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泌尿腔镜下甘露醇冲洗液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纯玉[1](2021)在《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参数在早期诊治前列腺电切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本试验通过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下腔静脉参数的变化情况,结合各时间点的电解质浓度,探讨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参数在早期诊治前列腺电切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共纳入我院行择期TURP术患者50例,ASA分级I~III级,入室行常规心电监护及有创动脉监护,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前列腺电切术。记录手术前(T0)、麻醉后(T1)、手术30min(T2)、手术60min(T3)、手术结束(T4)时这五个时间点的SBP、DBP、HR、MAP、SpO2、IVCe、IVCi、AO、IVC-CI、IVCe/Ao的值,分别在这5个时间点采取动脉血,记录电解质Na+、K+、Cl-、GLU、Hct、Hb等值。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Graph Pad Prism8.0对IVC-CI和IVCe/Ao与Na+、K+、Cl-、GLU、Hct、Hb的变化趋势分别绘制散点图。结果:1.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比较与T0时比较,T1-T4DBP显着下降,T2-T4HR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T2-T4DBP显着下降,T2-T4HR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SBP、MAP在各个时间点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时间点电解质比较与T0时比较,T2-T4Na+显着下降,T1-T4Hct、Hb显着下降,K+、Cl-、GLU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T3-T4Na+显着下降,T2-T4Hct、Hb显着下降,K+、Cl-、GLU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时比较,T3-T4Na+、Hct、Hb显着下降,K+、Cl-、GLU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3时比较,T4Na+、Hct、Hb显着下降,K+、Cl-、GLU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时间点下腔静脉参数比较与T0时比较,T1-T4IVC-CI显着下降,IVCe/Ao显着上升,与T1时比较,T4IVC-CI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下腔静脉参数与有创采血指标变化趋势相互关系分析T1-T4时IVC-CI的整体变化分别与Na+、Hct、Hb的变化呈相同趋势,T1-T4时IVC-CI的整体变化分别与K+、Cl-、GLU的变化呈相反趋势。T1-T4时IVCe/Ao的整体变化分别与Na+、Hct、Hb的变化呈相反趋势,T1-T4时IVCe/Ao的整体变化分别与K+、Cl-、GLU的变化呈相同趋势。5.患者下腔静脉参数与有创采血指标相关性分析IVC-CI的整体变化分别与Na+、Hct、H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依次为0.175、0.133、0.137(P<0.05),IVC-CI的整体变化分别与K+、Cl-、GLU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依次为-0.176、-0.132、-0.157(P<0.05)。IVCe/Ao与Hct(r=-0.126,P=0.046)之间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URP术中,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呈下降趋势,IVCe/Ao的比值呈上升趋势。IVC-CI与Na+、Hct、Hb呈正相关,与K+、Cl-、GLU呈负相关,IVC-CI对于上述电解质的变化有一定的预测性,进一步提示了我们术中动态监测IVC-CI对TURS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TURP术中,使用生理盐水作为灌洗液,血清中Cl-升高程度高于血清Na+下降程度,Cl-浓度是否可以作为预测灌洗液吸收量的一个指标,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韩国辉[2](2020)在《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别应用等离子柱状电极和传统方法膀胱肿物切除,全面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疗效,探究以上两种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2年来收集自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共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TURBT组行传统手术切除,另一组为ERBT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每组各40例。术中用0.9%Nacl为冲洗液,记录每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时长、消耗的冲洗液总量、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病理标本合格率(是否含有肌层组织)、以及3个月随访复查时复发的例数。将以上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比较分析两种器械在切除膀胱肿瘤方面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术前ERBT组和TURBT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输血病例,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膀胱穿孔、大血管损伤)发生;ERBT组住院天数、尿管留置时间虽然短于TURB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几率、术中失血、灌洗液用量、术后病理合格率、3个月后肿瘤复发率方面ERBT组要优于TURB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组术式均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方面二者没有优劣之别。2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3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病理标本肌层含有率更高从而分期更加精准,3个月复发率较传统术式低。图10幅;表3个;参197篇。
