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面部手术切口瘢痕的预防

浅谈面部手术切口瘢痕的预防

一、浅谈颜面部手术切口瘢痕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谢航[1](2021)在《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风险因素;构建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评价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的预测价值。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85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增生性瘢痕发生情况。将发生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组建研究小组,小组成员通过文献分析法及前期研究成果编写专家咨询问卷。采用目的抽样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21名专家进行专家咨询,初步筛选量表指标。根据专家咨询结果,构建初始评分表,对2019年5-7月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5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评分,通过频率分析法、临界比率值法再次筛选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量表权重,形成二次评分表,并进行量表信效度检验。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的患者中筛选出362例患者由研究者用二次评分表评分,采用ROC曲线、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量表预测能力。在确定量表诊断界值及总分风险程度分级后形成正式量表。结果:第一部分:在385例患者中,121例患者发生增生性瘢痕,发生率为31.4%。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后感染、创面愈合不良史、病理性瘢痕史、病理性瘢痕家族史、瘢痕预防措施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OR=1.815),有创面愈合不良史(OR=4.247),病理性瘢痕史(OR=9.840),病理性瘢痕家族史(OR=5.708)和无瘢痕预防措施(OR=5.566)是增生性瘢痕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程度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7、0.89;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13、0.472。第一轮增加1个指标,删除7个指标,调整5个指标;第二轮删除6个指标。经过频率分析与临界比率值分析,删除6个指标,最终量表保留9个指标(年龄、BMI、过敏体质、创面愈合不良史、病理性瘢痕史、病理性瘢痕家族史、连续使用激素(>2月)、接受I131放疗、术后感染)。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0.560>0.5,df=274.447,P<0.001。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一共提取了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2.489%。88.9%(8/9)因素的因子最大载荷系数大于0.4。量表指标归一化权值范围为0.066-0.191。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重测信度中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83,P<0.001。第三部分:ROC分析中,AUC为0.886,P<0.001。约登指数最高为0.72时,灵敏度为77%,特异度为95%,确定25分为诊断界值。量表总分风险程度分级为:低风险(25-28分),中风险(29-38分),高风险(39-61分)。Kappa一致性检验中:Kappa值为0.731,P<0.001。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包含9个指标的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量表信效度及综合预测能力较好,可为临床医护人员识别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高风险人群提供快速、可靠的量化评估工具。建议医务人员将量表运用于临床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增生性瘢痕高风险人群筛查。

