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丝色谱法研究桂花香气

吸附丝色谱法研究桂花香气

一、吸附丝色谱法用于桂花香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建才[1](2019)在《花果类香气成分协同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果类天然产物作为食品添加剂重要的部分,其特征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与之相关的香精香料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烟草、纺织、皮革、造纸等行业,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目前国内自主开发的大多数花果类香精产品,其特征香气协调性、逼真性和天然感不够,严重制约了我国香料香精及其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本论文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花果类(红枣、水蜜桃、苹果、玫瑰、薰衣草)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建立天然花果类微量关键香气成分的分析方法。同时基于协同作用的新方法,探究不同香韵及香气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结归纳出香气物质分子结构特点与协同效应之间的关系,找出不同香气物质协同效应的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花果类特征香气的有效调控。本论文比较了固相微萃取(SPME)、热脱附(TDS)、水蒸气蒸馏三种方法研究红枣香气成分,发现SPME为最优方法,并从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限、回收率等角度考察SPME-GC-MS方法的可靠性,最终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有效的分析花果类中的香气成分。进一步,基于可视化的解卷积技术对红枣和玫瑰中的重叠峰进行拆分,如对丁二酮与戊醛、香茅醛与橙花醚等物性性质、保留时间接近的多个重叠峰进行了有效的分解。结果表明,采用可视化的解卷积技术可以从复杂基质中提取、纯化出单一组分,并构建干净的谱图,并大大提高了香气成分的匹配准确性。通过以上实验,构建了一种快速、准确分析花果类微量香气成分的新方法。基于上述新方法,本论文对花果类(红枣、水蜜桃、苹果、玫瑰、薰衣草)中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发现红枣中己醛(354.68-764.28μg/kg)、苯甲醇(162.12-578.02μg/kg);水蜜桃中己醇(2442.54-17991.25μg/kg)、(E)-2-己烯醛(2169.55-7077.94μg/kg);苹果中(E)-2-己烯醛(1375.05-5450.04μg/kg)、己醛(1031.25-5302.63μg/kg);薰衣草中乙酸芳樟酯(513.11-882.36 mg/kg)、芳樟醇(389.82-522.35 mg/kg);玫瑰中己醇(128.34 mg/kg)、乙酸苯乙酯(115.14 mg/kg)是含量较大的香气成分。而通过GC-O和OAV分析,表明红枣中己醛(OAV:39-85;AI:8.7-9.4)、(E)-2-辛烯醛(OAV:32-70;AI:6.5-8.5),水蜜桃中4-甲基-4-巯基-2-戊酮(AI:3.2)、丙位癸内酯(AI:3.2),苹果中丁酸乙酯(OAV:85-613;AI:7.2-8.5)、3-甲基丁醛(OAV:2-7;AI:2.3-5.4),薰衣草中芳樟醇(AI:5.9-6.7)、乙酸芳樟酯(AI:6.2-7.7),玫瑰中乙位突厥烯酮(FD:256)、香叶醇(FD:256)是主要香气贡献成分。基于构建的花果类不同香气成分和香韵相互作用的新方法,研究了红枣、水蜜桃、苹果、玫瑰、薰衣草中香气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结构相同或者香气接近成分之间更容易发生协同、加成作用,而不同香韵或者结构差异较大的香气成分之间往往发生掩盖作用。如2,5-二甲基吡嗪与2-甲氧基-3,5-二甲基吡嗪、己醛与反-2-己烯醛之间组合时,实验与理论阈值的比值均小于0.5,呈现出着强烈的协同作用;而2,5-二甲基吡嗪与反-2-己烯醛、丙位辛内酯与2,5-二甲基吡嗪、己醛与己酸之间组合时,表现出较大的实验阈值与理论阈值的比值,分别为3.83、3.38、2.24,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掩盖效应。课题中采用Steven模型(n指数)研究香气成分之间作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香气成分的n差值在0-0.1之间时,基本表现为协同作用,如丙位癸内酯与丁位癸内酯(0.07)、香叶基丙酮与甲位香茅醇(0.06)、(E)-2-己烯醛与(E)-2-庚烯醛(0.04);而n差值大于0.1、小于0.2时,多数表现为加成作用,如己醇与乙酸乙酯(0.15)、叶醇与1-辛烯-3-酮(0.2)、乙酸熏衣草酯与丁酸己酯(0.14);而n差值大于0.2时,基本上表现为掩盖作用,如1-辛烯-3-醇与2-庚酮(0.26)、樟脑与4-松油烯醇(0.28)、3-巯基己醇与甲位香茅醇(0.3)。课题中采用优势香气模型研究了香气成分作用模式与主导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相互作用组合之间的优势香气区域各不相同,作用模式与主导性具有高度一致的对应性。如2-壬酮与(E,E)-2,4-己二烯醛等相互之间存在掩盖作用,优势区域的大小、形状不对称,表明这两个香气成分在香气强度值和识别概率上存在强弱之分,同时正确识别这两个成分的概率大大降低;香茅醇和香叶醇等相互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各自的优势区域大小接近、形状对称,表明这两个香气成分具有等同的主导能力,同时正确识别这两个成分的概率高。实验中研究了香韵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香韵之间往往发生掩盖或者加成作用。如在S型曲线法中,果香与甜香、果香与烤香、甜香与青香等香韵组合时,比值分别为0.65、0.68、0.59,表明这些组合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加成作用。而果香与酸香、甜香与酸香、青香与酸香之间进行组合时,实验阈值与理论阈值之间的比值较大,分别为1.58、2.57、1.58,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掩盖作用。

