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性神经网络应用于维生素B族4组分同时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月娥[1](2019)在《基于超材料的太赫兹带阻滤波器及其传感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太赫兹波具有频谱宽、穿透性强、安全性高和物质识别的指纹谱等特性,在通讯、安检、生物医学和成像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太赫兹源、探测技术和功能器件的不成熟,限制了太赫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超材料是由人工设计的亚波长结构单元组成、具有自然材料所不具有的超常物理特性的人工电磁材料,超材料的出现促进了太赫兹探测、传感和功能器件等的发展。在这些应用中调制器和传感器等功能性器件必不可少,而多带、可调谐的调制器拓宽了超材料的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论文基于超材料单元结构之间的近场耦合作用设计了两种机械可调的太赫兹带阻滤波器,利用等效电路理论分析了耦合机理,并研究了多阻带滤波器在传感领域的应用。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超材料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首先,用麦克斯韦方程分析电磁波在均匀媒质超材料中的传输特性,利用电子集体运动的方程模型分析电磁波的电场与磁场对超材料的极化和磁化作用,得到超材料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与电磁波频率之间的关系。2.超材料结构设计的思路均基于偶极子的近场耦合效应理论。论文详细地阐述了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产生的原理,分析了电偶和磁偶极子以纵向和横向方式组合对超材料谐振频率的影响,相较于这种分析方法的复杂和不直观,超材料的RLC等效电路模型简化了耦合效应的机理解释,为超材料的设计和研究带了方便。论文对电路模型分析谐振的原理与可行性进行了讨论。本论文设计的两个结构均采用偶极子杂交理论结合LC等效电路模型的方法解释谐振机理。3.基于电磁诱导透明的超材料太赫兹带阻滤波器设计。设计了一种基于电磁诱导透明(Electromagnetic Induced Transparency,EIT)效应的双层双“H”正交型的太赫兹带阻滤波器。研究发现:当电磁波入射角在0°~10°范围内变化时,在0.92 THz处实现了单阻带滤波到双阻带滤波的变化,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实现双阻带滤波时其低频阻带的中心频率出现红移,而高频阻带的中心频率出现蓝移,表明该阻带滤波器具有中心频率可调的特性。论文首先阐述了 EIT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 EIT现象中各谐振峰和透明峰的表面电流,根据电偶极子的杂化理论,分析多个偶极子的耦合效应,从束缚模的模式解释EIT效应;又根据电偶极子的分布,获得了该结构的等效LC电路模型,从电路模型谐振条件分析了该结构实现EIT效应和阻带滤波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论文讨论了结构尺寸对阻带滤波器透射谱线的影响,发现几何尺寸的改变对透射幅度影响不大,主要影响阻带的中心频率和带宽。4.超材料太赫兹多阻带滤波器研究。设计和制备了一种基于近场耦合效应的机械可调谐的太赫兹四阻带滤波器。该滤波器是在硅基底上利用微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由外正六边形环和内圆环组成,双环各自开口的中心到单元结构几何中心的水平位移相同。当太赫兹波垂直入射到该器件上,透射谱上存在四个谐振峰。当方位角在0°~90°范围变化时,可以同时调制四个谐振峰的透射幅度,其中第四谐振峰出现蓝移。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组成滤波器单环的透射和调谐特性,发现虽然单开口环随着方位角的改变具有调谐功能,但两个单环的谐振峰并不是简单的双环谐振峰的直接组合。通过分析四阻带谐振频率处的表面电流分布,结合偶极子的杂化理论,获得各谐振处的等效电路,不仅解释了上述两个单环谐振峰与双环谐振峰的差异,而且也说明四谐振峰透射幅度的调制机理。通过分析该结构关键的几何参数对各阻带位置的影响,发现几何尺寸的变化对四阻带的中心谐振频率影响较大,其中外环尺寸主要影响前三个谐振峰的中心频率,内环尺寸主要影响后三个谐振峰的中心频率。通过太赫兹时域光谱透射系统对样品进行了测试,实验和仿真结果基本吻合,说明该滤波器在太赫兹波段具有多阻带滤波、透射幅度可调谐的功能。5.超材料多阻带太赫兹滤波器的传感应用研究。首先利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四个阻带的传感灵敏度进行了比较,利用超材料传感理论对其进行了解释。然后使用制备的多阻带滤波器实施了两个传感实验,实验一实现了在太赫兹波段难以直接用光谱区分的维生素B族B1、B3、B5和B6的鉴别,实验结果表明:(1)四种同浓度(0.5 mg/μl)维生素B的水溶液分别滴于传感器的表面上,不同的维生素导致了四个谐振峰产生了不同的偏移量,但是不同维生素导致各谐振峰频率偏移的规律相同,按照频移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B3、B5、B6和B1,说明四阻带的每个阻带具有物质选择性的传感作用;(2)对于同浓度任何一种维生素B的水溶液,由内外环耦合形成谐振的传感灵敏度明显高于仅由外环或内环的电偶极子振荡形成谐振的传感灵敏度。实验二实现了维生素B6的水溶液浓度检测,评价了传感器的性能:实验粗略地确定传感器测量B6水溶液浓度范围大致为0.25 mg/μl~1.25 mg/μl,分辨率大致在0.15 mg/μl左右。实验一、二的结果说明该滤波器具有优良的传感性能,可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样品传感检测。论文研究内容的创新点概括如下:(1)设计了一种基于EIT效应的可调谐带阻滤波器。(2)实验验证了 0.2 THz~1.0 THz范围内机械可调的四阻带滤波器。(3)提出了一种简易的鉴别水溶性维生素B族的方法,有较好的鉴别效果。论文研究内容的不足之处:(1)论文仅仿真分析了基于EIT效应的带阻滤波器的特性以及参数设定,未能加工和实验验证;(2)论文结合偶极子的杂交理论和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器件的电磁特性,但未深入分析外界信号和器件几何参数的改变对电路模型参数以及偶极子耦合效应的影响。
