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伽玛刀术病人的出院随访(论文文献综述)
顾冲,李璐[1](2021)在《伽玛刀分次治疗听神经瘤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陀螺旋转式γ刀分次治疗听神经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上海伽玛星科技公司的GMX B型陀螺旋转式钴60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陀螺旋转式γ刀),分次治疗听神经瘤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18~85岁,肿瘤直径1.6 cm~4.3 cm, 50%~60%等剂量曲线包绕,单次剂量300 cGy~450 cGy。周边处方剂量3000 cGy~4500 cGy,中心6000 cGy~9350 cGy, 1次/日,5次/周,一疗程8~11次。结果随访3~132个月,1、4、7、10年肿瘤控制率分别为100.0%、89.3%、85.7%、82.1%,听力保存率分别为82.1%、57.1%、50.0%、39.3%。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功能的保存率分别为96.4%、82.1%、78.6%、75.0%,KPS评分上升分别为92.9%、78.6%、71.4%、57.1%。结论γ刀分次治疗听神经瘤近期疗效满意,神经功能保存率高,是听神经瘤综合治疗的又一种有效手段之一。
闻蓓[2](2021)在《三种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局限在三叉神经的一个或多个分支支配区域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疼痛性质多为电击样、射击样或刀割样,具有反复发作、突发骤止的特点,可由非伤害刺激诱发。原发性T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包括经典的TN和特发性TN。三叉神经痛主要发生在48~59岁人群,但是最新的调查显示,其正趋向于年轻化,且患病率不断提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增加了医疗支出。对于原发性TN的治疗,首先选择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等进行药物治疗,当药物治疗对疼痛的缓解不理想或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难以被患者耐受时,应考虑进行有创治疗。目前最常用手术方法包括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三种治疗方式各有其自身的优劣,目前现存的关于三种治疗方式疗效的研究大多为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研究,尚缺乏三者之间的直接比较研究且对于三者之间疗效的优劣及如何抉择尚无高等级证据。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对同一时期内我院采用PBC、RFT、MVD三种方式治疗原发性TN的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研究,比较三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希望能为原发性TN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自我院开展PBC以来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通过预先设计的数据提取表提取其一般资料及与疾病相关的资料。以PBC组作为标准组,以患者年龄、性别、侧别、累及神经范围、病程、有无扳机点等为匹配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从MVD及PRT组中选择匹配得分最高的样本进行1:1匹配后纳入分析。主要分析指标包括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疼痛程度、住院天数、住院期间花费、术后面部麻木情况、疼痛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各组均纳入24例进行分析。三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患侧、病程、随访时间、入院时疼痛评分、是否首发、既往三叉神经手术史、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是否紧密及基础疾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入院时、出院时以及随访时三组患者之间的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三组患者在出院时和随访时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各自入院时VAS评分(P<0.05)。PBC组和MVD组相比,住院天数差异不明显(P>0.05);RFT组与PBC组及MVD组相比,住院天数明显较少(P<0.05)。RFT组的住院花费最低,PBC组次之,MVD组最高(P<0.05)。PBC组与MVD组相比,术后麻木发生率较高(P<0.05),PBC组与RFT组、RFT组与MVD组之间术后麻木发生率的差异均不明显(P>0.05)。各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的差异均不明显(P>0.05)。PBC组与MV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RFT组(P<0.05),MV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PBC组(P<0.05)。结论1.PBC、RFT及MVD均可有效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三者在出院时及术后1年内的治疗效果相当,术后1年复发率相当。2.PBC与RFT的花费较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少且较轻微,效价比较高。3.MVD组住院费用最为昂贵,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最高且较严重,但是MVD组患者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最低。4.PBC组术后1年麻木率最高而RFT与MVD均较低。
