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门诊心理咨询经验

浅谈门诊心理咨询经验

一、略论门诊心理咨询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萍[1](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刘欢[2](2020)在《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了解上海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现况,根据需求设计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方案,以系统观、整体观思维来探索提升服务技能的宏观架构,构建精防公卫条线医生为主,家庭医生团队融入,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并为探索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意见。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以纳入上海市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项目的6个区县205名家庭医生团队人员为研究对象,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专项培训阶段性资料。培训的设计理念是启发学员用系统观来理解和处理社区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家庭医生团队能够与个体、家庭、医疗机构、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整个系统工作。从而促进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融合协作,并探索提升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与策略,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学员以中青年为主,40岁及以下人群占73.17%;学历层次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4.39%;其中48.81%公共卫生岗位人员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2.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不同岗位人员对接受培训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医生更倾向于专科医院进修;98.05%反映非常愿意将培训内容学以致用;90.73%的学员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培训效果良好。3.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培训现状:48.78%的学员反映政策保障不够;81.46%认为证书含金量需提高;76.59%反映培训与工作冲突较多。家庭医生和公共卫生医生培训意愿相对较高,其中家庭医生团队对心身疾病的诊治、医患沟通与压力管理需求较高。4.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和体系:家庭医生团队反映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比较突出的问题为缺少专业人员(75.61%),缺乏知识技术(65.37%),需提升居民知识(65.85%);90.73%认为从事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应该获得报酬,但实际只有17.56%的人员有报酬;提高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积极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制定合理报酬(93.66%),改进工作环境(74.15%),提供培训机会(68.29%)。5.能力提升远期效应:家庭医生团队较多会将精神心理知识运用在人际关系问题(57.46%)和工作问题(58.21%);专业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会推动经费投入,提升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硬件、软件和人力配置,对居民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提升也有明显促进作用。研究结论1.家庭医生团队结构比较合理,年龄和学历构成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培训开展要结合团队人员专业背景和岗位需求设计方案。家庭医生团队对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需求较高;系统规范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比较受欢迎。2.能力提升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精神卫生服务的推进阶段开展,争取多部门积极配合支持,确保医护人员安心参与;制定适宜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激发家庭医生团队的积极性,对基层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3.公共卫生人员和家庭医生是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主力军,可以将上海三级预防管理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构建以精防条线公共卫生为条,其他人员辅助家庭医生管理精神障碍患者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为块,条块结合、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单单是卫生部门的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更多的一般心理问题干预和健康促进,需要多部门积极配合,更需要完善的基层心理服务网络和人力基础做支撑。4.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公共卫生岗位人员制约了社区条块结合的良性发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构建全面系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兼顾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衔接顺畅,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需要。5.精神心理卫生人力资源缺乏与分布不均匀短期内难以解决,积极探索市专科-区专科医联、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医联、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联、“互联网+”跨区域医联,是快速解决现有服务资源缺乏的有效方法。

刘慧鸿[3](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余丹[4](2020)在《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对于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以及对使用移动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延续护理的态度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的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以期利用新兴移动信息技术,依托医联体区域内的卫生资源,为MHD患者提供全程、实时和专业化的延续护理服务,并为今后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有关MHD患者延续护理相关文献资料,为平台模块内容构建提供理论来源。2.质性研究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探索分析MHD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同时探讨MHD患者对不同延续护理形式的偏好,获取患者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和使用建议。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在文献指南查阅、质性访谈研究、软件功能荟萃分析和课题组讨论等的基础之上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模块内容进行论证和修订。分别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肾病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卫生信息学和社区卫生服务6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函询。第一轮和第二轮分别发出专家咨询问卷20份和18份,要求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4.统计分析方法:课题组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6.0统计分析两轮专家函询指标评分的均数、标准差、满分比、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课题小组根据指标的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讨论确定两轮指标的增减或修改,最终确立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结果:1.通过质性研究剖析MHD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和平台使用态度、建议等,共得出6个主题:(1)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知识的需求;(2)健康指导需求;(3)医患沟通需求;(4)社会或家庭支持的需求;(5)延续护理方式需求多样化,以电话和网络方式为主;(6)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使用意愿较高,希望信息平台符合需求。2.在前期文献回顾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指南和相关成果对比以及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77个。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82个。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00%、100%,给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27.78%,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5;两轮函询后各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1.22%,可行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4.77%,kendal1和谐系数波动在0.3010.46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需求,合理利用医院、社区等卫生资源,借助信息平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无缝隙式延续护理服务,以期延长MHD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82项。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代表性和权威性,且专家积极性较好,专家意见也较为协调集中,由此构建的模块内容是科学可靠的,为下一步信息平台的开发和研发成果的推广提供了依据。

