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例脑卒中患儿病因分析

138例脑卒中患儿病因分析

一、138例儿童脑卒中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1](2021)在《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文中提出本指南由肾脏病和血液净化专家组成的编写委员会共同编写,系统介绍了肾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病情评估、治疗原则、靶目标与具体方案、治疗低反应性以及特殊肾脏疾病患者贫血诊疗。本指南针对如何规范诊断肾性贫血,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如何评估铁状态以及铁剂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非透析、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方案,肾移植、儿童、老年与糖尿病患者的贫血治疗方案,如何规范应用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等6个主要临床问题,同时借鉴和参考了目前国内外肾性贫血相关临床指南。目的在于指导、规范肾性贫血的诊断以及ESAs、铁剂和HIF-PHI的合理应用,提高肾性贫血诊疗水平。

李星波[2](2004)在《138例儿童脑卒中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了解小儿脑卒中的成因,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138例儿童脑卒中患者的起病原因进行比较, 找出多发因素。结果 外伤、血管畸形和动脉瘤、感染性疾病为其常见原因。结论 儿科医务工作者要对小儿脑卒中提高警惕, 尽早分析病因,为治疗提供帮助。

鞠莉[3](2021)在《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217例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17例患儿,男孩114例(52.5%)、女孩103例(47.5%)。年龄3.5(1.1-7.0)岁,年龄范围30天~16岁,95.4%在13岁前发病,发病高峰为婴幼儿期。发病到就诊时间2.0(1.0-5.0)天,住院时间10.0(8.0-14.0)天。2.217例患儿中,39例(18.0%)危险因素不明,余患儿具有一个以上危险因素,依次为:急性头颈部外伤108例(49.8%),脑动脉病45例(20.7%),急性全身性疾病30例(13.8%),心脏疾病29例(13.4%),慢性头颈部疾病24例(11.1%),慢性全身性疾病16例(7.4%),血栓前状态8例(3.7%)。此外,65例(30%)患儿在发病前1月内有呼吸道感染史。3.以局灶性症状起病145例(66.8%),弥漫性症状38例(17.5%),惊厥发作24例(11.2%)。整个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偏瘫189例(87.1%),面瘫134例(61.8%),语言障碍68例(31.3%),惊厥发作45例(20.7%),意识障碍38例(17.5%),恶心/呕吐36例(16.6%),头痛35例(16.1%)。4.24小时内完善神经影像学检查84例(38.7%)。病程中完善血管影像学检查188例(86.6%),其中动脉异常142例。左侧受累119例(63.3%),右侧84例(44.7%),双侧14例(6.9%)。常见受累部位依次为基底节156例(71.9%)、额叶66例(30.4%)、顶叶62例(28.6%)、颞叶48例(22.1%)。142例脑动脉异常的患儿中,受累血管依次为大脑中动脉109例(76.8%),大脑前动脉45例(31.7%),颈内动脉39例(27.5%),后交通动脉27例(19.0%),大脑后动脉26例(18.3%)。5.病程中完善脑电图者140例(64.5%)。其中,异常脑电图77/140例(55.0%),界限性脑电图15/140例(10.7%),正常范围脑电图48/140例(34.3%)。异常脑电图中,单纯背景活动异常45例,单纯痫性放电21例,痫性放电合并背景活动异常7例,可疑痫性放电合并背景活动异常5例。脑电图示痫性放电的28例患儿中,8例有临床惊厥发作,20例无临床惊厥发作。结论:儿童AIS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期。急性头颈部外伤和脑动脉病为最常见危险因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是儿童AIS的主要首发症状及主要临床表现,婴幼儿常以惊厥发作起病,随着年龄增大,以头晕、头痛等弥漫性症状起病的患儿逐渐增多,上述不典型临床表现均为早期识别带来困难。因此,对于临床考虑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儿应尽早完善头部MRI和(或)血管影像学检查,避免延误诊治,改善预后。此外,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常规完善脑电图检查,避免遗漏临床下放电的患儿。

范泸韵[4](2021)在《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及基于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的大动脉炎患者肠道菌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背景及目的: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的大动脉炎(儿童大动脉炎)是儿童或青少年人群中唯一的大血管炎。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尚不明确,目前仅在全球17个队列、共计445例儿童大动脉炎患者中报道,存在较高不良预后风险。本研究旨在构建中国人群儿童大动脉炎队列,描述其临床病程,随访疾病结局,评估结局相关预后因素;研究进一步聚焦于合并高血压住院及随访期间行介入治疗的特定亚群,分析其临床及预后特征,以期助力于儿童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及有效临床管理。方法:研究连续入选了自2002年0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次住院的儿童大动脉炎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特征等资料。随访大动脉炎相关结局,包括再次住院及大动脉炎相关不良事件,后者定义为血管并发症、疾病再活动、或全因死亡;高血压相关结局,即血压控制达标;介入治疗相关结局,包括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与再次介入治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变量与血压控制或介入治疗的关联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大动脉炎相关结局与介入治疗结局的预后因素评估。结果:首先,研究共纳入101例患者(女性,76.2%),中位发病年龄为14岁(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range(IQR),12-16)。