吴虓[3](2021)在《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解剖学研究目的:Knosp3A-4级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在术前轴位MRI中,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后方有时会表现为三角形样结构。由于位置较深且术中该区域常被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所遮挡,故成为最易发生肿瘤残留的部位。在本研究中,我们解剖了该区域及其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并分别从经鼻内镜和经颅显微镜两种视野下探索了CS后三角区的解剖边界。方法:共制备了8具成人头颅标本用于此研究。3具标本用于经颅显微外科解剖,5具标本用于内镜下经鼻入路解剖。结果:根据内镜经鼻和显微经颅解剖,该区域是一个四棱锥结构,其四个表面的边界和所涉及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如下:内侧表面:三角形边界由后岩床韧带、蝶岩韧带以及蝶岩韧带附着点和后床突的连线构成。外侧表面:由前岩床韧带和眼神经构成其中两条边,第三条边由前两者在动眼神经的入CS平面相连而成。滑车神经在这个三角形内紧贴CS外侧壁走行。上表面:这个三角类似于动眼神经三角的后半部分。底面:该三角由蝶岩韧带和眼神经,以及两者在CS内的连线构成,这个三角形相当于CS后方的外展神经所在平面。结论:熟悉CS后三角和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对全切侵袭CS的PA至关重要。因此术前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轴位MRI中是否存在这种特殊的三角样征象。第二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手术入路和结果目的:内镜经鼻手术切除CS后三角区肿瘤根据ICA的位置分为ICA内侧入路和ICA外侧入路。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两点一线”法即根据术前MRI轴位片预判内镜经鼻切除CS后三角区侵袭PA的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2例PA患者的病历和手术录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伴有CS后三角侵袭的病例,并分析其手术结果及“两点一线”手术入路预判法的准确性。结果:共35例患者伴有37侧CS后三角区侵袭。两点一线法预测手术入路的准确率为86.5%(32/37)。3例knosp 3A级的患者肿瘤均获全切。knosp4级患者中有20例(62.5%)实现了肿瘤全切除,9例(28.1%)实现次全切除,3例(9.4%)为部分切除。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无症状加重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5.7%),脑膜炎1例(2.9%),永久性尿崩症2例(5.7%),短暂性颅神经麻痹3例(8.6%)。结论:PA伴有CS后三角侵袭是可以通过内镜经鼻手术全切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低。两点一线“法作为术前手术入路预判的方法,可有效预测CS后三角区侵袭PA的手术入路。第三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侵袭:膜性解剖与临床应用目的: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延伸是最近提出的一种垂体大腺瘤通过动眼神经三角侵袭的模式,也是多分叶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动眼神经池周围的膜性解剖对于全切这类PA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塑化技术分析了动眼神经池周围的膜性解剖并讨论了其临床意义。方法:塑化切片使用了9具尸头标本,共18侧按组织块准备、脱水脱脂、真空负压浸渍、固化和切片的先后顺序实施。此外,还分析了本单位PA伴动眼神经池侵袭病例的手术结果。结果:动眼神经池的膜性结构共分两层,内层由后颅窝的蛛网膜层延伸而来,外层由CS顶壁的硬膜下陷而成,前方稍厚,后方较薄。两层膜性结构前方贴合较为紧密而后方更加疏松。从矢状位塑化切片来看,动眼神经前方的硬膜在CS顶壁处更紧贴神经突破口,而后方的硬膜与神经之间存在较大间隙。共26例PA伴动眼神经池延伸的患者纳入研究,22例实现了肿瘤全切除。术前共18例患者存在动眼神经麻痹相关症状,术后症状改善12例,维持不变6例。结论:肿瘤向动眼神经池侵袭更易从神经的后方进一步延伸。两层硬膜的厚度和动眼神经池的大小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特殊的侵袭模式。早期全切动眼神经池内肿瘤可有效改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防止肿瘤进一步延伸到脚间池。第四部分:垂体腺瘤伴斜坡侵袭:骨性解剖、侵袭通道和手术技术目的:众所周知,斜坡内富含松质骨并且能被PA侵犯,但这些松质骨通道所涉及的范围尚不清楚。此外,我们发现PA伴斜坡侵袭的同时,有时会伴有岩尖侵犯,因此猜测岩尖的肿瘤可能来源于斜坡的松质骨通道。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索与PA斜坡侵袭相关的骨性解剖来验证这一猜测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22具尸头进行斜坡和岩骨的解剖学研究,其中6具彩色灌注标本用于显微外科解剖,余16具尸头用于环氧树脂切片的塑化解剖研究。此外,我们还回顾了本中心侵袭斜坡PA的手术录像和结果。结果:舌下神经管和内听道由皮质骨围绕的骨管构成。斜坡内的松质骨通道从鞍底或蝶窦底壁开始向下延伸,绕过舌下神经管,最后到达枕髁和颈静脉孔内侧缘。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斜坡和岩尖的松质骨是通过岩斜裂沟通而至内听道内侧缘,之间并无皮质骨分隔。研究中松质骨通道的解剖结果与术中观察到侵犯斜坡PA的通道完全一致。在49例PA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44例(89.8%)实现了斜坡区肿瘤的完全切除,只有5例(10.2%)早期患者存在下斜坡的肿瘤残留。结论:PA侵犯岩尖是肿瘤沿斜坡松质骨通道越过岩斜裂而来。此外,PA沿斜坡下外侧侵袭还可越过舌下神经管到达枕髁和颈静脉孔内侧缘。这种斜坡侵袭模式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PA侵袭特点的理解。
