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设算法提高计算机程序运行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林华政,许芝卉,康淑瑰[1](2022)在《数学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优化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数学算法是数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他领域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计算机编程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数学算法的使用,将数学算法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对计算机编程不断地优化。数学算法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是利用数学算法来总结和归纳计算机编程,并利用数学算法的优势来开展计算机的计算功能,还会使用到数学思想,对计算机编程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利用数学算法逐渐优化计算机编程,最终让计算机编程的程序变得更加简洁,更加具有实用性。基于此,分析了数学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编程的主要问题,进而对计算机编程中如何使用数学算法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来提高计算机的整体运行效果。
刘宇[2](2021)在《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计算机程序的编程中,算法能够很好地解决程序编写方案,从而准确并完整的描述出计算机问题的相关指令,在计算机编程中,算法的运算种类非常繁杂,准确的编程算法可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这也是计算机程序编写的灵魂,基于此,本文就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中的重要性和算法应用进行分析,为计算机编程提供必要的参考借鉴。0引言计算机使用编程技术,可以使计算机的应用变得更加灵活,通过融入算法的方式,使计算机编程技术具有更强的高效性与逻辑性,
王倩[3](2021)在《基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排序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其在实际生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计算机程序设计是按照机器逻辑语言的开发规律实现不同应用功能的渠道之一。在算法体系中,排序问题类型多样化,在实现排序功能的层面需要程序设计语言参与其中。该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经典排序算法进行深入分析,将相关排序问题与程序设计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提出排序问题优化的策略。
李睿[4](2021)在《长春某集中供热管网设计与运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建筑能耗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集中供热是目前建筑耗能里最具节能潜力的部分。通常在集中供热管网设计过程中,仅凭经验设计会使得管网前期投资增加,进而导致运行阶段存在水力失调的问题,难以满足管网安全性与经济性要求。另外,运行调节过程中供热量和热负荷不匹配问题,使得水泵能耗过高,能源浪费严重。对集中供热管网进行管路设计优化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而管网的运行调节优化可以提高安全可靠性,提升供热品质,降低供热成本。因此,集中供热管网的设计运行调节优化对满足我国节能减排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春第三热电厂某集中供热管网为研究对象,对其设计与运行优化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对管网的工程信息汇总分析,并应用EPANET软件建立管网拓扑模型,对现有管网管路设计进行验证。以管网的年折算费用为目标函数,应用遗传算法构建了管网设计优化模型,对管网进行管路设计优化。对比分析采用不同变异概率、交叉概率、电价以及负荷率时对管径优化的影响规律及对整个优化数学模型求解结果的影响。对比结果显示:变异概率为0.1,交叉概率为0.4时,管网投资年折算费用最低为901.15万元,且优化了管路中存在问题的管段。通过电力价格的变化和管网负荷率的变化对管径优化的影响分析,验证了管网管路设计优化方案具有通用性。其次,结合网络图论和回路矩阵计算模型,建立了管网水力工况数学模型,采用MKP法对回路矩阵进行求解,并利用Hac Net软件校核该算法的准确性,由此对管网水力失调和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高管网水力稳定性的措施。本文采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水力初调节模拟分析软件,该软件可实现智能寻优水力平衡,应用该软件对管网初调节分析优化,在水力初调节前,该供热管网的35个换热站,高达20个存在水力失调现象,经工程现场水力调节后,全部用户均达到水力平衡。再次,基于管网2019-2020采暖季的运行工况统计分析,结合水泵并联变频运行的综合效率和变负荷水泵节能运行策略,对管网采用质调节、量调节以及两阶段和三阶段的变流量质调节进行分析,绘制了管网流量、供回水温度及温差变化曲线;并以循环泵耗电量最小为目标,优化出四种不同运行调节方式下管网最佳调节方式。结果显示:管网采用三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能耗最低,与质调节方式相比电耗节约46.9%。最后,在管网运行调节过程中,水泵采用不同变频运行调节方式时,水泵的效率、功率和能耗都有所不同。本文结合试验系统,分析水泵在不同变频模式下以及不同管网负荷率下,随着频率的变化,水泵装置的功率及效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同步变频运行模式优于异步变频与定变结合模式。
