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图填词专项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邓媛媛[1](2021)在《传统型汉语教材与任务型汉语教材练习设计对比研究 ——以《汉语教程1》和《环球汉语1》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榆[2](2020)在《词汇·句子·语篇:语言基础巩固的层次化路径——中考英语笔试部分语言基础知识复习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课标")指出:"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其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语言知识的范围调整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二者对语言知识的共同涵盖点是语音、词汇和语法。
刘媛媛[3](2020)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练习题对比研究 ——以《汉语教程》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文中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教材,而练习题是教材的一部分,练习题的编写水平直接影响到教材的质量。《汉语教程》和《新实用汉语课本》均属于初级阶段的综合教材,且广泛运用于国内外汉语教学。因此,对这两套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数据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本文从练习题题量、题型和内容三方面对两套教材的练习题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找出两套教材在练习题编写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为日后教材练习题编写提供参考。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并从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和练习对比两方面综述了目前学界对于汉语教材中练习题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对两套教材的练习题题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总题量的对比、题量强度的对比和题量分布及变化趋势的对比;第三部分对两套教材的练习题题型进行对比了分析,包括对共有题型的统计分析和特有题型的对比;第四部分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个方面对两套教材的练习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部分结合以上对比分析结果,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个方面为初级阶段综合教材的练习编写提出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语,通过从练习题量、题型和内容三方面对《汉语教程》和《新实用汉语课本》进行比较,本文分析了各自教材的可取之处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练习编写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中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是主体部分,对两套教材练习题量、题型和内容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教材编写者提出参考性建议。目前关于教材练习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相较于整套教材对比和教材中语言要素对比的研究来说,对练习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陈蓓红[4](2019)在《基于有声思维法的初中生英语听力认知策略使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是学生输入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掌握听力策略是提升听力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其中,听力认知策略是识别、理解、保持、提取听力信息所采取有效听力策略。因此,探讨学生听力认知策略使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研究拟以福建省某中学初二年级的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声思维法,探讨如下几个问题:(1)初中生听力理解过程中使用哪些听力认知策略?(2)不同听力理解任务(图片匹配题、对话理解题、图表填词题),学生使用听力认知策略有何差异?(3)对于不同听力水平的初中生使用听力认知策略有何差异?经录音转写文本发现:针对第一个问题,受试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均使用了本文试图探究的四种听力认知策略(选择性注意策略、预测策略、记录策略、启动背景知识策略)。首先,从四种听力认知策略的使用频次来看,选择性注意策略的使用频次最高,由于受试者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帮助完成听力任务的相关的关键信息上,忽略无关信息,使用该策略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次是预测策略的使用频次,主要体现在受试者接受听力材料之前对于听力内容的预测,使受试者心理上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听的效率。此外,启动背景知识的使用频次次于预测策略,这与受试者本身的英语知识储备和英语应用能力紧密相关。录音转写时还发现高水平者在语法层面上对听力内容及听力题目能够有更深层的分析。最后,记录策略的使用频次最少,这与受试者缺乏对听力内容记录的意识和记录技巧有着密切关系。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在三种不同听力理解任务上(图片匹配题、对话理解题、图表填词题),受试者使用听力认知策略差异也较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受试者在对话理解题上使用听力认知策略最高,其次是图片匹配题,图表填词题最少。针对研究第三个问题,笔者发现不同水平的受试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使用听力认知策略差异较明显,受试者的水平与听力认知策略的使用频次存在一定的关系,在选择性注意策略和记录策略方面,高水平受试者与低水平受试者的在使用频次差距较小,在预测策略和启动背景知识策略的使用频次上则差距较大。另外,笔者通过试卷成绩还发现,擅于使用听力认知策略的受试者答题正确率更高。