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氟:友乎?敌乎?(论文文献综述)
柏浩东,罗丁峰,倪弦之,王立峰,唐剑泉,金晨钟,李祖任[1](2021)在《植物源羊脂酸与3种商用除草剂多靶标协同除草》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植物源羊脂酸与3种商用除草剂多靶标协同除草效果的研究分析,为扩大杀草谱、提高除草效果、延缓除草剂抗性的发生与发展提供参考。采用室内和田间生物测定方法,评价了羊脂酸与3种商用除草剂(精喹禾灵、二甲四氯钠和敌草快)复配制剂的联合作用效果。室内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羊脂酸与精喹禾灵、二甲四氯钠和敌草快按不同比例混配后,对各供试杂草表现为加成或增效作用。羊脂酸与精喹禾灵以37.22∶1或2.32∶1比例混配,与二甲四氯钠以1.91∶1比例混配,与敌草快以2.68∶1比例混配为最佳混配比例。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当羊脂酸与3种商用除草剂以最佳复配比例混用时,混配防效均优于其对应单剂的防效。羊脂酸和3种商用除草剂多靶标协同作用,结合了4种单剂的优点,对禾本科、阔叶杂草等农田杂草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
辛军红[2](2021)在《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和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越来越重视,以及国内外标准中茶叶农药检测项目的不断增加和限量要求的越来越严格,建立茶叶中多种农药的检测技术,尤其是开发高效、快速、简便和环保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年来,基于固相吸附原理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固相萃取材料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吸附性能和重复使用率低的问题,共价有机骨架(COF)及其复合材料作为样品前处理吸附剂,具有稳定性好、比表面积高、孔隙丰富、易于制备以及可多次重复使用等特点。本论文设计合成具有优异吸附性能的COF及其复合材料,将其应用于固相萃取(SPE)、磁固相萃取(MSPE)、固相微萃取(SPME)的样品前处理中,与色谱-质谱检测技术联用,建立4种茶叶及茶饮料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对COF材料的合成方法进行优化,对材料的吸附性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对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适用性等进行评价,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球形TPB-DMTP-COF的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研究利用室温合成法,制备了形貌均一的球形TPB-DMTP-COF,对反应溶剂的种类、催化剂的加量以及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均三甲苯和1,4-二氧六环体系,乙腈体系有利于TPB-DMTP-COF球形形貌的形成;催化剂的用量决定了球形形貌的均一性和粒径尺寸;反应时间影响了TPB-DMTP-COF的球体直径和晶型。表征结果显示,TPB-DMTP-COF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419 m2 g-1)和良好的晶型结构。将球形TPB-DMTP-COF用于SPE柱的吸附填料,优化了上样和洗脱条件,建立了SPE-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在0.1-100 ng g-1的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51-0.9976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003-0.018 ng g-1。对市售的不同种类茶叶进行了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含量的测定,并对绿茶和红茶的空白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7%-102.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3%。本研究为均一球形COF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提供了思路。2、基于NH2-Fe3O4@COF的磁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饮料中苯甲酰脲杀虫剂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利用室温合成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磁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NH2-Fe3O4@COF)。将该材料用作磁固相萃取的吸附剂,萃取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NH2-Fe3O4@COF对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快速,萃取时间仅10 min。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共价有机骨架中的甲氧基团与苯甲酰脲类农药分子中的酰胺基团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疏水作用是影响吸附过程的主要作用力。本研究建立了MSPE-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在10-1000 ng L-1的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77-0.9999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06-1.65 ng L-1。为了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4种原味茶饮料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1%-108.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4%。本研究为饮料样品中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3、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制备了一种含有丰富电负性氮原子的酮烯胺式Tp-Azo-COF材料,将其用于固相微萃取的纤维涂层。Tp-Azo-COF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218 m2 g-1),良好的热和化学稳定性,可用于有机氯农药的萃取、富集和热解吸。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Tp-Azo-COF和有机氯农药的吸附亲和力受卤素键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影响。Tp-Azo-COF涂层对5种有机氯农药的萃取效率均高于3种商品化的固相微萃取涂层,富集倍数范围为1061-3693,且微萃取针可实现上百次的循环使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实用性。本研究建立了SPME-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超灵敏方法,5种有机氯农药在0.1-1000ng L-1的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范围为0.9921-0.9963,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在0.002-0.08 ng L-1之间。为了评价该方法的适用性,对绿茶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5.1%-101.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6%。本研究拓展了酮烯胺式COF材料作为富集探针用于有机氯农药分析的应用。