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 BY NON-INVASIVE ENZYME IMMUNOASSAY(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燕[1](2021)在《百色市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了解百色市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状况及分析主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儿童Hp感染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降低该地区儿童Hp感染率。方法:对右江区六所幼儿园按年级分层随机抽样抽取350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儿童家长知情并同意后,收集儿童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收集儿童粪便及家长静脉血、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粪便Hp抗原检测法(Hp SA)检测儿童是否Hp感染,采用血清Hp抗体检测法检测家长是否Hp感染。危险因素采用电话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一般情况、儿童生活卫生习惯、家长一般个人资料、家长个人及照养习惯、家庭卫生环境、家庭经济情况及家长对幽门螺杆菌认识等(详见附件1)。采用X~2检验对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经单因素分析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百色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共321名儿童完成调查,其中阳性83人,阴性238人,Hp感染率为25.86%。(2)不同性别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P>0.05);不同年龄组Hp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Hp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p阳性与阴性组之间儿童的身高、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儿童Hp感染与其家长Hp感染有关(P<0.05)。(5)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Hp感染与吸吮手指玩具、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与家长共用餐具水杯、喜冷饮、家长外出聚餐、咀嚼后喂食、家长对Hp认识度等因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042,95%CI:1.41~2.96,P<0.001)、吸吮手指玩具(OR=8.225,95%CI:3.67~18.59,P<0.001)、喜冷饮(OR=51.505,95%CI:9.66~274.76,P<0.001)、家长外出聚餐(OR=1.933,95%CI:1.13~3.30,P=0.016)为危险因素,饭前便后洗手(OR=0.314,95%CI:0.13~0.76,P=0.011)为保护因素;年龄相关系数为正值,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结论:百色右江区学龄前儿童Hp感染率较高,不同性别、民族之间感染率不存在差异,但感染率随年龄逐渐增加。儿童Hp感染与其家长Hp感染有关。吸吮手指玩具、喜冷饮、家长经常外出聚餐可能增加儿童Hp感染风险。饭前便后洗手可有效预防Hp感染。加强儿童手卫生及口腔卫生,引导儿童健康饮食,推广公筷卫生及分餐制,对于预防儿童感染Hp有重要意义。
黄新霞[2](2021)在《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内镜下直接观察胃黏膜表现预测患者是否感染Hp,探讨其临床判断价值。方法选取同时行电子胃镜检查及13C-尿素呼气试验的受检者共460例。依据《京都胃炎分类》标准,内镜医师通过内镜下直接观察受检者胃黏膜表现,判断其是否存在Hp感染,将此结果与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经内镜下直接诊断Hp感染的诊断效能(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相关指标)。结果患者基本资料:460例受检者中,男性221例(48.04%),女性239例(51.96%),年龄16~76岁,平均年龄(47.45±11.44)岁。1.经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Hp阳性受检者229例(49.78%),其中男性120例(52.40%),女性109例(47.60%),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8.31±11.27)岁。诊断为Hp阴性受检者231例(50.22%),其中男性101例(43.72%),女性130例(56.28%),年龄16~76岁,平均年龄(46.60±11.58)岁。Hp感染与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内镜下直接判断Hp感染的阳性预测值为72.32%,阴性预测值为71.61%,符合率为71.96%,灵敏度为70.74%,特异度为73.48%。3.本研究显示,考虑支持Hp感染的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中,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萎缩、肠上皮化生、黏膜肿胀、皱襞肿大蛇形、增生性息肉、白色浑浊粘液及凹陷性糜烂在Hp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的胃镜下表现有差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不支持Hp感染的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中,RAC、陈旧性出血斑、胃底腺息肉、脊状发红及多发白色扁平隆起在Hp未感染者与感染者的胃镜下表现有差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隆起性糜烂、鸡皮样和黄色瘤在Hp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的胃镜下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高、中、低年资医师组经内镜下判断Hp感染的符合率分别为83.34%、70.45%、69.09%。高年资医师组经内镜下判断Hp感染的符合率较中、低年资医生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内镜下直接观察受检者胃黏膜表现判断Hp感染有一定的临床价值。2.内镜下通过胃黏膜表现直接判断受检者有无Hp感染的符合率与内镜医师操作经验有关。
王静[3](2021)在《胃黏膜形态表现预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I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胃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三的恶性肿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胃癌,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完全切除病灶甚至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社会的医疗负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到胃癌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作为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已被普遍认可。研究表明,通过抗生素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阻止这一途径的进展,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因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的准确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涉及这几种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粪便抗原检测以及内窥镜检查。其中,13C尿素呼气试验仍为诊断的金标准。