杨腾裕[3](2020)在《单中心经尿道前列腺切除三种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仍是手术治疗BPH的“金标准”。但TURP存在较多术中术后并发症,如尿道电切综合征(transurethral resection syndrome,TURS)、尿道狭窄、性功能障碍、复发等。随着腔内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安全有效的腔内治疗BPH技术逐渐在临床中开展,但每种腔内微创技术各有优缺点,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并发症低的腔内微创技术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目的:比较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PKRP)、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PKEP)及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剜除术(transurethral thul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ThuLEP)三种术式治疗BP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泌尿外科病房就诊的行手术治疗的BPH患者,共186名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术式不同分成三组,其中ThuLEP组64例,PKEP组62例,PKRP组60例。记录三组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s,IPSS)、术前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术前血红蛋白值、术前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Qmax)、术前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detrusor pressure at maximum flow rate,Pdet-Qmax)并记录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腺体组织的重量、术中并发症;记录术后血红蛋白值、留置尿管时间、持续膀胱冲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Qmax、Pdet-Qmax、IPSS、QoL、并发症情况,比较三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三组患者年龄(ThuLEP组69.63±8.41岁vs PKEP组69.73±8.50岁vs PKRP组70.60±7.77岁)、术前血红蛋白(Thu LEP组130.45±17.77g/L vs PKEP组129.16±21.27g/L vs PKRP组131.15±17.51g/L)、前列腺体积(ThuLEP组46.44±18.79ml vs PKEP组50.32±21.43ml vs PKRP组50.93±21.32ml)、术前IPSS(ThuLEP组25.22±2.72 vs PKEP组25.82±2.44 vs PKRP组25.45±2.42)、术前QoL(ThuLEP组6(5-6)vs PKEP组6(5-6)vs PKRP组6(5-6))、术前Qmax(ThuLEP组5.52±2.76ml/s vs PKEP组5.19±3.24ml/s vs PKRP组6.23±3.81ml/s)、术前Pdet-Qmax(ThuLEP组46.09±19.09cmH2O vs PKEP组43.83±17.55cmH2O vs PKRP组40.53±22.28cmH2O)等术前基线指标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中观察指标:手术时间(ThuLEP组79.61±28.25min vs PKEP组90.68±27.63min vs PKRP组94.93±29.56min)、术中出血量(ThuLEP组29.92±10.33ml vs PKEP组52.50±22.67ml vs PKRP组84.83±33.97ml)及切除腺体组织重量(ThuLEP组40.0(30.0-60.0)g vs PKEP组47.5(40.0-60.0)g vs PKEP组30.0(20.0-50.0)g),上述指标中ThuLEP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均优于PKEP组与PKRP组(P﹤0.05),且PKEP组也均优于PKRP组(P﹤0.05),在切除腺体组织重量上ThuLEP组及PKEP组均大于PKRP组(P﹤0.05),而ThuLEP组与PKEP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指标:术后血红蛋白(ThuLEP组123.28±17.51g/L vs PKEP组115.19±21.25g/L vs PKRP组114.37±17.52g/L)、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ThuLEP组7.25±3.49g/L vs PKEP组13.97±7.70g/L vs PKRP组16.78±6.32g/L)、留置尿管时间(ThuLEP组67.88±26.72h vs PKEP组78.55±26.71h vs PKRP组87.00±31.53h)、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ThuLEP组0.00(0.00-15.75)h vs PKEP组14.00(0.00-21.63)h vs PKRP组20.25(15.50-29.00)h)、术后住院时间(ThuLEP组3.00(2.00-4.00)d vs PKEP组4.00(3.00-5.00)d vs PKRP组4.00(3.00-5.75)d),上述术后观察指标中,ThuLEP组术后血红蛋白均高于PKEP组与PKRP组(P﹤0.05),在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ThuLEP组都明显短于PKEP及PKRP组(P﹤0.05),且在术后持续冲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PKEP组也明显短于PKRP组(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上ThuLEP组有2例出现排尿困难,1例出现尿失禁,1例术后发热;PKEP组3例出现排尿困难,1例出现尿失禁,术后输血1例;PKRP组6例出现排尿困难,3例出现失禁,1例术后低血压,1例发热,但三组术后近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随访指标:IPSS(ThuLEP组6.68±1.79 vsPKEP组6.52±1.58 vs PKRP组6.59±1.79)、QoL(ThuLEP组1(0-1)vs PKEP组1(0-1)vs PKRP组1(0-2))、Qmax(ThuLEP组15.79±1.55ml/s vs PKEP组15.48±1.56ml/s vs PKRP组15.92±1.80ml/s)、Pdet-Qmax(ThuLEP组37.30±3.69cmH2O vs PKEP组33.80±3.51cmH2O vs PKRP组33.97±6.67cmH2O),上述指标中除Pdet-Qmax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差异外(P>0.05),三组术后6个月IPSS、QoL、Qmax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并发症:ThuLEP组发生1例尿失禁,1例勃起功能障碍;PKEP组发生2例尿失禁,1例勃起功能障碍;PKRP组发生5例尿失禁,1例尿道狭窄,2例勃起功能障碍,但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ThuLEP、PKEP、PKRP三种术式治疗BPH的临床效果确切,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与PKEP及PKRP相比,ThuLEP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持续膀胱冲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更优越。
