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婴同室对新生儿肺炎发病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沙小丹[1](2012)在《剖宫产新生儿临床特点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剖宫产率呈普遍增长趋势,尤其在我国,各家医院的剖宫产率远高于其他国家,维持在40%-60%。同时,剖宫产指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迅速上升。而国外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高剖宫产率并不能降低新生儿疾病的发病率并改善预后。那么,我国现状如何?目前国内尚缺乏全国范围的多中心临床调查数据。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全国出生新生儿数据库,并通过该数据库了解全国剖宫产率、分析剖宫产指征、了解剖宫产新生儿的临床特点,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检验建立长期全国出生新生儿网络的可行性。方法:(1)设计出生新生儿主要临床资料登记表格,建立专用数据库。(2)联系医院,确定合作单位并进行资料填写和数据录入的培训。(3)病例登记:共纳入2010年5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全国52家医院出生新生儿,共计100308例。(4)统计分析:将登记表记录的新生儿数据录入数据库,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剖宫产率:在研究时间内全国52家医院出生新生儿100308例,其中剖宫产新生儿46823例,剖宫产率达46.68%(11.49-73.79%)。选择性剖宫产比例高达总剖宫产的84.41%。(2)剖宫产新生儿基本情况:剖宫产新生儿平均胎龄为38.6±1.9周(21+5-49+5周),早产儿占10.28%(n=4815);平均出生体重为3248.0±583.9g(265-7795g),巨大儿占8.74%(n=4092),低出生体重儿占8.02%(n=3753),超低出生体重儿32例。(3)围产期情况:1.03%(n=480)剖宫产新生儿为试管婴儿。胎龄≤34周剖宫产新生儿中30.10%(n=570)母亲产前接受预防性激素治疗。7.49%(n=3509)剖宫产新生儿诊断宫内窘迫。2.93%(n=1372)剖宫产新生儿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0.82%(n=383)5分钟Apgar评分≤7分。(4)剖宫产指征:50.33%为非医学指征剖宫产,其次为胎膜早破(11.15%,n=5223)、巨大儿(8.74%,n=4092)、宫内窘迫(7.49%,n=3509)、多胎(5.71%,n=2672)、妊高征(5.11%,n=2394)、疤痕子宫(4.34%,n=2032)、糖尿病(包含糖耐量异常,2.89%,n=1352)等。(5)症状与体征:主要为黄疸(14.47%,n=6775)、呼吸困难(4.62%,n=2161)和青紫(2.86%,n=1338),其发生率均高于阴道产新生儿(p<0.05)。(6)出院诊断及疾病谱情况:高胆红素血症(15.11%,n=7076)是最常见的诊断,主要原因是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发病率均较阴道产新生儿高(p<0.05)。与阴道产新生儿相比,剖宫产新生儿RDS、湿肺、肺炎和窒息发病率较高(p<0.05)。足月儿中,胎龄37周的剖宫产新生儿发生RDS的风险高于胎龄39周的新生儿(OR=7.312)。临产剖宫产新生儿发生RDS的风险较选择性剖宫产小(OR=0.640)。湿肺发生风险与母亲是否临产没有关联(p>0.05)。与阴道产新生儿相比,剖宫产新生儿循环系统各疾病发病率均较高(p<0.05)。阴道产新生儿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高于剖宫产新生儿(p<0.05),后者新生儿脑损伤发病率较前者高(p<0.05)。剖宫产新生儿贫血发病率较高(p<0.05),感染性肺炎和败血症发病率也较高(p<0.05)。(7)治疗措施:剖宫产新生儿主要治疗措施有普通吸氧(4.57%,n=2140)、光疗(6.96%,n=3260)、静脉营养(4.19%,n=1960)和抗感染治疗(2.97%,n=1390)。除光疗外,剖宫产新生儿接受治疗率更高(p<0.05)。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治疗率越高。(8)预后:82.21%(n=38494)剖宫产新生儿生后母婴同室。平均住院天数为6.0±4.4天,较阴道产新生儿长(p<0.05)。仅1.06%(n=494)剖宫产新生儿登记住院费用。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0.41%(n=191),与阴道产新生儿无差别(p>0.05)。主要死亡原因是RDS、早产和窒息。结论:(1)全国52家医院剖宫产率为46.68%,远高于20-25%的合适剖宫产率。(2)选择性剖宫产比例高达总剖宫产的84.41%。(3)剖宫产新生儿平均胎龄小于阴道产新生儿,平均体重大于后者。(4)胎龄≤34周的剖宫产新生儿母亲产前激素规范使用率低。(5)50.33%的剖宫产为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其他的剖宫产指征主要有胎膜早破、胎儿问题(如巨大儿、宫内窘迫及多胎)及母亲问题(如妊高征、疤痕子宫和糖尿病)。(6)黄疸、呼吸困难和青紫是剖宫产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发生率均较阴道产新生儿高。(7)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巨大儿、大于胎龄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是排名前5位的诊断。剖宫产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普遍高于阴道产新生儿,尤以湿肺为着。神经系统疾病中,剖宫产新生儿脑损伤发病率较高,阴道产新生儿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较高。对于其他各系统疾病,剖宫产新生儿发病率亦普遍较高。(8)剖宫产新生儿呼吸支持、光疗、静脉营养及抗感染治疗率较高。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治疗率越高。(9)剖宫产新生儿住院率较高,住院时间更长。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住院天数越长。(10)剖宫产新生儿死亡率0.41%,与阴道产新生儿相比无明显降低。剖宫产新生儿死亡病例胎龄及出生体重均较大。主要死亡原因为RDS、早产和窒息。
