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烫伤后金葡菌脓毒症大鼠组织CD14 mRNA表达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梁欢,卢中秋,邱俏檬,李景荣,洪广亮,李萌芳,周铁丽[1](2009)在《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肝组织CD14和促/抗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及抗生素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肝组织内毒素受体CD14和促/抗炎细胞因子(TNF-α/IL-10)的基因表达及抗菌药物头孢哌酮钠联用乳酸左旋氧氟沙星的干预效应。方法注射创伤弧菌构建创伤弧菌脓毒症模型及药物干预模型,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CD14、TNF-α和IL-10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NC组)相比,创伤弧菌脓毒症组(VV组)感染细菌2、6、9、12、16 h的CD14mRNA和TNF-α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IL-10 mRNA表达量在感染后9、12、16 h也明显升高(P<0.05)。创伤弧菌脓毒症联用抗生素干预组(AA组)CD14 mRNA表达在感染后9 h,TNF-αmRNA表达在感染后9、12 h,IL-10 mRNA表达在感染后9、12、16 h仍明显高于NC组(P<0.05)。与相同时间点的VV组相比,AA组感染后9、12、16 h的CD14 mRNA表达量,16 h的TNF-αmRNA和IL-10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肝组织CD14 mRNA表达在脓毒症早期即达高峰,脓毒症过程中表现为持续增高,脓毒症早期肝组织TNF-αmRNA明显升高,脓毒症中后期肝组织IL-10 mRNA才逐渐增多。及早使用头孢哌酮钠和乳酸左氧氟沙星可明显减低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肝组织CD14 mRNA、TNF-αmRNA和IL-10 mRNA表达水平。头孢哌酮钠联用乳酸左氧氟沙星可显着减少创伤弧菌脓毒症肝组织的内毒素受体的表达,有利于机体致炎/抗炎平衡恢复。
郑阿迈,陈玉熹,李萌芳,梁欢,卢中秋[2](2008)在《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肺组织脂多糖受体CD14mRNA、核因子-κB的基因动态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脓毒症大鼠肺组织脂多糖受体CD14 mRNA、核因子-κB(NF-κB)基因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第1组:正常对照组(NC组);第2~6组为VV组:予大鼠下肢皮下注射VV,造成VV脓毒症模型,以注射VV后2、6、9、12、16h各时间点分别为2~6组。取各组大鼠部分肺组织,用RT-PCR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不同时间点CD14 mRNA、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NC组大鼠肺组织有少量CD14、NF-κB mRNA表达,分别为0.392±0.056和0.366±0.179。感染VV后大鼠肺组织CD14 mRNA表达增加,2、6、9、12、16h的表达量分别为0.976±0.180,1.148±0.218,1.026±0.033,0.988±0.129,0.970±0.125。大鼠肺组织NF-κBmRNA表达量也明显增加,2、6、9、12、16h的表达量分别为0.763±0.215,1.100±0.101,1.068±0.174,1.057±0.076和0.800±0.205。与NC组相比,二者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VV脓毒症大鼠肺组织CD14、NF-κB的基因表达水平在脓毒症中明显升高,其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其改变对VV脓毒症发病过程具有一定的预警意义。
黄立锋[3](2008)在《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实验一:(1)采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明确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变化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功能的关系。(2)通过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阐明HMGB1对Treg分化成熟的受体作用机制。(3)探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HMGB1介导的Treg对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调节作用。(4)探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HMGB1介导的Treg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调节途径。(5)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动物免疫功能及脏器损害的可能保护效应。实验二:(1)对临床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动态监测,明确严重烧伤后病人外周血HMGB1、Treg分化成熟以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探讨HMGB1、Treg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在患者烧伤后发生脓毒症及不良预后中所起的作用及临床意义。(2)探讨严重烧伤后HMGB1、Treg及T淋巴细胞免疫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即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浸于沸水中造成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伤后延迟6小时抗休克复苏,在伤后6小时从腹腔给予林格液(40 ml/kg)抗休克治疗,此外在烫伤后12、24、36、48小时分别给予4 ml/次林格液腹腔内注射。实验分组:136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1)正常对照组(n=8):麻醉后活杀;(2)假烫伤组(n=32);(3)烫伤组(n=32);(4)EP治疗组(n=32):EP加入林格液中随补液给药(EP为28 mM);(5)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抗体(1 mg/ml)治疗组(n=32):烫伤后6、24小时从阴茎背静脉给予RAGE抗体(1 mg/kg)治疗。以上后4组实验动物再分为4个亚组,分别于烫伤后1、3、5、7天处死动物,无菌留取血和脾脏标本。分离血清,-20℃贮存。脾脏一部分无菌、无酶液氮冻存,另一部分用于提取Treg、DC和T淋巴细胞。Treg、DC的分离纯化采用MiniMACS免疫磁性分离系统进行。利用B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易粘附于尼龙纤维表面的特性,分离T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表面受体,MTT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细胞孵育上清及组织匀浆液的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活化的核因子(NF)-kB。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水平。2.