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降部腺癌1例

十二指肠降部腺癌1例

一、十二指肠降部腺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耿证琴[1](2021)在《十二指肠癌转移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 的]1.分析十二指肠癌患者发生、发展、转移时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2.分析十二指肠癌患者病理组织中HER2、Ki-67、MSI表达与预后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云南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血液学指标、病理学指标及生存指标。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Medcalc软件计算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截断值,绘制多条ROC曲线,探究各指标对十二指肠癌转移的诊断价值,以及十二指肠癌发生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结 果]1.本研究对88例十二指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转移发生率为64.8%。将有无转移作为反应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KPS评分、原发灶直径、原发灶部位、ALT、AST/ALT、CEA、CA125、NLR、NK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为了排外混杂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LT、NKC、原发灶直径是十二指肠癌发生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研究对十二指肠癌患者的肝功、凝血相关指标、肿瘤标记物、免疫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根据ROC曲线下面积得出CA125、ALT、AST/ALT、NLR对诊断转移有低度精确度,原发灶直径、CEA、NKC对诊断转移的诊断价值中等。CEA≥3.56ug/L、CA125≥ 13.51kU/L、ALT≥ 19U/L、AST/ALT≥ 1.15、NLR≥1.64、原发灶直径≥3cm、NKC≤19.6%是十二指肠癌患者发生转移的诊断临界值。其中AUC最大的三个指标依次为NKC、原发灶直径、CEA,是预测十二指肠癌转移发生最好的3个指标。随后用Medcalc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两两比较,得出3个指标预测转移发生的诊断价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后将这三个指标进行组合,得出三指标联合诊断价值优于NKC+原发灶直径(p<0.001)和NKC+CEA(p<0.001),NKC+原发灶直径和NKC+CEA的诊断价值无统计学差异(p=0.5768)。三指标联合的AUC为:0.856,灵敏度为:65.71%,特异度为:92.11%。3.对51例十二指肠癌患者的病理组织行免疫组化分析提示,HER2的阳性表达率为15.7%(8/51),HER2表达情况与临床分期、原发灶直径有关(p<0.05),HER2表达阳性的十二指肠癌患者1、3、5年生存率为38.1%、0.0、0.0,中位生存期为8±1.047;HER2表达阴性的十二指肠癌患者1、3、5年生存率为74.3%、26.1%、0.0,中位生存期为17±1.939;HER2表达情况对十二指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0.044,χ2=4.066)。4.在51例十二指肠癌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82.4%(42/51)。Ki-67表达情况与临床分期、转移与否、分化程度、Hp感染有关(p<0.05)。Ki-67表达阳性的十二指肠癌患者1、3、5年生存率为73.8%、26.3%、0.0,中位生存期为13±4.054;Ki-67表达阴性的十二指肠癌患者1、3、5年生存率为25.9%、0.0、0.0,中位生存期为60±22.146。Ki-67表达情况与十二指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χ2=6.639)。5.在51例十二指肠癌患者中,Ki67与HER2同时阳性8例,两者同时阴性9例,Ki67阳性同时HER2阴性34例,HER2阳性同时Ki67阴性0例,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十二指肠癌中Ki-67与HER2表达暂未发现相关性(p=2,p=0.160)。6.在51例病例中,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仅有1例为dMMR(即MSI-H),其余均为pMMR(即MSS或MSI-L)。7.对88例十二指肠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0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7.1%、73.7%、59.8%。单因素分析提示:转移有无、原发灶大小、临床分期、化疗方案、化疗药物种类、手术方式、Hp 感染、CEA、CA199、AST/ALT、NKC、PLT、LMR与十二指肠癌预后相关(p<0.05),其余指标不相关。将这些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转移、手术方式、Hp感染、CA199是影响十二指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LT、NKC、原发灶直径是十二指肠癌发生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NKC、CEA、原发灶直径三指标联合可以提高十二指肠癌转移的诊断效能。3.HER2表达对十二指肠癌预后有影响;检测Ki-67的表达,有利于判断十二指肠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且Hp感染可能与Ki-67表达相关;十二指肠癌中Ki-67与HER2表达暂未发现相关性,且MSI-H发生率可能不高。4.有无转移、手术方式、Hp感染、CA199是影响十二指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石亮亮,李杨,周林,沈永华,凌亭生[2](2021)在《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内镜下的高危征象识别及治疗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总结其内镜下高危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患者54例,依据病理分级将患者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癌变(adenocarcinoma,AC)组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长径、病变形态、病变色泽、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并评估内镜下治疗效果。结果 54例患者中HGIN/AC组12例,LGIN组42例,2组间病变长径以及病变色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4例患者接受相应内镜下治疗,8例较小病变予活检钳除,32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1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中小穿孔1例,内镜下钛夹封闭,内科治疗后无并发症;2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下治疗后出血控制。术后随访2~58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病变长径>10 mm以及色泽发红时,应警惕病变恶变倾向。