余雪扬[5](2021)在《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文中认为制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在一起,从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渐进的制度演化过程。西奥多·舒尔茨(1968)曾说,货币即制度。货币是一种古老的制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产品或服务让渡,伴随着这种让渡的是同等数量价值的反方向转移。无论货币以何种外在形式呈现,都是天然承载这种价值转移的载体。从原始的物物交换、简单的商品经济到发达的市场经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货币与之相伴。货币的本质内涵是一种权利,即获得社会普遍接受的未来价值索取权,历经千年延续下来,一以贯之未曾改变。期间,生产力的发展催生新的需求,技术迭代推动货币从实物、金属、纸币向电子货币形态演变,以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消费者福利。从货币及其延伸形态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看,每一次技术革命背后都蕴含着货币形态变革的现实。21世纪后,互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济数字化、社会生活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科技等对货币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货币形态及其流通模式也日趋数字化和网络化,催生出一种新形态的货币: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登上历史舞台,引发巨大关注,构成对传统货币流通与经济规则的重塑与革新。作为其中重要类别的法定数字货币将构建新的货币前景,同时也使得传统货币理论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语”,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和解释逻辑。从法经济学角度,法定数字货币是由法律授权中央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基于密码学技术、完全依赖数字信息形态存储和支付交易、具有加密货币形式和功能、在发行国内普遍使用和具有法偿力的法定支付工具和价值凭证。科斯(1937,1960)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内在关系的理论表明,在给定技术水平的条件下,人们创生或选择某种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导致一些市场制度的出现和改变。货币体系同样如此。理想的法定数字货币具备不可重复花费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系统无关性、安全性、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分性、可编程性、公平性等诸多特性。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后,将与现行货币体系中的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相互竞争、动态博弈。法定数字货币具备的诸多特点与功能,将有效改进信用现钞的缺陷,又能够兼具电子货币的优点,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价值效用。因此,法定数字货币的整体竞争绩效将强于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能够有效提升货币体系的安全与效率。尽管信用现钞、电子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名义价值相等,但是法定数字货币竞争优势强,将使其在社会公众认可中的实际价值更高,接受度及使用率也将更高,有较大概率成为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随着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范围的扩大,法定数字货币对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的价值改进势必在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货币政策实施以及支付体系运行方面产生影响,带来效益。首先,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将改变当前货币体系结构,使得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为主的二元货币结构中增加法定数字货币形成三元货币结构。当前的货币流通运行中除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这种电子形式的法定货币外,绝大多数是存款货币、预付货币这些电子货币,这削弱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减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及流通势必替代部分电子货币,从而能够减轻电子货币对信用现钞的替代效应。同时,法定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来说是可控可追踪的,这样可以提升中央银行对整体货币体系的控制力。其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优化货币政策实施。在社会全面流通而非封闭场景下,法定数字货币可测性、可追踪性、可控性强,其发行与流通可以使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可测量度有所提升,大数据分析基础更为扎实,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更加精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数字货币利率,来调控银行存款利率,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这有助于提升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对中长期信贷利率的传导,改善我国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不畅的状况。通过对法定数字货币计负利率,或者酌情对法定数字货币钱包收取保管费,实质上等同于实施负利率政策,由此打破零利率下限约束,释放货币政策空间。法定数字货币可以优化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以及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困境。最后,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完善支付体系运行。由于信用现钞支付功能不足,中央银行“不得不”向私人部门让渡货币发行权,由私人部门提供补充的支付服务,但同时造成社会支付链条不断延长,部分支付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后,中央银行可以摒弃“私人部门提供支付服务,中央银行给以价值担保”的传统模式。法定数字货币具有的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编程性等技术特点,使得任何支付行为均可以被追踪,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增加支付透明度,增强监管穿透性,也能够减轻中央银行监管负担以及对私人部门的价值担保。在支付主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信用级别上高于电子货币,同时还是密码货币,安全性上更好。在跨境支付方面,信用现钞的印制、发行、携带、调运、存储事无巨细,纷繁复杂,不适合跨境支付,已经长期妨碍了货币的国际流通。