对106例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对所采集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实验分组:(1)按烧伤总面积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组41例(烧伤总面积30%~49%),Ⅱ组34例(烧伤总面积50%~69%),Ⅲ组31例(烧伤总面积70%~99%);(2)根据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将患者进一步分为脓毒症组(59例)与非脓毒症组(47例);(3)根据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7例)与存活组(42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25位健康献血员)。分别于烧伤后1、3、7、14、21天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采用MiniMACS免疫磁性分离系统对外周血Treg进行分离纯化,同时分离血清,-20℃贮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ELISA检测血清HMGB1及细胞孵育上清的细胞因子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实验一:(1)烫伤延迟复苏导致动物脾脏HMGB1基因、蛋白表达和血清HMGB1水平在伤后1~7天显着升高,脾组织中HMGB1含量第1天达峰值,血清HMGB1水平于第3天达峰值。EP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HMGB1基因、蛋白表达和血清HMGB1水平1~7天均明显降低。RAGE抗体干预对烫伤动物脾脏和血清HMGB1无明显影响。(2)严重烫伤后脾脏Treg表面分子CTLA-4的表达1~5天明显增强,表面标记物Foxp3的表达1~7天明显增高,与假烫伤动物比较差异显着,表明严重烫伤可促使Treg成熟。EP及RAGE抗体干预组动物脾脏Treg表面CTLA-4和Foxp3的表达明显降低,与烫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EP处理和RAGE抗体干预可抑制Treg成熟。(3)严重烫伤后1~7天动物脾脏Treg表面RAGE的表达明显增强。EP干预后脾脏Treg表面RAGE的表达于1~7天显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假烫伤组。RAGE抗体干预后Treg表面RAGE表达1~7天显着降低。(4)烫伤延迟复苏后动物脾脏IL-10 mRNA表达以及Treg孵育液中IL-10含量明显增高。EP或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IL-10 mRNA表达和Treg孵育液中IL-10含量在伤后1~7天明显降低。(5)严重烫伤后1~7天脾脏DC表面CD80的表达与假烫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D86表达明显增强,MHCⅡ的表达仅在伤后第1天明显增高,DC摄取葡聚糖的能力与假烫伤组比较1~7天明显减低,表明DC向成熟发展,但表型表达不完全。EP或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DC表面CD80、MHCⅡ的表达1~7天均明显升高,CD86的表达仍保持较高,DC摄取葡聚糖的能力在1~7天仍较低,表明DC成熟,表型表达趋于正常。(6)烫伤延迟复苏后1~7天脾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受抑制,IL-2mRNA表达1、3天无改变,5、7天明显降低,分泌IL-2的量1~7天显着下降,IL-2RαmRNA、IL-2Rα蛋白表达1~5天明显降低。EP或RAGE抗体干预能明显减轻1~7天烫伤对脾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并且IL-2 mRNA表达、IL-2的分泌和IL-2RαmRNA、IL-2Rα表达明显上升。(7)严重烫伤后动物脾T淋巴细胞分泌IL-4的量比假烫伤组明显增加,而分泌IFN-γ的量显着降低,提示严重烫伤后T淋巴细胞向Th2漂移。用EP或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T淋巴细胞分泌IL-4的量明显下降,分泌IFN-γ水平则明显升高,提示EP或RAGE抗体干预可使烫伤后T淋巴细胞向Th1漂移。(8)烫伤组与假烫伤组比较,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NF-kB活性伤后1~7天明显降低。应用EP或RAGE抗体干预均可明显提高1~7天烫伤动物脾T淋巴细胞NF-kB活性。(9)烫伤组与假烫伤组比较,大鼠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心肌激酶(CK-MB)伤后1~7天明显升高,血中肌酐(Cr)、尿素氮(BUN)1~5天明显升高。EP或RAGE抗体干预可明显降低烫伤后动物血清ALT、AST、Cr、BUN及CK-MB含量。(10)脾组织中HMGB1含量与Treg表面CTLA-4、Foxp3、RAGE、IL-10的表达呈正相关。脾组织中HMGB1含量与脾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表面IL-2Rα表达、孵育上清中IL-2、IFN-γ含量、NF-kB活性呈负相关,与血清sIL-2R含量、孵育上清中IL-4含量呈正相关。血清HMGB1含量与血清生化指标ALT、AST、Cr、BUN及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实验二:(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不同烧伤面积组T淋巴细胞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均明显升高,Ⅰ组与Ⅲ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均明显升高,脓毒症组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在伤后7~21天显着高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存活组。(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Treg表面分子CTLA-4及标记物FOXP3表达均明显增强,各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点CTLA-4及FOXP3表达均明显升高,脓毒症组CTLA-4及FOXP3表达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CTLA-4及FOXP3表达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存活组。(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不同烧伤面积组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均显着升高,各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均明显升高,脓毒症组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存活组。(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Ⅰ组与Ⅲ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脓毒症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低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低于存活组。(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T淋巴细胞分泌IL-4水平明显升高,而分泌IFN-γ水平显着降低;与Ⅰ组比较,Ⅲ组IL-4分泌水平明显升高,而IFN-γ分泌水平显着降低;严重烧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T淋巴细胞分泌IL-4水平明显升高,而分泌IFN-γ水平显着降低;脓毒症组T淋巴细胞分泌IL-4/IFN-γ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低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T淋巴细胞分泌IL-4/IFN-γ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低于存活组。(6)血浆HMGB1含量与Treg及T淋巴细胞各实验组相关免疫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Treg各实验组免疫指标(部分或全部)与T淋巴细胞分泌IL-4水平呈正相关,与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活性、IL-2及IFN-γ分泌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实验一:(1)HMGB1在严重烫伤后具有升高较晚、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征。