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探讨

婺源县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探讨

一、五原县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崔宁波,范月圆,董晋[1](2021)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发展路径》文中研究指明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减少黑土流失、恢复与提升黑土肥力,是东北地区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概述其技术作业模式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从经济效益、土壤"体质"和"体型"3个方面阐述技术实施效果,分析技术推广应用的现状以及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农户应用不积极、补贴制度不合理、农艺农机脱节等困境。未来应采取措施提高农户的响应程度,科学界定作业补贴的对象与金额,大力支持配套农机的研发与创新。

王建鹏[2](2021)在《“保”经济效益 “护”大美河山》文中研究表明7月26日下午,在青海省大通县逊让乡八里村,蓝蓝的天空飘着白白的云彩,金黄色的油菜花沁人心脾,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远处青山脚下,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好一派和谐美丽的田野风光!为更好地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青海省农牧机械推广总站正在这里举办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田

葛颖[3](2021)在《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商务作为解决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流通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例如,农村电子商务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数字乡村”等工作相继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4年的1800亿元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从业主体迅速增加,截止到2019年农村网店达到1384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农产品上行规模高速增长,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约3975亿元。我国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商务技术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拉动农产品上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然而,电子商务是否实现了带动农产品上行、扩大农户的消费需求、壮大县域经济的初衷?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中国农业、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为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提档及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与全国县域社会经济指标为例,识别了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以期回答以下问题:电子商务影响农户行为的机理是怎样的?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电子商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陈述如下:(1)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对农户行为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是农户采纳电子商务,因此识别农户电子商务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理论上,无论农户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倾向于采纳电子商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促使其采纳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然而,基于微观农户数据,运用double-hurd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仅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年限、社会资本中的通讯支出对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的主观解释表明,农户电子商务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限制了其电商采纳行为。(2)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严重制约了全国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中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促进了农户的消费,基于微观农户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电子商务促农户消费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促进农户的家庭非生产性消费又可以提高农户的家庭生活性消费;通过增加农户的家庭总收入来提升农户的家庭消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具有完全的中介效应。(3)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分析发现,电子商务节省了农户销售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边界。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农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原县农户在原有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多方式规避了农产品鲜活易腐的特性,抓住政策机会,利用农户熟知的社群电商成功销售农产品;此外,电子商务通过扩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单位价格、减少交易成本、优化种植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以及羊群效应推动农产品上行。(4)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实证分析。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准确评估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运用多期倍差法实证检验电子商务是否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产生了影响,结果显示,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结论在安慰剂检验、匹配倍差法检验后依然成立;示范项目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显着,但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最为显着,县域经济由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导,优化了县域产业结构;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大于东部沿海地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基于市场与不确定条件下的跨期消费理论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影响机理,同时运用内蒙古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既丰富了不确定条件下跨期消费理论在电子商务促消费方面的应用,又拓展了电子商务促消费领域农户微观视角的定量研究。第二,基于市场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解释电子商务对农户销售农产品行为的影响,以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进行分析,发掘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内在逻辑,全面揭示农户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第三,提出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实证检验了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上述研究发现,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柔木亦[4](2021)在《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村镇聚落与人们生活保持最直接紧密的联系,伴随着自然基底、地形特征、民族文化历史等不同,在聚落布局和景观表现反映中也有所不同,所以当地景观特征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展示了这种独特性。本文以乌梁素海湖区及周边受四种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湖区聚落为研究对象,着重梳理当地湖区聚落形成过程并总结规律,对构成湖区聚落的自然基地、农田、水利等受自然与人文多方面共同作用下的弹性复合系统进行分层解析,为保证研究的真实合理,本文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图解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样本取样方式对研究区域进行分析与总结。探究研究地区聚落景观的形成模式与空间分布格局,为乌梁素海湖区的生态保护,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挖掘湖区聚落景观,具体而言分为以下三部分:首先,从宏观角度梳理了乌梁素海湖区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传统聚落形成的原因与发展过程。同时,文章针对影响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因素进行分层论述,探究其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聚落景观空间布局依据。其次,从中观的角度,针对影响聚落形成的内在动因——自然山水基底、水利系统、农田格局三大动因进行分层论述,揭示各个因素之间内在联动性,总结对传统聚落发展的影响,反观之,湖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逐渐影响聚落结构组成因素。最后,从微观的角度,根据自然基底与水利分区治理体系对聚落进行分区研究,从聚落单元布局和典型聚落案例的角度分析不同聚落的形成原因与内在变化机制,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分析,总结各区域聚落空间格局特征。总结得出传统人工干预自然的实践经验,从中学习到聚落空间格局的营建智慧,并对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特征保护提供思路。