程海超[3](2021)在《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88例非乳头区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primary tumor of the duodenum,PTD)患者的病例信息,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旨在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21年0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非乳头区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和并发症。通过电话随访和病历查阅的方式,获得远期生存情况。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及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各组之间生存曲线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研究共包括88例PTD患者,其中47例男性(53.4%)和41例女性(46.6%),总体的平均年龄为57.22岁。2.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贫血(占64.8%),腹痛(占42.0%),腹胀(占37.5%)和恶心(占25.0%)。3.肿瘤发生部位在球部17例(19.30%),降部49例(55.70%),降部水平部8例(9.10%),水平部12例(13.60%),升部2例(2.30%)。最终的组织病理学显示间质瘤35例(39.80%),腺癌32例(36.40%),淋巴瘤3例(3.40%),神经内分泌肿瘤7例(8.00%),其他病理类型11例(12.5%),分别为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错构瘤1例,神经鞘瘤1例,腺瘤样增生4例,绒毛-管状腺瘤4例。88例手术方式包括5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3例局部切除术和4例内镜下治疗。4.间质瘤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7.1%、91.4%,腺癌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75.5%、65.6%,神经内分泌肿瘤1年、3年、5年生存率均为85.7%,3例淋巴瘤1年生存率为33.3%,其他少见类型肿瘤未出现死亡病例。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核分裂象是影响间质瘤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1.PTD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易被忽视。2.PTD以间质瘤和腺癌多见,核分裂象是影响间质瘤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对于中高危患者术后应采取辅助靶向等治疗来提高预后生存;相对于间质瘤患者,腺癌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65.6%,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3.PTD患者多数缺乏特异性肿瘤标记物,胃镜和CT等辅助检查时诊断PTD的重要手段,应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提高术后生存。

金燕,姚礼庆,龚镭,唐学军,姜飞,陆品相,冯珍,钟芸诗,周平红,李剑,孙屏[4](2021)在《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性黏膜病变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分析内镜下切除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性黏膜病变的疗效。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于3所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58例十二指肠非壶腹性黏膜病变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7例(46.6%),十二指肠降部(包括球降交界)31例(53.4%);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者46例(79.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7例(12.1%),内镜下预切开黏膜切除术5例(8.6%);1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2 d迟发性出血,1例病变残留,2例术后腹痛,无穿孔发生。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性黏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张杰洪[5](2020)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和生存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合理外科术式选择。方法:收集整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到2019年12月5年间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乳头区和非乳头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通过生存分析对比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94例患者中十二指肠腺癌共60例(63.8%),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共32例(34.1%),十二指肠恶性淋巴瘤共2例(2.1%);肿瘤以十二指肠腺癌最多见,且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66.0%)。患者多以腹部疼痛(26.6%)为最常见临床症状。(2)乳头区和非乳头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资料比较:乳头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多以十二指肠腺癌(72.6%)常见,其首发症状多见于黄疸(27.4%);非乳头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病理多见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50.0%),患者首发临床症状常见于贫血(46.9%)。乳头区恶性肿瘤更多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7.1%),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59.4%)更适用于非乳头区恶性肿瘤(P=0.000)。(3)胰十二指肠切除组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的临床资料对比:胰十二指肠切除组中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部疼痛(28.4%),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症状多表现为贫血(51.9%);胰十二指肠切除组患者术前检查中肝功能结果如ALT、AST、TBIL、DBIL水平均高于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组患者临床症状中较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多见黄疸(P=0.002)。胰十二指肠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住院时间长于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P=0.015)。(4)乳头区和非乳头区不同肿瘤分型的术式及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乳头区十二指肠腺癌共45例,非乳头区十二指肠腺癌患者共15例,乳头区腺癌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式,而非乳头区腺癌患者中8例(53.3%)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46.7%)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乳头区和非乳头区腺癌外科术式选择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乳头区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比例较非乳头区多,但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473),非乳头区GIST的术式选择与肿瘤直径呈统计学相关性(P=0.039)。(5)胰十二指肠切除组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术中指标及近期疗效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组手术时间较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时间长(P=0.000),且术中出血量多于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P=0.00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53),但胰十二指肠切除组的术后胰漏发生率远高于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P=0.005),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术后胃瘫的发生率较胰十二指肠切除组略有增高(P=0.002)。(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远期疗效对比: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十二指肠腺癌和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生存无统计学差异(OS,P=0.732,P=0.614;PFS,P=0.777,P=0.413),故在保证根治性治疗的情况下,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远期疗效等同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好发于乳头区,病理类型更多见于十二指肠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选择,需取决于肿瘤类型、肿瘤位置、侵犯胰腺情况等因素。当PDMT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区,或侵犯胰腺时,PD是首选的手术方式;当肿瘤位于非乳头区或未侵犯胰腺时,LR是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具有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同的远期临床疗效。

