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1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达到3520万吨

2000/01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达到3520万吨

一、2000/01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达3,520万吨(论文文献综述)

梁勇[1](2022)在《2022年1月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预测简报》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美国农业部2022年1月《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2021/2022年度世界主要农产品供需预测结果简述如下。1谷物2022年1月,世界谷物供需预测见表1。2021/2022年度世界谷物供应量将达35.86亿吨,较2020/2021年度估算值增加5 442万吨,比2021年12月预测值下调328万吨(图1)。

张明杰,杨海成[2](2021)在《2021年8月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预测简报》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美国农业部2021年8月《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2021/2022年度世界主要农产品供需预测结果简述如下。1 谷物2021年8月,世界谷物供需预测见表1。表1 世界谷物供需预测变化单位:百万吨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2021年8月《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表2至表6同。注:贸易量是基于出口估算,全文同。

钱煜昊,罗乐添[3](2021)在《粮食安全、逆全球化与“走出去”战略——中国粮食产业的全球化布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安全不仅要做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更应做到产业安全。虽然我国在粮食数量上目前可基本保障供给安全,但考虑到粮食安全战略的长远实施,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上仍需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因此,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除高质量发展国内粮食产业外还需克服日益显现的逆全球化趋势,推动我国粮食产业全球化布局。本文以我国对外依赖度较高的粮食品种大豆和玉米为例,在研究我国大豆和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国际贸易困境的基础上,分析其全球化布局策略,并为更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即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全球化布局和完善与主要粮食贸易国的沟通协调机制等四个方面入手,完善我国的粮食产业全球化布局。

刘靖文[4](2021)在《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后,国内玉米供需形势发生逆转。随着玉米消费需求刚性上涨、种植面积调减以及去库存工作的结束,玉米供需紧平衡将持续,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为了保障中国玉米的长期供应安全,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寻找稳定、可靠、持续的玉米供应来源,本文对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生产与出口潜力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玉米供需与贸易的历史和最新数据进行比较详实的统计分析基础上,运用GAEZ模型从播种面积潜力和单产提升潜力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测算了中国及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在2020S的玉米生产潜力,并归纳了各自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其次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出口潜力情况。并从贸易合作角度出发,结合生产与贸易情况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分为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四个类型。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中国玉米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未来玉米净进口将是常态化,世界玉米总供给整体大于总需求,供需格局向宽松转变;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大,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47.94%,青藏高原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小,仅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0.86%,虽然中国有一定的玉米生产潜力,但将玉米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会受到政策引导、玉米收益变化、转基因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充分利用国际玉米市场进行余缺调剂显得十分必要;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由大到小的国家排序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非、巴拉圭、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加拿大、法国、匈牙利,基础设施、物资投入、劳动力、自然环境等因素是制约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潜力释放的重要原因;美国属于成熟发达地区,加拿大和法国属于发展繁荣地区,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乌克兰、俄罗斯、罗马尼亚、匈牙利属于新兴成长地区,巴拉圭、南非属于发展滞后地区。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从稳定国内玉米播种面积、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和加快科技创新三个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提升中国玉米生产效率;二是从玉米进口来源和形式两个方面,优化玉米进口贸易格局,促进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发展;三是针对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的国家,分别实施差异化的玉米贸易合作策略,构建多元化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四是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财政税收支持、参与全球化治理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五是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合理利用期货市场,探索建立全球粮食交易中心,加强对重点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提高粮食定价权与话语权。