4、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磁固相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制备了一种在水相中稳定分散的亲水性磁球。选择含丰富羟基基团的DHTA醛基单体,以及TAPT氨基单体,优化了亲水性磁球与TAPT-DHTA-COF的结合方式。利用室温法,设计合成了具有一定亲水特性的磁性TAPT-DHTA-COF材料。表征结果表明,磁性TAPT-DHTA-COF具有良好的磁响应,均匀分散于水相后,能够实现快速的磁分离。将磁性TAPT-DHTA-COF用作MSPE的吸附剂,优化了MSPE的影响参数,建立了MSPE-GC-MS/MS联用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在绿茶基质中,6种酰胺类除草剂在1-500 ng g-1的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10-0.9982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25-0.73 ng g-1。对绿茶和红茶的空白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1%-94.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2%。TAPT-DHTA-COF与酰胺类除草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是吸附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力。本方法为改善COF材料对极性化合物的吸附研究提供了思路。
朱友理,王银[3](2021)在《我国油料作物农药登记现状及残留限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大豆、花生和油菜登记农药的产品数量、毒性、剂型和有效成分等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大豆、油菜和花生3种作物常用农药的每季最多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和最大残留限量,分析了油料作物农药登记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练惠清[4](2021)在《基于数学认知层次分类的中美教材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以“指数函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中美两国教材中“指数函数”相关习题进行数学认知层次比较研究,旨在为我国教材编写提供参考。首先,比较中美数学课程标准。接着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建构数学认知层次框架:层次-1:计算——操作性记忆层次,层次-2:概念——概念性记忆层次,层次3:领会——说明性理解层次,层次4:分析——探究性理解层次,最后,将两版本习题根据数学认知层次框架分类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得到:(1)人教版以符号表征方式为主,加州版以文字表征为主且更注重使用多元表征方式。(2)加州版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紧密问题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数学体验。人教版以抽象性和综合性强的无情境问题为主。(3)两国习题采用分层次的编制方式,习题难度呈现梯度性分布。同一层次的习题呈现特点为:(1)加州版在层次—1下的习题数量远远多于人教版,但后者对任务的要求更高。(2)中美教材中层次—2的习题数量少,难度低,但由于表征方式的不同,解答加州版习题更需要学生进行将文字表征转换成形象表征等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操作。(3)对于层次—3的习题,加州版习题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更紧密,而人教版习题的类型更多,习题的抽象性与综合性更强。(4)在层次—4的习题中,两版本有情境的习题比例均大于无情境习题的比例,且均以文字表征为主,但加州版没有符号表征的习题。总体而言,两版本习题的编制大致符合学生数学认知水平及发展规律。加州版更注重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多元化表征及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的机会,但在抽象性和综合性强的纯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方面重视程度不及人教版。人教版重视纯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高水平的数学能力,但需进一步丰富问题情境性、增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及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此研究对我国教材习题编写的启示为:在增加教材习题总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各数学认知层次的习题比例;增加教材问题情境多样化,丰富数学问题表征方式,增强教材中指数函数的广泛应用性,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等高水平数学能力。
刘畅[5](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指出《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徐建业[6](2021)在《Online-SPE/LCMS定量筛查再生水中新兴污染物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各类新兴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ECs)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导致其在污水以及环境中产生了大量的残留。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现行工艺无法有效去除污水中残留的新兴污染物,使得污水处理厂尾水成为环境中新兴污染物的间接污染源。常州新龙生态林湿地公园引用江边污水厂再生水做景观用水水源,建设人工湿地构筑物,深化处理再生水,能够有效控制氮、磷以及COD等常规污染物,但对于新兴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有必要研究论证,为再生水景观利用的规模推广提供实践依据。研究开发了online-SPE串联TSQ MS方法检测尾水中6种典型酸性药物,研究开发online-SPE-LC串联QE+Orbitrap HRMS筛查方法,检测污水厂尾水及其湿地再生景观水中ECs赋存情况,并研究考察了UV/Cl高级氧化工艺降解典型ECs新兴污染物萘普生的降解效能和降解特征,解析并阐明降解机理,评估降解过程中的生态风险,为ECs的UV高级氧化控制工艺选择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针对污水厂尾水建立大体积进样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Online Solid Phase Extraction-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缩写为Online-SPE-LC-MS)检测方法,检测尾水中3类共6种典型酸性药物含量。基于外标法和标准加入法进行分析消除基质效应,结果显示,6种酸性药物在0.1-200 ng/L范围内线性相关性较好(r≥0.9964),检出限(LOD)为0.01-0.16 ng/L,定量限(LOQ)为0.02-0.52 ng/L,加标回收率为94.3%-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9%-10.1%。尾水中检出卡马西平0.78 ng/L、双氯芬酸钠0.63ng/L,苯扎贝特、吲哚美辛、布洛芬及酮洛芬未检出;湿地公园中6种物质均未检出。针对污水厂尾水建立基于在线固相萃取-高分辨率质谱联用系统(Online-SPE/HRMS Orbitrap LCMS)的检测方法,开发了针对环境水体中新兴污染物的广谱筛查和定量分析方法,实现对水中7类共302种新兴有机污染物的广谱筛查,并结合标准加入法实现污染物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尾水中302种目标新兴污染物有41种检测出,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吡啶、甲氧苄氨嘧啶、甘宝素、全氟己酸、恶霜灵以及磷酸三丁脂在各点位均有检出且赋存浓度较高,污水厂进水药物检出浓度浓度范围在7.4-874 ng/L,尾水出水药物浓度检出含量在1.1-292.24 ng/L。