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高血压(70.3%)、血压不对称(55.4%)、血管杂音(51.5%)等,以肾动脉(62.4%)、腹主动脉(42.6%)、锁骨下动脉(43.6%)、颈动脉(42.6%)受累多见。主要治疗特征包括激素(78.2%)、抗血小板(72.3%)、再血管化治疗(57.4%)。随访2.4(IQR,0.7-6.1)年期间,三例患者死亡,不良事件和再次住院分别见于44.6%和37.6%的患者。三年无不良事件生存率和无再次入院生存率分别为55%(95%CI,44.3%-67.3%)和60.2%(95%CCI,49.9%-72.5%)。体重指数(风险比(hazardratio,HR)=0.4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0-0.81,p=0.005)、脑卒中(HR=7.37,95%CI2.35-23.1,p=0.001)、再血管化治疗(HR=0.51,95%CI 0.27-0.94,p=0.032)是不良事件的预后因素。年龄(HR=0.81)、肾动脉受累(HR=0.49)、C反应蛋白升高(HR=2.49)是再次住院的预后因素(p<0.05)。第二,共计71例(男性,28.2%)患者住院时合并高血压。相较于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该人群处于活动期、合并系统性症状、或出现间歇性运动障碍、晕厥等肢体或脏器缺血性症状的比例较低(p<0.05),而更多接受了再血管化治疗(66.2%vs.36.7%,p=0.006)。影像学分型以局限性腹主动脉和/或肾动脉受累的IⅣ型为主(50.7%vs.6.7%,p=0.001)。肾动脉受累(78.9%)是儿童大动脉炎合并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中位随访三年期间,血压控制达标和不良事件分别见于53%和39%。三年无不良事件生存率为63.0%(95%CI48.1%-74.7%),优于不合并高血压的人群(p=0.014)。介入治疗(比值比(odds ratio,OR)=3.46)、基线收缩压(OR=0.96)与血压控制独立相关(p<0.05)。最后,中位随访3.1年期间,共计69例患者(121个病变)接受了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6.7%。介入治疗与男性(OR=0.27,p=0.035)以及Ⅳ型受累(OR=17.92,p=0.001)相关。男性与再次介入治疗风险呈正相关趋势(HR=3.22,p=0.05)。提示介入治疗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继发于肾动脉(59.4%)或中段主动脉(14.5%)狭窄的高血压、心力衰竭(21.7%)、间歇性运动障碍(21.7%)。自介入治疗至末次随访中位2.88年期间,共计28例患者中36个病变出现术后并发症、17例患者中22个病变行再次介入治疗,以肾动脉或者中段主动脉为主。三年无术后并发症生存率和无再次介入治疗生存率分别为59.5%(95%CI,44.9%-71.5%)和75.4%(95%CI,60.5%-85.3%)。术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HR=0.31),合并外科手术治疗(HR=26.5),以及介入治疗失败(HR=3.65)是术后并发症的预后因素(p<0.05)。入院时继发于高血压的眼底病变(HR=3.41)和肺动脉高压(HR=3.64)是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大动脉炎死亡率可达3%,均在出院后第一年发生。近45%的患者三年内可能出现不良事件或再次住院。高血压,肾动脉受累,抗炎、抗血小板、再血管化治疗是儿童大动脉炎的核心临床、影像和治疗特征;其中肾动脉受累和再血管化治疗与预后改善相关;而体重指数降低、较年轻的入院年龄、合并脑卒中、C反应蛋白升高可提示不良预后风险。相较于不合并高血压的人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炎临床特征不典型,以局限性Ⅳ型受累为主,无不良事件生存更优。肾动脉狭窄是儿童大动脉炎导致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三年血压达标率约50%,介入治疗或有助于血压改善。超过2/3的儿童大动脉炎患者需行介入治疗,术后三年无并发症生存率为59.5%。男性、入院时出现眼底病变、肺动脉高压可提示术后并发症风险。中段主动脉和/或肾动脉狭窄是需要行介入治疗的主要病变,也是出现术后并发症或再次介入治疗的主要病变,需要密切监测。术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或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第二部分:肠道微生态与大动脉炎的关联分析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类罕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血管炎,以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受累多见,常兼具心血管疾病与炎症免疫相关疾病的特征。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子,或可参与调节肿瘤、心血管疾病、系统性炎症性或自身免疫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特定菌种单独或联合代谢物(或脂质)可以作为生物标记物有效诊断并区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临床亚型。本研究旨在鉴定大动脉炎特征性的肠道菌群、代谢物与脂质,分析上述特征与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的关联,并评估其诊断效能。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09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57例大动脉炎受试者和按照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1.5:1的比例进行匹配的来自体检人群的健康志愿者40例(阜外队列)。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比对分析其粪便样本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特征。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和脂质组学分析鉴定大动脉炎血浆和粪便样本的代谢物与脂质特征,并且评估代谢物或脂质介导的肠道菌群特征与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的关联。进一步纳入经混杂校正后、与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差异菌种,评估其诊断大动脉炎的效能,并在独立队列(山西队列,山西省人民医院,15例大动脉炎受试者,9例健康志愿者)中验证。结果:首先,研究基于Bray-Curtis距离进行β多样性检验可有效区分阜外队列大动脉炎患者与健康对照(Adonis分析,p=0.016)。采用回归函数envfit分析了大动脉炎临床特征与肠道菌群结构的关联,鉴定到白介素-2R和疾病病程与菌群结构存在显着相关(p<0.01)。基于Wilcoxon秩和检验的差异菌属或菌种,进一步采用MaAsLin2进行混杂校正后,鉴定到八个菌属与十六个菌种与大动脉炎显着相关。