量代谢和能量平衡,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其可能的机制是BCL6抑制了下丘脑STAT3-POMC的信号通路。目的:进一步探讨下丘脑BCL6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中的作用,并探索BCL6是否通过调控STAT3-POMC的表达从而发挥作用。方法:选择Obrb-Cre和POMC-Cre小鼠,使用依赖Cre酶表达的AAV-DIO-BCL6病毒,进行下丘脑核团定点注射,使BCL6在POMC神经元过表达后,分别进行普通饮食(ND)和高脂饮食(HFD)喂养12周。测定小鼠体重,摄食,肛温等指标。同时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TT)。取小鼠的肝脏,WAT和BAT。HE染色观察肝脏、WAT、BAT形态学变化。小鼠的肝脏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的脂肪沉积情况。BAT进行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解偶联蛋白1(UCP1)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下丘脑ARC区p-STAT3、POMC等因子表达变化。结果:Obrb-Cre和POMC-Cre小鼠的下丘脑ARC区POMC神经元过表达BCL6后,小鼠均出现摄食增多,体重增加,胰岛素耐量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减弱。ARC区POMC神经元过表达BCL6后,高脂饮食后肝脏可见脂肪变性,脂质沉积增加;WAT体积增大;BAT空泡化明显,UCP1表达减少。在瘦素刺激下,下丘脑ARC区POMC神经元过表达BCL6,降低了ARC区p-STAT3的表达水平,同时也降低了POMC的表达。结论:下丘脑ARC区POMC神经元过表达BCL6降低了小鼠外周能量代谢和能量平衡,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其机制是BCL6抑制了下丘脑STAT3-POMC的信号通路。目的:探讨下丘脑BCL6调节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机制。方法:利用UCSC数据库查STAT3的启动子上游2000bp序列,同时使用Jaspar数据库预测BCL6结合STAT3启动子区域可能结合位点,对预测的STAT3启动子区域可能结合位点分别进行点突变。构建STAT3启动子上游2000bp全长启动子报告质粒和预测的结合位点的突变质粒。全长启动子报告质粒和突变质粒分别与BCL6过表达质粒一起转染HEK293T细胞进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同时构建STAT3启动子预测的结合位点的相应引物,在模型N2A细胞内转染Ad-BCL6,48小时后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结果:Jaspar预测到的BCL6在STAT3启动子上游的-492-442和-952-965存在结合位点,荧光素酶实验显示BCL6对STAT3启动子全长和STAT3的-442-492启动子突变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BCL6对STAT3-952-965的启动子进行突变活性无抑制作用。CHIP实验检测到STAT3启动子-952-965结合位点的引物能特异性扩增出来片段,但STAT3启动子-442-492位点的引物不能扩增出来片段。扩增产物进行电泳,结果也显示,STAT3启动子-952-965结合位点出现条带,而STAT3启动子-442-492结合位点未见条带。结论:下丘脑BCL6通过结合到STAT3启动子-952-965位点,抑制STAT3转录,从而导致POMC表达减少来调控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

王宗鼎,温浩[5](2021)在《自主神经系统在肝脏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脏神经在肝脏中的解剖及分布情况,并总结肝脏自主神经系统在肝脏中的生理和病理功能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到目前为止的所有关于人体以及动物肝脏神经解剖及其功能研究文献,并按照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参与肝脏生理和病理功能分别归纳总结。结果肝脏神经主要参与调控糖脂质代谢、免疫、炎症、血流动力学、酒精性肝病、肿瘤的转移等,还参与肝脏损伤后的再生。结论肝脏神经参与肝脏功能的调控十分复杂,了解这些机制可为肝脏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景佳妮[6](2020)在《持续光暴露增强中枢交感输出对正常和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人体器官组织的时间生理(temporal organization of physiology)对维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大自然的昼夜交替使人类能够维持自身组织器官的昼夜节律与自然环境的光暗周期相适应。然而随着电子照明设备的广泛使用,夜间光暴露(exposure to nighttime lighting)这一现象变得极为普遍,比如,夜班和轮班工作制的出现,光污染(light pollution),甚至在极地(南北极)环境的极昼现象等。这些光暴露环境扰乱了昼夜边界,无法与正常生理过程的昼夜节律同步,影响人类健康,引发多种疾病。而人体绝大多数系统都被昼夜节律所调控,包括睡眠觉醒,激素分泌,细胞功能和基因表达等。夜间暴露于人工光照环境紊乱节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其与代谢和情绪紊乱,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中风、突发心脏骤停),内分泌功能紊乱,甚至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研究报道,光暴露导致昼夜节律紊乱可能与外周系统节律的异常调节有关,光暴露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导致中枢和外周生物钟基因紊乱。光暴露对糖皮质激素分泌影响的研究显示,光暴露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上调和应激反应增加密切相关。大量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光暴露刺激视锥和视感神经节细胞在大脑形成神经环路,通过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直接或间接投射到其他参与情绪调控的脑区,影响神经元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和递质传递(neurotransmission)。也有研究报道,光暴露(light exposure)能够引起大鼠产生复杂的心血管效应,导致组织器官功能紊乱。近年来已有众多研究者发现持续光照对心血管功能具有多重效应,并且说法不一。自主神经在调控心血管活动和功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下丘脑和延髓多个脑区参与自主神经调控,其中交感神经活动受到中枢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的调控,RVLM中C1神经元可接受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PVN)和尾端延髓腹外侧区(caudal ventrolateral medulla,CVLM)等其他心血管中枢的纤维传入,并发出纤维与交感节前神经元发生单突触联系调控外周交感活动和心血管功能。研究表明,光暴露可兴奋PVN,且昼夜节律调控中枢SCN参与光诱导产生的交感神经兴奋,但光暴露对交感中枢RVLM的作用并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最大化模拟日常光暴露环境,采用LED(250-300 lux)灯光持续照射,探究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对于探索关于昼夜节律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在中枢的神经环路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心血管综合征,而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快速发展为心衰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突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报道,持续光暴露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心梗,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并且昼夜节律系统对维持正常的心血管功能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将探究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的作用,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重要依据。众所周知,心肌缺血能快速激活交感神经,引起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在急性期,儿茶酚胺类物质激活β肾上腺素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s,β-AR),通过代偿机制来维持心输出量和全身血压,而交感神经的持续兴奋将加速疾病的发展。研究者们认为,心衰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激活β1-AR,导致心脏纤维重塑和心肌细胞死亡,对心脏有损害作用。因此,探究交感神经活动在光暴露对心血管功能影响中发挥的作用成为本研究的重点。对于心衰而言,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是中枢交感输出的关键区域,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是患者出现并发症和突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明确RVLM对交感的调控作用对于探索光暴露对心血管功能的作用至关重要。研究报道,光暴露可引起组织器官氧化应激水平增强。然而,持续光暴露对中枢RVLM氧化应激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而RVLM中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加导致的氧化应激增强是交感亢进的重要机制。中枢给予ROS的消除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模拟剂Tempol能降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那么,光暴露是否通过增强中枢RVLM氧化应激水平而导致交感输出增强呢?研究表明,ROS的产生受到核转录因子Nrf2的调控,Nrf2在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磷酸化可促进抗氧化蛋白的转录,抑制氧化应激水平。