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葛根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青青,龚吉军[1](2021)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葛根浸提工艺及浸提液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葛根水浸提的工艺,并比较其浸提液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以葛根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对鲜葛根和干葛根超声辅助水浸提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比较其浸提液的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结果干葛根浸提最佳工艺为:水料比30:1 (mL/g)、超声功率310W、超声时间38min;鲜葛根浸提最佳工艺为:水料比4.5:1(mL/g)、超声功率442W、超声时间39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干葛根和鲜葛根的葛根总黄酮得率分别为(12.68±0.05) mg/g和(4.36±0.04) mg/g。对于同一种葛根,干葛根提取液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高于鲜葛根(P<0.05);在同一干或鲜状态下,野葛浸提液的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显着大于野生粉葛和栽培粉葛(P<0.01),野生粉葛浸提液的抗氧化能力与栽培粉葛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所选取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且干野葛和干野生粉葛是加工葛根饮料的适宜原料。
杨青青[2](2021)在《干制及饮料制备对葛根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葛根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有生津止渴、解表退热、解酒毒的作用,在抗氧化、护肝、降血糖等方面也有良好的功效,可药食两用,是开发功能性食品的优质原料。我国的葛根资源虽然丰富,但综合加工利用的程度和技术水平都偏低。基于此背景,本文以湖南武陵山区产的野生粉葛、栽培粉葛和野葛为原料,探究了热风干燥(60、70、80、90、100℃、真空干燥(60℃和冷冻干燥对葛根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和色泽的影响;研究了葛根超声浸提的最佳工艺,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干、鲜葛根浸提液的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研明了葛根饮料的最佳配方,探明了光照和加速试验对葛根饮料的色泽、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可为葛根的综合加工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武陵山区产的野生粉葛、栽培粉葛和野葛的水分含量均超过了 50%;野生粉葛和栽培粉葛的总黄酮和膳食纤维含量显着低于野葛(P<0.05),但淀粉含量比野葛高(P<0.05)。野葛与野生粉葛、栽培粉葛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比较大,而后两者比较接近。2、经100℃热风干燥后两种粉葛的总黄酮含量与经冷冻干燥的并无明显差异(P>0.05);三种葛根冷冻干燥后的DPPH·清除活性、总还原力和·OH清除活性最高,其次是100℃热风干燥,而栽培粉葛冷冻干燥后的DPPH·清除活性与100℃热风干燥后的无显着差异(P>0.05),野葛和栽培粉葛冷冻干燥后的总还原力与100℃热风干燥后的无显着差异(P>0.05),野生粉葛、栽培粉葛和野葛冷冻干燥后的·OH清除能力与100℃热风干燥后的无显着差异(P>0.05),故综合成本与能耗,100℃热风干燥是葛根适宜的干燥方式。冷冻干燥后的葛根的L值最大,a值最小,极显着的区别于其他干燥方式的葛根(P<0.01),对葛根色泽的负面影响最小,而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都不同程度的降低了葛根的亮度。若以葛根粉为产品来对其色泽进行评价,则冷冻干燥方式最好,但若以制备葛根饮料为目的,则低成本和低能耗的热风干燥方式更适宜。3、以浸提所得葛根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超声辅助浸提,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确定了其最佳浸提工艺条件。干葛根的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为:水料比30:1(mL/g)、超声功率310 W,超声时间38 min,葛根总黄酮得率为(12.68±0.05)mg/g;鲜葛根的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为:水料比4.5:1(mL/g)、超声功率442W,超声时间39 min,葛根总黄酮得率为(4.36±0.04)mg/g。4、将最优工艺条件下所得葛根浸提液进行干与鲜的对比(鲜折干后比较)。对于同一种葛根,干葛根所得浸提液的葛根总黄酮含量和DPPH.清除活性、总还原力和.OH清除活性均优于鲜葛根(P<0.05);在干或鲜状态对比下,野葛浸提液的葛根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极显着大于野生粉葛和栽培粉葛(P<0.01),而野生粉葛浸提液的葛根总黄酮含量大于栽培粉葛(P<0.05),但两者的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同时,鲜葛根浸提液色泽比干葛根浸提液深;野生粉葛和栽培粉葛浸提液颜色、滋味和气味相近,野葛浸提液颜色为深黑色,且带有较为浓重的药材味。综上,制备葛根饮料应选择干野葛和干野生粉葛为加工原料,且应以野生粉葛提取液为主。5、采用正交试验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确定该饮料的最佳配方为:10%的野葛提取液,65%的野生粉葛提取液,0.009%的三氯蔗糖。在最佳条件下研制的葛根饮料色泽呈红棕色,澄清透亮,带有葛根特有的清甜气味,甜度适宜,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质量要求。6、探究光照与加速试验对葛根饮料的色泽、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加速试验结束时,光照组的L值显着高于避光组(P<0.05),a值和b值显着低于避光组(P<0.05),与初始值相比,L值和b值分别上升了 6.13%和11.23%(P<0.05),a值下降了 8.42%(P<0.05)。加速试验结束时,光照组和避光组葛根饮料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下降了 7.92%和6.63%;其DPPH·清除率分别下降了38.26%和30.49%;其总还原力分别下降了 39.56%和33.23%;其·OH清除率分别下降了 7.49%和6.28%,四个指标较初始值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加速试验中,葛根饮料的颜色变浅,其总黄酮含量、DPPH·清除活性、总还原力和·OH清除活性均呈下降趋势,避光处理能减缓葛根饮料的颜色变浅和抑制其抗氧化活性降低。
陈艳艳[3](2021)在《葛根发酵工艺优化及解酒活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葛根为历代常用解酒药,葛根中所含的黄酮类成分为主要解酒活性成分,为了提高葛根中黄酮含量并增强其解酒护肝疗效,经筛选确定发酵菌种和发酵方式后,利用响应面BBD设计试验获得最佳葛根发酵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小鼠急性醉酒及酒精肝损伤模型,进行发酵前后葛根解酒防醉和肝损伤保护效果的差异研究。方法:1.经筛选确定发酵菌株和发酵类型后,进行发酵时间、接种量、料液比的单因素试验,确定响应面三因素水平,按照BBD设计进行工艺优化。2.通过建立小鼠急性醉酒模型,利用翻正反射观察发酵前后醉酒潜伏期及醉酒时间变化;同时建立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及肝脏中ADH-ALDH系统酶及肝损伤指示因子水平变化;最后采用HE染色切片,观察肝组织结构病理学变化。3.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给药组ADH1、ALDH2基因转录水平变化;WesternBlot技术检测ADH1、ALDH2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1.发酵方式为酿酒酵母固体粉末发酵,固定增效剂酵母粉、红糖各1%,最优发酵工艺:发酵时间72 h、接种量10%、料液比1:10。2.与葛根组和模型组相比,发酵后葛根可显着延长小鼠醉酒潜伏期,并缩短醉酒时间;同时还可降低血清中转氨酶AST、ALT的活力,抑制酒精造成的肝细胞损伤;并能够提高乙醇代谢酶体系中ADH1、ADH2、ALDH2及主要抗氧化酶SOD、GSH分泌量,使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及TG的检测含量降低,减少氧化应激损伤。3.肝组织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与葛根组相比,发酵后葛根可显着减少肝脏结构紊乱及细胞坏死,维持肝脏正常形态。4.通过实时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发酵后葛根能够通过调ADH-ALDH通路,提高ADH1、ALDH2的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从而达到保护酒精性肝损伤的效果。结论:1.最优发酵工艺稳定、可靠,将葛根黄酮含量从20.8 mg/g提高至29.5 mg/g,含量提升41.2%,为葛根提取工艺路线提供新的选项。2.发酵能够提高葛根的解酒防醉效果;并且可提高血清中乙醇代谢酶及肝脏抗氧化酶的分泌量,加快体内乙醇的代谢及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降低血清中转氨酶、肝脏内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含量,从而减轻肝细胞受酒精及其氧化产物的损伤;同时通过减少酒精损伤导致的肝脏结构紊乱及肝细胞坏死来维护肝脏的正常结构功能,证实发酵后葛根对酒精导致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3.发酵后葛根通过调节ADH-ALDH通路,提高ADH1、ALDH2的表达水平来降低酒精对肝脏的损伤。