因此,学习者恰当使用听力认知策略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最后,笔者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对听力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本研究通过有声思维法探讨了初中生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隐性思维过程,以及听力理解任务的不同和英语水平的差异对学生使用听力认知策略的影响等,该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初中生听力认知策略使用规律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严晗[5](2019)在《零起点教材《基础汉语40课》与《汉语教程》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外汉语教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教材优劣的影响。初级对外汉语教材是零基础汉语学习者最先接触的教材,它的质量关系着学习者对于汉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多少、交际能力提升的高低和是否依然有兴趣把汉语学下去。本文选择《基础汉语40课》和《汉语教程》这两套零起点汉语综合教材作为比较对象。首先比较它们在总体设计上的差异,接下来通过对两套教材各项语言要素的描述、统计、对比,来分析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上的教学安排状况及差异所在,最后比较了两套教材选取的课文的异同。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各比较项下练习题的不同设计。通过系统比较,意在发现两套教材存在的异同,并借以讨论这些差异孰优孰劣以及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而为零起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实用性的建议,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毋庸置疑,两套教材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基础汉语40课》偏重实践运用,而《汉语教程》更偏重于理论知识。汉语教师在使用这两套教材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评估它们有可能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并尽早采取应对策略,努力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者的汉语学习需求。
张倩[6](2018)在《旅游汉语教材课后练习的分析与设置 ——以《旅游汉语速成》和《游学中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练习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汉语知识和语言规则转化为汉语的表达技能。旅游汉语作为专门用途汉语的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为主要目标。由于其中也涉及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因此此类教材的编排和练习设置也应当有自己的特色。本文选取了《旅游汉语速成》和《游学中国》这两本教材中的课后练习进行研究,分析其课后练习设置的规律、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旅游汉语教材课后练习设置的改进建议,希望能为将来更多旅游汉语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提供参考。论文一共有五章,通过全面的统计和详尽的描述,对练习的题量、题型、内容、结构设置、有效性做了具体的考察,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先简要概述自己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分析旅游汉语的特点;再对当前学术界对旅游汉语及旅游汉语教材的研究概况、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的研究概况做个大致的介绍,并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统计并分析了练习的题型与题量。练习的题量主要考察总题量、题量的分布、练习的比重。练习的题型主要从主题型和次题型、题型的编排顺序两方面考察。笔者通过考察不同教材题量、题型的设置,分析两本教材中练习设置中的特色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第三章分析了练习的内容,分别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展开。再根据旅游汉语本身的特点,对出现的交际型练习和涉及文化因素的练习进行分析。通过对具体的量的统计和对现象的分析,来探索练习内容的设置与编排原理。最后根据旅游汉语的特点分析其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笔者的改进建议。第四章分析了练习的结构设置,主要考察的是练习在教材总体结构中的设置和练习内部组合方式的设置。练习内部组合方式的设置又可以从练习与课文的关系、练习与练习在内容方面的相关性、练习中学习者参与方式上的多样性这三方面展开。本文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分析了两本教材课后练习结构设置的优缺点,据此探索旅游汉语教材的课后练习在结构上应该如何编排。第五章研究练习的有效性,论文的这部分主要对两本教材课后练习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分别从练习的目的和练习的内容两方面考察练习的有效性。从第二章到第五章,每一章的最后都会根据前面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建议,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设置旅游汉语教材的课后练习。最后为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旅游汉语课后练习整体性设计的意见建议,提出个人的改进建议。
王晓婷[7](2017)在《汉英语言教材的对比研究 ——以《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和《剑桥国际英语教程》(入门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影响力的扩展,学习汉语的需求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也对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绩斐然。其中对外汉语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本文选取我国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和英国的《剑桥英语教程(入门级)》作为研究对象,从编写理念、教材资源、词汇、语法、练习和插图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发现《发展汉语》在教材编排中的一些不足,并借鉴《剑桥国际英语教程》的优势和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第一,在编写原则上,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尝试注重语言功能性,立足于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第二,在编写体例上,设置复习环节和进度测试以及文化知识拓展环节。第三,在教材资源上,能够提供教师用书,同步练习,多媒体光盘等多种辅助学习材料。第四,在词汇编排上,适当分类,并附带插图。第五,在语法练习上,与情境相结合,将其运用到实际交流当中,不断练习。第六,在练习设置中,适当增加交际练习和小组活动,增加开放性话题讨论的练习;第七,增加一些有趣的、能够为课文服务并吸引学生的彩色插图,提高教材趣味性。
