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材料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黄媛媛[1](2021)在《自媒体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金群[2](2021)在《STEM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最早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01年提出。是通过跨学科融合与整合,以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为途径进行学习,从学科知识、认知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STEM教育的兴起,以STEM教育中的教学创新和跨学科研究发展速度开始加速。但是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了不少的困惑和亟需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师资培养、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课程设计方案与拓展学习方式模式等方面。本课题首先调研了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现状,重点对国内,特别是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实施STEM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融合的案例较少,并与学校生物教师讨论发现初中阶段生物学科知识内容多,偏重于应试教育,实际运用学科融合的教学时间不充足,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设计方案实际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基于这些原因系统分析,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方案。以孝感市楚澴中学七八年级师生为对象,进行了实践探索:1.运用STEM理念,对人教版七八年级的生物学教材进行分析、归纳,筛选出了可融入STEM的知识点;2.基于问题探究、项目化学习、实验观察、问题导向,围绕生物大概念,运用提出问题,规划方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反思等流程进行设计教学实践教案,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设计环节。教学设计分为三种类型:1.应用模型制作思路设计课题《动物细胞》;2.应用探究实验的构思设计课题《食物中的营养》;3.应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设计课题《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的顺序为创设情境,问题引入;设计方案,聚焦概念;分享设计,理解概念;设计制作,感悟新知;优化设计,提升效果;交流展示,总结反思。紧接着,笔者在孝感市楚环中学,将七年级两个平行的班级学生作为STEM课堂和传统课堂实践的对象,运用设计的《动物细胞》《食物中的营养》《植物的生殖》教案进行了STEM教育教学实践。最后,笔者对七八年级的七位生物教师进行教师访谈、对STEM课堂实践前学生生物考试成绩和STEM课堂实践后学生成绩进行了对比,结合学生前测和后测调查问卷。得出结论:从学生方面来看,STEM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是很喜欢的;对教师而言,他们普遍对生物课堂开展STEM教育保持积极的态度,认为完全可以将STEM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也愿意在自己的教学中逐步开展相关教学改革。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运用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课堂实践提升了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提升了学生整体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STEM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整体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学科大概念,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初中生物中选取的STEM课程设计内容不够丰富,课堂实践时间还不够充足,对STEM生物课程实践的评价维度不够详细,评价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杨俊蓉[3](2021)在《PCOT教学模式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昆明市盘龙区H中学生物教研组基于学校现实情况和学生学情,对适于该校学生发展的初中生物学PCOT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笔者作为该校生物代课教师,共同探索初中生物学PCOT教学模式,并承担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新授课课型的实践研究工作。PCOT教学模式(P,Person,个体;C,Community,学习共同体;O,Online Learning,线上学习;T,Traditional Learning,传统学习)是以特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将个人自学和学习共同体交互学习、线上学习和传统线下学习相融合的四维一体的教学模式。旨在实现传统课堂面授和线上学习的优势互补,同时满足学生个人自学和学习共同体协作学习的不同需求。实践研究结果表明:PCOT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现代化信息素养;同时促进了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实践研究的创新和特色:PCOT教学模式建设了多元化的学生活动评价体系;搭建了具有特色的线上资源库;切实地将学校资源与生物学习进行有机整合。PCOT教学模式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学中的成功实践,为后来的“停课不停学”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推广应用到了实践学校的其他学科,PCOT教学模式展现出了具有实践性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席哲,苏鹏鹏,颜浩,丁梦莹,宋国英,郭忠忠,郑皓[4](2021)在《人口腔上皮细胞骨架观察实验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细胞骨架是真核生物细胞的重要结构,研究细胞骨架的形态对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建立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清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骨架的实验方法为目的,从实验材料的预处理、抽提时间、固定时间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结果表明,以人口腔上皮细胞为实验材料,取材后置于1 mol/L的甘露糖中预处理5 min,使用1%Triton X-100作为抽提试剂抽提25 min,使用3%戊二醛作为固定液固定20 min,最后只需使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10 min便能够观察到清晰的细胞骨架结构。
霍静[5](2021)在《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我国职前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文献表明,科学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是学生智力发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培养的重要载体;生物职前教师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在中学成功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已经相继开设了与中学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但尚无关于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明确的指标体系不仅是评价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更是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具备实验教学能力的目标和依据。本研究共有三个主要的内容,(1)通过调查中学生物教师在实验开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提供方向;(2)根据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建指标体系的要求,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进行修订,经在职教师、职前教师的问卷验证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3)结合构建的指标体系,探寻《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课程形式和内容,检验该课程形式对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要求标准的培养效果。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1.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初中50个实验中只有7个,高中33个实验中只有5个实验的开出率超过50%。实验开出率的高低与实验的类型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实验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越早,开出率就越高。