常冰[2](2019)在《不同桂花品种GC/MS和HPLC指纹图谱分析》文中提出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属于植物种属分类中的木犀科木犀属,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最早发源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常常被用作绿化树种,同时也是一种记录在册的药材。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并命名的桂花品种有160余种。现阶段桂花可分为五大类: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和彩叶桂。本文以武汉市花果山生态园中38个桂花品种(6种金桂,9种银桂,14种丹桂和9种四季桂)为研究材料,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桂花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在330 nm波长下对桂花花瓣提取物进行检测和分析,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相应的色谱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品种群间及品种群内的相关性,以期为品种的分类与鉴别提供新的途径。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为:(1)不同桂花品种GC/MS指纹图谱研究对38个桂花品种进行采集和处理,借助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两项实验技术,对桂花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结合先前的研究对成分进行归类,对其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四大品种群间挥发性成分种类无明显差异,而同一品种群内不同品种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上差别较大;在所研究的四个品种群中,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酮类、烯类、酯类、醛类及烷烃类等为主,经统计不同品种中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确定了二氢-β-紫罗兰酮、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兰酮、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呋喃-3-醇、α-松油醇、芳樟醇、α-紫罗酮、丙位癸内酯和十七烷九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将GC/MS色谱图导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以不同挥发性成分的出峰时间和相对含量为参数建立不同桂花品种的GC/MS指纹图谱,对其进行相似度分析,随后使用SPSS软件对群内和群间的桂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品种分别确定了19、26、27和31个共有峰,基于主要成分的相似度分析,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品种群内相似度范围分别是0.3790.944、0.1680.988、0.1640.989和0.2420.942,相似度整体上偏低,表明同一品种群的不同品种的挥发性成分在含量上差异偏大,同时也证明了GC/MS指纹图谱对于单个品种桂花的鉴定上的可行性;同一品种群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出品种群内不同品种桂花的相关性,与相似度结果基本一致,而品种群间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群的桂花品种交错地聚为一类,说明桂花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和品种群的分类无明显关联性。(2)不同桂花品种HPLC指纹图谱研究通过实地观察记录了2018年秋季44个桂花品种首茬花的花期,结果显示盛花初期主要集中在9月28日10月7号之间;使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色卡对不同桂花品种盛花初期的花瓣色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金桂品种群色度范围主要在7B15B之间,颜色主要为柠檬黄色、中黄色和黄色;银桂品种群色度范围主要在3C9C之间,颜色主要为浅柠檬黄色和柠檬黄色;丹桂品种群色度范围主要在21C31C之间,颜色主要为浅橙黄色、橙黄色、橙色、浅橙红色、中橙红色和橙红色;四季桂品种群色度范围主要在2C9D之间,颜色主要为浅柠檬黄色、柠檬黄色和中黄色。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将HPLC色谱图导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以不同提取物成分的出峰时间和相对含量为参数构建不同桂花品种的HPLC指纹图谱,对其进行相似度分析,随后使用SPSS软件对群内和群间的桂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品种群分别标定出15、13、9和12个共有峰,其中丹桂花瓣中提取物的种类明显少于其他三个品种。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品种群内相似度范围分别是:0.9750.999、0.9421、0.9771和0.9230.999,相似度整体上较高,表明同一品种群中不同品种的花瓣提取物在含量上差异很小,同时也说明所构建的HPLC指纹图谱并不能有效地对于单个品种桂花进行品种鉴定。品种群内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出同一品种群不同品种桂花的关联性,与相似度结果基本一致,而品种群间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丹桂品种明显地聚集在同一大类,其他三大品种交错地聚集在一起,并在局部有同品种群聚集现象,说明丹桂品种与其他三大品种在提取物的种类与含量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且其他三大品种群桂花也存在群体特征,对品种群的归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陈培珍,马春华,刘俊劭,林少军[3](2016)在《桂花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分析》文中认为采用微波辅助–同时蒸馏萃取法,以干桂花为原料,石油醚为萃取剂,桂花精油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桂花精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微波功率540 W、微波时间4 min、料液比1∶50(g/m L)、萃取时间2.5 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重复提取3次桂花精油的平均得率为2.34%。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对桂花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分离出29种组分,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β–紫罗酮(相对含量44.55%),其次是α–紫罗酮(相对含量13.88%)、顺–芳樟醇氧化物(相对含量3.96%)。