赫敏[2](2014)在《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同时测定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文中提出多组分的紫外光谱严重重叠并且相互干扰,无法用传统化学方法测定。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重叠信号进行分辨,实现了对合成未知样品的同时测定。本文主要研究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中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 networks,ANN)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多组分同时测定,建立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三组分同时测定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BP-ANN)对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同时测定并解析三种混合物的重叠光谱,光度法不经分离同时测定三种氨基酸,将BP网络模型应用于大豆氨基酸的同时测定。2.遗传算法优化BP-ANN的结构和参数,避免BP算法通过重复实验测试来确定隐含层个数,提高了网络的学习速度和效率。遗传神经网络解决了BP-ANN的过训练和过拟合问题,快速确定BP神经网络结构。GA-BP有效地弥补BP网络在网络结构、权值和阈值选择上的随机性缺陷,充分利用GA的全局搜索能力和BP网络的局部搜索能力,从而增强网络的智能搜索能力,缩短了网络收敛时间。3.应用遗传神经网络(GA-BP)对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浓度同时测定并解析三种氨基酸的重叠光谱,建立GA-BP同时测定混合氨基酸的模型。将GA-BP应用在大豆氨基酸组分测定,结果满意。本文将化学计量学中的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了稳定性高预测能力强的GA-BP模型。为合成未知样品的同时测定、化学分析、药物合成及其他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孙益民,翟春海,胡献琴,钟明,张晓,陈海娟[3](2014)在《神经网络用于光度法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离子》文中指出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通过构筑16-5-4多目标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同时测定溶液中Cd2+、Pb2+、Cu2+、As3+的含量。实验以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作为显色剂,采用"多因素多水平可视化设计法"设计样本,在4种组分可见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的390480 nm范围内,选取16个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作为输入信号,应用"留二法"原则训练BP网络。网络准确预测了结果,Cd2+、Pb2+、Cu2+、As3+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0%、100.03%、100.09%、99.9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8%、0.12%、0.26%、0.13%,达到了4种组分含量同时测定的目的。
云筠筠,王来成,吕冬梅[4](2010)在《浅谈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分析学研究中的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对化学计量学及其范畴内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了概述,对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分析学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和评价,并初步探讨了提高人工神经网络预报准确率的措施。
张书然[5](2009)在《分子光谱法同时测定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分子光谱分析法是基于物质分子与电磁辐射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了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测量由此产生的反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而进行分析的方法,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光谱法、红外及拉曼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具有分析速度较快、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尤其是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因其高灵敏和简便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光谱技术在处理复杂体系中多组分的同时测定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需要先经过繁琐的化学分离,然后分别测定。