徐嘉瞳[8](2017)在《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英语教材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学习中起着引导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的重要作用。英语练习系统与教材结构、单元主题、选文系统等内容共同构成一本英语教材。因此,它也是英语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英语教材的练习系统,能够判断该英语教材能否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组织内容,为学生的语言输入提供有效的保障,也能够检验该教材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等。本文主要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江苏地区使用的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教材练习系统中的所有练习题进行了分类和统计,主要目的是呈现不同类型练习题的题量和其占练习总量的比例。其次,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维度对该教材中的练习系统进行分析,从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来呈现教材练习系统与课程标准的吻合程度。然后,分别从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以及英语学习特点的角度来分析该套教材练习系统的合理性。当然,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本文在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依据上述内容对教材练习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练习系统中各类练习分布相对科学,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其次,该教材练习系统的编写与新课标的吻合程度较高,语言知识的覆盖面较广,并且注重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方面虽然不尽完美,但较之于过去的教材几乎完全忽视这几个部分而言,已经有了质的跨越。而且,该教材练习系统的逻辑性、层次性和趣味性强,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相吻合,还满足了初中三个年级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更能够从内部激发学习动机。此外,练习系统还兼具了基础性和实用性,能够促进英语学习的迁移,符合外语学习的特点。虽然该教材的练习系统极具特色,优点也十分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整体题量略大、词汇练习的词汇复现率稍低、语法练习形式单一,部分练习稍显枯燥等,虽然瑕不掩瑜,但仍然是教材练习系统需要不断改进的方向。无论是合理安排练习的数量,提高练习的质量,增加开放性的练习抑或是继续深入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方面都仍然要继续改进。
谢露[9](2014)在《地区性大规模英语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 ——以龙岩市中考英语测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反拨效应研究的发展,大规模考试的反拨效应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考英语测试作为一项地区性大规模考试,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反拨作用,其利益涉及千家万户。本研究旨在以龙岩市中考英语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为实证依据来探讨地区性大规模英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访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了解中考英语测试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中考英语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消减其负面反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考英语测试对初中英语教学既有正面反拨效应,也有负面反拨效应。正面反拨效应表现在提高教和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促使教学方式的改进等方面。负面反拨效应主要是造成了应试教学,影响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确立和选择。据此,本文试图提出一些正确处理中考英语测试与教学之间关系的可行性建议,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为中考英语命题提供参考。
董连忠[10](2014)在《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拨效应,又称反拨作用,通常指考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产生的影响。反拨作用的大小与考试的重要性,即考试的社会权重成正比。考试结果有很多用途,而用于促进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由来己久。要使测试监控和指导教学,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引发教育教学相关人员,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反应的高风险测试,二是考试设计科学、合理,能真实地衡量教与学的效果。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才得以发挥。高考主要有两种职能: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促进中学教学。与其它学科考试一样,高考英语测试在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深造的选拔考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英语考试制度与命题工作始终在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与完善。北京市2002年起开始试行自主命题,2005年自主命题的省(市)扩大到了14个,基本实现了考试重心从单纯考查语言知识向语篇层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转变,尤其是考查了听力、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应用能力。