2.以构建“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作为切入点,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初拟出一份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的框架,经过2轮专家咨询和论证,利用问卷星发放问卷,调查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该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评价,结合AMOS结构模型检测,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建立了具有6个潜变量,17个可观察变量及其具体评分标准的指标体系。并利用专家权重赋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通过调查职前和在职教师对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发现职前和在职教师均高度认同实验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而且中学生物教师普遍愿意投入精力开展实验教学,但由于教师缺少开出实验的基本能力,导致实验开出率低。急需进一步探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3.根据构建的“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结合教师学科知识(PCK)理论的指导,探寻了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课程开设基本形式,并在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选修课程,明确课程前、中、后,各阶段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并利用相关问卷,追踪了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变化。进一步调查了课程教学的几个阶段对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作用,结果显示该课程开设的模式需要完整实施,才能有效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的能力,缺少其中的任一阶段,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构建的指标体系用于学生自评,发现学生自评的结果与教师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构建的指标体系能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在生物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在生物职前教师的培养中开设一门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实际的困难。
杨叶琪[6](2020)在《微信公众平台下初中生物学微课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课作为新型教学资源,凝聚多样化的教育信息。在“互联网+教育”发展时期,课堂中所学的有限知识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知识索求。通过微课,学生以学习需求为导向,从而可随时、快速、精简的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进行线上微课教学,不仅能随时随地学习,而且能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平台的建立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听教学理论、移动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利用生物学微课探讨真实情景问题,实现微课的视听功能。微课作为一种替代性学习经验,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缺乏,从自然、空间、逻辑等角度训练学生的多元智能,可实现课堂的延伸、技术的拓展和教法的创新。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实验组前后测数据,验证问卷信度和效度较高。利用SPSS软件,从自主学习、学习动机、学习参与度、学习效率四个维度,分析单组前后测的问卷调查结果,探讨微课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结果显示,参与过微信公众平台下微课实践学习的学生,在以上四个维度平均分均有所提高,与前测相比存在非常显着差异。相比常规微课资源,本研究结合实验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特色生物学微课教学资源,并采用可重复式的多渠道传播微课的微信公众平台。此举可完善学生远程教育的建设,提高教师制作微课的效率。
徐佩鑫[7](2020)在《初中生物学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需要积极探求能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的新方式、新方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电子档案袋评价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中是一个正确的方向。通过文献调查发现,电子档案袋系统的开发研究有不少人关注,但将电子档案袋评价实际应用到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案例很少,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电子档案袋评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实验法对电子档案袋评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中学生物学教师对电子档案袋评价有所了解并对其有较高的认可度,认为电子档案袋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以及参与感、自主性是有帮助的,但由于对其研究较少较浅并且缺乏具体可用的操作方法和教学策略,在使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时存在阻力;(2)根据爱学平台的相关功能,总结基于这一平台的电子档案袋评价具有便捷性、成长性、多元性、反思性、即时性等特点,在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特点和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电子档案袋评价的使用策略。(3)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应用的确提高了学生生物学学习的成绩,并且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其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看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上述研究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基于爱学平台的电子档案袋评价是可行的,其优化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反馈信息这三个过程,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了电子档案袋评价的价值,有利于实现评价的即时性、高效性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史澍睿[8](2020)在《基于光学疗法的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靶向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协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传统的OSCC治疗方法以手术配合放化疗为主。然而,口腔颌面部是既关系到美观,同时还承担着咀嚼、发音、吞咽和腺体分泌等重要功能的特殊部位,手术切除往往会从生理和心理上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损伤;放疗、化疗以及其他针对肿瘤的辅助治疗手段不仅具有一定毒副作用,也通常难以实现对OSCC的彻底治愈。因此,诸如光学疗法、基因疗法、免疫疗法和分子靶向药物等新兴的抗肿瘤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光学疗法包括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原理为利用光热转换剂或光敏剂在相应波长激发光照射下触发升温效应和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大量产生,进而发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关闭肿瘤新生血管和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等治疗作用。PTT和PDT相比于传统OSCC疗法具有无创或微创、可控且不易产生耐药等优势。利用纳米载药体系将光敏剂与光热转换剂进行负载,同时共载化疗药物、基因等治疗因子,并对纳米粒子进行进一步的靶向性修饰,不仅可以克服游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稳定性和肿瘤选择性较差等缺陷,提升药物对肿瘤的精准递送效率,还可实现不同疗法之间的协同联合抗肿瘤作用,在OSCC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实现光学疗法与其它治疗方法(化疗与基因治疗)联合对抗OSCC,设计了两种结构简单且功能多样的纳米载药体系:1.以具备OSCC靶向性的多肽(cycle RGD,c RGD)为靶向性配基,以具有ROS响应性断键能力的酮缩硫醇(Thioketals,TL)为连接桥,构建基于氨基化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的共载光敏剂血卟啉(Hematoporphyrin,HP)和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且兼具OSCC靶向性与ROS响应释药性能的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c RGD-PEG-TL-DOX/HP,RPTD/HP纳米粒),以实现对两种治疗剂的精准递送和控制释放,并联合PDT与化疗高效抑制OSCC的体内外生长。