第二,菌群功能注释鉴定到34个大动脉炎关联通路,主要与能量供应,辅因子、载体、维生素合成,核苷和核苷酸合成,细胞壁合成,磷脂合成,含硫化合物代谢,以及4-氨基丁酸分解相关。第三,联合应用OPLS-DA模型、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临床表型关联分析筛选、随机森林模型鉴定到具有较高诊断效力的七个血浆代谢物集群与十一个血浆脂质集群,八个粪便代谢物集群与十五个粪便脂质集群,功能注释与甘油磷脂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精氨酸生物合成,鞘脂类代谢等通路相关。第四,采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筛选与包括疾病活动度或炎症评估、血管受累情况、预后评估及随访不良结局在内的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直接相关,或通过差异代谢物集群或脂质集群介导而间接相关的差异肠道菌群特征。最后,根据上述筛选后的菌群特征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共计十个菌种包括未分类埃希氏菌(unclassified Escherichia),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小韦荣球菌(Veillonella parvula),副血链球菌(Streptococcups arasnanguinis),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产甲酸多尔氏菌(Dorea formicigenerans),青春双岐杆菌(Biifdobacterium adolescentis),毛螺科菌7 1 58FAA(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7 1 58AA)和毛螺科菌 5163FAA(Lachnopiraceae bacterium 5163FAA),可有效诊断大动脉炎,以阜外队列为发现队列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2.1%和98%,以山西队列作为独立验证队列的曲线下面积可达94.8%。结论:本研究首次在鉴定到可有效诊断大动脉炎的十个差异菌种。上述菌种与疾病活动度或炎症评估、血管受累情况、预后评估及随访不良结局等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直接相关、或通过代谢物或脂质介导而间接相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菌种和/或代谢物(或脂质)作为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的可能,以及上述特征在大动脉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孙祯[5](2020)在《河北省部分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状况及减寿年数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以河北省死因监测点的脑卒中数据为研究资料,分析河北省部分地区居民2014-2017年脑卒中的死亡状况,探究脑卒中造成的寿命损失和疾病负担,为该地区脑卒中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报告的死因监测点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居民全死因数据,提取其中脑卒中死亡相关的信息,对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的居民脑卒中死亡数据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进行整理和一般统计学描述,计算脑卒中的死亡率、期望寿命、去脑卒中期望寿命及潜在减寿年数(YPLL)和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YPLL)等指标,探讨脑卒中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结果1河北省部分地区2014-2017年脑卒中死亡率为124.5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9.58/10万);男性脑卒中死亡率为137.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2.95/10万),女性脑卒中死亡率为110.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5.88/10万),男性脑卒中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3.627,P<0.05);冬季脑卒中死亡人数最多,夏季最少,集中在12月份;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为63.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47/10万),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为58.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56.92/10万),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χ2=92.163,P<0.001);男性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χ2=144.461,P<0.001),女性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663,P=0.416);城市地区脑卒中死亡率为87.71/10万(标化死亡率为72.97/10万),农村地区脑卒中死亡率为136.5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8.85/10万),农村地区明显高于城市地区(χ2=2084.746,P<0.001)。脑卒中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85岁达到最高峰,为3644.79/10万,55岁及以上死亡人数占脑卒中总死亡人数的90.82%。2河北省部分地区居民2014-2017年的期望寿命为78.48岁,去脑卒中期望寿命为81.06岁,男性期望寿命为76.04岁,去脑卒中期望寿命为78.56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1.17岁,去脑卒中期望寿命为83.76岁;去出血性脑卒中后期望寿命为79.68岁,去缺血性脑卒中后期望寿命为79.60岁;城市地区期望寿命为79.44岁,去脑卒中后期望寿命为81.26岁,农村地区期望寿命为78.13岁,去脑卒中后期望寿命为80.98岁。3河北省部分地区2014-2017年因脑卒中死亡导致的YPLL为278160人年,AYPLL为10.61人年,YPLLR为5.11‰,男性AYPLL为11.13人年,YPLLR为6.86‰,女性AYPLL为9.60人年,YPLLR为3.25‰;城市地区AYPLL为11.34人年,YPLLR为3.76‰,农村地区AYPLL为10.46人年,YPLLR为5.55‰;出血性脑卒中AYPLL为11.96人年,YPLLR为3.74‰,缺血性脑卒中AYPLL为8.01人年,YPLLR为1.29‰。