灌流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的Nrf2基因敲除小鼠,心脏氧化应激损伤和心肌肥厚程度加重。过表达Nrf2可抑制活性氧的产生而减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恶化。但目前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具体机制并不清楚。研究显示,中枢RVLM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可催化Ang II生成Ang1-7,增强ACE2/Ang1-7/Mas R受体轴功能具有降低心衰和高血压等病理状态下的交感神经兴奋,产生心血管保护效应。RVLM中过表达ACE2通过降低兴奋性突触传递从而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同时,ACE2/Ang1-7/Mas R受体轴功能增强能够抑制氧化应激水平,保护细胞损伤和神经元功能。然而,上调ACE2/Ang1-7/Mas R受体轴的功能能否改善光暴露导致的氧化应激目前也不明确。光暴露导致机体昼夜节律紊乱的众多研究提示,持续光暴露对中枢RVLM交感输出的作用可能也与RVLM节律紊乱有关。研究报道,光暴露影响正常的生物节律,增加睡眠障碍,导致行为活动改变。而昼夜节律的平衡在维持生物节律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节律的调控中枢视交叉上核SCN主要受光照因素影响,在分子水平被钟基因调控,同时RVLM中也存在多种钟基因的表达。昼夜节律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有趣的是,研究报道,SCN通过视网膜接收光线信号,在全脑可直接或间接与多个脑区产生纤维投射联系,比如,下丘脑室旁核PVN,内侧视前区(medial preoptic area,MPOA),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e thalamus,PVT),外侧僵核(lateral habenula,LHb),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中缝背核(dorsal raphe,DR)等,从而产生复杂的神经网络调控。那么,RVLM是否接受中枢SCN的直接或间接的神经纤维投射呢?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通过中枢核团的纤维投射联系来探究光暴露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为阐明节律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功能学联系提供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心功能的影响;探究持续光暴露对中枢RVLM氧化应激的影响是否与Nrf2通路以及ACE2/Ang1-7/Mas R受体轴功能下调有关;并明确持续光暴露对RVLM昼夜节律的影响,探究持续光暴露对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是否和中枢SCN与RVLM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纤维投射联系有关。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主要为了明确:1)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的作用,且交感神经活动是否参与持续光暴露对心功能的作用;2)持续光暴露是否引起大鼠中枢RVLM氧化应激增强从而影响心功能;3)Nrf2通路是否参与中枢RVLM过表达ACE2改善持续光暴露引起的心功能下降;4)持续光暴露是否影响了中枢RVLM正常的昼夜节律,且RVLM与SCN之间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神经纤维联系。研究方法1.所有SD大鼠均置于时控光照箱(Circadian Time(CT)07:00 Light on,ZT0;Circadian Time(CT)19:00 Light off,ZT12)12h Light/12h Dark(LD)光暗交替环境下集中饲养,至少适应两周后进行实验。然后将部分动物置于24小时持续光照(Constant Light,CL)环境下饲养,观察比较动物在两种环境中的心功能差异。2.通过尾动脉测压系统连续一周监测大鼠ZT12时在LD环境和CL环境下的血压和心率变化,观察两种环境对动物清醒状态下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影响。然后采用眶静脉采血,连续5周监测大鼠在LD和CL环境中ZT12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Ang II,糖皮质激素(GC),心房钠尿肽(ANP)和脑钠肽(BNP)的浓度变化。通过心脏超声,Millar心导管术以及心脏Masson染色,检测持续光暴露四周、八周后大鼠的心功能变化和心脏纤维化程度。分离大鼠肾交感神经,检测持续光暴露四周、八周后大鼠的基础肾交感神经活动(renal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RSNA)以确定引起心功能改变的最短光暴露时间。3.心衰模型的建立:通过结扎心脏冠脉建心衰(HF)模型,假手术(Sham)动物心脏只穿线不结扎,两组动物均置于LD环境下饲养。术后四周通过心脏超声和心导管术监测两组动物心功能变化,并通过心脏H&E染色验证心衰模型。然后将正常大鼠和心衰大鼠分组: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开始实验。4.光暴露结束后,通过心脏超声和心导管术检测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的心功能变化。连续两周记录HF-LD组和HF-CL组的心脏射血分数。然后灌注取材心脏,通过Masson染色,观察并统计四组动物的心脏纤维化面积(%)。5.分离动物肾交感神经,通过记录RSNA比较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动物的交感神经活动情况。通过ELISA检测四组大鼠血浆NE的浓度,最后通过免疫组化DAB染色RVLM脑片,观察并统计四组大鼠RVLM中c-fos阳性神经元百分比,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四组动物RVLM中c-fos蛋白表达。6.通过Western Blot和DHE染色分别检测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动物中枢RVLM中ACE2,Mas和Nrf2通路蛋白的表达以及氧化应激水平,并检测LD组和CL组RVLM中Nrf2磷酸化水平。然后中枢RVLM微量注射慢病毒过表达ACE2,通过DHE染色RVLM脑片检测过表达ACE2后LD+Lenti-GFP组,LD+Lenti-ACE2组,CL+Lenti-GFP组和CL+Lenti-ACE2组RVLM中ROS水平,然后通过心脏超声和心导管术检测四组大鼠的心功能,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四组动物Nrf2/HO-1/NQO-1通路蛋白表达情况。7.通过无线遥感连续监测LD组和CL组ZT 0-12和ZT 12-24的活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动物24小时ZT 0-12和ZT 12-24的平均活动量。通过ELISA检测LD组和CL组褪黑素和皮质酮的昼夜分泌,比较LD组和CL组中两种节律激素ZT 0-12和ZT 12-24的分泌差异。通过RT-PCR检测LD组和CL组RVLM中24小时核心钟基因Bmal1和Clock的振荡表达。最后,将ROSA26-EGFP小鼠中枢RVLM微量注射逆行标记病毒AAVretro-cre-h Syn-EGFP,通过大脑连续切片观察GFP在全脑神经元胞体的表达,明确RVLM与SCN之间是否存在一级神经纤维投射,观察RVLM与SCN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结果1.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血压升高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持续光暴露导致大鼠清醒状态下血压(SBP,DBP)持续升高(P<0.05 vs.LD),并且光暴露四周引起血浆NE、Ang II、GC、BNP和ANP浓度显着增加。持续光暴露四周(CL 4W)导致大鼠左心室收缩末压力LVE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力LVEDP升高,心脏纤维化面积(%)增加,±d P/d T显着下降(P<0.05 vs.LD)。而持续光暴露八周(CL 8W)大鼠LVESP降低,心脏纤维化面积(%)增加,心脏±d P/d T下降(P<0.01vs.LD)。与CL 4W组相比,CL 8W大鼠心脏±d P/d T进一步下降,心脏纤维化面积(%)进一步增加(P<0.05 vs.CL 4W)。同时CL 4W组的RSNA显着增强(8.64±0.48vs.20.02±1.24%Max,P<0.001 vs.LD);而CL 4W的RSNA与LD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8.64±0.48 vs.10.16±0.38%Max,P>0.05 vs.LD)。2.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下降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下降(79.42±2.91%vs.93.64±2.02%;43.14±3.03%vs.63.24±3.91%,P<0.001 vs.LD),心脏+d P/d T降低(5751.89±69.01 vs.7477.08±604.2mm Hg/s,P<0.01 vs.LD)。而光暴露导致心衰大鼠心脏+d P/d T进一步降低(2414.57±138.5 vs.3211.90±202 mm Hg/s,P<0.05 vs.HF-LD),心脏纤维化面积(%)进一步加重(P<0.0001 vs.HF-LD)。心脏超声动态监测HF-LD组和HF-CL组的LVEF,发现持续光暴露导致心衰大鼠LVEF下降加快(P<0.001 vs.HF-LD)。3.持续光暴露增强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RVLM神经元c-fos表达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的RSNA显着增加(8.64±0.48 vs.20.02±1.24%Max,P<0.001 vs.LD),心衰大鼠的RSNA进一步增强(20.10±1.16 vs.26.82±1.69%Max,P<0.05 vs.HF-LD)。而LD组与CL组麻醉状态下平均动脉压(MAP)无显着差异,HF-LD组MAP显着下降(P<0.05 vs.LD)。光暴露引起正常和心衰大鼠NE显着增加(P<0.0001 vs.LD;P<0.0001 vs.HF-LD)。同时,光暴露引起正常和心衰大鼠RVLM中c-fos阳性神经元增加(20.01±0.01%vs.13.02±0.10%,44.66±0.01%vs.13.02±0.10%,P<0.01 vs.LD;81.53±0.01%vs.44.66±0.01%,P<0.0001 vs.HF-LD),c-fos蛋白表达增加(P<0.01vs.LD),而HF-LD组与HF-CL组之间并无差异。4.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氧化应激水平增强,ACE2/Ang1-7/Mas R轴功能下调DHE染色结果显示,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RVLM中ROS水平增加。