2.以聚氨基酯(Poly(β-aminoester)s,PBAE)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材料,以同源肿瘤细胞膜(Cancer cell membrane,CCM)为靶向修饰材料,构建共载兼具光敏与光热性能的近红外荧光染料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和抗氧化应激转录因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Nrf2)的干扰RNA(Nrf2-si RNA)的多功能仿生纳米载药体系(CCM@PBAE/PLGA/ICG-Nrf2-si RNA,M@PPI-si RNA纳米粒),通过同源肿瘤靶向递送治疗剂和调控OSCC细胞内氧化抵抗机制来放大PDT效应,实现PTT/PDT与基因疗法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本论文将主要从多功能纳米体系的制备和表征,及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对OSCC的抑制作用评估与作用机制探究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实验方法:第一部分具有OSCC靶向性与ROS响应性的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1.制备及其体外表征:将DOX与PEG通过ROS响应性化学键TL偶联合成PTD,而后c RGD分子中的巯基与PTD分子末端的马来酰亚胺发生加成反应,合成抗肿瘤靶向性前药RPTD;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NMR)和红外光谱分析法(Infrared spectroscopy,IR)考察PTD与RPTD的化学结构;在H2O2溶液中考察PTD分子中TL的ROS响应性断键性能;以RPTD为载体材料,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携载光敏剂HP的多功能纳米体系RPTD/HP纳米粒;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貌,采用动态激光散射法检测纳米粒的粒经及其分布;通过荧光光谱法验证RPTD和HP分子间的π-π共轭作用,采用SOSG荧光探针法考察RPTD/HP纳米粒在激光照射下触发ROS生成的能力,并利用体外动态透析法考察RPTD/HP纳米粒的ROS响应性释药能力。2.RPTD/HP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作用评价: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考察OSCC细胞系CAL-27及人口腔上皮细胞系HOEC对PTD/HP和RPTD/HP纳米粒的摄取情况及其激光照射下DOX的亚细胞分布,体外考察RPTD/HP纳米粒的OSCC靶向性;运用ROS荧光探针DCFH-DA检测RPTD/HP纳米粒在CAL-27细胞中触发ROS产生的情况,体外评价其PDT效应;采用荧光探针法考察CAL-27细胞中线粒体的损伤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考察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的亚细胞分布,初步探讨PDT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考察RPTD/HP联合激光照射对CAL-27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细胞凋亡的诱导以及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评价纳米粒联合PDT与化疗的协同抗肿瘤疗效。3.RPTD/HP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评价:通过在Balb/c裸鼠皮下注射CAL-27细胞构建OSCC小鼠模型;采用近红外荧光染料Cy5.5标记PTD/HP和RPTD/HP纳米粒,尾静脉注射给药后于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下观察PTD/HP/Cy5.5与RPTD/HP/Cy5.5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其在肿瘤部位的滞留能力,体内评价RPTD/HP纳米粒的OSCC靶向性;对荷瘤小鼠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和肿瘤局部激光照射的治疗方式,每5 d治疗1次,持续治疗4次;治疗期间监测荷瘤小鼠的体重和肿瘤的体积;治疗结束后取主要器官和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包括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CD31免疫组化染色,综合评价RPTD/HP纳米粒联合PDT与化疗对CAL-27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同源OSCC细胞膜修饰的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1.制备与体外表征:以PBAE与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携载光敏剂ICG的PPI纳米粒;利用PPI纳米粒与Nrf2-si RNA之间的正负电荷吸附作用制备PPI-si RNA复合纳米粒;提取OSCC细胞系SCC-25的CCM,并采用挤压法实现CCM在PPI-si RNA纳米粒表面的包覆,制备M@PPI-si RNA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貌;采用动态激光散射法检测纳米粒的粒径及其分布,检测其Zeta电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探索PPI纳米粒与Nrf2-si RNA复合的最佳比例;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实验考察M@PPI-si RNA纳米粒对CCM相关蛋白的保留情况;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纳米粒的载药情况;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和活性氧探针ABDA考察激光照射下M@PPI-si RNA的升温效应和促ROS生成能力,评价其体外PTT与PDT效应。2.M@PPI-si RNA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作用评价: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PPI-si RNA和M@PPI-si RNA纳米粒在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B16、人口腔上皮细胞系HOEC和OSCC细胞系SCC-25中的摄取及其亚细胞分布情况,评价M@PPI-si RNA纳米粒的OSCC体外靶向性及其逃逸内涵体/溶酶体胞内递送Nrf2-si RNA的性能;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考察SCC-25细胞内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的表达情况,考察M@PPI-si RNA纳米粒的PTT效应;采用ROS荧光探针DCFH-DA检测SCC-25细胞中ROS的生成情况,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内Cyt c与线粒体进行共定位分析,评价M@PPI-si RNA纳米粒的PDT效应,并探讨其机制;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SCC-25细胞中Nrf2及其下游调控的转录基因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CLC)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基(GCLM)的表达水平,探讨Nrf2-si RNA对PDT效应的助力机制;运用MTT实验、活死细胞染色及凋亡试剂盒考察激光照射下M@PPI-si RNA纳米粒对SCC-25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3.M@PPI-si RNA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评价:通过皮下注射SCC-25细胞构建OSCC荷瘤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M@PPI-si RNA纳米粒,随后通过活体成像系统考察其组织分布与肿瘤滞留性能,评价其OSCC体内靶向性;尾静脉注射给药后,对小鼠肿瘤进行局部激光照射,期间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考察肿瘤部位的升温效应;治疗后采用SOSG荧光探针检测肿瘤组织中ROS的生成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HSP60和Nrf2的蛋白表达水平;尾静脉注射给药结合激光照射治疗后,持续监测SCC-25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与体重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对小鼠主要器官与肿瘤进行病理学分析(包括H&E染色和CD31免疫组化染色),考察M@PPI-si RNA纳米粒联合PTT/PDT和Nrf2-si RNA对OSCC的协同治疗疗效。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具有OSCC靶向性与ROS响应性的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1.成功合成RPTD,并通过IR和1H 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确证;RPTD具有两亲性,能够与疏水性光敏剂HP在水性介质中通过π-π共轭与疏水相互作用组装形成RPTD/HP纳米粒,进而实现对HP和DOX的有效共载;RPTD/HP纳米粒呈球状形貌,粒径和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分别为186.2 nm和0.156,在体外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激光照射能够诱导纳米粒生成大量ROS,表现出显着的PDT效应。