马俊海[4](2019)在《1.YB-1和E-cadherin与膀胱癌预后的研究 2.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中监测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YB-1和E-cadherin在膀胱癌的表达、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背景膀胱尿路上皮癌占所有膀胱癌的90%-95%,是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年来在膀胱癌的治疗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5年生存率仍然不理想,尤其是在转移性膀胱癌中,5年生存率更低。膀胱癌的预后与肿瘤分级分期有关,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因此寻找一种新的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YB-1(Y-box binding protein-1)是一种冷休克蛋白超家族成员,含有高度保守核酸序列,大约由32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YB-1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肿瘤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中起到多重调控作用,例如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和进展,细胞存活,DNA复制,DNA修复,多药耐药和上皮-间质转化等。E-cadherin是钙粘蛋白经典家族中的一员。钙粘蛋白在胚胎发育和成体组织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跨膜蛋白介导钙依赖性细胞粘附和细胞连接形成,而E-cadherin是粘附连接的组成部分,是上皮表型的主要组织者。E-cadherin的胞质尾与各种连环蛋白(α,β和p120)关联,然后连接到细胞骨架和调节信号。E-cadherin表达的缺失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有关。许多研究报道了 YB-1和E-cadherin与包括膀胱癌在内的多种癌症有关。然而,YB-1和E-cadherin在膀胱癌预后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YB-1和E-cadherin在膀胱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本课题通过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手段,阐明YB-1和E-cadherin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作用及临床意义,为膀胱癌的分子诊断,预后判断及随访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依据。实验方法收集我科膀胱癌数据库中随访资料完整的膀胱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病理蜡块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YB-1和E-cadherin在膀胱疡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了 117例膀胱癌患者YB-1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YB-1和E-cadherin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实验结果1.YB-1、E-cadherin在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2.YB-1、E-cadherin与膀胱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存在显着相关性。3.单因素分析显示YB-1高表达患者(HR= 2.732;P = 0.001),E-cadherin低表达患者(HR = 2.899;P = 0.003),临床分期高(HR = 3.905;P<0.001),病理分期高(HR = 4.199;P<0.001)和有淋巴结转移(HR = 5.267;P<0.001)的患者,总体生存率(OS)低,预后不好。4.多因素分析显示YB-1高表达患者(HR = 2.031;P = 0.022)和有淋巴结转移(HR = 3.546;P<0.001)的患者有更差的预后。实验结论1.YB-1和E-cadherin表达与膀胱癌患者的肿瘤分期、分级及转移相关。2.对于接受膀胱癌根治术的患者来说,YB-1可能是预测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一种可靠标记物。第二部分: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中冲洗液吸收量和出血量的监测研究研究背景内腔镜手术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领域,为保持手术操作视野的清晰、冲洗烧灼组织块和出血、维持内镜操作空间,手术中需使用大量冲洗液并以一定速度及压力进行冲洗,可导致大量液体被机体吸收,这会导致相应并发症,如低钠血症、肺水肿、严重出血、心率失常等,甚至危及生命。因冲洗液与出血混杂,难以精准监测出血量和吸收量所导致严重的经尿道电切综合症(TURS)和失血性休克是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Urology Endoscopy Operation,UEO)的重大临床问题。目前国内外内腔镜手术设备均没有术中实时监测冲洗液吸收量和出血量的功能。为了实时监测UE0术中冲洗液吸收量和出血量,预防并发症,从2010年6月开始,我们团队积极研发,探索出一套国产内腔镜手术监测系统,既能及时准确监测冲洗液吸收量和出血及预警提示,同时避免过多冲洗液吸收及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本研究首先研发出国产内腔镜手术监测系统,之后我们从体外试验、临床初步应用和临床应用三方面研究内腔镜手术监测仪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为术者和患者提供精准的辅助监测设备,减少手术并发症。研究目的1.研发数字化内腔镜监测仪,填补我国内腔镜手术监测设备的空白。2.检验监测仪测量冲洗液吸收和出血量的精准性。3.初步观察监测仪临床应用效果。4.监测仪用于经尿道前列腺手术的效果评价。实验方法1.自2010年6月开始,我们团队依据液体平衡、光电原理和计算机技术,研发数字化智能内腔镜手术监测仪,对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出血和冲洗液吸收量进行实时精准监测;2.体外模拟内腔镜手术中冲洗液吸收和出血量,观察监测仪测量值与实际数值有无差异;3.依据纳入标准选择5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在监测仪全程监测下行TURP术,观察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血清离子浓度、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变化;根据手术时间分为2组,<60min组和≥60min组,比较两组冲洗液吸收量和出血量有无差异;4.依据纳入标准选择16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在监测仪全程监测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观察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血清离子浓度、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变化,根据前列腺大小和手术时间分层,统计不同前列腺大小和不同手术时间下冲洗液吸收量和出血量的变化。实验结果1.研发出一套国际首创数字化内腔镜监测系统,产生数字化内腔镜检测仪属于原始创新实用医疗设备,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已获得七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发明专利授权;2.模拟试验中,模拟出血量在5ml时的测量误差为1.20%以外,其余测量误差均在1%以内,所有组别的实际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几无差异(P>0.05);3.初步临床观察中,患者术前和术后:平均血氧饱和度为94.46±2.49%和92.39±2.77%(P<0.01),平均血清钠离子浓度为141.05±2.52mmol/L和138.06±4.27mmol/L(P<0.01),平均血红蛋白浓度143.50±13.43g/L和137.04±14.25g/L(P<0.01),平均红细胞比容42.05±4.09%和137.04±14.25%(P<0.01),平均心率为77.89±7.59次/min和77.93±6.93次/min,平均动脉压为90.32±9.75mmHg和91.07±8.96mmHg,平均血清钾离子浓度为4.13±0.53mmol/L和4.09±0.37mmol/L;<60min组和≥60min组平均冲洗液吸收量为401.83土279.23ml和885.25±367.68ml(P<0.01),平均出血量为64.10±47.47ml和158.40±65.22ml(P<0.01);4.