Western Bolt结果发现,Nrf2磷酸化水平下降,下游HO-1和NQO-1蛋白表达也下降(P<0.05 vs.LD)。同时,光暴露引起正常和心衰大鼠ACE2和Mas R表达下降(P<0.001 vs.LD),而心衰大鼠ACE2表达进一步下降(P<0.0001 vs.HF-LD)。HF-LD组与HF-CL组RVLM中ROS水平,Nrf2磷酸化和Mas R表达并无差异。5.中枢RVLM过表达ACE2降低持续光暴露导致的氧化应激,增强RVLM中Nrf2磷酸化从而改善心功能损伤中枢RVLM过表达ACE2后,与CL+Lenti-GFP组相比,CL+Lenti-ACE2组LVEF和LVFS(89.10±0.79%vs.74.92±0.73%,P<0.001;53.91±1.18%vs.38.42±0.63%,P<0.05)增加,心脏±d P/d T增加(5368.00±35.55 vs.4043.24±7.83 mm Hg/s;-4648.88±168 vs.-3376.37±144.2 mm Hg/s,P<0.05)。RVLM中ROS表达显着降低(P<0.05vs.CL+Lenti-GFP),CL+Lenti-ACE2组RVLM中Nrf2磷酸化水平显着增加(P<0.0001vs.CL+Lenti-GFP)。LD+Lenti-ACE2组与LD+Lenti-GFP组RVLM中ROS表达无显着性差异。LD+Lenti-ACE2组RVLM中Nrf2通路下游HO-1和NQO-1蛋白表达增加(P<0.01vs.LD+Lenti-GFP)。CL+Lenti-ACE2组RVLM中HO-1和NQO-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vs.CL+Lenti-GFP)。6.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昼夜节律异常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昼夜活动量增加,但ZT0-12与ZT12-24期间的活动差异消失(P>0.05),而LD组自发活动表现为ZT12-24(夜间)活动量多,ZT0-12(日间)活动量少,ZT12-24与ZT0-12期间的活动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LD组中褪黑素和皮质酮昼夜分泌具有显着差异(P<0.0001,P<0.05),而CL组褪黑素和皮质醇分泌在ZT12-24与ZT0-12期间无显着性差异,失去昼夜节律性。而且,与LD组ZT12-24相比,CL组的褪黑素分泌在ZT12-24期间减少(P<0.01)。此外,与LD组ZT12-24相比,Cl组皮质酮分泌在ZT12-24期间增加(P<0.0001),而与LD组ZT0-12相比,CL组皮质酮在ZT0-12期间也增加(P<0.0001)。同时,光暴露导致大鼠中枢RVLM钟基因Bmal1和Clock的振荡表达异常(P<0.01)。7.交感中枢RVLM接收节律中枢SCN的间接纤维投射将ROSA26小鼠中枢RVLM单侧注射逆行病毒AAVretro-cre-h Syn-EGFP,通过逆行示踪四周后进行全脑切片扫描,结果发现SCN神经元无GFP表达,而下丘脑室旁核PVN、背内侧部DM、外侧部LH、蓝斑核LC和中缝背核DR中神经元均有GFP表达。因此,交感中枢RVLM可能通过PVN、DM、LH、DR和LC与SCN产生间接神经网络联系。结论持续光暴露增强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降低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中枢RVLM过表达ACE2通过增强Nrf2磷酸化的抗氧化效应降低持续光暴露引起的RVLM氧化应激和心功能损伤。光暴露导致中枢RVLM昼夜节律异常,交感中枢RVLM可能通过PVN、DM、LH、DR和LC接收SCN的间接神经纤维投射。

王蕊[7](2020)在《HIIT与MICT诱导巨噬细胞调控高脂膳食小鼠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的行动意见”倡议合理膳食和实施全民健身是干预健康的两个重要行动(2)。目前,过度饮食或/和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肥胖症和相关代谢性疾病是人类面临的严峻健康问题,定期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超重/肥胖及相关的慢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如何科学地选择运动方案及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学者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全民健身行动和运动处方制订的核心问题。HIIT指“短时间高强度训练之间穿插低强度训练或休息”,其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相比,在改善机体血糖、心肺耐力和减脂方面存在优势。HIIT和MICT在减脂效果方面有部位差异性,HIIT减少腹部内脏脂肪堆积更为有效。解偶联蛋白1(UCP1)介导脂肪组织以产热方式消耗能量是减脂的研究方向,HIIT与MICT减脂的差异性是否与UCP1有关?其中,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影响UCP1蛋白产生,HIIT和MICT是否差异性诱导巨噬细胞变化?研究目的:UCP1是脂肪组织产热的标志性蛋白,也是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重要标志。通过观察高脂膳食雌性小鼠腹股沟皮下、子宫周围内脏白色脂肪组织和肩胛下棕色脂肪组织形态学及UCP1蛋白表达的变化,探究高脂膳食对雌性小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学和UCP1蛋白的影响;选取高脂膳食超重小鼠结合HIIT或MICT运动干预,比较两种运动方案对各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学和UCP1蛋白表达影响的差异,探究其是否与HIIT和MICT差异性诱导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变化有关。以改善UCP1蛋白表达为切入点,从局部免疫学层面分析HIIT与MICT对其影响的不同,为减肥运动处方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可选择的运动方案。研究方法:(1)3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9.62±1.04g)100只,随机分为高脂膳食组(90只)和普通膳食组(CON,10只),自然光照,自由饮水,饲养温度26±2℃。15周后,从高脂膳食组筛选出体重超过CON组均值10%的小鼠作为高脂对照组(HFD,10只),继续高脂膳食12周,通过观测体重、体脂、脂肪和肝组织的形态学指标,及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高脂膳食对雌性小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学和产热能力的影响。(2)从高脂膳食15周雌性C57BL/6J小鼠中,选择体重超过CON组均值10%的小鼠30只,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高脂对照组(HFD,10只)、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组(MICT,10只)、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10只)持续高脂膳食。运动干预为跑台运动,坡度25°,MICT采用5070%VO2peak的运动强度,每次持续运动45min;HIIT为1min高强度90100%VO2peak+2min低强度5070%VO2peak,每次跑动距离与MICT组相等。5次/周,共12周。最后一次运动结束48小时后,取小鼠腹股沟皮下和子宫周围内脏白色脂肪组织、肩胛下棕色脂肪组织,通过观测脂肪组织形态学和UCP1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雌性小鼠持续高脂膳食结合HIIT或MICT训练后,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学和产热能力的差异。(3)研究HIIT与MICT诱导巨噬细胞调控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的差异性。采用脂肪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al-time PCR检测、流式细胞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小鼠皮下和内脏部位白色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及相关蛋白TNF-α、IL-10和IL-6表达的变化,分析HIIT与MICT诱导巨噬细胞调控UCP1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高脂膳食影响雌性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变化和UCP1产热蛋白表达。与CON组相比,(1)HFD小鼠腹股沟皮下脂肪、子宫周围内脏脂肪重量明显增加(P<0.01),肩胛下棕色脂肪组织重量无统计学差异(P=0.20);脂肪组织HE染色显示,HFD小鼠皮下和内脏白色脂肪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横截面积显着性增加(P<0.01),棕色脂肪组织内大脂滴空泡明显增多。(2)HFD小鼠血清TC和LDL-C显着升高(P<0.05);肝脏内TG和TC含量显着增加(P<0.01),HE染色显示肝细胞胞质疏松或空泡状,油红O染色显示肝组织内红色脂滴明显增多。(3)HFD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和肩胛下棕色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内脏白色脂肪组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脂膳食增加雌性小鼠各部位脂肪组织和肝组织的储脂量,降低脂肪组织产热蛋白UCP1表达,脂肪组织产热下降。2.运动改善高脂膳食对雌性小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学和UCP1产热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HFD组相比,MICT小鼠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重量显着减少(P<0.05),HIIT减少更为显着(P<0.01),其中内脏脂肪重量在HIIT和MICT组间有差异(P<0.05),肩胛下棕色脂肪组织重量在组间无差异。脂肪组织HE染色显示,MICT和HIIT小鼠皮下和内脏脂肪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横截面积显着减小(P<0.01),HIIT减小更为明显,与MICT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MICT和HIIT减少棕色脂肪组织内大脂滴形成,HIIT效果更好。(2)与HFD组相比,高脂膳食不变的情况下,血浆LDL-C在MICT组有下降趋势,在HIIT组显着下降(P<0.01),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脏TG含量,在MIC T组有减少趋势,在HIIT组显着下降(P<0.01),HE染色显示运动改善肝细胞内空泡状现象,HIIT比MICT明显,油红O染色显示MICT和HIIT组肝内红色脂滴明显减少,HIIT优于MICT。