HMGB1可能参与了烫伤后脓毒症所致多器官损害的发病过程。(2)HMGB1的持续升高可刺激Treg向成熟发展,从而介导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低下,并向Th2漂移,免疫功能抑制。(3)烫伤后大量的HMGB1可能主要通过受体RAGE介导Treg表型表达、Treg功能成熟。(4)HMGB1介导的Treg功能成熟可影响烫伤后DC细胞向成熟发育,但其表型表达异常,功能出现障碍。(5)HMGB1介导的Treg功能成熟还可通过下调T淋巴细胞NF-kB活性而减少了IL-2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进而影响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和免疫功能。(6)EP可能主要通过抑制HMGB1的合成释放,改善烫伤延迟复苏动物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保护动物的主要脏器功能。实验二:(1)HMGB1在严重烧伤后具有增高较晚、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征,其含量与烧伤严重程度、并发脓毒症及患者预后相关,HMGB1参与了严重烧伤后机体免疫紊乱、发生脓毒症并致患者死亡的病理过程。(2)严重烧伤后Treg功能向成熟发展,使其免疫抑制功能充分发挥,从而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其表面分子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在不同烧伤面积、是否并发脓毒症及是否存活等不同组间存在显着差异,Treg可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参与了严重烧伤后机体免疫失衡、诱发脓毒症甚至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的病理过程。(3)严重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并引起T淋巴细胞向Th2漂移。烧伤程度越重、脓毒症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越高,机体免疫抑制状态也越明显。(4)HMGB1含量与Treg及T淋巴细胞相关免疫指标均无明显相关,而Treg免疫指标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指标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说明Treg可能对严重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并出现Th1向Th2极化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徐毅[4](2008)在《NF-E2相关因子在烧伤脓毒症大鼠中免疫脏器中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F-E2相关因子在烧伤脓毒症大鼠免疫脏器中的表达目的探讨Nrf2在烧伤脓毒症大鼠各免疫脏器中的表达规律,初步分析Nrf2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烫伤组、烫伤复合金葡菌脓毒症组和烫伤复合绿脓杆菌脓毒症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单纯烫伤组、烫伤复合金葡菌脓毒症组和烫伤复合绿脓杆菌脓毒症组,依不同时相(2小时、8小时、24小时),分为三个亚组,并于相应时相点,断颈处死大鼠,开腹,无菌操作下分别切取脾脏、肺脏和肝脏:一部分液氮冻存,用RT-PCR检测Nrf2 mRNA表达情况,用Western-Blot检测Nrf2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另外一部分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然后在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1.正常大鼠脾、肺、肝组织中均含有少量的Nrf2,在研究的脏器中以肺、脾组织含量丰富,其次为肝脏。2.在观察单纯烧伤组大鼠中各组织Nrf2 mRNA表达均有明显下调,但是在脾组织中其表达在8小时下调至最低值。随着时间的延长在24小时,表达又上调并接近正常对照组的表达值。3.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烫伤脓毒症大鼠脾、肺、肝组织中Nrf2 mRNA表达中只有在肝组织中表达有上调,在肺组织和脾组织中的表达均为下调;且在肝组织中2-8小时呈上调趋势,并于2小时上调至峰值,随着时间的延长在24小时又呈下调趋势。而肺和脾组织则呈下调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24小时,脾、肝、肺组织中Nrf2蛋白表达均呈下调趋势。4.绿脓杆菌所致烫伤脓毒症动物脾、肺、肝组织中Nrf2 mRNA表达仅在肝组织2小时表达有上调,而在其余实验观察的病变组织及时相中表达都呈下调趋势。结论1、正常大鼠脾、肺、肝组织中均含有少量的Nrf2,在研究的脏器中以脾、肺组织含量丰富,其次为肝脏。说明Nrf2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相应的免疫器官中。2、单纯烧伤直接导致Nrf2表达下调,其后逐渐增加,提示Nrf2直接参与了烧伤后免疫应答反应。3、烧伤脓毒症时,机体脾、肺组织中Nrf2表达下调,而在肝组织中早期表达有上调,后期而下调,提示脓毒症时肝组织中大量的毒素蓄积激活了天然免疫应答,其后各免疫器官遭受严重感染打击后,Nrf2表达下调,说明严重感染导致了机体自然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
栾正刚[5](2009)在《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皮细胞活化及肠粘膜损害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前言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死亡率高,预后差。SAP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是一种由多种炎症介质参与,以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为效应细胞的全身性炎症反应。SAP来势凶猛,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达20%-30%。肠道是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之一,大量研究显示SAP容易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intestine barrier functional disturbance,IBFD),IBFD是SAP并发感染、甚至形成腹腔脓肿,诱发和加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且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随着对SAP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SAP时出现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syndrome,SIRS)及由此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是SAP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阻断SIRS发生的某一环节将有助于减少MOF的发生,降低死亡率。SAP的发生与大量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密切相关。