郝光[4](2020)在《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胰岛素抵抗(IR)是Ⅱ型糖尿病(T2DM)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是由各种因素导致胰岛素类靶器官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率降低,进而引发高血糖。因此,研究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以及研发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已成为当前防治糖尿病的热点之一。多种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蓝刺头黄酮作为其中之一种,同样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探究蓝刺头黄酮对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本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蓝刺头黄酮(ELTF)的提取方案,通过RT-PCR和Wester blot检测ELTF作用体外试验构建胰岛素抵抗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模型、体内试验高脂高糖+链脲佐菌素构建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肌肉组织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本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蓝刺头黄酮的提取方案:具体参数为无水乙醇、提取时间为12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温度为65℃,实验得率为7.18%。2、蓝刺头醇提物经5kDa中空纤维素膜过滤、乙酸乙酯3次萃取、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3次萃取、乙醇处理30~80目聚酰胺粉过滤后得蓝刺头黄酮纯度为 84.8%。3、通过马血清培养基培养C2C12小鼠成肌细胞4d后分化成为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在试验最大安全浓度内,通过棕榈酸诱导的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效应的最适浓度为0.2mmol/L。4、使用CCK-8法评定ELTF作用24h的最大安全浓度为200μg/mL;试验各ELTF剂量组作用24h后与模型组相比,可显着增强胰岛素抵抗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耗糖量(P<0.05)。5、使用RT-qPCR检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 可提高AMPK、GLUT4、IRS-1、Pparγ、PI3 Knase p85mRNA 表达量(P<0.05);使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各剂量组可显着提高AMPK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提高GLUT4表达量(P<0.05)、ELTF低、中、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IRS-1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pary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提高PI3 Knasep85表达量。6、使用ELTF作用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28d,与空白对照组体重相比较,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组体重显着降低(P<0.05),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体重均降低,其中高、低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模型组、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血糖均升高,差异显着(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组和ELTF高、中、低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模型组TC、TG和LDL含量显着升高(P<0.05);HDL含量降低不显着(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TC、TG、LDL、HDL含量均升高或降低不显着(P>0.05)。7、使用RT-qPCR检测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骨骼肌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 ELTF 可提高AMPK、GLUT4、IRS-1、Ppary、PI3 Knasep85mRNA 的表达量(P<0.05);使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相关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AMPK表达量(P<0.05)、ELTF低、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GLUT4表达量(P<0.05)、ELTF各剂量组可显着提高IRS-1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pary表达量(P<0.05)、ELTF高剂量组可提高PI3 Knasep85 表达量(P>0.05)。结论:1、蓝刺头黄酮的提取方案为无水乙醇、提取时间为12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温度为65℃,实验得率为7.18%。蓝刺头醇提物经中空纤维素膜过滤,再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再用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次,再用乙醇处理30~80目聚酰胺粉过滤最终可得到纯度为84.8%的黄酮2、ELTF可显着增强由棕榈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的耗糖量。ELTF可改善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脂情况,降低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有效的改善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状态。3、ELTF可通过调节相关AMPK信号通路基因及蛋白的调控而改善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及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
刘洋旋[5](2020)在《葛根总黄酮的低共熔溶剂法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葛根为原料,使用低共熔溶剂提取其黄酮类物质,研究了不同种类的低共熔溶剂及不同提取条件对葛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使用AB-8型大孔树脂对提取液进行了纯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对纯化后的葛根黄酮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了葛根黄酮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并配制了一种葛根黄酮乳饮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低共熔溶剂对葛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含水量为40%、摩尔比为1:5的氯化胆碱/乙二醇低共熔溶剂在料液比为1:40时对葛根黄酮的提取效果最好。另外以加热温度、加热时间、超声时间、超声温度为自变量,葛根黄酮提取率为目标值设计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在加热温度82.13℃,加热时间40.28min,超声时间30.54min,超声温度30.39℃时提取效率最好,此时葛根黄酮得率为15.6548mg/g。(2)使用AB-8型大孔树脂对葛根黄酮提取液进行纯化,确定了在上样量为1BV,上样速率为1BV/h,使用无水乙醇洗脱,洗脱量为1BV,洗脱速率为2BV/h时纯化效果最好。并使用HPLC-MS法对纯化后的提取液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液中黄酮类物质共有10种,其中葛根素含量最高,达到93.26%。对葛根黄酮提取液进行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其DPPH·抑制率为86.55%,ABTS+抑制率为98.52%,在70℃以下、弱酸性至中性时葛根黄酮稳定性较好,葡萄糖、蔗糖、钠离子、钾离子对葛根黄酮稳定性无影响,锌离子对葛根黄酮有较弱影响,钙离子、亚硫酸钠对葛根黄酮有一定影响。(3)选取蔗糖质量分数、蜂蜜质量分数、奶粉质量分数、葛根黄酮提取液质量分数四个参数为单因素,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了一种葛根黄酮乳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在蔗糖质量分数为8.41%,蜂蜜质量分数为1.2%,奶粉质量分数为30.30%,葛根黄酮浓缩液质量分数为9.13%时,葛根黄酮乳饮料的感官品质最好。并研究了三种稳定剂对葛根黄酮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稳定剂对配制的葛根黄酮乳饮料稳定作用均较好,但瓜尔豆胶由于粘度较大,对产品的口感等品质影响较大,在相同条件下黄原胶稳定性高于果胶,且口感差别不明显,因此选用黄原胶为稳定剂,其添加量为0.16%。
