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新数学分析教学内容的初步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殷红燕,夏永波,龙爱芳[1](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文中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工科建设,面临着许多新任务,而数学是工科的基础,数学分析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使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背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数学分析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对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建设等措施,为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赵菊红[2](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对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当前,数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层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在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却尚为空白,所以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将两者结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教学情境创设为重点展开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线索方向,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目的与方法,并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与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概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该部分从教学情境的各维度出发,对小学数学部级优课中的案例进行四维分析,为确定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分析要素奠定基础;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统计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归纳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优级部课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教师访谈挖掘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该部分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第四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创设模式。该部分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从模式涵义、情境创设的目标、原则、教学分析、实施方法、评价和流程七大方面初步探寻一种可能模式。第五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该部分在情境创设模式的基础之上,具体从案例主题、数学教学分析、情境创设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四大方面展开案例设计,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呈现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第六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前景展望。
陆奕纯[3](2021)在《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初探》文中指出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大一新生,一入学就面临着微积分等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但是仍然只习惯于高中的教学模式,不适应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为此,大学教师额外进行各种改革以迁就学生适应和过渡.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教学内容上已有高等数学下放的趋势,这就为高中教学过程中部分地采用大学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机会.本文将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初步探索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通过对当前大学和高中教学方法使用情况的访谈调查,根据所得数据分析两种教学方法在使用上的差异:一个是偏重习题训练,另一个是围绕基本概念进行教学.然后,本文结合访谈内容从理解性教学的角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对高中教学提出7种策略,建议以“思”代“练”来减少习题,通过探索创新来理解知识点.以高中教学内容“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为例,仅采用“斐波那契数列”为例题,重组整章内容进行教学,强调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与拓展,从而实现两者在教学模式上的衔接.
李超[4](2021)在《“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数学教师要理解与高中数学关系密切的高等数学内容,能够从更高的观点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本质,这对从事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数是连接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重要桥梁,且部分导数试题的命制具有一定高等数学的背景.因此,这项研究选取高中导数内容,在“高观点”的指导下重点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揭示部分高考导数试题具有的高等数学背景;(2)如何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渗透到中学数学中去;(3)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如何在“高观点”的指导下进行高中导数内容的解题和教学.这项研究通过对高中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高观点”指导下研究高中导数内容的解题和教学,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结论:在解题方面,整理分析了近十年(以全国卷为主)具有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导数试题,导数试题的命题背景主要有四个方面:以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定义和性质为命题背景、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和公式为命题背景、以着名不等式为命题背景、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为命题背景;总结了用“高观点”解决高考导数试题时常犯的四类错误: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策略性错误、心理性错误;提出五项解题方法:创设引理破难题、洛氏法则先探路、导数定义避超纲、构造函数显神通、多元偏导先找点.在教学方面,通过对高中学生和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三个特点:衔接性、选择性、引导性;认为“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应遵循四项基本的教学原则:严谨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提出相应的五项教学策略:开发例题,拓展升华策略、引入四规则,知识呈现多样化策略、先实践操作,后说理策略、融合信息技术,直观解释策略、引导方向,自主学习策略.