脑卒中死亡导致的WYPLL为169083人年,AWYPLL为9.76人年,WYPLLR为3.22‰;男性AWYPLL为10.17人年,WYPLLR为4.41‰,女性AWYPLL为8.88人年,WYPLLR为1.94‰;城市地区AWYPLL为10.09人年,WYPLLR为2.43‰,农村地区AWYPLL为9.69人年,WYPLLR为3.48‰;出血性脑卒中AWYPLL为10.78人年,WYPLLR为2.49‰,缺血性脑卒中AWYPLL为7.27人年,WYPLLR为0.69‰。结论1河北省部分地区2014-2017年脑卒中死亡率较高,男性脑卒中死亡率高于女性,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脑卒中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上升,55岁及以上人群占脑卒中死亡的绝大部分。2河北省部分地区居民2014-2017年去脑卒中后期望寿命女性高于男性,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期望寿命损失高于缺血性脑卒中。3河北省部分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年和潜在工作损失年较多,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而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和平均潜在工作损失年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出血性脑卒中是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和潜在工作损失的主要原因。4应加强对河北省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的脑卒中防控措施。图6幅;表33个;参238篇。

杨世俊[6](2020)在《MRI阴性癫痫患者药物反应性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是新诊断癫痫的首选治疗,然而,即使服用同种AED,其疗效也有较大的个体差异,30-40%的患者将发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因此,如何实现癫痫患者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阴性癫痫患者因缺乏明确的致痫灶,手术治疗比例小而且难度大,治疗更多地依赖AEDs,而MRI阳性癫痫患者则有较大比例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已经识别了一些预测AEDs疗效的独立性预测因素,但不是专门针对MRI阴性癫痫患者的,同时缺乏一个整合多变量的预测模型来预测服用AED疗效、指导临床决策。列线图可整合多个临床或非临床变量来构建预测模型,如预测癫痫切除性手术预后、停药后复发和妊娠期癫痫发生等预测模型,但尚未见到MRI阴性癫痫患者药物反应性的预测模型。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一是识别MRI阴性癫痫对AEDs反应性较差的预测因素;二是推导和外部验证一个基于列线图的个性化预测模型来预测新诊断MRI阴性癫痫患者服用AEDs后6个月和12个月无发作的概率,并指导临床决策。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5-2018年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癫痫中心新诊断MRI阴性癫痫患者,作为模型推导组,提取临床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特征,应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选择候选变量,后利用前向和后向消除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选择最终变量,并基于列线图构建一个评分系统。同时进行外部验证,验证组分别来自于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癫痫中心同时期新诊断的MRI阴性癫痫患者。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通过C指数(C index)和校准图(Calibration plots)来评估,临床实用价值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curve analysis)来评价,并基于回归与决策树模型对总分进行可能性分层。为了使临床应用更加方便,我们还建立了一个网页计算器。结果:推导组共纳入543名连续性新诊断MRI阴性癫痫患者,两个外部验证组共493例。我们共提取了 19个预测因素,最终预测变量包括:发作昼夜节律、服药前EEG、神经心理疾病、围产期损伤史、中枢神经感染史。用C指数来评价模型的整体的区分度,其推导组为0.83,验证组为0.78,体现了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图显示预测结果和观察结果高度一致;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临床应用价值。根据总分,服用AEDs后无发作可能性可分为三个等级:高可能性(0-83.11分),中等可能性(83.11-122.71分)和很低的可能性(>122.71分)。为了使用方便,我们还建立了一个网页计算器:/epilepsy-the-prababilityofseizurefreedom-score.com/。结论:我们识别了服用AEDs后预测6月和12月无发作的一些预测因素,并建立了一个简单、实用和以证据为基础的个体化、精准预测模型,可预测新诊断MRI阴性癫痫服用AEDs的无发作概率,有助于临床决策、临床咨询和研究设计。

罗辉[7](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匡伟[8](2019)在《环鄱阳湖地区烟雾病发病特点及联合脑血管重建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分析环鄱阳湖地区烟雾病的发病特点。2.探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STA-CA+EDMS)术后高灌注综合征(CHS)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1.对2017.62018.12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75例烟雾病病人,收集病人的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地址等资料进行分析,同时根据首发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将病人分成脑缺血组、脑出血组、无症状组、其他组。2.收集脑高灌注综合征(CHS)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出现时间,持续时间,铃木分级,高血压病史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CHS的危险因素。结果:1)纳入研究的275例烟雾病病人,男性132例,女性143例,男女比为1:1.1,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7岁,平均年龄48.3±10.7岁,以4150岁病人数最多。