安思危[5](2021)在《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降雨少,且经常遭受风蚀侵害以及长期土壤耕作制度单一导致的土壤保墒蓄水能力差、玉米产量不高等问题,探讨了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兴城镇示范区进行,供试玉米品种为“东旭20”,设置常规旋耕垄作(Con)、免耕秸秆移除(T1)、免耕+全秸秆粉碎覆盖还田(T2)、垄作春季深松+秸秆全量深翻还田(T3)、平作春季深松+秸秆全量深翻还田(T4)、垄作+全秸秆碎混还田(T5)、平作+全秸秆碎混还田(T6)7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生育时期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养分、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与黑龙江省半干旱区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保土、保水、抗旱、增产的耕作方式,优化完善黑龙江省半干旱区玉米栽培耕作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平作条件下,春季深松+秸秆深翻还田处理较秸秆碎混还田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内均提高了玉米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43%~25.29%、59.93%~112.78%和3.84%~17.23%。在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条件下,平作春季深松处理较垄作春季深松处理提高了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玉米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8.16%~38.73%、18.01%~32.45%、5.14%~23.17%和4.95%~99.53%。在平作条件下,春季深松+秸秆深翻还田处理较秸秆碎混还田处理均显着增加不同生育时期玉米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8.53%~19.24%、34.19%~78.32%、20.02%~23.56%、65.79%~107.04%和6.15%~11.46%。在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条件下,平作春季深松处理较垄作春季深松处理均增加了拔节期和抽雄期玉米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增幅分别为4.10%~16.36%和1.71%~4.25%,均增加了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增幅为0.80%~26.90%;在全秸秆碎混还田条件下,垄作处理较平作处理均增加了拔节期和抽雄期玉米株高和叶绿素含量,增幅分别为5.31%~7.54%和0.72%~4.77%,均增加了各生育时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增幅为11.20%~30.09%。玉米平均产量表现为平作春季深松+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垄作春季深松+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免耕+全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垄作+全秸秆碎混还田>常规垄作旋耕>平作+全秸秆碎混还田>免耕秸秆移除。平作春季深松+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综上所述,平作春季深松+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处理为本试验中效果较好的耕作方式。

邢霞[6](2021)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供需矛盾是限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障碍,倡导农业节水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农业用水主体,其用水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节水农业的发展。但作为有限理性个体,农户的传统农业实践根植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非环境伦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低效和不合理的用水情况。因此,充分重视微观层面的农业用水行为,探究节水行为影响机制,引导农户自觉主动参与农业节水,对于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用水效率以及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农业用水主体行为对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以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研究区域,旨在挖掘农户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作用机制,为水资源管理以及制定相关的节水政策提供研究经验与理论参考依据,以期提升农户的节水积极性,改变粗放灌溉方式,进而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从理论角度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特征和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首先,基于对农户环境行为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界定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概念,并根据农业节水行为表现形式和行为发生动机将农业节水行为划分为习惯型、技术型、社交型和公民型四类。然后,借助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构建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即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实施取决于其农业节水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农户心理因素,同时农户行为还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引导。最后,基于外部性理论,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学分析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政策干预的必要性,为后续政策引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依托所构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通过阐述变量因素间的关系路径,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着重分析、探讨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驱动效应。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对农业节水行为的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心理因素能够显着地直接影响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和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也是影响农业节水行为的关键因素。其次,利用Amos23软件Bootstrap法,验证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和农业节水行为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节水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最后,考虑到心理因素可能对农业节水行为存在非线性的系统性特征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采用RBF神经网络进一步探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预测效应。分析表明,心理因素能够有效对农户是否参与农业节水进行预测判别,同时不同心理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存在差异。(3)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引入外部情境因素,重点分析和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分析表明,在农业节水过程中,存在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即意愿不一定能有效地转换为可实现水资源保护目的的实际节水行动,这为研究情境因素的引导效应提供了现实依据。