SIRS是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AP时各种炎性细胞产生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是导致SIRS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学者们推测采用细胞因子抗体或其它拮抗细胞因子的方法可能会减轻SAP的炎症反应,后来的实验虽然证实了这一结论,但是治疗结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SAP时SIRS的发生是通过许多细胞因子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介导的,细胞因子的数量众多且存在互相协同、互相诱生等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单独阻断某一个或少数细胞因子的作用很有限,往往达不到治疗目的如何才能有效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阻断SIRS和MOF的发生,对于SAP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现在发现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数量众多,但细胞内参与调控细胞因子产生的信号转导通路却并不多。如能对关键的信号转导通路进行有效的阻断和调节,则可以十分有效地调控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阻断SIRS和MOF的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因此研究信号转导通路在S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10余年临床研究显示,早期释放的炎症因子如TNF-a、IL-1等均在模型建立后迅速升高至峰值,并迅速下降,而此时炎症反应仍在继续,并且临床应用TNF-a、IL-1受体拮抗剂并未取得显着效果,提示可能存在晚期炎症介质参与病理反应。最近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是相对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b(IL-1b)新的“晚期”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 GB1)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非组核蛋白,是一大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量较低(30 kDa),带电荷氨基酸含量丰富,因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迁移迅速而得名。HMGB1是HMG家族成员之一,既往的研究表明,HMGB1可参与DNA复制、细胞分化及基因表达等多种细胞生命活动。最近有研究发现,细胞经内毒素刺激后,可将HMGB1分泌到细胞外,介导了内毒素的致死效应。由于内毒素攻击后HMGB1的产生明显晚于其他介质并持续时间较长,故被称为脓毒症的“晚期”介质。HMGB1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释放至细胞外: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的主动分泌和坏死细胞的被动释放,同时存在内源危险信号的两种不同释放机制说明了HMGB1作为内源性炎症介质的重要性。与TNF-α和IL-1b等早期细胞因子相比,HMGB1出现较晚且持续时间更长,因而可能成为脓毒症防治切实可行的潜在干预目标,能给脓毒症和其他SIRS提供更广的治疗窗。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是一种稳定的亲脂性丙酮酸衍生物,许多研究表明他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我们通过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内注射诱发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观察丙酮酸乙酯对相关炎症因子的调节,探讨丙酮酸乙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乃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一·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与肠粘膜屏障损害的关系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和SAP组(n=40)。SAP组分别于建模后3、6、12、24、48h取材。测定血浆内毒素(LPS)、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肠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HMGB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AP发病后6h,大鼠血浆中LPS含量与DAO水平即上升,24h达峰值,48h仍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情况下大鼠肠组织中有少量的HMGB1表达,SAP模型制成6h后,大鼠肠组织中HMGB1表达开始增高,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12h呈现进一步升高趋势,24h达峰值,至48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1、SAP大鼠肠组织中HMGB1表达延迟且持续增高。HMGB1作为晚期炎症介质参与了SAP大鼠肠粘膜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2、SAP时,肠组织内HMGB1表达上调,肠屏障损伤加重;可通过抑制SAP时肠组织内HMGB1表达,改善肠屏障功能3、逆行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可成功复制大鼠SAP动物模型。·论文二·丙酮酸乙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作SAP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AP组和EP治疗组。测定血浆LPS、D-乳酸含量,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肠组织HMGB1 mRNA表达,Western-blot法进行HMGB1检测。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HMGB1在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AP建模后6h,大鼠血浆中LPS含量和D-乳酸含量上升,24h达峰值,48h仍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P治疗后,大鼠血浆LPS含量和D-乳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SAP组大鼠肠组织HMGB1mRNA表达水平在SAP后12 h明显升高,至24h达峰,48h仍维持在高水平。EP治疗组肠组织HMGB1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SAP组(P<0.05)。结论1、SAP时,HMGB1可介导肠粘膜通透性增加。2、丙酮酸乙酯能显着下调血浆LPS含量和D-乳酸水平并明显抑制HMGB1基因表达,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对SAP肠粘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论文三·HMGB1对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活化作用的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株ECV-304分为对照组、HMGB1刺激组、丙酮酸乙酯(EP)处理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NF-a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NF-κB活性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RAGE表达,凝胶迁移率实验(EMSA)检测细胞内NF-κBDNA结合活性的变化。结果HMGB1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F-κB在短时间内活化,促进TNF-a表达和RAGE表达上调;EP处理后可显着降低NF-κB活性,抑制TNF-a和RAGE表达。结论1、HMGB1可能通过活化血管内皮细胞NF-κB进而诱导TNF-a分泌,参与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2、EP可通过拮抗HMGB1刺激血管内皮细胞NF-κB活化从而发挥保护作用。