2)病人分布呈明显聚集现象,以鄱阳湖周边及其支流流域高发,尤其是赣江流域呈明显聚集现象,山区发病率低。3)分组情况:出血组137例(49.8%),以头痛、意识障碍、肢体乏力/偏瘫为主要首发症状、体征。脑缺血组116例(42.2%),以头晕为主要首发症状,其他症状有TIA、肢体乏力/偏瘫、肢体麻木、精细功能差等症状。无症状组12例(4.4%),以体检、脑卒中筛查发现为主。其他组10例(3.6%),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无不自主运动、癫痫等临床症状。4)脑出血组中以基底节区出血、颞叶出血、脑室出血为最常见部位,丘脑出血易破入脑室,脑缺血组中以侧脑室旁、卵圆窝、分水岭区梗死最常见。5)行STA-CA+EDMS术的烟雾病病人50例(54侧手术),左侧18次,右侧36次,缺血组(40侧)和出血组(14侧),无其他组和无症状组病人手术,男性2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47.0±9.9岁,术后出现CHS病人13例(13/54 24.1%),无双侧手术病人出现CHS,男性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8.7±11.5岁。13例病人中,1例表现为术后即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吻合口下方出血,1例为术后6小时,出现癫痫大发作,其余病人均为≥2天出现CHS,可表现为肢体乏力、失语、术后神志反应差、吞咽困难、流涎等。结论:1.本研究以4150岁病人最多,呈单峰状分布,男女比为1:1.1。2.烟雾病在江西省呈局部聚集现象,以鄱阳湖周边及其支流地区高发,尤其在赣江流域明显,山区发病率低。3.与CHS有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平均动脉压、手术侧别,而CHS术后出现时间与持续时间呈反比例关系。

李治琴[9](2019)在《Takayasu’s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及疾病活动评判指标的筛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Takayasu’s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又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肉芽肿性血管炎,多发于青年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包括肺动脉等大中血管。该病病程较长,缓解与发作交替出现,慢性血管炎最终导致血管壁增厚、纤维化,管腔狭窄、闭塞、扩张或动脉瘤形成,具有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的无脉症、血管杂音到致命性的神经系统症状;而根据临床血管图像可被分为无脉症前的早期系统性炎症期和晚期闭塞期。早期炎症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不适、发热、盗汗、关节痛、头痛、和体重减轻等。常出现贫血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升高。这些非特异症状大约3个月后自行缓解或在数月至数年内进入慢性期。疾病晚期出现跛行、缺血症状、无脉、高血压症状及末端器官功能障碍。然而,高达50%的患者在急性炎症期不能被识别,导致诊断及治疗延迟[1]。另一方面,TA诊断时及随访中疾病活动度判断影响预后及治疗,同样是目前TA临床管理中的重点及难题。TA局部缺血症状与血管壁损伤、狭窄的程度有关,而与管壁是否存在炎症、病情是否活动并不一定相符。在大约50%的TA患者中,临床特征与炎症标志物如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并不相关,在ESR和C RP正常的患者中血管活动性病变可能持续存在[2]。临床评估通常采用Kerr评分或印度2010 Takayasu动脉炎疾病活动度评分(the Indian Takayasu clinical activity scor e,ITAS2010)来进行。然而,Kerr评分或ITAS 2010评估为非疾病活动状态的TA患者仍常发生血管病变进展。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非侵入性技术被用于TA的诊断和评估TA疾病活动度。目前用来评估、管理TA的影像学技术包括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超声(ultrasonography,US),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PE T/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尤其是在2018年EULRA大血管炎影像学检查指南中,MRA被首选推荐用来评估血管壁炎症和(或者)管径的变化。然而,这些方法并非没有缺点,包括辐射大、耗时、费用昂贵、技术要求高、使用碘造影剂可能造成的肾毒性和经济考虑等,均使其在临床中应用受限。因此寻找可靠、简便易行的的影像学检查评估疾病活动度对TA诊治至关重要。US虽然检查方便,无辐射,检查中可见动脉管壁向心性增厚,然而管壁增厚是否代表局部炎症和水肿,尚不明确。近年临床医师开始使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 hanced ultrasound,CEUS)对增厚的颈动脉血管进行成像,可增强血管腔的可视化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助于量化血管壁内的血管化。然而颈动脉CEUS是否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评估TA疾病活动度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虽然目前有研究认为颈动脉CEUS与TA疾病活动有关,但仅有个案报道,尚无大队列的文献报道。此外,尽管CEUS可能具有监测病情的作用,然而其操作需要更为专业的医生操作,且不利于短时间内反复进行。因此,能够寻找敏感的血清学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共同评价病情,同样也至关重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细胞因子之一,可导致新生血管形成、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文献报道TA患者血清VEGF水平升高,但与动脉管壁新生血管形成是否相关,尚无相关报道。且在临床中区分血管急性炎性损伤和永久性血管纤维化狭窄病变很困难[3]。