聂文英[2](2007)在《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监测机制及功能整合的同步诱发电位研究》文中认为无论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还是神经生理学范围来说,神经听觉和神经视觉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大脑通过对视、听等感觉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的整合保持认知与行为的连续性,使分散的脑功能活动在解剖上和功能上得到了平衡与协调。同时,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也是许多临床疾病和相关综合征同时伴有的症状,聋病儿童的视力问题比正常儿童更常见。听力损失和视力缺陷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和治疗将终身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加重公共资源的负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世界有150万盲童,其中三分之二(100万)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30~72%的儿童盲是可以避免盲;具有严重听力损失的新生儿约占新生儿总数的1/800。所以,听力损失和视力障碍的早期检测和早期干预对认识能力、言语和语言的发育至关重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以使听力损伤和视力障碍儿童的发育水平和认知水平有明显的改观。由于听觉与视觉功能的不可分割性及解剖和生理与临床密切相关性,致使探讨视听功能的相互联系及功能整合乃成为必然。然而视觉、听觉及其功能整合机制与其它智能机制一样,是十分复杂的。视听功能可以在空间和认知时间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有研究对空间整合的机制作出了说明;但对视听信息捆绑输入的时间整合特性尚未明确阐述。本研究通过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技术,研究了人体视觉和听觉功能整合效应的某些神经生物学特性。同时,超越新生儿听力筛查,进行以婴幼儿听力科学为基础的、多学科交融的研究,提出“实施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筛查”这一新的公共卫生项目,并探索婴幼儿听力损失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动态波动状况及山东省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使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和眼病筛查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更加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第一部分视听功能整合效应同步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目的:应用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技术探索正常成年人及婴幼儿视听神经功能整合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应用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技术和常规听性脑干反应(ABR)技术,对正常成人10名(20眼和20耳)及年龄3月至4月龄正常婴儿14名(28眼和28耳)检测,确定同步程序ABR正常值及其与常规程序ABR的差异后,检测同步程序中(1)闪光刺激信号施加前后,ABR变化特点;(2)不同强度声刺激信号下视觉诱发电位(FVEP)变化特点。结果:(1)同步程序(不管是加用FVEP与否)与常规程序ABR比较,虽然潜伏期不同,仍具有其独自的稳定特性:同步程序ABR各波潜伏期比常规程序ABR延长,但波间期无改变;且此种特性并不受是否加用FVEP的影响。(2)应用视听同步诱发电位程序,在较强声刺激信号条件下(70 dB nHL)同时给予光刺激信号, 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参量变化显示其Ⅲ-Ⅴ波间期有显着性差异;而在声刺激信号50 dB nHL以下,则不能引起潜伏期的显着性变化(p>0.05)。(3)听觉刺激对闪频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声刺激对FVEP的N1、P1、和N2波潜伏期,N1-P1和P1-N2峰值均未产生显着性作用(p值均大于0.05)。采用高、中、低三种不同声刺激强度均不能改变VEP的各波潜伏期及波幅。结论:视觉诱发电位参数的稳定性显示出视觉诱发电位耦合电场的稳定性。