RPTD分子中的TL连接键在H2O2溶液中能够高效断键,激光照射可以促发RPTD/HP纳米粒中DOX的快速释放,证实该纳米体系具有ROS响应性释药性能。2.在CAL-27细胞中,RPTD/HP纳米粒的摄取水平明显高于PTD/HP纳米粒,而HOEC细胞对两种纳米粒的摄取无显着差异,证明是c RGD的表面修饰介导了RPTD/HP纳米粒对OSCC细胞的靶向性。激光照射下,RPTD/HP纳米粒触发了CAL-27细胞中ROS大量生成,进而表现出线粒体膜的损伤和Cyt c从线粒体向细胞质中的释放。产生的ROS可以促使DOX从解体的纳米粒中释放和入核,进而在细胞杀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等方面表现出显着的PDT与化疗的协同效应。3.经尾静脉注射给药后,RPTD/HP/Cy5.5纳米粒在CAL-27荷瘤小鼠体内表现出明显优于PTD/HP/Cy5.5纳米粒的肿瘤靶向与滞留能力;8 h后在肿瘤中蓄积,24 h后主要滞留于肿瘤病灶,进一步说明c RGD的表面修饰赋予了RPTD/HP纳米粒对OSCC的主动靶向性。荷瘤小鼠体内治疗实验结果显示,RPTD/HP纳米粒结合激光照射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说明RPTD/HP纳米粒的OSCC靶向性能和ROS响应性释药性能有利于其发挥PDT与化疗的协同抗肿瘤效应。治疗过程中小鼠体重无显着变化,治疗结束后主要器官无病理学损伤,说明基于RPTD/HP纳米粒的协同治疗策略具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第二部分同源OSCC细胞膜修饰的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1.制备的PPI和PPI-si RNA纳米粒具有球状形貌与致密的内部结构,平均粒径分别为159.4 nm和168.3nm,Zeta电位为+43.6和+26 m V;ICG在PPI纳米粒中的负载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9%和91.8%;从SCC-25细胞中提取CCM,并采用挤压法成功包覆于PPI-si RNA纳米粒表面,制备获得M@PPI-si RNA纳米粒,粒经为190.5 nm,Zeta电位为?38 m V;PPI纳米粒对Nrf2-si RNA具有高效吸附能力,而M@PPI-si RNA则成功保留了CCM表面的蛋白特征;激光照射下,M@PPI-si RNA纳米粒表现出显着的升温效应和ROS促生成作用,说明其具有良好的体外PTT和PDT性能。2.B16和HOEC细胞对PPI-si RNA和M@PPI-si RNA纳米粒的摄取无显着差异,但SCC-25细胞对M@PPI-si RNA纳米粒的摄取能力明显高于PPI-si RNA纳米粒,说明同源CCM的修饰促进了OSCC细胞对纳米粒的内化。通过M@PPI-si RNA纳米粒的递送,Nrf2-si RNA能够逃逸内涵体/溶酶体进入细胞质发挥RNA干扰效应。在SCC-25细胞中,M@PPI-si RNA纳米粒结合激光照射显着上调了HSP60的蛋白表达,并且触发了胞内ROS的大量生成,证实其具有良好的PTT/PDT效应。结合激光照射,PPI-si RNA和M@PPI-si RNA纳米粒相较于PPI纳米粒显着下调了Nrf2、GCLM与GCLC的蛋白表达,从而表现出更为显着的细胞杀伤和细胞凋亡诱导效应,促使了更多的Cyt c从线粒体向细胞质的释放,说明同源CCM的靶向作用和Nrf2-si RNA的抗氧化抑制作用放大了ICG的PTT/PDT效应。3.经尾静脉注射给药后,M@PPI-si RNA纳米粒在SCC-25荷瘤小鼠体内表现出明显优于PPI-si RNA纳米粒的肿瘤靶向与滞留能力,进一步说明同源CCM的表面修饰赋予了M@PPI-si RNA纳米粒对OSCC的主动靶向性。结合激光照射后,M@PPI-si RNA纳米粒诱导了体内肿瘤局部的温度升高并显着上调了其HSP60的表达水平,证实其良好的体内PTT效应;同时还触发了肿瘤组织中ROS的大量生成并下调了Nrf2的表达水平,证实其显着的体内PDT效应。荷瘤小鼠体内治疗实验结果显示,M@PPI-si RNA纳米粒结合激光照射能够显着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并且表现出强于PPI与PPI-si RNA纳米粒结合激光照射治疗的体内肿瘤抑制作用,说明同源CCM介导的OSCC靶向递送与Nrf2-si RNA的抗氧化抑制效应可以发挥助力PTT/PDT的协同抗肿瘤作用。结论:本研究设计并构建了两种结构简单的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实现了对光敏剂和其它抗肿瘤治疗剂的高效共载、靶向递送、可控释放及其联合光学疗法(PTT和PDT)与其它治疗方法(化疗和基因疗法)对OSCC的协同抑制作用。第一种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是以c RGD为靶向性配基,以具有ROS响应性断键能力的TL为连接桥,构建的共载光敏剂HP和化疗药物DOX,且兼具OSCC靶向性与ROS响应释药性能的RPTD/HP纳米粒,获得了联合PDT与化疗的OSCC协同抑制效应。第二种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是同源肿瘤细胞膜表面修饰的共载ICG和Nrf2-si RNA的M@PPI-si RNA纳米粒,通过同源肿瘤靶向递送及调控抗氧化抵抗机制来放大ICG的PTT/PDT效应,获得对OSCC的协同抑制效应。综上所述,本研究为OSCC的精准治疗以及联合光学疗法和其它治疗方法提供了纳米载体平台和策略参考。
刘晓雪[9](2020)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强调了生物学实验在整个生物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在真实实验无法开展的情况下,模拟实验可以作为真实实验的一种补充,通过改进技术替换新的实验条件和材料以及创新技术改进模拟实验的条件和材料的方法,让全体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模拟实验的过程,从现实情境导入到回归现实情境的转换过程中,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本文采用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验法,深入研究了生物学模拟实验的开展对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和应用状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初中生物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模拟实验教学策略,即: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模拟实验,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围绕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科学思维的转换;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检测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对义务教育阶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生物学教材中的模拟实验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切入点,设计模拟实验的教学课例。最后本研究采用对照实验的方式,以学生的生物期末考试成绩以及效果调查问卷为依据测评了实验班实施模拟实验的重要性和教学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生物学成绩要优于对照班的学生。同时实验班的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生命观念以及社会责任等相关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方面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其他学生。由此可以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实施相关的教学策略后得到显着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是切实可行且有效的。
郭震[10](2020)在《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形态。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入融合的混合式学习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路径,本文依据首要教学理论、ADDIE教学设计模型、深度学习量论等智慧课堂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设计研究法的研究方法,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智慧课堂以及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智慧课堂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智慧课堂的应用原则、教学结构框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智慧课堂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以联通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是智能化环境中,融数据、资源、活动为一体,支持精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的教与学生态系统。智慧课堂的教学结构可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应以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自主学习任务为中心,开展三阶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从而有效保证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基于以上研究,在对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内容体系和课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型,并完成了三个基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案例。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智慧课堂的探索与尝试,有助于解决传统授课模式下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和素养养成的弊端,教学活动组织由基于教师教学经验转向基于学生真实学情的组织方式,有助于实现教师精准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本研究可为智慧课堂背景下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提供借鉴,对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二、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材料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材料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STEM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STEM教育研究综述 |