刘雨诗,刘娟汝,张存艳,王晓雅,刘晓梅,刘红梅,叶强,郭力[6](2020)在《微波萃取葛根总黄酮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化葛根总黄酮的微波萃取工艺,测定所得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响应面法,考察液料比、醇浓度、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对微波萃取葛根总黄酮效率的影响,采用比色法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微波萃取葛根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43:1,、醇浓度42%、微波功率828 W、萃取时间23 min;葛根总黄酮对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达81.7%,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74.4%。结论建立的微波萃取总黄酮模型可靠,所得葛根总黄酮含量为11.74%,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刘子腾[7](2020)在《皇菊功能成分的提取及产品开发》文中指出菊花是历代本草明诵记载的一种药食两用菊科菊属双子叶被子草本植物,具有散风清热,明目清肝,止疼消炎等功效。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菊花富含糖、黄酮、叶黄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能降血脂,抑制癌细胞增殖,预防炎症和抑菌。本文采用半仿生和双水相萃取分离纯化皇菊中多糖、总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优化了技术中关键工艺参数,并对其进行了应用,开发出系列功能食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半仿生技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确定了分步提取皇菊中三种功能因子的方法:酶解后的皇菊料液先加入80%乙醇醇提,过滤,滤液冷却结晶得到三萜类化合物,滤饼加入50%乙醇醇提,过滤,滤液冷却结晶得到黄酮类化合物,滤饼加水溶解,再加无水乙醇醇沉得到皇菊多糖。研究了半仿生技术关键提取因素,料液比,p H值,酶浓度对皇菊中多糖,总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皇菊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最适条件,料液比1:20,p H5.0,酶浓度2%;提取皇菊中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最适条件为,料液比1:20,p H5.0,酶浓度2%;提取皇菊多糖的最适条件为,料液比1:30,p H5.0,酶浓度1.5%;皇菊中三萜类,总黄酮和多糖化合物的提取率分别达到3.69%、20.68%和33.67%。2. 双水相萃取关键技术研究运用浊点滴定和盐析点滴定原理,探究C2H5OH-(NH4)2SO4相平衡条件,并探究了双水相体系中乙醇含量、硫酸铵含量、p H和温度对皇菊中多糖,总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的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值为9,萃取温度为40℃,(NH4)2SO4含量为15%,C2H5OH为含量30%的条件下皇菊多糖的萃取率最高,达到85.55%;结果表明在p H值为9,萃取温度为40℃,(NH4)2SO4含量为20%,C2H5OH含量为40%的条件下皇菊黄酮类的萃取率最高,达到81.67%;结果表明在p H值为9,萃取温度为40℃,(NH4)2SO4含量为20%,C2H5OH含量为40%的条件下皇菊三萜类的萃取率最高,达到88.09%。3. 皇菊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通过本实验室配制的高脂饲料饲喂建立高脂小鼠模型,将纯化后皇菊多糖作为灌胃物,探究高、中、低剂量组中小鼠血清中血脂和胆固醇情况,评价皇菊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结果表明,低剂量组较高脂模型组能显着降低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分别降低了17.9%、17.3%、17.2%,而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了24.2%;高剂量组较高脂模型组能显着降低TG、TC、LDL-C含量,分别降低了44.6%、67.0%、54.4%,而HDL-C升高了47.9%;和阳性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血清中TC、TG、LDL-C含量分别降低了38.8%、10.1%和7.9%,HDL-C提高了5.9%。说明皇菊多糖具有较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同时HDL-C能将血液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中,或者直接转化为胆汁,能防止血管内堵塞,预防动脉粥样硬化。4. 功能性软糖的研究以皇菊多糖、明胶、葡萄糖浆和酸味剂为基础材料,优化实验条件,确定了皇菊功能性软糖的最佳配方,即皇菊粗多糖30%、葡萄糖浆14%、明胶5%、酸味剂0.3%。同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血脂代谢异常的大鼠实验模型,对皇菊功能性软糖的降血脂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处理组大鼠血清中TC、TG、LDL-C含量分别降低了18.22%、32.91%、50%,而HDL-C含量升高了51.16%。结果提示皇菊功能性软糖具有良好降血脂功效。5.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研发以葛根水提液、皇菊水提液、甜味剂和酸味剂为基础原料,并优化实验条件,研制了一种葛根皇菊复合型功能液体饮料,其配方为葛根水提液10%、皇菊水提液24%、甜味剂6%和柠檬酸0.2%。该液体饮料色泽透亮,状态均匀、香气独特、口感柔和、酸甜适宜。降血脂活性分析发现,该饮料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TG、TC、LDL-C含量,同时提高了血清HDL-C含量。
侯景龙[8](2020)在《葛枳颗粒的研制及其解酒保肝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甘、辛、凉,入脾胃经,主要含有三萜类、异黄酮类、皂苷类与多糖类等成分,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通经活络,解酒毒等功效,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枳椇子又名拐枣,为鼠李科植物枳椇(Hovenia dulcis Thunb)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于《新修本草》,性平味甘、无毒,主要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脂肪酸类、皂苷、糖苷、葡萄糖等成分,具有利水消肿,解酒毒等功效,对肝损伤也有保护作用。虽然已有葛根和枳椇子单独使用、或与其它药材联合使用进行解酒保肝作用研究的文献报道,但在解酒保肝方面尚未见到葛根与枳椇子两味药材配伍、以及最佳配比的研究资料。针对这一现状,本论文开展了葛根与枳椇子的提取工艺优化、葛枳颗粒剂制备、以及葛枳颗粒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等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葛根与枳椇子的提取工艺,并确定葛根与枳椇子提取物解酒作用的最佳配比,研究葛枳组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乙醇浓度为77%、提取温度为85℃、料液比为1:20、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41min时,葛根中葛根素的得率最高;当乙醇浓度为79%、提取温度为83℃、料液比为1:8、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46min时,枳椇子中总黄酮的得率最高;以葛根素及总黄酮含量计,当葛根提取物和枳椇子提取物的配比为8:2 时,ADH 和 SOD 活性最高,分别为 26543.04U/mL 和 0.0238U/mL,表明葛枳组合物(8:2)的解酒作用最佳;葛枳组合物(8:2)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0.038mg/ml和0.697mg/mL,最大清除率分别为94.29%和80.25%),具有一定程度的总还原力(组合物浓度在3.6mg/mL时的吸光值为1.171),表明葛枳组合物(8:2)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2.