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光致盲武器及其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李铭文[1](2021)在《成像系统窄带光谱防护微纳光学滤光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阳[2](2019)在《VO2薄膜的激光诱导相变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未知世界探索脚步的迈进,不断有新的需求和问题出现,为了支撑这些需求并解决这些问题,对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日益紧迫。这其中,具有多种物相结构、在不同外界刺激下能够产生半导体-金属相变的二氧化钒(VO2),尤其是其薄膜材料一直吸引着众多科研人员的目光。VO2材料的超快相变特性及其相变前后巨大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差异使其在民用、军事等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VO2尚未明了的相变机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材料本身性能不够完善而导致的诸多问题都亟需解决。如何采用更为高效的制备及研究手段来探究VO2的相变机制并推动其在多领域的应用是本文主要的关注点。本文探究了具有不同晶相VO2薄膜的激光诱导相变特性,并对其在激光防护领域的应用做了初步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制备方法的探索。通过磁控溅射法和脉冲激光沉积法分别在Al2O3蓝宝石和SrTiO3钛酸锶(STO)衬底上生长具有不同晶相的VO2薄膜及其多层膜结构,包括M相、B相VO2单层膜以及M相VO2基多层膜,并在磁控溅射法基础上进行了薄膜材料高通量制备探索,以膜厚和掺杂浓度为变量,获得了具有连续梯度变化和间隔梯度变化的薄膜样品,以期提高材料研究效率。随后结合时间分辨飞秒泵浦激光测试系统研究VO2(M)薄膜的激光诱导相变特性,并与其热致相变特性比较,探究其相变机制的异同。发现两种诱导相变的方式可以达到相同的相变效果,就透过率而言,两种相变前后变化差异相同;激光诱导相变时间在1ps以内,具有超快相变的特性,且相变时间不受掺杂和膜层厚度变化的影响。但是,经过计算发现诱导激光产生的热效应远远低于热致相变所需的温度变化,同时,通过对不同厚度及掺杂浓度薄膜的相变性能比较,两种机制下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从而推断出在VO2相变过程中,热和激光的刺激对其结构相变和性质相变影响不同,两种相变诱导机制在原理上有着很大差异,两种变化存在不同的阈值。为了拓展VO2薄膜的应用场景,探究了其在低温环境下的相变特性,完善了VO2材料的一些基础物理性质。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STO(100)衬底上外延生长了VO2(B)薄膜,探究了其光学性质,包括室温光学常数、高低温透过率变化及其光学热滞回线。利用飞秒脉冲激光在80K低温下诱导VO2(B)薄膜和VO2(M)薄膜相变,发现温度对其相变阈值有一定影响,但远低于温度变化导致的热需求,因而进一步证实不同形式诱导引起相变的机制不同。最后利用VO2对于强激光的限幅性和电阻变化特性,将其作为相变防护材料和光电开关,提出一种能针对不同强度激光做出相应防护措施的智能激光防护结构,有望实现对所有强度激光的智能防护;根据初步设计的VO2基多层膜激光防护结构,以磁控溅射法进行了膜层制备,并且对所得的防护膜层进行透过率变化测试,所得膜层在相变前特定波段透过率达80%以上,相变后透过率在1%以下,开关比达到100倍以上,有望实现对特定波段致盲激光的有效防护。
左宇杰[3](2019)在《富勒烯溶液和掺铝氧化锌薄膜的光限幅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功率激光器的迅速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激光防护技术的研究,探索经济实用的激光防护材料。当前,基于非线性光学原理的激光防护技术及光限幅材料,在可见光波段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近红外波段实现激光防护的光限幅材料研究较少。研究表明,富勒烯(C60和C70)和掺铝氧化锌(Aluminum-doped zinc oxide,AZO)在可见光波长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但在近红外光波段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尚待研究。本文针对波长1064nm高功率脉冲激光的防护技术,研究富勒烯溶液和AZO薄膜的光限幅效应。以不同浓度(0.25和1mmol/L)和厚度(5和10mm)的富勒烯溶液(C60甲苯、C60二甲苯、C70甲苯和C70二甲苯)为样品,测量了不同入射光强下的透射率,分析了浓度、厚度、溶质、溶剂对富勒烯溶液光限幅效应的影响。以AZO薄膜为样品,在不同脉冲宽度(26、62和101ns)和能量密度(5.3、10.6和15.9J/cm2)的激光下,分别开展了开孔和闭孔Z扫描测量实验,计算了非线性吸收系数和非线性折射率系数,分析了脉冲宽度和能量密度对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影响,与其他几种具有非线性光学效应的薄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1064nm的纳秒脉冲激光下,当入射光功率密度低于20MW/cm2时,富勒烯溶液样品的透射率稳定在0.8以上。当入射光功率密度高于20MW/cm2时,富勒烯溶液溶质与溶剂一定,浓度越高、厚度越大,透射率总体上更低,光限幅效应越强;富勒烯溶液浓度与厚度一定,C70的透射率总体上低于C60的透射率,光限幅效应更强;甲苯和二甲苯溶剂样品的透射率差别不大,溶剂对光限幅效应几乎没有影响。AZO薄膜的非线性吸收系数平均值为3.68×10-9m/W,非线性吸收效应主要表现为反饱和吸收;非线性折射率系数平均值为-6.34×10-13m2/W,非线性折射效应主要表现为自散焦。入射激光的脉冲宽度和能量密度对AZO薄膜的非线性吸收系数和非线性折射率系数几乎没有影响。与其他几种具有非线性光学效应的薄膜相比,AZO的非线性光学系数的数量级更大,有望成为光限幅材料。
