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售业:拷贝“沃尔玛”的“链接”真经(论文文献综述)
郭萍[1](2016)在《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M. Christensen)通过对磁盘驱动器等行业的研究于1997年率先提出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并进一步将其发展构建出理论。在位企业对市场上的主流产品的性能持续改进称之为维持性创新,而破坏性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入与主流产品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简单、便利和廉价),来吸引低端市场和新市场数量巨大的消费者。破坏性创新是中小企业实现产业突围的重要手段,也是后发企业得以赶超并颠覆在位企业的首要战略选择,该理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并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其应用研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我国互联网行业也是蓬勃发展,尤其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行业更是呈现爆炸性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经济继房地产之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引擎。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一切都对企业管理、组织架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在资金、渠道、规模等方面后发企业都与在位企业有很大差距,因此按照传统理论,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后发企业将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然而意料之外的是,很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却在实力雄厚的情况下败给了后发企业,例如,全球C2C行业的巨头Ebay易趣被淘宝网成功挤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卡巴斯基等中外杀毒厂商被奇虎360杀毒软件成功击败。破坏性创新是研究此现象的重要理论,对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后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已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而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此种现象却未受到相应的关注与重视。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与多案例研究方法,对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这一课题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对互联网行业的破坏性创新发展优势,即成本优势和营收优势进行分析。互联网行业的边际成本近乎零和梅特卡夫定律的特点决定了破坏性创新战略更适用于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为我国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利用破坏性创新这一理论获得超常规增长的机会。其次,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分别从互联网行业的不同领域选取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最终以5家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典型互联网企业为例,采取扎根理论的数据编码方式,对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内在机理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旨在回答互联网企业是如何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这一创新过程的模型和内部机理是怎样的?以期进一步丰富破坏性创新理论认识与实践应用。研究发现,特殊成本结构、网络价值定律和互联网市场环境是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成功的前提;互联网企业通过破坏性商业模式(新价值主张、新盈利模型、新价值链)和破坏性技术(技术的功能破坏、技术的结构破坏)的协同创新实现对互联网市场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模型。最后,依据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和理论模型,本文对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发展路径和条件等基本规律进行了探讨。对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特征从产品、企业盈利和竞争战略三方面分析;对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发展路径从四个步骤分析,即利用长尾理论从细分市场切入,构建免费简便等新价值主张占领市场,构建多边平台价值网络与新盈利模型,占有软配套资产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互联网行业成功开展破坏性创新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即相应的领域具有足够大的潜在市场,市场同类产品的供给大于用户的需求,外部环境是否支持破坏性创新模式的发展,具有适合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破坏性技术。探讨和分析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内在机理与基本规律并建构理论模型形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研究为互联网行业开展破坏性创新战略提供了有利参考,但本文对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还需要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王毅达[2](2006)在《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渠道使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营销的发展对传统的商业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日益改变人类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开启了无限商机。一个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包含产品、促销、渠道和定价四个营销的重要元素。价格除了是市场竞争主要的工具之一,也是企业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当前,对于大多数在互联网从事网络零售的企业而言,如何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创造公司最大绩效应该是众所一致努力的目标。