沈心怡[5](2020)在《从孤星连成星海 ——抑郁症患者的自救与互助》文中研究指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预计到今年,抑郁症有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在中国,抑郁症病例占全国人口的4.2%,但治疗率却不足10%。虽然近几年媒体对于抑郁症的报道增多,但抑郁症患者被“污名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求医、问药、住院、康复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困难和阻碍,与此同时,也有大量在帮助抑郁症患者的角色在努力着。本次毕业设计在主题上聚焦抑郁症群体,目的是通过本次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通过与抑郁症患者、康复者、帮助者进行深度访谈,试图走近抑郁症患者,展现抑郁症患者的真实心理和生活状态,指出现阶段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希望通过此次毕业设计,能够让大众对抑郁症有更多的了解,能够科普抑郁症相关的知识,展现抑郁症患者的真实生活。

江文超[6](2020)在《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开幕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而上海市作为我国第一大流动人口主要集聚区,流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但是流动人口健康服务问题突出,存在供需不匹配、服务不够便捷、可及性亟待提高等问题。“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也强调要立足于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推进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外来流动人员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体系,对流动人口自身发展、国民健康进步具有重大作用,对于实现健康中国、健康上海至关重要。流动人口的健康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流动人口自身生存发展、社会参与及其家庭幸福,而且是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关键环节。而且人口流动长期化趋势增强、流动的家庭化趋势增加对当前上海市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通过聚焦在分析当前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问题,构建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识别出影响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路径,为改善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提出相关的决策参考,从而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论、供求理论以及需求层次理论出发,通过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体育健身四个维度入手,结合上海市相关健康服务政策,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共发放484份调查问卷,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析。采用SPSS23.0软件以影响因素差异比较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因素影响程度和影响趋势。通过借鉴国内外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经验和做法,获得相关启示,进一步提出了如何有针对性的完善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的措施和建议。通过实证分析计算出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最终得分为3.67分,总体情况良好。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对不同年龄段的流动人口需要侧重不同健康服务以满足需求,提高生活水平更有利于流动人口享受健康服务,健康教育能够改善流动人口自我健康能力,对郊区进行健康资源的平衡更有利于流动人口享受服务,促进流动人口健康水平有助于提升健康服务质量。最后,从启示中提出了完善针对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模式,全方位全周期信息化管理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范围和专业化程度、确保体育健身服务的供给等对策。

白璐[7](2019)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抑郁问题干预的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通过调查,了解盈江地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中抑郁、焦虑情绪问题的现状。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方法对有情绪问题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进行干预并评估该方法是否有效,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情绪问题干预提供有效干预方法,对今后更好地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 法](1)采用匿名调查法对盈江县200名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工具为自编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调查的基本情况包括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在维持治疗前药物滥用的有关情况、维持治疗期间情况以及患者面对不良情绪的处理方式。(2)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40名有焦虑、抑郁问题的患者进行为期4个月的个体心理干预。[结 果](1)盈江县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构成比为12%,抑郁构成比为15.5%,与其他地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抑郁构成比相比偏低。(2)焦虑、抑郁患者人口学特征与普通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相比无显着性差异。(3)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焦虑程度与其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减轻;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焦虑情绪会越少。(4)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抑郁情况仅与文化程度有关,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抑郁的情绪会越少。[结 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于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干预有明显效果。经过4个月的个体咨询,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有所改善,量表粗分均与首次测量分数有显着性差异。同时,在咨询期间每次记录的焦虑和抑郁量表数据均值皆达到正常水平。结果显示患者焦虑情绪在第六次咨询后得到的量表评分与前次相比差异最大,在第七次咨询后得到了抑郁量表评分与前次差异相比最大,由此可以推测对于焦虑情绪来说,第六次咨询为干预最为有效的时间;对抑郁情绪来说,第七次咨询为干预最为有效的时间。