曾祥玲[4](2016)在《桂花TPS和CCD功能分析及其对花瓣色香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属于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属(Osmanthus)植物。作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香气独特,不仅广泛应用于古代园林以及现代园林的植物造景中,而且被列为重要的天然保健和香料植物,应用于香料及食品加工产业和芳香疗法。桂花依据花色和花期的不同,分为银桂、金桂、丹桂和四季桂四个品种群。丹桂品种群的花色最深,以橙色为主调,一般认为,其感知的香味不及黄色调的金桂和白色调的银桂,且同一品种群中不同品种的花香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前人从香气与色素物质的理化成分上对桂花的花香与花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其色香形成及其关系的分子机理尚未见报道。萜类物质既是桂花花香的主要成分和重要香气活性物质,也是花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关其生物合成代谢机理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分离克隆与桂花花香、花色合成相关的基因,分析主要香气和色素物质代谢路径基因的转录水平,寻找控制桂花色香形成的关键基因,从分子水平对桂花色香形成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为桂花的色香调控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发育时期桂花花瓣和幼叶的cDNA-AFLP分析以’柳叶金桂’为材料,采用cDNA-AFLP技术对其花瓣不同发育时期和幼叶进行分析,共获得283条不同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其中150条差异基因片段有相应的功能注释,根据参与的生物过程被分为10大类,包括代谢、发育、衰老、抗性以及转录调控等。其中参与次生代谢、转录调控和发育这三类生物过程的基因为我们研究桂花花香与花色奠定了基础。2.丹桂和金桂花香的释放与积累比较以’镉橙丹桂’和’柳叶金桂’为材料,比较了二者的挥发性花香物质成分,并对其主要单萜物质的释放与积累规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镉橙丹桂’和’柳叶金桂’花瓣挥发性花香物质的成分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镉橙丹桂’以单萜类物质为主,存在少量的类胡萝卜素衍生香气物质;而’柳叶金桂’以类胡萝卜素衍生香气物质为主,只含少量的单萜类物质。另外还发现,单萜物质的释放与积累受花发育时期以及昼夜节律的调控,以糖苷化形式积累的单萜物质对花香物质的释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3.参与单萜代谢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以‘镉橙丹桂’和’柳叶金桂’为材料,对参与单萜代谢的MEP代谢路径及萜合酶共18个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水平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在整个开花时期MEP代谢路径上的基因表达量差异较小或者与单萜合成不一致;而参与单萜合成最后一步酶反应的萜烯合酶(TPS)基因,尤其是OfTPS1和OfTPS3,在’镉橙丹桂’中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柳叶金桂’,与单萜的合成保持一致。4.萜烯合酶(TPS)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通过RACE-PCR方法,从桂花中克隆TPS基因的全长,从中获得4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TPS基因。由这4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基序:DDxxD 结构域和(N,D)D(L,I,V)x(S,T)xxxE 结构域。其中,仅OfTPS4在N-末端具有RR(x)8W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将OfTPS1和OfTPS2归为TPS-g亚家族,而OfTPS3和OfTPS4被聚为TPS-b亚家族。瞬时和稳定的基因超表达结果表明,OfTPS1和OfTPS2为芳樟醇合酶,OfTPS3和OfTPS4分别为(E)-β-罗勒烯合酶和α-法呢烯合酶。5.参与类胡萝卜素代谢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以’镉橙丹桂’和’柳叶金桂’为材料,对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转化和裂解代谢的共18个基因在铃梗期和盛花期的转录水平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中,只有PDS1、CRTISO、LCYB1在两个品种的盛花期的表达量要高于铃梗期,且在类胡萝卜素积累较多的’镉橙丹桂’中的表达量更高。在类胡萝卜素转化代谢中,CHYE在’柳叶金桂’铃梗期的表达量较高,在盛花期表达量明显下降,而该基因在’镉橙丹桂’的两个开花阶段的表达量差异并不大;ZEP在盛花期的表达量高于铃梗期,且类胡萝卜素积累更多的’镉橙丹桂’中表达量更高;VDE基因的表达恰好与ZEP相反,在积累玉米黄质的’柳叶金桂’的铃梗期表达量更高。在类胡萝卜素裂解代谢中,NCED1和CCD4a的表达量都表现为盛花期高于铃梗期,且相同时期’柳叶金桂’中的表达量更高;NCED2在两个品种的表达量存在差异,但是变化趋势不一致;CCD1和CCD4b在两个品种的表达量差异并不不明显。6.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通过RACE-PCR方法,从桂花中获得3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CCD基因。其中,OfCCD4b是还未报道过的新基因,OfCCD1和OfCCD4a与已报道的桂花中的CCD1和CCD4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三个OfCCD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及品种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OfCCD1和OfCCD4a在花瓣中的表达量最高;OfCCD4b主要在花梗、花托和雌蕊中表达。原核体内和体外酶反应结果表明,OfCCD1能降解大多数的类胡萝卜素产生相应的类胡萝卜素衍生香气物质;OfCCD4a不能降解这些类胡萝卜素产生香气物质,但是在积累玉米黄质的菌株产生了新的类胡萝卜素;OfCCD4b在积累类胡萝卜素的菌株中表达,则既不能产生香气物质,也不能产生新的类胡萝卜素。