近来血清学研究显示在TA患者中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IL-8、IL-9、IL-18、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IL-17A、血管内皮粘附分子(vascular endothelial adhesion molecule,VCAM)和穿透素(pentraxi,PTX)-3等血清标志物升高;尤其PTX-3在炎症部位产生,与CRP对IL-6分泌应答代表系统性炎症不同,它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DC等对局部促炎因子应答后产生,并在局部发挥作用;PTX-3可能是反应、血管局部炎症的有用标志物;目前关于TA细胞因子的定性、定量研究报道较少,而且不同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因此,为更好地早期识别、诊治及管理TA患者,本研究:1)系统回顾本中心TA患者的发病状况、流行病学特点,并发症、复发率,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疾病复发的原因;2)评估TA患者颈动脉CEUS中的活动性病变,与ITAS2010及Kerr标准等临床疾病活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颈动脉的PET/CT检查作为血管炎症的标准,分析CEUS评价病情活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检测TA患者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并评估其与炎性指标(ESR和CRP)、颈动脉CEUS结果之间的关系,评估这些细胞因子在判断疾病活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为探寻TA诊断、病情评价指标,进而依此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调整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2008至2018年住院及门诊随访的TA患者341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的TA诊断标准。分析TA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并发症、治疗及手术等。分析TA患者血管并发症、复发率,并采用logic回归分析其相关风险因素等。第二部分前瞻性研究分析71例完成颈动脉CEUS的TA患者。其中有22例患者同时完成了18FDG-PET。使用Kerr标准和ITAS2010来评估TA患者的临床疾病活动度。分析颈动脉CEUS中颈动脉的血管形成和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比CEUS和PET/CT在评估颈动脉炎症中的一致性。第三部分采用luminex试剂盒检测49例TA血清PTX-3、TNF-α、IL-6、IL-8、IL-9、IL-17A、IFN-γ和VEGF等。依据Kerr评分TA患者被分为活动组与非活动组。分析两组间上述细胞因子的差异。并与颈动脉CEUS进行相关性分析。ROC被用来分析血清PTX-3水平与Kerr评分之间的一致性。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Graph Pad Prism 5.0被用来完成作图。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在2008至2018年间,本机构诊断的TA患者为341例,诊断时的中位年龄是36岁,男女比为1:4.8。V型是最常见的分型(59.9%),其次是I型23%。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56%、肢体无力44.3%。最常见的体征是上下肢血压差>20mmHg占80.1%,颈部杂音占66.7%,脉搏减弱或无脉占65.2%,高血压占45.3%。影像学检查最常发现的是血管狭窄91.2%,动脉瘤19.6%;血管狭窄受累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83.6%、锁骨下动脉76%、胸主动脉58.9%、主动脉弓51.2%、无名动脉43.7%、腹主动脉41.4%、肾动脉30.1%、肠系膜动脉27%、肺动脉25.6%等。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脑卒中8.5%,肺高压10.7%,主动脉瓣返流27.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8%,心功能不全9.7%。TA治疗中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89.4%,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是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40.5%,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33.1%,托珠单抗(Tocilizumab,TCZ)6.7%等。行外科干预的TA患者占12.0%,肾动脉和上肢血管成形术是最常见的血管内介入手术,分别占支架置入术的50%和22.2%。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5.2%,年龄≥35岁、进展性病程、高血压病≥2级的患者均是其高危因素,风险分别为2.0、1.7、1.89倍。在GCs、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的状况下,仍有120例(35.2%)的TA患者出现疾病复发,危险因素为男性2.6倍、CRP升高1.67倍、颈痛症1.99倍;疾病复发有以下三种情况:自行减停药者13.3%,根据ESR/CRP水平减停药者53.3%,炎性指标+影像学指导下减停药33.4%。TA患者平均诊断时间:2.94±4.77年。延迟诊断234例(68.6%),患者及医源性因素分别占38.5%和61.5%。第二部分.71例TA患者,双侧颈动脉CEUS评分总和与ITAS2010评分(P=0.004)或Kerr’s评分(P<0.001)均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根据ITAS2010评分,在71例TA患者中,34例处于临床疾病非活动状态。34例疾病非活动状态的TA患者中,有11例(32.4%)患者颈动脉CEUS结果中有活动性病变【左侧和(或)右侧颈动脉CEUS≥2级】。在同时完成颈动脉CEUS和PET的22例TA患者中,根据ITAS2010评分评判有12例患者临床疾病活动,10例处于临床非疾病活动状态。而且,双侧颈动脉CEUS新生血管形成和PET中的氟[18F]-脱氧葡糖(Fluoride[18F]-Deoxyglucose,18F-FDG)摄取呈相关(P=0.004)。以颈动脉血管的18F-FDG摄取分级≥2级为金标准,颈动脉CEUS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0%。第三部分.根据Kerr评分,49例TA患者(年龄:31.4±9.39岁;女/男:43/6)被分为活动组29例与非活动组20例。血清PTX-3水平在在疾病活动组高于非活动组(P<0.05),而其他的细胞因子在活动组高于非活动组,但无统计学差异。ESR水平与CRP(r=0.615,P=0.000)和PTX-3(r=0.3,P=0.036)呈正相关。IFN-γ与ESR(r=-0.305,P=0.033)和PTX-3(r=-0.357,P=0.012)均呈负相关。TNF-α与IL-6、IFN-γ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VEGF与TNF-α、IL-6均呈正相关(P<0.05;P<0.01)。血清VEGF与双侧颈动脉CEUS结果呈相关(r=0.522,P=0.032)。以Kerr评分为金标准,PTX-3预测TA疾病活动的最佳分界值为2.93 ng/ml,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8%和50%。在23例ESR和CRP均正常的患者中,有10例(43.4%)的患者PTX-3高于最佳分界值,其中6例(60%)患者颈动脉CEUS呈活动性病变(左侧和/或右侧分级≥2级)。