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民舞的基本特性 拓展民舞的发展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郑亚楠[1](2019)在《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展开比较研究。第一章对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的代表性作品即:《盅碗舞》《心中的歌儿献给党》《喜悦》《蒙古人》从主题思想、舞蹈语汇等层面进行概述。第二章基于作品与舞蹈家两方面展开比较研究,作品比较分析包括:创作时代背景、题材、结构、语汇、音乐、服装、审美特征。舞蹈家比较分析包括:舞蹈家个人表演风格形成及表演风格比较分析,旨在明确三位舞蹈家斯琴塔日哈“沉”与“稳”、敖德木勒“气”与“韵”、敖登格日勒“力”与“度”的表演风格。第三章结合笔者毕业汇报演出中三部独舞作品,通过实践体会传承上述三位舞蹈家表演风格的同时,提出三位舞蹈家表演风格“代继传承”的关系,及现实意义与价值。最终得出结论: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的比较研究,既是对蒙古族女性舞蹈发展的回顾,更是蒙古族舞蹈“知来处,明去处”传承发展正确路径的揭示与确认。
荀利波,关云波[2](2011)在《基于文化消费背景的古敢水族《吞口》舞解读》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的消费需求从单一的物质消费逐渐向多元化的消费发生转变,而文化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文化消费的兴起带动了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这给像云南之类具有丰富民族资源的省份带来了机遇。古敢水族《吞口》舞就是在这样的消费背景下把水族零散的民间艺术进行整合后搬上舞台,实现了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整合,在满足文化消费的同时强化了水族民族认同,并带动了古敢水族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荀利波[3](2010)在《古敢水族《吞口》舞创作的文化背景与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吞口”是富源县古敢水族源自于古敢乡补掌村一带民间传说的特有民俗文化。为适应国家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繁荣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并更好的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吞口》舞以古敢水族的“吞口”为主要结构载体,依托于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现代舞台舞蹈艺术,以《双鱼拱葫芦》、《把心织进梭》、《连妹连阿哥》、《吉祥的吞口》、《今年还在甜》五个篇章融汇了水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使它在传承水族的独特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的同时,又加强了古敢水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实现对社会群体感的强化,增进群体认同性,凸显出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以其夸张的艺术造型、独特的音乐艺术、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的多样性显示出丰富的艺术价值;以其富有观赏性的舞台艺术与当地的其他本民族土特产共同营建了具有一定市场潜质的产业链;《吞口》舞创作中把水族民间观念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和游艺民俗等多种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既充分体现了古敢水族“吞口”崇拜的独特民俗,又以此为载体将水族更多的民俗事项融入舞蹈之中,增添和丰富了文化内涵,同时又成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虽然作为一个新的民族舞蹈作品,在舞台服饰和配乐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但今后,《吞口》舞如果能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政府支持,逐步加以完善,必然能依托服务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繁荣地方文化生活、进一步市场化等途径获得更大存在和发展空间,以实现在发展中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王景志[4](2003)在《探讨民舞的基本特性 拓展民舞的发展空间》文中研究表明 舞蹈是美的艺术,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成果之一。对于这种用肢体的语言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人们在不同的岁月中,对它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感悟,当然也会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价值。
二、探讨民舞的基本特性 拓展民舞的发展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民舞的基本特性 拓展民舞的发展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 |
0.2 研究现状 |
0.3 研究价值 |
第一章 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代表性作品概述 |
1.1 斯琴塔日哈——《盅碗舞》《心中的歌儿献给党》 |
1.1.1 《盅碗舞》 |
1.1.2 《心中的歌儿献给党》 |
1.2 敖德木勒——《喜悦》 |
1.3 敖登格日勒——《蒙古人》 |
第二章 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比较分析 |
2.1 “三大”女性舞蹈家代表性作品比较分析 |
2.1.1 创作时代背景分析 |
2.1.2 题材、结构比较分析 |
2.1.3 舞蹈语汇比较分析 |
2.1.4 音乐与服装比较分析 |
2.1.5 审美特征比较分析 |
2.2 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的形成及比较分析 |
2.2.1 斯琴塔日哈表演风格“沉”与“稳”的形成 |
2.2.2 敖德木勒表演风格“气”与“韵”的形成 |
2.2.3 敖登格日勒表演风格“力”与“度”的形成 |
2.2.4 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比较分析 |
第三章 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
3.1 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的传承 |
3.1.1 “沉”与“稳”的传承 |
3.1.2 “气”与“韵”的传承 |
3.1.3 ”力”与“度”的传承 |
3.2 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代继传承”的关系 |
3.3 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代继传承”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
3.3.1 树立起尊重传统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 |
3.3.2 具备立足当下社会环境的时代意识 |
3.3.3 塑造勇于传承发展的不懈精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文化消费背景的古敢水族《吞口》舞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文化消费需求的民间艺术整合 |
二、基于文化消费需求的族群认同 |
三、基于文化消费需求的产业链构建 |
四、结语 |
(3)古敢水族《吞口》舞创作的文化背景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
(二)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二、古敢水族文化与《吞口》舞 |
(一) 古敢水族的族源情况和现状 |
1. 水族族源概况 |
2. 古敢水族族源与现状 |
(二) 古敢水族“吞口”文化与《吞口》舞 |
1. 古敢水族的“吞口”崇拜 |
2. 古敢水族“吞口”崇拜的文化内涵 |
3. 《吞口》舞与古敢水族“吞口”崇拜 |
(三) 《吞口》舞与水族社会历史文化 |
1. 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
2. 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 |
3. 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 |
三、《吞口》舞的价值体现 |
(一) 有利于强化古敢水族族群认同 |
1. 古敢水族“吞口”文化具有其特殊性 |
2. 有利于强化古敢水族族群认同 |
(二) 有利于彰显水族民族艺术魅力 |
1. 夸张的造型艺术 |
2. 独特的音乐艺术 |
3. 鲜明的民族性 |
4. 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 |
(三) 有利于古敢水族民族资源市场开发 |
1. 舞蹈自身具有一定市场价值 |
2. 已具备一定的市场环境 |
3. 带动了产业链的形成 |
(四) 有利于水族民俗文化的传承 |
1. 民间观念性民俗 |
2. 人生礼仪民俗 |
3. 生产劳动民俗 |
4. 日常生活民俗 |
5. 游艺民俗 |
四、《吞口》舞不足之处和潜在发展空间展望 |
(一) 《吞口》舞不足之处 |
1. 部分舞段服饰混乱 |
2. 配乐过于嘈杂 |
(二) 《吞口》舞潜在发展空间展望 |
1. 繁荣地方文化生活以获得自身发展空间 |
2. 进一步市场化以获得自身发展空间 |
3. 争取政府支持以获得自身发展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探讨民舞的基本特性 拓展民舞的发展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纵深的历史性是民间舞蹈的根基。 |
鲜明的民族性是民间舞蹈的灵魂。 |
时代的变异性是民间舞蹈的血液 |
四、探讨民舞的基本特性 拓展民舞的发展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族“三大”女性舞蹈家表演风格比较研究[D]. 郑亚楠.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2]基于文化消费背景的古敢水族《吞口》舞解读[J]. 荀利波,关云波. 民族论坛, 2011(24)
- [3]古敢水族《吞口》舞创作的文化背景与价值研究[D]. 荀利波. 云南大学, 2010(03)
- [4]探讨民舞的基本特性 拓展民舞的发展空间[J]. 王景志. 内蒙古艺术,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