(3)与HFD组相比,内脏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在MICT组有下降趋势,但无显着差异,在HIIT组显着升高,且与MICT组有显着差异(P<0.05);皮下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在MICT和HIIT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棕色脂肪组织蛋白UCP1表达在MICT和HIIT组有升高现象,HIIT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T和HIIT组间无差异。提示运动减少高脂膳食小鼠各部位脂肪组织和肝组织的储脂量,相同运动距离的HIIT比MICT效果更好,HIIT明显增加内脏和肩胛下脂肪组织产热蛋白UCP1的表达,脂肪组织产热增加。3.HIIT与MICT差异性诱导巨噬细胞调控UCP1蛋白表达。(1)内脏脂肪组织内巨噬细胞的变化。与HFD组相比,(1)MICT和HIIT显着减少组织炎性CLS数量(P<0.01),HIIT减少更明显,与MICT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用CD11c标记M1巨噬细胞,CD206标记M2型巨噬细胞,结果显示MICT和HIIT显着减少组织内M1巨噬细胞数量(P<0.01),HIIT效果更明显,与MICT组有显着差异(P<0.05);MICT和HIIT增加M2型巨噬细胞数量(P<0.01),但MICT和HIIT组间无显着性差异。(3)Real-time PCR分析M1和M2表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M1型: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组显着下降(P<0.05),在HIIT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与MICT有差异(P<0.05);i NOS 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和HIIT组显着下降(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M2型:Arg1 m RNA和YM1 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和HIIT组显着升高,HIIT与MICT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4)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用F4/80和CD11c标记M1巨噬细胞,用F4/80和CD206标记M2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百分比在MICT组显着下降(P<0.05),在HIIT组下降非常显着(P<0.01),与MICT组有差异(P<0.05);M2型巨噬细胞百分比在MICT和HIIT组有升高现象,但无统计学差异。提示HIIT与MICT减少内脏脂肪组织M1型巨噬细胞数量,增加M2型;HIIT与MICT相比,对M1型巨噬细胞的减少更为明显。(2)皮下脂肪组织内巨噬细胞的变化。与HFD组相比,(1)MICT和HIIT明显减少组织CLS数量(P<0.01),但HIIT与MICT组间无差异。(2)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用CD11c标记M1巨噬细胞,CD206标记M2型巨噬细胞,MICT和HIIT明显减少巨噬细胞M1型数量(P<0.01),增加M2型数量(P<0.01),但HIIT与MICT组间无显着性差异。(3)Real-time PCR分析M1和M2表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M1型: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中显着下降(P<0.05),在HIIT组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i NOS 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和HIIT组内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无差异;M2型:Arg1 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和HIIT组内均明显升高(P<0.01),但两组间无差异,YM1 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和HIIT组间变化不明显。提示HIIT与MICT改变皮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变化,M1表型减少,M2表型增加,HIIT与MICT组间无差异。(3)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调控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与HFD组相比,内脏脂肪组织TNF-αm 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在MICT组明显下降(P<0.05),在HIIT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且与MICT组有显着差异(P<0.05);IL-10 m RNA相对表达量,MIC T组明显上升(P<0.05),HIIT组上升更明显(P<0.01),且与MICT组有显着差异(P<0.05),IL-10蛋白表达在MICT组和HIIT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IL-6 m RNA相对表达量在HIIT与MICT组均明显降低(P<0.01),但HIIT与MIC T组间无显着性差异,IL-6蛋白相对表达量,在MICT组明显减少(P<0.05),在HIIT组变化不明显,但HIIT与MICT相比,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提示,HIIT与MICT相比,能显着降低脂肪组织TNF-αm RNA和蛋白表达量,减少其对UCP1蛋白表达的抑制,有助于内脏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与HFD组相比,皮下脂肪组织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组显着下降(P<0.05),在HIIT组变化不明显,TNF-α蛋白表达在MICT和HIIT组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IL-10 m RNA相对表达量在HIIT与MICT组升高非常显着(P<0.01),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IL-10蛋白表达在MICT组显着上升(P<0.05),HIIT组上升更为明显(P<0.01),但与MICT也无显着性差异;IL-6 m 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在HIIT和MICT组无显着性变化。提示,HIIT和MICT显着增加皮下脂肪组织IL-10蛋白表达,可能抑制UCP1蛋白表达,不利于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研究结论:1.高脂膳食增加雌性小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和肝脏储脂量,影响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UCP1表达,减少组织产热生成。与同等运动距离的MICT相比,HIIT明显减少高脂膳食雌性小鼠内脏部位脂肪组织和肝脏储脂量,增加内脏白色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2.相对于MICT,HIIT明显减少雌性小鼠内脏脂肪组织内巨噬细胞M1表型,降低内脏脂肪组织TNF-α表达,减少对UCP1蛋白表达的抑制;HIIT和MICT均增加雌性小鼠皮下脂肪组织内巨噬细胞M2表型和IL-10蛋白表达。3.12周MICT和HIIT诱导巨噬细胞极化调控雌性小鼠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的结果有部位性差异。运动强度较高的HIIT,对雌性小鼠内脏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的影响较为明显,为制订精准化减肥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

李娜[8](2020)在《肾上腺素能受体依赖的六磷酸肌醇激酶1(IP6K1)磷酸化在胰高血糖素分泌过程中的作用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R)是机体内响应交感神经系统释放的神经递质的重要受体,介导了一系列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并产生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六磷酸肌醇激酶1(IP6K1)是体内催化六磷酸肌醇(IP6)转变为焦磷酸肌醇(IP7)的关键酶,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发现焦磷酸肌醇在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功能,然而IP6K1何时响应何种信号催化IP7生成尚不清楚。本文研究发现,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增强IP6K1的磷酸化,并且在HEK293细胞以及小鼠胰岛α细胞系Alpha TC1-6中阐述了IP6K1响应胞外信号而被磷酸化的详细信号通路,即AR-Gs-AC-c AMP-PKA-IP6K1。另外,我们也表征了受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后,IP6K1被磷酸化导致其酶活变化,已证明提高c AMP的浓度可以促使IP7生成增加。这一受胞外信号激活产生的非蛋白小分子物质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第二信使发挥信号转导功能,并通过靶标蛋白参与生命活动。作为最经典信号通路的下游,IP6K1在响应交感神经递质后参与何种生理过程,具有怎样的生物学意义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在IP6K1-S118D/S121D模拟磷酸化突变的C57BL/6小鼠中,我们可以看到禁食后较高的胰高血糖素水平(相比于野生型),而IP6K1-KO小鼠的胰岛表现出明显受损的胰高血糖素分泌能力。