临床应用中,平均手术时间62.45±17.28min,平均吸收量为838.48±309.95ml,平均出血量240.38±71.26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3.39±0.583,术前术后血清钾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血清钙和血红蛋白有差异,且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血清钠、血清氯及红细胞压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50例研究对象出现监测仪报警,前列腺大小与出血量和吸收量呈正相关,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和吸收量呈正相关。实验结论1.自主研发国产内腔镜手术监测仪满足国家认证标准;2.自主研发国产内腔镜手术监测仪满足精准监测的要求;3.不管是单极电切还是前列腺等离子手术,监测仪为术者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并设有报警机制,及时提醒术者终止手术或加快手术速度。
李春昶[5](2018)在《等离子针状电极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经尿道膀胱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随着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泌尿外科大多数疾病可在腔镜下完成手术治疗,并且与传统开刀手术相比有术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目前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基本上可以分为腹腔镜手术、经尿道手术、经皮肾镜手术三大类。其中经尿道手术利用自然腔道使手术进一步向微创技术发展,主要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腺性膀胱炎、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结石、尿道狭窄等,且多数情况作为首选术式。随着经尿道手术的普及,其相关器械的研究与发展亦呈上升趋势。由最早的电刀、气压弹道等,到现在的等离子环状电极、绿激光、钬激光、铥激光、等离子杵状电极等。我们使用最新的等离子针状电极应用于经尿道手术中,探讨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前列腺剜除术、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膀胱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近1年来收集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患者共81例,其中前列腺增生患者36例,膀胱肿瘤患者45例。分别应用等离子针状电极、铥激光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冲洗液均应用生理盐水,记录手术时间、冲洗液使用量、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差值、术后停用冲洗液时间、术后拔除尿管时间(膀胱肿瘤患者无此项),有无术后并发症。同一病种之间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并且总结两种器械对于同一术者术中的实际操作体会,全面分析比较两种器械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1、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患者实验组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差值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其中前列腺增生患者实验组术后拔除尿管时间较对照组降低(P<0.05)。2、术后随访1个月,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患者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3、术中实际操作体验,等离子针状电极较铥激光有触感,更易掌控,指向性更明确。结论:1、等离子针状电极是泌尿外科经尿道手术中最为前沿的治疗手段,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2、等离子针状电极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经尿道膀胱部分切除术的应用中较铥激光有触感、解剖层次更为清晰、指向性明确、止血效果好、易于掌控操作等,对于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后病人的快速恢复有一定的帮助。其中等离子针状电极在术中可避免邻近重要组织器官的损伤,对于需要精细操作的手术区域尤为适用。说明等离子针状电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较好的疗效。
孔祥斌[6](2015)在《内腔镜监测仪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使用一种最新研发的内腔镜手术监测仪,监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患者的出血量及冲洗液的吸收量,同时记录患者术中的并发症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为该监测仪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的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临床医师对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的并发症防治及术后内环境稳态恢复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通过监测仪出血量及冲洗液吸收量准确性实验排除仪器本身的故障,在实验值准确的前提下行临床监测实验。临床实验中提前在监测仪操作界面上设置好患者的各项生理参数,使电切冲洗液通过监测仪的流量计、冲洗液导管、收集漏斗及收集桶等装置,记录监测仪显示屏上有关冲洗液吸收量及出血量的数值,同时记录术中TURs、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的发生情况,术后检查并记录患者血常规、离子及血肾功中各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依据术中所使用切除设备的差异,本实验的患者被分成双极电切和单极电切两组。所测得的所有数值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或统计描述。结果出血量及冲洗液吸收量精确性实验所得结果精确,可排除监测仪本身故障所造成的误差。临床实验中共有17例患者行双极电切,其出血量为18.00±7.99ml,冲洗液的吸收量为:29.79±21.19ml,手术时间为30.59±9.86min;13例患者行单极电切,以上指标分别为:23.13±11.78ml、27.18±16.40ml、31.85±8.91min。两组间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有正线性关系(r=0.496,p=0.005),即出血量会随着手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冲洗液的吸收量与手术时间之间同样有正线性关系(r=0.371,p=0.044),也就是说当手术时间增加时患者在手术中冲洗液的吸收量也会随之增多。并发症方面,两组都没有TURs及膀胱穿孔发生,双极电切组有1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单极电切组有3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7)。