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试行自主命题以来高考英语改革进行分析,并通过与专家、教师和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及问卷调查,探究了高考英语测试给高中英语教与学带来的实际影响及变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对2位测试专家、1位教研员、1位特级教师、281名高中英语教师和1325名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自2002年试行高考英语自主命题以来,在试卷结构、试题内容和难度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首先,增加了听力考试和开放作文,取消了统考卷的“单词拼写”和“短文改错”题;其次,分别在听力和阅读理解考查部分增加了以考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主观题型——听力信息填充题和阅读填空题;第三,在试题内容、试题难度上均作了调整。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将考查重点从考查语言知识转变为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完成考试目标所要求的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在保证试卷信度的前提下,高考英语试题改革为考生提供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使优秀考生脱颖而出。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对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研究还发现,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对教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高考英语口试还未正式纳入英语科考查范围,因而多数学校不开设口语课,忽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开放作文的引入,不仅未实现促进考生语言交际能力提高的预期目标,反而使课堂写作教学更为模式化,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延长备考复习时间,所有学校均存在压缩正常教学学时、删减教材内容的现象。然而,高考英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也“因校而异”,生源质量较差学校受高考英语测试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以试题训练代替常规教学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研究者对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提出四点建议:1)增加高考英语口试,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2)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分数权重,提高考试效度;3)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4)高考英语改革应稳中求变,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十几年来,北京市高考英语自主命题取得了显着成果,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反拨作用。但也应借鉴其他省(市)多年来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改进现有试卷结构不尽合理、考试题型较为单一、试题难度上下波动等缺陷和不足,进一步促进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看图填词专项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看图填词专项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2)词汇·句子·语篇:语言基础巩固的层次化路径——中考英语笔试部分语言基础知识复习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省英语中考语言基础知识考查内容与特点 |
1. 语法项目考查面广。 |
2. 词汇项目考查重视构词与一词多义。 |
二、初中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复习策略 |
1. 分类处理的词汇相关训练。 |
2. 依托句子的对比强化训练。 |
3. 基于语篇的语言基础知识训练。 |
4. 基于语境的语法专项集中训练。 |
(3)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练习题对比研究 ——以《汉语教程》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综述 |
1.4.1 汉语教材练习题编写方面的研究 |
1.4.2 汉语教材练习题对比考察方面的研究 |
第二章 两套教材练习题题量的对比分析 |
2.1 题量的统计标准 |
2.2 总题量的对比 |
2.3 题量强度的对比 |
2.4 题量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的统计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套教材练习题题型的对比分析 |
3.1 两套教材题型统计与分析 |
3.2 两套教材共有题型的统计与分析 |
3.3 两套教材特有题型的对比 |
3.3.1 《汉语教程》的特有题型 |
3.3.2 《新实用汉语课本》的特有题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套教材练习题内容的对比分析 |
4.1 语音练习 |
4.2 词汇练习 |
4.3 语法练习 |
4.4 汉字练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初级综合汉语教材练习题编写建议 |
5.1 练习题题量方面 |
5.2 练习题题型方面 |
5.3 练习题内容方面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有声思维法的初中生英语听力认知策略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认知策略 |
二、认知策略的分类 |
三、有声思维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输入理论 |
二、认知策略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听力认知策略的研究述评 |
一、国外听力认知策略研究述评 |
二、国内听力认知策略研究述评 |
第四节 国内外有声思维法的研究述评 |
一、国外对有声思维法的研究述评 |
二、国内对有声思维法的研究述评 |
第五节 国内外有声思维法与听力认知策略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外有声思维法与听力认知策略相关的研究述评 |
二、国内有声思维法与听力认知策略相关的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研究过程 |