吴頔[5](2020)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耕地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虽然我国可以通过进口解决一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问题,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不得不再次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被着重研究。习近平主席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之际明确表示,在经济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的对接合作。“一带一盟”的提出,为我国调整国际农业合作思路,调动海内外农业产业资源创造了机遇和渠道。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方法理论,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不同合作模式间的风险差异并提出合作战略。本文以我国农产品供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近20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部分重要农产品供需数据,通过Verhulst模型相关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模型,结合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农产品供应安全的PSR机理、区域产业合作理论等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建立了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模型及进口需求模型;并对我国未来5年重要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创新提出“农产品表观消费额”概念,并推演出未来5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额约在10311亿美元至10411亿美元之间。虽然受制于人口增速减缓、境内耕地利用趋于饱和、农产品出口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等因素,国内农产品消费价值量增长放缓,但整体上看,可以判断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仍呈现增长趋势。本文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的角度,对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我国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也由此产生了进口“虚拟耕地”、“虚拟林地”的巨大需求;在相关投融资政策上,我国也鼓励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金融政策和技术指导。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耕地资源非常丰富,且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俄罗斯对于引进外资“促开发,增出口”的行为在整体上是以认可和鼓励态度为主。借此也能够为推动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创造条件。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利弊并存,但无论对彼此哪一方,农业合作的正向效应是主流。因此,从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需求与效应层面来分析,双方间的农业合作具备客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对中俄农业产业合作中常见的纯贸易合作、投资参股合作、海外并购三种模式进行研究并分别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经研究,三种模式各具自身优缺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式进行评价,其中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是三者最低的,也就是在“一带一盟”背景下,由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境内,与俄罗斯本地企业合资投资进行农业生产,并将农林牧渔等农产品向中国出口的合作模式是风险相对较小的合作方式。而三种模式中,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最高,说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赴俄罗斯并购本地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模式风险比较大。最后针对当前国内重要农产品供应现状及问题,提出“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宏观经济方面,加强中俄两国农业国际合作,除了对国内经济指标的直接影响外,还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的稳定,也能更好的满足国内各种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确保合理定价,有利于运输安全与战略储备安全。在我国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方面战略包括: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和“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有: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为底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实行品种保证,增加供应总量,优化供应结构,扩大供应来源,提高供应质量,加强农产品储备、保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努力建立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

漆文婷[6](2020)在《中国粮食产需与净进口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不仅为老百姓提供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更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加入WTO以后,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内粮食市场和国际粮食市场间的交流也逐渐频繁。长期来看,全面推行“二孩政策”以后,一段时间内的人口持续增长成为不可否认的现实。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运行以及人口的增长将为我国未来粮食需求上升带来无限可能。从生产来看,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也在发生变化,未来我国粮食产量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产需缺口是否会逐渐拉大,当出现产需缺口时是否需要通过粮食进口的方式弥补,净进口规模是否会扩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审视未来我国粮食供需的长期趋势和粮食国际贸易的现实变化,将有助于粮食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给相关政策的出台以理论支撑,对保证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国内外关于我国粮食需求、供给和粮食安全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西方经济学中生产环节的要素理论、商品供求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中国粮食需求和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趋势,使用FAO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经理论分析和数据预处理,构建粮食需求和生产预测模型,对未来我国粮食需求、产量和进口总体趋势进行了拟合和预测,最后对我国粮食进口增加原因、进口对我国粮食市场影响和粮食进口集中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一,构建未来我国粮食需求预测模型。本文借鉴粮食需求预测单因素模型,根据理论与实际提取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作为影响未来我国粮食需求的重要内容。首先构建未来我国人口预测的Leslie模型测算未来我国人口总数,考虑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发展水平设为固定值。经测算可知未来我国粮食需求曲线呈现倒“U”型,预计2034年前后出现需求峰值,之后会出现需求回落情况。另外,未来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第二,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粮食产量预测模型。根据理论与实际选取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化肥使用量、农业财政投入、农业机械化动力、和农林牧副渔从业人数作为影响因素,借助时间序列模型对未来我国粮食产量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未来我国粮食产量还将有进一步的提升,预计2020年粮食产量为66868万吨,2025年为69269万吨,2030年为70284万吨。第三,预测未来我国粮食净进口总量。根据供求平衡理论,粮食国内总需求等于粮食国内总产量与国外进口的总和,考虑到我国粮食存在出口,可用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的差值代表粮食净进口总量。经过测算,未来我国粮食产需失衡将导致粮食净进口进一步增加。到2025年,我国粮食净进口将达14013.35万吨,2030年前后达到顶峰14429.49万吨。根据当前粮食进口现状和未来预期,本文从产需失衡、关税、国内外粮食价格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进口增加原因,并就进口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和粮食进口集中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根据预测分析得出本文结论和政策建议。未来我国粮食需求进一步增加,但需求总量存在峰值,需求曲线将呈倒“U”型,而财政投入和单位面积产量等要素的变化将推动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由产需缺口带来的未来我国粮食净进口上涨,并于2030年前后出现峰值。因此,需要政府从管理粮食需求、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加强宏观调控等三个方面入手,调节我国粮食总需求和总供给,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陈世坤[7](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文中认为美国是全球重要的大豆出口国,在世界粮食市场具有充分话语权,而我国作为全球目前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一举一动也足以影响大豆交易体系,中美两国之间的大豆贸易对全球大豆贸易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两国的大豆贸易依存关系十分紧密,但2018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中国为采取反制措施,对美国进口大豆加征25%关税,使得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在贸易摩擦升级的同时,我国的大豆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中美之间大豆贸易数量大幅下降。为了更准确地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我国大豆贸易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论文主要利用了比较优势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对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环境下价格波动的现象进行分析。首先结合国际大豆贸易格局的基本情况,利用世界大豆贸易数据形成了全球大豆贸易网络图,最终得出运输成本是决定全球各国间大豆贸易对象选择的重要依据的结论。然后从中美大豆贸易发展历程出发对我国大豆贸易的特点进行分析,从国内大豆自给率低、严重依赖进口和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剧烈三个角度阐述为何我国大豆贸易在全球贸易市场中不占优势。随后根据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分析不同时期展现出的两国大豆贸易特征总结出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价格的影响机制。主要分为经济、贸易和政治三方面因素,经济因素方面有:我国外贸经济发展水平因素、转变我国大豆贸易格局的需要;贸易因素主要为:关税、汇率等贸易壁垒因素和国际间运输成本因素,以及特朗普的政治需求的政治因素。之后利用回归模型,明确了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价格会有影响,系统分析了影响机制,强调了汇率作为主要影响手段对我国大豆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最后分析得出贸易战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大豆市场价格,但影响程度有限,可以通过相应政策来减少大豆产业发展的损失。在明确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后,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角度和互联互通国际市场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大豆贸易发展前景,从政府、社会和企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发展策略,为我国大豆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