李云丽[5](2021)在《中学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在教师行业,随着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生由于各种原因加入了教师队伍,成为了跨学科教师。其中,对于数学学科,本研究把非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的教师称为跨学科数学教师。他们对学科知识,教师技能等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基础大多比较薄弱,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后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对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跨学科数学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了解他们的教师知识需求现状,提出教师知识的提升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根据跨学科数学教师学科基础比较薄弱,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可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对跨学科数学教师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且采用的是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将数学教师知识分为静态的四个部分:数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其次,基于制作的调查问卷调查了104位数学教师。最后选取了三位跨学科数学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知识需求和对自身发展的展望。基于对多角度分析调查问卷及访谈所得数据后,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总体情况有待提高;(2)跨学科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3)跨学科数学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学习;(4)跨学科数学教师需要深化跨学科教学;(5)跨学科数学教师需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之后,针对以上研究结论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几点策略与建议。
王改珍[6](2021)在《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各国从对教师“量”的需求逐渐转变到对教师“质”的需求,其中一个核心的研究内容便是教师知识。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职前教师教育的质量又是确保教师教育质量的基础环节。职前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才能满足高质量教育的人才需求,受到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对职前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可以反映教师专业知识的最初状态。本研究聚焦于职前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分为三个子问题:一、职前数学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访谈和调查,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给出对合格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的看法,并将其作为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参考标准。该知识结构是教师主观层面的认识,也可称为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二、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如何?通过测试了解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进而得出实际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利用水平划分描述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三、职前数学教师实际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一线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否一致?通过对比,探讨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进而明确职前数学教师未来的努力方向。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量化研究为主,质化研究为辅。子问题一通过调查教师视角下各类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来了解合格数学教师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的权重情况。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和访谈构建出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框架,并以此编制调查问卷;然后对一线教师展开问卷调查,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对各类专业知识进行赋权;最后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合格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并通过访谈对量化结果进行补充和说明。子问题二通过测试了解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和掌握水平。首先通过整理历年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科目的真题,明确各类知识的考查比例、题型和分值;然后结合子问题一的调查结果,确定测试所考查的内容、题型及分值,对试题进行抽取、组合、制定评分标准;接着,选取1所部属师范大学、1所省属师范大学和2所省属师范学院的数学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展开测试;最后根据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子问题三是基于前两个子问题的数据分析结果,再结合教师访谈,探讨职前数学教师实际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同知识掌握水平下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与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的一致性和合理性。研究结论如下:(1)合格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数学学科知识的权重最大。教师视角下的合格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三类专业知识按照权重大小依次是数学学科知识(45.20%)、数学教学知识(30.71%)、数学课程知识(24.09%)。该知识结构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群体教师对各类知识权重的看法基本一致。(2)职前数学教师对所考查的数学专业知识基本能够掌握。实际知识结构中数学学科知识的权重最大。参与本研究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低到高可划分为四个水平:前水平、识记水平、关联水平和综合水平。不同类型学校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测试得分具有显着差异,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部属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学院。(3)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知识结构中,各类知识的权重大小顺序与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致,即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知识结构是合理的。知识掌握程度处在四个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也是合理的。教师期望的学科知识权重低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权重,教师期望的教学知识权重却高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权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经验的缺乏。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职前数学教师教育提出相关建议:(1)职前数学教师应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2)职前数学教师应提高教学知识储备。