此外,目标新兴污染物检出浓度在与人工湿地构筑物分布呈现出空间相关性,表明人工湿地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新兴污染物含量,但难以实现完全去除。以典型新兴污染物NAP为研究对象,研究紫外/氯高级氧化降解工艺深度控制NAP效果,分析NAP紫外/氯高级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识别和鉴定紫外高级氧化降解的中间产物,量化计算解析NAP的分子结构特征,ECOSAR模拟评估NAP及中间产物的生态风险性,发现紫外/氯高级氧化工艺能高效去除NAP,但其产物生态毒性增强,工艺的实践应用有待进一步考察,为此类化合物的紫外/氯高级氧化控制研究及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马雪[7](2021)在《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近年来新疆南部棉田害虫种类组成优势结构与种群消长规律发生了明显变化,棉蚜为害日趋严重。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是防治棉花蚜虫的两种主要措施。化学药剂防治棉蚜不仅可以杀死大部分棉蚜,而且会随时间推移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亚致死效应,同时基于食物链营养级上行级联效应势必对下一营养级的天敌生物产生影响。十一星瓢虫、大草蛉、棉蚜茧蜂是南疆棉田棉花蚜虫的主要天敌,对其取食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而产生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通过研究三种杀虫剂不同亚致死浓度处理的棉蚜对其天敌的影响,对改善和提高棉蚜的化学防治以及协同生物防治防控棉蚜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本文内容,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棉田棉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根据三种杀虫剂对棉蚜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蚜酮对棉蚜的毒力最高,LC25值为0.16 mg/L,LC50值为0.46 mg/L;吡虫啉对棉蚜的毒力最低,LC25值为8.60 mg/L,LC50值为22.31 mg/L;三种杀虫剂对棉蚜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吡蚜酮>氟啶虫酰胺>吡虫啉。三种杀虫剂不同亚致死浓度均对棉蚜及其主要天敌(瓢虫科、草蛉科、蚜茧蜂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吡虫啉不同亚致死浓度随药剂浓度增加,对其天敌的影响越大。与吡虫啉LC25相比,吡虫啉LC50处理后,瓢虫科、蚜茧蜂科、草蛉科种群数量的明显降低。吡蚜酮LC25、LC50处理后,其天敌种群数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氟啶虫酰胺LC25、LC50处理后棉田天敌种群数量先下降后平缓而无增加趋势。2.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取食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大草蛉、棉蚜茧蜂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取食吡虫啉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后,十一星瓢虫幼虫发育历期较对照分别延长3.01 d和4.57 d;大草蛉取食吡虫啉LC50处理的棉蚜后,对其1~2龄幼虫发育历期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分别延长0.91 d和0.88 d;棉蚜茧蜂寄生经吡虫啉LC25、吡虫啉LC50、氟啶虫酰胺LC50处理后的棉蚜对其幼虫的发育历期存在明显影响,分别比对照延长0.96 d、2.64 d、2.39 d。取食吡虫啉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后,十一星瓢虫产卵期分别较对照缩短2.56 d和3.46 d,其单雌产卵量分别较对照下降22.40%、32.45%,孵化率较对照分别下降9.57%、17.02%;大草蛉取食吡虫啉LC25、吡虫啉LC50、氟啶虫酰胺LC50处理的棉蚜后,对其产卵期、产卵量、雌/雄成虫体重及孵化率均有显着影响,其中取食吡虫啉LC50处理的棉蚜后对其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其产卵期缩短了5.54 d,产卵量减少104.2粒/雌;十一星瓢虫和大草蛉取食吡蚜酮亚致死剂量处理的棉蚜,其产卵量、卵孵化率等下降不明显。3.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控害功能的影响饲喂吡虫啉和氟啶虫酰胺LC50处理的棉蚜后,对十一星瓢虫1、4龄幼虫日最大理论捕食量的影响最大,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7头、2.33头、13.25头、7.01头。饲喂吡虫啉LC50处理的棉蚜后,对十一星瓢虫3龄幼虫捕食反应功能相关参数的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其瞬时攻击率降低了0.1192,处理时间从0.0085 d延长至0.0099 d,日最大理论捕食量减少了16.64头。饲喂吡虫啉LC50和氟啶虫酰胺LC50处理的棉蚜后,对大草蛉1龄幼虫捕食反应功能相关参数的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其瞬时攻击率分别降低了0.1070、0.1459,处理时间分别从0.0360 d延长至0.1102 d、0.0841 d,日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减少了18.71头、15.89头。饲喂吡虫啉LC25和吡虫啉LC50处理的棉蚜后,对大草蛉2龄幼虫处理时间及日最大理论捕食量的影响最大。当寄主为吡虫啉LC50、吡蚜酮LC50、氟啶虫酰胺LC50处理的棉蚜后,与对照相比,棉蚜茧蜂瞬时攻击率分别下降了0.3191、0.1920、0.2448;处理时间从0.0057 d分别延长至0.0075 d、0.0066 d、0.0070 d;最大理论寄生量减少了42.11头、23.92头、32.58头。4.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以吡虫啉和氟啶虫酰胺LC50处理后的棉蚜为食物,对天敌体内Car E的活性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取食/寄生经氟啶虫酰胺LC25处理的棉蚜后,对其天敌体内Car E的活性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十一星瓢虫、大草蛉、棉蚜茧蜂取食/寄生经吡虫啉LC25和吡蚜酮LC25处理的棉蚜后,体内CYP450活性明显提高。取食/寄生经吡虫啉LC50和氟啶虫酰胺LC25、LC50处理的棉蚜后,天敌体内CYP450活性差异均不显着。三种天敌取食/寄生经较高亚致死浓度的吡虫啉和氟啶虫酰胺处理的棉蚜后,其体内GSTs活性均受到抑制。
周雯[8](2021)在《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害虫的发生及危害一直是影响蔬菜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害虫治理是蔬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剂防治在蔬菜害虫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蔬菜用药的高要求、菜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害虫发生规律的复杂性,加之抗药性的快速发展,蔬菜害虫治理面临不小的挑战,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的高效、安全使用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影响治理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实施科学治理的前提首先要明确蔬菜害虫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农户主体出发,研究农户农药认知与用药决策行为,系统分析了两类重要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利用现状,并在田间药效验证的基础上对代表性害虫提出化防药剂建议,以期为蔬菜害虫的科学药剂防治提供依据。