2013年,日本胃肠内镜学会倡导的京都分类法,是一种最新的内镜胃炎分类系统。该全球共识报告指出,内镜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理想方法。随着现代内窥镜分辨率和图像质量的提高,人们可以看到更为精细的黏膜表现,所以胃镜下即使不使用放大技术也能通过黏膜形态表现预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态。目前,根据《京都胃炎分类》,通过内镜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准确性在我国研究尚少,无统一定论。因此,这项研究目的是通过《京都胃炎分类》探索普通白光内镜评估幽门螺杆菌及感染状态在我国人群中的诊断性能。目的应用《京都胃炎分类》,研究通过普通白光胃镜观察胃黏膜形态表现判断幽门旋杆菌(Hp)感染,探讨其诊断幽门螺杆菌的临床价值。对比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通过普通白光胃镜观察胃黏膜形态表现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9月-2020年12月于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8-80周岁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及13C尿素呼气试验相关检查。筛选纳入同时进行白光胃镜和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患者。采用《京都胃炎分类》的诊断标准,普通白光胃镜下观察胃黏膜形态表现,根据形态特点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所有患者(既往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史及根除史)均于空腹状态下行13C尿素呼气试验,以13C尿素呼气试验为金标准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本研究共纳入241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共127例,女性共114例。最小年龄为27周岁,最大年龄为80周岁,平均年龄为(54.57±11.81)岁。行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患者117例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8.5%。2.经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相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胀、嗳气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的发生率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29)0.05)。出现消化不良表现的患者组间比较,腹胀、嗳气组患者中的13C尿素呼气试验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胃镜下胃黏膜形态表现中,萎缩、肠上皮化生、增生性息肉、皱襞肿大蛇形、黄色素瘤、白色浑浊粘液、集合规则小静脉(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RAC)阴性的发生率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与未感染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弥漫性发红、鸡皮样改变等黏膜表现的发生率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观察胃黏膜形态中萎缩、肠上皮化生、增生性息肉、皱襞肿大蛇形、黄色素瘤、白色浑浊粘液、RAC阴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5.与13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支持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改变中,AUC(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和符合率最高的是萎缩(0.811,81.33%)、肠上皮化生(0.610,61.83%)、皱襞肿大蛇形(0.617,62.24%)、白色浑浊粘液(0.626,63.49%)且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均较高。以符合上述至少四种之一的胃黏膜改变作为胃镜下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准,白光模式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AUC为0.873,总符合率为81.33%,灵敏度为85.59%,特异度为77.69%,PPV为77.61%,NPV为86.32%。在支持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改变中,鸡皮样改变的PPV(99.19%)、特异度(80.00%)最高,但符合率(52.70%)较低。在不支持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改变中,RAC清晰可见的PPV最高(54.84%),符合率也最低(30.71%)。结论在普通白光胃镜观察胃黏膜形态时,应用京都胃炎分类,对直接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可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
曾妙[4](2020)在《固体闪烁瓶法与呼气卡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一种新型的14C尿素呼气试验固体闪烁瓶对于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289人及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我院内镜中心的初诊患者共123人,共412人。对所有患者均先后采用14C固体闪烁瓶及14C呼气卡两种尿素呼气试验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其中将体检组分为A、B两组,A组先行固体闪烁瓶法后行呼气卡法;B组则与之相反,分析采样间隔时间对其结果的影响。内镜组123例患者进行组织活检后同样行两种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其中41例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因部分组织标本过小,对82例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作为检测Hp感染的两种对比标准,分析固体闪烁瓶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灵敏性、准确性及稳定性并与呼气卡法进行对比。结果:(1)在体检组中,A组的固体闪烁瓶法UBT阳性率为13.89%(20/144),呼气卡法UBT阳性率为15.17%(43/144);B组的固体闪烁瓶法检测阳性率为7.64%(20/145),呼气卡法检测阳性率为4.14%(22/145),二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免疫组化组中,免疫组化阳性率39.02%(16/41),此组中固体闪烁瓶法UBT阳性率29.27%(12/41),呼气卡法阳性率31.71%(13/41),两种UB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免疫组化作为金标准,固体闪烁瓶法的灵敏性为91.67%,特异性为96.00%;呼气卡法的灵敏性:92.31%,特异性:96.00%;(3)在PCR组中,PCR阳性率为35.37%(29、82),固体闪烁瓶法UBT检测法阳性率为29.27%(24/82),呼气卡法UBT阳性率为37.80%(31/82)。利用PCR作为金标准,固体闪烁瓶法UBT的灵敏性为82.76%,特异度性为100.00%;呼气卡法UBT的灵敏性为86.21%,特异性为88.46%;(4)固体闪烁瓶法UBT的准确性为93.90%(77/82),假阳性率为0,漏诊率为17.24%(5/29);呼气卡法UBT的准确性为81.81%(72/82),假阳性率为11.32%(6/53),漏诊率为13.80%(4/29),两种UBT的敏感性、及漏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二者特异性、准确性及假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固体闪烁瓶法诊断Hp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呼气卡法检测法诊断Hp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二者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采样间隔时间范围内,两种UBT检测阳性率不受采样间隔时间影响;(2)固体闪烁瓶法满足临床检测Hp感染的要求,可投入临床中使用;(3)两种UBT灵敏性相近,但特异性、准确性及误诊率方面固体闪烁瓶法优于呼气卡法;(4)固体闪烁瓶法与呼气卡法具有相同的稳定性,广泛推广于临床检测工作中较为可靠;(5)固闪式UBT感染较卡式UBT更迅速。
