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和维生素 D 对骨矿物质密度的影响

钙和维生素 D 对骨矿物质密度的影响

一、钙剂和维生素D对骨密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华[1](2021)在《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骼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随着诊疗技术的提升,患儿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人们对慢性并发症的防治越来越关注,而骨骼损害等化疗相关并发症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旨在研究ALL患儿化疗期间骨代谢的变化,比较骨代谢在不同疗程之间的差异,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自2019年8月-2020年10月初诊的并采用CCCG-ALL-2015方案治疗的ALL患儿81例,收集患儿基本资料,包括患儿入院时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BMI)、既往史、用药史、骨折史等;在我院中心实验室检验患儿化疗前及化疗第16周、32周、54周的骨代谢指标: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D,N端骨钙素(N-MIDOs),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以及在我院儿童保健科超声测定患儿化疗前、化疗第16周、54周的骨密度(BMD)。比较不同疗程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自2019年8月-2020年10月在本院初治的ALL患儿81例,其中男51例,女30例;B-ALL74例,T-ALL7例;标危39例,中高危42例;初诊年龄1.25-14岁,中位年龄3.4岁。81例患儿均完成了巩固治疗(第16周),其中60例完成继续治疗第一阶段(第32周),25例完成继续治疗第二阶段(第54 周)。2.PTH的变化:初诊时PTH平均值24.89±22.99pg/ml,第16周PTH平均值24.43±14.42pg/ml,与初诊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2周PTH平均值22.41±10.16pg/ml,与16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4周PTH平均值23.09±6.88pg/ml,与32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N-MIDOs 的变化:初诊时 N-MIDOs 平均值 29.52±22.65ng/ml,第 16 周N-MIDOs平均值93.96±43.89ng/ml,与初诊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2周N-MIDOs平均值78.64±28.43ng/ml,与16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4周N-MIDOs平均值78.60±14.99ng/ml,与32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β-Crosslaps 的变化:初诊时β-Crosslaps平均值0.89±0.38ng/ml,第16周β-Crosslaps平均值2.43±0.59 ng/ml,与初诊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 32 周 β-Crosslaps 平均值 1.96±0.42ng/ml,与 16 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 54 周 β-Crosslaps 平均值 2.17±0.35ng/ml,与 32 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维生素D的变化:初诊时维生素D平均值30.75±15.27 ng/ml,第16周维生素D平均值36.45±14.61ng/ml,与初诊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2周维生素D平均值37.18±12.21ng/ml,与16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4周维生素D平均值41.88±9.07ng/ml,与32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有24例(29.6%)患儿出现维生素D缺乏,第16周有7例(8.6%)患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第32周有4例(6.7%)患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第54周无维生素D缺乏的患儿。6.PINP 的变化:初诊时 PINP 平均值 271.82±177.67ng/ml,第 16 周 PINP平均值962.82±308.94ng/ml,与初诊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2周PINP平均值914.09±234.75ng/ml,与16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4周PINP平均值901.61±217.88ng/ml,与32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7.BMD的变化:初诊时BMD-Z值的平均值0.68± 1.49,第16周BMD-Z值的平均值0.21±1.81,与初诊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4周BMD-Z值的平均值1.01±1.33,与16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Z值与初诊年龄、性别、ALL免疫分型、危险度分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4例患儿(4.9%)存在严重骨密度不足,第16周有8例(9.9%)患儿存在严重骨密度不足,第54周无重度骨密度不足患儿。结论:1.ALL患儿在化疗前已经出现骨骼代谢异常,表现为骨转换加快;2.CCCG-ALL-2015方案的不同疗程对患儿骨骼代谢影响不同。在完成巩固治疗后患儿骨形成及骨破坏均进一步加快;在完成继续治疗第一阶段疗程后骨破坏逐渐受到抑制,骨代谢逐渐恢复。

