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气腹、体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汝亨[1](2021)在《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精准麻醉管理及肺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时,CO2气腹和Trendelenburg体位会对患者多个系统生理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快的是循环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术中循环的波动,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及平台压升高、肺顺应性下降。给围术期麻醉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处理不当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脑血管意外、肺不张及肺损伤等并发症。目的:探讨在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时,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指导精准运用麻醉药物以及床旁肺部超声指导手法肺复张后滴定PEEP能否改善围术期循环的波动、肺不张、肺损伤,为Trendelenburg体位腔镜手术的麻醉管理及肺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将60例全身麻醉下行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精准麻醉组(Z组)和经验麻醉组(Y组)各30例。Z组应用精准麻醉管理策略(以BIS监测联合NMT监测指导运用麻醉药物维持麻醉深度以及运用肺部超声指导肺复张并滴定最佳PEEP指导机械通气的管理)。Y组应用经验麻醉管理策略(凭借麻醉医生的经验指导麻醉和机械通气的管理)。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前(T1)、气腹后5分钟(T2)、Trendelenburg体位后5分钟(T3)、Trendelenburg体位后60分钟(T4)、手术结束时(T5)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Cdyn);记录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乌拉地尔)的病例数;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拔管后15分钟(T6)、术后第24小时(T7)、术后第3天(T8)各时间点的肺部超声(LUS)评分;对比分析T0和T6时的Pa O2/Fi O2、CC16、MDA、SOD。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液量相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较,Y组T1、T4、T5时MAP、HR降低,T2、T3时MAP升高(P<0.05),T2、T3时HR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较,Z组T1-T5各时间点的MAP、HR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Z组相比,Y组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乌拉地尔的病例数更多(P<0.05);与T1相比,T2-T4时两组的Peak、Pplat均增高,Cdyn下降,但Y组相比Z组Ppeak、Pplat增高的更明显,Cdyn下降的更明显(P<0.05);与T0时相比较,两组T6、T7、T8的LUS评分增加(P<0.05)。T6、T7时Y组LUS评分比Z组更高(P<0.05),T8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相比较,两组T6时Pa O2/Fi O2、SOD下降,但Y组比Z组下降更明显(P<0.05)。与T0相比较,两组T6时MDA升高,但Y组升高更明显(P<0.05)。与T0相比较,Y组T6时CC16升高(P<0.05),Z组CC16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时应用精准麻醉管理相比经验麻醉,可以降低围术期循环及呼吸系统参数的波动,减轻肺不张及肺损伤。
方宇翔[2](2021)在《不同PEEP肺保护性通气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老年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比较两种水平的PEEP肺保护性通气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围术期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麻醉的病例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传统通气组(CMV组0cm H2O PEEP)20例,低水平PEEP组(PMV1组7cm H2O PEEP)20例,高水平PEEP组(PMV2组12cm H2O PEEP)20例。三组均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和麻醉方案。CMV组采用传统通气模式,PMV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不同水平PEEP,术毕拔管送PACU后返回病房。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气管插管后15min(T0)、气腹后30min(T1)、气腹后90min(T2)各时间点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平台压(Pplat)、驱动压、肺动态顺应性(Cydn)。同时在T0、T1、T2及拔除气管导管后20min(T3)取桡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根据Pa O2、Pa CO2和Fi O2计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肺泡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为主要观测指标。记录患者PH、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为次要观察指标。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是否吸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气道压力方面,T0、T1和T2时,PMV1组与对照组在Ppeak、Pplat上无显着差异(P>0.05),PMV1组患者在T0、T1时Pmean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0、T1和T2时,PMV2组患者Ppeak、Pmean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PMV1组(P<0.05)。T0时,PMV2组患者Pplat显着高于对照组和PMV1组(P<0.05)。T2时PMV2组Pplat显着高于PMV1组(P<0.05)。驱动压方面,PMV1组和PMV2组在各时间点(T0、T1、T2)的驱动压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PMV2组在气腹后(T1、T2)的驱动压均显着低于PMV1组(P<0.05);3.肺动态顺应性方面,气腹后(T1、T2),PMV1组、PMV2组Cydn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MV1组与PMV2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4.