林海波,林燕[7](2021)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数学分析课程是数学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根据数学分析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较好地实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初步整合,考核方式多样化、全程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程亚焕[8](2020)在《智慧课堂背景下数学分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智慧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智能高效的教学平台.文章分析了利用智慧课堂在数学分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探讨了智慧课堂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着力点,并结合实例介绍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方法,为构建依托智慧课堂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双育人的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薛德军[9](2020)在《民族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学生在数学分析课程学习中存在问题较多,教学效果不佳,导致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数学基础、价值认识、学习兴趣、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方法、双语基础水平和双语教学、教材内容、考评体系与方式等8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现状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预备知识教学,巩固提高数学基础;加强课程重要性引导,明确价值认识;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学习方法;加强双语基础水平达标,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材实用性;改进考评体系和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杏永辉[10](2020)在《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张奠宙(1933—2018),一生贯通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多维,被誉为“三栖学者”。在中国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中,他一直致力于中国数学教育的总结,以构建中国特色数学教育体系为奋斗目标。他角色多变,集数学家、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在长期的治学过程中形成了以数学教学观、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材观为体系的数学教学思想。研究张奠宙的数学教学思想,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数学教学发展脉络和演进轨迹的认识,而且可以探究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对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本研究在梳理张奠宙的求学和工作经历的基础上,对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当下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启示。首先,论文介绍张奠宙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展示其数学教学思想孕育的现实背景,将这一人物立体地呈现出来,为揭示其数学教学思想奠定基础。其次,系统阐述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数学教学观、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材观三个方面。在数学教学观方面,张奠宙将教学目的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教学方法论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习方式提倡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适度对接;在数学课程观方面,分别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在数学教材观方面,张奠宙主张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他的教材编写理念、教材形式设计和教材内容处理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评析他的教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合理对接和均衡发展的理念、如何进行数学学科的智育和德育,如何贯穿“打好基础”与“创新发展”的要求,如何兼顾本土特色与国际经验。尽管他的教学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我国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以“教育自信”建设中国特色数学教学理论、以“英才数学”弥补数学课程缺失、以“核心素养”展望数学教材编写。
二、更新数学分析教学内容的初步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新数学分析教学内容的初步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背景下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内容守旧 |
(二)教学理念传统 |
(三)教学手段单一 |
二、新工科背景下数学分析教学改革探索 |
(一)优化教学内容 |
(二)转变教学理念 |
(三)丰富教学手段 |
(四)加强师资建设 |
三、结语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培养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
1.1.2 目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1.1.3 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2.2 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
1.3.2 情境教学 |
1.3.3 情境创设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理论基础 |
1.5.1 情境认知理论 |
1.5.2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 |
1.6 研究目的 |
1.7 研究设计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7.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7.4 研究工具 |
1.7.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7.6 研究伦理 |
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 |
2.1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维分析 |
2.1.1 维度一:教学情境类型多样性 |
2.1.2 维度二:教学情境作用多元化 |
2.1.3 维度三:教学情境呈现方式丰富性 |
2.1.4 维度四:教学情境主题的指向性 |
2.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分析 |
2.2.1 情境类型:以生活与活动情境为主,其他学科情境较少 |
2.2.2 情境作用:各环节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2.2.3 情境呈现方式:多以图片呈现,缺少实验模拟 |
2.2.4 情境主题性:零散化情境较多,主题情境较少 |
2.2.5 情境片段次数:创设单个情境较多 |
2.2.6 情境工具:多媒体使用比例较大 |
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 |
2.3.1 情境表征方式丰富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
2.3.2 情境类型创设典型,强调真实生活与活动情境 |
2.3.3 情境效用提升,注重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
2.3.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方式 |
2.3.5 教学工具巧妙引用,优化课堂效率 |
2.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
2.4.1 教师缺乏相关理论认知,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 |