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将丰富和强化人民币跨境支付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毫无疑问法定数字货币面临着较大的现实需求,他更将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一方面,因其具有与信用现钞不同的功能特点将带来行为主体之间行为模式的差异,产生传统法定货币所没有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只有在既有的法律制度下,才能对特定的可转移产权做出是否构成货币的判断,法定数字货币要履行法定货币职能需要货币法授权与规定。按照制度安排的供需理论分析框架,考察我国现行货币制度规则供给状况,尚且不能完全满足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一是现行货币发行规则无法完全适用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调拨、清点、核对、流通及销毁均依赖于网络系统,原先信用现钞发行、调拨、清分、销毁、回笼等以地域、实体库为载体的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再适用。二是现行货币运行规则未包含法定货币互换的内容。法定数字货币一旦发行,我国法定货币体系中将出现多种类型的法定货币,势必出现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这是传统货币制度没有也无法提前规定的。三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中央银行与持币人直接联系的规范。持币人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价值转移效果需要由中央银行最终确认,持币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等需要登记及管理在中央银行系统中,这均将直接产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内容。四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可控匿名的规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性有助于查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但如何界定有权机关的权力边界,这需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并做好持币人隐私保护与打击违法犯罪之间的利益平衡。围绕着法定数字货币治理的诸多方面,现行货币制度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不适宜之处不仅以上这些,缺乏适宜的制度规则将成为法定数字货币创新的重大障碍。法定数字货币并非简单的货币技术升级,而是深刻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亟待在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制度框架内运作,亟待补充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则供给。对于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关系,就好比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绳索论”,每一截新的绳索与前一截可能并不相同,但却相互联系着,构成一种“家族相似”性。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也是如此,应当以一种历史与当下联系的发展思维加以对待。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架构,提出以下制度供给思路和立法模式建议。首先,需要将法定数字货币纳入人民币范畴,明确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从法律上赋予法定数字货币强制法偿性,这是法定数字货币法律属性的起点。其次,从五个方面提出制度供给的具体思路,即明确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基本架构和制度规则,完善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中支付结算体系规范,创新法定数字货币洗钱和违法犯罪预防和查证体系,完善法定数字货币信息安全保护规则,创新法定数字货币的监管规则。第三,短期内,建议先单独将可能涉及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分别修改,或者进行扩大解释,将法定数字货币涵盖其中,尽量满足短期内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及运行的规则需要。长期来看,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货币基本法来做好顶层设计的原则性立法,明确法定货币与代币票券的具体含义与具体效力;将信用现钞与法定数字货币一同纳入货币基本法规制范围内,统一明确法定货币的基本制度规则;做好与民事、经济、行政、刑事等法律规范中有关货币条款衔接与互动的原则性规定,减少法律冲突。在货币基本法下再由其下位规则予以阐释和具化,逐步建立以货币基本法为统领,“由上而下、上略下详”,体系完备的货币制度规范体系。在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的整体架构下,首要的是进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制度构建,主要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和流通管理机制,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一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在赞同间接发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法定数字货币的四点发行目标、五项发行原则,确立双层货币发行架构,即根据现行人民币管理原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来完成,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利用现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投放和回收。这样,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投放与回笼即为法定数字货币在数字货币账户或用户端的数字钱包、中央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库、商业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银行库,这三个关键元素之间转移与交互的过程,也是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流动、清点核对及消亡的过程。二是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机制。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流通环境建设中,需要建立法定数字货币账户和银行存款账户并存的二元账户体系,开发商业银行内部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满足数字货币钱包开立及维护、数字货币钱包与银行存款账户绑定及维护、数字货币账户存取现金、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兑换等各类功能。