第六节 语料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四章 语料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一节 有声思维语料分析 |
第二节 结果与探讨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零起点教材《基础汉语40课》与《汉语教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础汉语40课》与《汉语教程》的总体设计比较 |
第一节 两套教材的编写目的比较 |
一、两套教材期望学习者达到的语言知识水平比较 |
二、两套教材期望学习者掌握的语言技能比较 |
第二节 两套教材的编写原则比较 |
第三节 两套教材的体量和使用时长比较 |
一、两套教材的体量和单元划分 |
二、两套教材的计划使用时长 |
三、两套教材的实际使用时长 |
第四节 两套教材的编写体例比较 |
一、两套教材体例的编写方式 |
二、两套教材体例的特点 |
第五节 两套教材的目录比较 |
一、《基础汉语40课》的目录情况 |
二、《汉语教程》的目录情况 |
三、两套教材目录的优缺点 |
第二章 《基础汉语40课》与《汉语教程》的语音编写内容比较 |
第一节 两套教材的语音教学安排比较 |
一、《基础汉语40课》的语音教学安排 |
二、《汉语教程》的语音教学安排 |
第二节 两套教材的语音教学内容比较 |
一、拼音(声母、韵母、声调)的处理 |
二、变调、轻声、儿化的处理 |
三、词句轻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
第三节 两套教材的语音练习比较 |
一、《基础汉语40课》的语音练习 |
二、《汉语教程》的语音练习 |
三、两套教材语音练习的优缺点 |
第四节 使用情况与反馈 |
一、关于两套教材的语音注释 |
二、关于两套教材语音教学内容改进建议 |
三、关于拼音教学和汉字教学衔接的建议 |
第三章 《基础汉语40课》与《汉语教程》的词汇编写内容比较 |
第一节 两套教材的生词量统计与比较 |
一、《基础汉语40课》的生词量统计 |
二、《汉语教程》的生词量统计 |
三、两套教材的生词量比较 |
第二节 两套教材的词汇表设计比较 |
一、两套教材的词汇表位置比较 |
二、两套教材对词汇扩充的创意 |
第三节 两套教材的词汇练习题比较 |
一、《基础汉语40课》的词汇练习 |
二、《汉语教程》的词汇练习 |
第四节 使用情况与反馈 |
一、遵循“词不离句,词不离境”原则 |
二、对已学词汇的复现 |
三、词汇教学中的“语素法” |
第四章 《基础汉语40课》与《汉语教程》的语法编写内容比较 |
第一节 两套教材语法数量和分布的比较 |
一、《基础汉语40课》的语法数量和分布统计 |
二、《汉语教程》的语法数量和分布统计 |
第二节 两套教材的语法练习比较 |
一、两套教材语法练习的同类题型 |
二、两套教材语法练习的优缺点 |
第三节 使用情况与反馈 |
一、教材对语法的讲解 |
二、教材对语法讲解位置的安排 |
三、针对语法练习的课堂活动设计 |
第五章 《基础汉语40课》与《汉语教程》的汉字编写内容比较 |
第一节 两套教材的汉字教学安排比较 |
一、《基础汉语40课》的汉字教学安排 |
二、《汉语教程》的汉字教学安排 |
第二节 笔画、笔顺、部件、结构、造字法的教学方式比较 |
一、《基础汉语40课》的汉字教学方式 |
二、《汉语教程》的汉字教学方式 |
三、两套教材汉字教学方式的优缺点 |
第三节 两套教材的书写练习比较 |
一、《基础汉语40课》的书写练习 |
二、《汉语教程》的书写练习 |
三、关于书写练习的改进建议 |
第四节 使用情况与反馈 |
一、关于汉字教学重要性的实例 |
二、汉字教学应从第一课开始 |
三、生词卡的制作和使用 |
四、建议教材设计字表 |
第六章 《基础汉语40课》与《汉语教程》的课文比较 |
第一节 两套教材的课文篇幅设置比较 |
一、《基础汉语40课》的课文篇幅设置 |
二、《汉语教程》的课文篇幅设置 |
第二节 两套教材的课文主题比较 |
一、课文主题划分依据 |
二、《基础汉语40课》课文各主题数量分布情况 |
三、《汉语教程》课文各主题数量分布情况 |
四、两套教材课文编排的特点 |
第三节 两套教材的阅读理解练习比较 |
一、《基础汉语40课》的阅读理解练习 |
二、《汉语教程》的阅读理解练习 |
第四节 两套教材的语用练习比较 |
第五节 使用情况与反馈 |
一、教材课文的不同讲解办法 |
二、根据课文话题创设并开展实践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旅游汉语教材课后练习的分析与设置 ——以《旅游汉语速成》和《游学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 |
一、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研究概况 |
二、旅游汉语及旅游汉语教材的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练习题量与题型统计分析 |
第一节 练习题量的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练习题型的统计与分析 |
一、主题型和次题型 |
二、题型的编排顺序 |
第三节 小结及建议 |
一、题量方面 |
二、题型方面 |
第三章 练习内容统计分析 |
第一节 语音练习 |
第二节 词汇练习 |
第三节 语法练习 |
第四节 交际练习 |
第五节 文化因素 |
第六节 小结及建议 |
第四章 练习结构设置分析 |
第一节 练习在教材总体结构中的设置 |
第二节 练习内部组合方式的设置 |
一、练习在内容方面的相关性 |
二、练习中学习者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
第三节 小结及建议 |
第五章 练习有效性的分析 |
第一节 练习目的的考察研究 |
一、复习强化 |
二、拓展提高 |
三、应试培训 |
第二节 练习内容有效性的考察研究 |
第三节 小结及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旅游汉语初级功能大纲》 |
附录二: 《旅游汉语速成》第十五课语音练习题 |
附录三: 《旅游汉语速成》第三课《相识》课后练习 |
附录四: 《游学中国》第一课《北京的天安门》课后练习 |
致谢 |
(7)汉英语言教材的对比研究 ——以《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和《剑桥国际英语教程》(入门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研究现状 |
2.1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研究 |
2.2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 |
2.3 对外汉语初级教材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与《剑桥国际英语教程(入门级)》编写理论对比 |
3.1 编写理论 |
3.2 编写目的 |
3.3 编写原则 |
3.3.1 两本教材的具体对比 |
3.3.2 对比分析 |
3.4 编写体例 |
3.4.1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编写体例 |
3.4.2 《剑桥国际英语教程(入门级)》编写体例 |
3.4.3 对比分析 |
第4章 《发展汉语》和《剑桥国际英语教程》教材内容对比 |
4.1 理论依据 |
4.2 教材组成对比 |
4.2.1 《发展汉语》(第二版)的教材组成 |
4.2.2 《剑桥国际英语教程》的教材组成 |
4.2.3 对比分析 |
4.3 词汇对比 |
4.3.1 词汇量控制 |
4.3.2 词汇展示 |
4.4 语法对比 |
4.4.1 语法编排方式 |
4.4.2 语法点数量 |
4.4.3 语法点的解释 |
4.4.4 对比分析 |
4.5 练习对比 |