在营销学上,营销渠道也是成功执行营销组合策略的要件。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电子商店成为企业新兴的营销渠道,网络零售市场开放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渠道能否有效的使用而定。网络零售商想在渠道占有一席之地,则必须考虑网络消费者的渠道使用特征,才能够保证营销渠道适时地发挥作用,从而建立友善的网络购物环境。因此,对于网络零售商来说,如何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更好地进行在线、离线渠道的使用,对大量涌现的网络零售商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围绕网络营销当中定价和渠道这两个极其重要而有密切联系的核心问题展开的。有关网络零售商定价和渠道方面的管理研究仍以美国等电子商务发达的国家为主,其概念和理论是否适应我国的国情还待验证。国内关于定价能力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传统的经济领域,对网络环境下的定价能力的科学实证研究还不多见。因此,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背景下进行网络零售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渠道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网络零售商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并保持竞争优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和渠道使用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和渠道使用的潜在影响因素做了全面的理论假设,分别提出了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模型及网络消费者渠道属性与使用模型。通过随机抽样与选择抽样方法对网络零售企业和消费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取得的样本特征进行分析,检验了度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并通过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模型的假设进行检验。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或创新在于:1.对于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分成四个大类,分别是“网络零售商特性(E-tail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市场特性(MarketCharacteristics)”因素、“网络消费者特性(E-Consum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和“环境特性(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因素。在“网络零售商特性(E-tail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本研究结果表明,参考团体、信誉与履约的可靠性、物流服务、交易成本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但与多数前人研究和直观判断不一致的是,购物的便利性、网络零售商的定价策略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的影响并不显着,这表明单纯地强调购物的方便和速度并不能增强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同时,网络零售企业的定价策略对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作用也不明显。因此,对于网络零售商来讲,必须注重参考团体(比如建立网上虚拟社区,网上消费者俱乐部等)的影响,通过增强信誉和履约的可靠性,加大物流交付能力并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市场特性(Market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消费者参与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市场的竞争性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的影响不显着。这说明,在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中,市场竞争程度并不是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并不断提高零售网站的浏览频率和产品的普及率。“网络消费者特性(E-Consum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隐私、安全和时尚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并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此结果表明,中国的网络消费者非常重视数字环境中的隐私和支付的安全性,网络零售商们可以通过增强在线的隐私和安全保护等方式来吸引网络消费者。在设计在线购物环境时,隐私与安全应当成为网络零售商的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必须让用户感受到他们的隐私是被保护的,在该网站交易是安全的。另外,由于网络消费者普遍具有年轻、追求时尚等特点,因此,对于这些时尚的在线消费者来说更容易形成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在提高自身定价能力的过程中,网络零售商们应该致力于目录、杂志以及互联网广告来吸引这一部分群体。一旦他们承认并且接受了某一网络零售商,就会比其他的消费者有更高的价格容忍能力,而对于网络零售商家而言,则可以针对这些时尚的在线消费者制定出相应的高品质、高价格策略。“环境特征(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包括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和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没有解释能力,而内部环境因素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说明,网络零售商对企业内部建立有利于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文化重视程度越高,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越快,内部资金状况及网络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的越好,则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就会越强。2.构建了消费者在线/离线渠道属性感知的模型。本研究将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理论应用到研究消费者在线/离线渠道使用当中,调查了消费者对在线/离线渠道属性的感知是如何影响渠道使用的。在线/离线属性包括了购物的便利性、信息、服务、交付、价格感知、安全和支付七个因素。与过去的研究相比,对于服务、安全和支付,本研究增加了几个纬度来进行测量。