然而,听性脑干反应(ABR)在同步程序不同声刺激条件下,其反应参量却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这一结果提示在视听信号整合输入过程中,视听信号进入大脑是有序性:存在视觉信号对听觉信号的时间指导性(影响潜伏期),以期达到信息内环境的稳定性。第二部分新生儿视听同步筛查的临床模式目的:探索新生儿听力、眼病同步筛查的可行性和临床模式;了解新生儿听力下降及新生儿眼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在母婴同室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在NICU采用两阶段筛查技术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即应用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测试(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两种筛查技术进行筛查;同步进行新生儿眼病筛查。听力复筛与部分眼病复筛同步进行。听力复筛未通过者,生后3个月进入诊断程序:①听力学评估:声导抗、ABR、40 Hz听性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AERP)、行为测听(6个月龄以后进行);②医学评估,影像学评估,并进行跟踪随访和定期的听力学评估、眼科学评估;视力筛查疑似病例及时转诊到专业眼科进一步确诊。正常新生儿进行眼部筛查性检查;NICU新生儿于出院前进行眼部筛查性检查与诊断性检查(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检查按要求进行),眼部筛查评估疑似病例及时转诊到专业眼科进一步确诊。结果:自2002年10月1日至2005年4月30日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共出生16800例新生儿,对其中的15398(917.0‰)例新生儿进行了新生儿听力、眼病同步筛查,结果显示,新生儿听力损失在同步筛查儿中的发病率:双耳3.11‰(48/15398),单耳2.27‰(35/15398);有4例单耳或双耳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伴发眼病:1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双)、听神经病伴双眼先天性完全性白内障,1例轻度感音神经性聋(双)伴发左眼永存瞳孔膜,1例轻度感音神经性聋(双)伴双眼底静脉扩张,1例右耳轻度感音神经性聋伴双眼永存玻璃体动脉。在15398例统计取样的新生儿中,共检出先天性眼病和眼部体征12种1266例。结论:新生儿期听力损失和眼病或眼部阳性体征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新生儿视听同步筛查在听力下降以及眼病监测和防治中是可行的,亦是有效的。实践新生儿视听同步筛查工作需要两个前提:较为完善的多学科合作机制,较强的小儿听力学和小儿眼科学临床工作。二者缺一不可。新生儿视听同步筛查应是儿童眼病/视力、听力同步监测的第一步,听力评估和眼部监测应在新生儿期就开始并持续在每一个儿童保健时期,评估手段应要与发育年龄相适宜。第三部分新生儿眼病筛查的初步研究目的:探索新生儿眼病筛查的临床策略、了解新生儿眼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母婴同室新生儿在生后2-7天进行筛查性评估(光刺激反应、外眼检查、红光反射检查),异常者进行诊断性检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于生后5-14天进行筛查,并和高危因素新生儿实行眼部全面的筛查性和诊断性检查。对疑似病例及时转诊到专业眼科进一步确诊。结果:15398例新生儿中,检出新生儿眼病12种,共1266例,检出率为82.22‰;其中先天性眼病7种,809例(52.54‰):包括先天性上睑下垂(0.13‰),先天性角膜浑浊(0.39‰),瞳孔残膜(47.02‰),先天性白内障15例(22只眼)(0.97‰),玻璃体动脉残存(3.51‰),先天性鼻泪管闭锁(0.46‰),泪腺脱垂(0.07‰);后天获得性眼病5种,457例(29.68‰):包括新生儿结膜炎(25.39‰),玻璃体出血(0.39‰),视网膜出血(2.21‰),新生儿泪囊炎(1.49‰),在27例1500克以下的未成熟儿中检出3例(6只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正常新生儿14306例中,检出先天性眼病7种717例,检出率为50.12‰,后天获得性眼病4种417例(29.15‰)。NICU组1092例新生儿中,检出先天性眼病5种92例,检出率为84.25‰,后天获得性眼病5种40例(36.63‰)。NICU组先天性眼病与后天获得性眼病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新生儿组(P=0.000,P=0.016)。NICU组检出率高于正常新生儿组的眼病为:先天性白内障(P=0.000)、永存玻璃体动脉(P=0.000)和视网膜出血(P=0.001),低于正常新生儿组的为瞳孔残膜(P=0.01);结论:新生儿的视力障碍并不少见,除ROP病例均发生在NICU组外,NICU病例还是先天性白内障、玻璃体动脉残存、视网膜出血的高发人群。早期干预对预防和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新生儿眼病是极其重要的。新生儿眼病筛查在眼病监测和防治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第四部分新生儿听力损失程度波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探索新生儿听力损失随年龄、疾病转归后的波动情况,为降低听力损失的整体患病率和减缓其发展进程提供依据。方法: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于3月龄常规进行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诱发反应、40 Hz听性相关电位(40Hz-AERP)、行为测听(6个月龄以后进行),作出听力学诊断、医学评估并制定干预方案;对初诊异常和/或具有高危因素病例,约定每3月一次的听力学和医学复评估。