陈容[5](2015)在《桂花香气基因GES和ADH的cDNA克隆和红檵木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桂花是我国主要观赏树种之一,花香浓郁。红檵木则是近年来我国南方广泛栽种的观赏树种,生态适应性强,花朵颜色红艳,但几乎没有花香。基于此,本研究以四季桂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及RACE技术,对香气合成关键基因GES和ADH进行cDNA全长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GES和ADH基因在不同季节、组织、花期的差异表达规律;同时开展红檵木的高效再生体系建立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红遗传转化体系。结果如下:1、四季桂GES和ADH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获得。以四季桂花瓣为材料,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通过RT-PCR获得保守性片段序列,以此cDNA序列为基础,先后进行3’RACE、5’RACE和全长克隆,获得四季桂GES和ADH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2、四季桂GES和AD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ES基因的cDNA序列长1900bp, ORF长1745bp,编码58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46839.3Da,等电点为4.92。蛋白质结构分析显示GES蛋白没有跨膜区螺旋,α-螺旋区域较多,β-螺旋区域较少,亲水脂性螺旋区域较多。ADH基因cDNA序列长1223bp, ORF长1005bp,编码33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36105.99Da,等电点为5.76,没有跨膜区螺旋,α-螺旋区域少,β-螺旋区域相对较多,有部分亲水脂性的螺旋区域。3、四季桂GES和ADH基因的表达规律研究。以四季桂3、6、9、12月份不同花期的花瓣和叶片为材料,分别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进行GES和ADH基因的半定量RT-PCR,差异表达结果表明,GES和ADH基因在花瓣当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在叶片中的表达量,且盛花期的表达量高最高。初步推测GES和ADH基因的表达对四季桂花瓣香气物质的产生有重要影响。4、红檵木高效再生体系建立研究。以红檵木茎尖为材料,通过优化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不定芽诱导、增殖与生根的培养基与激素配比,进行红檵木高效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红檵木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案为两次升汞消毒法:0.1%HgCl2两次消毒,各3分钟;最佳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的培养基配方分别为:MS+6-BA 1.0 mg/L + NAA 1.7 mg/L、MS+6-BA 1.0 mg/L + IBA 0.06 mg/L;首次使用AgN03,获得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配方:MS + 6-BA 1.5 mg/L + NAA 0.01 mg/L + AgN03 1 mg/L;不定芽增殖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 + 6-BA 1.0 mg/L+IBA 0.05 mg/L+Vc 5.0 mg/L;最佳不定芽生根方案为:选择2.1-3.0 cm的不定芽,保留2-4叶片,接种至1/2 MS+IBA 4.5 mg/L培养基。5、四季桂ADH基因转化红檵木的研究。在四季桂ADH基因克隆和红檵木高效再生体系的基础上,以四季桂ADH基因的全长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双酶切将ADH基因插入至pCAMBIA2301载体中,成功构建了ADH基因的植物过表达载体,并由农杆菌介导成功转入红檵木愈伤组织,通过抗性筛选、分子检测获得了红檵木转基因植株。

施婷婷,杨秀莲,王良桂[6](2014)在《桂花花朵香气成分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桂花花朵的香味由一系列低分子量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并形成其独有的特征。对桂花花朵香气成分的物质种类、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提取与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田怀香,李凤华,吴艳[7](2014)在《电子鼻分析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金桂、银桂和丹桂3个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进行电子鼻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单类成分判别分析(SIM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对电子鼻区分桂花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电子鼻可以用于区分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为进一步的调香工作奠定基础。

田怀香,李凤华,吴艳[8](2014)在《利用电子鼻分析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文中研究指明对‘圆叶金桂’、‘玉玲珑银桂’和‘朱砂丹桂’3个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进行电子鼻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单类成分判别分析(SIM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方法对电子鼻区分桂花香气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电子鼻可以用于区分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为进一步的调香工作提供帮助。