以葛枳组合物(8:2)为颗粒剂的主药,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葛枳颗粒剂的处方,并考察葛枳颗粒剂对ADH、A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成型率、溶化率、堆密度、休止角及吸湿率为指标对颗粒剂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葛枳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填充剂配比为微晶纤维素:糊精1:1.5,主药添加量为主药:填充剂1:1,乙醇浓度81%。葛枳颗粒剂最优处方为:主药456g,微晶纤维素182.4g,糊精粉273.6g,阿斯巴甜1.14g,果糖1.14g,共制得1000g。以该处方制备的颗粒剂总评归一值最高,制备工艺稳定、可靠;葛枳颗粒剂颗粒均匀,色泽一致,水分、溶化性等符合颗粒剂的质量标准,葛枳颗粒中葛根素含量为64.06mg/g,总黄酮含量为23.09mg/g。经检验,葛枳颗粒对ADH与SOD活性均有增强作用,且随着颗粒剂浓度的增大,酶的活性也随之增强。3.构建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60只昆明种雄性小鼠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酒无罪,40mg/kg)及葛枳颗粒低、中、高剂量组(60mg/kg、120mg/kg、240mg/kg),各组灌胃给药30min后,再灌胃56°白酒(15mL/kg),连续给药给酒45天。测定小鼠血清、肝脏生化指标以及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结果表明,葛枳颗粒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活性显着降低,葛枳颗粒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ST活性显着降低;葛枳颗粒各剂量组小鼠肝脏中ADH、ALDH活性显着升高、MDA含量显着降低、GSH含量显着增高;葛枳颗粒高剂量组小鼠肝脏中SOD活性显着升高。此外葛枳颗粒各剂量组均可改善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的病理损伤,其中高剂量组改善效果最为显着。表明葛枳颗粒能增强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抗氧化能力,抑制其体内脂质过氧化,改善损伤肝细胞病理状况,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王锐,欧廷波,李震[9](2019)在《超声波辅助提取葛根总黄酮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葛根总黄酮。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乙醇浓度、超声时间和料液比对葛根总黄酮浸出率的影响,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影响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葛根总黄酮因素的顺序为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35%,超声时间24min,料液比1∶40(g/mL),黄酮浸出率最高,为2.76%。
彭月欣[10](2019)在《葛全粉及其制品加工技术与功效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促进葛的综合开发利用,本文从切片护色、热风干燥环节对葛全粉加工工艺及其功效成分变化开展研究,并研发了一款新型的葛全粉仙草冻。研究结果如下:(1)葛的主要成分分析粉葛的总黄酮、葛根素、膳食纤维、粗纤维含量明显低于野葛,淀粉含量远远高于野葛。干基桂林粉葛淀粉、葛根素、总黄酮含量分别为68.92%、1.45 mg/g、2.59 mg/g,均高于部分产地粉葛品种,更适合作为葛全粉的加工原料。(2)切片护色条件研究经过研究发现,粉葛多酚氧化酶最适p H值为4.5、最适温度为40℃。在100℃热烫下,多酚氧化酶失活时间为45 s。依据预试验基础,以色差值为考核指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复合护色剂用量组合是25 g/L氯化钠、4 g/L柠檬酸、3 g/L抗坏血酸。采用此护色组合处理粉葛,最佳护色时间为30 min,色差值为17.90±0.24,护色效果最佳。(3)热风干燥工艺研究以总黄酮含量和碘蓝值为评价葛全粉质量的指标,采用归一化加权平均法统一两者,计算葛全粉的综合评分。选取单因素试验结果的较优试验水平,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葛全粉干燥工艺,最优工艺参数为切片厚度2.5 mm,干燥温度56℃,干燥时间8 h。制得葛全粉总黄酮含量为2.43±0.18 mg/g,碘蓝值为19.08±0.72,综合评分为78.11±0.85,较未优化制得的葛全粉总黄酮保留率提高了13.55%,碘蓝值降低了7.74%,葛全粉综合评分提高了26.15分。优化工艺制备的葛全粉总黄酮含量为此实验中的市售葛粉4.85倍以上,葛根素含量为市售葛粉3.38倍以上,葛全粉能更好地保留原料葛中的功效成分。(4)葛全粉仙草冻的开发研究以粗仙草胶提取率作为仙草汁制备工艺的考核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仙草汁的最佳制备条件:料液比、碳酸钠浓度、提取时间分别为1:40、3 mg/m L、1.5 h,在此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粗仙草胶提取率,为11.78±0.24%。依据感官评定和正交试验结果,以本研究所制备的仙草汁和葛全粉为主要原料,研制一款葛全粉仙草冻,其最佳配方为仙草汁添加量20%、葛全粉添加量2%、白砂糖添加量10%,此产品感官评分最高,为89.23±1.38分。此实验中,与市售同类产品比较,葛全粉仙草冻总黄酮含量为0.094±0.03mg/g,显着高于市售仙草冻、葛粉仙草冻的总黄酮含量(P<0.05)。通过对葛全粉及其制品加工技术与功效成分的研究,本文发现异地葛的质量存在差异,桂林粉葛的淀粉、主要功效成分含量较高,质量更优,适合作为加工葛全粉的原料;优化了葛全粉的加工工艺,提升葛全粉的品质。另外,本文还验证了水洗法制备葛粉会导致黄酮物质丢失,葛全粉能更有效保留原料中的功效成分;将葛全粉应用在仙草冻的开发上,能提高此类产品总黄酮含量,优化口感,提升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全营养的需求,对促进葛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葛根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葛根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葛根浸提工艺及浸提液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原料处理 |
1.3.2 单因素试验 |
1.3.3 响应面试验 |
1.3.4 葛根总黄酮含量测定 |
1.3.5 抗氧化活性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超声浸提单因素试验 |
2.1.1 水料比对干、鲜葛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1.2 超声时间对干、鲜葛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1.3 超声功率对干、鲜葛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2 葛根超声浸提响应面优化 |
2.2.1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
2.2.2 方差分析 |
2.2.3 响应面分析 |
2.2.4 最佳工艺确定及验证 |
2.3 干、鲜葛根提取液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比较 |
2.3.1 干、鲜葛根提取液总黄酮比较 |
2.3.2 干、鲜葛根提取液抗氧化活性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2)干制及饮料制备对葛根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葛根概况 |
1.1.1 葛根简介 |
1.1.2 葛根药用价值 |
1.1.3 葛根黄酮的提取 |
1.2 葛根开发利用现状 |
1.2.1 葛根在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2 葛根在食品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 中草药干燥技术研究 |
1.3.1 自然干燥 |
1.3.2 热风干燥 |
1.3.3 真空干燥 |
1.3.4 真空冷冻干燥 |
1.3.5 微波干燥 |
1.3.6 联合干燥 |
1.4 抗氧化研究概况 |
1.4.1 自由基简述 |
1.4.2 抗氧化剂 |
1.4.3 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评估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不同干燥方式对葛根总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处理 |