黄华[4](2021)在《C-臂引导下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和讨论C-臂引导下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的研究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PBC治疗的55例患者手术疗效以及并发症。本次研究我们纳入总共55例患者,55例患者常规术前行内听道核磁平扫等,进行详细全面的术前评估,定期术后随访。对收集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疗效、手术前后焦虑和抑郁情况、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55例经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数据分析后结果表明:年龄、性别、病程、患侧、疼痛分支、既往病史情况、既往手术情况、既往用药情况、球囊压迫1到3分钟以及3分钟以上都与PBC术后疗效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球囊形态与PBC术后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焦虑和抑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这项研究里,55例患者总共治愈51例,治愈率达92.73%。显效的患者2例,有效的患者1例,PBC的有效率可有98.18%。症状无缓解1例。术后患者感患侧面部麻木52例,术后1月面部麻木例数无变化,在术后3个月时面部麻木为41例,术后6个月时面部麻木为23例;张口咀嚼无力23例,患者在术后的3个月内恢复;口角疱疹17例,术后1周恢复;复视1例,术后1周恢复;角膜炎3例,给予红霉素眼膏处理,术后1周恢复。三叉神经心脏反射52例,给予相应处理后短时间恢复正常水平。结论:C-臂引导下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效果佳、风险低以及并发症轻微的方法,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理想方式。
杜威,丁慧超,姚国杰,韦可,伍杰,陈大瑜,宋健,龚杰[5](2020)在《神经导航及神经电生理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神经导航及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6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57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出院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4例,无变化21例,加重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7.1±13.5)个月,术后症状加重8例中,2例好转,3例恢复至术前,3例无明显变化。肿瘤全切除病例未见肿瘤复发。伽玛刀治疗3例中,1例再出血。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理手术时机,根据病灶位置采取个体化入路,联合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技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孙君昭,张剑宁,任文庆,李庆岗,于新,赵虎林,李杰,沈春彩[6](2020)在《伽玛刀治疗颈静脉球瘤24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颈静脉球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7年10月应用伽玛刀治疗的24例术后残留或复发的颈静脉球瘤的临床资料。肿瘤体积3.8~19.8 cm3,平均8.26 cm3。照射剂量:肿瘤周边剂量12~16 Gy,平均14.7 Gy;覆盖肿瘤的等剂量曲线为45%~50%,平均48.7%。结果伽玛刀治疗后随访24~252个月,平均96个月。伽玛刀后5、10年的实际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0.9%。影像随访显示伽玛刀后肿瘤基本消失2例(8.3%),肿瘤体积缩小13例(54.2%),肿瘤稳定8例(33.3%),体积增大1例(4.2%);肿瘤总控制率为95.8%(23/24)。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7例(29.2%),无变化15例(54.2%),加重2例(8.3%)。结论伽玛刀治疗术后残留或复发的颈静脉球瘤安全有效,可长期控制肿瘤生长。
刘乾坤[7](2020)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组织学起源于垂体前叶(腺垂体),一般生长缓慢。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侵袭性垂体腺瘤因与周围血管、神经与组织的密切关系,致使其手术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先进设备的层出不穷与手术方法的日新月异,显微神经外科的出现和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神经内镜具有手术视野清晰、视角广泛、侵袭性小、安全高效、恢复较快等优点,近年来逐渐成为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首选方案。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评估及术中判断切除程度对后期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对其影响因素及提升切除程度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为预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切除程度提供依据,同时帮助临床医师进行术前的评估及术中的操作。目的分析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切除程度提供预测依据。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09—2019-06期间收治在神经外科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性别与年龄、肿瘤的Knosp分级、单侧或双侧海绵窦侵袭、体积大小、侵袭位置、质地和术后切除程度。之后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Knosp分级、单双海绵窦侵袭、体积、位置、质地是切除程度的危险因素,Knosp分级、大小与质地为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切除程度与肿瘤的Knosp分级、单双侧海绵窦侵袭、体积、位置和质地有关,Knosp分级越高、肿瘤体积越大与质地较韧的肿瘤切除程度越低。2根据影像学表现评估肿瘤的分级与体积,应用操作技巧和辅助技术,能够提高切除程度。