曾妙,杨三三,李雪诺,陈安海[5](2020)在《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自1983年被发现后,被证实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胃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有密切关系。要根除Hp,首先要做到准确的检测Hp。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准确、快捷的检测Hp对大众健康有重要价值。Hp检测方法根据是否需要进行内镜分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检查。侵入性检查包括内镜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病理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细菌培养。非侵入性检查包括尿素呼气试验、15N尿氨排出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查。尽管有多种检测方法,但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尚不清楚选择哪一种方法作为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本文综述了检测Hp感染的主要诊断方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及科研工作选取合适的Hp检测方法提供研究依据。
王芬[6](2019)在《日本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指南(2016修订版)解读》文中认为背景 2009年日本幽门螺杆菌研究学会(JSHR)指南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定为适应证,因此自2013年起日本将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根除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根除幽门螺杆菌病例数量迅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JSHR 7年来首次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方法通过JSHR指导委员会举行的10次会议,将2009年指南制定开始至2016年3月发表的文章根据证据级别进行了审查和分类;在本次审查的基础上对声明进行了修订。在征求公众意见后,采用德尔菲法最终确定了修订后的指南。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于感染性疾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基本方针未改变。其他被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疾病被作为适应证添加。增加了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内镜检查、X射线检查等诊断方法。由钾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组成的1周三联疗法的效果有所改善,质子泵抑制剂(PPI)或P-CAB联合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也期望有较高的根除率。如果不进行敏感性试验,则应选择三联PPI或P-CAB/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因为PPI/阿莫西林/甲硝唑联合治疗的根除率明显高于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在胃癌预防方案中,我们按年龄从青少年到老年提供了胃癌预防措施,这些年龄段的人群胃癌风险增加,并提出了基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胃癌预防措施。结论我们期望修订后的指南能够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提供适当的干预措施,并完成根除和预防胃癌的工作。
姚敏[7](2019)在《呼和浩特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况与危险因素,并探索其医源性传播途径。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呼和浩特市某三甲医院的在职医务人员311名(实验组),以及同时期该医院的健康体检者300名(对照组),指导受检者正确填写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表(详见附表),再通过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医务人员的Hp感染率为51.26%,健康体检者的Hp感染率为42.67%,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消化内科中,内镜室医务人员Hp感染率为70.83%,高于病房医务人员(41.94%),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室医生与内镜室护士的Hp感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室医生与病房医生的Hp感染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室护士与病房护士的Hp感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3)Hp感染与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情况、居住条件、食用奶制品、食用生蒜、餐前洗手、共用餐具、就餐条件、临床工作中是否戴一次性手套有关(P<0.05),与受教育程度、有无上消化道症状、有无胃癌家族史、吸烟、饮酒、食用甜食或高盐饮食无关(P>0.05)。(4)感染Hp的危险性因素有高经济收入、集体居住、食用奶制品、共用餐具、外出就餐;感染Hp的保护性因素有餐前洗手、工作中戴一次性手套。结论(1)医务人员的Hp感染率高于健康体检者。(2)消化内科中,内镜室医务人员的Hp感染率高于病房医务人员;内镜室医生的Hp感染率高于病房医生。(3)感染Hp的危险性因素有高经济收入、集体居住、食用奶制品、共用餐具、外出就餐;感染Hp的保护性因素有餐前洗手、工作中戴一次性手套。
王醒[8](2019)在《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 test,HpSA)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中对Hp感染的诊断能力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并收集2017年至2018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16例,分别进行组织学、HpSA及13C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检测Hp,以组织学结果作为诊断Hp感染的判断标准,分析HpSA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以组织学结果作为诊断标准,HpSA检测的灵敏度为91.1%(51/56)、特异度为83.3%(50/60)、阳性预测值为83.6%(51/61)、阴性预测值为90.9%(50/55)、准确度为87.1%(101/116);13C-UBT的灵敏度为51.8%(29/56)、特异度为86.7%(52/60)、阳性预测值为78.4%(29/37)、阴性预测值为65.8%(52/79)、准确度为69.8%(81/116)。在一致性研究中,HpSA与组织学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42,13C-UBT与组织学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389。结论:HpSA检测方法在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中诊断Hp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诊断标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是诊断Hp感染的可靠方法。