2.4.2 期望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部分素养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
2.4.3 情境创设缺乏连贯化,教学内容与任务断层 |
2.4.4 综合情境创设较少,缺乏跨学科综合应用 |
2.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分析 |
2.5.1 教学情境创设新理念难以突破原有观念的限制 |
2.5.2 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能有所缺失 |
2.5.3 教学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忽视 |
2.5.4 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相关培训 |
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
3.1 强化教师情境教学理论素养,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3.2 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情境素材的来源 |
3.3 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创设连贯化的主题情境 |
3.4 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优化情境创设 |
3.5 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3.6 深挖情境创设的效用机制,瞄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
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模式 |
4.1 模式的涵义 |
4.2 情境创设目标 |
4.3 情境创设原则 |
4.3.1 生活性原则 |
4.3.2 针对性原则 |
4.3.3 连贯性原则 |
4.3.4 主体性原则 |
4.3.5 整合性原则 |
4.4 情境创设教学分析 |
4.4.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4.4.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4.4.3 学生特征分析 |
4.4.4 学习内容分析 |
4.4.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4.6 教学目标分析 |
4.4.7 教学资源分析 |
4.5 情境创设方法 |
4.6 情境创设评价 |
4.7 情境创设一般流程 |
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
5.1 案例主题 |
5.2 数学教学分析 |
5.2.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5.2.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5.2.3 学生特征分析 |
5.2.4 学习内容分析 |
5.2.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5.2.6 教学目标分析 |
5.2.7 教学资源分析 |
5.3 情境创设 |
5.4 教学活动设计 |
6 总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应试思想仍普遍存在 |
1.2.2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 |
1.2.3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内容衔接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
1.3.2 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衔接与策略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
2.1 数据分析 |
2.2 调查结果再分析 |
2.3 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使用的比较 |
第3章 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
3.1 类化教学 |
3.2 多角度理解本质 |
3.2.1 语言表达角度 |
3.2.2 表格角度 |
3.2.3 几何(图像)角度 |
3.2.4 代数角度 |
3.3 多知识点串联 |
3.4 趣味引申 |
3.5 合理运用阅读材料和探究与实践 |
3.6 培养分析的思维方式 |
3.7 高中与高等数学教师加强沟通 |
第4章 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教学 |
4.1 斐波那契数列的起源 |
4.2 斐波那契数列与递推关系 |
4.3 斐波那契数列与极限 |
4.4 斐波那契数列与通项公式 |
4.5 斐波那契数列与前n项和 |
4.6 斐波那契数列与算法 |
第5章 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教学拓展 |
5.1 递推数列与函数 |
5.2 递推数列与方程 |
5.3 换元法 |
5.4 极限思想与几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优势与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等数学的课时调查 |
附录 B 初等数学的课时调查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致谢 |
(4)“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 |
1.1.2 优秀高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
1.1.3 导数在高中数学教学及高考中的地位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高观点 |
1.2.2 导数 |
1.2.3 数学教学 |
1.2.4 解题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计划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 |
2.2 高观点下中学数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2.3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2.4 文献述评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的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案例研究法 |
3.3 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选取 |
3.4 研究伦理 |
3.5 小结 |
第4章 调查研究及结果分析 |
4.1 教师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实施调查 |
4.1.3 调查结果分析 |
4.1.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1.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1.3.3 问卷的结果分析 |
4.2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4.2.2 实施调查 |
4.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3 调查结论 |
4.4 小结 |
第5章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解题研究 |
5.1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试题的命题背景 |
5.1.1 以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定义和性质为命题背景 |
5.1.1.1 高斯函数 |
5.1.1.2 函数的凹凸性 |
5.1.2 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定理或公式为命题背景 |
5.1.2.1 洛必达法则 |
5.1.2.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
5.1.2.3 拉格朗日乘数法 |
5.1.2.4 柯西中值定理 |
5.1.2.5 柯西函数方程 |
5.1.2.6 泰勒公式与麦克劳林公式 |
5.1.2.7 极值的第三充分条件 |
5.1.2.8 两个重要极限 |
5.1.2.9 欧拉常数 |
5.1.3 以着名不等式为命题背景 |
5.1.3.1 伯努利不等式 |
5.1.3.2 詹森不等式 |
5.1.3.3 对数平均不等式 |
5.1.3.4 斯外尔不等式 |
5.1.3.5 惠更斯不等式 |
5.1.3.6 约当不等式 |
5.1.4 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为命题背景 |
5.1.4.1 极限思想 |
5.1.4.2 积分思想 |
5.1.4.3 (常微分)方程思想 |
5.2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中常见的四类错误 |
5.2.1 知识性错误 |
5.2.1.1 柯西中值定理的误用 |
5.2.1.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误用 |
5.2.1.3 多元函数求最值,不注意边界情况 |
5.2.1.4 不注意洛必达法则使用的前提 |
5.2.2 逻辑性错误 |
5.2.2.1 循环论证 |
5.2.2.2 混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逻辑关系 |