马婉月[8](2020)在《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AK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工作中预防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AKI的发生提供有效依据。[方法]筛选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2018年2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的432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全球改善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关于AKI的诊断标准;②病理检查证实为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以下为排除标准:①未满十八周岁的病人;②慢性肾病晚期需要定期透析的病人;③数据不完整的病人。共选取并发AKI患者75例,未并发AKI的患者2890例,分析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AKI发病率、住院病死率、并发AKI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响患者肾功能预后因素以及影响患者住院生存预后因素。[结果]1.2965例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其中75例并发AKI,AKI的发生率为2.53%。75例并发AKI的患者中,在住院期间病死的有29例,住院病死率为38.67%,2890例未并发AKI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在住院期间病死的有543例,其病死率为18.79%,并发AK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并发AK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AKI,另外,老年患者、高尿酸血症、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蛋白血症、贫血、脓毒血症、高血压是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AKI的高危因素(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高尿酸血症、脓毒血症、低钙血症、贫血是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提示:少尿、多器官功能衰竭、AKI分期、AKI病因、脓毒血症是影响患者肾功能预后的高危因素(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KI分期是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AKI患者肾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6.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提示:少尿、多器官功能衰竭、AKI分期、低蛋白血症是影响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AKI患者生存预后的高危因素(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多器官功能衰竭、AKI分期是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AKI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8.经跟踪随访得到:16例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AKI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肌酐水平与出院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KI是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高尿酸血症、脓毒血症、低钙血症、贫血是导致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2.AKI分期是并发AKI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肾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多器官功能衰竭和AKI分期是并发AKI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住院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并发AKI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离开医院之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同出院之前的血肌酐值进行对比,其差异在统计学中是没有意义的。预防AKI发生是提高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当重视对患者AKI危险因素的监测,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当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AKI后,经过及时的治疗,部分患者的肾功能能够恢复、稳定。
李钊[9](2020)在《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究分析不同临床分型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肿瘤特点及手术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采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共68名患者的临床病历数据,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将矢状窦旁脑膜瘤对上矢状窦侵袭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轻度闭塞型、中度闭塞型和重度闭塞型三种不同的临床分型。就其各自病例包含的一般资料、肿瘤特点、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不同临床分型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肿瘤特点和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在本研究包含的68名矢状窦脑膜瘤患者,住院年龄分布于28岁至78岁区间内,年龄平均值为55岁。病程3天至20年不等,平均28个月。其中包含男性26例,女性42例,男女比例1:1.6。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肿瘤达到完整切除的58例,总全切率81.6%;术后恢复期对术前症状缓解的66例,占比为92.9%;电话随访发现术后遗留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占比23.9%;复发/进展的有3例,复发率4.0%;死亡3例,死亡率4.4%,治疗后KPS评分改善的55例(80.9%)。