刘蕊[4](2019)在《二氧化钒纳米粉体制备及相变特性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氧化钒作为一种典型的热致相变氧化物,在68℃时发生由低温绝缘体向高温金属态的可逆相变,该相变特性使其在红外波段具有优异的热致变色特性。因此,通过调控VO2的相变特性以裁剪其热致变色性能已经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但是,VO2相变温度较高及薄膜材料难以大规模制备等问题成了限制VO2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VO2(M)粉体的制备及相变特性的调控,借助DSC、XRD、XPS、SEM等分析表征技术,探索一种新的纯M相VO2粉体的制备方法,并研究Nb元素的掺杂对VO2(M)粉体相变特性的调控作用与机理。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复合退火工艺对VO2纳米粉体的可控制备:在真空退火工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纯M相VO2粉体制备方法,即采用复合退火工艺,通过优化退火过程中氧气的通入条件,制备出纯的M相VO2粉体,该粉体的相变温度是66.06℃,微观结构呈现纳米棒状与不规则晶体,棒状结构为VO2(M),不规则结构是VO2(M)晶体,这两种结构均属于M相VO2,都具备典型的相变特性。由于颗粒特征尺度的差异,因此相变过程中出现双放热峰,高温下的相变放热峰是由尺寸相对较大的VO2(M)纳米棒引起的,而低温下的相变放热峰则是由VO2(M)小晶体造成。(2)研究了Nb元素的掺杂对VO2粉体相变特性的调控。结果表明:低浓度Nb元素的掺杂会使VO2(M)的长纳米棒断裂融合,形成粗短棒状结构,其相变温度也会逐渐降低,当Nb的掺杂原子百分比为1.5%时,VO2(M)的相变温度最低为47.53℃。继续增加掺杂浓度,VO2的相变温度则相对于掺杂浓度为1.5%时开始增加,同时粉体中再次出现棒状结构,与未掺杂VO2粉体相比,该棒状结构则短很多。同时发现,低浓度Nb元素的掺杂可以促进退火过程中VO2(B)转变为单斜相VO2,高浓度Nb元素的掺杂会导致单斜相VO2向四方相VO2的转变。
张岩岫,王冰,雷萍,马娜,王娟峰[5](2018)在《高能激光对抗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高能激光对抗系统正成为电子对抗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导、反卫、反无人机等领域的硬杀伤破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文章概述了高能激光对抗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重点探讨了国外高能激光武器的发展历程和装备的研制现状,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周嘉祺[6](2018)在《基于电磁与激光双模干扰系统的快装防护塔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代高精度制导武器的飞速发展,使得相关干扰防护措施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本课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电磁与激光双模干扰系统的快装式防护塔,该设备有效干扰范围510km,高度30m,响应时间小于1s,并且能对速度小于2马赫的制导武器实施有效的干扰。该设备不受地形与环境的限制,并且具有快速架设的能力。本课题创造性地将电磁干扰与激光干扰有机结合起来,对整个系统赋予快速性和通用性,为我国的国防系统装备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首先根据现代防护理论,确定了整个系统的设计指标。根据要完成的功能,对整机进行了模块化的设计,将整机系统分为了塔架系统、激光干扰系统、电磁干扰系统三部分。根据各干扰系统作用机理计算了各部分的功率需求,进而确定了两个干扰系统对塔架的承载要求。对塔架的安装方案和各干扰系统的机械工作原理、方法进行设计。根据工作要求设计整机各部分结构,并建立整机的三维模型。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对塔顶激光转向平台做了详尽的轨迹规划和相关动力学仿真。根据实际工况要求,选取了合适的驱动件,并根据模型数据,计算了各转动副的相关动力学参数,并计算出在轨迹规划过程中所需的各个限制参数。以基本轨迹规划原理为基础,并根据参数限制进行改进,完成了二自由度转台的轨迹规划。根据其运动方案计算了最大响应时间,并在此工况和匀速调整工况下,对转向平台整体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出了其在两种典型工况下对塔顶的冲击力图像。用有限元方法对主塔进行了结构静力学和动力学的仿真分析。根据快装式防护塔的工作条件计算了塔架系统承受的风载荷。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运用多种模型建立了主塔的有限元模型,针对缆风绳布置层数、位置、地锚布置数量等结构方面的参数进行了适当的优选。对不同缆风绳尺寸和预应力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对其进行了优选,使系统更稳定而又不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选择了3种工况对主塔进行了非线性静力学分析,主塔塔的强度、刚度属性均满足设计要求规范。对主塔的整体稳定性和单肢稳定性均作了验算。对主塔做了模态分析,获得了前八阶频率和振型,了解了其振动特性。对主塔在调整工况下做了瞬态响应分析,得出主塔在冲击响应下振动很小的结论,保证了顶部平稳。