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项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发现Ca2+、K+、RBC、 PLT、WBC、NE%、LY%等指标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使用内腔镜手术监测仪来监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出血量及冲洗也吸收量确实具有实时性、准确性,而且无需经过人、体操作方便,所得结果可信度高。尽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的手术时间比其他内腔镜手术明显较短、出血量及冲洗液的吸收量液相对较少,但在术中使用监测仪来监测、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提示临床医师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底电切术后应重点关注患者的Ca2+、K+、RBC、PLT、WBC、NE%、LY%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目的系统评价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与传统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与传统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所筛选文献的质量,提取临床数据资料,采用RevMan5.2统计软件对提取到的各临床资料行Meta分析。结果筛选出相关的研究8个,患者953名。发现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相比传统电切术在膀胱穿孔发生率[OR=0.17,95%CI(0.33,1.52), p=0.38],2年复发率[OR=0.62,95%CI (0.30,1.32), p=0.22]及带尿管时间[SMD=-0.78, 95%CI(-2.35,0.78), p=0.33]方面无明显优势,而在手术时间[SMD=-2.42,95%CI (-4.61,-0.23), p=0.03]、术中出血量[SMD=-15.65,95%CI (-22.40,-8.91), p<0.00001]、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OR=0.54,95%CI(0.35,0.83), p=0.005]及术后生活质量[SMD=19.26,95%CI(17.34,21.18), p<0.00001]方面较传统电切有明显优势。结论PKRBT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并且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限于所纳文献的质量与数量,该结论仍需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鲁骋洲[7](2014)在《1、内腔镜监测仪冲洗液吸收监测功能评估2、单孔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内腔镜监测仪冲洗液计量系统和血液测量系统在体外空载情况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以及监测仪整体在体外模拟试验中冲洗液吸收及出血量测量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为内腔镜监测仪临床试验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体外精确性试验中,进行计量系统和血液测量系统的重复性试验和容量递增试验,统计分析监测仪测量值与标准测量值,验证监测仪硬件精确度和稳定性。体外模拟试验中,进行冲洗液吸收量与出血量监测的重复性试验和容量递增试验,分析监测仪测量值与标准测量值,观察监测仪在手术中的精确性及稳定性。结果内腔镜监测仪输出和收集计量系统对于各种临床常见冲洗液容量的测量均具有极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但不同冲洗液测量结果之间具有一定差异;血液测量系统在各种临床常见冲洗液中均能精确和稳定地测量血液量,在不同冲洗液中测量结果同样具有一定差异。体外模拟试验,冲洗液在引流管道及模拟体腔内产生少量积聚,内腔镜监测仪冲洗液吸收测量值出现一定误差;血液测量系统在各种冲洗液中均能精确和稳定地测量出血量。结论内腔镜监测仪能较精确和稳定地监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内腔镜手术中的冲洗液吸收量和出血量,为术者提供非接触式的实时监测数据,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仍需对内腔镜监测仪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以期提供更加精确的测量。目的系统评价单孔腹腔镜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 MEDLINE(1978~2013). EMbase(1966~2013).CBM(1978~2013).CNKI(1979~2013)和WanFang Data(1978~2013),收集比较单孔腹腔镜和传统三孔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试验,并手检相关会议论文及追溯纳人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研究,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具有类似的术后并发症[RR=0.57,95%CI(0.26,1.27), P=0.17]、住院时间[RR=-0.30,95%CI(-0.87,0.26),P=0.30]、精液改善率及术中出血量,但单孔腹腔镜延长了手术时间[RR=11.26,95%CI(3.62,18.90), P=0.004].结论单孔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具有传统腹腔镜类似的疗效与安全性,包括精液改善率、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且未留明显手术瘢痕,具有更好的美观性,但因新技术及器械的限制,手术时间稍长。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张耘新[8](2013)在《1.β2微球蛋白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2.内腔镜手术监测仪的研发及性能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前列腺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转移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在前列腺癌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1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50例及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85例,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及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受试者血清β2M及PS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组织分级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前列腺癌组织中β2M的表达,研究前列腺癌患者β2M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效应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及正常人相比,前前列腺癌患者血清β2M水平显着升高(P均<0.01);(2)前列腺癌患者血清β2M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及Gleason评分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临床分期:P<0.01,r=0.446;Gleason评分:P<0.01,r=0.404);(3)前列腺癌患者血清β