此时货币体系存在两种法定货币,货币的运行与流通也会相应地分隔为“信用现钞流通体系”、信用现钞的映射--“电子货币流通体系”和“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体系”,明确了三类流通体系的货币转换规则。同时,要完善大额现金管理制度等流通配套管理制度。三是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过程中,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将产生与信用现钞不同的直接的法律关系。社会公众的法定数字货币权利,也将在普通法定货币权利基础上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的货币选择权、货币兑换权、支付确认权和赔偿请求权上。如此以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的权利义务与信用现钞情景下的权利义务既有一定的重叠也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具体配置了各参与主体的主要权利结构和义务结构。总之,从技术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技术日新月异;从法律和经济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还十分年轻。法定数字货币研究与实践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之中,现阶段,必须注重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才能构建出兼具安全性与灵活性、简明高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定数字货币制度规则体系。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他是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新生事物,谁都难以预计他将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强[7](2019)在《人工智能算法发明可专利性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人工智能算法发明带来专利保护需求,算法在人工智能发明中具有处于创新核心地位、具体化人类思维活动及应用广泛等特点。在人工智能算法发明可专利客体审查中,主要面临智力活动规则与方法、伦理道德问题、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挑战。有必要对涉及人工智能算法发明的可专利性审查规则进行改进,以期适应并推动人工智能算法发明及有关产业的发展。
霍艳凤[8](2019)在《基于NS-BML模型的记忆密度在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信号灯管理与控制直接影响着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对网络中交通信号的合理控制,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平均速度,本文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动态特性,将NS模型与BML模型融合在一起,以曼哈顿式网络为研究对象,研究历史车辆运行数据对交通网络运行的作用,定义记忆密度的概念,确定五种策略,即绝对无柔性策略、长时记忆密度策略、短时记忆密度策略、双向策略和交叉口车辆不减速策略,优化柔性网络交通配时,以提升网络整体运行效率。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分析现有文献中NS-BML融合模型所存在的交通信号灯关于动态配时的问题,剖析其中原理。(2)根据提出的问题,结合元胞自动机所具有的动态特性,制定五种管理控制策略,并明确评价交通系统运行指标。(3)基于曼哈顿式网络,建立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对比应用五种策略与否的仿真结果,寻求最优比例,并结合静态时间、密度权重因子、周期等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内容:(1)采用绝对无柔性策略之后,其时间分配更为均匀,对照效果更好。(2)使用记忆密度策略之后,不一定能够提高系统的效率,这与历史密度所占的比重相关,当比例因子均为0.5时,采用短时记忆密度网络平均速度同比增长8.51%和9.28%。(3)采取双向策略之后,可以消除仅一个方向通行而对面车道排队等待这种不合理的现象,速度同比增长14.27%。(4)为保证安全,采用交叉口减速策略之后,整个网络运行效率降低,但是这是符合现实规律,速度同比增长-2.64%。(5)最优比例分别在0.35和0.65处取得,其效果要优于0.5和0.5,增长幅度为1.88%;只采用历史密度不采用现在密度效果更差,平均速度降低幅度为88.02%,而只采用现在的速度其效果依然不佳。(6)最优静态时间在15s处取得,只有其效率高于静态时间为5s的,提高幅度为0.65%。密度权重因子在2处取得,提高幅度为1.91%。最佳周期时间为142s,系统的效率提升1.89%。
吴贯锋[9](2019)在《关于并行SAT求解器和并行自动演绎推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命题逻辑和一阶逻辑是逻辑学中的基本问题,也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在推理系统中命题是命题逻辑公式的最小单位,一阶逻辑可以看作是命题逻辑的扩展,一阶逻辑增加了谓词和量化,是经典的谓词逻辑。SAT问题是布尔可满足性问题(Satisfiability Problem,SAT)的简称。SAT问题求解(SAT Solving)和一阶逻辑自动定理证明(Auto Theorem Proving,ATP)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如数学定理的证明、通信协议的可靠性验证、集成电路的可靠性验证、程序自动生成以及程序测试例的自动生成、程序的形式化验证、智能规划、知识编译、密码的安全可靠性分析、法律法规的无歧义性分析验证等问题均可转换为SAT问题进行求解,同样一些内容也可转化为一阶逻辑定理证明问题进行证明。因此,研究SAT问题求解和一阶逻辑定理证明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并行算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命题逻辑求解器和一阶逻辑定理证明系统的效率,基于此,本课题在命题逻辑并行求解算法和一阶逻辑定理证明中的并行算法方面展开研究。在命题逻辑方面研究命题逻辑并行求解的相关技术,在一阶逻辑方面借鉴命题逻辑并行求解方面的相关技术,并基于徐扬教授提出的基于矛盾体分离的多元协同动态自动演绎推理理论,设计和实现了针对一阶逻辑定理证明的基于矛盾体分离的多元协同动态自动演绎推理逆向演绎并行系统。提出了基于OpenMP的并行混合遗传算法框架,该算法框架将遗传算法与局部搜索算法有机结合用以求解3-SAT问题,充分利用了局部搜索算法的寻找局部最优解的能力和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与此同时,有限的局部搜索迭代和灾变操作能够防止陷入局部最优,而对选择操作的算法改进则提高了遗传算法的运行效率。