结果:通过对110例新生儿听力损失病例6月-48月(17.6±3.2月)长期门诊随访及多次的听力学再评估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程度尽管存在好转和加重两种趋势,但仍以无变化为主(58.2%),听力损失程度改善率(29.1%)高于加重发生率(12.7%)。婴幼儿轻度和中度听力损失是较容易发生听力损失程度变化的病例,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组中,分别有79.2%、72.7%、53.3%、3.6%的病例听力程度发生了改变;传导性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中分别有78.4%(40/51)、39.0%(23/59)的病例发生了改变(p=0.000),传导性听力损失病例的损失程度变化发生率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2倍。单耳及双耳听力损失中分别有55.5%(25/45)、64.6%(42/65)的病例发生了改变(p=0.448),单耳及双耳病例的听力损失程度波动发生率差异无显着性。ABR听力阈值减少(“听力”改善)的64耳中,6.3%, 28.1%, 65.6%的病例分别减少30, 20, 10 dB nHL ,79.7%耳与中耳功能改善有关;听力损失加重28耳中,75%, 21.4%, 3.6%的病例分别增大10, 20, 40 dB nHL,50%与中耳功能变化有关。结论:婴幼儿听力损失波动在临床并不少见的,并且存在可复性和渐进性两种变化趋势,中耳功能和新生儿疾病与婴幼儿听力损失程度波动关系密切;无论是单耳或者双耳听力损失,轻度、中度听力损失皆是处于向两极转变的交界状态,也是患进行性(双和单耳)听力损失的危险状态,要加强动态监测与防治。第五部分山东省七城市新生儿单、双耳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目的:探讨单、双侧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为预防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生和减缓其发展进程提供依据。方法:选定山东省7市地的7个筛查中心进行多中心研究,对所有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病例转诊至济南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康复中心,对确诊病例进行基本特征的统计描述,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元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与新生儿单、双耳听力损失有关的高危因素。选择331例(双耳177例、单耳154例)完全符合配比要求的病例为研究对象。结果:1、新生儿双耳听力损失病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新生儿听力损失有关的高危因素有11个:父亲年龄、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产次、出生体重、孕周、颅面畸形、NICU监护史、新生儿疾病、耳病家族史、先天性听力损失家族史;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双耳听力损失有4个独立危险因素:产次( OR=16.285 , 95% CI 3.379-78.481 )、新生儿疾病( OR=34.968 , 95% CI 2.720-449.534)、先天性听力损失家族史(OR=69.488,95% CI 4.417-1093.300)、出生体重(OR=0.241,95% CI 0.090-0.648);前3个为促进因素,后1个为保护因素。2、新生儿单耳听力损失: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新生儿单耳听力损失有关的高危因素有8个:父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产次、颅面畸形、NICU监护史、新生儿疾病、耳病家族史;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耳新生儿听力损失有2个独立危险因素:产次(OR=9.789,95% CI 2.270-42.173)、耳病家族史产次(OR=4.234,95% CI 1.179-15.203),皆为促进因素。结论:经过山东省多中心新生儿听力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产次、新生儿疾病、先天性听力损失家族史是双耳新生儿听力损失的促进因素,出生体重的增加是保护因素;产次和耳病家族史是单耳新生儿听力损失的促进因素,应对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研究特点和创新之处:本研究超越新生儿听力筛查,基于临床工作的背景和实验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以婴幼儿听力科学为基础的,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新生儿/婴幼儿视听功能同步监测及视听功能整合的研究。本文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实施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筛查”这一新的公共卫生项目;它为“聋儿和听力损失儿童眼部障碍”的学术分支及“听力科学和视觉科学/听觉-视觉缺失”的临床研究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该模式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新生儿眼病听力同步筛查模式具有广泛的学术内涵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一旦推广普及,将为全社会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规范化、群体化新生儿眼病筛查与防治系列工作。