这些都为IP6K1参与介导交感神经系统刺激诱导的胰高血糖素分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此IP6K1在参与血糖稳态调节以及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刘刚[9](2020)在《SERCA2第674位半胱氨酸的失活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和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导致血压增加》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病,也是脑卒中、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全世界范围内有将近14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约有900万人死于高血压并发症,所以高血压的防治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血压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取得了诸多进展,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迄今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已知的主要发病机制包括交感神经亢奋、血管功能紊乱、水钠潴留等,因此明确血压的调控机制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肌浆网/内质网钙ATP酶(sarcoplasmic/end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 ATPase,SERCA)2是体内分布最广的SERCA亚型,通过水解ATP将胞浆内Ca2+转运至肌浆网和内质网中,维持细胞内的钙稳态。SERCA2 674位点的半胱氨酸(cysteine 674,C674)是重要的氧化还原位点。C674上的巯基在一氧化氮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谷胱甘肽化从而增加SERCA2的活性。在高血压易感环境下如衰老、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会导致C674的不可逆氧化增加,造成这一氧化还原位点的失活。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是常用的高血压模型诱导剂,我们发现在Ang II诱导的高血压小鼠肾皮质中C674不可逆氧化显着增加,推测病理情况下C674的失活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关于C674是否参与血压调控尚无报道,本论文主要探讨SERCA2 C674的失活是否引起血压增高及可能参与的分子机制,并初步针对这些分子机制的相关靶点进行药物干预,探讨它们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我们在C57BL/6J背景的小鼠上构建了SERCA2 C674S基因敲入小鼠(SERCA C674 knock-in mice,SKI)来模拟病理情况下C674的失活,目的是探讨C674失活与血压调控的关系及机制。与WT(wild type,WT)小鼠相比,SKI小鼠血压明显升高并且24小时尿量和尿钠排泄减少,推测C674失活可能通过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压升高。Na+/K+-ATP酶是肾脏近曲小管(renal proximal tubule,RPT)上皮细胞中调控水钠重吸收的关键酶,它的活性增加引起水钠潴留。组织学显示SKI小鼠肾脏并未出现器质性的病变,但其RPT上皮细胞的Na+/K+-ATP酶活性较WT小鼠明显增强,提示C674失活导致的血压增加是由肾脏功能性改变引起的,与组织结构病变无关。为了探索C674失活对肾脏SERCA2功能的影响,我们分别检测WT小鼠和SKI小鼠肾皮质中SERCA2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ERCA2a和SERCA2b的m RNA表达水平在两组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SERCA2b的m RNA表达相对拷贝数是SERCA2a的100多倍,说明SERCA2b是肾皮质中SERCA2的主要变异体。SERCA2的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没有差异。SKI小鼠RPT细胞的胞内Ca2+浓度较WT小鼠明显增加,说明RPT细胞C674的失活虽然不影响SERCA2的表达水平,但是导致SERCA2的功能障碍。SERCA2的功能障碍干扰胞内Ca2+向内质网的转运,引起内质网钙库减少,持续的内质网钙库减少诱导内质网应激。在肾皮质和RPT细胞,我们检测了内质网应激相关标志物的蛋白表达,发现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ER激酶(phospho-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PERK)、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immunoglobulin binding protein,BIP)、活化转录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ATF6)以及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在SKI小鼠相比WT小鼠均显着上调。利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ate,4-PBA)进行体内干预,我们发现抑制内质网应激可以降低SKI小鼠的水钠潴留及血压,但对WT小鼠没有影响。4-PBA逆转SKI小鼠RPT细胞中增强的Na+/K+-ATP酶活性。这些结果说明C674失活引起的内质网应激参与了水钠潴留和血压升高,可能与其增强RPT细胞的Na+/K+-ATP酶活性有关。为了探索引起SKI小鼠水钠潴留的分子调控机制,我们用q PCR法在肾皮质中筛选水钠调控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这其中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s EH)在SKI小鼠表达增加,而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D1R)在SKI小鼠表达降低。免疫印迹、免疫组化及细胞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证实肾皮质和RPT细胞中C674失活增加s EH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D1R的蛋白表达水平。s EH增加Na+/K+-ATP酶活性而D1R抑制Na+/K+-ATP酶活性。C674失活引起的s EH增加和D1R降低可以共同增加RPT细胞Na+/K+-ATP酶的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由C674失活引起的内质网应激与s EH和D1R的关系,我们分别在WT小鼠和SKI小鼠的RPT细胞中加入4-PBA进行干预。4-PBA部分降低WT小鼠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蛋白表达,但对s EH和D1R没有影响。在SKI小鼠,4-PBA降低p-PERK、BIP、ATF6、CHOP以及s EH的蛋白表达,增加D1R的蛋白表达,说明内质网应激通过调控其下游的s EH和D1R来影响水钠排泄和血压。为了探索s EH在SKI小鼠血压升高中的作用,我们在RPT细胞上给予s EH抑制剂1-trifluoromethoxyphenyl-3-(1-propionylpiperidin-4-yl)urea(TPPU)来抑制s EH的活性。TPPU在WT小鼠和SKI小鼠均不影响s EH的蛋白表达水平。在WT小鼠的RPT细胞,TPPU不影响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和D1R的表达。在SKI小鼠的RPT细胞,TPPU降低内质网应激标志物p-PERK、BIP、ATF6和CHOP蛋白表达,增加D1R蛋白表达,提示内质网应激和s EH可以相互调控,但二者都位于D1R的上游。与4-PBA类似,TPPU的体内干预并不影响WT小鼠的血压,但TPPU恢复SKI小鼠的尿钠排泄和降低血压。TPPU逆转SKI小鼠RPT细胞中增强的Na+/K+-ATP酶活性。这些结果表明上调的s EH是SKI小鼠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为了明确上调的s EH引起SKI小鼠血压增加的机制,我们在大鼠RPT细胞系中过表达s EH。s EH过表达上调内质网应激标志物BIP、ATF6和CHOP的蛋白表达,下调D1R的蛋白表达,进一步证明s EH和内质网应激可以相互调控,共同抑制D1R。由于SERCA2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胞浆钙稳态和内质网钙稳态,我们推测SKI小鼠中内质网应激位于s EH的上游,而上调的s EH可以进一步加剧内质网应激,共同抑制了D1R,增加了Na+/K+-ATP酶的活性。我们在大鼠RPT细胞系中分别过表达SERCA2b C674和SERCA2b S674,确证了C674失活对内质网应激、s EH和D1R的直接调控。高血压的防治是全世界关注的医学热点。目前市场上首选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以下五类,即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型阻断药。随着逐年上升的高血压患病率以及现阶段较低的高血压控制率,科研工作者仍需深入研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以及对应的治疗药物。利用SKI小鼠有自发性血压增加的优势,我们初步探讨SERCA激动剂CDN1163和[6]-Gingerol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在SKI小鼠的RPT细胞,CDN1163和[6]-Gingerol均降低胞内Ca2+浓度,抑制部分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和s EH的表达,增加D1R蛋白的表达,降低Na+/K+-ATP酶活性。CDN1163和[6]-Gingerol的体内干预实验均改善SKI小鼠的水钠潴留和血压增高。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证实SERCA2中C674的氧化还原状态是血压调控的关键。病理情况下C674失活通过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压升高。在肾脏,C674失活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和s EH,下调D1R的蛋白表达,增强RPT细胞Na+/K+-ATP酶的活性,最终导致水钠潴留和血压升高。利用SKI小鼠作为高血压模型,初步探讨4-PBA、TPPU、CDN1163以及[6]-Gingerol在抗高血压中的作用,我们发现抑制s EH活性和内质网应激以及激活SERCA的活性都有可能成为高血压治疗的干预措施。