4.5.1 练习的编排 |
4.5.2 练习题量 |
4.5.3 练习题型 |
4.5.4 对比分析 |
4.6 插图对比 |
第5章 编写建议 |
5.1 编写原则 |
5.2 编写体例 |
5.3 教材组成 |
5.4 词汇编写 |
5.5 语法编写 |
5.6 练习编写 |
5.7 插图设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英语教材的重要性 |
二、英语教材练习系统的重要性 |
三、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对英语练习系统的要求 |
四、英语教材练习系统使用现状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英语教材编写研究 |
二、英语教材评价研究 |
三、英语教材练习研究 |
四、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访谈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练习系统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练习系统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练习系统的功能定位 |
第三节 练习系统的基本结构 |
一、以练习的层次分类 |
二、以练习的功能分类 |
三、以练习的形式分类 |
第四节 练习系统的设计原则 |
一、层次性原则 |
二、多样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适切性原则 |
第五节 练习系统的教育价值 |
一、完善练习功能 |
二、提高练习效率 |
第三章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基本概况 |
第一节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整体分析 |
一、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内容分析 |
二、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类型分析 |
第二节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数量分析 |
一、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内容比例分析 |
二、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结构比例分析 |
第四章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
第一节 语言知识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
一、语音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
二、词汇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
三、语法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
四、功能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
五、话题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
第二节 语言技能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
一、听力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
二、口语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
三、阅读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
四、写作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
第三节 练习系统中体现的情感态度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
第四节 练习系统所要求的学习策略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
第五节 练习系统中体现的文化意识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
第五章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特点分析 |
第一节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一、教材练习系统逻辑性强,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 |
二、教材练习系统层次性强,符合初中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 |
三、教材练习系统趣味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第二节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体现英语学习特点 |
一、教材练习系统内容兼具基础性和实用性,符合外语学习特点 |
二、教材练习系统促进语言学习的迁移,符合外语学习策略 |
第三节 英语教师对教材练习系统特点的认识 |
一、访谈目的及访谈对象 |
二、英语教师对教材练习系统的见解 |
三、对英语教师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六章 关于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的不足 |
一、教材练习系统题量略大,对学生学习量的要求高 |
二、词汇练习数量少且单词复现率低,不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 |
三、语法练习类型单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
四、口语练习具有形式化倾向,不利于学生日常交流 |
五、部分练习内容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第二节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的编写建议 |
一、合理安排教材练习系统中各类练习的数量 |
二、提高练习系统中基础知识练习的质量 |
三、练习系统要更充分地满足学生需求 |
四、在练习系统中增设开放型的练习 |
五、注重英语练习系统的实用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地区性大规模英语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 ——以龙岩市中考英语测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反拨效应的定义和分类 |
第二节 反拨效应的研究概况 |
第三节 大规模英语测试的反拨效应 |
第三章 龙岩市中考英语测试概述 |
第一节 中考英语测试的性质 |
第二节 龙岩市中考英语试题结构 |
第三节 龙岩市中考评卷工作 |
第四章 龙岩市中考英语测试的反拨效应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龙岩市中考英语测试的预期反拨效应 |
第二节 龙岩市九年级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三节 龙岩市中考英语测试的质量分析 |