实证结果显示,信息、服务、价格感知和支付灵活性对消费者从离线购买转移到在线购买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四个因子中,包含了网站产品信息的丰富程度、产品及相关信息的搜寻难易、产品推荐、产品出现问题后的善后服务、沟通难易、投诉处理、价格高低与合理性、价格促销、网上价格折扣和积分奖励、支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手续的方便性等能够吸引并且促使消费者从离线购买转移到在线购买的变量。进一步分析发现,消费者普遍认为在线渠道在便利性、货物交付、网络购物安全方面没有优势,并对这三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即签订订单的便利性、定购方便性、交易速度、获取和执行订单的信心、产品误送的频率、收货时间的长短、交易过程的安全、个人资料的保护、产品及相关信息的出错率等信心不足,说明这些因素不足以吸引消费者从离线购买转移到在线购买。3.对消费者在线消费状况进行了分群研究,本研究把调查对象按照对在线/离线购买渠道使用比例的不同,分成了四个分割,分别是:(1)购物时主要使用离线渠道,而在线渠道使用很少的消费者;(2)购物时使用离线渠道较多,而在线渠道使用占较少比例的消费者;(3)购物时主要使用在线渠道多,而离线渠道较少的消费者;(4)主要使用在线渠道购物,离线渠道使用很少的消费者。本研究对处于这四个分割的消费者对渠道属性的便利性、信息、服务、交付、价格感知、安全和支付的感知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分割4中,信息、服务、价格感知、安全和支付灵活性比割2、分割3和分割1中的都要高。分割4中的信息、服务、价格感知的均值比分割1中的更高,其显着性为0.05。另外,分割4中价格感知的均值比分割3中更高,其显着性为0.05。而且分割4中安全性的均值比分割3中的更高,其显着性为0.05。因此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把使用在线渠道作为主要购买媒介的消费者而言,其主要动因之一就是在线价格感知。(2)此外,把在线作为主要购买媒介的消费者在信息、服务、安全性和支付灵活性方面比主要采用离线购买的消费者有更正面的感知。与其它六个属性相比,分割4中的交付的均值比分割2和分割1中的低。分割3中的运送均值比分割2和分割1中的低。说明交付和货物运送是在线渠道的弱项,为了使更多的消费者使用在线渠道,经理人们必须帮助他们克服运送方面的负面感知。(3)最有趣的现象是价格感知,在分割1中均值较低,而在其它3个分割中都较高。也就是说,偏好于离线渠道的消费者无法感知网络购物促销和价格折扣为其带来的在线利益。这对于网络零售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网络零售商应该加大自己在信息、服务、支付方面的优势,不断增强消费者的价格感知,同时要克服在交付、安全方面的劣势。4.本研究测量了每个分割内消费者目前的实际网络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按照这个比例把消费者的网络购物分成了四个时期,分别是网络消费初始期、网络消费的成长期、网络购物扩张期和网络购物成熟期。同时对处于四个不同时期的消费者的未来的网络消费趋势进行了测量,本研究发现,处于网络消费初始期的消费者在最近的将来提高他们网络渠道购物使用的比例的程度很小;而处在网络消费成长期的消费者在最近的将来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在线使用的份额;处在网络消费扩张期的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比例在总的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率很大;当消费者发展到网络消费的成熟期,消费者将主要通过网络零售渠道购物。因此,网络零售商的策略应该是通过信息和交互尽量吸引处于网络消费初始期的消费者,对处于网络消费成长期的消费者加大投资,提高服务的质量,加快交付并加强交易安全,对处于网络消费扩张期的消费者提高他们的安全和价格方面的感知,同时提高处于网络扩张期和成熟期的顾客的忠诚度,不断提高网络零售市场份额的质量和数量。
邓敏[3](2004)在《以敏捷能力重塑企业竞争优势》文中认为关于竞争优势的分析,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什么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即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的问题;二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联系,即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问题;三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即影响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因素有那些,怎样获得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学者们的分析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展开,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战略管理学、超越经济学、博弈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等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但是,由于其各学派研究的局限性,学者们关于竞争优势的“源”、“内在逻辑”和“可持续性”的分析缺乏系统性。故此,笔者对竞争优势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提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的根本在于顾客资产,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应关注如何获取顾客资产,而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在于不断创新,吸引和维系更多的顾客资产。 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制造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敏捷制造的哲理中提炼出敏捷能力这个范式,并利用它解决获取顾客资产以及获得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问题。首先,利用价值认知探讨如何寻求顾客需求,并进行顾客价值的匹配;其次,在描述顾客价值变化的轨迹的基础上,探讨针对顾客需求如何进行敏捷性的反应:再次,提出了以敏捷能力重塑竞争优势的ICL模式;最后,从强化敏捷组织和敏捷获取资源能力的角度研究了敏捷能力的提升问题,并进而提出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的敏捷能力进一步优化的方法。
邓敏,郭宏湘[4](2003)在《零售业:拷贝“沃尔玛”的“链接”真经》文中研究指明 竞争优势不仅来自地位,而且来源于能力,供应链就是一种能力。通过供应链整合分销渠道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对我国零售企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供应链:零售企业的制胜利器需求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管理以怎样的方式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处理互动性竞争关系?","怎样赢得竞争优势?"成为了人们更加关注
二、零售业:拷贝“沃尔玛”的“链接”真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零售业:拷贝“沃尔玛”的“链接”真经(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主要创新点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