万凯[8](2019)在《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国内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数量和质量的降低以及水资源短缺等多种因素对国内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国内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全面建设“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有效利用海外耕地资源减轻国内粮食供给压力成为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理论指导,不同投资动机推动下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无序发展,难以形成合力和规模效应以改善国内粮食安全状况。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深入研究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为目标提出海外耕地投资发展路径,为国家制定以海外耕地投资为基础的粮食安全战略和引导企业进行海外耕地投资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寻了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形成和演进的基本规律,并构建LMDI模型剖析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在时间尺度上,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经历了对外农业援助、农业合作开发、“走出去”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投资主体和投资数量呈现显着性差异。在空间尺度上,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以东南亚等周边地区为跳板逐步向全球范围内扩张,不存在显着的集聚效应。投资效率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的阻碍因素,经济快速发展和投资强度的提高是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规模的增长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促进作用不明显。(2)在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区域和投资主体现状特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产业分布理论从资源、市场、制度等多维度分析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纳入随机效用模型的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与一般意义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相似之处,贸易距离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有较大促进作用。同时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也呈现出独特之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倾向于选择市场经济不发达和低税率国家,带有显着的制度风险规避特征,东道国腐败控制度、产权安全度、投资便利度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选择影响显着。东道国农业资源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有一定吸引力但并非决定因素。综合来看,当前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更多的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3)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未来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并引入虚拟耕地概念测算了中国耕地资源的潜在缺口。研究认为当前国内国际粮食安全形势、宏观政策等多种因素为海外耕地投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测算,预计2020年中国海外耕地投资规模达610-710万公顷,2025年投资规模达1073-1429万公顷。而2015年中国净进口虚拟耕地3545万公顷,预计2020年中国净进口虚拟耕地数量将达5300万公顷左右,2025年可能将会达到8000万公顷左右。研究认为未来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发展无法满足中国潜在耕地需求,需要通过优化海外耕地投资发展路径,促进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发展,以提高未来中国粮食安全水平。(4)从粮食安全视角剖析了当前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国家层面的宏观构架和企业层面的微观解构,探寻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的优化路径。在微观层面上,运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实施海外耕地投资中的选择性差异,分别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策略。依据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风险偏好差异,建立了基于模糊累积前景理论的多属性海外耕地投资项目决策模型,将主观决策进行客观的量化,为不同类型企业海外耕地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政策支持体系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政策支持体系存在的障碍,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典型海外耕地投资国家政策体系的借鉴,提出了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政策体系的优化路径。