对于循环的影响,在T0和T1时,PMV2组MAP显着低于对照组和PMV1组(P<0.05);三组患者的HR在T0、T1、T2、T3时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氧合功能方面,T1、T2和T3时,PMV1组Pa O2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3时,PMV1组Pa O2显着高于PMV2组(P<0.05)。T1、T2、T3时,PMV1组患者的OI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2时,PMV2组OI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3时,PMV1组OI显着高于PMV2组(P<0.05);T2和T3时,PMV1组患者P(A-a)DO2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T3时,PMV1组患者P(A-a)DO2显着低于PMV2组(P<0.05);6.术中及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与传统通气模式相比,合理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呼气末正压能够有效改善术中氧合及呼吸力学参数。2.与12cm H2O水平PEEP相比,7cm H2O水平PEEP在呼吸力学的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改善氧合功能上更具优势,适合应用于该手术。
朴慧英[3](2020)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脑循环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探讨在七氟烷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下,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不同时间点的脑血流量及颅内压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纳入实验中,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S组,n=30)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n=30)。入室后开放一侧静脉通道,在另一侧桡动脉上建立有创动脉监测。待患者血压、心率平稳后,将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2MHz监测探头置于患者头部左侧颞窗,在45~60mm深度探测到信号最强的大脑中动脉(MCA)血流信号后,用头带固定探头,并测量脑血流平均峰值流速(Vmean)与搏动指数(PI)。S组采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P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和维持。两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平卧位时(T0)、麻醉诱导插管前(T1)、气腹前(T2)、气腹5min后(T3)、气腹加头低位5min后(T4)、气腹加头低位1Omin后(T5)、气腹加头低位30min后(T6)、气腹放气及体位恢复5min后(T7),观察并记录各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02)、大脑中动脉平均峰值速度(Vmean)及与搏动指数(PI)。结果:1.与TO相比,两组患者MAP与HR在T1、T2、T7时降低(P<0.05),与T3~T6时点无显着差异(P>0.05),且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2.与 T2 相比,两组 PaCO2与 PETCO2在 T3,T4,T5,T7 时无差异(P>0.05),T6时高于T5,有显着差异(P<0.05)。3.在P组:Vmean在T1、T2时降低,与T0有显着差异(P<0.01);T3、T4、T5、T6时逐渐升高,T3、T4、T5时与T0无显着差异(P>0.05),T6时高于T5有显着差异(P<0.05);T7时降低,与T0有显着差异(P<0.01),与T1、T2无显着差异(P>0.05)。S组:Vmean在T1时与T0无显着差异(P>0.05);T2时降低,与T0有显着差异(P<0.01);T3、T4、T5、T6时逐渐升高,T3、T4、T5时与T0无显着差异(P>0.05);T6时高于T5有显着差异(P<0.05);T7时降低,与T0有显着差异(P<0.01),与T2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T1时S组高于P 组(p<0.01)。4.在P组,PI在T1、T2时降低,与T0有显着差异(P<0.01);T3、T4、T5、T6时逐渐升高,T3时与T0无显着差异(P>0.05),T4、T5、T6时与T0有显着差异(P<0.01),T6时高于T5,有统计学意义(P<0.05);T7时降低,与T0有显着差异(P<0.01),与T1、T2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S组,PI在T1时与T0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T2时降低,与T0有显着差异(P<0.01);T3、T4、T5、T6时逐渐升高,T3时与T0无显着差异(P>0.05),T4、T5、T6时与T0有显着差异(P<0.01),T6时高于T5,有统计学意义(P<0.05)0T7时降低,与T0有显着差异(P<0.01),与T2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T1时S组高于P组(P<0.01)。结论:1.麻醉诱导期,诱导剂量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对脑血流量与颅内压的影响明显少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2.麻醉维持期,临床剂量的丙泊酚与七氟烷均使脑血流量与颅内压降低。3.妇科腔镜麻醉中,CO2、气腹压与头低位使脑血流量与颅内压增高。
任艳慧[4](2020)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老年喉罩全麻腹腔镜手术术中呼吸参数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小潮气量容量控制通气(VCV)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和压力控制通气(PCV)联合呼气末正压在气腹状态下对老年患者全麻期间的呼吸参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更适合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中通气模式。方法:根据课题设定的患者入选条件和排除标准,拟选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患者100例。年龄65-80岁之间,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行全身麻醉患者。患者入室后嘱平卧位,给予建立上肢静脉通路,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心电图、体温、无创血压计、脉搏氧饱和度)、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PI)、熵指数等,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两组及麻醉机新鲜气体流量均为2 L/min、吸入氧浓度(Fi02)60%。人工气腹前均行VCV通气模式,潮气量(Vt)8 ml/kg,RR为12 次/分,I:E 为 1:2。建立(C02气腹后,VP 组(VCV+PEEP):Vt 为 6ml/kg,PEEP=5cm H20;PP(PCV+PEEP)组:设定为 PCV 组通气模式并加用 5cm H20 PEEP,两组通过调整呼吸参数使PETC02维持在35~45 mmHg。