徐梦琨[8](2019)在《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 ——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家庭应对过程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了8个真实的家庭故事。采用叙事分析的方法分析、重构故事材料,提取出家庭应对过程的阶段模型。结论:(1)家庭应对过程主要有Ⅰ问题知觉阶段、Ⅱ信息(被)表露阶段、Ⅲ信息消化阶段、Ⅳ重生阶段和Ⅴ新模式阶段;(2)Ⅲ信息消化阶段包括A应激期、B斗争期和C缓和期三个时期;Ⅳ重生阶段包含A家属分析检讨、B家庭探索改变和C孩子给予反馈三个部分;V新模式阶段包含A优化型、B稳定性和C恶化性三种类型。(3)ⅢA、ⅢB和Ⅳ阶段具有特异性,不是每个家庭的必经阶段。访谈中有1个家庭快速接受孩子被诊断的信息,跳过ⅢA、ⅢB,直接进入ⅢC阶段;3个家庭没有经历Ⅳ阶段而直接进入V阶段;(4)Ⅳ重生阶段和V新模式阶段可能相互穿插反复;(5)家庭在Ⅳ重生阶段的探索改变初期可能需要经历一个适应过程。

冯海嫦,张海花,瞿国霞,刘帅[9](2017)在《微信平台结合心理咨询门诊对高龄孕妇心理干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微信平台结合心理咨询门诊对高龄孕妇的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通过个人手机加入特定的微信平台且定期在心理咨询门诊就诊的高龄孕妇为研究组,另选同期200例只在心理咨询门诊就诊的高龄孕妇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高龄孕妇的受孕成功率、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症率、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95.00%、0.50%、12.50%、39.00%、4.00%、5.00%、4.50%,对照组分别为85.00%、3.50%、30.00%、60.00%、15.00%、25.00%、17.00%,研究组高龄孕妇的受孕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症率、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4.59、18.30、17.64、14.07、31.37、16.29,P<0.05)。研究组孕妇孕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分别为(10.23±2.11)、(11.32±2.41)分,对照组分别为(19.50±2.35)、(21.55±2.45)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1.510、42.097,P<0.05)。结论微信平台结合心理咨询门诊对高龄孕妇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升孕妇受孕成功率,对保护母儿健康有积极作用,建议推广。

黄祺[10](2015)在《你必须做一个心理体检》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有30个门诊室,从患者需求出发,中心开设了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强迫症、老年心理、儿童心理等专病特色门诊。马斯诺,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的马斯诺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以金字塔的形状排列。五个需求中处于最底层的两个是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在这两个需求之上,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者,都属于精神和心理的范畴。也就是说,人作为地球上最高智能的生物,除了满足生理的需求以外,我们还有更多的要求,所谓的"幸福",不仅仅是衣食无忧,更有心理的愉悦

二、略论门诊心理咨询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门诊心理咨询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问卷设计与实施
    四、独立完成的课题内容
    五、质量控制
    六、研究内容
    七、技术路线图
    八、基本概念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讲师与学员基本情况
    二、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情况分析
    三、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访谈情况分析
    四、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访谈
第四部分 讨论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建议
    二、系统观指导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
    三、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系统观指导的公卫人才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
    五、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
第五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调查问卷
    附件2: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组织体系调查表
    附件3: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反馈评价
    附件4: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个案访谈提纲
    附件5:系统思维在社区全科团队中的培训效果评估表
    附件6:系统式医学思维在全科团队中的应用课程评估表
    附件7:普通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文献综述 培养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系统思维能力的思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现状
        1.2.2 移动医疗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1.2.3 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相关概念
        1.3.1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1.3.2 延续护理(Transitional Care,TC)
        1.3.3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模式
        1.3.4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m-Health)
        1.3.5 信息平台(Information Platform)
    1.4 理论依据
        1.4.1 奥马哈系统(Omaha System)
        1.4.2 慢性病保健模型(Chronic Care Model,CCM)
        1.4.3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1.4.4 信息论
第2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2.1 成立课题小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2.3.2 访谈结果
    2.4 讨论
        2.4.1 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4.2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2.4.3 增强家庭、社会支持力度,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2.4.4 对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启示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
    3.1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初步形成
        3.1.1 前期研究结果分析
        3.1.2 理论应用
        3.1.3 相关指南参考
        3.1.4 软件功能荟萃
        3.1.5 小组讨论法
    3.2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3.2.1 选择函询专家
        3.2.2 编制函询问卷
        3.2.3 专家函询流程
        3.2.4 模块指标筛选标准
        3.2.5 统计分析方法
    3.3 偏倚及质量控制
        3.3.1 研究设计阶段
        3.3.2 研究实施阶段
        3.3.3 数据处理阶段
    3.4 研究结果
        3.4.1 专家基本情况
        3.4.2 专家积极性
        3.4.3 专家权威程度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3.4.6 指标的筛选与修改结果
        3.4.7 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的最终确立
    3.5 讨论
        3.5.1 研究方法的评价
        3.5.2 专家构成分析
        3.5.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3.5.4 平台模块修订说明
        3.5.5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3.5.6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3.5.7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意义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创新性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从孤星连成星海 ——抑郁症患者的自救与互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抑郁症群像: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役
    1.1 患病: 抑郁症在身边
    1.2 治疗: 药物、住院与心理治疗
    1.3 恢复: 应对这一鼻炎一样的慢性病
2. 渡己: 从自我拯救到互相帮助
    2.1 发声: 互联网社区的抑郁症科普者
    2.2 普及: 自媒体在行动
    2.3 抱团: 抗抑郁不能一人战斗
3. 渡人: 生命与人生的拯救
    3.1 精神科医生: 专业治疗
    3.2 心理咨询师: 做一盏手提灯
    3.3 精神健康社工: 为了“复原”的目标
    3.4 公益组织: 不只是倡导
作品阐述
    1. 选题缘起
    2. 现有报道基础
    3. 作品简介及创新点
    4. 采写感悟
参考文献