使眼病在新生儿期得以及时诊治,避免了新生儿视力丧失。国内显示出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是:1、在我国妇幼保健系统建立儿童耳-听力和眼-视力的保健机制和模式,使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和眼病筛查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更加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2、获取我国相关领域的第一手较为完整的资料。为儿童眼病、听力损失的三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3、在国内率先进行多中心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研究,不但确定新生儿双耳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还在国内首次明确了新生儿单耳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4、应用视听同步诱发电位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在视听信号整合输入过程中,视听信号进入大脑的有序性:存在视觉信号对听觉信号的时间指导性(影响潜伏期),以期达到信息内环境的稳定性。5、在国内率先提出无论是单耳或者双耳听力损失,轻度、中度听力损失皆是处于向两极转变的交界动态,也是患进行性(双和单耳)HL的危险状态,要加强动态监测与防治。以上所述,将先进的听力学测试、评估及康复技术与儿童听力保健的学科范畴相融合,构建了小儿听力保健的技术规范和科学评估体系。不仅弥补了我国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耳和眼专科的工作平台,亦发展了它们的某些临床功能;它必将对我国未来儿童保健学科、小儿耳鼻咽喉科学和小儿眼科学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也为“听力-视力科学”与“小儿感知觉发育科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降低听力损失和视力障碍的整体患病率和减缓其发展进程提供依据;也将对未来听觉和视觉康复的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饶斯清,何政贤,徐群芳,梁元清,刘桂珍[3](2004)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对我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 ,探讨不同时期感染、母乳和围产三大因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将 911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母婴同室前 (Ⅰ组 )和母婴同室后 (Ⅱ组 ) ,并按其病因进行分类比较。结果 Ⅱ组和Ⅰ组相比 ,感染性黄疸发生率下降明显 ,母乳性黄疸和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比率明显上升 (P <0 .0 0 5 ) ,有极显着性差异 ;病因不明的比率有所上升 ,但G6PD缺乏症的比率则呈下降趋势 ,两组对比 ,P <0 .0 1;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比率仅呈轻微上升 ,两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由母婴同室前的感染性黄疸为主演变为近年的母乳性黄疸为主 ,围产因素已成为影响新生儿高胆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示改善环境因素、预防感染是降低感染性黄疸的主要措施 ,对母乳喂养儿及合并围产因素的新生儿 ,生后即应进行血微量胆红素监测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秦山红,田辉,任玉华[4](2001)在《对母婴同室新生儿常见病发病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探讨母婴同室对新生儿常见病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实行母婴同室前后 2年半内分娩的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对照分析。结果:发现母婴同室前后新生儿脓泡病、腹泻及肺炎均有显着性差异 (P<0. 05)。新生儿黄疸、鹅口疮的发病率两组间无差异性 (P>0. 05)。结论:母婴同室、母乳喂养能降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益于新生儿健康。
邹红梅,仇凤琴[5](2000)在《母婴同室对新生儿肺炎发病的影响》文中指出
朱亨弥,金晓兰,傅群[6](1997)在《母婴同室前、后新生儿发病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母婴同室前、后新生儿发病的比较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330006)朱亨弥金晓兰傅群为保障婴儿健康,提高儿童生存能力,实现WHO提出的2000年4m纯母乳喂养率达到80%的全球总目标,实行母婴同室,创建爱婴医院,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199...