在入室后5min(T0),置入喉罩后VCV通气5min(T1),建立人工气腹后(即刻)(T2),建立人工气腹后30min(T3),气腹结束后10 min(T4),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P02,记录两组 T1-T4 不同时刻的 Vt、RR、PETC02、Pplat、Ppeak、Cdyn、Raw,分别在T1、T3、T4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02)、二氧化碳分压(PaC02),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氧合指数(01)、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02),肺血分流率(Qs/Qt)。结果:1.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身高,BMI指数、ASA分级、合并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气腹时间、尿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无统计学差异。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在组间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0比较,PP模式组和VP模式组T2、T3时SBP降低;DBP在T2时升高,(P<0.05);HR在T1时降低。3.组间比较:与VP模式组比较,PP模式组呼吸力学指标T3时Ppeak①和Pplat降低(P<0.05),Cdyn增加(P<0.05);组内比较:与T1相比,两组患者在T3、T4时刻Ppeak和Pplat均升高(P<0.05),Cdyn均减小(P<0.05)。②与T0比较,VP模式组和PP模式组T1、T2、T3、T4时Vt降低;RR在T1、T2、T3、T4时升高;PETCO2在T2、T3时升高;与VP 比较,Vt在T2、T3升高;RR 在 T1、T2、T3 时升高;(P<0.05)4.组间比较:与VP组比较,PP模式组在T1时OI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PA-aDO2、QS/Q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相比,两组患者在T3、T4时PaCO2均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T1、T4时比较,两组T3时QS/QT升高(P<0.05)。5.本研究中,92例患者均随访至术后第5天,VP组46例患者中有2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发生低氧血症;PP组46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低氧血症,VP组术后5天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虽然高于PP组,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V联合PEEP的机械通气模式较小潮气量VCV联合PEEP的通气模式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更具优势,能更好的改善术中的氧合,获得更好的呼吸参数与血流动力学参数。
常慧[5](2020)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优化型截石位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优化型截石位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于清醒状态下进行体位安置,实验组采取优化型头低臀高截石位,对照组采取常规头低臀高截石位。应用压陷式眼压计监测两组患者的眼压,借助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和麻醉机收集两组患者的血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气道压(Paw)和呼末二氧化碳(PETCO2)。上述指标的监测时间点分别为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气腹前(T2)、气腹后体位改变5min(T3)、体位改变15min(T4)、体位改变30min(T5)、体位改变60min(T6)、体位改变90min(T7)、气腹结束恢复平卧位后5min(T8)、拔气管插管前(T9),其中呼吸动力学参数的监测从T2开始。此外,利用手术体位舒适度表和手术医师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麻醉前体位舒适度和手术医师对手术野暴露满意度进行评估,于术后评估手术体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体重、手术类型、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眼压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眼压均有所下降,建立气腹后眼压开始上升,均在T6时眼压达到最高并持续到T7,气腹结束后,两组患者眼压也得到了较快恢复。但是两组患者眼压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3.518,P<0.05)。从T4-T7,体位改变期间实验组患者眼压在各对应监测时间点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3.气管插管后(T2)两组患者血压、HR、MAP均下降;T3-T7期间两组患者血压、HR、MAP无明显波动且均在正常范围之内;T8-T9逐渐开始升高。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血压、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CO2在两组内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趋势,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aw随着体位的调整和手术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于T6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实验组的Paw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Paw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606,P<0.05)。4.在两组患者麻醉前体位舒适度方面,实验组患者体位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体位舒适度,表现为实验组有78.79%患者对安置的体位无不适感显着高于对照组(41.18%);而对照组患者对安置的体位感觉不适者占58.82%,高于实验组患者(21.2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4,P<0.05)。5.将两组患者手术医师对手术野暴露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6,P>0.05),手术医生对两种体位下的手术野暴露满意度评价均较高。6.本研究分析了患者术后体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显示在所有的纳入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只有肩部疼痛和眼结膜水肿的发生。虽然实验组患者体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0,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相对于常规的头低臀高截石位,采取优化型头低臀高截石位可显着改善术中患者眼压进行性增高、降低术中气道压的升高并明显改善患者体位舒适度。