(6)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流动人口健康状况与配套服务政策
        1.3.2 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研究现状
        1.3.3 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评价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流动人口的界定
        2.1.2 健康服务的界定
        2.1.3 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的界定与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论
        2.2.2 供求理论
        2.2.3 需求层次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上海市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3.1.1 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地理分布
        3.1.2 流动人口结构变化及健康特点
        3.1.3 流动人口可享受的健康服务
    3.2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存在问题
        3.2.1 上海市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问题
        3.2.2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管理服务问题
        3.2.3 上海市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服务问题
        3.2.4 上海市流动人口体育健身服务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依据和思路
        4.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构建指标体系的依据
        4.1.3 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医疗卫生服务
        4.2.2 健康管理服务
        4.2.3 心理健康服务
        4.2.4 体育健身服务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与步骤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5.1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调查分析
        5.1.1 问卷设计及分析
        5.1.2 问卷的项目分析
        5.1.3 探索性因素分析
        5.1.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5.2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描述性统计
        5.2.1 上海市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
        5.2.2 上海市流动人口家庭结构组成
        5.2.3 上海市流动人口生活水平状况
    5.3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评价
        5.3.1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总评
        5.3.2 上海市不同流动人口群体健康服务质量评价的比较
    5.4 实证结论
第六章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1 健康服务的差异比较
        6.1.1 基础变量差异比较
        6.1.2 家庭户籍差异比较
        6.1.3 生活水平差异比较
    6.2 健康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6.2.1 影响影子赋值,建立基本模型
        6.2.2 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经验借鉴
    7.1 国内外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经验借鉴
        7.1.1 香港流动居民的医疗服务
        7.1.2 厦门:“三师共管”制度下流动人口健康管理
        7.1.3 西班牙马德里“跨文化护理模式”关注移民心理健康
        7.1.4 美国波士顿大众体育战略
    7.2 国内外经验对提升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的启示
        7.2.1 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启示
        7.2.2 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启示
        7.2.3 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启示
        7.2.4 对体育健身服务的启示
第八章 提升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
    8.1 提升上海市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对策
        8.1.1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医疗服务需要
        8.1.2 完善医疗服务模式,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8.1.3 普及相关健康教育,增强卫生保健意识
    8.2 提升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管理服务质量的对策
        8.2.1 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8.2.2 关注多层次人群需求,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8.2.3 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改善健康服务可及性
        8.2.4 推动健康管理信息化,整合健康服务一体化
    8.3 提升上海市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的对策
        8.3.1 落实企业心理咨询机制,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范围
        8.3.2 增加政府各类专项投入,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
        8.3.3 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增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8.3.4 建立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评价体系
    8.4 提升上海市流动人口体育健身服务质量的对策
        8.4.1 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提升体育服务可及性
        8.4.2 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水平
        8.4.3 加强体育健身服务信息化,确保供需双方沟通流畅性
        8.4.4 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培育扶植体育民间组织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抑郁问题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背景