张婉姝[7](2018)在《基于液晶基体的激光致盲防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激光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以及军事等领域,在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危害,会对人员眼睛、光电传感器元件、光学系统和卫星等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开发高效的激光防护材料及防护技术已成为各国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激光防护材料主要分为线性防护和非线性防护两类。但是,现有的上述两类防护材料均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可见光透过率低(线性防护)和材料溶解度低、液态基体实用性差(非线性防护)等,严重阻碍了激光防护材料的实际应用。针对现有激光防护材料的缺点,本论文主要从防护材料合成、防护体系制备、防护效果提高三方面出发,致力于开发兼具防护效果优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新型激光防护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液晶性二向性蒽醌染料。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分子共轭长度和侧向取代基种类可以实现对染料的光学性质从分子层级有效调控,制备的一系列蒽醌染料可实现200-500 nm范围宽波段光吸收;该系列染料均具有液晶性且液晶温度范围较宽。同时,该系列蒽醌染料具有优异的二向色性质。二向色比最高达13.26,在已报道的二向性蒽醌染料中处于领先地位。(2)将具有不同结构的蒽醌染料分别添加到胆甾相液晶当中,制备出新型的二向性蒽醌染料-胆甾相液晶复合型激光防护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体系是一种高效的激光防护方法,集高光密度、高可见光透过率、无角度依赖性、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防护波长可调等优点于一体;染料的二向色特性在解决胆甾相液晶角度依赖性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该复合体系的防护效果具有可调控性,增加掺入染料浓度、样品液晶盒厚度和胆甾相液晶反射效率三个因素可提高光密度值。(3)设计合成了具有不同结构的液晶性富勒烯衍生物。研究结果表明:通过Bingel反应将液晶性分子长链化学接枝在富勒烯外笼是获得液晶性富勒烯衍生物的有效方法;制备的具有不同结构(偶氮苯和联苯结构)的富勒烯衍生物均具有液晶性且液晶温度范围较宽;偶氮苯富勒烯衍生物具有光响应特性。制备的富勒烯衍生物均具有优异的溶解度性质,在向列相液晶E7基体中,与未经修饰的C60相比,溶解度提高了约200倍。(4)将具有不同结构的液晶性富勒烯衍生物分别添加到液晶基体中,制备出高效的液晶性富勒烯-胆甾相液晶非线性/线性双机制激光防护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体系集光限幅响应优异、防护波段范围宽、透过率高、制备工艺简单、实用性高等优点于一体。两种富勒烯衍生物均表现为反饱和吸收和自散焦行为,与未经修饰的C60相比,三阶非线性极化率提高了 17倍;偶氮苯富勒烯衍生物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具有光可调控性;该复合体系可同时屏蔽1040-1905 nm宽波段红外激光,光密度值约为2.0;样品形状多样、柔韧性好,具有良好的实用性。(5)制备了新型的Fe3O4纳米粒子-胆甾相液晶复合型激光防护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体系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激光防护材料,兼具红外波段宽波反射和在高频电场下温度可调控等优点。该复合体系具有电磁-热特性且效果具有可调控性,主要影响因素有掺杂的Fe3O4纳米粒子浓度,施加的电场参数(加电时长、电压大小和频率)等。因此,该复合体系不仅可以可以防护宽波段红外激光,而且可以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使复合样品的温度升高,达到除霜、除雾效果,保证了激光防护膜在冬季的采光效果和可视性。
李彩虹,巢阳[8](2015)在《非致命激光武器对视网膜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于1960年由Maiman发明,由于激光方向性、单色性、亮度和相干性都极高,它的诞生迅速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医疗及军事上的应用更为突显。非致命激光武器也称激光失能武器,虽然不能致命,但能引起视觉器官障碍,从而造成敌方眩目盲、闪光盲乃至于永久性眼损伤,致其丧失军事作战能力但又不会直接致命的定向能武器。此类武器有如下优点:(1)精确:激光束方向性好,能实现远距离精确打击;(2)快速:以30万km/s光速攻击,瞬