近年来兴起的混合物多组分不经分离直接同时测定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目前分子光谱法多采用导数技术、偏振技术、时间分辨荧光测定及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等技术手段,以达到同时测定的目的。吩噻嗪类化合物主要作为抑制中枢、抗精神病药和抗组胺药及染色剂被广泛使用。论文工作以多种吩噻嗪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围绕着RRS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荧光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以及导数-同步荧光光谱技术对其多组分混合物的同时测定及其分析应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吩噻嗪类多组分混合物体系反应的条件和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提出了几种对多组分吩噻嗪类化合物同时测定的新方法。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归纳如下:1.同多酸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的研究在适宜的酸度条件下,3种同多酸钼酸铵(AM)、钨酸钠(ST)和偏钒酸铵(AV)均可与盐酸氯丙嗪(CPH)和盐酸异丙嗪(PMH)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引起RRS显着增强,并产生新的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但3种同多酸体系的灵敏度有较大差异,其中以钼酸铵体系(pH1.1)最高,偏钒酸铵体系次之(pH 5.20),钨酸钠体系最低(pH4.0)。故以钼酸铵为RRS探针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盐酸氯丙嗪和盐酸异丙嗪与钼酸铵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的最大RRS散射峰均在365 nm处,且2组分的RRS光谱强度具有加和性,其差异仅在于两RRS光谱强度随浓度的线性增幅不同,据此可建立双组分信号响应的两条同原射线的计量分析法,从而可对2种吩噻嗪类药物进行同时测定,其检出限(3σ)分别为4.5 ng·mL-1(CPH)和7.7 ng·mL-1(PMH),其线性范围均为0.03~2.4μg·mL-1。本文还研究了反应产物的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讨论了离子缔合反应的历程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并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方法用于血清、尿样和非那根止咳糖浆中盐酸氯丙嗪和盐酸异丙嗪的同时测定取得满意结果。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的研究在适宜的酸度条件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磺酸钠(SL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均能与2种吩噻嗪类药物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且它们具有相似的光谱特征,其最大散射峰均位于276 nm,另在360 nm附近均有一个相对强度较低的散射峰;6种体系的散射强度(△IRR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CPH或PMH的浓度成正比。而且当CPH与PMH以1:1比例混和成系列不同浓度与3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nionsurfactant,AS)反应时,在276 nm处△IRRS在一定范围内也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表明它们的RRS光谱强度具有加和性,据此可建立混和物体系的标准曲线,进而可求得混和物的总量。研究还发现在CPH和PMH与3种AS反应时,CPH-AS体系散射强度均明显大于PMH-AS体系,因而可建立双组分信号响应的两条同原射线分析法。但3种AS体系的灵敏度却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其中含有芳环的SDBS体系的最灵敏,SDS体系次之,SLS体系最低。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以SDBS为ILRS探针的同原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2种吩噻嗪类药物,方法对2种吩噻嗪类药物的检出限(3σ)分别为8.3 ng·mL-1(CPH)和11.5 ng·mL-1(PMH),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03~3.6μg·mL-1和0.06~3.2μg·mL-1。本文研究了反应体系的RRS光谱特征,并以SDBS体系为例,讨论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实验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基于SDBS与CPH和PMH的离子缔合反应,发展了一种用RRS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2种吩噻嗪药物的新方法。方法灵敏、简便、快速,可用于药物制剂、非那根止咳糖浆和尿样中CPH和PMH的同时测定。3.偏最小二乘法(PLS)-胶束增敏荧光法同时测定多种吩噻嗪类药物的研究在pH为7.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盐酸氯丙嗪(CPH)、盐酸异丙嗪(PMH)和盐酸三氟拉嗪(TFPH)3种吩噻嗪类药物形成胶束体系,使其荧光显着增强。但3种吩噻嗪类药物的荧光光谱重叠严重,彼此干扰。