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结论如下:1、以江苏省181个农户调查数据为案例,对农户认知与用药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菜农对害虫和农药使用认知不理想,61.3%的农户仅认识部分害虫,58.6%的农户不关注农药防治靶标,且违规用药现象普遍,不科学不规范用药行为占比达52.5%。实证结果表明,菜农受教育程度、蔬菜种植面积、接受技术指导程度、对蔬菜害虫认知水平、对农药作用靶标的关注、对农药相关条例的关注均对合规用药行为呈正向影响,而种植年限呈负向影响;2、选择茄科和十字花科两类重要蔬菜为目标,检索归纳并比对中国农药信息网农业部登记药剂与实际生产中推荐/常用药剂,分析该两类蔬菜害虫登记农药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完善用药决策规范和依据。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9月,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登记药剂种类广泛,重要害虫药剂选择充分,但仍有部分登记药剂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决策信息不充分,依然存在常发虫害无药可用、常用农药未经登记的问题,且登记数据库中化学农药、单剂农药等老旧农药占比大;3、选择前述两类重要蔬菜上代表性害虫为对象,选取几种代表性防治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登记药剂药效并评价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出高效、安全、持久、经济的防治药剂种类。小青菜小菜蛾药效试验结果显示,10.5%三氟甲吡醚和60g/L乙基多杀菌素对小菜蛾防效最好,药后7d校正防效分别达94.4%和90.4%。辣椒烟粉虱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g/L阿维·双丙环虫酯和22%螺虫·噻虫啉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良好,药后7d防效均达90%以上。且部分登记药剂防效验证结果较好,部分常用或推荐药剂安全高效,复配剂的防效均显着优于其单剂,1.5倍剂量一般比田间推荐剂量防效好,化学农药见效略快,生物农药防效更持久。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与存在问题,从蔬菜种植户、政府监管、市场主体、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2)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部门应完善农药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3)建立科学智能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4)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安全高效药剂研发;(5)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李也[9](2021)在《手性农药戊菌唑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和苹果中降解行为》文中研究表明戊菌唑(Penconazole)属三唑类手性杀菌剂,应用广泛,以外消旋体形式生产、销售、使用。此前,尚未从对映体水平对其系统性研究,本试验从戊菌唑对映体绝对构型、分离分析检测方法、生物活性与毒性、在苹果中的选择性降解行为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圆二色谱法(ECD)确定戊菌唑对映异构体绝对构型,分别为S-(–)-戊菌唑和R-(+)-戊菌唑。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结合手性色谱柱Lux Cellulose-2,通过优化检测条件如流动相比例、流速、柱温等,建立了手性戊菌唑两对映异构体高效快速分离分析方法。(2)研究戊菌唑对映异构体对五种靶标植物病原菌的生物活性(灰霉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炭疽病菌、尖孢镰刀病菌),结果表明戊菌唑对映异构体对五种病原菌均存在显着的立体选择性生物活性差异,且S-(–)-戊菌唑高于R-(+)-戊菌唑。五种供试病原菌的生物活性均为S-(–)-戊菌唑>rac-戊菌>R-(+)-戊菌唑,S-(–)-戊菌唑对五种病原菌的生物活性是R-(+)-戊菌唑的1.8–4.4倍。(3)本研究基于戊菌唑对映体生物活性存在显着差异现象,借助分子对接技术阐明蛋白CYP51与S-(–)-戊菌唑和R-(+)-戊菌唑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S-(–)-戊菌唑与靶标真菌蛋白CYP51的结合自由能低于R-(+)-戊菌唑,亲和力高于R-(+)-戊菌唑,因此S-(–)-戊菌唑与靶标蛋白结合更紧密,表现更高的杀菌活性。(4)开展水生生物大型溞急性毒性研究。戊菌唑两对映异构体间存在显着立体选择性毒性行为,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为S-(–)-戊菌唑>rac-戊菌唑>R-(+)-戊菌唑,S-(–)-戊菌唑对大型溞的24 h和48 h急性毒性分别是R-(+)-戊菌唑的32.5倍和6.5倍。S-(–)-戊菌唑为高毒性对映体,且S体48 h EC50≤1.0,故对大型溞为高等毒性农药。(5)研究戊菌唑在苹果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在主产区选择三个试验地点(山东省烟台市、山西省运城市、辽宁省葫芦岛市),并施以套袋和免套袋处理。结果表明,R-(+)-戊菌唑较S-(–)-戊菌唑优先降解。R-(+)-戊菌唑在免套袋苹果中的降解半衰期(T1/2)为23.5–60.9 d,在套袋苹果中的T1/2为23.0–57.5 d;免套袋处理中,优先降解的R-(+)-戊菌唑在三个试验地间差异性不显着,而相对富集的S-(–)-戊菌唑在三个实验地间呈显着差异。套袋处理下S-(–)-戊菌唑的T1/2比免套袋处理下显着延长,降解速率减慢。
徐莎莎[10](2021)在《有机光敏剂对敌草腈光降解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从天然产物、有机类化合物及无机化合物中寻找到无毒、高效并能够促进水中敌草腈光解的物质——没食子酸,本论文研究了在不同光源下没食子酸促进敌草腈光解情况,并探索了其对自然水体(稻田水、田沟水和池塘水)中敌草腈的光降解效果。同时构建了水环境中敌草腈光化学降解实验分析方法、邻氯苯甲腈、苯甲腈的液相检测方法。最后研究了没食子酸促进敌草腈降解的原理及光降解路线。实验结果总结如下:1、高压汞灯下,从天然产物、有机化合物及无机化合物中筛选出三种对敌草腈有促进光降解效应的物质分别为没食子酸、杨梅素和磷钨酸钠水合物。其中光降解效果最好的是没食子酸。同时测试了不同的光源下没食子酸对敌草腈光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为:K高压汞灯>K紫外灯>K氙灯>K太阳光>K白炽灯>K蓝光灯。以高压汞灯为光源本论文筛选出没食子酸促进敌草腈光解最优条件:敌草腈和没食子酸摩尔比为1:25时,降解时间为4小时。本论文也研究了没食子酸在天然水体中(稻田水、田沟水及池塘水)中对敌草腈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在天然水体中对敌草腈光解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最后本论文对没食子酸光降解敌草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敌草腈最终会光解为邻氯苯甲腈和苯甲腈。值得注意的是,敌草腈在自然条件下常会生成成剧毒的2,6-二氯苯甲酰胺(BAM),但本论文通过采用没食子酸促进敌草腈的光解,避免了此降解产物的产生。2、没食子酸分子中含有酚羟基结构,光照条件下其氧化作用会使O-H键断裂,发生脱氢反应,生成大量的具有强还原性的氢自由基。氢自由基一方面会中和反应体系的羟基自由基,降低反应体系的氧化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体系内的相关反应。在N,N-二甲基对亚硝基苯胺(PNDA)/没食子酸/敌草腈光解体系中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并没有检测到羟基自由基的产生。不同于以往氧化脱氯的反应机理,在敌草腈和没食子酸的光降解体系中,没食子酸会作为一种氢供体与敌草腈分子发生还原脱氯的取代反应,从而加快了敌草腈光化学降解的速率。
二、氟:友乎?敌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友乎?敌乎?(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源羊脂酸与3种商用除草剂多靶标协同除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室内供试材料 |