田谧[9](2017)在《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十二连增”的辉煌成绩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这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农业大国,粮食增产是稳定发展的基石。其中,玉米作为增产的主力,2012年总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玉米也是中国重要的消费作物,用途十分广泛,可从种子、原粮拓展到畜牧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能源,在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与直观的经济预期相悖,产量大增并未带来玉米相关产业的效率和繁荣,反而表现出一系列问题:伴随着连年丰收的是库存增加;但即使“坐拥”2亿吨库存,中国还在大量进口玉米,进口量是出口的793倍;扩大供给没有导致价格降低,反而出现价格倒挂,将市场推向低价进口玉米;大量下游深加工行业也没有得到充足、低价的原材料,反而行业产能趋于萎缩……玉米产业面临价格和补贴这“两个天花板”的上限压力,加上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这两个”紧箍咒”的硬性束缚,加之成本这一”地板”也在不断抬升,造成了高成本、高库存和高进口的“三高”结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制定的战略方向。玉米生产需要面对“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政策目标,解决“三高”,实现供给侧改革,那么推行适当的发展战略就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目前已经实施的主要措施是调减非优势区的种植面积。但需要注意的是,玉米面临的诸多难题,并不是由增产单一导致的,而大量进口,正说明市场不是不需要玉米,是需要“低价”玉米。根据FAO数据,2013年中国进口玉米90%来自美国。美国境内93%的玉米应用了转基因技术,低成本和高产出最终导致低价。转基因技术在世界范围都是较为敏感的话题,以其优良性状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分为支持和反对两个意见阵营。中国政府在这个话题上一直保持审慎的态度,任何政策决定都需要经过严谨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农业部于2016年4月13日明确提出了转基因发展“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路线图,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粮作物”。此路线图表明了转基因发展的阶段性。据此,玉米产业或许有可能藉由引入转基因技术而谋求战略发展。玉米市场(供给层面)如发生政策变革,影响不会仅仅局限在本行业内,或一国内,效果会扩散到全行业、乃至影响世界农业贸易格局。并且一旦涉及到转基因技术,就需要兼顾消费者偏好(需求层面),最后想看整个市场变动后产生的经济影响。基于上述目标,本研究选用了GTAP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适用的中国GTAP-GMM模型。用DNDC模型换算出可以代表应用转基因技术的“技术成长率”并代入模型,先模拟了玉米产业(生产层面,包含3个情景)的政策变动效果,再将研究消费者支付意愿(WTP)的实验结果作为“消费偏好”冲击,放入GTAP-GMM模型中,得到消费者偏好影响下的政策变动效果,最终,实现了对宏观层面、产业层面、贸易层面和供需层面的综合考虑。首先,为了考察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真实态度,本文根据信息属性将产品分为三类,采用问卷分析来研究分类的合理性并评估消费者意愿,结果发现:三类转基因品区分明显,但就食品安全问题的横向比较结果来看,消费者对转基因抵触程度不高。更进一步考虑,由于问卷答案带有假设色彩,为了验证分类的合理性并得到真实的支付意愿(结论要代入本文GTAP-GMM模型中进行仿真),本研究继而设计了经济学实验。在分类效果上印证了问卷结果。相比搜寻品(Search),转基因信息披露为经验品(Experience)和信任品(Credence)带来额外的16.2%和7.23%的折价;而非转基因信息的披露会使得搜寻品支付意愿提高6.19%,为经验品和信任品带来额外的9.75%和3.67%的溢价,与原始假设不同的是,消费者对经验品的敏感度高于信任品,这与现发展阶段,经验型转基因产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暴露的更多,例如转基因油,消费者更熟悉,意识上也更为“警觉”。其次,本研究构建GTAP—GMM模型来仿真玉米政策调整对于整体经济与产业的影响,特别是2016年临储政策取消,对玉米生产来说是非常剧烈的变化,需要考虑其恢复市场主导机制之后的情况,综合考虑之下,情景设计环节主要关注三个层面,第一,现实中15/16年度玉米种植首先面临的巨大变化是临储政策取消,因此对于未来行业发展的评估首先要考虑这项政策变动的效果(情景1);其次是本文关注也是农业部已经提出的“三步走”转基因产业发展政策(情景2),最后综合考虑在取消临储政策的情况下转基因发展政策(情景3)的效果。政策评估结果显示,情景1中,中国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对于实际GDP有益,能使国内资源更有效分配与利用,让玉米供需由市场规律决定。情景2中,发展转基因玉米种植,会带动经济增长,单纯的取消临储政策之下,会使农民承担的生产成本增加38%,导致中国玉米产量减产5.22%。而改种植转基因这一技术进步,会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也会带动传统玉米的生产成本下跌,实证结果显示,整个玉米行业的生产成本都会下跌,传统玉米与转基因玉米的生产量都会上升。劳动力方面,转基因玉米产业在相同的产出之下,可以雇用更少的劳动人口,释放劳动力去别的行业或者休闲。而在名义工资上,转基因玉米产业成长的幅度也比种植传统玉米产业工资幅度大,能吸引农业劳动人口从事转基因玉米生产。在情景3中,取消临储政策之后发展转基因种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更多,综合效果会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幅度约0.2%~0.5%。粮食需求方面,在发展转基因玉米政策时,会诱发粮食需求增加,主要成长来自于对于国内玉米的需求,而减少对于进口玉米的依赖。可见政策组合,在经济层面上对于国家整体有利。最后,将上述两部分实证结果结合:将实验结果的消费者支付意愿转化为消费偏好改变,作为一个冲击值,放入本文构建的GTAP-GMM模型中,考察加入消费偏好影响后,3个情景的经济影响有何变化。结果发现,国内无论是否开放转基因种植,由于消费者心理上介意转基因,对总体经济都会产生负面冲击。同类的转基因产品价格较低,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其他产品,也会间接带动玉米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消费者对转基因玉米的偏好较低,还会带动国产传统玉米行业的增长。综合上述消费影响结果,行业产出增加之后,会多雇佣劳动力,带动名义工资上涨,导致转基因玉米相关产业的生产增加,产业繁荣。无论中国是否开放转基因玉米种植,在消费者对转基因消费偏好的影响下,受到最大冲击的都是进口需求。价格方面,因为市场需要对转基因产品折价给消费者补偿,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是受益的(只考虑价格层面,不考虑其他,包括可能产生的风险),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取得最终消费品,情况变好,整体国内福利增加。