为此,在胶束增敏荧光光谱法中引入了化学计量学技术,采集荧光光谱数据建立不同数学模型,如偏最小二乘(PLS)、主成分回归(PCR)和经典最小二乘(CLS)等,用这些模型来分辨重叠光谱,并对它们的分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该三组分体系中,PLS模型的分辨效果和各组分浓度的预报结果最好,RPET为3.6%。据此,提出了同时测定3种吩噻嗪类药物的新方法。3种吩噻嗪类药物的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0~3.80μg·mL-1(CPH)、0.0~4.80μg·mL-1(PMH)和0.0~4.00μg·mL-1(TFPH);检出限(3σ)分别为10.40μg·mL-1(CPH)、9.53μg·mL-1(PMH)和6.18μg·mL-1(TFPH),相关系数在0.9969~0.9990之间,线性关系较好。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较好,对模拟样品中3组分的同时测定,其中校正集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73%、4.0%和2.80%,预测集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0%、4.20%和3.30%。用于药物制剂和尿样中CPH、PMH和TFPH的同时测定,结果满意。4.亚甲蓝和天青A与AuCl4-离子缔合物的溶剂萃取导数-同步荧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的研究在酸性介质中,亚甲蓝(MB)和天青A(AA)与AuCl4-形成离子缔合物,被1,2-二氯乙烷萃取后,以△λ=20 nm进行同步荧光扫描并采用一阶导数处理,2个缔合物分别在683和608 nm附近出现峰值并能很好分开,且荧光强度分别与MB或AA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用于2种吩噻嗪衍生物亚甲蓝和天青A的同时测定,检出限(3σ)分别为7.9 ng·mL-1和17.8 ng·mL-1,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03~4.8μg·mL-1和0.06~5.8μg·mL9-1)。本文研究了离子缔合物的组成和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讨论了离子缔合反应的历程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方法不仅灵敏度高,而且简单、快速,并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复性,用于尿样和azureⅡ中亚甲蓝和天青A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张丹[6](2009)在《支持向量机算法应用于生物活性混合体系的定量分析及重元素光谱能级分类》文中认为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研究目的在于优化化学量测过程,并从化学量测数据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的化学信息。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是一种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的新兴化学计量学方法。SVM算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BPN)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过学习(over-fitting)”问题;通过选用不同的核函数可以寻找出空间最优平面,以期避免信息的丢失,取得更为可靠、更为准确的结果。SVM方法正逐步应用于包括多元分辨与校正分析、模式分类等研究领域中,也有望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任务愈来愈繁重的现代分析科学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本论文主要应用SVM算法对多元混合体系的定量分析以及光谱的化学模式分类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对于多元混合体系的定量分析,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多组分的预分离,而借助化学计量学手段则可较简单的实现复杂多组分的同时直接测定。我们将支持向量机方法分别应用于处理多种混合氨基酸体系的拉曼光谱、儿茶酚胺类物质混合体系的微分脉冲伏安图谱的定量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支持向量机方法能更好地从混合体系的量测数据中提取信息以实现定量分析目的,较传统的BPN方法,其分析结果更为精确。原子光谱的电子组态通常是根据谱线的能级、强度、同位素位移、塞曼效应等测量数据进行确定,或者应用量子理论计算来指认。但由于原子光谱的复杂性,仍有部分高激发态的原子光谱所属的电子组态难于确定。因此,尝试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来对UⅡ等重元素原子光谱的分类研究,对于完善原子光谱数据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支持向量机能够更为全面和准确地预报了未知能级的组态归属。
张立庆,程志刚,李菊清[7](2008)在《人工神经网络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五味子中3组分含量》文中研究说明将 Levenberg-Marquardt BP 算法用于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含量的同时测定。通过对网络结构和参数的优化,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网络训练仅34即可达到要求。人工神经网络分光光度法对试样各组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8.11%~105.8%,试样不经分离即可同时测定。