其次,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节水行为的路径有调节作用,但不同外部情境变量对节水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进一步使用process插件程序中的Model14对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外部情境因素以及农业节水行为之间存在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政策因素在“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的中介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4)在实证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基于多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借助Netlogo平台仿真模拟不同政策情形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涌现的动态引导效果。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在社会规范交互和外部政策因素的引导下会趋于稳定,激励型政策、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均能促进农业节水发生,但不同类型政策对不同类型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激励型政策对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最好;命令控制型政策对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宣传教育型政策对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政策组合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政策组合情形下,四种类型农业节水行为涌现效果存在差异,在政策两两组合的情形下,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激励型政策和命令控制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基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动机和节水行为表现形式,从多视角开展对农户节水行为的研究,更为细致地刻画并衡量农户节水行为,从实践上扩展了农业节水行为研究内容,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农户亲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第二,构建了以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为导向,心理因素为影响变量,外部情境因素为调节变量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并探析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第三,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尝试运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技术构建基于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动态模拟政策因素对农户行为的长期动态引导效果,分析政策因素在长期以及不同组合下对农业节水行为产生的影响。

甄卓[7](2021)在《基于农户视角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徐北春[8](2020)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时,由于长期的高产导向,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成为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决策的逻辑起点。在这种决策逻辑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度集约,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体偏低,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全省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全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是玉米生产的具体实践者,是各种农业资源和农用物资的直接利用者,其是否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是玉米生产方式能否转型的关键。受诸多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清洁生产至今仍未大规模实现,亟需从农户这一基本生产单元出发,研究其采纳和扩散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行为规律和控制策略。本文以正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使用的“可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从农户异质性视角,在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国际经验借鉴—生产行为控制5个环节构建核心研究框架。其中,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部分重点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国际经验借鉴部分重点从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施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行为控制策略部分重点从控制行为熵变化的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和外部熵变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系统梳理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供给情况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但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技术扩散中还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视角,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结果显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粮食主产省中处于中下游位置,部分指标处于粮食主产区甚至全国倒数水平。这说明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方式既不环保又不经济,质量效益已成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第二,基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效与非有效、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逻辑,在有效意愿、非有效意愿甄别和样本分析前提下,建立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多元有序选择模型(ologit)。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土地规模和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非清洁生产行为的认知、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农户风险态度和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有显着影响。农户总体采纳意愿强度不高,一般意愿远高于强烈意愿。农户异质性特征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一般意愿和强烈意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三,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一般意愿、强烈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转化关系,以及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和农户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有显着影响。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实施是意愿强度不断累积的结果。“无意愿”农户、“一般意愿”农户和“强烈意愿”农户实际采纳的概率依次提升,具有“强烈意愿”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效率最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性。第四,综合运用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由外及里扩散到农业农村并被早期采纳者采纳应用后,在农户内部的扩散机理、扩散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内部的技术扩散更多追求互惠和利他,单纯的经济目的不明显。农户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网络构建的技术扩散渠道,受扩散环境、扩散主体和扩散中介的影响。农户内部技术扩散存在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扩散主体动力、扩散受体动力和扩散环境动力。传导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传导、效益转移和学习效应。运行机制需要技术供给过程、交流过程和采纳过程的协同作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存在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空间效应包括近邻效应、等级效应和集聚效应,时间效应包括扩散时间差和技术势能差。时空交互越紧密,越有利于农户内部技术扩散。