张未戕,冯喆[7](1996)在《母婴同室前后产科院内感染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我院从1994年7月产科全部实行母婴同室。母婴同室前,产科病房中,33m2房间设产妇床8张,14m2房间设产妇床3张。母婴同室后,大房间设母婴床位各6张,小房间设母婴床位各2张。母婴病房每天用1%"84溶液"喷雾消
郭少霞[8](2020)在《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及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及在新生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分娩的74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予以规范化小组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新生儿住院时间、母乳喂养成功率、并发症情况、护理满意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新生儿住院时间、母乳喂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效果总体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有效缩短新生儿住院时间,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新生儿护理效果。
梁燕清,冯萍,周宁[9](2013)在《孕期干预对降低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孕期干预对降低新生儿肺炎发病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产检的登记在册孕妇共4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孕检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孕期干预(健康教育,护理,治疗),观察期为1年,统计两组孕妇所生新生儿离院前,离院后(至出生第28d)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结果离院前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实验组为2.0%较对照组3.0%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离院后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实验组为3.50%、对照组9.5%,卡方值是6.47692,在9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着差异。结论早期新生儿肺炎的发病与围产期关系密切,母体自身因素起主要作用,而通过产前孕期健康宣教,加强护理,及时治疗,能大大减少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效果显着。
周宁,冯萍[10](2012)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高危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探讨综合干预的方法,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及院内感染率。方法对新生儿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508例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30.5%,感染原因的顺次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结论新生儿感性疾病受许多因素影响,但只要强化医务人员、孕产妇和陪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加强薄弱环节的监控及管理,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二、母婴同室对新生儿肺炎发病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婴同室对新生儿肺炎发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剖宫产新生儿临床特点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设计出生新生儿调查登记表 |
2.3 建立数据库 |
2.4 数据登记和输入 |
2.5 诊断标准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2.7 隐私保护及伦理审核 |
第三章 结果 |
3.1 剖宫产率 |
3.2 剖宫产新生儿总体情况 |
3.3 围产期情况 |
3.4 剖宫产指征 |
3.5 剖宫产新生儿症状与体征 |
3.6 新生儿出院诊断及疾病谱情况 |
3.7 治疗措施 |
3.8 新生儿去向及预后 |
第四章 讨论 |
4.1 剖宫产率 |
4.2 剖宫产新生儿胎龄及体重分析 |
4.3 剖宫产新生儿围产期情况分析 |
4.4 剖宫产指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
4.5 剖宫产新生儿症状与体征 |
4.6 剖宫产新生儿疾病谱情况 |
4.7 剖宫产新生儿治疗措施 |
4.8 剖宫产新生儿预后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监测机制及功能整合的同步诱发电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视听功能整合机制的同步诱发电位研究 |
前言 |
1. 研究1 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正常值 |
2. 研究2 正常成人视听功能整合机制的视听同步诱发电位研究 |
3. 研究3 正常3 月婴儿视听功能整合机制的同步诱发电位研究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筛查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新生儿眼病筛查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新生儿听力损失程度波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山东省7 地区新生儿单、双耳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1. 综合讨论 |
2. 总结论 |
3. 问题和展望 |
综述及编译 |
综述一 高危儿听力监测 |
综述二 新生儿、婴幼儿眼部筛查评估 |
综述三 新生儿、婴幼儿听力损失 |
编译 超越新生儿听力筛查----第5界国际新生儿听力筛查会议(意大利-米兰)论文汇编编译 |
附录 |
附录一 新生儿听力损失听力学评估与医学评估调查表 |
附录二 新生儿眼病检查表 |
附录三 博士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
致谢 |
(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 临床资料 |
二、方法 |
1.诊断标准[1]: |
2.测定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讨 论 |
一、优良的环境因素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因素。 |
二、母乳喂养的普及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明显上升。 |
三、 围产因素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作用。 |
(9)孕期干预对降低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评价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孕期干预对预防早期新生儿肺炎的重要作用 |
3.2 孕期干预对降低社区获得性新生儿肺炎发病的重要性 |
(10)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高危因素的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新生儿自身因素: |
3.2 血行传播: |
3.3 产科因素: |
3.4 产妇及家属缺乏育儿相关知识: |
3.5 医院管理因素: |
4 对策 |
4.1 加强孕期管理, 及时干预孕期合并症 |
4.2 监控孕妇营养, 指导孕妇膳食 |
4.3 加强健康教育, 普及防病知识 |
4.4 提倡母乳喂养 |
4.5 规范工作制度加强人员管理 |
四、母婴同室对新生儿肺炎发病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剖宫产新生儿临床特点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D]. 沙小丹. 复旦大学, 2012(02)
- [2]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监测机制及功能整合的同步诱发电位研究[D]. 聂文英.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J]. 饶斯清,何政贤,徐群芳,梁元清,刘桂珍.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4(01)
- [4]对母婴同室新生儿常见病发病情况分析[J]. 秦山红,田辉,任玉华. 大理医学院学报, 2001(01)
- [5]母婴同室对新生儿肺炎发病的影响[J]. 邹红梅,仇凤琴. 广州医药, 2000(01)
- [6]母婴同室前、后新生儿发病的比较分析[J]. 朱亨弥,金晓兰,傅群. 江西医药, 1997(04)
- [7]母婴同室前后产科院内感染状况分析[J]. 张未戕,冯喆.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6(05)
- [8]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及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郭少霞.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13)
- [9]孕期干预对降低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 梁燕清,冯萍,周宁.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9)
- [10]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高危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 周宁,冯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