杨在富,王嘉睿,钱焕文[9](2014)在《激光失能生物学原理与激光失能武器技术》文中提出激光失能武器是利用光能对敌人实施打击,致其丧失军事作业能力但不会直接致命的定向能武器。激光失能武器依据其生物学原理可分为激光致盲武器、激光眩目武器、激光致痛武器等不同类型。该文对上述激光失能武器的生物学原理和武器技术现状做一综述。
欧阳茂解,舒小见,程金星,南亲良[10](2008)在《军用激光防护装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本文从激光致盲武器的威胁,论述了激光防护的必要性,以及军用激光防护装备器材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基于非线性光学原理的各种新型防护材料和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今后军用激光防护装备器材的发展趋势。
二、激光致盲武器及其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致盲武器及其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2)VO2薄膜的激光诱导相变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二氧化钒的基本性质及应用研究 |
1.2.1 二氧化钒的结构特性 |
1.2.2 二氧化钒的相变特性 |
1.2.3 二氧化钒的应用现状 |
1.3 二氧化钒的相变机理研究现状 |
1.3.1 热诱导二氧化钒相变机理研究 |
1.3.2 激光诱导二氧化钒相变机理研究 |
1.4 激光致盲与激光防护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二氧化钒薄膜的制备及高通量研究探索 |
2.1 引言 |
2.2 磁控溅射法 |
2.3 脉冲激光沉积法 |
2.4 薄膜高通量制备探索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氧化钒薄膜对飞秒激光的响应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制备 |
3.2.2 样品表征与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二氧化钒薄膜的物相与表面形貌分析 |
3.3.2 二氧化钒薄膜的热致相关特性分析 |
3.3.3 飞秒激光诱导二氧化钒薄膜相变特性及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温环境下二氧化钒薄膜的相变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样品制备 |
4.2.2 样品表征与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VO_2(B)薄膜物相与结构分析 |
4.3.2 VO_2(B)薄膜低温相变光学特性 |
4.3.3 VO_2(B)薄膜相变光学与电学变化对比 |
4.3.4 低温环境下飞秒激光诱导二氧化钒薄膜相变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模式智能响应激光防护结构设计研究 |
5.1 引言 |
5.2 双模式智能响应激光防护结构设计 |
5.3 防护膜层制备与实际防护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富勒烯溶液和掺铝氧化锌薄膜的光限幅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激光防护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2.1 基于线性光学原理的激光防护技术 |
1.2.2 基于非线性光学原理的激光防护技术 |
1.3 光限幅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
1.3.1 无机光限幅材料 |
1.3.2 有机光限幅材料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非线性光学的光限幅原理 |
2.1 非线性折射率和非线性吸收系数 |
2.2 基于非线性光学的光限幅类型 |
2.2.1 非线性吸收型 |
2.2.2 非线性折射型 |
2.2.3 非线性散射型 |
2.2.4 非线性反射型 |
2.3 Z扫描测量法 |
2.3.1 Z扫描测量法的实验原理 |
2.3.2 开孔Z扫描测量及其理论计算 |
2.3.3 闭孔Z扫描测量及其理论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富勒烯溶液的光限幅效应研究 |
3.1 富勒烯溶液的制备 |
3.2 富勒烯溶液光限幅实验过程 |
3.2.1 实验仪器设备 |
3.2.2 实验光路 |
3.2.3 实验方案 |
3.3 富勒烯溶液光限幅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浓度与厚度的影响 |
3.3.2 溶质与溶剂的影响 |
3.3.3 光限幅效应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掺铝氧化锌薄膜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研究 |
4.1 AZO薄膜样品 |
4.2 AZO薄膜Z扫描测量实验过程 |
4.2.1 实验仪器设备 |
4.2.2 实验装置 |
4.2.3 实验方案 |
4.3 AZO薄膜Z扫描测量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开孔Z扫描测量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2 闭孔Z扫描测量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AZO薄膜的非线性光学与光限幅效应 |