第五,从农药化肥规制、水污染防治、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三个视角,梳理分析美国、丹麦、日本三个国家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借鉴三国经验,提出我国亟需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农药化肥管理体系,完善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统筹环保与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体系;亟需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水污染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以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组合措施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农业水污染技术创新,引导公众尤其是农民积极参与;亟需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功能和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第六,基于系统工程理论,指出农业清洁生产系统是由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子系统、农作物生产管理子系统、农产品销售子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的内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子系统、科技服务子系统、农资供给子系统和城镇发展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的外部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内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内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共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系统不断演进。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性4个特征,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引入“行为熵”概念,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研判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类型及来源。针对熵流来源,从增加负熵流、降低正熵流视角,构建促进清洁生产技术采纳与扩散,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张桃林[9](2020)在《打好秋收和黑土地保卫战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文中研究指明一、东北倒伏玉米机械化抢收工作今年全国夏粮已获丰收,秋粮生产总体进展顺利、丰收在望,大规模秋粮收获即将全面展开,但是近一段时间东北地区连续遭遇罕见的台风和强降雨,一些地方玉米、水稻出现不同程度倒伏,对秋粮收获造成很大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安排抢收,确保颗粒归仓,丰产就不能转变为丰收,农民利益就要受损,对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就会产生影响。东北各省区务必充分认识倒伏玉米、水稻抢收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抢"字当头,以最坚决的态度、

高鹏[10](2020)在《春玉米土壤-根系-冠层系统对深松及灌水响应的生理机制》文中提出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导致土壤耕层变浅,影响作物产量,而深松作为一种保护性耕作措被广泛应用,但深松时期与深松深度怎样组合才能使增产效果最大化值得研究。在干旱条件下,明确深松时期与深松深度对玉米耐旱性的响应机制,对提高玉米的耐旱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玉米高产稳产,本项研究通过三年三地区深松定位试验,设定不同深松时期(春季深松、秋季深松)及深松深度(30cm、40cm、50cm),以探究何种深松模式更为适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土壤进行深松后,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有利于培肥地力,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使土壤孔隙度增大透气性以及水分入渗能力。合理的深松措施可以使土壤内部形成有效的水库增加土壤保水性。合理的深松时期与深松深度对玉米籽粒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十分显着。(2)当玉米受到干旱胁迫后生长条件受阻引起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物质发生转换,导致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地下部生长加快,导致玉米籽粒产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是干旱胁迫后耐旱性分析的可靠生化指标,干旱胁迫后,这些保护酶的活性明显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提升。(3)合理深松可一定程度上提高SOD、POD活性,进而缓解玉米受到活性氧的伤害,提高其抗逆能力;由于丙二醛(MDA)含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作物受胁迫严重程度,而合理的深松降低MDA的含量,缓解干旱胁迫对作物的影响。(4)深松对根系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影响,由于深松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耕层范围、使土壤疏松,直接促进玉米根系下扎并提升玉米根系吸收深层营养物质与水分的能力,使得玉米根系形态特征随着深松深度的增加得到进一步改善。(5)深松对提高玉米成熟期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同时具有积极影响。深松对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具有正效应,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深松能促进玉米高产稳产。

二、五原县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原县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模式、适用地区及实施效果
    1.1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模式
    1.2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适用地区
    1.3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效果
        1.3.1 经济效益分析
        1.3.2 土壤“体型变化”
        1.3.3 土壤“体质变化”
2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现状
    2.1 推广规模
    2.2 作业补贴
    2.3 典型模式
3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困境
    3.1 农户应用困境
    3.2 资金补助困境
    3.3 农机研发困境
4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路径
    4.1 提高农户响应程度
    4.2 完善作业补贴制度
    4.3 加强农机研发力度

(2)“保”经济效益 “护”大美河山(论文提纲范文)

保护性耕作势在必行
经济效益显着
生态效益喜人
攻坚克难 再上台阶

(3)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1.2.2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及资料来源
        1.5.1 二手数据资料
        1.5.2 实地考察与访谈资料
        1.5.3 问卷调查数据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基本概念
        2.1.2 其他相关概念
        2.1.3 相近概念之间的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2.2.5 市场均衡理论
        2.2.6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 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1.1 内蒙古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规模变化
        3.1.2 内蒙古农村电商规模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3.2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3.2.1 政策支持
        3.2.2 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3.2.3 示范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3 农民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3.3.1 数据来源
        3.3.2 农户网购程度
        3.3.3 农户网购技能熟练度
        3.3.4 农户网购平台
        3.3.5 农户网购原因
    3.4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农村电商的推动政策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3.4.2 配套资金的下放与使用不合理
        3.4.3 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作用未充分发挥
        3.4.4 冷链物流的高成本限制了农产品上行
        3.4.5 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均存在不利于农产品上行的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