毛小香[10](2020)在《烯酯酰辅酶A水解酶1对肥胖及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ECH1在不同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代谢异常的影响目的:检测并分析小鼠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inguinal WAT,iWAT)中ECH1的表达水平与机体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探索ECH1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的肥胖及代谢异常的影响。方法:收集C57BL/6J小鼠多种组织,通过q-PCR方法检测ECH1在各组织中的mRNA水平;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高脂饮食喂养或6℃冷处理后小鼠的iWAT中ECH1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以及临床中肥胖、非肥胖患者皮下脂肪中ECH1含量;构建高脂饮食喂养诱导肥胖并过表达ECH1动物模型,监测高脂喂养过程中小鼠的体重、摄食量等指标,八周后收集肝脏、脂肪等并拍照称重,分离血清。H&E及油红O检测小鼠肝脏脂肪变情况,定量检测肝脏及血清中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CHO)、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结果:ECH1在iWAT中高表达,高脂喂养后其表达下降,而6℃冷处理后其表达上调;肥胖患者皮下脂肪中ECH1表达下调,且ECH1的mRNA水平与UCP1的mRNA水平呈正相关,与BMI值呈负相关;ECH1于iWAT中特异性过表达后,改善了高脂饮食喂养所致的小鼠肥胖,减少小鼠脂肪含量,同时肥胖所伴随的胰岛素抵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血脂紊乱等也得到纠正。结论:皮下脂肪中ECH1的表达水平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呈正相关,iWAT中特异性过表达ECH1可以改善高脂饮食所致的肥胖及伴随的代谢紊乱,提示我们皮下脂肪中的ECH1有可能通过对能量代谢的调控,改善机体的肥胖及代谢异常。第二部分ECH1在能量代谢及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目的:检测ECH1在皮下脂肪局部过表达后对机体能量代谢及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中的ECH1过表达并高脂喂养小鼠模型,使用实验室动物检测系统(Comprehensive lab animal monitoring system,CLAMS)监测小鼠氧气消耗量、二氧化碳和热量生成等能量代谢情况;监测小鼠室温(RT)或6℃冷环境(Cold)中前8 h的肛温变化,48 h后取iWAT组织并通过q-PCR、western blot或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棕色化指标。普通饮食喂养的12周龄小鼠,单侧iWAT过表达或敲低ECH1并6℃冷处理48 h,取两侧iWAT检测棕色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较,ECH1过表达促进小鼠氧气消耗、热量生成等,表现为更高的能量代谢,且增强小鼠对冷环境的适应。iWAT中ECH1过表达促进HFD或SCD小鼠棕色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及米色脂肪细胞的形成,并抑制mTOR通路活性,反之亦然。结论:ECH1可促进小鼠的能量消耗并维持体温;iWAT中ECH1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并抑制mTOR通路,但是该通路是否介导了ECH1调控白色脂肪棕色化需要进一步通过实验去验证。第三部分ECH1在细胞水平对棕色化的作用及机制目的:验证ECH1对脂肪细胞棕色化的作用并探讨mTOR通路是否介导了ECH1对白色脂肪棕色化的调控。方法:由脂肪前体细胞诱导分化的成熟脂肪细胞,利用腺病毒介导ECH1的过表达或敲低后,Western blot、q-PCR、油红O染色等方法检测脂肪细胞棕色化、脂肪分解水平;利用mTOR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观察在ECH1敲低的脂肪细胞中,雷帕霉素处理对脂肪细胞棕色化的影响,进一步验证该通路是否参与了ECH1对棕色化的调控。结果:腺病毒介导ECH1过表达后,脂肪细胞棕色化程度明显增强,而ECH1敲低则明显抑制了脂肪细胞对CL316,243和8-Br-cAMP的应答,棕色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而雷帕霉素的使用,可恢复脂肪细胞的棕色化过程。结论:过表达ECH1后可促进原代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及棕色化,而敲低ECH1则抑制该过程,并且雷帕霉素可阻断ECH1敲低对棕色化的抑制作用,说明mTOR通路至少部分程度上参与了ECH1对棕色化的调控。

二、肝脏交感神经具有功能调控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交感神经具有功能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积雪草及其主要三萜成份干预肥胖小鼠体重增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积雪草及其主要三萜类成份的治疗潜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下丘脑-交感神经-棕色脂肪轴在脂肪代谢调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下丘脑中AMPK水平影响肥胖症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积雪草水提物的LC-MS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棕色脂肪功能及转录组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下丘脑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五 db/db小鼠棕色脂肪和下丘脑组织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六 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肝脏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七 羟基积雪草苷对KKay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 盐敏感性高血压定义
        二. 盐敏感性高血压的严重性
        三. 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四. 盐敏感性的判定方法及临床特点
    第二节 中医对盐敏感性高血压的认识
        一. 中医古籍对高血压的认识
        二. 中医对盐敏感性高血压的认识
        三. 盐敏感性高血压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丹参酮ⅡA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 丹参酮ⅡA来源
        二. 丹参酮ⅡA临床研究
        三. 丹参酮ⅡA基础研究
    第四节 血压的调节因素
        一.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二. PVN与血压调节
        三. 炎症反应与血压调节
        四. 氧化应激与血压调节
    第五节 盐敏感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现代研究进展
        一. DOCA-salt模型
        二. 感觉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
        三. Dah1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
        四. 部分肾切除盐敏感性高血压动物模型
        五. DOCA-salt高血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中枢给予TNF-α对大鼠PVN神经元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二节 丹参酮IIA对原代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三节 丹参酮ⅡA对DOCA-salt大鼠的保护作用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名词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概述
    2.2 肥胖、T2DM和 ATM表型
    2.3 ATM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
        2.3.1 ATM诱导炎症程序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2.3.2 ATM调控脂肪细胞祖细胞增殖
        2.3.3 ATM分泌外泌体影响胰岛素抵抗
        2.3.4 ATM调控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
    2.4 运动对脂肪组织功能的影响
        2.4.1 运动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活性增加
        2.4.2 运动调控ATM表型
        2.4.3 运动诱导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
    2.5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
    2.6 小结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研究路线图
        3.1.3 主要实验设备
        3.1.4 主要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与2 型糖尿病建模
        3.2.2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方案
        3.2.3 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耐量试验
        3.2.4 取材并称重
        3.2.5 HE染色
        3.2.6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
        3.2.7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9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
        3.2.10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T2DM模型的建立
        4.1.1 小鼠体重时序性变化
        4.1.2 小鼠空腹血糖、GTT、ITT实验
    4.2 HIIT对 T2DM小鼠体成分的影响
    4.3 HIIT对 T2DM小鼠空腹血糖、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的影响
    4.4 HIIT对 T2DM小鼠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
    4.5 HIIT诱导T2DM小鼠sWAT棕色化
    4.6 HIIT对 sWAT交感神经的影响
    4.7 HIIT调节sWAT中巨噬细胞极化
    4.8 sWAT中交感神经与巨噬细胞共定位
5 讨论
    5.1 2 型糖尿病模型成功建立
    5.2 HIIT改善T2DM小鼠体成分
    5.3 HIIT调节T2DM小鼠糖代谢
    5.4 HIIT诱导T2DM小鼠sWAT棕色化
    5.5 HIIT增加交感神经密度