沈俏微[6](2020)在《改进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摆放技术与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摆放技术的改进,观察改进后的手术体位摆放技术对患者术前手术体位舒适度、术中眼内压、平均动脉压、气道压,术后胸颈部的皮下气肿、下肢疼痛麻木、肩部疼痛的影响,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价值,为今后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循证依据。方法选择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调研对象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低臀高截石位,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头低足高截石位摆放技术,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体位舒适度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T1)、麻醉完成后平卧截石位(T2)、气腹并头低臀高后5min(T3)、气腹并头低臀高后30min(T4)及之后每30min(T5-T11)、气腹解除后恢复平卧位5min(T12)、麻醉结束恢复清醒前(T13)的眼压、平均动脉压、气道压值;比较两组术后胸颈部皮下气肿、下肢疼痛麻木、肩部疼痛情况。上述每个时间节点的眼内压均利用手持式接触式眼内压计进行测量,再取平均值作为该时间点的眼内压值;平均动脉压与气道压直接在心电监护仪和麻醉机上直接读取记录;在手术全麻前摆好平卧截石体位后由患者填写手术体位舒适性量表,调查患者手术体位舒适度;手术结束恢复平卧位立即用听诊器按压胸颈部位,听到类似捻动头发的声音即为发生皮下气肿;待两组术后24h、48h、72h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两组下肢疼痛麻木、肩部疼痛情况。采用IBM SPSS 21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频数和百分比,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数据的统计学描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皮下气肿发生率、肩痛发生率、下肢疼痛麻木发生率采用χ2;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平均眼压值、气道压峰值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多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眼压值、气道压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下肢疼痛麻木、肩痛程度评分及手术体位舒适度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T3至T13时间点的眼内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与T4这两个时间点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T4至T11时间点观察组的气道压峰值低于对照组,且术中变化趋势较平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发生皮下气肿,其中对照组发生人数为35例,占所在组总人数的70%,观察组发生人数为16例,占所在组总人数的32%,两组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有显着差异(χ2=14.446,P<0.001);观察组的舒适度评分(72.42±3.33分)高于对照组的评分(54.58±5.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28,P<0.001);观察组在术后24h下肢麻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χ2=10.176,P值=0.001<0.05),且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Z=-2.867,P值=0.04<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48h下肢麻木疼痛发生率也存在显着差异(χ2=4.640,P值=0.031<0.05),但疼痛VAS评分不存在显着差异(Z=-1.409,P值=0.159>0.05);观察组在术后24h、48h肩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48,P值<0.001;χ2=4.640,P值=0.031<0.05),且术后24h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Z=-3.378,P值=0.01<0.05),差异显着。结论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眼压值的变化随着头低臀高截石位以及CO2气腹的建立而发生变化,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使得患者眼压变化的趋势更加平稳,能有效地缓解患者术中眼压值的升高,更有利于维护患者术中的眼压安全;改进的体位安置技术里使用了新型截石位腿架,减少了患者术后下肢疼痛麻木的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手术患者疼痛的程度;减轻了术后皮下气肿、肩部疼痛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体位舒适度。
刘朝[7](2020)在《反比通气联合PEEP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反比通气(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IRV)联合PEEP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0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BMI:19~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5):常规通气组(A组)、IRV+PEEP组(B组)、IRV组(C组)和PEEP组(D组)。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术完成后,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潮气量6~8 ml/kg,吸呼比(I:E)1:2,通气频率12次/min,吸入氧浓度7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0~50 mm Hg,术中气腹压力维持在13~15 mm Hg。于气腹建立时分别调整I:E比例及PEEP,并均于气腹结束后恢复至原通气模式,分别于气腹前(T1)、气腹后20 min(T2)、气腹后60 min(T3)、气腹解除后5 min(T4)时刻采集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并计算各时刻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肺动态顺应性(Cdyn)、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并于麻醉诱导前(T0)、气腹解除后5 min(T4)、手术后24 h(T5)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表面活性蛋白-A(SP-A)以及白介素-6(IL-6)的浓度。并记录患者气腹压力、气腹时间及术后72 h内并发症,包括:体温>38℃,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腹胀及术后肩痛等。结果:1四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比较:与T1时刻比较,四组T2、T3时刻Ppeak、Pmean升高、Cdyn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T2、T3时刻Ppeak无明显差异(P>0.05)、Pmean、Cdyn升高(P<0.05),C组T2、T3时刻Ppeak降低、Pmean、Cdyn升高(P<0.05),D组T2、T3时刻Ppeak、Pmean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T2、T3时刻Ppeak、Pmean降低(P<0.05),D组T2时刻Ppeak升高、T2、T3时刻Pmean、Cdyn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T2、T3时刻Ppeak、Pmean升高(P<0.05)。