4.4.1 AZO薄膜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
4.4.2 AZO薄膜的光限幅效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二氧化钒纳米粉体制备及相变特性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方法 |
1.2.1 热分解法 |
1.2.2 化学法 |
1.2.3 水热法 |
1.2.4 溶胶-凝胶法 |
1.2.5 激光诱导气相沉积法 |
1.3 二氧化钒的晶体结构及相变机理 |
1.3.1 晶体结构 |
1.3.2 相变机理 |
1.4 二氧化钒的典型应用 |
1.4.1 智能窗 |
1.4.2 电学开关与光学存储 |
1.4.3 红外脉冲激光防护 |
1.4.4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
1.5 选题意义与论文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真空退火工艺制备VO_2粉体及表征 |
2.1 VO_2粉体的制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及制备过程 |
2.1.4 实验注意事项 |
2.2 VO_2 粉体的表征测试方法 |
2.2.1 X射线衍射(XRD) |
2.2.2 X-ray电子能谱(XPS) |
2.2.3 能谱仪(EDS)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5 拉曼光谱(Raman) |
2.2.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2.3 真空退火VO_2粉体的表征 |
2.3.1 XRD分析 |
2.3.2 XPS分析 |
2.3.3 SEM分析 |
2.3.4 DSC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退火工艺制备VO_2粉体及表征 |
3.1 粉体制备 |
3.2 XRD分析 |
3.3 SEM分析 |
3.4 XPS分析 |
3.5 DSC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掺NB对VO_2粉体结构和相变特性的影响 |
4.1 Nb掺杂VO_2粉体的制备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2 实验流程 |
4.2 Nb掺杂VO_2粉体的成分及价态(EDS、XPS)分析 |
4.3 Nb掺杂VO_2粉体的SEM的分析 |
4.4 Nb掺杂VO_2粉体的Raman分析 |
4.5 Nb掺杂VO_2粉体的XRD分析 |
4.6 Nb掺杂VO_2粉体的相变特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高能激光对抗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能激光对抗原理 |
2 高能激光对抗系统的发展现状 |
3 高能激光对抗系统发展趋势 |
4 结论 |
(6)基于电磁与激光双模干扰系统的快装防护塔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激光干扰发展现状 |
1.2.2 电磁干扰发展现状 |
1.2.3 现代防护理论发展现状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快装防护塔方案及结构设计 |
2.1 总体方案与设计指标及工作参数确定 |
2.1.1 设计指标 |
2.1.2 总体设计 |
2.1.3 工作系统参数设计 |
2.2 快装式防护塔工作方案设计 |
2.2.1 快装式塔架整体安装过程 |
2.2.2 激光干扰系统工作方案设计 |
2.2.3 电磁干扰系统工作方案设计 |
2.3 快装式防护塔结构设计 |
2.3.1 塔架系统结构设计 |
2.3.2 电磁干扰系统结构设计 |
2.3.3 激光干扰系统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激光转向平台轨迹规划及仿真 |
3.1 引言 |
3.2 电机等原件选型及相关参数计算 |
3.2.1 电机等原件选型 |
3.2.2 相关运动学、动力学参数计算 |
3.3 二自由度转台轨迹规划 |
3.3.1 轨迹规划方法选择 |
3.3.2 回转自由度轨迹规划设计 |
3.3.3 俯仰自由度轨迹规划设计 |
3.4 激光转向平台动力学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快装防护塔结构仿真与分析 |
4.1 主塔载荷计算 |
4.1.1 主塔的载荷类型 |
4.1.2 风荷载 |
4.2 主塔结构有限元分析及优选 |
4.2.1 主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2 主塔风缆绳层数优选 |
4.2.3 缆风绳布置位置优选 |
4.2.4 主塔结构初始状态及缆风绳尺寸优选 |
4.3 主塔结构静力学分析 |
4.3.1 主塔结构工况分析 |
4.3.2 主塔静力学分析 |
4.4 主塔结构稳定性分析 |
4.4.1 整体稳定性分析 |
4.4.2 单支稳定性分析 |
4.5 主塔结构动力学分析 |
4.5.1 主塔结构模态分析 |
4.5.2 主塔结构瞬态响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基于液晶基体的激光致盲防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激光致盲武器简介 |
2.2 激光防护技术 |
2.2.1 激光防护材料 |
2.2.2 激光防护技术指标 |
2.3 液晶 |