田甜[10](2017)在《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及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加,生产也面临较强的约束性和不确定性,资源和供需矛盾决定了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波动频繁,我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否安全成为政府和各界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是否具有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际粮食市场的生产、需求和贸易现状及波动情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产需平衡情况及库存和贸易对产需平衡的调节作用;其次,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成因进行研究,并以2005年美国出台《国家能源政策法案》为分界点实证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第三,对国际粮价波动的传导进行研究,首先运用VAR-GARCH(1,1)-BEKK模型对不同品种间国际价格波动的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对国际粮价对我国粮价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四,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可供性进行研究,包括世界粮源的时点可供性、总量可供性以及贸易角度的可供性;第五,通过构建VEC模型对进口量与国际价格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对我国粮食进口贸易的"大国效应"进行验证,从我国粮食进口量与国际粮食价格的相互影响来分析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是否安全;第六,分别运用依市定价(PTM)模型和剩余需求弹性(RDE)模型对我国粮食进口贸易中的进出口市场势力进行研究,从我国在进口贸易上是否具有定价权的角度分析我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世界粮食产量、需求量及贸易量均呈增长趋势,生产波动大于需求波动,贸易波动变小;整体来看处于产需平衡状态,库存和贸易对产需平衡起到了调节作用。第二,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呈现周期性特点,且近年来波动加剧;国际粮价波动除了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国际石油价格、生物质能源发展和投机等新型因素的影响,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使国际石油价格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加剧;分段回归结果显示传统因素和新型因素对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均加剧。第三,不同品种间的国际价格波动存在溢出效应,价格间的交叉传导会加剧国际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第四,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国际价格的短期波动会影响国内价格;尽管我国粮食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但是由于国内出台一系列稳定粮价的价格支持政策和补贴政策,使得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整合程度在下降。第五,从世界粮食市场的可供性角度来看,我国利用世界玉米和大豆市场更为安全,利用世界大米市场存在风险。第六,我国大米和小麦在进口上不存在"大国效应",玉米和大豆进口存在"大国效应",其中大米、小麦和玉米的国际价格上涨会对进口起到抑制作用,可以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第七,我国在大豆贸易上不具有进口市场势力,但是进口来源国也不具有出口市场势力,进一步扩张进口市场才有利于我国大豆进口。第八,目前我国玉米进口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结构,但是随着玉米供需矛盾加剧以及国内政策调整,我国玉米进口将成为常态,从大豆进口的市场势力分析可知,未来玉米进口应推进市场多元化,分散进口风险。

二、2000/01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达3,520万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01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达3,520万吨(论文提纲范文)

(1)2022年1月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预测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谷物
    1.1 稻米
    1.2 小麦
    1.3 玉米
2 大豆
3 棉花

(2)2021年8月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预测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谷物
    1.1 稻米
    1.2 小麦
    1.3 玉米
2大豆
3 棉花