1.2.1 国外STEM教育研究现状 |
1.2.2 国内STEM教育研究现状 |
1.3 STEM理论的概念界定 |
1.3.1 STEM教育 |
1.3.2 STEM素养 |
1.3.3 生物科学素养 |
1.4 理论基础 |
1.4.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1.4.2 探究性学习理论 |
1.4.3 缄默知识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 |
2.1 STEM教育的特点 |
2.1.1 体验性 |
2.1.2 跨学科 |
2.1.3 情境性 |
2.1.4 设计性 |
2.1.5 协作性 |
2.2 STEM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
2.2.1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 |
2.2.2 多维度设计教学目标 |
2.2.3 基于核心概念和学生实践 |
2.3 基于STEM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材内容选择 |
2.4 基于STEM理念的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流程 |
2.5 基于STEM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实例 |
2.5.1 “《动物细胞》-可视化模型项目”教学设计 |
2.5.2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种子能量知多少教学设计 |
2.5.3 “我是园艺师---《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 |
第3章 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访谈对象 |
3.1.2 问卷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调查问卷法 |
3.2.3 案例教学法 |
3.2.4 访谈法 |
3.2.5 观察讨论法 |
3.3 教学实践过程 |
3.3.1 教学内容 |
3.3.2 教学实践 |
实践一:动物细胞-可视化模型项目 |
实践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种子热量知多少 |
实践三:“我是园艺师--《植物的生殖》” |
3.4 教学实施结果与分析 |
3.4.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3 前后考试成绩结果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研究不足 |
4.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STEM课程教育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基于STEM理念探究报告——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
附录Ⅲ STEM理念下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Ⅳ 生物试题(前测) |
附录Ⅴ 生物测试(后测) |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PCOT教学模式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P-C学习方式的研究现状 |
二、O-T学习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实验研究法 |
四、行为量规测试法 |
五、统计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学模式 |
二、P-C学习方式 |
三、O-T学习方式 |
四、PCOT教学模式 |
第二节 PCOT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五、教学传播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生物学应用PCOT模式进行教学的条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生物教师教学情况访谈 |
第二节 初中生生物学习情况的调查 |
一、实验前测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二、实验前测问卷各题项分析 |
第三节 初中生PCOT学习能力及需求的调查 |
第四节 初中生物学应用PCOT模式进行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初中生物学PCOT教学模式的探索 |
第一节 初中生物学PCOT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初中生物学PCOT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
一、适度性原则 |
二、反馈性原则 |
三、可操作性原则 |
第三节 初中生物学PCOT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 |
一、PCOT教学模式的活动主体——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
二、前端分析 |
三、学习支持设计 |
四、学习过程设计 |
五、教学实施 |
六、学习评价 |
第五章 PCOT教学模式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学中的实施 |
第一节 实验方案设计 |
一、实验对象 |
二、实验变量 |
三、实验方案 |
四、前测成绩分析 |
五、实验前准备 |
第二节 “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
一、学习内容分析 |
二、学习者分析 |
三、教学目标分析 |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
五、教学过程 |
第三节 “种子植物”第1 课时教学设计 |
一、学习内容分析 |
二、学习者分析 |
三、教学目标分析 |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
五、教学过程 |
第四节 “种子植物”第2 课时教学设计 |
一、学习内容分析 |
二、学习者分析 |
三、教学目标分析 |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
五、教学过程 |
第五节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教学设计 |
一、学习内容分析 |
二、学习者分析 |
三、教学目标分析 |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
五、教学过程 |
第六章 实践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一节 学生后测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实验后测问卷各题项分析 |
二、后测问卷调查结果 |
第二节 PCOT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成绩对比分析 |
一、实验后测成绩统计分析 |
二、实验前测和后测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
三、实践研究结果 |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一、PCOT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 |
二、PCOT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现代化信息素养 |
三、PCOT教学模式促进了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
第二节 创新和特色 |
一、建设多元化的学生活动评价体系 |
二、搭建具有特色的线上资源库 |
三、切实地将学校资源与生物学习进行有机整合 |
第三节 反思 |
一、PCOT教学模式中“度”的问题 |
二、PCOT教学模式中“时”的问题 |
三、PCOT教学模式中“量”的问题 |
第四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调查活动分析性量规 |
附录 B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评价量规 |
附录 C 生物模型制作评价量规 |
附录 D 初中生物教师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 E 前测问卷一 |
附录 F 前测问卷二 |
附录 G 后测问卷 |
附录 H 学生前测试卷 |
附录 I 学生后测试卷 |
附录 J 部分模拟实验操作展示的二维码 |
附录 K 学生线上学习活动 |
附录 L 实践研究过程中的部分剪影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人口腔上皮细胞骨架观察实验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材料 |
1.1.2 试剂 |
1.1.3 器械 |
1.2 实验方法 |
1.2.1 取材 |
1.2.2 冲洗 |
1.2.3 抽提 |
1.2.4 冲洗 |
1.2.5 固定 |
1.2.6 冲洗 |
1.2.7 染色 |
1.2.8 封片 |
1.2.9 镜检 |
1.3 实验方法的优化 |