2.3.2 分析测定方法 |
2.3.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葛根的理化成分分析 |
2.4.2 不同干燥方式对葛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4.3 不同干燥方式对葛根DPPH·清除活性的影响 |
2.4.4 不同干燥方式对葛根总还原力的影响 |
2.4.5 不同干燥方式对葛根.OH清除活性的影响 |
2.4.6 相关性研究 |
2.4.7 干燥方式对葛根色泽的影响 |
2.5 小结 |
3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葛根水浸提工艺及浸提液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原料处理 |
3.3.2 葛根超声浸提单因素试验 |
3.3.3 葛根超声浸提响应面试验 |
3.3.4 分析测定方法 |
3.3.5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葛根超声浸提单因素试验 |
3.4.2 葛根超声浸提响应面优化试验 |
3.4.3 干、鲜葛根提取液总黄酮比较 |
3.4.4 干、鲜葛根提取液DPPH·清除活性比较 |
3.4.5 干、鲜葛根提取液总还原力比较 |
3.4.6 干、鲜葛根提取液·OH清除活性比较 |
3.4.7 干、鲜葛根提取液感官品质的比较 |
3.5 小结 |
4 葛根饮料制备及其在光照与加速试验条件下色泽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工艺流程 |
4.3.2 操作要点 |
4.3.3 葛根饮料的配方优化 |
4.3.4 葛根饮料加速试验设计 |
4.3.5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葛根饮料调配单因素试验 |
4.4.2 葛根饮料调配正交试验 |
4.4.3 葛根饮料质量检测结果 |
4.4.4 光照与加速试验对葛根饮料色泽的影响 |
4.4.5 光照与加速试验对葛根饮料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4.4.6 光照与加速试验对葛根饮料DPPH·清除活性的影响 |
4.4.7 光照与加速试验对葛根饮料总还原力的影响 |
4.4.8 光照与加速试验对葛根饮料·OH清除活性的影响 |
4.5 小结 |
5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葛根发酵工艺优化及解酒活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葛根 |
2 酒精性肝损伤 |
3 中药发酵工程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发酵菌种及发酵方式的筛选 |
1.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响应面设计试验工艺优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发酵前后葛根解酒护肝活性药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黄酮 |
1.1.1 调节糖代谢 |
1.1.2 调节脂代谢 |
1.1.3 抗氧化作用 |
1.1.4 其他作用 |
1.1.5 蓝刺头(黄酮)研究现状 |
1.2 糖尿病 |
1.2.1 糖尿病 |
1.2.2 糖尿病治疗现状 |
1.2.2.1 西医临床应用 |
1.2.2.2 中医临床应用 |
1.2.3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概况 |
1.3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 |
1.3.1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mRNA |
1.3.2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蛋白 |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2 蓝刺头黄酮提取与纯化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药品 |
2.1.1.2 仪器 |
2.1.1.3 试剂 |
2.1.2 方法 |
2.1.2.1 蓝刺头黄酮的鉴定 |
2.1.2.2 蓝刺头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2.1.2.3 总黄酮得率 |
2.1.2.4 单因素试验 |
2.1.2.5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
2.1.2.6 蓝刺头黄酮的纯化 |
2.1.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蓝刺头黄酮的提取 |
2.2.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1.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2.2.1.3 最佳工艺条件的预测和检验 |
2.2.2 蓝刺头黄酮的鉴定 |
2.2.3 蓝刺头黄酮的纯化 |
2.2.3.1 标准曲线绘制 |
2.2.3.2 样品测试 |
2.3 讨论 |
3 C2C12小鼠成肌细胞的培养、分化及细胞胰岛抵抗模型的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试验细胞 |
3.1.1.2 主要试剂 |
3.1.1.3 主要仪器 |
3.1.2 方法 |
3.1.2.1 C2C12骨骼肌细胞培养 |
3.1.2.2 细胞毒性试验 |
3.1.2.3 PA对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 |
3.1.2.4 葡萄糖消耗实验 |
3.1.2.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及分析 |
3.2.1 C2C12成肌细胞培养与分化的结果 |
3.2.2 PA对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的结果 |
3.2.3 葡萄糖消耗试验的结果 |
3.3 讨论 |
4 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骨骼肌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试验细胞 |
4.1.1.2 试验仪器 |
4.1.1.3 主要试剂 |
4.1.1.4 主要试剂配制 |
4.1.2 方法 |
4.1.2.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的筛选 |
4.1.2.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4.1.2.3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及分析 |
4.2.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的结果 |
4.2.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影响的结果 |
4.3 讨论 |
4.3.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 |
4.3.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 |
5 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1.1 实验用细胞 |
5.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1.1.3 主要试剂 |
5.1.1.4 主要试剂配制 |
5.1.2 方法 |
5.1.2.1 RT-qPCR检测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5.1.2.1.1 细胞处理 |
5.1.2.1.2 细胞总RNA的提取 |
5.1.2.1.3 细胞总RNA质量检测 |
5.1.2.1.4 细胞总RNA反转录为cDNA |
5.1.2.1.5 引物设计 |
5.1.2.1.6 RT-qPCR扩增反应 |
5.1.2.1.7 RT-qPCR数据处理及分析 |
5.1.2.2 Western Blot检测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1.2.2.1 细胞处理 |
5.1.2.2.2 蛋白提取 |
5.1.2.2.3 蛋白浓度测定 |
5.1.2.2.4 蛋白变性 |
5.1.2.2.5 实验前准备工作 |
5.1.2.2.6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5.1.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2 结果及分析 |
5.2.1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结果 |
5.2.1.1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AMPK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2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GLUT4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3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IRS-1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4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paraγ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5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I3 Knase p85 mRNA表达的结果 |