高晓辉[2](2021)在《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高海拔地区女性为研究对象,了解该地区女性骨量丢失发生情况及对于骨量丢失的总体认知水平,并分析影响其骨量丢失的相关因素,为及早预防、控制不良因素和治疗该地区女性骨量丢失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因体检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且年龄在25~65岁之间的健康女性。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对象,最终进入本次研究的人群共455人。调查内容包括问卷(一般人口学资料、妇产科资料、日常饮食及行为习惯资料)、跟骨超声骨密度检测和生化检测指标。将问卷调查资料及生化检测结果作为自变量,以骨量正常组与骨量丢失组为因变量,运用卡方检验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本研究455例研究对象中,骨量正常者182人,发生率为40.0%;骨量丢失者273人,发生率为60.0%。有79.3%(361/455)人未曾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2.经单因素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中,不同年龄段、不同BMI分组以及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在骨量正常组与骨量丢失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妇产科资料中,不同月经情况、不同E2水平分组、不同FSH水平分组以及不同LH水平分组的人群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饮食及行为习惯资料中,牛奶摄入情况、是否坚持户外运动、是否规律进行钙剂的补充、是否具有腿脚抽筋史以及是否具有脆性骨折史的人群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2个研究变量为自变量,以是否存在骨量丢失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月经情况、E2水平、FSH水平、牛奶摄入、坚持户外运动以及规律进行钙剂的补充是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1.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发生率较高,且普遍缺乏骨健康的相关知识。因此,提高该地区广大女性对于骨量丢失的认识,做好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具有重要意义。2.年龄的增长、低BMI、高FSH水平、低E2水平以及绝经时间的延长是影响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危险因素,而坚持牛奶摄入、坚持户外运动以及规律进行钙剂的补充是影响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保护因素。

黄东[3](2021)在《髋部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Meta分析及相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在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髋部骨折患者预后及功能的影响,以期说明不同类型抗骨质疏松药物用于髋部骨折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更好指导临床治疗。[方 法]1.通过临床回顾分析选取我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住的老年骨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57例,按照术后是否抗骨松治疗分组,其中抗骨松组23人,未抗骨松治疗组34人。统计所有患者致伤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入院骨密度等一般资料有无差别,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VAS评分、再骨折率有无差异,从而分析抗骨松治疗对髋部骨折患者预后疗效的影响。2.Meta分析部分将CBM、中国知网(CNKI)、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Embase及万方数据库纳入检索范围,按照关键词和主题词检索后将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分析,依据I2统计值决定分析模型(固定/随机),meta分析过程使用Cochrane RevMan 5.3版本软件进行。分析的主要结果指标包括髋部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再骨折率。[结 果]1.抗骨松治疗组2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平均年龄(75.48±7.77)岁,入院腰椎骨密度平均值为(0.66±0.05)g/cm2。未抗骨松治疗组34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2例,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平均年龄(78.59±8.65)岁,入院腰椎骨密度平均值为(0.67±0.07)g/cm2。两组患者的性别、骨折类型、年龄、腰椎骨密度对比无统计差异(P>0.05);抗骨松组术后一年Harris评分为(76.84±4.03)分、未抗骨松组为(71.70±5.28)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骨松组术后一年疼痛VAS评分为(2.16±0.60)分、未抗骨松组为(2.89±0.89)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骨松组术后一年再骨折率为10.5%、未抗骨松组为18.5%,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共19篇文献分别纳入两项meta分析:11篇文献纳入“抗骨吸收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8篇文献纳入“促骨形成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Meta分析显示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对髋部骨折愈合时间(周)无明显影响[MD=-0.84,95%CI(-2.53,0.85),P=0.33]、对髋关节harris 评分无明显影响[MD=2.64,95%CI(-1.19,6.46),P=0.18]、能显着提升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骨密度(g/cm2)[MD=0.10,95%CI(0.09,0.11),P<0.05]、降低髋部骨折术后血清β-CTX水平(ng/ml)[MD=-0.15,95%CI(-0.16,-0.14),P<0.05]、降低术后再骨折率[RR=0.62,95%CI(0.50,0.79),P<0.05],描述性分析显示双膦酸盐能降低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减轻患者疼痛;降钙素不能显着降低患者再骨折率[RR=0.34,95%CI(0.10,1.19),P=0.09],描述性分析显示降钙素能减少假体周围异位骨化、改善髋关节功能;促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能显着缩短髋部骨折患者愈合时间(周)[MD=-3.53,95%CI(-5.52,-1.54),P<0.05]、提高髋关节 harris 评分[MD=6.54,95%CI(2.93,10.14),P<0.05]、提升骨密度(g/cm2)[MD=0.06,95%CI(0.04,0.07),P<0.05]、不能显着提升骨折后血清 P1NP 水平(ng/ml)[MD=31.75,95%CI(-4.37,67.87),P=0.08]、不能显着降低再骨折率[RR=0.71,95%CI(0.44,1.14),P=0.16],描述性分析显示特立帕肽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减少髋部骨折相关并发症。[结 论]骨质疏松症影响髋部骨折患者临床预后,不同类型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在缩短髋部骨折愈合时间、提高harris评分、提升骨密度、调节骨转换指标、降低疼痛和再骨折率等方面临床获益明显,注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有利于提高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预后、促进功能恢复。