1.3.1 甘露糖预处理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
1.3.2 抽提时间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
1.3.3 固定时间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
2 实验结果(油镜10×100) |
2.1 甘露糖预处理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
2.2 不同抽提时间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
2.3 不同固定时间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
3 实验结论 |
(1)漱口 |
(2)取材 |
(3)预处理 |
(4)漂洗 |
(5)抽提 |
(6)漂洗 |
(7)固定 |
(8)漂洗 |
(9)染色 |
(10)制片 |
(11)镜检 |
4 结语 |
(5)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职前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 |
1.1.2 职前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能力中的困境 |
1.1.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课程的探索 |
1.1.4 生物职前教师亟待建立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指标 |
1.2 研究的概念界定 |
1.2.1 生物职前教师 |
1.2.2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能力 |
1.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综述 |
1.3.1 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作用 |
1.3.2 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分类与构成 |
1.3.3 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2 研究假设 |
1.5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设计 |
1.5.2 研究方法 |
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
2.1 研究方法 |
2.1.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 |
2.1.2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的问卷设计 |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2.2.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结果 |
2.2.2 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
2.2.3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2.3.1 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
2.3.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
2.4 对研究的启示 |
2.4.1 提升教师实验准备和设计的能力 |
2.4.2 改进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
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基本结构 |
3.1.2 研究方法 |
3.2 基于文献研究的指标体系初选 |
3.2.1 实验属性 |
3.2.2 教学属性 |
3.2.3 评价属性 |
3.2.4 评价量表的初选 |
3.3 基于专家咨询的指标体系初构 |
3.3.1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统计分析 |
3.3.2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意见统计分析 |
3.3.3 指标体系初构小结 |
3.4 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与验证 |
3.4.1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指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 |
3.4.3 综合分析与讨论 |
3.4.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
3.5.1 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
3.5.2 二级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
3.5.3 指标权重的小结 |
3.6 实验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关系的研究 |
3.6.1 职前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认同度分析 |
3.6.2 在职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分析 |
3.6.3 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实验认同度的比较 |
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实践教学研究 |
4.1 课程开设模式的探索 |
4.1.1 课程开设的形式 |
4.1.2 实验对象的选取和问卷调查的设计 |
4.1.3 研究结果 |
4.1.4 小结和问题 |
4.2 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 |
4.2.1 研究方法 |
4.2.2 学生自评问卷的基础信息统计 |
4.2.3 学生自评成绩与真实平时成绩的差异性检验 |
4.2.4 课程各阶段对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影响分析 |
4.3 实践教学的小结 |
4.3.1 课程前自主训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
4.3.2 试讲试做是提升能力的关键 |
4.3.3 课中和课后的情境创设是达成能力的保障 |
5.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 1 重庆中学生物实验开设情况统计表 |
附表 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统计表 |
附录 |
附录1 生物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现状与存在困难调查问卷 |
附录2 问卷调查的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3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4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6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7 指标体系相对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8 实验教学课程中的基本模式说明 |
附录9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 |
附录10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 |
附录11 课后教学能力评价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科研成果 |
(6)微信公众平台下初中生物学微课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教育系统政策的部署 |
1.1.2 生物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
1.1.3 微信公众平台下初中生物学微课教学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概念的界定 |
1.4.1 微课 |
1.4.2 微信公众平台 |
1.4.3 中学生物学学科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微课的研究与实践 |
2.1 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2 视听教学理论 |
2.1.3 移动学习理论 |
2.1.4 多元智能理论 |
2.2 学习平台分析 |
2.2.1 可汗学院 |
2.2.2 慕课 |
2.2.3 中国微课网 |
2.2.4 凤凰微课 |
2.3 初中生物学微课设计与制作 |
2.3.1 初中生物学微课的设计 |
2.3.2 初中生物学微课的制作 |
2.4 微信公众平台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结合 |
2.4.1 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的步骤 |
2.4.2 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 |
2.4.3 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优势 |
2.4.4 微信公众平台下微课的应用对策 |
2.5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课例设计 |
2.5.1 《练习使用显微镜》课例分析 |
2.5.2 《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课例分析 |
2.5.3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课例分析 |
2.5.4 《细胞的生活》课例分析 |
2.5.5 更多微课案例 |
2.5.6 自制微课章节分布 |
第3章 微课实施教学效果分析 |
3.1 小测分析 |
3.2 问卷调查 |
3.2.1 调查对象和内容 |