1.2 供试药剂 |
1.3 室内活性测定与评价 |
1.4 田间药效试验 |
1.5 试验调查与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羊脂酸与精喹禾灵多靶标协同对靶标杂草的联合作用分析 |
2.2 羊脂酸与二甲四氯钠多靶标协同对靶标杂草的联合作用分析 |
2.3 羊脂酸与敌草快多靶标协同对靶标杂草的联合作用分析 |
2.4 羊脂酸和精喹禾灵、二甲四氯钠和敌草快多靶标协同对非耕地杂草的联合作用分析 |
3 讨论 |
(2)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茶叶农药残留概述 |
1.1.1 茶叶农药残留原因 |
1.1.2 茶叶农药残留危害 |
1.1.3 国内外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
1.2 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
1.2.1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 |
1.2.2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检测技术 |
1.2.3 有机氯农药 |
1.2.4 有机氯农药的检测技术 |
1.2.5 酰胺类除草剂 |
1.2.6 酰胺类除草剂的检测技术 |
1.3 共价有机骨架(COF)材料 |
1.3.1 COF材料的类型 |
1.3.2 COF材料的合成方法 |
1.3.3 COF材料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
1.4 密度泛函理论(DFT)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基于均一球形TPB-DMTP-COF的 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
2.2.1 TPB-DMTP-COF材料的合成 |
2.2.2 TPB-DMTP-COF的表征和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 |
2.2.3 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方法的建立 |
2.2.4 LC-MS/MS联用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验证 |
2.3 基于NH_2-Fe_3O_4@COF的 M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
2.3.1 磁性NH_2-Fe_3O_4@COF材料的合成 |
2.3.2 磁性NH_2-Fe_3O_4@COF材料的表征和MSPE方法的建立 |
2.3.3 LC-MS/MS联用测定茶饮料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验证 |
2.3.4 TPB-DMTP-COF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
2.4 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 SPM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 |
2.4.1 Tp-Azo-COF固相微萃取针的制备方法 |
2.4.2 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 |
2.4.3 SPME条件优化和萃取流程 |
2.4.4 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验证 |
2.4.5 富集能力和吸附作用力的研究 |
2.5 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 MSP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
2.5.1 磁性TAPT-DHTA-COF的合成方法 |
2.5.2 GC-MS/MS联用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
2.5.3 MSPE条件优化和萃取流程 |
2.5.4 GC-MS/MS联用测定茶叶中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验证 |
2.5.5 TAPT-DHTA-COF对酰胺类除草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TPB-DMTP-COF的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杀虫剂的结果与分析 |
3.1.1 TPB-DMTP-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
3.1.2 TPB-DMTP-COF的表征 |
3.1.3 SPE条件的优化 |
3.1.4 方法学验证 |
3.1.5 稳定性研究 |
3.1.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3.2 NH_2-Fe_3O_4@COF的磁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杀虫剂的结果与分析 |
3.2.1 磁性NH_2-Fe_3O_4@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
3.2.2 磁性NH_2-Fe_3O_4@COF的表征 |
3.2.3 磁固相萃取参数的优化和数据分析 |
3.2.4 方法学验证 |
3.2.5 NH_2-Fe_3O_4@COF材料的稳定性研究 |
3.2.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3.2.7 TPB-DMTP-COF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
3.3 酮烯胺式Tp-Azo-COF的固相微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有机氯农药的结果与分析 |
3.3.1 酮烯胺式Tp-Azo-COF的表征 |
3.3.2 SPME吸附和解析条件的优化 |
3.3.3 方法学验证 |
3.3.4 微萃取针的稳定性研究 |
3.3.5 富集能力和吸附机理的研究 |
3.3.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3.4 磁性TAPT-DHTA-COF的磁固相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结果与分析 |
3.4.1 磁性TAPT-DHTA-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
3.4.2 磁性TAPT-DHTA-COF的表征 |
3.4.3 磁固相萃取参数的优化 |
3.4.4 方法学验证 |
3.4.5 磁性TAPT-DHTA-COF的稳定性研究 |
3.4.6 吸附机理的研究 |
3.4.7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基于球形TPB-DMTP-COF的 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
4.2 基于磁性NH_2-Fe_3O_4@COF的 MSPE-LC-MS/MS联用技术实现茶饮料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超灵敏检测 |
4.3 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 SPME-GC-MS/MS联用技术实现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超灵敏检测 |
4.4 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 MSP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
4.5 进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我国油料作物农药登记现状及残留限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登记情况 |
1.1 整体概述 |
1.2 除草剂登记情况 |
1.3 杀菌剂登记情况 |
1.4 杀虫剂登记情况 |
2 常用农药残留限量与安全间隔期 |
2.1 除草剂残留限量 |
2.2 杀菌剂残留限量与安全间隔期 |
2.3 杀虫剂残留限量与安全间隔期 |
3 存在问题 |
3.1 相同产品多,老产品数量多,制剂登记规格多而乱 |
3.2 生物农药登记占比较少 |
3.3 传统剂型占比高,高毒农药仍有登记 |
3.4 部分农药缺乏最大残留限量,有些病虫缺乏登记用药 |