林生岭,吴家建,印厚飞,朱炜峰,曹旭,侯莲莲[8](2008)在《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同时测定四组份染料混合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对典型神经网络系统做介绍,并对人工神经网络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作解说。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以快速BP算法,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的四组分的染料溶液同时进行含量测定。在200600 nm的范围内,以12个特征波长处的吸收值作为网络特征参数,通过网络训练,酸性橙Ⅱ、酸性红B、甲基紫、酸性嫩黄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5%2.30%,4种成分的回收率在96.3%104%之间。实验表明,该算法速度快,预测结果准确,可用于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定量测定光解废水中多组份混合染料。
张金平[9](2008)在《苏丹红染料的光谱特征及其脉冲电解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追求制品色彩的艳丽或保持原有的色泽,借以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增进人们的食欲,并提高其食用价值,常常添加适当的食用色素。由于苏丹红成本低廉,着色力强,颜色鲜艳稳定,被一些食品工业的不法厂家使用,尤其是辣椒酱中多有检出。苏丹红通过食品进入人体后,会大量消耗体内解毒物质,干扰人体正常代谢功能,重者可能致畸、致癌。本文以苏丹红I、III、IV为对象,研究了其在极性、非极性和混合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以及其在水-有机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以此为基础,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测定苏丹红系列混合组分的分析方法;进一步以苏丹红I为对象,提出了脉冲电解技术处理苏丹红废水的处理方法,分析了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因素,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其进行理论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在200~230nm的中紫外区,苏丹红Ⅲ在极性溶剂中呈双峰吸收,非极性溶剂中随苏丹红Ⅲ浓度增加吸收峰由双峰变为单峰,混合溶剂中吸收双峰消失,红移至310nm处,呈单峰状。苏丹红Ⅲ在环己烷、石油醚、甲醇、乙腈、香蕉水这五种溶剂中的摩尔吸光系数(ε)均在104数量级,检出灵敏度高。(2)在乙腈-水混合介质中,随含水量增大,苏丹红I的特征吸收峰逐渐红移,最大红移值可达13 nm,吸收强度亦逐渐增大,最大增幅为34.5%;苏丹红III的特征吸收峰也逐渐红移,含水量在40%~50%时,吸收强度最大增幅为11%;苏丹红IV的特征吸收峰先红移后蓝移,含水量在50%时,吸收强度增幅仅为2.5%。(3)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光谱法测定苏丹红混合组分时,对于优化后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误差范围在0.03%~9.20%之间。当苏丹红浓度大于0.1×10-4mol·L-1时,预测的相对误差较小,均在5%以下。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混合组分中单个苏丹红的检测。(4)电解质含量、电压、占空比的变化对脱色率的影响比较明显,脱色率变动值为26.2%;脉冲频率、极板间距、电解时间的变化对脱色率的影响很小,脱色率的最大变动值为10.1%。当含盐量为1.5%、电压为9V、脉冲频率为50Hz、占空比为30%、电极间距为1.0cm、电解时间为40min时,对于0.2×10-4mol·L-1的苏丹红水-乙腈溶液,染料的脱色率最高为86.6%。
王学艳,张伯颖[10](2007)在《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中四种水溶性维生素的离子对-HPLC法测定》文中认为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是多种维生素的复合制剂。主要成分是维生素B1(1)、维生素B2(2)、维生素B6(3)和烟酰胺(4)。临床常用于营养不良、食欲不振、脚气病、癞皮病及缺乏维生素B族所致的各
二、线性神经网络应用于维生素B族4组分同时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性神经网络应用于维生素B族4组分同时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超材料的太赫兹带阻滤波器及其传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太赫兹波概述 |
1.1.1 太赫兹波的特性 |
1.1.2 太赫兹技术的应用 |
1.1.3 太赫兹技术发展现状 |
1.2 超材料 |
1.2.1 超材料概述 |
1.2.2 超材料电磁特性 |
1.2.3 超材料在太赫兹功能器件中的应用 |
1.3 太赫兹滤波器 |
1.3.1 太赫兹滤波器简介 |
1.3.2 可调谐太赫兹带阻滤波器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超材料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2.1 电磁波的传播理论 |
2.2 超材料的理论基础 |
2.3 超材料的分析方法 |
2.3.1 软件辅助电磁仿真方法 |
2.3.2 S参数的计算 |
2.4 超材料单元结构之间的耦合效应研究 |
2.4.1 偶极子之间的耦合效应 |
2.4.2 电偶极子的耦合 |
2.4.3 磁偶极子的耦合 |
2.4.4 RLC等效电路的耦合 |
2.5 带阻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
2.5.1 滤波器阻带形成的原理 |
2.5.2 基于近场耦合效应的多阻带滤波器的设计 |
2.5.3 滤波器的评价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电磁诱导透明的超材料太赫兹带阻滤波器 |