李军伟[4](2021)在《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丢失和骨组织微结构异常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通常会造成骨脆性增加并容易诱发骨折。钙调节激素与OP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降钙素(CT)已在临床治疗OP的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单一应用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或骨化三醇治疗OP患者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人群中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并观察其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选择骨密度(BMD)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C端肽(CTX-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等骨转换代谢指标,观察临床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治疗OP的效果,以期为临床精准治疗OP提供帮助。目的分析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对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BMD)及血清中骨转换指标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对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作用。方法1.研究对象:按照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2014版),挑选来漯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70名绝经后女性。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应用鼻喷鲑鱼降钙素每天喷1次,同时口服骨化三醇软胶囊,于每日晨起口服1粒;对照组35例,应用与观察组同等计量的骨化三醇软胶囊的同时口服钙剂,剂量为2粒/次,睡前口服。所有病例随访12个月。2.检测方法: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的血液标本。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DXA)装置测量髋部、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的骨密度;ELISA法检测血清中BALP、BGP、CTX、TRACP-5b的浓度。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所有计量指标符合正态分布时,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对比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组内前后对比采用配样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BMD变化: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在治疗后其髋部、腰椎、股骨颈、大转子BMD均有所增加(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其髋部BMD增加(P<0.05),而腰椎、股骨颈、大转子BM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组间BMD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大转子、腰椎BMD增加优于对照组(P<0.01),髋部、股骨颈BM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骨转换代谢指标浓度变化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骨形成指标(BALP和BGP)显着上升(P<0.05),骨吸收指标(TRACP-5b和CTX)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的骨转换代谢指标(BALP、BGP、TRACP-5b、CTX)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4.骨转换代谢指标浓度变化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骨代谢指标(BALP、BGP、TRACP-5b、CTX)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骨形成指标(BALP和BGP)升高,骨吸收指标(TRACP-5b和CTX)下降(P<0.01)。5.治疗疗效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可明显抑制绝经后女性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提高腰椎、股骨颈、股骨大转子骨密度,其疗效优于钙剂联合骨化三醇。

宫玉冰[5](2021)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单药及联合治疗对癫痫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随着时间的延长口服丙戊酸钠(Valproate,VPA)、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单药及联合治疗对3-14岁癫痫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沧州市人民医院儿科神经专科门诊收治的初诊的癫痫儿童,共223例,其中15例因失访、维生素D低于15ng/ml、个人原因或控制不理想加用第三种药物等原因而退出研究。最终208例癫痫儿童被纳入研究(其中学龄前期90人,学龄期118人)。根据其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结果分别予口服VPA(68例)、LEV(68例),VPA联合LEV(72例,顺序不分先后,添加治疗标准见下文),观察3组患儿4个时间点(即治疗前及治疗的第3、9及12个月)骨代谢指标{钙离子(Ca2+)、磷离子(P3-)、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维生素D[25-(OH)D]}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患儿组内年龄、性别、发作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2)2组间效应:12个月内,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单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或联合用药对癫痫儿童骨代谢各项观察指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3、4)3时间效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3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引起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学龄前期患儿: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第9个月及12个月后ALP与治疗前、治疗第3个月后比较,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个月后Ca2+及25-(OH)D及BMD同治疗前、治疗第3个月后、治疗第9个月后比较,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3)学龄期患儿: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第9个月及第12个月后25-(OH)D及BMD与治疗前、治疗第3个月后比较,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个月后ALP与治疗前、治疗第3个月后、治疗第9个月后比较,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4)4交互效应:学龄前儿童,单用丙戍酸钠与单用左乙拉西坦或二者联合用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133,P=0.052,见附表3),交互时间在治疗开始后3个月内发生,随治疗时间延长,三组无交互作用(见附图1)。学龄期儿童,单用丙戍酸钠或单用左乙拉西坦或二者联合用药三组之间均存在2次交互作用(F=2.142,P=0.050,见附表4),交互时间在治疗开始后9个月内发生,随治疗时间延长,三组无交互作用。(见附图2)5年龄对治疗前患儿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治疗前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组比较,学龄前期患儿25-(OH)D及BMD高于学龄期组,ALP低于学龄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5)。结论:1长期应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会对骨健康造成影响,主要表现为Ca2+、25-(OH)D及BMD降低和ALP升高,但这种损害与联合用药无关。2年龄与用药时间是癫痫儿童的骨代谢指标及BMD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结合患儿年龄及用药时间综合评价患儿骨骼的健康状况,以保证患儿健康成长。3 25-(OH)D、ALP及BMD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较大。学龄期儿童户外活动少、日照不足,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更大,而且维生素D的补充未引起临床医师和家长的重视,维生素D不足现象更为普遍,最终导致部分学龄期儿童骨代谢紊乱,引起骨密度降低。临床工作中应关注学龄期儿童骨健康。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2021)在《2020版中国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防治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是临床最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重视GIOP的防治刻不容缓。2013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GIOP诊治专家共识。近年来,GIOP在流行病学、评估体系和防治药物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鉴于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非常广泛,2020年由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及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成多学科团队,对既往共识进行了更新,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分级体系,对骨折风险的评估体系、分层治疗、药物转换和维持减停,以及特殊人群防治等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旨在进一步加强GIOP防治的规范性,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