侯丹[9](2014)在《桂花主要品种花香和花色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文中指出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既是优良的绿化树种,也是着名的香料植物。桂花按花期不同分为秋桂和四季桂两大类,秋桂又根据花色分为金桂(Aurantiacus group)、银桂(Albus group)和丹桂(Lutes group)品种群。桂花的花开放受冷积温调控,自然花期在10月;10月份温度波动较大,温度的变化会对花香释放和花色呈现产生显着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不同品种之间表现不尽相同。花香和花色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敏感程度从本质而言受遗传决定,而受环境因子调控。本文以四大桂花品种群29个栽培品种为材料,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品种的主要香气物质和色素种类;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品种(金桂、银桂和丹桂),以近年来桂花自然条件下盛开期的平均温度(20±0.5℃)为基准,人工模拟温度变化(12、15和32℃),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桂花主要花香和花色组成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变化,以明确桂花香释放、花色呈现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及其作用机理,从而为桂花园林应用、花期调控和性状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桂花主要品种香气成分比较分析及评价:以四大品种群29个栽培品种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对其芳香物质进行鉴定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9个栽培品种香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根据香气物质的相对含量还是香气值的大小,不同品种群间主要芳香物质及特征香气成分无规律性差异,而同一品种群内不同品种间有一定差异;四大品种群最主要的香气化合物种类为醇类(Alcohols)和酮类(Ketones)。根据各物质的相对含量,桂花中主要芳香物质包括顺式-氧化芳樟醇(cis-Linalool oxide)、反式-氧化芳樟醇(trans-Linalool oxide)、芳樟醇(Linalool)、二氢-β-紫罗兰酮(2H-β-Ionone)、α-紫罗兰酮(α-Ionone)和β-紫罗兰酮(β-Ionone),顺式罗勒烯((Z)-Ocimene)、γ-癸内酯(γ-Decalactone)和香叶醇也是部分品种比较重要的芳香物质。根据各物质香气值的大小得出:β-紫罗兰酮(β-Ionone)、α-紫罗兰酮(α-Ionone)、芳樟醇(Linalool)和反式-氧化芳樟醇(trans-Linalool oxide)为四大品种群的特征香气物质,共同形成桂花的基础香气;而香气物质香气值大小的差异以及所有物质的共同作用形成不同品种特有的香气。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结合特征香气成分及其香气值的大小,所分析品种可分为淡甜香、浓香馥郁及清香雅致3大类。大部分丹桂品种属于第1类,而大部分金桂、银桂及四季桂品种属于后2类。不同性别及不同地理起源的桂花品种香气物质无显着差异,与品种群无显着相关性。2、不同品种花香释放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玉玲珑’、‘金球桂’、‘堰虹桂’和‘硬叶丹桂’中的主要化合物类型和特征香气物质种类不变,只有相对含量发生变化。当温度降低时(15和12℃),‘玉玲珑’、‘金球桂’和‘硬叶丹桂’中的紫罗兰酮(包括α和β两种异构体)相对含量均降低,‘堰虹桂’在15℃增大,在12℃降低;‘硬叶丹桂’中芳樟醇含量减少,其余品种表现为略增大或基本不变。当温度升高时(32℃),所有品种中的紫罗兰酮相对含量均降低;‘玉玲珑’和‘堰虹桂’中芳樟醇含量明显减少,‘金球桂’和‘硬叶丹桂’均略升高。芳樟醇、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香气值的变化是影响不同温度下4个品种香气浓淡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所有品种中烷烃类化合物(C7-C30正烷烃)基本表现为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将稀释桂花的香气,可能是高温条件香气变淡的另一主要原因。3、桂花主要品种花色素成分比较分析: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DAD)联合质谱(HPLC-ESI-MS2)技术对23个主要栽培品种的花色素主要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品种均含有类黄酮化合物,而类胡萝卜素在不同品种群间差异显着。银桂所有品种均不含类胡萝卜素;部分金桂和四季桂品种含有α-或β-类胡萝卜素;丹桂品种群含有两类类胡萝卜素。定性分析共得到了8种类黄酮化合物,并在大部分品种中均检测出。其中,结构已基本确定的4种物质为:乙氧基槲皮素、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芒柄花素-7-O-葡萄糖苷和丁香亭-3-O-芸香糖苷,分别属于黄酮醇、异黄酮以及黄酮化合物;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在所有品种中含量均最高(总类黄酮化合物含量的2/3以上),显着高于其他物质,是桂花中最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较重要的类黄酮化合物还包括丁香亭-3-O-芸香糖苷、P2、P3、P4和P5。α-类胡萝卜素和β-类胡萝卜素还是丹桂所有品种和部分金桂品种的主要色素物质,对花色形成起决定性作用。4、不同品种花色呈现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不同温度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玉玲珑’、‘金球桂’、‘堰虹桂’和‘硬叶丹桂’的花色产生显着影响。当温度逐渐降低时(15和12℃),4个桂花品种花色均明显加深,L*、A*、B*和C*值表现为逐渐降低,而h*值逐渐升高;当温度升高时(32℃)所有材料花色均变淡,其花色值表现为A*、B*和C*值降低,而L*、h*值变大。随温度的逐渐降低(15和12℃),所有品种类黄酮化合物种类不变而含量均显着降低;在银桂‘玉玲珑’中,类胡萝卜素从无到有,金桂品种‘金球桂’与丹桂品种‘堰虹桂’和‘硬叶丹桂’类胡萝卜素种类不变,含量显着升高。当温度升高时(32℃),所有品种中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化合物含量均降低;‘金球桂’和‘玉玲珑’未检测出类胡萝卜素,‘硬叶丹桂’和‘堰虹桂’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均减少。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4个品种花色改变最为相关的花色素物质为:异鼠李糖素-3-O-芸香糖苷、丁香亭-3-O-芸香糖苷、P3、P4和P5以及α-和β-类胡萝卜素。

原玲芳[10](2013)在《桂花精油缓释型香水及抗龋齿含片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桂花产生香气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桂花精油,同时桂花精油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目前,有关桂花精油的应用中还存在精油提取率不高及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等诸多问题,这都限制了桂花精油在轻工行业和保健油领域的应用。本研究建立了桂花精油品质的检测方法,分析精油成分,进而优化了精油提取工艺,并对精油产品进行开发,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桂花精油品质检测方法,分析其理化性质,并采用GC-MS联用对其成分进行鉴定,得到了桂花精油的主要成分为二氢-β-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亚麻酸乙酯、棕榈油酸等。(2)首次采用均匀设计研究从桂花浸膏中提取桂花精油的最佳工艺参数。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桂花浸膏与无水乙醇质量体积比为1:500,提取温度为50℃。此方法提取出的桂花精油得率可达到89.12%,确定了提高桂花精油产量的关键因素。(3)确定了桂花香型香水配方,实现了桂花精油的高附加值应用。采用嗅辨法与失重法结合评价桂花香型香水留香时间,确定了香兰素延缓桂花精油香气释放的功效。研究结果显示:桂花精油浓度为3-4.5%(v/v),香兰素添加量达0.15g-0.23g/100ml时,桂花香水香气持续时间增长,香气浓郁且桂花香味显着。(4)以嗜酸乳杆菌为代表,研究了桂花精油对口腔内引起龋齿细菌的抑制作用。确定了桂花精油抑制嗜酸乳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mg/ml,并且,当桂花精油浓度大于0.125mg/ml时,随精油浓度增加,其抑菌作用增强,同等浓度桂花精油抑菌效果强于阳性对照药物甲硝唑,并据此将桂花精油开发为一种具有抗龋齿、清新口气功效的含片。