在OpenMP并行编程框架下,利用编译制导语句将混合遗传算法并行化,则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计算资源,通过对国际SAT问题库SATLib中的测试例进行测试发现,该算法框架与同类算法相比,提高了3-SAT问题的求解效率和成功率。针对硬件并行加速求解SAT问题,设计和改进了基于GPU的SAT问题求解算法,改进了GPU核函数的计算过程,设计了相应的数据结构,以便以位运算的方式完成BCP过程在GPU上的实现,同时位运算有效降低了核函数的分支数,提高了GPU的运行效率。针对现有的子句评估算法描述子句特征比较单一,保留的学习子句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频次与LBD混合的子句评估策略。在并行求解器的周期性删除学习子句模块替换原有的子句评估方式,同时在并行算法的子句共享模块应用该混合评估算法形成新的子句分享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应用了混合评估算法的求解器求解能力均比原版本要高,与Syrup和abcd-SATP结合的版本求解出了原版未能求解出的43个问题。研究了基于矛盾体分离的多元协同动态自动演绎推理理论,在基于矛盾体分离的多元协同动态自动演绎推理理论框架下,提出了基于回溯的演绎路径控制算法,设计实现了基于矛盾体分离的多元协同动态自动演绎推理逆向演绎并行系统,实现了一阶逻辑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并行划分演绎推理证明。从实验角度证明了基于矛盾体分离的多元协同动态自动演绎推理理论以及矛盾体分离的多元协同动态自动演绎推理逆向演绎理论的优越性。
闫健恩[10](2018)在《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各种网络安全事件已经严重威胁互联网的安全及其可用性。网络安全事件的频发,使得研究人员迫切需要能够快速构建出类似的实验环境,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尽早找到有效的控制或应对事件的方法和措施,缩短研究过程与实际问题发展的时间延迟,降低事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由于安全事件演变过程动态变化的特性以及安全事件的规模和危害等因素影响,无法在现实网络环境中还原事件生命周期内的行为和活动,故而需要构建还原度高、类型丰富的仿真实验环境,复现网络安全事件行为或活动,为研究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实验场景。本文针对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中网络模拟路由策略低效、仿真网络划分方法适用性不强、平台资源配置方法实用性低以及仿真场景形式化描述缺乏、场景网络环境还原度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工作,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实现了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利用仿真平台构建实验场景,将其应用于典型研究案例,检验了场景的可用性。论文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首先,针对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网络模拟环境中路由策略资源消耗大、查询效率低,影响模拟网络拓扑规模和实验效率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地址编码的层次化模拟网络路由策略。通过改进模拟网络IP地址分层机制的方式,有效扩大拓扑规模,提高了报文转发效率;实现了基于改进地址编码的层次路由策略,大幅降低路由信息的资源消耗,提高查询效率,提升了仿真场景网络拓扑规模和实验运行效率。其次,针对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中网络划分方法适用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社区发现算法的大规模网络划分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具备复杂网络性质的特点,通过“树形”区域预处理,降低网络拓扑规模;采用基于节点相似度加权的社区发现louvain方法,完成仿真网络初步划分;经过子网重划与合并,达到仿真网络子网划分最少,降低子网间远程链路数量的目标,从而实现了仿真网络划分,使之满足大规模仿真网络划分的需求,提升了虚拟资源利用效率。再次,针对现有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资源分配和调度方法过于简略,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考虑不充分,或模型复杂,属性参数在实际操作中获取较难,实用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离散粒子群的仿真场景资源配置方法。采用在实际应用中影响主机负载的关键属性CPU和内存占用率,作为负载参数刻画主机负载,分配物理资源时,估算加载虚拟机后的宿主机负载变化,在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下,快速形成资源配置方案,发挥物理设备的最大服务能力,兼顾了资源使用效率和方法实用性的均衡性。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并且通过对典型网络安全事件案例的研究,建立虚实结合的IRC僵尸网络频道检测仿真实验场景,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仿真场景可用,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二、巧设算法提高计算机程序运行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巧设算法提高计算机程序运行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学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优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学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
2 计算机编程的发展状况 |
3 数学算法在计算机编程的优化作用 |
3.1 数学算法在C语言编程的优化应用 |
3.2 数学算法在C++语言编程的优化应用 |
3.3 数学算法在编程数据结构中的优化应用 |
3.4 数学算法对编程数据的统计与整合 |
3.5 数学算法对编程的整体考虑 |
4 结束语 |
(2)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算法的特点 |
1.1 算法的确定性特点 |
1.2 算法的有穷性特点 |
1.3 算法的可行性特点 |
1.4 算法的输入和输出特点 |
2 算法和计算机编程之间的关系 |
2.1 从算法角度进行分析 |
2.2 从编程角度进行分析 |
3 当前计算机程序编程的水平和现状 |
3.1 计算机程序编程的现状 |
3.2 计算机系统软件编程的发展水平 |
4 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
4.1 在C语言编程中的算法优化作用 |