病理结果方面,WHOⅠ级有61例,良性率89.7%。WHOⅡ级有7例,占比10.3%。临床分型来看,轻度闭塞型24例、中度闭塞型25例、重度闭塞型19例。轻度闭塞型肿瘤直径为3.55±1.29cm,中度闭塞型平均肿瘤直径为3.87±1.34cm,重度闭塞型平均肿瘤直径为5.43±1.94cm。在肿瘤大小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别(P=0.001),以重度闭塞型相对较大。肿瘤全切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5),轻度闭塞型(95.8%)和中度闭塞型(80.0%)相对较高,重度闭塞型(63.1%)全切率相对更低。关于不同分型与侧别关系,轻度闭塞型24例肿瘤全部位于单侧生长,中度闭塞型22例位于单侧,3例突破单侧矢状窦角侵袭大脑镰及对侧矢状窦角向两侧生长,重度闭塞型有8例局限于单侧生长,11例双侧生长,肿瘤侧别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1),重度闭塞型累及两侧更常见;三种不同临床分型的窦旁脑膜瘤在颅内压升高的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别(P=0.029),重度闭塞型发生率最高;肿瘤累及矢状窦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20)重度闭塞型在前1/3矢状窦发生率最高。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分型为患者的术前评估及预后提供重要参考;重度闭塞型相较于其他两种临床分型的患者瘤体直径更大,术前出现颅高压症状和累及双侧矢状窦角比例更高,全切率较低。应用显微手术治疗在充分保护回流静脉及矢状窦的前提下辅以术后放疗技术等辅助治疗措施,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
白学学[10](2020)在《伽玛刀联合奥曲肽对肢端肥大症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肢端肥大症是由生长激素(GH)过度分泌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是其典型临床特点。肢端肥大症患者长期过量分泌GH,患者体内GH和IGF-1水平长期维持较高水平,作用于全身骨骼、内脏及软组织,造成机体多个系统出现相应损伤,如肢端肥大性骨关节病、肢端肥大性糖尿病、肢端肥大性高血压、冠心病等。本病预后较差,男女发病率近似,31-50岁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水平,每百万人口每年发病人数约为3-5人,每百万人口中患病人口约为35-120人。有一项专门研究人体血清IGF-1水平的研究显示,在正常人群中肢端肥大症的发病率为每百万人口每年约1000人,这一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肢端肥大症患者有很大可能性被误诊或漏诊。肢端肥大症作为可以引起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讨论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研究分析伽玛刀放射外科联合注射用奥曲肽微球治疗肢端肥大症的疗效,为肢端肥大症患者提供更适宜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伽玛刀中心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1例肢端肥大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并于伽玛刀术后1个月接受20mg注射用奥曲肽微球治疗,每4周1次,首次奥曲肽微球治疗疗程持续3个月。肿瘤缩小:肿瘤消失或者肿瘤体积缩小≥10%;肿瘤静息状态:肿瘤体积不变或者变化<10%;肿瘤体积增大:肿体较术前增大≥10%。肿瘤缩小及肿瘤静息状态定义为肿瘤控制,肿瘤体积增大定义为肿瘤未控制。治疗后内分泌水平缓解的定义为:伽玛刀治疗后3个月随机血清GH<2.5μg/L或者OGTT后血清GH的谷值水平<1μg/L,同时,血清IGF-1达到与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正常水平。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肿瘤体积及内分泌水平变化,评价伽玛刀放射外科联合注射用奥曲肽微球治疗肢端肥大症的疗效。结果:本研究组共31例肢端肥大症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就诊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6.77±12.39岁,术前平均肿瘤体积1.72±1.05cm3。伽玛刀术后6月复查垂体增强MRI扫描,2例患者瘤体较术前增大≥10%,余29例患者肿瘤体积未见明显增大。检测31例患者术前血清GH水平,10例血清GH水平<30μg/L患者接受治疗后达到内分泌缓解水平,缓解率为71.43%,30-50μg/L组中内分泌缓解率为40%,而术前血清GH水平>50μg/L的患者仅1例术后内分泌水平恢复正常(14.29%),三组内分泌缓解率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38)。复查OGTT血清GH水平,术后内分泌缓解组平均值为0.67±0.19μg/L,未缓解组GH谷值平均值为3.69±2.18μg/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伽玛刀术后肿瘤控制率与术前肿瘤体积相关,术后GH缓解与术前血清GH水平密切相关。伽玛刀放射外科联合奥曲肽微球注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垂体GH腺瘤体积,很大程度降低患者血清GH和IGF-1水平,改善患者肢端肥大症状,可以作为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肢端肥大症患者的重要选择方案。
二、伽玛刀术病人的出院随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伽玛刀术病人的出院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1)伽玛刀分次治疗听神经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治疗方法 |
(1)术前定位 |
(2) 靶区规划 |
(3) 剂量分布 |
(4) 实施治疗 |
结果 |
1.疗效 |
2.不良反应及转归 |
讨论 |
(2)三种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三叉神经痛的诊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垂体腺瘤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的解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解剖仪器 |
1.3 显微外科解剖方法 |