5.2.3 策略性错误 |
5.2.4 心理性错误 |
5.3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的方法 |
5.3.1 创设引理破难题 |
5.3.2 洛氏法则先探路 |
5.3.3 导数定义避超纲 |
5.3.4 构造函数显神通 |
5.3.5 多元偏导先找点 |
5.4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研究的案例 |
5.4.1 “高观点”视角研究解题方法 |
5.4.2 “高观点”视角研究试题的命制 |
5.5 小结 |
第6章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研究 |
6.1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特点 |
6.1.1 衔接性 |
6.1.2 选择性 |
6.1.3 引导性 |
6.2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原则 |
6.2.1 严谨性原则 |
6.2.2 直观性原则 |
6.2.3 因材施教原则 |
6.2.4 量力性原则 |
6.3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策略 |
6.3.1 开发例题,拓展升华策略 |
6.3.2 引入四规则,知识呈现多样化策略 |
6.3.3 先实践操作,后说理策略 |
6.3.4 融合信息技术,直观解释策略 |
6.3.5 引导方向,自主学习策略 |
6.4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案例 |
6.4.1 常微分方程视角下的教学案例 |
6.4.2 微积分视角下的教学案例 |
6.4.3 “泰勒公式”的教学案例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学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实施 |
1.1.2 国际趋势:跨学科研究的需求 |
1.1.3 现实需要:跨学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跨学科的相关研究 |
2.2.1 跨学科的内涵 |
2.2.2 跨学科的类型 |
2.3 关于教师知识的相关研究 |
2.3.1 教师知识的内涵 |
2.3.2 教师知识的分类 |
2.4 关于教师知识需求的相关研究 |
2.5 关于数学教师知识的相关研究 |
2.6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 |
3.3.1 调查对象 |
3.3.2 访谈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4.1 调查问卷理论基础 |
3.4.2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
3.4.3 问卷效度分析 |
3.4.4 问卷信度分析 |
3.5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3.5.1 数据的收集 |
3.5.2 数据的整理 |
3.6 研究的伦理 |
第4章 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现状分析 |
4.1 重要程度与具备程度整体分析 |
4.1.1 重要程度与具备程度相关性分析 |
4.1.2 重要程度与具备程度分布情况分析 |
4.1.3 跨学科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师知识的差异性对比 |
4.2 教师知识重要程度分析 |
4.2.1 宏观分析 |
4.2.2 微观分析 |
4.3 教师知识具备程度分析 |
4.3.1 宏观分析 |
4.3.2 微观分析 |
4.4 教师知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1 教师知识整体分析 |
4.4.2 跨学科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师知识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跨学科数学教师对自身发展的展望 |
5.1 问卷分析 |
5.2 访谈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的提升策略与建议 |
6.1 国家层面 |
6.2 社会层面 |
6.3 个人层面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之处 |
7.3 研究反思 |
7.4 研究展望 |
7.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数学教师知识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B: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师知识 |
一.知识的内涵及分类 |
二.教师知识的分类 |
第二节 数学教师知识 |
一.数学教师学科知识 |
二.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
三.数学教师知识相关文献的量化分析 |
第三节 职前数学教师知识 |
一.职前数学教师知识的现状及来源 |
二.职前数学教师知识中某类具体知识 |
三.职前数学教师综合性知识和技能 |
四.中外职前数学教师知识的对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师知识 |
二.数学教师专业知识 |
三.职前教师 |
四.知识结构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框架 |
一.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分类框架构建 |
二.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分析层次建构 |
第四节 研究的具体过程 |
第四章 教师视角下的合格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
第一节 教师视角下合格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描述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视角下合格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聚类分析 |
第三节 不同群体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量化分析 |
一.不同教龄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职称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三.不同称号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四.不同学历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第四节 教师视角下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质化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水平划分 |
一.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测试成绩整体描述 |
二.职前数学教师测试总成绩的水平分布 |
三.职前数学教师主观题作答情况的水平分析 |
第二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实际结构 |
第三节 不同类型学校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得分情况的差异分析 |
一.不同类型学校职前数学教师总成绩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类型学校职前数学教师各类知识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四节 不同性别职前数学教师得分情况的差异分析 |
一.不同性别职前数学教师总成绩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性别职前数学教师各类知识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五节 各类数学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析 |
一.各类数学专业知识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二.数学学科知识对数学教学知识的影响分析 |
三.数学学科知识对数学课程知识的影响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实际结构与期望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实际结构与期望结构的整体比较 |
第二节 不同水平下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实际结构与期望结构的比较 |
一.前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二.识记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三.关联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四.综合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第三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建议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学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状况调查与访谈提纲 |