3.1 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物理机理 |
3.1.1 电磁诱导透明的概念 |
3.1.2 EIT效应的分析模型 |
3.2 EIT效应的实现方式 |
3.3 基于EIT效应的带阻滤波器设计思路 |
3.4 基于EIT效应的带阻滤波器BDHM的特性研究 |
3.4.1 带阻滤波器BDHM的结构设计 |
3.4.2 带阻滤波器BDHM的仿真分析 |
3.4.3 带阻滤波器BDHM的EIT效应的原理分析 |
3.4.4 带阻滤波器BDHM的等效电路模型 |
3.4.5 双阻带滤波器BDHM中心频率的频移机理 |
3.4.6 BDHM结构参数对带阻滤波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材料太赫兹多阻带滤波器 |
4.1 引言 |
4.2 超材料多阻带滤波器的设计思路 |
4.3 超材料多阻带太赫兹滤波器的特性研究 |
4.3.1 滤波器DASRR的结构设计 |
4.3.2 滤波器DASRR仿真结果 |
4.3.3 滤波器DASRR的多阻带形成机理 |
4.3.4 开口的位置对滤波器DASRR性能影响 |
4.3.5 结构单元的内外环尺寸对滤波器DASRR性能的影响 |
4.3.6 开口宽度(g)对滤波器DASRR性能的影响 |
4.4 超材料多阻带滤波器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4.4.1 制备工艺 |
4.4.2 性能测试 |
4.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材料多阻带滤波器在B族维生素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B族维生素鉴别研究背景及意义 |
5.3 超材料太赫兹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理论 |
5.4 超材料太赫兹生物传感器的评价指标 |
5.5 超材料多阻带滤波器的传感机理研究 |
5.5.1 被测介质的厚度对传感器DASRR灵敏度的影响 |
5.5.2 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对传感器DASRR灵敏度的影响 |
5.5.3 传感器DASRR四谐振峰传感灵敏度的分析 |
5.6 B族维生素(B_1、B_3、B_5、B_6)的鉴别实验 |
5.6.1 材料与仪器 |
5.6.2 溶液的配制及实验方法 |
5.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7 超材料多阻带滤波器对维生素B_6浓度的传感实验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总结 |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本论文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同时测定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GA 和 BP 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工作的研究内容 |
1.4 研究特色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BP 与 GA-BP 的原理方法 |
2.1 BP 人工神经网络 |
2.1.1 数据的预处理 |
2.1.2 BP 网络的创建 |
2.1.3 BP 网络学习过程 |
2.2 遗传算法 |
2.2.1 遗传算法表达式 |
2.2.2 遗传算法的基本过程 |
2.2.3 遗传算法的运算步骤 |
2.3 遗传算法优化 BP 神经网络 |
2.3.1 遗传神经网络的特点 |
2.3.2 GA 与 BP 的融合点 |
2.3.3 BP 与 GA-BP 的验证评价模型 |
2.4 氨基酸混合物的 BP 模型设计 |
2.5 氨基酸混合物的 GA- BP 模型设计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引言 |
3.2 目的 |
3.3 原理 |
3.4 仪器和试剂 |
3.4.1 仪器 |
3.4.2 药品与试剂 |
3.5 实验步骤 |
3.5.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3.5.2 线性范围和酸度影响 |
3.5.3 标准混合液测定 |
3.6 样品分析 |
3.7 结果与讨论 |
3.7.1 BP 模型 |
3.7.2 GA-BP 模型 |
3.7.3 GA-BP 与 BP 对比分析 |
3.8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3)神经网络用于光度法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离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 1 仪器和试剂 |
1. 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确定测定波长 |
2. 2 样本数据的获取 |
2. 3 BP网络模型的构建和网络参数的确定 |
2. 4 BP网络预测各组分浓度 |
3 结论 |
(5)分子光谱法同时测定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分子光谱法多组分同时测定的概述 |
1.1 扩大组分间物理化学性质差异 |
1.2 多波长法 |
1.3 导数光谱法 |
1.4 化学计量分析法 |
1.5 其它技术 |
第二节 吩噻嗪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2.1 吩噻嗪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分类 |
2.2 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
2.3 吩噻嗪类化合物的主要分析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同多酸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的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RRS光谱 |