5.2.2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的结果 |
5.2.2.1 BCA的标准曲线 |
5.2.2.2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AMPK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3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GLUT4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4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IRS-1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5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paraγ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6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I3 Knase p85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3 讨论 |
6 蓝刺头黄酮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1.1 动物 |
6.1.1.2 主要试剂 |
6.1.1.3 主要仪器设备 |
6.1.2 方法 |
6.1.2.1 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
6.1.2.2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的测定 |
6.1.2.3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空腹血糖的测定 |
6.1.2.4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TC、TG、HDL、LDL的测定 |
6.1.3 数据分析 |
6.2 结果及分析 |
6.2.1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行为学观察 |
6.2.2 成模率与死亡率 |
6.2.3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6.2.4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 |
6.2.5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TC、TG、HDL、LDL的影响 |
6.3 讨论 |
7 蓝刺头黄酮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1.1 骨骼肌 |
7.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7.1.1.3 主要试剂 |
7.1.1.4 主要试剂配制 |
7.1.2 方法 |
7.1.2.1 RT-qPCR检测ELTF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7.1.2.1.1 肌肉组织总RNA的提取 |
7.1.2.1.2 肌肉组织总RNA质量检测 |
7.1.2.1.3 肌肉组织总RNA反转录为cDNA |
7.1.2.1.4 引物设计 |
7.1.2.1.5 RT-qPCR扩增反应 |
7.1.2.2 Western Blot检测ELTF对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7.1.2.2.1 组织处理 |
7.1.2.2.2 蛋白提取 |
7.1.2.2.3 蛋白浓度测定 |
7.1.2.2.4 蛋白变性 |
7.1.2.2.5 实验前准备工作 |
7.1.2.2.6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7.1.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7.2 结果及分析 |
7.2.1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结果 |
7.2.1.1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AMPK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2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GLUT4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3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IRS-1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4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paraγ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5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I3 Knase p85 mRNA表达的结果 |
7.2.2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的结果 |
7.2.2.1 BCA标准曲线 |
7.2.2.2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AMPK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3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GLUT4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4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IRS-1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5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paraγ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6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I3 Knase p85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3 讨论 |
8 结论 |
9 论文的创新点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5)葛根总黄酮的低共熔溶剂法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
1.2 葛根概述 |
1.2.1 葛根简介 |
1.2.2 葛根的价值 |
1.3 葛根总黄酮研究现状 |
1.3.1 葛根黄酮提取方法 |
1.3.2 葛根黄酮的纯化方法 |
1.3.3 葛根黄酮的检测方法 |
1.4 低共熔溶剂概述 |
1.4.1 低共熔溶剂的概念 |
1.4.2 低共熔溶剂的性质 |
1.4.3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
1.4.4 低共熔溶剂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低共熔溶剂法提取葛根黄酮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葛根黄酮的测定 |
2.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2.2 葛根提取液中总黄酮的测定 |
2.3 低共熔溶剂的选择 |
2.3.1 低共熔溶剂组成成分的选择 |
2.3.2 低共熔溶剂组成比例的选择 |
2.3.3 低共熔溶剂含水量的选择 |
2.3.4 低共熔溶剂料液比的选择 |
2.4 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葛根黄酮的工艺 |
2.4.1 葛根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
2.4.2 葛根黄酮提取的响应面试验设计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低共熔溶剂选择结果 |
2.5.2 单因素工艺优化 |
2.5.3 响应面工艺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3 大孔树脂对葛根黄酮的纯化及其性质测定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葛根黄酮的纯化 |
3.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2.2 大孔树脂的处理 |
3.2.3 AB-8型大孔树脂对葛根黄酮的纯化 |
3.3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液质联用分析 |
3.4 葛根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3.4.1 清除DPPH·能力的测定 |
3.4.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3.5 葛根黄酮稳定性的研究 |
3.5.1 温度对葛根黄酮稳定性的影响 |
3.5.2 pH对葛根黄酮稳定性的影响 |
3.5.3 金属离子对葛根黄酮稳定性的影响 |
3.5.4 葡萄糖和蔗糖对葛根黄酮稳定性的影响 |