4.2 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语言中数学算法的优化作用 |
4.3 算法在数据结构中的优化作用 |
4.4 提高计算机编程的运行效率 |
4.5 具有全面深析的作用 |
5 算法在计算机编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6 结语 |
(3)基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排序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程序设计概述 |
2 经典排序算法 |
2.1 冒泡排序 |
2.2 拓扑排序 |
2.3 快速排序 |
2.4 堆排序 |
3 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排序问题分析 |
3.1 文件归档问题 |
3.2 最短路径问题 |
3.3 内容推荐问题 |
3.4 模糊筛选问题 |
4 结束语 |
(4)长春某集中供热管网设计与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管网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
1.2.2 水力平衡研究现状 |
1.2.3 管网运行调节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集中供热管网管路设计优化 |
2.1 工程概况及管网简化 |
2.2 EPANET对管网管路设计的验证 |
2.2.1 EPANET软件水力计算模型 |
2.2.2 管网数据交互平台的建立 |
2.2.3 供热管网拓扑模型建立 |
2.2.4 管网拓扑模型校核 |
2.2.5 EPANET管网管路分析 |
2.3 管路设计优化 |
2.3.1 管网优化目标函数 |
2.3.2 优化设计约束条件 |
2.3.3 优化设计求解方法 |
2.4 管网管路设计优化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2.4.1 不同交叉与变异概率的管路设计优化 |
2.4.2 不同电价下的管路设计优化 |
2.4.3 不同负荷下的管路设计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中供热管网初调节及水力平衡分析 |
3.1 管网水力计算 |
3.1.1 管网水力计算理论基础 |
3.1.2 管网水力计算工程实例 |
3.2 管网水力平衡及水力失调 |
3.2.1 水力失调概念 |
3.2.2 水力失调产生的原因 |
3.2.3 水力失调分类 |
3.2.4 水力调节方法 |
3.3 模拟分析数学模型 |
3.3.1 管网的数学描述 |
3.3.2 管网水力计算数学模型求解分析 |
3.3.3 模拟分析初调节法 |
3.3.4 模拟分析初调节软件 |
3.4 模拟分析初调节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3.4.1 应用Hac Net对 MKP法流量校核 |
3.4.2 模拟分析初调节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中供热管网运行调节优化 |
4.1 供热管网运行调节方式及模型 |
4.1.1 供热管网运行调节方式 |
4.1.2 水泵能耗模型 |
4.1.3 供热管网运行调节模型 |
4.2 供热管网运行调节优化工程实例分析 |
4.2.1 管网运行调节现状分析 |
4.2.2 水泵变频优化及数据库的建立 |
4.2.3 运行调节优化 |
4.3 管网水泵运行调节的试验研究 |
4.3.1 试验系统介绍 |
4.3.2 试验方案 |
4.3.3 并联水泵同步变频试验研究 |
4.3.4 并联水泵异步变频试验研究 |
4.3.5 并联水泵定变结合试验研究 |
4.3.6 并联水泵变频节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核心名词辨析和界定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诸“货币”形态关系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内涵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 |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规制 |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内容框架 |
三、主要创新 |
第二章 货币本质和货币形态演进基本规律 |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主要理论 |
一、货币的内涵和本质理论 |
二、货币的职能和理论发展 |
三、货币的社会和法律属性 |
第二节 货币形态演进及其规律 |
一、货币形态演化进程和经济特征 |
二、货币形态演化的经济科技基础 |
三、货币形态演化的法经济学规律 |
第三节 新科技与数字货币发展 |
一、数字货币产生的经济科技基础 |
二、货币数字化和数字货币的产生 |
三、数字货币基本特征和价值改进 |
第三章 法定数字货币基本理论和逻辑基础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及其基本理论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内涵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属性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特征 |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新挑战 |
第二节 数字形式“货币”的差异比较 |
一、法定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 |
二、法定数字货币与虚拟货币 |
三、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 |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的绩效和价值 |
一、货币竞争模式及其基本特点 |
二、现行货币竞争的绩效与不足 |
三、法定数字货币价值功能改进 |
第四章 国内外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开发 |
第一节 国外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推进 |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政策和监管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实践 |
第二节 国际组织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 |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取向和监管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观点 |
第三节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开发 |
一、法定数字货币理论和政策取向 |
二、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和开发实践 |
三、法定数字货币科技和金融路径 |