3.2.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1 探索性分析 |
3.3.2 前后测差异性比较 |
3.4 实验结果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 B 微信公众平台下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调查 |
附录 C 微信公众平台下中学生物学微课的实践研究之前测 |
附录 D 微信公众平台下中学生物学微课的实践研究之后测 |
致谢 |
(7)初中生物学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础教育的改革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2 电子档案袋评价满足生物学课程发展的需要 |
1.1.3 电子档案袋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1.1 对档案袋评价的研究 |
1.2.1.2 对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研究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2.1 对档案袋评价的研究 |
1.2.2.2 对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2.1 理论意义 |
1.3.2.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5.4 实验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0 评价 |
2.1.1 教学评价 |
2.1.2 档案袋评价 |
2.1.3 电子档案袋评价 |
2.1.3.1 电子档案袋的定义 |
2.1.3.2 电子档案袋与档案袋的区别和联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发展性评价理论 |
第3章 初中生物学电子档案袋评价的调查和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编制调查问卷 |
3.2.1 问卷维度 |
3.2.2 调查对象 |
3.2.3 调查实施 |
3.3 调查结果和分析 |
3.3.1 教师对电子档案袋的认知水平 |
3.3.2 教师对使用电子档案袋评价的态度 |
3.3.3 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具体实施情况及阻力 |
3.4 调查结论 |
第4章 电子档案袋评价使用的原则和策略 |
4.1 平台介绍 |
4.1.1 我的课程 |
4.1.2 答题卡 |
4.1.3 统计 |
4.2 基于爱学平台构建的电子档案袋的特点 |
4.2.1 便携性 |
4.2.2 成长性 |
4.2.3 多元性 |
4.2.4 反思性 |
4.2.5 即时性 |
4.3 电子档案袋评价的使用原则 |
4.4 电子档案袋评价的使用策略 |
4.4.1 明确使用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目标 |
4.4.2 合理选择电子档案袋收集的内容 |
4.4.3 确定电子档案袋评价的主体 |
4.4.3.1 教师 |
4.4.3.2 同学 |
4.4.3.3 学生自己 |
4.5 初中生物学电子档案袋评价的使用策略 |
4.5.1 精准评价,及时发现问题 |
4.5.2 互动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
4.5.3 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4.5.4 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5章 初中生物学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实验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过程 |
5.4 教学课例展示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成绩测试与分析 |
5.5.1.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分析 |
5.5.1.2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分析 |
5.5.2 问卷调查与分析 |
5.5.2.1 学生对电子档案袋评价有较高的认可度 |
5.5.2.2 电子档案袋评价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
5.5.2.3 电子档案袋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
5.5.2.4 电子档案袋评价能提高学生生物学的学习质量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分析 |
6.1.1 电子档案袋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6.1.2 电子档案袋评价实现了评价的即时性、高效性 |
6.1.3 基于爱学平台的电子档案袋评价是可行的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附录 G |
作者简历 |
(8)基于光学疗法的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靶向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协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一部分 ROS响应性纳米载药体系联合光动力与化疗靶向治疗舌鳞状细胞癌CAL-27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RPTD偶联物化学结构的表征 |
1.2.2 纳米载药体系粒径和形貌的表征 |
1.2.3 纳米载药体系光动力性能的表征 |
1.2.4 RPTD/HP纳米粒子体外肿瘤细胞靶向性能的考察 |
1.2.5 RPTD/HP纳米载药体系ROS响应性能的考察 |
1.2.6 纳米粒子联合激光照射引发细胞内ROS水平变化的考察 |
1.2.7 线粒体损伤和Cytc释放的检测 |
1.2.8 化疗对CAL-27细胞周期阻滞作用的评价 |
1.2.9 纳米粒子联合激光照射对CAL-27细胞毒性作用的考察 |
1.2.10 纳米粒子联合激光照射对CAL-27细胞凋亡的影响 |
1.2.11 纳米载药体系体内肿瘤靶向性能的考察 |
1.2.12 纳米载药体系联合激光照射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1.3 讨论 |
1.3.1 RPTD/HP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和表征 |
1.3.2 RPTD/HP纳米载药体系联合激光照射对CAL-27 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 |
1.3.3 RPTD/HP纳米粒子联合激光照射对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 同源肿瘤靶向的仿生纳米载药体系联合光热与Nrf2-siRNA优化的光动力疗法共同对抗舌鳞状细胞癌SCC-25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纳米载药体系粒径和形貌的表征 |
2.2.2 Nrf2-siRNA和 CCM对 PPI纳米粒子修饰效果的表征 |
2.2.3 纳米载药体系体外稳定性和载药情况的表征 |
2.2.4 纳米载药体系体外光热/光动力性能的考察 |
2.2.5 M@PPI-siRNA纳米粒子体外同源肿瘤靶向性能的评价 |
2.2.6 Cy3-siRNA亚细胞分布情况的考察 |
2.2.7 对M@PPI-siRNA纳米载药体系在细胞水平光热性能的考察 |
2.2.8 对M@PPI-siRNA纳米载药体系在细胞水平光动力性能的考察 |
2.2.9 纳米粒子联合激光照射对SCC-25细胞体外生长抑制作用的评价 |
2.2.10 M@PPI-siRNA纳米粒子体内同源肿瘤靶向性能的考察 |
2.2.11 M@PPI-siRNA纳米粒子体内光热/光动力性能的考察 |
2.2.12 纳米载药体系联合激光照射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2.3 讨论 |
2.3.1 M@PPI-siRNA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和表征 |
2.3.2 M@PPI-siRNA纳米粒子联合激光照射对OSCC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的评价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光动力疗法的抗肿瘤机制及光敏剂的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光动力反应的基本原理 |
3 PDT的抗肿瘤机制 |
4 光敏剂的发展及修饰 |
5 小结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 |
1.1.2 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3 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点与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2.1 理论意义 |
1.3.2.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实验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实验 |
2.1.2 模拟实验 |
2.1.3 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 |
2.1.4 核心素养 |
2.1.5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认知-发现理论 |
2.2.3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
第3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模拟实验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工具 |
3.3 调查程序 |
3.3.1 问卷编制 |
3.3.2 问卷测试 |
3.3.3 问卷发放 |
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1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1.1 教师的基本信息调查情况 |