3.5.5 还原剂对葛根黄酮稳定性的影响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AB-8大孔树脂对葛根黄酮提取液的纯化 |
3.6.2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液质联用分析结果 |
3.6.3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
3.6.4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稳定性研究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4 葛根黄酮乳饮料的研究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葛根黄酮乳饮料配方优化实验 |
4.2.1 葛根黄酮乳饮料配方单因素实验设计 |
4.2.2 葛根黄酮乳饮料感官评价方法 |
4.2.3 葛根黄酮乳饮料配方的响应面试验设计 |
4.3 葛根黄酮乳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
4.3.1 不同稳定剂对葛根黄酮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4.3.2 葛根黄酮乳饮料稳定性的计算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葛根黄酮乳饮料配方单因素实验结果 |
4.4.2 葛根黄酮乳饮料配方的响应面优化 |
4.4.3 不同稳定剂对葛根黄酮乳饮料稳定性的试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课题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微波萃取葛根总黄酮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葛根总黄酮的提取 |
2.2 葛根总黄酮的含量测定[17~20] |
2.3 微波萃取葛根总黄酮工艺优化 |
2.4 葛根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4.1 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2.4.2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3 结果 |
3.1 葛根素标准曲线 |
3.2 单因素试验 |
3.2.1 液料比对提取效率的影响 |
3.2.2 醇浓度对提取效率的影响 |
3.2.3 微波功率对提取效率的影响 |
3.2.4 微波时间对提取效率的影响 |
3.3 响应面优化试验 |
3.4 葛根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4.1 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 |
3.4.2 DPPH自由基的清除 |
4 讨论 |
4.1 葛根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选择 |
4.2 葛根总黄酮的药理研究 |
4.3 结论 |
(7)皇菊功能成分的提取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皇菊的简介 |
1.2 植物多糖的研究概括 |
1.2.1 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
1.2.2 菊花多糖的生理活性 |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3.2 菊花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
1.4 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1.4.1 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方法 |
1.4.2 菊花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
1.5 半仿生-酶法技术简介 |
1.6 双水相萃取技术简介 |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概述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皇菊多糖含量的测定 |
2.4.2 皇菊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4.3 皇菊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2.4.4 半仿生酶提取皇菊中三种功能因子工艺优化 |
2.4.5 双水相萃取皇菊中三种功能因子工艺优化 |
2.5 皇菊多糖的纯化 |
2.5.1 透析 |
2.5.2 过柱 |
2.6 皇菊多糖对降血脂活性研究 |
2.6.1 试验动物 |
2.6.2 高热能饲料 |
2.6.3 试验方法和检测指标 |
2.6.4 给药方法 |
2.6.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6.6 统计分析 |
2.7 富含皇菊多糖的功能性软糖研制 |
2.7.1 皇菊软糖制备工艺 |
2.7.2 单因素试验 |
2.7.3 软糖感官评价标准 |
2.7.4 响应面试验分析 |
2.7.5 皇菊软糖对降血脂活性研究 |
2.8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研制 |
2.8.1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工艺 |
2.8.2 单因素试验 |
2.8.3 感官评定标准 |
2.8.4 响应面试验设计 |
2.8.5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对降血脂活性研究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
3.1.2 芦丁标准曲线的测定 |
3.1.3 齐墩果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
3.2 半仿生酶提取皇菊中三种功能因子的工艺优化 |
3.2.1 半仿生酶提取皇菊多糖的工艺优化 |
3.2.2 半仿生酶法提取皇菊黄酮的工艺优化 |
3.2.3 半仿生酶法提取皇菊三萜类化合物的工艺优化 |
3.3 双水相萃取皇菊中三种功能因子工艺优化 |
3.3.1 双水相相图的绘制 |
3.3.2 双水相萃取皇菊多糖的工艺优化 |
3.3.3 双水相萃取皇菊总黄酮的工艺优化 |
3.3.4 双水相萃取皇菊三萜类化合物的工艺优化 |
3.4 皇菊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 |
3.5 功能性皇菊多糖软糖的研制 |
3.5.1 .皇菊多糖软糖的工艺 |
3.5.2 富含皇菊多糖软糖的降血脂试验 |
3.6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工艺研制 |
3.6.1 葛根和皇菊体积比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
3.6.2 麦芽糖醇的质量分数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
3.6.3 柠檬酸的质量分数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
3.6.4 响应面试验设计 |
3.6.5 响应面分析 |
3.6.6 最佳工艺的确定及验证 |
3.6.7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降血脂试验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半仿生技术提取关键研究 |
4.1.2 双水相萃取关键技术研究 |
4.1.3 皇菊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 |
4.1.4 功能性软糖的研究 |
4.1.5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研发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含专利) |
(8)葛枳颗粒的研制及其解酒保肝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饮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1.2 国人的饮酒习惯及存在问题 |
1.3 过量饮酒对人体的危害 |
1.3.1 对人身体的危害 |
1.3.2 对人精神心理的危害 |
1.4 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 |
1.4.1 酒精性肝病概况 |
1.4.2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 |
1.4.3 酒精性肝损伤的动物模型 |
1.4.4 解酒护肝药物研究现状 |
1.5 中药对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 |
1.5.1 中药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 |
1.5.2 中药对慢性酒精肝损伤的治疗 |
1.5.3 中药对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
1.5.4 中药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治疗 |
1.6 葛根、枳椇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 |
1.6.1 葛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1.6.2 枳椇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1.7 选题依据 |