2.1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研究现状 |
2.1.1 破坏性创新的起源、概念与辨析 |
2.1.2 破坏性创新的类型、特征与影响因素 |
2.1.3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研究现状 |
2.2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发展优势 |
2.2.1 成本优势——特殊成本结构 |
2.2.2 营收优势——梅特卡夫定律 |
第3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研究设计 |
3.1 本文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述 |
3.3 样本选择标准及简介 |
3.3.1 样本选择标准 |
3.3.2 研究样本简介 |
3.4 数据资料的收集 |
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实证分析 |
4.1 基础服务类案例分析 |
4.2 商务应用类案例分析 |
4.3 交流娱乐类案例分析 |
4.4 多案例编码结果综合分析 |
4.5 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5章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研究发现与模型建构 |
5.1 互联网行业特征 |
5.1.1 特殊成本结构 |
5.1.2 网络价值定律 |
5.1.3 互联网市场环境 |
5.2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主要特征 |
5.2.1 新价值主张吸引用户并占领市场 |
5.2.2 构建新价值网络引入第三方盈利 |
5.2.3 平台化——新价值主张与新盈利模型的纽带 |
5.3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技术创新 |
5.4 破坏性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创新机理 |
5.5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战略 |
5.5.1 用户导向持续创新 |
5.5.2 提高用户粘性 |
5.5.3 互惠式业务模型 |
5.6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理论模型 |
第6章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基本规律 |
6.1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
6.2 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发展路径 |
6.2.1 利用长尾理论从细分市场切入 |
6.2.2 构建免费简便等新价值主张占领市场 |
6.2.3 构建多边平台价值网络与新盈利模型 |
6.2.4 占有软配套资产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 |
6.3 互联网行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条件 |
6.3.1 相应的领域具有足够大的潜在市场 |
6.3.2 市场同类产品的供给大于用户的需求 |
6.3.3 外部环境是否支持破坏性创新模式的发展 |
6.3.4 具有适合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破坏性技术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专有名词索引 |
中外人名索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渠道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互联网现状 |
1.1.2 中国互联网现状 |
1.1.3 中国网络营销现状 |
1.1.4 当前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问题与障碍 |
1.2 研究问题描述 |
1.2.1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 |
1.2.2 网络消费者对在线/离线两种渠道属性感知与使用 |
1.2.3 网络零售消费者的分群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
1.4.1 网络零售商(E-tailers) |
1.4.2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Pricing Ability) |
1.4.3 网络营销渠道(E-Marketing Channel) |
1.5 研究的逻辑框架、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
1.5.1 研究的逻辑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1.6 论文的主要贡献或创新 |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
2.1 网络营销研究评述 |
2.1.1 从传统市场营销到网络营销 |
2.1.2 网络营销的内涵与范畴 |
2.1.3 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 |
2.2 网络零售研究评述 |
2.2.1 电子商务内涵与分类 |
2.2.2 网络购物优势与劣势的比较 |
2.2.3 网络商店的内涵与分类 |
2.3 传统零售商的定价研究评述 |
2.3.1 传统定价理论与定价策略 |
2.3.2 零售商的定价策略 |
2.3.3 定价模型的研究综述 |
2.4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研究评述 |
2.4.1 网络定价策略文献综述 |
2.4.2 网络营销定价特点 |
2.4.3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内涵 |
2.4.4 网络市场价格离散及动因综述 |
2.5 网络零售渠道研究评述 |
2.5.1 营销渠道的内涵 |
2.5.2 营销渠道的功能 |
2.5.3 营销渠道的结构 |
2.5.4 营销渠道的类型 |
2.5.5 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 |
2.5.6 网络营销渠道 |
2.6 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评述 |
2.6.1 消费者行为的内涵 |
2.6.2 消费者特性的研究 |
2.6.3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
2.6.4 网络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 |
2.6.5 消费者在线/离线的渠道使用 |
2.7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3.1 问卷设计 |
3.1.1 问卷的基本内容 |
3.1.2 问卷设计过程 |
3.1.3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 |
3.2 数据收集程序 |
3.2.1 样本选择 |
3.2.2 被调查对象选择 |
3.2.3 小规模发放与前测 |
3.2.4 问卷发放及回收 |
3.3 变量度量与指标选择 |
3.3.1 网络零售商绩效 |
3.3.2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 |