二、吸附丝色谱法用于桂花香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附丝色谱法用于桂花香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花果类香气成分协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嗅觉产生理论
    1.2 特征香气形成理论
        1.2.1 分子振动理论
        1.2.2 识别理论
    1.3 花果类香气研究概况
    1.4 香气协同方法
        1.4.1 宏观层面协同作用方法
        1.4.2 微观层面协同作用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花果类香气成分鉴定方法构建及可视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相微萃取方法优化
        2.3.2 热脱附方法优化
        2.3.3 水蒸气蒸馏方法优化
        2.3.4 三种香气成分提取方法比较
        2.3.5 SPME方法可靠性验证
        2.3.6 含硫微量成分鉴定方法的建立
        2.3.7 基于可视化的解卷积技术拆分重叠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花果类特征香气成分的感官组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AV法鉴定花果类特征香气成分
        3.3.2 GC-O强度法鉴定花果类特征香气成分
        3.3.3 GC-O和OAV方法比较
        3.3.4 缺失、添加法验证关键特征成分
        3.3.5 花果类香韵结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花果类香气成分协同作用方法构建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ET法、S型曲线法测定阈值比较
        4.3.2 四种香气成分相互作用方法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花果类香气成分协同作用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香韵香气成分协同作用研究
        5.3.2 相同香韵香气成分协同作用研究
        5.3.3 香气强度比对协同作用影响
        5.3.4 Steven模型研究香气成分协同作用
        5.3.5 香气成分主导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花果类香韵协同作用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香韵之间协同作用研究
        6.3.2 香韵主导性研究
        6.3.3 多元体系香韵添加、缺失研究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不同桂花品种GC/MS和HPLC指纹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桂花概述
        1.1.1 桂花的起源与分布
        1.1.2 桂花的品种分类
    1.2 桂花的主要性状特征
        1.2.1 桂花的挥发性成分研究
        1.2.2 桂花的花色成分研究
    1.3 指纹图谱概述
        1.3.1 指纹图谱的概念及特征
        1.3.2 指纹图谱的分类
        1.3.3 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1.3.4 指纹图谱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GC/MS指纹图谱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的选择
        2.1.2 材料的采集与保存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2.2.2 GC/MS条件
        2.2.3 重复性实验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品种群挥发性成分分析
        2.3.2 不同品种群GC/MS指纹图谱的构建
        2.3.3 GC/MS聚类分析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HPLC指纹图谱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的选择
        3.1.2 材料的采集与保存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HPLC进样前处理
        3.2.2 HPlC色谱条件
        3.2.3 重复性实验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品种桂花色度及盛花初期结果
        3.3.2 不同品种群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
        3.3.3 HPLC聚类分析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桂花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1.2仪器与设备
    1.3试验方法
        1.3.1桂花精油的提取
        1.3.2 GC-MS分析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不同萃取剂对桂花精油提取的影响
    2.2萃取时间对桂花出油率的影响
    2.3料液比对桂花出油率的影响
    2.4微波时间对桂花出油率的影响
    2.5微波功率对桂花出油率的影响
    2.6微波辅助–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桂花精油的工艺优化
    2.7桂花精油GC–MS化学成分分析
3结论