3、HMGB1可能部分通过RAGE介导了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HMGB1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后RAGE表达上调。4、阻断或封闭RAGE后可减轻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姚咏明[6](2007)在《烧伤脓毒症研究的若干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脓毒症(sepsis)是烧伤、创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脓毒症及 MODS 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十分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日益受到国内外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由于脓毒症来势凶猛,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给临床救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近年来,尽管脓毒症发病规律与临
李莉莉[7](2007)在《烫伤家兔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中性粒细胞蛋白质组的变化》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家兔烫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模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蛋白质组的变化,从PMN细胞整体蛋白质水平探讨烫(烧)伤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临床诊治烫(烧)伤脓毒症提供依据。方法实验分4组:假烫伤组、烫伤组、烫伤脓毒症2小时组及烫伤脓毒症6小时组,每组3只家兔。后两组于烫伤后24小时经耳静脉注射对数生长期金葡菌(标准株ATCC25923),然后分别于2小时、6小时后经颈动脉插管取血。单纯烫伤及假烫伤组于伤后或假烫伤处理后24小时取颈动脉血。分离PMN,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提取PMN细胞总蛋白,利用固相pH梯度(IPG)及SDS—PAGE二维凝胶电泳分离PMN细胞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Imagescanner扫描、PDQuest软件图象分析找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DI-TOF-MS)分析及Mascot查询软件、NCBI、MSDB数据库鉴定特征性差异蛋白。结果1)每组3张胶上表达的蛋白质点数分别为759±20、749±27、753±33、723±19个;平均匹配率分别为93%、91%、93%、90%;等电聚焦(IEF)方向位置偏差分别为0.80±0.29、0.75±0.43、0.86±0.23、0.69±0.15mm;SDS—PAGE方向位置偏差分别为1.1±0.37、1.2±0.46、1.5±0.31、1.3±0.22mm。各组平均胶之间匹配率为81%~100%。2)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点19个,进行质谱分析质谱峰信噪比均高,经查询蛋白质序列数据库鉴定了9个蛋白质点,对应7种蛋白质,分别为二硫键异构酶前体、膜联蛋白-Ⅰ、膜联蛋白-Ⅱ、肌动蛋白β、巯基特异抗氧化蛋白、硫氧还蛋白及假定蛋白,其中二硫键异构酶前体和膜联蛋白-Ⅰ各有2种异构体。3)图象分析发现在鉴定出的蛋白质中,烫伤组与假烫伤组比较除膜联蛋白-Ⅰ和肌动蛋白β表达上调外,其余几种蛋白均下调,二硫键异构酶前体在烫伤组的表达量约为假烫伤组的1/100,硫氧还蛋白在烫伤组表达量接近于零。这7种蛋白的表达量在烫伤和脓毒症不同时相组3组之间两两比较有差异但比烫伤组与假烫伤组之间的差异小(比值为0.22~13.14)。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图象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家兔烫伤脓毒症PMN细胞蛋白质固相pH梯度2—DE图谱,为烫(烧)伤脓毒症PMN细胞2—DE图谱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数据资料。2)假烫伤组、烫伤组和烫伤脓毒症组家兔PMN细胞蛋白质表达具有差异,这些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可能使PMN趋化、吞噬、杀菌功能降低,滞留于微循环引起内皮和器官组织损伤,促发SIRS和脓毒症,对早期诊断烫(烧)伤脓毒症可能具有分子标记意义,为脓毒症临床治疗新途径的开辟提供了新线索。
张立天[8](2007)在《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采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明确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变化及其与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的关系。2、通过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阐明HMGB1对DC分化成熟的受体作用机制。3、探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HMGB1介导的DC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调节机制。4、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动物免疫功能及脏器损害的可能保护效应。方法:采用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体重230~250g,浸于(99±0.5)℃沸水中12s,造成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伤后延迟6小时抗休克复苏,在伤后6小时从腹腔给予林格液(40ml/kg)抗休克治疗,此外在烫伤后12、24、36、48小时分别给予4ml/次林格液腹腔内注射。实验分组:136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1)正常对照组(n=8):麻醉后活杀。(2)假烫伤组(n=32);(3)烫伤组(n=32);(4)EP治疗组(n=32):EP加入林格液中随补液给药(EP为28mM);(5)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抗体(1mg/ml)治疗组(n=32):烫伤后6、24小时从阴茎背静脉给予RAGE抗体(1mg/kg)治疗。以上后4组实验动物再分为4个亚组,分别于烫伤后1、3、5、7天无菌取血和脾脏。分离血清,-20℃贮存。脾脏一部分无菌、无酶液氮冻存,另一部分用于提取DC和T淋巴细胞。DC的分离纯化采用MiniMACS免疫磁性分离系统进行。利用B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易粘附于尼龙纤维表面的特性,分离T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表面受体,MTT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细胞孵育上清及组织匀浆液的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活化的核因子(NF)-κB。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烫伤延迟复苏导致动物脾脏HMGB1基因、蛋白表达和血清HMGB1水平在伤后1~7天显着升高,脾组织中HMGB1含量第1天达峰值,血清HMGB1水平于第3天达峰值。EP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HMGB1基因、蛋白表达和血清HMGB1水平1~7天均明显降低。RAGE抗体干预对烫伤动物脾脏和血清HMGB1无明显影响。(2)严重烫伤后1~7天脾脏DC表面CD80的表达与假烫伤组的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D86的表达明显增强,MHCⅡ的表达只在伤后第1天明显增高,DC摄取葡聚糖的能力与假烫伤组比较1~7天明显减低,表明DC向成熟发展,但表型表达不完全。