王晔[9](2018)在《幽门螺杆菌CagL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的建立》文中认为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具有很高的感染性,全球的感染率达到了50%。CagL蛋白是HP的一种伴侣蛋白,是HPⅣ型分泌系统的一种表面蛋白,由hp0539基因序列编码,在启动异常细胞通路引起病理性的临床改变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利用CagL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可用于检测人粪便样品中的CagL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制备并组装了试剂盒,为检测HP的感染提供了有效工具。方法:本实验制备了兔源CagL多克隆抗体,利用CagL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包被酶标板,并进行封闭,兔源CagL多克隆抗体作为二抗,再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家兔IgG抗体与二抗进行反应,通过加入底物显色以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CagL抗原。采用棋盘方阵滴定法,确定一抗的最佳包被浓度及二抗和酶标抗体的最佳稀释度,从而使抗原抗体进行更充分的反应。并且对初步制成的试剂盒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稳定性测试,判断试剂盒是否研制成功。结果: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一抗的最佳包被浓度为0.048μg/mL,二抗和酶标抗体的最佳稀释度分别为1:32000和1:4000。试剂盒的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判读的最低蛋白浓度为9.75μg/ml;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好,不与粪便中的其他菌群发生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对10份检测样品进行重复检验,结果显示批内重复和批间重复性均较好,批内变异系数在1.65%10.5%之间,批间变异系数在1.3%9.35%之间,基本满足变异系数小于10%,说明该试剂盒的重复性良好;稳定性试验:将包被好的酶标板分别存于37℃和4℃放置105d,每隔15d取出试剂盒对相同样本进行检测,观测其吸光度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试剂盒在105d内检测P/N值均大于2.1满足了该试剂盒的判断标准。以上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CagL双抗体夹心ELISA抗原检测方法基本满足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研究。
文婷婷,陈亚芳,戴娜,沈正林,王建军,杨勇,王婷[10](2018)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检测方法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临床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手段有侵入性检测(分离培养及涂片、组化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法等)与非侵入性检测(尿素呼气试验、尿氨排出试验、胶体金法、ELISA法、PCR法等)。侵入性检测幽门螺杆菌具有高准确性,常被用作临床检测幽门螺杆菌的"金标准",但操作较复杂,耗时较长;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因无创、快速、价格低廉等优势而得到孕妇、儿童、老年人、凝血功能较差的人群的青睐。随着新型检测手段如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技术、活细胞原位荧光杂交技术的不断推出,检测方法越发简洁,可根据不同医疗目的与人群进行选择。
二、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 BY NON-INVASIVE ENZYME IMMUNOASSA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 BY NON-INVASIVE ENZYME IMMUNOASSAY(论文提纲范文)
(1)百色市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儿童Hp感染率 |
2.3 不同性别、年龄组感染率 |
2.4 Hp感染与身高体重关系 |
2.5 Hp感染与民族关系 |
2.6 家长Hp感染率 |
2.7 Hp感染单因素分析 |
2.8 Hp感染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儿童幽门螺杆菌 |
3.2 Hp检测方法 |
3.3 危险因素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关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问卷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幽门螺杆菌的诊断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3)胃黏膜形态表现预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有关仪器及检测方法 |
1 ~(13)C尿素呼气试验 |
2.2 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活检 |
三、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四、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固体闪烁瓶法与呼气卡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
1.1 尿素呼气试验UBT |
1.215N-尿氨排出试验 |
1.3 粪便抗原检测HpSAT |
1.4 血清学检查 |
2 侵入性检测方法 |
2.1 内镜检查 |
2.2 快速尿素酶试验 |
2.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2.4 组织切片染色镜检 |
2.5 细菌培养 |
3 小结 |
(6)日本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指南(2016修订版)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介绍 |
2 方法 |
3 陈述 |
3.1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陈述 |
3.2 幽门螺杆菌感染 |
3.3 强烈推荐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感染根除 |
3.3.1 幽门螺杆菌胃炎(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A) |
3.3.2 胃/十二指肠溃疡(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A) |
3.3.3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后残留胃黏膜(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A) |
3.3.4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3.3.5 胃增生性息肉(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A) |
3.3.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B) |
3.3.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B) |
3.3.8 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3.3.9 缺铁性贫血(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B) |
3.4 推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 |
3.4.1 慢性荨麻疹(推荐等级:2,证据等级:B) |