2四组患者氧合指标比较:与T1时刻比较,四组T2-4时刻PaCO2升高(P<0.05)。四组间各时刻PA-aO2、PaO2/FiO2及PaCO2无明显差异(P>0.05)。3四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与T1时刻比较,MAP T2、T3时刻升高、RR T3、T4时刻升高(P<0.05),B、C、D三组T2、T3时刻HR上升(P<0.05)。四组间各时刻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异(P>0.05)。4四组血清IL-6与SP-A浓度比较:与T0时刻比较,四组T4时刻血清SP-A、IL-6浓度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T4、T5时刻血清SP-A、IL-6浓度降低(P<0.05),C组T4时刻血清SP-A、IL-6浓度降低(P<0.05)。5四组间术后72 h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短小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不增加Ppeak的前提下,IRV联合PEEP不仅能提高Pmean,改善Cdyn,还能减轻炎症反应,并且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应用。
周影[8](2020)在《深度肌松联合低气腹压用于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并探讨深度肌松和中度肌松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比较深度肌松和中度肌松联合不同气腹压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影响,从而分析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最佳的肌松深度与气腹压力,最大程度的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方法:选取我院行择期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深度肌松+低气腹压)、B组(中度肌松+低气腹压)、C组(中度肌松+高气腹压)。麻醉诱导阶段给予3倍95%有效药物剂量(95%effective dose,ED95)的苯磺顺阿曲库铵,行面罩通气去氮给氧待四个成串刺激比值(Train of four ratio,TOFr)等于0时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阶段的肌松监测采用持续的四个成串刺激/强制刺激后计数(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Post tetanic count stimulatim,TOF/PTC),并根据肌松监测结果调整肌松药输注速度,从而使三组患者维持目标肌松深度。比较三组患者手术视野满意度;术后48h内腹部疼痛评分与肩部疼痛发生率;恢复指数(T1从25%恢复至75%的时间)、TOFr恢复至0.7、0.9的时间;术中各时段气道压力与血流动力学变化;肌松残余作用与并发症。结果:与B组比较,A组和C组手术视野满意较高。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术后1h、4h、8h、16h VAS评分显着降低;术后8h、24h、48h肩部疼痛发生率显着降低。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患者恢复指数、TOFr恢复至0.7、TOFr恢复至0.9的时间明显缩短。与T0时比较,三组患者T1、T2时气道压力、心率、平均动脉压显着增高;与C组比较,A组和B组T1、T2时气道压力较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差异并不显着。结论:本研究认为深度肌松联合低气腹压及中度肌松联合高气腹压应用于肥胖患者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均能够提供满意的手术操作空间。深度肌松组患者腹壁张力的降低有效的增加了手术操作空间,同时低气腹压对术中呼吸功能、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术后早期疼痛的降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高气腹压组患者由于腹内压力-容积曲线效应,其手术操作空间实现了最佳化,联合中度肌松有利于术后快速苏醒。
张晓燕[9](2020)在《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眼内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模式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眼内压(IOP)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ASA IIIII级,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1825kg?m-1,气腹时间在一小时以上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均为同一组手术医生),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容量控制通气组(V组,n=20)和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通气组(P组,n=20)。V组潮气量(VT)10ml?kg-1,P组VT6ml?kg-1,并加5cmH2O的PEEP。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各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平台压(PLAT)、气道峰压(PEAK)、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左眼IOP(LIOP)、右眼IOP(RIOP)。时间点包括:入室去枕平卧静息10 min(T1)、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腹建立后5 min(T3)、气腹+头低脚高位30°后60min(T4)、气腹+头低脚高位30°后90min(T5)、气腹解除恢复仰卧位后20min(T6)。结果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SBP、DBP、HR、CVP、PEAK、PLAT、PETCO2、LIOP、RIOP在T1-T6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不同时间点比较:与T1时刻比较V、P两组患者在T2、T4、T5、T6时刻SBP、DBP、HR均降低,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T1时刻比较V、P两组患者在T3、T4、T5时刻CVP均增高,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T2时刻比较V、P两组患者在T3、T4、T5时刻PEAK、PLAT、PETCO2均增加,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T1时刻比较V、P两组患者在T2时刻LIOP、RIOP均降低,在T3、T4、T5时刻LIOP、RIOP均增高,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T3时刻比较两组患者在T5时刻LIOP、RIOP均增高,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T4时刻比较两组患者在T5时刻LIOP、RIOP均增高,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气腹及头低脚高体位均引起患者IOP升高,且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或常规容量通气模式也可使患者IOP升高,但维持在正常范围,均可安全应用于此类患者中。