李丽[7](2020)在《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的情况。方法:(1)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某医院2005-2015年间骨质疏松门诊初诊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合并疾病、骨折等情况。(2)分析该医院2006-2017年间就诊的928例合并不同疾病的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与骨折的相关性。结果:(1)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中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70~79岁,脆性骨折主要发生在椎体,男性骨量异常者中以糖皮质激素使用、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比最大。通过年龄分层分析,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转换指标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水平逐渐下降,70~79岁组值最低;股骨及全髋骨密度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渐下降,其中股骨颈骨密度在与小于50岁组比,70~79岁组及≥80岁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全髋骨密度值在与小于50岁组及50~59岁组相比,≥80岁年龄组分别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腰椎1-4(Lumbar 1-4,L1-4)骨密度值随着年龄增加在逐级增加,70~80岁时达高峰,随后下降,与小于50岁及50~59岁组比,70~79岁组及≥80岁组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中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提示患者年龄、体重、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全髋骨密度、β-CTX、慢性胃病、骨质疏松是骨折史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中年龄、骨碱性磷酸酶、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是骨折的危险因素,25羟维生素D3是骨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男性骨量异常患病人群发病可能与增龄有关,70岁以后男性骨量异常发生率显着增高,70~80岁为好发高峰;男性脆性骨折好发部位在椎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患者都容易导致男性骨量异常的发生,应尽早干预。(2)防控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折的发生,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年龄较大、β-CTX和BALP水平较高、合并慢性胃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患者,积极抗骨质疏松干预及治疗,以减少此类患者中骨折的发生。

刘力畅[8](2020)在《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前后骨质疏松伴糖尿病患者中轴骨骨量分布和结构变化》文中提出目的利用DXA对比分析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前后T2DM伴OP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与结构参数的变化,探讨T2DM对绝经后女性O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预测患者中轴骨不同部位潜在骨折风险提供更进一步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骨质疏松门诊进行诊治且就诊诊断为OP的患者,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总共纳入患者144例。其中OP+T2DM组为72例诊断为OP且合并T2DM的绝经后女性患者;OP组为72例确诊为OP但不合并T2DM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体重、身高、BMI、绝经年限、脆性骨折史)、各腰椎及髋部BMD值、股骨颈骨强度参数值、血生化指标等,并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一致性检验。两组患者均接受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治疗2年,并在第1年和第2年分别评估记录相同的参数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依据分组对不同时间两组间各项参数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1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身高、BMI、绝经年限、脆性骨折史、各腰椎与髋部BMD值、股骨颈骨强度参数(CAS、CSMI、Z、Cort、BR)值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T2DM+OP组患者治疗1年后,各腰椎及髋部BMD值均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强度(CSA、CSMI、Z升高,BR降低)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年后,各腰椎及髋部BMD值均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强度(CSA、CSMI、Z、Cort升高,BR降低)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OP组患者治疗1年、2年后各腰椎及髋部BMD值均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强度(CSA、CSMI、Z、Cort升高,BR降低)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2年后,组内腰椎总和BMD增长率均高于股骨颈BMD增长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2年后,T2DM+OP组患者股骨颈骨强度(Z、Cort较低,BR较高)较OP组患者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治疗2年后,T2DM+OP组患者股骨颈骨强度(Z、Cort变化值低)提升较OP组患者慢,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在接受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的治疗后,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且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分别为(10.90±2.02)mg/dl、(3.64±0.73)mg/dl和(79±17)IU/L,并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治疗伴或不伴T2DM的OP患者均可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和骨强度,安全有效,且对腰椎骨密度的提升优于股骨颈部。2T2DM延缓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治疗后OP患者股骨颈骨强度的提升,但对骨密度的提升无影响,应加强对此类患者髋部骨折的预防。3骨强度结构参数用于患者治疗前后骨质的评价是对骨密度参数的良好补充。图3幅;表9个;参149篇。