1.8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9 论文研究内容 |
2 葛根、枳椇子提取工艺及解酒组合物配比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药材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葛根提取工艺研究 |
2.2.2 枳椇子提取工艺研究 |
2.2.3 葛枳组合物最佳配比的研究 |
2.2.4 葛枳组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葛根提取工艺的研究结果 |
2.3.2 枳椇子提取工艺研究结果 |
2.3.3 葛枳组合物解酒最佳配比的考察结果 |
2.3.4 葛枳组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葛枳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药材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主药的制备 |
3.2.2 葛枳颗粒处方筛选研究 |
3.2.3 响应面优化葛枳颗粒处方的研究 |
3.2.4 葛枳颗粒的质量评价 |
3.2.5 葛枳颗粒对ADH、SOD活性的影响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葛枳颗粒处方筛选结果 |
3.3.2 响应面优化葛枳颗粒处方的结果 |
3.3.3 葛枳颗粒的质量评价结果 |
3.3.4 葛枳颗粒对体外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葛枳颗粒解酒保肝作用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动物及药物 |
4.1.2 试剂与药品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小鼠醉酒量的考察 |
4.2.2 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构建及分组 |
4.2.3 小鼠行为特征的观察 |
4.2.4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4.2.5 小鼠肝脏生化指标测定 |
4.2.6 小鼠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4.2.7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小鼠醉酒量的考察结果 |
4.3.2 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行为特征变化 |
4.3.3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4.3.4 小鼠肝脏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4.3.5 小鼠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葛全粉及其制品加工技术与功效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葛根的概述 |
1.1.1 葛根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
1.1.2 葛根的品种与分布 |
1.1.3 葛根的生长特性 |
1.1.4 葛根种植现状 |
1.2 葛根的价值 |
1.2.1 营养价值 |
1.2.2 药用价值 |
1.2.3 生态价值 |
1.3 国内外对葛根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葛资源的开发与加工现状 |
1.3.2 国外葛资源的开发与加工现状 |
1.4 葛全粉加工现状 |
1.4.1 葛全粉的特性 |
1.4.2 葛全粉的加工技术 |
1.4.3 葛全粉的加工特点及存在问题 |
1.5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葛的营养成分及功效成分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样品制备 |
2.3.2 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 |
2.3.3 主要功效成分的测定方法 |
2.4 数据统计方法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2 葛主要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
2.5.3 葛根素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2.5.4 葛根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5 高效液相色谱图 |
2.5.6 总黄酮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7 葛主要功效成分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鲜切粉葛片护色工艺优化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3.1 工艺流程 |
3.3.2 操作要点 |
3.3.3 分析测定方法 |
3.3.4 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3.3.5 鲜切粉葛片护色工艺研究 |
3.4 数据统计方法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因素的确定 |
3.5.2 鲜切粉葛片护色工艺参数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葛全粉干燥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3.1 工艺流程 |
4.3.2 操作要点 |
4.3.3 分析方法 |
4.3.4 葛全粉干燥工艺研究 |
4.3.5 葛全粉与葛粉总黄酮、葛根素含量对比分析 |
4.4 数据统计方法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葛全粉单因素干燥工艺参数的确定 |
4.5.2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葛全粉品质 |
4.5.3 葛全粉与葛粉总黄酮、葛根素含量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葛全粉仙草冻的开发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5.3.1 工艺流程 |
5.3.2 操作要点 |
5.3.3 分析方法 |
5.3.4 仙草汁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
5.3.5 仙草汁制备工艺的正交试验研究 |
5.3.6 葛全粉仙草冻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
5.3.7 葛全粉仙草冻制备的正交试验 |
5.3.8 葛全粉仙草冻与市售同类产品总黄酮对比分析 |
5.4 数据统计方法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不同因素对仙草汁中粗仙草胶提取率的影响 |
5.5.2 仙草汁制备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
5.5.3 葛全粉仙草冻制作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5.5.4 葛全粉仙草冻制作正交试验结果 |
5.5.5 葛全粉仙草冻与市售同类产品总黄酮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附录 |
附录 A 粉葛种植基地考察 |
附录 B 试验附图 |
四、葛根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葛根浸提工艺及浸提液抗氧化活性研究[J]. 杨青青,龚吉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3)
- [2]干制及饮料制备对葛根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D]. 杨青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葛根发酵工艺优化及解酒活性评价研究[D]. 陈艳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郝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5]葛根总黄酮的低共熔溶剂法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刘洋旋.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6]微波萃取葛根总黄酮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 刘雨诗,刘娟汝,张存艳,王晓雅,刘晓梅,刘红梅,叶强,郭力.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1)
- [7]皇菊功能成分的提取及产品开发[D]. 刘子腾.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葛枳颗粒的研制及其解酒保肝作用研究[D]. 侯景龙.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9]超声波辅助提取葛根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 王锐,欧廷波,李震. 昭通学院学报, 2019(05)
- [10]葛全粉及其制品加工技术与功效成分的研究[D]. 彭月欣.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