周子芙[2](2021)在《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的美容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先天性色素痣是出生时或出生后两年内出现的黑色素细胞良性增生。新生儿的患病率在0.2%~6%。颜面部为先天性色素痣主要发生部位。因此,其大小直接影响患儿的面容美观和心理状态。此外,日晒和摩擦均会增大其恶变几率。针对中小型色素痣,目前手术切除是根治其最为安全的方式。随着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外貌和健康愈加重视,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术后美容效果的要求亦随之提高。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的临床效果,分析术后瘢痕情况及患儿家长满意度,评价美容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手段。研究方法:本研究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回顾了 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颜面部先天性色素痣患儿共27例,随访术后半年刀口瘢痕,按照温哥华瘢痕量表测评术后刀口瘢痕,得分记作b;根据b值分为两组:一组b≤3(n=15);另一组b>3(n=12)。得出两组术前皮肤张力水平的xa±s,其中,皮肤张力水平是以术前在垂直刀口线方向上,牵拉色素痣周围正常皮肤,无张力对合后的色素痣宽度占原色素痣宽度的百分比来表示,数值记作a。得出的a值范围为下一部分研究提供一期切除术和分期切除术选择标准。第二部分是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的颜面部先天性色素痣患儿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第一部分研究结论得出的手术方式选择标准,以及患者和家长对外扩张治疗的意愿,将收集的138例患者进行分组。A组(n=30):患者只进行一期切除术治疗;B组(n=34):患者只进行分期切除术治疗;C组(n=38):患者行一期切除术结合外扩张治疗;D组(n=36):患者行分期切除术结合外扩张治疗。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半年最终瘢痕长度和宽度,分别计算原色素痣及瘢痕的面积;以问答方式获取患儿家长对术后治疗效果的满意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不同组间瘢痕面积与原色素痣面积比值及最终瘢痕宽度的差异;使用一般描述性分析对面部不同分区的瘢痕平均宽度和患儿家长对术后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研究中,不同瘢痕程度组的术前皮肤松弛程度的结果中,以两组xa±s分别代表术前皮肤张力的平均水平,即b≤3组,a值的xa±s为0.18±0.03;b>3组,a值的xa±s为0.35±0.03。第二部分研究中,比较分期切除术和一期切除术的治疗效果:B组比A组瘢痕面积占皮损面积比例减小程度明显(P<0.001),D组比C组减小程度明显(P<0.001)。比较外扩张治疗和未经外扩张治疗后的效果:C组比A组最终的瘢痕宽度小(P<0.001),D组比B组宽度小(P<0.001)。分析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后的效果:A、B、C组分别与D组进行t检验的结果,P均<0.05,说明D组在瘢痕缩小方面和宽度减小方面效果均最好。面部不同分区的平均瘢痕宽度对比结果显示,同一治疗下,个别分区平均宽度差异明显;不同治疗下,同一分区中D组瘢痕平均宽度最小。四组患儿家长均对术后治疗效果的总体满意度偏高,各组中表示满意的病例数所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D组、C组、B组和A组。结论:①术区皮肤张力水平a值低于0.18±0.03,术后美容效果好,可考虑直接行一期切除术;②当a值高于0.35±0.04时,美容效果差,建议行分期切除术或其他术式;③当a值在两范围之间时,美容效果可,可考虑行一期切除术,也可进行分期切除术或其他术式;④分期切除术可通过缩小瘢痕面积提高术后美容效果;⑤外扩张术可通过减小瘢痕宽度提高术后美容效果;⑥分期切除术和外扩张术具有协同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更大限度地提高术后美容效果,同时获取更高的满意度。