3.4.1.2 教师对模拟实验了解情况 |
3.4.1.3 教师对模拟实验态度情况 |
3.4.1.4 生物学模拟实验开展情况 |
3.4.1.5 影响模拟实验开展的因素 |
3.4.2 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2.1 学生基本信息调查情况 |
3.4.2.2 对模拟实验了解程度 |
3.4.2.3 对模拟实验态度情况 |
3.4.2.4 模拟实验的开展情况 |
3.4.2.5 对生物学模拟实验的学习期望 |
3.5 优势及存在问题 |
3.5.1 教师方面 |
3.5.1.1 优势 |
3.5.1.2 存在问题 |
3.5.2 学生方面 |
3.5.2.1 优势 |
3.5.2.2 存在问题 |
第4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生物学模拟实验的改进 |
4.1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模拟实验分析 |
4.2 模拟实验的设计原则 |
4.3 模拟实验的实施策略 |
4.3.1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模拟实验,充分整合现有资源 |
4.3.2 围绕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
4.3.3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
4.3.4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科学思维的转换 |
4.3.5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检测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
4.4 模拟实验实施的过程 |
4.5 教学设计课例 |
第5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生物学模拟实验的实践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工具 |
5.4 研究程序 |
5.4.1 期中考试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4.2 教学实践 |
5.4.3 实施后效果评价 |
5.4.3.1 期末考试成绩结果对比与分析 |
5.4.3.2 效果问卷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作者简历 |
(10)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的时代背景对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
1.1.2 智慧课堂为教学模式变革提供新思路 |
1.1.3 实验教学模式变革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必然诉求 |
1.2 研究进展 |
1.2.1 智慧课堂的研究进展 |
1.2.2 实验教学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3.1 建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设计模型 |
1.3.2 开发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设计研究法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智慧课堂 |
2.1.2 教学设计 |
2.1.3 生物学实验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首要教学理论 |
2.2.2 ADDIE教学设计模型 |
2.2.3 深度学习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3 智慧课堂的内涵 |
3.1 智慧课堂特征 |
3.1.1 智能化环境 |
3.1.2 数字化资源 |
3.1.3 精准化教学 |
3.1.4 个性化学习 |
3.1.5 泛在化空间 |
3.1.6 生态化课堂 |
3.1.7 发展性目标 |
3.2 智慧课堂设计的原则 |
3.2.1 学生学习个性化原则 |
3.2.2 活动设计一体化原则 |
3.2.3 评价反馈即时化原则 |
3.3 智慧课堂教学结构框架 |
3.3.1 课前阶段 |
3.3.2 课中阶段 |
3.3.3 课后阶段 |
3.4 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评价 |
3.4.1 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流程评价 |
3.4.2 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 |
4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概述 |
4.1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
4.2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分析 |
4.3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
4.3.1 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 |
4.3.2 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
5 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设计 |
5.1 分析阶段 |
5.1.1 学习者分析 |
5.1.2 学习环境分析 |
5.2 设计阶段 |
5.2.1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 |
5.2.2 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 |
5.2.3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
5.2.4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5.3 开发阶段 |
5.3.1 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开发 |
5.3.2 微课及微视频的开发 |
5.3.3 其他教学辅助资源的开发 |
5.4 实施阶段 |
5.5 评价阶段 |
6 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设计案例 |
6.1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学设计案例 |
6.1.1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
6.1.2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设计 |
6.1.3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
6.1.4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6.1.5 教学案例反思 |
6.2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案例 |
6.2.1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
6.2.2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设计 |
6.2.3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
6.2.4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6.3 《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教学设计案例 |
6.3.1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
6.3.2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设计 |
6.3.3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
6.3.4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6.4 案例使用说明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材料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媒体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媛媛. 鲁东大学, 2021
- [2]STEM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 金群.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PCOT教学模式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杨俊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人口腔上皮细胞骨架观察实验的建立[J]. 席哲,苏鹏鹏,颜浩,丁梦莹,宋国英,郭忠忠,郑皓. 实验室科学, 2021(02)
- [5]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霍静. 西南大学, 2021(01)
- [6]微信公众平台下初中生物学微课的实践研究[D]. 杨叶琪.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初中生物学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实验研究[D]. 徐佩鑫. 鲁东大学, 2020(01)
- [8]基于光学疗法的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靶向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协同作用研究[D]. 史澍睿.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晓雪. 鲁东大学, 2020(01)
- [10]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D]. 郭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