第五章 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机制的影响和效益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机制的影响 |
一、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的变化 |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变化 |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控制的提升 |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一、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理论及其实践 |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调控机制的优化 |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传导机制的改进 |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 |
一、我国现行支付体系及其运营模式 |
二、我国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完善 |
第六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与需求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需求和供给 |
一、现行法定货币的制度规则及评析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和创新 |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和架构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思路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七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制度构建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制度架构 |
一、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经济目标 |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基本原则 |
三、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管理机制 |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 |
一、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体系和基础 |
二、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机制 |
三、法定数字货币流通的配套制度 |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权责义务及配置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主要法律关系 |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权责配置 |
三、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权责分配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人工智能算法发明可专利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工智能算法发明发展引发可专利性问题 |
(一) 人工智能算法发明带来专利保护需求 |
(二) 算法在人工智能发明中的特点 |
(三) 人工智能算法发明可专利性标准面临挑战 |
二、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问题 |
(一) 人工智能算法发明应当包含技术特征 |
(二) 人工智能算法设定需要符合“技术性约束”条件 |
(三) 人工智能算法被应用于特定技术领域 |
三、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与“伦理道德”“疾病诊断治疗方法”问题 |
(一) “伦理道德”问题 |
(二) “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标准 |
四、结论与展望 |
(8)基于NS-BML模型的记忆密度在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 |
2.1 元胞自动机 |
2.2 184号模型 |
2.3 NS模型和BML模型 |
2.4 曼哈顿式网络 |
2.5 ATIS |
2.6 本章小结 |
3 问题描述与解决策略 |
3.1 问题描述 |
3.2 绝对无柔性策略 |
3.3 长时记忆密度策略 |
3.4 短时记忆密度策略 |
3.5 双向策略 |
3.6 交叉口减速策略 |
3.7 本章小结 |
4 仿真模型构建 |
4.1 NS-BML与曼哈顿式网络融合基础模型构建 |
4.2 绝对无柔性策略的融合模型构建 |
4.3 记忆密度在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模型中的构建 |
4.4 双向策略的融合模型构建 |
4.5 交叉口减速的融合模型构建 |
4.6 评价指标 |
4.7 本章小结 |
5 仿真结果与灵敏度分析 |
5.1 结果对比 |
5.2 最优比例 |
5.3 静态时间T_(static)的因素影响分析 |
5.4 密度权重因子α的影响分析 |
5.5 周期T的因素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关于并行SAT求解器和并行自动演绎推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和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命题逻辑并行求解器的研究现状 |
1.2.2 一阶逻辑定理证明并行证明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命题逻辑与一阶逻辑相关知识 |
2.1 引言 |
2.2 命题逻辑求解器相关知识 |
2.2.1 命题逻辑问题求解相关概念 |
2.2.2 命题逻辑求解器 |
2.2.3 归结演绎 |
2.2.4 DP算法(Davis-Putnam Algorithm) |
2.2.5 DPLL算法 |
2.2.6 CDCL算法 |
2.2.7 局部搜索算法 |
2.2.8 并行SAT求解技术 |
2.3 一阶逻辑定理证明器相关知识 |
2.3.1 一阶逻辑自动定理证明的相关概念 |
2.3.2 基本的数据结构 |
2.3.3 最一般合一算法 |
2.3.4 基于浸透的演绎方法 |
2.3.5 基于目标的演绎方法 |
2.3.6 一阶逻辑中的并行方式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OpenMP的求解SAT问题的并行遗传算法 |
3.1 引言 |
3.2 并行遗传算法与OpenMP编程框架简介 |
3.2.1 遗传算法 |
3.2.2 并行遗传算法 |
3.2.3 并行编程框架OpenMP |
3.3 求解SAT问题的遗传算法相关工作 |
3.3.1 求解SAT问题的遗传算法 |
3.3.2 求解SAT问题的局部搜索算法 |
3.3.3 SAT问题并行求解框架 |
3.4 对求解SAT问题的混合遗传算法的改进 |