3.5 安全间隔期等标签内容不完善 |
4 对策建议 |
4.1 鼓励企业开发优化农药产品 |
4.2 加强农药管理,完善登记材料 |
4.3 加强油料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广 |
4.4 加强科学用药技术普及培训 |
(4)基于数学认知层次分类的中美教材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以“指数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东西方学生数学成就存在明显差异 |
1.1.2 数学教材国际比较的发展现状 |
1.1.3 指数函数的发展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际数学课程标准对比分析 |
2.2 国际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
2.3 国际数学教材习题比较 |
2.4 研究述评 |
第3章 研究框架 |
3.1 研究架构 |
3.2 数学认知层次内涵 |
3.3 研究问题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工具 |
第4章 中美两国数学课程标准对比解读 |
4.1 教学内容的比较 |
4.1.1 知识选择的比较 |
4.1.2 知识点呈现序列的比较 |
4.1.3 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
4.2 教学要求对比 |
4.2.1 对教师教学要求对比 |
4.2.2 对学生学业要求对比 |
第5章 中美教材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
5.1 各认知层次习题的数量分布 |
5.2 不同认知层次下的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
5.2.1 习题表征方式对比 |
5.2.2 习题情境多元性对比 |
5.2.3 习题设置方式对比 |
5.3 同一认知层次下的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
5.3.1 操作性记忆水平习题对比 |
5.3.2 概念性记忆水平习题比较 |
5.3.3 说明性理解水平习题比较 |
5.3.4 探究性理解层次习题比较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中美数学课程标准对比理解 |
6.1.2 不同认知层次的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
6.1.3 同一认知层次的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
6.2 对高中指数函数教材编写的启示 |
6.2.1 增加教材习题总量,合理安排各数学认知层次的习题比例 |
6.2.2 教材问题情境多样化,增强教材中指数函数的广泛应用性 |
6.2.3 利用多元化表征方式,提高学生数学表征能力 |
6.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PEP1关于指数函数部分教材内容 |
附录B CORE PLUS MATH 1指数函数部分教材内容 |
致谢 |
(5)《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
第一节 画舫录记 |
一、李斗生平 |
二、行旅历程 |
三、文心会友 |
第二节 历史背景 |
一、城池水系 |
二、盐商富庶 |
三、文化繁荣 |
四、天子南巡 |
五、社会风尚 |
六、方志编修 |
第三节 文献述考 |
一、版本辑要 |
二、版本考订 |
三、辑录实例 |
四、佐证考辩 |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
第一节 “舫”的解字 |
一、“水”与“舟”的哲学 |
二、“方”“舟”解字 |
三、“舫”的象形会意 |
第二节 “舫”的由变 |
一、从“并木”到“并舟” |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
三、“舫”的内涵转变 |
第三节 画舫遗存 |
一、实物遗存 |
二、图像遗存 |
第四节 外籍载录 |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
二、中外游船比较 |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
第一节 扬州“舫”源 |
一、驳船改造 |
二、当地制造 |
三、域外引进 |
第二节 名号牌匾 |
一、画舫雅称 |
二、画舫舫扁 |
第三节 功能种类 |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
九、龙船与龙船市 |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
十一、书画船 |
第四节 画舫形制 |
一、画舫之“形” |
二、画舫之“饰” |
三、画舫之“具” |
第五节 画舫游路 |
一、城门水关 |
二、画舫码头 |
三、景点聚集 |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
第一节 李斗游记 |
一、江园七夕夜游 |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
第二节 游事雅趣 |
一、画舫礼仪 |
二、画舫娱乐 |
三、游事服务 |
第三节 画舫交游 |
一、诗会雅集 |
二、湖上交游 |
三、湖上叫化 |
第四节 画舫泛游 |
一、西湖舟游 |
二、秦淮画舫 |
三、苏州画舫 |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
第一节 画舫“市” |
一、“市”“会”习俗 |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
三、百业竞驰 |
第二节 陆上画舫 |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
二、从舫居到舫屋 |
三、别致陆地游 |
第三节 奢靡之游 |
一、清扬之“奢” |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
三、游宴奢靡 |
第四节 画舫禁游 |
第五节 画舫游衰 |
结语 |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Online-SPE/LCMS定量筛查再生水中新兴污染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中新兴污染物(ECs)概况 |
1.1.1 新兴污染物概况 |
1.1.2 水中新兴污染物的危害 |
1.1.3 尾水中新兴污染物来源 |
1.2 水中新兴污染物筛查检测方法 |
1.2.1 预处理技术 |
1.2.2 色谱及质谱检测技术 |
1.3 新兴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 |
1.3.1 新兴污染物的去除现状 |
1.3.2 紫外/氯高级氧化工艺概况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尾水中典型酸性药物的在线SPE-QQQ液质联用方法研究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准溶液 |
2.3.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2.3.3 色谱柱 |
2.3.4 色谱和和质谱条件 |
2.3.5 样品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质谱检测参数的优化 |
2.4.2 流动相选择 |
2.4.3 检出限及定量限 |
2.4.4 基质效应 |
2.4.5 标准加入法的设计和方法评价 |
2.4.6 污水厂尾水样品分析 |
2.4.7 方法性能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3 在线SPE-HPLC-Orbitrap高分辨质谱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 |
3.1 实验试剂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目标污染物 |
3.3.2 标准溶液 |
3.3.3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3.3.4 质谱参数优化设定 |
3.3.5 色谱条件优化 |
3.3.6 样品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有机物筛查参数确定与高分辨谱库建立 |
3.4.2 有机物筛查和定性依据 |
3.4.3 色谱条件优化 |
3.4.4 样品基质效应 |
3.5 本章小结 |
4 新兴污染物在尾水回用为湿地景观水过程中的赋存 |
4.1 污水厂及其尾水再生回用概况 |
4.2 生态林公园再生水景观湿地利用 |
4.2.1 生态林公园人工湿地构筑物 |
4.2.2 再生水景观湿地利用存在健康和生态方面的风险 |