1.4 内镜下解剖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手术入路和结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人的一般资料 |
1.2 影像检查 |
1.3 手术器械 |
1.4 手术入路 |
1.5 手术技术 |
1.6 颅底重建 |
1.7 术后管理 |
2 结果 |
2.1 手术结果 |
2.2 并发症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侵袭的膜性解剖与临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塑化解剖 |
1.2 病人的一般资料 |
1.3 影像检查 |
1.4 颅底重建 |
1.5 术后管理 |
1.6 术后影像学评价 |
2 结果 |
2.1 膜性解剖 |
2.2 手术要点 |
2.3 手术结果 |
2.4 并发症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垂体腺瘤伴斜坡侵袭:骨性解剖、侵袭通道和手术技术 |
1 方法 |
1.1 显微外科解剖 |
1.2 环氧树脂塑化解剖 |
1.3 病例资料 |
1.4 术前评估 |
1.5 术前准备 |
1.6 术后影像学评价 |
2 结果 |
2.1 PA侵袭斜坡的松质骨通道 |
2.2 岩尖通道 |
2.3 蝶窦气化对斜坡通道的影响 |
2.4 手术技术 |
2.5 手术结果 |
3 讨论 |
3.1 侵及斜坡的PA的特点 |
3.2 斜坡-岩尖侵袭通道 |
3.3 斜坡侵袭与蝶窦气化的关系 |
3.4 手术入路的选择 |
3.5 鉴别诊断 |
3.6 不足之处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海绵窦侵袭垂体腺瘤的解剖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4)C-臂引导下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临床围手术期准备 |
3 手术方法 |
4 术后随访、疗效评估和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5)神经导航及神经电生理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选择 |
1.4 手术入路选择 |
1.5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结果 |
2.2 术后并发症 |
2.3 术后随访 |
3 讨论 |
3.1 手术适应证 |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
3.3 手术入路的选择 |
3.3.1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
3.3.2 耳前颞下经小脑幕入路 |
3.3.3枕下后正中经膜髓帆入路 |
3.3.4 翼点入路和额眶颧入路 |
3.3.5 幕下小脑上入路和枕下经小脑幕入路 |
3.3.6 远外侧入路 |
3.4 手术技巧 |
(6)伽玛刀治疗颈静脉球瘤2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估 |
2 结果 |
3 讨论 |
(7)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AK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肿瘤相关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患者纳入标准 |
2 患者排除标准 |
3 一般资料 |
4 影像学资料 |
5 分组数据 |
6 治疗方案 |
7 预后评估 |
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年龄及性别比例 |
2 肿瘤特点 |
3 临床表现 |
4 手术及预后随访 |
典型病例 |
病例1 |
病例2 |
病例3 |
讨论 |
1 解剖特点及临床表现 |
2 肿瘤特点 |
3 手术及预后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伽玛刀联合奥曲肽对肢端肥大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相关检测指标 |
1.1.3 治疗方法 |
1.1.4 疗效评价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肿瘤控制率 |
1.2.2 术前肿瘤体积与术前血清GH |
1.2.3 血清GH |
1.2.4 血清IGF-1 |
1.2.5 OGTT后血清GH |
1.2.6 治疗并发症 |
1.3 讨论 |
1.3.1 术后肿瘤控制率与内分泌缓解率的影响因素 |
1.3.2 肢端肥大症的伽玛刀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肢端肥大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伽玛刀术病人的出院随访(论文参考文献)
- [1]伽玛刀分次治疗听神经瘤的疗效观察[J]. 顾冲,李璐.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1(03)
- [2]三种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D]. 闻蓓. 山东大学, 2021(09)
- [3]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D]. 吴虓. 南昌大学, 2021(01)
- [4]C-臂引导下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D]. 黄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神经导航及神经电生理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J]. 杜威,丁慧超,姚国杰,韦可,伍杰,陈大瑜,宋健,龚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10)
- [6]伽玛刀治疗颈静脉球瘤24例临床分析[J]. 孙君昭,张剑宁,任文庆,李庆岗,于新,赵虎林,李杰,沈春彩.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09)
- [7]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值[D]. 刘乾坤. 郑州大学, 2020(02)
- [8]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AK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D]. 马婉月.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分析[D]. 李钊. 山东大学, 2020(02)
- [10]伽玛刀联合奥曲肽对肢端肥大症的疗效分析[D]. 白学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