(4)桂花TPS和CCD功能分析及其对花瓣色香形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花香研究进展
        2.1 萜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2.2 苯丙/苯环型物质的生物合成
        2.3 脂肪酸衍生物质的生物合成
        2.4 支链氨基酸衍生物质的生物合成
        2.5 植物中挥发性物质的释放调控
    3 花色研究进展
        3.1 类黄酮/花青素的研究进展
        3.1.1 类黄酮/花青素的结构与颜色
        3.1.2 类黄酮/花青素的合成途径
        3.1.3 花青素的修饰
        3.1.4 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3.2 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3.2.1 类胡萝卜素的成分
        3.2.2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
        3.2.3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和类胡萝卜素的积累
        3.3 甜菜碱素研究进展
    4 花香与花色关系的研究进展
        4.1 花青素与香气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4.2 类胡萝卜素与香气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5 桂花花香研究进展
    6 桂花花色研究进展
    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cDNA-AFLP分析桂花花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差异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RNA的提取及检测
        2.2.2 mRNA的分离
        2.2.3 双链cDNA的合成及纯化
        2.2.4 双链cDNA的酶切
        2.2.5 cDNA-AFLP分析
        2.2.6 差异片段的回收与二次扩增
        2.2.7 目的片段的纯化、克隆与测序
        2.2.8 序列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桂花总RNA的提取
        3.2 mRNA分离与双链cDNA合成
        3.3 酶切产物与预扩增体系优化
        3.4 选择扩增引物组合评价
        3.5 选择扩增产物的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分析及差异片段的回收
        3.6 差异表达片段的功能分析
        3.7 差异表达基因的Real-time qPCR检测
    4 讨论
        4.1 总RNA的提取及mRNA的分离
        4.2 内切酶的选择和选择扩增引物的筛选
        4.3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功能分析
    5 小结
第三章 单萜物质的释放与积累及其生物合成的关键TPS基因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香气物质的顶空收集与溶剂提取
        2.2.2 糖苷挥发物的提取
        2.2.3 GC-MS分析
        2.2.4 总RNA提取与基因表达量分析
        2.2.5 基因的克隆
        2.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7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2.2.8 OfTPS基因的瞬时超表达和稳定遗传转化
        2.2.9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10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分析
        2.2.11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及体外酶活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镉橙丹桂'与'柳叶金桂’的花香挥发物比较
        3.2 不同发育时期单萜物质挥发与积累分析
        3.3 单萜物质释放与积累的昼夜节律分析
        3.4 参与单萜代谢基因的表达分析
        3.5 OfTP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6 OfTPS基因植物超表达功能验证
        3.7 OfTPS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3.8 OfTPS基因的时间表达模式分析
        3.9 OfTPS基因的空间表达模式分析
    4 讨论
        4.1 单萜的释放与糖苷化
        4.2 MEP路径中的基因分析
        4.3 TPS基因的表达分析
        4.4 TPS基因的序列与功能特征
    5 小结
第四章 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1和CCD4)的功能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香气物质的顶空收集与溶剂提取
        2.2.2 GC-MS分析
        2.2.3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2.2.4 类胡萝卜素的HPLC分析
        2.2.5 总RNA提取与基因表达量分析
        2.2.6 基因的克隆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8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9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分析
        2.2.10 OfCCD重组蛋白在原核体内的HPLC和GC-MS分析
        2.2.11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及体外酶活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镉橙丹桂’与'柳叶金桂’类胡萝卜素分析
        3.2 ‘镉橙丹桂'与'柳叶金桂'类胡萝卜素衍生香气物质分析
        3.3 参与类胡萝卜素代谢基因的表达分析
        3.4 OfCCD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5 OfCCD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
        3.6 OfCCD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原核体内功能分析
        3.7 OfCCD蛋白的分离纯化及体外功能分析
    4 讨论
        4.1 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转化及裂解代谢基因对花色的影响
        4.2 OfCCD4a的功能缺失导致桂花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
        4.3 OfCD1、OfCCD4a和OfCCD4b具有不同的底物特异性
    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cDNA-AFLP差异表达片段的功能预测
己发表文章
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5)桂花香气基因GES和ADH的cDNA克隆和红檵木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桂花香气成分研究
        1.1.1 桂花概述
        1.1.2 桂花香气成分的种类
    1.2 植物香气基因研究进展
        1.2.1 植物香气基因的克隆研究
        1.2.2 植物香气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1.2.3 植物香气的合成通路与分子调控研究
    1.3 红檵木的组织培养研究
        1.3.1 红檵木概述
        1.3.2 红檵木组织培养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2 桂花GES和ADH基因的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桂花花瓣与叶片的总RNA提取与cDNA合成
        2.2.2 桂花GES和ADH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
        2.2.3 桂花GES和AD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GES和ADH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2.3 讨论
        2.3.1 四季桂花瓣和叶片总RNA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
        2.3.2 全长cDNA克隆实验细节的影响
        2.3.3 GES基因表达的复杂性
        2.3.4 ADH基因表达的复杂性
3 红檵木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0 红檵木外植体的高效表面消毒
        3.2.1 红檵木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
        3.2.2 红檵木愈伤组织的不定芽分化
        3.2.3 红檵木不定芽的生根与移栽
    3.3 讨论
        3.3.1 影响愈伤组织不定芽诱导的因素
        3.3.2 影响不定芽增殖的因素
        3.3.3 影响不定芽生根的因素
4 桂花ADH基因转化红檵木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桂花ADH基因的植物过表达转基因载体构建
        4.2.2 ADH基因转化农杆菌
        4.2.3 含ADH基因的农杆菌转化红檵木
        4.2.4 候选红檵木转化植株的分子鉴定
    4.3 讨论
5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本论文实验所用药品配方
附录B:缩略词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桂花花朵香气成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桂花花朵香气成分的物质种类
2 桂花花朵香气成分的影响因素
    2.1 品种
    2.2 花期
    2.3 研究对象
3 桂花花朵香气成分的提取与分析方法
    3.1 水蒸气蒸馏法
    3.2 挥发性有机溶剂萃取法
    3.3 动态顶空法
    3.4 静态顶空法
    3.5 超临界CO2萃取法
    3.6 活性炭吸附丝吸附法
    3.7 固相微萃取法
4 展望

(7)电子鼻分析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电子鼻系统
    1.3 电子鼻分析参数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子鼻分析中雷达图的比较
    2.1 主成分分析 (PCA)
    2.2 单类成分判别分析 (SIMCA)
    2.3 判别因子分析 (DFA)
3 结论

(8)利用电子鼻分析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电子鼻系统
    1.3 电子鼻分析参数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子鼻分析中雷达图的比较
    2.2 主成分分析(PCA)
    2.3 单类成分判别分析(SIMCA)
    2.4 判别因子分析(DFA)
3 结论