(4)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禀赋理论
        2.1.2 经济增长理论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2.2.2 粮食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2.2.3 粮食贸易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2.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及世界玉米供需与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及进口贸易变化趋势
        3.1.1 中国玉米生产状况
        3.1.2 中国玉米消费状况
        3.1.3 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状况
        3.1.4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
    3.2 世界玉米供需形势及贸易状况变化
        3.2.1 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3.2.2 世界玉米消费状况
        3.2.3 世界玉米贸易状况
        3.2.4 世界玉米供需状况
第四章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4.1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4.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4.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4.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4.2 中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4.2.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制约因素
        4.2.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制约因素
第五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5.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5.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5.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5.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5.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5.2.1 基础设施因素
        5.2.2 物资投入因素
        5.2.3 劳动力因素
        5.2.4 自然环境因素
        5.2.5 其他因素
第六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6.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6.1.3 实证分析
    6.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稳定性分析
    6.3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区域分类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1.3.2 中俄自贸区
        1.3.3 中俄农业国际合作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理论基础
    2.1 “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概念
        2.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现状
    2.2 “欧亚经济联盟”概述
        2.2.1 欧亚经济联盟由来
        2.2.2 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历史机遇
    2.3 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3.1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内影响因素
        2.3.2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际影响因素
    2.4 博弈论
        2.4.1 博弈论理论模型
        2.4.2 博弈过程
        2.4.3 全球农产品供应的博弈
    2.5 农业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5.1 垄断优势理论
        2.5.2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2.5.3 重要农产品供应的PSR机理
        2.5.4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2.6 相关分析模型
        2.6.1 GM(1,1)灰色预测模型
        2.6.2 Verhulst模型
        2.6.3 贸易引力模型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
    3.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3.2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及农产品需求预测
        3.2.1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
        3.2.2 基于Verhulst模型的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预测
    3.3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需矛盾
        3.3.1 国内农产品供给现状
        3.3.2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
    3.4 中国农产品对外需求分析
        3.4.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3.4.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大豆进口需求预测
        3.4.3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小麦进口需求预测
        3.4.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木材进口需求预测
        3.4.5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水产品进口需求预测
    3.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4.1 中国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4.1.1 农业产业资源
        4.1.2 我国对俄合作的鼓励措施
        4.1.3 对外合作中的金融支撑
    4.2 俄罗斯农业产业资源与开发政策
        4.2.1 产业资源禀赋
        4.2.2 俄罗斯投资环境
        4.2.3 中俄两国农业产业等投资日益深化
    4.3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探究
        4.3.1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可行性
        4.3.2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现状
        4.3.3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开发思路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俄农业合作效应分析
    5.1 基于经济利益分析
        5.1.1 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
        5.1.2 部分农产品种植效益分析
        5.1.3 中俄间物流效益分析
    5.2 基于社会效益分析
        5.2.1 虚拟耕地进口
        5.2.2 “虚拟林地”进口
        5.2.3 金融合作
        5.2.4 区域发展
    5.3 中俄农业合作面临的挑战
        5.3.1 激化经济安全观念矛盾
        5.3.2 加剧经济利益冲突
        5.3.3 显露文化认知差异
    5.4 正负效应下中俄农业合作可行性分析
        5.4.1 基于博弈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5.4.2 基于交易成本的正负效应对比
        5.4.3 基于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风险评价
    6.1 国家间农业合作的模式
        6.1.1 纯贸易合作模式
        6.1.2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
        6.1.3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
    6.2 纯贸易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2.1 宏观风险
        6.2.2 主体风险
        6.2.3 技术风险
        6.2.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3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3.1 宏观风险