3.4.2 帽状息肉病(CP)(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C) |
3.4.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C) |
3.4.4 直肠MALT淋巴瘤(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C) |
3.4.5 帕金森综合征(推荐等级:2,证据等级:D) |
3.4.6 阿尔茨海默病(AD)(推荐等级:2,证据等级:D) |
3.4.7 糖尿病(DM)(推荐等级:3,证据等级:D) |
4 诊断 |
4.1 一般理论 |
4.1.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评价 |
4.1.2 补充说明 |
4.2 个体诊断方法 |
4.2.1 侵入性试验 |
① 快速尿素酶试验 |
② 组织学 |
③ 培养试验及药敏试验 |
4.2.2 非侵入性试验 |
① UBT |
② 血清抗体试验 |
③ 粪便抗原试验 |
4.2.3 分子生物学技术 |
4.3 辅助诊断 |
4.3.1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测定 |
①根除治疗前胃炎的诊断 |
②根除治疗后胃炎的诊断 |
4.3.2 内镜检查结果 |
4.3.3 胃X线检查 |
5 治疗 |
5.1 日本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标准治疗方法是7 d三联疗法,PPIs或P-CAB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甲硝唑。(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2 根除治疗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使用,以达到最高的根除率。(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3 幽门螺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当使用幽门螺杆菌耐药的抗菌药物进行根除治疗时,根除率降低。(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4 关于根除治疗的持续时间,据报道,需要7 d的给药时间,并结合PPIs/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5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推荐克拉霉素剂量为200 mg bid |
5.6 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要充分抑制胃酸分泌。(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7 用于根除疗法的药物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对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和肠道细菌的影响来影响使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A) |
5.8 在根除过程中,会出现一定频率的不良反应(如腹泻、大便稀散、舌炎、排尿困难、休克、过敏反应、皮疹、肝功能紊乱和肾功能紊乱等)。(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9 应提前向患者充分解释关于根除治疗的问题,并应包括根除期间的药物依从性、潜在不良反应和根除后的随访观察。实施根除治疗的医师还应负责根除后患者的后续治疗。(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5.10 二线根除治疗后的补救治疗包括使用西塔沙星和大剂量PPIs/阿莫西林治疗根除。(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5.11 对于青霉素过敏者,采用不含青霉素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的治疗方案进行根除治疗。(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5.12 对于肾功能下降的患者,应减少抗菌剂的剂量,并仔细考虑适应证。(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13 对于透析患者,应减少抗菌药物的剂量,透析后应给予透析当天的剂量(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A) |
5.14 对肝功能下降的个体给予常规剂量的根除,但必须注意不良事件。(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B) |
5.15 益生菌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作用。(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 建议:胃癌预防 |
6.1 一般理论 |
6.1.1 目前在日本,感染幽门螺杆菌主要发生在婴儿期,主要感染途径为家庭感染。(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1.2 日本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患病率)一直在下降。(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6.1.3 在日本,大多数胃癌病例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胃癌风险极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了未分化胃癌的风险,也增加了分化胃癌的风险。(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1.4 胃癌的风险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存在或不存在以及胃黏膜萎缩的程度而有很大差异。因此,建议尽早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试验。(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1.5 根除可降低胃癌风险。(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早期根除感染对预防胃癌更有效。(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1.6 根除后,用内窥镜和其他方法进行随访观察是必要的。(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6.2 青春期人群 |
6.2.1 对中学生和稍年长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是可行的。(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2.2 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是下一代感染控制的有效方法。(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2.3 尿抗体或粪便抗原被推荐作为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试验。(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C) |
6.2.4 一个高度准确的UBT被推荐作为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验。(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2.5 由于日本青少年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建议在进行细菌药敏试验后确定治疗方法。(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A) 如果不能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则应考虑克拉霉素耐药性,选择治疗方法。(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3 低胃癌风险期(50岁以下成人) |
6.3.1 在此阶段,应结合使用幽门螺杆菌感染试验和胃黏膜萎缩试验。(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C) |
6.3.2 现阶段的根除治疗可有效防止传播给下一代。(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4 高胃癌风险期(年龄≥50岁) |