(9)桂花主要品种花香和花色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桂花品种介绍
    1.2 桂花花香相关研究
        1.2.1 现有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1 国外研究进展
        1.2.1.2 国内研究进展
        1.2.2 香气物质合成途径研究
        1.2.3 温度对花香释放的影响
    1.3 桂花花色相关研究
        1.3.1 桂花色素的研究进展
        1.3.2 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
        1.3.3 类胡萝卜素的合成途径
        1.3.4 温度对花色(花色苷、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桂花主要品种香气成分比较分析及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2.1.4 香气值计算方法和标准
    2.2 结果分析
        2.2.1 银桂品种群香气成分分析
        2.2.2 金桂品种群香气成分分析
        2.2.3 丹桂品种群香气成分分析
        2.2.4 四季桂品种群香气成分分析
        2.2.5 四大品种群主要香气成分香气值
        2.2.6 桂花品种特征香气成分的聚类分析
    2.3 讨论与分析
        2.3.1 四大品种群主要芳香物质和特征香气成分
        2.3.2 不同品种群特征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2.3.3 不同起源、不同性别品种的香气成分
        2.3.4 桂花品种的香气类型
        2.3.5 小结
3 桂花香气释放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处理方法
        3.1.3 GC-MS 分析方法和条件
        3.1.4 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3.1.5 香气值计算方法和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自然条件下开花温度分析
        3.2.2 ‘玉玲珑’花香气释放对不同温度的响应
        3.2.2.1 ‘玉玲珑’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香气化合物类型分析
        3.2.2.2 不同温度对‘玉玲珑’花香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3.2.3 ‘金球桂’香气释放对不同温度的响应
        3.2.3.1 ‘金球桂’在不同温度下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
        3.2.3.2 不同温度对‘金球桂’挥发性物质影响
        3.2.4 ‘堰虹桂’香气释放对不同温度的响应
        3.2.4.1 ‘堰虹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香气化合物类型分析
        3.2.4.2 不同温度对‘堰虹桂’挥发性物质影响
        3.2.5 ‘硬叶丹桂’香气释放对不同温度的响应
        3.2.5.1 ‘硬叶丹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香气化合物类型分析
        3.2.5.2 不同温度对‘硬叶丹桂’挥发性物质影响
        3.2.6 4 个桂花品种在不同温度处理下主要芳香物质香气值
    3.3 讨论
        3.3.1 桂花香气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变化
        3.3.2 不同温度条件下桂花香气浓度的变化
        3.3.3 小结
4 桂花主要品种色素成分比较分析
    4.1 桂花品种花瓣主要色素种类比较分析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花色比对和测定
        4.1.2.2 色素的特征颜色反应
        4.1.2.3 叶绿素的鉴定
        4.1.2.4 类胡萝卜素的鉴定
        4.1.2.5 类黄酮化合物的鉴定
    4.2 桂花品种花瓣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桂花品种花瓣类黄酮化合物定性和定量分析
        4.3.1 材料
        4.3.2 方法
        4.3.2.1 类黄酮化合物的提取
        4.3.2.2 类黄酮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4.3.2.3 类黄酮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4.4 桂花品种花色呈现与色素成分的关系
        4.4.1 桂花色素主成分分析
        4.4.2 桂花色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桂花品种色素种类分析结果
        4.5.1.1 不同桂花品种的花色呈现
        4.5.1.2 桂花色素特征颜色反应
        4.5.1.3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鉴定
        4.5.1.4 类黄酮的鉴定
        4.5.2 桂花品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结果
        4.5.3 桂花品种花瓣中黄酮化合物定性和定量分析色素
        4.5.3.1 桂花黄酮化合物定性分析
        4.5.3.2 黄酮化合物定量分析
        4.5.4 桂花品种色素主成分分析
        4.5.4.1 银桂品种群色素主成分分析
        4.5.4.2 金桂品种群色素主成分分析
        4.5.4.3 丹桂品种群色素主成分分析
        4.5.4.4 四季桂品种群色素主成分分析
        4.5.5. 桂花品种色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5.5.1 银桂品种群色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5.5.2 金桂品种群色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5.5.3 丹桂品种群色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5.5.4 四季桂品种群色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6 讨论
        4.6.1 桂花品种主要花色素种类及其成分
        4.6.2 桂花品种花色呈现与其所含色素的关系
        4.6.3 小结
5 桂花花色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温度处理
        5.1.3 花色比对和测定
        5.1.4 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5.1.5 类黄酮化合物的分析
        5.1.6 不同温度下桂花花色表型与其色素成分的关系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温度处理对 4 个桂花品种花色指标的影响
        5.2.2 不同温度处理对 4 个桂花品种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5.2.3 温度对 4 个桂花品种类黄酮化合物的影响
        5.2.4 不同温度条件下 4 个桂花品种色素主成分分析
        5.2.4.1 ‘玉玲珑’色素主成分分析
        5.2.4.2 ‘金球桂’色素主成分分析
        5.2.4.3 ‘堰虹桂’色素主成分分析
        5.2.4.4 ‘硬叶丹桂’色素主成分分析
        5.2.5 不同温度条件下 4 个桂花品种色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 讨论
        5.3.1 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5.3.2 类黄酮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5.3.3 不同温度条件下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化合物的协同作用对花色的影响
        5.3.4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或投稿情况
社会实践及学术交流活动
致谢

(10)桂花精油缓释型香水及抗龋齿含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桂花及其应用进展
    1.2 天然精油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1.3 天然香料的香水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1.4 龋齿及抗龋齿药物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桂花精油制备工艺优化及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缓释型桂花香水研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桂花精油抑菌功效研究及含片研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四、吸附丝色谱法用于桂花香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花果类香气成分协同作用研究[D]. 朱建才. 江南大学, 2019(04)
  • [2]不同桂花品种GC/MS和HPLC指纹图谱分析[D]. 常冰. 河南大学, 2019(01)
  • [3]桂花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分析[J]. 陈培珍,马春华,刘俊劭,林少军. 粮食与油脂, 2016(10)
  • [4]桂花TPS和CCD功能分析及其对花瓣色香形成的影响研究[D]. 曾祥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4)
  • [5]桂花香气基因GES和ADH的cDNA克隆和红檵木转化研究[D]. 陈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2)
  • [6]桂花花朵香气成分的研究进展[J]. 施婷婷,杨秀莲,王良桂.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4(10)
  • [7]电子鼻分析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A]. 田怀香,李凤华,吴艳. 第十届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8]利用电子鼻分析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J]. 田怀香,李凤华,吴艳. 林业科技开发, 2014(04)
  • [9]桂花主要品种花香和花色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D]. 侯丹.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10]桂花精油缓释型香水及抗龋齿含片的研制[D]. 原玲芳.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吸附丝色谱法研究桂花香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