EP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DC表面CD80、MHCⅡ的表达1~7天均明显升高,CD86的表达仍保持较高,DC摄取葡聚糖的能力在1~7天仍较低,表明DC成熟,表型表达正常。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DC表面CD80的表达在1、3天显着增强,MHCⅡ表达1~7天明显增高,CD86的表达仍较高,DC摄取葡聚糖的能力1~7天仍较低,表明DC成熟,表型表达正常。(3)严重烫伤后1~7天动物脾脏DC表面RAGE的表达明显升高。EP干预后脾脏DC表面RAGE的表达于1、5、7天显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假烫伤组。RAGE抗体干预后DC表面RAGE表达1~5天明显降低。(4)烫伤延迟复苏导致动物脾脏IL-12 mRNA表达1、3天显着降低,5、7天明显高于假烫伤组动物。EP或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IL-12 mRNA表达1~5天明显升高。烫伤后1~7天与假烫伤组比较,DC孵育上清中和血中IL-12的量与假烫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应用EP或RAGE抗体干预均可明显提高伤后1~7天烫伤动物脾DC孵育上清中和血中IL-12的水平。(5)烫伤延迟复苏后1~7天脾T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刺激的增殖反应受抑制,IL-2 mRNA表达1、3天无改变,5、7天明显降低,分泌IL-2的量1~7天显着下降,IL-2Rα mRNA、IL-2Rα表达1~5天明显降低。EP或RAGE抗体干预能明显减轻1~7天烫伤对脾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并且IL-2 mRNA表达、IL-2的分泌和IL-2Rα mRNA、IL-2Rα表达明显上升。(6)严重烫伤后动物脾T淋巴细胞经丝裂原刺激18小时后分泌IL-4的量比假烫伤组明显增加,而分泌IFN-γ的量明显降低,提示严重烫伤后,T淋巴细胞向Th2漂移。用EP或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T淋巴细胞分泌HL-4的量明显下降,分泌IFN-γ的量则明显增加,提示EP或RAGE抗体干预可使烫伤后T淋巴细胞向Th1漂移。(7)烫伤组与假烫伤组比较,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活化的NF-κB伤后1~7天明显降低。应用EP或RAGE抗体干预均可明显提高1~7天烫伤动物脾T淋巴细胞活化的NF-κB。(8)烫伤组与假烫伤组比较,大鼠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心肌激酶(CK-MB)伤后1~7天明显升高,血中肌酐(Cr)、尿素氮(BUN)1~5天明显升高。EP或RAGE抗体干预可明显降低烫伤后动物血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及心肌激酶的含量。(9)脾组织中HMGB1含量与DC表面CD86、RAGE的表达呈正相关,与DC萄聚糖摄取功能和CD80、MHCⅡ、孵育上清中IL-12、TNF-α的含量呈负相关。脾组织中HMGB1含量与脾T淋巴细胞增值、表面IL-2Rα表达、孵育上清中IL-2、IFN-γ的含量、NF-κB活性呈负相关,与血清sIL-2R含量、孵育上清中IL-4的含量呈正相关。血清HMGB1含量与血清生化指标ALT、AST、Cr、BUN及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1.HMGB1在严重烫伤后具有升高较晚、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征。HMGB1可能参与了烫伤后脓毒症所致多器官损害的发病过程。HMGB1的过度升高刺激DC向成熟发展,但表型表达异常,DC功能障碍,从而介导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低,并向Th2漂移,免疫功能抑制。2.过量的HMGB1可能主要通过受体RAGE介导DC表型表达异常、DC功能障碍。HMGB1介导的DC功能障碍可能通过下调T淋巴细胞NF-κB的活性而减少了IL-2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进而影响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和免疫功能。3.EP可能主要通过抑制HMGB1的合成释放,改善烫伤延迟复苏动物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保护动物的主要脏器。
王强[9](2007)在《严重损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改变及其与多器官损害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作为一种晚期炎症介质,介导了脓毒症和其他系统性炎症的致死性效应。本试验拟应用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明确HMGB1在严重烫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进而阐明HMGB1对多器官损害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观察丙酮酸乙酯(EP)与中药血必净治疗对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动物HMGB1表达影响及脏器损害的保护作用。旨在为严重损伤后机体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30%TBSAШ度烫伤后延迟6小时(h)复苏大鼠模型。雄性Wistar大鼠114只,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n=6),麻醉后活杀;②假烫伤组(n=18),在假烫伤后6 h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40 ml/kg),8、24、72 h活杀,无菌取血及组织标本,各时间点均为6只动物;③烫伤组(n=30),在烫伤后2、12、24、36、48、60 h分别给予3ml/次林格氏液腹腔内注射腹腔内注射,在相应时间点活杀;④EP液(3.23mg/ml)治疗组(n=30),于烫伤后2、12、24、36、48、60 h分别给予3ml/次EP液腹腔内注射治疗,在相应时间点活杀。⑤血必净治疗组(n=30),在烫伤后2、12、24、36、48、60 h分别给予血必净注射液(4ml/kg)静脉注射治疗,在相应时间点活杀。无菌留取血及组织标本。后3组分别在烫伤后6 h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40 ml/kg)抗休克治疗,活杀点分别为8、24、72h,每个时间点10只动物。另设实验组研究EP与中药血必净治疗对烫伤大鼠生存时间的影响,观察不同时间点给药后各组动物7天的死亡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组织HMGB1与TNF-α的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检测组织HMGB1蛋白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组织TNF-α蛋白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BUN和Cr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酶学分光光度法测定;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1.正常大鼠肝、肺、肾组织均可表达一定量HMGB1 mRNA,烫伤延迟复苏后8h肝、肺、肾组织HMGB1 mRNA表达显着增高,伤后24h各组织HMGB1 mRNA表达达峰值,并可持续至伤后72h。肝组织与肺组织的HMGB1蛋白水平变化与HMGB1 mRNA表达情况基本一致;肾组织HMGB1蛋白仅在烫伤延迟复苏后24h表达显着增加。EP治疗可显着降低8h、24h及72h肝、肺、肾组织的HMGB1 mRNA/蛋白表达。中药血必净治疗亦可显着降低24h及72h的肝、肺、肾组织的HMGB1 mRNA表达。血必净治疗可有效降低24h及72h的肝、肺组织的HMGB1蛋白的表达,亦明显降低了24h肾组织的HMGB1蛋白的含量。2.烫伤延迟复苏后8h,组织TNF-αmRNA/蛋白表达迅速升高,24小时基本恢复至伤前范围;肝、肺组织TNF-αmRNA/蛋白水平于伤后72小时不同程度再度升高,肝、肺组织TNF-αmRNA/蛋白表达于8h和72h呈双峰样增高;肾组织TNF-αmRNA/蛋白水平于8h和24h显着升高。