李泽宇[10](2020)在《不同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18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容量控制通气模式组(V组)、压力控制通气模式组(P组)以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VPR组)。容量控制通气模式组(潮气量VT8~12ml/kg,吸呼比(I:E)=1:2);压力控制通气模式组(设定吸气压力范围在10~35cm H2O最高不超过40cm H2O,使得潮气量达VT8~12ml/kg,I:E=1:2);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潮气量6ml/kg+手法肺复张(Recruitments,RM)+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设定为5cm H2O)。在气管插管后,三组通过调整通气参数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35~45 mm Hg;记录入组患者气管插管后5min(T1)、气腹开始后30min(T2)、气腹结束后10min(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Airway peak pressure,Ppeak)、气道平台压(Airway platform pressure,Pplat)、动脉血气分析参数(Pa O2、Pa CO2);并计算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dyniance,Cdyn)和吸气阻力(Airway resistance,Raw)、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 D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应用急诊床旁肺超声检查方案(Bedside lung ultrasound in emergency,BLUE),检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气管拔管后15min(T4)的肺部超声影像,采用LUS评分标准评估患者肺不张发生情况。结果1.T1时V组患者Ppeak显着高于P组、VPR组,T2时三组患者Ppeak较T1时显着升高,且V组显着高于P组、VPR组,T3时三组患者Ppeak回复至接近T1时水平,但V组仍高于其他两组(P<0.05);与T1时相比,T2时三组患者Pplat显着升高,且V组显着高于P组、VPR组(P<0.05);在T1时至T3时,P组及VPR组Raw均显着低于V组(P<0.05);T1时、T3时P组及VPR组Cdyn显着高于V组(P<0.05)。2.T2时,P组及VPR组Pa O2均显着高于V组(P<0.05),且VPR组高于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P组Pa CO2低于V组和VPR组(P<0.05)3.三组患者A-a DO2在T2时较T1时显着上升(P<0.05),T3时下降接近T1水平;三组患者T2时OI较T1时显着下降(P<0.05)且V组显着低于P组和VPR组(P<0.05);三组患者RI在T2时较T1时上升,T3时较T2时下降接近T1水平,但各时间点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三组患者中均有肺不张发生,VPR组较其他两组发生者少,VPR组患者LUS评分显着低于P组和V组(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与单纯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和压力控制通气模式相比,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更有利于改善患者氧合功能,降低肺不张发生率。
二、不同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气腹、体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气腹、体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精准麻醉管理及肺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精准麻醉理念 |
1.2 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对麻醉管理的影响 |
1.3 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精准麻醉管理研究进展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实验的主要药品、试剂和设备 |
2.1.1 主要药品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设备及耗材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选择 |
2.2.2 入选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3 实验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麻醉方法 |
2.3.3 观察时间点和观察指标 |
2.3.4 标本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
2.3.5 标本的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循环系统参数 |
3.3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
3.4 呼吸力学参数 |
3.5 肺部超声(LUS)评分 |
3.6 两组PaO_2/FiO_2、CC16、MDA、SOD水平 |
第4章 讨论 |
4.1 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精准麻醉管理 |
4.2 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肺保护 |
4.3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精准麻醉管理在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应用进 |
参考文献 |
(2)不同PEEP肺保护性通气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老年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观察指标 |
2.1 一般情况 |
2.2 观察时间点 |
2.3 主要观察指标 |
2.4 次要观察指标 |
2.5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呼吸力学指标变化 |
2.1 气道压力 |
2.2 肺动态顺应性(Cydn) |
3 肺氧合指标变化 |
3.1 PaO_2和PaCO_2 |
3.2 氧合指标的变化 |
4 血流动力学指标 |
5 术中并发症情况 |
6 术后肺部并发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脑循环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时间点和监测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MAP与HR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PaCO_2与P_(ET)CO_2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Vmean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PI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腹腔镜麻醉影响脑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老年喉罩全麻腹腔镜手术术中呼吸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1.1腹腔镜手术对机体的影响 |