赵倩楠[3](2020)在《面部外伤急诊处理方式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面部外伤导致的瘢痕不但影响外观、功能,还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心理生活质量。一般急诊外科在面部外伤的急诊处理中,更多注意减少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对外伤后瘢痕的治疗往往依赖于辅助干预手段。随着对外伤后瘢痕形成过程的认识以及干预手段的不断发展,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创伤后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但对早期干预的时机及方式并无统一有效的方法。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来我科面部外伤及面部外伤后瘢痕患者资料,旨在探究早期干预时机、干预方式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8月间,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整形修复外科诊治的620例面部外伤及面部外伤后瘢痕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入选141例患者,其中男73例,女68例。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就诊时机及创面情况进行治疗。对于面部外伤及二次缝合的患者,彻底清创后予以整形外科精细缝合。其中,对于伤口与松弛皮肤张力线(Relaxed Skin Tension Line,RSTL)夹角>30°的创面进行改方向设计。对于面部外伤后瘢痕患者,应用减张固定、激光治疗、硅酮类制剂、局部注射和压力疗法进行辅助治疗。患者分组:(1)根据缝合方式分为:A1组:整形外科精细缝合组(N=88)和B1组:一般急诊外科缝合组(N=10)。(2)根据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分为:A2组: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30°,直接整形精细缝合组(N=20);B2组: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30°,伤口改方向后行整形精细缝合组(N=22);C2组: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30°,直接整形精细缝合组(N=19)。(3)根据外伤后干预时机分为:A3组:外伤后于整形外科就诊时间(T)≤24h,行整形外科精细缝合组(N=96);B3组:24h<外伤后于整形外科就诊时间(T)<1周,即初诊接受普通急诊外科缝合后,再至整形外科行二次精细缝合组(N=11);C3组:1周≤外伤后于整形外科就诊时间(T)<1月,即初诊接受普通急诊外科缝合后,再至整形外科接受瘢痕辅助治疗组(N=14);D3:1月≤外伤后于整形外科就诊时间(T)<3月,即初诊接受普通急诊外科缝合后,再至整形外科接受瘢痕辅助治疗组(N=20)。评价:所有患者均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和石溪瘢痕量表(Stony Brook Scar Evaluation Scale,SBSES)分别在外伤后10天(近期)和6个月(远期)评估预后。应用100mm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1)缝合方式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整形精细缝合组(A1组)和一般急诊外科缝合组(B1组)VSS远期评分均小于近期(p<0.05),SBSES远期评分均大于近期(p<0.05)。两组比较,A1组近期、远期VSS评分均较小(p<0.05),近期、远期SBSES评分均较大(p<0.05),患者VAS评分较大(p<0.05)。(2)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对瘢痕形成的影响: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30°,直接整形精细缝合组(A2组)、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30°,行伤口改方向缝合组(B2组)和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30°,直接整形精细缝合组(C2组)三组组内比较,VSS远期评分均小于近期(p<0.05),SBSES远期评分均大于近期(p<0.05)。对三组组间进行比较,近期VSS评分A2组最小(p<0.05),B2组和C2组无明显差异(p=0.148);远期VSS评分A2组最小,C2组最大(p<0.05)。近期SBSES评分,A2组最大(p<0.05),B2组大于C2组(p<0.05);远期SBSES评分A2组与B2组无明显差异(p=0.375),均大于C2组(p<0.05)。VAS评分,A2组和B2组无统计学差异(p=0.644),均大于C2组(p<0.05)。(3)外伤后干预时机对瘢痕形成的影响:T≤24h组(A3组)、24h<T<1周组(B3组)、1周≤T<1月组(C3组)和1月≤T<3月组(D3组)四组组内比较,VSS远期评分均小于近期评分(p<0.05),SBSES远期评分均大于近期(p<0.05)。对四组组间进行比较,近期VSS评分A3组和B3组无明显差异(p=0.758),小于C3组和D3组(p<0.05),D3组评分最大(p<0.05);远期VSS评分,A3组和B3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309),均显着小于C3组(p<0.05);D3组评分最大(p<0.05)。四组近期SBSES评分,A3组和B3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673),均大于C3组和D3组(p<0.05);D3组评分最小(p<0.05);远期SBSES评分,A3组和B3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775),均显着大于C3组和D3组(p<0.05);D3组评分最小(p<0.05)。A3组和B3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879),均显着大于C3组和D3组(p<0.05),D3组评分最小(p<0.05)。结论:(1)优化处理和精细操作能有效减少瘢痕形成;(2)面部外伤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对面部外伤后瘢痕形成有影响,改变伤口方向能减少瘢痕形成;(3)面部外伤后及时的干预可有效减少瘢痕形成,开始时机越早,效果越好。

王建雄[4](2020)在《Note皮瓣在修复面部皮肤中、小面积缺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面部为皮肤肿物的好发区域,目前首选的一线治疗方案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然而,手术切除所导致的局部组织缺损会对患者的面部外观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修复手术缺损部位也是治疗面部肿物的关键步骤。适当的修复方法不仅需要彻底切除面部肿物,以免复发,在应对术后缺损时还需要对切除面部肿物后的创面进行最大限度的修复。但因面部皮肤外观的改变会对人的外貌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创面修复时,不仅仅要求切除肿物术后创面的封闭,还要求修复后的创面对面部外貌有尽可能小的影响,故在修复此类创面时,相邻部位的皮瓣往往是首选。目的探讨应用note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物术后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集31例面部皮肤肿物导致面部外观改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排除手术禁忌,并依据患者病史及肿物特点做出术前诊断,常规行肿物原位切除及note皮瓣修复术,术后肿物送常规病理检查。其中部分肿物生长较快、边界不清或有溃疡的患者术前预约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原位切除后行快速病理检查,并根据病理结果选择是否扩大切除。所有患者创面均行note皮瓣修复术进行修复,并观察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肿物是否复发等。同时纳入31例既往行面部菱形皮瓣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瘢痕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例患者,术后所有患者皮瓣均Ⅰ期成活,创面平整,均无感染或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周围器官无明显位移或畸形;其中2例患者眼部略有牵拉变形,随访1年后变形情况逐渐改善,双眼基本对称;而且通过比较note皮瓣和菱形皮瓣的术后瘢痕,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的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宽度评分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至今,肿物均无复发情况。结论Note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后形成的中、小面积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具有设计灵活、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皮瓣血运可靠、可获较好美学外观等优点,效果良好。Note皮瓣在面部创面美容修复与功能重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式,适合临床应用及推广。