4.3 基于高分辨质谱筛查技术检测分析尾水、人工湿地水体中新兴污染物 |
4.3.1 尾水、人工湿地水体采样点位选定 |
4.3.2 实际水样新兴污染物浓度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5 紫外/氯工艺对尾水中典型新兴污染物控制技术初探 |
5.1 实验仪器 |
5.2 实验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NAP溶液的配制 |
5.3.2 NAP及中间产物的分析方法 |
5.3.3 萘普生及游离氯浓度的测定 |
5.3.4 动力学实验 |
5.3.5 生态毒性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紫外/氯工艺降解NAP动力学 |
5.4.2 萘普生分子活性位点预测 |
5.4.3 中间产物及反应路径 |
5.4.4 生态毒性预测及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7)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杀虫剂的亚致死浓度 |
1.2 棉蚜的化学防治及抗药性研究进展 |
1.3 棉田天敌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防优势 |
1.3.1 棉田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 |
1.3.2 棉田寄生性天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 |
1.4 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昆虫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1 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害虫的影响 |
1.4.2 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天敌的影响 |
1.5 三种杀虫剂的作用特点及其在防治害虫的作用 |
1.5.1 吡虫啉 |
1.5.2 吡蚜酮 |
1.5.3 氟啶虫酰胺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棉蚜及其主要天敌田间种群数量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点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三种杀虫剂对棉蚜的毒力和亚致死浓度的确定 |
2.2.2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棉蚜及其主要天敌田间种群数量的影响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供试药剂 |
3.1.3 测定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十一星瓢虫取食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3.2.2 大草蛉取食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3.2.3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棉蚜茧蜂发育历期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控害功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虫源 |
4.1.2 供试药剂 |
4.1.3 测定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十一星瓢虫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
4.2.2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大草蛉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
4.2.3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棉蚜茧蜂寄生功能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虫源 |
5.1.2 供试药剂及仪器 |
5.1.3 测定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十一星瓢虫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5.2.2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大草蛉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5.2.3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棉蚜茧蜂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施于田间对棉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 |
6.1.2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6.1.3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控害功能的影响 |
6.1.4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蔬菜生产及害虫发生 |
1.1 我国蔬菜生产发展 |
1.2 蔬菜害虫发生及为害 |
2 蔬菜害虫药剂防治 |
2.1 概况 |
2.2 存在问题 |
2.2.1 过度依赖农药 |
2.2.2 抗药性问题严重 |
2.2.3 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
2.2.4 发生农药中毒事件 |
3 农户认知及用药行为 |
3.1 概况 |
3.2 存在问题 |
3.2.1 认知不足,农药选择不当 |
3.2.2 农药施用剂量、方式不规范 |
3.2.3 任意混合配置,机械选用不当造成浪费 |
3.2.4 农技指导不到位,治理对策不够规范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农户对蔬菜害虫及其治理的认知、决策与行为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2.2 调查方法 |
2.2.1 问卷设计 |
2.2.2 数据来源 |
2.3 模型选择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农户对蔬菜害虫认知及用药行为描述性分析 |
3.1.1 农户基本特征描述 |
3.1.2 相关认知特征描述 |
3.1.3 用药行为特征描述 |
3.2 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2.1 变量与样本统计 |
3.2.2 模型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两类重要蔬菜害虫药剂分析及存在问题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库调研 |
2.2 蔬菜害虫防治药剂文献调研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茄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
3.1.1 登记农药 |
3.1.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
3.2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
3.2.1 登记农药 |
3.2.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
4 讨论 |
第四章 两种重要蔬菜害虫代表性防治药剂田间药效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
2.1.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
2.2 试验设计 |
2.2.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
2.2.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 |
3.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 |
4 讨论 |
第五章 提升蔬菜害虫药剂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