2M水平与血清PSA水平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P<0.01,r=0.468);(4)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相比,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中β2M呈高表达(P<0.01),其表达强度与患者的Gleason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5)发生淋巴结或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β2M水平明显高于未转移患者(P均<0.01);(6)前列腺癌患者经有效的手术治疗后,血清β2M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其变化与血清PSA的变化呈显着的正相关(术后3、6、9及12个月P均<0.01,r分别为0.347、0.473、0.654及0.878);(7)前列腺癌患者经有效的内分泌治疗后,血清β2M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其变化与血清PSA的变化呈显着的正相关(内分泌治疗后3、6、9及12个月P均<0.01,r分别为0.386、0.645、0.712及0.747);(8)前列腺癌患者发生复发时,血清β2M水平显着升高,其变化与血清PSA的变化呈显着的正相关(P<0.01,r=0.751)。结论:血清β2M水平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Gleason评分、PSA水平、远处转移、治疗效应及复发密切相关。血清β2M可能成为前列腺癌诊断、随访、疗效及预后判断的一种重要的有意义的生物学标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目的:研发一种新型的内腔镜手术监测系统,能实时、准确、无创地监测内腔镜手术中患者的水吸收及出血情况,并及时向术者报警,使术者能够做出及时、妥善的处理。方法:在容量平衡法的基础上,研发了内腔镜手术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压力传感器精确测定冲洗液的流入及流出量;采用光电传感器,依据光电转换原理测定流出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根据患者术前的血红蛋白浓度及测得的流出液体积,计算得出术中出血量;最后依据冲洗液的出入量、术中出血量和患者尿量,即可得到冲洗液的吸收量。在正式测量之前,先建立六种不同冲洗液(分别为0.9%NaCl、5%葡萄糖、5%甘露醇、4%山梨醇、1.5%甘氨酸及cytal混合溶液)的血红蛋白标准曲线。之后对监测仪的性能进行验证,包括验证仪器的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及最低检出限。结果:(1)以六种不同冲洗液建立的血红蛋白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0.99,在浓度0-3.6mg/ml的范围内,曲线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2)分别以0.9%NaCl、5%葡萄糖、5%甘露醇、4%山梨醇、1.5%甘氨酸及cytal混合溶液作为冲洗液时,光电探头的最低检出限为0.14-0.20mg/ml;(3)分别以0.9%NaCl、5%葡萄糖、5%甘露醇、4%山梨醇、1.5%甘氨酸及cytal混合溶液作为冲洗液时,检测的高中低三种浓度样品的批内精密度CV为1.77%-7.59%,批间精密度CV为2.38%-7.45%;(4)分别以0.9%NaCl、5%葡萄糖、5%甘露醇、4%山梨醇、1.5%甘氨酸及cytal混合溶液作为冲洗液时,检测的高中低三种浓度样品的回收率为97.64%-109.1%。(5)分别以0.9%NaCl、5%葡萄糖、5%甘露醇、4%山梨醇、1.5%甘氨酸及cytal混合溶液作为冲洗液时,检测出入量液体的误差为0.09-0.56%。(6)通过较大样本的人群实验,我们得出术前输注不同液体后在术中一定时间内产生的尿量基本在一个较小的范围波动。根据患者术前输注的液体的不同,在软件中将尿量预设为不同的常数。结论:本课题研发的内腔镜手术监测系统经验证线性关系好、精密度高、分析灵敏度好、准确度高。本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内腔镜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的风险及并发症,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赵艳,郭向阳[9](2011)在《微创外科与麻醉的变迁》文中认为微创手术是医患双方的共同愿望,是医学发展的一贯宗旨。外科学从一开始就追求在切除病变组织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创伤和对机体功能的影响。而麻醉学则致力于使患者在无痛、舒适的条件下,安全地接受手术和康复。微创外科学的发展,加快了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但是,微创手术并不等于"微创"麻
龚锦,龚晓,张瑶[10](2007)在《泌尿科腔镜手术的手术室专业护理模式》文中研究表明
二、泌尿腔镜下甘露醇冲洗液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泌尿腔镜下甘露醇冲洗液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参数在早期诊治前列腺电切综合征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影响灌洗液吸收的因素 |
2 不同种类的灌洗液对机体的影响 |
3 液体吸收和症状的发生率 |
4 液体吸收的评估方法 |
5 TURS的预防 |
6 治疗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实验材料 |
1.2.1 实验相关药品 |
1.2.2 实验相关器材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研究方法和步骤 |
2.1.1 麻醉前准备 |
2.1.2 麻醉方法 |
2.1.3 超声测量操作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3.2 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比较 |
3.3 不同时间点电解质比较 |
3.4 不同时间点下腔静脉参数比较 |
3.5 患者下腔静脉参数与有创采血指标变化趋势相互关系分析 |
3.6 患者下腔静脉参数与有创采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
3.7 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4 讨论 |
4.1 TURP术中液体吸收 |
4.2 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参数的应用及可靠性 |
4.3 患者术中下腔静脉参数的变化情况 |
4.4 其他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 |
小结 |
1 本研究结论 |
2 本研究的不足 |
3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列腺电切术中灌洗液吸收量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1 患者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主要手术设备及材料 |
1.1.5 术前准备 |
1.1.6 手术方法 |
1.1.7 观察指标及标准 |
1.1.8 术后治疗及复查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术中及术后情况 |
1.2.3 术后病理结果 |
1.2.4 术者主观感受 |
1.3 讨论 |
1.4 展望与不足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治疗进展 |
2.1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
2.1.1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发展 |
2.1.2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问题与不足 |