    5.6 HIIT诱导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5.7 脂肪组织中交感神经元与巨噬细胞间的联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下丘脑BCL6对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下丘脑BCL6在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中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下丘脑 BCL6 对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调节作用的进一步验证
    1 实验材料(与第一部分相同的省略)
    2 实验方法(与第一部分相同的省略)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下丘脑 BCL6 调节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机制
    1 实验材料(与前面相同的省略)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下丘脑在糖脂代谢和能量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持续光暴露增强中枢交感输出对正常和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主要仪器和试剂
    三、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一、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血压升高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二、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下降
    三、持续光暴露增强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RVLM神经元c-fos表达
    四、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RVLM氧化应激水平增强,ACE2/Ang1-7/MasR轴功能下调
    五、中枢RVLM过表达ACE2降低持续光暴露导致的氧化应激,增强RVLM中Nrf2磷酸化从而改善心功能损伤
    六、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昼夜节律异常
    七、交感中枢RVLM接收节律中枢SCN的间接纤维投射
讨论
课题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昼夜节律系统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HIIT与MICT诱导巨噬细胞调控高脂膳食小鼠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UCP1 介导的脂肪组织产热在对抗肥胖中的作用
    1.2 运动诱导脂肪组织UCP1 产生
    1.3 运动诱导巨噬细胞调控UCP1 表达
        1.3.1 巨噬细胞对脂肪组织UCP1 表达的影响
        1.3.2 运动对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的影响
    1.4 HIIT减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1.4.1 基于Citespace的 HIIT减脂的可视化分析
        1.4.2 HIIT减脂研究的演进分析
    1.5 HIIT和 MICT减脂效果的比较
    1.6 问题的提出
    1.7 本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2.高脂膳食对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及UCP1 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动物与分组
        2.1.2 样本采集
        2.1.3 指标与测试方法
        2.1.4 统计学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高脂膳食对小鼠形态学和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2.2.2 高脂膳食对脂肪组织UCP1 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分析
        2.3.1 高脂膳食对雌性小鼠体重、体脂量及脂代谢水平的改变
        2.3.2 高脂膳食对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和UCP1 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小结
3 HIIT和 MICT对高脂膳食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及UCP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动物与分组
        3.1.2 运动干预方案
        3.1.3 样本采集
        3.1.4 指标与测试方法
        3.1.5 统计学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HIIT和 MICT对高脂膳食小鼠身体形态和脂代谢的影响的差异性
        3.2.2 HIIT和 MICT上调脂肪组织产热能力的比较
    3.3 讨论分析
        3.3.1 HIIT和 MICT改善高脂膳食小鼠形态和脂代谢指标的差异
        3.3.2 HIIT和 MICT上调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产热能力的差异
    3.4 小结
4 HIIT与 MICT调控巨噬细胞影响高脂膳食小鼠脂肪组织UCP1 蛋白的表达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动物与分组
        4.1.2 运动干预方案
        4.1.3 样本采集
        4.1.4 指标与测试方法
        4.1.5 统计学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HIIT和 MICT改善白色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的差异
        4.2.1.1 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炎性CLS分析
        4.2.1.2 巨噬细胞M1和M2 数量变化的比较
        4.2.1.3 巨噬细胞M1和M2 表型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对比
        4.2.1.4 内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比例变化
        4.2.2 HIIT和 MICT影响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调节UCP1 表达
        4.2.2.1 脂肪组织TNF-α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4.2.2.2 脂肪组织IL-10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4.2.2.3 脂肪组织IL-6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4.3 讨论分析
        4.3.1 HIIT和 MICT对白色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的改善作用
        4.3.1.1 内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的变化
        4.3.1.2 皮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的变化
        4.3.2 HIIT和 MICT差异性诱导巨噬细胞极化调控UCP1 蛋白表达
        4.3.2.1 两种运动方案影响不同部位脂肪组织TNF-α表达的差异分析
        4.3.2.2 两种运动方案影响不同部位脂肪组织IL-10 表达的差异分析
        4.3.2.3 两种运动方案影响不同部位脂肪组织IL-6 表达的差异分析
        4.3.2.4 两种运动方案对棕色脂肪组织微环境的比较分析
    4.4 小结
5.全文讨论
结论
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肾上腺素能受体依赖的六磷酸肌醇激酶1(IP6K1)磷酸化在胰高血糖素分泌过程中的作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自主神经系统与肾上腺素能受体
        1.1.2 高级磷酸肌醇分子及其代谢酶
        1.1.3 胰高血糖素与糖尿病
    1.2 六磷酸肌醇激酶(IP6K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课题来源
        1.2.1 六磷酸肌醇激酶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六磷酸肌醇激酶的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课题来源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动物细胞及质粒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2.1.4 实验中用到的引物序列
        2.1.5 实验中常用溶液及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分子克隆
        2.2.2 RNA提取及反转录
        2.2.3 细胞培养
        2.2.4 蛋白免疫印迹鉴定
        2.2.5 小鼠血清胰高血糖素含量测定
        2.2.6 小鼠胰岛提取
        2.2.7 离体小鼠胰岛胰高血糖素分泌实验
        2.2.8 蛋白表达及纯化
        2.2.9 体外PKA磷酸化IP6K1 实验
        2.2.10 体外PKA磷酸化IP6K1 酶活检测
        2.2.11 多磷酸肌醇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12 多磷酸肌醇提取
        2.2.13 小鼠基因型鉴定
        2.2.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第3章 肾上腺素能受体依赖的IP6K1磷酸化信号通路
    3.1 引言
    3.2 IP6K1的磷酸化位点
    3.3 IP6K1磷酸化信号通路
        3.3.1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能增强IP6K1磷酸化
        3.3.2 Gs蛋白能增强IP6K1磷酸化
        3.3.3 磷酸化IP6K1的G蛋白效应器及第二信使
        3.3.4 磷酸化IP6K1的蛋白激酶