EP治疗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烫伤延迟复苏后肝、肺组织8h及72h的TNF-αmRNA/蛋白表达,亦明显降低肾组织伤后8h和24h的TNF-αmRNA/蛋白上调。血必净治疗抑制了烫伤延迟复苏后72h肝组织TNF-αmRNA表达,显着降低肝组织伤后8h及72h的TNF-α蛋白含量。同时,肺组织8h和72h的TNF-αmRNA表达显着降低,72h肺组织的TNF-α蛋白表达亦明显受到抑制;此外,对肾组织TNF-αmRNA/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仅在烫伤延迟复苏后24h。3.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血清ALT、AST和BUN、Cr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地升高;其中血清ALT、AST和Cr在24h达峰值,血清AST值可持续升高至72h,血清Cr虽然升高较晚,但是可持续时间较长,72h仍显着升高。肺组织MPO活性于烫伤延迟复苏后8h显着升高,24h达高峰,72h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肠组织DAO活性在烫伤延迟复苏后8h24h持续降低。EP治疗可显着降低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血清ALT、AST在各个时间点的水平,可明显降低24h血清Cr及8h、24h血清BUN的含量。血必净治疗可有效降低延迟复苏大鼠血清ALT、AST在各个时间点的水平(除伤后8h血清AST),能明显降低24h、72h血清Cr含量及24h BUN的含量。EP治疗能显着降低烫伤延迟复苏大鼠术后8h、24h肺组织MPO活性;亦能明显升高伤后8h24h小肠DAO活性。此外,血必净治疗可以显着降低烫伤延迟复苏大鼠术后24h肺组织MPO活性,并升高伤后8h24h小肠组织DAO活性。4.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肝、肺、肾组织在各个时间点均表现炎细胞侵润,形态结构破坏明显。EP与血必净治疗对于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的肝、肺、肾组织炎症病变均有改善,其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5.EP和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均可显着降低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的死亡率。与烫伤组相比,EP治疗组动物的总死亡率显着降低(P<0.01)。与烫伤组相比,血必净治疗组动物的总死亡率亦显着降低(P<0.05)。结论:1.烫伤延迟复苏可以促进HMGB1基因表达与合成释放,其动力学变化规律表现为HMGB1产生较晚、下降缓慢的“晚期炎症介质”特点。HMGB1在诱导严重烫伤动物过度的炎症反应与多器官功能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2.组织TNF-α表达上调可能有介导产生HMGB1的效应;在烫伤延迟复苏时机体晚期炎症介质HMGB1对TNF-α的产生具有显着影响,二者可能存在着相互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3. EP或血必净均有效下调TNF-α、HMGB1等炎症介质的过量表达,从而抑制机体的过度炎症反应和减轻多器官损害,改善动物预后,提高严重烫伤动物存活率。对于严重烧烫伤后脓毒并发症的防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严小蓉[10](2006)在《抗金葡菌工程多肽对烫伤大鼠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程多肽(Pheromonicin-Staphylococcusaureus,Ph-SA)对大鼠深Ⅱ°烫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创面的抗菌活性。 [方法] 选用60只健康SD大鼠,体重220~250克,不分雌雄,随机分为三组,Ph-SA组、万古霉素组(简称万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各20只。将其麻醉后,造成深Ⅱ°烫伤创面。然后涂抹OD值为0.6的MRSA ATCC BAA-42菌液1ml。涂抹MRSA后1h各组分别给药1次。Ph-SA组创面均匀涂抹1.35mg/ml的Ph-SA 0.5ml;万古组创面均匀涂抹1.35mg/ml万古霉素0.5ml;对照组创面均匀涂抹生理盐水0.5ml。烫伤后七天内观察大鼠的精神、进食、活动情况,以及创面的变化,分别于烫伤后的1d、3d、5d、7d处死,无菌状态下于创面中央取两块0.5cm×0.5cm皮肤及皮下组织
二、烫伤后金葡菌脓毒症大鼠组织CD14 mRNA表达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烫伤后金葡菌脓毒症大鼠组织CD14 mRNA表达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2)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肺组织脂多糖受体CD14mRNA、核因子-κB的基因动态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菌来源 |
1.3实验材料 |
1.4 实验方法 |
1.4.1 建立大鼠VV脓毒症模型。 |
1.4.2 RT-PCR法测定大鼠肺组织CD14、NF-κB的mRNA表达。 |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VV脓毒症大鼠肺组织CD14 mRNA的表达 |
2.2 VV脓毒症大鼠肺组织NF-κB m RNA的表达 |
3 讨论 |
(3)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实验一 HMGB1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严重烧伤患者外周血HMGB1含量与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NF-E2相关因子在烧伤脓毒症大鼠中免疫脏器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试剂 |
1.1 主要试剂 |
1.2 细菌 |
2 主要试验设备 |
3. 试验方法 |
3.1 病理学观察 |
3.2 RT-PCR实验部分 |
3.3 Western Blot实验部分 |
4 统计学处理 |
5 实验动物模型与分组 |
6 组织标本采集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1 烧伤脓毒症模型的建立 |
2 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 |
3 RT-PCR实验结果 |
4 Western-blot分别检测实验大鼠24h中脾、肺、肝组织中Nrf2的蛋白表达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皮细胞活化及肠粘膜损害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论文一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与肠粘膜屏障损害的关系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二 丙酮酸乙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粘膜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三 HMGB1对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活化作用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烫伤家兔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中性粒细胞蛋白质组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语缩略语说明 |
论文正文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与步骤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1. 模型动物一般情况 |
2. PMN回收率、纯度及存活率 |
3. 凝胶图象分辨率及重复性 |
4. 各组间图谱比较分析 |
5. 质谱峰情况 |
6. 数据库搜索、蛋白质鉴定 |
第四章 讨论 |