吴艳婷[9](2020)在《血清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入院的患者261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以1994年WHO推荐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选取其中7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病例组(骨质疏松组),191例非骨质疏松患者为对照组(非骨质疏松组),应用SPSS22.0进行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间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碱性磷酸酶(ALP)、高密度脂蛋白(HDL-C)、日照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骨质疏松组瘦素、骨钙素(BGP)、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1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组;甲状旁腺素(PTH)、I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以瘦素≥25 ug/L、PTH≥55 ng/l、β-CTX≥40 nmol/l、BGP≥50 ng/l、PINP≥45 ug/l、1,25(OH)2D3≥50 ng/l为暴露组,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Leptin、PTH、PINP、1,25(OH)2D3、年龄、日照时间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有关联,瘦素、PTH、PINP、1,25(OH)2D3暴露可增加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年龄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日照时间的增加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结论1瘦素、PTH、PINP、1,25(OH)2D3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有关。PTH升高,瘦素、1,25(OH)2D3、PINP的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增加。2没有发现β-CTX、BGP与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有关联。图0幅;表8个;参162篇。

韦聪[10](2020)在《益肾密骨汤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益肾密骨汤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共6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碳酸钙D3片(Ⅱ)联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再予益肾密骨汤加减汤剂煎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转换标志物及雌二醇变化量以及骨折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每月监测一次血钙。两组在治疗开始前及结束时、试验组在用药后2周、1个月、2个月时分别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以评估药物安全性。将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绝经年限、病程、身体质量指数及骨密度)上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分别在VAS评分、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ecollagen,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Type I collagen carboxyl telopeptide beta specific sequence,β-CTX)、雌二醇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在VAS评分上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吸收标志物(β-CTX)水平上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述两项指标上的改善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骨形成标志物(PINP)水平上,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雌二醇变化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之间的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本研究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密骨汤联合碳酸钙D3片(II)和骨化三醇胶丸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可显着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够降低β-CTX水平,不降低PINP水平,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碳酸钙D3片(II)和骨化三醇胶丸,并对雌二醇水平无影响。

二、钙剂和维生素D对骨密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钙剂和维生素D对骨密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案
        1.3.1 危险度分层标准
        1.3.2 化疗方案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方法
二、结果
    2.1 临床基本资料
    2.2 初诊时患儿骨骼状态与相关风险因素关系
    2.3 骨代谢标志物与BMD-Z值相关性
    2.4 巩固治疗前后骨骼各指标的变化
    2.5 继续治疗第一阶段前后骨骼各项指标变化
    2.6 继续治疗第二阶段(54周)前后骨骼各项指标变化
    2.7 化疗16周和54周前后BMD变化
    2.8 不同疗程时间点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趋势图
三、讨论
    3.1 化疗前后BMD的变化
        3.1.1 化疗前及巩固治疗前后BMD的变化
        3.1.2 化疗中后期及化疗结束后BMD的变化
        3.1.3 维生素D和生长激素与BMD之间的关系
    3.2 化疗期间维生素D的变化
    3.3 化疗前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
        3.3.1 化疗前及化疗期间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
        3.3.2 化疗结束后骨标志物的变化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收集
        2.2.2 超声骨密度仪测量
        2.2.3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2.2.4 诊断标准及分组
        2.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
    3.2 研究人群骨量丢失发生情况
    3.3 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单因素分析
        3.3.2 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流行现状
    4.2 影响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因素分析
        4.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骨量丢失的影响分析
        4.2.2 妇产科资料对骨量丢失的影响分析
        4.2.3 日常饮食及行为习惯资料对骨量丢失的影响分析
    4.3 对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干预的相关建议
第5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围绝经期女性骨量丢失影响因素的认识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调查问卷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3)髋部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Meta分析及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髋部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抗骨吸收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促骨形成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髋部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单药及联合治疗对癫痫患儿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低维生素D水平儿童的健康管理意见
综述 癫痫及应用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儿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诊疗特征、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分析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合并不同疾病的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分析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男性骨质疏松症病因与发病机制研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以及申请课题目录