    3.4 IP6K1磷酸化对其酶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IP6K1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影响
    4.1 引言
    4.2 小鼠胰岛α细胞中IP6K1磷酸化的调控机制探索
    4.3 IP6K1-DD小鼠具有更强的胰高血糖素分泌能力
    4.4 IP6K1-KO小鼠胰高血糖素分泌能力受损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SERCA2第674位半胱氨酸的失活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和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导致血压增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高血压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1.2 血压调控及高血压发病机制
        1.2.1 血管系统
        1.2.2 肾脏系统
        1.2.3 交感神经系统
    1.3 SERCA简介
        1.3.1 SERCA的种类与功能
        1.3.2 SERCA2功能的调控
        1.3.3 SERCA2及其C674与高血压的关系
    1.4 内质网应激简介
        1.4.1 内质网应激反应
        1.4.2 内质网应激与高血压的关系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2 SERCA2 C674的失活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常用试剂与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2.4 主要实验动物
        2.2.5 主要实验细胞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饲养
        2.3.2 Ang Ⅱ诱导高血压小鼠模型制备
        2.3.3 实验小鼠基因鉴定
        2.3.4 实验小鼠基础血压测定
        2.3.5 实验小鼠尿液收集
        2.3.6 肾脏超氧化物自由基检测
        2.3.7 免疫组织化学
        2.3.8 Masson三色染色
        2.3.9 荧光定量PCR(qPCR)
        2.3.10 原代RPT细胞分离培养
        2.3.11 Na~+/K~+-ATP酶活性测定
        2.3.12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Ang Ⅱ诱导高血压小鼠肾皮质中ROS生成和SERCA2 C674的不可逆氧化增加
        2.4.2 小鼠基因型鉴定
        2.4.3 SERCA2 C674的失活导致小鼠血压升高
        2.4.4 SERCA2 C674的失活引起小鼠水钠潴留
        2.4.5 SERCA2 C674的失活不改变小鼠肾脏组织结构
        2.4.6 SERCA2 C674的失活增加RPT细胞Na~+/K~+-ATP酶活性
    2.5 讨论
    2.6 小结
3 SERCA2 C674的失活导致血压升高的分子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常用试剂与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3.2.4 主要实验动物及分组
        3.2.5 主要实验细胞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饲养
        3.3.2 实验小鼠基础血压测定
        3.3.3 实验小鼠尿液收集
        3.3.4 4-PBA和TPPU干预处理原代RPT细胞
        3.3.5 胞浆内Ca~(2+)浓度测定
        3.3.6 荧光定量PCR(qPCR)
        3.3.7 免疫印迹
        3.3.8 免疫组织化学
        3.3.9 大鼠RPT细胞培养
        3.3.10 细胞免疫荧光
        3.3.11 Na~+/K~+-ATP酶活性测定
        3.3.12 腺病毒过表达
        3.3.13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SERCA2 C674的失活不影响肾脏中SERCA2的表达
        3.4.2 SERCA2 C674的失活增加RPT细胞内Ca~(2+)浓度
        3.4.3 SERCA2 C674的失活诱导肾脏内质网应激
        3.4.4 SERCA2 C674失活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参与了SKI小鼠的血压升高
        3.4.5 SKI小鼠肾皮质中调控水钠排泄相关基因的筛选
        3.4.6 SERCA2 C674的失活上调sEH蛋白表达及下调D1R蛋白表达
        3.4.7 抑制内质网应激逆转SKI小鼠RPT细胞sEH和D1R的蛋白表达变化
        3.4.8 sEH抑制剂TPPU改善内质网应激上调D1R的蛋白表达水平
        3.4.9 sEH抑制剂TPPU改善SKI小鼠水钠潴留及降低血压
        3.4.10 过表达sEH诱导内质网应激抑制D1R的蛋白表达水平
        3.4.11 过表达SERCA2b S674直接调控内质网应激、sEH和D1R
    3.5 讨论
    3.6 小结
4 SERCA激动剂在治疗SKI小鼠高血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常用试剂与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2.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4.2.4 主要实验动物及分组
        4.2.5 主要实验细胞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饲养
        4.3.2 实验小鼠基础血压测定
        4.3.3 实验小鼠尿液收集
        4.3.4 CDN1163和[6]-Gingerol干预处理原代RPT细胞
        4.3.5 免疫印迹
        4.3.6 胞浆内Ca~(2+)浓度测定
        4.3.7 Na~+/K~+-ATP酶活性测定
        4.3.8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SERCA激动剂CDN1163和[6]-Gingerol逆转SKI小鼠RPT细胞内Ca~(2+)浓度增加
        4.4.2 CDN1163部分缓解SKI小鼠RPT细胞内质网应激以及逆转D1R和sEH蛋白表达变化
        4.4.3 [6]-Gingerol部分缓解SKI小鼠RPT细胞内质网应激以及逆转D1R和sEH蛋白表达变化
        4.4.4 CDN1163和[6]-Gingerol抑制SKI小鼠RPT细胞Na~+/K~+-ATP酶活性
        4.4.5 CDN1163和[6]-Gingerol改善SKI小鼠水潴留及降低血压
    4.5 讨论
    4.6 小结
5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1.1 SERCA2 C674的失活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
        5.1.2 SERCA2 C674的失活导致血压升高的分子机制
        5.1.3 SERCA激动剂CDN1163和[6]-Gingerol降低SKI小鼠血压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烯酯酰辅酶A水解酶1对肥胖及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及中文对照
前言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ECH1在不同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代谢异常的影响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CH1在能量代谢及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及机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脂肪细胞中ECH1对棕色化的作用及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白色脂肪棕色化的过程及调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四、肝脏交感神经具有功能调控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积雪草及其主要三萜成份干预肥胖小鼠体重增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伯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高焕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机制研究[D]. 郭一帆.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下丘脑BCL6对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连英.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自主神经系统在肝脏中的作用[J]. 王宗鼎,温浩.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1(04)
  • [6]持续光暴露增强中枢交感输出对正常和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研究[D]. 景佳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HIIT与MICT诱导巨噬细胞调控高脂膳食小鼠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作用的研究[D]. 王蕊.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肾上腺素能受体依赖的六磷酸肌醇激酶1(IP6K1)磷酸化在胰高血糖素分泌过程中的作用探究[D]. 李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SERCA2第674位半胱氨酸的失活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和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导致血压增加[D]. 刘刚. 重庆大学, 2020(02)
  • [10]烯酯酰辅酶A水解酶1对肥胖及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毛小香.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肝交感神经有功能调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