2.3.1 液晶概述 |
2.3.2 液晶的分类 |
2.3.3 液晶的物理参数 |
2.3.4 液晶织构 |
2.3.5 胆甾相液晶 |
2.4 二向性染料及研究进展 |
2.4.1 二向性染料定义 |
2.4.2 二向性染料表征参数 |
2.4.3 二向性染料的研究进展 |
2.5 非线性光学材料及研究进展 |
2.5.1 非线性光学简介 |
2.5.2 非线性光学材料 |
2.5.3 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进展 |
2.6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3 二向性蒽醌染料-胆甾相液晶复合型激光防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具有液晶性的二向性蒽醌型染料的制备 |
3.2.3 样品制备 |
3.2.4 测试方法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蒽醌染料的光谱性质表征 |
3.3.2 蒽醌染料的液晶性表征 |
3.3.3 蒽醌染料的二向色性表征 |
3.3.4 蒽醌染料-胆甾相液晶复合体系激光防护性能的研究 |
3.4 本章结论 |
4 液晶性富勒烯衍生物-胆甾相液晶复合型激光防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液晶性富勒烯衍生物的制备 |
4.2.3 样品制备 |
4.2.4 测试方法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3.1 液晶性富勒烯衍生物及中间单体的光谱性质表征 |
4.3.2 富勒烯衍生物及中间单体的液晶性表征 |
4.3.3 液晶性富勒烯衍生物的溶解度表征 |
4.3.5 液晶性富勒烯衍生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表征 |
4.3.6 液晶性富勒烯衍生物的光限幅特性表征 |
4.3.7 样品透过率表征 |
4.3.8 富勒烯衍生物—胆甾相液晶复合体系的制备及防护性能研究 |
4.4 本章结论 |
5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胆甾相液晶复合型激光防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样品制备 |
5.2.3 测试方法 |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3.1 实验原理 |
5.3.2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表征 |
5.3.3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含量对宽波反射的影响 |
5.3.4 电磁-热效应 |
5.4 本章结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非致命激光武器对视网膜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损伤视网膜的特点[2] |
2视网膜激光损伤的原理[5-6] |
3激光致盲、炫目生物学原理[9] |
4结语 |
(9)激光失能生物学原理与激光失能武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激光致盲原理与激光致盲武器技术 |
1. 1 激光致盲生物学原理及作用特点 |
1. 2 激光致盲武器技术 |
2 激光眩目原理与激光眩目武器技术 |
2. 1 激光眩目生物学原理及作用特点 |
2. 2 激光眩目武器技术 |
3 激光致痛原理与激光致痛武器技术 |
3. 1 激光致痛生物学原理 |
3. 2 激光致痛武器技术 |
4 展望 |
四、激光致盲武器及其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像系统窄带光谱防护微纳光学滤光技术研究[D]. 李铭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VO2薄膜的激光诱导相变特性及机理研究[D]. 杨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9(03)
- [3]富勒烯溶液和掺铝氧化锌薄膜的光限幅效应研究[D]. 左宇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二氧化钒纳米粉体制备及相变特性调控研究[D]. 刘蕊.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高能激光对抗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张岩岫,王冰,雷萍,马娜,王娟峰. 光电技术应用, 2018(06)
- [6]基于电磁与激光双模干扰系统的快装防护塔设计与分析[D]. 周嘉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7]基于液晶基体的激光致盲防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婉姝.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3)
- [8]非致命激光武器对视网膜损伤的研究进展[J]. 李彩虹,巢阳. 西南国防医药, 2015(07)
- [9]激光失能生物学原理与激光失能武器技术[J]. 杨在富,王嘉睿,钱焕文. 军事医学, 2014(03)
- [10]军用激光防护装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A]. 欧阳茂解,舒小见,程金星,南亲良. 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