结论本中心TA患者女性多发,V型最多见,动脉累及范围广,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最常受累,尤其是颈总动脉,高血压、脑卒中、肺高压等并发症多,诊断延迟、血管并发症多,疾病复发率高,男性、CRP升高、颈痛症等是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依据血清学及影像学指标随访减药的患者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及血管进展。缺乏有效的TA疾病监测指标是导致其不良后果的原因。颈动脉CEUS与TA临床疾病活动呈正相关,有100%的敏感性及较高的特异性。对于临床判断为非疾病活动的患者,颈动脉CEUS可以帮助临床医师鉴别颈动脉血管是否存在活动性病变。颈动脉CEUS可能成为TA患者随访中快速和经济有效的图像工具。PTX-3可能是评估疾病活动潜在的生物标志物;VEGF可能与动脉局部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二、138例儿童脑卒中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8例儿童脑卒中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采集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脑卒中的临床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4)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及基于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的大动脉炎患者肠道菌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背景
    研究方法
        受试者入选
        影像学检查
        基线资料收集
        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随访与结局指标
        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 101例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及预后特征分析
        (二) 儿童大动脉炎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三) 儿童大动脉炎患者的介入治疗特征与预后分析
    讨论
        (一) 101例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及预后特征分析
        (二) 儿童大动脉炎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三) 儿童大动脉炎患者的介入治疗特征与预后分析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肠道微生态与大动脉炎的关联分析
    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人群和研究设计
        研究队列临床资料收集
        DNA提取与宏基因组测序
        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分析
        数据分析
        统计学分析
    结果
        大动脉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的临床特征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与临床表型的关联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的功能特征
        大动脉炎代谢物和脂质特征
        大动脉炎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与代谢物和脂质特征的关联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特征用以疾病诊断及验证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动脉炎研究进展
    引言
    流行病学特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诊断与疾病活动度评估
    治疗
    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致谢

(5)河北省部分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状况及减寿年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资料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来源
        1.1.2 资料收集
        1.1.3 死亡分析指标的计算
        1.1.4 统计分析
        1.1.5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脑卒中死亡基本情况
        1.2.2 死亡人群一般情况
        1.2.3 各类脑卒中死亡情况
        1.2.4 脑卒中死亡城乡分布情况
        1.2.5 各年龄组脑卒中死亡情况
        1.2.6 期望寿命和去脑卒中期望寿命
        1.2.7 去各类脑卒中期望寿命
        1.2.8 城乡期望寿命和去脑卒中期望寿命
        1.2.9 潜在寿命损失情况
        1.2.10 潜在工作寿命损失情况
    1.3 讨论
        1.3.1 脑卒中死亡状况
        1.3.2 河北省部分地区期望寿命和去脑卒中期望寿命
        1.3.3 河北省部分地区潜在寿命损失情况
        1.3.4 河北省部分地区潜在工作寿命损失情况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脑卒中死亡现状及其寿命损失的相关研究进展
    2.1 脑卒中流行现状
        2.1.1 国外对脑卒中死亡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对脑卒中死亡的相关研究
    2.2 期望寿命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对期望寿命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期望寿命的相关研究
    2.3 潜在寿命损失和潜在工作损失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对YPLL和WYPLL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对YPLL和WYPLL的相关研究