    4.1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理论模型
        4.1.1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消费者电商采纳分析
        4.1.2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生产者电商采纳分析
    4.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4.2.1 人力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4.2.2 社会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4.3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3.1 数据来源
        4.3.2 模型构建
        4.3.3 变量选取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农户采纳电子商务行为描述性分析
        4.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4.3 模型稳健性检验
        4.4.4 农户不愿意采纳电子商务的原因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
    5.1 理论分析框架
        5.1.1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机理
        5.1.2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中介效应机理
    5.2 模型与数据
        5.2.1 模型设置
        5.2.2 变量构建
        5.2.3 数据说明
    5.3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基本模型的回归分析
        5.3.3 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
    5.4 结论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
    6.1 相关文献综述
        6.1.1 有关的经济学解释
        6.1.2 有关的文献综述
    6.2 研究方法与案例来源
        6.2.1 研究方法
        6.2.2 案例来源
    6.3 案例分析
        6.3.1 电子商务改变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机理
        6.3.2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
        6.3.3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4 理论分析
        6.4.1 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模式
        6.4.2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7.2.1 模型选择
        7.2.2 数据来源
        7.2.3 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分析
        7.3.1 倍差法的前提假设条件
        7.3.2 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3.4 示范项目对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分析
        7.3.5 地区异质性检验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
        8.1.2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促进了农户的电子商务采纳行为
        8.1.3 电子商务提升了农户的家庭消费
        8.1.4 电子商务成为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新载体
        8.1.5 电子商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效果显着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
        8.2.2 积极完善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基础体系
        8.2.3 加大对普通农民电商知识的宣讲
        8.2.4 基于已有产业优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8.2.5 “引进+培育+合作”吸引电子商务人才
        8.2.6 依托电子商务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8.3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点
一、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溯源
    (一)汉代至隋唐——聚落萌芽期
        1.“河南地”的设制与“通渠灌溉”
        2.“移民屯垦”与“兴修水利”
        3.“五原屯田”与“通渠灌溉”
        4.河套灌溉体系形成与湖区西北部聚落开发
    (二)唐末至清末——平原广泛垦拓与发展期
        1.大规模社会开发
        2.河网体系与沿渠聚落繁荣
    (三)近现代时期——现代水利系统完善与沿渠聚落繁盛期
        1.水利农田全面治理与城镇化建设
        2.人境共荣的生态和谐思想
    小结
二、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布局形成的环境要素
    (一)背山面水的自然环境基础
        1.湖区地形地貌
        2.随山就势的河湖水系
        3.气候宜人的气候条件
        4.畜牧草原
        5.原隰衍沃的土壤植被
    (二)“因形就势,干渠合流”的水利系统
        1.水利系统的构成
        2.河网水系的运行
        3.水利系统分区特征
    (三)“东牧西农”分界线下的地形分类与聚落选址依据
        1.农田分类与分布
        2.平田
        3.山田
        4.丘陵地形
    (四)文化环境基础
        1.河套水利文化
        2.岁时节令
        3.文学艺术
    (五)聚落景观空间格局布局依据
        1.顺应水势地形的范式选择
        2.亲湖而居的适应性抉择
    小结
三、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特征
    (一)向山取田——冲积平原地区聚落景观空间
        1.丘陵地形影响下的水利农田格局
        2.布局单元模式
        3.典型聚落取样
        4. “向山取田”聚落空间特征——扇形排布、隔湖护田
        5.向山取田区域现存问题——历史与现代生活差异影响下的传统景观风貌消失
    (二)城镇兴起——经济中心为主的聚落景观空间格局
        1.水利农田格局
        2.布局单元模式
        3.典型聚落取样
        4. “城镇兴起”聚落空间特征——排布规整、文化盎然
        5.城镇兴起区域现存问题——现代水利农田建设对景观风貌的改变
    (三)以农立本——河套平原聚落景观空间格局
        1.水利农田格局
        2.布局单元模式
        3.典型聚落取样
        4. “以农立本”聚落空间特征——干渠纵横,安居乐业
        5.以农立本区域现存问题——村落扩张对空间格局的影响
    (四)田园牧歌——游牧聚落景观空间格局
        1.畜牧草场与中心洼地空间格居
        2.布局单元模式
        3.典型聚落取样
        4.“田园牧歌”聚落空间特征——边缘模糊、景色渐没
        5.旅游消费驱动下的传统景观资源利用不合理
    (五)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特征总结
        1.营建——顺应自然,保护为主
        2.规制——因势利导,布局巧妙
        3.整合——整体运营,弹性控制
    小结
四、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发展保护与利用
    (一)湖区聚落景观及空间格局问题的对应之策
        1.保护聚落总体形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2.保护水网农田格局体系与农田景观特色
        3.“古今相承”源于传统而适用当下
        4.多因驱动、逐层叠加的地域景观体系
    (二)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
        1.延续传统干预方式
        2.留存聚落景观文脉
        3.提升当地居民保护意识
    (三)聚落的营建智慧及当代价值
        1.对生态系统的维护
        2.组建和谐的文化景观
        3.构建地方性认知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设计效果展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2 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3 耕作与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耕作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品种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样品采集
        2.4.1 土壤样品采集
        2.4.2 植株样品采集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5.2 土壤养分的测定
        2.5.3 玉米出苗率的测定
        2.5.4 玉米叶面积及株高的测定
        2.5.5 玉米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2.5.6 玉米叶绿素(SPAD)含量的测定