1.2 食管引流型喉罩的临床应用 |
1.3 压力控制通气与容量控制通气 |
1.4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主要设备 |
2.1.2 研究主要药品 |
2.2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剔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术前访视 |
2.3.2 麻醉前准备 |
2.3.3 具体方法 |
2.3.4 呼吸参数的设定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般资料比较 |
3.1.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3.1.2 两组患者术中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
3.3 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
3.3.1 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
3.3.2 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
3.4 两组患者氧合参数比较 |
3.5 患者术后5天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机械通气肺保护策略对老年患者全麻腹腔镜手术中的影响 |
1 老年麻醉 |
2 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
3 老年人腹腔镜手术对其机体的影响 |
3.1 CO_2人工气腹对机体的影响 |
3.2 术后的肺部并发症影响 |
4 老年人腹腔镜手术肺保护策略 |
4.1 腹腔镜手术期间的监测指标 |
4.1.1 气道压力 |
4.1.2 中心静脉压 |
4.2 腹腔镜手术中使用保护性通气的基本原理 |
4.3 保护肺部的通气策略 |
4.3.1 吸入氧分数(fio2) |
4.3.2 潮气量 |
4.3.3 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之间的关系 |
4.3.4 PEEP |
4.3.5 复张策略 |
4.3.6 容积控制通气与压力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优化型截石位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妇科腹腔镜手术体位引起的术中不良影响 |
2.1.1 体位对眼压的影响 |
2.1.2 体位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2.2 妇科腹腔镜手术体位引起的术后并发症 |
2.2.1 颈肩部疼痛 |
2.2.2 下肢神经及血管损伤 |
2.2.3 臂丛神经损伤 |
2.3 体位安置对手术野的影响 |
2.4 体位安置的时机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
2.5 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 |
2.6 其他影响因素 |
2.7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抽样方法 |
3.1.2 纳入、排除、退出标准 |
3.1.3 样本量估计及分组原则 |
3.1.4 观察时间点和指标 |
3.2 试验材料 |
3.2.1 主要仪器设备 |
3.2.2 所需药品诺氟沙星滴眼液 |
3.2.3 新型体位垫的制作 |
3.3 资料收集工具 |
3.3.1 手术体位舒适度调查表 |
3.3.2 手术医师术野暴露满意度调查表 |
3.3.3 一般资料问卷 |
3.4 研究步骤及实施措施 |
3.4.1 预试验 |
3.4.2 成立专业护理小组 |
3.4.3 实施措施 |
3.5 资料收集与分析 |
3.6 质量控制 |
3.7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不同时间点患者眼压变化 |
4.3 不同监测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呼吸动力学参数变化 |
4.4 患者麻醉前体位舒适度评估 |
4.5 医生对患者手术野暴露满意度评估 |
4.6 术后体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体位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眼压的影响 |
5.2 体位对患者血流及呼吸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5.3 患者麻醉前体位舒适度评估 |
5.4 体位对手术野的影响 |
5.5 体位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本研究的不足 |
6.2.2 本研究的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6)改进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摆放技术与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背景 |
1. 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导致的并发症 |
2. 国内外对头低臀高截石位改进的研究 |
3. 国内外对手术体位舒适度的研究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一、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研究对象 |
1. 对象的选择 |
2. 样本量的计算 |
(三) 研究方法 |
1. 实验分组 |
2. 改进体位方案的设计构建(小样本预实验) |
3. 试验步骤 |
4. 干预方式 |
5. 观察指标 |
6. 数据收集和分析 |
7. 技术路线图 |
8. 伦理原则 |
9. 质量控制 |
二、结果 |
0.05)'>(一) 两组手术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
0.05)'>(二) 观察组术中T3~T12的眼压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
0.05)'>(三) 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在T3和T4较对照组低(P>0.05) |
0.05)'>(四) 观察组从T4~T11的气道压峰值较对照组低(P>0.05) |
0.05)'>(五) 观察组下肢麻木疼痛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P>0.05) |
0.05)'>(六) 观察组术后肩部疼痛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P>0.05) |
0.05)'>(七) 观察组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较低,体位舒适度较高(P>0.05) |
(八)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的访谈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在维持术中正常眼压值有显着效果 |
(二)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能有效缓解术中因体位变化带来的血流动力学波动 |
(三)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在维持术中气道压平稳有显着效果 |
(四)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明显降低了术后下肢麻木疼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 |