赵丹[6](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祝则峰,马建兵,袁琳娜,柯萍,王佳,吴侃[7](2020)在《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证实的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影像特征,观察肿瘤大小、形态、位置、强化方式及转移情况,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9例中神经内分泌癌2例,神经内分泌瘤7例。肿块呈腔内型7例,腔外型1例,1例无法在CT中显示;最长径≤1cm 1例,>1cm 8例;9例病灶均为单发,8例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均呈显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减退5例,1例CT图像上未见显示;3例可见周围淋巴结肿大。结论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增强CT上呈早期显着强化或延迟强化,当原发灶不明时,周围增大、显着强化的淋巴结可提示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可能。

曾庆昇[8](2019)在《10年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资料的单中心回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十二指肠GIST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影响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治疗、获得根治性切除(R0)的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总结、评估不同手术术式的操作方法和近、远期疗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十二指肠GIST患者生存和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十二指肠GIST患者48例,男女比例1.5:1,平均年龄(58.2±9.4)岁。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34例,70.8%),肿瘤最多见于十二指肠降段,共26例。全组行局限性切除术(limited resection,LR)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15例。LR组相较PD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核分裂象等方面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而PD组相较于LR组肿瘤直径更大(P=0.021)、危险度分级更高(P=0.029)、AJCC分期更晚(P=0.039)、肿瘤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P=0.003),两种术式选择与肿瘤系膜侧边缘距乳头距离和是否侵犯胰腺呈显着相关性(P=0.000;P=0.000)。手术疗效方面,LR组相较PD组术中出血更少(P=0.001)、手术耗时更短(P=0.000)、术后离院时间更快(P=0.000)、住院花费更低(P=0.004)。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7.3%vs.40%)和术后严重并发症(III-V级)发生率(6.1%vs.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OS和RF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89,P=0.0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大小(P=0.013)、核分裂象(P=0.000)、肿瘤危险度分级(P=0.013)及AJCC分期(P=0.003),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核分裂象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最常见的首发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LR手术在近期疗效方面优于PD手术,十二指肠GIST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自身的生物学行为,与手术术式无明显相关。在手术技术可行和满足肿瘤学治疗要求的条件下,LR是十二指肠GIST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十二指肠GIST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