练才华[5](2020)在《鼻全层缺损修复49例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在鼻全层缺损患者鼻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为不同类型全层鼻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1993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各种原因导致的鼻部缺损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9例鼻全层缺损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分布6岁~58岁,平均年龄27.5(±12.5)岁。缺损原因:肿瘤切除术后6例,感染1例,外伤22例,先天畸形8例,烧伤9例,血管瘤术后2例,鼻美容术后并发症1例。缺损部位:全鼻缺损5例,次全鼻缺损11例,剩余33例为部分亚单位缺损。手术方式:扩张额部皮瓣法32例,额部双瓣法2例,改良意大利皮瓣法6例,鼻唇沟皮瓣法2例,扩张额部预制皮瓣法7例。根据缺损范围、部位、可选供区情况及手术方法进行临床效果评估及分析。结果:44例术后患者移植物全部存活,再造鼻形态良好;4例患者术后出现远端皮瓣坏死,经换药清创处理后效果良好;1例扩张的额部皮瓣法术后出现皮瓣坏死感染,继而皮瓣挛缩,需再次行鼻再造术。49例中,3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结论:全层鼻部缺损修复手术难度高,可选方法多。需要根据缺损范围、可用供区及患者意愿综合考虑,选择能兼顾衬里、支架及外被修复的最优手术方案,同时也要注意鼻部功能

黄叶平[6](2020)在《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6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临床相关资料,严格按纳入标准将慢性泪囊炎患者纳入研究,按不同手术方式,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30眼),试验组行精准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内路DCR),对照组行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外路DCR)。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常规检查、泪道冲洗及CT泪道造影+三维重建,术中应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填塞吻合口,止血、支撑泪囊,术后应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喷鼻3月。收集手术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术后1周出血情况、术后1周及术后3月的疼痛评分,术后1月、3月、6月随诊观察两组患者溢泪症状、泪道冲洗、吻合口愈合及主要并发症情况。对所得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1月总有效率:试验组96.7%,对照组1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总有效率:试验组96.7%,对照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总有效率:试验组93.3%,对照组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月疼痛评分,试验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对比,术后3月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术后1周出血发生率,6个月内吻合口肉芽、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较高的疗效。2、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路DCR手术无皮肤切口,术中更直观,更微创,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病人疼痛感更轻而更具有优势。

于东宁,沈余明,陈欣[7](2019)在《带血管蒂的邻位动脉穿支轴型皮瓣修复患者面颈部瘢痕畸形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的邻位动脉穿支轴型皮瓣修复患者面颈部瘢痕畸形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8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38例面颈部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患者,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5~56岁,入院时间为伤后7个月~19年,瘢痕组织松解后创面大小为7.0 cm×4.0 cm~20.0 cm×10.0 cm。19例患者采用上胸部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大小为7.0 cm×5.0 cm~18.0 cm×8.5 cm,其中16例为预扩张皮瓣,3例皮瓣直接使用,胸部置入的扩张器额定容量为300~500 mL,注水扩张1.8~3.1倍;12例患者采用颈横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大小为7.0 cm×4.5 cm~11.0 cm×8.5 cm,其中8例为预扩张皮瓣,4例皮瓣直接使用,锁骨上置入的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00~350 mL,注水扩张1.5~2.0倍;7例患者采用预扩张的颞浅动脉额支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大小为5.5 cm×3.8 cm~8.0 cm×5.0 cm,额部置入的扩张器额定容量为150~300 mL,注水扩张1.5~2.0倍。供瓣区直接缝合或行蒂部皮管成形术反转修复。术后统计手术次数、治疗时间,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有无并发症,记录随访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经历1~4次手术,治疗时间为5~11个月。术后所有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个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轻度血运障碍,经保守换药治疗等处理愈合。2例患者移植的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后期存在色素改变,Ⅱ期手术予以切除修复。随访5~18个月,术区外观和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 带血管蒂的邻位动脉穿支轴型皮瓣直接使用或扩张后修复患者面颈部瘢痕畸形,能够较好解决瘢痕畸形周边正常皮肤缺乏的问题,且术中无须吻合血管,术后外观及功能较好,供瓣区往往可直接缝合,但常需多次手术完成整个治疗。