        1.1.2 美沙酮维持治疗的背景
    1.2 SFBT对情绪问题治疗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
    1.4 立题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对象、工具与程序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
3. 结果
    3.1 调查结果
        3.1.1 患者人口学特征
        3.1.2 患者处理不良情绪的方式
        3.1.3 患者焦虑情况调查现状
        3.1.4 患者抑郁情况调查现状
        3.1.5 影响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因素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焦虑、抑郁患者人口学特征
        3.2.2 接受干预患者处理不良情绪的方法
        3.2.3 干预后患者焦虑状况
        3.2.4 干预后患者抑郁状况
        3.2.5 针对患者采用的主要干预技巧
        3.2.6 患者接受SFBT后的定性评估
4. 讨论
    4.1 调查结果讨论
        4.1.1 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焦虑现状
        4.1.2 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抑郁现状
        4.1.3 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不良情绪的应对方式
        4.1.4 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
    4.2 研究结果讨论
        4.2.1 SFBT解决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问题效果分析
        4.2.2 SFBT解决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抑郁问题效果分析
        4.2.3 SFBT中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有效的技巧
        4.2.4 SFBT在美沙酮门诊推广的可行性
5. 结论
6. 不足
7. 建议
论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患者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焦虑自评量表
    附录3 抑郁自评量表
    附录4 咨询个案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 ——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家庭应对过程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家庭危机应对过程
    2.2 抑郁的家庭影响因素
        2.2.1 家庭功能
        2.2.2 家庭教养方式
        2.2.3 家庭氛围及其他因素
    2.3 心理卫生素养
        2.3.1 心理卫生素养的定义
        2.3.2 中国公众心理疾病观
    2.4 精神疾病的表露问题
    2.5 同性恋的家庭出柜问题
        2.5.1 家庭出柜的重要性
        2.5.2 家庭出柜对象的选择
        2.5.3 家庭出柜的形式
        2.5.4 家庭出柜的过程
        2.5.5 家庭出柜的结果
    2.6 叙事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2.1 界定与选取
        3.2.2 人口学信息
        3.2.3 描述性信息
    3.3 研究工具
        3.3.1 文本分析软件:MAXQDA
        3.3.2 研究人员
        3.3.3 电脑、录音笔、访谈笔记等
    3.4 研究过程
        3.4.1 访谈准备
        3.4.2 招募与访谈
        3.4.3 访谈资料整理
        3.4.4 访谈资料分析
4 结果
    4.1 家庭应对过程类型
        4.1.1 顺利型
        4.1.2 波折型
        4.1.3 煎熬型
        4.1.4 暗流涌动型
    4.2 家庭应对阶段模型
        4.2.1 问题知觉阶段(Ⅰ)
        4.2.2 信息(被)表露阶段(Ⅱ)
        4.2.3 信息消化阶段(Ⅲ)
        4.2.4 家庭重生阶段(Ⅳ)
        4.2.5 新模式阶段(Ⅴ)
    4.3 其他
        4.3.1 应对过程中的困难
        4.3.2 经验教训和建议
        4.3.3 助人意愿
5 讨论
    5.1 关于家庭应对类型的讨论
    5.2 应对阶段模型中的特异性阶段
        5.2.1 应激期(ⅢA)
        5.2.2 斗争期(ⅢB)
        5.2.3 重生阶段(Ⅳ)
    5.3 Ⅳ重生阶段与Ⅴ新模式阶段的穿插反复
    5.4 Ⅳ重生阶段B探索改变后的适应期
    5.5 思考与建议
        5.5.1 给家长的建议
        5.5.2 给咨询师的建议
        5.5.3 给辅导员的建议
    5.6 与以往研究结论的比较讨论
    5.7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招募广告
附录2: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3:访谈提纲
附录4:家庭故事梗概
后记

(9)微信平台结合心理咨询门诊对高龄孕妇心理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建立高龄孕妇交流微信群
        1.2.2 建立高龄孕妇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
        1.2.3 提供微信预约咨询服务, 制定个性化心理辅导计划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护理心理干预效果比较
    2.2 两组孕妇孕期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3 讨论

(10)你必须做一个心理体检(论文提纲范文)

心灵感冒无需回避
心理咨询火热背后
身边的心情“大白”

四、略论门诊心理咨询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2]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刘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D]. 余丹. 南昌大学, 2020(08)
  • [5]从孤星连成星海 ——抑郁症患者的自救与互助[D]. 沈心怡. 浙江大学, 2020(02)
  • [6]上海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江文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7]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抑郁问题干预的研究[D]. 白璐.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 ——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家庭应对过程的质性研究[D]. 徐梦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微信平台结合心理咨询门诊对高龄孕妇心理干预的研究[J]. 冯海嫦,张海花,瞿国霞,刘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16)
  • [10]你必须做一个心理体检[J]. 黄祺. 新民周刊, 2015(21)

标签:;  ;  ;  ;  ;  

浅谈门诊心理咨询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