(8)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前后骨质疏松伴糖尿病患者中轴骨骨量分布和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患者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1.4 DXA扫描及测量方法
        1.1.5 治疗方案
        1.1.6 数据收集
        1.1.7 研究分组
        1.1.8 记录不良事件
        1.1.9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基线参数值比较
        1.2.2 两组患者治疗1年、2年后组内参数值比较
        1.2.3 两组患者治疗1年、2年后组间参数值比较
        1.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参数变化值组间比较
        1.2.5 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疗法的安全性
    1.3 讨论
        1.3.1 T2DM并发OP的特点
        1.3.2 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对骨密度及骨强度的影响
        1.3.3 T2DM对骨密度、骨强度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影响
        1.3.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1.5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Ⅱ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机制
    2.1 跌倒风险增加
    2.2 骨强度降低
        2.2.1 骨转换率降低
        2.2.2 脂肪细胞因子代谢紊乱
        2.2.3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过量生成
        2.2.4 高血糖症
        2.2.5 胰岛素、IGF-1和胰淀素水平下降
        2.2.6 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增加
        2.2.7 骨髓增生肥大
    2.3 降糖药物影响
        2.3.1 胰岛素
        2.3.2 二甲双胍
        2.3.3 磺脲类药物
        2.3.4 噻唑烷二酮类
    2.4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影响
        2.4.1 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肝病(脂肪肝)
        2.4.2 外周血管神经病变
        2.4.3 性腺功能减退
    2.5 其他因素
    2.6 小结
    2.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血清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选择
        1.1.2 资料收集与调查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基本临床特征比较
        1.2.2 血清瘦素、骨代谢指标与骨质疏松患者的相关性分析
        1.2.3 影响2 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瘦素与T2DM合并OP
        1.3.2 骨代谢与T2DM合并OP
        1.3.3 其他相关因素与T2DM合并OP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 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2.1.1 高血糖毒性
        2.1.2 胰岛素及胰岛素生长因子(IGF)缺乏
        2.1.3 钙、磷代谢紊乱
        2.1.4 维生素D合成障碍
        2.1.5 肾脏病变
        2.1.6 瘦素水平
        2.1.7 肿瘤坏死因子
        2.1.8 性激素水平
        2.1.9 体重(BMI)
        2.1.10 遗传因素
    2.2 骨代谢标志物与BMD的相关性
    2.3 治疗进展
        2.3.1 运动、饮食联合
        2.3.2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2.3.3 口服降糖药和应用胰岛素
        2.3.4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偏差
        2.3.5 避免使用致OP药物
        2.3.6 对症治疗
        2.3.7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2.3.8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A 2型糖尿病调查表
附录B 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C 试剂盒说明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益肾密骨汤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处理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疼痛VAS评分比较
    3 PINP的比较
    4 β-CTX的比较
    5 雌二醇的比较
    6 临床疗效的比较
    7 不良事件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MOP的认识与治疗
        1.1 PMOP的发病机制
        1.2 PMOP的西药治疗
    2 中医学对PMOP的认识与治疗
        2.1 PMOP的病因病机
        2.2 PMOP的中药治疗
    3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选择的分析与讨论
    4 试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5 益肾密骨汤方药的分析与讨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钙剂和维生素D对骨密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骼的影响[D]. 李伟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2]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D]. 高晓辉. 青海大学, 2021(01)
  • [3]髋部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Meta分析及相关临床研究[D]. 黄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D]. 李军伟.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单药及联合治疗对癫痫患儿骨代谢的影响[D]. 宫玉冰.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6]2020版中国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防治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内科杂志, 2021(01)
  • [7]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相关性分析[D]. 李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前后骨质疏松伴糖尿病患者中轴骨骨量分布和结构变化[D]. 刘力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血清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D]. 吴艳婷.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益肾密骨汤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韦聪.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钙和维生素 D 对骨矿物质密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