2.2 二次电切 |
2.3 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 |
2.3.1 膀胱肿瘤剜除理念 |
2.3.2 膀胱肿瘤剜除能量分类 |
2.3.3 膀胱肿瘤剜除优点与前景 |
2.4 新兴内窥镜技术 |
2.5 膀胱部分切除术 |
2.6 消除闭孔神经反射的研究 |
2.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单中心经尿道前列腺切除三种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4)1.YB-1和E-cadherin与膀胱癌预后的研究 2.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中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略词表 |
第一部分 YB-1和E-cadherin在膀胱癌的表达、作用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1.1 膀胱癌的流行病学 |
1.2 膀胱癌的病理学特征 |
1.3 膀胱癌的生物多样性 |
1.4 膀胱癌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
1.5 膀胱癌预后预测生物标记物的进展 |
1.6 YB-1的结构与功能 |
1.7 YB-1的表达水平与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相关 |
1.8 细胞核YB-1是一种预后相关生物标记物 |
1.9 E-cadherin的结构与功能 |
1.10 E-cadherin与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 |
1.11 E-cadherin与多种致癌途径相关 |
1.12 YB-1和E-cadherin与膀胱癌的关系 |
第一章 膀胱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YB-1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液体配置 |
1.3 试验对象 |
1.4 主要仪器 |
1.5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
1.5.1 组织处理 |
1.5.2 抗原修复 |
1.5.3 免疫组化染色 |
1.6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判断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 |
2.2 YB-1和E-cadherin在膀胱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YB-1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
1 膀胱癌分类、分级及分期 |
1.1 膀胱癌组织学类型 |
1.2 WHO2004膀胱癌组织学分级法 |
1.3 膀胱癌2009TNM分期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YB-1和E-cadherin作为膀胱癌预后分子标记物的单因素和多因素研究 |
1 随访与分析 |
1.1 随访 |
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中冲洗液吸收量和出血量的监测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模拟实验 |
1.1.2 初步临床试验 |
1.1.3 监测仪用于经尿道前列腺手术 |
1.2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方法 |
1.3.1 监测原理与设备研发 |
1.3.2 内腔镜监测仪冲洗液吸收及出血评估体外模拟试验 |
1.3.3 内腔镜监测仪的临床初步观察 |
1.3.4 监测仪用于经尿道前列腺手术 |
1.3.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1 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数字化内腔镜监测仪 |
1.2 内腔镜监测仪冲洗液吸收及出血评估体外模拟试验 |
1.3 内腔镜检监测仪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 |
1.4 监测仪用于经尿道前列腺手术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
综述一: 膀胱癌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
1.1 膀胱癌的流行病学 |
1.2 膀胱癌的病理分型 |
1.3 膀胱癌的诊断方法 |
1.4 预测NMIBC复发和进展的计算评分系统 |
1.5 膀胱癌的生物多样性与分子标记物 |
1.6 膀胱癌的预后与分子标记物 |
1.7 膀胱癌分子标记物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YB-1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
1.1 YB-1的结构 |
1.2 YB-1的功能 |
1.3 YB-1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
1.4 YB-1在肿瘤调控和增殖中的作用 |
1.5 YB-1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
1.6 YB-1与肿瘤治疗 |
1.7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目录 |
致谢 |
(5)等离子针状电极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经尿道膀胱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与仪器 |
1.1.1 前列腺增生患者 |
1.1.2 膀胱肿瘤患者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试验研究方法 |
1.2.1 前列腺增生患者 |
1.2.2 膀胱肿瘤患者 |
1.2.3 观测指标 |
1.2.4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二、结果 |
2.1 前列腺增生患者客观数据 |
2.1.1 围术期 |
2.1.2 术后并发症 |
2.2 膀胱肿瘤患者客观数据 |
2.2.1 围术期 |
2.2.2 术后并发症 |
2.3 术者主观评价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内腔镜监测仪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二部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内腔镜监测仪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2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系统 |
1.2.1 双极电切系统 |
1.2.2 经尿道激光切除系统 |
1.2.2.1 钬激光 |
1.2.2.2 绿激光 |
1.2.2.3 铥激光 |
1.2.2.4 高功率二极管激光 |
1.2.3 汽化电切 |
1.3 水吸收的监测 |
1.3.1 呼出气乙醇浓度监测 |
1.3.2 中心静脉压监测 |
1.3.3 称重法 |
1.3.4 葡萄糖标记法 |
1.3.5 同位素示踪法 |
1.4 内腔镜监测仪 |
1.4.1 内腔镜监测仪简介 |
1.4.2 内腔镜监测仪基本原理 |
1.4.2.1 内腔镜手术监测仪的设计思想 |
1.4.2.2 冲洗液流入量及流出量的检测 |
1.4.2.3 术中出血量的检测 |
1.4.2.4 尿量 |
1.4.2.5 不同冲洗液影响因素 |
1.4.2.6 区别不同手术类型 |
1.4.2.7 建立报警阈值、术后打印出血量及冲洗液吸收量的报告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3 主要设备 |
2.4 内腔镜监测仪准确性检测实验 |
2.4.1 计量系统准确性检测实验 |
2.4.1.1 实验用品 |
2.4.1.2 实验步骤 |
2.4.2 吸收量准确性检测实验 |
2.4.2.1 实验用品 |
2.4.2.2 实验步骤 |
2.4.3 出血量准确性检测实验 |
2.4.3.1 实验用品 |