(五)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明显降低了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 |
(六)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有效降低了皮下气肿的发生率 |
(七)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有效提高了体位舒适度评分 |
(八)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对改进体位技术的评价 |
(九) 不足与展望 |
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头低臀高截石位合并腹腔镜CO_2气腹对机体的影响及干预措施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7)反比通气联合PEEP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妇科腹腔镜手术通气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深度肌松联合低气腹压用于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及残余肌松对机体影响的研究进展 |
2.1 二氧化碳气腹 |
2.1.1 二氧化碳气腹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
2.1.2 二氧化碳气腹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
2.1.3 二氧化碳气腹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
2.1.4 二氧化碳气腹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
2.1.5 二氧化碳气腹对肝肾等脏器功能的影响 |
2.1.6 二氧化碳气腹的其他影响 |
2.1.7 二氧化碳气腹的发展与展望 |
2.2 残余肌松 |
2.2.1 残余肌松的定义 |
2.2.2 残余肌松的现状 |
2.2.3 残余肌松对机体的影响 |
2.2.4 残余肌松的预防 |
2.2.5 肌松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
2.2.6 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发展与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一般资料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分组方法 |
3.2.2 麻醉诱导 |
3.2.3 麻醉维持 |
3.2.4 麻醉恢复 |
3.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3.3.1 手术条件指标 |
3.3.2 术后疼痛指标 |
3.3.3 肌松恢复指标 |
3.3.4 术中不同时点气道压力的情况 |
3.3.5 血流动力学变化 |
3.3.6 术后肌松残余作用与并发症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各指标比较 |
4.2 三组患者手术视野满意度比较 |
4.3 三组患者术后48 小时内腹部疼痛评分 |
4.4 三组患者术后肩部疼痛发生率 |
4.5 三组患者肌松恢复指标比 |
4.6 三组患者不同时点气道压力的比较 |
4.7 三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
4.8 术后肌松残余作用与并发症 |
第5章 讨论 |
5.1 不同气腹压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
5.2 肌松深度对手术视野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5.3 不同气腹压对术中气道压力的影响 |
5.4 不同气腹压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5.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6 局限性 |
5.7 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眼内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0)不同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主要药物和器械设备 |
1.2.1 主要药物 |
1.2.2 主要设备 |
1.3 方法 |
1.3.1 麻醉 |
1.3.2 通气方案 |
1.3.3 通气功能检测 |
1.3.4 观察指标 |
1.3.5 计算公式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三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比较 |
2.2.1 三组患者气道压力的比较 |
2.2.2 三组患者气道阻力的比较 |
2.2.3 三组患者动态肺顺应性的比较 |
2.3 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 |
2.4 三组患者肺氧合指标变化的比较 |
2.4.1 三组患者PaO_2和SaO_2的比较 |
2.4.2 三组患者PaCO_2的比较 |
2.4.3 三组患者氧合指标的比较 |
2.5 三组患者肺不张的比较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手术中机械通气的管理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不同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气腹、体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精准麻醉管理及肺保护研究[D]. 陈汝亨. 南昌大学, 2021(01)
- [2]不同PEEP肺保护性通气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老年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D]. 方宇翔.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脑循环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朴慧英. 延边大学, 2020(05)
- [4]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老年喉罩全麻腹腔镜手术术中呼吸参数的影响[D]. 任艳慧.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优化型截石位的应用效果评价[D]. 常慧. 延安大学, 2020(12)
- [6]改进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摆放技术与效果观察[D]. 沈俏微.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反比通气联合PEEP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D]. 刘朝.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深度肌松联合低气腹压用于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D]. 周影. 吉林大学, 2020(08)
- [9]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眼内压的影响[D]. 张晓燕.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10]不同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D]. 李泽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