王斐[8](2019)在《自体乳糜脂肪移植治疗增生型瘢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瘢痕是创伤后自然修复的产物,瘢痕的治疗目前仍十分棘手,研究证明瘢痕内胶原蛋白及成纤维细胞的表达均失去正常调控机制导致瘢痕增生或挛缩,大量临床观察及文献报道发现自体脂肪移植后受区皮肤皱纹减轻,毛孔缩小、色素沉着减轻、皮肤柔软。基于此我们想到自体乳糜脂肪能否使痕痕内成纤维细胞及胶原蛋白趋于正常化达到治疗目的,继而进行研究。目的:1、探索自体乳糜脂肪的制备及生物学性状的观察2、观察自体乳糜脂肪移植对增生型瘢痕的临床治疗效果3、观察自体乳糜脂肪移植对增生性瘢痕内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的影响4、观察乳糜脂肪移植后增生性瘢痕组织学性状的改变5、为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实验于2015年9月进行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四病区、全军烧伤研究所进行。①、随机搜集临床烧烫伤后一年以上瘢痕病例共30例,控制非处理因素筛选出实验对象。②选取以自体乳糜脂肪注射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为实验组;③治疗区附近的增生性痕痕为对照着,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④分时间段采集瘢痕标本,观察并记录瘢痕形态学、组织学变化;⑤通过苏木素伊红、马松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瘢痕内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及疲痕组织学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统计瘢痕内Ⅰ、Ⅲ型胶原蛋白密度的变化结果:①乳糜脂肪移植注射入瘢痕后瘢痕的形态学(厚度、色泽、弹性)及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显着改变。②乳糜脂肪高倍镜下未发现成活的脂肪细胞;乳糜脂肪培养5天后可以看到条索状细胞生长。③乳糜脂肪移植注射入瘢痕后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密度及数量减低,Ⅲ胶原蛋白排列、数量、形态趋于正常皮肤改。④瘢痕内注射乳糜脂肪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乳糜脂肪移植注射组)与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乳糜脂肪注射移植后增生性瘢痕的组织学性状趋于正常皮肤改变。②乳糜脂肪注射移植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态学发生改变。③乳糜脂肪对增生性瘢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④乳糜脂肪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起主要治疗效果的物质并非脂肪细胞本身。