        2.5.7 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1.1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1.2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1.3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1.4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1.5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2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2.2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2.3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2.4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2.5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3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3.3.1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3.3.2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3.3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3.3.4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3.5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
    3.4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4.1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4 讨论
    4.1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4.4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显农业节水必要性
        1.1.2 粮食安全隐现催生农业节水迫切性
        1.1.3 生态文明建设反映推进农业节水必然性
        1.1.4 农业用水行为对农业节水的重要性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节水行为模式研究
        1.3.2 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3.3 农业节水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基于农户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3 基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4 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5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6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介绍
        3.1.1 区域选择依据
        3.1.2 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禀赋
        3.1.3 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1.4 研究区域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3.1.5 研究区域农业节水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3.2 问卷设计
        3.2.1 调研方法选择和调研过程
        3.2.2 调研内容设计
    3.3 研究变量的设计与测度
        3.3.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测度
        3.3.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测度
        3.3.3 农户心理因素测度
        3.3.4 外部情境因素测度
        3.3.5 社会人口学变量测度
    3.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统计分析
        3.4.1 农业节水行为现状
        3.4.2 受访户个人禀赋特征
        3.4.3 受访户家庭禀赋特征
        3.4.4 考察量表交叉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4.2 研究方法
    4.3 量表检验
        4.3.1 正态性检验
        4.3.2 信度检验
        4.3.3 效度检验
        4.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2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效应分析
        4.4.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模拟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RBF神经网络模型
        5.1.2 RBF神经网络结构
    5.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5.2.1 农户节水行为识别
        5.2.2 模型适用性分析
        5.2.3 模型构建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2 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3 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4 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6.1.1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假设
        6.1.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
    6.2 研究方法
    6.3 量表检验
        6.3.1 正态性检验
        6.3.2 信度检验
        6.3.3 效度检验
        6.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
        6.4.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6.4.3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仿真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介绍
        7.1.2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流程
    7.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设计
        7.2.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概念模型构建
        7.2.2 仿真模型系统设置
        7.2.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模拟
    7.3 仿真结果分析
        7.3.1 无政策引导情形与政策最优情形对比分析
        7.3.2 单个政策情境因素引导效应分析
        7.3.3 政策情景因素组合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引导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政策建议
    8.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体系构建
    8.2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行为促进策略
    8.3 基于心理因素的行为驱动策略
    8.4 基于外部情境因素的行为引导策略
        8.4.1 社会规范引导策略
        8.4.2 政策因素引导策略
    8.5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强化策略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农户农业节水行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8)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评述
        1.3.1 农业清洁生产文献综述
        1.3.2 农业技术采纳文献综述
        1.3.3 农业技术扩散文献综述
        1.3.4 农户行为控制文献综述
        1.3.5 相关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清洁生产
        2.1.2 农业清洁生产
        2.1.3 农业技术扩散
        2.1.4 农户异质性
    2.2 范围与对象界定
        2.2.1 研究范围
        2.2.2 研究对象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农户行为理论
        2.3.2 技术扩散理论
        2.3.3 信息扩散理论
        2.3.4 社会网络理论
        2.3.5 系统工程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供给与应用现状
        3.1.1 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
        3.1.2 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
        3.1.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3.2 基于生态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2.1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2.2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2.3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分析