        6.3.2 主体风险
        6.3.3 技术风险
        6.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4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4.1 宏观风险
        6.4.2 主体风险
        6.4.3 技术风险
        6.4.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
    7.1 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的意义
        7.1.1 中俄农业合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意义
        7.1.2 中俄农业合作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稳定的意义
        7.1.3 中俄农业合作对农业产业上下游发展稳定的意义
    7.2 中俄农业合作中的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7.2.1 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7.2.2 “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农业资源开发战略
        7.2.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
        7.2.4 “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
    7.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
        7.3.1 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
        7.3.2 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
        7.3.3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8.3.1 不足
        8.3.2 展望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中国粮食产需与净进口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粮食
        2.1.2 粮食需求
        2.1.3 粮食供求平衡
    2.2 文献综述与评述
        2.2.1 关于粮食需求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2.2 关于粮食供给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2.3 关于粮食供需预测方法的文献综述
        2.2.4 关于粮食产需平衡与进口关系的文献综述
        2.2.5 文献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供求理论
        2.3.2 需求层次理论
        2.3.3 生产要素理论
        2.3.4 要素禀赋理论
第3章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及供求现状分析
    3.1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发展
        3.1.1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3.1.2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特点
    3.2 中国粮食消费现状分析
        3.2.1 中国口粮消费现状分析
        3.2.2 中国工业用粮现状分析
        3.2.3 中国饲料用粮现状分析
        3.2.4 中国种子用粮现状分析
    3.3 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3.3.1 东北产区供给现状分析
        3.3.2 华北产区供给现状分析
        3.3.3 长江中下游产区供给现状分析
第4章 中国粮食供需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粮食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1.1 人口
        4.1.2 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
        4.1.3 城市化水平
        4.1.4 其他因素
    4.2 中国粮食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中国粮食生产供给分析
        4.2.2 中国粮食进口供给分析
第5章 中国未来粮食产需、净进口预测与分析
    5.1 中国未来粮食需求预测
        5.1.1 模型引入与变量选择
        5.1.2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
        5.1.3 中国未来粮食需求预测及结果分析
    5.2 中国未来粮食产量预测
        5.2.1 变量选择及预测
        5.2.2 中国未来粮食供给预测及结果分析
    5.3 中国未来粮食净进口预测及结果分析
    5.4 中国粮食进口发展分析
        5.4.1 中国粮食进口增加原因
        5.4.2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行业的影响
        5.4.3 粮食进口高度集中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冲击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有关我国未来粮食需求量
        6.1.2 有关我国未来粮食产量
        6.1.3 有关我国未来粮食产需缺口与粮食进口
    6.2 政策建议
        6.2.1 重视需求管理,倡导健康粮食消费理念
        6.2.2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2.3 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粮食进口结构和市场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外贸依存度
        2.1.2 贸易摩擦
    2.2 相关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自由贸易理论
3 国际大豆贸易格局与我国大豆贸易特点
    3.1 国际大豆贸易格局分析
        3.1.1 世界范围大豆贸易情况
        3.1.2 三大大豆制品出口国与世界市场联系
    3.2 我国大豆贸易特点
        3.2.1 国内大豆产量低且出口条件差
        3.2.2 国内大豆严重依赖进口
        3.2.3 国内大豆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3.3 中美大豆贸易发展历程
    3.4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两国大豆贸易现状
        3.4.1 国内大豆受贸易摩擦影响逐步失去市场
        3.4.2 美国进口大豆数量出现暴涨后降低
        3.4.3 贸易摩擦加速了中美外贸依存度的变化
4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贸易影响的定性分析
    4.1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4.1.1 经济因素
        4.1.2 贸易因素
        4.1.3 政治因素
    4.2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贸易的影响
        4.2.1 我国迫切需要拓宽大豆进口渠道
        4.2.2 美国大豆在我国市场竞争力持续走高
        4.2.3 贸易战暂停利于美国向我国出口大豆
        4.2.4 我国将加大对大豆补贴力度
    4.3 中方出台反制措施的影响
        4.3.1 对特朗普政府的影响
        4.3.2 美国大豆农场主心理压力大
        4.3.3 美国对我国大豆市场垄断地位被打破
5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贸易影响的定量分析
    5.1 变量选择
    5.2 数据来源
    5.3 模型分析
        5.3.1 描述统计
        5.3.2 相关分析
        5.3.3 回归分析
    5.4 结论
6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中国大豆贸易发展策略
    6.1 政府层面
        6.1.1 调整我国大豆定价策略,完善大豆期货交易体系
        6.1.2 建立我国大豆进口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6.2 社会层面
        6.2.1 提高社会对转基因大豆的研究与认识
        6.2.2 拓展大豆贸易渠道,寻找新型贸易伙伴
    6.3 企业个人层面
        6.3.1 呼吁改善全球大豆生产的农业环境,降低环境成本
        6.3.2 实现大豆制品的多用途,积极寻找相应替代品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数据说明
3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时空演变及其现状特征
    3.1 海外耕地投资的形成与发展
    3.2 基于时间维度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演化
    3.3 基于空间维度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演化