3.4.1 选择操作 |
3.4.2 交叉操作 |
3.4.3 变异与灾变操作 |
3.4.4 改进的求解SAT问题的混合遗传算法描述 |
3.5 求解SAT问题的并行混合遗传算法 |
3.5.1 数据共享 |
3.5.2 迁移实现 |
3.5.3 整体流程 |
3.5.4 负载均衡问题 |
3.6 实验分析 |
3.6.1 测试环境 |
3.6.2 求解效率对比 |
3.6.3 变异率和交叉率对求解效率的影响 |
3.6.4 不同种群规模与求解成功率的关系 |
3.6.5 HCGA、HGA与 CGPHGA求解时间对比 |
3.6.6 HGA与 CGPHGA最优解进化代数分布 |
3.6.7 迁移规模对求解成功率的影响 |
3.6.8 并行算法对比 |
3.7 小结 |
第4章 基于GPU的并行SAT求解算法 |
4.1 引言 |
4.2 3-SAT问题与GPU简介 |
4.2.1 3-SAT问题 |
4.2.2 GPU简介 |
4.3 分治并行求解SAT问题相关工作 |
4.3.1 SAT问题并行求解框架 |
4.3.2 并行布尔约束传播算法 |
4.4 基于GPU的 BCP加速 |
4.4.1 整体流程 |
4.4.2 数据结构设计 |
4.4.3 GPU-BCP算法描述 |
4.4.4 实验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学习子句混合评估算法与分享策略 |
5.1 引言 |
5.2 学习子句评估算法相关工作 |
5.2.1 基于VSIDS的评估算法 |
5.2.2 基于LBD的子句评估算法 |
5.2.3 混合评估算法 |
5.3 基于学习子句使用频次与LBD混合评估算法 |
5.3.1 基于学习子句使用频次的评估算法 |
5.3.2 基于频次与LBD混合评估算法 |
5.4 并行求解器中改进的子句共享策略 |
5.4.1 并行节点间子句分享策略 |
5.4.2 混合评估方式下的子句分享策略 |
5.5 实验与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基于矛盾体分离的多元协同动态自动演绎推理的逆向演绎并行系统 |
6.1 引言 |
6.2 矛盾体分离理论背景知识 |
6.3 基于矛盾体分离理论的相关工作 |
6.3.1 标准延拓的矛盾体分离算法 |
6.3.2 扩展延拓的矛盾体分离算法 |
6.3.3 矛盾体分离算法的优势 |
6.3.4 子句与文字演绎权重 |
6.3.5 文字函数项复杂度 |
6.3.6 稳定度 |
6.4 基于矛盾体分离理论的自动推理演绎 |
6.4.1 系统结构 |
6.4.2 重要模块说明 |
6.4.3 演绎方向控制 |
6.4.4 子句与文字选择策略 |
6.4.5 重复使用子句策略 |
6.4.6 中间演绎结果策略 |
6.4.7 构建矛盾体的回溯策略 |
6.5 基于矛盾体的逆向并行自动推理演绎 |
6.5.1 系统结构 |
6.5.2 重要模块说明 |
6.5.3 逆向分离算法 |
6.5.4 演绎方向控制 |
6.5.5 消息传递机制与负载均衡策略 |
6.6 实验与分析 |
6.7 小结 |
第7章 总结 |
7.1 论文总结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研的科研项目 |
(10)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概述 |
1.3 相关研究工作 |
1.3.1 网络仿真平台环境构建方法 |
1.3.2 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资源管理方法 |
1.3.3 网络安全仿真平台构建方法 |
1.3.4 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的形式化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5.1 本文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改进地址编码的层次化模拟网络路由策略 |
2.1 引言 |
2.2 相关工作 |
2.3 问题描述 |
2.4 基于改进地址编码的层次化模拟网络路由策略 |
2.4.1 IP地址分层与数据包转发策略 |
2.4.2 路由计算算法与发布策略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社区发现算法的大规模网络划分方法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3 问题描述 |
3.4 基于社区发现算法的大规模网络划分方法 |
3.4.1 社区发现Louvain算法 |
3.4.2 基于节点相似性的社区发现改进算法 |
3.4.3 基于社区发现算法的大规模网络划分方法 |
3.4.4 算法实现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离散粒子群的仿真平台资源配置方法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3 问题描述 |
4.4 基于离散粒子群的仿真平台资源配置方法 |
4.4.1 离散粒子群算法原理 |
4.4.2 宿主机负载描述 |
4.4.3 算法实现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构建 |
5.1 引言 |
5.2 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 |
5.2.1 仿真场景设计方案形式化描述 |
5.2.2 虚实结合的仿真网络环境构建 |
5.2.3 仿真平台系统结构 |
5.3 虚实结合的IRC僵尸网络仿真场景构建 |
5.3.1 虚实结合的IRC僵尸网络仿真场景 |
5.3.2 IRC僵尸网络频道检测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巧设算法提高计算机程序运行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优化中的作用[J]. 林华政,许芝卉,康淑瑰. 数字通信世界, 2022(01)
- [2]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 刘宇.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1(12)
- [3]基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排序问题分析[J]. 王倩.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21)
- [4]长春某集中供热管网设计与运行优化研究[D]. 李睿.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5]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D]. 余雪扬.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人工智能算法发明可专利性问题研究[J]. 刘强. 时代法学, 2019(04)
- [8]基于NS-BML模型的记忆密度在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中的研究[D]. 霍艳凤.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关于并行SAT求解器和并行自动演绎推理系统的研究[D]. 吴贯锋.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10]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闫健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