杜浩杰[9](2019)在《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的超声内镜诊疗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较于普通内镜仅能观察粘膜表面状况,EUS可通过超声对病灶的大小、回声结构及起源层次进行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从而对病变的性质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对于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SMLs),其表面粘膜的状况在不同病变之间差别较小,难以据此做出鉴别,但应用EUS对病变内部结构进行评估后,则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对各个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的EUS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总结,但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其中十二指肠间质瘤作为潜在恶性的粘膜下病变,随着内镜应用的广泛,其发现率及确诊率越来越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对该病变的临床特征、治疗预后等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但大多研究的样本量偏小,并且不同研究之间存在矛盾的结论。因此本文通过系统性归纳,来探讨EUS对十二指肠SMLs的诊疗价值,并进一步收集所有经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间质瘤,对其诊治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18期间,在我院行EUS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十二指肠SMLs的患者共1587例,将病变进行分类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结果、CT检查结果、治疗情况、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进行收集并总结,比较EUS与CT的诊断价值,并在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之间比较治疗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预后。另外,此期间在我院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患者共142例,将患者的临床症状、术前CT、MRI及EUS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符合情况、治疗方式及治疗的远期预后等资料收集,并根据术后危险度分级进行分组,分为“极低危和低危”组以及“中危和高危”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在EUS初步诊断的十二指肠SMLs中,各个病变的发病率分别为囊肿占39.95%,Brunner腺病变占30.12%,异位胰腺占9.14%,副乳头占7.69%,间质瘤占7.44%,脂肪瘤占4.73%,神经内分泌瘤占0.89%。病灶多为单发,除副乳头及脂肪瘤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外,余病变均多位于十二指肠球部。CT诊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EUS,接受治疗的患者CT阳性率明显高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除间质瘤的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外,其余病变的患者接受内镜治疗的成功率与手术治疗无明显区别。囊肿、Brunner腺病变、异位胰腺、副乳头及脂肪瘤等良性病变未接受治疗者在随访过程中病灶均未见明显增大。囊肿及间质瘤的EUS与病理结果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与87.50%,而Brunner腺病变仅为65.45%,余病变因治疗患者较少,诊断符合率存在较大的偏倚。在病理确诊的14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EUS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CT和MRI。EUS-FNA获取术前病理诊断的敏感性为73.3%。3例患者尝试内镜下治疗后失败,因穿孔风险或套扎失败中断内镜下治疗,转外科进一步手术治疗。13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危险度分级为“中危和高危”组的患者,其累积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明显低于“极低危和低危”组(P<0.001)。在“极低危和低危”组中,十二指肠部分切除(limited resection,LR)的患者随访时间、肿瘤大小、核分裂象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相近,累积DFS也无明显差别。在“中危和高危”组中,LR患者和PD患者的随访时间、核分裂象相近,但PD患者的肿瘤大小明显大于LR患者,而累积DFS在LR患者中则明显高于PD患者。结论十二指肠SMLs中囊肿及Brunner腺病变发病最多,其余病变相对少见。EUS对十二指肠SMLs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可指导其诊疗,但Brunner腺疾病、异位胰腺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疾病均起源于粘膜下层,EUS下表现接近,相对来说易发生误诊。副乳头、异位胰腺、囊肿和脂肪瘤、Brunner腺病变等良性病灶,可采取定期随访,需要治疗者可首选内镜下治疗,但间质瘤首选手术治疗。EUS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CT和MRI。EUS-FNA大多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术前病理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术后预后与肿瘤生物学特征明显相关,而与手术术式的选择无关。

周围,柏根基,单文莉,曹辉[10](2019)在《十二指肠降段腺癌CT特点及误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降段腺癌的CT诊断及误诊,总结十二指肠腺癌的临床、CT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对2017年1—12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腺癌的14例(误诊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阅片分析,结合手术观察及病理,找出误诊原因。结果 14例患者中误诊为胰头恶性肿瘤2例、良性病变1例,胆总管恶性病变1例。误诊病例中肿块型3例,缩窄型1例。结论医师应提高对十二指肠恶性疾病的警觉,出现典型征象时应结合多种表现综合评定,患者提前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

二、十二指肠降部腺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指肠降部腺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十二指肠癌转移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和生存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病例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术前准备
    1.1.5 术式介绍和术后治疗
    1.1.6 临床观察指标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分析
    1.2.1 患者一般资料
    1.2.2 乳头区和非乳头区的 PDMT 临床病理资料
    1.2.3 PD组与LR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1.2.4 乳头区和非乳头区不同肿瘤分型的术式及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1.2.5 PD组和LR组术中指标及近期疗效评估
    1.2.6 PD和LR组不同肿瘤病理分型的远期疗效结果
1.3 讨论
    1.3.1 PDMT 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1.3.2 PDMT 治疗手术方式探讨
    1.3.3 PD 与 LR 并发症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位置与大小
    2.2 CT平扫与增强
    2.3 周围及远处转移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CT影像学表现
    3.3 鉴别诊断