附录2 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分类框架 |
附录3 中学数学教师知识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4 教师资格考试2014-2018 试题汇总 |
附录5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测试 |
附录6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测试参考答案 |
附录7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其培养策略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一)拓展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
(二)采用“传统+现代”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
(三)构建多样化、全程化的考试方式,保障教学质量 |
(四)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三、结论 |
(8)智慧课堂背景下数学分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智慧课堂在数学分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 |
1.1 智慧课堂的信息化属性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力保障 |
1.2 数学分析的课程特点为课程思政创造了有利条件 |
2 利用智慧课堂在数学分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着力点 |
2.1 教师自我完善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前提 |
2.2 课程有效开发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核心 |
3 利用智慧课堂在数学分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 |
4 利用智慧课堂在数学分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反思 |
5 结语 |
(9)民族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及过程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过程 |
3 民族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1 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 |
3.2 学生对数学分析课程的价值认识 |
3.3 学生对数学分析课程的学习情况评价 |
3.4 学生对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情况评价 |
3.5 两类模式学生双语基础水平情况 |
3.6 学生的学习方法情况 |
3.7 选用翻译教材的教学内容情况 |
3.8 考评体系与考评方式情况 |
4 民族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进对策 |
4.1 强化预备知识教学巩固提高数学基础 |
4.2 加强课程重要性引导明确价值认识 |
4.3 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习兴趣 |
4.4 丰富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
4.5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学习方法 |
4.6 加强双语基础水平达标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
4.7 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
4.8 改进考评体系和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
5 结语 |
(10)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理由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张奠宙数学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张奠宙数学课程的研究 |
(三)关于张奠宙数学教材的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整体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形成轨迹 |
一、实践积淀:从数学学习者到数学教学者 |
(一)学业启蒙:开启数学之门 |
(二)师范教育:深入数学领域 |
(三)智慧凝聚:致力数学教学 |
二、专业功底:贯通数学、数学史和数学教育 |
(一)师从数学名家,精研数学理论 |
(二)“为数学而历史”,着述现代数学史 |
(三)适应时代需要,转身数学教育 |
三、学术追求:构建中国特色数学教育学体系 |
(一)总结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框架 |
(二)编写本土化数学教育教材 |
(三)融合西方数学与中华文化 |
(四)参与若干重大数学教育的实践活动 |
第二章 张奠宙的数学教学观 |
一、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
(一)数学教学目的提出 |
(二)数学教学目的反思 |
二、教学方法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
(一)教学理论的视角 |
(二)教学实践的视角 |
三、学习方式: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适度对接 |
(一)必要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记忆 |
(二)适度的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 |
第三章 张奠宙的数学课程观 |
一、课程内容: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与教育形态 |
(一)数学知识的内涵 |
(二)数学知识的传授 |
二、课程实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探究 |
三、课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 |
(一)改革结果评价的应试导向 |
(二)注重过程评价的发展功能 |
第四章 张奠宙的数学教材观 |
一、教材的编写理念 |
(一)渗透科学精神 |
(二)浸润人文精神 |
二、教材的形式设计 |
(一)教材的总体设计 |
(二)教材的具体设计 |
三、教材的内容处理 |
(一)教材内容的选取 |
(二)教材内容的呈现 |
第五章 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启示 |
一、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评析 |
(一)基于合理对接和均衡发展的理念 |
(二)融合数学教学的智育和德育 |
(三)贯穿“打好基础”与“创新发展”的要求 |
(四)兼顾教学思想的本土特色与国际经验 |
二、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局限 |
(一)受现实条件束缚 |
(二)研究成果比较宏观 |
三、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当下价值 |
(一)以“教育自信”建设中国特色数学教学理论 |
(二)以“英才数学”弥补数学课程缺失 |
(三)以“核心素养”展望数学教材编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张奠宙生平大事年表 |
四、更新数学分析教学内容的初步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背景下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殷红燕,夏永波,龙爱芳. 科技风, 2021(28)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赵菊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初探[D]. 陆奕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D]. 李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中学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D]. 李云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的实证研究[D]. 王改珍.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林海波,林燕. 高教学刊, 2021(02)
- [8]智慧课堂背景下数学分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J]. 程亚焕.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08)
- [9]民族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为例[J]. 薛德军. 数学教育学报, 2020(03)
- [10]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研究[D]. 杏永辉. 江苏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