2.2 适宜反应条件的选择 |
2.3 离子缔合反应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
2.4 标准曲线 |
3 分析应用 |
3.1 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3.2 CPH和PMH的同时测定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的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RRS光谱 |
2.2 适宜的反应条件 |
2.3 离子缔合反应及对RRS光谱的影响 |
2.4 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
3 分析应用 |
3.1 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的建立 |
3.2 合成样品的同时测定 |
3.3 实际样品的同时测定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偏最小二乘法(PLS)-胶束增敏荧光法同时测定多种吩噻嗪类药物的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激发与发射光谱 |
2.2 适宜的反应条件 |
2.3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
2.4 校正模型的建立 |
2.5 模拟试样分析及不同化学计量学模型预报能力的比较 |
2.6 主因子数的选择 |
2.7 实际样品分析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亚甲蓝和天青A与AuCl_4~-离子缔合物的溶剂萃取导数-同步荧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的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离子缔合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2.2 MB和AA与AuCl_4~-形成缔合物的光谱特征 |
2.3 标准曲线 |
3 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
3.1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2 分析应用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支持向量机算法应用于生物活性混合体系的定量分析及重元素光谱能级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化学计量学简述 |
1.2 几种化学计量学方法简介 |
1.2.1 支持向量机 |
1.2.2 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 |
1.2.3 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1 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多元混合体系的定量分析 |
1.3.2 支持向量机应用于重元素原子光谱的模式分类 |
第二章 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多种氨基酸混合体系的拉曼光谱定量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标准溶液的制备及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VR建模变量的选取 |
2.3.2 多元氨基酸混合体系拉曼光谱的SVR定量分析 |
2.3.3 SVR与BPN回归分析的对比 |
2.3.4 PCA(-PLS)SVR与PCA(-PLS)BPN回归分析的对比 |
2.4 结论 |
第三章 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儿茶酚胺类混合体系的微分脉冲伏安法定量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量测参数及量测信息的考查 |
3.3.1 微分脉冲伏安法量测信息及其加和性 |
3.3.2 微分脉冲伏安法线性工作范围及灵敏度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SVR与BPN方法回归建模分析 |
3.4.2 儿茶酚胺类物质混合体系的化学计量学定量分析 |
3.5 结论 |
第四章 支持向量机算法在重元素原子光谱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UII偶宇称光谱的分类 |
4.2.2 UII奇宇称光谱的分类 |
4.3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人工神经网络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五味子中3组分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网络紫外分光光度法 |
2 实验 |
2.1 主要试剂 |
2.2 标准吸收曲线的测定 |
2.3 混合标样或试样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3组分吸收曲线图 |
3.2 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及E矩阵的计算 |
3.3 方法适用性试验 |
3.4 网络参数的确定. |
3.4.1 输入、输出节点数的选择 |
3.4.2 中间隐层数的设计 |
3.4.3 中间隐层节点数的选择 |
3.5 标准加入回收试验 |
3.6 试样分析 |
4 结论 |
(8)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同时测定四组份染料混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理论 |
2 实验部分 |
2.1 软件 |
2.2 仪器及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吸收光谱 |
3.2 测定波长的确定 |