    3.3 基于经济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3.1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3.2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3.3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4.1.1 研究假说
        4.1.2 模型设定
        4.1.3 变量解释与赋值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分析
    4.3 实证结果与检验
        4.3.1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5.1.1 研究假说
        5.1.2 模型设定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检验
        5.3.1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5.4 关于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讨论
        5.4.1 意愿强度与行为转化
        5.4.2 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内部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与效应分析
    6.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要素分析
        6.1.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主体
        6.1.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受体
        6.1.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渠道及其变动性
    6.2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
        6.2.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6.2.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
        6.2.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6.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效应分析
        6.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6.3.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间效应
        6.3.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交互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经验借鉴
    7.1 美国农药化肥规制经验及启示
        7.1.1 美国农药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2 美国化肥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3 美国经验及启示
    7.2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经验及启示
        7.2.1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措施
        7.2.2 丹麦经验及启示
    7.3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7.3.1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7.3.2 日本经验及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8.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解析
    8.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判定
        8.2.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开放性
        8.2.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平衡性
        8.2.3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线性
        8.2.4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随机涨落性
    8.3 基于熵变模型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分析
        8.3.1 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构建
        8.3.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的类型
        8.3.3 农业清洁生产内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3.4 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打好秋收和黑土地保卫战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北倒伏玉米机械化抢收工作
二、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10)春玉米土壤-根系-冠层系统对深松及灌水响应的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深松对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善
    1.3 深松耕作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深松与玉米耐旱相关性能研究
    1.5 深松耕作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1.6 合理深松的必要性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播前耕层土壤养分状况的测定
        2.3.2 土壤含水量
        2.3.3 土壤容重
        2.3.4 土壤紧实度
        2.3.5 地上部干物质测量
        2.3.6 根系指标测量
        2.3.7 耐旱性生化指标
        2.3.8 测产及考种
        2.3.9 参数计算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深松时期与深松深度土壤基础地力的影响
    3.2 不同深松时期与深松深度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2.1 土壤含水量
        3.2.2 土壤容重
        3.2.3 土壤三相比
        3.2.4 土壤三相比相对偏离值
        3.2.5 土壤紧实度
    3.3 不同深松时期与深松深度对玉米植株成熟期干物质总重量的影响
    3.4 不同深松时期与深松深度对玉米叶片耐旱性生化指标的影响
        3.4.1 超氧化物歧化酶
        3.4.2 过氧化物酶
        3.4.3 丙二醛
    3.5 不同深松时期与不同深松深度对玉米根系指标的影响
        3.5.1 根干重
        3.5.2 根长
        3.5.3 根表面积
        3.5.4 根体积
    3.6 不同深松时期与深松深度对产量以及三相比偏离值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6.1 产量
        3.6.2 土壤三相比偏离值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7 不同深松时期与深松深度对玉米籽粒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玉米耐旱性对深松时期及深松深度的响应
    4.2 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的影响
    4.3 深松对玉米根系的影响
    4.4 深松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5 不同水分处理下深松时期与深松深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五原县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发展路径[J]. 崔宁波,范月圆,董晋. 玉米科学, 2021(06)
  • [2]“保”经济效益 “护”大美河山[N]. 王建鹏. 中国农机化导报, 2021
  • [3]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葛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形成与发展研究[D]. 柔木亦.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安思危.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6]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D]. 邢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7]基于农户视角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甄卓.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8]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D]. 徐北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9]打好秋收和黑土地保卫战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J]. 张桃林. 农机科技推广, 2020(11)
  • [10]春玉米土壤-根系-冠层系统对深松及灌水响应的生理机制[D]. 高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婺源县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