2.4.3.2 实验步骤 |
2.5 内腔镜监测仪出血量与吸收量监测实验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研究 |
2.5.1 实验用品 |
2.5.2 实验步骤 |
2.6 实验室检查相关实验 |
2.6.1 实验用品 |
2.6.2 实验步骤 |
2.7 数据统计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内腔镜监测仪准确性检测实验 |
3.1.1 计量系统准确性检测实验 |
3.1.2 吸收量准确性检测实验 |
3.1.3 出血量准确性检测实验 |
3.2 内腔镜监测仪出血量与吸收量监测实验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研究 |
3.2.1 患者一般资料 |
3.2.2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出血量与冲洗液的吸收量 |
3.2.3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并发症 |
3.3 实验室检查相关实验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与传统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干预措施 |
1.1.5 结局指标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手术时间 |
2.3.2 术中出血量 |
2.3.3 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 |
2.3.4 膀胱穿孔发生率 |
2.3.5 电切综合征发生率 |
2.3.6 带尿管时间 |
2.3.7 2年复发率 |
2.3.8 生活质量评分 |
2.3.9 住院天数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1、内腔镜监测仪冲洗液吸收监测功能评估2、单孔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ection 1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Section 2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内腔镜监测仪冲洗液吸收监测功能评估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2 常见内腔镜 |
1.2.1 前列腺电切镜 |
1.2.2 宫腔镜 |
1.2.3 经皮肾镜 |
1.3 临床上常用的内腔镜冲洗液 |
1.3.1 冲洗液条件 |
1.3.2 0.9%氯化钠冲洗液 |
1.3.3 5%葡萄糖冲洗液 |
1.3.4 5%甘露醇冲洗液 |
1.4 内腔镜监测仪简介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 主要设备 |
2.3 内腔镜监测仪计量系统精确性测试试验 |
2.3.1 试验用品 |
2.3.2 试验步骤 |
2.4 内腔镜监测仪血液测量系统精确性测试试验 |
2.4.1 试验用品 |
2.4.2 试验步骤 |
2.5 内腔镜监测仪冲洗液吸收及出血评估体外模拟试验 |
2.5.1 试验用品 |
2.5.2 试验步骤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试验结果 |
3.1 内腔镜监测仪计量系统精确性测试试验 |
3.2 内腔镜监测仪血液测量系统精确性测试试验 |
3.3 内腔镜监测仪冲洗液吸收及出血评估体外模拟试验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子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研究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2.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Meta分析结果 |
3.2.1 术后并发症 |
3.2.2 手术时间 |
3.2.3 住院时间 |
3.2.4 精液改善率 |
3.2.5 术中出血量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1.β2微球蛋白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2.内腔镜手术监测仪的研发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β2微球蛋白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1 前言 |
1.2 临床资料及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内腔镜手术监测仪的研发及性能评价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2.1 前言 |
2.2 内腔镜手术监测仪的原理及结构 |
2.3 实验流程 |
2.4 主要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
2.5 内腔镜手术监测仪的主要性能评价 |
2.6 实验结果 |
2.7 动物实验 |
2.8 讨论 |
2.9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微创外科与麻醉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微创外科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的理解 |
1.1 微创是外科学发展的理念[1~3] |
1.2 微创应以疗效为前提 |
1.3 微创的范畴 |
2 微创外科与麻醉 |
2.1 普通外科和消化科 |
2.2 运动医学和骨关节外科 |
2.3 脊柱外科和神经外科 |
2.4 妇产科和生殖医学 |
2.5 眼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2.6 心脏外科和胸外科 |
2.7 介入血管科、影像学科和肿瘤科 |
2.8 泌尿外科 |
2.9 成形科 |
3 展望 |
四、泌尿腔镜下甘露醇冲洗液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参数在早期诊治前列腺电切综合征的临床意义[D]. 王纯玉. 西安医学院, 2021
- [2]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韩国辉.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单中心经尿道前列腺切除三种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研究[D]. 杨腾裕.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1.YB-1和E-cadherin与膀胱癌预后的研究 2.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中监测研究[D]. 马俊海. 兰州大学, 2019(08)
- [5]等离子针状电极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经尿道膀胱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D]. 李春昶.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6]内腔镜监测仪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D]. 孔祥斌. 兰州大学, 2015(02)
- [7]1、内腔镜监测仪冲洗液吸收监测功能评估2、单孔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 鲁骋洲. 兰州大学, 2014(11)
- [8]1.β2微球蛋白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2.内腔镜手术监测仪的研发及性能评价[D]. 张耘新. 兰州大学, 2013(06)
- [9]微创外科与麻醉的变迁[J]. 赵艳,郭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01)
- [10]泌尿科腔镜手术的手术室专业护理模式[J]. 龚锦,龚晓,张瑶.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