    3.4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现状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4.1 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动力机制分析
    4.2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引力模型视角
    4.3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规模预测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5.1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5.2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规模预测
    5.3 虚拟耕地视角下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路径
    6.1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6.2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主体策略选择
    6.3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区位选择
    6.4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海外耕地投资政府政策支持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9)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假设
        1.3.1 消费层面研究假设
        1.3.2 宏观GTAP-GMM模型研究假设
    1.4 研究路线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消费者研究
        2.1.1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认知
        2.1.2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接受度与购买态度
        2.1.3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2.2 中国玉米产业相关研究
        2.2.1 供需现状
        2.2.2 种植角度
        2.2.3 玉米生产现状分析与评述
    2.3 转基因技术
        2.3.1 转基因技术应用现状
        2.3.2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种植的应用
        2.3.3 转基因技术文献计量研究
        2.3.4 转基因技术应用总结
    2.4 农产品供需预测模型
        2.4.1 主要供需预测模型
        2.4.2 有关转基因议题的研究
        2.4.3 WTP和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结合
    2.5 DNDC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认知
    3.1 问卷设计
    3.2 问卷数据与分析
        3.2.1 受访者对转基因的接受度调查
        3.2.2 受访者对转基因的购买态度调查
        3.2.3 受访者对不同类型转/非转基因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真实支付意愿
    4.1 实验标的物选择
    4.2 实验对象与实验流程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流程
    4.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3.1 实验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4.3.2 实验数据的OLS回归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TAP-GMM模型及数据库构建
    5.1 国际玉米种植和生产概况
    5.2 国际玉米贸易概况
    5.3 中国玉米进出口概况
    5.4 GTAP-GMM模型构建
    5.5 GTAP-GMM数据库介绍与国家合并
    5.6 数据库拆解与更新
        5.6.1 传统玉米产业拆解
        5.6.2 数据库更新校准
        5.6.3 转基因玉米资料拆解
    5.7 转基因玉米种植生产技术估计
        5.7.1 DNDC模型介绍与数据库说明
        5.7.2 模拟结果与说明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玉米发展转基因政策影响评估
    6.1 情景设计
        6.1.1 取消玉米临储政策
        6.1.2 国内发展转基因玉米的“三步走”情景
    6.2 实证结果
        6.2.1 宏观经济影响
        6.2.2 玉米产业与相关产业
        6.2.3 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结果
    6.3 粮食安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消费者偏好的经济影响和分析
    7.1 消费者偏好情景设计
    7.2 宏观经济影响
    7.3 转基因玉米相关中下游产业产出变动情况
    7.4 转基因玉米产品的消费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微观消费者实证的主要结论
        8.1.2 宏观CGE模型实证结果
        8.1.3 消费偏好影响下的政策效果评估
    8.2 本文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消费偏好变量与消费者相关方程式(QP1_GCON)构建
    附件二:GTAP模型介绍
    附件三 利用SplitCom拆分数据库流程
    附件四 价格扭曲变量操作说明
    附件五 消费者调查问卷(A)
    附件六 消费者调查问卷(B)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说明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经济波动与周期理论
    2.2 价格传导理论
    2.3 大国效应理论
    2.4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第三章 世界粮食市场产需波动及平衡分析
    3.1 世界粮食产需及贸易现状
    3.2 世界粮食产需及贸易波动
    3.3 世界粮食产需平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成因分析
    4.1 国际粮价波动现状
    4.2 国际粮价波动影响因素
    4.3 国际粮价波动成因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传导分析
    5.1 国际粮食市场品种间价格波动的传导
    5.2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粮食市场可供性分析
    6.1 世界粮源的时点可供性分析
    6.2 世界粮源的总量可供性分析
    6.3 世界粮食贸易角度的可供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粮食贸易的大国效应
    7.1 中国粮食贸易现状
    7.2 大国效应的概念
    7.3 中国粮食进口量与国际粮食价格变化
    7.4 中国粮食进口大国效应的实证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粮食贸易的市场势力—以大豆为例
    8.1 大豆的贸易结构
    8.2 我国大豆进口市场势力分析
    8.3 主要大豆出口国的出口市场势力分析
    8.4 大豆市场势力对我国玉米进口的启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2000/01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达3,520万吨(论文参考文献)

  • [1]2022年1月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预测简报[J]. 梁勇. 世界农业, 2022(02)
  • [2]2021年8月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预测简报[J]. 张明杰,杨海成. 世界农业, 2021(09)
  • [3]粮食安全、逆全球化与“走出去”战略——中国粮食产业的全球化布局策略研究[J]. 钱煜昊,罗乐添. 农村经济, 2021(08)
  • [4]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D]. 刘靖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5]“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D]. 吴頔. 吉林大学, 2020(01)
  • [6]中国粮食产需与净进口预测研究[D]. 漆文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7]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D]. 陈世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研究[D]. 万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9]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D]. 田谧.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10]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及利用研究[D]. 田甜.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2000/01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达到3520万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