陈圆芳[9](2019)在《58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点阵CO2激光、药物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对比58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点阵C02激光、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氟尿嘧啶(5-Fu)(实验组)与点阵CO2激光联合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氟尿嘧啶(5-Fu)(对照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的差异。2.探讨患者的年龄、病程、瘢痕面积、瘢痕部位等相关因素对58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点阵CO2激光、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氟尿嘧啶(5-Fu)治疗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3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在相同或邻近部位有多个相同类型的增生性瘢痕的患者,皮损共计220个。将同一患者身上相同或邻近部位、相同类型的多个增生性瘢痕随机分为实验组(119个)和对照组(101个)。实验组:第1月予点阵CO2激光联合皮损内药物注射,第2月予58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皮损内药物注射,之后每月定期依此方法交替治疗。对照组:每月定期予点阵CO2激光联合皮损内药物内注射治疗。以2月为1疗程,各疗程治疗前对两组增生性瘢痕进行相同条件下皮损拍照、资料收集、Sawada临床分级评分和POSAS评分。通过统计分析,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临床疗效的差异,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在治疗区域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皮肤坏死、局部皮肤凹陷等)和复发率情况。在第1、2、3疗程治疗后,分别就患者的年龄、病程、瘢痕面积、瘢痕部位等相关因素对实验组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OSAS、Sawada评分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OSAS、Sawada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且随着疗程增加,疗效递增。其中,两组高度、硬度的Sawada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验组对增生性瘢痕高度、硬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尤其对增生性瘢痕颜色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01)。但是,两组瘙痒、疼痛的Sawad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组间比较:两组第1、2、3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依次为 57.98%(n=119)、42.57%(n=101);81.20%(n=117)、60.00%(n=100):90.65%(n=107)、81.25%(n=96),各疗程临床疗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疗程的增加,实验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佳。3.实验组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实验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瘢痕面积均会对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有影响。各年龄段第1、2、3疗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n=16)、58.33%(n=96)、0.00%(n=7);80.00%(n=15)、85.26%(n=95)、28.57%(n=7);100%(n=14)、90.69%(n=86)、71.43%(n=7),~20岁、~40岁、~60岁组临床疗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疗效越差。不同病程第1、2、3疗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依次为68.30%(n=85)、43.48%(n=23)、9.09%(n=11);90.36%(n=83)、60.87%(n=23)、54.54%(n=11);73.98%(n=73)、78.27%(n=23)、54.54%(n=11),~4年、~8年、~12年组临床疗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越长,疗效越差。不同瘢痕面积组第1、2、3疗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639%(n=99)、40.00%(n=15)、0.00%(n=5);86.60%(n=97)、40.00%(n=15)、100%(n=5);90.90%(n=88)、85.71%(n=14)、100%(n=5),除第 1 疗程外,~3cm2、~5cm2、~15cm2组临床疗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面积与疗效呈负相关性,瘢痕面积越大,治疗效果越差。患者第1、2、3疗程治疗后面颈部、躯干部、四肢、会阴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3.20%(n=47)、62.71%(n=59)、60.00%(n=10)、33.33%(n=3);80.85%(n=47)、82.76%(n=58)、88.89%(n=9)、33.33%(n=3);88.09%(n=42)、92.46%(n=53)、100%(n=9)、66.67%(n=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组间比较:在本组资料中,实验组、对照组局部皮肤坏死发生率分别为1.68%、0.99%,局部皮肤凹陷发生率分别为3.36%、7.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与对照组复发率的组间比较:在本组资料中,实验组、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52%、10.89%,两组增生性瘢痕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实验组,表明对照组增生性瘢痕在治疗后较实验组易复发。[结论]1.58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点阵CO2激光、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氟尿嘧啶(5-Fu)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点阵CO2激光联合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氟尿嘧啶(5-Fu),尤其可明显改善增生性瘢痕的颜色、高度、硬度,降低复发率(P<0.05),但局部皮肤坏死、凹陷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的年龄、病程、瘢痕面积等因素均对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有影响,且均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性。

班强[10](2019)在《不同手术时机对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功能重建的术后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我科收治的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功能重建的术后效果分析,为临床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统计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我科治疗的33例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的患者资料。参考国内外文献及外伤致颜面部肿胀的时间变化和纤维性骨痂形成的机制,结合患者伤后到医院就诊的时机,根据患者受伤和手术时间的间隔分组:第Ⅰ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d(48h)内的患者11例,第Ⅱ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d至14d的患者13例,第Ⅲ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5d至30d的患者9例,对患者分别在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根据邱蔚六关于骨折疗效评价的标准,检查并记录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张口度、颞下颌关节区有无疼痛与创伤前是否相仿、有无感染及面瘫等,对比三组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差异,探讨治疗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的手术时机。结果:(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三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54,P=0.308)。(2)功能恢复情况:三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344,P=0.003)。进行两两比较:第Ⅰ组与第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第Ⅱ组与第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第Ⅰ组与第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1)本研究对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本研究对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伤后2周内手术治疗的功能重建效果优于伤后15-30d的效果。(3)本研究对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伤后2d内手术治疗效果与伤后3-14d内手术治疗效果相当。