1. 家兔严重烫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模型的建立 |
2. 实验结果对于探讨烫(烧)伤脓毒症发病机制的意义 |
2.1 抗氧化蛋白 |
2.2 细胞骨架蛋白及细胞骨架相关信号转导蛋白 |
2.3 差异蛋白的意义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试剂 |
二、主要治疗药物及配制 |
三、主要仪器 |
四、实验动物模型与分组 |
五、标本采集与处理 |
六、大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提取和检测方法 |
七、大鼠脾脏T细胞的提取和检测方法 |
八、脾组织和脾T淋巴细胞基因表达检测 |
九、血清及组织细胞因子和脏器功能指标的检测 |
十、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烫伤延迟复苏大鼠HMGB1的变化 |
二、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脾脏树突状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 |
三、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 |
四、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脏器损害指标的变化 |
五、HMGB1与有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主要结果总结 |
讨论 |
一、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脾脏和血中HMGB1的变化 |
1. HMGB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 |
2. HMGB1在烫伤延迟复苏所致器官损害中的作用 |
二、HMGB1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脾脏DC功能的影响 |
1. HMGB1对脾脏DC成熟指标及功能的影响 |
2. HMGB1影响脾脏DC分化成熟的受体作用机制 |
三、HMGB1介导DC对脾脏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HMGB1介导DC对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
2. HMGB1介导DC对脾脏T淋巴细胞分泌IL-2、表达IL-2R的影响 |
3. HMGB1介导脾脏DC对T淋巴细胞功能性极化的影响 |
4. HMGB1介导脾脏DC对T淋巴细胞的信号转导作用机制 |
四、丙酮酸乙酯在烫伤延迟复苏防治中的意义 |
1. 丙酮酸乙酯在烫伤延迟复苏细胞免疫功能障碍中的潜在调节意义 |
2. 丙酮酸乙酯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器官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严重损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改变及其与多器官损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回顾和前言 |
论文正文 |
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试剂 |
二、主要仪器 |
三、 试剂配制 |
四、实验动物模型和分组 |
五、标本采集与处理 |
六、检测指标及方法 |
七、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烫伤延迟复苏大鼠HMGB1表达的动力学特点 |
二、不同药物治疗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组织HMG81表达的影响 |
三、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组织TNF-α的表达及药物治疗对其影响 |
四、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脏器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不同药物治疗对其的影响 |
五、严重烫伤大鼠脏器病理形态学改变及不同药物治疗对其影响 |
六、烫伤延迟复苏大鼠模型的评价 |
七、药物治疗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死亡率的影响和生存时间的变化 |
八、有关指标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一、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组织HMG81变化规律、分布特点及其与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 |
二、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组织TNF-α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组织分布特点 |
三、烫伤延迟复苏大鼠HMG81 与TNF-α的相互关系 |
四、丙酮酸乙酯在烫伤延迟复苏防治中的意义 |
五、血必净注射液在烫伤延迟复苏防治中的意义 |
主要结果总结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抗金葡菌工程多肽对烫伤大鼠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正文 |
1.抗金葡菌工程多肽对大鼠深Ⅱ°烫伤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创面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2.抗金葡菌工程多肽对烫伤金葡菌脓毒症大鼠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3.结论 |
二、文献综述 |
三、缩略语表 |
四、致谢 |
四、烫伤后金葡菌脓毒症大鼠组织CD14 mRNA表达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肝组织CD14和促/抗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及抗生素干预研究[J]. 梁欢,卢中秋,邱俏檬,李景荣,洪广亮,李萌芳,周铁丽.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9(03)
- [2]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肺组织脂多糖受体CD14mRNA、核因子-κB的基因动态表达[J]. 郑阿迈,陈玉熹,李萌芳,梁欢,卢中秋.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8(06)
- [3]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黄立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8)
- [4]NF-E2相关因子在烧伤脓毒症大鼠中免疫脏器中的表达[D]. 徐毅. 中南大学, 2008(01)
- [5]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皮细胞活化及肠粘膜损害中的作用[D]. 栾正刚. 中国医科大学, 2009(06)
- [6]烧伤脓毒症研究的若干进展[A]. 姚咏明. 浙江省第十七届烧伤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7
- [7]烫伤家兔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中性粒细胞蛋白质组的变化[D]. 李莉莉. 中南大学, 2007(06)
- [8]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立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7(02)
- [9]严重损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改变及其与多器官损害的关系[D]. 王强.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4)
- [10]抗金葡菌工程多肽对烫伤大鼠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的相关研究[D]. 严小蓉. 四川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