6.4.1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在现阶段仍有望对胃癌有预防作用。(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6.4.2 在这个阶段,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试验和胃蛋白酶原试验可能产生假阴性结果。(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7)呼和浩特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危险因素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杆菌诊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幽门螺杆菌CagL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幽门螺杆菌简介 |
1.1.2 幽门螺杆菌致病岛的研究 |
1.1.3 CagL蛋白简介 |
1.2 幽门螺杆菌诊断技术的进展 |
1.2.1 胃粘膜细菌培养 |
1.2.2 快速尿素酶试验(RUT) |
1.2.3 病理组织学检测 |
1.2.4 PCR及荧光原位杂交 |
1.2.5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 |
1.2.6 ~(14)C-尿素呼气试验 (~(14)C-UBT ) |
1.2.7 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幽门螺杆菌CagL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的免疫接种 |
2.2.2 阴性血清的采集 |
2.2.3 阳性血清的采集 |
2.2.4 血清的纯化 |
2.2.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2.6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
2.2.7 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 Blot验证 |
2.3 结果 |
2.3.1 多克隆抗体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2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
2.3.3 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 Blot验证 |
第三章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及试剂盒的制备 |
3.1 材料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3.1.3 主要试剂配置 |
3.2 方法 |
3.2.1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
3.2.2 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中各类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3.2.3 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
3.2.4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确定 |
3.2.5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选择 |
3.2.6 底物显色时间的选择 |
3.2.7 阴阳性判断标准的确立 |
3.2.8 敏感性试验 |
3.2.9 重复性试验 |
3.2.10 特异性试验 |
3.2.11 稳定性试验 |
3.2.12 试剂盒的组装 |
3.3 结果 |
3.3.1 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中抗体对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3.3.2 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
3.3.3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确定 |
3.3.4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选择 |
3.3.5 底物显色时间的选择 |
3.3.6 阴阳性判断标准的确立 |
3.3.7 敏感性试验 |
3.3.8 重复性试验 |
3.3.9 特异性试验 |
3.3.10 稳定性试验 |
3.3.11 CagL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的初步临床应用 |
3.4 讨论 |
3.4.1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优越性 |
3.4.2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在操作中的常见影响因素 |
3.4.3 CagL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的临床应用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检测方法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侵入性HP感染检测方法 |
1.1分离培养及涂片 |
1.2组织学染色和组化染色 |
1.3快速尿素酶试验法 (RUT) 原理 |
2非侵入性HP感染检测方法 |
2.1 13 C-尿素呼气试验 (13 C-UBT) |
2.2 14 C-尿素呼气试验 (14 C-UBT) |
2.3 15 N-尿氨排出试验 (15 N-UDT) |
2.4胶体金法 |
2.5分子生物学技术 |
2.5.1 PCR技术: |
2.5.2 ELISA技术: |
2.5.3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技术 (LAMP) : |
2.5.4活细胞原位荧光杂交技术 (FIVH) : |
2.5.5蛋白芯片法: |
3各种HP检测方法的比较 |
4小结 |
四、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 BY NON-INVASIVE ENZYME IMMUNOASSAY(论文参考文献)
- [1]百色市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D]. 张文燕.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D]. 黄新霞.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胃黏膜形态表现预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D]. 王静.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固体闪烁瓶法与呼气卡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研究[D]. 曾妙.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研究现状[J]. 曾妙,杨三三,李雪诺,陈安海. 海南医学, 2020(06)
- [6]日本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指南(2016修订版)解读[J]. 王芬.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10)
- [7]呼和浩特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D]. 姚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8]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中的价值[D]. 王醒. 承德医学院, 2019(03)
- [9]幽门螺杆菌CagL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的建立[D]. 王晔. 江苏大学, 2018(01)
- [10]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检测方法及应用进展[J]. 文婷婷,陈亚芳,戴娜,沈正林,王建军,杨勇,王婷. 陕西医学杂志, 2018(12)
标签:幽门螺杆菌论文; 胃癌论文; 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论文; hp论文; 抗原抗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