    2.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MRI阴性癫痫患者药物反应性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临床预测模在癫痫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环鄱阳湖地区烟雾病发病特点及联合脑血管重建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环鄱阳湖地区烟雾病发病特点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
        1 年龄、性别特点
        2 地区分布
        3 起病形式及临床表现
        4 烟雾病类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5 影像学表现
        6 家族史
    讨论
        1 流行病学
        2 病因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结论
第二部分 烟雾病联合脑血管重建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手术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特点
        2.临床表现:
        3.CHS可能的危险因素
        4.术后 CHS 出现时间与持续时间的关系,如下图,说明 CHS 持续时间与出现时间呈反比例关系
        5.治疗及预后
    讨论
        1.定义
        2.烟雾病CHS与脑血流量的关系
        3.烟雾病CHS与血压的关系
        4.危险因素
        5.CHS的预防和治疗
    结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病例分享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Takayasu’s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及疾病活动评判指标的筛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TAKAYASU'S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1 材料
        1.1 TA患者招募
    2 方法
        2.1 TA患者临床资料收集
        2.2 血管并发症定义
        2.3 延迟诊断的定义
        2.4 临床数据采集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TA基本临床特征
        3.2 TA患者临床症状统计分析
        3.3 TA患者临床体征统计分析
        3.4 TA患者影像学结果统计分析
        3.5 TA患者并发症统计分析
        3.5.1 脑卒中
        3.5.2 心血管受累
        3.5.3 肾脏受累
        3.6 TA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统计分析
        3.6.1 TA药物治疗统计分析
        3.6.2 TA手术干预统计分析
        3.7 TA血管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
        3.8 TA患者复发率及风险因素分析
        3.9 TA诊断时间及延迟情况分析
    4 讨论
第二部分 颈动脉超声造影在监测TAKAYASU'S动脉炎患者动脉炎症中的作用
    1 材料
        1.1 TA患者招募
    2 方法
        2.1 TA患者临床资料
        2.2 颈动脉CEUS检查
        2.3 颈动脉CEUS分析
        2.4 PET/CT检查
        2.5 PET/CT分析
        2.6 数据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资料
        3.2 颈动脉CEUS的结果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3.3 CEUS结果与PET/CT的18F-FDG摄取的相关性研究
    4 讨论
第三部分 TAKAYASU'S动脉炎患者病情评判血清标志物的初步筛查
    1 材料
        1.1 TA外周血清标本采集与保存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试剂准备
        2.2 luminex检测流程
        2.3 注意事项
        2.4 数据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TA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3.2 TA血清炎症指标及细胞因子组间分析
        3.3 各细胞因子、炎性标志物(ESR、CRP)之间的相关分析性
        3.4 细胞因子对于TA疾病活动判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
        3.5 CEUS结果与VEGF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138例儿童脑卒中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J].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0)
  • [2]138例儿童脑卒中原因分析[J]. 李星波.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06)
  • [3]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分析[D]. 鞠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及基于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的大动脉炎患者肠道菌群研究[D]. 范泸韵.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河北省部分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状况及减寿年数分析[D]. 孙祯.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MRI阴性癫痫患者药物反应性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杨世俊. 郑州大学, 2020(02)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环鄱阳湖地区烟雾病发病特点及联合脑血管重建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D]. 匡伟. 南昌大学, 2019(01)
  • [9]Takayasu’s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及疾病活动评判指标的筛查研究[D]. 李治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138例脑卒中患儿病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