第四节 龙岩市中考英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三节 结束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要回顾 |
1.1.2 高考英语的发展变化 |
1.1.3 北京市高考英语题型变化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 |
2.1 有关语言测试与教学的关系研究 |
2.2 反拨作用的起源——语言测试 |
2.2.1 语言测试 |
2.2.2 信度与效度 |
2.3 反拨作用研究 |
2.3.1 反拨作用的界定 |
2.3.2 反拨作用的维度 |
2.4 反拨作用研究的内容、模式和机制 |
2.4.1 Alderson和Wall的反拨作用假说 |
2.4.2 Hughes的反拨作用研究机制 |
2.4.3 Bailey的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
2.4.4 Green的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
2.5 高考英语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
2.6 小结 第三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
3.1 有关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 |
3.1.1 国外重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 |
3.1.2 国内重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 |
3.2 国内外反拨作用研究主要发现 |
3.3 有关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回顾 |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研究设计 |
4.3 研究对象 |
4.3.1 高考英语专家 |
4.3.2 高中英语教师 |
4.3.3 学生 |
4.4 研究工具 |
4.4.1 访谈 |
4.4.2 课堂观察 |
4.4.3 问卷调查 |
4.5 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改革评价 |
5.1 有关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的原因及目的 |
5.2 有关北京市高考英语试题效度评价 |
5.3 展望未来:高考英语改革 |
5.4 小结 第六章 高中英语教学情况 |
6.1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高中英语教学 |
6.1.1 教学大纲 |
6.1.2 课程标准 |
6.1.3 高中英语课程 |
6.1.4 高中英语教材 |
6.2 课堂教学分析与讨论 |
6.2.1 课程描述 |
6.2.2 课堂教学分析 |
6.3 小结 第七章 师生对英语教学和高考的认知与态度 |
7.1 学生和教师情况 |
7.2 高中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分析 |
7.2.1 学生和教师与外教交谈情况 |
7.2.2 学生和教师对语言技能的认知情况 |
7.2.3 高中英语教材使用与练习完成情况 |
7.2.4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课外学习情况 |
7.2.5 语言技能训练情况 |
7.2.6 模拟考试情况 |
7.3 师生对高中英语教学与学习及备考的观点/态度 |
7.4 高三复习及备考情况 |
7.5 师生对高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建议 |
7.5.1 教师的建议 |
7.5.2 学生的建议 |
7.6 小结 第八章 综合分析与讨论 |
8.1 课堂观察与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8.1.1 听力教学 |
8.1.2 口语教学 |
8.1.3 阅读教学 |
8.1.4 写作教学 |
8.1.5 语法和语言知识教学 |
8.1.6 课堂目的语的使用 |
8.2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
9.1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试行自主命题的预期目的 |
9.2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改革措施及其反拨效应 |
9.3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各年级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其特点 |
9.4 关于如何发挥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积极反拨作用的建议 |
9.5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9.6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专家访谈 附录4:教研员访谈 附录5:阅读课(高一) 附录6:阅读课(高二) 附录7:写作课(高三) |
四、看图填词专项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型汉语教材与任务型汉语教材练习设计对比研究 ——以《汉语教程1》和《环球汉语1》为例[D]. 邓媛媛. 安徽大学, 2021
- [2]词汇·句子·语篇:语言基础巩固的层次化路径——中考英语笔试部分语言基础知识复习教学策略[J]. 陈榆. 福建教育, 2020(50)
- [3]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练习题对比研究 ——以《汉语教程》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D]. 刘媛媛. 河北大学, 2020(08)
- [4]基于有声思维法的初中生英语听力认知策略使用研究[D]. 陈蓓红.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8)
- [5]零起点教材《基础汉语40课》与《汉语教程》的比较研究[D]. 严晗. 苏州大学, 2019(04)
- [6]旅游汉语教材课后练习的分析与设置 ——以《旅游汉语速成》和《游学中国》为例[D]. 张倩. 南京大学, 2018(01)
- [7]汉英语言教材的对比研究 ——以《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和《剑桥国际英语教程》(入门级)为例[D]. 王晓婷. 河北大学, 2017(01)
- [8]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研究[D]. 徐嘉瞳. 江苏师范大学, 2017(10)
- [9]地区性大规模英语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 ——以龙岩市中考英语测试为例[D]. 谢露.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10]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D]. 董连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1)
标签:英语论文; 发展汉语论文; 汉语教程论文; 剑桥国际英语教程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