(8)10年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资料的单中心回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病例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临床病理参数
    1.1.5 手术方式和并发症
    1.1.6 原发完全切除GIST的危险度评估
    1.1.7 随访
    1.1.8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患者情况和临床病理资料
        1.2.1.1 临床病人基本情况
        1.2.1.2 病理检查资料
    1.2.2 不同危险度评估系统比较
        1.2.2.1 改良NIH与 AFIP分级系统比较
        1.2.2.2 不同临床资料的肿瘤危险度比较
    1.2.3 手术相关资料
        1.2.3.1 LR组与PD组临床资料比较
        1.2.3.2 LR组与PD组手术相关指标及近期疗效比较
        1.2.3.3 LR组与PD组术后病理比较
        1.2.3.4 LR组与PD组远期疗效比较
    1.2.4 预后分析
        1.2.4.1 总体OS及RFS
        1.2.4.2 辅助治疗预后比较
        1.2.4.3 单因素分析
        1.2.4.4 多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十二指肠GIST的基本特点
        1.3.1.1 十二指肠GIST流行病学
        1.3.1.2 十二指肠GIST临床特点
        1.3.1.3 十二指肠GIST病理学特点
    1.3.2 十二指肠GIST切除术式选择原则
        1.3.2.1 不同的手术方式适应证
        1.3.2.2 局限性切除术术式探讨
    1.3.3 LR与PD近远期疗效比较
    1.3.4 十二指肠GIST预后研究
        1.3.4.1 预后因素分析
        1.3.4.2 辅助治疗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十二指肠间质瘤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的超声内镜诊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检查仪器
    2.3 超声内镜检查及增强CT、MRI检查
    2.4 超声内镜及增强CT的初步诊断
    2.5 治疗方案
    2.6 临床数据收集与分析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十二指肠囊肿
    3.2 十二指肠Brunner腺疾病
    3.3 十二指肠异位胰腺
    3.4 十二指肠副乳头
    3.5 十二指肠间质瘤
    3.6 十二指肠脂肪瘤
    3.7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
    3.8 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治分析
4 讨论
    4.1 EUS对十二指肠囊肿的诊疗价值
    4.2 EUS对十二指肠Brunner腺疾病的诊疗价值
    4.3 EUS对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的诊疗价值
    4.4 EUS对十二指肠副乳头的诊断价值
    4.5 EUS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4.6 EUS对十二指肠脂肪瘤的诊断价值
    4.7 EUS对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的诊断价值
    4.8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治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十二指肠降段腺癌CT特点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术中及病理表现
    2.2 影像学检查结果
        2.2.1 CT表现
        2.2.2 误诊及确诊情况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 影像学特征
    3.3 诊断及鉴别诊断
    3.4 误诊原因分析
    3.5 防范误诊措施

四、十二指肠降部腺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二指肠癌转移特点及预后分析[D]. 耿证琴.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内镜下的高危征象识别及治疗效果[J]. 石亮亮,李杨,周林,沈永华,凌亭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1(03)
  • [3]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D]. 程海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4]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性黏膜病变的回顾性分析[J]. 金燕,姚礼庆,龚镭,唐学军,姜飞,陆品相,冯珍,钟芸诗,周平红,李剑,孙屏.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1(01)
  • [5]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和生存预后分析[D]. 张杰洪.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J]. 祝则峰,马建兵,袁琳娜,柯萍,王佳,吴侃. 浙江实用医学, 2020(01)
  • [8]10年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资料的单中心回顾研究[D]. 曾庆昇.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的超声内镜诊疗价值[D]. 杜浩杰. 浙江大学, 2019(03)
  • [10]十二指肠降段腺癌CT特点及误诊分析[J]. 周围,柏根基,单文莉,曹辉. 医学综述, 2019(04)

标签:;  ;  ;  ;  ;  

十二指肠降部腺癌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