二、浅谈颜面部手术切口瘢痕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颜面部手术切口瘢痕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危险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
    1 量表指标初步筛选
    2 应用临床数据再次筛选指标
    3 确定量表指标权重
    4 量表信效度评价
    5 讨论
第三部分 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手术切口瘢痕的影响因素及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的美容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皮肤张力对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切除术后瘢痕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的美容效果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色素痣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面部外伤急诊处理方式对瘢痕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排除标准
        2.1.2 患者纳入流程图
        2.1.3 患者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整形外科创面处理
        2.2.2 辅助治疗
        2.2.3 创面护理
    2.3 干预时机
    2.4 随访及评价
        2.4.1 随访时机及方式
        2.4.2 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缝合方式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3.1.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1.2 不同缝合方式患者瘢痕评价
    3.2 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3.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2.2 不同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患者瘢痕评价
    3.3 外伤后干预时机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3.3.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3.2 外伤后不同干预时机患者瘢痕评价
    3.4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干预时机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4.2 缝合方式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4.3 伤口方向与RSTL夹角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4.4 辅助治疗
    4.5 瘢痕评价
    4.6 研究局限性
5 结论
6 附图及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后早期干预对瘢痕形成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Note皮瓣在修复面部皮肤中、小面积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典型病例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第7章 参考文献
第8章 综述 皮瓣在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现况与进展
    参考文献
第9章 发表论文
第10章 致谢

(5)鼻全层缺损修复49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统计
        2.2 不同手术方式的操作步骤
    3. 评价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额部皮瓣在鼻再造术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的确立
        2.1.2 入选标准
        2.1.3 病例排除标准
        2.1.4 临床病例分组
    2.2 手术设备、材料及手术方法
        2.2.1 手术设备、材料
        2.2.2 术前准备
        2.2.3 麻醉与手术步骤
    2.3 记录及整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相关数据
    2.4 术后处理,记录及整理术后随访相关数据
    2.5 评定标准
        2.5.1 临床效果评价标准
        2.5.2 疼痛评估
    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病例研究资料中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CT泪道造影泪囊大小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有效率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估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3.6 临床病例研究资料中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慢性泪囊炎发病机制及原因
    4.2 慢性泪囊炎的治疗
    4.3 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4.4 术后并发症处理及分析
    4.5 如何提高手术成功及临床疗效有效率
    4.6 笔者手术体会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8)自体乳糜脂肪移植治疗增生型瘢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自体乳糜脂肪的制备及生物学性状的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自体乳糜脂肪治疗瘢痕的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自体乳糜脂肪移植治疗增生型瘢痕的组织学变化观察与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脂肪组织移植抑制体表瘢痕形成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58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点阵CO2激光、药物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不同手术时机对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功能重建的术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手术治疗方法
        2.2.1 耳屏前入路
        2.2.2 固定方式
        2.2.3 术后处理
    2.3 观察指标
    2.4 分组情况
    2.5 结果评价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情况
    3.2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3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手术时机对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4.1.1 手术时机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4.1.2 手术时机对功能恢复的影响
        4.1.3 伤后2d内与3-14d内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4.2 手术治疗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的临床经验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浅谈颜面部手术切口瘢痕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应用[D]. 谢航.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的美容效果分析[D]. 周子芙. 山东大学, 2021(12)
  • [3]面部外伤急诊处理方式对瘢痕形成的影响[D]. 赵倩楠. 河南大学, 2020(02)
  • [4]Note皮瓣在修复面部皮肤中、小面积缺损中的应用[D]. 王建雄. 苏州大学, 2020(02)
  • [5]鼻全层缺损修复49例病例分析[D]. 练才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D]. 黄叶平. 南昌大学, 2020(08)
  • [7]带血管蒂的邻位动脉穿支轴型皮瓣修复患者面颈部瘢痕畸形的效果[J]. 于东宁,沈余明,陈欣. 中华烧伤杂志, 2019(12)
  • [8]自体乳糜脂肪移植治疗增生型瘢痕的临床研究[D]. 王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9]58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点阵CO2激光、药物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圆芳.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不同手术时机对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功能重建的术后效果分析[D]. 班强.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标签:;  ;  ;  

浅谈面部手术切口瘢痕的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