3.3.3 网络零售商的特征 |
3.3.4 网络零售市场的特征 |
3.3.5 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
3.3.6 网络零售的环境特性 |
3.3.7 在线/离线渠道属性 |
3.4 主要分析方法 |
3.4.1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
3.4.2 SPSS13.0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
3.4.3 结构方程模型(SEM)介绍 |
3.5 本章小结 4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
4.1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组成结构 |
4.2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模型 |
4.2.1 企业绩效的衡量标准 |
4.2.2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
4.3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假设 |
4.3.1 网络零售商特性与定价能力 |
4.3.2 网络零售市场特性因素与定价能力 |
4.3.3 网络消费者特性与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 |
4.3.4 网络零售市场环境与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 |
4.4 本章小结 5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5.1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
5.1.1 数据获取 |
5.1.2 样本描述 |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3 数据处理的逻辑路径 |
5.4 因子分析—影响因素的分类 |
5.4.1 网络零售商特性子量表因子分析 |
5.4.2 市场特性因素的因子分析 |
5.4.3 消费者特性因素的因子分析 |
5.4.4 环境因素因子分析 |
5.4.5 定价能力因子分析 |
5.4.6 公司绩效的因子分析 |
5.4.7 因子分析结果小结 |
5.5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
5.5.1 公司绩效对定价能力的回归分析 |
5.5.2 定价能力对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6 本章结论 6 在线零售渠道与离线零售渠道的使用—模型与理论假设 |
6.1 理论基础与模型 |
6.1.1 Nicosia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
6.1.2 Howard-Sheth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
6.1.3 网络购物消费者行为模式 |
6.1.4 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
6.2 研究的理论假设 |
6.2.1 在线和离线渠道属性 |
6.2.2 消费者在线和离线渠道使用态度 |
6.3 本章小结 7 在线零售渠道与离线零售渠道使用的实证研究 |
7.1 问卷内容与数据收集 |
7.1.1 最终问卷内容 |
7.1.2 数据收集情况 |
7.2 实证分析结果 |
7.2.1 样本特征描述 |
7.2.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7.2.3 因子分析 |
7.2.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
7.2.5 均值比较与方差分析—跨分割区间的比较 |
7.2.6 消费者目前网络消费的现状与未来网络消费的预测 |
7.3 本章小结 8 网络零售商的典型案例—分析与比较 |
8.1 C2C的典型案例—淘宝网 |
8.1.1 淘宝网的建立与发展 |
8.1.2 淘宝网上的网络零售商特性 |
8.1.3 淘宝网与eBay易趣的竞争比较——对网络零售商的启示 |
8.1.4 在线/离线同时出击——淘宝城的建立 |
8.2 B2C典型案例——携程网案例分析 |
8.2.1 携程旅游网介绍 |
8.2.2 “物流供应链系统”能力是携程成功的关键 |
8.2.3 携程网提供的服务 |
8.2.4 携程网为消费者提供的价格感知 |
8.3 从B2C到两栖(B2C+C2C)——当当网案例分析 |
8.3.1 打造网上家乐福 |
8.3.2 低成本打造C2C平台 |
8.3.3 当当的物流服务 |
8.3.4 当当的内部环境—团队与基础设施建设 |
8.3.5 两栖公司与融合商城 |
8.4 在线与离线渠道的结合—义乌小商品城网络零售案例分析 |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贡献与未来研究展望 |
9.1 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 |
9.1.1 构建并实证了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集合模型 |
9.1.2 探讨并实证了网络消费者的在线/离线渠道属性感知和使用 |
9.2 对网络零售商的实践建议 |
9.2.1 构建氛围良好、高效率的虚拟社区 |
9.2.2 增强信誉和履约的可靠性 |
9.2.3 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
9.2.4 提高消费者参与程度 |
9.2.5 完善企业的内部影响因素 |
9.2.6 掌握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
9.2.7 降低网络交易成本 |
9.2.8 重点吸引处于网络消费成长期的消费者 |
9.2.9 网络零售商采用在线/离线双渠道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
9.3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
(3)以敏捷能力重塑企业竞争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第一章 企业竞争优势概述 |
第一节 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丛林 |
第二节 新世纪企业竞争优势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企业竞争优势的系统思考 |
第二章 从敏捷制造到敏捷能力 |
第一节 新世纪企业生产的新范式--敏捷制造 |
第二节 从敏捷制造到敏捷能力 |
第三章 以敏捷能力重塑竞争优势 |
第一节 价值认知--基于顾客资产的竞争优势 |
第二节 价值转移--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进 |
第三节 以敏捷能力重塑竞争优势的ICL模式 |
第四节 企业敏捷能力的提升 |
结束语 |
注 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提要 |
四、零售业:拷贝“沃尔玛”的“链接”真经(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研究[D]. 郭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2]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渠道使用研究[D]. 王毅达. 浙江大学, 2006(03)
- [3]以敏捷能力重塑企业竞争优势[D]. 邓敏. 湘潭大学, 2004(01)
- [4]零售业:拷贝“沃尔玛”的“链接”真经[J]. 邓敏,郭宏湘. 改革与开放,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