3.3 训练样本的确定 |
3.4 参数的影响 |
3.4.1 隐含层的节点数 |
3.4.2 迭代次数 |
3.4.3 学习速率和动量项α |
3.5 样品的分析 |
4 结论 |
(9)苏丹红染料的光谱特征及其脉冲电解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苏丹红简介 |
1.2.1 苏丹红的种类 |
1.2.2 苏丹红的毒理学特性 |
1.2.3 苏丹红的检测方法 |
1.3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3.1 BP 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及构造 |
1.3.2 人工神经网络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
1.4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简述 |
1.4.1 物化法 |
1.4.2 化学法 |
1.4.3 生化法 |
1.5 脉冲电解技术研究现状 |
1.5.1 脉冲电解法的原理 |
1.5.2 脉冲电解处理废水的研究现状 |
1.6 存在的问题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苏丹红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性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苏丹红Ⅲ在非极性溶剂中的光谱行为 |
2.2.2 苏丹红Ⅲ在极性溶剂中的光谱行为 |
2.2.3 苏丹红Ⅲ在混合溶剂中的光谱行为 |
2.2.4 苏丹红Ⅲ在不同溶剂中的摩尔吸光系数(ε)比较 |
2.2.5 苏丹红在石油醚和乙腈中的光谱行为 |
2.2.6 苏丹红在乙腈-水溶液中的光谱行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丹红系列染料混合组分的测定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仪器及软件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苏丹红Ⅰ、Ⅲ、Ⅳ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3.2.2 网络结构的选择 |
3.2.3 传递函数的选择 |
3.2.4 训练函数的选择 |
3.2.5 网络参数的选择 |
3.2.6 选定网络对未知样品的预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脉冲电解技术处理苏丹红水溶液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仪器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实验装置 |
4.1.4 实验方法 |
4.1.5 脱色率的计算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含盐量对脱色率的影响 |
4.2.2 电压对脱色率的影响 |
4.2.3 占空比对脱色率的影响 |
4.2.4 脉冲频率对脱色率的影响 |
4.2.5 极板间距对脱色率的影响 |
4.2.6 电解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 |
4.2.7 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中四种水溶性维生素的离子对-HPLC法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配制 |
2.3 线性试验 |
2.4 回收率试验 |
2.5 稳定性、重现性和精密度试验 |
2.6 样品测定 |
3 讨论 |
3.1 流动相和洗脱方式的确定 |
3.2 本试验还探讨不同色谱柱对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 本法对多种C18柱有良好的耐用性。 |
四、线性神经网络应用于维生素B族4组分同时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超材料的太赫兹带阻滤波器及其传感应用[D]. 王月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同时测定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D]. 赫敏. 青海师范大学, 2014(03)
- [3]神经网络用于光度法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离子[J]. 孙益民,翟春海,胡献琴,钟明,张晓,陈海娟. 中国环境监测, 2014(01)
- [4]浅谈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分析学研究中的现状[A]. 云筠筠,王来成,吕冬梅. 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0
- [5]分子光谱法同时测定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D]. 张书然. 西南大学, 2009(10)
- [6]支持向量机算法应用于生物活性混合体系的定量分析及重元素光谱能级分类[D]. 张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7]人工神经网络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五味子中3组分含量[J]. 张立庆,程志刚,李菊清. 精细石油化工, 2008(05)
- [8]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同时测定四组份染料混合物[J]. 林生岭,吴家建,印厚飞,朱炜峰,曹旭,侯莲莲. 装备环境工程, 2008(04)
- [9]苏丹红染料的光谱特征及其脉冲电解处理技术研究[D]. 张金平. 长安大学, 2008(08)
- [10]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中四种水溶性维生素的离子对-HPLC法测定[J]. 王学艳,张伯颖.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