1 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 |
2 农业农村部完善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 |
3 建立科学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 |
4 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高效安全药剂研发 |
5 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江苏省菜农杀虫剂使用认知和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9)手性农药戊菌唑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和苹果中降解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手性农药发展 |
1.2 手性农药绝对构型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单晶X射线衍射法 |
1.2.2 电子圆二色法 |
1.2.3 振动圆二色法 |
1.3 手性农药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3.1 气相色谱法 |
1.3.2 液相色谱法 |
1.4 手性农药选择性靶标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4.1 手性杀虫剂选择性生物活性 |
1.4.2 手性杀菌剂选择性生物活性 |
1.5 手性农药选择性非靶标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
1.5.1 手性农药急性毒性 |
1.5.2 手性农药神经毒性 |
1.5.3 手性农药发育毒性 |
1.6 手性农药选择性降解与富集行为研究进展 |
1.6.1 在植物体中的选择性降解 |
1.6.2 在土壤和水体中的选择性降解 |
1.6.3 在加工品中的选择性降解 |
1.6.4 在动物体中的选择性富集 |
1.7 手性农药系统性研究进展 |
1.8 手性农药戊菌唑研究进展 |
1.9 论文研究内容与计划 |
1.9.1 研究目的意义 |
1.9.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戊菌唑对映体分离与绝对构型确认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标准溶液配制 |
2.2.3 戊菌唑对映体分离 |
2.2.4 色谱参数计算 |
2.2.5 戊菌唑绝对构型确认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戊菌唑对映体分离 |
2.3.2 戊菌唑绝对构型确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戊菌唑立体选择性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戊菌唑对映体生物活性差异机理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戊菌唑立体选择性毒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戊菌唑在苹果中选择性降解行为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方法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1 戊菌唑方法评价 |
6.3.2 戊菌唑在苹果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有机光敏剂对敌草腈光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缩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农药概述 |
1.1.1 除草剂概述 |
1.2 环境中农药的残留现状及其危害 |
1.2.1 环境中农药的残留现状 |
1.2.2 环境中农药的危害 |
1.2.3 环境中敌草腈的危害 |
1.3 环境中农药污染物的修复技术 |
1.3.1 化学修复 |
1.3.2 生物修复 |
1.3.3 生物与化学修复 |
1.3.4 光化学降解 |
1.3.4.1 影响光化学降解的因素 |
1.4 敌草腈与敌草腈的降解研究进展 |
1.4.1 敌草腈概述 |
1.4.2 敌草腈降解研究进展 |
1.5 有机光敏剂概述 |
1.5.1 有机光敏剂概述 |
1.5.2 光降解技术路线图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仪器设备与光源 |
3.2.1 仪器设备 |
3.2.2 光源 |
3.3 标准液的配置 |
3.3.1 敌草腈标准溶液的配制 |
3.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3.3 敌草腈光解产物标准溶液的配制 |
3.3.4 4-Cz IPN、4-萘黄酮、4-溴苯基黄酮的合成方法 |
3.3.5 对没食子酸进行修饰,探索对敌草腈有更优降解效果的光敏剂 |
3.3.6 PNDA标准溶液的配制 |
3.4 相关仪器检测条件 |
3.5 计算方法 |
3.6 敌草腈光降解研究 |
3.6.1 探索对敌草腈有降解效果的光敏剂 |
3.6.2 高压汞灯条件下筛选对敌草腈有最优降解效果的光敏剂 |
3.6.3 不同光源下没食子酸对敌草腈的光降解影响 |
3.6.4 汞灯下筛选没食子酸量对敌草腈的光降解影响 |
3.6.5 敌草腈初始浓度的筛选 |
3.7 硝酸根对纯水体系没食子酸促进敌草腈的光降解影响 |
3.8 三氯化铁对反应体系中没食子酸促进敌草腈的光降解影响 |
3.9 研究没食子酸对天然水体中的敌草腈的光降解影响 |
3.10 反应体系中羟基自由基测定实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有机光敏剂对纯水中敌草腈光解的敏化作用 |
4.1.1 高压汞灯下不同的光敏剂对敌草腈的光降解效应 |
4.1.2 高压汞灯条件下光敏剂对敌草腈的光降解效应 |
4.1.3 不同光源条件下没食子酸对敌草腈的光降解效应 |
4.1.4 高压汞灯作用下不同浓度没食子酸对敌草腈的光降解效应 |
4.1.5 高压汞灯作用下没食子酸对不同初始浓度敌草腈的光降解效应 |
4.2 硝酸根离子对没食子酸促进敌草腈光解的影响 |
4.3 三价铁离子对没食子酸促进敌草腈光解的影响 |
4.4 不同灯源照射下没食子酸对自然水体中敌草腈的光解影响 |
4.5 探讨敌草腈光化学降解效应的作用机理 |
4.5.1 敌草腈的光降解机制的研究 |
4.5.2 没食子酸衍生物对敌草腈的光降解效应 |
4.5.3 敌草腈降解产物的分析及鉴定 |
4.5.4 探讨没食子酸对敌草腈光化学降解途径 |
5 讨论 |
5.1 光降解过程中没食子酸对敌草腈的光降解效应 |
5.2 多酚类物质促进敌草腈光解及其抗氧化活性关系 |
5.3 多酚类物质应用于水体环境中的敌草腈光降解的实际意义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氟:友乎?敌乎?(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源羊脂酸与3种商用除草剂多靶标协同除草[J]. 柏浩东,罗丁峰,倪弦之,王立峰,唐剑泉,金晨钟,李祖任. 江西农业学报, 2021(10)
- [2]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D]. 辛军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我国油料作物农药登记现状及残留限量分析[J]. 朱友理,王银. 天津农林科技, 2021(04)
- [4]基于数学认知层次分类的中美教材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以“指数函数”为例[D]. 练惠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6]Online-SPE/LCMS定量筛查再生水中新兴污染物技术研究[D]. 徐建业. 常州大学, 2021(01)
- [7]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对其主要天敌的影响研究[D]. 马雪. 塔里木大学, 2021
- [8]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D]. 周雯. 扬州大学, 2021(09)
- [9]手性农药戊菌唑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和苹果中降解行为[D]. 李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10]有机光敏剂对敌草腈光降解研究[D]. 徐莎莎. 安徽农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